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场设计说明书

2024-05-06

文化广场设计说明书(共8篇)

篇1:文化广场设计说明书

1.主体规划思想与设计理念

该设计以为广大师生服务为宗旨,目的在于为学生、老师提供一个防暑、防寒、防风、防尘、防噪的学习工作环境和优美的居住、生活、休息、活动场所。

该设计主要以规整式布局为主,采用自然式布局,做到规整与自然式相结合,为学生提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设计中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了校园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

2.1以“人”为本,突出绿化服务功能:

校园的绿化本着为师生服务为主的原则,力求创造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环境,为师生以及其他职工提供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启发智力、表达感情、休闲娱乐的人性化空间。

2.2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突出“教书育人”的气氛:

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校园景观的文化特色,起到寓教于游的作用,来陶冶师生的情操,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2.3体现时代特色,突出时代精神:

计,体现时代特色;在景观营造上,以植物造景为主,坚持乔、灌、草多层次复式绿化,坚持环境建设和功能建设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读书治学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3.道路设计

主干道设计宽度为5米,次要道路设计路宽为3~4米,路边人行道的宽度为1.5米,园路的宽度为1.5~2米。

整个学校规划中的园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整、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在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在本方案的设计中,主要道路的设计为线形规整式道路,而所有园路均采用了自然式,园路的线型设计以方便游人游览整个游区为主,同时也满足学生们晨读和休息时的使用。

道路绿化以遮荫为主,行道树主要选用国槐、椿树等。

篇2:文化广场设计说明书

一、概述

本项目位于来县西部的北博农场内。北博农场现有土地总面积2500公顷,总人口1.5万人。农场以剑麻、水果为主导产业。北博农场属贫困农场,2007年以来农场积极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开发种植具有农垦特色的剑麻主导产业,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大对农场各项基础设施投入,道路、教育、小城镇、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农场开始步入新的发展期。本项目的建设将成为北博农场一个重要的公共设施,为北博农场人民群众的休闲、锻炼提供一个室外公共场所,对建设和谐社会起重要积极作用。

受北博农场东湖居委会的委托,揭阳市电力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于2015年4月编制完成本施工图设计。

二、设计内容

包括:文化广场平面布置及地埕结构设计;公共设施(包含厕所及排污)设计;文化广场绿化设计;文化广场照明设计;公共文体设施设计;其它工程(填土方)等。

三、设计依据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 年版)》;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2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014-2006)2011 版; 《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0);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城市绿化条例》(CJJ37-90);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82-2012);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系统接地的形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14050-2008);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 建设方提供的规划图等。四.施工设计说明:

1、本文化广场主要面层材料为混凝土、花岗岩和水泥填缝卵石。其面层结构和各层厚度以大样图为准。

2、花岗岩表面拼接未注明处均为平缝对接,施工时可现场适当调整花岗岩石板的拼接形式,要求达到图形平顺、规则。

3、本广场中所有材料的拼接均要求色泽均匀、表面平整、拼缝整齐、圆面光滑、阳角挺拔、阴角简明,灌浆密实无空鼓、地面平展无起伏。

4、本广场设计铺装形式较多。施工时应严格对位,头尾相接,左右相齐。

5、地面土方施工前应进行挖除草根,清除表土。土方填筑按30cm每层控制,逐层压实并填至设计标高,压实度应达95%方能进行垫层和面层施工。

6、本项目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M10水泥砂浆采用强度等级32.5Mpa水泥,C20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Mpa水泥。

7、建筑物混凝土拆模时间及拆模后的保护要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混凝土施工完成后要及时进行保湿养护,防止收缩干裂,影响外观和质量。

8、苗木要求:发育正常,苗包等包装牢固。树冠要捆扎好,防止折断。

9、苗木栽植后要立即浇水,浇水要浇透,直至表面溢出泥浆为止。以后根据养护要求,定时浇水,直至成活。栽好的树苗要直立稳固,应剪除有病虫害或折断的树枝,并要适当剪枝。

10、本项目设计施工工期为90天。

11、在施工时如遇与本设计不符的不良地质地段,应及时联系设计单位。

12、其它未尽事宜,严格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五、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㈠ 地理位置

本项目位于来县城西部约20公里。㈡地质与地震

根据附近建筑项目地质勘探结果,本区域地面以下的土质,多为灰褐色亚粘土、亚砂土或粘土质砂,地基土为亚粘土、粘土、中(粗)砂及残积亚粘土。根据广东省区域地震烈度区划图显示,项目所在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㈢ 气象

本项目位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21.5℃,7月份平均气温28.5℃,极端最高气温38℃,1月份平均气温13.1℃,极端最低气温-2.7℃,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每年5~9月份为雨季,多暴雨,6~9月份易受台风威胁。

六、筑路材料

沿线筑路材料丰富,储量大,多为经营性料场,能满足工程要求。㈠

石料

境内石料多为花岗岩,分布较多,可用于地面及建筑结构物。㈡

沿线砂料分布广泛,主要有隆江河砂场、潮州韩江砂场等,料场内储量丰富,砂质为中粗砂,洁净,广泛用于当地各项工程,且运输方便,可通过汽车或船舶运输。

水泥

区域内水泥缺乏,主要靠外购解决,多来自梅州、南京等地,当地使用较多的“塔牌”、“五羊牌”,质量较好,可满足工程需要。

㈣ 水、电

沿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可满足工程需要。项目所在地区电网发达,电力较充足,可满足工程需要。

七、环境保护

1、施工现场垃圾渣土要及时清理出现场。

2、施工现场应指定专人定期洒水清扫,防止扬尘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3、对于细颗粒散体材料(如水泥、粉煤灰、白灰等)的运输、储存要注意遮盖、密封,防止和减少扬尘。

4、车辆开出工地要做到不带泥沙,基本做到不洒土、不扬尘,减少对周围环境污染。

5、除设有符合规定的装置外,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油毡、橡胶、塑料、皮革、树叶、枯草、各种包装物等废弃物品以及其他会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6、挖除草根,清除表土应集中运至规划的弃土坑,严禁向农田、河流顷倒,造成环境污染。

7、施工现场搅拌站废水及其他污水必须经沉淀池沉淀合格后再排放,最好将沉淀水用于工地洒水降尘或采取措施回收利用。

篇3:文化广场设计说明书

一、地域文化的诠释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传承至今、独具魅力且继续起到影响作用的文化, 是特定区域人们为了生存发展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生态、民族习俗等文明的表现。因为这些文明在一定的区域内与周围的地理环境相融合, 所以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文化顾名思义, 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人与自然、社会互动产生的具有极强传播能力的文化, 因此具有本区域所独有的特征, 例如东夷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等。

(2) 地域文化的延续性特征: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要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 其文化形态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是经过人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一个区域历史时间发展越长, 它的历史文明与历史文化就越发达。长江、黄河流域的历代古国虽已不存在, 但其文化、民俗却传承、延续下来。

(3) 地域文化的兼融性特征:事物形态是与周围环境相依相存的。随着历代政权的更迭、人类的迁移与流动, 文化与生活习俗相互交融渗透、互相影响, 从而形成了兼有其他文化特征的地域文化, 并得以发展。

二、青州历史文化环境背景分析

山东青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 古城文化、名人文化、佛寿文化、古军事文化和现代文化共存互依, 东夷文化、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1. 东夷文化

青州, 为古“九州”之一, 在远古时期古青州地区为东夷人活动的主要地区。据考证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 历经北辛文化、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 这些都是东夷人创造出来的历史文化, 被史学家称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

2. 名人文化

青州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两汉时期到明朝初年, 它一直处于山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贸易的中心地位。在青州做过官的有寇准、范仲淹、宗泽、张叔夜、王曾、邢玠、钟羽正、冯溥等历史名臣;文坛巨匠郑道昭、欧阳修、王世贞等, 学术巨擘燕肃、于钦等都在这里诞生;名流雅士郦道元、黄庭坚、李清照、冯惟敏都曾流连于青州,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

3. 佛寿文化

青州自古就是一个佛教文化兴盛的地区, 1996年10月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文物的出土, 印证了青州为我国东方佛教文化区域的中心。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佛教造像雕刻极为精美, 其兼具北方佛教艺术的粗犷、南方佛教艺术的细腻、印度佛教造像的风格、青州地区古代石刻艺术的传统。除此之外, 在青州云门山、驼山上还有两千多尊隋唐时期的摩崖石刻佛像。云门山摩崖巨寿也是青州古文化的一件瑰宝。

三、山东青州东夷文化广场地域文化展现设计分析

东夷文化广场的建设, 不但展示了青州地域历史文化, 而且展示了整个东夷文化的历史面貌、发展历程和历史贡献, 实际上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具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意义。该项目位于青州云驼风景区内, 总面积1133333.3平方米。东夷文化广场有十二个功能区, 主要包括主题雕塑区、二十四官职图腾展示区、东夷文字展示区、东夷分布图、历史神话故事浮雕区、演艺区、东夷文明体验区 (陶艺园、狩猎园区、玉坊、耕织酿酒园区、太昊伏羲八卦图、鱼乐园) 。还有1.4万平方米水体面积, 主题喷泉两处, 主题雕塑、历史文化浮雕各一处, 大型图腾柱二十四根以及仿古建筑若干。

1. 主题雕塑区

该区域位于广场中心, 是展示东夷文化的主题形象区, 主题标志“夷人”雕塑。该雕塑以“夷”字结构为设计理念, 即一人左手拿弓, 右手握箭, 上身袒露, 身体健壮, 颈佩胶州三里河龙山文化时期的鸟形玉串, 下身披挂树叶围裙, 赤足, 人物背后为圆形太极透雕图案, 整体造型呈现一种原始时代的壮美与粗犷的野性。人物雕塑为青铜铸造, 整体高约6米;背景圆形太极透雕直径13米, 雕塑底座呈八面太极图形, 雕塑高约16米, 重量约14吨。主雕塑四周, 围绕四个小型雕塑, 雕塑以东夷人日常生活为主题, 体现了勤劳善良的东夷人原始的生活状态。

2. 东夷文字展示区

该区位于主题雕塑区北侧, 主要是使用铺地元素来展示古文字的文化魅力。青州位于东夷文化圈的中心, 东夷地区是中国文字起源的主要地区之一。历史上就有山东寿光仓颉创造文字的记载。在这些区域发现的骨刻文, 对于研究东夷文化文字发展史提供了难得的真迹资料。由于文字的造字法首推象形, 而象形起源于事物形象的摹画, 东夷骨刻文恰好处于形象摹画向文字符号过渡的历史阶段, 也正是象形文字形成的初始阶段。该区域采用地嵌文字、黑色花岗岩凹雕拼贴的方式, 以古今对比形式, 让人们在休闲游玩中体验东夷文化的魅力。

3. 历史神话故事浮雕区

历史神话故事浮雕区位于主雕塑区南侧, 展示近9000年的东夷历史文化画卷, 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以东夷文化代表性的抽象和意向符号、形象构成浮雕主体部分“东夷之都”, 以写实风格直观表现历史神话故事浮雕, 塑造成为可令人触摸的历史。“东夷之都”主浮雕融合东夷先民的耕种、作战、狩猎、文化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元素, 以装饰风格结合线刻、浅浮雕和高浮雕的塑造手法, 令人充分感受东夷文化的博大、浩瀚、深邃、悠远。神话故事浮雕采用写实性的叙事手法, 从构图形式到表现艺术手法都区别于主浮雕, 以免产生视觉疲劳。施工工艺采用石材与锻铜相结合的工艺, 使表现力更加丰富。

4. 二十四官职图腾展示区

青州, 是东夷文化的中心。在大汶口文化后期, 在以青州为中心的区域内的原始居民以凤鸟为图腾。到少昊时期, 他们以鸟来命名部族, 以鸟作为族徽, 以鸟作为官员的标识, 在这个庞大的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社会有玄鸟氏、青鸟氏等二十四个氏族。二十四官职图腾柱以传统纹样风格作为艺术表现手法, 以二十四职官鸟及幻化人形、东夷文化图腾和代表职官鸟职能的意象符号构成柱身, 以花岗岩石材为主材, 整体呈装饰风格, 呈现远古、神秘和崇高的感觉, 与主雕塑和谐相应。二十四官职图腾柱位于文字展示区北侧, 是广场中轴线的第一个序列。以中轴线为中心, 两侧各设十二根立柱, 和南侧的夷人主题雕塑相呼应, 营造了一种宏大威严的气势。

5. 东夷文明体验区

该区包括陶艺园、玉坊、耕织酿酒园区、狩猎园区、太昊伏羲八卦图、鱼乐园, 主要分布于广场周围绿化景观区, 是为了展现东夷文化创造的历史文明。东夷文化主要是长达两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富有活力和创新力, 其中制陶业表现尤为明显。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器造型优美、制作精良。陶艺园、玉坊、耕织酿酒园区、狩猎园区等区域通过创建原始文明环境, 采用展示与参与体验的方式让人们感受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并在无形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6. 地域文化在广场空间设计要素中的展现分析

(1) 东夷文化广场铺地设计分析。本广场景观与休闲区铺地的主要材质为青色的花岗岩, 入口区域采用小面积鹅卵石铺设作为行进引导, 体现了较强的艺术性。主雕塑区铺地采用红色花岗岩, 与大型青铜相互辉映。休闲区域、植被景观区小路铺地采用了毛面花岗石、碎拼花岗石、多彩鹅卵石、青石砖、园林彩砖等, 将各种石材有机组合成各种富有艺术效果的图案, 既具有防滑的作用, 又灵活运用各种地域材料设计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铺地。

(2) 文化广场绿化设计分析。广场周边有大面积的树木植被区, 根据地形分成几个植被区。树种主要选择北方树种, 主要有银杏、松树、国槐、樱花、紫叶李等, 以三季有花、四季有绿为设置原则。为了展示广场的历史属性, 还点缀了一定数量的直径在60厘米以上的大树, 形成了高中低的景观层次, 同时也给市民带来一种历史的认同感。

(3) 文化广场水体设计分析。东夷文化广场的水体设计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位于中轴线北部音乐喷泉, 另一种是蜿蜒崎岖贯穿于广场东西的人工河。音乐喷泉约20米见方, 与东夷文字展示区相结合, 有大气、古朴、美丽的视觉感受。喷泉的水声和背景音乐相融合, 可以使人身心得以放松, 产生愉悦之感。广场还用大面积人工河来展示东夷文化, 静谧的水面和斑驳的水岸隐喻着东夷人生活的环境。河两岸的亲水设计可以方便市民在水边戏水。

(4) 文化广场小品设计分析。广场内建筑小品还设有古建凉亭、精致的拱桥、便于市民休息的木石结合的休息座椅、古式景观长廊、广场景观灯等, 全采用古代图腾纹样装饰, 并辅以东夷文化文字简介, 广场入口处建有两处四座原始茅草建筑, 古朴素雅, 使人在休闲游乐中随处可以感受到东夷文化的魅力。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地域文化在城市休闲广场中的展现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 城市休闲广场的建设要对设计范围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以及经济情况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在设计中突出强化本地域环境的特征, 运用不同的空间元素展现不同的环境特点, 体现本区域内特有的历史文化与民间习俗, 营造一个本地区独具特色的场所, 同时要注重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2) 社会发展使人们生活内容日趋丰富, 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现代休闲广场的设计要不断满足市民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广场的设计要有浓厚的人情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对广场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进行研究发掘, 发现并反映传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性的文化元素, 打造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朱雷.镇江城市休闲广场设计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 2007.

篇4:文化广场的设计与研究

关键词:文化广场 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

一.广场文化

1.广场的概念。我们讲的广场是“square”,英文指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空间,或者是“plaza”,作为由建筑围合的开敞空间,如中间有一喷泉的十字路口。Plaza是一个不太大的空间,往往位于城市的中心;而square却是一个占地面积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可以同时容纳很多人。

2.广场的文化。从90年代开始,广场文化逐渐兴起并发展,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广场文化以燎原之火的速度的壮大成长,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逐渐开始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广场文化已成为一道文化景观,这种休闲娱乐方式深受人们喜爱的。它以内容异彩纷呈、形式丰富多样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部构造,特有的对文化的自我展示融合于一个地区,或深深地融合于城市的文化主体之中,成为一个地区彰显动感与色彩,成为了一个标志,一个象征,展示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目前,各地的广场文化就像雨后的春笋般散发着勃勃的生机,又呈星火燎原之势如火如荼,形成了一道美丽可观的秀灵风景线。但是广场文化发展到今天,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不但有它的历史渊源,而且有它现实因素,不但有产生的内因和外因,而且也有它生成发展所依赖的背景、环境和条件等,其全部的这些背景、环境和条件等多种多样,和产生其中的广场文化构成了一个有机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他们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他们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使这个生态系统可以维系着自身的平衡与协调,并且不断的发展完善。

二.文化广场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生态”一词最初的内涵起源于“生态学”这门学科,它描绘的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以及有着错综复杂联系的世界。“生态”内涵不仅包含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包含所有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

用生态学的视角观察文化广场,文化广场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片面的文化类型或文化现象,而是具有了生态文化意蕴的深刻内涵与高度。广场文化的产生,有着一定的社会自然条件,这些条件促成和制约着广场文化的生成发展。而广场文化又作用于这些条件,与其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形成了某种生态态势。这种生态态势就是广场文化在其生成发展的有机生态系统中的多维生态位。

2.以人为本。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它的广场环境应该人情味,并且能使人身心愉悦,轻松自如,要做到这样,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根基,人有需要交往、沟通感情、交流信息、自我实现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人的因素在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性,广场设计离不开人的行为和社会心理现象而独立存在,只有充分考虑人性化设计的广场设计才是符合人需求的好的设计。

3.整体性原则。一个成功的广场设计,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功能和环境两个方面。

城市文化广场是一个城市与历史文化的相结合的结晶,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空间体现的场所。在广场上人们可进行小型的聚会、居民午后小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活动,广场以突出的文化主题而在城市中为人设置一种现代开放空间,以提供城市居民公共活动与休闲学习,它改善了城市环境并且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含义。城市文化广场的方位布局应该从城市的大小和广场的类型等因素出发,注重整体的环境因素,体现自然环境和艺术气息的相糅合,以及广场和城市的相呼应的联系。

4.步行化原则。城市文化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把握城市交通和广场交通的关系,广场的外部可设置少量的车流道路,辅助城市的交通,广场内部尽量不要设置车流道路,让人们在没有车辆喧嚣的情况下,自由自在的走在广场中,安静的被文化气息所包裹。

5.个性化原则。每一个广场都有它的特色和它的风格化的东西,更别提咱们的文化广场了,丰富的景观层次和色彩,绿化地、小灌木丛、参天大树层次分明。广场的中心设置广场雕塑,彰显城市的匠心独运和城市的文化内涵,并且设置一些有文化代表性的小品,如小雕塑、座椅、假山、凉亭等,众多小品分布在广场的各个角落和中心的广场雕塑遥相呼应,共同迸发出对文化的宣扬与热爱。使文化广场的品格得到凝聚。

在设计城市文化广场时,要遵循文化广场的设计原则,做到设计新颖个性化、布局合理整体化、环境优美生态化、功能齐全以人为本、交通组织步行化等特性,突出广场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以此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各类需求。

篇5:XX县市民文化广场设计说明书

一、规划背景

在XX县着力打造湖东新区的背景下,一批基础性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或正在筹划建设当中,本次设计项目处于湖东新区的核心地块,是将来XX的行政文化中心,为XX县的百大重点项目之一,建成后将成为XX县城市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二、区位分析

项目位于正在建设当中的湖东新区,西邻滨湖大道,东靠开元大道,南北轴线的北端为即将建设的行政大楼,地块由开发大道分为南北两个广场,北面广场面积约85102.05平米,南面广场面积为87333.76平米,总计172435.81平米。是XX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块。

三、基地分析

1、地块位于南北两个小山丘之间,山丘植被较好;

2、地块临接城市主道路有开元大道、滨湖大道和开发大道,交通方便,地理位置显著;

3、滨湖大道和开元大道外侧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商品住宅楼,以及拟建和在建的学校,新城区的轮廓初步显现;

4、整理后的场地较为平整,南面广场整体上稍微比开发大道高出一些;

5、从控规图中可以看出地块周边主要以行政、文体功能为主,兼带商业和住宅功能,为湖东新区的核心地带;

6、地块最南端有一条水渠连接莲星湖,水由西往东流,渠岸现状为土坡,形成了地块的南边界,靠莲星湖的渠岸两侧已经建成了沿渠的景观绿地,流经本次设计地块的部分可以纳入设计的范围;

第二章 设计依据

1、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

2、业主提供的规划基础资料

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

4、《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5、中国及江西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章 规划指导原则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是“中心城区广场、市民文化广场”,这简单的句子里面其实蕴涵着非常明确的设计要求,我们将这句话进行分段解释,从中可以剖析出整个设计的要求与我们所需要遵守的原则。

■■■中心城区广场——城市的会客厅

广场处于城市中心区,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其在整体结构中所占的地位及作用,它是城市永久性的公共景观空间,是市民集会、娱乐、休闲的场所。1

同时城市广场也是一个城市的人文底蕴、精神魅力的集中体现,它象征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市民文化广场——市民文化活动的聚集地

调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首先是内驱力的唤醒,从需求着眼,让广场关联到每个人,使更多的人,从更多的方面参与活动之中;其次是为人留有多种选择的自由性和多层次性;第三是作为活动的空间载体,要富有较大的文化内涵,使人既受到文化的感染,又积极参与文化意义的认知和理解活动,使广场具有永久的生命力。1.功能原则

以人性化的设计手段来满足人们户外休闲、娱乐以及文化交流的需要; 2.技术原则

合理吸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新材料及新技术手法创造具有时代感的景观空间和要素,同时考虑技术手段的可操作性。3.文化原则

传承历史、展示时代风貌、融合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地域文化则是区域民众的共通点。文化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没有文化的设计是苍白的。尊重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4.工程经济性原则

遵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认真研究土地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做到可实施、可管理的科学操作机制。对地形、水系、植物等做出合理的规划设计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工程造价。

5、景观美学原则

合理构建一个符合景观美学原理的空间场地,通过现代美学的手法处理好景观小品以及各个景观细部的艺术观赏性。

6、安全性原则

在广场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安全性的要求。如:广场的地面铺装材料无论在任何季节(例如:冬季或梅雨季节)都能防滑,避免游人发生危险;高差较大的地方一定要设置安全防护设施等。

第四章

规划设计理念

■■■ 方与圆的哲学

天圆地方,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哲学,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代表稳定,动代表发展,在稳定中求发展。

地球 方形水池 圆形铺装 方形空间 方鼎 矩阵

■■■ 民族与传统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是扎根地方与民族的民俗传统文化,最终为市民所挚爱。

鼔 萧 中国红 剪纸

竹简 民俗 渔文化 灯谜

第五章 功能分区与整体布局

一、功能分区

依据地形、地貌特点,以行政大楼的南北轴线为主轴进行设计分布,将整个地块分为五个(15)石鼓(16)刻字景石(17)人物生活铜雕(18)梅花三弄铜雕 区,即:中央景观区——林荫广场区——文化休闲区——沿河景观区——停车区

二、主要景点名录(01)镜面水池;(02)大卵石雾喷池;(03)玻璃地球;(04)“人大”景墙;(05)“政协”景墙;(06)升旗台;(07)石砌党徽;(08)榉树休息林;(09)浅水池喷泉;(10)樟树林(11)景观灯柱;(12)花钵;(13)生态停车场(14)生肖剪纸景墙

(19)渔人铜雕(20)民俗文化壁画墙(21)灯柱阵(22)鼔架(23)鼎(24)竹简景墙(25)铜箫阵(26)船形茶楼

(27)隐蔽公厕(管理房)(28)木栈道(29)木亭

三、各景区详细介绍

1、中央景观区

该区位于北广场区域,行政大楼的南面,以方形,矩阵构图为主体,然后以圆形(地球经纬线)铺装线强调中心和焦点。

带形的喷泉浅水池围绕北广场外圈布置,喷泉围绕广场外围形成一圈水帘,营造的空间界

面大气而富有动感。在节日或者庆典活动中,通过喷泉节奏和韵律的变化来营造整个广场热烈的气氛。

在地块的中心设计一个方形的镜面水池,形成一个视觉焦点和构图的重心,起到稳定全局的作用,强调稳和静的状态,水池中央布置一个玻璃地球,XX的位置清晰地标注在上面,表达一种胸怀和对世界的理解,在晚上,仿佛一个水晶球亦或是一颗璀璨的夜明珠漂浮在静静的水面当中;水池的外围边缘是矮一级的大卵石雾喷池,当中布置大小不一的大卵石并设计有雾喷装置,形成水雾效果,夏季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亦能形成一种虚幻的景观,在光与影、实与虚的幻影当中淋漓尽致地表达着方与圆、动与静的设计理念。

在中央水池的南北东西四个方向,分别布置了石砌党徽、升旗台、“政协”景墙和“人大”景墙四个景观点,正好在南北向和东西向的视觉轴线上,成为轴线上的景观节点,诠释着北广场的内涵。“政协”景墙和“人大”景墙的平面造型采用近似于八角形的形状,兼顾各个方向的视觉效果,其中四个面采用门形镂空的形式,另外四个面采用图形和刻字的形式分别向市民展示“政协和人大”的职能作用、发展历程、大事纪年以及伟大业绩等内容。

2、林荫广场区

林荫广场区位于北广场的东、西两端,分别靠近滨湖大道和开元大道,形成林下休闲活动空间,在炎炎夏日将是一个很好的休闲场地。最外侧为樟树林,将马路的嘈杂与广场空间相对隔离,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空间;在浅水池喷泉的四个内角处为榉树休闲林,林下是硬地铺装,铺装上布置特色座凳,座凳的中央设置照明灯具,夜晚灯光投向上层的榉树树冠,增添了优美的夜景效果。

3、文化休闲区

该区位于开发大道的南面,以“民俗传统文化”为主题,力图打造一个民俗文化气氛浓厚的景观空间,因为扎根民族与传统的景观元素必将为广大市民所接受和喜爱,同时可以凸显广场的个性

和特点,从而成为XX县景观文化构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对南北中央轴线,设计有“鼎”和“竹简景墙”,代表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用此来强调中央主轴线,形成一个良好的纵深,并将南北两个广场空间联系为一个整体。

在顺着开发大道的边缘设计12个花坛,与北面广场的形式相呼应。花坛中设置12个生肖剪纸景墙,采用镂空的剪纸形式,颜色选用中国红,每个花坛的四个角设置“石鼓”进行装饰,并与灯光效果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了传统文化特色。由此往南延伸便进入了南广场中心场地,该区域为一处空旷的活动空间,在这里非常适宜举行一些民俗文化活动,例如舞龙灯、舞蹈、文艺表演等等,特别是在我们传统节日的时候选择在这里举办一些活动非常适合。场地空间通过两侧的“鼔架”进行加强,鼔采用玻璃钢材料,内部设灯,白天是鼓晚上是灯,使该区域的气氛显得更加喜庆和活泼。

中心场地东、西两端的地块设计有“灯柱阵”,采用“红色中国结”的造型,繁若星辰的景观灯给人以视觉上的盛宴。在这里可以举办一些类似猜灯谜的传统文化活动。

整个南广场的西面入口处通过一块大型的“刻字景石”来进行整个园区的标识,并将游人引入内部空间。南广场的东面部分为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空间场地,这里以礼乐文化为主题,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元素之一,同时营造参与和体验的氛围,在这里的入口处设置一组铜雕,主题为“梅花三弄”,据说 “梅花三弄”这首曲子就产生在XX县。该区域的中央为一处绿岛,由修剪成正方形的彩色花灌木组成,每个方块中采用桃花和铜萧来进行阵列组合。形成一片桃花林和铜萧阵的海洋,蔚为壮观;尤其是“铜萧”在设计上更是别具匠心——管上有孔,风过可鸣,管下有灯,以引导路人,正是“谁家铜萧风中鸣,散入春风满吴城”。

4、沿河景观区

该处位于地块南端小河的两侧,主要是通过绿化种植来营造景观环境,其中设计有民俗文化壁画墙、木栈道、渔文化雕塑、船形茶楼和木亭等景观设施,并且在绿地中散置一些健身器材,以满足健身活动的要求。

由于水面与整个地块的高差较大,所以在靠近广场的一侧采用台地式的设计手法,使场地的亲水性更强,同时也丰富了立面上的景观效果,然后将形成的挡墙处理成一面“民俗文化壁画墙”,来表现我们XX当地的民俗文化。

河水在靠近广场区域的位置稍微往内延伸,一条弧形的“木栈道” 穿越于水面之上,增加了人们的亲水体验。木栈道一侧设计有“船形茶楼”,仿佛一艘逆水而行的渔船,表现出XX人民的勤劳。一方面可以展示出XX颇具特色的渔文化,并通过沿河的“渔人铜雕”来对这一主题进行加强;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广场所聚集的人气来实现该地块的一些商业价值。

5、无障碍设计:在场地交通设计中,我们一直关注解决对注残疾人、老年人和有行动障碍人员的需求。场地内主要为平坦的广场地面,局部有高差的地方设计残疾人坡道,并设置扶手。

6、停车场:停车区位于行政大楼副楼的两侧,既不影响景观视觉效果,而且方便快捷。

第七章 规范及安全防护设计

1、无栏杆防护的水池深度控制在0.5米的水深以内;

2、在小河的岸边以及木栈道两边设计防护栏杆;

3、高差超过一米的台阶或者台地设置栏杆;

4、台阶踏步数皆不少于2个;

5、铺装地面皆采用防滑的火烧面、荔枝面、礓嚓面等等,不大面积使用光面石材作为地面,第六章

交通组织设计

广场为开放式的空间,以硬地铺装为主,因此广场与周边的道路、建筑是一种敞开式的连接。尤其是在对应建筑入口的地方,入口加大,以做到便捷流畅。

1、车行道:保证车辆不进入广场内部,这样广场会有较好的整体性和安全性。只在行政大楼的前面设计一条东西向的车行道,宽度为12米;

2、沿河游步道:靠近小河的边缘,方便人们沿河的休闲活动,宽度为3米;

3、木栈道:利用小河的内湾设计一条木栈道以满足人们的亲水体验,宽度为6米;

4、集散空间:以硬地铺装为,形成较大的集散场地,保证高密度人流的瞬间集散;

以防止游人滑倒;

第八章

照明设计

利用各种光源和灯具的特质,结合广场特点及周围环境,将夜间的广场营造出比白天更动人的效果。照明重点在突出广场的雕塑、小品及树木,在夜晚漆黑的背景下,用灯光把被照物的美感展现出来,其次是满足功能要求,保证广场的照度达到规范指标,起到指示道路的作用。

第九章 植物设计

1、广场区以规则式栽植为主,以强调空间体积感;

2、以乔木主,强调空间的大气和通透;

3、通过地被强调地坪的色彩变化,形成丰富的色相体系;

三、树种选择

骨干树种及基调树种为香樟、榉树、垂柳、水杉、银杏、栾树、竹子、桃花、樱花、杜鹃、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等。因为广场的尺度较大,所以要以大规格的乔木为主,以求与整个广场的大空间向匹配。

一、植物配置手法

植物配置以“立足生态、体现自然;兼顾功能,统筹布局;适树适地、突出主题;从生态植物的角度出发,对不同区域的绿化空间进行经济合理、自然美观、符合生态规律的设计布置。本次设计在植物配置上重点强调:突出主题、植物造景和服务功能等几个方面:

1、突出主题

通过植物强调主题,例如在文化休闲区的“铜萧”景观节点,结合种植了中国传统植物桃花,以达到烘托主题的作用。

2、植物造景

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蔽,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的手法造景,植物从枝、叶、花、果、姿态等方面考虑,来营造四季变换的植物景观。例如通过阵列式的栽植方法来营造空间感、面域感和体积感,并且能够增加空间的景深度、形成立体上的气势。

3、服务功能

通过植物来为功能服务,比如通过榉树休闲林的营造来形成凉爽的林下活动空间,在夏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通过植物来阻隔道路的嘈杂和灰尘等等。

二、绿化风格的定位:

植物种植强调简洁,以大乔木为主,强调大块面,配合广场的气氛以形成大气、通透而简约的风格,主要特征是:

第十章

环保及服务配套设施设计

1、绿地尽可能利用其坡度,顺地形就近排入周边道路的排水系统。

2、对地势平坦、面积较大的硬地设雨水收集井,排入市政排水系统;

3、沿路及一些开放空间布置垃圾箱,以保护卫生,改善环境。

4、根据功能需要布置石凳、座椅等休憩设施,标识牌以及各种灯具。

篇6:文化广场规划说明

一、规划背景

“城市的精华在于空”。这里的“空”主要是指城市形体环境的公共空间。这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但是,在目前大多数的城市建设中,我们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广厦拔地而起。城市中的绿地则越来越少。于是居住在都市中的人们就越来越陌生,愈来愈想回归大自然。

现规划广场用地原属商业金融用地,拟建一大面积的高层商厦。但由于周边的两幢商厦销售情况不是太好,故现改为城市广场用地。这个决定无疑是明智和令人振奋的。因为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钢筋混凝土,我们更需要一片可以让身心放飞的天地。新城文化广场的建成不仅为市民提供一个休憩、娱乐的大型公共交往空间,更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藉此可令周边的商厦起死回生),确立了西乡镇富有特色、令人神往的行政、文化中心、增加城市的凝聚力最终为西乡镇的城市建设添上闪亮的一笔。

二、场地现状环境分析

规划用地位于107国道西乡镇路段一侧。正对着西乡镇人民政府办公用地。宝民路自东南向西北把规划用地划分为一大一小两部分,小的部分现为西乡镇政府办公楼前广场,较为空旷,只设置了部分停车场。小广场西北向有一片绿地。

大广场用地目前则为荒地,其西北向为体量较大的新城大厦。该大厦楼高二十米左右,外观设计采用大面积的绿玻幕墙与铝板,为现代主义风格。大厦的使用功能主要以商业销售为主。现规划用地把大厦主入口前的广场纳入规划范围。规划用地东南方向隔着流塘路则是目前尚未建成使用的河东大厦。该楼高四十多米,主体建筑由两个弧形构成。广场的设置无疑为这一片的商业活动提供了必要的集散、休憩的场所。必将大大改善两幢商厦的使用情况。规划用地的西南向穿过20米绿化带则到达107国道,该广场的建成将成 为107国道街道立面景观的一个视觉焦点。

规划用地场地基本平整。场内用地高差不足一米。

三、规划原则

1.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主体,组织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

2.文化活动的休闲空间,充分满足广场空间的多样性及文化活动的兼容性。

3.适应地方风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突出文化广场的文化特征及内涵,创造富有特色的主题空间,增强广场的凝聚力。

四、功能定位

城市公共空间即是体现局部城市形象的“窗口”,又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舞台,其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对其特征的理解应以人、活动及场所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通过对广场现关条件及周边环境的分析。该广场应是一个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的共生系统,为市民提供小型集会、观演室外展示、宣传等文化活动及各类游憩、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以展现西乡时代文化特征为主的城市文化广场。

五、规划构思

1.空间布局

该广场主要围绕着两条景观轴线和一个主题广场展开。宝发一路把广场分为两部分,按使用功能及性质的区别,分为中心文化广场(主广场)和市政广场(次广场)两部分。一条东北、西南向的主轴线自政府办公大楼一直延伸到广深公路绿化带,把主、次两广场联系起来。另一条自东北向南的弧形次轴线则强化了主次两场的主题空间的联系。主次两条轴线既强调了市民广场的公正、严谨、庄重的气氛,又不失灵巧、自由、活跃的个性。

主轴线上布置了大型喷水池及主题雕塑,起点始于市政广场中心的涌泉雕塑喷水池,通过铺地的强调走向文化中心广场,文化中心广场两端通过两个大型的喷水池,把人流动态引向广场中心,喷水池两侧布置挺拔的大王椰子树,树木基座设置花坛及坐椅,为人提供一个休憩和观赏的空间。次轴线上则通过随意、自由布置各种构筑物,把人引入主题空间。轴线一端设计简洁、轻巧的过街天桥加强了主次广场间的联系,也为文化广场提供了一处绝佳的观景平台,自己也在无意中融入文化广场之中,成为一个景点。

文化中心广场的核心由主题空间──水之剧场及主题雕塑──“飞翔之柱”组成。“飞翔之柱”由先进的材料和技术造成。体现了高度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大小不

一、造型轻巧、活泼的金属片、呈错落式上升,如一行昂首飞翔的大鸟,寓意西乡镇美好、光明的未来。雕塑底座及沿主轴线布置的两个小场地则设以旱式喷泉,既可以烘托主题雕塑的气氛,又可让人在其间行走、游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乐在其中的人性空间特色。

与“飞翔之柱”相对的是文化广场的核心空间──水之剧场。该广场取象征孕育着生命的卵形,既可保持了主题空间的向心性又不失活泼的动感。广场中心由一泓动静相宜的水池围绕着一个方形的舞台,周围设有台阶座椅。上面覆以白色的蓬布。水池一侧是象征“山川河流”的乱石叠落式水景,潺潺的流水声加上几片高低错落的矮墙、柱子及其倒影形成了中心表演舞台丰富多彩的背景。人们在云(白色蓬布)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或观看着舞台上多姿多彩的表演,必将产生强大的震憾力,彷惶中仿佛置身于高山流水之中,令人遐想无边。

中心广场一侧是呈放射性舒展开的绿地,与椭圆

*形广场一起构成一个光芒四射的绿色“太阳”,人们从四面八方都可通过放射性小道到达“水之剧场”,增强了主题空间的参与性及凝聚力。呈一定坡度设计、大面积的图案草地,既满足了人们对“绿地”的需求,又有利于改善广深公路上景观的可视角度。

草地的边缘是一条林荫步行道。是我们在设计中刻意营造的一 片宁静的“丛林”。树荫浓密的林间布置了各种休憩坐椅或步行健身设施。让人们享受到在喧闹的都市中弥足珍贵的宁静。在林中漫步时还可进行一些轻松的、富有娱乐性的健身活动,让全身心都得到彻底的放松。

此外,市政广场的设计也是本次规划的重点。考虑到行政部门所应有的稳重、清廉、严肃等特点。广场的设计应为了烘托这些特征而服务的,故采取对称构图、设计简洁明了、功能单纯的手法。大片明快的绿地和中心喷水池成为广场的主要构成要素。水池前的广场可作为一般行政性群众集会的场所。整个广场给感到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大度。

2.交通组织

广场规划用地的车流主要来自从中间穿过的宝民一路,市政广场为政府办公单位所穿行,但明确划分行车路线,广场不设停车场,来往车辆不得长时间停留,尽量减少车辆对人的干扰。文化中心广场则采取全封闭式管理,机动车除紧急状态外不得进入广场内部空间,避免人车相互干扰,保证了广场空间的完整性及安全性。

广场规划对人的步行流线进行了组织,以林荫步行道和地面铺装将文化广场与周边环境建立流畅、便捷的步行联系,便于市民到达。广场内部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步行空间,形成完整连续的步行空间,步行流线组织空间序列的展开,通过适当的地面铺装变化和标志性景观的设置,增强轴线的引导性及空间的连续性、趣味性。设置坡道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并可保障紧急状态下的消防要求。

3.环境绿化规划

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力求做到以人为本,精益求精,注重环境空间的组织和环境设施的安排。

广场设计主要以水景及硬质景观为主,采用大面积铺装,尽量增大游人活动场地,利用踏步形成高差,增加空间的变化,产生景观趣味,形成休闲空间。通过轴线空间组织主要景点,使广场环境富于整体感和系统性。

绿化是广场的重要元素。恰当的绿化设计可增加广场空间的活 力和空间渲染力。

绿化规划以大面积的呈图案布置的草地为图底,行列式种植大王椰子形成强烈引导性绿化空间,结合休息坐凳丛植,对植冠径较大的伞形大乔木,形成安静的林荫休息空间。

六、投资造价估算

篇7:站前广场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概况

本项目位于滕州市东沙河镇境内,三养德村村东。本次规划区域位于京沪高铁滕州东站站前区域,根据最新一轮的滕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定位该区域为今后滕州市城市副中心,以高速铁路为契机,高铁滕州东站为核心,大力发展该区域经济文化,拟建设站前广场、居住区及配套商业、教育、客运站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本次规划范围仅为站前广场及其南北两侧,占地面积约142000 m2。

二、规划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滕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年)》

(5)《滕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年)》

(6)《滕州市东沙河镇总体规划》(审批中)

三、规划设计原则

1、明确区域定位

根据上位规划方案定位该区域为城市副中心,以高速铁路及其站房为契机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并能充分体现当地文化。

2、板块合理划分

合理调整城市路网,重新明确定位各板块功能,既能有效解决交通问题,又使规划结构清晰,目标明确。

3、确定规划目标,打造以“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都”为城市推广概念的城市门户形象及城市客厅形象。

四、规划结构

整个规划区域划分为三个片区,中部为站前广场,以满足高铁客运站人流集散、转乘换乘、并提供当地居民进行日常休闲活动等需求;北部为广场综合管理用房,负责整个站前广场以及附近区域的日常管理;南部为交通枢纽管理中心,设置出租车停车位120个,公交车停车位约120个,长途车停车位约80个,统筹管理高铁区域的内外交通,局满足高铁线大运量、高效率的运输服务要求,适应高铁站“快进快出”的交通特点。

五、设计理念

该广场以解决其实际功能为主,基本与站房地面持平,由于地势关系故采用架高广场的形式,底部功能为社会停车场。由东向西分为集散区域、中心区域及天桥。集散区域为旅客抵达或出发的必经之地,是高铁站房、社会停车场及中心区域的连接纽带。中心区域为市民及旅客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四周以八只雄浑墩厚的方鼎进行空间界定,加上广场中央的三足喷泉圆鼎,形成“九鼎”之势,使人联想起平原君赞扬毛遂的话语: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也象征着滕州人民“一言九鼎”,守信重义。

两座现代城阙耸立于中心区域与天桥交接两侧,不仅延续了站房所使用的文化元素,同时也昭示着旅客即将进入或离开滕州地界,极具象征意义。

六、建设规模与内容

(一)站前广场及连接线工程

1、站前广场

用地面积:52275.5 m

2总建筑面积:31340.0 m2

其中:广场建筑占地:31340 m2道路占地:8410 m2

绿化占地:12525.5 m2 容积率:0.6

地下停车位:429辆

2、站前南北道路(连接线)

站前广场南北道路:17408 m

2全长1088 m、规划道路红线16m。

3、广场综合管理用房

工程综合管理用房用地面积:7200 m2建筑面积:10300 m24、交通枢纽管理中心

用地面积: 7200 m

2建筑面积:10300 m25、停车场

停车场占地面积:10870 m

2其中:长途客车停车场2890 m2

城市公交停车场4310 m2

出租车停车场。3670 m26、绿化用地

绿化用地面积: 47046.5 m2

篇8:文化广场设计说明书

关键词:文化符号,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哈尔滨阿城区,人民广场

1 前言

自1115年起至1153年止, 金朝在阿城区历经四帝传承, 作为金朝的统治中心, 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在此传承了三十八年。通过女真族的传统文化与其他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形成了独特的金源文化。金源文化作为哈尔滨阿城区所特有的文化符号, 逐渐被国人乃至世界人民所了解。为了体现哈尔滨阿城区的城市特色, 金源文化符号被广泛的应用与各个领域。本文主要是通过哈尔滨阿城区市民广场设计中的金源文化符号运用, 详细讲述文化符号在现代城市广场中的应用途径。

2 文化符号的意义

文化符号是前人文化历史的见证, 也是历经时间淘洗沉淀下来的精华, 然后通过某些具象的东西体现出来。文化符号是通过一些具有独特内涵或者是特殊意义的标志体现的, 较为抽象但是承载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意义。哈尔滨阿城区作为金朝三十八年的统治中心, 通过女真族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金源文化。在城市广场的设计当中, 需要设计者对城市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提炼出能够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 才能充分将文化符号融入进城市广场的设计中, 达到向公众传播城市历史文化信息的目的。

3 城市广场设计的意义

城市广场作为展现城市形象、体现城市魅力的主要媒介, 其设计的新颖以及蕴含的意义, 都会通过独特的设计向公众群体展示出来。城市广场不仅为民众休闲提供了场所, 更多的还是为了展现城市的文化历史。城市的历史文化主要是通过文化符号进行传承, 所以需要提炼出合适的文化符号作为标志, 并将其运用于城市广场的设计当中。城市文化符号作为城市文化历史的具象化体现, 需要着重的表现在广场的雕塑、布局等多个方面。城市广场的设计中, 更多的需要融入周边环境, 实现情景的交融, 同时, 城市广场更多的需要体现城市的布局与理念, 这样才能凸显城市广场的独特性与意义。

4 提炼独特的文化符号

4.1 地域文化内涵

哈尔滨阿城区东南部依山傍水, 西部又有着辽阔的平原地带, 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孕育了独特的金源文化。经过时间长河的沉淀, 一些本质的元素逐渐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哈尔滨阿城区更多的是依靠优越的自然地理情况, 旨在打造旅游城市、山水城市, 将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设计体现出来, 粗犷的历史文化中赋予了现代文化的柔美。哈尔滨阿城区被人们称为“金朝第一都”、“女贞文化发源地”, 与其自身丰富的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哈尔滨阿城区城市广场的设计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也为游客了解哈尔滨阿城区历史文化提供了依据。

4.2 文化符号的萃取

文化是依靠历史资料与历史遗迹进行传承的。对于文化符号的提炼, 可以通过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特征、风土人情、风味特产等等进行具象化。文化是一种较为抽象的东西, 但是依靠具象化的事物, 可以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涵。根据哈尔滨阿城区独特的传统文化与历史遗迹, 探索出独特的金源文化符号。在哈尔滨阿城区市民广场中, 设计师通过对金源文化进行提炼, 设计出展翅翱翔的海东青作为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广场的设计里面。海东青是女真族最高的图腾, 象征着万鹰之神, 代表着坚韧、强壮、智慧和勇敢。通过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提炼, 设计出符合区域特征的文化符号, 并将其运用于城市广场的设计当中, 能够展现城市魅力的同时传播城市历史文化内涵。

5 城市广场文化的体现

5.1 多样化设计体现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魅力与形象的主要展示媒介, 不能单单依靠对于文化符号的模仿, 还需要融入设计师独特的理念与创意。文化符号是一个具象化的事物, 但是通过对其造型的变换、安置地点的不同也会对城市广场的设计好坏有着重要影响。同样, 城市广场也是市民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因此在设计的同时要尽量保证雕塑的朴素生动, 不易过重的进行渲染。

5.2 突出重点

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 必须要通过辅助设计来起到烘托重点的作用。海东青作为哈尔滨阿城区的文化符号, 通过其他雕塑的环绕与辅助, 在市民广场的中心地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展翅翱翔的海东青不仅仅代表了哈尔滨阿城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也体现了现代哈尔滨人积极向上、展翅高飞的冲劲, 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哈尔滨。

6 结语

通过文化符号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 可以充分的展现城市文化底蕴。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形象与魅力的主要体现媒介, 配合上文化符号的设计与应用, 既展现城市现代的魅力, 也体现了城市的历史底蕴, 同时还能展现城市的发展面貌。文化符号在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方面还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值得相关设计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卜兵.中国城市的图像速生[J].时代建筑, 2011 (03) .

[2]陈子瑞.景观艺术中文化柱的艺术特征性研究—以“兰州市西固广场”为例[M].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艺术学.2009.

上一篇:国务院关于同意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批复(国函[2005]88号)下一篇:齐心协力 共创教育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