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的反义词

2024-04-22

反驳的反义词(精选14篇)

篇1:反驳的反义词

反驳的反义词

反驳,指提出反对的理由辩驳;反对;犹言对立,矛盾。

一、【反义词】

赞成,拥护,附和,赞同,支持

二、【基本解释】

[释义](动)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

[构成]偏正式:反〔驳

[同义]批驳、驳斥

[反义]赞成、赞同

三、【英文翻译】

1.refute; confute; retort; rebut; counterplea; disproof; refutation; contradict

四、【短语造句】

1. 她在一片喧嚣声中反驳着。

2. 彼得脸红了,没有立即反驳。

3. 我要能反驳你的意见就好了。

4. 这种说法是无可反驳的。

5. 她火冒三丈地反驳他。

6. 他克制着没大声反驳反驳的`反义词反驳的反义词。

7. 她反驳他,说他不好。

8. 她反驳我,说我才应该受责备。

9. 她用一些尖锐的问题反驳讲话人。

10. 基尔斯没有反驳他。

五、【详细解释】

◎ 反驳 fǎnbó

[retort;rebute;confute;disprove] 提出反对的理由辩驳

他反驳那种认为意大利人不是好战士的传说

(1).亦作“ 反駮 ”。犹言对立,矛盾。《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伊 五帝 之不同礼, 三王 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駮。”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眼中钉》:“但同时也觉得他的感触太枯燥,色彩太暗淡,总有点和自己的趣味相反驳。”

(2).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 巴金 《灭亡》第十章:“我想找话来反驳你们,但是我不能够” 丁玲 《韦护》第三章三:“他找不出理由反驳,虽说在心里觉得有许多委曲。”

(3).犹驳回。《红楼梦》第九一回:“岂知府里详上去,道里反驳下来了。”

(4).驳斥他人论证的一种逻辑方法。反驳的方法有三种,即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方式。

篇2:反驳的反义词

与反驳一词含义相近的词语有:驳斥、异议、驳倒、辩驳、批评、反对、批驳、批判等。

1、驳斥 [ bó chì ] 反驳错误的.言论或意见。如:驳斥伪科学的谬论。

2、异议 [ yì yì ] 不同的意见。如:提出异议。

篇3:反驳的反义词

一、什么是“猜想-反驳”模式

所谓“猜想-反驳”模式 (证伪主义) 是由K·波普尔 (1902-1994) 提出的科学发展的模式。其基本思想如图1所示:

根据这种科学发展的模式,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猜想与反驳”, 所谓猜想就是围绕特定的科学问题而提出的尝试性理论, 即假说。所谓反驳就是对所提出的假说进行批判性的检验, 以排除错误。猜想是一个过程, 要经过曲折的探索道路, 不断的消除错误。因此, 大胆猜想, 严格批判的“试错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在进行科学研究时, 要解放思想, 批判已有的理论, 通过消除错误而不断逼近真理。

二、“猜想-反驳”模式的探究教学设计思路

“猜想-反驳”的主要环节就是提出尝试性理论并进行评价修正, 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从待探究的问题开始;由学生根据背景知识提出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尝试性设想;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改进和修正;得到一个更合理的解决问题的设想;通过逐次深入的试错与批判, 不断逼近目标 (故这种模式也可称为“试错-逼近”模式) 。据此设计的“猜想-反驳”模式探究教学设计方案之一如图2所示。

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强调反驳, 反驳就是批判, 因为批判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借助这种模式开展的探究教学活动, 同样也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质疑习惯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三、探究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教学设计

“猜想-反驳”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特别适合于学生认识和建立新的概念, 探究电磁感应产生条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实验观察、进而分析论证、归纳结论、从而得出电磁感应产生条件。但教学中不求一步到位, 一步也难以到位, 教学中不但不回避, 反而更关注学生在归纳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成熟, 有待改进的结论, 借助认知冲突的形成与解决、逐渐逼近结论——电磁感应的产生一般条件。

从知识准备角度的角度看, 怎样引导学生从直接的观察结果, 转而从磁通量 (以及磁通量变化) 的角度陈述、概括有关实验结果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教学环节。

下面是以人教版3-2“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采用“猜想-反驳”的模式进行探究设计的实例。

课题: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实验1:演示课本图4.2-1所示实验

——重温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切割磁感线。

实验2:学生分组实验 (课本图4.2-2所示实验——磁铁插入线圈)

——观察现象, 搜集证据

——归纳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当闭合电路与磁铁间相对运动时

〖设想1〗

——如何理解? (磁铁插入线圈, 可看作线圈“切割”磁感线)

实验3:学生分组实验 (课本图4.2-3所示实验——模仿法拉第的实验)

——观察现象, 搜集证据

——归纳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认知冲突! (无“切割”, 无“相对运动”) ……

重新审视有关实验

分析实验2:再次归纳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闭合电路与磁铁间) 相对运动时→磁场强弱的变化

分析实验3:再次归纳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开关通、断→电流变化→电流的磁场变化→磁场强弱变化

师生归纳:当闭合电路所在处磁场的强弱发生变化时, 闭合电流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设想2〗审视实验1:新的认知冲突! (“闭合电路所在处磁场的强弱并未发生变化”, 也能产生感应电流)

进一步的分析:磁场强弱B“未变”, 闭合电路包围面积S“变”→也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

〖设想3〗新的问题:对“设想2”“设想3”, 能否做进一步概括?怎样概括?

设想2:闭合电路包围面积S——不变磁场强弱B——变化

设想3:闭合电路包围面积S——变化磁场强弱B——不变

两个因素:面积S和磁场强弱B;是否有一个物理量也包含这两个要素

(如果没有, 根据研究方便的需要, 当然也可以“创造”)

引出磁通量:“设想2”和“设想3”可概括为磁通量“变化”

(关于对磁通量的变化的进一步认识)

进一步的结论: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闭合电路就有感应电流。

进一步的检验:1、重新审视法拉第做过的未果实验和成功实验;2、实验检验:引导学生一起设计相应实验对结论作出检验。

进一步的说明:只有同时满足:电路闭合、磁通量发生变化这两个条件才会产生感应电流。

应该明确的是 (对于教师而言) , 电磁感应现象较严格的说法是:通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 在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为了便于学生接受, 也为便于分散难点起见, 这里把回路改成电路, 把感应电动势改成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比感生电动势更直观) 。在学生清楚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它的产生条件后, 要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 有磁通量变化而电路断开时, 电路中有感应电动势, 而无感应电流, 这也是电磁感应现象。但电磁感应现象更重要的是看感应电动势的有无。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

篇4:律师的反驳

案件进入了审判阶段,双方律师正在法庭对被告人是否有罪展开了辩论。

被告人的辯护律师站起来说道:“法官先生,陪审团的女士们,先生们,有一件事情会让你们大吃一惊。”他举起手腕看了一下手表,随即把目光转向了法庭的入口处:“再过一分钟,在本案中被认定已经死亡的那个人将通过这扇门走进法庭。”

法官和所有陪审团的成员一下子都惊呆了:什么?他没有死?他们全都把目光投向了法庭的入口,紧张地等待着那石破天惊的一幕。可是一分钟过去了,那里什么也没有发生。

这时,辩护律师说:“请原谅我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那个人并没有像我说的那样从这里走进来,但是你们刚才的反应证明了—点。那就是:你们并不能完全肯定那个人已经死亡。因此,你们对于我委托人的所有指控都是不能成立的。”

法官和陪审团的成员们面面相觑,审判一下子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

篇5:反驳的反义词

反驳哲学怀疑论的新视角--论维特根斯坦对摩尔反驳怀疑论之论证的反驳

追求确定性的知识是人类理性的一种倾向,而这种倾向在哲学史上始终面临着怀疑论的挑战.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存在着这两种思想的纷争.但是,围绕怀疑论者所提出的问题的争论大都是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层面展开的,这样的争论因为与人们的`信念相关往往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试图从分析维特根斯坦对摩尔反驳怀疑论之论证的反驳入手,提出驳斥哲学怀疑论的一个新视角.

作 者:方刚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播系,安徽,合肥,230026刊 名:学术界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S IN CHINA年,卷(期):2005“”(5)分类号:B089关键词:怀疑论 维特根斯坦 摩尔 语言游戏

篇6:反驳的意思是什么

指提出反对的理由辩驳;反对;犹言对立,矛盾。语出《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伊五帝之不同礼, 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

英文解释

refute;confute;retort;rebut;contradict ;

[retort;rebute;confute;disprove] 提出反对的理由辩驳

他反驳那种认为意大利人不是好战士的传说

详细解释

亦作“ 反駮 ”。犹言对立,矛盾。

《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伊 五帝 之不同礼, 三王 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駮。”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眼中钉》:“但同时也觉得他的感触太枯燥,色彩太暗淡,总有点和自己的趣味相反驳。”

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

巴金 《灭亡》第十章:“我想找话来反驳你们,但是我不能够。” 丁玲 《韦护》第三章三:“他找不出理由反驳,虽说在心里觉得有许多委曲。”

犹驳回。

《红楼梦》第九一回:“岂知府里详上去,道里反驳下来了。”

驳斥他人论证的一种逻辑方法。反驳的方法有三种,即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方式。

中英例句

有很多论点反驳了这种理论。

Several arguments counter that theory.

中国钢铁生产商反驳说,美国钢铁业正试图阻碍合法的竞争。

Chinese steelmakers countered that the u. s.industry was trying to stymie legitimate competition.

我将对上述观点提出反驳。

篇7:怎么反驳说话难听的人

如果人生是闯荡江湖,那“沟通”简直是最有用的武功,进能披荆斩棘,退能抽身保命。

如果朋友说话难听,我们又该如何沟通呢。

沟通是双向的,双向的,双向的!(敲黑板)

一个人自说自话还感觉良好,或者只听不说隐忍不发,这两种情况不管是在什么关系里,出问题的可能性都很大。

不过在说话之前,我们必须要清楚对方的需求是什么,不然自说自话的就可能变成我们自己。

P.E.T的方法叫“反应性倾听”,意思是说,在倾听的过程里,重复对方观点中的重点。

比如朋友和你描绘了一番想在海边建一栋房子的梦想,客厅是什么样的,厨房是什么样的。

你可以说,你想在海边建栋房子?那一定很美。

这可不是鹦鹉学舌,而是通过行动告诉对方,“我在很认真地听”。

不仅如此,你在挖掘重点时,一定要注意对方内隐的情感是什么。

比如上面那个例子,如果你说的是,你想在海边建栋房子?我的天啊,那房子里一定很潮湿,经常发霉吧?这样……就临友尽不远了。

有一次我的一个舅舅给我发了很多他女儿画的漫画,因为我以前画过漫画,他就说“你给点评点评”。

我当时在赶论文,不过想了想还是好好看看吧,每幅画都打了好长的评论和修改建议过去。

结果还没发完,那个舅舅说“行了,我不陪你聊天了”,当时我火冒三丈,到底是谁陪谁聊天啊?

后来想想,我真是太笨了。

他发漫画过来,可能只是觉得骄傲,想炫耀一番,如果得到了我的赞赏,那肯定让他底气更足。

结果我没发现,居然还真的实打实地给他一堆评价,就好像那个鸡汤故事,我想要的是苹果,你却给我一车香蕉,还指望我能感激你。

表达自己的需求

倾听其实很多人都做得到啦,重点还是在表达。

C.C.总结了两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沟通最有效的方式是“我信息”,说话的时候主语一定要用“我”,最好尽量放弃“你信息”的表达。

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我们说“你信息”时,总会带有命令、指责,或是警告的成分在里面,对方听到很不舒服,当然沟通就会不畅了。

比如我们对比一下这两种信息。

你信息

你居然敢这样说我!

你为什么还不起床!

你这么不配合我,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

--------------------

我信息

我听到你骂人感觉很难过。

都已经9点钟了,我们再不出门就要迟到了。

我组织的三次活动你都没参加,是为什么呢?

怎么样,是不是听起来完全不一样?

第二,从上面的对比我们也能看出来,使用“你信息”时,我们会直接进行评论,而“我信息”会促使我们多谈观察到的事情,还有我们的感受。

冲口而出的评论大多都是负面的,谁也不爱听别人总对自己指指点点的吧?碰上青春期的孩子,说不定一逆反心理就要跟你死磕到底了。

但是如果我们说观察说感受呢,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对方意识到是哪里惹到了你,能积极有效地改正。

你看很多女孩子冲男朋友发脾气,经常一通指责后转身就走,男生就摸不着头脑,连哄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哄,所以才有“女人心海底针”这么一说。

这也是因为她没养成用“我信息”表达的习惯。

还有一个好处是,多谈自己的喜怒哀乐,我的焦虑、我的委屈,这些都有利于你和别人建立联系,对方会感知到你待人真诚,很容易共情。

我在朋友圈的文章里看到了一个特别好的例子,说丈夫出差回来,妻子告诉他空调坏了,丈夫就去修。

结果修来修去也修不好,丈夫很火大,直接用“你信息”责备妻子,我出差才几天,你就把空调弄坏了!这不是给我找事儿干吗!

妻子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我知道你是修不好才特别着急,你也不是专门修空调的师傅,修不好也是正常的啊,等下我打电话找师傅来修,咱们下来休息一下。

然后抛出“我信息”,不过你这样说话我很难过呢。

丈夫好像一下泄了气一样,说,嗯……其实我就是太着急了,老婆抱歉了。

天哪,这是多么有灵气的姑娘哦~

当然这个例子里,姑娘还有一点做得非常好,就是共情,发现了丈夫发火的真正原因。

想想看,如果听到指责之后,姑娘的回答是“你凭什么说我!是我让它坏的吗!”一场吵架肯定不能避免了……

怎么应对冲突

1、冲突也有好的一面

在说怎么应对之前,咱先说说应该怎么理解冲突。

很多人都觉得冲突不好,有冲突我们的关系就被破坏了。

但心理学家认为,冲突也有好的一面,甚至有些冲突能成为人际关系的契机,就像俗话说的“不打不相识”。

冲突能让我们看到更真实的对方,如果没有它,可能我们的关系就一直维持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层面,没办法深入。

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妹子就曾经说,吵架是恋爱的一种快进形式。

对C.C.来说,P.E.T最颠覆的地方也在这里,它不是用什么心灵鸡汤来说服我们好好理解冲突,而是重新定义了在冲突当中的责任划分。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因为受害者心理,大家都会习惯性地撇清自己身上的责任。

但P.E.T的划分标准是:谁现在有情绪,责任就在谁那里。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家长想睡觉了,但孩子还在旁边放着很大声的音乐,吵得人睡不了。

我们一般都觉得,这孩子太不懂事儿了吧,但在P.E.T这里,这责任是家长的。

因为孩子放着音乐,可能因为他特别喜欢,他是没有情绪问题的,可是家长很生气,有情绪,所以问题在家长这里。

其实不止是P.E.T,很多心理学理论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比如《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的作者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Tolle)的ABC理论。

ABC理论:A代表引起我们情绪的事件,B是我们对这件事的解释,C是最终的结果,也就是我们的负面情绪。

当然啦,我们都讨厌负面情绪,但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去找A的茬。

比如在刚刚的例子里,父母就会去找孩子的茬,“赶快把音乐关掉!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要睡觉了!”

可我们不知道,其实问题出在B这里,它也是我们唯一有力量去控制的因素。

因为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你自己的选择,随着年龄啊阅历的增长,你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会改变,比如小时候你觉得很苦恼的事情,现在看起来根本不算事儿,这里改变的也是B。

2、冲突当中怎么说

好啦,理解了冲突之后,那该怎么有效地应对呢?

C.C.准备了两套方法,一个是沟通当中怎么避免谈话僵化,但又必须让对方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一个是怎么在冲突中说出自己的需求,这里也要用到上面说过的“我信息”。

简言之,一个是冲突时怎么让对方说,一个是自己怎么说。

先看第一个。

想让对方解释,你就不要说些自己没用根据的猜测,而是要理智地去验证对方的感受。

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先描述对方的行为,再列出关于这种行为的至少两种解释,最后请对方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澄清。

为什么要这样呢?你看,如果你和别人在吵架,你说的净是些自己的猜测,猜的不对就是无端的指责,结果就是“对方不愿意理你并向你扔了一颗手榴弹”。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伴侣这几天回来都闷闷不乐的,也不解释发生了什么。

你可以先描述他的行为,“这几天回来都不说话”,再给出两种解释,“我不知道是不是惹你生气了,或者只是你最近比较忙”,最后让他澄清,“你能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吗?”最后发现他并不是不爱你了,只是喜欢的球队输了球而已,皆大欢喜。

再看第二个。

说出自己的需求分四个步骤,分别是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比如妈妈看到孩子乱扔玩具,可别说“看你把屋子弄得这么乱”,而要先观察情况,“你看屋子里到处都有你的玩具,床底下桌子底下都有”,再说感受,“妈妈可不喜欢乱糟糟的房间”,然后是需求,“要是你能把玩具放好,我会很开心”,最后是请求,“你愿意帮妈妈收拾吗?”

发现了没有,在这里的每一步都要穿插用“我信息”来表达。

道理你都懂了,要做!要行动!

让自己说话时能习惯用“我信息”表达,其实是件挺难的事情。

就像受害者心理(不知道什么是“受害者心理”,请在后台回复“吵架”试试)一样,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必须勤加练习才能克服。

更何况冲口而出“你信息”时,我们大多都处于那种“一股火直窜脑门”的状态,能不能保持理智都是个问题。

不过呢,小伙伴们,为什么有人功成名就,有人却“道理都懂,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篇8:反驳的反义词

----------------------------------------------

师成绩, 评阅教师成绩和答辩成绩而来。采用现行的这种毕业设计评定方法, 虽然基本上能反映出学生毕业设计的优劣, 并且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但也具有很多缺点。由于上述问题的影响, 目前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只是简单的重复或验证一些基本理论内容, 所以机械设计专业本科的毕业设计整体水平不高。因此改革机械设计专业方向现行的毕业设计体系, 建立新的毕业设计模式, 引入合理有效的设计过程、监控体系与成绩评定体系显得势在必行。

二、新模式具体思路

1. 设计周期问题:

在大三第一学期 (即基础课结束, 专业课刚开始) 就开始毕业设计进程, 首先完成资料搜集, 文献综述, 翻译等基本文献工作, 然后带着毕业设计的问题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对设计中需要的内容就会重点学习领会, 对专业课程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设计中所需的有些未学专业课知识, 学生则可以先通过自学相关知识点, 理解后进行设计。这种查阅并消化吸收技术资料, 然后进行设计的能力, 在以后的实际设计工作中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 整个毕业设计周期由原来的18周扩展为2年。在这种长周期下, 学生必须提出多种设计方案, 最终选择最优者, 进而得到该方案的具体设计结果, 使毕业设计能够符合一个真正的机械设计流程。

2. 教师选题的规范与监测:

为适应这种长周期的毕业设计, 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考虑题目, 要提出有技术含量, 有设计可行性, 并且有一定实际价值的设计题目。题目要求来源于实际生产或者科研项目,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选题的检测可以设立选题论证会制度, 即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对所有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论证, 指导教师首先介绍所选题目的来源, 研究目的, 预期研究方法及研究可行性, 教研室同行对该题目进行可行性评价, 最后以投票的方式确定该题目是否适合机械设计专业方向的本科毕业设计。

3. 设计过程的监控:

借鉴研究生的毕业设计管理, 建立开题制度和预答辩流程。在设计初期, 即大三第一学期末, 要求学生就课题的准备和调研工作向所有专业教师 (不仅只是指导教师) 汇报, 同时介绍该课题的可行性和社会价值等情况。这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准备阶段出现的问题, 避免后期走弯路。在设计中期, 即大三学年末, 设立中期答辩, 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设计后半期, 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 举行1~2次预答辩, 既是对设计工作的有效监控, 也可以及时解决学生设计中的各种问题,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设计质量。总的来讲, 就是完全模拟企业产品设计的流程进行, 在时间和方案上都充分保证设计质量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毕业设计在学习和以后工作之间充分起到衔接的作用。

4. 设计成绩的公正评价:

建立新的成绩评定指标体系,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借鉴研究生论文评审, 根据自身单位的情况, 尽量增加评审教师的数量, 甚至可以考虑外系或者外校教师。答辩成绩也由几次答辩的成绩平均得到, 而对于答辩教师答辩成绩的给定, 则采用无记名的方式给分, 从而避免了教师之间彼此怕得罪人这一问题的发生, 力求成绩评定客观公正。

三、预期效果

通过该模式的实施, 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周期进行毕业设计, 避免因为时间问题而出现的粗制滥造现象。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 甚至提前进行毕业设计, 不仅有利于提高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效果,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学生以后工作实际能力的培养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选题论证会的实施, 可以督促教师选题的严肃性及合理化。学生经过开题报告和多次答辩, 不仅能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 还能对设计质量的提升有决定性帮助。最后客观的成绩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的工作得到公正评定, 调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能使学生完成一个真正设计流程, 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本文尝试提出一种机械设计专业方向本科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通过该体系的应用, 能使学生的设计及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为毕业后的实践工作打好基础, 从而满足机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和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

基金项目:重庆理工大学高教研究项目 (2010011) 资助

能力, 也测试学生的单项技能。同时, 也是评估教学质量, 推动校际交流学习的一种手段。考试对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 专四通过率直接与其相关。同时, 许多独立学院也将之作为学院竞争实力的具体体现。因此, 为了进一步搞好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基础教学, 笔者专门对考试的后效进行了研究。本文将探讨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对基础英语教学造成的影响, 反过来,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又会促进专业四级的通过率。

一、考试后效与基础英语教学研究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具体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反拨效应呢?特别是对英语专业基础教学阶段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以及具体一线教学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专四通过率是否对基础阶段英语教学有促进作用, 从而反过来给力一线教学?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是此次课题的研究重点。

1. 语言测试主要用于测试语言水平和促进语言教学。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语言测试主要的目的是评估教学的实际情况, 促进教学质量, 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科学的测试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结果, 一方面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客观、准确、公正的测量, 另一方面检查实际教学质量, 揭示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 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所以, 语言测试和教学是互补关系, 语言测试以语言教学为基础, 语言教学又以语言测试为促进。

2. 语言测试与实际教学是同时存在, 息息相关, 紧密联系而且相互作用的。

然而, 语言教学与语言测试的发展并非总是同步的。一个语言测试体系一经确定, 在一定时期以内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会对语言教学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反拨作用。

3. 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具有各自不同的目的, 前者

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英语, 获得以英语为工具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 获取本专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而后者是一种测量工具, 目的是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客观的、准确的、公正的评价, 同时反映教学中的优缺点, 以便改进教学。

4.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反拨效应主要是研究专业

四级考试的结果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一线实际教学、课程设置乃至培养方案的修改起到哪些实际的促进和启示。所以, 在目前实际研究领域,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反拨效应的研究偏少, 成果就更少, 尤其是研究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反拨效应与基础英语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更少。大家都很清楚, 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主干课程之一, 一方面给学生语言基础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还将影响学生后续的高年级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 在考试后效理论指导下,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与基础阶段教学相互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本研究项目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1.在考试后效理论指导下,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与基础阶段教学相互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相互关系的研究。

3.找出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的具体方法。

4.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对基础英语教学造成的影响。

5. 理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及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

具体研究对象为独立学院在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 重点是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英语系学生。主要内容对7个反拨效应假设, 即:

1.英语专业四级测试对独立学院整体培养方案的影响。

2.英语专业四级测试对独立学院英语基础阶段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3.英语专业四级测试对独立学院英语高年级阶段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4.英语专业四级测试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具体各方面能力, 如听力、听写、阅读、语法、写作、完型的影响及其应对方法。

5.独立学院英语基础阶段专业课程设置对英语专业四级测试的影响。

6. 独立学院英语高年级阶段专业课程设置英语对整体培养方案的影响。

7. 英语专业四级测试对独立学院教师心态和实际教学的影响。

8. 独立学院教师心态和实际教学对英语专业四级测试的影响。

四、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文华学院学生TEM-4通过率逐年上升, 取得了特别优异的成绩。近四届的专四通过率分别为2009届64.56%, 2010届为89.50%, 2011届为82%, 2012届为83.84%。近四年毕业生共计438人, 348人通过专业四级, 通过率为79.86%。同时, 每年参加全国英语竞赛的人数为200人左右, 获奖比例为参加人数的5%。每年参加湖北省翻译比赛人数为260人左右, 获奖比例为参加人数的30%, 在湖北独立学院中遥遥领先。2012年, 文华学院专八成绩通过比例为65.76%, 全国的平均通过率为41.49%, 独立学院的通过率为27.36%。基于TEM-4考试反拨研究, 促进基础英语教学改革,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具体注重下面四个方面: (1) 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修改。 (2)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课程设置修改。 (3) 具体教学激励和奖惩机制。 (4) 英语专业四级测试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改革方案。经过改革, 极大地优化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培养方案, 建立文华学院英语专业“个性化”培养模式。通过本研究可以改变师生对TEM-4的某些误解或TEM-4对教学的消极反拨作用, 对英语专业的教与学产生了广泛的、较为积极的影响, 比如: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与内容等, 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以及对平时的成绩测验怎样选择命题等方面提供可行性, 还可以使人们对测试的社会效应有据应聘者的过级证书来录用应聘者的做法。

经过研究, 有效地弄清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与基础阶段教学的相互关系, 理顺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的相互关系, 找出了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的具体方法, 消除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对基础英语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 也促进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及目标的明确, 使得专业的发展更具广阔前景。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金艳.提高考试效度, 改进考试后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后效研究[J].外语界, 2006, (6) :65-73.

[3]李清华.语言测试之效度理论发展五十年[J].现代外语,

[4]屠敏.英语专业四级测试改革对英语学习的反驳效应研究[J].考试周刊, 2008, (6) .

[5]薛荣.当代语言测试:理论发展与未来趋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10) .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金艳.提高考试效度, 改进考试后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后效研究[J].外语界, 2006, (6) :65-73.

[3]李清华.语言测试之效度理论发展五十年[J].现代外语, 2006, (1) :29.

[4]屠敏.英语专业四级测试改革对英语学习的反驳效应研究[J].考试周刊, 2008, (6) .

篇9:反驳的智慧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前苏联。当时的执政者是赫鲁晓夫,他一上台就开始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在前苏联全面复辟资本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理,对此当然不能坐视不理。周总理在与赫鲁晓夫会晤时,对其推行的修正主义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狡猾的赫鲁晓夫听后,并不从正面回答周总理,而是尖刻地说:“总理先生,你批评得很好,但是你应该赞同,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出身于资产阶级。”

赫鲁晓夫射出的这支毒箭让周总理猝不及防,要知道周总理的确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而当时阶级出身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赫鲁晓夫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认为自己的话无懈可击。赫鲁晓夫的回答不但回避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让周总理下不了台。

赫鲁晓夫带着几分得意的表情盯着周总理。没想到,周总理略加思索后说:“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各自的阶级。”真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周总理仅用一个“背叛”,就立刻扭转了局势,借力将赫鲁晓夫射出的毒箭反射了回去,结果赫鲁晓夫反而被自己的箭射中了。

还有一次,美国代表团来中国访问,那时中美关系还比较紧张,一向飞扬跋扈的美国人很看不起中国人,尤其是在朝鲜战场上失利后,美国人很不服气,总想找点事儿来出出气。于是在周总理接见他们时,一位美国官员不怀好意地对周总理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这位美国官员的言外之意很明显,中国人是低贱的,美国人是高傲的。当时在场的中国官员听后十分愤怒,想用恶毒的语言加以还击,但又囿于这是国际外交场合,不好发作,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甚至引发一场没有必要的争端。如果忍气吞声,任由对方污辱,又显得中国人太软弱,中国的国威何在?

就在大家左右为难之际,只见周总理神态自若,胸有成竹,微微一笑说:“先生,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周总理的话柔中带刚,让人无懈可击。一时间,这位美国官员无言以对,使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篇10:反驳是没有用的作文

反驳是没有用的

星期五的时候,本来我想去张智越家玩的,但是因为有一些人没交书,我们费了好长小学生作文大全”我就立刻到哪里去找我的弟弟,我刚到呢!我弟弟就快要把我的鼻子给挤扁了,我们过去玩的是赛尔号,我把红老鼠拿出来练了练级,就去了姥姥家,因为晚上我要去姥姥家里吃饭,到了姥姥家吃完饭,正好也开了电击小子,今天晚上演的是蟑螂三人组,我也很喜欢看,我们又看了一会儿,又想下午玩了,一会儿,一个叫王梓毅的小男孩,因为我们打他,他就去告他老爷我们打他。

听我弟弟说:“他姥爷是个悍妇。”一会儿,我妈妈下来了。我和我的弟弟都想来遮住,我妈妈不让我在这里住,说我不停话,我知道,跟我妈妈反驳是没有用的啦!

篇11:辩论赛中常用的反驳方式

论题:信息战能取代传统武力战.

阶段:反驳陈词.

反方二辩: …… 我请问对方辩友:在取得信息优势之后,就一定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吗?难道说,为了信息战的火眼金睛,就不要传统武力战的金箍棒了吗?

(掌声) ……

正方三辩:金箍捧当然可怕,但却阻挡不了唐三藏紧箍咒的信息流.

(热烈的掌声) ……

篇12:辩论赛中常用的反驳方式

得被动,处处跟着对手跑,即使反驳得很精彩,也非上乘.怎样才能既有力地驳斥对方,又不知不觉地把对方牵到对我方有利的领域中讨论呢?意识到对方在说什么,我方说什么才有利是首先应当做到的,头脑清醒、反应敏捷的辩手这会儿就会有上佳的表现.

辩题:象形文字比拼音文字更适用于电脑.

阶段:自由辩论.

正方四辩:事有不能与不为之别.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象形文字更适用于电脑,对对方辩友而言,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为何能而不为呢?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优美的词句,如果拿到电脑上让它去分词,它如何能也,为也呢?

篇13:反驳的反义词

一、赖尔对笛卡尔二元论的反驳

( 一) 笛卡尔二元论及他心问题的不同进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在身心关系这个问题上, 笛卡尔的二元论不管在理论界还是在普通民众的观念中都占据主导地位。赖尔在其《心的概念》的开篇也将笛卡尔的二元论学说称为“官方学说”。按照笛卡尔的观点, 心灵与身体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实体。身体是在空间之中存在的, 它的运动服从外在世界的机械法则。由于它的活动是一种外在的活动, 所以这些活动是可以被他人所观察到的。而心灵与身体不同, 它没有广延, 不在空间之中存在, 它的运动也不遵从机械法则, 而且它的活动具有私密性。因此, “一个人的一生有两部并行的历史, 一部历史由他的躯体内部发生的事件和他的躯体遇到的事件所构成, 另一部历史由他的心灵内部发生的事件和他的心灵遇到的事件构成。”[1]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内心活动能有一个直接的认知和把握, 我们拥有到达自己的心灵状态的“优越通道”, 但对于他人内心世界的具体事件和过程却无法有一个直接的认知。这也涉及到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即“他心 ( other minds) 问题”, 按照笛卡尔的论断, 心灵是私密的, 私有的他心不可知。

关于他心问题, 许多哲学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也都从不同的进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一种方式就是从二元论的视角出发去阐述这一问题。例如罗素的类比论证就是从一种二元论的视角对他心问题提出的解决途径。在罗素的观念中, 我们外在的身体行为是由我们内在的心理活动所引起的, 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相似的行为背后也会有相似的内心活动或者说内在的思想基础。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所经历过的实际状况, 借助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去推理出他人的内心状态。罗素的这一推理就其前提来说事实上还是承认了一个人的心灵活动是私人的、隐秘的, 这实际上与笛卡儿的观点相同。但是这种通过相似性来进行推理的类比论证并不可靠。因为, “若从类似于他们自己的身体运动推论出类似于他们自己的心理活动, 这种所谓的论证是不可能得到观察的确证的。”[1]而且这种类比推理中包含着太多的主观不确定性成分, 对于相同的一个行为, 不同的人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依据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推测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时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论, 容易陷入唯我论的观点之中。

而关于他心问题的另一种研究进路就是维特根斯坦, 赖尔等人从一元论角度出发, 他们把心灵看作是公开的、可观察的行为和行为倾向。对于罗素的“类比论证”, 维特根斯坦并不赞同, 他说: “如果有人根据自己疼的模式来想象别人的疼, 这可不是件容易做的事: 因为我必须根据我感觉到的疼的模式来想象我没有感觉到的疼。”[2]从自己的感觉经验出发去推论他人的感觉经验并不可取。虽然维特根斯坦并非一个行为主义者, 也不赞成行为主义者将心灵归为行为和行为倾向的观点, 但他的思想还是对行为主义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启发了其之后的哲学家通过语言分析的方式去处理身心关系的问题。

( 二) 赖尔“范畴错误”概念的提出

赖尔正是通过语言分析的方式去反驳笛卡尔的二元论理论。赖尔认为, 笛卡尔这种二元论的“官方学说”是荒谬的, 他将笛卡尔的理论称作是“机器中的幽灵的教条”。为了驳斥笛卡尔的观点, 赖尔提出了“范畴错误”这一术语, 他认为笛卡尔的理论正是犯了范畴错误。

为了说明“范畴错误”这个术语的含义, 赖尔在《心的概念》一书中举了几个例子来做说明。比如说有人到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参观, 校方的人领着他参观了一些学院、图书馆、运动场、博物馆, 参观了一些科学院系和行政办公室, 之后他问道: “可是大学在哪儿呢? 我已经看到了学院的成员生活的地方, 也看到了其他的一些地方, 可就是还没有看到你们的大学成员居住和工作的那个大学。”于是陪同人员不得不对他解释说, 大学并不是另一个并行的机构, 并不是某种秘而不宣的与他所看到的学院、实验室和办公室相当的东西, 大学只是他所看到的全部东西的组织方式[1]。这个人的错误就在于他把图书馆、办公室、实验室等看作是一个类中的事物, 而把大学看成是这一个类中的另一种事物。他把图书馆、办公室、体育场、实验室等与大学错误地划归在了同一个范畴之中。赖尔还举了儿童看分列式和外国人第一次看板球比赛的例子。一个孩子看一个师的分列式, 他看到了眼前走过了步兵营、炮兵连、装甲兵连, 但他发现自己看的是一个师的分列式, 但到最后却没有看到“师”在哪里。一个外国人第一次看板球比赛, 他看到了投球手、击球手、裁判、记分员等场上的角色, 但让他困惑的是他看了那么久却没有看到人们常说的“协作精神”在哪里。

上述的这些例子中, 不论是孩子还是板球观众都同样犯了一个错误, 就是将不属于同一范畴的对象错误地划归到了同一个范畴之中。而在赖尔看来, 这种范畴使用的错误正是产生笛卡尔二元论论断的根源。笛卡尔将躯体和心灵所对应的事件构成的历史看作两个相互平行的历史线条, 认为人有躯体和心灵的双重的生活, 正是因为他错误地将身体和心灵划归到同一范畴之中。

二、“范畴错误”的产生

既然说笛卡尔的理论建立在错误的范畴之上, 那么这个范畴错误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赖尔认为, 一种副机械论假说 ( para - mechanical hypothesis) 在笛卡尔的“官方”学说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在笛卡尔的那个时代, 伽利略能够为任何在空间中存在的事物提供说明的力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笛卡儿非常赞同伽利略的力学主张, 但他又认为不能将心灵活动视作“机械物的一个变种”。所以笛卡尔以及与他站在同一立场的哲学家想要避免机械论式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 人类的躯体活动是物理的、机械的过程, 那么人的心理活动就是非物理的、非机械性的过程; 按照力学的法则, 空间的运动可以被解释成其他空间运动的结果, 那么也有其他的法则可以参照并将非空间心灵的运动解释为其他非空间运动的结果。“于是, 物理的东西与心理的东西之间的区别就被说成是由‘事物’、‘材料’、‘属性’、‘状态’、‘过程’、‘变化’、‘原因’和‘结果’等范畴所构成的共同框架内部的区别。心灵是一些事物, 但这些事物不同于躯体; 心理过程是一些原因和结果, 但这类因果不同于身体的运动。如此等等。”[1]笛卡尔试图用一些仅仅是与心灵相对应的词汇去描述心灵, 心灵的活动只能够用一些描述身体运动的否定词去描述, 比如说不在空间中存在, 不是物质的运动, 无法被观察到等等。笛卡尔的理论将身体与心灵划归到了同一个范畴之中, 在这样的条件下, 身体的运动遵循着力学法则, 遵循着空间之中的、物质的因果关系, 那么心灵的运动就应该遵循一套非力学的法则。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一样都存在着一套决定论系统。显然这样的理论推理又陷入了机械论的逻辑思维方式之中, 所以赖尔将其称为“副机械论假说”。

这种“副机械论假说”导致人们将身体的或者说物理的东西与心理的东西错误地划归到同一范畴之中, 使得人们认为物理的和心理的东西虽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别, 但它们都同属于一类, 都在同一个范畴框架之中, 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的区别就被看成是他们所属的一个共同框架内部的区别。这也就产生了赖尔所提出的“范畴错误”的问题。而实际上在赖尔看来“心”与“物”并不是同一逻辑类型的词项。“存在着心理过程”与“存在着物理过程”并不具有同样类型的含义, 因此把它们二者合起来或者拆开来都是无意义的[1]。所以说笛卡尔的二元论就是一种陷入了“范畴错误”之中的副机械论, 这种理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对于“心”的概念分析

除了分析和批判了笛卡尔二元论所犯的“范畴错误”外, 赖尔也通过对各类心理概念, 如“意志、想象、情绪、感觉、观察”等的分析和考察阐述了他对心的概念的理解。他在论述过程中很明显地表现出了他的行为主义的立场。他在书中写道: “谈论一个人的心灵并不是谈论一个贮藏室, 里面可以放入一些东西, 这些东西是不允许放入所谓的‘物理世界’之中的。谈论一个人的心灵就是谈论那个人做和经历某些种类事情的能力、倾向和爱好, 就是谈论那个人在日常世界中做和经历某些种类的事情。的确, 认为有两个或是一个世界这种说法是没有意义的。”[1]而他通过对各种心理概念的分析得出这些心理概念所描述的并不是与身体、与物理世界相对立的另一个心灵的、非物理的世界中的“隐秘事件”。它们所描述的实际上都是一些事件、活动或者功能, 而并非是一个叫作心灵的实体, 这些概念也并非专属于心灵, 应该正确认识其日常的用法。所有的心理词汇实际上所指称的都是人的能力和倾向, 或者说是人类的行为方式。所以说, 心灵也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 与身体相对立的实体, “心灵”实际上是“做出行为的人”。赖尔的关于心的问题的论述驳斥了笛卡尔的二元论, 打破了原有的认为身体与心灵是相互对立、相互平行的两个不同世界的看法, 以其行为主义的视角对身心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解答。

摘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在身心关系的问题上, 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不论是在学界还是在普通民众的观念中都占据着主导地位, 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在吉尔伯特·赖尔看来, 笛卡尔的这种二元论的观点是不合理的, 他提出了“范畴错误”的概念来说明笛卡尔理论的错误, 试图通过对与“心”有关的概念和陈述进行细致的分析, 纠正原有的关于心灵概念逻辑中存在的错误。

关键词:二元论,行为主义,范畴错误,心身关系

参考文献

[1]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M].徐大建,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篇14:反驳六种错误的创业观念

襟抱堂主人写过很多篇创业文章,也看了很多人的留言和询问,其中有代表性的诸如:

1、创业谈何容易啊,一个一分钱没有的人怎么去创业呢?/我手上的本钱很少,还是等我慢慢打工积攒了一些钱再创业吧。

2、挣钱还是先打工,等有了本钱再去做生意,等做生意有了经验再去投资。

3、没人帮、没经验、没机会,怎么创业啊?

4、我怕冒险,要是失败了怎么样?那我多年的心血岂不是白费了?

5、我一直找不到好项目,你给介绍一下吧。

6、我想去摆地摊,但我是研究生啊,怕被别人看不起。/我想做的那个项目利润可观,可当地人传统观念觉得那个很丢人,不是一个大学生能干得了的。

看过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心底里哑然失笑。真正正在创业、已经创业了的人,恰好是不会问这些问题的,也就是这样的担心往往是没有创业的人在胡思乱想。

那么这些问题到底错在哪里,看专家怎么反驳

驳1:没有本钱,一无所有,但是你四肢健全吧?可以谋一份正当的职业,也可以出卖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力吧?就在广州火车站,有一个少年从外地坐火车下车后,就找别人讨要了一块纸板和笔墨,帮别人在车站人群中寻找来广州的亲人,仅仅是这样的一个生意就可以满足温饱,后来开始攒点钱进点食物香烟兜售给别人,后来不断扩大生意,最后自己开了一家有数百分店的纯净水公司。当年他不过是火车站险些沦为乞讨者的人。创业要是一定要有本钱,就没有白手起家这个说法了,真正的创业恰好是白手起家。

驳2:打工的时候也可以创业和投资,创业的时候也可以打工和投资,这三者有什么绝对的冲突吗?我看不出来,因为我三者都可以同时做,而且尝试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项目。这三者之间的经验也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如果你不适合打工,说不定适合创业,如果两者都不是,也许你适合投机和冒险。每个人都在某类赚钱方式上有自己的天赋的,不是你没有,而是你没找到。

驳3:至于那种自称为三无人员的人,三无都不是成功的必然因素,更不是不成功的必然因素。有没有人帮你,有没有贵人出现,那是取决于你自己值不值得别人帮,需不需要别人帮,别人帮不帮得了你。往往没人帮你是因为,你没做出让别人看得到的成绩来,别人没看到希望。没经验一说更加可笑,经验都是摸爬滚打里摸索出来,没谁会天生有经验,不去做,不去执行,凭空会有经验吗?至于没机会,我只能说,关在家里谈论创业的人,从来没有实际行动的人,机会在你家门外正匆忙走来走去呢,只是机会不会主动进你家的门而已,如果恰好你又关着门,那么更加看不到机会了。

驳4:怕冒险?上班冒不冒险?说不定你的老板正在经济危机里焦虑地想着哪天要把你炒掉;种田冒不冒险?说不定一场洪水一场旱灾一场蝗灾,你一年的心血就如大江东流了。

我是农村的孩子,这点比任何人都深有体验;读书冒不冒险?一场接一场的考试,意味着你能不能顺利升级或者读什么学校,万一哪天平时成绩很好的学生关键时刻考砸了,不知道会是怎样悲惨的结果哦。我只能说,冒险无处不在,你选择不去冒险创业的时候,你往往也在冒险,你冒险失去了一个很好翻身的机会,你冒险丢掉了百万富翁的机会。

驳5:找不到好项目。这世界上确实有很多好项目,你为什么找不到?真的没有适合你的?我只能说,你尝试过哪些?如果你没尝试过,请找一个风险最低的开始做做吧。如果你尝试过,失败了,那么你失败的症结在哪里?总结经验没?我没法为你提供项目,我只能说,不要眼高手低,先尝试一些你比较熟悉和喜欢的,风险又很低的事情做做,最适合你的项目,或许就在你的执行里找到了,这需要时间炼金子的,挖矿的人是不知道自己哪天会挖到钻石的,尽管找个合适的地方挖就是了。

驳6:如果创业还是古人酸腐书生的观念,一定要固守所谓的面子,认为摆地摊和小本生意抛头露面很丢人,如果还是放不下大学者、大知识分子、大科长、大高管、大老板的面子,如果你还是看不起那种一张煎饼赚2毛的创业方式,那么就只能自己掏钱去买那张煎饼付账给别人,而不是别人付账给你了。生存面前,人人平等,什么面子都是创业的观念问题,创业最怕的不是赚不到钱,而是改变不了观念。劳动所得,一切光荣。伟大的导师马克思说的。

个人认为生存是一门大学问,生存的门道无所不在,那是因为生活的艰辛无处不在。人的生存本领都是锻炼出来的,往往想就意味着坐等,做就意味着得到。

创业也是需要执行力的,这种执行力要更坚决更持久,才能收获更长远的利益。执行其实就是创业的灵魂,不以排除万难的决心去执行创业的构想,不以坚定不移的执行去实现创业的目标,那么情况就会是花开花落,而不是花落果熟。

做与不做,做了有没有坚持,坚持了有没有结果,这些都是创业的执行力问题。创业没什么特别巧妙的地方,往往成功老板们做的事情你也可以做到,关键是你一点一滴执行了没?

上一篇:通讯部200下一篇:她一直在我们身边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