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成本的确定及最优资金成本结构研究论文

2024-05-17

资金成本的确定及最优资金成本结构研究论文(精选8篇)

篇1:资金成本的确定及最优资金成本结构研究论文

[摘要]资金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想创办一个企业需要资金,企业在运转过程中更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缺少资金,出现了造血功能障碍,又没有新的血液(资金)输入,企业的生命就会很快枯萎、死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企业的资金又有多种来源,不同的来源渠道又形成不同的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就是企业取得和使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它包括资金占用费用和资金筹集费用。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过程中,如何降低资金成本,选择最佳最优的资金结构,是每个企业梦寐以求的。

[关键词]资金成本;筹资决策;最优资金;成本结构

企业的资金有多种来源渠道,不同的来源渠道又形成不同的资金成本。而资金成本就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拟定筹资方案的依据。企业通过金融市场,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须千方百计降低资金的综合成本,必须根据目标资金结构充分分析各种资金来源的个别资金成本的高低,选择适当的资金来源,拟定相应的筹资方案。

一、资金成本对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

在不同的资金筹集过程中,股息、利息、资金占用费等属于占用费,占用费用主要包括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者要考虑的投资风险报酬两部分[1]。具体地说,企业资金成本对企业的筹资决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资金成本是影响企业筹资总额的一个重要因素。资金成本随着筹资数额的增加而不断地变化,当企业筹资数额增大,边际资金成本超过其承受能力时,企业便不能再增加筹资数额了。

(2)资金成本是确定企业资金来源、筹资方案的依据。企业的资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成本的高低是筹资方案确定的关键因素。企业必须充分衡量长期借款、短期借款率,企业债券资金成本率,股票资金成本率之间的综合成本究竟孰低,即是为最佳筹资渠道。企业还须利用资金成本的赢利能力,反映和对比资金效益,再与资金成本率对比,做出选择。

(3)资金成本是企业确定最佳资金结构必不可少的因素。最佳资金结构是一个动态指标,企业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最佳资金结构。而不同的资金结构,其资金成本和风险也是不同的。因而,在某个特定的时期,企业确定最佳资金结构,要充分考虑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这两个相关因素,但资金成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直接关系到筹资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筹资决策考虑的首要问题。

(4)资金成本引发出的资金结构最优化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长期负债的资金成本低于所有者权益的资金成本。因而,长期负债比重越高,企业价值也越大,但当企业预期投资报酬率低于借款利率时,情况刚好相反。企业在优化资金筹措结构时,要注意企业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结构配置的最优点,只有做到这一点,企业资金点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

二、资金成本的确定方法

(一)资金成本确定的基本方法

投资风险大的项目,其占用费率(股息率、利息率等)则较高,如长期贷款利息率[2]。委托金融机构代理发行股票、债券的注册费和代办费,向银行借款支付的手续费,属于筹集费。占用费用同筹资金额、资金占用期有直接联系,可看做资金成本的变动费用;筹集费用同筹集资金额、资金占用期一般无直接联系,可看做资金成本的固定费用。

资金成本通常以相对数表示。企业使用资金所负担的费用同筹集奖金净额的比率,称为资金成本率,也是确定资金成本的基本方法。资金成本率和筹集资金总额、筹集费用、占用费的关系,可表示如下式:式中,L为资金成本率;D为资金占用费;P为筹集资金总额;F为筹资费率,即资金筹集费占筹集资金总额的比率。

(二)主要几种来源的资金成本的确定方法

1.长期债券成本率企业发行长期债券通常要事先规定出利息率。债券利息如同银行流动资金借款利息一样是在税前利润支付的,这样企业实际上就少缴一部分所得税。

企业实际负担的债券利息=债券利息×(1-所得税率)另外,企业发行债券要发生一部分筹资费,筹资费的发生使企业实际取得的资金少于债券的票面额。

企业实得资金=债券发行总额×(1-筹资费率)因此,长期债券成本率的计算公式为:Km=(I1-T)Q(1-f)式中,Km为债券成本率;I为债券总额的每年利息支出;T为所得税税率;Q为债券发行总额;f为筹资费用率。

例如,某企业发行长期债券500万元,筹资费率为l.5%,债券利息率为7%,所得税税率为25%。则长期债券成本率为:500×7%×(1-25%)500×(1-1.5%)=5.33%对于银行长期借款亦可按同样公式计算资金成本率,但有的银行要求企业在银行中经常保持一定的存款余额作为抵押,那么,计算企业所取得的资金总额,应从长期借款总额中扣除存款保留余额。

在各种长期资金中,长期债券的资金成本率最低。在企业资产不足偿付全部债务时,债券持有人的索赔权先于各种股票持有人,其投资风险小,因而利率较低,筹资费不多,而且企业支付债券利息后尚可少缴所得税,所以资金成本低。长期借款也是如此。但是,筹集长期债券和长期借款是有限度的,它要以一定数量的自有资金为条件。通常借入资金不能超过企业全部资金的半数。

2.优先股成本率

企业发行优先股股票,同发行债券一样,也需要支付筹资费,如注册费、代销费等。其股息也要定期支付。但与债券利息不同,其股息是以税后净利润支付的,不会减少企业应上缴的所得税。因此,优先股成本率的计算公式为:Kn=DnPn(1-f)式中,Kn为优先股成本率;Dn为优先股总额的每年股息支出;Pn为优先股股金总额。

例如:某企业发行优先股股票票面额按正常市价计算200万元,筹集费率为4%,股息年率为8%。则:优先股成本率=200×80×(1-4%)=8.3%当企业资不抵债时,优先股股票持有人的索赔权次于债券持有人,而先于普通股股票持有人,所以优先股持有人的投资风险比债券持有人大,这就使得优先股股息高于债券利率;发行优先股股票的筹资费也较高;而且支付优先股股息并不会减少应缴所得税。所以优先股成本率明显高于债券成本率。但是优先股股票筹集的资金属于企业自有资金,一般是长期占用,投资者不得抽回股本。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仍乐意采用这种能增加企业产权的筹资方式。

3.普通股成本率

确定普通股成本率方法,原则上与优先股相同。但是普通股的股利是不固定的,通常是逐年增长的。如果每年以固定比率G增长,第一年的股利为Dc,则第二年为Dc(1十G),第三年为Dc(1+G)2,第n年为Dc(1+G)n-1。因此,确定普通股成本率的公式可简化为下式:Kn=DcPc(1-f)+G式中,Kn为普通股成本率;Dc为下一年发放的普通股总额的股利;Pc为普通股股金总额;G为普通股利预计每年增长率。

例如,某企业发行普通股每年正常市价为300万元,筹资费率为4%,下一年的股利率为10%,以后每年增长5%。则:普通股成本率=300×10%300×(1-4%)+5%=15.4%企业资不抵债时,普通股股票持有人的索赔权不仅在债券持有人之后,而且次于优先股股票持有人,其投资风险大,因而其股利率比债券利息率和优先股股息率更高;另外,其股利率还将随经营状况的改善而逐年增加。所以,普通股成本率最高。

4.留存收益成本率

企业的税后利润,除用以支付股息外,总要留一部分用以发展生产,追加投资。留存收益,或称保留收益,是企业内部形成的资金来源,实际上是普通股资金的增加额。普通股持有者虽然没有以股息形式取得这部分利益,但是可以从股票价值(市值)的提高中得到补偿,等于股东对企业追加了投资[3]。股东对这一部分追加投资也要求给以相同比率的报酬,所以企业对这项资金并非无偿使用,也应计算资金成本。留存收益成本率的计算公式如下:Kn=DcPc+G式中,Kn为留存收益成本率;Dc为下一年发放的普通股总额的股利;Pc为普通股股金总额。例如某企业留存收益为100万元,其余条件与上例相同。则:留存收益的成本率=100×10%100+5%=15%由于留存收益用于扩大投资不需支付筹资费,所以其资金成本率略低于普通股成本率。

5.综合资金成本率

企业从不同来源取得的资金,其成本各不相同。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企业不可能只从某种资金成本较低的来源筹集资金,从多种来源取得资金以形成各种筹资方式的组合可能更为有利。这样为了进行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就需要计算全部资金来源的综合资金成本率,即加权平均的资金成本率,其计算公式可表示如下:Kw=∑wjkj式中,Kw为综合资金成本率;wj为第j种资金来源占全部资金的比重;kj为第j种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率。

例如,某企业的长期债券成本率为2.8%,优先股成本率为8.3%,普通股成本率为15.4%,留存本率为15%;长期债券400万元,优先股200万元,普通股300万元,留存收益100万元,长期资金来源1000万元,短期借款400万元。则加权平均的资金成本率计算如下表1所示:表1该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率为8.9%。

三、最优资金成本结构分析方法

(一)资金成本结构与资金成本的关系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目标就是用最“经济”的方法筹集必要的长期资金,并使资金成本率降至最低限度。而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率是各种资金来源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因此各种来源的资金在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决定综合资金成本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4]。

企业在筹资时,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最“便宜"的资金来源,未必是最“经济”的资金来源。这就是说,增加某种资金成本率最低的资金数额,综合的资金成本率不一定就降低,有时则反而上升。例如,就一般情况而言,从长期债券(或长期借款)的投资风险小,其资金成本率最低,而普通股成本率则最高。如果企业将其资金结构中长期债券的比重提高到一定程度,既不明显增加债券成本,对普通股的成本也不会有多大影响。这样就可降低综合的资金成本率,因而是可取的。但是,如果企业长期债券的增加超过了一定限度,其结果就不—定是适宜的了。由于债券在全部资金中比重增大,债券和普通股的风险都增加,两者的资金成本率都会提高,企业综合成本率也就要提高。正是因为超过了一定限度,最便宜的资金来源(长期债券),就成为最不经济的了。

所谓不经济,是从综合资金成本率的角度来看的。一般来说,综合经济成本率的高低,除了取决于个别资金成本率这一因素外,还取决于各种资金来源在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这一因素。某种资金来源所占比重改变,引起企业财务状况发生变化,从而某些个别资金成本率发生变动,最终就会影响综合资金成本率的水平。

(二)最优资金结构的确定

最优资金结构是一个动态指标。确定最理想的资金结构通常采取测定不同选择方案的综合资金成本率的办法。当然,不同来源的资金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怎样才算合理,并无固定的模式,这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不同时期都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可通过以下举例来加以说明。

假如:某上市公司计划年初的资金结构为:长期债券6000万元,年利率为9%;优先股2000万元,年股息率为7%;普通股8000万元,共80,000,000股。

普通股股票每股票面额1元。今年期望股息为0.10元,预计以后每股增加5%,该企业所得税假定为25%。假定发行各种证券均无筹资费。该企业拟增资4000万元,有如下两个方案可供选择:甲方案:发行长期债券4000万元,年利率为10%。普通股股息增加到0.15元,以后每年还可增加6%。但是由于增加了风险,普通股市价将上升到每股60元。

乙方案:发行长期债券2000万元,年利率为10%。另发行普通股2000万元。普通股股息增加到0.20元,以后每年再增加6%。由于企业信誉提高,普通股市价将上升到每股96元。

1.计算计划年初综合资金成本

各种来源资金的比重和资金成本分别为:长期债券的比重=60008000+2000+6000=37.5%资金成本率=9%(1-25%)1-0=6.75%优先股的比重=20008000+2000+6000=12.5%资金成本率=7%1-0=7%普通股的比重=80008000+2000+6000=50%资金成本率=0.101×100%+5%=15%计划年初综合资金成本率=37.5%×6.75%+12.5%×7%+50%×15%=10.91%2.计算甲方案的综合资金成本各种资金来源的比重和资金成本分别为:年初长期债券增资后的比重=60008000+2000+6000+4000=30%年初资金成本率=6.75%甲方案长期债券的比重=40008000+2000+6000+4000=20%甲方案资金成本率=10%×(1-25%)1-0=7.5%增资后优先股所占比重=20008000+2000+6000+4000=10%优先股资金成本率=7%增资后普通股所占比重=80008000+2000+6000+4000=40%普通股资金成本=0.1560甲方案综合资金成本率=30%×6.75%+20%×7.5%+10%×7%+40%×6.25%=6.73%3.计算乙方案的综合资金成本各种资金来源的比重和资金成本分别为:年初长期债券增资后的比重=600020000=30%年初长期债券的资金成本率=4.5%年初优先股占增资后的比重=200020000=10%年初优先股的资金成本率=7%乙方案长期债券占资金总额的比重=200020000=10%长期债券的资金成本率=7.5%普通股占资金总额的比重=1000020000=50%普通股的资金成本率=0.2096×100%+6%=6.21%乙种方案的综合资金成本率=30%×4.5%+10%×7%+10%×7.5%+50%×6.21%=5.91%从以上计算中可以看出,采用乙种方案,其综合资金成本率不仅低于甲种筹资方案,而且大大低于年初计划。这是由于采用甲种方案时,增加债券资金固然可以降低资金成本,但是由此引起普通股市场价格的下降,而普通股资金所占比重较大,因而综合资金成本率有较大的提高。而采用乙筹资方案,一方面由于增加一部分债券可降低资金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适当增加一部分普通股而使企业信誉提高,普通股市场价格上升,从而使普通股的成本在股息增加的情况下保持不变,因而综合资金成本率能稍有下降。

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方案的不同条件,可以分别计算不同来源资金的比重和资金成本,确定不同的综合资金成本率,这样就能在多种筹资方案中选择最经济的资金结构模式。

篇2:资金成本的确定及最优资金成本结构研究论文

一、资金成本对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

在不同的资金筹集过程中,股息、利息、资金占用费等属于占用费,占用费用主要包括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者要考虑的投资风险报酬两部分[1]。具体地说,企业资金成本对企业的筹资决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资金成本是影响企业筹资总额的一个重要因素。资金成本随着筹资数额的增加而不断地变化,当企业筹资数额增大,边际资金成本超过其承受能力时,企业便不能再增加筹资数额了。

(2)资金成本是确定企业资金来源、筹资方案的依据。企业的资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成本的高低是筹资方案确定的关键因素。企业必须充分衡量长期借款、短期借款率,企业债券资金成本率,股票资金成本率之间的综合成本究竟孰低,即是为最佳筹资渠道。企业还须利用资金成本的赢利能力,反映和对比资金效益,再与资金成本率对比,做出选择。

(3)资金成本是企业确定最佳资金结构必不可少的因素。最佳资金结构是一个动态指标,企业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最佳资金结构。而不同的资金结构,其资金成本和风险也是不同的。因而,在某个特定的时期,企业确定最佳资金结构,要充分考虑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这两个相关因素,但资金成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直接关系到筹资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筹资决策考虑的首要问题。

(4)资金成本引发出的资金结构最优化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长期负债的资金成本低于所有者权益的资金成本。因而,长期负债比重越高,企业价值也越大,但当企业预期投资报酬率低于借款利率时,情况刚好相反。企业在优化资金筹措结构时,要注意企业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结构配置的最优点,只有做到这一点,企业资金点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

二、资金成本的确定方法

(一)资金成本确定的基本方法

投资风险大的项目,其占用费率(股息率、利息率等)则较高,如长期贷款利息率[2]。委托金融机构代理发行股票、债券的注册费和代办费,向银行借款支付的手续费,属于筹集费。占用费用同筹资金额、资金占用期有直接联系,可看做资金成本的变动费用;筹集费用同筹集资金额、资金占用期一般无直接联系,可看做资金成本的固定费用。

资金成本通常以相对数表示。企业使用资金所负担的费用同筹集奖金净额的比率,称为资金成本率,也是确定资金成本的基本方法。资金成本率和筹集资金总额、筹集费用、占用费的关系,可表示如下式:式中,L为资金成本率;D为资金占用费;P为筹集资金总额;F为筹资费率,即资金筹集费占筹集资金总额的比率。

(二)主要几种来源的资金成本的确定方法

1.长期债券成本率企业发行长期债券通常要事先规定出利息率。债券利息如同银行流动资金借款利息一样是在税前利润支付的,这样企业实际上就少缴一部分所得税。

企业实际负担的债券利息=债券利息×(1-所得税率)另外,企业发行债券要发生一部分筹资费,筹资费的发生使企业实际取得的资金少于债券的票面额。

企业实得资金=债券发行总额×(1-筹资费率)因此,长期债券成本率的计算公式为:Km=(I1-T)Q(1-f)式中,Km为债券成本率;I为债券总额的每年利息支出;T为所得税税率;Q为债券发行总额;f为筹资费用率。

例如,某企业发行长期债券500万元,筹资费率为l.5%,债券利息率为7%,所得税税率为25%。则长期债券成本率为:500×7%×(1-25%)500×(1-1.5%)=5.33%对于银行长期借款亦可按同样公式计算资金成本率,但有的银行要求企业在银行中经常保持一定的存款余额作为抵押,那么,计算企业所取得的资金总额,应从长期借款总额中扣除存款保留余额。

在各种长期资金中,长期债券的资金成本率最低。在企业资产不足偿付全部债务时,债券持有人的索赔权先于各种股票持有人,其投资风险小,因而利率较低,筹资费不多,而且企业支付债券利息后尚可少缴所得税,所以资金成本低。长期借款也是如此。但是,筹集长期债券和长期借款是有限度的,它要以一定数量的自有资金为条件。通常借入资金不能超过企业全部资金的半数。

2.优先股成本率

企业发行优先股股票,同发行债券一样,也需要支付筹资费,如注册费、代销费等。其股息也要定期支付。但与债券利息不同,其股息是以税后净利润支付的,不会减少企业应上缴的所得税。因此,优先股成本率的计算公式为:Kn=DnPn(1-f)式中,Kn为优先股成本率;Dn为优先股总额的每年股息支出;Pn为优先股股金总额。

例如:某企业发行优先股股票票面额按正常市价计算200万元,筹集费率为4%,股息年率为8%。则:优先股成本率=200×80×(1-4%)=8.3%当企业资不抵债时,优先股股票持有人的索赔权次于债券持有人,而先于普通股股票持有人,所以优先股持有人的投资风险比债券持有人大,这就使得优先股股息高于债券利率;发行优先股股票的筹资费也较高;而且支付优先股股息并不会减少应缴所得税。所以优先股成本率明显高于债券成本率。但是优先股股票筹集的`资金属于企业自有资金,一般是长期占用,投资者不得抽回股本。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仍乐意采用这种能增加企业产权的筹资方式。

3.普通股成本率

确定普通股成本率方法,原则上与优先股相同。但是普通股的股利是不固定的,通常是逐年增长的。如果每年以固定比率G增长,第一年的股利为Dc,则第二年为Dc(1十G),第三年为Dc(1+G)2,第n年为Dc(1+G)n-1。因此,确定普通股成本率的公式可简化为下式:Kn=DcPc(1-f)+G式中,Kn为普通股成本率;Dc为下一年发放的普通股总额的股利;Pc为普通股股金总额;G为普通股利预计每年增长率。

例如,某企业发行普通股每年正常市价为300万元,筹资费率为4%,下一年的股利率为10%,以后每年增长5%。则:普通股成本率=300×10%300×(1-4%)+5%=15.4%企业资不抵债时,普通股股票持有人的索赔权不仅在债券持有人之后,而且次于优先股股票持有人,其投资风险大,因而其股利率比债券利息率和优先股股息率更高;另外,其股利率还将随经营状况的改善而逐年增加。所以,普通股成本率最高。

4.留存收益成本率

企业的税后利润,除用以支付股息外,总要留一部分用以发展生产,追加投资。留存收益,或称保留收益,是企业内部形成的资金来源,实际上是普通股资金的增加额。普通股持有者虽然没有以股息形式取得这部分利益,但是可以从股票价值(市值)的提高中得到补偿,等于股东对企业追加了投资[3]。股东对这一部分追加投资也要求给以相同比率的报酬,所以企业对这项资金并非无偿使用,也应计算资金成本。留存收益成本率的计算公式如下:Kn=DcPc+G式中,Kn为留存收益成本率;Dc为下一年发放的普通股总额的股利;Pc为普通股股金总额。例如某企业留存收益为100万元,其余条件与上例相同。则:留存收益的成本率=100×10%100+5%=15%由于留存收益用于扩大投资不需支付筹资费,所以其资金成本率略低于普通股成本率。

5.综合资金成本率

企业从不同来源取得的资金,其成本各不相同。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企业不可能只从某种资金成本较低的来源筹集资金,从多种来源取得资金以形成各种筹资方式的组合可能更为有利。这样为了进行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就需要计算全部资金来源的综合资金成本率,即加权平均的资金成本率,其计算公式可表示如下:Kw=∑wjkj式中,Kw为综合资金成本率;wj为第j种资金来源占全部资金的比重;kj为第j种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率。

例如,某企业的长期债券成本率为2.8%,优先股成本率为8.3%,普通股成本率为15.4%,留存本率为15%;长期债券400万元,优先股200万元,普通股300万元,留存收益100万元,长期资金来源1000万元,短期借款400万元。则加权平均的资金成本率计算如下表1所示:表1该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率为8.9%。

三、最优资金成本结构分析方法

(一)资金成本结构与资金成本的关系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目标就是用最“经济”的方法筹集必要的长期资金,并使资金成本率降至最低限度。而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率是各种资金来源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因此各种来源的资金在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决定综合资金成本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4]。

企业在筹资时,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最“便宜"的资金来源,未必是最“经济”的资金来源。这就是说,增加某种资金成本率最低的资金数额,综合的资金成本率不一定就降低,有时则反而上升。例如,就一般情况而言,从长期债券(或长期借款)的投资风险小,其资金成本率最低,而普通股成本率则最高。如果企业将其资金结构中长期债券的比重提高到一定程度,既不明显增加债券成本,对普通股的成本也不会有多大影响。这样就可降低综合的资金成本率,因而是可取的。但是,如果企业长期债券的增加超过了一定限度,其结果就不—定是适宜的了。由于债券在全部资金中比重增大,债券和普通股的风险都增加,两者的资金成本率都会提高,企业综合成本率也就要提高。正是因为超过了一定限度,最便宜的资金来源(长期债券),就成为最不经济的了。

所谓不经济,是从综合资金成本率的角度来看的。一般来说,综合经济成本率的高低,除了取决于个别资金成本率这一因素外,还取决于各种资金来源在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这一因素。某种资金来源所占比重改变,引起企业财务状况发生变化,从而某些个别资金成本率发生变动,最终就会影响综合资金成本率的水平。

(二)最优资金结构的确定

最优资金结构是一个动态指标。确定最理想的资金结构通常采取测定不同选择方案的综合资金成本率的办法。当然,不同来源的资金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怎样才算合理,并无固定的模式,这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不同时期都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可通过以下举例来加以说明。

假如:某上市公司计划年初的资金结构为:长期债券6000万元,年利率为9%;优先股万元,年股息率为7%;普通股8000万元,共80,000,000股。

普通股股票每股票面额1元。今年期望股息为0.10元,预计以后每股增加5%,该企业所得税假定为25%。假定发行各种证券均无筹资费。该企业拟增资4000万元,有如下两个方案可供选择:甲方案:发行长期债券4000万元,年利率为10%。普通股股息增加到0.15元,以后每年还可增加6%。但是由于增加了风险,普通股市价将上升到每股60元。

乙方案:发行长期债券2000万元,年利率为10%。另发行普通股2000万元。普通股股息增加到0.20元,以后每年再增加6%。由于企业信誉提高,普通股市价将上升到每股96元。

1.计算计划年初综合资金成本

各种来源资金的比重和资金成本分别为:长期债券的比重=60008000+2000+6000=37.5%资金成本率=9%(1-25%)1-0=6.75%优先股的比重=20008000+2000+6000=12.5%资金成本率=7%1-0=7%普通股的比重=80008000+2000+6000=50%资金成本率=0.101×100%+5%=15%计划年初综合资金成本率=37.5%×6.75%+12.5%×7%+50%×15%=10.91%2.计算甲方案的综合资金成本各种资金来源的比重和资金成本分别为:年初长期债券增资后的比重=60008000+2000+6000+4000=30%年初资金成本率=6.75%甲方案长期债券的比重=40008000+2000+6000+4000=20%甲方案资金成本率=10%×(1-25%)1-0=7.5%增资后优先股所占比重=20008000+2000+6000+4000=10%优先股资金成本率=7%增资后普通股所占比重=80008000+2000+6000+4000=40%普通股资金成本=0.1560甲方案综合资金成本率=30%×6.75%+20%×7.5%+10%×7%+40%×6.25%=6.73%3.计算乙方案的综合资金成本各种资金来源的比重和资金成本分别为:年初长期债券增资后的比重=600020000=30%年初长期债券的资金成本率=4.5%年初优先股占增资后的比重=200020000=10%年初优先股的资金成本率=7%乙方案长期债券占资金总额的比重=200020000=10%长期债券的资金成本率=7.5%普通股占资金总额的比重=1000020000=50%普通股的资金成本率=0.2096×100%+6%=6.21%乙种方案的综合资金成本率=30%×4.5%+10%×7%+10%×7.5%+50%×6.21%=5.91%从以上计算中可以看出,采用乙种方案,其综合资金成本率不仅低于甲种筹资方案,而且大大低于年初计划。这是由于采用甲种方案时,增加债券资金固然可以降低资金成本,但是由此引起普通股市场价格的下降,而普通股资金所占比重较大,因而综合资金成本率有较大的提高。而采用乙筹资方案,一方面由于增加一部分债券可降低资金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适当增加一部分普通股而使企业信誉提高,普通股市场价格上升,从而使普通股的成本在股息增加的情况下保持不变,因而综合资金成本率能稍有下降。

篇3:资金成本的确定及最优资金成本结构研究论文

从企业或项目投资的全部资金来源看, 不可能是采用单一的筹资方式取得的, 而是各种筹资方式的组合。不同的筹资方式有不同的资本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 应计算企业或项目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往往是判断项目投资和筹资方案可行性的依据。所以正确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关系重大。但是, 笔者认为在现今有关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计算公式中, 关于权数的确定存在一定的问题, 可能导致项目投资和筹资决策的失误。下面笔者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1现有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公式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又称为综合资本成本 (kw) , 是以各种不同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为基数, 以各种不同筹资方式占资本总额的比重为权数计算的加权平均数。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Kw——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

Wj——第j种资金来源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

Kj——第j种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率;

n——筹资方式的种类。

关于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权数的确定, 有三种方法:账面价值权数法、市场价值权数法和目标价值权数法。

2现有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公式中权数确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权数确定和个别资金成本计算的口径不一致及解决措施我们知道, 个别资金成本的计算公式不论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总是将筹资费用从筹资总额中扣除, 以筹资净额为基础来计算的, 并且项目投资使用的资金也只是筹资净额, 但是, 我们在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权数时, 却是各种资金来源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 计算口径不一致, 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例1, 某公司拟为某项目进行筹资, 其中长期借款200万元, 年利息20万元, 手续费忽略不计, 企业发行总面值为100万元的3年期债券, 票面利率为12%, 溢价10%出售, 发行费率5%。此外, 公司发行普通股500万元, 预计第一年的股息率为15%, 以后每年增长1%, 筹资费率为2%;发行优先股150万元, 股息率固定为20%, 筹资费率也为2%。从留存收益中使用40万元。该公司所得税税率为40%。公司将筹资所得全部投资于某新建项目。

个别资金成本计算如下:

长期借款资金成本Ki=I (1-T) /[L (1-f) ]=20 (1-40%) /200=6%

长期债券资本成本Kb=I (1-T) /[B0 (1-f) ]=100×12%× (1-40%) /[100× (1+10%) (1-5%) ]=6.89%

普通股资本成本Ks=D1/[V0 (1-f) ]+g=500×15%/500 (1-2%) +1%=16.31%

优先股资本成本Kp=D/[P0 (1-f) ]=150×20%/150× (1-2%) =20.41%

留存收益资本成本Ke=D1/V0+g=40×15%/40+1%=16%

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当项目投资的收益率大于13.8144%时项目可行。

但是我们发现在上例中由于筹资过程中要花费一定的筹资费用, 所以实际的筹资净额要小于1000万元, 而应该等于981.5万元[200+100 (1+10%) (1-5%) +500 (1-2%) +150 (1-2%) +40=981.5万元], 那么个别资金来源占总资金的比重就发生了变化, 加权平均的资金成本应该采用如下的公式来计算:

在本例中两次计算的结果虽然差异不是很大, 但是计算的公式和原理上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特别地, 当我们计算项目的投资收益率时, 也应该用扣除筹资费用后的净额。因为不论筹资的渠道和方式怎样, 也不论筹资费用的高低, 是不会影响项目本身的收益率的。

2.2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权数的确定仍应使用账面价值, 而不能使用市场价值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计算通常使用账面价值权数, 使用账面价值易于从资产负债表中获得有关资料, 能够反映筹资当时的状况, 比较客观。但是, 目前财务管理教材和著作也提出, 如果企业债券、股票的市场价值严重脱离其账面价值, 就会误估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而作出错误的筹资决策, 因此提出应该使用市场价值权数。

但是笔者对此却不认同。

2.2.1资金成本是和筹资行为密切相关的, 虽然还本付息以及发放股利是企业的持续性行为, 但是筹资却是一次性行为, 一次性地确定筹资的条件, 也一次性地与债权人或股东就资金提供的风险约定回报方式, 才形成了随后公司还本付息以及发放股利的持续性行为。以账面价值作为权数, 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筹资当时的状况, 反映了资金提供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就当时的市场利率和项目的风险收益的资金均衡价格, 也就是资金成本。

2.2.2由于银行借款不存在市场价值, 我们谈到市场价值往往是指发行债券和股票筹集资金, 在计算债券和股票的个别资金成本时, 使用的是债券和股票的发行价格。为了口径的统一, 在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时, 也应该使用发行价格。而这个发行价格实际上就是这些资金来源的账面价值。

2.2.3证券的市场价格不论怎样变化, 实际与筹资的企业是没有关系的。企业筹资时的资金成本应该等于此时资金提供者所预期的报酬率, 这不仅与当时资本市场的市场利率有一定关系, 而且也取决于资金提供者对企业或者项目风险的预期。债券和股票发行后, 必然要走向流通, 由于市场环境等条件的变化, 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会发生变化, 这样债券和股票的市场价值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在证券流通中发生的, 证券从一个投资者转移到另一个投资者, 以及市场价值经常性的变动自从发行后就与公司没有关系了。企业筹集的资金总额没有变化, 还本付息和支付股利的义务也没有变化, 资金成本也不会发生变化, 各个资金来源占筹资净额的比重也不会发生变化。

所以, 综上分析,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权数的确定仍应使用账面价值, 而不能使用市场价值。

2.3用于筹资决策的加权资金成本计算中权数应采用目标市场价值来确定市场价值权数和账面价值权数反映的是企业过去和目前的资本结构, 据此确定的综合资金成本不一定适合于面向未来的筹资决策。目标价值权数是指以债券、股票等未来预计的目标市场价格确定权数, 从而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它能体现期望的资本结构, 适用于企业筹集新资。但是债券、股票等未来的目标市场价格难以合理地估计。因此可以选择现行市场价值作为基础, 结合资本市场的变动情况, 采用期望的资本结构来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摘要:目前, 大家对于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中权数的确定普遍关注不够, 但它却关系到项目投资和筹资决策的正确与否。笔者从小处着手, 分析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导致的影响, 并给出了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权数,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 .第一版.

篇4:资金成本的确定及最优资金成本结构研究论文

在经济增速预期不断下降,而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利率市场化加速导致的资金成本逐渐升高的情况下,需警惕过高的资金成本不断传导到实体经济,引发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和经营性现金流质量恶化,部分经营和财务实力不强、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容易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引发违约、倒闭等信用风险事件。以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为例,2011年及以前大多在3%以下波动,2011年-2012年上行至3%-4%之间,2013年以来进一步上行至4%-4.5%,说明整个市场的资金成本在不断上升。从资金供给来看,美联储开始缩减QE3规模会导致中国的外汇占款大幅减少,但是由于国内存款准备金率较高,仍有相当大的调控余地,因此外汇占款减少可能不是资金紧张的主要因素。

在经历六月份的“钱荒”之后,12月份资金市场再次上演“钱荒”续集,隔夜、7天和14天回购利率大幅飙升,上交所隔夜回购利率在周四更一度飙升至接近18%,但是央行不为所动,继续延续以前公开市场的操作方式,并没有在公开市场进行逆回购,而是改为在资金面最紧张的时刻向市场注入SLO,维持央行此前的“紧平衡”货币政策,引导市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去杠杆的态势相当明确。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结构的推进,以及市场资金成本的不断上升,实体微观经济层面受到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信用债市场外部评级下调数量和频率明显增多、加快。截至2013年年末,外部评级机构下调债项评级和主体评级数量分别为60和685个,为历年之最。而截至目前,债券市场信用债到期收益率达到或超过10%的数量已接近50只,公司债更是其中的重灾区,显示信用风险不容乐观。

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虽然市场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投资者也不必灰心丧气,毕竟现在无风险收益率已达较高水平,信用债收益率也已创出近几年的新高,对于追求稳定收益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可能存在相当理想的配置机会。另一方面,也需要密切关注产能过剩风险依然突出的行业、规模扩张过快且产能未能顺利转化为企业盈利、资产负债率过高及财务负担较重的债券信用风险。

篇5:资金成本的确定及最优资金成本结构研究论文

微型桩是一种小口径的钻孔灌注桩, 孔径小于300 mm, 桩内含有加筋体, 根据工程需要, 加筋体通常为钢筋、钢管以及废旧钢轨等[1,2]。由于微型桩施工快捷且布置形式灵活, 因此近年来在边坡加固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微型桩加固边坡的相关研究中, 周德培等[3]按照桩—土相互作用原则, 讨论了微型桩组合结构的抗滑机制, 并按照横向约束的弹性地基梁法提出了设计计算理论;孙书伟等[4,5,6]针对微型桩群在滑坡推力作用下进行了系统的模型试验, 基于梁柱理论和弹塑性地基系数法中的p—y曲线方法, 建立了微型桩群加固土质边坡的设计方法。上述研究为微型桩加固边坡的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用微型桩加固边坡时, 由于微型桩截面较小, 所以难以进行大型边坡的加固。为了更好地解决微型桩承载力低的问题, 本文将微型桩与预应力锚索相结合, 提出了一种微型桩—锚索复合系统。系统中微型桩呈“A”形布置, “A”形微型桩体系对边坡的加固类似于树根, 结构整体性好, 外力作用下结构变形小, 结构抗弯性能好于行列式布置的竖向微型桩群;此外, 本系统在保持微型桩原有施工快捷, 组合灵活的基础上引入预应力锚索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结构的抗滑承载力, 并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锚索的最优锚固力。

2 微型桩—锚索系统

微型桩—锚索体系的构造见图1。整个系统由钻孔微型桩、预应力锚索及带肋板的L形预制件组成。带肋板的L形钢筋混凝土预制件, 其底板预留微型桩孔, 侧面预留锚索孔。微型桩的加筋体通过底部预留孔, 利用短钢筋将微型桩内主筋焊接在刚性垫板上, 工后采用混凝土将预制件肋板之间的区域进行浇筑, 从而实现对锚头和焊接部位的保护。微型桩—锚索系统由于引入了预应力锚索, 结构可以承受较大的外荷载, 可单独或与其他结构物联合用于大型边坡加固工程以及滑坡治理等外荷载较大的情形。

3 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修正Mohr-Coulomb模型[7]描述各种岩土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 选用Interface界面单元描述接触面的物理力学性质, 选用Pile以及Cable单元对微型桩—锚索系统的微型桩和锚索的力学行为进行模拟。

3.1 接触面的模拟

Interface单元可模拟两种或多种材料界面不同材料性质的间断特性, 图2为该单元的力学模型。在Interface单元中, 弹性阶段的法向力和切向力可以由下式计算得到:

其中, Fn (t+Δt) 为t+Δt时步的法向力;Fs (it+Δt) 为t+Δt时步的切向力;un为P点与目标面法向嵌入的绝对位移;Δusi为相对切向位移增量;σn为界面应力初始化过程中产生的附加法向应力;σsi为界面应力初始化过程中产生的附加切向应力;A为P点所对应的等代面积。非弹性阶段, 模型主要包括3种工作模式:粘结界面 (Bonded interface) 、粘结滑移 (Slip while bonded) 及库仑滑动 (Coulomb sliding) 。模型主要参数包括:摩擦角、粘聚力、剪胀角、法向和切向弹簧刚度以及张拉强度。

3.2 锚索的模拟

Cable单元是由两个节点定义的直线形单元, 每一节点有一个自由度, 即和轴线同向的位移分量 (见图3) 。锚索单元可以受拉或受压屈服, 不承受弯矩, 力学模型及材料特性如图4, 图5所示。

3.3 微型桩的模拟

Pile单元的刚度矩阵与梁单元相同, 且能够考虑桩与实体单元的法向和切向摩擦作用。法向和切向摩擦作用通过耦合弹簧来实现。耦合弹簧为非线性、可滑动的连接体, 能够在微型桩身节点和实体单元之间传递力和弯矩。

1) 切向耦合弹簧的作用。桩土接触面切向的受力行为由切向耦合弹簧来模拟, 力学模型如图6所示, 模型参数包括刚度ks、粘聚力cs、内摩擦角φs以及截面周长p。

2) 法向耦合弹簧的力学作用。桩土接触面法向的受力行为由法向耦合弹簧来模拟, 力学模型如图7所示, 模型参数包括刚度kn、粘聚力cn、内摩擦角φn、截面周长p以及定义缝隙张开属性的参数g。

4 微型桩—锚索系统最优锚固力的确定

在微型桩—锚索系统中, 微型桩和预应力锚索联合受力, 如何同时发挥二者的最大抗滑能力是研究的关键。为此, 本文选用理想边坡模型对微型桩—锚索系统中锚索的最优锚固力进行分析, 如图8所示。

模型长54.9 m, 高26 m, 宽2.4 m, 为准三维模型;边坡高10 m, 坡率为1∶1.5, 坡顶平台宽27.7 m, 坡脚平台宽12.5 m。土体容重18 k N/m3, 变形模量60 MPa, 泊松比0.2, 材料内摩擦角20°, 粘聚力6 k Pa。微型桩孔径0.15 m, 桩长15 m, 变形模量25 GPa, 泊松比0.2, 桩身极限弯矩为5.57 k N·m;微型桩群由正斜桩、反斜桩和竖直桩组成, 正斜桩和反斜桩倾角均为15° (注:由竖直桩绕桩顶顺时针旋转为正斜, 反之为反斜) 。预应力锚索俯角10°, 长15 m, 其中自由段5.5 m, 孔径0.13 m, 砂浆与孔壁粘结强度150 k Pa。

图9为自然边坡的水平位移云图, 图中所标区域为水平位移大于1 mm的区域, 根据滑动范围, 可以近似计算出微型桩—锚索系统布设位置的土体下滑力, E1=329.0 k N/m, 考虑模型宽度为2.4 m, 总推力为789.6 k N。图10为仅采用微型桩群加固变形土体的模型水平位移云图, 由图可以看出, 微型桩的加固作用使坡体变形得到了控制, 边坡最大水平位移6.98 mm。

为了研究微型桩—锚索系统的承载性能, 通过调整滑体容重的办法增大下滑力和施加锚索预应力, 计算不同锚固力作用下结构内力特征值的变化规律, 从受力的角度提出微型桩—锚索系统的合理化布局。

图11为桩身弯矩特征值随锚索预应力的变化曲线, 由图可以看出, 对本次计算而言, 当锚索预应力约为400 k N时, 由下滑力产生的滑面部位桩身弯矩与锚索作用产生的桩顶弯矩最为接近, 微型桩受力更合理;从图12位移特征值可以看出, 当锚索预应力约为400 k N时, 下滑力作用下结构位移最小。对坡体位移而言, 随着预应力的增加, 坡体位移越来越小, 但当预应力超过600 k N以后, 坡体产生了越顶滑动破坏, 坡体位移又逐渐增大。

综上所述, 锚索预应力的大小对体系的受力性能有比较大的影响。预应力太小, 锚索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随着预应力的增大, 微型桩的抗力作用在逐渐减弱;预应力过大有可能将微型桩与预应力锚索接点拉入坡体, 从而在微型桩顶部产生较大的反向弯矩, 造成微型桩顶部的材料破坏, 对本次计算而言, 采用带有三排微型桩的微型桩—锚索系统进行边坡加固 (正斜桩和反斜桩倾角均为15°) , 当锚索预应力约为400 k N时, 系统的抗滑性能最好。

5 结语

1) 在既有微型桩的基础上, 研究提出了微型桩—锚索系统。本系统在保持微型桩原有施工快捷, 组合灵活的基础上引入预应力锚索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结构的抗滑承载力。

2) 选用理想边坡模型对微型桩—锚索系统中微型桩与锚索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研究了最优锚固力的确定, 从受力的角度提出微型桩—锚索系统的合理化布局。

3) 实际工程中, 建议将微型桩与预应力锚索之间接头部位进行焊接, 并采用细石混凝土等进行封锚, 以保证二者协同受力。

摘要:为了更好地解决微型桩承载力低的问题, 将微型桩与预应力锚索相结合, 提出了一种微型桩—锚索复合系统, 通过研究发现, 微型桩—锚索系统可以明显提高加固边坡的稳定性, 当锚索预应力约为400 kN时, 复合系统的加固效果最好。

关键词:微型桩—锚索系统,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最优锚固力

参考文献

[1]王恭先.滑坡防治工程措施的国内外现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8, 9 (1) :1-9.

[2]陈德中.岩石高边坡综合治理施工技术[J].铁道工程学报, 2004 (9) :85-88.

[3]周德培, 王唤龙, 孙宏伟.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及其设计理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 (7) :1353-1362.

[4]Shu-Wei Sun, Ben-Zhen Zhu, Jia-Chen Wang.Design method for stabilization of earth slopes with micropiles[J].Soils and Foundations, 2013, 53 (4) :487-497.

[5]孙书伟, 朱本珍, 郑静, 等.基于极限抗力分析的微型桩群加固土质边坡设计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 2010, 32 (11) :1664-1669.

[6]孙书伟, 朱本珍, 杨让宏.微型桩群与普通抗滑桩受力特性的室内对比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 2009, 31 (10) :1564-1570.

篇6:对资本成本和资金成本概念的思考

目前,在各种文章甚至教材中广泛见到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混用的现象,究竟二者是否为同一概念。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探讨。如果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不清晰,必然会造成相关理论研究的混乱,并对其在资本市场实践中的应用带来不良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资本成本是现代公司财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旦理解错误或是计算错误,都将导致项目的决策错误,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造成企业资源浪费。然而现行资本成本概念的界定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混乱。从表面上看,企业在实际使用资本时是先将其转化为货币,然后进行投资或购买实物资产等。从这一意义上讲,外在形式上资本与资金可以统一表示为货币,因而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似乎也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从深层次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内涵的不同

西方财务理论对资本成本内涵的描述:《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The rate of return a firm must earn on its project investment in order to maintainits market value and attract needed funds(为维持其市场价值和吸引所需要的资金而在项目投资时所必须达到的报酬率)”;或者“The cost of capital is the rate of return a firm must earn on investment in order to leave share price unchanged(资本成本是企业为了使其股票价格保持不变而必须获得的投资报酬率)”(Lawrence J.Gitman,1991)。可见,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所要求的预期报酬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投资项目的风险补偿。

MM定理对资本成本内涵的描述:“任何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而是取决于将其预期收益水平按照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折现率进行资本化”。这其中的“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折现率”指的就是资本成本。

然而理论界和实践中,资本成本往往被理解为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成本,即为了取得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价值耗费,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对资金成本这一概念的描述,而非资本成本,反映出理论界和实践中对二者的混淆;资金成本的概念仅是基于表面上的观察,是从资金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分析的是资金使用者的融资成本,并没有充分考虑资金投入者的回报要求。

对于资本成本含义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资本成本的实质是机会成本。根据《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的定义,“机会成本就是对大多数有价值的、被舍弃的选择或机会的评价或估价。它是这样一种价值,为了获得选择出来的对象所体现更高的价值所做的放弃或牺牲。”在企业实践中,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某一企业或项目,就不能再投入另一个企业或项目。由于投资于此项目而丧失了投资于另一个企业或项目可获得的潜在收益,这就是投资者投资的机会成本。因此,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不应低于其机会成本。而投资者的报酬率对企业来说,就是资本成本。可见,资本成本的实质是机会成本。例如,某公司有A、B两个项目,A项目的报酬率是11%,B项目的报酬率也是11%。该公司为如期进行项目投资,与银行达成了贷款500万元的协议,利率为8%。在这种情况下,若该公司选择了B项目,则对其进行投资收益评价时的适用资本成本应是被放弃的A项目的报酬率,即11%,这是选择B项目进行投资的机会成本。如果被选择的投资项目不能提供11%的报酬率,就必须放弃这一项目。在B项目投资收益的评价中,虽然贷款利率对企业利息费用有影响,但它对项目决策来说是非相关因素。第二个层次,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要求报酬率的高低,而这又取决于企业投资项目风险水平的高低,即资本成本归根结底是由投资风险决定的,而不是由融资活动决定的。

三、风险考虑的不同及其在计算公式中的具体体现

从二者使用的不同期限看,资本一词在这里与资本市场中的资本一词是相通的,是指为公司的资产和运营所筹集的长期(大于等于1年)资金。从资金成本定义对资金筹资费和占用费的强调可以看出,我国理论界的资金成本其实相当于西方财务理论中企业发行的短期(小于等于1年)融资工具(即货币市场工具,如大额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等)的成本,与资本成本具有不同的使用期限。

由于使用期限长,资本资产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即风险,并且其长期性又决定了资本资产的风险要大于货币资产的风险。货币资产由于期限短,其风险可以忽略,因此可以直接使用筹资费用和占用费用来对其定价。而资本资产的定价则必须考虑风险的大小。西方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就主要使用风险定价的资本成本概念。相反地,我国理论界过去一直都忽视了资本定价中的风险因素,在我国理论界缺乏风险报酬意识的背景下,企业融资时侧重使用建立在筹集费和占用费基础上的资金成本概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普通股为例,在资本成本计算中,普通股的资本成本计算方法通常包括资本资产估价模型(CAPM)、债券收益率加权风险报酬率和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等方法。而资金成本的计算通常仅简单表示为用资费用与实际筹资额之间的比率,没有体现风险因素。

四、二者混淆的不良后果

(一)不利于资本的合理使用

由于企业融资的资金成本没有考虑风险因素,仅是从融资者角度出发,因此资金成本必然小于已考虑风险的资本成本。若以资金成本来代替资本成本,即用资本使用者决定的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来计算属于资本提供者的企业价值,在实践中会高估项目的净现值,导致投资过度和资本浪费。我国曾经出现过的投资过热现象也与此不无关系。特(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别是在当前依然存在严重的代理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加大资本使用者处置所筹集资本的自由度,并且认为这一处置过程和投资者是无关的。

(二)不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

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融资成本的制约。对债务融资而言,债务资本成本与债权人所要求的收益率相关;对股权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成本与股东所期望的收益率相关。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下,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一般都要遵循“啄食顺序理论”,即公司偏好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偏好低风险的债权融资,发行股票则是最后的选择。这是因为公司的管理层受到股东的硬约束,经常面临分红派息的压力,股权融资成本并不低,而且由于债务的避税作用,债务成本往往低于股权融资成本。他们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一般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即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外部股权融资。而在我国,绝大多数非上市公司都偏好于上市募股融资,而上市公司则配股积极、增发踊跃。由于股东对经理层的约束较弱,上市公司分红派息压力较小,外部股权融资成本成为公司管理层可以控制的成本,因此国内债务融资的顺序明显排在外部股权融资之后,股权融资成为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长期资金来源,其比重占绝对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资金成本的概念来解释资本成本,即资本成本被定义为企业为了取得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价值耗费(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则容易使人忽略了那些成本形式不明显的资金使用成本如权益资本的成本,导致了管理者认为权益资本成本为零而忽略了使用权益资本的效率,并在筹资方式上放弃债务筹资,一味地通过发行新股或配股等方式筹集资金以满足企业的各种资金需求,从而使企业的资本结构难以优化。

(三)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稳定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市场参与者具有强烈的资本成本意识,投资者能够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在投资者具有强烈的资本成本报酬意识的条件下,其所要求的资本成本对于公司管理者就具有了硬约束性。如果公司管理者大肆进行股权融资,而实际支付的融資成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达不到具有同等风险的公司的资本成本,就会出现原股东回报率下降的情况,股东就可以利用公司法人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制约管理者的行为:或者“用手投票”,在股东大会上否决再融资提案或撤换管理层;或者“用脚投票”,在股票市场上出售公司股票造成该公司股票市值下降从而使公司容易遭到敌意收购,以此形成对公司管理者的有效约束。这样,公司的实际股权融资成本与股权资本成本将趋于一致,同时,公司的债权融资成本也将与债权资本成本趋于一致。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股权资本成本要比债权资本成本高出一个风险溢价部分,由此股权融资成本高于债权融资成本,公司融资自然应首选债权融资。然而,在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的情况下,投资者不能很好地约束公司管理者的融资决策,在这种软约束机制下,公司股权融资的实际资金成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就会小于其股权资本成本(投资者要求获得的必要收益率),甚至可以为零,从而使投资者的利益遭受损失,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

五、结论

综上所述,资本成本作为企业取舍投资机会的财务基准;作为企业根据预期收益的风险变化,动态调整资本结构的依据;作为资本市场评价企业是否为股东创造价值、资本是否保值增值的指标。资本成本应从资本的提供者即投资者的角度提出,它体现的是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对资本风险报酬的尊重,而资金成本只能反映企业单方面的融资成本。在我国财务理论界应使用资本成本的概念,即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者所要求的预期报酬率。

篇7:资金成本的确定及最优资金成本结构研究论文

1 资金成本在财务决策中的作用

1.1 资金成本在筹资决策中的作用

一个企业在实际的资金筹资决策时, 要同时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财务方面、限制条件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资金成本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有其原因的, 因为它会直接关系到筹资的经济效益, 这是所有企业的最终目的。

资金成本是企业选择主要资金来源的一个基础性依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也使得企业的筹资渠道变得多元化, 但是不同的资金来源会出现不同的资金成本, 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企业是通过发行企业股票来进行资金筹集, 这种方法是目前最为有效的筹集资金的方法, 因为股票筹资的成本较高, 而且优先股的成本要比普通股低一些,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实际负担利息费用。从筹资方式来看, 长期借款筹资要比股票筹资的成本低, 而与债券相比, 其成本也是较低的, 所以当企业选择筹资方式时, 资金成本的高低问题是企业需要参考的一项关键性指标。

资金成本可以说是最终确定资本结构的一个有力的依据, 一个企业在确定筹资之前都要先明确资本结构, 争取确定资本结构的最佳形式,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在以后追加筹资时能够让企业始终保持较好的结构状态, 换句话说, 就是企业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内要保持一种综合资金成本最低状态, 与此同时, 企业的价值还要始终处于较低的资本结构当中, 这是理论上的一种说法, 在实际的企业发展过程当中, 确定资本结构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 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有两点:一是资金的成本。二是财务方面的风险。资金成本作为其中一项主要的因素, 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 也是在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时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

资金成本是决定企业筹资总额的一个重要依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筹资, 但是并不是说筹资的数额越大越好, 我们还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 企业在筹集资金时要考虑清楚筹资总额达到什么程度时会到临界点, 会引起边际资金成本的变化, 这时我们就要及时处理筹资的数额, 防止出现资金成本超越企业承受能力的情况。

1.2 资金成本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投资决策是一个企业较为重要的决定, 当企业在进行决策时, 资金成本是衡量投资项目可行性的一项重要的指标。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的方法有很多, 在运用这些评价方法之前, 我们首先要确定资金成本, 因为资金成本是企业投资决策当中一个关键的因素, 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与资金成本是分不开的, 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投资决策当中, 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资金成本, 还要充分考虑资金成本对整个企业资金结构的影响。

1.3 资金成本在企业评价中的作用

在企业的业绩评价当中, 资金成本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衡量企业业绩的项目之一, 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企业的真实盈利情况是根据企业税后的净利润为实际标准的, 如果企业的投资报酬率比利息率低的话, 那么这时的企业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利润的, 还有可能出现亏本的现象, 因此企业要时刻注意在扣除了资金的成本之后, 发现业绩还是没有达到原先的目标的话, 就要及时作出调整, 对资金成本加以控制, 防止其过高, 而且还要减少对资金的占用, 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去提高企业的业绩水平, 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2 资金成本在财务决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企业本身对于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一些企业为了迅速扩张, 就盲目通过不同的筹资方法和筹资活动进行资金扩充, 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使得企业的成本负担逐渐增加, 造成企业的整体利润下降, 财务方面的风险也逐渐加大。

2.1 企业筹集资金的总数过大, 资金多数闲置

企业要想发展下去, 光靠自身的能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进行筹资, 筹资是每一个企业都要做的工作之一, 但是如果企业在筹资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也没有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就盲目进行筹资, 这样做也是很危险的, 有可能出现大量的闲置资金, 如果这些资金筹集过来之后没有进行合理使用, 那么这些资金就会产生机会成本, 从而给企业的财务带来很大的影响。此外, 有些企业还将筹集过来的资金用在了非主要经营的领域, 造成资金回笼缓慢, 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正常的工作运转。

2.2 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方法也逐渐增多, 而企业筹资渠道的不同也决定了资金成本的不同, 有些企业在实际的筹资过程当中并没有按照企业的意愿出发, 对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做考虑, 造成了企业比较高的筹资负担, 最终导致企业的资金成本越来越高。

3 企业控制资金成本的有效途径

一个企业的发展, 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 还要时刻注意企业资金的管理情况, 只有合理的控制资金的成本, 才能够让企业实现正常的运行。我们只有充分利用有效的市场资源, 逐步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资金成本, 才能够做出最佳的财务决策。

3.1 降低筹资的总体数量, 合理利用闲置的资金

企业的持久发展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的运用资金, 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筹集资金。企业不可以盲目地吸纳资金, 因为现金资产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产生经济效益的, 所以我们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资金周转速度以及企业的融资能力, 尽量避免无谓的筹资, 有目的性、计划性的筹集资金, 合理调整资金的运行状态, 合理调配筹集的资金。

3.2 提高资产的实际使用效率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为了更好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资产的购置要合理, 尽量减少无效资产的出现, 全面了解经营资产与非经营资产的关系, 避免出现不良资产。要规范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 逐步加强对企业现有资产的状况分析, 最大程度上降低资产的运营成本,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从而降低资金的成本, 实现企业的经营利润最大化。

3.3 优化资金结构

一个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的时候, 首先要在控制筹资风险和最大利益之间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进而找出最优的资金结构。现阶段多数企业都在实行扩大经营战略, 这时企业需要逐步加大对外的投资, 而对外投资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资金做基础,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要靠自己的资金进行扩大经营是很难实现的, 这时就需要企业进行筹集资金。筹集资金分为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两种, 当企业在进行负债筹资时一定要谨慎, 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需要以及负债可能承受的风险, 确定资金的结构, 利用企业的财务杠杆来进行自我约束, 以更好地让企业节约资金的使用成本, 提高筹资资金的利用率, 减少企业应承担的财务风险。此外, 在企业进行筹资决策时, 要分清楚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比例关系, 因为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比例是联系优化资金结构的桥梁。另一方面, 因为短期资金的资金成本比较低, 比较适合小型企业的发展, 但是这种短期资金的限制条件比较多, 因此这一类的资金成本要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情况下来确定所筹集资金的数额, 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整体资金占有率, 最终使企业的实际收入大于资金成本。

长期资金的筹资效率要比短期的高, 它的资金成本也就相应较高, 因此我们控制长期资金成本的一个办法就是分析各个渠道所得的资金成本, 这种方法对于长期资金成本是非常有效的。如果企业的预期收益高于企业成本的话, 我们就可以考虑运用长期资金, 如果低于企业成本的话就要及时放弃这种筹资方法,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 以确保获取最大的收益。

企业的发展扩大始终离不开资金的扶持, 可以说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资金成本则是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考虑的关键性因素。资金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的决定, 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资金成本的控制, 节约资金的占有情况, 最大程度提高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玉娟.浅析企业资金成本作用[J].财会通讯, 2010, (1) :194-195.

[2]高新民.资金成本对筹资决策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6) :160-161.

篇8:资金成本的确定及最优资金成本结构研究论文

目前公司资金管理模式是资金集中管理,统一筹资、统一结算、集中账户、资金实时管理的资金管理模式。公司内部结算中心统一对外开立账户,各二级单位在公司内部结算中心开立账户。通过统一筹划、总体平衡、全面监控公司的资金活动,充分发挥公司及各单位资金的整体运作优势,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资金风险。公司和各单位应运用预算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对资金活动实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全过程管理,监督资金收支,防范资金风险,降低不合理的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运行的安全高效。

内部结算中心岗位设置情况及职责

公司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是财务部,财务部下设内部结算中心对公司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配置和统一使用。内部结算中心作为资金结算与调度中心,具有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职能,主要职责是:对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保证资金在体系内高效循环流转,减低资金冗余占用成本;从整体上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平衡资金收支,合理调度资金,对货币资金进行日常管理,对各单位货币收支进行监督、检查、控制、分析和考核;各单位在公司财务内部结算中心设立内部结算账户,公司财务内部结算中心统一管理内部账户;公司及各单位财务内部结算中心选择合作银行,并开设基本户;公司财务内部结算中心对所有资金账户进行管理和监控;办理公司内部相互之间的资金往来和资金结算业务;为在财务结算中心开设内部结算中心账户的各单位及时办理对内、对外资金往来和资金结算业务

资金实时管理的内涵

公司资金实时管理模式就其内涵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对内部单位的资金预算实时控制,将原有的事后资金预算执行分析,流程优化后锲入ERP系统中,实现了对资金预算的实时控制,这样可以通过各单位在内部结算中心的收付款业务的时候进行实时的预算控制,提高了资金预算管理的準确性;

第二方面是对外部银行账户资金的实时控制,通过与集团公司、开户银行签订的代管协议,实现了对外支付的联动,即每一笔对外付款都是由我公司提交给银行,银行将信息录入系统,系统根据协议约定的程序将需要付款的金额提交给中国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再将归集到总部账户的资金回拨到公司账户完成对外支付。通过一内、一外的实时管控,实现了公司资金的有效配置,公司将剩余资金用于投资,产生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公司根据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制度,结合我们自身的业务特点,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资金管理模式。由收付两个账户静态“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到资金实时动态管理模式,借助ERP系统上线,建立实时资金预算监控以及银企联动支付的模式,优化了资金管理的组织与流程,最大化的节约了流动资金,增加了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了资金管理水平,为公司在市场逆境中扬帆远航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资金成本管理工作内容

公司资金成本管理是“成本倒推、资金授限、联动管控”的方法。

“成本倒推、资金授限、联动管控”的具体做法。每个年度成本预算确定后,公司会本着“成本倒推、资金授限、联动管控”的原则,依据成本费用扣减折旧及摊销等非现金支出,结合公司审定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专项计划和投资方案等编制年度资金使用计划,同时给各二级单位下达年度资金使用额度,也就是资金授限。

以后每个年度对各单位要同时核定成本指标和资金使用指标,各二级单位实际执行过程中,也需要将本单位成本指标、资金使用指标分解到各车间、班组。

实际执行过程中,各单位还要结合月度生产计划及成本支出等情况编制月度资金计划上报公司内部结算中心,财务部审查确定后,内部结算中心将下达的资金使用计划导入ERP系统“内部银行”中,并设置各二级单位资金使用限额,如果某个单位发生支付业务时超出资金限额,“内部银行”资金预算控制功能会自动预警,内部结算中心对各二级单位超出计划部分,原则上不予付款。这样各单位每月在上报资金使用指标时,才能认真审核、合理安排资金使用计划才能达到财务与业务联动管控的目标。

“成本倒推、资金授限、联动管控”管理办法。随着公司ERP系统上线后,借助ERP内部银行模块以及资金预算控制功能,将资金预算管控作为重要联动管理手段,着力推行“生产、投资、资金”三大计划联动管理,按照“成本倒推、资金授限、联动管控”的要求,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为进一步加强资金联动管控,公司下发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了资金使用管理的原则、管理流程、计划编制要求,明确了“资金授限”程序及相关规定,特别规定了,资金支付一旦突破或超出预算指标,不经过特殊审批程序,不得超预算开支和动用资金。如遇特殊情况,各直属单位当期预算未安排或超预算支付款项,须提前一日提交紧急用款申请。

“资金实时管理”的做法。资金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有充裕的资金才能保证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为了加强资金管理,资金预算必须做到准确,公司资金预算管理以前是年底制定下一年全年预算,根据全年预算再分解成月度资金预算。每月、每年都要做资金执行分析,这样的弊端是不能实时监控资金预算执行的情况。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调研了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并结合ERP系统“内部银行”平台,又开发了资金预算实施控制的功能。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各单位把全年预算都导入ERP系统,然后再根据全年预算做好每月资金预算,同样也导入ERP系统中,各单位在正常业务下,同步显示资金执行情况,在超资金预算的情况下,实时提醒预算额度不够,这样要求用款单位出具超预算申请,申请批准的情况下再开始正常支付。月底根据超资金预算的部分再分析实际情况考核资金预算的准确率。

二级单位为了不超预算会有意扩大自己预算额度,为了控制这种情况,每月要根据资金预算执行的上下百分比来考核预算准确率。

通过以上同步运行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这些业务做到上下同步进行,体现了资金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同步监控,资金执行分析也更准确,能够逐步提高资金预算准确性,达到有效利用资金,更好的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成本倒推、资金授限、联动管控”的资金实时管理模式达到效果

实行“成本倒推、资金授限、联动管控”达到的效果。目前公司采用的这种成本和资金实时管理的模式,既符合集团的战略发展和经营目标,又兼顾了生产单位的成本和资金需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成效显著:

树立了“大成本”和“一切成本皆可控”的理念。各单位为了达到上报资金预算较为确,必须在上报资金预算前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审核调研,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本着效益优先的原则,将成本管理关口由运营环节向战略决策环节、生产组织环节前移,使战略决策、战略执行和组织实施成为成本控制的重点。将目前成本费用管理由纵向管理为主进一步向横向管理延伸,把成本费用项目逐项分解到各业务部门,明确各部门成本管理的职责,通过考核奖惩充分调动全员控制成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建立成本控制的长效机制。

加强了对关键环节成本的管控,深入推进了成本精细化管理。各单位、部门在申报每月资金计划时,必须对当月成本费用支出情况提前预测。通过资金预算管理,引导投资计划、生产运行、机电管理、人力资源等部门加强对关键环节和重点成本费用的管控,降低人工、费用、物料消耗,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同时结合资金授限,对各单位付现成本使用的资金进行总额控制,提升了公司成本管理精细化水平。

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和实效性。传统上的资金预算控制,实际操作时不易做到随时随地监控资金预算,而现在资金预算锲入ERP系统实行实时控制,如有超支,系统实时提示预算超支,不予过账处理,只有用款单位上报预算外支出,审批后方可办理款项支出,内部结算中心可以及时透明的控制各单位资金使用情况,具有很强的透明度和时效性。

在全公司树立了以现金流管理为核心的资金联动管控思想。各单位在分配自己的资金支出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应收款项、存货对自己资金的占用,努力减少上述资金占用,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资金限额,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通过资金预算管理,严格审批资金计划,将各单位、各部门工、费、料等付现消耗指标与资金预算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ERP資金管理信息化手段严格资金支出预算指标控制,实现自动预警和控制。

公司资金实时管理达到的效果。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是资金实时管理,在集团资金管理模式下,公司率先开发利用资金预算控制模块,每年、每月的资金预算锲入ERP系统中,实时监控各单位资金使用情况及资金预算资金执行情况。收入即时划归集团,支出实行上下联动支付模式。

集团ERP项目,分多个板块实施,针对公司的经营业务的特殊性,我们配合ERP研发人员开发了适合自身业务的“内部银行”模块,分别为支出、收入以及内部单位业务结算三块,通过实际运行一年多,资金实时管理效果如下:

减少了资金运营风险。公司现在的运行模式,是基层单位在ERP系统上提交付款申请,基层单位线上线下三级审核,票据传到公司内部结算中心,也通过三级审核付款。这样的结果就是降低了付款出错的几率,减少了资金付款风险。保障了资金安全,降低运营风险。

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和时效性。传统上的资金预算控制,实际操作时不易做到随时随地监控资金预算,而现在资金预算锲入ERP系统实行实时控制,如有超支,系统实时提示预算超支,不予过账处理,只有用款单位上报预算外支出,审批后方可办理款项支出,内部结算中心可以及时透明的控制各单位资金使用情况,具有很强的透明度和时效性。

提高了资金预算管理水平。通过控制考核资金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各单位认真落实资金预算执行情况,每月分析检查资金预算情况,结合生产预算销售预算等,编制资金预算的准确率提高,更好的利用资金效益规模,提高资金预算管理能力。

报表的准确性、完整性提高。公司经济业务都通过内行模块核算,把控资金流向,提高了现金流量表的准确性,便于一层层上级单位合并报表,分析资金流向,为整个集团的资金运营管理提供了完整准确的基础数据。

今后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内容

公司根据“成本倒推、资金授限、联动管控”的原则,在ERP系统环境下,通过不断优化“内部银行”模块以及资金预算实时控制功能,改变了过去资金管理业务大部分靠人工结算的方式,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今后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

经过一年多的使用及不断尝试,公司资金预算管控体系逐步成型。目前只对各二级单位资金支出总额进行了控制,今后我们将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逐步完善ERP资金预算控制功能,探索分项目资金支出控制、分合同资金支出控制、分资金支出明细项目资金控制等更具特色的资金实时控制功能,努力使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根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各单位资金支付一旦突破或超出预算指标,除非经过特殊审批程序,否则不得超预算开支和动用资金。资金预算控制实行初期,遇到特殊业务的预算外紧急付款,各单位因为审批程序不熟悉而要求先行办理支付,然后再完善审批手续。在各单位对资金预算控制体系逐步熟悉后,如遇特殊情况,各直属单位当期预算未安排或超预算支付款项,须提前一日提交紧急用款申请,经过分管领导审批后才可支付,财务部将严格控制审批程序。

“成本倒推、资金授限、联动管控”为公司提高管理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资金预算的确需要各单位积极与业务部门沟通,掌握业务动态,无形中增加了各单位财务、业务等部门的工作量。公司业务繁多,特殊支付业务较多,公司分管领导的工作量可能也会随之增加。在以后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丰富管理手段后,这些影响将逐步减少。

通过使用ERP系统以及“内部银行”模块,公司目前实现了内部结算数据共享,各单位财务部门可以及时掌握资金使用情况。由于ERP系统是集团的统建系统,华统一运维,所以公司一些管理特色无法短时期内在ERP中实现。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优化ERP系统内资金预算控制体系,结合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资金需求情况,实现对公司整体资金实时调度。还可以在ERP系统中建立资金预算系统考核模块,促进系统应用,优化系统支撑,实现系统功能深度应用与扩展。

上一篇: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下一篇: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经典面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