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研究报告:评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作文

2024-05-15

诸葛亮的研究报告:评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作文(精选13篇)

篇1:诸葛亮的研究报告:评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作文

有关诸葛亮的研究报告:评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作文

千古良相诸葛亮的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的

诸葛亮,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人物,在《三国演义》里,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退敌,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可谓智圣。但是在现实中,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

2、观看百家讲坛

3、询问老师、父母、同学等

4、阅读他的文章

三、研究内容

1、隆中高卧定三分

诸葛亮相貌、出身:

《三国志》记载:“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三国演义》中如此描写:“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由此看来,无论是史料还是小说,对诸葛亮的定义均为身长八尺、气度不凡,可见其才气。

诸葛亮出身官吏之家,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父亲名叫诸葛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

躬耕陇亩:

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随叔父诸葛玄居于荆州。叔父去世后,他们就隐居隆中,耕田为生。诸葛亮与徐元直、崔州平等为好友,常自比管仲、乐毅。后娶襄阳名士黄承彦之女黄氏为妻。

隆中对策:

建安十二年,刘备在数败之后依附与荆州刘表,屯兵新野。徐庶前去投奔,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称其为“卧龙”。于是刘备亲自登门拜见,三国志记载为“凡三往,乃见”。而后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天下局势,规划了三分天下的蓝图,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自此,诸葛亮踏上了征程。

2、鱼水相随永安梦

赤壁大战: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之子刘琮听信佞言,闻听曹操南下,便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得到消息,率领百姓、军队南逃,曹操派五千精骑兵追赶,在长坂坡大破刘军。

刘备败走夏口,又正值鲁肃前来打听曹军情况,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做说客。到达柴桑后,诸葛亮智激孙权,孙刘结成联盟,在周瑜的指挥下,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曹操。

演义中又加了许多使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虽然不是事实,但都体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特点。

三分天下:

赤壁战后,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建安十六年,刘备占领益州,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诸葛亮在率军入川时,曾告诉荆州守将关羽:“东和孙权,北据曹操。”入川后,每逢刘备出征,诸葛亮就留守后方,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延康元年(2),曹丕篡汉自立,次年,刘备登基,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永安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在V亭之战中战败,撤回永安。次年,刘备病重,召诸葛亮来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则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命刘禅兄弟三人父事丞相。刘禅即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候,开府治世,领益州牧。

3、出师未捷身先死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为平息南蛮叛乱,率兵南征。《三国志》中写道:“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出师北伐:

建兴六年至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先后六次北伐,出祁山两次,与魏国将领司马懿展开了一系列智斗。造出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军事器物。却因操劳过度病重。

长使英雄泪满襟:

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谥号忠武侯,葬于定军山。墓葬极为简朴。

4、赢得生前身后名

开拓农田,兴修水利: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治国严明,公开公平公正:

作为蜀国丞相,诸葛亮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通过“挥泪斩马谡”可以看出,在法律前面,无论对方是谁,他都会毫不留情,依法处置。同时他自己也谨遵法律,不利用职位去得到一些利益。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用易中天教授的话说就是:“绝对公开公平公正。”可谓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成就:

诸葛亮是个军事家,这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认可。唐太宗多次与李靖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和八阵图。唐朝时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也写了许多军事著作,如《南征》、《北伐》、《北出》、《武侯兵法》等。他还推演阵法,作八阵图,改良连弩,造木牛流马。受到后世极高的评价。

艺术造诣:

诸葛亮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都有研究。南朝陶弘景的《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原文来自苹果教育网HttP://WwW.PeQuiP.CoM.cN/,请保留,谢谢!)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从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

《三国志》中写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

四、生平总结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在世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时因其才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精于战略规划,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为之后蜀汉政权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他更是尽忠尽责,被后人称为千古良相。陈寿评价他: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五、作品评析

接下来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对诸葛亮作品的理解。《诫子书》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原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全书围绕“静”字加以论述,最后把失败归于一个“躁”字上。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修身治学的精髓:要从淡泊宁静处着手,用俭朴节约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坚定,切忌怠懒险躁。此可谓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本文虽篇幅短小,却意味深远。

六、研究收获

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三顾之恩,是你后半生的全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你永不改变的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生命的精华。

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上方谷顶,一道天雷,击碎了你的梦想;五丈原中,一阵秋风,化作了一声叹息。

君虽已离去,可是历史不会埋没你的姓名。当天下大乱,你悄然规划了三分的蓝图,手指轻点,便把矛头指向西川。可叹浮生一梦,永安塌前,君臣相望,泪满衣裳;六出祁山,屡次战败,数番午夜梦回之时,月光冰冷,你心的依然滚烫。

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亦随着那杯浊酒,付诸笑谈。

只是,你的执着,你的公平,你的忠心,将被后人刻在脑海,永不会磨灭。

学习总结:

演义中的诸葛亮,鲁迅先生说为:“状多智而近妖。”通过对现实中诸葛亮的研究,发现历史上的诸葛亦不缺乏睿智精明之处,明白了做人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执着是成功的垫脚石。

另:附上有关武侯的几篇文学作品:

《出师表》、《诫子书》、《诫外甥书》、《隆中对》

还有几首歌:《卧龙吟》、《哭诸葛》、《浮生与君》

篇2:诸葛亮的研究报告:评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作文

诸葛亮,他的发明被世人赞叹发明。木牛流马 是他的一大杰作,在晚年期间花费三年造成,效率快,耐久,不用饲养,还很听话,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机械祖先,好景不长,因为三国过去,不再使用,技艺早已失传。

孔明灯 。是诸葛亮在茅庐里造成,刚开始只是娱乐嬉戏,但随着诸葛亮参战之后,演变成传递信息的工具,现在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飞入长空,

篇3: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探析

关键词: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人物;诸葛亮

火烧赤壁、空城绝技、木牛流马……诸葛亮是当的起“奇才”二字的,奇才的传奇经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刘备的重用,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

一、浅析诸葛亮

诸葛亮出山之后的十多年里其实从未指挥过任何一个部队,而是在现在的湖南衡阳一带任职,他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长”和“税务局长”。在曹操下江南时,刘备在军事上第一次用上诸葛亮。诸葛亮说服孙吴,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说之,终于孙刘联手共抗曹操。

曹操败兵之后,刘备遂收江南,这才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其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使击张鲁。诸葛亮离开荆州,荆州的事务嘱托关羽负责,诸葛亮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有这几字记录“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二、诸葛亮人生转折点

十年后,即建安二十六年,诸葛亮拥刘备为帝,刘备建立了西蜀王朝,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尚书,从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诸葛亮虽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实质政权上的二把手却是关羽,关羽掌管着西蜀的半壁江山。诸葛亮和关羽之间有一个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关羽之死。

自建安十六年,关羽独镇荆州。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同年关羽攻打曹操。在关羽北征的半年里,荆州一直空虚。诸葛亮一生谨慎,关羽兵出荆州半年之久,他并未增添一兵一卒。难道说诸葛亮不知道荆襄的重要?还是他认为孙刘两家几十年来对荆州的争夺,孙吴突然放弃窥探荆襄之心?诸葛亮心里明白的很。当时西蜀兵多将广,诸葛亮不发兵将相助关羽,便与他的尽忠,他的谨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三国复杂的人物关系耐人寻味,诸葛亮忠心刘备不容质疑,关羽忠心刘备更不容质疑,而两个忠心刘备的头号人物却时常闹矛盾。事实不是华容放曹之后诸葛亮饶关羽一命,关羽就对他言听必从了,诸葛亮用的人必须是对他言听计从,这话出自他自己之口。诸葛亮驾御不了关羽,关羽的命运在那个时候也许就有了决定。所以有学者怀疑,诸葛亮借助东吴之手杀害了关羽,这给诸葛亮鲜活的历史面貌上浓浓的摸了一黑。

罗贯中写三国的时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诸葛亮,然而熟读《三国演义》,从他的笔锋里也不难看出这些,这也许就是前辈文字里的寻味之处。

章武三年春,刘备去世,嘱咐刘禅拜诸葛亮为父。诸葛亮继承刘备遗志,统一华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标。然而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于是就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

对敌人七擒七纵,以诸葛亮事事小心谨慎的性格,他决计不会有这么大的军事冒险行为。一切史料记载上也没有出现过“孟获”这个名字。在《三国志》里,对于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对三国史最有说服力度的《三国志》,太过简略。

学者们研究诸葛亮南下这场显赫的战役里,有的人说他一直打到今云南大理附近,有的说他已经打到老挝边界。至于“七擒孟获”可能是诸葛亮摧毁了敌人七个军事基地,如此说法,在历史一千多年的长河里,真的是无从稽考了。在南征的日子里,诸葛亮发明过一件杀伤力极高的武器“连弩”,这个武器给他北伐曹魏帮了不少忙。

三、诸葛亮北伐浅析

南方平定之后,《三国志》中这么记载“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这个时候,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写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师表》。《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阳。”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终,马谡无能,刘备曾嘱咐不能委于重用,诸葛亮还是重用了马谡。他这次伐魏最大的收获是收复姜维,可收复了他自认将才的姜维,他还是每每事必亲躬,没有给他留下多少实践的机会。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遗志,却只知领兵打仗,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闹到最后刘禅疑他,要伤他性命,他还问别人保身之法。诸葛用人可见一斑。

六年冬,诸葛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此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粮尽而还。

七年,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这次伐魏,诸葛亮渐渐疏远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九年,诸葛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木牛流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时,诸葛亮所发明的。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这是《三国志》里记载的第五次伐魏。司马义计不如诸葛,谋却胜于诸葛。坚守不战,最终熬死诸葛亮。诸葛亮五十四岁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风。

历史上并没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诸葛亮一生在军事上一味逞强,穷兵黩武。在战略上谨小慎微,不纳别策,以致数次北伐无功而返。在政治上独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员进出无门,后继乏人,不管在演义里还是史料中,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一代名相却始终不能力挽狂澜,难以改变历史的潮流。

四、讨论

诸葛亮一生成败被后人争论不休,诸家高谈阔论见仁见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成败暂且不论,他的执着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却一直被后人所景仰,无怪乎罗贯中把他神话成人们心中完美的偶像。

【参考文献】

篇4:我眼中的诸葛亮人物作文

早在《草船借箭》中领略过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一个手摇鸡毛扇,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智者形象跃然脑海。那时的诸葛孔明,在小学生的眼中,大有一番“神仙”风范,在浓雾弥漫的江上使“造箭”故事圆满的画上了句号。而今有在《出师表》中重逢诸葛孔明,却不再用幼稚的眼光看待这位历史宗师,也不再带有神秘感的惊叹来评价他。初读《出师表》,已被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折服。在面临蜀汉即将被伐之时,规劝后主“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

进而有是“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充分体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贞思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无限的忠诚和“报先帝、忠陛下”的忠贞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刘备的知人善用和亲贤臣的气度。“亮躬耕陇田,好为《梁父吟》”,原先的诸葛亮本是一介平民,过着隐居的上呢搞活,却有谁识得他超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自被请出茅庐后,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抱负才能得以施展。我很庆幸没有埋没又一个人才,没有又一番《马说》式的怀才不遇。

篇5: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诸葛亮作文

他的才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七擒孟获、三气周公瑾、草船借箭等这些有名的事情,无一不都归功于他,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空城计。当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攻打蜀国时,诸葛亮守护的西城中只有2500军士,而这些士兵还在搬运粮草。如果被其他人遇到,早就忐忑不安,如临灭顶之灾。但诸葛亮反倒更加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因为他知己知彼,他知道司马懿比曹操都狡诈多疑,便利用了司马懿多疑的心理。他大开城门,在每个城门前让二十名军士扮成百姓扫地或做生意,自己则坐在城门上操琴喝茶。司马懿见状,以为城中有埋伏,便不敢进城,在城外逗留几个小时之后,还是领着军队撤退。就这样,诸葛亮不动一兵一卒,一枪一箭,用智谋打败了司马懿的军队。

他不光有勇有谋,还重情重义。在刘备死后,他鞠躬尽瘁,尽心尽力,一直辅佐刘禅,一直到临死前还要去照看军队,为战士们鼓舞士气,他临终时也是告诉自己的儿子要为蜀国效力。年仅53岁便去逝,他的儿子也为国战死,年仅36岁。他们诸葛几代都为蜀国尽忠,这难道不是有情有义吗?

篇6: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诸葛亮作文

《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忠勇双全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其中我最敬佩与崇拜的那就要数诸葛亮了,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吧!

想必《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这一章大家并不陌生:周瑜借曹操之手杀了曹军水军将领蔡瑁、张允,心中十分得意。但他又担心这件事情骗的了别人,骗不了诸葛亮,于是派鲁肃前去试探。谁知诸葛亮不仅知道蒋干中计、曹操上当的事,还对鲁肃的来意也一清二楚。鲁肃回去如实向周瑜汇报。周瑜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实料事如神,一定要想法杀掉他!

第二天,周瑜召集众将领商议军情,请诸葛亮也来参加。周瑜在会议上请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之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够了。周瑜心中暗暗高兴,心想诸葛亮这下死定了。

诸葛亮对鲁肃说:“周瑜让我三天之内造十万之箭,分明是想让我死啊,只有你才能救我一命!”诸葛亮让鲁肃帮他准备二十条船,每只船配三十个士兵,船上用青布帷幔掩盖严密,船两边各扎五六百个稻草人。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鲁肃很疑惑。诸葛亮传令让军士把船全力向北岸进发。这时,江上大雾弥漫,仿佛笼罩着一层轻纱。船队悄悄驶进曹军水寨。诸葛亮吩咐把船一字排开,就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吓得脸都绿了,忙说:“快停!快停!曹军要是一出来,我们都没命了!”

诸葛亮笑着说:“放心!曹操虽有谋略,但疑心太重。他见如此大雾,担心有伏兵,绝不会轻易出击。”

在说曹军突然听到擂鼓和呐喊声,吓得乱作一团。曹操到江边一看,只见大雾弥漫,什么也看不见,江中长长地一只船队,似有千军万马。曹操说:“不许出击,只用乱箭射击。”于是曹军一万多将士拼命朝江中放箭,江面上万箭齐发,好像一场大雨从天而降。曹军越射越起劲,不一会,船上的稻草人身上插满了密密麻麻得箭。

东方渐渐发亮,浓雾散去,诸葛亮下令开船返回。又让船上士兵齐声呐喊:“谢谢丞相送箭!”曹操这才明白上了当,气得要死。

回去后,鲁肃向周瑜报告此事,周瑜叹息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呀!”

篇7: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诸葛亮作文

理由之一——隆中对策的聪慧。

那时的你,什么都没有,只有一身审时度势的非凡才能和一间隐居乡野的破草屋。然而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你还不是把刘备吸引到了你的破草屋中,叽里呱啦说了一大通,刘备立刻茅塞顿开。占据了荆、益,联合了孙权,搞好了民族关系,辉煌一世。再说你,未出茅庐却知天下三分,你那天才的预见无人能比,聪慧那足以形容你。你如此天才,我怎么能有理由对你视而不见呢?

理由之二——草船借箭的智谋。

话说当年,周瑜军资不足,便刁难你去给他造十万支箭。这要是搁在一般人身上,那人也许早就投河自尽、拔剑自刎,恨不得把自己分解成十万支箭。可你终究不是一般人,就那么随随便便掐指一算,一个绝妙计策横空出世。你先命人造了很多艘船,在上面插满了草人,然后浩浩荡荡的去“进攻”曹操。可怜的曹操,想都没想就率百万大军全心全意“贡献”出了十万支箭。他们拼死拼活“杀”草人,而你却优哉游哉地喝着小酒,好不自在。惊得周瑜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你如此神机妙算,我怎么能有理由不敬佩你呢?

理由之三——出师表的忠诚。

刘备死后,把他整个江山和他那无用的宝贝儿子都托付给了你。你那叫一个尽心尽力啊,离朝远征都不忘宝座上的刘禅,含泪写下了那篇被陆游称赞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出师表。为了保住刘禅的江山,你真是殚心竭力下足了功夫。出师表里,我看出了你的忠诚,你的淡泊名利,你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你这么完美,我怎么能有理由去厌恶你呢?

篇8: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诸葛亮作文

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乃是刘备的军师,刘备曾三顾茅庐夺得了能为他平定天下的诸葛亮,后来刘备称帝,诸葛亮当了西蜀的丞相。他创下了许多伟大的功绩: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拘,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些都是他一生伟大的功绩。

诸葛亮他的才干超群,他观天象、知天意,天下大事没有什么能瞒得住他,他还未出茅庐就已知天下三分,可见他真是神人也啊!

虽说他观天象、知天意,可这些体现在哪里呢?想必大家都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吧!诸葛亮凭借观天象成功的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 。可他为什么会想到草船借箭呢?这都是因为他博览群书,能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再加上他的神机妙算。但是,这还不能成功的借到箭,这还多亏了诸葛亮摸透了曹操的这种猜疑的心理方才成功。刘备能得到诸葛亮真是他的福分啊!当然了诸葛亮的才干超群,观天象、知天意,不仅仅只体现在草船借箭上,还体现在许许多多的事情上。

诸葛亮他虽然有这么多的优点,但是他的缺点也并不是没有的。他用错了一个人——马谡,在刘备临死之前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这个人只会纸上谈兵,不可重用。可诸葛亮却不以为然,等到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才开始后悔没听先皇——刘备的劝告。这也许是诸葛亮这一生中唯一的缺点吧!真是世人看了都会为诸葛亮感到可惜啊!

篇9: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诸葛亮作文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名声显赫的。他的智慧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他的处世之道,令世人千古传颂。他的“诸葛孔明”,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皆碑,妇孺皆知,并且广泛传颂的名字。

之所以这样,我想就是因为他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和他所带来的经典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持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意料之中,还没出来之前就已经想好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他的想法,深不可测。三国鼎立中,刘备是弱方,但他却主导了整个格局,归功于谁?诸葛亮,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中一场“借东风”就能可以渲染出的?更何况那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一种“大智慧”,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

综观诸葛亮的一生,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是他对刘备忠心耿耿的表现,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最终北伐未能成功,逝世五丈原。

篇10: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诸葛亮作文

他淡泊名利,在他写给刘禅的《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从最后两句话中看出他十分淡薄名利。

他神机妙算,博学多才,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与《火烧赤壁》两回中,正是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掌握曹操多疑特点,才能借来十万支箭,把命从周瑜手中要了回来,之后,他又神机妙算借东风,来火烧赤壁,使曹军大败。

他深谋远虑,在《三顾茅庐》一回中,他告诉刘备应先去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三国鼎足之势,刘备照做,终于,在赤壁大战之后,魏、蜀、吴三国鼎立。

但我最佩服的,还是像包拯一样法纪严明。诸葛亮北伐,得一街亭,这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不停刘备劝告,用马谡、王平看守。由于马谡不听王平劝告,狂妄轻敌,骄傲自满,固执己见,导致街亭失守,由于诸葛亮与马谡亲如父子,因此诸葛亮十分不肯,但如果马谡一日不死,哪么军法就如同虚设。于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真是军法无情。

篇11: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诸葛亮作文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语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后人对您的感慨与评价。而您呢,依旧怀抱着“非说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般的赤诚的看子之心,长久地留在历边的长河中。

话说天下文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您用政治家一般的眼光洞悉了天下又将是一个人才辈出,**社会的乱世。而您用区区百字,向刘皇叔述说了天下之局面。面对皇叔的三顾之恩,您答应出山。开始了一断大气磅礴风云变幻的戎马生涯!

新官上任三把火,您用三把火烧出了自己的威望和方气。紧眼着您一生当中最成功的一战——赤壁之战。您和大都督周瑜连用火攻和苦内计,外有庞士元的协助下大破曹军。对外提防公瑾,您采用计谋三气周瑜,将一代天骄陨落。我想您也是于心不忍但又无可奈何罢!

当听到庞士元在落凤坡身中流矢而仙逝时,您哭了,不仅为一位助手,更为一份交情。但您并未沉沦,相反振作。为了安稳西南,您七擒七级,让蛮人心服口服。而在您北伐途中,不幸病逝,时年五十四……

你倾整整半生期待,终难敌岁月沧桑。

你的期待,被天雨生生浇灭,而在你一路漫漫求索中,一双慧眼,一把羽扇,一腔忠魂,就是条搅腾穿宙的巨龙,一袭青衫,一声轻叹,一抔苦泪,是你对蜀国一份永不言弃的千古期待!

篇12: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诸葛亮作文

他淡泊名利,在他写给刘禅的《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从最后两句话中看出他十分淡薄名利。

他神机妙算,博学多才,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与《火烧赤壁》两回中,正是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掌握曹操多疑特点,才能借来十万支箭,把命从周瑜手中要了回来,之后,他又神机妙算借东风,来火烧赤壁,使曹军大败。

他深谋远虑,在《三顾茅庐》一回中,他告诉刘备应先去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三国鼎足之势,刘备照做,终于,在赤壁大战之后,魏、蜀、吴三国鼎立。

但我最佩服的,还是像包拯一样法纪严明。诸葛亮北伐,得一街亭,这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不停刘备劝告,用马谡、王平看守。由于马谡不听王平劝告,狂妄轻敌,骄傲自满,固执己见,导致街亭失守,由于诸葛亮与马谡亲如父子,因此诸葛亮十分不肯,但如果马谡一日不死,哪么军法就如同虚设。于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真是军法无情。

诸葛亮被人称为“千年难得一遇的奇才”,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永远树立。

★ 我最喜欢的人物初中作文

★ 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初中作文

★ 我最喜欢的水浒人物作文550字

★ 我最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作文

★ 八年级作文素材人物

★ 人物通讯八年级范文

★ 我最喜欢的语文作业作文

★ 我最喜欢……

★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中考语文作文

篇13:高中语文 人物诸葛亮作文素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回答者:烟淼-魔法师 四级 10-29 23:31

------------------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起诸葛亮,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尤其是历代的诗人和民间都有很多精彩的诗句和对联来描述其不凡的业绩。

过去有这样一幅对联概观诸葛亮平生业绩,倒是非常传神。也是历来神化了的观点。当时的上联出来后,很久无人对出,几成“绝对”,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人对出下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早年游三峡的时候逛白帝城,那有个托孤堂,里面就有这样的一组塑像,描述的就是“草堂托孤”的故事:刘备头上缠着绷带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用手指着跪在地上的两个小儿子,床的旁边站列着诸葛亮和一班大臣。当时的背景是刘备兵败东吴,蜀国元气大伤,行将就木的他担心蜀国的未来和儿子们的安危,也怕孔明夺位,就故意试探说:“如果我的儿子不行的话,丞相可以取而代之”。其实诸葛亮的一生真是光明磊落的。

诗圣杜甫有一首五绝描绘诸葛亮和此时情形很恰当: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前两句极言诸葛亮之功名,后两句所说兵败东吴,遂成千古遗恨。此时,三国的格局已不可能再打破,弱小的蜀国再也无所作为。只能修养生息,以待天时。

看三国每每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总觉得沉闷和伤感,特别是以弱小的蜀国去攻打强大的魏国实在是勉强而为。蜀中大将魏延几次劝诸葛亮兵出子午谷,可是武侯没有考虑,我虽然不懂兵法,可也觉得如果老是兵败的话,应该考虑变换另一种策略。

再看现代人的观点:《武侯叹》/徐文华

七纵七擒强压弱,六征六败将非神。

鞠躬尽瘁雕枯朽,徒弄聪明误蜀人。

初看此诗有点别扭,细细思考一下,才发现它很新颖,历来都把诸葛亮当作神一样的供奉,他是我们民族智慧的象征,其实里面有很多的历史原因,过去的汉家正统和历来尊刘贬曹的思想都有拔高了诸葛亮的倾向?!不用说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可是《武侯叹》的作者却很清醒,他提出的观点让我们眼睛一亮。

其实诸葛亮的一生何尝不是带点悲情色彩?过去的那种为主尽忠、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可以说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完完全全的体现。

真正怜惜诸葛亮的是杜甫,他还有两首七律写诸葛亮的,对其评价极高。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有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让后人留下多少叹息!假如诸葛亮跟从曹操,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呢?也许那时的中国早就统一了!提问人的追问

2009-09-15 19:23 那有什么成语和诗句啊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15 19:25 对联: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忠昭玉宇,义薄云夭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岂可成器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淫漫不能励精,险躁何以怡情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出师两表堪王佐,隆中一对乃相才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奉命于危难之际,受任于存亡之秋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鞠躬尽瘁铭后世,公忠体国厉儿孙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兰溪一日风云会,国中千里草木香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琅琊有幸承宗祧,睿智无尘毓后人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劝刘禅亲贤远佞,为社稷激浊扬清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英灵常照天地永,妙韬时昭日月明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神机妙算七擒孟获,亮节孤忠六出祈山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诸葛先祖名垂宇宙,阳都后裔声蜚中华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一片丹心《出师表》,万斛深情《诫子书》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大贤高鉴奉公守法必赏,公烛无私作奸犯科定罚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鞠躬尽瘁酬三顾隆恩食不甘味,敬礼竭忠做两朝宰寝不安辅席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临溪修建忠武祠遗后代祭祖厉志,傍山营造诸葛庙教来者瞻容思功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三江汇合人杰地灵八卦村居诸葛后裔,七省通衢物阜民丰兰溪水沐武侯遗徽——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先生为千古名臣呈两表拼六出殚精竭虑创汉室辉煌伟业,兰溪乃一方宝地通七省汇三江延祀承宗育诸葛大好儿孙 ——闽宜献给全国第十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成都:郭沫若题武侯祠诸葛亮殿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成都:赵藩题武侯祠诸葛亮殿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成都:刘咸荥题武侯祠诸葛亮殿。陈庶子。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格亮,雪飘梅岭处处香山白乐天 ——诸格亮为诸葛亮之谐音,白居易,字乐天。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格亮,雪飘梅岭处处香山白乐天 ——诸格亮为诸葛亮之谐音,白居易,字乐天。

罩子笼灯诸角亮,长棚隔烛无大光

——谐音:赵子龙蹬诸葛亮;张鹏翮触吴大光。

南华经相如赋班固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少陵诗摩诘画屈子离骚古今绝艺,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雾巫山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宇宙奇观 ——(共64字)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

罩子笼灯诸角亮,长棚隔烛无大光

——谐音:赵子龙蹬诸葛亮;张鹏翮触吴大光。

成语:

如鱼得水 三顾茅庐 七擒孟获 火烧赤壁 虎踞龙盘 集思广益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锦囊妙计 不知所云 初出茅庐 俗语:

诸葛亮草舶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谩——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开口——尽是计谋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要丑奏——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诸葛亮用空城计——迫不得己 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 诸葛亮战群儒——全仗嘴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头

诸葛亮住茅庐——怀才不遇 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孔明夸诸葛——自夸 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事后诸葛亮 七擒七纵 三顾茅庐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不出茅庐 知三分天下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即生瑜,何生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事后诸葛亮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关公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智用空城计……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 盖世无双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空城计 既生瑜,何生亮 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龙凤雏 汉贼不两立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草船借箭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鞠躬尽瘁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草船借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鞠躬尽瘁 成败利钝;凌上虐下;虎踞龙盘;不知所云;闭门思过;不求闻达;草庐三顾;豺狼之吻;淡泊明志;方寸已乱;伏龙凤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龙蟠虎踞;龙盘虎踞;力排众议;苟全性命;盖世无双;肝心若裂;汉贼不两立;七擒七纵;如虎添翼;开诚布公;空城计;龙骧虎视;计日而待;集思广益;俭以养德;思贤如渴;所向无敌;我心如秤;临危受命;三顾茅庐;如鱼得水;任重才轻;妄自菲薄;危急存亡 ;上楼去梯;识时务者为俊杰;胸中鳞甲;游辞巧饰;作奸犯科;坐以待毙;众难群移

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在我们常用的歇后语当中,有许多和诸葛亮有关,比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成都武侯祠)一对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纵八阵图(陕西祁山五丈原诸葛庙)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成都武侯祠)三分天下四川地 六出祁山五丈原(成都武侯祠)异姓三贤:卧龙、谪仙、天下士

数代一堂:汉相、宋儒、战国才(山东恒台三贤祠)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

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湖北襄樊古隆中)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成都武侯祠)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艾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成都武侯祠)佐玄德,破孟德,而后南北三国分鼎

生阳都,仕成都,从此东西两地生辉(山东临沂五贤祠)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友子龙,师卧龙,龙友龙师(安徽祁门关帝庙)曰宫、曰殿、曰幸且曰奔,诗史留题,千古犹存正统

上一篇:建筑施工员电子简历下一篇:农村私立幼儿教育办学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