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研究

2024-05-23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研究(精选10篇)

篇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研究

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研究

摘 要: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成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然而尽管国家和学校都比较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学生的学习行为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因此,探讨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特点,并加以分析和总结,既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论研究,也可以为高校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提供理论参考。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为大学生所认同,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等,尚需调查。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认识比较明确,但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但是,西方国家一直强调其自由、民主、人权的政治优势,从未放弃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企图。值得关注的是,认为西方学说“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占5.56%,而9.03%的大学生则表示“不了解”。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仍存在一定的思想认识误区,少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模糊甚至有动摇倾向,说明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2、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较强,但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较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着眼点是要使大学生认同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切身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大学生本身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使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调查表明,68.05%的大学生明确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另外79.31%的大学生有着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愿意将共产主义作为一生的信仰去不懈追求;15.83%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信仰;4.86%的大学生则愿意将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这说明少数大学生中存在信仰模糊的现实问题,在大学生中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仍不能松懈。

3、大学生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开拓创新时代精神,但存在一定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在多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图谋依然未变,且更加隐秘化、多样化,通过书籍、影片、多媒体等方式在青年学生中加以渗透,既能获取实际的商业利益,又能进行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灌输。在“中国不断地走向世界,我们应该怎样接受外来文化”这一问题上,89.58%的大学生选择了“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项,说明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及其成果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二、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1、确立一元主导多元协调的价值理念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对各种价值观予以客观评价,科学分析,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必须认识到多元价值观存在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根基,大胆介绍和研究其他价值体系,增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识辨能力,让他们明白我国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对各种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多元价值体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2、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隐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凸显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观念,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创造一系列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较好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

3、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主渠道。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大学生不仅从感情上,更能从世界观的理性高度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研究

摘 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并在高校以各种形式蓬勃展开。文章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从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分析、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是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为大学生所认同,认同状况如何,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等,文章以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三所在校本科生为对象开展了实地调查和访谈。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相互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价值追求多样化、功利化,过度张扬其个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相矛盾,甚至相对抗。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认识比较明确,但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但是,西方国家一直强调其自由、民主、人权的政治优势,从未放弃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企图。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内,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国家鼓吹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存在着冲突。值得关注的是,认为西方学说“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占5.56%,而9.03%的大学生则表示“不了解”。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仍存在一定的思想认识误区,少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模糊甚至有动摇倾向,说明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理论已经作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进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教材。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5.28%的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基本了解”的占40.97%,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但没有认真学习和研究;“不了解”的学生占41.67%;抱“无所谓”态度的有2.08%。其中,40.28%的大学生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依然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还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非常紧要的工作。

2.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较强,但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较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着眼点是要使大学生认同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切身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大学生本身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使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调查表明,68.05%的大学生明确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另外79.31%的大学生有着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愿意将共产主义作为一生的信仰去不懈追求;15.83%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信仰;4.86%的大学生则愿意将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这说明少数大学生中存在信仰模糊的现实问题,在大学生中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仍不能松懈。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态度和认识自然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大学生在理想和价值选择方面,他们更看重“幸福”、“实现自我”等,他们对人生、社会、理想的思考更加理性,价值取向更加趋向个体和自我。调查表明,只有23.75%的大学生认为“为振兴国家,服务社会做贡献”是“人生最大的成功”,39.58%的人认为是“生活安逸、快乐”,36.67%的人认为是“成为名人、有钱人”,这说明他们对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奉献精神明显不足。

3.大学生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开拓创新时代精神,但存在一定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应在大学生中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爱国主义依然是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同时,在部分大学生中,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态度仍有错位和模糊现象,有必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在多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图谋依然未变,且更加隐秘化、多样化,通过书籍、影片、多媒体等方式在青年学生中加以渗透,既能获取实际的商业利益,又能进行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灌输,一些青年学生走入了“一切都是西方好”的民族虚无主义的误区。在“中国不断地走向世界,我们应该怎样接受外来文化”这一问题上,89.58%的大学生选择了“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项,说明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及其成果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4.大学生基本上能明荣辱,辨是非,对社会道德认知比较准确,但知行分离比较明显。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其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将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统一起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调查统计表明,70.14%的大学生认为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很有必要。另外在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方面,71.53%的大学生讲求二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不赞成”竞争不能顾及道德和良心。但是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意识模糊,是非辨别力不强,行为举止不雅,道德“个人化”、“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比如,45.83%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人的思想追求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37.5%的人认为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知、情、信、意、行”方面存在脱节现象,在思想观念层面基本上认同集体主义、提倡利他主义和奉献精神,在实践层面则趋向个人、家庭,注重自我、功利、实用。这就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理性、灵活、宽容的态度,同时也暴露了他们道德践履的缺乏、思想道德外化不足等问题。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乏的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乏的现状,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必须要认清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就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看来,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价值认知是价值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价值认知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价值认同则是理性认识阶段,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对社会现实进行初步了解和把握,并在判断、推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完成已有价值对其的过滤,才能达到由知其然的感性认同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同——即价值认同的阶段。[2]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着来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思想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以往那种在单一环境中形成的价值体系被削弱,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因之趋于淡化,甚至迷茫,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由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较低,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未能有效外化于价值实践之中。当他们面对现实问题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往往是从个人情感和自身利益的角度做出选择,体现出个人本位,忽视社会群体利益和集体主义的倾向。一方面,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来为社会作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又会考虑到自身利益的保障问题。当两者出现冲突时更会不知所措,尤其当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或受到挫折时,就会发生思想上的异化。

2.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首先是浅层次的利益层面的认同,然后是理想信念层面的认同,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只能是部分方面的认同,而不是全方位的认同。大多数大学生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内容的认同,具有片面性特点。大学生价值认同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价值认同主体的不平衡和价值认同客体的不平衡。[3]价值认同主体的不平衡,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不同的学生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高低程度不同。价值认同客体的不平衡,是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内容的认同程度不同。比如,70.14%的大学生认为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这一问题,回答“不了解”的大学生占41.67%。相对来讲,大学生对贴近自己生活实践的内容可能更为了解和熟识,认同程度可能会高一些。而对与自己现实生活和个人利益直接联系不明显的价值观念就可能比较冷漠。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相对滞后。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教育和引导,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缺点和不足,主要是内容空泛、手段落后,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造成一些人有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过时的错误认识。从调查结果来看,70.14%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认可并期待的。也就是说,学生不是不需要价值观教育,而是对教育方法不满意甚至具有抵触情绪。绝大部分学生渴望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亲眼观察、亲手实践、亲身体验来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在多元背景下,随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苏醒,个体自我价值也必然会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对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带来难题。大学生一方面思想敏锐而善于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错误和落后的价值观缺乏理性的认识。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实质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西方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渗透,从多个侧面和途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最大限度的限制一些不良西方价值观念的入侵,把国际社会环境的负面因素减少到最低,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以上表明,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有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实用性和矛盾性等特点的因素。为此,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和原因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从中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与否。因此,思考与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增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1.确立一元主导多元协调的价值理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定社会虽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价值体系并存和发展,但必然有一个具有指导性的价值观,这是社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思想保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对各种价值观予以客观评价,科学分析,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必须认识到多元价值观存在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根基,大胆介绍和研究其他价值体系,增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识辨能力,让他们明白我国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对各种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多元价值体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2.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隐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凸显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强调政治功能,缺乏人文关怀,已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观念,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创造一系列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较好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

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它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其作用表现在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面。按照隐性教育的自身特点和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中必须要创造一系列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式,通过有意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字、体育、艺术等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倡导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地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学什么”和“怎么办”,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3.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4]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学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努力在课堂上用生动、具有时代性的现实案例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多思考、多实践,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思考现实中的问题,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大学生不仅从感情上,更能从世界观的理性高度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价值趋向多元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选择矛盾化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正确的灌输教育有助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更自觉地接受教育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感性认同升华到理性认同,增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效果。

5.将价值理论学习和价值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价值问题上,价值理论学习与价值实践过程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价值理论学习,使当代大学生明白何为价值,以及人生价值何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形成思想认同,并最终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行为认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生活实践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深化价值认知,进而形成并强化价值认同。价值生活实践教育就是通过参加具有一定价值内涵和价值意义的实践教育活动,如劳动教育、社会服务活动、参观革命遗址等,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和方法,使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接受价值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篇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研究

1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

1.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走向发达国家的引导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提出的,因此调查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程度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对300名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0%的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期间是一心一意为国家贡献的,是值得被拥护的,有10%的大学生赞成多党执政的方式。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但拥护共产党并不表明他们完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笔者对90%拥护共产党的学生做了进一步的调查。

1.2认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到,在这270名学生中,有178名学生能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背诵出来,共占总人数的75%。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同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愿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愿意为全国人民共有的“中国梦”而奋斗。

1.3认同共产党的社会表述

结果表明,有153名学生认同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美好表述,占总数的56%,他们表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是共产党对社会的表述,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民共同的目标。但仍有44%的学生不认同这个表述,他们认为,中国现在的社会整体现象距离共产党的表述还差很远。

1.4认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206名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规范,占总人数的76%,这个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共产党提出的道德规范是合理的,是我们每个人身上必须具有的美好品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概括,也是对每个国人的要求。

2影响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

2.1大学生自身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下,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成为了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虽然大学是高等教育学府,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定位都相对较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兴趣、求知欲也相对较高,但仍然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还是不能将自己视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1]。

根据研究发现,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意识不够强。虽然说参与政治的意识不能代表对政治的认同度,但也体现了政治认同度。有人曾对各界人士的选举关注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热情程度低于农民群体。由此表明,我国大学生普遍对政治冷漠,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再加上近年来中西文化的交流,很多大学生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西方国家与我国的社会体制不同,他们很多思想与我国国情是不符的。2.2教育理念陈旧

众所周知我国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培养是有专门课程开设的,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由此可见,国家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是相当重视的。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些课程没有专业课重要,教师的授课方式以及考察重心也都不在这些课程上面[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阐述政治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并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这些课程大多是理论课程,很多教师都是按照课本一味的说教,使课堂枯燥乏味,老师讲台上用自己的方法全力的讲解,学生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这样的课堂效果对于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无帮助。

2.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层次的转变,人们已经不像建国初期那样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极高的尊崇。再加上层出不穷的政府官员腐败问题、社会诚信缺失等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对我国政治现状的满意度[3]。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免会出现问题。

3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对策研究

3.1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主人翁意识

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公,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只有充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大学生还应当改变自己的政治思想,多关心国家的政治改革,了解共产党的政策指标。比如,关心两会上提出的问题,国家的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国家针对文化、经济出台的政策。发挥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从个人、国家两个角度出发,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3.2革新教育模式

课堂是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作为学生应当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时间得到有效利用。作为老师,应当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课本知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当中,这样学生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4]。3.3改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

社会大环境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主要指的是价值上的认同,价值观是精神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因此,要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与核心价值观相持平。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群众当前最迫切的利益诉求,才能对他们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5]。

4结语

综上所述,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认同感。笔者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三个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主人翁意识,革新教育模式,改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只有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才能积聚他们的力量,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这样我们的“中国梦”才能更快实现。

参考文献

[1]周尤正.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现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7:23-26.

[2]张玉燕,曾童,王太伟.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现状调查和对策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5,12:224-225.

[3]曹震宇,刘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认同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164-166.

篇4: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大学作为立德树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的大熔炉,不断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

愚以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要是经过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四个阶段。

认知认同,是让大学生完整、准确把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现认知认同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更要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点、现实基础、三个层面及三个层面之间扥关系、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对接联系等。

情感认同,是指大学生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对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接纳、喜欢以及持认可的态度。实现情感认同关键是加强感染化的教育和人文关怀,在教学中,在科研中、在学校的管理服务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化育人、榜样传导和师者风范的作用,主要的是利用一种隐形培育来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中从内心去肯定,接受,喜爱它。

理性认同,是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加以整合和优化,并在推理、判断基础上进行价值选择和取舍。实现理性认同关键是培养大学生的理性判断与选择能力,促使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圭臬,经常对照检查、反省自我,不断改变、调整自己的言行。

行为认同,就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行为认同要引导、激励大学生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的行为准则,并不断增强爱国之心和社会担当,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

二、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在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学校教育环境、大学生、教师、教育方法等多种要素相互交织融合、相互作用,呈现如下特征。

1.多元思想文化的挑战和互联网的影响。当前,社会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西方思想文化强势输出渗透,加上互联网的强烈冲击,一定程度弱化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个体看,价值认同并非自上而下的流程式结构,而是通过一些传播路径直接到达个体的价值传递,再经反馈的循环过程。若是过于急躁,采用信息轰炸的方式强势灌输,并不一定能取得真效果。

2.传统的教育方式式微与大学生实际需求衔接不到位,教育效果欠佳。在社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相关信息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推送给广大受众;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政课堂、互联网等方式来学习。与此同时,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高校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不够;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未把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讲清讲透,与学生互动不够等。

3.当下教育理念和大学生成长特点存在错位。部分高校通过理论说教、规范灌输、行为约束等方式从外围上塑造价值认同,而不是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调整,逐步内化于心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顶层设计话语体系与青年的话语形成较大差别等。

三、探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建设路径

1.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认知认同。广大教师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资源,在传统的灌输教育和理论说教中,融入新媒体等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介入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进行展开,这样更有生动性、趣味性,感染性,渗透性,会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加强情境与环境营造,提升情感认同。借助学校党团组织,学生群体组织、各类社团等所开展的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导和指引,做到去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四化”,增强政治性、群众性和先进性的“三性”。这个政治性应当是坚持党的领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校园网,BBS讨论社区设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观的专题板块,不断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另外,加强校园教育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联动机制,增强大學生的情感认同。

3.开展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提高理性认同。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成长成才观以及个人发展的规划。对于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也要在课堂教学中,讲深讲透,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拓宽“第二课堂”路径,强化行为认同。要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党团日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触摸国家、社会、团队等概念,感受到国家的基本国情,体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和道德品质,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大学生学习,并建立激励机制,将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与学生入党、评奖评优、推荐就业等联系起来,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落小、落细、落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篇5: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和矛盾化等特点。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作为当代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我们的重要课程。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其基本内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我国已进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加之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各种思想的跨国界交流,也有力地促进了价值取向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当代大学再也不是“象牙塔”,大学校园由封闭转向社会开放。成为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生活在这样多种价值观密集交织、激烈碰撞的环境下,必然受其影响。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已明显显现出来。

2、价值追求的实用化。

伴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法则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从而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使“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滋生蔓延。如许多大学文学社团冷冷清清,做文学梦的青年越来越少;大学社团的发展更看重经济因素,拉赞助、寻求投资已成为大学社团最时髦的活动。校园文化的世俗性体现了大学生功利、金钱意识的增强。

3、价值选择的矛盾化。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方式尚未定型。传统的与现代的、理想的与世俗现实的价值观几乎同时对他们产生影响。如此,便造成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与冲突。大量调查报告都能证明,大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成就事业的愿望,而又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多数大学生认为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但是真正要他们为集体和他人做事情时,很多大学生却斤斤计较,不愿主动参加或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

三、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的原因分析

众多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引起的。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很多学者认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的原因之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其一,市场经济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过重的人世性,导致他们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二,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实用主义倾向,导致思想道德情感的缺失;其三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相对主义倾向,导致价值观飘忽不定和真我的丧失。

2、教育的误区

现今的思想道德教育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突出表现在: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虚空;三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上对学生进行被动灌输;四是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境体验。

3、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的原因之一。其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对大学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其二,社会上的腐败生活现象、贫富差距不同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观念,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4、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

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的形成影响很大。首先是家长的教养方式的不科学 ;其次是家庭的不完整。这些都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在一定条件下比较容易转化为反社会行为。

5、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变化

学生自身价值的取向表现出价值取向自我化和功利化的倾向。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短浅化和非理性化,导致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肤浅、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为弱化。

6、全球化对本土主流道德文化的削弱

全球化所带来的异质性文化对我们本土的主流道德文化是一个大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社会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势必向我们主流价值观念发起挑战,由此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中引起混乱将是不可避免的。

四、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途径

1、让大学生从思想上弄清楚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导价值观。价值观的多样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允许和而不同的多种价值观的存在,但做到“和”就要控制多种价值观的冲突,这就要求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一元性,即要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观,而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前提是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2、让民族精神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校园文化活动、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保证进入学生头脑。大学生要把弘扬传统的优秀民族精神与培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民族精神和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有哪些内涵,把握民族精神的实质。使大学生即使在价值观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形势下,也能自觉调整和修正价值选择、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把自己的价值观控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许可的范围内,使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3、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当前,社会大变革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复杂化,许多进步的思想观念被人们认同和接受的同时,不少错误思想观念也占有一定的市场,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企图“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采取公开的和隐蔽的等多种手段对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进行思想价值观念的错误引导,大学生受到国内外两方面的复杂影响都不能低估。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应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从细微处做起,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创新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同时要善于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价值观的引导结合起来。

总之,高校应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

篇6: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研究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问卷

1、您是否有意愿入党?

A、有B.无C.无所谓

2、若您有意愿入党,您认为最大的动因是:

A.党有巨大的权利和崇高的地位,入党使自己充满政治荣誉感

B.入党对于以后的工作机会和职业晋升帮助颇多

C.我希望向先进靠拢D.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是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

A、很清楚B.有些知道C.不知道

4、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地位的看法?

A.非常同意B.基本同意C.其它

5、你认为走中国目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国富民强?

A.当然能B.不一定

C.恐怕还需要变革D.政治道路太遥远与我无关

6、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是?

A.非常遥远的东西,完全不知其为何物,对于其持怀疑态度

B.对它初步了解,但仍持怀疑态度

C.对它初步了解,但但觉得它有道理

D.虽然不太了解它,但相信它能使国富民强

E.它的观点是什么和我没关系

7、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看法?()

A、非常同意B.基本同意C.马克思主义在当前已经过时D、不了解

8、您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学习工作有密切的联系” 的看法?

A、非常有联系B.一般有联系C.没有联系

9、您认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应不应该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

A、或许不应该B.应该C.我不知道

10、您认为怎样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B、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与时俱进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C、以团结统一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求真务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以勤劳吃苦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奋勇争先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1、您认为创新意识在学生群体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吗?

A、是B.否C.不知道

12、对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你有怎样的看法?

A、非常有意义,界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对社会起到了规范作用

B、有些古板和教条,当今社会应该懂得变通

C、我对它并不关心

13、您觉得在你身边的社区活动对打造社区居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有用吗?

A、很少有注意这方面的事情。B、有,不过没有兴趣参加C、有,有兴趣参加。

14、您认为什么才是当今时代应该弘扬的精神?

A、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B.理想在于追求金钱C.尽量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D.在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去适度关心集体和社会

E.在保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去考虑个人问题F.其他:

15、请简述你的职业规划,并简要说明你计划怎样实现。

篇7: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研究

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领悟、认同及践行情况,体现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发扬程度,这是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理想诉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指的是大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中能够以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动,或把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信念、尺度、原则,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是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去指导自己的言行,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即外化为行为上的认同。

我们小组此次调查是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3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此次调查问卷针对大学生对马克思列宁指导思想的认同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度、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资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提问。

在调查过程中,我所负责的项目是材料收集这一块,对于小组成员做好的材料,经过收集整理,我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整体上呈良好态势,材料多方面的反映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心态,虽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可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还是积极向上的具体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法宝。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认同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肯定马克思学说的社会影响力,否定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调查结果显示,86.4%的学生认为“说明马克思学说的社会影响力”。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看法,30.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同意”,52.6%的学生选择了“基本同意”。对“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当前已经过时”的看法,39.3%的学生选择了“基本不同意”,35.9%的学生选择了“很不同意”。

总和材料结果分析,我单方面可以归纳以下建议和思考。第一,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践行,应充分考虑大学生性别、年级、专业等不同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教育。

第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践行。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意义的把握。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时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做一个思想进步的大学生。

篇8: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研究

一、调查问卷发放情况

本次调查以吉林农业大学、延边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4所高校的“90后”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 调查方式主要采取问卷和个别学生谈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调查时间为2014年2月18号开始至2014年5月1号结束, 共发放问卷200份, 每所学校发放问卷50份, 回收有效问卷182份, 有效率为91%。

二、“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调查情况

此次调查所得到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 当代“90后”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活泼、积极向上的主流趋势, 整体而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处于认同态度, 主要表现:95%的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 81%的学生赞成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89%的学生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85%的学生清楚或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 75%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96%的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非常满意或基本满意, 91%的学生认为当今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92%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创新意识, 73%的学生面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矛盾时, 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63%的学生认为党中央提出“八荣八耻”非常有意义。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也存在不少问题, 具体体现在:69%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与实际的工作、生活没有联系;62%的学生认为难以实现共产主义, 而只有28%的学生认为能够实现;92%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创新意识, 但其中65%的学生认为没有条件能够实践创新;54%的学生遇见老人跌倒时不扶或者跟着别人一起搀扶老人;56.5%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女大学生被包养现象, 但是自己不会这样做。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利益的深刻调整下, 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部分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价值取向上产生混乱, 淡化了理想追求, 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强, 注重金钱实惠, 轻视道德品质;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侵略和我们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方式错位及缺乏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建设及相关条件保障, 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践行能力不足。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建议与思考

(一) 继续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的主要渠道, 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教育中突出用有说服力的实事材料做佐证,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理论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校要探索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机制;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加课外实践, 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而使他们进一步增强对这一体系的认同感。

(三) 建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世界

当今,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多种信息的主要通道, 但网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挑战。因此我们要变害为利:整合网络资源, 形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力;加大网络监管, 打造安全、文明的网络。

(四) 要充分发挥学生中先进分子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要善于发挥旗帜的功能, 尤其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 大学生党员、团员、班干、积极分子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 对其他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通过加强对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充分发挥先进分子的榜样作用, 用先进带动后进, 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五) 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 高校要利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和党团活动日, 广泛开展各种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艺术节、演讲赛、辩论赛、文艺表演、体育竞技等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加到校园文化中, 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

摘要: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资料的分析, 指出“90后”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篇9: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59-0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反应全国人民共同信仰“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公民,自上而下,也可平行齐发,三种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唯如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走的更高更远更强。

二、为何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经济上的巨人,思想价值上的式微。曾几何时,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或强国,可在思想上,在精神上,我们并不是一个巨人。在思想上,我们还很空乏缺力,力道不够。当今世界是两种较量,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两种重要组成部分,硬实力比拼的时候,能够持久发力,潜力无穷的仍然也应当是软实力。丘吉尔,“宁舍弃十个印度,也不愿丢掉一个莎士比亚”。德国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发过两次世界大战,这个民族,要么拷打世界,要么拷问世界,拷问世界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至今这些思想家的地位是后人望成莫及的。美国在军事上少花一美元,也要在宣传上不少花一美元的思想。我们知道,美国在世界上到处标榜他的普世价值,不断的对外输出他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美国人强调自信,对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就很理直气壮,当然根源于它的财大气粗。我们的话语权怎么就那么弱,我们做了许多漂亮的成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但我们不会很好的宣传我们做的这些好事,在别有用心的国家,攻击谩骂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那么的被动,讲不好中国的故事,传递不好我们的中国声音,后来也就无法显示我们的力量。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神经不会错乱,我们有我们的价值观,而且我们这个价值观比你们的价值观要好几倍,几十倍,几百倍。

(二)由知晓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再凝练,再概括,真的变成人们耳熟能详的朗朗上口的语言。目前现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纪录片,动漫片和歌曲已经有所呈现,期待更多的精品文化产品,精彩的呈现在我们国人面前。不知晓他,就没法感悟他,就更没法在感情上认同,更无法在行动上认同。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在感情上认同,纳入自己自觉的态度体系,更要最终变成在行动上的认同与践行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既要做理论上的促进派,也要做改革的实干家。”

二、如何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指出:“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文化,它的核心和灵魂都是一定的价值观……就必须通过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推进其得到广泛的普及,使国人尽快形成价值共识,齐心协力认同并自觉践行。”[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步一步的深化,凝练,探究概括出来的,进而不断的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意志。

(二)灌输理论地毯式的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认同。列宁曾提出,“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4]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当如此,不断加大对人民的教育,大力的弘扬这一时代主旋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反对自发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注和输送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使国人有所感知,不断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让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思想观念。就是要不断对广大人民灌输这一思想而且要理直气壮的灌输。

(三)多渠道多种形式来加强认同。全国上下,都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为表现思想,又通过其效果检验思想。课堂教育上,中学通过思想品德课进行教育,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培育。大学通过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四川南充就充分的利用了“三总一副”的基地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朱德故居,邓小平故里,聂荣臻故居,张澜故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地。另外,笔者认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一种仪式感,就像每天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升国旗仪式,那么多中华儿女去北京就为了参加一次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拳拳爱国之心处处可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要有这种虔诚。

(四)从小抓起,从日常抓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要赶早不敢晚,要使广大青年青少年早早的就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从小就培养这样的一种良好意识,良好习惯,重在培养和拧紧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小的时候良好习惯培育好,就根深蒂固了,就真正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长大就很难成为歪树、病树、烂树了,甚至成为害群之马。习总在北大的师生座谈会上提出,青年要自己践行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剂良药,好的方子,是立德树人的有力武器。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将其上升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發展理念的高度上来,这将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巨大的动力和能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3]列宁,《列宁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327.

[4]列宁,《列宁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31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526.

本文系2016年度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级科研立项课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课题编号:xhmks1611)阶段性成果。

篇10: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研究

认同度的调研报告

系部:临床医学系 专业:临床医学年级:2010级 姓名:李成早在19世纪末,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战友奥古斯特·贝尔就曾说过:“目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种种丑恶现象,目睹宗教唯灵论和金钱拜物论对群众的腐蚀,我们痛心疾首,我们多么渴望有朝一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逐步地、全面地、系统地实现我们的思想道德和核心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正努力实践着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者所追求的这一宏图目标,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核心价值体系的重构支撑起发展兴盛的民族大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

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背景概况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其价值观的塑造,从宏观的社会大环境来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改变了经济模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正是由于这一重大转变,使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参差不齐。至此,针对当代大

第 1 页(共 5 页)

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富有意义的调研。

二、关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研的要

点概括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在这个晴空万里,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滚烫;一阵南风刮来,从地上卷起一股热浪,火烧火燎地使人感到窒息的日子里,我们对重庆主城区的理工、交通、工商以及大学城的重大、城市管理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研是通过采取对“当代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这一问题进行一般性描述以及与之相关的特殊型问题的讨论等诸多方式的调查问卷。整个调研的过程开展得较为顺利,其调研的成果也颇为显著。

三、关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根据此次调研所得到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活泼、积极向上的主流趋势,主要表现在:90%的当代大学生赞成或接受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赞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赞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做出贡献。但我们同时也看到,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思想多元化促使约7%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价值观也产生混乱,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渺茫的,淡化理想追求,忽视共同理想,关注个人利益,集体观念较差;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强,注重金钱实惠,追求奢侈享受,轻视道德品质,忘却艰苦奋斗,团结意识较弱,心理素质较差等等。更确切地说,当代大学生对于百年来人类所确立的一些基本的道德信念发生了动摇,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道路产生疑惑,这些价值观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与我们党倡导的主流价值形态产生了背离,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四、关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研的结

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比较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研的结果,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之所以会产生与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相违悖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还不够。此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促进大学生成才存在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成才,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我们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因而,在大学生群体中要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要处理好多样性与选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等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层意蕴

 理论意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存之本,它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在所有社会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价值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新的认识、丰富和发展,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又一次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创新,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执政规律、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 现实意蕴

它是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进程中、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立、政治体制改革深入、经济有了极大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同时,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战略任务的大前提下提出的,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事实上,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以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性原则去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矛盾,才能以对人类未来文明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去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矛盾,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同心协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素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内外各方面。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理论的创新,并且它为当代大学生成才提出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告诉我们,在我们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可忽视的矛盾,成长中的大学生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加强正确的思想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方向、成才目标,激发了精神动力和规范了行为准则,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具有极大意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是建设。在高等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努力研究在高校师生员工特别是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和方法措施。

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社会、学校、教师所进行的一切工作,对于培养对象的成才来说都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而大学生自身在成才过程中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就大学生群体而言,首先也是最为基本的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认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实现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相协调,培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是好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大学生这一群体出发,而且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用多数带动少数,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就学生个人而言,坚定信仰是尤为关键的部分,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学习,锐意进取。

上一篇:二级维护系统操作说明下一篇:我愿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