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儿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明朝的那些事儿范文

明朝那些事儿的散文

这几天心情有点烦闷,我重新翻看了《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在豆瓣上高达9.1分,对于历史类书籍来说,它算是臻于至境了,但我没有从第一部开始看,而是直接看最后一部,我想看一群人对悲剧命运的抗争。小时候那会儿没什么钱,是用手机看的电子版,每次看的时候,都囿于小小的手机屏幕,看得兴致盎然之际都要马不停蹄地一章接一章翻下去,读的是战阵厮杀,官场博弈,忠贞高义,好不痛快。

年月渐增,接触的思考多了,感触也有不同了,也知道了这本是写得好看,也写得有失偏颇的书。

先就说一个小细节,在崇祯的谥号上,有怀宗、毅宗和威宗等等,分别是满清和南明诸政权所上的。但这当然是别一番故事。

在《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本里,最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崇祯帝了。这本书几乎就是他一个人的抗争,从弱冠之年到而立之年,从斗志盎然到日益消沉,崇祯有优点也有缺点,但在知道大明气数已尽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奋斗,从头到尾都是如此。

以前看到这,觉得崇祯真了不起,宵衣旰食,殚精竭虑,但国家还是被搞垮了,正如他在北京城破时说:“朕非亡国之君,而诸臣皆亡国之臣。”平心而论,放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当然觉得他伟光正,但崇祯帝是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独裁帝国的最高首脑,一个帝国的覆灭他是负有最大责任的。

很早之前看了苗棣的《大明亡国史:崇祯皇帝传》,好多都记不得了,但还记得封面上有一句话“一个不迩声色励精图治的年轻君主是如何起早贪黑辛辛苦苦走上破家亡国的不归之路的。”这句话有点嘲讽的意味,但这确实是崇祯的写照。他性格的很多毛病,诸如刚愎自用、敏感多疑、冷漠残忍都被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一步一步放大了,给这个奄奄一息的帝国带来了惊人的破坏,直至亲手将它埋入黄土。

这是我接触到的不一样的崇祯帝,一个性格毛病很多的人,搞垮了一个有着上亿人口的帝国,最后被一个不满百万人口的满清政权夺了天下。给后人带来无尽的叹息,也带来了很多的争吵和辩驳。但俱往矣,大清也早就亡了,集封建、专制和集权于一身的国家机器也缓缓走进了历史的化粪池里,化作粪,化作土。

更年少的时候总觉得,接受了一个新鲜的观念,鲜有人知的想法之后,觉得那些囿于旧想法,旧说法的人就是受人摆布的木偶,思想的矮子,而不是像自己的想法一样日新月异,甚至会偷偷窃喜。所以,看到不一样的崇祯帝后,认为当年明月肯定是明粉、明吹,没有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过度粉饰、美化崇祯帝。甚至于怀疑到了整部书,大明究竟是怎么样的,后来陆陆续续地读了许多书,发现他写的大明和自己知道的大明真的不太一样,晚明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只是历史学家的观念,当时的百姓已经被土豪官绅兼并大量了土地,没办法才去做“机工”,但也仅仅出现在江南,而西北、西南、东北和中原呢,依然是种菜耕地的生活。更糟糕的是皇帝不干事,炼丹的炼丹,怠政的怠政,文官系统内部互相倾轧,进一步腐化,地方军队军备废弛,吃空饷,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打仗还杀良冒功,整个国家积贫积弱,谁当皇帝都得完蛋,都得认账——“嗟儿明朝,气数已尽”,因为不认账是不行的,历史周期的规律也不答应的。

看完最后一本书发现,大明也化作了粪,化作了土,崇祯帝和他的臣子的努力化为乌有,可惜吗?可惜,也不可惜。可惜的是大明完蛋了,大家也去见马克思了,不可惜的是大家都尽力了,虽然崇祯帝可能会哭天喊地不同意,但都尽力了。因为我知道,我想当年明月也知道,历史是有历史进程的。当瘟疫、小冰期、连年旱灾和严重土地兼并的恶果都一齐并发,就是一个晚期癌症患者所有的并发症都来了,就算有神仙大力丸也不管用,这就是历史进程。

有意思吗?有。所以我还是接着看,看一群人的抗争,嗟尔明朝就嗟尔明朝,气数已尽就气数已尽。王八蛋还是会有很多,但该玩命的人还是会玩命,该爱国的人还是会爱国,该拼命干活的还是会拼命干活。所以北宋有岳飞玩了命地抗金,南宋有文天祥不屈服于蒙元,明末也会有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祖大寿等等,到了南明还有左良玉、郑成功甚至于有农民军余部的高杰、李定国,哪怕知道了结局,哪怕没写得了下一句的豪情壮志,但大家对命运的抗争从来就没有结束,还在追求着自己内心所想要的结局,这种比较虚浮的东西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

气节。

至少看完这一遍,我知道了为什么还要写他们的故事,知道了什么叫委屈求全、卖主求荣,也知道了什么叫铁骨铮铮、死不认命。也懂得了崇祯的苦处,那些臣子的难处,面对悲剧的结局,崇祯帝和同他奋战的臣子是一群死脑筋的人,是一群有勇气的人。

所谓勇气指的并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明白有除了畏惧以外更重要的事。

正如成功只有一个,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整部书,结尾这句,是恰好点睛的脚注。

第二篇:《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

高中为了写命题作文,被逼着背了不少所谓的名人名言,四年之后的今天基本都还回去了,每每念及此都痛心疾首,对不住高中语文老师啊,幸好还记得一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时半年,横跨2011,,2012两年的小说《明朝的那些事儿》终于在今天完事儿了,小说够长,看的够慢,时间所以够长,《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开始喜欢上这些中国既老且长的老故事的,大概是从易中天评三国开始,把全部视频看了一遍之后,再把街边卖的那种比砖头还要厚的书再看了一遍还意犹未尽,一口气下了十几个G的百家讲坛。

明朝的开档老板朱元璋也叫朱八八或者朱重八,从一个放牛娃,一个敲钟的和尚,最惨的时候已经沦为乞丐啦(这段经历让重八兄长了见识,也使他充分的具备了怀疑精神跟残酷的性格,也让他后来可以大方的一次性把整个明朝一万多官员干掉,一度导致如今炙手可热的公务员没人敢考,到了有官没人做的地步,毕竟在朱老板手下干活,还能寿终正寝的太少了。)。也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被逼走上造反的辉煌道路。成功者总是不寂寞的,同样朱老板身边也不缺人才,其中最出名的三个(主要是我记得住的)的应该是李善长,感觉他是萧何跟张良的复合版,既能当后勤部长,也能当朱老板的军师,很是能干;另外两个是终极悍将,徐达跟常遇春,朱元璋创业期间最能打的就是他们啦。徐达是朱元璋的老乡,似乎徐达蛮知书达理的,常遇春是土匪,所以徐达不怎么烧杀抢掠,常遇春性格暴躁,杀到哪烧到那。看这些创业初期的人,时常在想,为什么平时这么乖巧,似乎能力平平的人,给个造反的机会却能这么犀利,做到无师自通,成长为伟大的军事家。看历史时常困扰我,使我半夜惊醒,看来天赋确实很重要。

“三”确实是个很神奇的数字,明朝之前的“三国鼎立”,魏,蜀,东吴打的难舍难分。到最后还是司马家族犀利,把蜀国,东吴干掉一统中国,建立晋。到了朱元璋这里也出现了三强逐鹿,最后还是朱老板实力雄厚先干掉了张士诚,然后再在江西鄱阳湖跟陈友谅大战36天,听说把整个鄱阳湖都染成鲜红色了,几百年前的鄱阳湖不知道有多大,比现在的大是必须的吧,那时候的老百姓饭都吃不饱,应该没这么闲去填湖。晚生了几百年,不然红色的鄱阳湖景色也许是别有一番份风味。至此朱元璋的公司,明朝正式成立,开始进入运营,盈利阶段。

不过不幸或者说是万幸的是,公司董事长,第一代劳动模范--朱元璋,死后刚刚不久,朱允炆坐上皇位,屁股都没坐热。朱老四就打着“靖难”的口号,开始进行明朝的二次创业了。同样,猛人从来都是不寂寞的,朱棣身边也有高手,谋略有姚广孝,武将有张玉,朱能。不过朱老四本身就是集智慧与武艺于一身的超级牛人。建国之后,打蒙古,整个明朝就他最强悍了,作为董事长,三天两头亲自带头打架,打的蒙古不成样子。朱棣靖难,不幸的是朱允炆,他叔叔打到南京的时候,一把火把皇宫烧了,然后自己也不见了,后来不知道谁写了本小说,说朱允炆带了个枕头玩穿越,来到了21世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穿过来了。反正那电视剧是蛮好看的。。万幸的是,明朝也许正因为朱老四才得以继续辉煌200多年吧。朱棣是明朝的第二任劳动模范,当老板期间,创造了无数丰功伟绩,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哪个叫郑和的“七下西洋”,其实郑和这个名字还是朱棣给郑和取的,郑和之前不叫郑和,郑和的原名叫什么也不晓得了,记性实在不太好,哎。反正是朱董事长在创业的时候差点挂了,是这个之前不叫郑和的郑和关键时刻杀出来救了朱棣一命,然后朱棣就赏给他一个名字了。后来很器重他,让他到西洋去玩,还玩了七次。听说最远的时候,连非洲都感受到了大明王朝的恩威。其实中国自汉开始到明朝中期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应该是没有之一的。估计得1000年以上吧,现在的老大,山姆大叔也就做了100多年,实在是浮云。另外朱棣还叫下面的人写了一本书,叫做《永乐大典》,印象很深的是这本书有3.7亿个字。那时候的笔墨纸砚得卖到脱销吧,别说古代3.7亿个字,现在叫你打3.7亿个字出来都得好几辈子吧,读后感《《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 都说盛世修书,看来“永乐盛世”确实很盛。

对了,还有一点是,朱棣的夫人是,明朝开国第一猛将徐达的长女,是朱元璋让徐达许配给老朱的四儿子的。后来这位徐夫人成为燕王“靖难”打天下,以及治理天下的得力内助。都说成功男人背后总是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也许是有道理的吧;朱元璋的夫人姓马,听说脚比较有个性,人送“大脚皇后”,也甚是贤惠,朱元璋挥起大刀杀功臣的时候,马夫人始终规劝,让老朱少杀了不少人,哎,好人啊。

因为当年明月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着两位的创业史,所以印象稍微深刻点。后来发现朱棣还干了一件灰常伟大的事,那就是创立内阁制,这种制度让当时的皇帝不像我们想象中的皇帝。皇帝想出去春游,没内阁大臣的同意都别想迈出大门半步,想建个房子改善住宿条件,没有内阁大臣的点头,你最好打消这个念头,想娶个老婆也许都得得到内阁的同意,。这个制度当时被别的国家搬过去了,到现在都还在使用,实在是威力无穷。。。

一直觉得我的记性是很差的,看过很多电影,不知道电影名,记不起主角;听过很多歌,记不住歌词,想不起歌名,不知道谁唱。看完之后能记住的东西总是少的可怜。

同样这次也没例外。

后面的皇帝印象比较深的是嘉靖皇帝,万历皇帝,木匠皇帝,最后是崇祯皇帝啦。

在很多人眼里嘉靖皇帝,是个天天只会躲在房间里面练仙丹的昏庸之帝,当年明月说事实并非如此,嘉靖皇帝聪明至极。但他的聪明只用在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做科研,天天搞弄仙丹,哪些都是化学用品,实在是个人才;另一是玩弄大臣与鼓掌之间。唯独忘记他自己的主业了,是该为老百姓谋福的。

至于万历皇帝,那个时代有个伟人,叫做张居正,被誉为为明朝最伟大的内阁首辅。不过年轻时候带万历的时候因为过于严格,给小万历留下不少阴影。导致张居正死后几年还把他从坟里面拉出来,真够狠的。

木匠皇帝,是个天才皇帝,在建筑方面。上帝是公平的,给你开了一扇窗,就会给你关上一道门,所以木匠皇帝别的方面是一个白痴。所以他执政期间迎来了明朝最黑暗的时代,魏忠贤当权。魏忠贤是个文盲,但是皇帝是个比文盲还白痴的文盲。魏文盲还听过水浒传,皇帝压根没听过。

崇祯皇帝是个很可怜的皇帝,明朝这家公司经历前面几位老兄的折腾已经是风雨飘摇了。有历史学者说,明朝之亡,始于嘉靖,万历。崇祯是个很能干的皇帝,上台后轻易的把魏忠贤之党干掉。但很多时候能干是不行的,有能力,没平台,你还得歇菜。崇祯执政期间,内忧外患,内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闹事。大家都知道李自成是“闯王”,其实他之前是“闯将”,高迎祥才是老大叫“闯王”,高迎祥死掉之后才到他;外患是努尔哈赤生出来的八个儿子,也就是清朝的“八旗”啦,印象最深的是皇太极,代善,多铎,多尔衮了,很能打。也是因为年轻时候看过《孝庄秘史》,对“咆哮帝”马景涛饰演的多尔衮印象深刻。

开始以为自己记不起多少,没想到能记住这么多。里面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打的小日本满地找牙。当然戚继光能这么辉煌跟张居正这个强大的后台是有关系的。张居正,戚继光也是好事儿坏事儿都干,什么贪污受贿,灰色收入也是一大把的。年轻时候不懂事,以为所谓的名人英雄都是不食民间烟火的人民公仆。不怕你贪,就怕你贪了还不干事,那就不好玩了。

跟戚继光同时代的,最能打的还不是戚继光。是个叫李成梁的。后来努尔哈赤能生出八个儿子,最后建立清朝,他是最大的功臣,当然他是没想到的。他有个儿子,叫李如松,基本凭一己之力,把妄图通过朝鲜进攻中国的日本鬼子打回老家。当然那时候也不能叫“抗日援朝”因为那时候的朝鲜是明朝的分公司而已,是分内之事。

最后讲一个人吧,不知不觉发现能写的比想象中的要多。但是写的累死了。大家都知道唐寅,他号伯虎。所以也叫唐伯虎。前段时间去上海博物馆的时候还看到他的真迹了,把我激动的不行啦。我想没人没看过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没看过的跳江,我想都没人会阻止了。他确实才高八斗,风流倜傥。但是因为被卷入一场“作弊门”,终身不得入朝为官,可怜。话说牵扯他进来的是徐霞客的祖先,记性不好,不知道他祖先是谁啦,现在大家都很羡慕他,因为他走遍了整个中国,你听过的地方,他去过,你没听过的地方,他也去过。哎,历史有时候真的很搞笑,很滑稽。所以如果哪天媒体报道说,谁谁出门被飞机撞了,也不要觉得奇怪。

算是我的第二篇纯手工的日志吧。。写的蛋疼。。准备找书看。下次看书看快点。。如果有哪位仁兄能看这篇日志看到这里的,给个建议,什么书好看。。。

人活着得有个盼头。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的活着。

第三篇:《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1200字

作者从元末明初的农民军队反抗蒙元统治者开始,一直写到崇祯走向那棵歪脖树。期间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与具体人物为写作背景,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从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风风雨雨与是非兴衰。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从这部书幽默风趣背后也读出了一个道理。在书中出现的,无不是当时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们当中,有死而后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贤之类的佞臣。魏忠贤在身后留下千古骂名,为世人所不齿,可他当时却是风光无限,权倾一时,羡慕、嫉妒者不计其数。然而,当年那位奋起反抗魏忠贤却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杨继盛,却为世人所赞叹、仰慕,流芳百世。在当时,杨继盛不过是阶下囚罢了,指不定还有人在嘲笑于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会和徐阶、张居正一样得志,坏人却常与王振一般猖狂。不要

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作者的文笔也十分了得,文中记述的王侯将相,在他笔下似乎活了:历尽磨难,矢志不移,终于一统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才高八斗、谨慎低调的宋濂;勇猛善战、忠肝义胆的徐达、常遇春;权倾一时、风光无限,死后却遗臭万年的魏忠贤;耿直忠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当年明月”将帝王将相的心术、韬略刻画得惟妙惟肖。读了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他们的智慧,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一举多得。

读《明朝那事儿》令我如饮甘霖,回味无穷,那种感觉真好。

(家长感言)

孩子从小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一套《上下五千年》虽然图文并茂,但仅是提纲式的简介,缺乏情节,《二十四史》又显得艰深乏味,这套《明朝那些事》共七本,码起来足有十多厘米厚。本担心孩子看不了这么多,没想到孩子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几乎是手不释卷。和他爸交流起书中的故事情节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声音也一下子高了八度。为了不被男人们鄙视,我也认真地把这套书看了。

正所谓阅读改变人生,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孩子变了,这套书在孩子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痕迹。首先,孩子视野更开阔了,对是非、忠奸、善恶的认识和评判能力提高了,其次孩子的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从他的言谈及老师的反馈中得到证实。更提高了他的阅读水平,随后也看了些“明月派”的模仿作,他的评价是良莠不齐。总之,开卷有益吧。

简评:

读书的厚度决定着人生的高度。小作者能把握文章筋脉,沉淀出文字的思想,同时呈现了书和小作者的魅力。感谢家长老师所支撑出的一片悦读的天空。

第四篇: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让我读懂历史

想起来第一次看到《明朝那些事儿》大概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我一直以来对类似畅销书刻意保持距离,往往越是流行,越是徒有其表,越是不卖帐,好像这样就能显出多么与众不同似的。就像《诛仙》流行的时候,我看川端康成去了;九把刀风靡的时候,我看费正清去了。好不好啃、有没有意义无所谓,这大概也是我青春叛逆在读书上的表现吧。然而,《明朝那些事儿》多少有点拯救了我这样装模作样的小青年。

---------祭我逝去的青春

只记得那个时候周围的同学还很少接触这类的书籍,但大概是我骨子里对历史的很有感,所以一接触到这书就很快进入其中的语境,仿佛我也融入那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大概就像当年明月写的:就在那一天,明王朝建立了,它将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延续二百七十六年,并将它的影响扩展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它的光辉,它的荣耀,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拥有的。

它的阴暗,它的丑恶,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承受的。

1368年正月初四,这个日子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因为就在这一天,一个伟大的王朝建立了。

记得在我曾经看到石悦(当年明月)参加《面对面》时说的话:每当我翻过史书的一页的时候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个方块汉字,我看到的是痛苦、挣扎、追悔莫及。有可能翻过一页纸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甚至只有一句话。我们不能懂历史是因为我们不能真正理解它是真的,是真真正正曾经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所以当年明月才会说:“历史本身不需要虚构,历史本身就已经足够丰富。” 历史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由无数个活生生的人扮演着几年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的堆积而成的,每个人都在无形中不知不觉的循着历史规律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又每一次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突发的情绪而给历史添加了更多的惊喜、曲折以及生动,他们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有七情六欲,也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所以,这无数有血有肉的人就组成了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

首先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无疑是常常将“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挂在嘴边的,却开创一代霸业的朱元璋 ,能成大事者,必有卓越之才。朱元璋的不凡在于他的果敢和谋断,更在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社会局势的清醒认识。以前,我总以为时势造英雄,朱元璋的成功是历史中的一个必然,可是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其实更多的是英雄造时势。朱元璋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不仅仅是历史波浪的推动,更是因为他的努力,他的才能,他的卓越。 再者就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醉最我独醒。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文臣于谦,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迁者,可斩也!”仿佛至今还响彻耳畔,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而他以一介书生之力,披坚执锐,毅然用本弱不禁风的肩膀挑起了整个大明王朝。历史因他一个人而改写,中国因他而不同,对于这样一个人,除了赞叹,其他无语!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这是我看到的袁崇焕,尽管这是一个争议性人物,但我们难道不应从优点处多加以学习么?我记得的袁崇焕,是一个坚守孤城,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没有后援,没有补给,依然奋力坚守,顽强御敌的坚韧的人,他的行为只因两个字,信念。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终看到的,就是坚持。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叫做信念,任由多么强大的敌人在它面前,也只能铩羽而归。明朝向来不缺少爱国志士。尽管明朝是一个奸臣小人四起的年代,王振、魏忠、贤严嵩、温体仁,祸害无数黎民百姓;但同样也是一个英雄豪杰展翅翱翔的年代,徐达、常遇春、蓝玉、方孝孺、于谦、徐阶、张居正、王守仁、孙承恩、袁崇焕······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间罕有的高贵品质,并深深为其折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

更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隐藏其后的,还有那复杂又难以捉摸的人性。读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将好好的一代帝国搅和的乌烟瘴气。但确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这个东西,叫做天道。记得仙四结局紫英的一句话: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千年的历史,我们不能轻易评说,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人与事中来自己分析判断,冥冥之中,确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左右着历史的轨迹。

让我深深被这本书吸引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年明月配合史实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一、朱元璋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始终坚信:“我相信我是对的”。

因为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战争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转而我们现实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始终相信自己,忠于自己的内心是每一个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苦难,面对难以战胜的对手时,或许真正内心的畏惧才是你战胜它力量的源泉。

一本虽诙谐但紧扣史实的好书让我重读明史,犹如一味清香入脾,淡淡书墨中一幅幅历史画面重现,消融心中的繁重和疲惫。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一生犹如过眼云烟,不必计较琐事的得失,只要记得梦想犹在。我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也许有人说,是现实太残酷,使我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我想说,正是因为现实太残酷,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正是因为有它,才使得我们在这彻骨的现实中保有一份温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弃的精神。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

也许,我们凭借一己之力永远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记得书中当年明月写过这样一段话,我记忆深刻,就把它当做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十年前,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

写于:2012年5月20日

周丁轲

20100380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第五篇:明朝那些事儿

终数月之期,尽读明史之兴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通洪武之始,彻崇祯之终。明昏忠佞,激引百年青史。举纵横之百家,倾诸子之筋力,尽释平流暗涌。当年明月,殇解百年,并以霞客之行,飘其思絮于九天之上,至平者难以企及。

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短短千言间,谁人已经西行极乐。涓涓青字,怎怯何时尽释苍茫。欲之所指,天理何依。纵评百日之格,不至阳明半辰之思。且望谦之刚毅,再继盛之决绝。忠之所为,义之所指,道之所存,奸佞尽除而天理正其道也。其志耸也,立于天地之间而难容其伟。其行矗也,纵使五岳之高而仅似其半。其智传也,横绝千年之流而出左右于儒道。其道清也,跨取江淮幽云而江山因其辉耀。人生当世,难取其道义。于千年之外,思返期年,亦不可领其玄妙如九宫。君且居庙堂之高,有处江湖之远,心系百姓,忠心为国,日月之可为鉴,臣者若当如此,君者又复何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遥想当年,燕王靖难,南北之京,叔侄对垒。继太祖平元后,华夏在起硝烟。犹忆幽云十六,杨将岳军,荼万民于水火,叹民命之悲廖。权欲相争,尽使万民疲敝。永乐继统,确扬我华威于六合。三下西洋,三保老骥未伏。杜撰百科,解缙笔立乾坤,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却也立锦衣之卫、东厂之宦以求保权菅命。继太祖之雄图,天命而御驾北伐。横绝漠北,风云激浪,不饰其生之曲折。嶙峋怪石,怎似其行之轩峻。河奔潼关,尽显其性之威猛。风号三峡,满释其心之坚韧。靖难迁都,许为援天命。修书争海,皆为载史之行。争权却怯位,是翁容而年若豆蔻。身处沙场,任鲜血浸马革黄沙。功过是非,非长者不可吾,且非其可评。倾其毕生,尽其心血于九曲,东奔而从未迷惘。

倾毕生之力,纵横华夏万里江川。兼百年之学,笔走沧史百里奔流。霞客之行,经千年却犹励吾辈。其之思志,纵凝曦而难觅其根。良知之学,知行合一,许为其本。却难转其逝期年发垂腰际而不悔其行。天道人欲,圣贤有几可至如此。纵千年历史,横天地之间,唯老子、霞客二人而已。孔儒、韩法、墨兼,根以为治。难释其无欲。此至其立存天地时海之间而永不为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家志子未弱冠而出此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而立之年却已知天命。二者之雄,不输于白起去病。其之志,仅保家卫国。难奈鄂王首俯金牌十二,壮志难酬,空悲白头之切。元敬平倭,尽释华夏国威。终为海波之平,却难抵诟埣遥逐。

回首华夏千年之史,上至商周,下至明清,波澜壮阔,海纳百川。纵有强虏居华,终为中国之,释文化之绝力,荡百族之平心。然已忘其本,不见其根。今可谓夷狄华夏,而狄吾矣。

寂寥圆月,辉映长亭古道,九曲沧黄,却为它风荼毒。

空悲切。

上一篇:梅花魂教案设计范文下一篇:美好生活的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