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市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05-07

2011年上海市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精选6篇)

篇1:2011年上海市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虹口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虹口区统计局

2011年是虹口区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一年以来,全区人民在中共虹口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力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工作,保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一、经济发展

财政收入和支出

全年完成三级财政收入11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中央级收入3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市级收入2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区级收入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加上当年市、区财力结算收入31.03亿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上年滚存结余,收入合计为91.62亿元。财政支出8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加上体制和专项上解支出和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支出合计为91.28亿元。收支相抵,预算结余0.34亿元。

工业

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54.84亿元,比上年减少8.7%,其中中央属、市属控股单位26.49亿元,比上年减少26.6%;外资企业工业销售产值14.64亿元,比上年减少35.6%。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7.1%。

建筑业

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49.80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一级以上资质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08.08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的88.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96.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4.4%。建筑施工企业签定合同总金额613.16亿元,比上年减少4.7%。

国内贸易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66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吃的商品89.87亿元,穿的商品33.08亿元,用的商品98.66亿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1.09亿元,占全区总额的35.5%;限额以上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13亿元,占全区总额的6.6%。

投资与房产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6.76亿元,比上年减少7.4%。城市基本建设投资19.31亿元,比上年减少18.6%。全年商品房开发投资额67.45亿元,比上年减少3.5%,1其中住宅投资额2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办公楼投资额12.69亿元,比上年减少43.2%;商业用房12.26亿元,比上年减少19.2%。

商品房预售交易面积12.4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62.9%;预售交易金额为43.90亿元,比上年减少44.5%。存量房交易面积40.54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1.2%;存量房交易金额为83.18亿元,比上年减少21.4%。

旅游业

至年末,全区二星级以上宾馆2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家,四星级宾馆7家,三星级宾馆8家。星级宾馆及其他重点住宿业全年营业收入11.61亿元,比上年减少30.9%;全年实际住宿94.51万人次,比上年减少43.2%,其中境外旅客24.73万人次,比上年减少44.4%。旅行社营业收入1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年接待旅游者102.18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1.0%,其中国际旅行社25.74万人次,比上年减少4.0%。

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全年实现区级税收22.40亿元,比上年增长22.9%。

航运和金融高端领域取得新突破,我国第一家外资独资邮轮船务公司——歌诗达邮轮船务(上海)有限公司设立在虹口区,由罗宾逊全球货运(上海)有限公司经营的全国第一个无车承运业务试点项目落户北外滩。上海航运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运作。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成立,推出了上海出口集装箱中远期运价交易和中国沿海煤炭运价交易,填补了国内航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空白。成功举办“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

启动上海国际酒类现代商贸服务功能区建设,成功举办第七节上海酒节,推进上海酒类消费指数中心、上海国际酒类交易中心平台建设。实施四川北路全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

积极建设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上海园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虹口园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虹口园,人民音乐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的上海公司在我区设立。大力推进音乐谷项目建设,上海音乐产权交易中心、音乐制作中心入驻国家音乐产业基地。

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34.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0%。其中出口总额18.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8%;进口总额15.8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9.9%。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18个,比上年减少4.1%。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

8.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增资6.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9.3%。外商实际到位资金额6.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

二、社会事业

科技

全年获得上海市重点新产品1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立项33项,其中国家级11项,上海市22项。新认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6家。全年专利申请138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18件,比上年增长12.6%。积极鼓励企业创新活动。新认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6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家,虹口区2011年度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市、区两级资助资金达到350万元;国家和市专项资助资金925万元。

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以花园坊为核心的上海低碳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探索碳金融发展,完成碳交易试点工作,推进设立上海低碳产业基金。

教育

全面实施《虹口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全面发展。教育部与上海市合作的“电子书包”项目在我区试点扩大,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建成启用。继续稳步推进“校安工程”。年末实有普通中学41所,学生25771人,比上年减少3.6%;小学34所,在校学生20941人,比上年增加1.5%;幼儿园51所,在园幼儿13516人,比上年增长2.5%。教育事业占地面积121.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9.80万平方米。

文化

开展“阳光·大地”庆祝建党90周年歌咏大会、“辛亥革命与虹口”图片展等活动。淞沪铁路江湾站旧址博物馆揭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全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向居民免费开放。设立16家菜场书屋,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年末1家区级图书馆(包括两家分馆)的阅览室座席1672个,藏书81.3万册,全年读者流通194万人次,外借图书139万册次,开展读书活动140场,举办专家讲座165场。年末共有文化馆、艺术馆3个,美术馆2个,博物馆8个,纪念馆(室)8处,民间收藏馆(室)14座。

卫生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启动实施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贯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完成区妇幼保健所大修工程,欧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有序推进。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9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卫生技术人员8538人,其中执业医师3224人,注册护士3783人。年末实有医疗机构病床6906张。

体育

全民健身积极踊跃,成功举办2011年区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虹口体育馆大修。年末实有百姓健身步道2条,百姓健身房1个。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年末一级运动员13名,二级运动员89名。我区输送运动员获得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团体第三名,射击世界杯总决赛飞碟双多向个人第二名。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建设

轨道交通12号线、虹口足球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有序推进,完成虹口港泵闸建设方案,开展海伦路、海拉尔路拓宽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三至喜来登酒店、凯德龙之梦虹口广场群房及地下商业开张营业,中信广场、明珠园二期等项目竣工,白玉兰广场、中信泰富等项目按节点有序推进。

市容与环境保护

巩固和扩大世博市容环境管理成果,加强对虹镇老街、东余杭路、七浦路和公安街等地区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取得良好效果。成功拆除刑家桥北路七层楼等违法建筑,全年拆除违法建筑2.65万平方米。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试点工作,全区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5%。全面完成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节能工作,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完成25家用能单位能源审计,东方海港国际大厦创建国家绿色三星建筑和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浦江国际金融广场启动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

绿化

全年新建绿地3.38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58万平方米。年末实有公共绿地153.3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02平方米。行道树23171棵,年末绿化覆盖率20.6%。

四、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

全区年末户籍人口790492人,比上年减少91人,出生人数5237人,出生率6.62‰,死亡人数6737人,死亡率8.52‰,自然增长率-1.90‰。

户籍人口中18岁以下人口70261人,占人口总数的8.9%,60岁以上人口209676人,占人口总数的26.5%。

就业

调整完善贷款担保等11项政策,加大对青年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扶持力度。开展虹口“创业之星”评选和第二届大学生创意创造大赛等活动,全年扶持创业1235户,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5773人次。经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全年

新增就业岗位31095个,失业保险金发放95342人次6013万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5389人,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目标之内。

社会福利与救助

全年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1.64亿元。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补助22万人次,享受粮油帮困补助卡、券8.3万人次,享受实物帮困补助439人次,享受医疗补助1104人次。积极探索“科技助老”、“网上敬老院”等新模式。年末共有养老机构33家,床位3974张,其中由社会投资开办21家,床位2977张,年末居家养老22000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17家。儿童福利院1家,床位80张,社会办儿童康健院1家,床位70张。

居住

年末全区住宅施工面积43.0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8.2%,全年住宅竣工面积34.4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6.5%。完成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8.1万平方米,高层综合整治1.43万平方米,百弄整治2.3万平方米,二次供水改造10万平方米,全项目大修2.1万平方米,改善型修缮0.85万平方米。加强推进已核发拆迁许可证基地,全年拆除各类建筑物面积11.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0.1%;其中二级旧里及以下住房8.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0.4%。全年动迁单位户数84户,比上年增长460.0%;动迁居民2773户,比上年增长86.5%。在全市首批成立公共租赁运营机构,通过新建、收购、改造等方式,计划筹措公租房源805套,市局按项目节点已认定490套。第一批经济适用房2714户家庭完成选房,第二批经济适用房受理800户家庭。年末廉租租金配租6027户,其中年内新增廉租租金补贴受益家庭375户,全年发放租金补贴3332万元。年末廉租实物配租86户,其中年内新增廉租实物配租33户。

说明

1、统计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比上年±%数据的合计数与相对数由于单位取舍不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3、建筑业总产值去年数因统计口径原因有所调整。

4、现代服务业为虹口区自定口径,与市、其他区县同名数据不做类比。

篇2:2011年上海市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统计公共关系协调委员会 2011-3-7

世博之年 成绩辉煌

《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已经发布。《统计公报》中的一笔笔数据、一张张图表,生动展示了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以赴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巨大成就;真实记录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历程;全面反映了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城市建设和管理、改革创新等各方面取得的新成绩。

一、举全市之力办好头等大事,世博会举办成功精彩难忘

《统计公报》显示,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吸引了包括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在内的246个官方参展者,参观人数达到7308万人次,是世博会历史上参与度最广泛的一次盛会,是荟萃人类文明成果的一次盛会,是成功、精彩、难忘的一次盛会。

世博会生动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全面促进了国际国内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光荣任务,兑现了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同时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自2002年10月获得世博会举办权以来,精心筹备世博长达8年,充满了诸多艰辛;确保成功办博历经184天,应对了许多挑战。

二、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宏观效益持续向好。《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872.42亿元,比上年增长9.9%,增幅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873.58亿元,增长13.1%。

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业结构加快升级。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4%,增幅在沿海主要省市中名列前茅。高技术产业和重点发展行业产值快速增长,增幅分别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0.6个和3.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56.7%。需求结构不断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加快,规模首次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科技创新正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83%,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6867件,比上年增长14.5%;新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634项。

三、“四个中心”建设继续加快,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2009年19号文件,金融市场体系不断深化,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统计公报》显示,全年期货交易所成交额123.48万亿元,增长67.4%;金融期货交易所成交额41.07万亿元;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成交额179.82万亿元,增长30.7%;新增各类金融单位116家。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一期实现封关运作,洋山保税港区水水中转集拼正式开展。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6.53亿吨,连续六年全球第一;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2906.9万标准箱,首次跃居全球第一;机场旅客吞吐量7170.09万人次。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全面展开。虹桥商务区和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加快建设,新型国际贸易试点启动实施。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738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至年末,全市连锁商业网点达到12987家。

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近期,已有国际机构通过人均绿地面积、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测算城市绿色发展指数。《统计公报》加强了对这类指标的监测和反映,着力避免数据使用上的误读误用,保障了公共信息的客观准确。

《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1%,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人均绿地面积达到60平方米左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15%;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4.9%,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环境保护投入持续加大,全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01%。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调整淘汰落后产能934项,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

五、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838元和1374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11.5%;新增就业岗位63.1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新开工和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13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购房家庭近2000户。至年末,廉租住房受益家庭7.5万户。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年内“城保”、“镇保”和“农保”月平均养老金分别提高170元、70元和35元,新增养老床位10843张。

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机会更加公平,年内新增50所幼儿园,47万来沪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民办小学就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郊区540家村卫生室和1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时报销。文化、体育事业继续蓬勃发展。

六、充分发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浦东经济增长继续领先,核心功能不断增强。《统计公报》显示,全年浦东新区实现增加值470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增幅高出全市2.5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9%;至年末,入驻浦东的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分别达到285家和150家。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稳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8.4%提高到49.4%。贸易便利化与口岸区域合作继续推进,全年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6846.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8%。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5家、投资性公司22家、外资研发中心15家。

七、“十一五”规划圆满收官,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

“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上海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四个中心”框架基本形成,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统计公报》显示,“十一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6%;地方财政收入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4.9%;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3%和10.5%。

篇3:2011年上海市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据初步核算, 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 比2010年增长10.4%。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 海洋产业增加值26508亿元, 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9062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327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21835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21408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47.9%、47.0%。据测算, 2011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420万人, 比2010年增加70万人 (《公报》中海洋生产总值和各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均按现价计算, 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随着多个沿海风电场相继竣工投产, 海洋电力业增幅较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均比2010年有较快增长;海洋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 但增速有所回落。从区域看, 2011年, 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6442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 比201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3721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1%, 比2010年回落了1.9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9807亿元, 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5%, 比2010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

2011年, 国务院先后批准了山东、浙江和广东三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规划, 并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 这些都将探索和尝试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 也必将加快促进海洋经济的战略转型。与此同时, 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指示, 国家海洋局也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保障和服务于海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启动国家、省级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能力建设工作, 完成了海洋经济试点调查工作, 为下一步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 国家海洋局将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百字方针”, 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统一部署, 确保海洋经济发展能够“稳中求进”, 为海洋经济向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做出更大、更积极的贡献。

篇4:2011年上海市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 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00.4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2亿元,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3744.4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12119.8亿元,增长8.6%。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39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2447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9∶24∶75.1变化为0.9∶23.4∶75.7。

财政: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公共财政预算)3006.3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实现增值税和营业税237.8亿元和1071.5亿元,分别增长13.2%和25.3%,实现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683.7亿元和272.9亿元,分别增长33.3%和26.7%。地方财政支出(公共财政预算,含中央追加支出)3246.5亿元,增长19.5%。其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的支出均增长28.5%,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增长20.7%。

全市完成国税、地税税收(费)收入8004.7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地税税收(费)收入2666.6亿元,比上年增长26.7%。

价格: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位开局,6月份同比涨幅突破6%,8月份达到年内最高值(6.6%),9月份以来持续回落,12月份回落至4.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6%,涨幅高于上年3.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6%,非食品价格上涨3.9%;消费品价格上涨5.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6.4%。

全市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10.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7%。

全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延续了上年6月份以来的回落态势,由1月份上涨6.8%,逐步回落到12月份上涨1%;从环比看,12月份下降0.1%,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其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由1月份同比上涨9.1%回落到12月份上涨1.3%;从环比看,12月份下降0.2%,连续三个月环比下降。二手住宅价格由1月份同比上涨2.6%转为12月份下降2%;从环比看,12月份下降0.8%,连续四个月环比下降。

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4.7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年末全市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8.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9%,比上年末高0.02个百分点。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01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7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42.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6.8%。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740.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6.2%。全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为8.29‰,死亡率为4.27‰,自然增长率为4.02‰。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230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35人。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27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1万人。

人民生活: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03元,比上年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36元,比上年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4%,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平方米。

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1091.9万人、1188万人、881万人和862.4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09.5万人、124.4万人、106.8万人和38.7万人。年末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163.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4.4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276.8万人,参合率为97.7%,高于上年末1个百分点。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11.7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为7.5万人。年内两次提高了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

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422家,床位7.3万张,收养各类人员3.2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99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74个。

三、 水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水资源:全年水资源总量24.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全市总用水量3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4%。其中,生活用水15.6亿立方米,增长5.8%;工业用水5.2亿立方米,增长2.8%;农业用水11亿立方米,下降3.3%。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为22.5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37%。

环境:全市污水处理率为82%,其中城六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5%,分别比上年提高1个和0.5个百分点。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根据垃圾产生量计算)为98.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8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8.4%,与上年持平。

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达到5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生产安全、火灾、铁路交通、农业机械死亡事故977起,死亡1089人。与上年相比,事故减少85起,死亡人数减少87人,分别下降8%和7.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68;道路交通每万车死亡人数为1.85人;工矿商贸从业人员每10万人死亡人数为1.04人;煤矿无死亡事故。

四、 城市建设

道路建设:年末全市公路里程21319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912公里,增加9公里。城市道路里程6380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5公里。

公共交通:年末全市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740条,比上年末增加27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5条,增加1条。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长度19338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95公里;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372公里,增加36公里。公共电汽车运营车辆21575辆;轨道交通运营车辆2586辆。全年公共电汽车客运总量49.9亿人次,比上年下降1.1%;轨道交通客运总量21.8亿人次,增长18.2%。

公用事业:全年自来水销售量9.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其中,生产运营用水1.2亿立方米,下降2%;居民家庭用水4.7亿立方米,增长3.1%。

北京地区用电量达到82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其中生产用电677亿千瓦时,增长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44.7亿千瓦时,增长3.9%。

全年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41万吨,与上年持平;天然气供应总量(不含燕山石化)73亿立方米,增长1.4%。年末共有燃气家庭用户64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1%;其中天然气家庭用户474万户,增长4.2%。全市燃气管线达到1.7万公里,比上年末增长8%。

全市集中供热面积4.7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9%。

五、 农业、工业和建筑业

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0.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4万公顷;粮食产量121.8万吨,增长5.3%。

全市农业观光园1300个,比上年减少3个;观光园总收入21.7亿元,增长22%。民俗旅游实际经营户8396户,比上年增加417户;民俗旅游总收入8.7亿元,增长18.2%。种业收入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已利用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6%;实现收入45.6亿元,增长11.9%。

工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039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和10.6%。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4106.1亿元,增长8%。其中内销产值12591.2亿元,增长9.6%;出口交货值1514.9亿元,下降3.3%。产品销售率为99.0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53.6%,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646.8亿元,增长17.7%。从利润较大的行业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242亿元,增长9.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212.9亿元,增长26.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93.8亿元,增长39.3%;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73.2亿元,增长25.1%;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69.5亿元,增长6.5%;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64.6亿元,增长27.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缴税金856.5亿元,增长10.4%。

建筑业: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05.4亿元,比上年增长3%。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0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本市完成2316.2亿元,增长20%;外埠完成3724.5亿元,增长14.1%。本年新签合同额7646.8亿元,增长9.7%。

六、 新产业

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3.1亿元,增长12.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与上年持平。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795.3亿元,增长16.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七、 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内资单位完成投资1903.3亿元,比上年增长9.7%;非国有内资单位完成投资3516.4亿元,增长14.2%;外商及港澳台单位完成投资490.9亿元,增长21.6%。

分城乡看,城镇投资5463.9亿元,增长14.8%;农村投资446.7亿元,下降2.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7.2亿元,增长13.8%;第二产业投资762.2亿元,增长47.2%,其中工业投资751.9亿元,增长46.7%;第三产业投资5101.3亿元,增长9.5%。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00.2亿元,增长0.3%,主要投向交通运输和公共服务业,交通运输投资680.7亿元,所占比重为48.6%,公共服务业投资379.4亿元,所占比重为27.1%。

房地产开发: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住宅投资1778.3亿元,增长21.7%;办公楼投资363.8亿元,增长40.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96.7亿元,下降11.8%。

政策房建设:全市完成政策性住房投资746.1亿元,比上年增长94.9%。年末政策性住房施工面积4084.4万平方米,增长46.3%;其中,新开工面积1726.8万平方米,增长59.7%。全年政策性住房竣工面积513.8万平方米,下降28.2%。政策性住宅销售面积422万平方米,增长51.2%。

八、 贸易、旅游和开发区

贸易: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商品购销总额8925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实现销售总额44636.2亿元,增长17.9%。批发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77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68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中,金属材料类实现销售额9167.3亿元,增长18.2%;汽车类实现销售额5266.8亿元,增长21.5%;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销售额4289.4亿元,增长43.4%。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9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570.7亿元,增长30.3%;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零售额360.8亿元,增长43.2%;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317.4亿元,增长54.8%;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313.2亿元,下降21.1%。

全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额389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出口590.3亿美元,增长6.5%;进口3304.7亿美元,增长34.2%。

全年批准合同外资1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0.5亿美元,增长10.9%。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27%;批发和零售业占16.4%;房地产业占1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15.5%;制造业占9%。

全年境外投资中方实际投资额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7%。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4.9亿美元,增长12%。对外劳务人员实际收入3805万美元,下降10%。

旅游: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2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其中,外国人447.4万人次,增长6.1%;港、澳、台同胞73万人次,增长6.6%。旅游外汇收入54.2亿美元,增长7.4%。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1亿人次,增长16.7%。国内旅游收入2864.3亿元,增长18.1%。国内外旅游收入总计达到3216.2亿元,增长16.2%。全年出境游人数184.3万人次,增长23.2%。

开发区:全市国家级与市级开发区累计招商项目4539个,比上年末增加1482个;投产开业企业24761家,增加2363家。各类开发区实现总收入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实现利润总额1548.3亿元,增长6.6%;应缴税金总额1011亿元,增长19.6%。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投产开业企业15794家,实现总收入1.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实现技术收入2977.3亿元,增长20.2%;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4647.3亿元,增长17.9%。出口总额231亿美元,增长1.6%。实现利润总额1360.7亿元,增长4.8%。应缴税金总额874.8亿元,增长14%。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产开业企业2219家,实现总收入3686亿元,比上年增长3.3%;实现利润总额278.3亿元,下降18.6%;应缴税金总额245.4亿元,增长18.5%。

九、 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全年货物周转量588.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5%。其中,铁路311.3亿吨公里,增长20.9%;公路103.6亿吨公里,增长1.9%;民航47.4亿吨公里,下降1.7%;管道125.8亿吨公里,增长18.3%。铁路、公路、民航、管道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周转量比重分别为52.9%、17.6%、8.1%和21.4%。

全年旅客周转量152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1%。其中,铁路108.7亿人公里,增长9.2%;公路302.7亿人公里,增长4.1%;民航1115.6亿人公里,增长10.5%。铁路、公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旅客周转量比重分别为7.1%、19.8%和73.1%。

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498.3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7.4万辆。民用汽车473.2万辆,增加20.3万辆;其中私人汽车389.7万辆,私人汽车中轿车286.2万辆,分别增加15.3万辆和10.3万辆。

邮电: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78.7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1.6亿元;电信业务总量427.2亿元。全年发送邮政函件7.1亿件,增长4.7%;特快专递3257万件,增长9.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累计达到883.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00.7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83.1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43.8线/百人,每百人比上年减少1.4线。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46.1万户,年末累计达到2575.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27.6部/百人,每百人比上年末增加19.1部。全年短信业务总量达到410亿条,比上年增长11.2%。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523.4万户。

十、 金融

存贷款: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75001.9亿元,比年初增加8621.3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少1038.1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72655.4亿元,比年初增加8427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少1796.5亿元。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39660.5亿元,比年初增加3369.2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少2100.7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3336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年初增加4180.6亿元,增加额与上年基本持平。

证券: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79103.1亿元,比上年下降9.7%。其中股票成交额61743.2亿元,下降22.7%;基金成交额1494.8亿元,下降12.8%;债券成交额15275.3亿元,增长3.5倍。年末股票市场累计开户数521.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6.4万户。

保险:全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20.9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2.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88.4亿元。全年各类保险赔付支出232.8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119亿元,人身险赔付113.8亿元。

十一、 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全市共有52所普通高校和78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3万人,在学研究生24.1万人,毕业生6.3万人。全市89所普通高等院校全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5.8万人,在校生57.9万人,毕业生15.1万人。

全市普通高中招生6.4万人,在校生19.5万人,毕业生5.8万人;初中招生10.1万人,在校生30.2万人,毕业生9.8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3.3万人,在校生68.0万人,毕业生10.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1.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招生7.9万人,在校生21.4万人,毕业生6.8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049人,在校生8037人,毕业生1691人。

全市共有民办小学21所,在校学生3.6万人;民办普通中学72所,在校学生3.9万人;民办高等教育83所(含民办高校和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在校学生18.6万人。成人高校19所,在校学生26.4万人(含普通高校成人本专科生)。

科学技术: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9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83%,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

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人员28.8万人,比上年增长6.6%。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77955件和40888件,分别增长36.1%和2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45057件和15880件,增长34.6%和41.7%。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4万项,增长5.3%;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890.3亿元,增长19.7%。

文化: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25个,总藏量4650万册。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5处。全市拥有注册博物馆159座。全市17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88万卷。年末有线电视注册用户达到471.9万户,入户率为95.1%,其中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用户272.3万户。北京地区16条院线118家影院(617块屏幕)共放映电影97.3万场,观众3206.1万人次,票房收入13.5亿元。北京地区出版报纸253种,出版期刊3065种,出版图书16.6万种。

卫生: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702个,比上年末增加163个;其中医院567个。卫生机构中社会办医机构2837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9.5万张,比上年末增加0.2万张;其中医院8.8万张。卫生机构中社会办医机构床位1.2万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万人,注册护士7.4万人。全年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243.55/10万,死亡率1.28/10万。全市婴儿死亡率2.84‰,孕产妇死亡率9.09/10万。

体育: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6151个。全市共有优秀体育运动员970人。获得国际性比赛奖牌33枚,其中金牌17枚,银牌9枚。获得全国性比赛奖牌145枚,其中金牌59枚,银牌41枚。

公报注释:

1.本公报中2011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与上年相比增速为2011年初步统计数与上年统计年鉴数比较结果。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中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3.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调查项目中的“烟酒及用品”类改为“烟酒”类。

4.2011年全市新建普通住房成交均价比上年下降11.3%。

5.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6.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分组数据按国家统计局方案进行了口径调整,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7.根据国家有关规定,2011年能耗数据待国家统计局审核评估后另行发布。

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按现价计算,下降率按2010年可比价计算。如按2010年可比价计算,2011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为23.61立方米。

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批发企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

10.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规定,2011年起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由50万元调整至500万元,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11.新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和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12.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据均包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亦庄园。

13.从2011年开始,邮电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篇5:2011年上海市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宝鸡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宝鸡调查队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设“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目标,全力抓好“十件大事”,强力推动“五大突破”,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17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56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749.25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297.94亿元,增长11.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579元,折合5012美元(汇率为1美元兑6.3009元人民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78.51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9.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2%,其中城市上涨5.1%,农村上涨5.2%。全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9%;农村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4%。

全年市区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5.9%,涨幅比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

全年财税总收入151.67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44亿元,增长32.7%。全年税收合计12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国税收入81.78亿元,增长20.2%;地税收入38.30亿元,增长27.1%。

全年财政支出163.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用于教育的支出37.53亿元,增长42.7%;用于农林水事务的支出24.43亿元,增长27.5%;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22.67亿元,增长25.6%;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13.93亿元,增长25.2%;用于住房保障的支出11.69亿元,增长1.47倍。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完成总产值215.72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农业产值114.77亿元,增长10.2%;牧业产值85.88亿元,增长2.3%。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3.54万公顷,比上年略降0.5%;油料播种面积1.30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0%。粮食总产量142.52万吨,增长3.0%。其中,夏粮总产77.38万吨,增长2.5%,秋粮总产65.14万吨,增长3.6%。油料总产2.21万吨,下降0.6%。

全年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主要畜牧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畜禽存栏量保持稳定。

全年园林水果总产量118.56万吨,比上年增长22.2%。其中,苹果产量63.98万吨,增长19.6%;猕猴桃产量41.25万吨,增长40.0%。蔬菜总产量112.61万吨,增长4.7%。

农用机械总动力209.3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5%。大中型拖拉机1.37万台,增长11.4%;小型拖拉机3.16万台,增长4.3%。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74万公顷,占年末常用耕地面积的51.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0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4.32亿元,增长19.3%。

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6户,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12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92.40亿元,增长32.8%。其中国有企业产值 2 640.40亿元,增长39.3%;集体企业8.5亿元,下降34.0%;股份企业885.2亿元,增长28.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45.90亿元,增长48.4%;其他经济企业12.40亿元,下降3.4%。轻工业产值343.80亿元,增长35.9%;重工业产值1348.60亿元,增长32.0%。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八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71.91亿元,增长33.0%。其中,冶金工业产值555.93亿元,增长42.5%;装备制造业529.87亿元,增长18.8%;食品制造业245.47亿元,增长35.5%;能源化工业166.71亿元,增长44.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1.27亿元,增长59.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4.88亿元,增长27.6%;纺织服装业25.0亿元,增长21.9%;医药制造业12.78亿元,增长31.0%。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44.93亿元,比上年增长23.9%(按现价计算)。全市四级以上总承包、专业承包及劳务分包建筑企业97家,其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企业12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4.98亿元,增长38.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8.03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固定资产投资918.03亿元,增长31.9%;农户投资45.34亿元,增长39.6%;跨市区项目投资44.66亿元。

在固定资产中,第一产业投资36.6亿元,增长32.1%;第二产业投资427.35亿元,增长31.1%;第三产业投资454.08亿元,增长31.5%。

全年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7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商品房施工面积459.9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1.8%,其中新开工面积169.94万平方米,下降16.7%。商品房销售面积210.08万平方米,增长5.9%,其中住宅203.46万平方米,增长5.2%。

全年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50705套。其中:廉租房5740套,公共租赁房20173套,经济适用房2584套,限价商品房11641套,城市棚户改造7149套,国有工矿棚户改造394套,国有林区棚户改造及国有林场危房改造3024套。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9.89亿元,增长17.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4.90亿元,增长6.4%。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314.49亿元,增长17.1%;餐饮收入额40.29亿元,增长11.7%。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3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餐饮收入8.01亿元,增长17.7%;商品零售额125.34亿元,增长28.0%。从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主要类别看:吃类商品8.64亿元,增长31.0%;穿类商品13.14亿元,增长37.2%;日用类商品3.5亿元,增长38.3%;石油及制品33.77亿元,增长26.8%;汽车类8.78亿元,增长14.8%;娱乐体育类0.22亿元,增长3.7%。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8.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5%。其中,出口4.99亿美元,增长88.7%;进口3.24亿美元,下降5.6%。

全年签订利用外资项目4个,实际使用外资5497万美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其中境外游客20.3万人次,增长2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2亿,增长32%。

全市现有各类旅游景区(点)47个,其中人文景区27个,自然景区20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3A级旅游景区12个,2A级旅游景区6个,A级旅游景区1个。千阳千湖公园被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渭水之央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太白山、通天河森林公园,周公庙、关山草 4 原景区荣获“陕西省平安优秀景区”称号。年末国内旅行社41家,星级宾馆饭店38家。

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宝鸡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暨太白山旅游登山节”。2011年宝鸡市荣膺“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

六、交通、邮电

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1485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1.9公里/百平方公里(含村公路)。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亿元。宝平高速新建、西宝高速改扩建工程均建成通车。新修、改建县乡公路261公里,全市100%的乡镇、98.7%的行政村通上了油路。

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9606万人,比上年增长18.3%,旅客运输周转量25.5亿人公里,增长19.7%;货物运输量7725万吨,增长17.4%,货物运输周转量81.2亿吨公里,增长22.1%。全市共有营运载货车辆20002辆,营运客车5921辆,其中出租汽车3074辆。

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15.97万辆,比上年增长19.3%。其中:载客汽车11.22万辆,增长25.5%;载货汽车2.94万辆,增长8.1%;其他汽车1.81万辆,增长4.6%。在载客汽车中,私人轿车5.18万辆,增长30.5%。

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1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30亿元,增长21.1%;电信收入17.48亿元,增长11.4%。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354.83万户,其中:固定电话66.63万户,移动电话288.20万户。电话普及率95.2部/百人。互联网用户29.55万户。

七、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20.82亿元,比年初增长13.4%,增加144.05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764.62亿元,增长16.1%;单位存款余额445.34亿元,增长9.1%。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19.84亿元,比年初增长19.0%,增加82.8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03.06亿元,增长14.7%;中长期贷款302.85亿元,增长19.0%。

年内引进中国民生银行宝鸡分行和中信银行宝鸡分行两家金融机构。年末全市有小额贷款公司7户,贷款余额2.73亿元。阜外银行投放宝鸡贷款余额81.89亿元,全市实际利用信贷资金604.46亿元。

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567.47亿元,比上年下降29.3%。其中,基金、股票成交额551.43亿元,下降30.9%。

年末共有保险公司29家,实现保费总收入29.22亿元,比上年下降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39亿元,增长13.7%;寿险保费收入21.90亿元,下降6.8%;健康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0.93亿元,增长22.4%。全年各类赔款与给付支出7.43亿元,增长11.2%。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3.05亿元,增长10.5%;人身险赔款与给付支出4.38亿元,增长11.7%。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2.49%,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783.97元/人。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共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6所,招生0.86万人,在校学生2.80万人;普通高中56所,招生2.80万人,在校学生9.04万人;职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44所,招生2.90万人,在校学生7.68万人;普通初中163所,招生4.37万人,在校学生14.55万人;普通小学796所,全年招生3.50万人,在校学生22.67万人。共有幼儿园281所,在园幼儿7.72万人,其中学前班幼儿3.46万人。

全年组织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10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33项;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等科技项目67项。实施市级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 6 115项。其中重大科技专项项目52项;科学技术研究发展项目63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082件,专利授权量67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54件,发明授权量90件。

成功创建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零”的突破。2011年,宝鸡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群众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3个。农村乡镇文化站10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3个,艺术科研机构1个。

年末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区级广播电视台10座。年末共有博物馆机构18个,文物藏品5万多件,其中馆藏一级文物481件。

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788个(含1833个村卫生室)。其中:医院80所,乡镇卫生院171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6家,疾病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24所,妇幼保健机构13所。卫生人员达到2.52万人,卫生技术人员1.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0.66万人,注册护士0.62万人。床位1.72万张,其中:医院1.15万张,卫生院0.34万张。

全市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22.31/10万和8.34‰,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达到99.52%。甲类传染病无发病,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09.40/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01.76/10万。

2011年宝鸡市先后承办了全国女子足球联赛、全国乒乓球锦标赛、CBA全国青年篮球联赛、第二届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竞走锦标赛暨达标赛、海峡两岸丝绸之路极限探索活动、全国航海模型比赛等七项全国比赛。承办了田径等9项省比赛。在参加的18个省比赛中,取得216.5枚金牌、8040.4分,勇夺金牌和总分全省第一。

全民健身活动取得新突破,举办了冬泳友谊赛、摩托车越野赛、迎新春体育大拜年活动、太白山登山活动和第三届体育大会。2011年宝鸡市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单位。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72.72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26‰,死亡率为5.91‰,自然增长率为3.35‰。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5%以内。全年农民工总数为89.17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34.68万人,外出农民工54.49万人。全年劳务输出技能培训14.6万人。实现免费创业培训6932人,免费就业培训3.1万人。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37元,比上年增长17.7%,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263元,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6340元,增长25.8%,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9.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70元,增长18.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3平方米,增长2.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7平方米,增长4.5%。

年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48.99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50.6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32.1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33.1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18.34万人。年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3.8万人,参保率9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8.50万人,参保率9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3.99万人,参合率98.22%。

年末全市社会福利院3个,县级福利中心6个,民办福利机构6个,共有福利床位2157张。全市85855名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92233名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敬老院47所,6066名农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济。全市大病医疗救助64022人,其中资助农 8 村参加合作医疗37045人,日常救助17511人,医后救助8980人,建立并顺利实施了临时救助制度,全市开展临时救助9633人。

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移民搬迁、产业扶贫、贫困户能力建设、社会扶贫、外资扶贫“六大扶贫工程”,带动了南部秦岭山区、西部关山山区、北部乔山地区三大区域十三个重点板块的扶贫开发。全年实现6.19万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十一、城市建设

年末城市道路长度485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5.5平方米,路灯总盏数达到5.59万盏。城市公交营运车辆665台,运营线路36条,线路总长度463公里,年客运量1.84亿人次,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1.8标台。市区垃圾无害化率100%;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79%;城市居民用气总户数27.28万户,燃气普及率98.7%;城市供水管网总长565公里,用水普及率99.8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8%,绿地率39.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89平方米。

全年用水量6.4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1%。其中:生活用水量1.24亿立方米,增加11.7%;工业用水0.77亿立方米,增加1.3%;农业用水4.42亿立方米,下降0.2%。

十二、环境、资源和安全生产

全年COD排放量5.21万吨,比上年污染普查数削减4.0%,SO2排放总量4.85万吨,削减4.9%。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二级以上天数为317天,占全年监测天数的87%。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区污水处理率93.0%。

全年平均气温川塬区为11.7~13.4℃,各地较常年偏高0.1~0.3℃。年极端最低气温:川塬区:-13.4~-8.6℃,山区:-21.8℃~-12.9℃。年极端最高气温:川塬区:37.4~40.2℃,山区:31.0~36.9℃。全年总降水量 9 725.5~1113.6mm。总日照时数1547~1909小时。市气象台共发布各类气象预警信号35次。

全年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造林34.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4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飞播造林7万亩。1292万亩森林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全民义务植树982万株,育苗面积21450亩。森林公园接待游客60.2万人次,森林旅游综合收入3426万元。

宝鸡市耕地保有量542.34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93.46万亩。年末全市境内共有矿产地202处,发现各类矿种资源45种,其中列入陕西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种19种,矿区96处,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列全市前三位的矿种有:水泥用灰岩、磷、煤,新增黄金储量60吨。全市共有各类采矿企业356户,共设置探矿权78个,累计勘察投入1.01亿元,勘察登记总面积2818.44平方公里。

全年全市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513起,比上年上升17.8%,死亡179人,下降7.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66人,下降2.4%,工矿商贸企业职工死亡12人,下降45.5%。

注:

1、本资料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夏粮产量和秋粮产量系调整后数据。

4、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不含供电局、烟厂、陕汽、法士特四家数据。

6、从201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因此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数与2010 10 年不可比,但比上年增速是按可比口径计算的。与此同时,月度投资统计制度将统计范围从城镇扩大到城镇和农村企事业组织,并定义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篇6:2011年上海市虹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2月14日 7:26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主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胜利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开年红。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经初步测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6.78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01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86.84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6.93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3.7%、61.3%和35.0%,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17.02亿元,增长19.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3.38亿元,增长15.5%。财政总收入超越宁波市鄞州区跃居浙江省首位。

第一产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受益于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提升,农业产值较快增长。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农业产值45.86亿元,增长9.1%;林业产值1.06亿元,增长7.9%;畜牧业产值25.18亿元,增长17.3%;渔业产值9.33亿元,增长17.2%。

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五大特色产业增长势头迅猛。畜牧、水产、蔬菜、花木和茶果五大特色产业产值73.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7.6%,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3061公顷,粮食总产量241747吨,分别比上年减少2.8%和1.4%;棉花产量393吨,减少26.0%;络麻产量24吨,减少44.2%;油菜籽产量11275吨,增长1.5%;蔬菜种植面积28644公顷,减少1.3%;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8791公顷,增长4.2%;水果总产量130407吨,增长7.6%。粮经作物比由上年的43.7:56.3调整为42.9:57.1。

林牧渔业生产保持平稳。全年共完成新林特开发面积1697亩。其中,防护林490亩,用材林67亩,经济林1140亩。全民义务植树35万株。生猪饲养量243.65万头,年末生猪存栏96.06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12.7%;全年猪、牛、羊、兔、禽等肉类总产量121975吨,增长5.4%;牛奶总产量7672吨,增长4.1%。全年水产品总产量54611吨,增长5.5%。特种水产产值占渔业产值比重达83.5%。

农业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全年农业基础设施投工3.61万工,完成土石方554万立方米;加固加高堤防4.64千米;有效灌溉面积80.42万亩,有效灌溉率继续保持100%。

第二产业—工业

工业经济取得突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2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这是继200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冲千亿后,取得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954.65亿元,增长16.3%;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553.20亿元,增长21.8%;实现销售产值4490.35亿元,增长21.6%。

创新能力再上台阶。随着企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深化,科研投入、人才引进、设备进口等一系列举措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自主需求,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又上一个新台阶。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714.74亿元,同比增长23.7%,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实现新产品产值988.04亿元,同比增长38.4%,新产品产值率达21.7%。

企业效益显著下降。全区170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628.3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实现利税总额352.9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48.08亿元,分别增长7.0%和6.7%,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48.6和54.6个百分点;亏损面由上年的6.2%上升到11.4%,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22.0%;工业销售利润率为5.36%,比上年下降0.67个百分点。

强队建设成绩喜人。2011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3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18家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11家企业位列全省重点骨干龙头企业。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有区级以上名牌产品340件,其中中国名牌22件,浙江省名牌97件;区级以上著(驰)名商标累计达到361件,其中国家级55件,省级105件。

第二产业—建筑业

建筑之乡再获殊荣。2011年,在全区建筑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建筑业发展取得了“十二五”开门红,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新晋升一级建筑企业6家,新晋升二级企业16家,新批三级企业18家,二级以上建筑企业累计达87家。

年末,在全省建筑业大会上,萧山区荣获“浙江省建筑强区”称号,成为杭州市唯一上榜的县(市、区)。

第三产业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1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0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总量首次突破500亿元,继续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

经济贡献日益加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4.5%提高到35.0%,提高0.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区服务业实现财政收入90.9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05亿元,分别占全区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41.9%和53.8%,服务业已成为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信息、金融和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拓展。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91.37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37.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平稳发展,新农都等商贸“新十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特别是旅游业发展优势凸显,2011,成功举办休博会、动漫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4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2%和16.4%。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投资建设难中有进。2011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完成民间投资277.5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52.1%上升到53.5%。分产业看,工业完成投资222.09亿元,增长9.2%,其中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57.35亿元。三产完成投资293.23亿元,增长18.9%。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35.32亿元,增长12.0%。

房地产业总体平稳。2011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总体平稳,呈现投资增幅较快、施工规模正常、房价基本平稳,销售显著下降的局面。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长34.7%。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8.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2.4%,但90平米以下住宅销售面积逆市上升37.8%。

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持续旺盛。2011年底,全区拥有连锁经营企业29家,连锁商场门店1703家,全年实现销售额84.97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86.37亿元,增长18.6%;住宿餐饮业50.61亿元,增长19.0%。

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专业市场共计153个。其中商品市场151个,亿元以上市场26个,百亿市场4个。星级市场累计达53个。其中四星级市场3个,三星级市场10个。全年市场成交额达691.40亿元,比上年增长8%。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43.27亿美元,增长26.2%。其中,出口总额89.84亿美元,增长21.2%。全年一般贸易出口75亿美元,增长21.3%;加工贸易出口14.83亿美元,增长20.3%。

外贸结构更趋合理。2011年全区机电产品出口24.39亿美元,增长20.3%,占全区出口的27.2%;汽车配件产品出口3.34亿美元,增长37.3%,高于全区出口增幅1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2亿美元,占全区出口的3.3%。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尤其是纺织行业大力发展化纤等上游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出口竞争力,全年纺织品出口增长25.3%,增幅高于全区各行业平均水平。

招商引资逆势发展。2011年,全区招商引资多管齐下,突出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量,招商引资在逆境中实现了新发展。当年新批外资项目104个,增资63家,合同利用外资13.91亿美元,增长4.1%,实际利用外资8.08亿美元,增长4.5%。全区共引进市外内资项目306个,协议资金137.44亿元,到位资金68.01亿元。

市场价格

物价水平显著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5.2%,涨幅较2010年扩大1.8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全面上涨格局(见下表)。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

交通发展有序推进。外环南路五期、新城路北伸二期、金鸡路北伸等一批道路建成通车,九堡大桥南接线、通城大道涉铁节点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95.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23公里。内河航道里程达796.83公里。全区机动车保有量达46.83万辆,其中汽车27.15万辆。

邮电事业势头良好。2011年全区实现邮政业务收入1.5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累计完成函件业务量1440.04万件,完成包件业务量14.57万件;邮政储蓄余额达42.24亿元,增长22.5%。年末全区共有固定电话用户7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08万户,电话主线普及率(含移动电话)226.2线/百人;年末全区登记注册的宽带用户数为32万户。

金融业

存贷款保持平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86.20亿元,比年初增长11.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901.54亿元,比年初增加65.83亿元;财政存款11.04亿元,比年初减少5.04亿元;单位存款1616.75亿元,比年初增加175.30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2221.89亿元,比年初增长14.9%。

二、社会事业

教育与科技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137所。其中,小学82所,初中42所,普通高中9所,职业高中4所。在校学生191346人。其中,小学106357人,初中46949人,普通高中22698人,职高学生15342人。幼儿园205所,在园幼儿53443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6所,全日制在校学生977人。电大学院、教师进修学校、聋哑学校各1所。全区共有教职工16755人。全区所有镇街皆创建为市学前教育达标镇街,共有市学前教育先进镇街16个。全部镇街都创建为省市教育强镇,共有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12个,占杭州市近一半。现有名校集团28个,城乡学校结对互助共同体50个,新增与国外结对学校6所。全区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继续保持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9.5%,初步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义务教育阶段(含特殊教育)入学率、巩固率等各项指标均达到100%;高中入学率达到99.5%。

2011年我区高考成绩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区7608人参加高考,上重点线1331人,重点率17.5%,远高于省平均水平,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参加高职单考单招2029人,上线1850人,上线率达到91.2%,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11年再获全省科技规模综合评价第一名,全年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12项,其中国家级42项,省级27项。专利申请与授权数持续增长,全年共申请专利5687件,授权专利4068件。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42家,累计达到187家,省级创新型试点和示范企业4家,市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认定省农业科技型企业1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7家,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38家;雏鹰计划企业21家,青蓝计划企业5家,全区科技规模型、成长型、初创型企业三梯队建设基本成型,累计达到500家。

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事业繁荣昌盛。2011年,全区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成功举办多项重大文体活动。成功举办了跨湖桥文化节、元宵系列活动、区第十届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举办了“英瀚杯”2011萧山区少儿故事演讲大赛和少儿现场书画大赛,组织参加杭州市“红歌嘹亮·激情飞越九十年”全民歌咏比赛萧山专场演出等。成功举办了全国围棋锦标赛和首届中国萧山湘湖国际皮划艇马拉松邀请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全年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8个、省级18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97场次,观众18万人次。图书馆全年共接待读者230余万人次,图书流通250余万册次,办理借书证近2万张。共有两个镇街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强镇,4个村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7个村被评为市级文化示范村。全年新建(更新)65个灯光篮球场、40个乒乓球室、110个健身点,维修75个健身点,全区现共有健身点(苑)953个、篮球场667个、乒乓室532个,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医疗服务条件继续得到改善,成功创建成为省级卫生强区。年末共拥有各类医疗机构725家,其中医院24家、社区卫生中心28家、卫生院18家;各类医疗机构拥有病床4866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105人,其中医生3160人;无偿献血、红十字援助工作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全年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0.81%以下;年末拥有市级以上卫生镇街2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7个。

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有新突破。大力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参保,镇村干部逐户走访动员参保。全年净增本区户籍参加养老保险139726人,完成区人代会提出的净增养老保险参保9万人的155.3%。同时,全年净增失业保险45377人,工伤保险70679人,生育保险45222人。参加各类医疗保险总人数达到1261209人。

养老医疗待遇有新提高。2011年,全区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160.46元,提高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90元,提高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金60元,提高农村居民养老金40元,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10元,各类参保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待遇进一步提高;组织安排6.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进行免费的健康体检。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医保制度从“3+1”模式到“2+1”模式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城乡医保政策待遇,住院报销比例提高了10%,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0%以上,放开了原新农合区级医院门诊报销限制,满足了参保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推进。年末全区拥有各类集体办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25个,床位2431张,收养883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城镇525元和农村450元,发放低保金7209万元。发放基础养老金7966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95.1%。向困难群众和企业退休人员发放物价补贴1.73亿元。全区102家社会福利企业安置“四残”职工6105人,残疾人保护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人口、人民生活和就业

人口

人口结构总体稳定。全年人口出生率9.14‰,死亡率5.66‰,自然增长率3.48‰。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122.87万人,其中女性为62.46万人,占总人口的50.8%,人口性别比例基本均衡;总人口中非农人口50.65万人,比上年增加3万人;全区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约89.01万人,其中城厢、北干、蜀山、新塘四个街道暂住人口约21.75万人。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78元,比上年增长12.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556元,增长13.8%,恩格尔系数为0.36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398元,增长15.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381元,增长14.1%。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0.1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78平方米。居民金融资产继续增长,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本外币)901.54亿元,增长7.8%,城乡居民人均存款余额达到73371元,增长7.0%。

就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创新低。通过企业安置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等多种渠道,多层次搭建求职招聘平台,多方位拓宽人力资源信息发布渠道,有60%的村和社区完成了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建设,全年组织大型人力资源市场交流会22次,人力资源市场收集岗位信息3704家167904条,推荐就业57690人次,介绍成功就业14282人次。同时,大力实施就业援助政策,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5039人,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17807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5%,创五年来新低。到年底,充分就业街道、社区和行政村的创建率和达标率均达到100%,11个街道、155个社区和411个行政村全部通过杭州市级考核验收,实现了创建充分就业城区的目标。

四、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

城市面貌继续改善。年末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6.53平方公里,城区实有道路面积568.1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93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9.3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9.1%。68个社区建立城市管理工作服务室,数字城管解决率100%。完成27座公厕升级改造,实施外六工段垃圾填埋场二期、200吨级区级粪便处理场工程,积极推进东片垃圾焚烧厂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拆除违法建筑40.67万平方米。

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74.77亿千瓦时,增长7.9%。其中居民生活用电11亿千瓦时,增长15.5%。全区家庭天然气用户数12.53万户,全社会气化率继续巩固在100%。推出第一批73个市民卡服务网点,发放市民卡70余万张。

环境保护

实事工程全面完成。2011年,区政府将“新增区镇两级污水管网100公里以上,中心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占有效监测天数的85%以上”作为十件实事之一。一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中心城区大气环境优良天数达到311天,占有效监测天数的85.2%。

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实施138个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分别削减2.8%、4.0%、4.0%、2.5%以上,圆满完成减排任务。

生态创建进展良好。积极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工作,省级生态区创建通过市级技术评估和预验收。2个镇创建国家级生态镇通过省级公示,6个镇街创建成为省级生态镇街,市级生态镇街实现全覆盖。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上一篇:《小学低段体育教学 》论文下一篇:识字3口耳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