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疫情调查处理流程

2024-04-24

散发疫情调查处理流程(精选7篇)

篇1:散发疫情调查处理流程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处理流程

1、班级发生传染病后,班主任及时报告分管副校长。分管副校长追查病因,班主任立即组织学生开窗通风,同时与家长联系,学生立即隔离就诊。

2、分管副校长立即报告校长,报告乡教管中心、乡人民政府, 再报告教育局和县疾控中心

3、分管领导立即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做好疾病防治知识指导。和密切接触人员的观察工作,即使发现疾病早期症状,并对密切接触人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班级中发生同样传染病3例以上,应联系校长采取措施,将整个班级学生隔离到非教学区。必要时在校门口晨检以防止病原进校、传播。停止该班级的一切公共教师活动。

5、学校领导、班主任、心理老师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6、班主任做好疫情的登记处理记录,协助疾控中心的病原学调查。

7、班主任和政教处做好相关防病知识宣教工作。

篇2:散发疫情调查处理流程

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的通知

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直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县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县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

二○一○年二月一日

**县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

处理流程图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监测记录

**县传染病疫情信息反应机制数据管理办法

(一)审核

县CDC应在每个工作日至少每两个小时浏览、审核一次传染病个案报告卡片,节假日每天至少浏览、审核两次。浏览、审核要有记录,填写附表1。

审核内容包括: 1.有无以下异常情况: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

(3)发病率极低(或已经消灭)的传染病:丝虫病、白喉、麻风病、黑热病等;(4)本地罕见的或未曾发生过的传染病:恶性疟、登革热、血吸虫病、包虫病等;(5)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聚集性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以上);(6)在一个自然村、集体单位或局部区域内集中发生多例传染性疾病;(7)本辖区内异常波动的病种。

发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可按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网络直报传染病进行审核发现异常情况处理流程图进行处置。

2.县级CDC审核辖区内责任报告单位报出的卡片质量(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责任报告单位查询与核对。

(二)确认

1.对于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须由有确认权限的单位进行审核确认,然后将信息立即反馈给县级CDC和责任报告单位,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订正。

3.对于常见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由县级CDC审核确认,审核确认后的卡片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确认或订正,参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统计汇总。

(三)订正

疫情管理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时,应当日对数据库中的原报告卡进行修改、订正。

县级疾病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对调查或审核中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上信息有误的要当日订正,经调查排除法定传染病的病例,要及时删除该卡片。

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应由相应专病管理部门进行及时订正。

(四)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的疫情管理人员对在传染病漏报检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督促接诊医生补填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录入。

对暴发调查中发现的传染病病人,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要求实行网络直报。

(五)查重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管理人员应按日、周、月、年定期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报告的卡片进行查重。

应根据需要选择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在地址国标码、疾病名称等变量的组合信息来查重。对重卡进行删除时一般应保留最早的一张卡片,其余的重卡一律删除;对于有特殊要求的疾病按照有关要求查重和删除。

(六)数据备份与系统安全维护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所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纸质卡片)保存3年。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按周、月、季、年)对辖区内的个案数据和疫情分析报表(至少包括分地区报表、分年龄报表、分职业报表、疫情分析报表、高发地区分析表)进行备份,并交专人和档案室保管。

3、疾病控制机构负责网络直报系统的管理、使用及按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管理,要对报告信息系统设置不同的权限,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信息报告人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

5、备份数据必须做到:有专人保管;有详细的登记,清晰的标签和完整的包装;经确认批准,须异地存放,永久保存;注意保密,不得更改与外借。

6、疾病控制机构负责网络管理、使用及按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管理,要对报告信息系统设置不同的权限,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信息报告人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对上报数据进行双重备份,并交专人和档案室保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流程图

篇3:散发疫情调查处理流程

2012年7月21日至26日,我县某幼儿园先后陆续有12名学生出现发热、手、足出疹症状。此时正是手足口病发病高峰,疫情发生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疫点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7月27日后,再无新发病例发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现将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调查 诊视病人:向接诊医疗机构了解病人发病、诊疗等情况并进行个案调查;现场调查:发病人员的发病情况、外出情况、用餐情况和人际关系.

1.2 三间分布

1.2.1時间分布 7月21日晨检时发现2名学生发热,手部出疹, 7月22日新增2例,7月23日上午新增1例,7月24日至26日间共新增7名。到县医院检查,均确诊为手足口病病例。

1.2.2 班级分布 12名手足口病患儿主要分布于托(1)班4名、托(2)班3名、小(3)班5名,均为城镇居民。

1.2.3 教室分布 患儿主要集中在该校教学楼的1楼东区。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①经对所有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所有患儿近2周无外出史,学生家庭成员中除1人父亲有外出史(7月18日从济南返回,其间温体温正常)外,其余均无外出史,学生未接待外来人员。有1患儿反映其堂姐为手足口病,其他患儿家庭及周围邻居无相同症状病人。②该幼儿园环境卫生及食堂卫生条件较好,所有幼儿中午在同一食堂就餐.③幼儿每天早上有专人测量体温,每天有专人负责全校教室,食堂,宿舍的内外环境消毒工作。④学校最近未举行大型集中活动。

2.2 临床症状 患儿以低热为主(其中37.5~37.9℃8名,38℃以上的4名),有个别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厌食、乏力等症状,大多患儿手、足出现皮疹,皮疹不痒。

2.3 会诊意见 根据上述调查情况与医疗专家组会诊意见,患儿症状明显,均确诊为手足口病,无并发症出现。

3 处置情况

篇4:甲类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理制度范文

一、组织管理

医院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

1、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社区医院负责对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2、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配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搜集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3、负责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开展技术指导。

4、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院内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院内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审核

1、防保科每天应进行疫情信息网络监控;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加、罕见传染病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为业务科室及时提供传染病疫情信息。

2、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应分别登录系统进行审核确认与查重。

3、疫情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疫情电话通讯畅通,节假日将疫情报告电话转接办公室电话上,同时保证24小时信号通畅。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的通报

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公布,按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试行)》执行。

1、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单位、政府和有关领导报告并通报本级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2、发现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乙类传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疾病爆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将该病人的相关信息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通报。

3、当辖区内发现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包虫病等)暴发、流行时,及时向辖区畜牧站报告(专报),并在疾病流行期间互相通报各有关疫情信息。

4、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每月对《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内容有法定传染病监测分析、各类传染病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报告及时性评价和重点提示五大部分。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时限及内容

1、报告程序防保科接到电话、传真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发现甲类及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其它乙类及丙类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时,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同时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话记录表》后,报相关部门。

2、报告内容主要报告内容有疫情发生基本情况(发生地点、波及范围、波及人数、可能传播途径等),疫情发生简要经过,当地卫生机构对疫情处理措施等。

3、报告时限从防保科接到疫情,报告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个过程在1小时内完成。当辖区内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于2小时内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1)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如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2)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卫生部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3)对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

五、调查

社区医院接到甲类传染病、传染病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等的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接到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疫情资料对外公布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对外泄露疫情资料,如有违反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七、奖惩措施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1、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2、未按规定建立专门的流行病学流行队伍,进行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未按规定派人进行现场调查的;

篇5:校园欺凌事件调查处理流程

根据方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校长总体负责,分管安全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和教职工等人员组成的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学校要在校园公示栏等明显位置公布预防学生欺凌举报电话和学校责任人及联系方式,便于学生举报、反映欺凌学生的行为,同时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

对欺凌给出明确定义: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学生欺凌与学生间打闹嬉戏的界定,正确合理处理。

对校园欺凌进行详细定义,要让广大师生和家长知晓,欺凌行为应包括身体伤害的暴力事件、精神上的贬低行为、言语暴力行为以及在网络上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等。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和家长区分学生欺凌与学生间打闹嬉戏的界定,也有利于对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识别学生欺凌,严格区分学生欺凌与学生间打闹嬉戏行为。

教职工发现、学生或者家长向学校举报的,应当按照学校的学生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由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事件是否属于学生欺凌行为进行认定。对可能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学校要及时报告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对经调查认定实施欺凌的学生,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定学时的专门教育方案并监督欺凌学生按要求接受教育,同时针对欺凌事件的不同情形予以相应惩戒。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为主。

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要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对依法应承担行政、刑事责任的,要做好个别矫治和分类教育,依法利用拘留所、看守所、未成年犯管教所、社区矫正机构等场所开展必要的教育矫治;对依法不予行政、刑事处罚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纪律处分,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视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等处分。

对校外成年人采取教唆、胁迫、诱骗等方式利用在校学生实施欺凌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对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依法从重处罚。

强化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公安机关将持续推进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优先布设视频监控系统,尤其要加强对治安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地区和学生上下学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的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社会人员欺凌学生问题,及时进行预防处置,并通知学校和家长,做好防控工作。

在处置校园欺凌事件时,方案规定以学校为主。教职工发现、学生或者家长向学校举报的,由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事件是否属于学生欺凌行为开展调查、进行认定。确需复查的,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学校代表、家长代表和校外专家等组成调查小组启动复查。

对经调查认定实施欺凌的学生,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根据不同情形予以相应惩戒。教育惩戒情况应告知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为主。

篇6:散发疫情调查处理流程

【发布文号】卫办疾控发[2006]108号 【发布日期】2006-06-12 【生效日期】2006-06-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试行)

(卫办疾控发[2006]1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发生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而且疫情多发生在学校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暴发疫情对于及早作出大流行预警、控制疫情蔓延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报告及调查处理工作,我部组织制定了《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并将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对该指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我部。

篇7:散发疫情调查处理流程

为实现《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有针对性地预防麻疹暴发,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的策略,对新疆和静县2008年麻疹局部流行资料进行了分析,现将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静县2008年麻疹监测日报表、各医疗单位传染病登记、和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麻疹监测报告系统和麻疹个案调查表、实验室监测资料。人口资料来自和静县统计局。

1.2诊断标准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规定的麻疹诊断标准作为病例分类依据。

1.3 试验方法 由和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麻疹病例采血后进行冷藏,运送至巴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对麻疹病例的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IgM抗体。

1.4统计分析 用Excel软件对麻疹病例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报告情况:我县辖区范围内共发现报告麻疹病例232例。县疾控中心对辖区内发生麻疹病例进行120例疑似麻疹个案调查,实验室确诊病例18例。发病率为154.37∕10万。

2.2 发病流行基本情况

和静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中段南麓,焉耆盆地西北部。全县辖2区、4镇、8乡、7个国营农牧场,54个行政村,18个居委会,境内驻有4个农垦团场。全县总人口(含兵团)18万人,由汉、蒙、维、回等21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5.3%。城镇人口约8万,农村人口约10万。在校学生1.7万。

2.3 发病症状及体征

临床症表现:发热、咳嗽、卡他症状、结膜炎、出疹等。

2.4 流行病学调查

2.4.1人群分布:

按性别分:男性132例、女性100例,男、女构成比分别为56.89%、43.10%。男性略多于女性。

按所分年龄段:8月以内占20.69%,8月-4岁占34.91%,5-6岁占5.60%,7-19岁占9.91%,19岁以上占28.98%。发病年龄以8月-4岁居多,其次为1 岁以上和8月以内。

按职业分类:散居儿童140例(占60.34%),农民35例(15.08%),牧民17例(占7.33%),其它10例(占4.31%),学生27例(占11.64%),教师1例(占0.43%),工人2例(占0.86%)散居儿童占首位。其次是农民,再次是学生、牧民。

2.3.2 时间分布:从上报的发病时间来看:从2008年3月6日起麻疹病例逐渐增多,11日病例最多。

2.4.3 地区分布:

我县辖区范围内共发现麻疹患者232人,呈零星散发流行态势。疫情按地区分布:城镇镇83例(占35.78%),农牧区143例(占64.22%)。

3 讨论

3.1 调查分析发现从年龄段8月以下年龄段发病占20.69%,可能母体免疫水平降低。婴幼儿抗体减弱,出现麻疹病例。19岁以上占28.98%的病例数,免疫空白人群,更重要的原因是密切接触。家长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麻疹防治知识了解甚少,传统观念束缚,健康教育滯后。8月-4岁占34.91%,由于接种技术、免疫工作存在漏洞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和加强免疫未做到位,有迟种和漏种现象。

3.2 从发病职业来看,以散居儿童为主,占60.34%;其次是农民占15.08%,学生占11.64%。提醒我们加强对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和对各族群众麻疹防控知识的宣传,提高防病意识。

3.3 发病地区来看城镇麻疹病例占到占35.78%,农牧区麻疹病例占到64.22%。麻疹防控工作较薄,有免疫空白地区,各族群众对麻疹防控知识知之甚少,健康教育工作滞后。

3.4 针对发病季节,冬春季季节交替,气候反常,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遭受传染性疾病的侵袭。3月呈现麻疹发病高峰。

3.5 学校开学和流动人口增多,人群的聚集,出现学生麻疹病例增多。造成了一起中学的麻疹病例暴发。

4 建议

4.1 加强麻疹疫情监测,每日主动搜索病例,发现一例,调查一例、治疗一例的原则,积极做好实验室监测及疫点消毒,密切接触者调查及医学留观。及时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杜绝从小疫情到大暴发的转变。

4.2 加强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麻疹疫苗接种人员进行了层层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4.3 常规免疫存在明显薄弱环节,今后在加强麻疹常规接种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免疫工作。

4.4 控制好传染源,对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对疫点进行了消毒。积极发挥三级防疫网,从传染病网络直报发现病例,立刻进行疫点消毒,指导个人防护,应急接种麻疹疫苗。

4.5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为避免引发社会面的恐慌,县疾控中心针对冬春时节易发传染病防治知识印制成宣传单,发放到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各乡镇积极发挥广播、电视节等优势宣传有关麻疹等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让全县各族群众掌握有关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

4.6 加强对外来人口及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定期对其进行摸底和相关疫苗的接种。

上一篇: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下一篇:草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