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雨的事儿的散文

2024-04-23

求雨的事儿的散文(精选10篇)

篇1:求雨的事儿的散文

求雨的事儿的散文

《晏子春秋》载:齐国遇大旱,民有饥色,景公找人算了一卦,卦说“祟在高山广水”,于是决定祭祀山神和河伯以求雨,晏子劝阻他说: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山神与河伯的治下都有危机,他们又何尝不希望下雨呢,求他们是没用的,景公放弃了求雨的念头。

景公与晏子君臣讨论求雨当然有关治国大计,但求雨在民间却千百年来延续不衰,泱泱大国,五谷是万民之命脉,没有了口粮还讲什么长治久安。再说求雨,无论南北,各地百姓们求雨过程都大同小异,无非是拜龙王,祭雨神,希望上苍庇佑天雨润泽。我有幸参加过两次求雨,回想来都令人回味。

一次是参加地方的民俗文化节,负责民间活动的组织者想策划一次声势较大且有深远意义的民俗活动,以响应文化节的氛围,仪式要尽量参考本地的旧俗,让三乡五镇的百姓齐来参加。思来想去,筹划者想起了求雨的古俗,又恰赶上天旱,也算顺应民心,大家一致决定组织求雨,负责的同志开始忙活起来。

但求雨的事往近里说歇了半个多世纪了,毛主席他老人家说“人定胜天”,在过去一段漫长的岁月里谁还敢公开倡导求雨的事,又谁知道求雨是如何的程序,如何的步骤,咋弄?文化节,当然要有文化内涵在里面,而且不能迁就,凡是都必须“仿古”,像模像样。于是赶紧找来一些耄耋老人详细回忆旧社会求雨的点点滴滴,好不容易搞清了路数,用物却又一时很难凑得齐全,比如老人们说,求雨定要用专用的尖底陶罐去“龙潭”取圣水。用于承贡装圣水的陶罐,须草绳系于两耳,取水时将它投入“龙潭”,如水时它会自动罐口朝下,水满便会自动直立。灵泉好找,千年古城内外哪里找不到灵湫所在,只是这尖底的陶罐一时难坏了主事的人,不查资料还好,一查资料上说半坡人就开始用了,至于是个怎样的烧制工艺,怎么的使用技巧,没人清楚。赶紧找图片找制陶的高手昼夜摸索。最终只能按图索骥烧了百十个出来,能丢去水中取水后自动直立的却没有,挑得一个眉眼神似的,宝贝似捧起来,大家都欣喜不已,这岂不是寻到了真正的非物质的遗存,现代人求雨显得不伦不类,但挖掘到深的文化底蕴则另当其论。

求雨的过程处处都新奇却有些隐秘,往往不可言,不可问。有一样就很令人新奇:“请龙王”要叫做“偷龙王”。不能白天光明正大去庙里请,要等半夜三更,悄悄地,一路上一句话都不许说,只摸黑将麻袋望龙王爷塑像上一套,“偷偷”抬回早已准备好的供台,牺牲果品好吃好喝供起来。“偷龙王”的缘由,据说是龙王司掌着凡间太多地界的雨事,难免此地旱了及彼地,你也来请我也来请,他老人家嫌麻烦就躲起来白天不现身的缘故。

供好了龙王,还有最关键的一个环节——龙潭取水。据请来的老人们口述,龙潭里取圣水称作“取鸠”(音究),装“鸠”的即是当然是半坡人用的尖底陶罐了。取鸠也要一行人不做声半夜悄悄去取。我至今也弄不懂老人们所述的音“究”的字该用“鸠”还是“究”或者其他字,无从考证,只有《汉书》中好似有说“究极中和,为万物元也”的说法。后就想,“万物元”既是中和后的天道之始,那上天有好生之德,应该旱极而生息黎民,本该归之于水,水岂不是万物之源么?

“取鸠”的水必须是无根之水,不能是天上的来雨雪水,故称无根。每次卜定的龙潭位置不同,据说龙君会在几个龙潭里轮流歇息,只有懂通灵的先生才能卦卜周详龙君此刻的的具体所在。这一回是个岩洞。水滴从洞顶石缝渐渐滴入地上的.泉里,泉水四季清冽。只见捧着尖底瓶的主持虔诚地在泉边跪下,口里念念有词,听说叨念的是《龙王经》。从泉里取了水,众人一路逶迤而行,趁天亮赶回,恭恭敬敬捧上供台,三跪九叩,龙位总算坐落安稳,礼成。

接着是三五天的大戏,方圆的百姓便聚拢来,戏台上多是铿锵地唱,戏台外三五成群嘻哈地闹,戏场与年戏庙戏略不同的是看戏的人,多出了一份期盼,大家最为隐秘地关注着:雨几时来?倘若雨不来?戏台下早有人嘻哈打着诨:龙王太忙了分身乏术,众人开心一笑。

另一次求雨的经历是小时候在乡下。

与成人们的求雨行为大相径庭,大人求雨对神灵毕恭毕敬,行为不敢稍有差池。小孩子求雨则不同,那是真正的赏心乐事,且惊天的,动鬼神。

那年还没有包产到户。庄户人向来都指望着老天爷过日子,偏偏到麦苗抽穗后的关口,旱了很久老天爷硬是没有丝毫要下雨的迹象,眼看一季的庄稼都要瞎了,大人们开始不安起来,纷纷聚在田间地头默默不语,有点记忆的人谁都不想再遇到六零年的年景,有人想起就哭。

一天晚饭后,不知谁家稍大点的孩子起了头说不如“烧天爷”吧?“烧天爷”是乡间孩童玩求雨的一则游戏吧,据说小孩求雨老天会感应而颇灵验,但为何天要“烧”而不是“祭”,却一直不得其解,大概也是缘于大人们断断不敢烧天,天旱了也断断不敢怨,按孩童们的解释该是:我们犯错了要被,你老天失职犯错不下雨,就放火烧红你的屁股。孩子们烧了天,倘被上天司雨的神仙,管他是玉帝娘娘或龙王,童心无忌,谁又忍心降罪于拳拳的懵懂之心呢,这正应了大人们虽有满腔愤懑之气不得出的心情,倒有怂恿之意,故而这风俗也代代传下来。

只听得巷口一声吆喝:“烧天爷了,求雨了”,随即,家家户户都冒出几个半大不小的娃儿来,巷子里陡然间汇成了一支自发的孩儿军。起初大伙只听说要烧天爷求雨,只要小子不要丫头,后来说无论大小男女,都可以一起加入求雨队伍,宁静的黄昏,忽然间童声鼎沸,闹哄哄地造开来。大人们此时一反常态,并不如往常加以呵斥,而是都不闻不问地躲在院里听着动静,天旱的久了,人心里都干得疙里疙瘩,六神无主则顺其变。眼瞅着队伍越汇越长,没有一个大人,孩子们的叫嚷声,跑动声,震动着整个村子。

“大军”出拔,开始挨家挨户“讨柴火”。先是所有的孩子都齐聚在村头第一家的大门,起头的喊一声“一,二”,所有的孩子开始扯开喉咙齐声喊:“不讨米,不讨面,讨一把柴火烧天爷”。一遍两遍三遍地喊,那大门很快“支扭”一声打开,门内的人从门缝塞出一捧秸秆之类的引火物,随即迅速地将门关好。

啊,要烧天爷了,这该是多大的罪过!但小孩子烧了天爷会下雨!且大人们默许了!孩子们开始兴奋起来,声潮一浪高过一浪,响彻云天,整个村庄沸腾了。

一种莫名的兴奋在队伍中滋生,大人们第一次与孩子们结成同盟,孩子们第一次不用等着父母的示下,肆无忌惮张扬地开始玩“火”,且这目的是“烧天爷”,伙伴们未必懂得成人们对火烧天爷的期待,但孩童们积压着的隐约的忤逆迸发的快意,与能为父母排忧解困而从嘴角溢出的自豪一起,从每个孩子的心底迸出,激励着大队人马将柴火讨到午夜。

第二家,第三家……后面的门似乎不用喊就打开了,每个门里都递出柴火来,每人的手臂胸前里抱满了各式各样能烧的东西,稻草、秸秆、树枝、旧桌腿……

柴火被抱在怀里,队伍浩浩汤汤“杀”向空旷的河滩,“头领们”在河滩上架起讨来如山的柴火,还有人在柴火堆的顶端放上一个十字形样的木牌,上面似有隐约的字符,写的什么,无人知晓(因而猜想大概是家长提前准备的)。

有人一声令下,火熊熊地燃了起来,映红了夜半的天空。大家围观着大火,看火光冲上半空。火光映着他们激动的脸颊,大家边跳边喊:“烧了天爷为啥来?烧了天爷为雨来,求得雨来为啥来,求得雨来为米来。……”巨大的火堆在此起彼伏的喊声里愈烧愈旺,直到后来轰然倒塌,胆子大些的开始从渐弱的火堆这头一跃而跳向火堆的那头,谓“过火”,后面的紧跟着一个个过火,直到烧过天爷屁股的火熄了,夜也深了,“过火”的队伍回归村里,是夜,大火惊动了邻村的孩子,相同的大戏开始村村上演,常会衍及十里八乡。

25前的晏婴对齐景公说求雨是没用的,不如做好自己该做的。按今天的说法求雨是封建迷信,可事物往往是多元的,最起码该一分为二来看。拿求雨来说,任何人都不能摒除淳朴的乡民对美好年景的向往,人一旦有了向往和追求,困苦细碎的寻常日子会变得有奔头,很难说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子民们与国泰民安没有一点关系(话题似有点大了);而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否认向上天祈雨的荒唐无稽。今天的我们讲文化懂科学,丰衣足食,不会被“天久不雨”所困扰,孩子更没有“烧天爷”的机会,但和古人相比,我们没有对“高山广水”的敬畏之心,没有修养生息的善念,有的是开山伐木的气魄,有的是广攫资源的贪婪,我们的孩子早已分不清五谷的模样,哪里还懂得有上天和神仙。

做好自己该做的说起来简单,其实太难。

申明一点,我不是在宣扬封建迷信。

篇2:求雨的事儿的散文

“快累死了!”

春节前夕,女儿拍完婚纱照回到家,一头躺在床上。

“照相还累? ”我自言自语。

“今天拍婚纱照的人特多,拍完外景拍内景,折腾了一天,又累又饿,脸也笑僵了!”女儿接着说 “明天你跟我妈也得去!”

我不解。“你拍婚纱照,我俩凑啥热闹?”

“影楼搞活动,赠送双方父母婚纱照。不去就视为放弃。”

“还得买衣服吧?”我问。

“啥都不用准备,人到就行!”

我窃喜。自己结婚时,不仅没有婚纱照,就连结婚登证上都没有贴照片。如今老了,赶上了好时候。补照一张婚纱照,找回遗失的记忆,不错!

第二天,坐上通往影楼的公交车,有点儿像过年似的小兴奋。而那些泛黄的往事,如车窗外的树木,接连不断的奔来,又快速离去。

孩提时,只要有机会去县城,非去趟照相馆。没有钱照相,看看照相馆门前的橱窗,也是一种享受。

有一年,母亲与老姨去县医院看病,把经常闹毛病的二姐也带了去。经检查后均无大碍。高兴之余,三人去了照相馆,给二姐照张相。

二姐小时候长得乖巧,照片更是惹人喜爱。照相馆更新橱窗时,把二姐的照片给挂在了橱窗里。我见了,除了骄傲,就是羡慕。

我第一次照相,是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暑假期间,班级里几个要好的同学窜通好了,每人从家里要来五角钱,步行25里,去巴吉磊照相馆照相留念。

路途不熟,逢人便问。饿了,啃一口自带的玉米饼子。渴了,路过的屯子里都有水井。

当我们满心欢喜的赶到时,赶上照相馆下午关门儿,没照成。

第二天,我们起个大早,撒腿跑了去,才如愿以偿。

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又等了半个月,才见到了来之不易的照片。

这年的秋天,屯中长辈名叫张奎文,从西安电影制片厂回家探亲。他是灯光师,喜欢摄影。回家后的第二天,在张家老屋前給乡亲们照相,我也挤进去照了一张。因用的是135相机,底片是1吋的,洗出的相片跟邮票似的,看不清眉目。放大的照片,要等到他回西影后,再邮回来。

可盼了半年多,乡亲们大多收到了照片,我则空等一场。

那年,堂哥成武在长春打工时学会了洗照片。工地放假时,堂哥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教我冲洗照片。

没有设备,自己动手做。堂哥拿来四平肥皂箱子,挖掉上盖儿,用大白纸把敞口蒙好,再把窗户上的玻璃起下一块,擦净后盖上去。最后在纸箱的侧面挖个洞,装上灯头,拧上100w灯泡子,简易的`曝光箱就算大功告成了。

那天晚上,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堂哥吩咐我端来两个脸盆,各装半盆水, 分别倒入显、定影粉。然后哥俩在粮仓中开始作业。

所采用的底片,是家人与朋友提供的,且多半较小。我就把包裹相纸的黑色纸裁成稍大的方块儿,再剪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用其遮挡过的相纸,洗出的照片,便多了些艺术效果。

这次经历,我第一次感受到胶片与相纸结合成像后的神奇与美妙,比给自己照张相还要过瘾。

高中毕业时,学校用大卡车把同学拉到县城照相馆,照了一张正规的毕业照。我也借机真真正正的照了一张单人照片,满足了多年的愿望。……

篇3:老师的那些事儿

崔学斌老师是山东省平阴一中的老校长, 也是我的初中生物老师, 崔老师当时虽然公务繁忙, 却始终坚持一线教学工作。每当上课铃一响, 先生便夹着课本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 他上课时总是一脸的严肃, 在讲台上站定之后一言不发, 先拿出一支粉笔刷刷在黑板上勾勒几笔, 一个惟妙惟肖的动物或植物形象便跃然于上。同学们不禁瞪大了眼睛好奇地打量着, 这时崔老师便用他那沙哑的嗓音带领我们进入那一个个神奇的动、植物王国。先生上课从不拿教案, 却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 他喜欢用自己诙谐生动的语言去阐述看似生涩的自然界原理。比如当讲到细胞结构时, 先生会举例说:“生物细胞包括细泡膜、细泡质、细胞核三部分, 这个细泡膜啊就像我们家里的房子可以遮风避雨, 细泡质就像一个个孩子跑来跑去, 细胞核就像家长, 是家庭的核心, 当然孩子也可以在屋里屋外跑进跑出, 于是也就有了细泡液的渗透, 不过小心跑得太远, 家长会打你屁股的。”接着便略带夸张地做出一个扬手打人的动作……于是同学们爆发出一阵大笑。最奇的是当全班同学都笑得前仰后合、花枝乱颤时, 崔老师仍旧一本正经地板着脸不苟言笑,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就是讲故事的最高境界了。

及至上了高中, 又见识了更多的个性老师, 教物理的张清源老师便是其中一位。张老师是胶东人, 说话的腔调抑扬顿挫, 面相和哑剧大师王景愚有几分相像, 上课时手舞足蹈的样子每每让我们忍俊不禁。张老师讲课有一绝, 就是能从每一个学生的目光中捕捉到听课的投入程度。记得有次上课讲到物体平抛运动原理时, 板书之余, 他用眼睛的余光刷地在班里扫了一遍, 突然将手中的粉笔头准确地掷到一个正在打盹儿的同学头上, 继而说道:“同学们, 这个粉笔头的运行路线就是平抛运动, 物体落地的水平位移与时间及水平初速度有关。”课堂上继而爆发出哄堂大笑, 于是再也不敢有人在他课上开小差了。

篇4:绝望的求雨舞,绿的希冀

澳洲关于水的神话及文化

古代澳洲土著人有许许多多关于水的神话。远古时期,澳洲土著人把他们的图腾——虹蛇看做是水的象征。从中部地区虹蛇神话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活在内陆沙漠山地、气候干旱、常年缺水的土著人是多么地渴望拥有和得到水。

雨神求雨中部内陆土著部落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在远古创始时期,该部落的虹蛇图腾murunta、雨神及雨神的弟子居住在远离部落的西部海滩。为了求雨,雨神将它的一个弟子投入大海让虹蛇吞食。这样弟子浑身都沾上虹蛇那闪闪发光的白色鳞片。然后,在雨神的命令下,巨蛇吐出小雨神,使之变成一片乌云升腾至部落上空,于是雨水便顺着弟子的头发落到地上。雨停后,雨神便变成彩虹带着它的弟子回到西部海滩。澳中地区常年干旱,土著人生活艰难。据说干旱一般会持续到雨神和虹蛇的再次显灵,土著人才能等来又一次的甘霖。

众蛇争水中部地区的虹蛇不像其他地方的虹蛇可常年栖居在同一个深潭。由于气候的原因,它们在雨季生活在山顶岩洞里,在旱季则把家移至峡谷,等到雨水充满岩洞,才回到原住地。不要说土著人了,看来那里的图腾也缺水,因此就引发了众蛇争水的传说。居住在马拉加拉(Maratjara)泉的虹蛇wanambi不愿让沙丘大蟒蛇和咸水丛林蛇分享泉水,于是大蟒蛇、丛林蛇决定杀掉wanambi虹蛇,以达到随时饮水的目的。但经过一番较量,它们没能赶走大虹蛇,最后达成协议:和平相处,共享甘泉。

偷蛇引水在土著人看来,有虹蛇的地方就有水。中部库那(Conner)山地区的土著人认为,他们的虹蛇被邻近部落的巫医施了魔法偷到自己领地的水泉去了。据说巫医将自己变成小蝴蝶,诱惑wanambi出洞。紧接着又变成多只老鹰,吹着魔曲将wanambi制服后,硬是把wanambi偷到自己领地的欧威利纳(Owelinna)泉。看来现在仍是汩汩流淌的欧威利纳泉,还多亏了从前巫医的偷蛇引水之举。

裸舞乞雨生活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当代澳洲妇女受印度妇女“裸体求雨”以及尼泊尔妇女裸舞乞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启迪,不惜采取极端的方式来求雨。据澳大利亚广播电台报道,维多利亚州西北部欧延镇的妇女曾举行声势浩大的裸舞乞雨的仪式。当地妇女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发起了一项宣传节水的公众运动,举行乡村音乐会,并由一位求雨舞蹈专家根据美国印第安人和其他土著民的仪式精心编排了一个传统的求雨仪式。之后,维州各地真的出现了降雨天气。久违的甘霖不仅滋润了干涸的土地,也为当年维州的山林灭火工作最终划上了一个句点。究竟是裸舞求雨灵验了,还是天气变化自有其规律,人们自有评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起码这场“裸舞求雨”鼓舞了当地人的士气、振奋了社区精神,增强了人们的节水意识。

绝望的现代求雨

澳大利亚的土屋巴城(Toowoomba)位于昆士兰州的东南部,这座城市曾被称为“花园之城”。然而今天,这里的居民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极端的缺水问题。他们荒废的花园的喷水头已经三年没有喷水了,并且2006年政府对居民用桶水浇草浇花的做法下了禁止令。

土屋巴城是如何变成今天这种缺水局面的呢?并且在过去的15年,这里的人们是如何与干旱做斗争的呢?

其实干涸的河床和褐黄色的足球场并不是这里的居民最担心的事情,他们最担心的是干旱无雨也许会剥夺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的生存权,要知道这里是澳大利亚干旱最严重的地方,持续的时间已经超过一个世纪。尽管如此,土屋巴城还是周边农村居民看好的地方,包括邻近的达令县(DarlingCounty),因为这里曾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直到后来雨水才逐渐减少,到后来干脆就不再光临。Dianne Thorley任该市的市长已经8年了,他说:“我们从1992年就实行了城市限水政策,整个澳大利亚正在经受着干旱的炙烤,有点像一个逐渐变干的苹果。”

然而,幸运儿正在光临这个城市及周边地区,因为最近科学家要在这里做也许是世界上技术最为先进的科学实验,即人工降雨实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使用的是国外进口的物质,通常是碘化银、盐或者干冰。科学家通过向云层注入这些物质使水汽凝结成小的颗粒,进而形成雨滴,这种技术已经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应用了60多年,有的地方成功,有的地方失败。但是人们还是以永不衰竭的兴趣对这项气象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并且不断地在天空中做实验,科学家坚持在经费紧张和很多人持怀疑态度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试验研究,积极探索干旱地区的现代求雨模式,现在土屋巴这个干旱的小城正在等待着这一先进技术的检验。

澳大利亚的土屋巴城(Toowoomba)位于昆士兰州的东南部,这座城市曾被称为“花园之城”。然而今天,这里的居民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极端的缺水问题。

如果不是急需用水,当地是不会轻易做这样大规模的实验的。昆士兰政府投资了76075-美元用于与此相关的4年期项目,这是一个多部门合作的实验研究,其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应对各种干旱,包括盐碱化对树木的影响和循环再生水变成饮用水的研究,该国水资源部部长CraigWallace说:“这样的实验不能确保100%的成功,可能有些怀疑者还会对我们的实验皱眉头,但人人皆有家,为了昆士兰的人民,我们要尽一切努力”。

人工降雨由美国人Bernard Vonnegut在1946年在世界上做了第一次实验,他是著名小说家。他和他的兄弟,从那以后开创了一个有色彩的时代,他的技术和理念很快被很多国家所采纳。在随后的30多年里,美国每年花费大量的美元用于人工降雨研究,甚至在美国对越南作战时还使用人工降雨技术阻断了胡志明市(时称“西贡市”)的城市物资供应。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人类的人工降雨还需要使用蛇油,在随后的10年里,人们对于这种使用蛇油的人工降雨逐渐地失去了兴趣。

根据美国天气研究中心的RoelofBruintjes专家介绍,昆士兰州的人工降雨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些云层似乎更加有利于形成降雨,从11月份起这种有利于降雨的云层会越来越多。项目研究人员约30个,他们使用CP2型多普勒雷达先行分析云层的物理性状和变化趋势,包括碘化银被撒播到云层后的变化,与地面雷达和预报设备联合工作,系统能够返回大气的3D立体图,就像对人体进行扫描一样,这种方式不仅能确定在何时和在什么情况下进行飞机投放,还能让科学家观察到云层中的水和冰块是如何被所播撒的化学物质所影响变化的。这种降雨方式还未曾在地球其他地方使用过,Roelof Bruintjes说,当我们知道适合降雨的云层在某个干旱的地方发展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系统进行降雨优化。

土屋巴的农民们早就知道了科学家们这一次实验的结果,只有零星的几滴雨!零星几滴人们对雨的期望好像没有结束的尽头,这令很多农民失望。“农村社区居民的失望更甚”,土屋巴的市长说,“当事情发展到无法控制的情况时,人们对所发生的一切会焦燥不安和急躁,这对人们的家庭生活有极大影响”。澳大利亚20世纪90年代民众就自发成立了一个群体组织叫做丛林联会(Bush Connecti-on),旨在清除干旱对人们造成的社会影响,包括:酗酒、家庭暴力和自杀等。

篇5:明朝那些事儿的散文

年月渐增,接触的思考多了,感触也有不同了,也知道了这本是写得好看,也写得有失偏颇的书。

先就说一个小细节,在崇祯的谥号上,有怀宗、毅宗和威宗等等,分别是满清和南明诸政权所上的。但这当然是别一番故事。

在《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本里,最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崇祯帝了。这本书几乎就是他一个人的抗争,从弱冠之年到而立之年,从斗志盎然到日益消沉,崇祯有优点也有缺点,但在知道大明气数已尽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奋斗,从头到尾都是如此。

以前看到这,觉得崇祯真了不起,宵衣旰食,殚精竭虑,但国家还是被搞垮了,正如他在北京城破时说:“朕非亡国之君,而诸臣皆亡国之臣。”平心而论,放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当然觉得他伟光正,但崇祯帝是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独裁帝国的最高首脑,一个帝国的覆灭他是负有最大责任的。

很早之前看了苗棣的《大明亡国史:崇祯皇帝传》,好多都记不得了,但还记得封面上有一句话“一个不迩声色励精图治的年轻君主是如何起早贪黑辛辛苦苦走上破家亡国的不归之路的。”这句话有点嘲讽的意味,但这确实是崇祯的写照。他性格的很多毛病,诸如刚愎自用、敏感多疑、冷漠残忍都被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一步一步放大了,给这个奄奄一息的帝国带来了惊人的破坏,直至亲手将它埋入黄土。

这是我接触到的不一样的崇祯帝,一个性格毛病很多的人,搞垮了一个有着上亿人口的帝国,最后被一个不满百万人口的满清政权夺了天下。给后人带来无尽的叹息,也带来了很多的争吵和辩驳。但俱往矣,大清也早就亡了,集封建、专制和集权于一身的国家机器也缓缓走进了历史的化粪池里,化作粪,化作土。

更年少的时候总觉得,接受了一个新鲜的观念,鲜有人知的想法之后,觉得那些囿于旧想法,旧说法的人就是受人摆布的木偶,思想的矮子,而不是像自己的想法一样日新月异,甚至会偷偷窃喜。所以,看到不一样的崇祯帝后,认为当年明月肯定是明粉、明吹,没有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过度粉饰、美化崇祯帝。甚至于怀疑到了整部书,大明究竟是怎么样的,后来陆陆续续地读了许多书,发现他写的大明和自己知道的大明真的不太一样,晚明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只是历史学家的观念,当时的百姓已经被土豪官绅兼并大量了土地,没办法才去做“机工”,但也仅仅出现在江南,而西北、西南、东北和中原呢,依然是种菜耕地的生活。更糟糕的是皇帝不干事,炼丹的炼丹,怠政的怠政,文官系统内部互相倾轧,进一步腐化,地方军队军备废弛,吃空饷,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打仗还杀良冒功,整个国家积贫积弱,谁当皇帝都得完蛋,都得认账——“嗟儿明朝,气数已尽”,因为不认账是不行的,历史周期的规律也不答应的。

看完最后一本书发现,大明也化作了粪,化作了土,崇祯帝和他的臣子的努力化为乌有,可惜吗?可惜,也不可惜。可惜的是大明完蛋了,大家也去见马克思了,不可惜的是大家都尽力了,虽然崇祯帝可能会哭天喊地不同意,但都尽力了。因为我知道,我想当年明月也知道,历史是有历史进程的。当瘟疫、小冰期、连年旱灾和严重土地兼并的恶果都一齐并发,就是一个晚期癌症患者所有的并发症都来了,就算有神仙大力丸也不管用,这就是历史进程。

有意思吗?有。所以我还是接着看,看一群人的抗争,嗟尔明朝就嗟尔明朝,气数已尽就气数已尽。王八蛋还是会有很多,但该玩命的人还是会玩命,该爱国的人还是会爱国,该拼命干活的还是会拼命干活。所以北宋有岳飞玩了命地抗金,南宋有文天祥不屈服于蒙元,明末也会有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祖大寿等等,到了南明还有左良玉、郑成功甚至于有农民军余部的高杰、李定国,哪怕知道了结局,哪怕没写得了下一句的豪情壮志,但大家对命运的抗争从来就没有结束,还在追求着自己内心所想要的结局,这种比较虚浮的东西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

气节。

至少看完这一遍,我知道了为什么还要写他们的故事,知道了什么叫委屈求全、卖主求荣,也知道了什么叫铁骨铮铮、死不认命。也懂得了崇祯的苦处,那些臣子的难处,面对悲剧的结局,崇祯帝和同他奋战的臣子是一群死脑筋的人,是一群有勇气的人。

所谓勇气指的并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明白有除了畏惧以外更重要的事。

正如成功只有一个,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篇6:想起开心的事儿优美散文

那天是二零一四年的十一月二十八,恰逢镇子上的集,而孩子们因学校有事也放假一天的。这样子,我那小女儿一听说要跟集去,再咕咕叽叽地嚷个不停,说不是给她要买一辆童车么。她饭也好好不吃,无奈之中,且就答应了她的要求。是的,是应该给孩子一个充满阳光的童年。还记得,在她很小的时候,大约是三四岁的光景,那诸日里就哭着嚷我要买一辆童车。可我,因家窘或因其它,总哄着敷衍她一下,或背她到邻里逛回。只是他家有一辆破旧的童车,所以,孩子便骑于上面玩个不够,而那一刻,我心里颇为内疚,抱怨自己没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

早餐吃过之后,急忙收拾了下行装,主要任务是上集籴些过冬的粮食,或得开三轮车前去,将孩子拉上,再买一辆她愿意的童车便是。但偏偏的,恰于此刻,那东边的沟涧里,瞬间是死雾漫了上来。一阵呼呼的凛风拂过,皴颊是刀削一般的疼痛。等着吧,等着总有日照家门口的时候了,反正是早动身也一天迟也一天,不如迟点暖暖和和地逛去,何况咱是要开车去的,不走路,还怕什么。

几番里外的揣弄,开车门,加开水等等。不知不觉的`,灿晖就照射到我家的陋院。母亲也开始用背篼揽当归,并一个一个的,匀晒檐台,而我和妻子,还有小女儿,遂摇起车“嘣嘣嘣”地出发了。

一路颠簸而去,路人断断续续,无意之中,只要不嫌掸的,或认识的近邻,且就拉在车上。半小时的破风前行,便至集市。

商贩们早已将车候于路的两旁,站在他们的货架后面,兜着身儿,不时地竟要吆喝两声。熟悉的商贩,嘴也真够甜呢,明知看起来比你岁数要大,可还是老哥长老哥短的,但若是你的眼神于人家的货前逗留半天,务必会殷勤地问上你三句,或有时要递上一根素烟。买家电的门前,依然是一左一右地立一对音箱,它偏侧的布棚下,站着一位娇小玲珑的女售货员,手握话筒,正圆润地解说什么。高亢而激昂的声音,足以能把一条街给贯穿。靠南的街面,或却少阳光了的温暖,自然温度会偏底,冻得几个瑟瑟发抖的村民们,这正往街的北面溜哩。那干皴的嘴角,还斜嵌着纸卷的缩头汗烟,一明一明的,且紧连他们的是一缕缕飘渺的芊烟而已。

本便是一条不怎么宽阔的街,加之摆摊人的占用,所留的路面就更窄了。我的三轮车是尾随在一辆面包车的后面,许前方有堵塞的现状,走走又停停,再间之三轮车的刹车也不太灵验,这提心掉胆地行至街的西头,才算是让人松一口气。

辍下车,见前方不远处,有两白车粮食,上去一问,说每斤要卖一元五角五,再少价可就折本。该怎么办?磨嘴半晌,最终他还是少价了,仅每斤少了一分钱。想想行呀,这十几个元,一趟路的油钱是足宽有余。帮装上粮食袋后,调头慢行一截路途,前面的车堵得还那么死严,再也没个办法,只好将车开到一条不碍人的陋巷旁。

这个时候,时已濒于午时,或转来转去的,肚子却咕咕咕地叫了起来,索性吃个饭再走吧。妻子怕费钱,说暂且不是太饿,忍耐一下就到家中。劝言几句,终究到路拐角的那儿,吃了两碗廉价的牛肉面。踏出饭店的门,摸着鼓鼓圆肚,感觉人也精神好多。继而前行,走到一家儿童玩具店的门前,孩子便扯我的衣袂不肯挪步,侧颜眄去,里面全摆着各式各样的童车。携孩子踱进店内,一经挑选,一辆粉红色的童车被孩子瞅准。也好,只要她所情愿的,我们就愿意,若不然,怕她回家又哭哭泣泣地找麻烦了。

“这辆童车多少钱呀?”我问着店主儿。

“一百五,这是一辆好的,”店主儿笑呵呵地走过来,忙从里兜摸出一支烟给我给着。

“不吃,没抽过烟,”我摇手回谢着,“那再能少价吗?”

“你说,给多少?”“一百三呢?”“太少了,本都不来,”“那要不……再添九个元吧,一三九,多吉祥的数字,”店主儿勾头酌量阵儿,“行哩行哩,你和我一个样,看来也是个直肠子,我就依了你的价吧……”随着话儿,大家又就笑了。

付了钱,抬出玩具店的门,我一个半擎,掮在肩头,原返于三轮车处。

篇7:齐景公求雨的故事

【寓言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大旱,好长时间旱情也没有解除。

齐景公特别犯愁,他招来众大臣商议说:“天不下雨已经有好长时间了,庄稼不能生长,老百姓将要挨饿了。我让人算了一卦,卦上说鬼魅在高山大河中作怪。寡人打算向民间征收些钱财,作为祭祀灵山的费用,众爱卿以为怎么样?”

众大臣不敢提出反对意见,都默不作声。

这时候,宰相晏婴站出来对景公说:“这样做不可以!”

齐景公说:“以前你口口声声让我关心民众疾苦,现在天旱得这么严重,我祭祀求雨,难道不是关心百姓吗?你为什么说不可以!”

晏婴说:“祭祀灵山没有什么益处。那灵山本来是以石头为身躯,以草木为头发。长期不下雨,它的.头发都枯焦了,它的身体都发烫了,它不想得到雨水吗?它如果有办法早就让天下雨了,可见它也没有办法,祭祀灵山会有什么用处呢!”

齐景公说:“不然的话,我要祭祀河伯,你看可以吗?”

晏婴说:“也不可以。君王您再想想看,河伯是把黄河水当做国家,把鱼鳖当做臣民的。天不下雨,泉水下降,百川干涸,它的国家就要灭亡了,它的臣民就要死光了,它能不着急吗?天不下雨,它也没有办法,祭祀河伯会有什么用处呢!”

齐景公说:“我该怎么办呢?”

晏婴看到齐景公着急的样子,为了安慰他,让他心理得到平衡,就顺水推舟地说:“君侯您实在觉得过意不去的话,就从宫殿里搬出来,睡在露天地里,与灵山、河伯共同忧虑,或许天上就能下雨。”

齐景公就听了晏子的话,搬到野外去住宿。

说来也巧,三天以后下了一场透雨,齐国的旱情解除了,百姓也能安心种庄稼了,举国上下一片欢喜。

齐景公高兴地说:“好啊!相国的话可真灵验!”

晏子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为自己的一番话,使齐国的老百姓减轻了一笔额外负担而感到高兴。

【哲理点拨】

篇8:脸上的那些事儿

2月,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初试开始,北影表演学院副院长表示,考生“自然美”最重要,在三试前学院将核查文身和整容考生,“不仅是整容,有时考生化浓妆,考官也会要求考生卸掉妆以后,再重新进入考场”。

@温雅琴:在美学方面,人类总是在不停地效仿,李湘变成减肥的代表,柳岩变成丰胸的代表,李小璐则为隆胸的代表。但现在,北影面试却拒绝了所有整容女孩,心里些许慰藉,原来这个社会的主流,还是在向往或者崇尚最原始的美丽。我一直都相信,每个女孩都是天使,她们有着不同的面容,但同样美丽!

@黒木木:北影可以开个纪念馆,收藏所有学生的素颜照,想看明星整容前的真实容貌?买票进场参观去。

@彪仔哎:作为观众,我们看到漂亮和实力就行。整容与否,谁在乎呢?

@文艺青年玩儿复古:整容无罪,整容有理!演员重在素质,有心做整形的人会对“演艺事业”更用心,因为他们为梦想付出得更多!

@Juno召左耳:这是一个整容泛滥的时代,从演艺明星到普通百姓,通过整容改变自身形象者大有人在,并乐此不疲,而北影严查整容考生的表态,正是从教育领域对这一歪曲的爱美观念的纠正。

@回归_sweetbear:难道北影的老师都有火眼金睛,光凭肉眼就能看出整容与否?以后表演系招生,考场老师需要增加一个整容医院的医生了。

@雪妃皮草:好歹人家也是自己花钱整出来的,也算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投资,虽然原来或许不是很美,但也不能扼杀人家的梦想不是?

@嗨皮小格子:没有人规定好的表演艺术家一定得是美女或帅哥,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孙红雷、葛优等等,其实并不是因为外形多么美丽帅气,只是因为有自己的特色,才能让人记住。

篇9:求雨的事儿的散文

【关键词】 鸟步求雨舞;建阳崇雒;形态特征;溯源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鸟步求雨舞》是在闽越文化中随时代的变迁遗留下来的具有较强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舞蹈。它是老百姓在遇干旱时节时,为了祈求老天下雨而模仿鸟雀跳跃动作创作的一种民间民俗舞蹈,是闽北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一、《鸟步求雨舞》的起源

“福建地处亚热带,在海洋季风的影响下,旱涝频繁,其中干旱对农业影响尤大。”[1]5建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自然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起着很大的影响。据嘉靖《建阳县志·气候》载:建阳县及周围地带“暑多寒少,夏秋大旱”。古代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社会科学不够发达,所以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无法采取相应措施,而我国古代就有“若国大旱,则帅巫舞雩”的风俗,“古代的《雩》是求神降雨的祭祀,最早的巫舞就是‘舞雩’,功能是求雨,‘旱则舞雩’是巫舞的本色”。[2]170祈雨风俗就因此形成。

求雨舞是为了祈雨所跳的民间舞蹈,但此舞必须在特定的地点进行,即必须到离后畲村十里外的双龙潭(原名:龙井坑)摆祭坛,举行祭祀仪式时才舞。

为什么求雨活动一定要到龙潭进行呢?笔者采访了崇雒乡后畲村老艺人徐学盛老师,经他了解是与当地民间传说有关:临村(东田村)有一个牧童叫邱文龙,他从小非常疼爱自己的牛,有一天,他放牛回家经过龙潭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牛便停下脚步,这时只见牛头瞬间变成了龙头,牧童吓哭了,对牛说:“牛啊牛,我从来都不曾鞭打过你,如果你要变成龙飞走,就带我一起走吧!”说完,他脚踩着石头上了牛背,随后,变成两条龙沉入了潭底。据说,留有牧童脚印的石头至今仍在。双龙潭由此得名。“道光《建阳县志·名胜》载:原称雒田里,相传昔有二龙潜其中,一夕,见梦于里人邱姓者曰:‘此处人众,当辞去。’翌日,阴云四合,有二龙飞升而去。”[3]444从此以后,老百姓便把牧童奉为神,每逢干旱时节便拿了牧童的生辰八字到龙潭边去设坛求雨。龙潭信仰以此为源而流传下来。

二、《鸟步求雨舞》的表现内容与形式

《鸟步求雨舞》是建阳市崇雒乡后畲村百姓在遇干旱时祭神求雨所跳的一种模仿鸟雀跳跃动作的祭祀舞蹈。它是男子群舞,参加活动的人数是村里的所有男性,其中有12个人必不可少,称为“十二营军”(8人舞蹈,4人武术)。

求雨仪式由村里的一位有声望的村民组织进行。在祭神求雨吉日到来前,所有参加活动的人都要戒斋沐浴。到了祈雨当天,队伍要到十里外的龙潭边摆坛准备仪式,参加仪式的人按照当地风俗,一律不许戴斗笠或身披任何雨具。仪式开始后,由组织者先念事先准备好的写在黄纸上的祷文(邱文龙的生辰八字),再将祷文焚烧化灰,接着由八名男子跳求雨舞,舞者必须要赤膊,胸前纹龙图案(模仿越族人民,表示龙的后代),身穿蓝色裤子,裤角卷至膝处,赤脚,腰间扎红色绸带,头上扎红色头巾。“舞蹈过程保持严肃庄重的气氛,同时又具有古闽越族人粗犷的韵味。”[4]475待祭祀舞蹈跳后,队伍游行回村,在队伍的最前面由四个人撑着一匹30尺长的土织青布,代表乌云,队伍的最后面也有四个人撑着一匹30尺长的土织白布,用来引雨。队伍一路上敲锣打鼓,走街串巷,途经村、逢桥、遇庙都要停下来跳求雨舞,因为当地的风俗,百姓不愿意自己村里的雨被一起带走,所以在求雨队伍经过时就会用桌椅设成障碍,这时就需要会武术的4个人表演翻过阻碍物,才可以继续前进,所以整个队伍由4个身怀武艺的人引带,直到回到本村,队伍才可以解散,表明雨已带回。

三、《鸟步求雨舞》的艺术特征溯源

(一)动作特征溯源

1.体态特点:4名舞蹈演员“双手握棍”,左手约握二分之一处于胃前,右手约握四分之一处于右胯前,虎口向上,双腿并拢,呈“正步”站好,膝盖微屈。另4名舞蹈演员“右手握铃刀,左手握龙角于嘴前”,呈“正步”站立,膝盖微蹲。

2.动作剖析:动律:两腿一屈一直,胯保持不动,收腹,腰直立,在做动作时要求上身随之起伏,要有跳跃感。

动作路线及方位:4名握棍的舞者以“高雀跳步”为主要动作,基本体态准备好。下肢动作:第一拍左脚向前,右脚向后,离地跳跃两脚同时落地成左腿屈膝,右腿伸直,前脚掌着地,上身保持直立,重心在前脚。第二拍上身与手保持不动,双腿离地在空中交换位置,双脚同时着地,呈与第一拍对称动作(上身随之起伏,要有跳跃感),另变换方向的连接动作称为“高雀跳转”(动作一样,只是变方向)。另4名握龙角的舞者以“矮雀跳步”为主要动作,基本体态准备好。下肢动作:第一拍右腿半蹲,左腿伸直勾脚向前踢,重心在后腿上,也是双腿起跳,同时落地,上身保持直立,第二拍保持双手位置不动,双腿起跳交换位置呈第一拍对称动作(上身随之起伏, 要有跳跃感),另变换方向的连接动作称为“矮雀跳转”(动作一样,只是变方向)。

3.动作溯源

求雨舞的动作既受“雀步”的影响又有“禹步”的影子。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动作之所以取名为“雀步”是因为它主要是模仿鸟雀跳跃的步子。这跟古时的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闽北古属越地,“经考证在闽北,古代先民的遗址或遗物比比皆是,著名的武夷山汉代古越城、分布各地的越王台和越王庙等;古代的蜡、雩、傩三大祭风几乎都有所表现:各地的社庙活动;建欧端午节的驱傩送鬼活动;建阳崇雒的求雨舞蹈等;《建阳文史资料》第二辑有提到崇雒在清以前叫‘雒田’”。[5]43这些都证明了闽北在古时是越族人民主要居住地。

“大约在商代,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东夷族因为战败,顺东南沿海南迁,其中的于夷和雒夷两大部落逐渐与原居的越族融合为于越和雒越。而鸟图腾是于越乃至整个越族的重要图腾形式。”[5]40自古以来,鸟神是越族人民逢凶化吉的吉祥物,百越民族崇鸟、尊鸟、信鸟。崇雒崇拜雒鸟,又叫“罗平鸟”,是鸟图腾背景下的具体崇拜。鸟崇拜的缘由是什么?其一,这与古时“鸟田之说”有密切关系,南方民族以种稻为生,因科学技术不够先进,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加上农民耕作水平低,能力低,更使水田蛇虫杂草繁生,那时全靠一种来过冬的候鸟,吃草根,捕害虫,有利于农业生产。由于鸟田之恩,人们把它们当作神灵来崇拜供奉。一方面为保五谷丰登,另一方面在战争中,人们也希望战士可以像鸟神一样来无影,去无踪,常胜不败。其二,“《水经注·浙江水》载‘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 ”[5]41越人崇拜鸟图腾就由此而生,所以闽北古代先民都崇拜鸟图腾。

第二,求雨舞动作中跳跃感是模仿鸟雀,动作分为高雀步和矮雀步都是像禹步。越族的祖先是夏禹,大禹治水多年,积劳成疾,腿走出了毛病,因为他深受人民的敬重,于是人们认为进行求雨仪式的巫师如果模仿跛足求雨一定会更灵验,甚至觉得天生跛足的人,更可以与上天进行交流。这也是为什么巫师只有在跳求雨舞时须屈一足,而在其他祭祀舞蹈中屈两足的原因。高雀步与矮雀步是巫师模仿大禹走路,一高一低是把跛状分开。可见崇雒的鸟步求雨舞是古代三大祭中雩礼的遗风。

祖先是遇旱而舞雩的民族,又崇拜鸟图腾,因而,崇雒举行求雨仪式时跳鸟步舞就不足为奇了。

(二)队形特征溯源

求雨舞仪式中,八名舞者由始至终围绕的是太极路线行进,正是因为它融合宗教仪式,才得以保存下来。舞蹈走太极路线,是受道教文化的影响。道教认为太极神通广大,能镇慑邪恶。太极图又称八卦图,图中黑白两条阴阳鱼互相环抱,黑代表阴,白代表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的是道形成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分裂成对立的两个方面,这对立的两个方面形成新的东西产生了万物,万物都包含对立的阴阳两气。”[6]117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太极之圆周象征天,黑白二鱼内含阴阳交融互动之意,采天地之大气,天人合一,人神结合。文字记载:南宋时,蔡元定(籍贯:建阳)奉命前往四川、贵州收集各种不同的太极图,当时由于某种原因,阴阳鱼的太极图没有被记载在书上,但是他把它刻在了石壁了。受原始宗教文化影响,求雨仪式选择走太极路线,是希望可以与神沟通,得神相助。

(三)道具特征溯源

求雨舞蹈中所用的道具人们称为“神器”,因为都是古代巫师和道士用的道具,被认为是可以与上天沟通、与雨神交流的工具,用它们做仪式可以请神协助降雨。

棍:圆柱形,长约100厘米的红色木棍。据老艺人介绍,当地的风俗,在雨水降临前,所有男女老少一律不准披戴任何雨具,红色木棍,可以驱魔打鬼,就是拿来挑雨具的。

龙角:又叫狮角,后改为牛角。龙潭有三层,据说当祭祀活动开始时,由一个队员用龙角先盛满龙潭的水,再爬上顶层吹号,这时天就会突然黑下来,祈雨活动才开始。

铃刀:上端一把像匕首大的刀下端一个铜铃,手握刀摇铃,与神沟通。

(四)音乐节奏特征

《鸟步求雨舞》的音乐采用四分之二拍[7]632。

三、结语

《鸟步求雨舞》是具有原始宗教特色的祭祀舞蹈,是古闽越人民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保护这种原生态的民间民俗舞蹈,并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它。随着老艺人年事已高,相继去世,继承它的人越来越少;同时随着现在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的发展,不再需要求雨仪式,所以它渐渐被遗忘。面对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产物濒临消亡的局面,我们应该携手去拯救它、保护它,为福建的民间舞蹈艺术留住这独具特色的种类。

参考文献:

[1]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李家钦.建阳大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4]徐贯行.闽北民俗文化及其多元性浅探[M]//武夷文化研究.福州:海峡文艺社出版社,2003.

[5]杨慕震.绚丽多彩的武夷风情[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6]老子.道德经[M].苏南,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1.

篇10:那些猴年马月的事儿散文

有人发微博说,许多人时常念叨着的“猴年马月”就要到来了!根据节气历,猴年,十二年一个周期;马月则是每年农历的五月。所以,“猴年马月”是十二年才有一次的。嘿嘿,听着就有意思。通常我们都对那些不指望着能够实现的心愿或者梦想,才许以“猴年马月”的期望呢。赶紧发朋友圈,和大家分享一下,那些“猴年马月”的想要做得事情,都做得了吗?

很快,朋友圈有人回复:

远在家乡的表舅说,他曾经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大老板,有一套自己的大房子。当医生的父母对他嗤之以鼻,认为一个医专毕业的小年轻,这样的梦想,得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实现吧。于是,他毅然辞去医院的工作,从遥远的县城老家去到省城打工。最初,他是一家电脑公司的员工,负责在一家门店做销售。那时候,他还没有女朋友,没有家,也没有钱去租住房子。于是,央求了老板许久,希望晚上可以住在门店里,还可以兼顾着帮老板值夜班看店,老板都省了安装监控报警设备了。老板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他的里子面子都有了,于是便欣然应允。

表舅说,他没有多少文化,一个中专学历的年轻人,想要在省城立足,也是相当困难的。于是他拼了十足的干劲,鞍前马后,全心全意地工作着。老板看在眼里,也逐渐开始信任起他,重用起他,让他接触了采购,财务等其他业务环节。雏鸟儿总会长硬了翅膀,振翅高飞的,表舅也不例外。三年的工夫,表舅凭借自己的能力,打下了自己的江山,从原来的老板手里抢来了几个电脑品牌的代理权,就这样,一路风生水起地做了下去,终于做到了地区代理,大区代理。

如今,表舅总会摸着已经秃了顶的脑袋,挺着便便大腹,站在自己两百多平米的屋子里,一边呵斥着三个孩子的嬉闹,一边眺望着窗外的风景,感叹着,那些“猴年马月”才能实现的愿望,他都实现了。

朋友张Sir说,他看到这个消息,很震惊,震惊着原来真的有“猴年马月”啊。他说他从老家考上大学,去到北京读书那天起,至今已经整整十个年头没有回过家乡了,没有陪伴过父母了。读书的时候,因为学业的繁忙,因为想要留京的渴望,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学习,复习了;毕业后,在北京顺利地找到了工作,却又因为工作的`紧密节奏,而几度放弃了回家探望的念想。于是,他总在电话里许诺着父母,说有空就回去,有空就回去。日子久了,父母都不相信了,也不认真了,母亲还戏谑着说,等他回家,等到“猴年马月”吧。

看看,“猴年马月”都到了,自己也该兑现诺言了。他决定,马上请假,无论如何,也要回去看看父母。

我的前公司主任也回复了我。他说“猴年马月”,是一个实现心愿的日子,那他也有一个心愿要实现,他要给妻子买一个铂金钻戒。他说那是很多年前了,妻子在一家商场,第一次看到了铂金钻戒,她的那种渴望和迷恋的眼神,至今还在眼前浮现,但是因为昂贵的价格,让妻子无法张口。于是他向妻子许诺,等以后家里经济条件好了,就给妻子买戒指。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妻子也常常会去看铂金钻戒,尤其是想找到当年钟爱的那一款,也总是脸上挂着深深的失望。他不忍,却也无力,毕竟家里还要供养着老人和孩子,生活的必需性价值远远大于钻戒的奢侈性价值。

现在好了,家里足够富裕,儿子在外读书,他几次有心给妻子去买钻戒,妻子总是拒绝着,玩笑着说:“算了吧,等你给我买钻戒,等到猴年马月吧。”他明白,其实妻子是为了省钱,不舍得买;他也明白,其实妻子的心底,从来就没有甘心过。妻子说猴年马月买,那就必须猴年马月买。他要在猴年马月到来的第一天,就带着妻子去买钻戒!

做警察的小学同学回复我,说他从来是不计算日子的,因为每天都太忙碌,忙得顾不上照顾家,照顾孩子。又快要到六一节了,他记得他曾经答应过孩子,六一节要带孩子去游乐园玩。但是这个承诺从抱着孩子说,到拍着孩子的肩膀说,到现在,孩子都无所谓他的存在了,游乐园依旧是一次都没有去过。妻子挖苦他,说他们都等着,等着“猴年马月”再去游乐园呢。于是,他决定,这个“猴年马月”的六一节,一定要带孩子去游乐园,虽然孩子已经是小小少年了。

“猴年马月”是我们心中的一个驿站,一个里程碑。我们时常觉得它遥不可及,于是我们放纵着,我们拖延着;而当它真的就在眼前时,我们又觉得很突然,很意外,我们才会想起,还有多少个诺言没有来得及兑现,还有多少种情义,没有来得及珍惜。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路上,生命不止,奔波不休。有人实现了梦想,有人还有来及兑现诺言。唯有奉劝,莫虚度,莫空念,且行且珍惜!

上一篇:龙舟点睛仪式下一篇:“00后”早恋现象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