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针刺伤的危害

2024-05-24

护士针刺伤的危害(精选6篇)

篇1:护士针刺伤的危害

血站采血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分析

天水市中心血站体采科

刘向阳

【摘要】目的分析血站采血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危险因素。方法观察和总结采血护士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污染针头刺伤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比率为0.3%,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比率是3.0%~6.0%,被HCV感染的针刺伤比率为1.8%【1】。针刺伤不仅会造成多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会给护士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科室群体性恐慌,严重影响护士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结论长时间的强工作量、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不当的工作行为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原因。需改善工作环境,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士业务学习,完善防护制度,规范操作技术,加强锐器管理是避免职业伤害、保证职业安全,杜绝针刺伤发生的关键。

Study on the risk factors of getting infection among blood collecting nurses

for being stabbed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getting infection among blood collecting nurses for being stabbed.Methods To observe, sum up the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blood draw and analyze the causes.Results If stabbed, people could be infected by a small amount of HBV virus;what’s more, when stabbed, the HIV prevalence is from 0.2% to 0.4%, as a result, the chances of HIV infection is 19% to 40%, and the stabbed infection ratio by HIV virus is from 0.2% to 0.6%.Conclusion The main causes of being stabbed are due to long lasting working hours, crowded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inappropriate operation.In order to prevent against stab and virus infec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nurses to improve their working environment, urge

them to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study and personal qualities, and develop their individual theoretical level, operational proficiency and working responsibilities,Key words: blood collecting vehicle;blood collecting nurse;needle puncture injury;risk factors 【关键词】 采血车 采血护士 针刺伤

危害因素

采血车护士是血站进行医疗服务的窗口,是血站医疗工作的第一线,针刺伤是采血工作中经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在繁忙的采血、化验过程中,尤其在采血过程中,针刺的伤害在工作中经常发生。这种事故由于受到了被污染的血液针刺伤,是导致采血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疾病的首要因素。而且在献血者中既有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也有梅毒螺旋体感染者,更甚者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一旦被这些献血者的血液感染,将对采血护士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针刺的伤害及其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保护工作在第一线的采血护士。

1、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造成的血液感染疾病已知的就有几十种病毒,较常见的有甲感、乙肝、丙肝以及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被刺伤时,微量的HBV病毒足以使伤者感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被HIV病毒感染的针刺伤比率为0.3%,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比率为3.0%~6.0%,被HCV感染的针刺伤比率为1.8%。在针刺事故发生后,被感染者经常会出现严重的心理负面影响,容易有悲观、恐惧的心理。尤其是被乙肝和艾滋病病毒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往往会有较长时间的心理障碍,情绪激动者会大喊大叫,嘶声竭力;有的又会沉默寡言,情绪低落,甚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身为一线工作的采血车医护人员很难稳定情

绪,更不能将精力用于采血服务中去,而且会对工作技能的发挥产生不稳定性。同时对采血车上工作的其他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情绪传播,使得整个部门在重要的采血工作中出现差错,严重时导致群体性的工作恐慌!

2、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2·1长时间的强工作量

献血者人数不稳定,特别在集中大采时(部队、大专院校、厂矿、周边县城及重大节日和集会等),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在采血车上,由于采血部门人员集中而且献血者众多,工作压力较大,采血车上体检、化验、采血、热合等岗位人手缺乏且工作量大。噪杂的环境和拥挤的空间以及较大的工作量是针刺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献血者集中大采时,献血车上每天的献血者要高达一二百人,这些献血者需要餐后采血,并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健康体检表的填写、身份核查和采血前的健康咨询和体检,工作量明显加大,对此应对采血工作采取灵活的调整方式,如合理安排人员编制,分散工作场所,采用换班制等手段来缓解这种高负荷工作量。

2·2不当的工作行为

针刺伤的发生往往是与采血护士工作粗心、技术不过硬及不良工作习惯息息相关。

2·2·1投机撒懒:采血后将针头重新上针帽,嫌麻烦不按规定在固定试管器上打样、带针帽,而直接徒手操作,很容易被刺。

2·2·2无菌观念差,自我防护意识薄弱:采血打样后,将污染针头不及时消毒处理,采血针头不按规定放入特制的消毒容器内;将没有带针帽的针头随意放置在工作台面上,在采血车狭小的空间里,很容易使护士在工作中意外碰触而刺伤。2·2·3工作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中漫不经心,在采血过程中接打电话、闲聊、注意力分散,而被刺伤者。

2·2·4技术不过关:表现在操作不熟练,注意力不集中,由于采血车上采血时间集中,如果护士的操作技能不过关,一旦出现献血员献血反应,常常会手忙脚乱,发生针刺伤的几率自然要高。因此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血站采血护士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工作流程,可降低事故发生率。

2·3采血环境

采血车工作场所比较狭窄,人员拥挤会造成采血护士注意力分散,再加上长时间操作,疲惫和注意力分散,从而导致针刺伤事故的发生。因此采血的空间要进行合理分配,同时要控制采血车人员流动量,防止无关人员进入采血现场。给每一位献血者在采血前准备一块75%酒精浸泡过的消毒纱布,对采血器械和止血带及护士手进行消毒,减少操作台面的污染,并且结合工作中实际情况给护士相关防护措施,比如在采血台面设置隔离挡板,避免在静脉穿刺时因血管压力大,导致血液外溅入眼的发生。

2·4低年资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差,缺乏防护技能。采血车护士因为是血站服务的窗口,大多选用年轻漂亮的低年资护士,但她们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及防护知识薄弱,技术操作不熟练,临床工作中更易发生针刺伤。许多护士对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不熟悉,仅限于常规的简单处理,从而可能成为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受害者[3]。

2·5血站缺乏完整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一旦发生针刺伤后无完善的紧急处理预案。

4防护

4·1加强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与宣教,血站应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锐器伤的概念、标准预防、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特点、预防锐器伤的原则、针刺伤后的处理、针刺伤上报制度等。加强护士职

业防护及职业暴露后预防,特别是加强标准预防的理念[4],平时要加强护士的个人技能的锻炼,护士也要认真的学习和巩固专业技能。

4·2 加强护士责任心,在操作中不谈笑,不打、接电话,而应该将注意力放在献血者身上,多询问,多微笑,多核对;尤其在贴条码、打样时,更要注意力集中,心猿意马的工作态度,会使护士在这一环节中贴错条码,在打样时容易发生针刺伤。只有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和“血站采血护士标准操作规程”,这样才会避免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对血站、献血者和自己都负责。

4·3定期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提高护士的紧急应变能力,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合理利用防御机制,强化自我调控,适当发泄负面情绪,缓解思想压力,恢复心理平衡。

4·4合理安排班次,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注意心理调节,及时释放工作压力。

4·5 护士本人应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预防针刺伤的危害,寻找受损伤后的心理支持,维护和推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减轻心理紧张,放松情绪,将心理性针刺危害降到最低。

4·6 建立健全血站针刺伤报告制度,完善针刺伤上报流程,采血护士一但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到血站质量管理科填写相关资料及进行认定评估。质量管理科应建立职工职业暴露健康档案,由专人记录血清学检测结果,督促当事人按时进行免疫接种及病源学基线追踪监测。由专家组为暴露人员提供检查和治疗方案指导用药,Varghese 等 [5] 5发生针刺伤的处理原则

5·1伤口的处理:一旦发生针刺伤,立即用力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使

部分血液排出,然后用流动的肥皂液冲洗伤口5min,禁止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进行局部消毒(碘酒、75%酒精、0.5%碘伏等)消毒,必要时行伤口包扎,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5·2及时安抚受伤者:单位领导应第一时间对受伤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放下包袱,不要胡思乱想,保持良好的心态。单位的同事和主管更要多加关心和安慰,以免造成被感染工作人员的心理负担和思想包袱,为此想不开而有轻生念头,更有甚者产生报复社会和单位的不良后果[3],给自己及周围工作人员引起恐慌,使得采血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5·3组织专家提供治疗方案指导用药。发生针刺伤应及时报告,疑为 HBV、HCV、HIV 等病毒暴露者, 还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应在24h内抽血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 抗—HIV 抗体,必要时抽取献血者血液进行比对。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按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如需服药则越早越好[6]。对于受到HIV血液污染的针刺伤者,应在伤后几小时内在腋窝淋巴组织注射叠氮胸苷,同时口服拉米呋定,每日一片。同时还要在在被刺伤后的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分别检测HIV抗体,并在血站质控科进行登记、上报和追访。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进一步分析针刺伤的各种危险因素,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防护用品的供应,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针刺伤、减少采血护士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作用。

1、孔云,赵秀梅. 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原因分析及防护[J]. 护理管理杂志,2009,9(7): 31.

2.易宜芳,李映兰. 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低报告现象的原因综述[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 182 - 184 3.钟文津,蔡素玲. 护士针刺伤后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8): 79 - 805.4.吴安华,任南,吕一欣,等. 护士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及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 526.

5.Varghese GM,Abraham OC,Mathai D.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blood-borne viral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s[J]. Post-grad Med J,2003,79: 324 ~ 328 6.实用医技杂志 2008 年 1 月第 15 卷第 3 期 JPMT , January.2008 , Vol.15 , No.36

篇2:护士针刺伤的危害

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界的重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急诊护士需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各种锐器。针刺伤又是急诊护士经常遇到的一种意外伤害。由于工作量大,而时间紧迫、病情急,在对病人进行注射或使用其他尖利的医疗器具时稍有不慎就会伤到自己。然而在发生针刺伤后,仍有许多护士不清楚报告流程,防护意识淡漠,使得急诊护士面临较大的职业暴露风险。因此,防止针刺伤的发生应引起急诊护士的高度重视。1.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由此接种到受伤者的体内。现已证实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是由针刺伤所致。最常见的就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有关专家指出: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率。而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国,乙肝的总感染率高达约60%。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流行形势十分严峻。据估计,艾滋病的感染者大约为100万。因此,采取预防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2.预防对策

2.1加强职业防护培训

定期培训考核,特别是对新职工、实习生的岗前培训,说明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及职业感染的途径、针刺伤应急处理措施、报告流程等,目的是提高急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2.2提供安全的医疗操作环境

在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等操作时,应戴好手套。有研究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戴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0.52%。增加医护配置比率,杜绝疲劳连班工作。在为酗酒等不合作患者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

2.3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

美国CDC早在1987年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就提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然而在我国临床护理操作中,这一现象仍普遍存在。尤其是急诊科,在工作忙碌时,仓促的将针帽回套,更易发生针刺伤。

2.4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急诊护士应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及时将用过的针头放入利器盒中,由后勤人员统一进行收集、存放。不要将手指伸入容器内。利器盒不应放的过满,及时更换,以免刺伤他人。3.针刺伤后的处理 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伤口,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然后用0.5%碘伏进行局部消毒、包扎。伤后24小时内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上报院感染科备案,72小时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并进行定期随访。

总之,急诊护士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对各种危害有足够认识,采取适当地防护措施,最大限度的保障自身安全。因此,需要加强监管,落实标准预防,从而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顾彩萍,耿玉娟.针刺伤危害浅析及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11 2 范慧娟

注射针刺伤的防护和应急护理对策[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83 3 罗红,朱红艳.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及预防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0,26(21):2414-2415 4 田瑞华,王金凤,王瑞莲,等.妇产科护士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40 5 王玉莲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高危因素及防护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1):150 6 林焕阁,王侠.急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4):114

08护理专升本二班

篇3:护士针刺伤的危害

1 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造成的血液感染疾病已知的就有几十种病毒, 较常见的有甲肝、乙肝、丙肝以及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1]。被刺伤时, 微量的HBV病毒足以使伤者感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被HIV病毒感染的针刺伤比率为0.3%,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 比率为3.0%~6.0%, 被HCV感染的针刺伤比率为1.8%[2]。在针刺事故发生后, 被感染者经常会出现严重的心理负面影响, 容易有悲观、恐惧的心理[3]。尤其是被乙肝和艾滋病病毒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 往往会有较长时间的心理障碍, 情绪激动者会大喊大叫, 嘶声竭力;有的又会沉默寡言, 情绪低落, 甚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4]。身为一线工作的采血车医护人员很难稳定情绪, 更不能将精力用于采血服务中去, 而且会对工作技能的发挥产生不稳定性。

2 针刺伤原因

1) 由于采血部门采血车上体检大夫、化验员、采血护士、热合人员等编制不完整, 人手缺乏且工作量大。噪杂的环境和拥挤的空间以及较大的工作量是针刺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献血者集中大采时, 献血车上每天的献血者要高达一二百人, 这些献血者需要餐后采血, 并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健康体检表的填写、身份核查和采血前的健康咨询和体检, 工作量明显加大, 对此应对采血工作采取灵活的调整方式, 如合理安排人员编制, 分散工作场所, 采用换班制等手段来缓解这种高负荷工作量。

2) 不当的工作行为。针刺伤的发生往往是与采血护士工作粗心、技术不过硬及不良工作习惯息息相关。

3) 无菌观念差, 自我防护意识薄弱:采血打样后, 将污染针头不及时消毒处理, 采血针头不按规定放入特制的消毒容器内;将没有带针帽的针头随意放置在工作台面上, 在采血车狭小的空间里, 很容易使护士在工作中意外碰触而刺伤。

3 防护

1) 加强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与宣教, 血站应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锐器伤的概念、标准预防、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特点、预防锐器伤的原则、针刺伤后的处理、针刺伤上报制度等。加强护士职业防护及职业暴露后预防, 特别是加强标准预防的理念[4], 平时要加强护士的个人技能的锻炼, 护士也要认真的学习和巩固专业技能。

2) 加强护士责任心, 在操作中不谈笑, 不打、接电话, 而应该将注意力放在献血者身上, 多询问, 多微笑, 多核对;尤其在贴条码、打样时, 更要注意力集中, 心猿意马的工作态度, 会使护士在这一环节中贴错条码, 在打样时容易发生针刺伤。只有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和“血站采血护士标准操作规程”, 这样才会避免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对血站、献血者和自己都负责。

3) 定期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 提高护士的紧急应变能力, 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 合理利用防御机制, 强化自我调控, 适当发泄负面情绪, 缓解思想压力, 恢复心理平衡。

4) 合理安排班次,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 注意心理调节, 及时释放工作压力。

5) 建立健全血站针刺伤报告制度, 完善针刺伤上报流程, 采血护士一但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到血站主管科填写相关资料及进行认定评估。

4 发生针刺伤的处理原则

1) 伤口的处理:一旦发生针刺伤, 立即用力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 使部分血液排出, 然后用流动的肥皂液冲洗伤口5min, 禁止局部挤压, 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进行局部消毒 (碘酒、75%酒精、0.5%碘伏等) 消毒, 必要时行伤口包扎, 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5]。

2) 及时安抚受伤者:单位领导应第一时间对受伤者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放下包袱, 不要胡思乱想, 保持良好的心态。单位的同事和主管更要多加关心和安慰, 以免造成被感染工作人员的心理负担和思想包袱, 为此想不开而有轻生念头, 更有甚者产生报复社会和单位的不良后果, 给自己及周围工作人员引起恐慌, 使得采血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3) 组织专家提供治疗方案指导用药。发生针刺伤应及时报告, 疑为HBV、HCV、HIV等病毒暴露者, 还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应在24h内抽血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 抗—HIV抗体, 必要时抽取献血者血液进行比对。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按1个月、3个月、6个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如需服药则越早越好。

参考文献

[1]孔云, 赵秀梅.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原因分析及防护[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 (7) :31.

[2]易宜芳, 李映兰.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低报告现象的原因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2) :182-184.

[3]钟文津, 蔡素玲.护士针刺伤后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8) :79-805.

[4]吴安华, 任南, 吕一欣, 等.护士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7) :526.

篇4: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防护

【关键词】 针刺伤;护士;防护;危害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2602

在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健康体检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自觉行为。目前我国县级医院体检中心所接待的体检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护士在提供体检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极易引起职业损伤[1]。针刺伤是体检中心护士常见职业损伤之一,发生针刺伤后可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应重视并加强防护。本文分析了护士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问题,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体检中心的1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人,女10人,年龄在25~55岁之间,平均(378±31)岁;工龄在3~33年之间,平均(18±12)年;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2名,护士2名;学历:中专1名,大专5名,本科及以上5名。

12 方法 为避免体检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遭到针刺伤的伤害,采取了以下防护措施。

121 个人防护 体检过程中护士需要与各类体检者发生接触,因此,必须重视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首先,体检前及体检过程中应与体检者进行交流、沟通,如主动问候、给予微笑等,以便与体检者建立良好关系,使体检者能够信任护理人员,从而有效避免因体检者不配合或不合作而导致针刺伤事件的发生[2]。其次,应注意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如明确体检者携带有感染因素,则在实施有创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体液、血液等隔离制度;对于未明确携带有感染因素的体检者,也应重视个人防护,在护理操作前应对自己的皮肤,尤其是手指进行认真检查,如存在破损情况,则在破损部位使用医用防水敷贴,并注意戴手套进行操作,以有效预防针刺伤。

122 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 体检时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主要有:将针帽重新套上使用过的针头;从注射器中将体检者的体液标本或血液标本注入到容器内;在使用针头后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等。对于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护理管理人员应注意进行引导,并同时纠正错误操作行为与高危操作行为。如:严禁将针帽重新套回使用过的针头,若必须将针帽套回,则先在治疗台上放好针帽,随后单手拿注射器套上针帽即可。( 针对套回针帽)要注意禁止直接用手对针头进行分离或直接弄直、弄弯针头,针头使用后及时放入到耐刺容器,如锐器盒中,当锐器收集容器容积的3/4已经被针头填满时,应立即采用新的锐器盒收集容易造成针刺伤的锐器[3](针对针头分离及针头使用后处理不当)。此外,护理人员在传递锐器的过程中,应避免锐利面朝自己或他人,以免引起误伤。

123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针对拔针后处理的措施) 针刺伤发生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是降低其危害性的重要途径。首先,在针刺伤发生后要做好常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立即用手挤出刺伤部位及周围的血液,随后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对刺伤部位进行冲洗,冲洗之后将浓度为3%的碘酒溶液涂在刺伤部位。为防止乙肝病毒感染,可在针刺伤后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如存在丙肝病毒感染风险,则应用药物叠氮胸苷进行处理。其次,应注意在针刺伤发生后及时报告,以便对体检者与受伤者进行乙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抗体及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以明确是否已造成感染[4]。最后,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以减轻针刺伤对护士造成的心理创伤,应关心爱护及帮助针刺伤护士,同时积极与护士进行沟通,疏导恐惧心理及缓解心理压力;对于在针刺伤发生后不幸感染HIV的护理人员,应注意长期给予帮助与关爱,并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

13 观察指标 比较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发生率变化情况,同时对比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感染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异检验法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针刺伤防护措施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明显降低,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见表1。endprint

【摘 要】 目的:分析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危害与防护措施。方法:体检中心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方法,包括个人防护、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结果:实施针刺伤防护措施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明显降低,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伤可对体检中心护士的心理、生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针刺伤所造成的危害,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加强职业防护。

【关键词】 针刺伤;护士;防护;危害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2602

在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健康体检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自觉行为。目前我国县级医院体检中心所接待的体检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护士在提供体检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极易引起职业损伤[1]。针刺伤是体检中心护士常见职业损伤之一,发生针刺伤后可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应重视并加强防护。本文分析了护士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问题,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体检中心的1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人,女10人,年龄在25~55岁之间,平均(378±31)岁;工龄在3~33年之间,平均(18±12)年;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2名,护士2名;学历:中专1名,大专5名,本科及以上5名。

12 方法 为避免体检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遭到针刺伤的伤害,采取了以下防护措施。

121 个人防护 体检过程中护士需要与各类体检者发生接触,因此,必须重视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首先,体检前及体检过程中应与体检者进行交流、沟通,如主动问候、给予微笑等,以便与体检者建立良好关系,使体检者能够信任护理人员,从而有效避免因体检者不配合或不合作而导致针刺伤事件的发生[2]。其次,应注意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如明确体检者携带有感染因素,则在实施有创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体液、血液等隔离制度;对于未明确携带有感染因素的体检者,也应重视个人防护,在护理操作前应对自己的皮肤,尤其是手指进行认真检查,如存在破损情况,则在破损部位使用医用防水敷贴,并注意戴手套进行操作,以有效预防针刺伤。

122 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 体检时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主要有:将针帽重新套上使用过的针头;从注射器中将体检者的体液标本或血液标本注入到容器内;在使用针头后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等。对于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护理管理人员应注意进行引导,并同时纠正错误操作行为与高危操作行为。如:严禁将针帽重新套回使用过的针头,若必须将针帽套回,则先在治疗台上放好针帽,随后单手拿注射器套上针帽即可。( 针对套回针帽)要注意禁止直接用手对针头进行分离或直接弄直、弄弯针头,针头使用后及时放入到耐刺容器,如锐器盒中,当锐器收集容器容积的3/4已经被针头填满时,应立即采用新的锐器盒收集容易造成针刺伤的锐器[3](针对针头分离及针头使用后处理不当)。此外,护理人员在传递锐器的过程中,应避免锐利面朝自己或他人,以免引起误伤。

123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针对拔针后处理的措施) 针刺伤发生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是降低其危害性的重要途径。首先,在针刺伤发生后要做好常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立即用手挤出刺伤部位及周围的血液,随后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对刺伤部位进行冲洗,冲洗之后将浓度为3%的碘酒溶液涂在刺伤部位。为防止乙肝病毒感染,可在针刺伤后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如存在丙肝病毒感染风险,则应用药物叠氮胸苷进行处理。其次,应注意在针刺伤发生后及时报告,以便对体检者与受伤者进行乙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抗体及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以明确是否已造成感染[4]。最后,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以减轻针刺伤对护士造成的心理创伤,应关心爱护及帮助针刺伤护士,同时积极与护士进行沟通,疏导恐惧心理及缓解心理压力;对于在针刺伤发生后不幸感染HIV的护理人员,应注意长期给予帮助与关爱,并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

13 观察指标 比较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发生率变化情况,同时对比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感染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异检验法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针刺伤防护措施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明显降低,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见表1。endprint

【摘 要】 目的:分析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危害与防护措施。方法:体检中心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方法,包括个人防护、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结果:实施针刺伤防护措施后,针刺伤率及感染率明显降低,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伤可对体检中心护士的心理、生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针刺伤所造成的危害,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加强职业防护。

【关键词】 针刺伤;护士;防护;危害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2602

在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健康体检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自觉行为。目前我国县级医院体检中心所接待的体检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护士在提供体检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极易引起职业损伤[1]。针刺伤是体检中心护士常见职业损伤之一,发生针刺伤后可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应重视并加强防护。本文分析了护士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问题,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体检中心的1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人,女10人,年龄在25~55岁之间,平均(378±31)岁;工龄在3~33年之间,平均(18±12)年;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2名,护士2名;学历:中专1名,大专5名,本科及以上5名。

12 方法 为避免体检护士在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遭到针刺伤的伤害,采取了以下防护措施。

121 个人防护 体检过程中护士需要与各类体检者发生接触,因此,必须重视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首先,体检前及体检过程中应与体检者进行交流、沟通,如主动问候、给予微笑等,以便与体检者建立良好关系,使体检者能够信任护理人员,从而有效避免因体检者不配合或不合作而导致针刺伤事件的发生[2]。其次,应注意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如明确体检者携带有感染因素,则在实施有创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体液、血液等隔离制度;对于未明确携带有感染因素的体检者,也应重视个人防护,在护理操作前应对自己的皮肤,尤其是手指进行认真检查,如存在破损情况,则在破损部位使用医用防水敷贴,并注意戴手套进行操作,以有效预防针刺伤。

122 纠正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 体检时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主要有:将针帽重新套上使用过的针头;从注射器中将体检者的体液标本或血液标本注入到容器内;在使用针头后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等。对于容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行为,护理管理人员应注意进行引导,并同时纠正错误操作行为与高危操作行为。如:严禁将针帽重新套回使用过的针头,若必须将针帽套回,则先在治疗台上放好针帽,随后单手拿注射器套上针帽即可。( 针对套回针帽)要注意禁止直接用手对针头进行分离或直接弄直、弄弯针头,针头使用后及时放入到耐刺容器,如锐器盒中,当锐器收集容器容积的3/4已经被针头填满时,应立即采用新的锐器盒收集容易造成针刺伤的锐器[3](针对针头分离及针头使用后处理不当)。此外,护理人员在传递锐器的过程中,应避免锐利面朝自己或他人,以免引起误伤。

123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措施(针对拔针后处理的措施) 针刺伤发生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是降低其危害性的重要途径。首先,在针刺伤发生后要做好常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立即用手挤出刺伤部位及周围的血液,随后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对刺伤部位进行冲洗,冲洗之后将浓度为3%的碘酒溶液涂在刺伤部位。为防止乙肝病毒感染,可在针刺伤后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如存在丙肝病毒感染风险,则应用药物叠氮胸苷进行处理。其次,应注意在针刺伤发生后及时报告,以便对体检者与受伤者进行乙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抗体及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以明确是否已造成感染[4]。最后,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以减轻针刺伤对护士造成的心理创伤,应关心爱护及帮助针刺伤护士,同时积极与护士进行沟通,疏导恐惧心理及缓解心理压力;对于在针刺伤发生后不幸感染HIV的护理人员,应注意长期给予帮助与关爱,并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

13 观察指标 比较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发生率变化情况,同时对比防护措施实施前后针刺伤感染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组间差异检验法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篇5: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摘要】

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而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因此,预防和控制由针刺伤感染引起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针刺伤

预防措施

安全教育 1 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引发针刺伤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针剌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下:(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 被针头刺伤等。如何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的发生

3.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3.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3.3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3.4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如院感染控制科)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受伤护士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必要的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为医院、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有效的资料,以减少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在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总结

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伤的因素,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篇6:护士针刺伤的危害

【摘要】 目的 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伤后的处理方式,提出预防针刺伤的方法。方法 对我科17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回顾性的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17名护士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6人次,而发生针刺伤后只有2人次报告、跟踪检查。结论 加强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

【关键词】 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

护士经常与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注射器,输液器等接触,这使护士经常暴露于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尤其是利器损伤。而病房护士因其工作的性质,最易发生利器损伤,特别是针刺伤。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害者体内。针刺伤在临床护士当中时有发生,而病人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现在我国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血性传播疾病也在逐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如被感染过的针头刺伤,无疑是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了解临床护士被针刺伤的相关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减少职业伤害有重要意义。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对我科17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调查,调查的护理人员年龄25~48岁,工作时间3~30年;职称为护士1名、护师8名、主管护师8名;学历为中专3人、大专14人。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1年内被针刺伤的次数、进行何种操作时受伤、发生针刺伤的具体时间、伤后伤口的处理方法、是否填写受伤报表、是否进行跟踪检验等,发放问卷17份,回收17份,回收率100%,均为合格问卷。2 结果

17名被调查的护理人员一年中有6人次的针刺伤史,最多的有2次,最少的0 1 次,其中1次的10例,占60%;2次的1例,占6%;,总针刺伤数12次。其中2次的是工作3年以下的护士,发生1次的大部分是工作3年以后的护士。针刺伤发生次数和工作年限成反比。在进行何种操作受伤调查中,被拔针后的输液器刺伤的6人次,占50%;加药时被加药针头刺伤3人次,占25%;违反操作规程(针头复帽)刺伤2人次,占16%;因进针时病人不合作被刺伤1人次,占9%。在伤后的处理方式的调查中,有98%的护士伤后会进行伤口的初步处理,如挤出血、冲洗、用消毒剂消毒,其中会贴上止血贴占80%;3人发生针刺伤后报告感染办登记并进行跟踪检验。其中10%的人不知道要填写报表,其余的虽然知道要填写报表,但部分因为怕麻烦,觉得只是小伤没必要填写受伤报表。3 原因分析 3.1 人力资源不足

我国临床一线护士存在严重缺编现象。输液室、病房护士日夜不停的工作,有时连正常的吃饭都顾不上,常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从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常常使她们感到精力不足、头昏眼花、腰背酸痛,而多数人在超负荷状态下应激反应能力往往较差,因而容易发生针刺伤。据调查的结果分析,针刺伤多发生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如上午输液高峰时和中午护士值班人少时,因这时期或因病人较多,或因护士人手少,而此时又是部分病人已输完液体需要拔针的时间,护士往往拔完一个病人的针后不能及时处理销毁输液器而又要给另一个病人拔针,造成最后集中处理这些病人用过的输液器时被刺伤。研究表明,值夜班、工作任务重、工作倦怠、精神压力大、年轻没有经验等因素是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因素。归根到底是护理人员人手不足,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造成的。

3.2 护理人员某些操作不规范

护士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未严格遵守程序、技术不熟练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因素之一。30%的针刺伤是在心情急躁或紧张时发生的,60%的针刺伤是在工作紧急或繁忙时发生。有不少刺伤是护士给病人拔完针后,因为又要急着为另一位病人拔针,就把拔出的输液器的针头插进输液管中,在插针头的过程中,就极易被针头刺伤另一个用来固定输液管的手上。还有一定比例的刺伤是在回套针头的针帽时发生的,再就是加药时不按操作规范,为赶时间,一个手拿安瓿,一个手拿着注射器,两手之间没有支撑点,这样也极易被加药的针头刺伤,这些都是 护理人员本身违反操作规范而致刺伤的。另外,徒手分离针头与注射器,用过的针头暴露于周围环境中等,也是造成针刺伤的常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卫生部门关于一次性物品处理的要求,是避免针刺伤的重要措施之一。3.3 防护意识淡薄

首先是临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时不认真学习,比如护理部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尽量不进行针头复帽的操作,必需时要“单手复帽”操作。但在对针刺伤的护士询问中,还有护士不知道“单手复帽”是怎么操作的。其次是医院领导对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方面不舍得投入资金,使落后的职业防护条件得不到改善,如不舍得使用安全注射器等。再次护士学校教育中缺乏职业防护课程,临床护士的防护教育也未受到重视,护士从业后缓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而防护意识的淡漠又导致其防护行为不到位,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增大。

3.4 护理对象不合作

护理对象的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之一。躁动或不合作病人作治疗时要格外警惕针刺伤的发生,由于没有解释清楚或者没有固定好病人的体位,病人因为紧张或烦躁,极易导致针刺伤,这时候应有同事协作。4 防范措施

4.1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

提高输液室、病房护士有效处理针刺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防范意识,是避免职业性伤害的关键。各科室应对护士尤其是对新上岗的护士定期进行职业防护培训,使她们充分认识、重视针刺伤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加强急救基本技能训练,完善抢救流程,严格规范护理操作规程,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品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医院加大督导检查力度,落实标准预防,从而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4.2 规范操作行为避免针刺伤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确保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OSHA)规定:注射器使用后原则上不允许套回护针帽,在别无选择时必须单手操作,绝对禁止双手操作[3]。输液穿刺失败后,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式滴管上,应当立即更换新 针头,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以减少接触锐器的机会;在打开玻璃安瓿时用棉球或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之间,用力均匀适当,以防刺伤手指;手持针头或锐器时不要将锐利面对着他人,操作后要自己料理用物,以免他人在清理用物时被刺;如使用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用真空抽血设备取代传统的注射器抽血,用留置针代替头皮针等,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4.3 提倡安全注射

WHO对安全注射的定义:(1)对接受注射者无害。(2)不使卫生保健人员因接触注射而产生任何危险。(3)注射器产生的废弃物不对社会构成危险。

具体应做到:(1)注射前将手洗干净,在一个清洁明亮宽敞的环境中进行注射;(2)操作过程注意样执行消毒灭菌原则;(3)永远使用经过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注意“一人、一管、一个针头”;(4)绝对不要用双手将针帽套回被污染的针头;(5)尽快准确地将用过的针头和锐器丢弃至专用的容器中;(6)时刻记住自我保护措施;(7)尽可能使用安全注射器、自动毁形注射器、安全型套管针等进行各种注射。4.4 加强人力资源配置

根据临床工作时段及劳动强度的不同进行人员调配,在工作繁忙,工作量大时,适当增加人力、物力、实行弹性排班,尤其是夜班工作,防止疲劳、工作忙乱而发生针刺伤。4.5 改善锐器处理方法

使用锐器收集箱可以减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机会。锐器收集箱由耐刺、防水的塑料制成,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硬质容器有大小之分,分别放置于治疗台、治疗车一角等治疗区附近,只要接触过病人的利器,包括注射器、刀片、输液器针头使用后减少裸露针头的折弯或折断及传递,无须分离针头、针筒、消毒、毁形等处理,立即投入锐器盒箱,至四分之三满时停止使用,及时清理,减少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后过多接触又可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大大减少护士工作中受伤感染机会。

4.6 针刺伤后的紧急有效处置

(1)保持镇静;(2)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的净水冲洗,并使用抗菌肥皂清洗受伤部位;(3)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4)记录和报告受伤者情况,所 涉及患者的资料等,将受伤的情况、处理方式及时、准确、完整的记录在案;(5)向本科室和相关部门领导汇报,启动应急预案,并做跟踪随访。5 结论

加强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由于针刺伤而感染到多种血性传染病,针刺伤已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特别是护理专业人员的重视。希望广大的护理同行们在这一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最大可能的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保护自己及同行的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雷 静,王筱慧.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2):50.【2】任小英,刘义兰.易发生针刺伤操作环节的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3,17(03A):267-268.3

上一篇:中班健康教案:胖和瘦下一篇:站在光里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