风流人物的作文题材

2024-05-17

风流人物的作文题材(共8篇)

篇1:风流人物的作文题材

晚上,爸爸一脸憧憬地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

一、爸爸是个淘气鬼

爸爸小的时候特淘气。有一天夜晚,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看见他们班一个叫小丽的女生点着煤油灯在学习。爸爸的坏心眼儿又上来了,他招呼同学:“快来看,小丽在学习呢!”当时的窗户是用纸糊上的,爸爸用手指占了一点唾沫,用手指一捅就把纸窗户上捅了一个小眼儿,通过小眼儿看屋里的情景。爸爸看小丽这么认真的学习,很想笑。于是,他“呼”的一吹,把煤油灯吹灭了。只听小丽说:“咦,灯怎么灭了?”又把煤油灯点燃了。爸爸见小丽又把灯点燃了,又“呼”的一吹,煤油灯又灭了。小丽再把灯点燃,爸爸伸出嘴,刚要吹时,突然耳朵一阵刺痛,有人拉着他的耳朵把他提溜了起来。“谁?”爸爸捂着耳朵回头看,啊,老师正站在他面前呢!最终,免不了一阵批评和写检讨。

二、爸爸是个偷懒鬼

小时的爸爸,也是个偷懒鬼。有一次,老师组织同学们一起去路上拾粪,同学们一人推着一个小车就跑出去了。爸爸说:“不就为了一点班费吗?还要我们去拾粪,又脏又累的。”爸爸的小伙伴也在抱怨。爸爸说:“哎,我有一个好主意,你们等着!”就朝家里奔去,偷偷拿了老爷爷的一包烟就跑了回来。“走,到养猪场去!”爸爸说。于是,他和四个小伙伴推着小车来到了养猪场。爸爸给了养猪场看门的人一包烟,就和那个人聊起话来“我们老师真麻烦,还要我们在路上拾粪……”那人一听,说:“你们从这里铲点吧!”爸爸他们一见达成愿望,就痛痛快快的铲了一大车,高高兴兴的回到了学校。老师检查时,发现爸爸他们几个拾的粪格外多,起了疑心:“哪里来的?”“我们拾得!”“骗人!路上拾的粪上有很多泥土,你们拾的粪上面怎么没有啊?”爸爸他们一看把戏被老师揭穿,只好垂头丧气的交待了“作案过程”。

还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去麦田里拾落在地上的麦穗儿,同学们都去了,留下了几个懒虫没有去,其中有爸爸。爸爸说:“这么大热天的谁出去受罪啊!不过我有一个办法!”其他伙伴忙围上来:“什么办法?”“啊呀,这还不简单吗?每人回家从家里拿一些不就行了吗?”“对呀,好主意!”其他伙伴称赞。于是,几个懒虫就偷偷回到家,偷偷拿了一些麦子又回到了学校。当老师检查到爸爸时,看到爸爸捡到的麦子颗颗饱满,粒粒金黄,顿时起了疑心:“说,哪来的!”“拾的!”“撒谎!落在地上的麦子都是不好的,你的麦子是颗颗饱满,粒粒金黄,是拾的吗?”于是,爸爸又老实交待了作案过程。

三、爸爸的恶作剧

爸爸的恶作剧也举世闻名。爸爸上五年级时,放假就会叫上几个伙伴去工地上帮助人家盖房子。中午饭人家管,就是一碗面条。对于爸爸他们来说,很少吃面条,吃一碗面条就是很幸福的事了。午饭时,大人们总是让他们先挑,只有这么一个男人,总喜欢和他们抢,总是挑最多的一碗,每次他都吃的饱饱的,爸爸他们却吃不饱,对这个人极为讨厌。爸爸他们很想教训教训他。第二天,爸爸趁没人看见,溜进了食堂,随手拿了一碗面,舀了一大勺盐洒在面条上,又从另一碗里夹出了一些面盖在有盐的面条上。“这碗面足够多了!”爸爸暗笑。等到了吃饭时间,那人第一个冲进食堂,一眼瞅中了那碗最多的面,抢过来就吃,刚吃了一口,就“哇”的一声吐了出来,把爸爸他们乐得呀,肚子都笑疼了。还有一次,爸爸他们在上学的路上带了很多蚂蚱,拿到学校里来没地方放,就放到了一个女生的书包里。那个女生一打开书包,蚂蚱一只只全都跳了出来,把那个女生吓的哇哇大哭,后来她的家长还跑到奶奶家告状,爸爸不免被爷爷痛打一顿。

篇2:风流人物的作文题材

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国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为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璀璨文化,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以及传统文化体系。本文以蒙古族文化为范畴,研究其独特水墨人物艺术特征,希望能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所促进。

引言

在传承当代水墨人物画的过程中,草原水墨画所追求的精神形态和审美追求,最具代表性,其所彰显的生命活力,以及对蒙古民族生生不息的草原生活题材,正式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所追求的精神内涵,也奠定了草原水墨人物画在中国人物画中的地位。

蒙汉文化视野下的草原文化

1.蒙汉文化交融的草原文化特征

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蒙古草原文化在汉族也更加普及,含有浓郁草原生活起的蒙古文化,开始演变成与汉族文化浑然一体的北方草原文化,这种草原文化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不管任何时期,这种地域文化的民族心理特征与艺术遗产都是保持一致的。由于蒙古族特殊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使草原民族文化理念与美学精神更加富有民族传统特色,也体现了本民族的审美传统与文化生活特色。在中国,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璀璨的,都是中华文化长廊中不可缺好的佳作,草原文化当然也是如此,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汉族文化与蒙古文化的融合,促进了草原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容思想,同时,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草原文化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更加富有时代特征以及现代文化的特色,在绘画中所展现出来的时代精神特征更加明显,研究当代草原文化的特殊意义特色,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蒙古草原文化的艺术精神内涵

天人合一是草原文化的核心精髓,天,就是大自然,象征着以人为本的精神,鼓励人们崇尚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这种思想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游牧民族的思想之中,当然在内蒙古人物绘画中也能顾体现出这样的精神内涵,在大草原上,牧民长期处于靠天生活的状态中,大自然是不可能预测的,如果天气寒冷,或则是燥热干旱,牧民们就是依靠勇敢、无畏的精神,坚韧、从容的度过一天又一天,正是这种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造就了内蒙古游牧民族豪放、刚健的性格,内蒙古民族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精神特征不可分割,它们一同奠定了蒙古族水墨人物画的精神内涵。

蒙古族水墨人物画的艺术发展

追溯到上个世界中叶,蒙古族水墨人物画就出现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周昌谷为主将的“浙派人物画”,其特点是精炼、形象、传神,完美了实现了人体结构与花鸟大写意的结合,成为了中国人物画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最初的蒙古人物画中,色彩十分艳丽,人物造型妩媚丰盈,以周昌谷先生的作品为例,他将西方国家的绘画风格与中华民族人物绘画的特色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人物画本质上的突破和创新,尤其是在绘画技巧方面,他的作品远远超过了同期画家的平均水平,在这个使其,少数民族绘画创作中,在少数民族生活美的方面表现比较多,画家们都善于将少数民族居民劳动的场写意化,以更加直接、生动的手法展现出来,当时的人物画生活气息浓厚,比如《臧高原之舞》、《山歌》等。

在后来的发展中,写意人物画有开始步入了新的阶段,到时上个世纪后期,更多的蒙古人物画画家出现,当然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被赋予了浓重的时代气息,在艺术表现力上更加丰富,也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发展,在中国很多地域,也开始纷纷建立了相关的艺术院校,蒙古人物画的发展范围更加扩大。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末期这段时间内,蒙古人物写意化在形式与内容上,可谓焕然一新,传统的写实主义形式被彻底打破,在表现题材上也得到了丰富,同时,作品也不单单被局限在笔墨与造型方面,还实现了时代精神与传统笔墨的融合。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作品更多的以反映人物个性为主,能够将人物的思想、观念、情感表现出来,此时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就是刘大为,他的作品以写意手法为主,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绘画的线条流畅,更加崇尚自然世界,使当时的蒙古人物写意化进入了雅俗共赏的阶段,他的作品即能够获得美术界前辈们的肯定,也能够获得老百姓们的喜爱。蒙古族题材的水墨画在这个过程中,吸收到了很多丰富的手法,以及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物画体系。蒙古族的人物写意画,以意向型造型手法结合浓重的笔墨关系为主要特征,同时民族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与艺术形式交汇的中介物,是该民族精神品格的核心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形式是民族精神的反映,而民族精神则是艺术形式的灵魂。作为少数民族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如果缺少了对于本民族的关注和表达,就失去了它作为少数民族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的灵魂,也就失去了他的根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绘画的影响,素描与水墨的联姻成为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模式。素描人物造型的引进为中国传统人物画增强了塑造现实人物形象的表现力,但与此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弱了传统中国画所特有的笔墨韵味。因此,怎样在写实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凸显中国画的笔意墨籍,并还能体现每位艺术家各自不同的艺术个性,成为当代水墨写意人物画演进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水墨既要有民族性,又要使其有现代中国画的气息,画家们首先从素描入手,抽绎出以结构穿插为造型方式的结构素描作为人物造型基础,这样一来素描造型就有了与传统中国画的平面结构造型手法相契合的可能;其次,将结构素描进行第二次加工和提炼,使其转化为以单线为主的平面结构素描,只是线性结构素描和白描结合之后,更加注重结构线顺从画面人物的形体结构和衣饰结构行笔,确保在形象造型准确的基础上,发挥出了传统水墨画的笔墨优势,既避免了中西结合后成为素描叫墨的“假国画”,也避免了不中不西,两厢不认的尴尬局面,保持了中国画的写意特性和中国画的民族性笔墨表达方式。

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受到古老游牧民族的影响,几百年来,都极具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这也深深影响着蒙古族水墨人物画表达的内容,在此类题材中,一般会采用两种手段来表现,其中之一就是本身生活在蒙古族的画家,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有丰富的体验,因此对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描绘也更加直接和生动,另外一种,就是曾经生活在草原,对草原的风土人情以及民族精神十分崇拜和了解,因此在创作的时候,对蒙古游牧民族的文化精髓展现的十分透彻,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值得当代画家去深入研究和借鉴。

结束语

作为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性格特征极具地域性,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所发展起来的人物水墨画,也被深深烙印了这种特性。在蒙古人物绘画中,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当地人民豪迈、勇猛、淳朴的性格特点以及民族精神,也能够看到典型的蒙古生活习俗和文化。研究蒙古族的水墨人物画,对汉族文化与蒙古文化的融合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在蒙古族水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体会到了一个民族在艺术造诣上的精益求精,也应该积极承担起传承这种文化形式的责任,从民族精神出发,去深深挖掘民族文化的根源,找到民族内核,是民族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自筹项目“草原文化在蒙古族题材绘画中的价值”项目编号:NJZC274。

篇3:风流人物的作文题材

所谓工笔人物画, 不同的人会对其做出不同的理解。总体来讲, 它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总是以一种极其细微而别致的手法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 从而寻求一种独特的神韵。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工笔人物画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尤其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地引进与发展, 一些严谨且多元化的新元素不断地被导入到当代的工笔人物画, 它不断丰富着人物画的题材与风格, 为构建当代工笔人物画与创新形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工笔人物画的题材演变

在中国绘画的历史中, 人物画是最早产生的一种, 它在新石器时代就得到了萌芽并发展。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引进许多有益的成分, 这在绘画领域也能够明显的体现出来。

古代的工笔人物画在题材方面来讲, 每一时期各有其独特的个性。工笔人物画初步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 在这一时期, 工笔人物画主要在以人物为主的同时, 还夹杂着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宗教神话色彩, 东汉时期, 《车马出行》充分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生活。而汉画像石、画像砖上的绘画则主要以人物为中心, 反映了时代的特点, 它是对时代生活的生动写照。

魏晋南北朝时期, 工笔人物画得到了发展。因为在这一时期, 学术思想极为活跃, 加之各民族的文化艺术相互融合, 出现了很多的杰出人物画家, 如顾恺之、曹仲达等。他们对宗教化和肖像画进行了发展, 摒弃了先前民画中的现实成分, 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宗教文化艺术形式。

隋唐及五代时期, 中国的绘画走向成熟, 在工笔人物画方面亦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唐代时期, 人物画题材比较广泛, 主要见诸于政治事件、田园人物等。在这些人物画中, 它在很大程度上注意人物神情的描绘, 透露出了明显的人间情调。在五代时期, 描绘贵族生活及宫廷画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 在绘画中, 主要体现了贵族享乐的生活及情态。

元明清时期, 以山水和花鸟为题材的绘画逐渐成为主流。工笔人物也并不是走向没落, 而是以新的形式及手法表现出来。较为具有特色的是元代的永乐宫壁画和明清的肖像画, 它们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近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工笔人物画的布局

从工笔人物画的布局上来看, 它与题材相似, 都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布局方面, 其意识主要来源于画家自身的审美观及视觉经验, 一般而言, 他们都是依照一定的主观思想来进行创作, 其主观性是当时布局的特色。

(一) 超脱客观模拟的空间布局

在古代的工笔人物画中, 布局并不仅仅局限于模拟空间的形态,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个人主观的能动性。在唐代的《宫乐图》图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并没有绘画出我们传统所认为的空间关系—近大远小, 而是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绘画透视相背道。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布局模式, 是由于受当时的历史环境的制约及作家本身的主观思想影响。他并不刻意的去表现传统的空间布局模式, 而是认为同等身份和地位的人在画面中不应该有体积大小的区分, 由此可见, 当时的人物画中空间表现有着强烈的主观性。

(二) 流动视点的空间布局

宗白华曾经说过, 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 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 他的空间立场是在时间中徘徊移动。也就是说, 画家在表现真实的空间时, 视点不是固定在某一处的, 而是流动且徘徊的。这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到, 画面中把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和送别五个不同时间的独立画面组合在一起, 画面没有绘制很多的背景, 整幅画都是以屏风相隔开来, 只是让观者随场景的变换而转移, 形成一种流动空间格局状态。

三、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

中国的工笔人物画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发展历程, 随着近现代新思想的汇入及发展, 尤其是当代文化思想的交流, 工笔人物画以全新的包容性姿态展现在画坛上。它并不在被旧的思想所束缚, 而是推陈出新, 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焕发出更有活力的姿态与形式。

在现代化大背景的前提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多元文化不断交融与发展, 使得信息技术得到了快捷与便利的交流。面对着世界绘画艺术的交融与发展, 当代的工笔人物画艺术家们也层出不穷。他们在广泛的选择性基础上, 进一步汲取传统绘画中的精华, 进一步确立了具有新思想的语言艺术及表现形式。

从题材上来看, 艺术家们注重自身个性的发挥, 一般而言, 他们都会选择适合自己、能最佳体现自身特色的绘画题材。这与社会大环境及人们思想的解放时密切相关的, 他们都会运用娴熟的技术与缜密的思维在绘画中去寻找美好, 从而抒发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尤其是一些反映都市题材的工笔人物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在内蒙古刘俊贤的《涉世》中很好的表现了大学生在初入社会的一种方式。

从布局方面而言, 当代的工笔人物画比较重视真实空间的营造, 使得空间层次较为突出。与此同时, 在布局的刻画上, 敢于突破有限空间的描绘, 表现出随意性的绘画色彩, 同时让人产生一种奇幻的想象。在胡宁娜的《家园的记忆》中, 画面穿插了京剧人物与现代少女, 飘动的云彩使得具有城市色彩的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叠加在一起, 让人产生一种奇幻视觉效果。当代的画家不断借鉴西方及现代绘画的观念, 反叛意识不断地加强, 并且积极地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结语

当代工笔人物画中, 艺术家们对人物的构思不仅体现在任务的面部及形体中, 更重要的通过这些来展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在这种营造人物的画面中, 它不仅能够渗透艺术家的意念, 更能体

设计的创造性思维

王忠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摘要:服装设计是服装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 首要的是注重改进教学方法的, 我从事服装专业教学二十多年, 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将新的教学法等融入服装设计课教学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关键词:服装设计;创造性;思维方式

对服装设计专业来说, 它的设计方法很多、但所运用的设计思维基本有两种:一是意向型思维, 指具有明确意图趋向的设计,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逻辑方法的设计;二是偶发型思维, 指受某一事物的启发而萌发灵感的设计过程,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逻辑方法的设计。下面就意向型思维及偶发型思维分析设计的创造性思维。

意向型思维的过程是:“收集信息明确方向——多维想向——整理验证效果”。这一过程很像一次命题讲演。如果你是讲演者, 事先应明确主题并为之收集素材, 同时在讲演形式和演说角度的选择上要费一番苦心。然后, 还要经过材料归纳、整理的组织过程, 使讲演稿条理清晰、结构合理、主题鲜明而引人入胜, 最后依靠临场发挥, 取得实效。所不同的是, 讲演要落实到语言上, 而服装设计则要用形象去表现。例如:设计一系列风衣。这一选题提示我们, 服装的功能是遮风挡雨。衣服外观, 用在稍冷多风的春秋季节。这就限定了我们的思维在服装功能的体现, 涉及着装方式、选料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设想:这是什么样的人穿的?他的年龄、性别、职业、经济状况及心理喜好是什么?这些情况与流行款式、流行色彩、面料质地有何关系?款式有哪些常用的造型方法?能否有所突破和创新?如此等等, 设计者的思路就会在这些信息的不断输入和归类中, 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不断展开, 不知不觉地进入设计思维的第二阶段:多维想象阶段。有些念头会闪现在脑海里, 这些念头便有灵感的迹象, 称之为“构思雏形”, 尽管它们很幼稚、很片面, 甚至很可笑, 然而, 它们却很重要, 最好随时把它们勾画下来, 从中悟出名堂来, 及思维的质变和飞跃。

如在此阶段仍然没有什么“念头”那也不要紧, 还可找一些有关风衣图片资料或实物, 仔细研究一下别人的设计。研究也可采用问答的方式:这个款式不错, 很吸引人, 它的优点在哪儿?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采用别的方式行不行?他把扣子放在前面, 放在背后是否可行?放在背后风衣怎么穿呢?前面又需采用什么形式来表现, 如此等等。不断的否定、肯定之后再否定, 思维就逐渐深化了。如果还得不到答案, 就把视野再开阔一些, 从其它种类的服装中去寻觅、去挖掘。只要细心和用心, 不被生活琐事所困扰, 就一定会有所得。

有了想法以后, 还要组织输出、归纳整理, 画出效果图集裁剪图, 然后选料裁剪, 通过制作成衣和实际穿着来验证作品的完整。最终达到任何部分都不可分、不可少的和谐、完美的效果。

偶发型思维是偶然受某一事物的启发而萌发的设计灵感, 从

现出社会所呈现的风貌, 从而展现富有时代气息的人物形象。在多元化融合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了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艺术格局,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体现在题材的内容与形式上, 更重要的是对新的艺术形式的诠释。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 才能在新视野与背景下创造更多的艺术佳品。

服装设计来说, 就要从服装的角度观察身边的一切。为此, 服装设计师经常先选购面料, 然后根据面料的质地、手感、图案、色彩构思相应的款式和搭配色彩。面料的色泽、图案、质地、无不诱发设计师的灵感。例如, 一种偏灰的碎花面料, 就应配偏重或偏亮的单色, 从而提高鲜明度。悬垂感强的薄呢料, 设计的款式最好是宽松大摆的造型等。当然, 面料是设计思维的重要依据, 但绝不是灵感的唯一源泉。生活无处不蕴灵感, 生活中的一件事, 身边的一些景物, 都可偶然能引发我们的灵感。例如, 我们在下雪的时候观飘察的意境, 从观察雪瓣儿并将雪做为主题进行设计;又如我们在游览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时都可以从中汲取灵感, 中国设计师胡小丹就是根据故宫做为灵感, 将故宫的建筑造型运用于服装中。还有中国著名设计师郭培将清花瓷做为灵感运用传统的手绣工艺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清花瓷的造型和色彩, 其设计作品气势宏大令人惊叹。著名设计大师迪奥这样总结他的成功秘诀:“凡是我所知道的, 我所看到的, 所听到的一切, 我的存在的一切都可以归结到衣裳上去”。所以, 只要仔细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从生活中发现美, 并创造美, 那样就会使我们的设计作品赋予了生命, 具有了灵魂。

在服装设计中, 创造是设计思维的本质。但设计思维中, 直觉、灵感都是来自各方的信息, 是以点、线、面、体、色等造型要素构成视觉形象, 经设计者的组织、结合、再输出的结果。服装设计中, 思维的线索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1.对民族服饰和民间服饰的营养吸收和内涵的体验。复古的倾向和传统精华的继承, 都可成为设计素材。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为许多设计师带来了设计灵感。2.来自他人的经验。包括服装图片、时装表演、日常的衣着等都可成为服装设计思维的线索, 对于初学者更是一个有效的思维手段。3.大自然的恩赐。一朵小花, 一片美丽的树林都可成为设计素材。仿生设计就是这种手法应用的代表。4.姐妹艺术的灵感。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都是灵感的来源。5.文化发展、科技革命带来的审美观念的转化和新思潮的涌现对服饰设计的冲击也会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热情。

总体来说, 服装设计中创造性思维不是哪种方法孤立地来完成的, 它是由多种思维方式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而完成的, 再加上设计师的艺术修养的积累和沉淀, 才能设计出完美的服装作品。

参考文献:

1.《服装专题设计》.熊晓燕.江平.2006.

2.浅谈创新思维对服装设计人员的重要性.张仲轶.《轻纺工业与技术》2009, 2.

作者简介:

王忠, 男, 1968年生,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服装工程师, 服装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 从事服装设计及服装工艺教学二十七年, 多次获服装设计奖和优秀教师的称号。

参考文献

[1].丰子恺, 《西洋美术史》, 东方出版社, 2007

[2].王伯敏, 《中国绘画通史》, 三联出版社, 2000.12

[3].张玉枝, 《论当代工笔人物画题材的拓展与创新》, 硕士学位论文

[4].吕澎, 《20世纪中国艺术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风流人物的作文题材

【关键词】 电视电影;战争题材;性格塑造

战争题材电影,需规模宏大、人物角色众多,且运镜考究、追求史诗品格。而一部小成本电视电影《抵抗!抵抗!》,用精简的人员和器材不仅拍摄出血雨腥风的硝烟战火,更勾勒出个性鲜明的革命人物群像,由此可见编导的制作诚意和创作才华。

该片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时沈阳警察局长黄显声带领手下誓死保卫奉天城百姓和财物的英雄故事。

影片开场形式和大多数战争电影并无二致,在日军大兵压境的画面叠上字幕,介绍该片的历史背景。从主题内容到片头背景介绍,都是以黄显声将军为该片的核心人物。但作为一部战争场面占据主要篇幅的影片,编导在有限的九十分钟内紧扣“抵抗”的主题,展开战争事件的过程中有意弱化了黄显声的个人英雄事迹,而是希望通过群体形象立体宏观地描述敌我对垒的激烈战斗。全片由黄显声、警察高全、李宝齐、高全的儿子高伯民、警务督察长熊一飞、北大营三连连长马军等众多人物交织成一张抗战英雄谱。单从主要角色的出场就可看出一二。黄显声和熊一飞在警察队伍“厉兵秣马,保境安邦”的誓言中骑马从镜头远景处入画,与警察部队融为一体;高全的第一个镜头虽距离摄影机最近,但是被安排背对摄影机;马军是在全景交代黄显声办公室的环境之后才走进门。以上几人在最重要的交代镜头中全部以全景镜头开始,将个人投掷于战争的大环境当中。为凸显作为学生兵的高伯民枪法精准,他的出场戏是在靶场上,尽管是一个近景,但仍身处在同学们的人群中。从该片笔墨的着力分配便可知这不是一首个人英雄的赞歌,而是力求将不同背景不同思想的人物并置,多侧面全方位地展现抗战斗士的精神面貌。

作为正面人物,黄显声是奋起抗敌的领袖。这类人物的塑造传统是突出“高、大、全”的光辉形象。文革时期提出的在文艺创作中对英雄人物“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对于中国电影英雄形象的塑造一直都存在着深远的影响。英雄人物成为没有个人情感的“神”,使革命题材电影的角色扮演机械化、脸谱化。这种情况在近些年的表演领域已经有了极大的好转,更加注重挖掘人物复杂多义的人性,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并且出现了许多亦正亦邪的“中间人物”。《抵抗!抵抗!》以有限的篇幅做到了使不同角色“既具有个性魅力,又有命运感,真实可信,有血有肉”。[1]

黄显声作为抵抗外敌的一号人物,他的外部形象自然高大正气,但表演者宋运成并没有使之落入传统英雄人物气宇轩昂的窠臼,而是以一个“人”的身份置身一触即发的战争体验,并将之自然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在他出场的短短几个镜头中面色凝重、心事重重,从人物的角度暗示了形势的紧迫和战争一触即发的隐忧。

高全的人物形象在整部影片中最为丰满,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剧本赋予角色本身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基础,使人物有血有肉。作为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抗战英雄,他最初也和郭巡长一样是“主撤派”,认为北大营部队已经奉命撤退,警察以卵击石的抵抗没有意义。在抵抗深入的过程中,他渐渐抛开个人思想,最终完成精神的升华。在他身上还有一条深不见底却极力隐藏的父爱情感线。儿子急于为国效力,主动要求上战场杀敌,却屡遭他的否定,因此被儿子误会为贪生怕死之徒。但事实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儿子不受伤害,只要儿子平安,他可以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高全形象塑造成功的原因之二,是演员对角色性格把握的扎实深入。演员王刚饰演的是一名普通警察,他将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从造型上就体现出朴实无华的风格,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脸上毫无遮掩的皱纹沟壑,加上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情动作,生动展现了一名普通警察在国家危难时的高尚品格。“演员在创造角色中,自我感觉永远只能是短暂的角色幻觉,而不可能使幻觉状态成为连贯性的深入状态。”[2]面对摄影机和几十名工作人员的近距离观看,承受着拍摄顺序跳跃、重复表演、无对象交流、借位拍摄这些限制,王刚游刃有余地运用丰富的表演技巧,将假定情境和角色情感贯穿始终,体验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使自己成为角色一部分,因此表演上呈现出生活化的自然状态。

战争题材电影,极易重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而忽视人物的性格塑造。《抵抗!抵抗!》中每个角色都拥有各自的性格化特征,而这些人物个性是通过对角色的细节化的表情动作设计张显出来的。

“演员的艺术是行动的艺术,演员应通过有机的行动来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作品的思想。”[3]高全的扮演者王刚充分利用形体动作而不是语言表现高全对儿子深切的爱。父子道别一场戏,两人的对话极其简短。高全走进门看见儿子高伯民已经熟睡,正欲转身离开,被突然醒来的儿子叫住,此时通过演员的一系列动作和细腻的表情将父子深情展现的生动感人。高全先拿出事先已画好的标明危险地点的地图交给伯民,再将身上的手枪交给伯民,又从怀里掏出红布包裹的玉镯放在伯民手中,说那是“你娘留给我的,给你说媳妇的。”三个“交代”之后再没多说一句话,转身就走。儿子的反应是由看到父亲的吃惊,到看见地图的感动,再到看见玉镯后双眼湿润。高全这个朴实严厉的父亲形象立刻丰满起来,父子二人之间的误会随之解除。中华传统文化历来讲求长幼有序,父严子孝。父亲在家庭中是伟岸的高山,是不屈的“脊梁”。父子之间的情感被有意掩藏,微妙地隐隐透露。影片中的高全独自抚养儿子长大成人,对儿子的爱护之情难以言说,却深藏心里。尽管父子平等的语言交流存在些许障碍,但动作的设计将心理隔膜完全打破,血浓于水的深情就在这连串的动作中闪现光芒。

黄显声在通篇没有大幅度的形体动作,最大的一次是在抓到郭巡长抢夺金库财物时。他将手里的茶杯狠狠向地上摔的粉碎,听郭巡长解释说是一时糊涂,拉着他的衣领在地上足足绕了一圈,郭巡长站立不稳被甩出去。弟兄们不顾生死保卫家园,却有贪生怕死之辈企图趁火打劫,几个外化的动作将黄显声的愤怒表露的淋漓尽致。

《抵抗!抵抗!》用大量篇幅展现炮火连天的两军对垒和悲壮的近身肉搏,生命在枪炮子弹的洗礼下成为最可宝贵之物。但该片没有忽视表情细节在人物性格化塑造中的巨大作用。电影镜头的特性决定了可以捕捉演员任何面部表情微小的变化,这也是电影较戏剧更加真实生动之处。以电视作为播放媒介的电视电影,尽管播出的夸张效果比在电影院中播放的影片程度低,但高清摄像机同样可以无限制地逼近演员。在镜头这个“显微镜”下,导演希望强调的一切细节都可以被观众尽收眼底。演员在近、特写镜头中的表演无需夸张放大即可对细节进行强调。黄显声在片中最有气概的一场戏是动员手下警察留在城中杀敌的演讲。微微仰角的镜头下,黄显声语言简单利落,眉头微皱,眼神犀利地看着他的警员们,几句话让主张撤退的警员都低头不语,给人一种不得不服从的威严。内心的情感波澜可微波粼粼,亦可惊涛骇浪,但是需要演员在更丰富的层面给予角色灵动的空间,引领观众从细节深入角色内心,感受其怡然自得之喜、悲天悯人之忧、肝肠寸断之痛。在敢死队众多警察死在敌人枪口下之后,李宝齐怀抱手榴弹冲向敌军坦克,与敌人同归于尽,镜头留给高全一个侧身近景。该镜头的长度没有给王刚更多的表演时间,但他满是皱纹,被炮火熏黑的眼睛看着宝齐倒下的方向痛苦地抽搐了一下。此时这个平日的普通警察,危难关头成长为英雄的老男人没有流泪,观众却能从这抽搐的眼角直入他的心里,感受他被剜肉一般的剧痛。紧接着,被炸停的坦克突然又开动起来,在坦克炮火和高全充满血丝的眼部特写的交替剪接中,高全的精神得以升华,完全成长为一个为了集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革命战士。高全微笑着拉响手中的手榴弹,与黄显声告别,彻底炸毁了疯狂扫射的坦克车。无伴奏合唱的背景音乐烘托出神圣的气氛。

“不断地讲着空话的舌头,机械地活动着的手脚,是不可能来替代敏慧的、赋予表演以生命的眼睛的。无怪乎人们称眼睛为‘心灵的镜子’。”[4]反面人物郭巡长的扮演者李晓波也通过眼神将人物塑造的生动传神。他带着一帮警察企图逃跑被马军发现,眼神不屑、虚张声势地向举枪对准自己的马军手下叫嚣“眨一眨眼就不是娘养的”,但当对方真的将子弹上膛,他嘴里虽然喊着“来,开!”目光却一下子呆滞,眼中露出惊恐的神色。他抢国库金币被抓,又现出谄媚哀怨的神情,影片不温不火,将一个胆小如鼠的小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

本片导演在进行导演阐述时说希望可以让演员“在最短时间内去熟悉历史,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进入角色,让演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具有最大的表现力,具有独特的常态并磨合出最恰当的人物关系”[5]。我们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导演所做的努力。遗憾的是,由于电视电影的投资较小,一些有近景镜头的群众演员出离影片情绪的表情给影片减色不小。另外,熊一飞和马军的人物形象相对比较单一。由于是后期配音,除高全、马军、郭巡长外,角色说话的音色和语调都较专业化,缺少生活真实。但这部影片仍不失为一部成功之作。

参考文献:

[1]电影网该片导演阐述:http://www.m1905.com/mdb/film/2207496/.

[2]齐士龙.电影表演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3]陈明正.表演心理分析[G]//徐卫宏.表演学文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4](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5]电影网关于本片的介绍:http://www.m1905.com/mdb/film/2207496/.

篇5:作文题材的处理

作文题材的处理

作文题材的处理                --------谈 春 秋 笔 法 的 运 用                  山东平邑兴蒙学校273300  李传鹏     好的文章既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又要波澜起伏,富与变化。文章最忌平铺直叙。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感到单调乏味。元遗山说:“作文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这个比喻很好,直布袋是指文章从开篇,一眼就可望到底。袁枚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古人这些话,都是说文贵曲折,文贵变化。所以笔法之妙不在于一泻千里,而在于一波三折,不在于一气呵成,而在于婉转反复。而波澜跌宕,变化不测,不仅是在段的变化更主要在于题材的处理上,下面谈谈题材的处理。春秋笔法是指微言大义,暗寓褒贬。此笔法在古代小说创作中经常运用到,它对题材的处理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而显。晋人杜宇说:“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其意思说:在处理题材时不能面面俱到文章的内容稍微了解,但它的意义通过读者想象其内容更加明朗。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就运用此手法处理材料的。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父亲,通过父亲车站送别,望父买橘这一细节达到微而显用以少胜多手法使主旨明朗清晰,和盘托出在读者的面前。     二、志而晦。杜宇说:“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志”即“记”;“晦”即“隐”,“隐”而秀产生美丽。其意思是说“在题材处理上,运用简单的`几个句子,就能让读者可以推出文章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例子,起举一反三的作用。”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我们一般理解为,作者告诉我们要珍惜劳动,提倡节约,其实诗中蕴涵的不止是这些,李绅是唐朝的宰相亲身躬耕,真正体味到劳动的艰辛,作为宰相号召人民节约,这体现出“仁”的理想,因此更深的诗韵隐晦起来,让读者去品味更是一石三鸟的境界。     三、婉而成章。杜宇说:“曲从义训,以示大顺。”其意思是说在处理题材上:运用起承转合来写文章才能达到文章的通顺畅达。朱熹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如:茅盾的《白杨礼赞》这说:“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说它不美……但它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开头一句,文章急转直下,言外之意,白杨树是不美的。可第二句,作者却没有说白杨树是不美的,用了一个表示不肯定的副词“也许”以猜想语气来说,第四句用“但是”一转再赞美白杨树美质,用“它……也不缺乏……更不用提它……它是……”的写法作者婉而成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赞美白杨树,婉转动人,跌宕起伏。      四、尽而不语污。杜宇说:“直书其事,具文见义。”其意思说是在处理题材时,用实录来写其事,但不说的污秽直白,依据实录来了解其内容。如:《黔之驴》中,作者借驴的一举一动写出了那中外强中干,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短短的几百个字就能写出文章深邃的内涵,可谓言简意赅。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也没大发议论,而是给读者留下广阔空间来思考,作者的构思可以说妙不可言。      五、惩恶劝善。这是春秋笔法当中的最后一个表现。其是说选择优秀的题材来弘扬中国的传统。我们作文就奔着这一原则来写。弘扬真、善、美;惩罚假、恶、丑。如:晚清的刘鹗的《老残游记》 文章借主人公老残,游说民间,行侠仗义,扶贫救济,惩罚贪官,揭露黑暗。我们中学生以后作文更是要发扬光大,来歌咏社会、生活、人生。     综合上述,作文的题材的处理不仅是以上的几种方法,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在平时我们作文时经常运用定会有收获。只要我们集思广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处理作文题材上是会独具匠心,别树一帜的,才使自己的作文熠熠夺目。 电子信箱:sdpylcp@163.com   宅电:0539----4284618

篇6:过年题材的作文

这一天大家伙儿都一一换上新装,欢欢喜喜的摆弄着。然后便是摆桌,很多很多的。之后我们便一一入座,每人举起倒满红酒的杯子畅饮了一杯酒各自饱餐了一顿。

在这一天最高兴的还是小朋友们。吃过年饭,他们早早地就叫着让大人放烟花了。放烟花时,几个小孩子、在旁边叫着,跳着,那高兴劲就甭提了,就连大人也都被他们感染了跟着叫起来。城市里开始热闹起来了,大家都开始放烟花了,眨眼工夫就在天空中开出了一朵鲜艳的花朵。这朵花到处乱跑,一会儿变红,一会儿变绿,把我们看得眼花撩乱,好像片地开满了鲜花。除夕夜是最难忘的一夜!

春节是喜气洋洋的,令人欢喜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家子热热闹闹的这情景多令人神往啊!

来到广场,看见广场正中央在表演舞狮子,左边有几个老人在打鼓。 “咚咚锵锵……。”舞狮子的开始大显身手了!他们二人合扮一头狮子,一个人执头,一个人扮尾。主要是靠狮子头指挥。狮子是金黄色的,让人们觉得无比清爽。斗狮子的人手中拿着一个斗大的绣球,不停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功夫动作。狮子一会作出“金狮吐节”,“狮子滚绣球”的复杂动作,一会摆出“白鹤亮翅”,“犀牛望月”的造型。“好!“人们大喊。因为艺人们把一头凶猛的狮子变得如此祥和,活泼,可爱,灵活,敏捷,所以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和阵阵喝彩。

这足以让我感到春节的热闹。

篇7:宠物题材的英语作文

Nowaday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some people form a habit of raising small or domestic animals as pets. Some raise small dogs or cats as their pets while others raise various birds or fishes as their pets.

However, some people object to the idea of raising animals as pets. To them, animals have their own right to live a natural life like human beings. On the other hand, the way people raise animals as pets have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surroundings ,for example, dogs’ chasing people on the street and so on. What’s more, some animals will transmit some diseases.

In my opinion, I do not like the idea to raise animals at pets. We should not deprive them of their natural right. In this way, we will live in a peaceful world in harmony with the other living creatures.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养成了饲养小动物或家畜作为宠物的习惯。一些养小狗或猫作为他们的宠物,而其他人饲养各种鸟类或鱼类作为他们的`宠物。

然而,有些人反对饲养动物作为宠物的想法。对他们,动物有他们自己的权利,生活像人类一样自然。另一方面,人们饲养动物作为宠物的方式对环境有负面影响,例如,狗在街上追人等。更甚的是,有些动物会传播某些疾病。

篇8:风流人物的作文题材

《长河·摘橘子》一节集中写夭夭。其他人在树上费力地爬来爬去, 她却在长竹竿端缚了个网兜在树下专拣大个的采摘, “且间或还把竹杆子去撩拨树上的嫂嫂和姊姊, 惊扰她们的工作。”半空中飞来蜻蜓, 便去追逐蜻蜓;地下出现蝉蜕, 又去捡拾蝉蜕;蚱蜢的振翅, 小羊的咩叫, 也会把她吸引过去。最后“忙”得累了, “才选了一株最大最高的桔子树, 脱了鞋袜, 光着两个白脚, 猴儿精一般快快的爬到树顶上去, 和家中人从数量上竞赛快慢。”短短数百字, 就把这个生活无忧无虑, 又受父母宠爱的桔子园主人的小女儿那种调皮活泼, 生命力特别旺盛的神态, 酣畅淋漓地凸现出来, 使人物具有飞动之致。

沈从文不仅注意人物外表神态的描绘, 更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特别是对混沌未凿又已情案初开的山野少女的心理活动, 更是体贴入微。《边城》里翠翠的心理描写, 显示出沈从文小说刻画人物心理的最高水准。在翠翠对爱情的反应上小说紧扣这个山村女孩的特点, 逼真地描绘出她特有的情态。

…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 爱坐在岩石上去, 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疑目。祖父若问:“翠翠, 你在想什么?”她便样着点害羞绪, 轻轻地说:“看水鸭子打架!”照当地习惯意思, 便是“翠翠不想什么, ”但心里却同时又自问:“翠翠, 你真的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着:“我想的很远, 很多。可是我不知道想什么。”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是想些什么。

这是翠翠对爱情的朦胧心理反应。刚刚萌发的爱情感觉在她心里躁动, 她已隐约感觉到一种人生的新东西正闯入她的生活, 她不能不想。但由于年龄, 缺少这方面的感情经验, 她又不能做条理明晰的思考。这种矛盾必然引起人物内心的“乱”。这种“乱”反映到神态上来, 便是一种下意识的迷惘与莫名其妙的发痴。在这里, 没有直白地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容, 它暗藏在人物裹成一团的迷乱心态里。

除了可爱的湘西少女, 诸如水手, 妓女各色人等, 还有不少在沈从文的人物画廊里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柏子》通过水手柏子及其相好妓女恣情纵乐的粗犷描写, 生动地雕琢出这对压在生活底层的人麻木痛苦的灵魂。《丈夫》中那个目击自己的妻子为了生活忍受客人的蹂躏的丈夫, 从屈辱、麻木到嫉妒不满直至自发反抗的心路历程, 表现得十分细致形象……

沈从文的世界观比较复杂而又充满矛盾。但是, 它有一根贯串线, 即对人性的执意追求。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刻画, 不管是否丰满, 是否深刻, 都是为着他对人性的诠释服务的。他创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都可以说是从人性“轴心”向四面辐射出来的。在沈从文的心目中, 创作必须以“人性”作为准则。

在《边城》中, 70岁的老船夫, 撑船摆度, 不管刮风落雨, 白天黑夜, 五十年如一日, 忠于职守, 勤恳工作, 热情为人。端阳龙舟, 令人神往, 但他出于“责任”, 不离渡船, 就算实在是有事要亲自去茶峒, 他也是安排好了再离开。“因为过节, 明白一定有乡下人从城里看龙舟还得乘黑赶回家乡, ”他就耐心地守在船边等着。老人的热诚和负责精神得的是过渡客人由衷的感激, 但他觉得这皆理所当然, 平常得很。过渡人要拿钱给老船夫, 他一概不要, “我有了口粮, 三斗米, 七百钱够了, 谁要你这个!”实在盛情难却的, 他就把这些钱买了草、茶叶, 放在船头上免费供应。他上街, 请人喝酒, “从不吝啬”。他去买肉, 如果屠户不愿收钱, 他宁可到另一家去, 或者先把钱算好, “猛地把钱掷到大而长的钱筒里去, 攫了肉就走去。”这样的人, 这样的生活, 再平凡不过了。然而, 正是这平凡里, 老船夫那颗见义勇为, 见利就让的心却金子般的闪闪发光。

在善良淳朴的老船夫抚育熏陶下, 度过了十几个春秋的翠翠, 很自然的保存了爷爷身上的一切美好的品格, 糅杂着一个山野少女固有的德性, 于是小说女主人公在读者面前便是这样一个活跳跳的形象: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 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即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 和山头黄鹿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 从不发愁, 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 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 作成随时都有可举步进入深山的神气, 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 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

她天真活泼, 心地善良, 即有着少女的羞怯, 又有大自然赋予她的一股生气, 充满着青春活力。翠翠的本质是淳朴的、纯洁的、犹如深山流出的一浅清泉, 从未受到城市工业文明的污染, 始终保持着她的透明和纯净, 没有杂质, 更无毒素, 沈从文舍不得她身上有一丁点儿尘埃。我们从老船夫和翠翠身上看到的, 是沈从文对人性美的直接赞颂与讴歌, 体现了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爱”。

上一篇:中秋节小学生作文方案书下一篇:县长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