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

2024-04-28

大武口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共8篇)

篇1:大武口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

自强社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根据上级《关于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以下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假释及监外执行五种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不仅有利于落实党的改造罪犯政策,提高教育改造工作质量,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更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推行社区矫正工作,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充分运用社会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五种罪犯管理和改造的一条重要途

径。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社区矫正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二、指导思想

社区矫正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合理配置行刑资源、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良性循环为目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强化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加大对非监禁刑罪犯的教育、矫正力度,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为“构建和谐自强,实现奋力崛起”作出积极贡献。

三、工作原则

1、开拓创新原则。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吸收并借鉴国内社区矫正工作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社区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依法规范原则。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在法定权限、法定期限内,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3、密切协作原则。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国家司法、刑罚执行、治安管理、社区管理、群众工作等诸多层面,有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各方面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整体合力。

4、公开监督原则。社区矫正工作的全过程要公开、透明,接受社

会、群众监督,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有效开展。

四、适用范围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我省社区矫正工作适用于下列5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裁定假释的;

4.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5.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女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

五、主要任务

1、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监督。

2、安排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政策形势、行为规则等方面内容。

3、组织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根据矫正对象的身体、技能状况,安排一定时间的社区公益劳动,公益劳动情况记入档案,作为考核与鉴定的依据。

4、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矫正。根据矫正对象的需求,结合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六、工作要求

(一)建立社区矫正组织。社区成立由社区书记任组长,社区民警、工作人员、中心租户长为成员单位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处理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基层社区矫正工作。

(二)建立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立由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三)社区要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大意义,把社区矫正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平安自强”建设之中。

(四)要配齐配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的培训,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五)定期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充分组织和协调社区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自强社区

2011年1月15日

篇2:大武口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提高非监禁刑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犯罪,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提高教育矫正质量,根据镇综治办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行为恶习和犯罪心理,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工作要坚持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大对非监禁刑罪犯的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力度,预防重新犯罪,为实现长治久安营造良好环境。

二、适用范围和主要任务

(一)、适用范围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社区矫正主要适用于具有本区户籍,长期固定居住在本区域的下列5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裁定假释的;

4、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5、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生活不 1

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二)、主要任务

1、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有效实施。

2、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教育转化工作,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帮助他们认罪悔罪,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3、组织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的热情。

4、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一)、组织机构

由社区书记单长青担任组长,社区、派出所工作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区。

(二)、职责分工

片区民警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能,与司法所密切配合,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

民政干事要保障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生活,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到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工作之中,指导村(居)委会积极参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办干事要积极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并帮助推荐就业。

妇联干事要组织社会志愿者与社区服刑人员结成帮教对子,重点做好女犯的帮教工作。

各村(居)委会要成立专门的矫正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以下三项

工作:

1、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宣传,让村民、居民对社区矫正工作有所了解,并理解、支持此项工作的开展。

2、对本单位社区矫正工作进行部署,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将本单位矫正工作情况向街道矫正领导小组汇报。

3、组织本单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公益劳动,并根据本人的劳动情况出具相关的劳动证明。

四、工作队伍和工作规程

(一)、工作队伍

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工作队伍。社区矫正工作者是指司法所人员、派出所民警和聘用的协管员。社区矫正志愿者是指居住在社区内,热心社区工作的人员。

(二)、工作规程

人民法院在社区矫正对象判决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生效后7日内将有关资料寄至当地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要及时报到,办理手续,签订责任书;由司法所为每个社区矫正对象建立档案,制定矫正方案,定期教育;矫正期满的社区矫正对象,由司法所应及时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上级备案、予以宣告。

五、工作要求

篇3:大武口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

在此次的专项检察中, 该院采取“四个坚持”的措施:

一、坚持规范档案管理

这次定期开展的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 监督工作共查阅辖区22个乡镇司法所及派出所的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 对象550人的档案。通过查阅档案发现, 司法所在档案规范化管理方面做得相对较好, 基本能够做到一人一档管理, 但是仍存在漏填、不及时填写及没有建档的情况。比如民安镇司法所对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 对象严某某等5人未能依照《社区矫正办法》的规定, 对矫正对象建立一人一档, 也没有相关的谈话记录及个人思想汇报材料。乡镇各司法所的档案管理不规范是个别存在的情况, 为了避免因档案管理不规范而导致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 该院监所部门始终坚持督促司法所规范档案管理, 并协调公安、法院两部门, 将社区矫正对象的相关法律文书移送给司法局社区矫正办。

二、坚持“双面谈”

首先同司法所工作人员面谈。通过同司法所工作人员的面谈, 一来能够全面了解其开展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 工作的情况, 就其开展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进行深入沟通交流, 从法律监督的角度为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共同做好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 工作。二来可以从侧面了解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 对象的情况, 如服刑表现、生活状况等等。其次同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 对象面谈。通过与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 对象的正面交流, 更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其思想动态、服刑表现及生活状况, 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其认罪服刑。

三、坚持监管与帮扶相结合

在开展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 工作过程中, 该院监所部门始终坚持监管与帮扶相结合, 除了对交付执行、变更执行、终止执行及监管活动监督外, 还特别关心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 对象的生活。在这次同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 对象谈话时, 就他们的生活状况、就业问题、本人及其家庭收入来源做了着重了解。对生活上确实有困难的, 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就业职能部门及企业沟通协调, 努力为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 对象就近提供就业岗位, 解决其实际困难, 避免其因生活困难而到外地打工谋生而造成脱管、漏管甚至在外地重新犯罪现象的发生。

四、坚持定期与非定期相结合

篇4:大武口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

[关键词]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完善途径

2012年3月1日实施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是根据中央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要求,贯彻《刑法修正案(八)》,在总结各地社区矫正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总结提炼,而制定的规范统一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一、《实施办法》解决了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的若干问题

(一)明确了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

《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中原来由公安机关执行管制刑、考察缓刑犯、监督假释犯的规定全部删除,而统一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但《刑法修正案(八)》只是废除了由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规定,而并没有指明由谁接替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而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提出了“社区矫正机构”为执法主体,但并没有提出社区矫正机构具体包括哪些机构。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司法行政机关已经真正成为社区矫正的牵头机关。

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必须以充足的物质、人员保障为基础。因此,《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也做出了规定。规定中提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即我国社区矫正人员包括三股力量,分别是司法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

8年的实践表明,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涉及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政法部门,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等部门也承担一定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基层社区的组织在社区矫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确定了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

在社区矫正试点、试行阶段,其适用对象为“五种罪犯”,即被判处管制者、被剥夺政治权利者、被宣告缓刑者、获准假释者以及暂予监外执行者。2011年2月25日正式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就出现了关于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不再规定由公安机关负责监管,而是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也出现了关于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规定。在《刑法修正案(八)》施行及2012年《刑事訴讼法》修订后,对于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犯罪人是否适用社区矫正并没有做出规定。对此,《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3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公安机关,监督其遵守《刑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并及时掌握有关信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可以自愿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活动。”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合理的,因为我国《刑法》并没有要限制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监外服刑人员的人身自由,也不是法定的社区矫正对象,在其自愿的情况下参加部分社区矫正活动也是可行的。

(三)确立了判决前的人格调查制度

所谓人格调查制度,是指在法院判刑前,由专门机构对犯罪人的犯罪背景、一贯表现等进行专门调查,并对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进行系统的评估,然后将调查与评估报告提交法院,为法庭定罪量刑和判后矫正、帮教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的一种制度。

《实施办法》中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社区矫正的本质就是要求刑罚社会化,所以在宣布缓刑、裁定假释的时候,要考虑对其宣告缓刑或裁定假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因为这些被判处刑罚的人回到社区以后,除了他自己能够不再去危害社会,还要顾及到社会接不接受、社区容不容纳的问题,他会不会给社区的稳定造成影响,这都需要做出评估。

(四)对社会适应性帮扶作出了规定

社区矫正的意义就是让矫正对象克服巨大的心理压力,重新走向社会,所以就需要矫正工作方式和矫正对象的管理方式不断人性化的创新。矫正工作的形式不外乎有三种:第一,对矫正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第二,组织公益劳动,培养劳动情操;第三,加强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指导。从目前的试点工作情况来,仅仅依靠说服教育、公益劳动显然不够让矫正对象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也就谈不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了。

《实施办法》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还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实际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措施等,促使其顺利地融入社会。

从目前社区矫正实践看,社会适应性帮扶主要包括落实承包田、落实社会保障、建立过渡性帮扶基地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就业机会、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帮助调解家庭矛盾,协调邻里关系、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帮助就学等。

二、《实施办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根据《实施办法》的规定,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主管机关的地位事实上已经形成,但《实施办法》的效力层级较低,不符合《立法法》第8条关于涉及到“犯罪和刑罚”的事项只能制定法律的明确规定。所以仍有必要通过立法予以明确,以便各部门之间进一步明确职责权限、实现执法统一、保障执法公正。

而且《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这就说明司法行政机关只有管理权,并没有对其赋予处罚权。

(二)判决前的人格调查程序存在问题

人格调查,即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调查,是法官决定对犯罪人适用社区矫正的依据。如前文所述,《实施办法》中的规定意味着人民法院既可以自行调查,也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审前调查。笔者认为,考虑到社区矫正适用与执行的衔接以及人民法院的案件负担情况,审前调查评估的主体应当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人民法院可以派员参与调查,仅在确有必要时才可自行调查。

(三)社区矫正工作的形式和手段较为单一

《实施办法》中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社区服务本质是通过服务,让矫正对象增强劳动意识,服务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还是社会中的一员。但从目前试行结果来看,社区服务仅仅流于形式,好多矫正对象总是以事假病假来规避劳动,拒绝劳动。有些矫正对象在劳动中也并不积极,经常敷衍了事,加之,服务的地点有时也难以确定,好多社区和单位一听是服刑犯的到来,纷纷表示予以拒绝。我国目前的《刑法》也没有社区服务刑的规定,这使社区服务的展开变得困难重重。

(四)社区矫正撤销制度不完善

《实施办法》第25条规定: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实施办法》已将矫正对象处遇方式的建议权由公安机关向法院提出转变成司法行政机关向法院提出。但第27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这一条款的规定出现了执行难的问题。

三、我国实施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对策

(一)明确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主体法律地位

《刑法修正案(八)》废除了由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规定,所以,应该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由司法行政机关接替公安机关担任社区矫正机构,使其获得进行社区矫正的合法身份。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虽然规定了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来执行,但笔者明显认为此规定过于笼统。社区矫正机构具体指我国哪些机关,在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在司法实践中,还是难予操作的。因此,笔者建议应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主体地位,社区矫正应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执行。

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考虑在我国司法部设置刑罚执行总局,下设监狱管理局和社区矫正执行局。前者负责监禁刑(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后者在省、市、县设立相应机构负责非监禁刑的执行。这样设置既做到了非监禁性和监禁刑内在统一联系,又符合刑罚统一性的要求。

(二)完善判决前人格调查制度

判决前人格调查制度至少有三个问题应在法律中规定,即人格调查的主体、人格调查的程序、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督。

首先,人格调查的工作应由基层司法所来承担,因为他承担着对矫正对象的改造、帮教工作。被调查对象如果被判处社区刑罚,先前的调查工作则为随后矫正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便于矫正机构有的放矢地提出矫正方案。其次,人格调查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犯罪与违法行为的调查,主要是调查犯罪人以前是否存在犯罪与违法经历。二是对于犯罪人的社会调查,主要是犯罪人的社会关系及其周围的社会环境。调查时应做好相关记录,必要时可以进行录音录像。最后对人格调查的监督,主要靠接下来的社区矫正听证程序来实现,即调查报告要經过相关人员,包括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社区群众、被害人、被告人的监护人和被告人本人的质证、举证与辩论。

(三)增加社区矫正工作的形式和手段

在《实施办法》未实施之前,公益劳动却是社区矫正的一项基本矫正措施。司法部要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区服刑人员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而《实施办法》中也第一次提出了“社区服务”这个概念。社区服务刑没有把罪犯与社区隔离,而是把罪犯置于社区内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其进行矫治,极大地降低了行刑成本。在我国的刑罚体系中,尚未有独立的社区服务刑,所以在我国当前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并没有对社区服务有具体的方案。

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将社区服务设为一个附加刑,因为这样适用起来就非常灵活,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四)完善社区矫正人员的结构

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工作是国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有效缓解社会冲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应当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为更好地体现刑罚执行性质,应逐步建立一支专门化的非监禁刑罚执行队伍,即社区矫正司法警察队伍,从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应配备社区矫正司法警察队伍,其素质应具有高于公安警察和司法警察的文化素质,任职条件和考评体系可以参照公安警察进行。

[参考文献]

[1]金勇.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解读.中国检察官,2012,(2).

[2]田兴洪,吴占英.从〈刑法修正案(八)〉看我国社区矫正立法化及完善路径.甘肃社会科学,2011,(3).

[3]阿墨.真正的回归是融入社会.民主与法制,2011,(10).

篇5: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贯彻盛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为中心,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整体水平,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职能作用,为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维护郑楼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二、工作原则

坚持按照“依法规范,积极稳妥”的工作原则,推进全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坚持以“矫正为本”的原则、教育、矫正、转化每一名矫正对象。

三、工作目标

一是提高教育矫正质量,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监管,确保社区矫正对象漏管率不超过2%、脱管率不超过2%、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5%以内。二是规范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四、工作措施

1、镇村(居)两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矫正的组织机构,完善工作保障制度,制定工作方案。

2、坚持“矫正为本”的原则,规范矫正对象的管理教育,按规定组织矫正对象开展警示教育、心里咨询、公益劳动、技能培训等专项教育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引导社区服刑人员的认罪伏法;依法维护矫正对象的权益,从解决矫正对象的实际困难入手,不断提高教育矫正质量;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的研究,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个性化矫正体系,规划方案《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方案》。

3、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落实专职工作人员,镇司法所配备2人司法行政编制工作人员;加强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相关知识、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分期分批的学习培训,培训率达到90%以上;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业务检查和指导,建立矫正对象和社区矫正工作的考核机制,规范矫正对象档案、工作台帐、文书材料的制作、管理、传递和使用。

4、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加强社会帮扶力量,进一步组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并实行动态聘用制管理。

5、加强安全保证体系建设,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早建立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管理;三是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严格请销假制度,落实审批责任,消除管控盲区。

6、加强社区矫正示范点建设,要按照承担三项任务(课题研究、形成示范、创新经验)和实现五个突破(理论研究、形成特色、提高质量、完善制度、形成体系)的要求,制定措施,加大对示范点的检查、指导力度。

7、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镇村(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考核,以促进各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8、要发挥社区矫正工作调研的引导和信息的宣传作用。总结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篇6: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工作心得

----汤泉司法所学习《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工作心得

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以下简称“两院两部”)按照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联合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已于2012年3月1日起施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出台及实施,不仅为司法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还对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推行对基层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意义及结合汤泉乡司法所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工作心得。

一、《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积极意义。

1、《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全面规范了社区矫正从适用前调查评估、交付与接收、矫正实施到解除矫正整个工作流程。制定出台实施办法,是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要求和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制度成果,对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区矫正工作,严格对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具有重要 的意义。

2、司法行政机关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主体地位及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更加明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正式明确了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主体,非监禁刑的执行由司法行政部门来管理。同时,对于象剥夺政治权利这样的刑罚执行方式也作出了特别规定,明确由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公安机关,监督其遵守刑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并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同时,这类罪犯可以自愿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活动。

3、对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处罚措施更加清楚。《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明确列举了六种应当予以警告的情形、五种应当撤销缓刑和假释的情形及八种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收监执行的情形。针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特殊性,明确这类罪犯受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就可以收监执行,较之其他社区矫正人员,处罚则更为严厉。同时,为了严格规范执法,实施办法规定,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禁止令情形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材料并作出相应处理。这些规定,明确了执法责任主体,规范了相关国家机关的执法行为,建立了社区矫正与监禁刑罚执行的制度对接,可以有效发挥处罚措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二、学习《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工作心得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实施,是机遇,更是挑战。它既是司法行政社区矫正工作新的起点,同时也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为此,汤泉司法所高度重视,充分准备,在日常工作中,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五个到位”,为社区矫正工作的良性循环奠定坚实基础。一是专业人员培训到位。以司法所为依托,招募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志愿者,聘请矫正对象所在村的村调委会主任,乡团委、妇联、社保、工会等单位工作人员担任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明确社区矫正工作监督、协管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参加集中培训、外出参观学习,使他们掌握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强化他们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努力构建一支业务素质高、社会责任心强的社区矫正队伍。

二是矫正对象摸底排查到位。要非常重视矫正对象的摸底排查工作,通过定期开展对辖区社区矫正人员的大走访活动,不仅要准确地摸清全乡矫正对象的底数,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动态及矫正效果,还要更进一步明确今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任务目标和方法,真正做到不脱管、漏管,真正做到对矫正对象的有效监管。

三是思想认识到位。要提高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思想认识,增加社会责任感与工作紧迫感,要在理清社区矫正工作思路及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积极与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沟通、交流,争取他们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将省、市、县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及需要党委、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专门汇报,统一思想认识,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四是制定工作规范到位。借鉴兄弟司法所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汤泉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做到制度上墙,制度在心,这样既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又有利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条不紊,充分落实。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工作规范,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五是宣传动员部署到位。利用各类媒体,如司法内外网、宣传栏、宣传车,过街条幅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规定、目的意义,为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努力做到社区矫正工作被人民群众知晓,根植于人民群众心中。

篇7:大武口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

为规范社区矫正执法活动,保证我州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按照《云南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具体步骤和时间

从2009年1月起,全州十县(市)和所辖乡(镇)全部列入社区矫正范围,按三个阶段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一)动员阶段(2009年1月1日——1月31日)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动员部署社区矫正工作。

(二)启动阶段(2009年2月1日——2月28日)建立县(市)社区矫正工作组织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制定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摸清矫正对象底数,协调矫正对象的衔接接收工作。

(三)实施阶段(2009年3月1日开始)

乡(镇)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网络,调整充实工作人员;制定工作计划、培训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立矫正对象个人档案和相关台账;全面实施社区矫正。

二、社区矫正适用范围 社区矫正适用范围是户籍地和经常居住地在本州,或者户籍地不在本州,本人及家庭成员在本州定居,且长期在本州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下列五种罪犯:(一)被判处管制的;(二)被宣告缓刑的;(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四)被裁定假释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三、社区矫正工作任务

(一)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刑罚正确实施;

(二)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思想和法制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使他们成为守法公民;

(三)对社区矫正对象在就学、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帮助,促使他们适应社会生活。

四、社区矫正组织领导

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维稳委牵头,司法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

(一)县(市)成立由综治维稳委主任任组长,司法行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参加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辖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

州、县(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本级司法行政部门,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乡(镇)设立由党委、政府、司法所、公安派出所以及相关单位参加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本辖区的社区矫正工作。

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由司法所承担。

(三)各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履行下列职责:

1、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方针政策;

2、审议批准社区矫正发展规划、工作计划;

3、定期听取社区矫正工作汇报,协调处理重大问题;

4、监督、检查成员单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督促成员单位依法履行职责。

五、社区矫正职责分工

各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当依照职能,履行下列职责:

(一)司法行政部门具体组织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做好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帮助工作。

监狱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准确办理暂予监外执行,对符合假释条件的人员及时提请人民法院裁定。(二)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对刑事被告人、罪犯适用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等非监禁刑和非监禁刑罚措施,依法对社区矫正对象适用减刑、假释、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等司法奖惩措施。

对于可能适用社区矫正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委托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开展审前调查。

(三)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对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全程监督,定期派员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检查。维护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预防和打击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保证社区矫正依法公正实施。

(四)公安部门应当配合司法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根据司法行政部门的建议及时依法处理。对因处臵不当造成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监督考察的情况要定期向人民检察院通报。

(五)民政部门应当将社区矫正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之中,指导村(居)民自治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给予低保救助,为家庭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临时救助和生活帮扶。

(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依托公共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机构,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进行创业帮扶,帮助其实现就业。(七)机构编制部门应当做好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协调机制的研究工作,规范社区矫正协调运行机制。

(八)财政部门应当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九)工会组织应当推动企业建立社区矫正教育培训基地,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定期开展集中教育活动。

(十)共青团组织应当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实施社区矫正,定期组织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法制、心理健康等专项集中教育活动,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十一)妇联组织应当参与对女性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工作,定期组织女性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专项集中教育活动,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对违反社区矫正工作规定,不履行职责或履职不当,造成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引发重新犯罪造成影响的,追究成员单位领导和当事人责任。

六、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包括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

(一)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公安派出所民警为“社区矫正执法人员”。

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应当遵守社区矫正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

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违反工作规定或工作纪律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二)经公开招聘,专门协助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疏导、生活救助等日常事务性管理的专职人员为“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

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应当在司法所领导下,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工作职责。

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违反工作规定或工作纪律的,应当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三)热心社区矫正工作,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专业知识,并经司法行政部门和志愿者组织登记,自愿无偿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为“社区矫正志愿者”。

社区矫正志愿者应当在司法所指导下,按照志愿者服务相关规定从事社区矫正工作。

七、社区矫正工作内容

(一)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监督。

(二)通过组织学习、教育活动,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形势政策、行为规范教育。

(三)根据矫正对象的身体、技能状况,安排一定时间的社区公益劳动,增强矫正对象的社会责任感。

(四)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矫正,根据矫正对象的情况,结合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八、社区矫正工作者职责 社区矫正工作者要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定。

(二)接收矫正对象,办理衔接手续。

(三)制定教育矫正方案。

(四)对矫正对象实施日常管理,负责实施对矫正对象的认罪、守法、劳动、学习等情况的具体考核工作。

(五)承办对矫正对象的考核评议事宜,依照规定做好矫正对象行政奖惩、司法奖惩的材料整理工作。

(六)组织指导社会志愿者对矫正对象开展教育矫正工作,适时开展社会帮教活动。

(七)组织开展对矫正对象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其法制意识。

(八)协调有关部门对矫正对象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为其就业、生活提供指导、帮助。

(九)组织开展对矫正对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活动,提高教育矫正的实效。

(十)组织落实矫正对象的公益劳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悔罪改过意识。

(十一)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社区矫正工作个案。

(十二)加强与社会志愿者及其他社区矫正力量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十三)完成上级社区矫正组织布臵的相关工作任务。

(十四)依法履行其他工作职责。

九、社区矫正工作纪律

(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监督管理、教育矫正,自觉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严格履行法定职责,恪尽职守。遇有特殊情况、问题或重大事宜,要及时上报,不得瞒报、迟报;对矫正对象提出、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答和处理,不得推诿、懈怠。

(三)提高执法意识,公正、严格执法。不得有下列行为:

1、滥用职权,弄虚作假;

2、隐瞒案情,包庇纵容矫正对象违法犯罪;

3、刑讯逼供、体罚、虐待矫正对象;

4、玩忽职守,泄露社区矫正工作秘密;

5、其他违法行为。

(四)依法保障矫正对象的基本权利。不得有下列行为:

1、非法侵害矫正对象身体;

2、侮辱矫正对象的人格;

3、非法剥夺矫正对象的人身自由;

4、非法搜查矫正对象的身体、物品或住所;

5、利用公益劳动实施变相体罚;

6、殴打或者纵容他人殴打矫正对象;

7、其他违法行为。

(五)坚持原则、廉洁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

1、用矫正对象从事营利性的活动或者牟取其他私利;

2、向矫正对象及其亲属索取财物,谋取私利;

3、收受矫正对象及其亲属的贿赂和馈赠;

4、非法将矫正对象的监管权交予他人行使;

5、其它违法行为。

十、社区矫正工作执行

(一)县(市)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收到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决定或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的决定后,应在3日内将矫正对象相关材料移送实际执行地的乡(镇)司法所,并指导、帮助矫正工作机构针对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矫正方案,建立监督考察小组,落实日常监督考察措施。

(二)乡(镇)司法所在为矫正对象办理登记手续的同时进行谈话,告知其权利、义务,宣布社区矫正执行中的学习、教育、管理、劳动、奖惩等各项规定,并发放《社区矫正告知书》。

(三)乡(镇)司法所要为矫正对象建立档案,与有监管能力的矫正对象近亲属或其原工作单位、村(居)委会等签订矫正协议。

(四)乡(镇)司法所通过以下方式对矫正对象实施矫正:

1、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社区公益劳动项目由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按符合公共利益、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的原则设臵。

2、组织矫正对象参加学习、教育活动。内容包括政策形势、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劳动技能、行为要求等,可以采取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培训、实践活动等形式。

3、结合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4、矫正对象有劳动能力的,应当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有能力自谋职业的,可以自谋职业;对无能力自谋职业且有就业愿望的矫正对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提供培训机会并指导其就业。

5、家庭经济困难的矫正对象,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乡(镇)社区矫正办公室应向民政部门提供有关情况,经民政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一次性救济。

(五)县(市)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按月将新增矫正对象的名单、基本情况,按季将矫正对象考核情况送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接受检察监督。

十一、社区矫正对象监管

(一)社区矫正对象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按时到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报到;

2、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管理;

3、参加学习、教育和公益劳动:

4、定期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

5、遵守其他监督管理规定。

(二)被判处管制的社区矫正对象,除遵守上述规定外,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除遵守上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2、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县(市)司法行政部门批准;

3、参加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县(市)司法行政部门批准。

(四)被决定保外就医的罪犯,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同时应当履行下列规定:

1、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2、确因治疗需要,需要转院或者离开所居住区域的,应当经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批准;

3、治疗疾病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经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批准。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除遵守上述规定外,不得行使下列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4、担任公司、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六)社区矫正对象的活动范围是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即可在县(市)、本州内。

社区矫正对象有就业、经商、就学、就医、探亲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由司法所报县(市)司法行政部门批准。社区矫正对象返回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并销假。

(七)社区矫正对象经批准离开户籍地(经常居住地)不满6个月的,由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管理,暂住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

社区矫正对象经批准离开户籍地(经常居住地)6个月以上、未导致经常居住地变更的,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县(市)司法行政部门可以委托暂住地县(市)司法行政部门管理。

(八)社区矫正对象因迁居变更户籍地或经常居住地的,经原司法所会同公安派出所同意,经县(市)司法行政部门批准,及时办理交接手续,由迁入地司法所进行监督管理。

(九)司法所应当在社区矫正对象报到登记后,确定监督人,组成监督考察小组,制定和落实监督管理措施。

(十)司法所应当分析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类型、危险程度、性格特点、矫正难度等情况,制定分类监督管理方案。对于受到奖励或行政惩戒的社区矫正对象,可以在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情况下,分别从宽、从严实施监督管理措施。

(十一)司法所应当定期走访社区矫正对象家庭、单位和村(居)委会,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现实表现等情况。

十二、社区矫正工作程序

(一)入矫教育

1、入矫教育在矫正对象办理登记手续后进行。

2、入矫教育可以采用集体教育方式,也可以采用单独教育方式。

3、入矫教育以社区矫正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

4、司法所应当在入矫教育时向矫正对象宣布在社区矫正期间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矫正对象享有下列权利:

(1)人格不受侮辱;

(2)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3)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限制的权利。

矫正对象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规定;

(2)积极参加学习、教育和公益劳动;

(3)定期向司法所和监督考察小组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

(4)迁居或离开所居住区域时必须经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批准;

(5)服从监督管理。

(二)个案矫正

1、司法所应当在矫正对象报到后针对其思想动态、危险程度、恶性程度、矫正难度进行分析评估,研究制定矫正个案,落实矫正责任人。

矫正责任人由社区矫正工作者担任。

矫正责任人负责起草并落实矫正个案。

2、矫正责任人应当掌握矫正对象下列情况:(1)姓名、性别、年龄、籍贯;

(2)简历、主要犯罪事实和所判刑期;

(3)家庭情况和主要社会关系;

(4)认罪态度、在监狱或看守所的改造表现、矫正期间的现实表现。

3、社区矫正工作者对所管理的矫正对象,每月至少安排一次个别谈话教育。

4、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对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

(1)矫正地点变更;

(2)受到奖励或惩处;

(3)请假前后;

(4)家庭出现变故时;

(5)与他人发生重大纠纷时;

(6)主动要求谈话时;

(7)其他需要进行个别谈话教育的情形。

5、社区矫正工作者对矫正对象的谈话教育,应当认真做好记录,并根据矫正对象的思想状况和动态,及时修订矫正个案,采取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措施。

6、司法所应当每月对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7、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鼓励和支持社会志愿者参与,共同做好个案矫正工作。

(三)思想文化教育

1、矫正对象应当接受司法所组织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以下内容:

(1)认罪悔罪教育;

(2)法律常识教育;

(3)公民道德教育;

(4)时事政治教育。

2、司法所每月至少对矫正对象进行一次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可以进行集中教育,也可以进行分类教育。

3、思想教育教员可以是社区矫正工作者,也可以是社区矫正志愿者,或者是聘请的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

4、矫正对象未成年且没有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内容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相关部门并督促其法定监护人,帮助矫正对象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内容。

5、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技术教育等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四)公益劳动

1、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应当参加公益劳动。

2、公益劳动应当坚持符合公共利益、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便于监督检查的原则。公益劳动不得安排高危作业。

3、公益劳动内容为无偿参加非营利性机构、社团的服务活动或者社会(社区)公共服务,具体项目由矫正对象所在地司法所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臵。

4、县(市)司法局、乡(镇)司法所可以建立公益劳动基地。

5、司法所应当与公益劳动基地签定公益劳动协议,并在每个基地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对矫正对象的公益劳动情况进行记载考核。

6、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每月不得少于12小时。

7、公益劳动可以由司法所组织集中进行,也可由矫正对象自行前往公益劳动地点参加劳动。

(五)心理矫正

1、县(市)司法局、乡(镇)司法所应当开展对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正工作。心理矫正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

2、心理矫正工作可以聘请社会心理专家、心理医生承担。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培养心理矫正专业工作人员。

3、对矫正对象应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答矫正对象提出的心理问题。

4、对分析评估或矫正过程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矫正对象,应当进行心理测验,建立心理档案。

5、对有心理疾病的矫正对象,应当安排实施治疗。

6、从事社区心理矫正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取得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师、高级心理咨询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一;

(2)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3)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六)解矫教育

1、司法所应当对在2个月以内矫正期满的矫正对象分批集中进行解矫教育。

2、解矫教育内容应当包括形势、政策、前途、遵纪守法教育。

对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即将收监执行的对象,重点进行认罪服法为主的思想教育。

3、司法所应当在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前1个月,指导矫正对象进行自我总结,填写《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

4、司法所应当根据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的考核情况、奖惩情况、心理测验情况,对其矫正效果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填入《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

5、司法所应当对矫正对象解矫后的情况进行了解,评估社区矫正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总结推广社区矫正教育工作经验,不断提高社区矫正教育工作质量。

6、司法所应建立工作台帐,对社区矫正教育工作予以记载备查。

十三、矫正对象档案管理

(一)司法所应当在矫正对象被决定执行社区矫正之日起建立矫正档案,一人一档。

矫正对象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管制、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判决(裁定)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 假释人员的原判法律文书、假释裁定书、罪犯出监鉴定表;

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判决(裁定)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具保书;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人员原判法律文书、出监鉴定表;

2、假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监狱保外就医人员在监狱服刑期间接受教育改造的相关材料、奖惩情况、心理档案; 矫正对象登记表;

3、矫正对象社区矫正情况月汇报;

4、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帮教协议;

5、矫正对象外出请假申请审批表;

6、矫正方案;

7、社区矫正情况记录簿,其中包括学习教育记载、公益劳动记载、心理矫正记载、谈话记录等;

8、矫正对象考察表、评审鉴定表;

9、矫正对象奖惩审批表及相关材料;

10、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

11、解除管制通知书、假释考验期满证明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缓刑期满证明书;

12、其他应该归档的重要材料。

矫正对象死亡,死亡证明、法医鉴定等有关材料应当归档。

(二)矫正对象档案由司法所专人管理。

(三)矫正对象矫正地址变更时,档案应随矫正对象移交变更地的司法所。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收监执行的,档案应移交给侦察、监狱机关。档案移交双方均应做好交接登记手续。

(四)外调人员查阅档案,凭州以上政府或政法机关外调介绍信,经州司法局批准,在指定地点阅卷,并填写《社区矫正对象档案借阅登记表》备查。无关人员一律不得查阅矫正对象档案。不得用电话查询档案。

(五)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应当遵守档案管理的一般要求,具备保密、防遗失、防潮、防虫、防霉等基本保管条件。

(六)矫正对象档案输入计算机的,计算机不得直接或间接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网络连接。

(七)矫正对象档案应使用70克A4纸。

矫正对象解除社区矫正后,档案交矫正对象期满时所在县(市)司法局统一保管。

十四、社区矫正工作监督

(一)社区矫正工作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应当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提供便利,加强与检察机关的沟通、联系和配合。

(二)纪检监察部门发现有关单位或者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疏于职责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违反规定侵犯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可以建议有关部门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直接责任人行政或纪律处分,也可以建议司法机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人民群众发现有关单位或者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疏于职责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违反规定侵犯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

(四)对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社区矫正对象享有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

篇8:浅析实施社区矫正奖惩的现实瓶颈

目前, 我国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是司法所, 司法所从2003年我国启动社区矫正试点改革开始就担当这一责任, 但司法行政机关至今没有被赋予充分的权力, 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奖惩, 通常是司法所在日常管理教育过程中, 通过计分方式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考核, 对表现好的给予放宽管理级别等, 对表现差的给予警告及上升管理级别等, 而真正能促进矫正对象改造的治安处罚、减刑、收监等奖惩措施, 却难以真正实施, 除了开展教育、定期报到、接受矫正人员思想汇报及组织公益劳动等管理工作外, 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中, 所能行使的职权过小而所承担的责任过重。

(一) 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重任的思考

社区矫正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工作, 需要调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作保障, 自2003年我国启动社区矫正试点改革, 到2011年社区矫正在《刑法修正案 (八) 》中首次得以合“法”化, 2012年1月10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又联合发布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并于同年3月1日开始实施, 可以说明国家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视度, 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现有的对社区矫正的相关法律规定还是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需要, 使社区矫正工作难以按照法律规定顺利开展。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最基层的组织机构, 社区矫正是专业性、法律性很强的刑事执法活动, 把这一刑事执法活动交由司法所承担而又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充分的权力, 是否合适, 笔者认为这是个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二) 司法所作为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的优势

1. 较好的群众基础。

司法所的工作范围主要在社区, 承担着人民调解、法律宣传、安置帮教等多项工作任务, 工作的具体内容就是与群众打交道, 所涉及到的问题, 都与群众和社区生活息息相关, 笔者因在基层司法所工作, 亲身感受到司法所工作与群众的不可分割性, 这种关系就像鱼和水一样的不可分割, 就是说, 司法所有相当好的群众基础, 让其承担社区矫正工作, 能够充分发挥专门机关与地方政府两个方面的优势。

2. 较好的经验基础。

司法所承担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有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 这两项工作虽然分别针对正在服刑的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 但帮教理念、帮教方法、帮教内容、帮教目的是一致的, 因此, 司法所只要把长期积累的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教经验, 好好把握, 便可充分协调社区资源和发动社区群众。

3. 长期以来, 司法所的建设相对于政法部门其他机构, 虽然受到的重视相对不够, 但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司法所作为社区矫正的主导力量, 其职能相应地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和加强, 在某种层面上讲, 社区矫正为加强司法所建设带来了契机和动力, 若积极面对, 其发展空间是可以拓展的。

(三) 司法所作为社区矫正执行机构的局限性

司法行政队伍建设问题。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是司法行政机关永恒的主题, 是司法行政事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但就目前的司法所而言, 大多所都存在人员杂、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法律专业专科以上学历人员达不到司法行政工作需要, 甚至存在人事管理不统一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势必影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司法行政队伍的建设, 与司法行政队伍的个体素质是分不开的, 司法行政队伍实力怎么样, 要从司法所人员配制上就把好关, 然后才能涉及到怎么打造这支队伍, 才能把这支队伍建设成对党和国家、人民忠诚, 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强, 秉公执法办案能力强, 始终能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法律至上, 真正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个根本问题。

二、社区矫正奖惩的重要性

(一) 树立法律权威, 预防犯罪

社区矫正在我国作为一种全新的刑罚执行方式, 其任务可以归纳为行刑、矫正、安置救助, 蕴涵着刑罚的惩罚性和恢复性双重价值。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奖惩, 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社区矫正奖惩制度的体现, 既可调动社区矫正对象的改造积极性, 又可避免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犯罪人的放任, 这种奖惩机制的构建, 不仅有利于引导和规范社区矫正人员端正非监禁改造态度, 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增强社会责任感, 主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规范自己的行为, 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还能通过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奖惩, 让社区群众也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和威严。

(二) 彰显社区矫正的严肃性, 增强社区群众的安全感

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不长, 习惯了罪犯必将受到监禁改造的社区群众, 对身为罪犯的社区矫正人员能在社区自由生活, 感到害怕和不信任, 担心罪犯因失去监禁在社会上重新违法犯罪, 认为他们潜在一种对社会对社区群众造成预计不到的伤害的危险, 如果司法所缺乏严格的监管, 这种潜在的可能就会成为现实。这种猜测、怀疑和不安全感, 来自于群众对社区矫正的不了解, 等其他因素。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并实施奖惩措施, 目的就是要解决过去司法实践中对放回社区的罪犯失控失管问题, 司法行政机关监管力度会在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奖惩中体现出来, 让群众感受到社区矫正的严肃性, 增强社区群众的安全感和认同, 取得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三) 体现出刑罚的教育性和惩罚性

刑罚对犯罪人具有剥夺、惩罚和教育改造功能,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需要体现刑罚教育性和惩罚双重性, 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奖惩是实现改造矫正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依法适度的奖惩, 能使矫正人员懂得规范自己的言行, 不断增强对自己罪犯身份的认同感, 促使其自觉接受监管, 自觉改造。

三、社区矫正奖惩性措施实施瓶颈

(一) 工作主体只有执法提请权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司法所的重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依照有关规定, 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监督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矫正人员采取不同管理教育措施, 对遵纪守法, 学习劳动积极表现好的进行奖励, 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加分;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矫正规定的, 但未构成犯罪的, 视情节轻重减分;对拒不服从管理教育, 情节严重的, 或有重新犯罪嫌疑的社区矫正服刑人员, 及时提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司法行政机关具有奖励和惩处两项执法提请权, 这两项执法提请权, 必须由社区矫正工作主体提出, 所提依据又必须有功或有过的事实。从司法所只为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这一点看, 我国现行法律只重视社区矫正的监管, 而忽略矫正。刑事执行立法滞后, 现行法律规定较笼统含糊, 导致监外刑事执行的缺失。

(二) 奖惩等级规定不很明确, 审批程序复杂时间长

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社区矫正”的明确表述, 其工作内容散见于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以及部门规章地方规范性文件中, 由于相关规定散乱, 立法位阶不一, 导致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同一位阶的不同规定之间矛盾冲突。各地方做法的不统一, 也损害了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由于目前国家没有制定、颁发《社区矫正法》, 事实上现行的社区矫正奖惩规定不是很明确, 地方性的《社区矫正人员奖惩考核暂行办法》各省市不相同, 奖惩等级没有细化到具体的规定, 司法所工作的难度因此也会增加。依据相关管理规定, 目前我国对社区矫正人员惩处内容主要包括:警告、记过、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奖励的主要内容有:表扬、记小功、记大功、减刑。但在实践操作中, 最易于办理的只有警告和表扬, 其他奖惩内容办理起来程序复杂, 很多都涉及公安、检察院、法院多个部门, 呈报手续繁锁, 参与人员多, 需要的时间长, 在审批过程中, 如果出现上级审批认定材料不足的情况, 必须补充取证, 需要的时间会更长。这些复杂的程序, 审批的复杂性, 是社区矫正奖惩性措施落实难的关键环节之一。

摘要:社区矫正 (Community corrections或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 是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改造罪犯的方法, 是与监禁执行相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2003年我国启动社区矫正试点改革, 2011年, 社区矫正在《刑法修正案 (八) 》中首次得以合“法”化。随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国家对社区矫正工作越来越重视, 2012年1月10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同年3月1日开始实施,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条, 明确了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但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颁发《社区矫正法》, 还没有建立起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矫正奖惩机制, 不能形成监禁刑与非监禁刑、非监禁刑与行政处罚之间的较好衔接, 奖惩的配套措施亦不够完善, 社区矫正奖惩性措施落实存在不同程度的难度。文章将从社区矫正工作主体司法所现状出发, 阐述工作主体的法律保障重要性, 提出实施社区矫正对象奖惩的现实瓶颈。

关键词:社区矫正执行机构,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实施奖惩瓶颈

参考文献

[1]张峰.论社区矫正机制的模式选择[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

[2]何显兵.论社区矫正的根据[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刘强.我国社区矫正试点中的管理体制弊大于利[J].法学, 2005, (9) .

上一篇:对小学生家庭作业心理的调查分析下一篇:[信息技术]CAI设计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