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教学

2024-04-12

教案教学(精选9篇)

篇1:教案教学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3)掌握排列数公式,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数;

(4)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对排列应用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及排列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难点是导出排列数的公式和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排列应用问题当中.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两个相同排列,当且仅当他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完全相同.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种数,只要弄清相同排列、不同排列,才有可能计算相应的排列数.排列与排列数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具有m个元素的排列,后者是这种排列的不同种数.从集合的角度看,从n个元素的有限集中取出m个组成的有序集,相当于一个排列,而这种有序集的个数,就是相应的排列数.

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要重点分析好 的推导.

排列的应用题是本节教材的难点,通过本节例题的分析,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

在教学排列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个排列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

三、教法建议

①在讲解排列数的概念时,要注意区分“排列数”与“一个排列”这两个概念.一个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成一排”,它不是一个数,而是具体的一件事;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它是一个数.例如,从3个元素a,b,c中每次取出2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有如下几种: ab,ac,ba,bc,ca,cb,其中每一种都叫一个排列,共有6种,而数字6就是排列数,符号 表示排列数.

②排列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一定顺序排列”.

从定义知,只有当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排列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排列,元素完全不同,或元素部分相同或元素完全相同而顺序不同的排列,都不是同一排列。叫不同排列.

在定义中“一定顺序”就是说与位置有关,在实际问题中,要由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条件来决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这也是与后面学习的组合的根本区别.

在排列的定义中,如果 有的书上叫选排列,如果,此时叫全排列. 要特别注意,不加特殊说明,本章不研究重复排列问题.

③关于排列数公式的推导的教学.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课本上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先推导,„,再推广到,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讲法,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导出公式 后要分析这个公式的构成特点,以便帮助学生正确地记忆公式,防止学生在“n”、“m”比较复杂的时候把公式写错.这个公式的特点可见课本第229页的一段话:“其中,公式右边第一个因数是n,后面每个因数都比它前面一个因数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共m个因数相乘.”这实际是讲三个特点:第一个因数是什么?最后一个因数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连续的自然数相乘.

公式 是在引出全排列数公式 后,将排列数公式变形后得到的公式.对这个公式指出两点:(1)在一般情况下,要计算具体的排列数的值,常用前一个公式,而要对含有字母的排列数的式子进行变形或作有关的论证,要用到这个公式,教材中第230页例2就是用这个公式证明的问题;(2)为使这个公式在 时也能成立,规定,如同 时 一样,是一种规定,因此,不能按阶乘数的原意作解释.

④建议应充分利用树形图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比较直观,便于理解.

⑤学生在开始做排列应用题的作业时,应要求他们写出解法的简要说明,而不能只列出算式、得出答数,这样有利于学生得更加扎实.随着学生解题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步降低这种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排列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3)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

难点是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题的练习(用投影仪出示):

1.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社会科学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自然科学的书.

(1)从中任取1本,有多少种取法?

(2)从中任取社会科学书与自然科学书各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某农场为了考察三个外地优良品种a,b,c,计划在甲、乙、丙、丁、戊共五种类型的土地上分别进行引种试验,问共需安排多少个试验小区?

找一同学谈解答并说明怎样思考的的过程

第1(1)小题从书架上任取1本书,有两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从上层取社会科学书,可以从50本中任取1本,有50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从下层取自然科学书,可以从40本中任取1本,有40种方法.根据加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50+40=90.第(2)小题从书架上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各1本(共取出2本),可以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取一本社会科学书,第二步取一本自然科学书,根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 50×40=2000.

第2题说,共有a,b,c三个优良品种,而每个品种在甲类型土地上实验有三个小区,在乙类型的土地上有三个小区„„所以共需3×5=15个实验小区.

二、讲授新课

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排列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讨论的重点.先从实例入手:

1.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飞机票?

由学生设计好方案并回答.

(1)用加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如果北京是起点站,终点站是上海或广州,需要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上海,终点站是北京或广州,又需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广州,终点站是北京或上海,又需要2种飞机票,共需要2+2+2=6种飞机票.

(2)用乘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在三个站中,任选一个站为起点站,有3种方法.即北京、上海、广泛任意一个城市为起点站,当选定起点站后,再确定终点站,由于已经选了起点站,终点站只能在其余两个站去选.那么,根据乘法原理,在三个民航站中,每次取两个,按起点站在前、终点站在后的顺序排列不同方法共有3×2=6种.

根据以上分析由学生(板演)写出所有种飞机票

再看一个实例.

在航海中,船舰常以“旗语”相互联系,即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发送出各种不同的信号.如有红、黄、绿三面不同颜色的旗子,按一定顺序同时升起表示一定的信号,问这样总共可以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找学生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事实上,红、黄、绿三面旗子按一定顺序的一个排法表示一种信号,所以不同颜色的同时升起可以表示出来的信号种数,也就是红、黄、绿这三面旗子的所有不同顺序的排法总数.

首先,先确定最高位置的旗子,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中任取一个,有3种方法;

其次,确定中间位置的旗子,当最高位置确定之后,中间位置的旗子只能从余下的两面旗中去取,有2种方法.剩下那面旗子,放在最低位置.

根据乘法原理,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出所有信号种数是:3×2×1=6(种).

根据学生的分析,由另外的同学(板演)写出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

篇2:教案教学

英语语法教学教案-英语语法教学教案

英语语法教学教案  每天学习1小时,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天记忆1000单词,30天轻易突破中小学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GRE。适合于各类想学英语的人群! 中国最领先的英语学习。点击进入>>英语语法教学教案 你能想象吗?用100万倍的.记忆力来学习英语,将是怎样一种震撼!也许.....你可以成为这项重大突破的最大受益者!点击进入>>  20最火爆的英语学习方法!英语语法教学教案 激活100万倍英语记忆潜能,使英语就像录音一样永久储存于右脑中,绝对的英语语感,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 点击进入>>  英语语法教学教案

篇3:浅谈生物教学教案与教学设计

一、现代生物教学设计

1. 生物学教案与教学设计

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案, 是教者实施教学的蓝本, 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编写是依据教学大纲,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教学设计也被称作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 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 确定目标, 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 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 评价其结果, 从而优化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 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整个教学设计大体应当包括这样三个基本程序:“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怎么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2. 根据主体和对象完成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

任何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为学习者的学习而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学习者为中心, 这是现代教学设计最本质、也是最显著的特征。生物教学设计在注重教师的教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的学, 想法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空, 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核心目标。而教育工作者要更多体现为控制者、解疑者和传递者, 居于课堂的主导地位, 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 传授教学方法。

3. 生物学教案与教学设计是不同层次

生物学教案就是辅助教育工作者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育者把某一个课题或课时作对象编写的, 范围比较集中, 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教案是不同的层次关系。生物学教案属微观教学设计。目前生物学教学组织以课堂教学为主, 是教学设计中运用的最多的一个层次。虽然生物学教案在教学设计中使用最多, 但是生物学教学设计的对应范围远远大于生物学教案。

4. 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结构与内容不同

生物学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等因素构成, 包含了组织教学、练习、复习、新授、巩固、布置作业等环节, 体现了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生物学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分析和制定、学情的有关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媒体的运用、教学的评价等构成元素。在日常生物学教学中, 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代表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程序, 是讨论最多的主要构成元素。

二、生物教学设计的优化

在生物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生物教学目标设计要具有准确性和可量性。少用课标中高水平要求的目标动词, 不用课标中未列出的目标动词。二是生物教学过程设计要衔接和完善, 导入、展开、总结环节各得其所并有机衔接。三是生物教学策略设计要开放和多选择性。生物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一个预设, 真正的生物教学课堂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做到与学生相结合, 与实际相结合。四是生物教学媒体的使用和选择要先进性和组合性。五是在生物教学设计中, 彰显个性特色, 每个教授者都不一样, 每个班级的学生也不同, 生物教学设计的编写, 应该结合各个方面, 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生物课堂教学。

三、生物教学设计的进展

通过对生物学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分析, 区别两者的不同, 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现代生物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 在进行生物学备课与教学的时不会混淆二者。对于教学设计的认识, 要不局限于生物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 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 为学生的学习生物学知识创造真实的课堂情境, 把所学生物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 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 既教给了学生生物学基本知识, 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生物学课程。同样, 在新的生物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生物学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可以发现现代生物教学设计更加完善、更加合理, 在强调目标实现的生物教学过程,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更符合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7.

篇4:关于性状遗传教学的教案

1. 知识目标

①简述基因和性状的关系;②区别基因和等位基因;③区别基因型和表现型;④区别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⑤区别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⑥说出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⑦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2. 能力目标

①运用图解方法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和规律,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亲子之间在遗传学上的因果关系,养成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拒绝迷信,崇尚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等位基因等概念;②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③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2.难点

①等位基因分离随不同的配子传递给下一代 ②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前面学习的概念,基因、性状、基因型、表现型、显隐性基因、显隐性性状等概念还是有一定的生疏。需要加强对这些概念的区别来获得学习预测亲代和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基础。要从宏观的“性状”表现中让学生了解到微观的“基因”在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这对于以感性思维为主,而理性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来引导。

四、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涉及的生物学概念较多,是本章教学难点之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等位基因之间、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配子在遗传中的作用,最后能够运用图解的方式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第二课时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引导学生明确并加强要求掌握的概念,接下来通过探究活动,设立问题情景,学生在探究活动的思考中掌握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

五、教学简要过程

1.知识点的梳理

同学们阅读屏幕上的知识梳理,思考后对知识梳理进行补充。明确哪些概念需要掌握,并加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师生互动: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纠错,师生总结(6分钟)

(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控制生物体的( )

(2)若成对的基因是不同的基因,称为( )基因。如A和a。

(3)在等位基因中能得到表现的基因叫 ( )基因,它控制的性状为( ),而作用被掩盖的基因为( )基因,它控制的性状为( )。

(4)基因型和表现型

有耳垂和无耳垂属于( )型。基因组成,如AA或Aa或aa叫( )型。

(5)体细胞中染色体( ){填“成对”或者“成单”}存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目( ) {填“加倍”或者“减半”} 。

2.有关配子的计算问题

学会人体产生配子的概率问题的计算,通过1个相关问题的设置,来巩固提高同学对这部分的知识点的掌握。提问学生,发现不足,其他学生纠错。(4分钟)

3.探究单双眼皮的遗传是否有一定规律性

通过同学们汇报自己以及父母亲有单眼皮或有双眼皮的现象,同学会汇报出好几种可能的表现型。当有同学汇报出父母亲有双眼皮,而自己有单眼皮时,提出双眼皮基因可能是隐性基因吗?然后再预测双眼皮的父母亲的基因型,最后师生一起书写出遗传图解。写完遗传图解后让学生自己上台到黑板写出另一种表现型的遗传图解,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来纠正。目的在于提高同学对遗传的理解以及遗传图解书写的注意事项(要求比初中适当提升),(时间12到15分钟)

4.应用以及能力提升

非洲白化病人遭到迫害,目的在于引导同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提高同学们生物科学素养。 有关白化病的计算题目,目的在于加强同学们对于“预测亲代和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训练。(时间10到13分钟)

(1)应用。例题1:白化病( 白化病和表现正常为一对相对性状。设A基因控制表现正常, a基因控制白化病)该题中基因型AA、 Aa 、 aa的表现型分别是:( )( )( )。如果父母亲都为白化病,则其子女的表现型为( )

(2)能力提升。例题2:有对夫妇表现正常,但是该夫妇各自的母亲都是白化病(aa)。

①该夫妇的基因型是( )和( )?②现在请问他们生出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多少?③很幸运他们生下一个表现正常(没白化病)的孩子,请问该孩子是AA的概率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1)概念(基因 性状 基因型 表现型 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2)配子的形成

篇5:语文教案-边城教案-教学教案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 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高潮: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作业

篇6:劝学教案-教学教案

二、难点、重点分析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 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篇7:火烧云教学设计教学备课教案教案

余桂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字。能正确读写“火烧云、喂猪、笑盈盈、高寿、百合色、茄子紫、跪着、模糊、凶猛、庙门、蹲着、镇静、必须、揉眼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日出或日落时;天空经常出现绚烂多彩的云霞,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我国现代女作家萧红笔下的《火烧云》。(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提纲,交待学习任务

1.出示自学提纲。

(l)默读课文,勾划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火烧云的?概括每一部分内容的意思。

2.这节课,我们采用自学的方法,按自学提纲的要求,学习课文。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自读课文,按自学提纲自学课文。

四、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正音)

2.按提纲交流:

①什么是火烧云?

②课文从哪几方面写火烧云的?(板书:霞光、颜色、形状)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霞光?与火烧云有什么关系?

(“霞光”是火烧云的一个方面)

第1自然段: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

第2-3自然段:讲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第4-7自然段:讲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五、小结

课文具体描绘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读了课文,谈谈你对课文的总体印象。(可随意谈,如条理、写法等等。)

火烧云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下节课接着学习。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交待学习方法、任务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采用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的形式继续深入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

1.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方面?

2.逐段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写了霞光、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

二、指名读全文,回忆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

2.课文写了火烧云哪几方面的内容?

(板书:霞光、颜色、形状)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个方面?

(明确: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板书:变化多、变化快)

2.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提问:

(l)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只回答出“傍晚时的火烧云”不确切,应根据“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回答出“夏天傍晚时的火烧云”。

(2)课文哪里写了火烧云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

读出颜色变化多、变化快的词语,知道是通过傍晚阳光透过云层照到人或动物身上呈现出色彩来写的。

(3)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霞光的变化多、变化快。

不强求一致,符合要求即可。板书:五光十色 变化异常

(4)感情指导朗读,语气要轻快活泼。

3.总结学习方法,指导自学交流第二段课文

提问:我们是怎样学习“霞光”一段的?

先读文,再勾划重点词句,用一个词概括,最后朗读,进一步体会。

运用学习第一段课文的方法,学习写“颜色变化”部分内容。学习时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解决重点、难点。

课文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

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先讲了什么?(先讲火烧云从西烧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强调了天空一片红艳。)

出示句子、推敲词语: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里的“烧”可以换成什么字?比较一下为什么在这里用“烧”字?

可以用“红”字代替,但用“烧”字更为准确。原因:(l)与文题照应;(2)“烧”字表动态,给人以动感,而“红”字则不能;(3)如果用“红”和“红通通”重复;(4)和后面“着了火”呼应。

感情朗读,仔细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接着写了什么?(再讲了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学生通过对“这地方的火烧云……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子的理解以及对重点表示颜色词语的推敲,知道准确地写出了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最后讲了什么?

对“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让学生学习上面带有比喻性的表颜色的词语说一说,如“茄子紫”。

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色彩斑斓,变幻莫测)

感情朗读,注意语调的轻快流畅。

4.引导领悟写“形状”变化的内容。

作者是怎样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

(作者把火烧云想象成各种动物,先写它出现,再写样子,最后写它变模糊了,看不到了。)

引读:(边引读边投影演示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师:一会儿,天空出现——

生:一匹马。

师:马的样子——一

生:……

写狗和狮子的段也如此引读,读中体会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

5.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恍恍惚惚”以及“恍恍惚惚”的原因,体会作者逼真地写出了观察火烧云时的真实感受。

能用一个词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感情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无比。

6.总结、扩展。

(1)指读全文,谈学完课文的总体收获。

(2)总结。

①作者抓住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以丰富的想象力,以优美的语句描绘出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瑰丽多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板书:热爱大自然)

②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写得那么生动逼真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归纳总结:

①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积累。

②描写中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

③用词准确,表达合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写法,写一种自然景色。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是:讲读中总结方法,指导自学交流;引读领悟重点段落;推敲词句。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养成推敲词句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运用本课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准确地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训练写话能力;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熟读成诵的能力。探究活动

一.傍晚,你留心看过天空吗?那时的云彩什么样?能把你的观察所得写一写吗?

附几篇小文仅供参考:

1.《故乡的云》

2.《黄昏的彩云》

3.《白云》

4.《观云》

篇8:探索舞蹈教学的使用教案

一、舞蹈教学的特点

舞蹈作为一门用身体表达语言、感情的艺术, 有极大地观赏性和美感, 因此舞蹈教学也随之发展起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直接参与切身实践学习的, 具有强烈的可感性。在这个过程的学习中,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动作去感受、理解和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蕴含的精神, 进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技巧精髓。舞蹈教学和那些纯理论的知识教学是不一样的, 但它与雕塑、音乐等艺术类的教学相同, 具有相当强的实践性。

二、舞蹈教学的形式

1. 现场教学

舞蹈教学的过程绝大部分的都是在具体的场所中进行的, 例如舞蹈表演中练功房内, 学生舞蹈班的课堂上, 以至于在公园的空地、广场的僻静位置里都可以进行。在现场的舞蹈教学中, 舞蹈教师当场会向学生讲解舞蹈知识并且示范舞蹈动作, 这时候学员便可以近距离的获取知识、观摩舞蹈老师的示范动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便有利于教师和学员之间可以适时的进行互动交流, 教师也便于当场把握课堂气氛, 可以根据各个学员自身条件的不同及时进行个性化教学;而学员的疑问, 也可以很容易得到教师的解答。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走路时, 练习课堂上教授的一些手位、脚位, 也可以让同学纠正自己的动作, 互相学习。

2. 远程教学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越来越发达,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远程教学也已经变得普遍起来。与现场教学相比较, 远程教学给热爱舞蹈的人群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 远程教学并不能满足所有学员的需要, 因为如果所有的人所获得的教程都是同一种影像片段, 每个学员的基础不同, 反应能力与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 这样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全方面教学, 也达不到教学预期的效果;而且, 舞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学员在学习中所遇到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辅助和矫正。所以, 在现实中, 还是以现场教学为主, 远程教学只是作为它的一个补充。

三、舞蹈教案传授方法

1. 口述讲解

一般舞蹈教师在教学时都会选用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即口传身教法。通常是教师先给学生讲解动作, 通过对动作名称, 动作要领, 动作规格和标准的讲解让学生可以了解和明白自己会在哪个方面犯错误, 然后学生会就会思考如何去克服那些犯错误的动作。其次,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 对学生的动作会作出一些指令, 提示或者评论。这时,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教师的评论和音乐一同进行思考和领悟,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应变能力, 更锻炼了学生的感观能力, 而且在讲解中, 各种舞蹈种类的知识之间的比较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这样便会更好地去协调自己的动作。

2. 设计教案时选择有效的训练步骤

教授一个新的动作通常都要把它分解成多个小动作来完成, 要经过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教案时, 若教师教的舞步动作过于复杂或者不分解动作直接就教授完整的舞步是不合适的。前者既费时也很难让学生抓住重点, 记不清具体的舞步;后者则让学生很难接受, 难以做到动作的连贯、准确。上课时应该避免这两种误区。教师设计教案中的舞蹈动作时应考虑其对象的年纪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紫金冠跳, 在学会了中间的那个踢紫金冠动作后, 把后面的分两步完成:一是双起单落后腿跳;二是单起双落的紫金冠跳。

3. 在教案中穿插情景教学

设计一个随意的情景, 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利用一连串的舞蹈动作来完成情景。情景设计教学应该是带着目的, 事先计划好, 并付诸实际活动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舞蹈教学的教案中, 进行这种方法教学时, 要预先设定一个生活情景, 再由学生利用所学的舞蹈基础, 自己编排设计来完成交代的任务。随着科学的发展, 也为情景设计带来了多样的变化。在舞蹈课上,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电教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所需的情景, 尤其是在教授舞蹈欣赏课时, 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式的应用是相当重要的, 甚至在讲解舞蹈基础知识时也离不开这些方式。例如:在教授傣族舞蹈《金孔雀轻轻跳》时, 制定的教案, 要根据情境, 可以播放很多傣族特色的舞蹈让学生先熟悉一下, 再把那段舞蹈创设在一个情境中, 特别是“三道弯”的动作最典型, 可以设计出很多不一样的情境。

总结

艺术形式多种多样, 而舞蹈作为艺术形式中的一种, 拥有其独特的魅力, 舞蹈教学时合理的设计教案教学, 既可以使学生的外在美得到提升, 又能改变和完善学生的内在的形式, 提高素养。在长期的舞蹈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借此来提高自身修养、净化自己的心境、并使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得到升华, 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打下了基础, 更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最终使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提升。所以在以后的舞蹈教学过程中, 舞蹈教师应该更加灵活地设计教案, 运用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以新生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优秀的训练, 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这样, 舞蹈教学才会不断发展,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科学、更合理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艺术概论[J].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8) .

[2]于平选编.中国舞蹈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2002 (3) .

篇9: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教学的灵魂和归宿。它设定得恰当与否是判断一节课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王荣生教授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为一堂好课列出了九条标准,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是否一致”。对此,他还作了专门的阐述:一堂好课目标的设定,必须基于教材、基于课标、基于学生,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并在课堂中很好地落实,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走进当前许多语文课堂,在新课程“三维目标”理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搞不清“三维目标”只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要求,与一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在一堂课的目标设置上不懂得进行取舍,动不动就是“三维目标”一齐上,这样,经常造成课堂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的落空。再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学参考用书,而根本不去考虑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经常造成目标设置不当的问题。比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选了当代散文作家梁衡的写景抒情散文《夏》,关于该篇课文,教参给出了如下三条教学目标:1.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的描述。于是,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把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欣赏文本的语言美,以及教学生如何学习用精美的语言表达美上,而忽视了对梁衡散文内在的情感美、哲思美的领悟,以及对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的品味与欣赏。这就造成了对该篇课文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这样的目标定位其实就是割裂了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实际的联系,是我们必须避免的。

其次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师引领学生向教学目标迈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学活动必须紧扣目标和内容展开。研读余映潮老师的课例,我们会发现余老师的课堂基本都是通过精心的活动设计来推进教学的。比如,余映潮老师执教《济南的冬天》一课,全课只精心设计了两次学生的活动。第一次活动:阅读课文,看“温晴”“宝地”“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的”“理想的境界”这六个词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第二次活动:美段细读——品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教师共设计了5道题。1道必做题:说说你发现的这段在上的一个美妙之处。4道选择题:1.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2.画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3.说说“顶”“镶”为什么用得好。4.品析“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一堂课,通过两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总体上把握了文意,理解了老舍笔下济南冬天“温晴”的特征,领会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更突出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达到了他所提出的“教学思路清晰,提问精萃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语文课堂的完美境界。研读余老师《济南的冬天》这一课例,我们不难发现余老师在其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之中,把整体感知文本、理解文章大意、品味欣赏老舍散文优美的语言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与重构,选择确定的教学内容不仅重点突出,目标达成率高,更凸显了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注。

第三是寻找和确定“视觉临界点”内容。南开大学徐江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把当前语文课堂所教内容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教师所教本身就是错的,以非为是;第二类是教师所教虽是对的,但却是无用的;第三类是教师所教是对的,也是有用的,但学生自学即明,无需教师所教的;第四类是教师所教是对的,也是有用的,是学生发展需要的,学生自学不会,必须教师教的。而这四种类型,前三类充斥着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而第四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上述的说法或许有些偏激,但道出的一个基本事实却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当前我们许多语文课堂在教学起点的设置上都出了比较大的问题。一堂课教学是否有效,教学效果如何,能否寻找到合宜的起点非常重要。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有一个“冰山理论”,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我们在寻找和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过程中,也可遵循这一理论。即在制定教学起点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弄清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能够看到“冰山”的哪些部分,哪些部分是学生视觉的临界点,哪些部分则是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一起潜入水底才能有更多、更新发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就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从学生的“视觉临界点”出发,不断向水下未知的领域去探索、去发现的过程。而学生的那个“视觉临界点”就是我们要制定的合宜的教学起点。找准了这个起点,我们的教学才是学生需要的,才是学生在教师教之后才能明白和掌握的,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高效的。

上一篇:金阳运行管理制度下一篇:狼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