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院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合理应用分析

2024-05-04

浅谈我院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合理应用分析(精选8篇)

篇1:浅谈我院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合理应用分析

论文摘要:抗生素是临床治疗各种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其使用情况反映了医院药品管理水平和医疗水平,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现象,滥用抗生素的不合理现象在我国较多见。通过对本院临床抗生素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本院抗生素应用的现状、评价其合理性,分析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

1临床不合理应用的原因

1.1 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性反应,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性反应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1.2 抗生素储备量越多越好

由于现在就医费用日益昂贵,人们越来越习惯在家储备包括抗生素在内的药品;而药品都具有一定的保质期,大量药物储备很容易造成药品过期,而且药品一般都需要相应的存储条件,一旦服用了过期、变质、失效药,不仅会贻误治疗时机,甚至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1.3 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而异,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1.4 无规律服用抗生素

许多人患病后,病情较重时尚能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缓解,服药便随心所欲。但抗生素的药效有赖于其有效的血药浓度,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1.5 抗生素越多药效越好

许多患者使用抗生素一两天后见没有明显好转,就要求医生用其他抗生素,或增加使用多种抗生素。其实,对急性感染,抗生素一般要用3~5d。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严重感染患者应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并根据检测结果正确使用抗生素。

1.6 抗生素是消炎药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性反应,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性反应就没有疗效。而且,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这些菌群互相制约,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如果用抗生素治疗非细菌性炎性反应,会引起菌群失调,招致其他疾病的发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像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性反应,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热、鼻塞、咽痛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1.7 感冒发热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性反应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1.8 成人儿童药量有别

有的家长不按医嘱服药,拿成人用的药量给孩子服用,以为只要对症就能治病。殊不知,有些抗生素对骨骼发育会产生抑制作用,成人可用,但孩子万万吃不得。所以说,家庭用药要遵医嘱。

1.9 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定的周期,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

1.10 一旦有效就停药

如前所述,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2讨论

结合我院自身的具体情况,通过国家抗生素的使用管理办法,制定给药方案:①规范管理,将合理使用抗生素纳入医院质量管理项目,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药剂科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制定本院“抗生素临床应用规范”,定期检查、公布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应有相应的处罚。②药事管理委员会定期讨论医院抗生素使用状况,根据需要及时更改抗生素的使用品种目录,为临床制订合理用药的方案。③强化继续教育,通过进修、与其他医院的交流、举办抗生素使用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医师对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认识,提高用药水平。④开展临床药学和血药浓度监测,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高效的抗生素,减少用药中的不良反应。通过本组观察抗生素应用,明确指征应用抗生素,根据感染病原菌特点及细菌药敏结果选用药物。疗程合理化,合理联合用药可以减少致病菌的耐药性,提高临床疗效

篇2:浅谈我院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合理应用分析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为一体,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利用多媒体信息,并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使两者有机结合,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有效地控制物理现象变化的速度,调节快慢,从而便于学生观察和思维;可以及时回馈教学信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从而使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课程目标。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初中物理学科特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地、合理地、有机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课题。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本文就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使多媒体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以优化教学过程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图、声、文并举的交互性,尤其是电脑动画强烈的表现力,往往能根据知识的内容虚拟出特定的情境,将一些“死”的知识变“活”,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实践证明,正确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那么,怎样才能使多媒体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以优化教学过程呢?笔者认为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新颖有趣的物理情景,激发学习的欲望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与物理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多种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物理表象和本质,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些难以实际观察的物理情景和模型,过去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无非是一些挂图和自己黑板上的粉笔画再加上自己繁琐的讲述。不能将这些内容较为真实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教学中的难点,有些很难用传统的方法讲清楚,但运用计算机模拟,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比如:初二物理(北师大版)“连通器”一节中对船闸的介绍就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告别了静止而死板的挂图,一个生动、连续的将轮船通过船闸从上游驶往下游或从下游驶向上游的过程的动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船闸的结构和连通器原理。又比如,初三物理《能及其转化》这一章的第二节“内能”中,为了证明固体中的分子也是运动的,教材举例: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及金片紧压在一起,几年后金板上渗入一些铅,铅板上渗入一些金。显然,这样的实验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但借助电脑多媒体,就可以把固体分子的运动的过程形象的表现出来,学生便能从虚拟的实验中得到固体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这样一个直观的印象。再如学生遇到照相机的实际问题时,镜头和暗箱的调节就不是很明确,这主要是因为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理解不够深刻,在课堂上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演示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演示实验过程流畅、直观,而且使结合常规实验共同完成的,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很容易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课件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也活跃起来,尽管实验是虚拟的,却能将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并且也能彻底解决了教学上的难点,比在课堂上单靠用语言去说明实验的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化繁为简,加大对物理知识的反馈和检测

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快反馈、强矫正。但是在物理课上,常常要联系的知识较多、内容较广,过多讲解和板书时间不够,如果不讲又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构建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独立地学习,并辅之以必要的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初二物理《压强与浮力》这一章的第五节“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中,不可避免的要牵涉到前面所学的“密度”、“压强”、“力的合成”等知识。如果把相关的内容事先制成幻灯片,等到要联系这些知识可以随时调用,这样一来,这节课既能突出主题,又能联系相关知识;既内容丰富,又条理清楚。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各种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过多的讲解和板书,节省了时间,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增加了教学的容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习题课上练习较多,有的必须在课堂上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物理知识制作成多种类型的课堂练习,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创造立体性的教学空间,给传统的启发式、诱导式教学增添了活力,大大加强和提高了学习过程的整体效应,同时增加了知识容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拓宽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初三的物理知识分块复习阶段,教师要在课堂上要进行全面的知识总结与大剂量的巩固训练活动。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复习教学,则不但能增大物理课的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开拓学生视野,极大地提高了物理课的复习效率。

3、多媒体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但在传统的实验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造成“前排学生看门道,中排学生看热闹,后排学生看不到”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过程,采用实物投影、视频展示、动画制作等手段,对实验进行局部的放大,可是不同方位的学生都能看清楚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现象,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对学生规范化实验的要求,保障探究取得实效。

如在电学实验中,我以《仿真物理实验室》和《新课标实验——初中电学》为平台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自我动手,自己做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组合实验器材,如果组装的过程出项错误,实验现象会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通过自己发现和总结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在认识电池组短路、电流表并联、电压表串联的后果后,进一步懂得电路规范操作的必要性。又如在讲述《杠杆》这节课的内容时,利用flash制作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找出它们的共性而简化为杠杆这一模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杠杆的五个要素。在讲述《热机》这节时,利用flash制作的内燃机工作过程,让学生观察到活塞、气门、曲轴等内部部件的工作情况,从而加强对热机工作循环的全面认识。

二、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它需要有很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优越性

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可将不同的物理内容进行模拟仿真、创设情景,化不可见为可见,化表面现象为实质,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极大地增强了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表现力,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走入误区。

首先,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变换快,学生很难完整地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必须注意不能让多媒体挤占学生的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切记“欲速则不达”。

其次,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多媒体技术只是为提高教学效率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应用多媒体手段切忌只是课本内容和常规教学手段的翻版,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再次,物理实验是不可替代的,切忌以模拟实验操作完全代替实际实验操作。模拟实验毕竟不是真实的实验,使得它的可信度不高,如果过分依赖模拟实验,势必会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会降低学生对物理世界的感性认识,降低学生对物理环境的体验,特别是物理实验的直接感受能力。最后,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重质的提高,要与传统手段有机结合,避免“滥”与“量”的失调,力求做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不必要的媒体最好不要使用,以免干扰教学重点和难点,占用教师必要的讲解、学生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的时间。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将多媒体技术引进教育领域将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在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好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大幅度地提高物理课的教学效率,使物理教学更加有声色,让学生更加热爱物理,使教师能更好地展现自我,真正地优化了物理课堂的教学。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提问环节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下面从七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四、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五、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六、提问常采用的几种具体方式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番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七、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篇3:我院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现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处方8674张, 统计使用抗生素处方数以及使用抗生素的处方数与总调查处方数的比例。再统计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处方与使用抗生素处方的比例。并系统分析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几种常见现象。

2结果

2.1 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见表1。

2.2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情况

见表2。

3不合理用药现状

抗生素药物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现象, 以本院应用抗生素的调查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用药起点高

新品种使用率高, 有些医生盲目追求价格昂贵的药物, 对某些药物'情有独钟'。对于一些轻病常见病开大处方或使用一些疗效不确切的贵药, 无疑造成药品资源的浪费及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很多病例显示在临床未做药敏试验情况下首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三代头孢或头孢吡肟四代。这些广谱高效抗生素的使用容易破坏人体的正常菌群, 导致二重感染及其他不良反应, 给以后治疗带来困难。为此各临床科室必须制定出本科的抗生素使用原则, 并将抗生素分成一二三线药物进行管理[1]。

3.2 围产期抗生素预防用药比例居高

在剖腹产、侧切术、及正常产的患者中, 抗生素的使用率为100%。不论手术大小、性质等, 均以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 而且大部分是二联使用, 不能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 预防用药只有术后感染常见或可能发生特殊严重感染时才能采用, 本院产科预防用药合理使用的比例较小, 绝大多数还是采用术后或产后连续5~7 d静脉滴注的办法, 这种给药不仅造成经济浪费, 且易导致耐药菌株的继发感染, 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3 选药不当

对症下药是用药的基本常识, 但临床上经常急于求成而无地放矢。目前呼吸道感染大部分为病毒所致, 对发热原因不明的感冒及病毒性疾病不宜使用抗生素, 而门诊医生用抗生素加抗病毒药治疗感冒已为常规。

3.4 抗菌药用药方案不合理

如口服给药时未考虑食物的影响。食物往往会延缓或减少口服药物的吸收。头孢氨苄的空腹吸收率高达90%, 头孢克洛与食物同服时血药峰浓度仅为空腹的60%左右, 进食后头孢拉定、罗红霉素吸收也减少。静脉滴注青霉素、先锋霉素等的间隔为8~12 h, 但临床上往往不是按照抗生素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的特点和控制感染的实际需要来执行。而是采用每天一次大剂量给药方法, 这样达不到治疗目的, 易产生细菌耐药, 客观上造成浪费。

3.5 理化性质的不合理配伍

从理论上讲, 青霉素的水溶液在pH为6.5时较稳定, 高于8或低于5时水解加速极易失效, 而葡萄糖溶液的pH一般低于5, 所以将青霉素加入葡萄糖中静脉滴注不妥。但临床上常见此种情况出现。

3.6 药物间相互拮抗问题

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 如金双歧与头孢克洛干糖浆。金双歧片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粪球菌此三联活菌, 对抗生素均敏感, 与抗生素合用时会被灭活或抑制, 影响疗效。必须合用时应间隔2~3 h为宜。因此在医师处方和药师调剂时应向患者交待清楚

4建议

4.1 健全医院合理用药的监督机制

4.1.1 制定切合实际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

医院抗感染部门和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导、管理和咨询, 并将其纳入医疗质量考核标准。临床医生在抗生素治疗中应严格遵循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依靠充分的病原学诊断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医院对某些价格昂贵的药物实行限制使用, 以保持其抗菌活性, 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室,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资料参考。

4.1.2 建立临床用药评价指标

规范医护人员用药行为, 包括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明确用药指征, 正确选择药品, 严格处方制度, 定期对不合理用药处方实例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和总结, 探讨药物应用规律,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并编印成册发放全院。重视开展新药临床再评价工作, 为临床引进并合理使用新药, 淘汰老药提供科学依据。

4.2 药剂科建立新的药学服务模式

现代医院药剂科的工作及其模式已由传统的药物调配型向以临床药学为核心的医院药学模式转变, 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 药师要努力提高专业素质, 参与临床活动及急重患者的抢救工作, 积极配合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药品, 使其更好地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宋宝洁.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药业杂志, 1999, 8 (7) :27.

篇4:浅谈我院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合理应用分析

【关键词】处方点评;合理用药;水平提升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611-02

处方点评作为一种了解临床用药情况的检查方法,可以切实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1],实用性较强。《处方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均有义务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定期对医院进行处方点评[2]。基于该办法规定,我院也成立了处方点评制度,并定期抽查各科室处方,针对问题处方进行整改,极大地促进了临床用药合理水平的提升。本文选取2013年间我院五大科室处方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总结了处方点评在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方面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间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及门诊五大科室各400张处方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节假日或夜班时间处方,共计2000张处方,针对每张处方进行检查或点评。

1.2研究方法 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16版《新编药物学》及药品说明书等作为点评标准进行处方点评,并对每张处方进行分析比较。

1.3点评指标 着重观察、点评处方书写规范程度,将处方中填写不规范、各种缺项、随意简写或删改引起的处方不清视为不规范处方,规范的处方中具体包括住院部或门诊病例号、姓名、性别、年龄、费用、科别及病房号、诊断结果、剂型、用法、规格、单位、开具时间、药学人员及医师等信息,信息缺失将视为缺项[3]。

1.4点评标准 处方点评过程中着重观察人均药品种类、整个处方中基本药物所占比例、抗菌药物使用量及其所占比例、处方注射剂使用量及比例、药品通用名及其处方比例等指标,并参照相关标准评价处方科学度。

1.5合理用药评价标准 将处方中药物与疾病诊断标准不符、单张处方中药品种类超过5种及以上、药品间有配伍禁忌、药物超剂量又未标明原因、贵重药品使用无指征、关键药品或贵重物品用量用法与剂型不符、再次签名、药物滥用等问题均视为未合理用药。此外,皮试药物未在处方中标注,处方用纸颜色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或《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中相关规定[4],处方中空白部分未划横线,非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开具的药品处方、医师签名或盖章异于药方存根等问题也被视为不合理用药处方。

2 结果

2.1处方基本指标 本次2000张处方点评结果显示,人均用药品种达1.62种,药品通用名使用率为84.52%,商品名所占比例为15.48%,每张处方平均费用为142.56元,注射药物使用率为34.86%,抗菌药物使用量达21.67%。

2.2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000张处方点评结果显示,不规范处方有246張,处方不规范率为12.3%,其中100张用药不合理,82张处方信息填写不齐全,30张处方药品剂量单位错误或缺乏剂量单位,18张处方中使用药品数量超过5种,10张诊断术语不规范,其它不规范处方6张。

2.3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246张不规范处方中有100张不合理用药的处方,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达40.7%,分析处方中不合理用药问题发现,药品用法或剂量使用不合理有39张,诊断结果与使用药物不符20张,每日用药次数有误16张,药品选用不当10张,重复用药7张,介质溶媒选择有误5张,药物间配伍有误3张。

3 讨论

处方具体是指医师在诊疗过程中为患者开出的治疗方法[5],该治疗处方开出后需要由具备药学专业认知资格的专业人员进行审核,处方可以算是患者用药医疗文书,加强处方点评并注重不定期处方抽查评价有助于提升处方的规范化,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还可以通过处方点评来了解医师诊治行为的科学度,因此,处方点评是一项具有显示意义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院顺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处方点评工作应用于临床用药管理中,着重针对我院临床用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问题,这为纠正我院用药不规范、不合理问题提供了保证措施。实践证明,处方点评法的应用切实提升了我院合理用药水平,也为我院不合理、不规范用药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信息指导。本次2000张处方点评研究发现,我院临床诊疗工作中尚存在不合理用药、不规范处方等问题,其原因分析发现医院监管制度完善程度、医务人员落实度等因素均可影响医院用药合理度。我院结合处方点评结果着重针对诊疗用药合理度问题完善了医疗监管制度,并针对不规范处方问题专门组织了专业医师培训,并建立了处方点评小组,该一系列措施大大减少了不规范处方出现率。

本次2000张处方点评结果显示,我院各科室处方基本规范,用药合理度较为稳定,但是仍有近12.3%的处方不规范,其中用药不合理比例较大,在诊疗用药监管中尚需系统、完善的管理措施来切实提升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现阶段,临床用药制度尚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原因是医院诊疗用药监管力度不足[6],医疗机构监管存在漏洞,这便大大增加了处方不规范、用药不合理问题的出现几率,在提升用药合理水平的工作中应该结合医院自身的特点构建个性化的用药监管系统,以此来激发专业药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切实提升医院用药合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常洁.处方点评在合理用药评价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24):111-112.

[2] 王剑虹,王曦.我院2009-2010年门急诊处方点评总结分析[J].中国药房,2011,37(34):3186-3188.

[3] 吴传强.2011年度我院门诊处方点评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19(07):127-128.

[4] 沈建平,陈久艳.某院门诊处方点评和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25):418-419.

[5] 宋智慧,李荔,王家伟.我院“医改”后2013年1-5月门诊药房处方点评情况与不合理处方分析[J].中国药房,2013,34(46):4355-4357.

篇5:抗生素合理的应用原则

各临床科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省卫生相《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提高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保障医疗质量,现就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出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

㈠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㈡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有无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③ 异物植入手术;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㈢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器官-腔隙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并参考本医院细菌耐药状况选用品种。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1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静脉给药可在术前0.5小时,肌注在术前0.5~1小时),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污染手术野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在手术中给予第2剂(使用长半衰期抗菌药物者除外)。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剂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存在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手术时预防用抗菌药物选用品种参考附件1,药物品种可依据各医院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二、加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普遍,使用量大,细菌耐药率高,必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加强管理。

㈠对于消化和泌尿系统感染,初始经验性治疗可选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㈡对于确诊的需要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沙星等)。

㈢按CAP指南条件确诊可以在门诊治疗的CAP患者,首选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可选口服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㈣青霉素和/或头孢菌素过敏的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可以选择氟喹诺酮类药物。

㈤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治疗失败的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可酌情改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㈥除上述情况外的其他感染,应参照有关专业用药指南、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或药敏实验结果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三、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分级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㈠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根据临床实际、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

药物。

2.限制使用: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和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价格相对较非限制类略高。

3.特殊使用: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后果严重,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者,以及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后者的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尚不多,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相对较高。

根据当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决定将以下抗菌药物作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医疗机构在使用时应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

1.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

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朵利培南;

3.甘酰胺类抗菌药物:替加环素;

4.糖肽类与噁唑酮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利奈唑烷;

5.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伏利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㈡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

1.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

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病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该类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使用,并应受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的监督检查,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

3.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应经感染专科医师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经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并应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

紧急情况下根据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如需继续使用,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四、认真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监督临床用药

检验科(细菌室)应每季度将住院病人的细菌培养及耐药情况作详细监测分析,并将常见致病菌(如:革兰阴性杆菌中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等)的耐药情况及时报告给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由医院统一转发临床各科室,指导临床用药。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发布抗菌药物应用预警。

㈠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㈡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该慎重经验用药。㈢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该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㈣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五、层层落实责任,加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管

药剂科与医务科密切配合,严格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处方评价制度,规范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对临床医师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和整改,对问题突出的科室的负责人和当事人要按照《山东省<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山东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实施办法》有关要求,严肃处理。督导各临床科室及其医务人员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部位

头颈外科手术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心脏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

抗菌药物选择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甲硝唑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血管外科手术 乳房手术 腹外疝手术

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骨科手术(包括用螺钉、钢板、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金属、关节置换)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胃十二指肠手术 胆道手术

头孢呋辛;头孢美他醇

头孢呋辛;头孢美他醇,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

阑尾手术 结、直肠手术 泌尿外科手术 妇产科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头孢呋辛;环丙沙星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注:1.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

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可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2.医疗机构选择手术时预防用抗菌药物时,可按卫生部有关要求依据各医院具体

篇6:儿童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5 儿童不宜使用的抗生素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有轻重不等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尤其是耳毒性,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2)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新生长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俗称“四环素牙”。此类药物还能与骨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生长。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

(3)氯霉素早产儿和新生儿应禁用,儿童慎用。

(4)磺胺类药物早产儿和新生儿应慎用。因此类药物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粒细胞减少等。

(5)喹诺酮类,12岁以下的儿童禁用,18岁以前慎用。

(6)第一代头孢菌素儿童不可大剂量使用。因为此类药物肾毒性较大,可引起小儿血尿、肾组织坏死。

总之,选择抗生素时要全面考虑患儿的感染情况、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合理选用药物的品种、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给药途径。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参 考 文 献

[1]金有豫.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308~312.

篇7:专家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问:我曾得过甲亢,因为眼凸用过激素治疗。每次得病都要用大量的抗生素才能治好。我这种体质今后该怎么样使用抗生素?

肖永红答:如果现在没有服用激素,我建议你可以采用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的办法来控制感染反复地发作。如果你现在在使用激素,要注意避免一些感染,如果有呼吸道或者其他的感染,应该避免到人群拥挤不通风的地方去。用药是一个不得已的措施,最主要的是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问:我的孩子从8个月开始就经常有呼吸道感染,每次挂盐水,他今年10岁了,他的体质怎样使用抗生素?

肖永红答:让你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不要一发烧一感冒就去挂抗生素,这种方法是非常不恰当的。问:胆囊炎服用消炎药时必须加抗生素吗?

肖永红说:胆囊炎分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如果是慢性的服用抗生素是没用的,它常常伴随胆囊结石等,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在慢性的基础上可能发生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用抗生素是方法之一,如果有结石胆道阻塞等还需要药手术治疗,抗生素只是起到基础的治疗作用。

问:如果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使用哪些抗生素?

肖永红答:病毒引起的感冒请多饮水,适当地休息。体温太高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一些退烧药即可。问:抗生素用多了会产生癌变吗?

肖永红答:到现在为止抗生素没有引起癌症的报道。但是,在部分动物实验发现可以引起细胞畸变,甲硝唑有这种情况。因此有些药物不太适合孕妇使用,可能引起胎儿损害。所以,在特殊的人群,比如孕妇使用抗生素特别要注意。

问:我家小孩出生刚20天,今年医生给他用了菌必治会有后遗症吗?

肖永红答:不会。

问:男人吃过头孢抗生素后多长时间以后才能要小孩?

肖永红答:每一种药物进入体内以后大致需要5个半衰期就可以排泄完全,一般的抗生素半衰期大概是两到四个小时,最长的也不过是十几个小时,因此,口服抗生素最后一次结束到一周以后体内的药物基本上排泄完全不再影响人体的细胞,应该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问:我患有慢性荨麻诊,一直吃药,非常担心有副作用。最近一直服用的是西可韦和雷尼替丁胶囊,到现在还没有效果,有没有更好的药物可以彻底地治疗?这种病会遗传吗?

肖永红答:荨麻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病,在人群中间发生率很高,它主要是对某一些物质过敏引起的,包括

食物、药物、尘埃,甚至我们的衣着,环境的空气,花粉都可以产生这个病。因此,建议你和医生配合寻找引起荨麻诊的原因,去除原因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时期适当使用抗生素是必要的。这种病应该有遗传倾向,即便遗传也不会很严重的影响下一代。是比较轻微的疾病。

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病是必须使用抗生素的?哪些病是不必要服用抗生素的?

肖永红答:使用抗生素的必须是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等,其他的疾病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问:孩子一咳嗽,医生总要用抗生素,而且都不同,价格也很贵,请问该选择同样的还是换另外一种?

肖永红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孩子单纯咳嗽也没什么痰可以不使用抗生素,如果有发烧,咳嗽浓痰或者呼吸很困难是需要使用抗生素的。具体使用哪一种抗生素药根据患儿的情况以及引起感染的细菌来选择。问:我去年9月份得了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两个月经周期后,第三个月经周期又发作,一直到现在。这次我选用了三个周期的药,目前正在使用中。可否不检查直接服用丁克?若服用药后多长时间能药孩子?

肖永红答:霉菌性阴道炎的感染大多来源于外界环境,因此除了治疗疾病本身意外,建议你应该注意个人卫生,包括自己的内衣内裤等,贴身衣物应该进行严格消毒,不然可能会引起反复地感染。服用药物以后最好停药三个月以上怀孕。

问:大多数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为什么有的人只是静脉注射了抗生素就能退烧呢?

肖永红答:错觉。由于错觉导致我们的误解,最终导致滥用抗生素。需要纠正大家的这种观念,病毒感染本身就有一个自限的过程,不治疗也会好,我们治疗是针对比较突出的症状,发高烧,或者是头疼,或者是咽喉疼痛非常厉害的情况下使用对症的药物。比如感冒一周好了,在这一周你可能也使用了抗生素,但并不是抗生素发挥了效果,而是疾病本身好转的结果。

问:我的孩子因经常使用抗生素消炎,现在是不是耐药性很强,一般的抗生素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

肖永红答:你讲得很正确。一个经常使用抗生素和另外一个不经常使用抗生素的人作对照,从他们体内分离出来的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有很大的不同,长期用药的人细菌耐药性很高,而不经常用药的,或者是不用药的人体内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比较好。

问: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孕妇、老人和小孩在抗生素使用上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肖永红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一般抗生素在青壮年使用不良反应比较少。而老人、小孩、孕妇是人体的特殊时期,他们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不光是抗生素,任何药物在这些特殊人群中使用都要加以注意。比如小孩,各个器官发育得不太完全,有些组织或者器官生长非常迅速,如果我们不慎使用了一些药物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非常明确的是氨基糖苷类的药物在小儿使用可以引起耳神经的损害,导致耳聋和聋哑状态。儿童期使用四环素可以引起四环素牙和骨骼发育的损害,氯霉素可以引起肝脏损害等。在孕妇用药过程当中,除了考虑成人以外,还需要考虑她腹中的胎儿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对孕妇相对比较安全的抗生素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类的药物,其他类别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或者是禁用。对于老年,随着人体年龄增长,他们肝脏、肾脏、心脏、肺功能逐渐减退,如果使用抗生素不合理的话,会损害这些器官,加重器官衰退,影响他们的寿命。老年人使用某些药物时的使用量、使用方法和普通人不应该相同,比如要减量使用,延长用药间隔时间等。除了这三类人群以外,还有一些人群用药也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本身就有肝脏功能不好的人,我国是肝炎大国,有肝脏损害的比较多,抗生素应该避免,或是尽量不使用。肾脏功能不好的人,比如说慢性肾炎或者是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对加重肾脏负担或者是直接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应该避免使用。

问: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广谱抗生素和窄谱抗生素之分,这两种有什么样的不同?

肖永红答:首先,我们药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叫“谱”,所谓谱就是范围的大小,因为引起我们人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的,抗生素有的是只针对其中个别的细菌可以产生杀菌或抑制作用,而有的抗生素是可以针对比较多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抑制和杀灭。针对的细菌比较少的抗生素就叫窄谱抗生素。针对的细菌越多它的谱就越广。我们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有的放矢,应该尽量选用窄谱的针对性强的药物使用,只有在我们对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不太明确的情况下面才选用广谱的抗生素。但是一旦我们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以后就应该有选择性的有针对性地使用窄谱的抗生素进行更换。

问:慢性阑尾炎有什么特效药吗?

肖永红答::没什么特效药。最好去手术治疗。

问:为了不产生耐药性,是不是使用抗生素每次都应该更换一种?

肖永红答:不是这样的。因为每一种抗生素它的的适用范围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每一种抗生素对每一种感染都有效,所以要根据疾病情况来选用抗生素。为了避免耐药产生而更换抗生素,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是对耐药情况的关注。要避免耐药性产生最关键的还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如果不合理使用,比如我们使用的量不够,在体内的浓度比较低,低浓度的情况下不光不能杀灭微生物,同时还有可能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问: “芬必得”属于抗生素还是消炎药?

肖永红答:消炎药。

问:如果生病都去医院找大夫开处方太麻烦了,能否给一个家庭常用的抗炎处方?

肖永红答: 7月1号以后任何抗生素都要凭处方购买,虽然是麻烦,但绝对是利大于弊,不应该怕麻烦而采取一些别的方法致使抗生素滥用。不建议你在家里常备抗生素,家里的常备药应该是感冒药、止痛药,或者是一些外伤的药物,不应该把抗生素作为家庭常备的药物。

问:我很容易上呼吸道感染,一般的抗生素也没什么用了。最近发现吃青霉素V钾片还挺有效的,不知道长此以往有什么大的副作用?

肖永红答:建议也把青霉素V钾片停掉,不吃抗生素。

问:为什么我吃先锋霉素的时候胃特别难受?医生说这是个体差异正常现象,对吗?

肖永红答:这是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每一个人发生的情况可能有一些区别,也就是你的医生说的个体差

异吧。但不是每一种药物都会引起这么严重的反应,如果你对某一种药物有非常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建议你换其他的药物使用。

问:我是直肠癌术后患者,造了一个瘘,经常感染,用什么样的抗生素?

肖永红答:直肠癌术后造瘘的部位经常感染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有排泄物的污染。如果炎症不重,选用口服一代二代头孢菌素为好,比如阿莫西林,头孢克罗,头孢呋辛酯等药。

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访谈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抗生素话题的关注!我国抗生素的滥用的情况虽然比较严重,但通过今天大家这么积极地关心抗生素的问题,我相信通过大家社会的专业的努力,我们国家抗生素的使用会走上一条非常合理的道路。

篇8:我院围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09年11月-2013年11月230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70例, 女60例;外科手术140例, 妇科30例, 骨科25例, 泌尿科35例。

1.2 手术切口类型分类标准

手术切口类型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手术切口分类”进行分类, 以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评定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1.3 抗菌素药物的选择

临床抗菌素的选择需根据手术类型的常见病菌、切口类型及患者本身的易感性确定, 对于已感染的患者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对应的抗菌素。一般情况下, 应选择广谱抗生素, 可有效杀灭大多数病原菌, 对于心血管、胸腹部及四肢部软组织手术, 主要病原菌就是葡萄球菌, 首选第1代头孢菌素抗菌素。而腹腔盆腔内的脏器手术, 主要病原菌是G-杆菌, 通常会使用第2代或第3代头孢菌素。

2 结果

2.1 抗生素使用情况

230例患者围术期均有抗生素的使用, 其中使用单一抗生素168例, 2种抗生素联用62例。

2.2 抗生素的种类

2.2.1 Ⅱ类切口用药类型与频数:

第2代头孢菌素类60例, 第3代头孢菌素40例, 青霉素25例, 硝基咪唑类15例, 喹诺酮类8例。

2.2.2 Ⅲ类切口用药类型与频数:

第3代头孢菌素类12例, 喹诺酮类8例, 第3代头孢菌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用62例。

3 讨论

3.1 根据切口类型选择药物

(1) Ⅰ类切口即清洁手术, 手术野的部位一般为人体的无菌部位, 局部无炎性反应、损伤, 不涉及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统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 一般无需预防性使用抗菌素, 仅在特殊情况下, 如手术范围扩大,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患者属高感高危人群等情况需考虑抗菌素的使用。 (2) Ⅱ类手术切口即清洁—污染手术, 手术部位为上、下呼吸道, 上、下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 或手术部位经过以上器官, 这些部位存在大量寄生菌群, 手术易发生感染, 围术期需使用抗菌素。 (3) Ⅲ类切口即污染手术, 这类手术需进入急性炎性反应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处, 此类手术同样易发生感染, 必须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4) Ⅳ类切口即污秽—感染手术, 包括失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手术、已经发生临床感染或有脏器穿孔的手术, 这类患者术前就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重视围术期的护理[2]。

3.2 围术期的用药时间

(1) 术前2h给予预防性用药, 或在术前30min麻醉诱导给药, 若患者手术时间超过3h, 可再用1次抗菌药物治疗, 保证手术部位有一定的血药浓度, 提前有效的防止感染发生。 (2) 手术后48h, 如患者切口未发生感染, 就无需应用抗菌素, 过长时间应用抗菌素并不会降低切口感染的可能性, 反而会破坏机体内原有菌群平衡, 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更易导致感染并难以控制。

3.3 联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抗菌素联用即2种或2种以上抗菌素同时使用, 一般以下情况会考虑联用药物: (1)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混合感染或耐药菌株的感染。 (2) 联用药物可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 不良反应减少。 (3) 需长期服用抗菌药物的患者, 如结核病患者[3]。

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很多疾病可得到较早的诊断, 对于手术可治愈的疾病, 如早期肿瘤, 患者均会选择手术治疗。围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 包含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一段时间, 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 直到与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 时间约在术前5~7d至术后7~12d。对于患者围术期的治疗, 应包括营养支持、液体治疗、抗菌药物的应用、防治感染等, 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是对手术的患者进行预防感染的措施, 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但并不是所有围术期的患者均适合应用抗菌素, 对于我院围术期抗菌素应用情况的分析, 临床抗菌素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临床医护人员要掌握抗菌素类药物的适应证, 对于抗菌药物, 医护人员不应偏向于选择价格高的药物, 而弃用价格低、抗菌谱合理的低级药物, 医疗人员需站在患者的角度, 切实为患者考虑,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综上所述, 围术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率, 对于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与用药时间, 改善我院现阶段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处, 提高住院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摘要:目的 了解围术期患者抗生素应用情况, 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抽选该院2009年11月-2013年11月行手术治疗的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统计并回顾分析各患者手术和用药的情况。结果 230例患者围术期均使用抗生素, 其中使用单一抗生素168例, 2种抗生素联用62例。Ⅱ类切口应用第2代头孢菌素类60例, 第3代头孢菌素40例, 青霉素25例, 硝基咪唑类15例, 喹诺酮类8例。Ⅲ类切口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12例, 喹诺酮类8例, 第3代头孢菌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用62例。结论 该院围术期患者抗生素的使用存在相对不合理处, 需进一步加强抗生素类药物管理, 提高其合理利用率。

关键词:围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一帆.围术期患者抗生素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6) :50.

[2] 郭遐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J].药事分析 (中国药物经济学) , 2013, (2) :36-37.

上一篇:他为什么懒得和我闹下一篇:《裸婚时代》里的好男人(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