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发生锐器刺伤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2024-05-18

医务人员发生锐器刺伤的应急预案及程序(精选6篇)

篇1:医务人员发生锐器刺伤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医务人员发生锐器刺伤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守操作规程,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发生锐器刺伤。一旦发生锐器刺伤后应做到:

1、现场处理:伤口暴露后,应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可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进行消毒日司,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受伤后感染危险的评估:(1)刺伤的深度;(2)是否注入液体。

4、登记报告医务科、感染管理科及护理部。

5、必须在24~48小时内完成自身和接触病人的HBsAg、HIV等调查,必要时对受伤者进行血清学监测。

6、发生爱滋病职业暴露时要保密。医务人员因工作在高危环境中,必须注意饮食结构,保持乐观情绪,加强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并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各种疫苗,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7、受伤医务人员血液监测流程(一)受伤医务人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或乙肝抗体阴性[Anti-②HBs(+)]或核心抗[Anti-HBc(+)] 不需注射疫苗或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受伤医务人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RsAg(-)或乙肝抗体阴Anti—HBs(-)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半个月后注射乙肝疫苗按0、1、6全程接种方法

一年监测谷草转氨酶(G0T),谷丙转氨酶(GP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抗体(Anti-HBs),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受伤医务人员血液监测流程(二)病人为丙肝抗体阳性[HCV anti(+)] 受伤者丙肝抗体阴性[HCV anti(-)] 3个月后取取血查丙肝抗体(HCV anti)肝功能 受伤医务人员血液液监测流程(三)受伤医务人员HIV anti(-)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 暴露后0、3、6个月查HIV anti(-)

8、锐嚣刺伤后医护人员的检查单由感染管理科存档。

【程序】

遵守操作规程→ 受伤后正确处理伤口→ 危险因素评优点→ 登记、上报相关部门→ 24、48小时内调查自身和病人的HBsAg、HIV→ 做好保密→ 按血液监测流程对受伤人员进行监测→ 检查单存档

篇2:医务人员发生锐器刺伤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发生锐器(针头、利器)刺伤 立即从伤口周边挤出伤口部位的血 用肥皂清洗伤口并在流水下冲洗5分钟

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

一般的锐器伤 向护士长、主任汇报 病区做好登记

篇3:医务人员发生锐器刺伤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1 针刺伤的原因

1.1 缺乏规范、持续的职业防护教育

在我国, 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空白[1]。目前护士学校均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 也无相应的教材。对在职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的深度、广度都不够, 更没有客观的反馈资料。陶新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8.5%的临床护理人员得到相关培训, 而97.5%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相关的培训[1]。临床第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 每天完成大量的注射、取血、输液等病人的治疗工作, 由于接触注射器、输液器及输血器等医疗锐器机会多, 因此发生针刺伤的机率也高。毛秀英等人报道:临床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率高达80.6%, 年人均3.5次, 有36.0%的针刺伤发生在操作后整理用物时[1]。因此, 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以提高其对职业安全的认识和防护知识。

1.2 护理人员本身对针刺伤欠重视, 防护意识淡薄

绝大多数护理人员认为, 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和无法避免的, 也是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须承受的, 所以, 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要。也有一部分的护理人员心存侥幸, 认为因一次小小的针刺伤就传染上某种疾病不太可能。长期以来, 医院感染控制主要是针对病人, 而对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关注甚少。临床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也并没有随着人群中血源性疾病患病率的增加而增加, 77.8%的护理人员认为针刺伤是不可避免的, 41.0%的护理人员对针刺伤不重视或不太重视, 44.0%的护理人员认为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感染上传染病的机率很小[1]。临床调查结果显示:70%意外针刺伤发生在拔针时, 25%的护理人员多次发生意外针刺伤, 这与个人因素与护理人员的不良行为习惯, 自我防护意识不强, 工作经验少等有关[2]。

1.3 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导致针刺伤

针刺伤是由于意外地针尖刺破皮肤而引起的创伤。当人们使用注射器、分解注射器或处置废弃注射器的时候, 针刺的伤害随时可以出现。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是导致针刺伤的原因。有研究表明[3], 遭受职业伤害的护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因为操作时没有遵循预防针刺伤和其他锐器伤的有关规范和建议造成的。针刺伤可能发生在: (1) 注射器使用前, 如抽完药液后重新盖帽时被针尖刺伤。 (2) 注射器使用中, 如缝合过程中、静脉注射拔除针头护帽时、静脉留置穿刺拔出导芯时、抽血拔出针头时、转移血样至试管过程中等。 (3) 注射器使用后 (丢弃时) , 如使用后重新盖帽时、处理使用后的未盖帽的针头时、放置在床旁车上或治疗盘里的针头;运输使用后的输液器或未盖帽的注射器时等。

1.4 人力资源不足

我国各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员均明显不足。据调查结果分析[4], 针刺伤多发生在工作繁忙时候, 如在上午输液高峰时和护理人员不足时, 因这时期或因病人较多, 或因护理人员人手少, 而此时又是部分病人己输液完毕需要拔针的时间, 护士往往拔完一个病人的针后不能及时处理好输液器又要给另一个病人拔针, 造成最后集中处理这些病人用过的输液器时被刺伤。临床护士常年在人员编制不足、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工作, 使其精神压力大, 节奏快, 生活缺乏规律, 身心疲劳更容易发生针刺伤。

1.5 相应的护理管理及规章制度不完善

我国目前尚没有出台正式的规章制度, 各医院也没有严格的针刺伤上报系统。发生针刺伤之后, 护理人员往往只是求助于同事, 简单处理一下伤口, 基本上没有考虑过做相关的血液检查或者应用有效的药物预防。除了管理不严以外, 有些护理人员存在没有必要上报、没有时间上报、担心别人怀疑自己操作的熟练能力等心理, 也限制了针刺伤上报系统的实施。

2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2.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 增强护士自我保护意识

2.1.1 加强护理职业安全教育

毛秀英等调查显示, 国内26所护士学校/学院均未开设职业防护课程, 也没有相应的教材[5]。因此, 应将职业防护教育列入护士教育课程, 将针刺安全与预防列入岗前培训内容, 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结合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教育, 让每一位护理人员了解掌握锐器伤流行病学知识, 认清锐器刺伤所造成危害性。

2.1.2 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医院对护理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 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有研究表明[6], 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可见操作时戴手套的重要性。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 目的是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纠正护理人员的一些不安全行为, 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2.1.3 树立全面防护观念、规范操作行为是预防针刺伤的关键

护理人员要养成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的良好习惯。有较多的针刺伤是护理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时受伤的, 护理人员首先要在平时工作中养成习惯, 才能在工作繁忙时仍按习惯的动作进行操作, 这主要的原因是护理人员对自己身边的危险因素存在麻痹、侥幸的心理。随着现在发现更多的医务人员, 特别是护理人员由于针刺伤而感染到多种血性传染病, 己引起广大有识之士, 特别是护理人员的专业人员的重视, 相信在今后的几年会引起更多的医学专家的关注。希望广大的护理同行们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 最大可能的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 保护自己的健康,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为广大的群众服务。

2.2 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员配置, 弹性排班, 根据工作强度增加护理人手, 增派值班人员, 医院管理者不能一味的减少护理人员, 以为人少一样能把工作完成, 这是个陈旧的管理理念。其实, 充裕的时间是质量的有效保证, 只有好的护理质量才有好的医疗质量, 同时也是防止发生伤害意外的有效措施。

2.3 加强针刺伤的护理管理, 建立有关规章制度

护理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 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应定时分析并报告事件的发生率及预防措施, 对护理人员进行再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如:针刺伤上报登记制度、针刺伤防范处理制度、针刺伤处理流程等。对于不慎被锐器刺伤后的护理人员进行登记、报告管理, 如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 具体部位、损伤程序、处理方法及经过, 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 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查和随访, 建立护理人员健康档案, 进行上岗前的健康体检、免疫接种等[7]。追踪伤者健康状况, 降低感染发生率。

3 总结

据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 (CDC) 估计, 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的原因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8]。护理人员针刺伤正威胁着护理界, 护士有权力、有责任要求改善工作条件以保证她们的健康和安全[9]。在临床工作中, 针刺伤屡有发生, 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伤的因素, 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 提高防护意识, 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10]。通过各种努力, 维护人类健康的医护人员其自身的健康必将得到保障。

摘要:临床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经常暴露于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中, 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 如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 并可能产生致命后果, 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为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应树立防护意识, 积极采取防护措施, 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 维护临床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防护对策

参考文献

[1]邓敬.临床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新进展[J].当代护士, 2008 (7) :112-114

[2]岳艳华.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8, 5 (10) :922-923.

[3]惠晓芳.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学, 2007 (6) :5456.

[4]彭圣荔.门诊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与对策[M].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 (2) :237-238.

[5]兰赛金, 郑礻韦升.临床护生针刺伤原因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9) :94-95.

[6]罗娟.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原因及防护对策[J].中国医学导报, 2007, 4 (32) :20.

[7]高妍.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8, 3 (5) :441-442.

[8]谭穗茹, 吴琼宜.血液性针刺伤处理情况分析与及职业防护[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6) :114.

[9]张利平, 王晶, 徐国英, 牛小秀.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5, 3 (4) :363-365.

篇4:医务人员发生锐器刺伤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关键词: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锐器刺伤;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83-01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现阶段我国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中,锐器刺伤是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因此,本文通过对我院15名被锐器刺伤的患者的刺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刺伤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调查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被锐器刺伤的15名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跟踪其感染情况。

1.2 处理方法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在被锐器刺伤后,需要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出血,并利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1.2 处理程序在传染病医院管理中,要保证对每名医护人员进行疫苗的接种,并对医护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帮助其学习如何预防职业性伤害的相关知识,待医护人员考试合格后才可正式上岗。当医护人员出现锐器刺伤情况时,应立即上报,医院派专人进行感染评估并进行相关的跟踪调查。

2 结果

2.1 锐器刺伤后护理人员的感染情况对15名被锐器刺伤医护人员进行跟踪调查,检测其相关抗体,发现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传播性疾病,其伤口均未出现感染情况。

3 讨论

由于工作需要,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是锐器刺伤及感染传染病的多发人群。其中,锐器绝大多数指使用过的针头,进行抽血、输液的针头由于针管内的血液越多、针头越细、刺入的深度越深,其感染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同时,由于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对针头等锐器的接触机会较多,如果出现防范意识不强、操作不熟练、操作空间狭窄、精神紧张等情况,则发生锐器刺伤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3.1 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原因

3.1.1 操作程序不规范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对锐器的不规范操作是导致其被刺伤的一大重要原因。如护理人员在使用针头后未及时、正确放入利器盒,而可能出现锐器刺伤的情况。

3.1.2 自我防范意识不足在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难以意识到锐器刺伤的严重性,导致在操作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极易出现锐器刺伤的情况。

3.1.3 不良的工作习惯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在整理使用过的针头时,要将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在进行具有危险性工作时,要带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出现感染情况。

3.1.4 心理压力较大在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中,废物处理是医护人员出现刺伤率最高的环节。另外,特殊的工作环境带来的较大的工作压力也会造成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机会,如在传染病医院艾滋病科工作的医护人员要比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出现锐器刺伤的几率高。

3.2 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防护对策

3.2.1 医院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在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上岗前,要统一对其进行疫苗的接种,并定期开展体检工作。另外,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积极宣传针头等锐器的规范操作流程,并制作相应的安全宣传警示,以达到提高医护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一旦出現医护人员感染的状况,则需要立即上报,并及时跟踪调查,采取相关解决措施,以免出现感染的情况。

3.2.2 医院全面宣传相关的传染病防护知识传染病医院可以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相关的预防知识,以达到减少锐器刺伤的情况出现。同时,医院要监督医护人员在暴露于血液、体液等操作过程中戴上手套,强调手套在预防传染病及防治锐器刺伤中的重要性。

3.2.3 医院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传染病医院可以定期培训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学习,帮助医护人员养成良好、规范的操作习惯,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巧。同时,医院应为医护人员配备必要的防刺伤医疗工具,如锐器盒、超声波自动清洗器等,当然接触锐器时必须要戴手套。

3.2.4 医院建立规范的锐器废物处理制度医院在各个科室配备锐器盒,在锐器使用后,要对其妥善放置,以防出现刺伤自己甚至刺伤他人的情况出现。另外,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处理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医疗废物,在整理过程中避免出现不小心刺伤的情况,对血源性疾病患者使用的医疗用品,要进行严格消毒。

参考文献

[1] 王绍玲,杨芸.医务人员锐器刺伤性感染跟踪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0(01).

[2] 郑亚萍.医务人员锐器刺伤职业暴露与医院感染管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12).

篇5:锐器刺伤应急预案

(1)使伤口向下倾斜,轻轻挤压伤口旁端,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4)(5)登记并上报感染管理办公室和职工保健科。如伤势严重应及时用药治疗。

篇6:医务人员发生锐器刺伤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锐器损伤后的处理流程基本上应包含:伤口立即消毒、通报主管单位、追查针头使用患者与被锐器损伤者体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与梅毒的抗原与抗体情形,必要时治疗处理以及定期追踪等。

一、医务人员被锐器损伤后的应急处理

1、保持镇静;

2、如有手套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

3、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口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污染的程度;

4、同时,流动净水彻底冲洗伤口处,(如有体液溅到皮肤粘膜,立即用无菌水冲洗)。

5、用消毒剂(碘酒、酒精或安尔碘)消毒受伤部位。

二、医务人员紧急处理后的进一步处理:

1、立即追查针头使用患者与被锐器损伤者体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与梅毒的抗原与抗体情形,如病人经验检确定有血源性疾病的抗原抗体异常或难追查(不确定)的锐器损伤时,立即抽取受伤者的血液标本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与梅毒的抗原与抗体的检测作为本底数据。受用伤人员无乙肝抗体者应完善0,1,6方案的乙肝疫苗注射。

2、如病人未曾作血源传播性疾病的相关检测时,应尽可能地完善病人的相关检测。

3、如病人患者乙型肝炎或是乙型肝炎携带者时,受伤者应在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用量根据说明书)。

4、如患者经检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与梅毒的抗原与抗体均为阴性时,受伤者定期追踪即可。

三、医务人员被锐器损伤后报告:

发生暴露后,首先按要求处理后,并及时(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同时及时认真填写《医务人员锐器损务报告卡》交科室负责人,由科室负责人验证是否锐器损伤及操作的规范性,并签名同意后交院感科。

四、锐器损伤后的追踪处理:

上一篇:GSP质量培训试题及答案下一篇:2022宾馆卫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