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实例分析

2024-05-01

解构主义实例分析(通用8篇)

篇1:解构主义实例分析

(实例分析)Trace Strategy Translation involves the process of reading-deconstructing and Rewriting-reconstructing.Thesourcetext is very basic for translators to get information and understand to author‟s meaning, and translator‟s version is the target text for readers to comprehend.This understanding and reproduction need to get traceofthetext and constitutes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Therefore, translators should completely understand theoriginaltext and make some obscure information more clear for the readers.For instance, in Qian Zhongshu‟s Wei Cheng, there are some kinds of trace strategy of deconstruction which rest in idioms and colloquialisms.Firstly, the idioms and colloquialisms.As we all known that idioms and colloquialisms are involved in strong native cultures which may not be easily understood by people from a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ometimes there are counterparts for the idioms and colloquialisms in the target language.Sometimes there are not counterparts for the idioms and colloquialisms, but the meaning can be grasped through the lines.So translato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m and deal with them flexibly.For axample, Mr.Qian has written in his work, “我宁可他们瞧不起我,骂我饭桶。”(钱钟书, 1980:42).Th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is “I‟d rather have them scorn me and call me a „rice bucket‟.”(Kelly&Mao, 2003:181).We may say that “饭桶”is a typical Chinese term and „rice bucket‟ is literal translation that the foreigners couldn‟t understand.As a matter of fact, the translator has maintaine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aning can easily by comprehended through the context.Because “scorn” means “despise” for target traders, and the „rice bucket‟ also bears the same meaning.There is also an example.鸿渐咬牙来个中西合璧的咒骂:“To hell, 滚你妈的蛋!”(钱钟书, 1980:262).Th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is “Hong-jean ground his teeth and let out a bilingual curse: „Go to hell, you mother‟s egg!‟.”(Kelly&Mao, 2003:272).The translation is not very correct.“you mother‟s egg” is totally strange for target readers, and even through the context, it couldn‟t be exactly understood.It should be translated as“Go to hell, you bastard!”.So when it comes to trace strategy, translators should be very flexible.Supplement Strategy Derrida once

said

about

deconstruction

that

therelationship betweenanybinaryhierarchy is alwaysunstableand problematic.There is no authority and text is something pretty open and empty surely exists.Therefore, supplement is necessary to fill the empty.In Mr.Qian‟s Wei Cheng,he used a great deal of metaphor to make the language and content more vivid,and his works is very humorous.Metaphor is a method of speech making comparison between two similar things.It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components: the object, the image and the sense.Metaphor embraces culture elements and the author‟s individual character which sometimes is difficult to understood by target readers.In another word, there exits empty and should be supplemented.The most effective way is to translate metaphor by simile and to add words like“as”to reduce the shock of metaphor For example, in Mr.Qian‟s Wei Cheng he has written that “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钱钟书, 1980:36).The translation is as following: “The Plants kept coming in much the same manner as the peerless beauty whose „one glance could conquer a city and whose second glance could vanquish an empire‟.”(Kelly&Mao, 2003:40).In this sentence, the translator added “as”, showing that the plants‟ manner is like a beauty and the meaning is much clear for target readers.

篇2:解构主义实例分析

目 录

• 主题说明

 结构主义

 解构主义

• 流行趋势相关品牌介绍

 结构主义

Tom Ford

 解构主义

三宅一生

• 市场调研报告

 H&M

• 调研延展设计

主题说明

•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服装风格,也可被称为建筑主义或构成主义服装风格,它以人的肢体造型为基础,强调服装造型的立体感、扩张感、比例感与层次感,并具有极强的秩序感,充分反映了西方传统服装的审美理念。

•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与西方传统的窄衣结构截然不同,解构主义服装风格不再强调服装的适体、塑型。它建立在东方及现代服装审美理念的基础上,以逆向思维进行服装设计构思,将服装造型的基本构成元素进行拆分、组合,形成奇突的外形结构特征。

2012年春夏女装流行色趋势

2012春夏女装色彩以薄荷绿和白色为主色调,以大地色系和暖色系来调和,深茶色、粉紫和糖果粉加以点缀展现舒适自然的感觉。

相关品牌调研介绍

结构主义

• Tom Ford

名:汤姆·福特Tom Ford

国家:美国

创建年代:2004

创始人:汤姆·福特Tom Ford

所属集团:曾属GUCCI旗下品牌,后独立。

消费人群:时尚群体

设计师简介:

• 汤姆·福特Tom Ford品牌故事:

聪明,英俊,富有魅力的Tom Ford就像个天生服装设计领域的主宰者,2004年他离开GUCCI是说“GUCCI和YSL在我离开后变化很大,GUCCI-Tom Ford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经历过辉煌,但我不会对它产生依赖。”如今的Tom Ford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

• 个人经历:

1.1962年出生美国德克萨斯州。

2.1983-1985年于Chioe实习。

3.1986年回纽约发展,为Cathy Harwick工作。

4.1990年加入Gucci,94年成为创作总监。

5.2000年出任YSL创作总监。

6.2004年从Gucci辞职并成立自己的品牌。

Tom Ford 商业后的灵感:

•Tom Ford跟一般自我的设计师不一样,他认为设计师应懂得怎样面对人,响应每人的需要。过去的经历告诉他,没有商业基础支持,创意只会一文不值。他最终目的,就是为女性创出她们梦寐以求的美丽事物,为女性塑造出漂亮动人的形象。他并不鼓励女性把流行的元素堆砌身上,相反地,最欣赏的是那种拥有自己独特品味的女性。身边的真人真事、一出电影、一本书、一幅画都可是灵感所在。

•他曾在1996年倡导的MOD怀旧风潮,在国际时尚界风行一时,至今仍让人记

忆犹新,而他在近几季所倡导的70年代式的华丽摇滚风格,如绣花牛仔裤,流苏和破洞的牛仔裤,珠片花长裤,蕾丝长裤,色彩明艳的大型花卉印花连衣裙和半截裙,色彩亮丽的肩挽手袋等等,是1999乃至2000年最流行的服饰之一。

Ford的作品一向被看作是七十年代的翻版,对此Ford解释说:我以为每一个人对美的标准是在他踏入成人时期形成的。我也虽想跟七十年代划清界限,但心目中仍然对那段时间里的事与物有感情虽然我刻意不去想那年代的东西,但最后的设计还是受到了影响。

解构主义

• 三宅一生

名:三宅一生 Issey Miyake

国家:日本

创建年代: 1970年

创始人:三宅一生

所属集团:资生堂

消费人群:东西方中上阶层前卫人士

产品类别:高级成衣、香水、腕表等

品牌简介

Issey Miyake三宅一生

Issey Miyake(三宅一生)是一个为国际所公认的日本时装品牌。它根植于日本的民族观念、习俗和价值观,产品张扬着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使得该品牌不仅仅确立了自身的国际地位,同时也确立了东京为国际时装之都的地位,并多次获得世界级的时装奖项。

三宅一生最富盛名的特征莫过于对皱折布料出神入化的运用,不论是压皱细折,到无一定规则可言的乱折型式、折扇折等。其余亦运用丝料、人造纤维,还有弹性极强的莱卡布折等等来营造不同的褶子效果。随时不断开发新布料的Issey Miyake,的确令时尚圈所有人士啧啧称奇,惊艳不已。因此,所有的时尚圈内的人士,几乎是人人拥有三宅一生的作品,尤其参与各种秀场或是重要盛会,都不难于现场看到时• 尚人士对于Issey Miyake的青睐。

Issey Miyake还拥有其支线品牌PLEATS PLEASE等。

设计师简介

他的独创性已远远超出了时代的和时装的界限,显示了他对时代不同凡响的理解。在造型上,他开创了服装设计上的解构主义风格。借鉴东方制衣技术以及包裹缠绕的立体裁剪技术,在结构上任意挥洒,任马由缰,释放出无拘无束的创造力激情,往往令观者为之瞠目惊叹。

• 1938年4月22日,出生于广岛市。

• 1964年,日本多摩美术大学设计系毕业,毕业后赴巴黎深造。

• 1965年,进入巴黎服装工会学校(ecole de la chambre syndicale de la couture

parisienne)学习,其勤奋谦虚成绩名列前茅。

• 1966年,巴黎服装工会学校(ecole de la chambre syndicale de la couture parisienne),成为著名时装设计家纪·拉罗切的助手。

• 1968年,转为同样出名的设计家纪梵希作助手。

• 1969年,到纽约成为时装设计师吉奥弗雷·比内公司的成衣设计师。

• 1970年,结束在西方的学习回到日本,并在东京开办了“三宅时装设计所”。

所获奖项

 1974年获日本时装编辑俱乐部奖。

 1977年获1976年的MAINICHI设计奖,这项奖第一次颁给时装设计师。在东京发布

“一块布”,在东京和发布“和三宅一生一起飞”。

 1980年,参与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的日本风格时装展获得纽约奖。 1984年,获得布莱克学院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奖和MAINICHI设计奖1985年,在巴

黎获得时装奥斯卡奖,再一次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展示。

 1990年,在阿姆斯特丹举办展示会,在东京举办“我要褶皱”展示,获奖。

 1992年,获得朝日奖。被《星期日时报》评为创造20世纪的1000人之一。

 1994年,“三宅一生我要褶皱”获得日本创造奖1996年,发布“三宅一生我要褶皱”

客座艺术家系列1,获得MAINICHI设计奖。

 1997年,发布系列2;获得日本政府颁布的紫绶带奖章。

成名足迹

• 七十年代不断举办大型服装表演,表演展示的服装都渗透着日本民族精神的情趣。• 1971年,他的“土豆口袋”被搬到纽约去表演。

• 1973年,他的设计又进军巴黎。

• 1976年,在东京和大阪推出了题为“三宅一生与十二个黑姑娘”的时装表演,获得极

大成功,六天内观众达一万五千余人。继而,他在东京和京都展示的是“与三宅一生共

飞翔”的服装新系列,也是场场爆满,观众达二万二千人,日本同胞都想目睹本国时装师的佳作。

• 1983年,三宅在巴黎展示的服装系列,因选用鸡毛编织的面料而震慑了巴黎时装舞台。市场调研

结构主义《H&M》

• H & M 类型:成衣

• 全名:Hennes & Mauritz AB 《海恩斯莫里斯 Hennes & Mauritz(H&M)》

• 国家:瑞典 韦斯特罗斯

• H & M 品 类: 1947 年销售 Hennes 女装

1968 年销售男装和女装,并改名为 Henrles and Mau ritz

• 创始人:埃林·佩尔森(Erling Persson)

• H&M现任总裁:斯特芬·帕森(Stefan Persson),创始人的儿子。

• 特点:H&M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从服装设计到成为专卖店中商品的时间极短,这使

得消费者能够更快速得接触到最前沿的时尚商品。

• 消费人群:有品位且对时装无比热爱的普通消费者

• 设计总监:玛格丽塔·范·登·博施(Margareta van den Bosch)

与高级时装设计师以及明星偶像合作设计

H&M拥有将近100名设计师,他们与一个由60 名打版师,约100名采购员以及一些预算控制员组成的团队合作开发H&M的男、女、儿童及青少年系列服装。

• H&M自身没有任何工厂。相反,它与主要位于亚洲及欧洲的约700家独立供应商进

行合作。

• H & M 销售地:全世界 24 个国家销售,2007 年进入中国市场并全面推进亚洲

市场。H&M在全世界有20家生产办事处。

• H&M的商业品牌理念:“以最优价格,提供时尚与品质”。

H&M 品牌来源

 H&M于1947年由Erling Persson在瑞典Västerås市创立。如今,H&M在全世界1500

篇3:解构主义实例分析

但是需要指出的一点是, “解构”绝不是“分解”的代名词, 绝对不是对文本的无端怀疑或蓄意颠覆。实际上, 它更接近“分析”本义, 是对包含在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或矛盾性的深入探究。如果通过解构阅读, 文本中任何东西被打破了, 那么并不是文本出了问题, 而是其中的二元对立的平衡性被打破, 即一方主导了另外一方。这便是一种自我矛盾性。因此阅读文本有效的第一步, 应该始终是找到这种二元对立, 以及其中的哪一方更占优势。解构阅读会向我们展示文本本身的冲突性, 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文本张力, 也由此增加我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总之, 解构主义总是试图瓦解文本中原有的逻辑统治系统, 并显示其中的二元对立系统。解构主义在美国现代诗歌艺术大师华莱士·史蒂文斯的短诗《坛子轶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人这样写到:

我把一只圆形的坛子

放在田纳西的山顶。

凌乱的荒野,

围向山峰。

荒野向坛子涌起,

匍匐在四周, 不再荒凉。

圆圆的坛子置在地上,

高高地立于空中。

它君临四界,

这只灰色无釉的坛子。

它不曾产生鸟雀或树丛,

与田纳西别的事物都不一样。

(2) 作为与T·S·艾略特 (1888-1965) , 埃兹拉·庞德 (1885-1972) , 罗伯特·弗罗斯特 (1874-1963) ,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1883-1963) 并肩的二十世纪诗坛“五巨擘”, 华莱士·史蒂文斯 (1879-1955) 是非常难懂的一位诗人。他的诗往往被标示为“模糊”, “晦涩”, “艰深”等。此外, 他诗歌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诗人在诗歌中一贯倡导的“秩序建构”。《坛子轶事》正是表现此种主题的一首诗, 也是史蒂文斯诗歌中最常被引用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 史蒂文斯一方面试图在一个信仰丧失的年代用“想象力”建构一种“秩序”, 以此来发现“不正常中的正常”和“混乱中的不混乱”;另一方面, 他又否定了先前建构的“秩序”, 摒弃了想象的力量, 肯定了现实的力量, 这便是史蒂文斯用诗歌瓦解诗歌。解构主义也正显现于此。这首精致的小诗包含三个诗节, 每个诗节又由四行诗组成。三个诗节先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整合———解构的过程。

诗的第一节首先是想象力的建构。“我”———诗人, 积极主动承担起建构的重任, 把一只罐子放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座山上。在这里, 我们可能会觉得奇怪, 为什么诗人愿意承担起这样艰苦又看似无意义的任务?事实上, 生活在一个信仰迷失、人们对神的所有崇拜都被打破的时代,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史蒂文斯。既然随着尼采宣言的诞生, 上帝已死, 人们的宗教信仰被动摇, 那么他们新的信仰又将会源于何处?史蒂文斯给我们的回答是:“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 在某种程度上是诗人用他自己的方式或风格提供一种新的信仰。”在史蒂文斯看来, “一个上帝的死亡意味着其它所有的死亡”, 诗是一种救赎手段。他的诗歌的核心就是他所谓的“最高虚构”, 代表一种强大的想象力。史蒂文斯把想象力的建构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通过想象力, 人们可以暂时击退现实的压迫和现实的紊乱。因此, 不难判断, 并且也是合理的判断, 诗中的“罐子”正是想象力的象征。在第一节中, 出现了一个名字———田纳西。这是美国的一个州, 位于美国东南部, 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这里, 很显然, 史蒂文斯把它作为现实的代表。它是野性的, 无序的, 混乱的, 是一团糟的。“我”的责任是要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以扭转这种局面, 使这一切有序。所以当“我”把“罐子”放在田纳西州的山上, 奇迹发生了:毫无秩序的荒野开始呈现形式、秩序和意义。由此, 诗人使人们看到了想象所具有的魅力, 它赋予混乱的自然和自然中芸芸众生以有序的生活, 现实也由此开始改变, 这证明了“我”的构建是成功的。不同于艾略特从基督教的道德传统中寻求秩序, 史蒂文斯在诗歌中寻找他理想中的“秩序”, 诗歌是“学者的艺术”, 更是一种想象力, 通过它, 人们不断地定义自己与世界的连接。

既然想象已经被建成, 下一阶段便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和职能的成效。因此, 第二段落是一种整合———想象与现实的互动整合。现实在想象力的影响下, 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它已经从“围向山峰”向“向坛子涌起”转变, 继而“匍匐在四周”, 想象与现实进一步互动, “荒野”终于不再“荒凉”。对于史蒂文斯, “想象与现实情结”是他的诗歌理想, 也是他毕生的追求。在本节, 想象和现实之间不再是对立的关系, 而是正在逐步走向融合。然而, 在这个过程中, 想象力的作用似乎是多了几分主导, 并获得无限的权利, 也似乎形成一个自足的系统, 因为它“高高地立于空中”。在第三节的开始, 诗人评价这只坛子“君临四界”。

正如本文所提到的, 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史蒂文斯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一方面, 他大力提倡想象力的作用, 并相信“想象力是这个想象世界中唯一的现实”;另一方面, 他也对想象力的作用做出了严格限制。反映在这首诗中, 正是想象力的解构。华莱士·史蒂文斯明确强调“想像来自现实, 一旦离开它, 想象不会存在。”毕竟是它是“灰色”的和“无釉”的, “它不曾产生鸟雀或树丛”。在这里, 它清楚地表明华莱士·史蒂文斯对现实的肯定。想象, 尽管它具有赋予无序现实的神奇力量, 它仍然“与田纳西州别的事物没有什么不同”。在这里, 史蒂文斯, 用一种比较的方式, 显示了想象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想像力或艺术是现实或自然的指南, 但现实是想象力的基础, 没有这种基础, 想象无从产生。在第二节, 现实的力量正在不断被削弱, 而想象的力量不断得到加强, 而在最后一节正好相反。

(3) 根据解构主义批评理论, 解构是对一个文本中存在的二元对立的深入研究。解构阅读正是一种旨在解析文本矛盾性的阅读。《坛子轶事》本身正是一个悖论, 是一个从建构到解构的过程。解构想象或诗歌本身的反映的不仅是诗歌和现实之间的持续互动,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本人的双重人格力量。对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这首诗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但史蒂文斯从来没有放弃他的探索, 在一个无序的时代里, 他勇敢地承担起一个诗人的职责, 在混乱中寻找秩序。S

摘要:在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坛上, 华莱士·史蒂文斯与特·斯·艾略特、埃兹拉·庞德、罗伯特·弗罗斯特和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并称为诗坛“五巨擘”。史蒂文斯又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 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诗人之一, 评论家摩尔 (Ge-offreyMoore) 曾把史蒂文斯比作唯一能同艾略特相比的“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坛子轶事》是史蒂文斯第一部诗集《管风琴》中的一首精致小诗, 本论文将通过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的视角来解读《坛子轶事》, 进而揭开本诗自身的内在矛盾性。

关键词:史蒂文斯,坛子轶事,德里达,解构主义

参考文献

[1]Anderson, Danny J.Deconstruction:Critical Strategy/Strategic Criti-cism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eds.G.Douglas Atkins and Lau-ra Morrow.Amherst: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9.

[2]Culler, Jonathan.On Deconstruction: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London and Henley:Routledge&Kelan Paul, 1983.

[3]More, Geoffrey.The Achievement of Wallace Stevens.New York:J.B.Lippincott Company, 1963.

[4]Stevens, Wallace.Collected Poems of Wallace Stevens.New York:Alfred A.Knopf, 1954.

[5]Well, Henry W.Introduction to Wallace Stevens, Bloomington:Indi-an.

篇4:电影《无耻混蛋》的解构主义分析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塔伦蒂诺.昆汀;《无耻混蛋》

《无耻混蛋》是于2009年上映的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昆汀电影,一如昆汀塔伦蒂诺所导演的其他影片一样,片中充斥着暴力、荒诞与黑色幽默的色彩,且如导演的其他许多作品一样,甫一上映就引发了剧烈的争议。

影片虽是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但是影片的内容却与真实历史关系不大,并在许多方面对真实的历史进行了颠覆式的表现,其后现代的风格也使得影迷将这部影片列为此类影片中的经典之作。本文将引入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部分解构主义理论,对影片进行一定的解读与分析,并探询解构主义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与其对影片主旨的影响。

一、德里达与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起源于60年代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此一理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渐渐发展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成为用以分析众多被成为后现代作品的支柱理论之一。解构主义反对结构主义中对中心、逻辑与序列的强调,反对单一的理论视角,也缺乏传统伦理中非黑即白的是非观。在法语中解构写作“deconstruction”,词根“de”一般代表否定、消除的意思,但是在解构一词中,“de”在否定之外还意味着对结构的重建与再生。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中,解构是通过对本体性观念的“问题化”、“分裂化”、“反稳定化”以达到解构的目的。德里达的眼中,西方哲学史就是关于“存在”和形而上学的历史,其原型是将“存在”定义为“在场”,借助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种传统的西方哲学称之为“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万物之后都有一个中心,一个根本原则或者一种支配性的力量,这些原则或力量构成了“在场的形而上学”中永恒不变的逻各斯(logos)。

二、对二战题材的解构

影片虽然以二战时期的历史为题材,但是却绝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二战电影。影片虽然以战争为题材,但是片中鲜有战争场面,而对于战争中对立的双方,昆汀的道 德立场也显得有些模糊。在影片中,汉斯作为纳粹一方的代表,有许多反派人物都有的残暴与神经质的特质,他精通富于洞察,手段高超且残暴,此外还精通四国语言,但与同类影片中信奉纳粹法西斯的许多反派相比,他的“信仰”却轻易被置换成与美方所做的金钱物质与荣耀的交易,相比一个典型的法西斯纳粹,他更像一个 战争中的投机者。而以往二战影片中作为正义一方的盟军却一个个都像暴力的犯罪分子,无论割头皮还是用棒球棍打死德国军官都像是毫无理性的发泄,相比正统战争片中,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带着一些反派的味道,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有一种对立的双方合而为一的混淆感。在以往的二战电影中,盟军作为正义的一方,代表着公正、善良、勇气等积极的特质,纳粹作为邪恶的一方,代表了狡诈、奸猾、残忍等负面特质,这是大多数观众潜 意识中理所应当的状态。但是真实的战争和历史中,虽然不可能是双方角色的完全对调,但是如以往艺术作品中模板化的划分也必然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引用德里达踪迹(trace)的概念来说,绝对意义上的根源并不存在,符号的物质性也是通过踪迹来维持。大多数人对于二战的观念已在多年的潜移默化之下成形,已经成为“在场的形而上学”中永恒不变的“逻各斯”,但是导演却用了一种近乎玩笑的手段解构了这一意识。

三、影片暴力美学与解构

暴力美学是近年来许多导演作品中将暴力转化为一种饱含纯粹快感的形式,在斗殴、枪战以至于杀戮中发挥其独特的美感,甚至将这样的美感发展到惊人炫目的地步。在剥离了暴力行为的道德与情感意义之后,暴力成为了一种纯粹的状态,亦可说是对于暴力这一行为进行了后现代的解构。在《无耻混蛋》中,导演延续了以往影片中黑 色暴力的风格,如同其他擅长暴力美学的导演会对影片中的暴力行为进行“仪式化”或者“正义化”的改造一样,昆汀在《无耻混蛋》中也为众人行使暴力与杀戮找了一 个最好的理由——向德国法西斯纳粹的复仇。如果不将暴力背后所代表的罪恶与残酷剥离掉,暴力往往难以顺利地与美感联系到一起。在大多数人的道德观里,将暴力视为美好的不是毫无同情心的混蛋就是热衷血 腥的变态,但是许多人都时常会忽略人性之中被道德观所掩藏的另一面,在看到那些血腥激烈的场面时,我们也会觉得激动,会肾上腺素激增,那些来自动物性的本 能始终潜伏在我们体内深处,暴力美学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只不过是应和了我们在埋藏在道德观之下涌动的欲望,而暴力美学便是通过一种舒缓的方式,为我们找到一个正义的理由,或为暴力蒙上一层趣味性的色彩,让我们能轻易地接受那些来自内心的本能。

四、对于叙事结构的解构

影片采取了导演昆汀在许多影片中都有所运用的非线性叙事和章节式结构,一条线来自被纳粹军官汉斯杀死全家的苏珊娜,另一条线则由屠杀德军的“无耻混蛋”小队队长奥多。在解构主义的美学中,另类、多变、颠覆性的方式是十分常用的,创作者利用种种手段来达到对形式的再创造,突破原有框架,消解原有原则来达到重新建构美学系统的的目的。强调打碎、叠加和重组,解构主义的艺术作品往往会生出一种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解构主义以反传统和反权威为已任,通过解构解除人们的思维定势,强调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打碎了原有文本之后又再次将他们拼贴到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形象、新的意义。导演章节式的划分加强了影片带给人的碎片感,两线并行的叙述方式又仿佛在暗示命运的线条终于在最后一章中交会,但是双方都因为一些低级的错误面临失败,最后 又在各种机缘之下顺利地完成任务,就像无论失败或是成功都不过是荒谬玩笑的命运。但是从流动的画面、散乱的情节中,我们却能被那些看似荒谬的情节打动,当 导演通过人为的手段,将原来完整的整体分解为细小的碎片,我们切换另一个视角去审视那些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东西时,便能看见完全不同的意义与观念。

五、小结

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构主义的分析对于不确定性的重视使得每一种探索都成为同时具备真实与虚无双重含义的所在。这些本质处于不断的流动之 中,就像一个个难以言传的密码和抓不住痕迹的梦幻。文本的主体作为随时变换和随时可被抹去的存在,只在我们重构并重新的视角观察诠释它时才焕发出与以往不 同的光芒。或许解构的意义也不在于得出的答案为何,解构过程的本身就已将其意义做出最完美的诠释。

参考文献:

[1]陆扬.德里达的幽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冯俊.后现代主义哲学演讲录[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刘瑜君.《手机》的解构主义解读[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高睿.蜘蛛侠的解构主义解读[J].电影文学.2012年第4期

[5]王建南.塔伦蒂诺剧院:无耻混蛋中的“酒吧”游戏[J].电影世界.2012年第11期

篇5:解构主义家具设计论文

笔者将HansJ.Wegner的扶手椅、中国椅及Y字形椅特征进行解构分析。对扶手椅家具的解构分析,根据用户的设计思考模式,经由造型外观特征与简化元素撷取,必须符合解构主义的线形的无限延伸、独特式风格走向、反对传统材质设计、反二元之间对立、随机造型多元化及差异化色彩使用六大精神原则,判断选定需要保留及改变的选项。

二、创意家具设计验证

笔者对家具产品的解构分析完成后,将分析所得的构想、线形、造型、材质、色彩及风格六个面向家具创作设计进行思考,并应用创意思考的奔驰法(SCAMPER)进行分析,对产品作不同层面的改变,以创新思考的方式创造新的造型形态,再由创意草图过渡至草图定案。

1.设计理念

笔者从解构家具元素的转换解析中,以创作设计呈现解构概念,并保留HansJ.Wegner所运用的明式圈椅概念及曲线转换。

2.创意草图构想

发展笔者从家具设计创意法理念出发,为创意草图构想发展的思路,将解构主义的精神表征运用在设计创作上,并将文献分析的设计元素,如交错、破碎、延伸、变形、扭曲、迭合、散乱、多变、倾斜、解体及分裂等方式,运用在创意设计的构思中。解构分析所撷取的元素,进行创意草图的构想,将所定案草图进行3D模型建构,以修整造型比例外观与色彩材质的呈现,以利于后续制作作品时能体现完整尺寸与比例大小。3.3D模型建构家具模型建构是以3D产品开发软件Pro/ENGINEER2.0进行的,此模型整合零件设计、产品组立、模具发开、NC加工、逆向工程、造型设计等功能,以利于后续进行样品生产与模具设计。3D模型建构后将以Cinema4D贴附家具材质。Cinema4D是德国公司研发一款集三维渲染、动画、特效等于一体的绘图软件,可运用于材质贴附及灯光功能进行绘制模拟。

三、综合讨论

本研究经由家具产品形态分析、家具产品解构分析及家具产品元素转换解析进行探究与讨论,从分析结果中可以发现不同的家具产品可因解构项目元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保留元素与改变元素。可以针对这些变项进行家具设计创意构想,进而模拟3D家具材质、色彩及比例,并进行评估、检视。本研究运用解构主义理论结合形态分析法做图像外观各独立的零件资料库系统分析,并以设计风格及造型形态的组合,作为元素截取的依据,将运用解构分析进行解析思考并运用奔驰法进行创意构想,从而能较容易地检视出作品的缺陷且将便于表格操作,以利于建构解构主义设计分析表。在解构主义设计分析表中,通过产品的解构分析可知不同的部位与面向经过创意思考可产生多元化的创意构想机制。在解构分析所保留与改变的结果后,可辨别出产品的差异化,将其分析结果进行家具创意构想。经由解构主义理论原则可导出解构主义设计分析自变数有六大项,从解构主义理论原则可拟订出构想、线形、造型、材质、色彩及风格六个面向进行解构分析,从六个面项解构可得出作品所包含的视觉意涵及外观造型。HansJ.Wegner的家具作品将东方文化的概念运用于不同设计中,使不同的作品具有相同的造型演化形式,如弧形扶手结合北欧传统技术及材料的使用,将明式圈椅的精神融入其中,以精细的榫卯结合与柔顺曲线造型姿态,显现出北欧与东方相结合的特色。笔者通过解构主义理论的解析,建构出家具解构主义的创新设计模式。利用文献整理归纳与设计案例的解析,结合解构主义设计原则规范,建构出解构主义的家具创新设计模式,以利于后续相关研究者与设计师参考。

四、结语

篇6:解构主义实例分析

在解构与建构之间--论解构理论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

雅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对建构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女性主义运用解构理论在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女性特质的解构和语言的解构三个向度上,对传统的男性中心社会秩序进行批判和质疑.女性主义在颠覆和解构的`同时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的解构游戏中,而是非常注重女性批评话语的建构.

作 者:张宝钧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2) 分类号:B84 关键词:解构理论   女性主义   解构   建构  

篇7:解构主义实例分析

译者: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能动性焦点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两个对立的哲学流派,它们在翻译的`基本观点上针锋相对,水火不容,互相批判.但是在翻译的主体及其能动性方面,他们表现出了一致性.

作 者:王长安 WANG Chang-an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内江,641112 刊 名: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3(9)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译者   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翻译观   能动性  

篇8:解构主义实例分析

解构主义最让人惊艳的地方, 就是其往往难以预料的出招模式, 但也不是在设计上随心所欲的解构及组合, 解构主义风格的服装设计看似零乱不堪, 实质却具有内在的结构联系因素和总体性能考虑的高度理性化特点。

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同为“日本风格”设计师的代表, 他们的服装设计作品以解构设计风格闻名遐迩。三宅一生于1971年在纽约举行服装发布会, 两年后在巴黎举行了服装发布会。川久保玲要晚些, 她在1981年参加了巴黎时装节, 并在巴黎服装界引起了轰动, 世界各地的媒体开始竞相报道。三宅一生, 川久保玲等设计师展现的有别于传统服装呆板的, 但也并非反叛激进的、新奇的服装, 它们以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结构打动着人们——解构的运用, 给服装一个全新的面貌, 成为了各地喜欢这类风格的服装设计师的选择。

毕竟每个设计师有各自的喜好, 设计思路和表现手段, 上述二位解构大师设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解构风格, 对主题的诠释肯定也截然不同, 通过对他们作品的研究、分析、比较, 不难发现各自的特点。

一、生长环境决定性格, 影响表现风格

1935年, 三宅一生出生在日本广岛, 他的母亲在1945年的原子弹爆炸中受伤, 战后过了几年就去世了, 他的童年时代, 日本还是一个贫穷和满目创痍的国家, 美国占领期间给日本带来的西式时尚:玛丽莲·梦露、米老鼠、电视和速冻食品, 都给儿时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很多日本人向往去美国和过美国式的生活。这些记忆与他以后的设计里中西合璧的风格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1959年三宅一生在东京学绘画, 但是他真正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时装设计师;1965年, 他到了时装之都巴黎, 开始为纪拉罗歇公司服务, 1968年和纪梵西一起工作, 不久, 他又为纽约的高夫莱·比恩工作, 这位设计师是优雅派的大师。1970年他真正开始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并于1971年发布了他的第一次时装展示, 发布会同时在纽约和东京举行, 并获得了成功, 他也从此步入了时装大师的设计生涯。80年代初, 三宅一生以“一生褶” (Pleats please) 为主题推出系列时装, 以此跻身于巴黎时装舞台。1992年前后, 他推出了他的皱褶系列时装。

三宅一生在自己的设计中贯穿着人道的思考。他认为人们需要的是随时都可以穿的、便于旅行的、好保管的、轻松舒适的服装, 而不是整天要保养、常送干洗店的服装。三宅的解构风格, 给我们了另一种服装视角, 即服装不应是束缚。

与三宅一生相比, 川久保玲的生长环境要显得优越得多。1942年10月她出生于东京一个大学教授之家, 从小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面料公司上班, 1967年独立成为服装设计师, 1973年成立了一个服饰品牌Comme, 1975年, 在东京举行首次的女装发表会。1978年这个品牌开始有男装, 称为Homme。这个时期, 她以不对称、曲面状的前卫服饰风格闻名, 受到许多时尚界人士的喜爱。

1981年, 川久保玲第一次在巴黎时装展举行发表会, 此时她开始受到全球时装界的注目。隔年, 她设计了“乞丐装” (如图) , 从此宽松、刻意的立体化、破碎、不对称、不显露身材的服装成为了一种潮流。这一场发表会的设计灵感来自日本美学中的不规则和缺陷文化。她的创作概念和特色引起了不少时尚评论家的争议, 也带动了后进设计师的服饰设计。

日本的知名服装设计师当中, 川久保玲是少数几个未曾到国外留学, 而且未曾主修过服装设计的特殊设计师。三宅一生的作品被称之为东方遭遇西方的结果, 相比之下, 川久保玲的作品受西方的影响相对小一些。

二、采用的色彩的侧重点不同, 表现氛围、基调各异

川久保玲擅长使用低彩度的布料来构成特殊的服饰, 其中有许多是单件同一色调的设计, 特别是黑色可说是她的代表颜色。她形容黑色是令人舒服的、力量的和富于表情的。在1981年川久保玲巴黎的首度发布会上, 设计出大的黑色方块的服装, 用古怪的妆容和不整洁的发型将模特进行丑化, 背景音乐更是以一曲狩猎的哀歌作为开场。当时川久保玲采用折叠的机织面料、皱缩扭曲制成的服装款式, 打破了那一时代欧洲对流行时装的审美观。所采用的模特也非身材、面容较好, 而是带着一股阴郁、哀愁气质的模特, 以奇异的妆容、杂乱的头发走上T型台, 其另类作风令在场的时尚界和媒体皆为之震撼。隔年, 推出了更令人惊讶的作品———乞丐装 (如图) , 整体的设计没有丝毫亮度的色彩, 呈现出暗沉的色调、带有破洞的衣服面料、宽垮松懈的结构线条, 勾勒出贫穷、苦难、邋遢的氛围。在细节处理上, 她使用颠倒错乱的口袋, 不强调肩线的手法, 而注重层层相叠的多层次组合, 有意体现不平衡感和下坠感, 布料呈现出仿佛被撕开般的怪异, 服装也随之变得风格难测, 甚至颇有仙风道骨之感。与其它品牌的华丽、精致形成强烈的对比。

“乞丐装”的设计, 震动着人们固有的服装观念。她的设计独立自我:领子袖子歪斜, 里缝内衬暴露, 立体几何模式, 不对称的创意裁减, 利落的线条与忧郁的色调……服装已上升到意识形态上的美感。

三宅一生的作品选择的设计色彩不拘一格, 外观造型自由奔放, 从中可以看到他理想主义、乐天派和充满挑战的个性, 他的作品常常来自未知的源泉, 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他设计的服装形态差异很大, 但总是充满个性的灵光, 带着无拘无束的解放感。三宅一生极具艺术家的精神与气质, 他将服装中的艺术属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将服装设计的领域扩展到了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范围。他的设计作品充满了对比之美, 生动的配色, 正如自然的色调一般, 布料的弹性运用, 在走路时亦能显出身形。

三、外形轮廓, 面料选择

川久保玲注重在外形上下功夫, 1997年的春夏时装发布会, 曾推出一季主题为“Dress Meets Body”的服装, 意思是将服装和身体融合为一, 结合成一种新的外型轮廓。她打破了时装界的一贯模式, 保留多余的布料, 随意留着, 使衣服呈现出宽松肥大的效果。“体形造就服装, 服装改变体形”, 是川久保玲重新为服装视觉空间下的定义。一款名为“Lump s块状填充物”的女性背部和臀部具有凸起填充物的格子连衣裙让人们感觉到像是模特的背部有着巨大的肿瘤;或是前身的巨大鼓包使得模特看起来像是怀孕的孕妇;又或是在上半身的前后结构中都填充鼓包唯独突出腰部的线条, 下半身也同样地进行前后结构填充只突出臀部以下的曲线来试图改变女性的体形等。所有这些创意使人们感受到她的设计具有对传统的反叛和对常规的破坏、肢解。

三宅一生则强调简洁, “一块布就是我的出发点”, 三宅一生在从事服装设计开始就一直尝试用一块布作为出发点, 开始自由变换的设计。三宅早期就尝试过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精确计算, 将一块布制作成简单的一体成型的桶筒型服饰。这类衣服以不浪费为原则, 通过计算机精确计算, 使服装的全身上下都只用一块布来完成, 而且衣服的边缘不脱线, 这也充分展示了一块布的无限性。衣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形状, 再加上两个袖子。这样做成的桶形衣服, 紧贴皮肤, 不产生任何的边角料, 更不会产生对材料的浪费。

三宅一生的作品更着重在所采用的材料的设计上。每次设计与制作之前, 总是与布料寸步不离, 把它裹在、披挂在自己身上, 感觉它、理解它。他说:“我总是闭上眼, 等织物告诉我应去做什么。”他对布料的要求近乎苛刻, 让布料商甚至自己亲自进行上百次的加工和改进实在是司空见惯。因而他设计的布料总是出人意料, 有着神奇的效果。比如传统的绗缝棉布在三宅一生用来效果独特神奇, 他偏爱稻草编织的日本式纹染、起绉织物和不织布。

他特别重视布料所传达的信息, 布料的性质及特点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 衣服上的线条、织物的色调, 往往会成为他表现手法上的借鉴他将自古代流传至今的传统织物, 应用了现代科技, 结合他个人的哲学思想, 创造出独特而不可思议的织料和服装, 被称为“布料魔术师”。他的作品有一种无结构、无拘束的社会态度, 总是那么与众不同。三宅一生的时装源于日本, 却又有西方作品的精神。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装饰身体, 还非常强调内部和外表造型结构, 是名副其实的具有艺术特征。

四、工作思路上的差别

1999年, 三宅一生把他的女装系列委托给他的学生Naoki Takizawa (他已经在1993年设计了男装系列) , 以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拓展新观念的研究。而川久保玲至今仍然继续着每年Comme Des Garcons众多主线副线品牌的设计, 她和他提拔的设计师持续带动解构浪潮。不仅仅是自身埋头解构主义的探索, 还尽可能地提拔她所欣赏的新设计师, 因此解构主义在服装舞台上也越加恣意。Comme Des Garcons旗下的大热品牌Junya Watanabe, 其设计师渡边纯弥, 因为设计风格与Comme Des Garcons的微妙相似而受到川久赞赏, 在几年时间内迅速登上国际舞台, 另一位日本设计师, 是品牌Undercover的设计者, 高桥盾, 川久对他的设计赞赏有加。Undercover以解构手法融合多种元素, 创造出潇洒恣意的个性风格, 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亚洲, 深受年轻人喜爱, Undercover被争相追捧。

当今是人们穷尽表现自我的时代, 消费者的消费趋向和审美需求已经成为左右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服装的精神性比起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加自由, 研究和分析各类设计师的风格的目的, 有利于探索服装设计的新道路, 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彭俊宜.服装设计与审美内涵的阐释——从三宅一生的经典设计风格谈起.商业文化[J], 2010.

[2]陈建辉.论服装设计风格中的结构与解构[J].艺术设计史论, 2005, (1) :105.106.

[4]张元美.褶皱一生与褶皱一生[J].服饰新世界, 2007, 94.

上一篇:送金福迎元旦活动方案下一篇:创创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