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2024-04-19

外籍人员管理规章制度(共9篇)

篇1:外籍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外籍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为加强外籍人员在公司就业的管理,确保外籍人员在公司正常工作、生活及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外籍人员在华的法律规定,坚决不做损害党和国家利益的一切事情,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和其它关于保密的规章制度,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关于外国人在华劳动的一切规章制度,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第二条:外籍人员必须持有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其他国际旅行证件,并无犯罪记录。

第三条:外籍人员进入公司后必须及时进行体检,确定不得携带任何传染性疾病。

第四条:外籍人员入境进入公司后立即与公司外管联络员联系,由人事科以中文名字建立人事资料,编排工作单位,制作识别证,安排住宿床位,进行入住登记,外管人员及时与相关政府部门联系,办理相关手续。经审查资料如有不符且不适任人员即遣返。

第五条:外籍人员如果未办理工作证、居留证,必须积极配合外管人员提交相关证明文件,由外管人员负责办理相关证件。

第六条:如果未能及时相关手续,根据事实情况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外籍人员未能及时提报相关材料,入住登记等,造成事故的,由该外国人对延期办理负责;外管人员在外籍人员填报相关材料后未能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由外管人员对延期办理负责。第七条:外籍员工入境工作期间,相关证件由公司保管,居留证影本交人事单位运用,另居留证正本交外籍员工外出时随身携带,如遗失居留证须自行负担补办费用。

第八条:外籍人员如有出境情况须提报有关部门审批,并由外管人员进行登记。

第九条:外籍人员必须遵守公司相关规章制度,如有违反按公司相应规定处罚。

第十条:如外籍人员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公司应结清一切薪资,签订离职申请,外籍人员须及时交还就业证和居留证等有关证件,由外管人员及时报告相关发证机关,为外国人办理出境手续。

篇2:外籍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一、教学管理

第一条 我校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主要应由所聘系部负责,外事办和校内其它职能部门给予协助。所聘系部为外教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二条 外教一旦接受聘请并签署合同后即与所聘系部产生聘用关系,双方相互承担应尽的责任。

第三条 外籍教师不得擅自承担校外的兼职工作。

第四条 外籍语言教学人员的教学,以培养外语专业及合作项目办学项目和提高全院的外语水平为主,提高我校的整体外语水平。

第五条 外籍教师的教学时数,一般安排每周14-16节课左右,最多不超过16节课。未经同意,外籍教师不得自行调整课时量。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须事先征得所在系部和教务处的同意。外教如有超工作量,可按学校规定或合同规定给予超课时费。

第六条 外籍教师教学用的教材和教学资料由所在系部提供,教务处负责审定。外籍教师应根据选定的教材上课。外籍教师所推荐教材和教学资料,凡符合我国法律规定而有利于教学的,应尽量采用。

第七条 外籍教师的教学工作由相应的教学院系及对外交流与合作部统一管理,外籍教师教学遵守我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免造成教学事故。

第八条 外籍教师应按时授课,不得迟到早退,不得随意调课缺课。如有特殊情况调课或停课,须提前一周向外事办提出书面申请。如因病不能上课,应事先通知所在系部领导,委托教学秘书填写调课申请单;病愈后应及时补课。

第九条 外籍教师应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按时上下课,因故不能上课,应办理请假手续。

病假情况,如不能及时提交请假单,应先电话告知外事办;病愈后再凭病历办理正式请假手续。

事假情况,需向外事办提交请假申请表,外事办在综合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处理决定。一般来讲,外籍教师不应在学期当中请假,除非有充足的理

由,例如家庭事故、用人单位要求的公差等。如果在学期中外籍教师被其它的大学邀请去进行讲座,外籍教师需向对外交流与合作部出示官方邀请函,一般在得到用人单位的同意后才能准许请假。

第十条 外籍教师可以参加我校有关的教学方面的会议。所在系部应向外籍教师介绍学校和系部的教学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

第十一条 对外籍教师的教学工作,既要大胆管理,严格要求,又要注意方式方法。但教学上允许外籍教师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欢迎他们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凡有利于改进教学而又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应当及时采纳,并付诸实施;对不合理或暂时做不到的,要及时耐心给予解释。

第十二条 外籍教师必须参加学校的教学评价。对教学成绩显著的外籍教师,可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工作表现不良者,应采取适当方式予以批评,促其改进;对表现恶劣,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可予以解聘,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外教每学期末应有教学工作小结。每学年末应有教学工作总结,呈报所在系部,转呈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并留外事办备份。

第十四条 学校或聘外系部如有大型活动,应邀请外教参加,并提前一周以书面形式通知外籍教师。

第十五条 学校内任何部门或教师如因工作或教学需要与外教见面,应事先与外教约定。

第十六条 应尊重外籍教师的宗教信仰,但不准他们进行宗教宣传活动。在教学中一般性的涉及宗教背景和有关部门知识的介绍,不应简单地视为宣传宗教。在教学中,如遇有政治观点上的分歧,应区别不同情况和性质,妥善处理。应正面阐明我观点,予以解释,但注意不要强加于人。对故意攻击、挑衅性的政治问题,应当批驳,并及时向学校外事办和学校领导汇报。

第十七条 我校师生与外籍教师要友好相处,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加强合作,共同搞好教学工作。学生要勤奋学习,尊重外籍教师,积极配合他们的教学工作,完成他们布置的作业。对外籍教师中的意见,应通过主管部门转达,商讨解决办法。参加学习的教师和学生要遵守外事纪律,内外有别,保守党和国家机密。

第十八条 学校和外籍专家都应认真履行合同,受聘教学人员合同期满,方可离任。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离校,应首先完成教学任务,由本人提出申请,征得所聘系部和外事办的同意,方可成行,但提前离校的时间不得超出一个星期。

二、教学评估办法

第一条 外事办责制定外籍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并负责组织实施和进行相关解释。外籍教师的评价分为日常评价和学期末总评价两部分。

第二条 日常评价组成员以外事办职员为主,并吸纳负责外籍教师事务的教务秘书,公共英语教学部秘书以及国际交流学院教师。

日常评价人听取外籍教师的课程,并认真填写外籍教师听课记录表,完成后交回外事办(记录表请见外教日常听课记录表)。

针对每个外籍教师的日常评价每月至少进行两次,每次不少于一个课时。日常评价组成员还应尽量参与外籍教师的每次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讲座等,并作出相应的评价(评估表请见河北金融学院外籍教师课外活动评估表)。

第三条 期末总评价在每学期末进行一次。期末总评价是建立在总结分析该学期日常评价数据的基础上,分为教学特点和方法、教学态度和效果、课外活动参与情况、教学事故四个方面,最高分为8分,最低分为0分。

期末总评价还将参考教务部所提供的学生对外籍教师进行的测评数据(测评表请见河北金融学院教学评估学生测评表)。

作为期末总评价的结果,对每一位外籍教师的期末教学总评价表将会以中英文两个版本的形式给出。英文给外籍教师,中文供学院内部使用和备查。

第四条 综合评估分未达到2分者将视为不合格。在一学年两次评估中,一次不合格者,对外交流与合作部将给予警告;两次均不合格者,我院将考虑不再续聘。

第五条 对外交流与合作部将授予每学期评估得分前三名的外籍教师“优秀外籍教师”称号,并推荐参与学院优秀教师的评比,获得“学院优秀教师”称号者,即可与中国籍优秀教师一起接受表彰及物质奖励。

三、住宿管理

第一条 外教住在学院公寓内。外事办负责提供其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配备。

第二条 外教必须遵守公寓管理制度,服从公寓管理人员的安排,房间内设施有问题时,及时通知管理人员解决。

第三条 保持公寓楼内安静和正常生活秩序,不得酗酒闹事、斗殴打架,不得大声喧哗或高声播放音响妨碍其他人的休息。

第四条 不得在公寓楼内组织任何大型聚会,公寓内如需进行小范围娱乐活动必须在十点之前结束。

第五条 学生不能随意进出外教公寓,来访者须交验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工作证、学生证或护照等)办理登记手续方可入内。第六条 大量现金及贵重物品应存入银行或妥善保存。

第七条 不得损坏、拆卸、改装宿舍楼内设备和线路。不得在墙面粘贴任何物品,损坏或遗失公物要赔偿。

第八条 遵守防火规定,严防火灾。严禁乱动配电箱、消防器材等,室内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酿成火灾者,须赔偿一切经济损失,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九条 外教外出或在外留宿时,需提前2个工作日向外事办说明去向、事由和拟定返回时间。返回后需在12小时内向外事办登记外出住宿地点并出示车票凭证。如过超过拟定时间返校,需提前电话通知。如发现外出未报住宿登记公安机关将会进行行政处罚,罚款由外教自付。

第十条 每学期结束后,外教需提交本学期内外出活动报告包括(出行时间、出行事由、在外居住具体地点)。

第十一条 寒暑假放假前需办理离宿手续,打扫公寓卫生,整理好个人物品。不得在公寓存放贵重物品,如有丢失后果自负。

篇3:北京:加强外籍人员聘用管理

《通知》明确了外籍人员来京工作的条件, 包括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通知》指出, 外籍人员来京工作必须要有确定的用人单位, 且从事的工作不能超出工作许可限定范围。

《通知》明确, 自今年10月31日起, 新申请办理工作许可和工作证件的外籍教师, 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 应持有教师资格证书;从事语言教学的, 应取得国际通行的语言教学资格证书。

用人单位需要聘请外国文教专家, 必须先取得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认可。用人单位要指定专人担任外籍人员工作事务专办员, 建立健全外籍人员工作档案。外籍人员离职后, 应注销工作证。对非法就业的外籍人员, 北京市将依法查处。

篇4:外籍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部长约翰娜·婉卡说:“近几年来,德国高校已逐渐成为全世界科研人员关注和汇聚的地方。他们身处德国,对生活和工作都感到满意。每3名科研人员当中就有1名希望长期留在德国。”大部分受试科研人员称德国的工作氛围和社会融入程度相当不错。其中,最受好评的是德国高校的服务机构为外籍科研人员提供的人性化服务和关照,这是他们对德国感到满意的最重要因素。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主席马格莱特·温特曼特(Margret Wintermantel)说:“德国高校一直以来秉承‘欢迎文化的理念,这是除高质量的研究水平以外,形成国际吸引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很高兴来自国外的科研人员能如此成功地融入德国的高校。”从研究结果来看,在德国的外籍科研人员的确能够顺利地开展各项工作,也能与德国同事保持密切的关系。但是,他们的社交生活几乎被工作占据,也就是说,除了工作时与德国同事接触以外,在其他时段和领域便很少与德国人有交往。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主席霍斯特·希普勒(Horst Hippler)表示:“德国许多高校通过多年的努力塑造了闻名全球的‘欢迎文化,然而,这样的文化不应局限于实验室或校园内。外籍科研人员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长期需求,一方面要求高校的行政机构有较高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争取打造校园外的城市‘欢迎文化。我们将在这些方面继续加强协作和投入。”

篇5:外籍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为加强我司涉外人员工作的管理,保证我司外事交流以及其他外事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外国人在我司的绝对安全,防止涉外事件及其他案件的发生,严防在涉外活动中失密、泄密和被窃问题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及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司实际,特作如下外籍人员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一条 我司外事安全保卫工作,在公司的领导指导下,实行主管部门分工负责制,在业务上对外籍人员进行指导、监督、检查,人事部对外籍人员进行统筹安排。

第二条 凡来我司工作、交流、访问、居住的所有外国人,公司都会及时登记并备案人事部。

第三条 外国人来司后,接待部门(必要时请公安局外管处协助)要对他们进行有关中国的法律法规教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等的宣传教育,以及我司有关纪律、规章制度教育。

第四条 外事公寓管理人员要选派政治上可靠、责任心强、作风正派的人员担任。严格执行外事公寓(宿舍)安全保卫管理规定和会客登记制度,落实各项安全保卫措施,并定期检查,及时消除不利于安全的各种隐患,保证外国人在公司期间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第五条 外籍人员在公司内举行集体性活动,如该国国庆日、重大纪念日、讲座、学术交流、舞会等,接待部门要提前将时间、地点、人员及内容等情况通知公司领导及相关部门。

第六条 外籍人员外出活动、参观、游览,要有专人陪同,陪同外宾工作人员,必须由政治可靠,思想作风正派,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必须严格执行车辆出行的相关规定。

第七条 外籍人员食、宿,会议室等场所,要有专人负责,安全工作要万无一失。外事接待部门要设立值班制度,发生案件要及时与保卫处取得联系,及时处理,防止事态扩大。

第八条 外籍人员在我司活动结束时,接待部门要提前通知办公室和人事部。

第九条 涉外活动中,如发现外籍华人员套问、窃取国家机密,刺探情报、拉拢腐蚀我方人员或提出与交流活动无关的要求,要及时报告公司领导。

第十条 外籍人员向我方馈赠有淫秽内容物品和反动、迷信宣传品或图书、照片、录音、录像、光盘时,应拒收并及时向公司汇报。

篇6:外籍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做好本市的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优化发展环境,满足外籍人员子女在我市接受教育的需要,维护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教外综〔1995〕130号)、《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2〕52号)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北京合法设立的外国机构、外资企业、国际组织的驻华机构和在京合法居留的外国自然人,可依据本办法申请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学校可实施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采用外国教育教学模式。

第三条 学校及其举办者、教职工和学生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不得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学校有义务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中国法律、法规的教育。学校及其举办者、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受中国法律保护。

第四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学校的规划、审批、管理工作。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对学校实行按需设立、规范办学、依法管理的方针。

—1— 各所在区教育委员会协助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做好本辖区学校的前期审核、日常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 设立

第五条 申请举办学校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北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二)以组织机构申请设立的,该组织机构应在京合法设立。以自然人申请的,申请人应当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犯罪记录、持有公安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在京有固定的住所和有稳定工作的外国自然人;

(三)具备引进外国教育、教学模式的条件;

(四)有相应规模的生源和办学需求;

(五)有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

(六)有必要的场地、设施及其他办学条件;

(七)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有与拟办学规模相匹配的资金投入;

(八)学校的设置标准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执行。

第六条 设立学校,分为筹设和正式设立两个阶段。具备办学条件,达到设置标准的,可以直接申请正式设立。申请筹设和正式设立学校,应当将齐全的申报材料提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第七条 申请筹设学校,应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提交下列文件:

—2—

(一)申办报告,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举办者、申请举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名称、培养目标、招生计划、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

(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统一格式的《北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筹设/正式设立申请表》;

(三)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

(四)办学场所、场地、设施及其他办学条件的有效证明文件,及房屋安全、办学场地消防安全鉴定机构提供的符合安全要求的证明文件;

(五)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资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六)学校所在区域的生源调查情况和办学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七)机构举办者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

(八)机构举办者的法人资格证明;

(九)自然人举办者还须提交由公安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近5年居住国公证机关出具的无犯罪证明,最高学历或学位证明,在京工作单位出具的聘用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住所证明;

(十)所在区教育委员会的意见函;

(十一)审批机关认为必需的其他证明材料。

—3— 第八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自受理筹设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做出是否同意的决定。同意筹设的,发给筹设批准书。不同意筹设的,予以说明理由。

筹设期不得超过三年。超过三年的,举办者应当重新申报。筹设期内,不得招生。

第九条 完成筹设申请正式设立学校,举办者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制的《北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筹设/正式设立申请表》;

(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筹设批准书;

(三)筹设情况报告;

(四)章程;

(五)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和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

(六)机构举办者提交法人资格证明。自然人举办者提交由公安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近5年居住国公证机关出具的无犯罪证明,最高学历或学位证明,在京工作单位出具的聘用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住所证明;

(七)办学场所、场地、设施及其他办学条件的有效证明文件,及房屋安全、办学场地消防安全鉴定机构提供的符合安全要求的证明文件;

(八)拟任首届董事会或理事会组成人员、法定代表人、及校长的身份证明文件、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职称、在京合法 —4— 居住证明等证明文件。校长还需提供具有5年以上相关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的证明文件;

(九)教师的资格证明文件;

(十)课程来源、教材情况、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十一)所在区教育委员会的意见函;

(十二)审批机关认为需要的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条 具备办学条件,达到设置标准的,可以直接申请正式设立,并应当提交本办法第七条

(一)至

(九)项和第九条第(四)项、(八)至

(十二)项规定的材料。

第十一条 学校只能使用一个中文名称,其外文译名应当与中文名称相符。学校的名称应当反映不同国别普通教育的性质、层次和类别,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世界”“全球”等字样。规范名称应为“北京***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第十二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自受理正式设立学校申请之日起三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统一格式和编号的《北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办学许可证》。

第十三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筹设或正式设立的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包括组织或者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完成筹设申请正式设立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专家评审的时间,不计算在审批期限内。

—5— 第十四条 学校取得办学许可证后,应当依据中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本市相关部门进行法人机构登记。

第十五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立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后,将学校主要办学信息报送教育部。

第三章 组织与活动

第十六条 章程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学校的名称、地址;

(二)办学宗旨、规模、层次、形式及招生对象等;

(三)学校举办者名称、住所、资产的数额、来源、性质等;

(四)董事会或理事会等决策机构的产生方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主要职责等;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等决策机构成员的条件及任期,产生办法;组织机构、决策机构决议生效规则、权限及因决策失误导致损失决策机构(成员)的责任,决策机构出现非正常情况的处理办法;

(五)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产生办法;

(六)学校主要内部的机构设置及其产生办法、职能、规则制度;

(七)校长的产生与罢免程序,职权与责任,任期;

(八)章程修改程序;

(九)学校自行终止的事由;

—6—

(十)学校变更、终止程序与终止后资产的处理;

(十一)其他必须由章程规定的事项。

学校修改章程,应当报所在区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备案。

第十七条 学校应当设立董事会或理事会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或者理事会由举办者、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

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依照章程的规定行使职权。董事会或理事会由五人以上组成,设董事长或者理事长一人。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遵守中国法律法规。董事长、董事或者理事长、理事名单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备案。

董事会或理事会应定期举行会议,应有健全的会议记录制度和会议决议存档制度。

举办者参加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应当依据章程规定的权限与程序,参与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活动。

第十八条 学校根据章程规定可设立监事或监事会,对学校业务和董事会或理事会执行业务情况进行监督。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由举办者和教职工代表等组成。

第十九条 学校的举办者、法定代表人或校长应当常驻北京。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在举办者、董事长、理事长或者校长中确定。

第二十条 学校应当按照办学许可证载明的办学地址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不得设立分校。

—7— 第二十一条 学校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聘任教师和管理人员。聘任中外籍教职员工和管理人员,应依法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并按照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

聘任的外籍人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办法》及外国人在华工作有关规定办理。学校如需聘用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人员,需经外交部批准。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学校招生对象主要为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合法居留的外籍人员的子女。

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学校可适当招收在京合法居留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居民子女、在境外依法定居的中国公民的子女以及符合相关规定的引进人才子女。不得招收在中国境内定居的中国公民的子女。

第二十三条 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学内容,由学校自行确定。但是其中不得包含违反中国法律法规、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等的内容。

学校应当开设中国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开展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各种活动。

第二十四条 学校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帐簿。

学校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根据办学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向社会公示,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学校应按学年 —8— 或者学期以人民币计收费。学校收取的费用应当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改善办学条件和保障教职工待遇。学校的外汇收支活动以及开设和使用外汇账户,应当遵守国家外汇管理规定。

学校对举办者投入学校的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向学校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五条 学校不得在中国境内从事工商活动及办学以外的其他营利活动。

第四章 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六条 学校应按照中国相关规定进口和采购拟使用的教材、教学设备和办公用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及所在区教育委员会可根据需要对学校使用的教材进行审查。

第二十七条 学校建设用地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规定办理。

学校校舍、场地不得用于与正常教育教学不相符合的活动。

第二十八条 学校应依法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并按照国家及北京市规定建立学籍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 学校建立报告制度;学校需于每年3月向所在区教育委员会提交上一的办学报告,经所在区教育委员会审核后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9— 学校应将招生简章和广告报所在区教育委员会备案。

学校应当于每年新学年开学后3个月内将学校的课程安排情况、教材与说明以及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名册,报送所在区教育委员会备案。

学校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学校应当在每个会计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社会审计机构依法进行审计,公布审计结果,并报所在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备案。

学校应按照民政部门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检查、等级评估、抽查、抽查审计、信息公开、信用建设等相关要求,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第三十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及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对学校实行管理和监督,指导学校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学校信息公开和信用档案制度,促进提高办学质量;组织或者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评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市区两级教育督导部门将学校纳入监督监管范围。

第五章 变更与终止

第三十一条 学校举办者、法定代表人、办学场所的变更,需报所在区教育委员会审核后,再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并提交相应材料:

(一)举办者的变更

—10—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制的《北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筹设/正式设立申请表》;

2.新的机构举办者的法人资格证明;

3.新的机构举办者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

4.新的自然人举办者还须提交由北京市公安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近5年居住国公证机关出具的无犯罪证明,最高学历或学位证明,所在工作单位出具的聘用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住所证明;

5.原董事会或理事会的决议;

6.新举办者和原举办者双方就变更签署的协议; 7.原举办者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上一的财务审计报告;

8.具有法律效力的财务清算报告; 9.学校资产清单和有效证明文件; 10.变更举办者后制定或确认的章程;

11.变更举办者后更改或确认的课程来源、教材情况、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12.变更后校长、教师的情况。如有更换需提交资格证明文件;

13.所在区教育委员会的意见函; 14.审批机关认为必需的其他证明材料。

—11—

(二)法定代表人变更 1.变更法定代表人申请书;2.董事会或理事会决议;3.章程;4.法定代表人有效身份证明;5.法定代表人有效居住证明;6.法定代表人简历;7.所在区教育委员会的审核意见; 8.审批机关认为必需的其他证明材料。

(三)办学场所变更 1.变更办学场所申请书; 2.董事会或理事会决议;

3新办学场所、场地、设施及其他办学条件的有效证明文件,及房屋安全、办学场地消防安全鉴定机构提供的符合安全要求的证明文件;

4.《北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办学许可证》; 5.所在区教育委员会的审核意见; 6.审批机关认为必需的其他证明材料。

校长、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的变更,应向所在区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二条 学校名称、层次的变更,需报所在区教育委员会审核,再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并提交相应材料:

—12—

(一)变更学校名称(同申请条件)。

(二)变更办学层次 1.变更办学层次申请书; 2.董事会或理事会决议; 3.可行性报告;

4.课程安排、教材选择; 5.校长及教师聘请情况; 6.办学场所设置情况;

7.所在区教育委员会的审核意见;

8.《北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办学许可证》; 9.审批机关认为必需的其他证明材料。

第三十三条 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

(一)根据章程规定要求终止,并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审查批准的;

(二)被吊销《北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办学许可证》的;

(三)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并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审查批准的;

(四)其他依法应终止的情况。

第三十四条 学校终止时,应该妥善安置学生和教职员工。第三十五条 学校终止时,应根据章程的规定,参照中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财务清算。

—13— 学校自己要求终止的,由学校组织清算;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依法撤销的,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清算;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而被终止的,由人民法院组织清算。

第三十六条 学校终止后,对学校的财产按照下列顺序清偿:

(一)应退受教育者学费、杂费和其他费用;

(二)应发教职工的工资及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

(三)偿还其他债务。

学校清偿上述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七条 终止的学校,应当将学校办学许可证和印章交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并依法办理法人登记注销手续。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学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进行处罚:

(一)擅自分立、合并学校的;

(二)擅自改变学校名称、层次、类别和举办者的;

(三)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广告,骗取钱财的;

(四)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学历证书、结业证书的;

(五)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14—

(六)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骗取办学许可证的;

(七)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的;

(八)恶意终止办学、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的。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学校,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四条进行处罚。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限期整顿或者停办。

(一)办学资源(包括资金、生源和师资)严重不足,无法正常运行的;

(二)从事工商业活动及其它营利活动的;

(三)从事违反中国法律、法规活动的。

第四十一条 学校违反国家有关税收、收费、外汇、财务管理等法律、法规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发布前已经批准成立的学校,应逐步达到本办法规定的要求。

第四十三条 驻中国外交机构开办的外交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予以解释。

—15—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篇7:外籍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大厦根据经营的需要,将在必要的时间、必要的岗位聘请一些外籍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特制定本办法。

一、聘用程序:

1.由大厦写出《聘用外国人申请报告》,写清聘任的岗位职务、聘任期限、薪酬、技术要求,起草聘用合同,并同被聘人协商合同事宜。

2.双方达成协议后,持外籍人员的健康状况证明由人力资源部为其办理就业许可证书,然后再由总经理办公室为被聘人员办理入境手续。

3.入境后双方正式签订聘用协议,并按协议期限开始工作,人力资源部为外籍员工办理就业证,总经理办公室为其办理居留证。

二、劳动管理:

1.外籍工作人员进入大厦后,大厦应向其进行中国法律法规和中国国情的培训,并使其熟知大厦的规章制度。

2.双方均应严格履行协议条款,完成协议规定的权利义务,并承担违约责任。

3.外籍工作人员按协议的约定申请年假或因个人原因申请其它休假时,应填写《休假申请单》,并由部门经理、人力资源副总监、大厦总经理签字后方可休假。

篇8:外籍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国外高校国际化的经验表明, 实施高校国际化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能够支撑并不断推动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高素质的师资和管理队伍。目前, 对于我国高校而言, 聘请外籍人员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已较为普遍。创新教育背景下, 引进部分在管理上很有经验的专家来充实我们的教育管理队伍, 直接参与教学科研管理, 将切实可行的办学思想、管理模式结合起来, 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创新, 同样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聘请外籍管理人员的必要性

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撑, 是高校运行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尤其是高校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高校聘请外籍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一) 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对高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国际化是以教育要素的全球化、交流活动的多样化、手段的网络化为特征的, 它改变了高校在本国内部形成的教育、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状况, 使高校自身与国际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了一个沟通交流网络。为了应对这种开放, 高校必须更多地走向国际舞台, 交流合作, 共谋发展。相应地, 高校本身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开放型、国际化的管理队伍, 才能支撑这种全球对话。显而易见, 本土管理人员在国际化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难以满足国际交流的需求, 难以应对多样化的国际管理背景。因此, 聘请外籍人员从事涉外管理工作是在全球教育市场下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为高校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教育市场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 各国教育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高校聘请外籍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是对先进管理思维和经验的引进, 也是对多样的管理文化的引进。一方面, 这是一种先进模式的学习, 直接提高了高校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另一方面, 通过对引进来的先进元素的学习和整合, 提升了高校管理队伍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因此, 聘请外籍人员从事涉外管理工作, 是高校利用全球教育资源, 充实管理队伍, 提高管理水平, 提升高校竞争力, 促进国际化发展的选择。

二、高校聘请外籍管理人员的风险和挑战

当前, 我国高校聘请的外籍人员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尤其集中在语言教研领域。也存在外籍人员涉及高校管理工作的情况, 但并不普遍, 而且往往只是为便于教学科研工作而兼职承担管理任务, 如担任副院长等。专职从事管理工作的外籍人员在我国高校非常少见。尽管高校国际化发展需要外籍人员补充管理队伍, 发挥特有优势, 但聘请外籍人员从事管理工作面临很多的风险和挑战, 包括体制机制障碍、文化冲突、公平危机等多方面。

(一) 体制机制障碍

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方面, 在《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 (人社令第16号) 出台前, 我国社会保险体系没有完全覆盖外籍人员。除德国和韩国因与我国订有协议, 两国人员在华工作可缴纳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外, 其他国籍人员在华工作只能缴纳工伤保险。所以, 高校如若聘请外籍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在医疗、养老等方面往往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弥补。《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自2011年10月15日起颁布施行, 其实际操作效用尚有待观察。

具体到高校, 在学校管理规定上, 关于外籍人员管理方面往往缺失, 聘请外籍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更是空白。既有的涉及外籍人员的管理规定一般也只局限在其教学科研工作本身, 并不能形成一套规范完善的管理方案。这样的管理现状, 可能会影响到外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也可能造成其工作流动性太高。

(二) 文化冲突风险

因为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等差异, 外籍人员在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可能会先天性地与我国现行主流价值文化和发展导向产生冲突。尤其的, 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模式和思路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 可能是发展上的差距, 也可能是文化上的不同。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外籍人员在从事管理工作中产生不认同等消极情绪, 甚至引发矛盾冲突。另一方面, 大多数外籍人员并无长期定居中国的打算, 融合甚至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积极性相对缺乏。同样, 高校本土工作人员对外籍人员的接纳愿望并不强烈, 对于聘请外籍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必要性的认识稍有欠缺。这种后天沟通的不到位也可能会加剧这种冲突。此外, 当前获取外籍人员信息的渠道相当有限, 难以全面了解拟聘外籍人员的个人背景, 从而影响高校对于拟聘外籍人员的判断。这种选人上的隐患, 很可能在后期用人过程中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 待遇公平危机

由于国籍的区别, 高校聘请外籍人员一般不能参照既定的我国本土人员的薪酬办法进行薪酬管理。而且现实情况是, 外籍人员往往薪酬待遇较高, 可能与本土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引发本土人员的不满情绪, 甚至出现消极怠工的行为。管理工作在很多情况下界限是模糊的。特别是, 如果聘请之初对其岗位和职责界定不清晰, 或者工作后续发生变化, 外籍人员与本土工作人员在工作内容上的差异性并不显著, 或者说, 外籍人员区别于本土工作人员的所谓优势性和不可替代性并未得到体现, 但依旧保持外籍人员较高的薪酬待遇, 则会导致本土人员对高校管理的公平产生信任危机。而本土人员的这种不公平感知, 一方面影响其本身工作效用的发挥, 另一方面也可能加剧与外籍人员的矛盾。其带来的破坏性是无法估量的。

三、高校聘请外籍管理人员的基本作法

(一) 立足我国教育大局思考

在思想上, 聘请外籍人员从事管理工作要有利于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 有利于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服务教学科研工作的质量。必须注意的是, 高校聘请外籍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应该立足于自身发展的现状和需要, 逐步挖掘适合外籍人员的工作岗位和职责内容, 要遵循按需聘请、保证质量、注重效益的工作原则, 发挥外籍人员的特有优势, 推动高校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此外, 制度上, 对于已经意识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的, 如2011年10月15日起颁布施行的《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 应稳抓跟进, 尽快有效执行, 并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对于外籍人员在华工作其他制度环节上的缺失, 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无论是国家宏观层面, 还是具体到高校本身, 都应该从制度管理的角度, 规范并保证外籍人员更充分、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 明确聘请外籍人员的资质条件

从国家规定层面看, 依据《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 (原劳部发[1996]29号) ,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实行就业许可制度。高校拟聘请的外籍人员需持有职业签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及外国人居留证件。

从高校聘用角度看, 对于从事管理工作的外籍管理人员, 在基本条件上, 应符合国家关于外籍人员来华工作的相关政策规定;在思想认识上, 应认同并熟悉我国高校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在素质能力上, 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 能够独立完成本职工作并与同事展开沟通合作;在行为态度上, 应愿意服从高校的管理, 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

(三) 限制外籍人员的聘用岗位

出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考虑, 高校部分管理业务不便外籍人员涉入。所以, 对于外籍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具体部门和岗位应做出清晰的区分, 必要时要有明确的限制和禁止。当前高校与国外联系日益频繁、紧密, 外籍人员对国外语言环境、管理环境、发展环境、文化环境等比较熟悉。诸如学校国际交流处相关岗位可聘请外籍人员, 再如各学院的国外招生、留学生管理, 及国际认证等事务性管理工作可由外籍人员承担。对于与国际事务无关的常规管理工作, 无需聘请外籍人员。外籍人员可就国外高校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 并对学校管理工作提出建议。特别是, 高校党务部门、保卫部门和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 不宜外籍人员介入。总之, 聘请外籍人员, 发挥其所长, 弥补本土人员在高校国际化发展中的不足, 是基于更好地开展高校国际化交流合作的目的, 是出于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的考虑, 要坚持按需聘请、保证质量、注重效益。

(四) 界定并落实外籍人员的岗位职责

外籍人员担任的管理岗位职责应与所聘岗位紧密相关, 主要从事国际性事务管理, 不涉及学校日常行政管理工作, 对其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承担的责任范围应当明确。而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的高低是基于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的考虑, 并不是因为国内外工作人员的身份而进行的区分。同时, 在聘用合同中, 关于岗位的安排与职责的界定应有清晰的表达。关键是, 对于外籍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应该达成的管理目标和工作效果, 及对其考核评估的方式手段, 都应有所体现。此外, 对于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合同期限、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续订等内容也应完善。通过健全的规范的聘用合同, 来规避对外籍人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

外籍人员岗位职责得以有效落实的前提是职责的内容界定清晰、标准明确量化。过程控制是落实外籍人员岗位职责的关键, 应及时跟进工作进度, 监督工作范围, 判断工作效果, 在过程中控制外籍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 对此进行考核评估, 并及时调整和促成改进。

(五) 确定薪酬、保险等待遇

高校对于外籍人员的薪酬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协议年薪制;二是参照本土人员的岗位管理办法, 根据其岗位标准核算薪酬。后者包含根据其岗位计发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生活补贴和岗位酬金。因外籍人员无法扣缴住房公积金, 高校可按照同岗位同级别本土人员的住房公积金数额, 作为额外补贴, 按月对外籍人员发放。国家住房补贴由高校所在的资产管理部门向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申报, 凡申报通过的, 按照相应标准核发补贴。在具体操作上, 同样应该坚持高校关于岗位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做法。通过清晰界定工作职责来确定外籍人员的岗位, 立足于岗位, 按规定对应其薪酬。在这种情况下, 外籍人员可能会有较高的薪酬待遇, 但这是基于其岗位职责, 而非外籍人员本身。这也与当前人事制度改革中基于岗位管理而非身份管理的思想相吻合。

受聘期间, 外籍人员的保险相关问题可具体参照《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来执行。该《办法》第三条指出, “在中国境内依法注册或者登记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依法招用的外国人, 应当依法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由用人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9-24.

[2]殷永建, GERTRUD Goudswaard, 刘丽.跨文化交际与高校外籍教师管理[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1 (10) :726-730.

[3]王娜.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外籍教师的管理初探[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 (3) :10.

[4]刘新颜.高校外籍教师管理中的文化冲突现象探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8) :78-80.

篇9:外籍教师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我院外籍教师(以下简称“外教”)的招聘、教学、生活、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学院与外教所签订的聘用合同得以顺利履行,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外教的招聘及录用

第二条

学院将通过正规渠道(外国专家局或政府机构推荐的中介组织)或直接与个人联系招聘外教,其中从事英语教学的外教须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口音纯正的英**语国家。第三条

学院直接与外教签定聘协议,并为其办理《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

第四条

处教凭《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认可》在国外申请签证后来华工作。

第五条

外教来华后到有关部门指定医院体检。体检合格后学院代其办理《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证》、《外国人居留许可》等证件。证件办理妥当之后,双方签订聘用合同生效。

第三章

外教的教学管理

第六条

外教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涉及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学习教学大纲以及学校的管理规定。第七条

外教要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宗教政策、民族风俗。

第八条

外教不能在课堂上宣传宗教,不能谈论政治,色情等话题。第九条

外教要按时上课下课,不得迟到或早退,不得将含酒精饮料带到学校教学区,不得在课堂上吸烟。

第十条

未经学院同意,外教不得在本校以外的其他机构兼职。

第四章

外教的生活管理

第十一条

学院外外教提供教师宿舍。外教要遵守宿舍管理规定,爱护宿舍内的家具,电器等设备,外出关闭电器电源,外教不得带学生到宿舍,未经学院同意不得留宿他人。

第十二条

宿舍内的设备如出现故障、损坏,外教应向综合处(外事办公室)反映,由综合处(外事办公室)协助解决。

第十三条

外教生病可请示学院外事人陪同前往医院看病,如需要请病假需向学院出示医生证明。

第十四条

外教享受合同期内的中国法定假日及寒暑假,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职员工参加的福利性质活动,如旅游,聚餐等。第十五条

学院宿舍紧张时,会为外教在校外租住公寓,学院支付租金,外教个人承担水、电、煤气,通讯等费用。

第十六条

外教与学校聘用期满后,须向学校归还图书,教学设备等物品,清点宿舍物品无误工后离开。

第五章

外教的安全管理

第十七条

外教应该保持积极、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

第十八条

外教在宿舍内应注意防火,不卧床吸烟,不私自安装使用大功率电器,离开房间关闭电器电源,不在宿舍内存放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第十九条

外教外出应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不与陌生人搭讪,保管好随身财物,避免被骗、失窃事件发生。第二十条

如外教触犯中国法律,则交由公安机关处理。第六章其他事项

第二十一条

合同期满,学院将根据外教的表现出具推荐信或离职证明;如、因外教过错或主动辞职导致合同提前终止,外教须向学校赔付合同约定的违约金。

第二十二条

外教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要尊重中国的宗教政策,不得传播宗教,未经中国政府批准不得成立跨学校,跨地区组织,不得散播反华言论。

第二十三条

外教的居住地点变更,应在10日内由学校工作人员陪同到公安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四条

外教在合同期满之前辞职或者学校与外教约定解除合同时,外教应主动将《外国专家证》、《外国人居留许可证》等证件交由学校送相关部门注销。

第二十五条

本管理制度由学院外事办公室(教务处)负责解释。

学院

上一篇:出纳新员工年度总结下一篇:高三诗歌鉴赏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