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的讲授教学学习心得

2024-05-08

技术支持的讲授教学学习心得(通用12篇)

篇1:技术支持的讲授教学学习心得

活动心得:主题五 技术支持的讲授教学

评语:

这是一次比较有收获的学习,我对讲授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它的优点与不足以及目前它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有人在不断指责讲授法的弊端以及它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有人叫嚣将它送上“断头台”,实行全新的教学方式。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随着教育的发展进步,陈旧的讲授法已不能完全适应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与人才的培养了,时代在呼吁教学方式的变革!

这是一个不能一刀切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讲授法有着令人惊喜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知识。所以这一教学方式必然有其可取之处,我们l要做的是变革其中不利的因素,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方式,而将更多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发言,形成拥有自己独立人格与思想的新一代青年,即所谓的“自成一家”吧。

我站在讲台上,我会告诉自己,永远别想让你的学生成为一群装满知识的机器人,你要让他们成为一脉清泉,源源不断的清泉,载着自己的理想汇入江河、融入大海!现代科技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课堂教学中有,实践教学中有。科技在教学中无处不在,比如,课堂教学中广泛利用的多媒体技术(实物投影、幻灯、大屏幕、音响),实践教学中,数控技术在机械类教学中也在实际利用,3D打印技术,最早进的机械切削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等等。科学技术在教学中无所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篇2:技术支持的讲授教学学习心得

————讲授公开课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大比武活动,感觉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深感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只靠吃老本是绝对不行的,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端正教学态度,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向同行请教,主动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总结一下,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课前认真备课,精通课程内容.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一节课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同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以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点。

其次,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效率。在授课中,要用饱满的激情去授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心智参与度,条理清楚,深入浅出,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节课。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1、要注重新课的引入。好的新课引入,应该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打下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2、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难易程度,精讲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与学的共鸣,激发创新性思维。

3、要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双边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然地参与和融入课堂,对老师的讲解进行思考或提出疑问,然后老师对学生的各种回馈作出进一步的反应,从而在老师与学生的不断互动沟通中把课堂推向前进。

4、结合学情使用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采用以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为主的教学方式。课件中显示主要的教学内容、图片等,而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则应以必要的板书形式来强化,从而有效的补充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此外,在讲课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语速适中,抑扬顿挫。语速过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容易产生听觉疲劳。语速过慢,学生思维不集中,不连贯。因此,在课堂上应该调整好语速,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2、要善于维持课堂秩序和气氛。通过举例、发问、变换语气语调等方式进行秩序的维持,还要严肃课堂纪律。

3、适当的距离。在适当的时候离开讲台,拉近和学生的空间距离,不仅可以舒缓课堂气氛、提高听的效率,而且可以让教师自身的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

4、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歧视差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心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犯错的学生要多一点理解和宽容。

篇3:技术支持的讲授教学学习心得

一、启发式实例分析融入理论教学

启发式实例分析授课法是指在理论授课时注重穿插具有生活应用背景的实例, 在理论教学中, 应该倡导以启发讲授与实例分析为主, 对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通过问题和实例引出理论, 利用理论解决问题并解释实例应用, 以便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将实验使用的传感器教学内容提前在理论教学方面给予演示, 提高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3) 结合生产实践和科研经历来讲解传感器的选用、使用和调试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应用实例

电涡流传感器采用的是感应电涡流原理。当带有高频电流的线圈靠近被测金属时, 线圈上的高频电流所产生的高频电磁场便在金属表面上产生感应电流, 电磁学上称之为电涡流。电涡流效应与被测金属间的距离及电导率、磁导率、几何尺寸、电流频率等参数有关。电涡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如果上课的时候采用上述专业语言进行理论阐述, 学生往往觉得太抽象, 所以我们授课过程中可以不先急着讲解原理, 而是通过实验来让大家看到一些现象, 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升华。

1. 通过实验现象引入电涡流传感器。

我们采用杭州高联公司生产的CSY-910型传感器实验仪。实验步骤如下: (1) 将涡流线圈接入涡流变换器输入端。涡流变换器输出端接电压表20V档。拧松涡流线圈支架上的横向固定螺丝, 把圆盘振动台上的测微头调至10mm处。调整电涡流线圈, 使它与金属涡流片相距1~2mm, 然后锁定横向螺丝。 (2) 开启仪器电源, 测微头位移将电涡流线圈与涡流片分开一定距离, 此时输出端有一电压值输出。用示波器接涡流变换器输入端观察电涡流传感器的高频波形, 信号频率约为1MHZ。 (3) 用测微头带动振动平台使平面线圈贴紧金属涡流片, 此时涡流变换器输出电压为零。涡流变换器中的振荡电路停振。 (4) 旋动测微头使平面线圈离开金属涡流片, 电压表开始有读数, 电压值随着涡流传感器和金属涡流片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由此, 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电涡流的存在, 这就将无形的电涡流转化为可以测量的电压值。同时可以知道在其他参数一定的情况下, 电压值和距离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此时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输出的电压值V和距离X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实验我们可接着往下做。旋动测微头使平面线圈离开金属涡流片, 从电压表开始有读数起每位移0.1mm记录一个读数, 并用示波器观察变换器的高频振荡波形, 由此可得出输出电压V与位移X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分析其线性范围。

2. 由实验现象引出高频反射式涡流传感器原理。

由上述实验得出输出电压V与位移X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以自然地引出高频反射式涡流传感器工作原理。当通有激磁电流i的电感线圈靠近金属板时, 在金属板周围产生高频交变磁通Φ。由于金属板具有一定的厚度, 该磁通不能透过, 而仅作用于金属板表面的薄层内, 在该层内产生感应电流i1, 即涡流。根据楞次定律, 该涡流产生的交变磁通Φ1将与线圈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 即Φ1将抵抗Φ的变化, 使线圈的电感量、阻抗、品质因数等发生改变。其变化程度取决于线圈的外形尺寸、线圈至金属板的距离X、金属板材料的电阻率ρ、磁导率μ以及励磁电流i的幅值与角频率ω等。因此, 传感器线圈的电感量受涡流影响时的等效阻抗Z的函数关系式为:

式1中:r--线圈与被测体的尺寸因子。如果保持式1中的一个参数改变, 而其他参数不变, 则阻抗Z就仅仅是这个参数的单值函数。例如只有X可改变, 其他参数不变, 则改变X会改变阻抗Z, 从而改变输出电压V, 这就充分解释了上述实验中V-X的变化现象。改变ρ或μ可用来测量材质和无损擦伤。

3. 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对电涡流传感器的应用进行衍生。

由电涡流传感器测量距离和位移的实验引入了电涡流传感器的原理之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电涡流传感器还可以用在哪些场合, 测量哪些物理量呢?学生提出想法之后, 可以选取适当的内容通过已有的实验仪器进行验证性实验。例如: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电涡流传感器进行称重实验。既然电涡流传感器可以测量距离和位移, 而实验过程中距离的变化是通过带有磁头的螺旋测微器带动其吸合的振动台产生的, 那么也可以将其转化为V-W之间的单值函数。测量电路图见图1。

具体方法是解除测微器对振动台的吸附作用, 差放增益为1, 输出接电压表20V档, 将平面线圈安装在线性工作范围的起始点;调整电桥WD, 使系统输出为零;在振动台中间逐步加上砝码 (每个的质量m=20g) , 记录V-W的对应关系 (V如为负值则取绝对值) , 利用公式K=m/V计算它们的值, 再求出K的平均值, 这个平均值就是V-W函数的线性关系系数, 或称标定系数;取下砝码, 放上一未知重量之物品, m=KV即可大致求出被称物的重量。总之, 学生提出想法之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设想的可行性。在可行的基础上再提高要求, 完善实验方法, 提高标定系数的精度。通过这种讲解方式, 学生对于电涡流传感器的认知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最终又升华到传感器的应用, 整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够较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金属涡流片是齿状, 当它发生旋转的时候, 我们是否可以利用电涡流传感器来测量其转速, 设计测量电路, 分析转速计算公式。下次上课时进行小组讨论。

将启发式实例分析应用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中, 通过实例使学生对内容产生感性认识, 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自己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实验中的现象, 通过理论讲解之后恍然大悟, 进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种延伸的思索, 进一步思考该知识点还可以有哪方面的应用, 从而真正将书本上的内容学活, 培养出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帆, 李国平, 赵党军, 等.传感器及其应用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7, 29 (5) :88-90.

[2]徐科军, 马修水, 李晓林.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第2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篇4:技术支持的讲授教学学习心得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优点与不足

语文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面,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经验性与逻辑性两面,这种多层面的两面性互相交叉之后,会形成小学语文学习中异彩纷呈的情形,也体现出语文学习复杂的一面。在这一现实中,自主学习的优点有哪些呢?

以生字词的学习为例,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支撑起相当一部分生字词的学习。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一株紫丁香”的教学为例,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认识其中的绝大部分生字词,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这些字的机会非常多,事实上自主学习过程,学生也确实能够认识、理解这些生字词,比如说对于“香、浓”的学习,学生说很多牛奶盒上就写着“香浓”二字。

但自主学习的不足有时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知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的,教师控制(与“教师主导”含义不同)的课堂上,学生一般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习惯的往往是他(教师)做主学习,因而真正的“我的学习我做主”是很难发生的,这里除了教师基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不愿放手之外,也有学生不能完全自主的情形。我们这里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读完了《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想法呢?

生1:狐狸太狡猾了。(这是学生公认的观点,也是一种已有的经验,与本文关系其实并不十分密切,因而容易出现貌似自主学习出了成果的情形。)

生2:乌鸦也太爱听漂亮话了。

师:狐狸的狡猾体现在哪里呢?如果你是乌鸦,你听了狐狸的话后会怎么样呢?

生思考,几分钟后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这两个问题按理说并不十分困难,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却得不出明确的答案呢?因为这个时候学生个体处于独立思考的环境中,面对问题他们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甚至是间接经验可供借鉴,因而很难得出答案,或者说得出了答案也没有信心说出来。这就出现自主学习难以发挥用武之地的情形。

二、自主学习与讲授教学的互补性探究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什么样的讲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讲授呢?讲授与自主学习又应该进行怎样的互补呢?

在学生需要时进行的讲授就是有意义的讲授,给学生提供的不只是现成的答案,还包括答案产生的分析过程的讲授就是有意义的讲授。互补不仅体现在时机的掌控上,还体现在对学生学情的掌控上。

仍然以上面提到的《狐狸和乌鸦》一文的教学为例。通过讨论之后,会有更多的学生相信“狐狸聪明”的观点。这个时候教师的讲授就是必须的:

聪明与狡猾都是形容一个人的智力,但在感情色彩上却有着褒义与贬义之分。狐狸这种行为到底是聪明还是狡猾,取决于狐狸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取得自己想需要的东西的。很显然,狐狸获得肉的手法是不光彩的,因此我们认为狐狸是狡猾的,而不是聪明的。

三、自主学习与讲授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作为一种互动过程,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因此形成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讲授提高学生学习层次的模式是值得尝试的。在《爱迪生孵小鸡》的教学中,对于“刨根问底”、“纳闷”等词语的意思,学生敢于作出如下表达:

生1:“刨根问底”就是问个不停的意思,我小时喜欢问问题,问我是从哪里来的,爸爸说我是妈妈生的;我就问为什么不是奶奶生的,爸爸说奶奶生的是他自己;我就问妈妈是怎么生的我,爸爸说他和妈妈结婚就生了我;我就问为什么有的人家结了婚却没有生孩子,我爸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就说我喜欢刨根问底。

生2:我在路上问我妈妈“纳闷”是什么意思,我妈妈说是“奇怪”的意思,我就问妈妈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奇怪”而说“纳闷”呢?妈妈也不知道了,还叫我来问老师。

篇5:技术支持的讲授教学学习心得

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是采用“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主宰课堂的是老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切实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最能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提出问题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合作探索、合作讨论为途径,真正能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是:引出问题—合作探究—合作讨论—学以致用。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把学生要学习的英语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则应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提出。问题是英语的心脏,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体会到英语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很快就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

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变“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参与”,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现成的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的过程上来,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英语学习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牢牢把握“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己所得出的,决不替代”,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侧面、途径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的意识。

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更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在探索中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小组合作,展开讨论

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外,还应为儿童多提供探索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积极展开讨论,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加以分析、做出评价。通过小组同学间的互勉、互助,既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发言、学会倾听、大胆质疑、尊重他人等良好合作态度。

四、活动为主,学以致用

英语知识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而机械、重复的练习让学生乏味,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较差,注意的范围也很有限。因此,还应精心设计练习,不但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有层次、有坡度,还要力求形式灵活多样,可多设计一些竞赛性、游戏性的练习,让学生乐于参与,在活动中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利于更好地迁移和运用。

篇6:讲授党课的心得体会

而向警予对价值的看法是“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以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制定。”每个人对价值或者价值的存在方式都有不同的解答,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往往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因而所拥有了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处事态度,但是不变的是人生都要有价值。

对于一个人来说,价值观是人对人生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的一种观念。而对于国家来说,在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受国家的体制和传统影响,对国家的人民有导向作用。对于中国来说,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便是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囊括了从个人到国家的实践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本次党课,我们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有文字上的对称性、结构上的立体性、内容上的特邀性、导向上的明确性。正如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在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篇7:讲授党课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谈谈在理论知识上的一些新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党的性质的高度概括,这种概括的正确性是不容否认的。中国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每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行为准则,用一句话高度概括,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短短的九个字可谓是精华中的精华,这短短的九个字所折射出的要求是何其的高尚,使我们需要终其一生去体味和实践,同时也只有把这九个字落实到我们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和真正体现出这其中的深刻内涵。作为共产党员,就必须以这种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必须树立这种高尚而又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我对思想上入党和组织上入党的关系问题上有了一个更加明确和深刻地认识。所谓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思想上入党是终其一生需要努力的事情。组织上入党是指经过严格的程序和考察,经批准加入党的一个组织。我们现在参加的积极分子的培训就是组织上入党的一个程序;思想上入党则是是一个人不论其是否成为一名党员,都能够按照党章的规定和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听党的话,与党保持一致,并勇于承担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思想上入党是根本要求,组织上入党只是一种形式,思想上入党的人要争取在组织入党。组织上入党是党员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使党员成长进步的标志。

篇8:关于“讲授—演示”教学法的运用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 并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常见例子。在学习跨膜运输的方式之前, 让学生回忆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由于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学习过这部分内容, 学生应该比较熟悉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 所以这时让一组学生用人体来模拟演示细胞膜, 不仅能够回顾旧知识, 还能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气氛调动起来。具体的做法是在这组学生中选出一个组长, 由组长组织和协调全体组员, 根据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 模拟出用人体构成的细胞膜。其中女生代表磷脂分子, 所以女生按一定间隔排成两排, 即代表磷脂双分子层, 男生代表蛋白质分子插在女生中间则表示载体蛋白。演示完成以后由其他同学点评演示是否合理, 如不合理则提出改正意见, 最后由教师对这个演示做点评和总结。

演示完细胞膜后, 接下来是三种运输方式的学习和演示。把剩下的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负责演示自由扩散, 一组负责演示协助扩散, 一组负责演示主动运输。在学生演示之前, 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学教材, 并把教材中三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归纳出来, 并根据所归纳的特点, 演示本组所负责演示的运输方式, 由组长讲解其演示过程, 对于不是本组负责演示的运输方式, 则要根据所归纳的特点来点评其他小组的演示效果。三组运输方式演示的思路如下。

自由扩散组:由组长组织本组同学演示, 并根据教材的介绍, 说明每一步演示所代表的意义。学生在人体模拟的细胞膜的两侧都有分布, 细胞膜外一侧人数多, 表示物质的浓度高, 细胞膜内一侧人数少, 表示物质的浓度低。少数几个同学在细胞膜内一侧模拟细胞呼吸产生能量。自由扩散发生时, 细胞膜外的学生, 通过模拟细胞膜的学生间隔直接进入到细胞膜内, 此过程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同时细胞膜内的部分学生通过模拟细胞膜的学生间隔到细胞膜外, 此时进去的学生多于出来的学生。此过程模拟演示自由扩散的特点: (1) 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间隙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2) 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 不需要消耗能量。模拟演示结束后, 让其他学生点评整个模拟演示过程。通过以上演示及点评, 让学生了解自由扩散的过程和特点, 最后由教师介绍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 (水、氧气) , 并提出以下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 那么扩散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如果某种物质在细胞膜内的浓度高于细胞膜外, 能不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扩散到细胞外呢?如果有, 请举例。通过以上问题, 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由扩散的本质。

协助扩散组:同样学生在人体模拟的细胞膜的两侧都有分布, 细胞膜外一侧人数多, 表示物质的浓度高, 细胞膜内一侧人数少, 表示物质的浓度低。少数几个同学在细胞膜内一侧模拟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协助扩散发生时, 细胞膜外的部分学生必须通过模拟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的学生的帮助才能进入到细胞膜内, 此过程也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同时细胞膜内的部分学生也必须通过模拟载体蛋白学生的帮助才能到达细胞膜外, 此时进去的学生多于出来的学生。此过程模拟演示协助扩散的特点: (1) 物质也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2) 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 同样不需要消耗能量。模拟演示结束后, 让其他学生点评整个模拟演示过程, 并找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点。最后由教师总结协助扩散的特点, 并介绍相关例子, 提出相应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

主动运输组:学生在人体模拟的细胞膜的两侧都有分布, 细胞膜外一侧人数少, 表示物质的浓度低, 细胞膜内一侧人数多, 表示物质的浓度高。少数几个同学在细胞膜内一侧模拟细胞呼吸产生能量。主动运输发生时, 细胞膜外的部分学生必须通过模拟载体蛋白学生的帮助才能进入到细胞膜内, 此过程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此过程模拟演示主动运输的特点: (1) 可以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 (2) 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 需要消耗能量。模拟演示结束后, 让其他学生点评整个模拟演示过程。最后由教师总结主动运输的特点, 并介绍相关例子, 提出相应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

通过以上学生演示和教师讲授, 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发生的原理和特点。

篇9:技术支持的讲授教学学习心得

关键词:讲授演示教学法;项目;学习模式;网页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78-02

收稿日期:2015-01-24

作者简介:陈 欢(1986-),男,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广东 东莞/523000)

一、现阶段网页设计课程中的困境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中,大多根据教材的顺序按章节相对独立地进行讲解,因此,学生学习的知识点相对比较详细,但同时也存在知识点过散,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知识点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造成遗忘快、实用性不高和学生学习兴趣不强等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疲于过多的细节问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置学生于被动学习的境地,违背了生本教育中以学生好学乐学为目的的教育理念。

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逐渐成为中职教师在实践课程中的首选,目的是让学生从现实的项目中理解知识点、运用知识点、识记知识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演示教学法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有效结合

网页设计课程,学习网页制作的操作技能和熟练使用网页制作软件是基础。纵观计算机行业各职位的技能培训,都离不开培训师演示、学员照葫芦画瓢模仿练习的传统模式,这是最高效和最合理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符合计算机开发软件的学习理念。因此,中职教师在讲授网页设计这门课程时,应该充分利用讲授演示法,利于学生系统、高效地掌握知识的运用。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包括创设情境和设计问题,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大量系统化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发展学生的认识结构。

在创设情境时,把分解的小项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效地设计成问题,要求学生在模仿学习时掌握操作技巧,在课堂中生成预设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一个整体的大项目来贯穿于整个网页设计课程中,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所以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发挥了理想的作用。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是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的一种尝试。学生可以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对信息的分析、加工和使用的能力,发展相互交流、协作的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从完成项目学习成果(作品)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逐步养成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合作分享的积极的心理特征。因此,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教学方法对于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讲授演示与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需要将这个教学流程应用到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具体分解为如下的步骤:

1.选定项目

向学生展示完整的优秀的网站,让学生对网站的结构、功能和网页的布局、色彩搭配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明确学习内容

根据项目的特点,分解项目的有效知识点,把知识点渗透到小项目的学习上。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详细讲授操作技巧并制作学案、录制操作视频,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如:网站的规划、网页布局的实现、网页元素的制作和特效等。

3.制定学习方案

要求学生在学习了基本操作后给自己制定详细的项目学习方案,允许学生相互讨论、借鉴和协作。制定的学习方案要有具体的知识点和学习计划、完成时间和预期效果,同时要求分析自己完成项目方法与教师演示的方法的不同点,并提交项目完成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在每个小项目的分段总结阶段进行共同探讨,以实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学会探究的目的。

4.提出异议

必须让学生在完成项目时至少提出一个不同于教师演示的技巧操作方法,以达到让学生能够在完成项目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相关软件的操作技巧和研习网页设计的理念。

三、小结

传统的讲授演示教学法和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非常适合当今中职学校网页设计这门课程,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让中职学生重新获得学习兴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好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岑岗,林雪分.开放型项目学习的活动形式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129-132.

[2]方凌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项目学习应用的实践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06(2):39-41.

篇10:讲授党课意义心得体会

李昌平在系统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内涵、历史脉络、主要特点、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文化前进方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等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这一主题。

李昌平指出,党的提出的“三个倡导”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顺应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时代要求。要按照的指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回应时代挑战,处理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关系,在民族文化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方针。

李昌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统一体,增强了中华儿女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骨气、志气和底气。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重要论述,鲜明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高度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质,集中阐明了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科学回答了传统文化“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传承什么、怎样传承”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们要深刻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李昌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形成和维护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大格局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当代中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指导地位,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入当下、面向未来,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方法维护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独特性。

李昌平指出,要坚持实践标准,准确把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不忘本根、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有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资源,切实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李昌平指出,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广度前所未有。面对文化多元的当代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立性,使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生生不息。在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传播中国观念,打造中华品牌,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篇11:技术支持的讲授教学学习心得

A5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个人提升总结1

林锡钦

通过2.0培训学习,我的收获特别大,感受也特殊深刻。可以说:一节好的课从精彩的导入开头。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导入可以激起同学在原有基础上的新的认知需求。技术的支持,使得课堂导入特别便利、快捷,使得老师创设情景更为快捷,同时同学也觉得新颖好玩和听觉的冲击,让他们对学问点的印象更为深刻。

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演示、播放媒体内容,多形式多通道地传达教学信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讲授,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通过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乐、解说等媒体表达元素特征教学内容,刺激同学的多种感官,使同学获得大量真实的信息,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同学从符号水平、表象水平、动作水平感知学问的意义,关心同学理解、记忆、扩展思维,拓展视野,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讲授的功能依据课堂讲授中媒体演播时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用于教学开头时可为整堂教学做好铺垫和引导,.激趣,引发同学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形成概念,培育技能,增加记忆,有利于传授学问,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杂症”,促使问题迎刃而解;用于教学结束时,有利于总结概括、巩固学问、进展思维、拓展视野。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深化讨论学习并且反思微课教学,不断的尝试微课教学讨论,进一步供应自身的综合业务素养。

A5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个人提升总结2

这是一次比较有收获的学习,我对讲授法有了比较深化的了解,知道了它的优点与不足以及目前它所面临的麻烦问题。有人在不断指责讲授法的弊端以及它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有人叫嚣将它送上“断头台”,实行全新的教学方式。这一切好像都在表明:随着训练的进展进步,陈旧的讲授法已不能完全适应人们对学问的渴求与人才的培育了,时代在呼吁教学方式的变革!

这是一个不能一刀切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讲授法有着令人惊喜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同学把握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学问。所以这一教学方式必定有其可取之处,我们要做的是变革其中不利的因素,如转变传统的“以老师的讲授为中心而忽视同学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索”方式,而将更多的主动权交还给同学,让他们擅长思索、勇于发言,形成拥有自己独立人格与思想的新一代青年,即所谓的“自成一家”吧。

我站在讲台上,我会告知自己,永久别想让你的同学成为一群装满学问的机器人,你要让他们成为一脉清泉,源源不断的清泉,载着自己的抱负汇入江河、融入大海!

现代科技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课堂教学中有,实践教学中有。科技在教学中无处不在,比如,课堂教学中广泛利用的多媒体技术(实物投影、幻灯、大屏幕、音响),实践教学中,数控技术在机械类教学中也在实际利用,3D打印技术,最早进的机械切削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等等。科学技术在教学中无所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同学学习方式、老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同学制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同学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育同学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力量,提高同学学习的效果。

A5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个人提升总结3

探究性学习即讨论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但课改与教学实践中,对讨论性学习的课程性质及特点还存在一些模糊熟悉或误区。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任务驱动性等特点。正确理解这些特点,对课程教学会产生乐观导向作用。

(一)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第一,进展同学的潜力,包括发觉问题的潜力、制定方案的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其次,培育同学主动专心、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第三,培育同学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学问,而不仅仅仅是学科学问。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论是探究的潜力,主动专心、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只有透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构成,就算是学问,也务必透过同学的主动建构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

(三)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因此在评价同学的学习成果时就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更不就应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是要看同学的态度和表现,要以构成性评价为主,以同学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对于那些完全不投入学习活动的同学,既要在成果上有所表示,更要让他们自己找出差距。

(四)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不同于简洁的学科学问传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要实践,要活动,正如上面的案例一样。要留意的是,过去我们往往把实践狭隘地理解为与体力活动或动手技能相关的操作活动,如过去在理科的试验课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技能。此刻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科学试验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更重要的是能发觉问题;能够制定一套方案去解决问题,技术的问题有特地人员去解决。实践并不等于操作,而包括从提出问题到求得结论、做出评价的整个过程,除了操作之外,思索、方案、找资料、理论探讨、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都是实践。所谓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让同学亲身经受探究过程、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在实践中创新。

(五)教学方式的任务驱动性

要体现上述四方面的特点,就应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同学透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学问,进展自己的潜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育和提高。学校应依据同学的年龄特点设置学习重点,不要给各个班级安稳死任务。学习任务应由老师和同学自己提出、自己去完成、自己进行评价。

要留意的是,过去我们往往把实践狭隘地理解为与体力活动或动手技能相关的操作活动,如过去在理科的试验课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技能。现在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科学试验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更重要的是能发觉问题;能够制定一套方案去解决问题,技术的问题有特地人员去解决。实践并不等于操作,而包括从提出问题到求得结论、做出评价的整个过程,除了操作之外,思索、方案、找资料、理论探讨、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都是实践。

A5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个人总结

A5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导入课程总结

技术支持讲授教学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技能提升课程心得体会

篇12:技术支持的讲授教学学习心得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范文五篇【二】

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范文五篇【三】

学习信息化教学环境之下的教学设计一课,我觉得收获大大超过了我以前所学的,我对于教学设计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姑且抛开信息化环境这个大背景不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教学设计,在没有学习这一课时,教学设计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一个老师写下自己在个课时之下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我脑海中形成了粗略的备课方案(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虎门销烟》为例):首先教学目标,让学生知识和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自读、勾画、感悟、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在心中埋下坚决不碰毒品的种子。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不科学,这样的备课老师而言,它的实用性是多么的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上课伊始,通过视频观看,便借助录象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快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本节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文所构建的“世界”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语文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有所提高,还能从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环节就是要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课文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力求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达到既真正地走入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把课文读厚,善于读出文章背后隐含的东西,善于想象出文章可能牵连着的意蕴。“围观的群众又想到了什么?”以及“你想说点什么?”这两个问题都为学生放飞思维搭建了一个自由的平台。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学生既真正地走入了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课件能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此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录象中,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从视觉上直观地欣赏虎门销烟的壮举,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使学生不仅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由此将课文的情境继续延伸,并将课文的学习延伸到课外,重视课后的积累。

所以我们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或者是一位优秀的学习者,是必须了解一些重要的理论的。教学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我们想象中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的过程组合起来的,如:学习需要分析,我们在教学之前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就会对安排的内容有取有舍,学习目标的阐明,作为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具体化的,现在的新老师们往往会犯一些共同的毛病例如:把学习目标写得过于笼统,用一些大而空的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概括性很强的词,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不能清除有效的判断自己是否学懂了。所以我觉得蒋老师介绍的两个方法十分有效一个是A,B,C,D编写法,清楚易懂,一个是内外结合的编写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在以后的实习或者从教之中必定会带了巨大的帮助。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范文五篇【四】

今年的暑假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来享受这个欢乐让我期待的暑假,更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有幸参加了由x教育局培训科组织举办的信息技化教学培训。本次培训为期六天,由市教育局的培训科主持,并特邀著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教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讲课,来自全市初中和小学约200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并积极参与讨论。培训通过四个模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研修、问题化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目标学习、集中上级学习实用教学软件。

完善稳定的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地基,所以掌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胡教授所传授的很多理论自己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奇,更或者我们这个环境下的教师接触的少了,毕竟环境不一样。

这次培训不仅仅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增加了学员的上机实战操作训练,后半部分的培训在上午学习理论后,下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操作,实践的效果很有效,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使用各种软件来支撑教学,我们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教学课程、编写学案、组织讨论。我们将作业统一第一时间上传到专门的教育平台,胡教授的精心批阅更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范文五篇【五】

近日,我认真聆听了x师范大学傅钢善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正如傅教授所说面对当今复杂的教学和多样化需求,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智慧,更是学生的所获;它不是教学的全部,但却是全部教学的核心保障,体现教师的基本理论功底和水平(在各类赛教活动中都需要提交,占整个赛事活动20%评分比例,教师往往现场表现彼此差距很小,而在教学设计上确能表现出较大差距)。

傅教授首先阐释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学为本、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学习产出为导向(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关注学生毕业5年后的预期),做到因需而学、学有所获、依需而教、教有所成。其具体体现为:教书育人,全面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德才兼备);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知行合一);关注国家需求与发展(国家需要,行业需要,复合人才);关注学生现状与需求(因需而教,互动交流,体验参与),以学生的认知组织教学,层层递进、步步有景、处处有新。要将课程与创新融合,专业与创新融合,加强“金课”建设。“金课”的基本特征是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创新性包括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形态创新、过程创新、评价创新、服务创新;挑战度包括内涵、深度和难度;高阶性是指不仅培养学生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应注重分析、评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信息化教学设计还要做到民主开放:教学过程完整:导课、讲授、交流互动(学生思维活跃,师生互动充分:内容必要、过程合理、走心入脑,参与有深度)、归纳总结;媒体使用合理:多媒体与板书恰当使用,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培养人才做到接受新的知识多种形式,解决实际问题多种方法,关注前沿热点多种观点,交流互动做到走心入脑。信息化教学设计还要注意生成性内容和目标的实现,做到积极应对、及时调整、因势利导。总之,新时期课堂的要求就是建设走向生活的课堂、走向智慧的课堂、走向未来的课堂,提升课堂的内涵与层次。

傅教授接下来给我们讲解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而基本方法。首先要对学生(当前学习情况、学习需求和效果反馈)、教学环境(教材、最新研究成果、辅助学习资源、信息传递途径)和教师本身进行总体分析,重构教学内容。信息应受学生喜欢,便于学生的加工,知识含量丰富,学生通过“习”的环节,掌握、内化知识。教师应具有系统观,整体规划和考虑。其次,信息化教学和设计不是对“信息化”进行教学设计,而是对“信息化教学”进行设计,突出学生的“学”,其目的是影响学习的内部过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习,依据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要,将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以达到过程最优化而编制的教与学的实施方案,其结果是通过视觉形式传达活动过程。其三,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学员、资源、环境、教法、学法、活动和评价的设计。其四,信息化教学设计既包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分层实施)又包括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顶层设计)。

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基本构成包括: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授课对象;选用教材;参考书目;课程性质;如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公共必修、公共选修、通识课等;学时;选用的资源等),学情分析,课程目标(要针对本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学情来确定,而不是照搬和复制;课程目标要可实现、可测评,具体包括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重、难点,教学环境与资源(多媒体、线上教学、实践实训教室),教法、学法(策略)、学业评价、学习建议、课程特色与创新(如,与线上课程相比,你的特色是什么,体现本课程的存在价值)。课程目标的表述可参照下图(陕师大《信息教育技术》):目标接地气,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支撑、可达成。

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课程名称、学习对象、选用教材、参考书目,本节课内容具体章节选取,学时数,本节课课程性质是理论课还是理实结合还是实践课,相关资源的要求;后面有一句简洁扼要的话交代清楚本节课的内容),学情分析(组织本节课的重要的基础和出发点,客观、全面准确地分析,相当于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医生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的再分析、再判断),教学目标(客观、具体、可达成),教学重、难点(及措施),教学环境与资源,教法学法(策略),思政元素切入点(在那个知识点切入的),教学过程(不同于教学思路,要写得系统、完整、全面,通过让别人看了你的教学过程的描述,相当于听了你的课),创新与特色,教学反思(课后完成),其中的逻辑顺序不可打乱。

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法)包括:授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现象教学、任务驱动、问题递进、目标导向。课堂教学模式有: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协作式学习、项目化学习、情景化学习、场景式等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遵循信息表征方式的多样性(不是教材内容的重复表达,而是换一种方式)、色彩构图的简约原则、适时适用的有效原则(不需要复杂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做到构成元素适度、信息容量适度、技术手段适度,有利于问题解决、学员认知、视野开阔。

最后傅教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了方法探讨。他尤其强调翻转课堂在具体应用中,老师一定要对学生再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地进行效果测评、了解学生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存在困惑和问题,结合学生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准备课堂内的教学内容。

接下来,傅老师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基于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递进式的引导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最后,傅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尝试失败和模仿别人成功行为的过程,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目标的过程。由此可见,人类的学习行为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导向性。因此,当学习者因受到某个学习目标牵引而产生学习行为时,这种学习方式便被赋予了一定的目标导向性。将一学期的学习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最终达成最高阶段的目标,使学生在实现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成就感。目标设计的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目标可实现、可测量,具有时限性,内容具有开放性,媒体优化选择。

最后,傅教授指出了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注点:方案结构完整、目标明确具体、重难点准确清晰、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环境和资源使用有效、内容丰富,表征多样、语言表述严谨规范、目标可测评(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上一篇:节约粮食高中生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是什么让你坚持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