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白身份写作的文章

2024-04-20

以李白身份写作的文章(精选7篇)

篇1:以李白身份写作的文章

李白的身份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 敦煌写本43首诗中, 《宫中三章》题署“皇帝侍文李白”, 李白的这一身份, 也已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傅璇琮先生《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序》云:“这次我在此书上编法藏部分中, 看到P。2567、P。2552所录唐诗丛钞, 有李白《宫中三章》, 即其《宫中行乐词八首》之前3首, 原卷题下所署作者为‘皇帝侍文李白’, 这对我忽似一大发现。据考此卷传钞时间为天宝十二载 (753) 以后, 顺宗李诵即位 (805) 之前。可见这一距李白时间很近的钞录者, 确把李白仅仅视为‘皇帝侍文’, 这是最为切合李白当时身份的。又如同卷页78录李白一诗题作《从驾温泉宫醉后赠杨山人》, 据徐俊校考, 宋本《李翰林集》卷8、清编《全唐诗》卷168, 均题作《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我认为从诗中所写, 及李白当时的身份, 应是李白作为一个‘皇帝侍文’, 随从玄宗游骊山, 酒后作诗赠一友人。”[4]1周勋初《李白诗原貌之考索》:“《宫中三章》之下署作者之名, 曰‘皇帝侍文李白’。这里所记, 虽然不是规范的官衔, 却是确切地反映了李白的身份。可知这组诗歌作于天宝二年左右, 李白正在翰林供奉任上。身为文学侍从之臣, 任务就在以文字侍奉皇上, 玄宗正与杨贵妃行乐, 李白自然要写一些词采富艳、音节和婉的词作供奉内廷了。”[21]值得注意的是, 学者们一致认为“皇帝侍文李白”表明的.是李白的身份, 而又不是规范的官衔。实则上我们考察敦煌抄卷对于诗歌作者身份的记述, 有“王昌龄, 秘书郎”, “陶翰, 礼部员外郎”, 都是规范的官衔, 按例如果仅对于李白录其不规范的官衔, 似乎不合道理。

另外, 就李白身份而言, 我们考察史书记载, 《旧唐书》卷190下《文苑传》:李白“与 (吴) 筠俱待诏翰林”[22]卷40,3207。《新唐书》卷202《文艺传》:“帝赐食, 亲为 (李白) 调羹, 有诏供奉翰林。”[23]卷202,5763李白《为宋中丞自荐志》:“翰林供奉李白。”[9]卷26,1217是李白为翰林供奉, 即翰林待诏。但翰林供奉以下应该有具体的职责, 考《资治通鉴》卷217:玄宗天宝十三载, “上即位, 始置翰林院, 密迩禁廷, 延文章之士, 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 谓之待诏”[23]卷217,6923。《旧唐书》卷43:皇帝在大明宫、兴庆宫、西内、东都、华清宫都设立了待诏之所, “其待诏者, 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弈, 各别院以廪之, 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词学”[24]卷43,1853。《新唐书》卷46:“唐制, 乘舆所在, 必有文词、经学之士, 下至卜、医、伎术之流, 皆直于别院, 以备宴见。”[23]卷46,1183是翰林待诏有文章、经术、数术、书、画、琴、棋之士, 盖即侍文、侍书、侍画、侍棋之职。在诸职之中, 最重者是词学, 其身份就更加重要, 故而唐时编纂《李白集》就题署李白的身份为“皇帝侍文李白”, 敦煌写本根据诗集抄录, 成为这样一种状态。

篇2:以李白身份写作的文章

红尘路已断,唯有酒肉饭。驻入闲林事不管,吾报君心已归山。犹有山林明我意,徒有鸿鹄知我心。不求功名利,欲上楼一。浓云愁永昼,明月照孤路。

待归来,岁月已逝,年华垂暮,壮志难酬心未了。拟相去,故人已亡,朝夕而望,友情难却人彷徨。纵以思亲归故里,再见家篱泪涕泗。吾自南归竹林后,闲游不出三径里。吾本自知心有愧,面向松柏长叹息。夕阳已斜又梅雨,遥望归期愁自悲。日出霜已归,离人尚未回。

似醉非醉人尚醒,似醒非醒人已醉。南归故里秋已过,双鬓隐见白发落。情思绵,共相念。人未醒,独逍遥。

君不笑吾独笑,君不仁吾自仁,漫天风雪山下走,再到月前又见村。心中欣喜及万分,踏马覆雪又归尘。独倚窗前把月抱,再度欢饮仰天笑。

篇3:高考抒情类文章的写作

何谓抒情文?顾名思义, 是以情感的抒写作为主要写作目的的文章, 是散文重要的形式之一。一种文体是否是抒情文以抒情部分在文章中所占的比例而定。一篇文章可以兼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等 文章基本表达方式, 但如果抒情所占的比重最大, 所表达的感情充分、鲜明、强烈, 甚至通篇充满抒情即可视其为抒情文。需要注意的是, 抒情文与记叙和议论类的文章的分类是相对的。写作的过程中, 我们常常要把它与具体的记叙、描写以及议论结合起来, 或者说抒情常常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为基础。否则“假话, 套话, 空话泛滥, 胡编乱造甚行。或虚情假意, 矫揉造作, 或陈旧呆板, 或机械模仿, 情感失真, 或衰退颓废, 表露偏执……” (何永康语) 反而降低了文章的感染力, 令人反感。

那么, 怎样才能写好抒情文呢?

一.寻找动感源, 情真意切写情。“作诗不可以无我”是古人一贯的主张。抒情, 抒发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 是作者自己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的独特的感情, 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现象的富有个性色彩的感受, 因此, 最忌鹦鹉学舌, 人云亦云。例如, 面对同样的枫叶,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的眼里, 是“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 是“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胸怀大志的毛泽东眼里, 是“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是革命的热情把枫叶都染红了。郁达夫说: “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叶花说人情。”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 深入体验生活, 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 便会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力度。如2006年湖北考生写的这篇满分的抒情文:

三生有幸遇上你

前生, 今生, 后世, 这三生我所有的幸运都只是能够遇上你。

———题记

佛说, 因果有缘, 千百年的轮回皆由缘而起。我想, 上辈子也就是前生, 我一定是千万次的回眸, 亿万次的寻觅, 才能在滚滚人流中遇到了你, 惟一的你!

我是一个受命运诅咒的孩子。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 上天就带走了我的妈妈……一个熟悉的身影, 眨眼间消失了, 那种感觉, 那种心痛贯穿了我的整个生命。从此, 我变得敏感多疑, 寡言少语, 心灵封闭, 没有安全感, 缺少人情味儿。

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 与空虚相伴, 与孤独同眠。然而, 三生有幸, 我遇见了你……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你, 是在那个微凉的晚秋, 枯黄的叶子漫天飞舞的时候。你作为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微胖, 短发, 一身黑色衣服, 笑时给人温暖, 不笑时给人一种严肃。那时, 我已习惯于独守自己的心灵世界, 不容外人涉足, 那是伪装到最后的坚强, 也是不容任何人去打破的宁静, 对你也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

奇怪的是, 你并未因我的冷漠而忽视我, 还让我当了学习委员, 掌管班上大小事务。一有机会, 便表扬我, 一有时间, 便找我谈心, 鼓励我多与人交往, 不断地教我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你心疼我, 我知道, 可是, 我心里的冰块是那么牢固, 那么寒冷……

时光在你的关心和我的冷漠中如白驹过隙, 一晃三年过去了, 我离开了你, 升上了重点初中, 与你的联系少了许多, 但是, 你始终没放弃过对我的感化与疼爱。

几年如一日, 你对我关爱有加, 问寒问暖, 情浓如水。

中考前的那个下午, 我记忆犹新。你托人送给我一封信, 看到信封上的熟悉笔迹, 我感受到世界上最美的亲情:加油, 好好考, 我始终相信, 你是最棒的!我的眼泪潸然而下, 心里有股暖流在涌动, 我仿佛听见了自己心里的冰层开始破碎的声音, 我不禁笑了, 这是妈妈“走”后, 我第一次幸福而快乐的微笑。

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后, 我们学校与你家的距离更远了, 但我们的心更近了。你时常拎着水果来看我, 给了我全部的母爱。

你的信笺和电话成了我温暖的源泉, 你的看望和谈心成了我愉悦的家园, 你的汇款和米菜成了我幸福的粮仓, 在我渴望的时候, 你是春天般的及时雨。

高考临近, 你发短信来说: “孩子, 亲爱的:你要认真复习啊, 好好考试, 我一直认为你是最优秀的孩子!”老师, 你不知道啊, 我又一次落泪了, 你老是惹我哭, 惹得我激动地哭, 惹得我高兴地哭……

今天是六月七日, 高考的第一天第一科。此时, 我想, 你肯定捧着保温盒站在考场外, 因为你说过, 离这儿再远也一定来送考。今天不知为什么你来晚了, 是拎的东西多了, 还是堵车了?是节约车费步行艰难, 还是走错了路?……如果你现在已经从百里之外赶到了这儿, 我真的很想跑到考场外, 拥抱你, 亲吻你, 对你说一声:“我想叫你一声妈, 老师!”

妈, 我三生有幸遇见了你, 虽然你并不是我的亲生妈妈, 但你满足了我对母爱所有的希望, 妈, 我爱你!是你教我懂得爱, 懂得生活, 懂得追求。上帝是公平的, 它带走了一个亲妈, 却还给我一个伟大的母爱!

三生有幸遇见你, 希望我还有下一个“三生”, 再下一个, 生生世世, 永远有幸与你相见!

妈妈, 你听见了吗?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 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

我爱你, 妈妈!

本文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材, 写出了对一直关心“我”的老师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文中对老师的肖像描写、对老师在场外送考的想象, 都写得真切动人。文章从“题记”入手, 扣上命题的要求, 结尾时, 又进一步照应“三生有幸”, 首尾圆合。特别是“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 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一句, 更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 读来令人动容。

二.选好动情点, 于细微处见情。写作抒情文的目的是为了感染读者。歌德曾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 每一首诗, 都是一个给世界的吻。”生活是琐碎的, 写真情实感不能理解为照搬生活的本来面目, 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加工, 要找准能够打动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的动情点, 也就是要选择能抓住人心的事情。在生活中, 人们遇到了某种悲哀的事情, 往往会独自伤心饮泣或嚎啕大哭, 这是一种自我宣泄, 其目的是排解心中的痛苦, 其宣泄的对象往往是静默的遗像、无言的小河, 寂寥的夜空等。如果把这种痛苦写成文章, 其交流的对象就成了读者, 读者能受到感染, 正如托尔斯泰所言:“一个人用自己的动作、声音表达蓬勃的朝气、果敢的精神, 或相反地, 表达忧伤或平静的心境, ———这种心情就传达给别人, 一个人受苦, 用呻吟和痉挛来表达自己的痛苦, ———这种痛苦就传达给别人;一个人表达出自己对某些事物、某些人物或某些现象的喜爱、崇拜、恐怖或尊敬, ———其他人受了感染, 对同样的事物、同样的人物或同样的现象也会感到同样的喜爱、崇拜、恐怖或尊敬。”好的抒情文就应该有这样的 效果。

如2002年全国卷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的结尾部分:

放飞心灵, 不需要大把大把的钞票, 不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 也不需要冥思苦想, 你就可以独倚在窗边, 尽情聆听雨点美妙的韵律, 品味人生无限的永恒, 在“月明星自稀, 日出月亦微”的境界中咀嚼“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这时的你没有俗事的纷扰, 不必为俗事所累, 这一刻相信你的心灵早已展翅飞翔在那梦的天空!

黄沙吹落了岁月的沧桑, 驼铃依旧响在游子的心头。但吹落的是泪的苦涩, 是心的犹豫, 而驼铃荡出的是涤净的心灵气息!

经典的画面与深沉的情感, 激起我们最大的共鸣。

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①真实原则。真实是文章的生命, 也是艺术的生命。据说日本著名画家冈山应举画了一幅《马食草图》, 一位农夫见画后, 说:“你怎么画一匹瞎马。”画家辩解说: “你怎么知道是瞎马?它的眼睛不是睁着吗?”农夫说:“马在吃草时, 必须把眼睛闭上, 这是为了使眼睛不被草尖伤着。画中的马睁着眼睛头埋在草丛里吃草, 准是匹瞎马。”画家愕然……一个细节的失真导致整个作品的失败。

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 强调真实, 一篇文章, 如果材料失真, 又谈何抒写真情, 使人感动呢?尤其是记叙类抒情文, 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 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 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 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 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这就叫“文学来之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可以讲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感人的事情, 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 许多同学总觉得生活很平淡, 没有什么可写的素材。其实不一定非要大事情才感人, 只要认真体会, 用心感悟, 生活中到处都有极好的题材。

②细微原则。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 能够人人久久品读的生动画面, 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清代诗画家郑板桥诗“我生三岁我母无, 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 不知母殁还相呼”, 这是何等的撼人心魄!四句诗, 三句写了逼真的细节, 母亲临死前“叮咛难割襁中孤”;只有三岁的“我”由于饥饿, 拼命地抱母索乳;母亲逝去了, 不懂事的“我”还在为索乳呼叫。诗句感情强大的震撼力, 都从逼真细节中爆发出来。

三 . 运用动情 法 , 竭尽所能 煽情。江苏高考作文权威专家何永康先生曾多次对考生坦言, 要“善于‘煽’情”!何老师用一“煽”字, 表明他对“真情”的渴盼至切。

这“煽情”是有技巧的。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技巧, 如拟人、比喻、对比、象征、衬托、联想、夸张等等。一般来说, 直接抒情多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结合使用, 在这些写作的基础上, 画龙点睛或是点明题意。直接抒情还经常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 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间接抒情因其表现手法的多样和含蓄, 运用也比直接抒情要广泛。但在大多情况下, 两者是结合使用的, 在间接抒情的基础上, 以直接抒情点题或升华情感, 效果往往不错。这里特别强调以下几种方法

①“点染”突出法。“点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 在叙述、抒情性问题中, 作者通过有意点明自己主旨的句子和语句抒发对文中人、事、物、景的强烈感情。情感是一种不可名状的、难以 言表的心理感受, 仅仅用“唉”“啊”等感叹词来抒发感情, 是不可能感染读者的。所以, 写作抒情文的时候, 往往要把情感蕴含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 化无形为有形, 使人们在“情化的自然”中去体味人物的情感。正如T·S·艾略特所说:“要用艺术形式来表现情感, 惟一的办法是设法寻找客观应和的事象, 换言之, 即是能够直接成为某种特别情感公式的一组事物, 一个情景, 或一连串事故。”

如2012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中间有一段:

路旁的玉槐树在秋风中簌簌作响, 像是彼此在诉说着什么。路灯已经亮起来了, 白光柔和, 却又是那么的无力。

几句写景, 让文章弥漫着浓郁的感伤氛围和悲情色彩, 让我们产生这们的预感:一个感人的故事马上就会产生。

②“你”字倾诉法。为倾吐内心难以抑制的感情, 用“你”作为倾诉的对象, 拉近作者与读者及作品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距离, 这个不同于“他”的“你”与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作者所热爱、所怀念的人或物, 通过与“你”的矛盾冲突和情感交流, 比较容易抒写作者的真情实感。难以抑制的不吐不快的情感在“你”的疏导下就显得格外蕴藉而富有魅力。如刘思齐 《泪中的怀念》:

夜深了, 你 (毛岸英, 编者注) 走了, 我穿上医院的长大衣送你到病房大楼的入口处。秋夜的风已经是冷飕飕的了。你劝我回病房, 我坚持要目送你走出医院的大门。你拗不过我, 无奈而留恋地向大门的方向走了几步后又突然转过身来, 向着我深深地、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一躬, 当时我吃惊得呆住了。你慢慢地伸直腰, 倒退了几步, 几次欲言又止, 两眼痴痴地望了我一会儿, 然后急切地转过身走出了大门, 再也没有回头。

我呆呆地、呆呆地站在楼门口……

不经意的一次分手竟成了她与心上人的永诀, 也正是在这不经意间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发现了心上人今天有些“特别”令她吃惊: 你显得“无奈而留恋”, 你“向我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一躬”, 你“欲言又止”, 你“两眼痴痴地”……领袖之子毛岸英作为一个国际战士的伟大情怀, 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

行云流水般的倾诉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 有利于使文章在真实的基础上生发出无限的文字魅力。

③技巧强化法。由于作者常常要把情感蕴含在具体的形象中, 所以在写作抒情文的时候, 常常要灵活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 如拟人、比喻、对比、象征、衬托、联想、夸张等等, 并以此来强化情感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所以, 比起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来, 抒情文往往有更多的修饰, 看起来也显得“花哨”一些。如2013年湖南卷满分作文《叩问心灵》:

当“干露露”们唯财是举, 当“郭美美”们哗众炫富, 仍有一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上拼搏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歼—15”号总设计师罗阳在飞机制造完成之瞬间, 累倒在了甲板上最终不幸去世, 他没有太多的钱财, 他也不渴求过多的名利, 只想把一生的精力奉献在追求上, 他做到了, 他是幸福的, 相信他在倒下的那一刻, 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一声“我愿意”从他内心发出, 感动了无数国人。“才道霓虹君已去, 英雄长存海天间”!

作者运用对比、排比、比喻、联想、引用等多种艺术手法, 让美丽与丑恶对现, 抒发了自己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拼搏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者的浓情大爱。

篇4:论李白的赘婿身份

关键字:李白;赘婿;原因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32-02

魏颢《李翰林集序》中说“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宗。”可见李白的一生一共取过两任妻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云:“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岁矣。”又《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云:“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磋跄十年。”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李白在安陆时被前朝相国许围师家招为女婿,此后居住长达十年。李白与许氏生了两个孩子,长女名叫平阳,儿子名叫伯禽又名明月奴。后许氏不幸去世,李白带着两个孩子从许家出来,移家东鲁,前后曾与刘氏、鲁一妇人共同生活,最后又娶了宗氏。宗氏乃宗楚客的孙女,宗楚客是武后从姊之子,曾三次拜相,李白有《自代内赠》一诗,云:“……妾家三作相,失势去西秦。犹有旧歌管,凄清闻四邻……”章培恒认为李白与宗氏结婚也是入赘宗家。[1]

李白的两次婚事是比较异常的,在中国封建社会,赘婿是受人贱视的。汉代视赘婿犹如罪犯,汉代有所谓的“七科谴”的制度。《汉书·武帝纪》“发天下七科谴及勇敢士”下,颜古注引张晏曰“吏有罪,一:亡人,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凡七科也。”唐代社会虽然比较开放,但仍处于男权社会,赘婿依旧是受人歧视的,但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提到“许相公家见招 ,妻以孙女”时,并无心存芥蒂的表现,相反,言下还不无自得之意。后与宗氏结婚,亦不在乎宗楚客的狼藉声名,还为宗氏高歌颂扬。李白为何甘心做赘婿,且毫无芥蒂呢?我们试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一、唐代社会的婚嫁标准

陈寅恪说:“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2]同时唐朝又是门第观念非常严重的朝代,尤其是婚姻“犹重门第,南北朝时之望族,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陇西、赵郡二李,这时仍称望族,不与卑姓为婚”。[3]李白所追求的就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尽管许家的鼎盛时期已过,但是许氏毕竟是相门之女,许绍、许围师也曾煊赫一时。

再论宗氏,宗楚客声名狼藉。王琦《李太白全集》卷十五描述宗楚客的行径曰:

进士及第,累迁户部侍郎,坐赃流岭外,岁徐得还。神功元年六月,由尚方少监,检校夏官侍郎、同凤阁莺台平章事。圣历元年正月,罢为文昌左垂,为武懿宗所劾,贬播州司马。稍为豫州长史,迁少府少监,岐、陕二州刺史。长安四年三月,复以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七月,坐事贬原州都督。神龙初,为太仆卿。武三思引为兵部尚书。景龙元年九月,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后、安乐公主亲赖之,寻迁中书令。韦氏败,与诛。《传》又言其冒于权利,外附韦氏,内蓄逆谋,故卒以败。

李白虽被称为“谪仙人”,行事作风与普通人多有不同,任性洒脱,不为世俗所羁,但面临婚姻,他仍不能免俗,和其他的士族子弟一样,追求与名门大姓通婚。只要是相门之女,他便引以为荣,宗楚客声名狼藉至此,白亦毫不在乎。正印证了当时人们热衷于与豪门望族通婚的事实。

二、李白的教育与成长环境

李白一家原生活在西域,五岁时跟随其父李客移居蜀中。[4]此后,李白在蜀中生活了二十年左右。一个人从童年到青年所受的教育,生活的环境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自隋朝起实施科举制度以来,孩童入学已不习六甲,而李白一家因迁到西域,受中原影响较少,仍保持汉时的传统。另外,唐初颁布《五经正义》作为考试准则,士子大多只看此类书,而李白却好“观百家”。可见,他从小受的教育便不是正统的儒家教育,因此他的行事作风往往与儒家的传统价值观相左。他想要与相门之女结婚,便不管“三纲五常”,不顾世人对赘婿身份的歧视,不视对方的名节,只要能娶到就可以,并无心理压力。

李白成长于西域迁来的家庭,他的家庭虽保留很多汉人思想,但是西域的风土人情也早已慢慢渗入这个家庭,这可以从李白喜欢胡姬胡乐,尚武任侠窥见一斑。西域各地区的民族,社会发展落后,很多仍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风习,在婚嫁问题上,女性的地位要重要很多。《大唐西域记》卷一《序论》中描述西域风俗说:“黑岭已来,莫非胡俗。虽戎人同贯,而族类群分,画界封疆,大率土著。……嫁娶无礼,尊卑无次,妇言是用,男位居下。”李白的思想中必定也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他看来,入赘女家,并不是什么很不光彩的事,而是极平常极正常的事。

三、李白的理想与抱负

唐朝文人想入朝做官可有两条途径,一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二是云游四方,广结名士以培育自己的名望,最后由高官举荐徵于朝廷。李白因为生长环境不同,不想走科举的道路,加上他所崇拜的人物如诸葛亮、鲁仲连,以及他所结交的杰出之士如司马承祯等脱颖而出闻达于朝廷的事例又激励着他走不同寻常的升腾之路。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云:“(白)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又尚志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李白云游四方,结交名士,就是在为自己积聚名声。从另一方面说李白娶相门之女,不顾赘婿的身份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途径,提升自己的身价,借故相的声名威望为自己提供一份方便。

再看李白除了两个正式婚娶的妻子外,还和另外两个妇女一同生活过。魏颢《李翰林集序》中提到“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合”字表明未正式结婚。李白为什么不和此二人结婚,却与许氏、宗氏结婚呢?有人可能会认为,相门之女娴雅有文化,受到李白仰慕,如宗氏就与李白便志趣相投。但是古代结婚前双方是不见面的,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李白在结婚前应该未见过宗氏,只是婚后二人感情和睦。倒是这姓刘和姓鲁的两个妇人可能是李白在移家东鲁认识的,相互都彼此了解了才会住在一起,人家才会帮李白照顾两个年弱子女。依据常理分析,这两个妇人虽不是什么名门闺秀,但能够被李白认同并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教给她们照顾,也该不会是毫无见识的乡村野妇。更何况那姓鲁的妇女还和他生有一个儿子,名叫颇黎,李白却依然不和他结婚。这又是为何?是因为李白的虚荣心,他想要成大业的理想,想要骤登大位的企盼左右了他的婚姻。上面说过唐朝的文人以与名门望族通婚为荣,而与那些普通人家通婚为耻。可见李白不与鲁妇结婚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她没有煊赫的家庭背景,不仅不能给李白带来帮助,相反可能会成为李白仕途之路的一个污点。李白家非官宦人家,他两次结婚都处在人生的低谷,第一次下江南钱财散尽,生活落魄,第二次被赐金放还,报国无门。此时,想要得到一门好的亲事,凭他的身家背景是不能做到的,只能入赘做女婿。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两次婚姻并未对他的仕途并未对他的仕途提供多少帮助。

综上所述,李白之所以能够坦然的接受赘婿的身份,且有自我得意,与当时唐代婚姻的价值取向,与他生长的环境,更与他想要骤登大位的理想抱负十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章培恒.被妻子所弃的诗人[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1)

[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3]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 .上海书店 .1984.

[4]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J],清华学报.第11卷.1935(1)

作者简介:冯雯雯,1986,女,江苏常州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篇5:让文章生辉的写作技巧

自古就有“好题一半文”的说法,题目之于文章,就好像眼睛对于一个人那么重要。题目“明眸善睐”,文章就神采飞扬,满篇生辉。因此,拟题应该精心构思,讲究艺术,用一道具有才情的亮丽风景去愉悦读者的眼睛,在第一时间获得良好的印象。好的作文题可以是:

1.运用修辞,意味深长。

如《小心这把双刃剑》《泥土的呻吟》《读智慧书做有用人》《我与自信签约》《粉身碎骨为考试》等。运用修辞手法,可使作文题目既准确鲜明、生动,又表达出拟题者的褒贬之情,惹人喜爱。

2. 巧借标点,引人深思。

如《答案怎能拒绝!》《现在?现在!》《网?!……》等。标点符号的表情达意功能,让题目清新活泼,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3. 新颖别致,无理而妙。

如《有一种倒下叫站起》《有一种绝望叫希望》《茶壶在上,茶壶在下》。矛盾的概念传达出一种思辨意味,让人情不自禁往下读。

4. 提出设疑,留下悬念。

如《诚信如何回归》《学生最需要什么》《必须让人理解吗》。用问句做题,能更快抓住读者,让人欲一读为快。

5. 借用熟语,精炼活泼。

如《众里寻他千百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谁动了我的奶酪》《都是月亮惹的祸》《生如夏花》《有一种爱叫放手》等。借用现成的成语俗语或诗词歌词等众人熟悉的词语做标题,一下子拉近了读者和文章的距离。

6. 借用数字,耐人寻味。

如《8-1>8》《闷-门=心》《分数=能力》《勤奋+方法=成功》。巧用数字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很好地展示了作者的创意。

二、精彩动人从“头”起

西晋文学家陆机说:“立片言以据要,乃一篇之警策。”用这句话来形容文章的开头非常恰当。一个好的开头对于考场作文来说至关重要,它好比是给一首乐曲定下基调,为一场演出拉开帷幕,能够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美丽精巧,新颖贴切,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的开头,能让读者一见钟情,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的感受。那怎样设置亮丽的开头呢?

1.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如:朋友,当你看见一堆堆垃圾高如小山,一条条溪流恶臭难闻,一股股有害气体毒害人体时,你的感想如何?我气愤得想大声呼叫:“请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选自《我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样的开头,锁定文章的题目,提笔就点题,入题快捷,直截了当,简洁醒目。既为下文主体段的展开打下了基础,也可以有效避开离题情况的发生,还可以和结尾再次点题的方法一齐使用,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2.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如:元旦那天,我家门口喇叭声声,鞭炮齐鸣,打扮得非常漂亮的姐姐,在喜庆音乐和爆竹的轻烟中坦然地登上了结婚的香车……面对这喜庆的场面,我却泪流满面。选自《当我面对姐姐出嫁的时候》,类似于这样的开头,读者在读的时候面对有着激烈矛盾的情感落差,或者具有故事情节的开端,都会在不自觉中希望能够继续往下阅读全文。

3. 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如:爱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爱是抚慰人心的微风。正如细雨有时会汇成暴雨,轻风会汇成狂风一样,过头的爱也会造成伤害。选自《有一种伤害叫“爱”》,这样的开头文采飞扬,用妙语“粘”住读者的视线。

4. 精当引用,突出主题。

如:(1)“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当我吟诵这句诗时,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陶醉,心也朦胧,眼也朦胧,眼前真个展示出一幅画来。选自《陶醉》,(2)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妙诀。”是的,拥有自信,不断努力,就能获得成功。选自《拥有自信就能获得成功》,引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流行歌曲、精彩诗文开头,能增强文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起人们的共鸣。

三、余韵悠长在结尾

明代学者谢榛说过:“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遇。”的确,好的文章结尾能够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读者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之中,久久回味。那怎样才能给文章一个余韵悠长的结尾呢?

1. 自然结尾。

如:我突然明白,原来春天是一个使我们可以快乐生长的季节,是一段可以让我们美丽的时光。哦,妈妈,我找回春天了!可是,你还应该告诉我啊:凡是美好的东西,就都是春天。选自《我找回春天》,自然结尾,水到渠成,不加雕饰,简洁自然。

2. 卒章显志。

如:我敢肯定,我就是未来的风景。选自《你就是一道风景》,又如:小草的声音如此细小,可她的生命力却如此伟大。选自《小草的声音》,这样的结尾,画龙点睛,解释文章的中心。

3. 抒发情感。

如:如果我是诗人,我要用精美的诗篇去赞美它;如果我是音乐家,我要用优美的旋律去歌颂它;如果我是作家,我要用生动的语言去描写它———我美丽的家园———“桃花源”。选自《走进桃花源》,感情的真挚抒发,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 首尾呼应。

篇6:燕语莺歌希顿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北起千里冰封的雪国,南至万古遗恨的赤壁,文有邹忌讽齐王,武推烛之武退秦师,荷塘月色下笑看花未眠,地坛边上系数胡同文化……高中语文编者用心良苦,内容包罗万象,当代文学、名人轶事、唐诗宋词应有尽有。如此煞费苦心地将文学明珠采撷到高中学生的面前,再不懂如何去感受文学的美,语文教师难辞其咎,学生也应该反省自我。

一、审美缺失

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审美不被人重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缺乏审美意识。应试教育的弊端,追求卷面成绩,教学中教师往往只看到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解题运用训练,忽略了文学审美的精神核心。语文除了生活运用,更重要的是文学创作。学了十二年语文课,到头来只是为了与人交流,不禁让人叹惋。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到达一定程度,就应该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学领域。文学作品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具备审美意识的读者。学会审美,可以提升人的眼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进入到不同的层面。腹有诗书气自华,多体味文学作品中的美,人的气质也会随之提升。

首先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做好表率。很多教师被教学指标蒙蔽了视线,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忘记了语文素养提升这一灵魂性的潜在教学任务。社会风气轻浮,人们普遍急功近利,教师更需要在这种大环境下坚持自我,守好学校这片净土。审美是精神方面的语文熏陶,它缥缈虚幻,但确实对语文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要配合教师的审美训练,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不光是在语文课上,在课后的自主阅读中,也要时刻有一颗审美的心,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

现在的高中语文考试中对审美有一定要求主要是古诗鉴赏,但是很多情况下古诗鉴赏的教学也被形式化,解题步骤标准化,所有的情况都可以套用。这种做法与出题本意背道而驰,是对学生的一种毒害,扼杀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审美发挥。文学追求精神上的超脱自由,流水线般的学校教育,只能量产解题机器,难以培养出具备审美能力的文人雅士。现实的种种限制,导致高中语文审美缺失,必须早日将审美作为考核内容,强制所有学校加强审美教学。

二、培养审美兴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是教会学生审美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主动性就会增加,有效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可以给人带来身心上的愉悦。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特性,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兴趣并没有什么特殊办法,只有通过向学生展示文学的魅力,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平仄韵律美,绝句律诗公正美,辞藻华丽美等等,是形式上的美,在阅读时不难发现,学生多少都会有所体会。如《诗经》《离骚》,千年来一直备受推崇。这种对文本格式的严格要求是古代诗词的通性。如果学生见多了这种诗词,会导致审美疲劳。教材中也有一些特例,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缓解疲劳。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拘泥于形式,洒脱豪放,给人以潇洒不羁的感觉。诗句长短交错,可照样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带来享受的感觉。这是对诗歌理解上升到一定高度才能写出的精品,不可多得。多给学生见识一些特殊的文学作品,可以给学生众多不同的审美体验,更有利于兴趣的培养。

兴趣培养要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两者相辅相成。有兴趣会主动尝试,能力得到锻炼;能力提升后体会到更多美好的情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兴趣好比审美的钥匙,只负责带人走进文学海洋,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才能获得更多好处。文学创作中有婉约一派,写作讲究含蓄,要体会文章的核心必须仔细琢磨。这类作品要求读者审美能力较好,如果学生徒有兴趣,无法感受其中蕴含的另一方世界,将会大大打击学生的审美热情。如《致橡树》《荷花淀》,包含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要细细品味才能有所体会。所以要将兴趣与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同步进行。

三、带领学生感受文学美

课堂是训练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文学审美,交流心得。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具体如下:品诗要先了解作者。先告诉学生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作者经历了战乱,丈夫离世,家境败落。让学生思考作者当时的心境,是否在字里行间有所体现。然后再看正文,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用意是什么,再次向学生抛出问题。文中大部分都是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情感逐渐深化,是如何做到的,又一个问题。最后再让学生聊一聊对全文的感想。通过不断地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隐含的美。这只是一种方式,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审美的思维,细致全面地感受人文美学。带领学生审美非常有必要,学生需要良好的示范进行学习。审美教学要详细,有代表性,这样才能一劳永逸,打好审美基础。

四、结语

审美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必须予以重视。高中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是对人文学素养的提升,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高度和文学品位。审美能力的好差影响人一生的阅读体验,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务必做好审美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永会.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J]. 学周刊,2012,25:63.

[2]曾雪莲. 高中散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实施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3.

篇7:文体意识与文章的阅读和写作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题完诗, 纪晓岚把纸扇交到乾隆手中, 乾隆接过纸扇, 连声称赞:“好!好!龙飞凤舞, 一气呵成, 好!”但是仔细一看, 却发现诗中缺少了一个“间”字, 乾隆暗自思量, 纪晓岚素日恃才狂放, 今天莫非是欺我无学不成?于是龙颜大怒, 呵斥道:“纪晓岚, 你故意漏字, 来欺骗朕, 该当何罪?”说着就把纸扇扔给了纪晓岚。纪晓岚闻言大惊, 拿起纸扇一看, 原来自己在提笔挥洒之间, 果真漏写了一个“间”字。但纪晓岚是谁啊, 他稍停片刻, 便镇定下来, 说:“万岁息怒, 臣写的本不是王之涣的出塞诗, 而是根据他的诗, 重新写的一首出塞词。”乾隆见纪晓岚胸有成竹的样子, 有点儿纳闷, 说:“既然你写的是一首出赛词, 那你就给朕读一读。”纪晓岚手持纸扇不慌不忙地朗诵起来: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样一改, 虽然与王之涣原诗的意义有很大不同, 但仍不失为一首格调高雅、意境开阔的好词。乾隆听后, 甚为欢喜, 不得不叹服纪晓岚的聪慧机智。纪晓岚急中生智, 抓住“诗”与“词”的文体差别, 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 也为我们奉献了一首别具一格的《出塞词》。这个掌故充分体现了文体意识的重要性。

明代文体学家徐师曾在他的《文体明辨序说》中说:“夫文章之有体裁, 犹宫室之有制度, 器皿之有法式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 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 况文章乎?”文体就如同制度之于宫室、法式之于器皿一样重要, 一样不可忽视。

那么, 何谓“文体”?“文体”即文章体式, 是写作实践中反复出现、被遵从或恪守的文章类型, 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 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文体的构成因素比较复杂, 有表层的文本因素, 如表达方式、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等;也有深层的社会因素, 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共同推动文体的形成与发展。文体虽然属于文本的形式范畴, 但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本内容决定体裁形式, 选择、运用哪种文体, 取决于表现对象的特点、表达目的的需要以及作者表达内容的具体方式。反过来, 任何文体都同其一定的表达内容相适应。同时, 文体一经形成和确定, 又会反作用于表达内容, 对内容具有一定的制约和要求。而且, 文体本身就具有内容的性质, 没有不与内容相联系的形式。

从社会文化学角度看, 文体的客观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需求。读者反应——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创造, 也不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 而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其它文体无法取代的功能与审美效应。正如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各种体裁的诗歌不可能改善一切, 至少说两种体裁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审美效果;但是每一种体裁可以尽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 而且在其范围之内做得比其它体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从更深层的写作主体性角度看, 文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表达, 是选择, 是风格, 甚至是一种强调。作家在构思创作过程中, 总要选择最符合自己创作意图和表现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话语方式等等, 因而有人视文体为艺术创作的选择性。

文体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点:

1.规范性:文章体式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 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 一种文体一旦形成, 在体裁、结构、语言、格式等方面就有了自己特有的规定性, 这是文体的本质特征。文体的规范性有的比较原则, 如现代诗歌只要求分行、基本押韵即可, 并无句数、字数、平仄方面的严格规定;有的比较具体, 如行政公文;有的比较宽松, 如散文的文体规范就相当宽松自由;有的比较严格, 如学术论文, 法律文书等。

2.流变性:文体既有稳定性, 又是流动的变化的, 具有社会历史性。因为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形态, 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表达需求相适应。一种旧文体的消亡和一种新文体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金代学者王若虚说得好:“定体则无, 大体则有”, 恒定不变的体式是不存在的, 但文章的基本体式是确实存在的, 这就是“定体”与“大体”的辨证关系。以散文为例, 散文的概念, 从古到今经历了一个由广而狭的演变过程。在古代, 散文是指与韵文和骈文相对的一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 如经传史书、书信、论文、奏议、序跋等等, 均归入散文之列。现代散文则是指那种题材广泛、写法自由、个性鲜明、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 包括杂文、随笔、小品文、书信、日记、速写、素描、通讯、报告文学、游记、传记、回忆录等等。20世纪八、九年代, “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等“大散文”方兴未艾。

3.综合性:文体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文本表达方式、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等方面的综合, 另一方面是多种文体之间的渗透、融合、交叉。

从文章的阅读和写作角度看, 文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1.根据文章体式确定文本形态及内容构成要素。2.依据不同文体的结构模式确定组织形式及结构类型。3.依据形态模式确定语言体式。4.依据格式要求把握文章的格式要素及标识规则。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语言风格、功能价值等基本规定性, 这是每一个创作者在动笔之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新闻文体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时效性、真实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解决现实问题是应用文体的主要功能, 其基本特征是实用性与规范性;审美性、文学性是文学文体的基本特征;思辨性、针对性则是议论文体的主要特征。面对同一写作素材, 选择的文体不同, 其文本形态、语言风格、构成要素、结构模式等也不可能一样, 当然, 读者最终从文本阅读中获得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请看郭小川的诗歌《闪耀吧, 青春的火光》:

我几乎不能辨认

这季节

到底是夏天还是春天

因为

在我目光所及的地方

处处都浮跃着新生的喜欢,

我几乎计算不出

我自己

究竟是中年还是青年,

因为

从我面前流过的每一点时光

都是这样新鲜

这首诗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和欢畅。阶梯状的分行排列, 错落有致, 仿佛波涛起伏的节律图式, 仅凭视觉, 就可唤起读者的生命感应和情感律动。同时, 文句的截断, 以及诗行间悬浮的空间位置, 给文本页面留下了跳跃活泼的空白, 使诗行具有了一种趋向再生与延展的形式张力, 这种张力, 本身就可有效地激活读者心态, 使之进入一种情感振奋的诗意状态。这种审美效果的达成得益于诗歌这种文体独有的文体特征。如果我们不这样不这样分行排列, 换成散文的形式:

我几乎不能辨认这季节到底是夏天还是春天, 因为在我目光所及的地方处处都浮跃着新生的喜欢, 我几乎计算不出我自己究竟是中年还是青年, 因为从我面前流过的每一点时光都是这样新鲜。

显然, 同样的文字, 只是因为选择了不同的文体形式, 其艺术感染力便大打折扣。

文体的内涵、特征与作用要求我们在文章的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必须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 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 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 是一种高度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的体现, 是人们文本艺术思维趋向成熟的标志。

如果一个读者具有鲜明的文体意识, 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表达方式等信息, 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 去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 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文体意识强的读者绝不会以“科学真实”或“生活真实”来考量“艺术真实”, 也不会以文学性、审美性来取代新闻文体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同样道理, 具有鲜明文体意识的创作者, 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 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来建构自己的作品, 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一些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在申论考试中得分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用文学性笔法写申论, 虽然语言华美, 洋洋洒洒, 但内容空洞, 不得要领, 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关于申论写作的文体意识。对此, 近代学者施畸在他的《中国文体论》一书中早有阐述, 他说:“创作文章, 如不论体类, 其势犹无轨之火车, 失缰之骏马, 虽在天才。不免危殆。”

但这并不是说, 写文章必须完全遵从文体规范, 不能越雷池一步。恰恰相反, 文体的探索与创新是文章成功的一大要素。真正文体意识鲜明的创作者, 会以这种文体模式为坐标和参照系, 一方面遵循它的基本框架和规格, 一方面又进行自由扩张和变异,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的每一篇小说都有体式方面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格式的特别”, “格式的特别”与他小说“内容的深切”是密不可分的, 换句话说, 在一定程度上, 正是“格式的特别”成就了鲁迅小说“内容的深切”。2007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 分析阐释的是“诚信缺失”这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 从题材内容看, 应该是一篇典型的社会评论, 但作者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医学报告这种应用文体, 通过“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四个就诊过程, 由表及里地刻画出丧失诚信者的特点, 并通过“基因鉴定”含蓄地揭示出“丧失诚信”的原因, “治疗方法”和“医生建议”则提出了恢复诚信的基本方法。全文思路清晰, 层层深入, 用语诙谐, 且不乏令人深思之语。但形式创新无疑是本文最大的亮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以李白身份写作的文章】相关文章:

以记者身份写一则新闻04-29

李白的名诗04-09

身份证的秘密范文05-31

用户身份认证的证明09-04

李白的论文题目05-02

李白春天的古诗04-13

李白经典的诗句04-19

关于李白的作文04-27

基督徒的身份和地位08-15

探索身份证号码的奥秘03-09

上一篇:区创文迎检动员会讲话下一篇:古兴,古兴聂夷中,古兴的意思,古兴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