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

2024-04-21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共15篇)

篇1:《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

一口气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六》(简称明六),有感而发,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写了张居正死后,万历十年(1582)至天启六年(1626)朝廷中发生的政治、权利争斗,边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写了东林党的崛起和覆灭,魏忠贤的阴谋及势力的扩张,努尔哈赤的强大和对明朝的入侵,最后以袁崇焕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宁远大捷和努尔哈赤的死亡作为结局。

明六已经是才子当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风格不改,幽默、耍宝、充满智慧,虽然已经没有初次拜读明一的惊艳,没有其后五部的叹为观止,但是出于对明朝系列发自肺腑的喜爱,还是对明六充满赞赏,对作者充满钦佩。

读完明六,相比前五部,感觉能让人记住的可圈可点、才华横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将明显少了,不是作者的写作枯竭,而是——真的没有了,明末那些像杨一清、李东阳、徐阶、张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么是天资平庸要么历练尚浅,况且朝廷面临前所未有的黑暗:作为老板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贤等的素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的低。没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这样一个乱七八糟、妖风肆虐、黑暗无比的时代明哲保身、肩负重任,几乎,是不可能的。

天启年间,太乱。书中的几句对现实的细节描写真的让我毛骨悚然:某财主故意杀人,七品县官判其死罪,财主找关系,此人是魏忠贤之流,索要一万两,财主予之,附加条件因知县判刑,杀知县,允。没有天理了……庆幸自己没活在那个时候。

虽然没有可圈可点的人物,还是被一个天资平凡的人感动了——杨涟,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值得名垂千古、载入史册的人,当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杨涟的绝密遗书和绝笔还有素不相识、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监狱看守不顾生死、不顾地狱的折磨留存,寻找机会昭示天下的时候,我真的流泪了,我知道不管多残酷,高尚的操守终能唤醒良知!

阅罢明六,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于黑暗的天启年间,若身居高位,我是选择尚有操守和良知的东林,还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对天启年间权监魏忠贤不顾家国天下,任人投靠即给官给权的拉拢与诱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贤的东林党人,即便有很多缺点,也可称作不朽,因为,他们尚存良知,尚悲天下!

篇2:《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

爱的时候轰轰烈烈,你是个宝,不爱的时候,放个屁都觉得你啰嗦,这就是爱情 御姐发飙,威力无穷

闭上眼等待的时间是最难熬的时间

不许和别的男人眉来眼去,肌肤接触,还要记得想我,你太白眼狼了,去了肯定就忘记我了 别说谢谢了,多见外啊

到家的时候我已经沧桑的不像一个人人啦

民以食为天,现在饿了管不了那么多

我最讨厌拿哥们轻易说是,却又无可奈何

《明朝那些事儿》

你实在就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高分低能的代表

当一个人不得不走向死亡时,自杀代表着尊严和抗争

真相大白之日。即是你死期来临之时

真是比及时雨还及时啊

在权力面前,从来就没有兄弟的位置

要想往上爬。就不能有原则,不能有尊严,要会溜须拍马,要会逢迎奉承,什么都要,就是不能要脸!

那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得意!

名留青史,千古流芳

作恶多端,名声之臭,罕有匹敌

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

能进去的人不是穷凶极恶就是达官显贵。所谓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小爷心中根本就没有害怕两个字

自古以来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死,而是每天在死亡的威胁下等死。不知何时发生,只知随时可能发生,这种等死的感受才是最为痛苦的。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年华逝去,大浪淘沙

后果可想而知,也不堪设想

盲目的自信往往比自卑更可怕

一个人最可悲的地方不在于被骂,而是骂无可骂

坚持以错误开头,用错误结尾,真正做到了把错误进行到底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所谓有水平,就是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相处别人想不出的方法

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因素,是人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一平均就会原形毕露

你就是口若悬河,豪言壮语呼之即来,能讲得江水倒流,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却是一无是处,瞻前怕后

在高管云集的京城,说他是官都是抬举了他

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还未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更不上什么空乏其身,忽然就天降大任啦

纸上谈兵不行,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人有时候必须有舍弃生命的觉悟,才能找到生路

你就是穷奢极欲,好色之徒,消极怠工,不务正业

虽无显迹,意有之

“莫须有”杀掉了岳飞。“意欲”杀掉了于谦

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而且五花八门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一不晓,且善始善终,堪称不世之奇才

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朱棣同志的主要政绩史: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

饭桶废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也是功德无量啊

朱棣根本不是什么善类,他是不会容忍一个知道他太多秘密,比他还聪明的人一直守在他的身边

要知道,当一个坏人并不难,但要做一个坏到极点的极品坏人是很难的。没有文化的的坏人干点小偷小摸,拦路抢劫之类的勾当,最多只能骚扰自己家的邻居老百姓。而读过书的坏人却可以祸国殃民,危害四方

朝廷中的忠臣们,为了正义和理想与坏蛋们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成功了就是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失败了就是人间悲剧

人缘: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出现一些人,让我们一见如故,感觉温暖,如沐春风。这种气质往往是天生的,我们都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

历史告诉我们,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奖励啊一般都是有出息的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从一盘散沙、行将崩溃到众志成城、坚如磐石,从满天阴云、兵临城下到云开雾散、破敌千里,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北京保卫战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

篇3:《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

关键词:消解“主义”,历史叙事,草根姿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文坛出现了一种以故意模糊历史背景及事件、虚构历史人物的小说类型,将历史作为叙述的背景和某种视角,被称作“新历史小说”。陈思和曾言:“新历史小说由新现实小说派生而来,大致是包括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此类作品以莫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苏童的《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活》等为代表。相隔二十多年,我国文坛上又出现了一种以历史元素为创作核心的新门派,目前尚缺乏准确的定义,此种小说在风靡文坛之时,其对历史的戏谑态度和未经考量的真实性遭到了各方质疑。它以犀利、简单、明确的语言,取得了自己的个性,以野史的笔法制造了众多噱头,受到大批读者的热烈欢迎,《明朝那些事儿》便是其中的代表。

一、“草根式”的创作姿态

如果承认文学起源于一种嬉戏,那么恰好可以解释《明朝那些事儿》的诞生。作者保持一种出身草根的创作姿态,将枯燥的历史符号写成故事供读者从类似于游戏的无压力阅读中获取快感、灵感乃至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当年明月将此定名为“以人性写历史的原则”:“历史的根本是人。历史人物是人,而事实上我们很多作者没把他们当过人……好人从来没有干过坏事,坏人从来没有干过好事,就是这样的错误认识,导致许多历史书籍难以亲近。”当年明月的这本历史告别了人物单向度性格的历史固有模式,用野史的笔法写出了正史的故事,用小说的笔法揭开了历史的潜台词,不再掩盖帝王的不光彩过去,这种对于“高大”人物的草根化书写,为博取人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创作与炒作

从《明朝那些事儿》的文本特征来看,一方面,它带有明显的网络小说特质:语言诙谐幽默、犀利,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大量翻阅晦涩的史料,形成了这样一部既符合正史大方向又略带野史味道的历史小说。从人物塑造来看,作者以一种立体化的塑造方法改变了单向度的人物性格,给予主人公正邪两面,完善了其由落魄到发家的细节,让主人公像现代人一样说话、思考、生活,这样就给予了读者一个轻易介入历史的空间,当读者借助文本将自己的生活背景置换为明朝,以旁观者的身份看明代帝王的喜怒哀乐时,大大满足了猎奇心理,同时也不再有研读古代文献史料的语言障碍。跳出文本来看,这是一种消解主义、消解权威的做法,并不是单纯的“去深度”。一方面,它在语言和表达上突出草根文化“通俗”的特质,另一方面,迥异于竖排古文的艰深晦涩,通俗的语言并未过多扭曲历史的原貌,反而将正史、野史、杂闻、传说糅合进一体,使最广泛地读者投身历史,从中获得感悟,消解了传统写史的枯燥和严肃,消解了传统写史方式神圣化的“主义”特征。这种做法迎合了读者的口味,也扭转了商品经济时代史书于市场热销榜中的空白。至此,《明朝那些事儿》创制了一种网络传媒时代传承历史的新方式,以更改叙事方法为途径,让历史卸下沉重严肃的铠甲,换上一身嘻哈服饰,这一番改头换面让那些保守古文折磨却拼命想知道祖先出生前陈年往事的读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从传播方式来看,当年明月发表此书之前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明朝那些事儿》最初兴起于“煮酒论史社区”——天涯网站中一个聚集众多喜欢历史、熟读史书、热衷于讨论历史问题的网友的社区。《明朝那些事儿》网络小说式的搞怪语言与叙述方式,外加与正史贴合的真实可信度,不仅满足了这群历史爱好者上网放松的需求,贴合史实的情节发展也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认可。两要素并行使得此小说获得了最初的点击率,随着情节的不断深入,小说也以作者深厚的历史积累,与穿越小说或其他杜撰类小说拉开了档次,点击率也不断飙升。于是热情的网友在转帖等不自觉的转帖和奔走相告不自觉地完成了此书最初的炒作。随后书商沈浩波以一个商人的敏感促使其转战新浪博客,以控制在论坛中无法自行控制的评论。此书在好坏评价参半的坎坷经历中完成了在热门网站中的蓄意扩张。由此可见,如今一本历史或言历史小说与曾经官方组织专人记载编辑修订的史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区别。其一,历史的作用由古代帝王借以为自己树碑立传的行为,到如今成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噱头,历史的神圣地位遭到挑战;其二,古代史书经由皇帝亲自审阅,带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明朝那些事儿》消解了意识形态概念上的“主义”,改用自由书写、网络传播的方式,最大限度强调了书写与阅读历史的自由性,历史的权威性瓦解了,娱乐性增强了,精英化褪去了,草根化趋强了。

在经由网络大红之后,《明朝那些事儿》被金牌书商沈浩波推向市场瞬间进入畅销书行列,不得不说它的成功多数归功于前期在网上的自我炒作。如果将这个程序颠倒一下,先出书后上网连载,读者会因这种意图鲜明的炒作行为而心生反感。在“明矾”(《明朝那些事儿》的追捧者)网上网下的带动下的热销引出了更大的读者消费群体,此书也顺利完成了网络与市场的对接。

三、读者消费的决定作用

费斯克(John Fiske)指出:粉丝尤其具有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从三方面体现出来: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文本生产力并不只局限于新的文本生产,“它还参与到原始文本的建构当中,从而将商业化叙事或表演转化为大众文化。粉丝都具有积极的参与性。”上文中所提作者创作中通过各种方式消解一种“主义”和“权威”,这也是广大读者消费群体的普遍要求,是文化快餐时代读者促成的写作手法,网络的娱乐功能使网民在网络上不再追求沉重的“教育意义”。在文化爆炸的时代,历史叙事与当代消费互相融合,消费者成为主导力量,决定文化产品的成败,这是一种消费者表现自己经济自由、精神独立的消费选择权,与那个文本引领潮流的时代不同,读者因消费而成为文化市场领域的决定力量,是消费更改了叙事方式。

历史的真实性并不稳固。首先,作为正史,后朝修订前朝历史,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正史必然省略了诸多细节将事实过滤,使其不再完整生动。其次,作为野史,在历经千百年的流传中已逐渐模糊了真相,变得神乎其神。在一个“无图无真相”讲求证据的时代,正史与野史的真实性遭到质疑。1917年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明朝那些事儿》也引发了一场历史叙事的改革,当年明月说,“要用情感和人性来看历史,来和历史人物沟通,历史不是枯燥的,历史也有情感”“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感情去和历史人物沟通,再用自己的语言,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讲历史。”当年明月改变以往历史中单向度的人物性格塑造,在结构历史权威性的同时赋予其通俗简单的亲和力,归还读者对历史重新认识的权利。使每个人都能观摩与点评,使历史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消解“主义”的历史叙事不应算作一种倒退,它虽瓦解了历史的神圣度,但更重要的是它在不歪曲历史的前提下,最终将历史推向了民主化、人性化。

参考文献

[1]陈思和.关于“新历史小说”《鸡鸣风雨》[J].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2]胡畔,袁新文《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历史可以写得更好看[N]人民日报,2007-12-17(011).

篇4:你不知道的明朝那些事儿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黄仁宇

由于立场的不同,关于历史,不同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说法,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接近史实的真相呢?

历史不是任由人打扮的小姑娘,它也不相信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它是今人与古人沟通的渠道,是今人汲取经验教训的源泉。历史离不开史料,没有史料作基石的大厦,永远是浮沙高楼。

这本《万历十五年》是故去的黄仁宇先生的心血结晶,是他“大历史”观的集中体现:历史事件不能孤立地局限于某个范围来看待,而要把它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全面分析。

为什么偏偏是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而不是其他年份?其实这一年里明王朝没有发生任何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事。事实上这本书的英文版原名直译的话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但就在这一年之后,也就是1588年,歐洲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溃,欧洲霸主宝座易手,人类历史进程由此彻底改变。而黄仁宇就从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平淡无奇的1587年入手,从大家耳熟能详的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等7人入手,梳理出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当代中国能够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而不要进行历史的循环,成为西方人所说的“停滞的帝国”。他把中国近代史从传统观点中的以清朝晚期开始一直延伸到明末清初,并试图找出近代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落后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大历史”观。

除了“大历史”观,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从技术角度分析历史,而不是从道德角度谈论问题。君子还是小人,不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终极评价;善还是恶,不是一个历史事件的本质与要害。把问题道德化,那么掌握道德制高点的人就掌控了一切,这不是一个讨论问题、分析成败得失的正确方法。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用我们不曾想过的视角,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讲故事一样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但又是那样的严肃严谨。看完这本书,会有非常奇怪的感觉:一是历史书居然可以这样饶有趣味,二是怎么和我们固有的观点如此冲突却又如此言之有理?比如在文章中,疏于朝政的万历皇帝居然是因为一个个近似滑稽的原因放弃励精图治的;清官海瑞却变成了一个对朝廷及民众毫无用处的古怪官僚;戚继光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清醒的现实感;等等。

最后,用这本书的结语作为这篇荐读文字的结语,希望它是引起你阅读兴趣的开始:“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做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萧鼎)

链接阅读

作者: (美)唐德刚

出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 17.00元

篇5: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整部作品不仅让人发笑,而且不失严谨,结构紧凑,不知不觉中便会融入书中。看到朱元璋冲击着腐朽的元王朝,一步步走向成功时,我在心里暗暗为他叫好;看到方孝孺宁死不为朱棣写登基诏书,最终被灭十族时,我为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动;看到杨继盛死劾严嵩、严世蕃父子,为徐阶的胜利作铺垫时,我佩服他的品格;看到杨涟冒死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敬佩之余更多是对他命运深深的担忧———我在当年明月笔下的海洋畅游,每畅游一次,对他的佩服就加深一分。

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杨涟勇斗魏忠贤一事了。当时,朝中的势力已经呈现出一边倒的状况,朝局动荡,而朱木匠——————天启皇帝的天平又在向魏忠贤倾斜。魏忠贤不可一世,控制了整个朝廷,而大臣们却只敢唯唯诺诺,做随风倒的墙头草,只求自己平安,不顾别人。只有杨涟,他虽然孤独,却依然强大,依然坚持道统,在知道必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去做,真可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篇6: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那是一段尘封千年的荣耀 源自明朝

那是一颗继往开来的雄心 向往明朝

或许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人统治的王朝吧 注定它成为一个不平凡的王朝

不知何时 开始看《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讲述了从朱元璋出生 造反 登基…到最能闹的明武宗……直至天启 崇祯的衰落 大明灭亡……虽然只有800页 却完全包括了明朝历史……它所讲的 不只是光秃秃的历史 还有很多东西 它们叫权力 希望 痛苦 愤怒 忧郁 邪恶 残暴 软弱 正义 刚强 气节 妥协 善良 忠诚 孤独 忍耐 忠诚…… 充满了大臣的皇权的竞争 奸臣阴险的诡计 士兵血光冲天的打杀 忠诚志士保卫国家的热血 ……而且 当年明月运用了很浅显的幽默的语言 深入浅出 诙谐幽默,确实是本很棒的书…(我不是给它做广告)

读完这本书 历经朱元璋的艰辛 明朝鼎盛时的强大 直至最后衰亡 形成很大的落差 忽然觉得 历史似乎都是以悲剧结束的…即使你再怎么强大 再怎么荣耀 最终还是个悲剧 正如史书中的一个人 几十页甚至几页纸 相当于他的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前几页你还很猛 或许到了下一页你就很怂了……落差比较大 造成内心恐慌……一个王朝也是如此……

很多人问 为什么看历史 很多人回答 以史为鉴

NO NO NO 以史为鉴 应该行不通 因为时间在流逝 世上每一件事的发生 都有它的理由所在 而且 世上绝不会发生有着同种理由的一模一样的事件…一切都在变 技术 衣服 饮食 住宿 都在变幻 唯一不变的 是历史 该死的还是要死 该被杀的还是被杀 岳飞要死 严嵩要被杀 即使再过一千年也是一样……所以 读史是要超越历史 我们都无法超越 因为我们有我们的弱点和欲望…… 当然 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 那叫做圣人 孔子 朱熹 王守仁…???

历史终究使历史 是无法变更的故事……

然而 我们依旧活着 就得睁开眼 去看明天的朝阳

篇7:《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第九本太仓促了,其中的人物、事件就跟历史书上一样,走马观花一般出来一下就over了,没有色彩。前四五本色彩丰富,这也是区别于教科书的原因。

古代皇帝没有一个是想当昏君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知道。他天天炼丹,大臣们冒死相谏他会不知道?他真的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是:大臣们都不懂得这样的好处的,这样对我好。我好就是国家好。

这好像一个人的性格。自己最不清楚自己的弱点。书的末尾不是写了吗,能改的叫缺点,不能改的叫弱点。一个小气的人一毛不拔,自己也省吃俭用,朋友有难他不帮,大家都说他小气,可他不会这么认为。换位思考一下就明白了,你就那个人,你是故事的主角,你觉得自己坏吗。普通人都不会觉得。

明月的文笔赞一个。只有幽默才能驱使人一口气看完那么厚的书。历史就在眼前发生,好像看电视剧一样,只是这比电视剧更精彩。

说几个人物,让我记忆尤深。

【王守仁】,这位已经属于神话级别了,无所不能,能文能武,能伸能屈。大学里所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算是当今哲学的主流观点了。唯物辩证法所批判的正是单一的唯心。只是每一种哲学的产生都有他们那个时代所需要的。我一直在想,如果他活了几百岁,能否改变后面的结局。真是个迷。

【杨继盛】不评论了,还是把那段话贴上来吧。记得看到那里的时候,我浑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敬佩之心不能表矣。

”在那个深夜,杨继盛被腿上的剧痛唤醒,借着微光,他看见了自己的残腿和碎肉,却并没有大声呻吟叫喊,只是叫来了一个看守:“这里太暗,请帮我点一盏灯借光。”

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要求,看守答应了,他点亮一盏灯,靠近了杨继盛的牢房。

就在光亮洒入黑暗角落的那一刻,这位看守看见了一幕让他魂飞魄散、永生难忘的可怕景象:

杨继盛十分安静地坐在那里,他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肉,那里已经感染腐烂了。

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带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停地刮着腐肉,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在这个深夜,单调的摩擦声回映在监房里,在寂静中诉说着这无与伦比的勇敢与刚强。

在昏暗的灯光下,杨继盛独立完成着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肯定)的手术,当年关老爷刮骨疗毒(真假还不一定),也还有个医生(特级医师华佗),用的是专用手术刀,旁边一大群人围着,陪他下棋解闷。

相比而言,杨继盛先生的手术是自助式的,没有手术灯,没有宽敞的营房,陪伴他的只有苍蝇蚊子,他没有消毒的手术刀,只有往日吃饭用的碎碗片。

杨继盛继续着他的工作,腐肉已经刮得差不多了,骨头露了出来,他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面的筋膜。

掌灯的看守快要崩溃了,看着这恐怖的一幕,他想逃走,双腿却被牢牢地钉在原地,动弹不得。

他曾见过无数个被拷打得惨不忍睹的犯人,听到过无数次凄惨而恐怖的哀嚎,但在这个平静的夜里,他提着油灯,面对这个镇定的人,才真正感受到了深入骨髓的恐惧和震撼。

于是他开始颤抖,光影随着他的手不断地摇动着。

一个沉闷的声音终于打破了这片死一般的寂静:

“不要动,我看不清了。”

二十年前,曾有一部极为轰动的电影《第一滴血》,后来还拍了续集,里面的兰博兄极为彪悍,曾把火药洒在伤口上,给自己消毒,国人为之侧目,皆视其为硬汉偶像。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在四百多年前,有一个叫杨继盛的人曾经比兰博还要兰博,而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兰博是假的,杨继盛是真的。

杨继盛就这样活了下来,就这样名震天下,就这样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强、以及正直。

【朱元璋】创造历史的人物,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没有回头路。

【朱棣】同上,按理说朱允炆是个好人,可是在看书的时候,还是期待朱棣能赢,皇帝不需要好人来做,只需要有能力的人来做。

气节,为这两个字丧命的人太多了。前赴后继。按照书中说发来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三大都挂了,就剩下中国一个,八国联军,军阀统治,内忧外患,抗日战争,内战。这才是真正的历经沧桑。而在这沧桑中,正是气节,保全了唯一的文明古国。

关于清军入关。不知道广大汉人是怎么看的。当然了,如今是56个民族是一家,不过那个时候可不是。

篇8:老师的那些事儿

崔学斌老师是山东省平阴一中的老校长, 也是我的初中生物老师, 崔老师当时虽然公务繁忙, 却始终坚持一线教学工作。每当上课铃一响, 先生便夹着课本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 他上课时总是一脸的严肃, 在讲台上站定之后一言不发, 先拿出一支粉笔刷刷在黑板上勾勒几笔, 一个惟妙惟肖的动物或植物形象便跃然于上。同学们不禁瞪大了眼睛好奇地打量着, 这时崔老师便用他那沙哑的嗓音带领我们进入那一个个神奇的动、植物王国。先生上课从不拿教案, 却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 他喜欢用自己诙谐生动的语言去阐述看似生涩的自然界原理。比如当讲到细胞结构时, 先生会举例说:“生物细胞包括细泡膜、细泡质、细胞核三部分, 这个细泡膜啊就像我们家里的房子可以遮风避雨, 细泡质就像一个个孩子跑来跑去, 细胞核就像家长, 是家庭的核心, 当然孩子也可以在屋里屋外跑进跑出, 于是也就有了细泡液的渗透, 不过小心跑得太远, 家长会打你屁股的。”接着便略带夸张地做出一个扬手打人的动作……于是同学们爆发出一阵大笑。最奇的是当全班同学都笑得前仰后合、花枝乱颤时, 崔老师仍旧一本正经地板着脸不苟言笑,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就是讲故事的最高境界了。

及至上了高中, 又见识了更多的个性老师, 教物理的张清源老师便是其中一位。张老师是胶东人, 说话的腔调抑扬顿挫, 面相和哑剧大师王景愚有几分相像, 上课时手舞足蹈的样子每每让我们忍俊不禁。张老师讲课有一绝, 就是能从每一个学生的目光中捕捉到听课的投入程度。记得有次上课讲到物体平抛运动原理时, 板书之余, 他用眼睛的余光刷地在班里扫了一遍, 突然将手中的粉笔头准确地掷到一个正在打盹儿的同学头上, 继而说道:“同学们, 这个粉笔头的运行路线就是平抛运动, 物体落地的水平位移与时间及水平初速度有关。”课堂上继而爆发出哄堂大笑, 于是再也不敢有人在他课上开小差了。

篇9:《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

然而,殊不知浩如烟海的明史资料,或由于作者立场各异,或由于为社会现实考量,各种史料文献的记载间有太多的抵牾,让人很难分辨其中真假。即使如那个年代的学人著作,诸如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张岱的《石匮书》,都难免有阙误之处,更不用提如今这些四处流传的野史了。当代著名明史学家陈宝良言:“明季野史,多达千家。记载歧出,桀讹甚多。”对如此多的史料“去伪存真”,不得不用考证、训诂这些传统的治史方法,这就要求治学者有庞大的阅读量。著名明清史家孟森曾对史料根据可靠性分作若干等级,“其最初未经文人之笔点窜者,有如塘报,有如档子,有如录供,此可谓初级史料。至于入之章奏,腾之禀揭,则有红笔揭帖,汗牛充栋,已为进一步史料。至科臣所抄,一方下部议行,一方已录送史馆,其中已微用文史句例点改,此则与史料发生关系,又为进一步之史料。馆臣据此按日排纂,谓之日录,与记录王言之起居注,皆以日记,居然史之一体矣。而其距勒为正史,则等级尚远。”如此多类目的史料,只有那些真正去一层层爬梳的人,才有资格担当起“秉笔直书”的史官重任。

因此,近代以降,治明史者固多,然而能治出让人信服的“信史”者,惟数人而已。在解放后更加屈指可数的名家中,除去如雷贯耳的吴晗外,恐怕就要属写出煌煌《南明史》的顾诚老师了。不过,《南明史》固然是集顾诚先生的学术成就于大成者,然而要细品他那精于考据的治史方法,恐怕还是应当读一读他的文史札记。

谈到顾诚先生的札记,最令人注目的恐怕就是那篇“明朝没有沈万三”了。作为一个民间传奇人物,沈万三的故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特别是万三向朱元璋献金筑城的传说,更是早已深入人心。于是沈万三生活于明初的史实似乎无人怀疑。然而,顾诚先生却通过考证断言,沈万三早在朱元璋“成事”之前卒亡,后人不过是将沈家后代的事迹错安于沈万三身上了。作为一篇典型的札记,《沈万三以及家族事迹考》一文并没有学术论文那般严肃的学理推论。顾诚先生用了较轻松的文字,却仍是严谨的逻辑、详细的考证,为读者清楚地阐述了沈万三不是明代人这个历史事实。于是,细细读来,这篇文章竟颇有孟心史当年作的那篇《董小宛考》的味道了。

如果说,“明朝没有沈万三”还只是顾诚先生的“游戏之作”,那么“清代人物传略”这一系列就毫无保留地展现出顾诚先生笔下的“真章”了。顾诚先生在这一系列中共计为10个历史人物立了小传。这些人物均为明末清季的抗清“领袖”,除去南明小朝廷的监国朱常淓外,其余9位则悉为明末农民运动的著名将领。在这10篇传略中,顾诚先生通过考证和梳理,廓清了这几位在史籍中“没名”却分明是明季极为重要的人物的生平事迹。而在为这些人物立传的过程中,顾诚先生不仅展现出极为严谨深邃的史学功力,而且笔端的点评也流露出爱憎分明的立场,这种立场在传书朱常淓时格外明显。在顾诚先生的笔下,朱常淓无疑是明季统治者昏庸无能的典型代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南明小朝廷之所以无法抵挡满洲铁骑的最本质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这10篇传记,连同《李自成和张献忠》《张献忠与知识分子》等诸篇札记一起,我们已经能够在其中隐约读到《南明史》只鳞片爪的影子。正是在这些札记小传的基础上,顾诚先生又呕心沥血十多年,最终成就了《南明史》这部巨作。

读顾诚先生笔下的那些札记,自然无法获得当下畅销的“戏说”作品中的那些八卦和劲爆,但却能让真正的历史爱好者读到那种自古因袭而来的治史传统。这类传统,自史迁流至司马光,再自司马光流至王世贞、张岱,再流至孟森、顾颉刚、陈寅恪等先辈,最终流到顾诚先生的文章中灼灼闪光。于是,在顾诚先生笔下的“明朝那些事儿”中,我们不仅读到了明清易代之际的悲凉,更是读到了一个真正的“史官”所持的情操。

篇10:《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写道,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

我们先来看看朱元璋的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呵,朱元璋的野心真大,什么都是他的才行!

再来瞧瞧朱元璋与他的侄子朱文正。朱文正因官位而背叛朱元璋,但朱元璋见到朱文正后一点儿也不玩虚的,直接用鞭子去抽朱文正,一边抽还一边说:小子,你想干什么?

当朱元璋进攻张士诚时,作者是这样写的:可是朱地主用行动告诉他,天下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地主,而这个人绝对不会是你张士诚。

最精彩的是朱元璋对付王保保的篇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当天晚上,王保保没有睡觉(算他运气好),这个爱读书的人,此刻正坐于军营之中秉烛夜读兵书。突然听见外面喊声大作,他心知不妙,当机立断,毅然决定逃跑,逃跑时颇为狼狈,光着一只脚跑出大营,匆忙骑上一匹马,就飞奔出营。

你问那十万大军怎么办?连我的鞋都不要了,还要军队干什么?可见名将就是名将,懂得权衡利弊,毕竟自己的命最重要,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嘛。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是这样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

确实,这是好书。它用动人的笔调描绘明朝的历史,使我们讨厌看的史书化为有趣的书。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你一定会很了解明朝的历史了。不用担心史书不好看,真的,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的很好看!

篇11: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发现自己写日记最爱写天气,实在是无语至极。最近一些天不是很忙,抽空看了一些想看的书,一些想看的电视剧,很放松。又抽空做了头发,多海不汗党里的造型,第一次尝试,齐平的刘海,还算满意吧。这段时光,不紧不慢,还算舒心。

认真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很想写段读书笔记。许是书写的太精彩了,忍不住想写几句。一段几百年的明史,却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第一部里记忆犹新的是那段八股科举考试,最佩服的是那几百年间就出现的寥寥无几的三甲状元。张居正也着实厉害。庆幸的是当年黄观投河自尽,否则以他的气节岂不比那方孝孺等人下场更惨。最想解开的迷便是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难不能被火化成了灰?最狠的人非朱元璋和他的四儿子朱棣莫属,为了保全皇帝位,杀了身边所有的人,宁我负天下人不能让天下人负我,格外觉得朱棣爱记仇。最现实的人非李景隆是也,墙头草,两边倒。做不成军事奇才也罢,却成了内奸。看完第一部后觉得老天格外厚爱朱棣,穿了朱允炆的防弹衣不说,连沙尘暴都格外青睐朱棣一方,那几仗胜利的更外惊险和侥幸。(其实也许是书里故意这么写的,但是那四年的风风雨雨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朱棣的强大,敢弑君夺位,比起宁王那些人,让我佩服不已。至少他不那么做,肯定会被朱允炆贬为庶民。那段洪武年间,那个风雪之夜,便已经让人记忆深刻,这是一个怎样有隐忍之心的男人。也可以感受到朱棣装疯卖傻背后的豪情壮志、说他是社会青年,我觉得并不完全符合,读书笔记大全《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早年跟随父亲征战,可能是父亲疏忽了他,倒也罢。正因为有这样一段不寻常的乱世之战,才成就了后来这样一位不平凡的永乐皇帝。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

朱棣和朱元璋都有个共同的地方,狠起来,会绝到底。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但是他们的两位长子又与其相反。朱标若是没有英年早逝的话,应该是位仁君。宋濂天天教他的都是做皇帝要宅心仁厚,善待百姓。而那位当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似乎也是比他老子厚道许多。同样的老子生出来的儿子们可真是性格迥异。

最喜欢书里写的金戈铁马的场面,不算宏大,称不上写的精致,却颇有戏剧化。无论是对战陈友谅火烧那些铁索战舰,还是对战那些前朝元人在那个漫无边界的沙漠里寻找敌人,或是盛庸在追杀北军时突然帅旗刮倒,都觉得充满了戏剧化。正是因为如此,战争才能写得如此精彩。第一次发现即使没有爱情的小说故事里,也能让人看得如此投入。无论是从哪位强大的将军身上,都隐藏着这样一句话。即使日后身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

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有人说这些事儿,不够真实,其实在我看来,假假真真也好,这段历史能够在轻松的氛围里写的如此深刻,已觉得不易,何必要做到绝对真实呢,本来历史就没有绝对的真实,即便是正式记载,也不能说明绝对可靠。历史可以写的如此好看,像书里所说,生涩的道理用最普通的语言来描述,岂不更易理解。为什么非要钻牛角尖呢。

我想把这部书完全读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枕边书,它还是不错的选择,应该有很多人都看过,类似于易中天的品三国。畅销千万册。不过相比之下,无论是品三国还是论语心得,比起这部书,都逊色不少。

篇12:《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读书笔记

“他绝对不是一个好人,却绝对是一个好皇帝。”短短十八字,却是对朱棣最准确地评价。建文年间,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起兵“奉天靖难”,逼迫自己的侄子退位,他冷酷、残忍、权欲熏心,他不是一个好人,所以没有人愿意与其交友(当然,姚广孝是个特例),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一个伟大的君主,实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帝王的荣耀。

大典之外,再无他书!

每个人都想给后世留下不朽的东西,所以那些“饱学之士”选择了写文章、著书,以传之后世,留下千古美名。朱棣也想,但“文化修养有限”似乎成了一大难题,所以他要修书,“修一部古往今来最齐备,最完美、最优秀的书,一部千年之后,依旧无比光辉的书”。他做到了。他得到了解缙的帮助,自己时常还亲自监督,一部三亿多字的大典诞生了。事实证明,《永乐大典》带给了朱棣无比的荣耀,让后世记住了这一位在文化上做出贡献的古代帝王。

抉择!迁都!

“北京,中国第二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每当看到这些介绍,眼前总能闪现出一个身影——朱棣。北京当年地广人稀,城池破败不堪,生活艰苦,且远离富饶的江南和中原,朝中的官员总是会反对的,但胸怀大略的朱棣决不会只看眼前,他要为帝国的明天着想,他要为自己的儿孙着想,他要迁都!“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断者”,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站在北京皇城,向苍天仰望,他站在帝国的中心,身后背负着使命与荣耀。

万国来朝!

修书、迁都,他在筹划着、指挥着一切,除此之外,朱棣他还在做着历代王朝都不曾做过的事——派出使团,出使西洋。国力的强盛支持着他的雄心壮志,也支撑着郑和的梦。为求和平而派出巨大舰队,不争不抢,只为和平。西方的那些“伟大”的航海家和国王是根本做不到的,在他们眼里只有眼前的利益。但是,中国的朱棣和郑和做到了,没有纷争,没有战争与掠夺,以德服人,换来了“万国来朝”,他们实现了历代皇帝们最大的那个梦。

朱棣高高在上,俯看着来明朝见的外邦使团,心中自是充满了自豪与傲气。万国来朝,这是何等的傲气;俯视群雄,这是何等的霸气!朱棣做到了,得到了这份数百年前唐皇才能拥有的那份荣耀。

朋友!叔侄!

朱棣虽不是好人,但他却有一个知心的朋友——“黑衣宰相”姚广孝。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跟从朱棣,“为了造反而造反”是他的初衷,但长年“同吃同住同劳动”把他们二人的心与命运紧紧栓在了一起。姚广孝造就了朱棣,而朱棣成就了姚广孝。一切易得,知己难觅,但朱棣仍然做到了。老友走了,自己也快到了尽头。

最后的答案。一代帝王最后的岁月,似乎都在等待那个已经过了二十年问题的答案。他等来了,胡濙告诉他了,他们谈了好久好久,他感慨了好久好久,在自己人生的最后,他放下了,他释然了,他得到了最终的答案,叔侄之间的仇怨就此烟消云散。

最后的归宿

他累了,疲了,倦了。六十五年前,他出生在战火之中,带来了他的能力、他的霸气;六十五年后,他病逝于征战途中,带走了他的荣耀,他的时代……他走了,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带走了他所创造的辉煌时代,带走了只属于他自己的那份豪迈,那份帝王的荣耀。

《明朝那些事儿》绝不仅仅是“那些事儿”,还有人情的冷暖,更有那一位位伟人的梦。他们的梦是那么宏图伟大,却又那么遥远。有时近在眼前,只有一步之遥,却总有人阻挡,遗憾止步。但是,朱棣是个例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更成真了他父亲的梦。

篇13:高考背后的那些事儿

考前面面看

1. 移民篇

中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是一个泱泱大国。经济、文化、生产力发展区域性非常明显, 具有极端不平衡特性。高考, 作为一项全国性的考试, 而且是一项青年人学海生涯中最重要的考试, 是决定命运的考试之一, 更加有它的特殊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伴随文化教育事业的差异, 于是, 高考录取分数线在各地区也各有不同, 也就催生了中国的“高考移民”景象。

“高考移民”是指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 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的一种行为。有的考生在教育发达的省区参加高考, 可能上不了重点或本科, 但如果来个“高考移民”, 这些考生便可轻松跃过“龙门”。在如此大的利益驱使下, 部分考生才会在家长和亲友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渠道加入“高考移民”的行列。随着相关部门查控力度的加大, “高考移民”的花样也不断翻新, 出现了采取“搭桥”落户、“空挂”户口或学籍等手段在迁入地报考的现象。

高考移民作为一个“怪胎”, 它的存在必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近几年国家在逐步加大监管力度, 高考移民的现象得到基本遏制。另外, 随着高校扩招, 中国大学的教育方式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今年的高考录取率再创新高, 有些地区的录取率已经高达90%。我们有理由相信, 高考移民的现象会在一定时期内慢慢消亡。

2. 出国篇

这里所说的高中生出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人们认识的那样:高中学业成绩特别优秀, 英语考试成绩特别好, 家庭条件优越或拿到全额奖学金, 能满足高消费的国外留学行为;或者成绩一般, 考理想大学无望但家庭条件特别好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国外就读国外大学的行为。这里说的出国亦即国际高考移民。

通过国际高考移民的华裔学生加入了外国籍后, 可以作为外国留学生来中国留学。在现有规定中, 外国学生申请大陆高校, 只要提供高中成绩、有效护照并通过汉语水平考试即可, 部分高校虽有自主命题考试, 但难度都很低。至于留学生持有外国护照的时间, 国家并没有硬性规定。因此, 大陆学生在上大学前选择先移民, 再以留学生身份申请大陆高校, 自然就容易得多。

因为这种“外国留学生”的升学优势, 才会导致出现一些教育中介公司, 从事中国高考国际移民工作, 国内有些应届高中毕业生就会通过这些中介公司运作购买外国护照“变身”留学生, 曲线入学, 躲避高考, 以外国留学生的身份就读国内名牌大学。“国际高考移民”在2006年的时候曾经非常火爆, 近几年国家严加整治。最近, 山东又有媒体揭露出帮高考落榜生“7000美元搞定菲律宾护照”案例。2009年, 一则题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外国留学生录取名单藏猫腻》的帖子在各大论坛上引发热议。在该校2007和2008两年录取的总共112名留学生中, 拥有西非国家几内亚比绍国籍的学生多达48名, 而且全部是三个字的中文名字。国人对此纷纷质疑, 这些学生是真留学生, 还是“出口转内销”的“跨国高考移民”?

专家支招:“出口转内销”不划算

首先, 留学生的毕业证跟国内大学生不同。留学生毕业证不是学校颁发, 而是由国家来华基金委报批。留学生毕业证在文本上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其次, 如果让“留学生”去所持护照国工作, 很不现实;如果想留在中国, 那就得遵守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种种规定。最后, 如果想换回中国公民身份, 难度相当大。移民专家表示:与其伪装外国留学生, 还不如直接出国留学。根据教育部文件 (教外来[2009]83号) , 已经对移民外国后作为外国留学生来华进入本专科阶段学习做出补充规定, 特别是在移民时间上做出详细的补充, 对那些欲快速出国移民再回国读名校者来说, 此路已不通。

3. 枪手篇

考入名校必须高考考试成绩优秀。于是, 为了考出好的成绩, 有些考生以及其家庭就开始了寻求一种不道德的考试方式———枪手替考。充当高考枪手的人员中以高校大学生居多, 一些地区的中学老师和社会闲杂人员充当“中介”, 分别在枪手的证件办理和“考务”方面提供一条龙“组织服务”, 直到让枪手们顺利地进入考场。因为有市场, 有些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替考公司和组织。枪手替考就如一股暗流, 在中国这个应试市场地下涌动。

从2009年11月到2010年6月7日、8日全国高考期间, 中国青年报记者经过长达近7个月的暗访调查, 在北京发现一涉嫌组织高考“枪手”跨省替考的团伙。其组织“枪手”进行替考操作的专业性之强、分工之明确令人震惊。 (《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10日讯)

教育部虽然在2004年5月份出台了一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 但由于规定的处罚力度太小, 现实中一些地方对高考舞弊事件的处罚未能落到实处, 因此其威慑作用是有限的。2008年6月5日, 教育部发出第二号预警:高考作弊、替考等将被严惩, 对在今年高考中有严重违规行为 (如利用通讯工具作弊、替考等) 的考生, 将取消其当年全国统考各科成绩, 同时下一年度不得报名参加全国统考。

可以负责任地说, 枪手的市场应该是越来越少, 随着考试的越来越规范, 打击的力度越来越大, 监管机制的越来越健全, 高考愈发彰显出其公平、公开、公正的本质。

4. 作假篇

在高考中作假主要集中在各种特长生或需要照顾的对象的加分项目上, 作假的根源就是加分机制。

2010年全国各地加分政策中笼统地加分可分4类: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烈士子女;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 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 (含) 以上或被大军区 (含) 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鼓励性加分主要有7项: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政策文件评选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者;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以及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者;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六名者 (须出具参加比赛的原始成绩) ;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国家二级运动员 (含) 以上称号并经省级招生委员会在报考当年组织测试、认定的考生。

近几年高考加分造假案频出, 目的直指那几十分的加分。

2004年, 西安曝光“批量制造”二级运动员证丑闻, 当年全市616名申请二级运动员加分的考生中, 只有196人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二级运动员。

2006年, 湖南省曝出上千名体育特长生造假事件, 3000余名报名参加复审测试的考生1000余人缺考, 大批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无法达标。

2009年, 浙江高考“三模三电”舞弊案曝光, 考生只要缴纳培训费和交际公关费, 就可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

2009年, 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何川洋同学, 为此, 很多同学和家庭为造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考后面面观

1.学生

美容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整形美容的势头强劲。在前几年的预热后, 近来已经有点潮涌的感觉。高考一结束, 那些自认为形体需要改变的学生开始打算如何完成自己的“美丽”任务:拉双眼皮、祛痘、脱毛、瘢痕修复、激光治疗近视……都想用自己最美丽的一面, 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

据某地华美整形医院的报告:在所有学生整形美容中, 女生占的比例超过90%;在面子工程中, 拉双眼皮、祛痘、脱毛、瘢痕修复、瘦脸、下颌骨截骨缩小术等占手术的九成。2010年高考后该院学生美容人数相比去年增加两成, 整个学生美容从高考后就一直热度不减, 近几日已经呈现“汹涌”之势。至于那些在父母、同学或者朋友陪同下的咨询者人数更多。其实, 笔者认为, 现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已经深深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和精神追求。随着普通市民家庭经济基础的提高, 整个社会对美容整形观念的改变, 加之现在美的需求的功利性影响深远。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 很多用人单位不但要求应聘者具备扎实的专业水准, 较强的业务能力、潜质, 还更注重求职者的气质和形象, 社会需要美丽, 美丽对于事业成功的功利性让许多家长在子女高考后就支持子女提升自我形象。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先人一步。

实习篇

在人们的观念里, 实习应该是属于中职以上学校的就业学生的事儿, 可如今, 实习已经蔓延到高中毕业生群体中去了。众所周知, 中国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这当然和目前整个国内的就业形势, 以及高校的盲目扩张造成的就业基数增大有关。但是, 最主要的还是与国民的就业观念有关。在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学生就业的前景应该是非常广阔的, 但是, 就是因为就业观念的固守, 工作的贵贱之分太强烈, 才会导致学历高低与工作好坏一定对等的观念固守。没有找到理想工作就不工作, 导致失业。

在就业观念的深刻影响下, 在就业者的基数自然增长下, 直接导致了近年来求职者之间的竞争越发加剧。“求职危机”的意识进入越来越多的人的思想里。而且, 这种思想的蔓延越来越低龄化。于是, 高中毕业生在假期实习就变成并不新鲜的事儿。当然, 部分高中生实习的意识是由大人们强加的, 有些是学生本身未雨绸缪的先知先觉。

由于经验和技术的限制, 高中毕业生们的实习, 当然只能选择那些对技术要求不高的行业。作为刚迈出社会实践的第一步, 高中毕业生实习之路还有很多困难和障碍。很多单位是不愿意接受高中实习生的。主要原因:实习生的低龄导致难以管理, 另外实习单位对实习生还要承担很多责任和风险;高中实习生对于单位来说没有太多用处, 培训后对于单位的效益增加不明显, 等等。因此, 很多高中生的实习集中在一般单位不含技术性的岗位, 有些高中毕业生在卖场做临时销售和宣传, 有些在夜市打零工, 也有自己摆摊的……

在实习阶段, 高中生应该注意实习量力而行, 当然, 最主要的是抓住机遇, 珍惜机会。同时应该结合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以及自己未来的专业意向。

2.家长

敛财篇 (学子宴、升学宴)

每每到了录取通知书正式下达考生手中的时候, 一场以学子宴、升学宴为形式的酒席便铺天盖地地流行起来, 部分觉悟不高, 被金钱腐蚀的家长们开始奔走于这场敛财活动中。近几年, 这种学子宴、升学宴活动的势头愈有燎燃之势。而且利用这种升学机会想乘机大捞一把的人大有人在。为了打击这种利用子女升学之机操办敛财的行为, 各地都有明文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 有效阻止了部分干部的犯罪。

关于严禁党员干部借子女升学之机操办敛财的通知

各县 (区) 纪委、监察局, 市属各企 (事) 业单位纪委、监察室, 市直机关 (开发区) 纪工委、监察室, 市直机关各部门纪检组、监察室:

市纪委监察局决定, 在今年七月至十月间, 继续对党员干部借子女升学之机大操大办、聚敛钱财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 不得利用子女升学之机, 大操大办“升学宴”、“谢师宴”, 更不得以权谋私、借机敛财。

二、各级党政领导, 特别是主要负责人, 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 认真抓好本部门、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 坚决刹住领导干部借子女升学之机操办敛财的不正之风。要做好有升学子女的党员干部的登记工作, 对他们进行廉政教育谈话, 做好预防工作, 并要求他们做出不利用子女升学之机操办敛财的书面或口头保证。

三、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能, 加强监督检查, 积极开展专项举报和明察暗访活动, 严肃查处党员干部借子女升学之机操办敛财的问题。

四、城管、工商等有关部门, 要加强对酒店商家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 对相关问题 (如:悬挂张贴“承办升学宴、学子宴”之类内容的标语条幅) 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对违反规定、借子女升学之机操办敛财的党员干部, 一经发现, 要按照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 给予纪律处分。同时, 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 追究其所在部门、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市纪委监察局举报电话:××××-×××××××

(不另行文)

中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市监察局

××××年×月×日

徇私篇 (公车私用)

每年一到大学新生报到时候, 学校就成了公车表演的舞台, 公车现象屡禁不止。2009年大学新生报到的那天, 湘潭大学的新生家庭公车私用就被某些媒体曝光。照片显示:从公安、司法用车到工商管理、国土执法、防汛指挥、卫生监督用车, 无所不有。2009年9月1日, 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开学, 公车私用现象也是非常严重, 公车包括公检法系统的制式警车、供电抢修车、医院救护车, 等等。可以肯定地说, 每个地区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公车私用现象。公车私用, 有人说是炫耀性腐败,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对于公车私用, 全社会都在谴责, 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明令禁止, 大家都知道公车私用是腐败行为, 所以不存在什么炫耀。笔者认为, 公车私用是一些素质低下的公务员的大胆妄为。目前, 蔑视党纪国法, 蔑视公众舆论, 是部分公务员较为普遍的心态, 他们根本没有廉政意识。这也是部分地区公车私用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 那就是法纪规定在某些区域和某个单位并没有被真正地、认真地、坚决地执行。

“公车私用”当然不只停留在接送大学新生, 因为很多其他场合公车私用泛滥, 导致了政府的公信力的下降, 打击公车私用的力度在逐年加大, 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暗访督察阶段, 打击公车私用应成为政府常态。可喜的是, 某些地区的打击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 公车接送大学新生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而且很多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孤身报到, 意欲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和提高孩子融入社会的意识。

结语

高考作为中国人的一件大事, 深刻影响着国人的人生和未来, 关注高考的点滴, 透视高考人生。通过真才实学, 正常途径一路“裸考”, 才是我们考试机制的本真。面对竞争, 面对压力, 内在历练的美远比外在美持久而实在。高考不应该成为某部分人腐败的“照妖镜”, 人品的“试水池”, 唯有廉洁自爱, 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让我们的孩子们一路走好。

篇14:读书的那些事儿

开始我并不喜欢看书,什么《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一点也不感兴趣。有一回,爸爸递给我一本改编的《三国演义》,有精致的插图,语言很优美,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于是,我吃饭时看,睡觉前看,下课了也看,整天捧着不放,被大家戏称为《三国演义》的“十级研究学者”。我对“草船借箭”“三英战吕布”“空城计”的故事信手拈来,同学们可喜欢听了。一年后,爸爸告诉我:“我这里还有一本原版的呢!”我馬上来了兴趣。可是,我看不懂这样的半白话啊。当然,我没有放弃,一遍又一遍地读,慢慢地懂得了很多,“分久必合、老当益壮、口若悬河”难不倒我了,这真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啊!

最近,我又迷上了《十万个为什么》,关于它,还有件趣事儿呢!

这天晚上,我正半躺在沙发上看书,突然,坐我旁边看电视的妈妈一声尖叫:“蟑螂!”只见爸爸一个箭步上前,伸脚就灭了这只倒霉的“小强”。我慢条斯理地说:“这样是没用的,它还会繁殖宝宝呢!要想彻底消灭它,就得拿火烧。”妈妈惊讶地问:“真的假的?你怎么知道?”我扬扬手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它告诉我的。”我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书,给了我快乐,给了我智慧。来,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点评

书籍给予人生的是充实和滋养。书,是我们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阅读,是我们成长的必要经历。小作者爱书,爱读书,从中获益颇丰。习作的语言充满童真,显得自然朴素,书中的故事真实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读书的喜欢。

【指导并置评:程玉生】

篇15:《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书笔记

读《明》前,我是个对历史毫无兴趣的孩子,不知道究竟是当年读书时历任历史老师心照不宣的古板无趣,还是自身本就对于历史不感兴趣,总之结果就是历史考试成绩始终徘徊及格线上一点点,永远是拉分科目,偶尔能考到80分以上,就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

读《明》后,才首次知道原来历史可以很精彩,至少,可以让我这个理科生读起来很精彩。原来讲历史的人,也可以不是古板教条像个老学究一样的!

另外,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自身的转变了。

我的性格中有着很幼稚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很讲究黑白分明,世间万事万物,一定要分出个清晰的.是非对错,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绝不存在什么中间地带。长大后这种极端的认知稍稍有了些许改进,可是我性格中另一部分幼稚的表现就是喜欢给理论找实践支持,没有活生生的案例拍在面前,就算我天天读《相对论》也不能完全彻底地接受“相对黑白”,而《明》就是那个活生生拍在我面前的案例。于是,我从一个凌厉极端的小孩子,渐渐心甘情愿地向着成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上一篇:中国最经典八首爱情诗词下一篇:美国留学申请应该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