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这些事儿

2024-05-07

资本这些事儿(精选五篇)

资本这些事儿 篇1

人口多不是贫困的原因

小时候的课本上就宣扬我们地大物博,很多世界第一,结果一平均,完了。好像日子没过好,都是人多闹的,可如果真实如此,现在又放开二孩了政策,算怎么回事?

其实,人并不仅有消费的一面,同时也有生产的一面,所以认为人口众多是经济的负担,只是计划经济思维的产物,在自由市场里,每个人在消耗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财富,而且人创造的财富,通常大于自己消耗掉的部分,尤其是在人口规模形成的大分工模式下,更是如此。所以许多现代人认为:人口众多并不是致贫的原因,经济自由度不够,才是致贫的主要原因。

贸易创造财富,而不是劳动

勤劳致富,好像什么都不用管,只管劳动劳动劳动,辛勤劳动,你日子就能过好了。这不明显扯淡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农家产了一地的西瓜,没有销路,烂在地里,这一地的西瓜就不是财富,而是废品。

劳动只是致富的其中一环,但不是唯一的一环,更不是最重要的一环,最重要的一环反而是贸易,而不是劳动本身。西瓜有了中间商,有销路,往村里下个订单,几个月后,大批的西瓜就从地里冒了出来。所以在财富生产的过程中,其实最为关键的一环并不是劳动本身,而是贸易。

市场带给人的福利胜过慈善事业

老看法认为:从事慈善事业的大善人们,是老百姓的大救星,他们给社会带来的是正能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老板们都是唯利是图的小人,他们给社会带来的是负能量。事实上,慈善家和企业家,都是向社会输出福利的人,他们给社会带来的都是正能量。其中企业家表面上从事的是自私的事业,但实际上企业家的经营活动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了更多人的吃饭问题。从实际效果来看,企业家和他们所营造的市场给人们带来的福利,远远超过了慈善家给社会带来的福利。

所有自愿交换都是创造财富

你有两瓶水,但是没有面包,你饿;他有两个面包,但他没有水,他渴。在交换之前,你和他都是受苦的人。但是你用其中一瓶水,换了他其中一个面包,则两个人都同时有了水和面包,两个人同时都解决了饥渴的问题。就是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交换,就使社会福利总量增加了。这就是交换创造财富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推而广之,所有贸易最终都放大了双方的福利,所以说,诚信交换的贸易是你生意能够做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当然,捞一票就跑路除外,如屡屡出事了集资平台。

私有效率最高

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公交车司机脸色难看,而滴滴专车司机却服务殷勤;邮局人员态度嚣张,而快递公司的老板却礼貌得很。为什么?因为前者是为公家做事,后者是为自己做事。这就是为什么几乎在全世界,私营经济都比公营经济更具活力、也更能创造财富的根本原因。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且人性的自私是无法改变的,正是因为如此,尊重经济规律才显得十分重要。这个原理在经济生活中可谓随处可见。

雇主和雇员是共赢的关系

忽略产权而一并统称之的“社会财富”,并不是原先就存在的一块饼,它是雇主和雇员合力创造出来的一块饼,在这个过程中,雇员并不承担风险,因而雇员只能拿走他们出卖劳动力而应得的一部分,而雇主投资设厂开公司,拿走较大的一部分,这也是合理所得,所以从财富无中生有的整个过程而言,雇主和雇员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而恰恰是分工合作的伙伴关系、共赢的关系。所以,你在招人用人时候,别算计得那么变态。

小政府更有利于致富

通常认为维护治安和维持市场秩序是一个政府的基本职能,除此之外,一般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涉越少,市场就越繁荣,这个不单只是在理论上成立,当今世界上的政府对市场管制少、经济自由度高的地方,通常都异常繁荣,老百姓都非常富裕,所以就经济发展而言,一个轻赋税的小政府,相对于一个重赋税的大政府更能使市场繁荣,许多人认为市场竞争所导致的自我监管,往往比政府的监管更为有效,所以许多人认为小政府更有利于老百姓的致富。

商人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一度认为底层劳动人民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可是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一个由底层劳动人民主导而走向富强繁荣的国家,几乎所有的富强国家,都是由企业家主导的,为什么?因为企业家和商人,他们是社会经济的发动机,没有了他们,所有底层劳动人民的劳动都是自给自足的零星努力,而企业家则将社会零星劳动力组织起来、集中到生产线上,开动了飞速产出财富的巨型机器,1+1>2,这就是现代社会财富飞速增长的奥妙所在。

你得买保险

买保险?买啊,车险、社保我都交钱了。什么?买商业保险,什么人寿保险财产保险,一律坚决不买,都是骗子。一人卖保险,全家不要脸。

这观念不能说错,只是过时了。以前保险名声确实不好,内资保险公司确实坑了不少人,总之就是各种破事。可现在好多了,保险公司多了,国家政策也更多关注了。以前很多人去香港买保险,现在也改在内地买了。

你个生意整天东奔西跑的,风险可不因为你是家里顶梁柱就绕着你走。有了保险真的可以解决很多后顾之忧,你出门要么人回来,要么钱回来。

当然,如果你实在信不过内资保险,也可以去香港买,国内也有外资保险公司,如友邦保险。

青春这些事儿之梦想 篇2

当自己可以活到60岁,一眨眼功夫,1/3就要没了.再想想,再眨眨眼,后面2/3就也要没了.你就闭眼了.突然就想:再不对未来有个梦想就得死了.于是心底一盏鬼火又明又暗,一腔豪言壮志疯言疯语满纸荒唐言就澎湃出来.世界上有太多事不能准时到站,有太多梦想被生活延误,我们焦急等待却杳无音信,最终在岁月的年轮中,梦想被尘封.或许你会毫不在意地说,我们还年轻,时间还很多.可是没关系,再过几年我们就老了,所以青春经不起妄度.正如汪国真在<<热爱生命>>中写的,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当我们在义无反顾地追求梦想的途中,难免逃几次课被抓,难免遇到几个人渣,难免撞几次墙......但最起码的,我们还活着,带着梦想活着,这样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所以别跟我扯什么忧郁伤感,即使悲伤都要有格调地快乐着.摔倒是为了站起来,放弃是为了收获,摧毁是为了孕育,没有更迭也就没有了新生的风物,而太容易实现的梦想就如在雷霆前的一切,苍白而无力。

当我们摔倒了,先别起来,就倒在地上,享受鄙视,享受嘲笑,享受无法避免的痛,骂完自己贱,再骂别人,当然你知道这样做是没用的,这只是为了给你一个仰望的机会,你要珍惜,然后你再也不会有勇气让这段历史重演了。当然,除非你爱极了吃螃蟹,非要争个勇士的光荣称号来显摆。

你要爬起来,不为别的,只因你的梦想还没开花结果。为了实现你的梦想,你不得不有所准备,梦想的成功不会垂青那些等着天上掉馅儿饼的人,你不得不学会像海豚一样沉潜,像狗一样学习,甚至像老鼠一样小心翼翼......我们要学会露八颗牙的微笑,我们要交能给我们正能量的朋友,我们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我们要拥有有价值的爱情,我们还要为父母洗一次脚,我们还要......发掘我们的竞争力,打开我们的生活视界。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我们却不能放弃。

站在梦想的门口,望向人生的大海

把帆留给风

把浆留给浪

这些人、这些车、这些事儿 篇3

《F1特刊珍藏版》

《汽车与运动》迈出的第一步

2004年,杂志社的第一个作品《F1特刊珍藏版》就炮打响,它是当时中国惟一一本F1百科全书式的出版物,内容全面翔实,正值F1大赛首次光临上海国际赛车场,此刊一经推出就广受车迷及汽车运动爱好者的欢迎。《F1特刊珍藏版》为《汽车与运动》的创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良好的开局。

最贵和最便宜的试驾车

自创刊以来,试驾,测试过的量产新车已接近500款。保守地按照均价20万元计算总价值达1亿元,平摊到每一位编辑身上也有1250万元之巨。在所有车(包括个别非量产车)中 最便宜的当属长安奔奔,市场售价3 89万元;而最贵的则是雷诺2005赛季的F1赛车价值千万美元以上,是奔奔的2000倍!

第一次测试

《汽车与运动》在创刊号就开始汽车测试工作,第一次的测试车型是宝来1.9L TDI。我们请来清华大学的汽车测试专家,帮助我们进行车辆的加速制动油耗测试。现在看来虽然当时的仪器不够先进,且工作繁琐但那次测试确立了《汽车与运动》专业的测试风格。很快我们就添加先进仪器经过4年多的积累《汽车与运动》测试数据库已经拥有数百款车型的各项测试数据这绝对能给读者最直观的指导作用。

第一幅海报——上墙率最高的海报

尽管已过去了4年多的时间尽管如今《汽车与运动》的海报日新月异,辣车炫车数不胜数但当编辑们遍访我们的读者时却发现最受大家欢迎、上墙率最高的海报竟然是杂志的第一期海报。这期以美女和改装350z为主角的海报,迥异于当时所有的汽车杂志海报以独特的气质和美感征服了所有读者。纵使现在看来仍不愧为经典。

最艰苦的采访

2007年环塔拉力赛十来天的比赛,记者孙燕初平均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或者凌晨3点多,或者傍晚驱车进入戈壁、沙漠赛道,吃的是风沙光顾过的馕,干硬干硬的喝的是几瓶矿泉水。有天他傍晚进沙漠,6个小时走了不到30公里陷车、挖沙,推车精疲力尽除了车灯,夜像铁幕一般黑,风卷着沙子袭来,孤立无援人差点崩溃。

加速排行榜

《汽车与运动》4年的测试积累,成就了国内首个新车加速排行榜同时也见证了汽车动力性能的逐步提高。就拿A级车来说,0-100km/h起步加速时间的平均水平就从13s 12s,11s……一直缩短到10s,甚至9s。毫不夸张地说力推运动型轿车的《汽车与运动》功不可没,这也是加速排行榜的意义所在。

“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

创始于2006年的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已经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专业评选,其公平的规则专业的团队和超高的人气使之成为中国汽车厂商每年都志在必得的奖项之一。其“打造汽车评价“心”平台,发现汽车“心”价值的活动宣传语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成为消费者看车 购车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最佳封面

通过读者的反馈和杂志社内部投票,大家一致认为2008年第12期杂志的封面最成功。回首这4年多时光《汽车与运动》的封面在每年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与开始时的老土设计相比现今的封面设计包含了更多的内容美术效果和视觉艺术,就如同一位青涩的少女学会了时尚曼妙的T台风度。

最好玩的车型评选

驾驶乐趣,就是开车的时候越开越高兴,越开越喜欢。那么哪些车最具驾驶乐趣呢,我们《汽车与运动》作为倡导驾驶乐趣的专业媒体,以第三方的身份严格依照运动指数、驾驭度和价值的三大评选标准,为消费者举荐出国内首批最具驾驶乐趣的车型。

跑车大测试

奥迪R8、BMWM6,保时捷911 Carrera日产350Z……我想,车迷们在国内能够接触到的跑车,在这一次《汽车与运动》跑车大测试里都悉数登场了。驾驶着R8、M6这样的顶尖跑车在豁达的八达岭机场跑道上飞奔、恣意地让轮胎冒烟,这应该是一本运动型杂志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做了!

杂志社多少人的梦想在这些飞奔的跑车身上得到了实现,虽然它们不为我们所有,但它们将为我们贡献出各自宝贵的性能数据这些是《汽车与运动》的无价之宝。

最辣的车——布加迪·卫航

1001 hp和1250Nm的动力输出407km/h的最高时速0—100km/h加速仅2.5s100km/h~0制动仅2.3s。贝克汉姆和辣妹维多利亚的至爱需要排队订购的超级跑车 如此之多的名头绝对让人眼花缭乱。翻遍了“辣车”专栏4年多来的资料我决定把“最辣的车”这个名头授给布加迪卫航,在目前的量产超级跑车领域内,似乎还没有谁能撼动它的王者地位!

最牛的改装车

在两年多时间,上百款改装车报道中,目前最牛的改装车奖项的获奖选手依然扑朔迷离。这是因为由福斯博德改装的丰田2JZ-GTE发动机,还没有找到好的东家,也许是丰田Supra,丰田皇冠也有可能是雷克萨斯IS或GS车型。没办法,谁让它的最大马力达到1050hp已经超过了布加迪威龙了呢。

第一次获奖

2005年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的年度会议上,《汽车与运动》被授予“越野运动媒体贡献奖”,获奖者全国寥寥几家。沉甸甸的奖牌捧在胸前很是自豪和满足,更加坚定了跟踪采访越野赛的决心。2008年《汽车与运动》杂志又一次获得了环塔拉力赛的最佳新闻报道奖。

最佳照片

2008年10月罗布泊越野赛上孙燕初拍到的华庆先翻车和一位车手陷车挖沙的照片被认为是杂志社拍到的最佳图片。在长距离的沙漠越野赛中拍到如此完整连贯的翻车镜头是可遇不可求的,必须要有“狗屎运”和顶级的摄影器材才行。另外一张通过高耸的沙山和挖沙的车手的对比显示出人的渺小,沙山的曲线和光影又使这张图片充满艺术感。

最完美的杂志

原酒外购的这些事儿 篇4

有这回事:业内公开的秘密

地球北纬28°附近,是业界公认的最适宜酿造白酒的地带。长江(宜宾——泸州)、岷江(宜宾段)、赤水河流域,被称为“中国白酒金三角”。宜宾、泸州占据一角,另外两角为四川绵竹和贵州遵义(怀仁)。四川是浓香型白酒原酒基地,贵州是酱香型白酒原酒基地。

据四川一位行业人士介绍,四川省外95%以上的品牌酒厂都会在四川购买原酒,一般市场零售价在每瓶20元以上的酒就需要使用和购买原酒。

据了解,目前四川几个产酒大县白酒企业数量在百家以上,四川省白酒生产企业超过一千家,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主要就是生产及销售原酒。这些原酒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邛崃、大邑、泸州等地。

有数据显示:2011年,四川省白酒产量309.39万千升,同比增长37.9%;白酒产值超千亿,其中原酒销量占四川白酒年产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此粗略测算,仅四川省原酒的年产值就达到近400亿元。

这事正常:为了提升产品品质

白酒的构成及勾兑

我们先了解一下白酒的国家标准。以浓香型白酒为例,GB/T10781.1-2006《浓香型白酒》国家标准,优级高度酒理化要求为:酒精度41°~68°,总酸(以乙酸计)≥0.40g/L,总酯(以乙酸乙酯计)≥2.00g/L,己酸乙酯1.20—2.80 g/L。

白酒主要由水、酒精和呈香物质构成。白酒生产主要由食用酒精和原酒两种物质“勾兑”而成,一般食用酒精占70~80%,原酒占比20~30%。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值,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根据产品的定位、零售价、口感要求不同而异。一般来说,越高端的酒,原酒含量越高;越低端的酒,原酒含量越少,甚至为零。

除了这两种主要产品之外,白酒生产中还会添加少量的其他物质。

一种是调味酒,这可简单理解为更好的原酒,是一些酒厂的看家产品,在产品口感不理想或有某种风味要求时,可以少量添加。一般供高端酒调制使用。

另一种是香料,它们是白酒中存在的己酸乙酯、乙酸等酯类、酸类和醇类。这些物质的添加量不大。在白酒中,一般己酸乙酯加1~1.5‰,其他香料综合添加约5‰。一般来说,越低端的白酒,香料使用越多。但也有一些原酒厂甚至为了口感和风味,也添加一些香料调制后再销售。

为什么要外购原酒?

首先,这是工业化分工的驱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明细分工也影响到白酒行业。这已经不是一个完全靠企业自主独立生产的年代。白酒需要“勾兑”,需要食用酒精和原酒的勾兑。既然如此,两者可以分开生产,可以充分整合行业资源,合理利用优质白酒原酒资源。只要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品质稳定、良好,好像找不出反对外购原酒的理由。

其次,这是酒厂提升产品品质的要求。白酒的酿造与当地水质、土壤、空气、微生物等生态环境紧密相关。潮湿、阴冷是保证微生物形成和发酵的第一要素,“中国白酒金三角”所在区域具有独特的环境优势,又具有原粮、窖池、技艺、洞藏等最优势的资源,故被联合国教科文及粮农组织誉为“在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白酒的地区”。这里生产的原酒品质好,勾调的产品口感、香味俱佳,如此好的优势资源肯定会吸引众多的酒厂争相购买,从这里采购原酒就顺理成章了。

第三,知名酒厂产能的制约。白酒的品牌化进程使得品牌越来越集中。于是,行业面临着两种分化:一种是品牌产品销量不断增长,而企业产能有限,只靠公司自行生产的那部分原酒满足不了企业扩大市场的要求;另一种是非知名品牌产品形成滞销,造成产能的浪费。两者优势正好互补,于是行业自动进行整合,知名消费者品牌做零售市场,非知名消费者品牌干脆直接转战于工艺生产,做原酒、做OEM。于是,前者开始进行外购,行业“分工协助”已经形成稳定的产业供应链。

这事留心:外购存在品质隐患

这样的原酒外购会不会产生品质问题呢?应该说99%都符合标准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还以浓香型白酒为例。《浓香型白酒》国家标准中对其定义为:浓香型白酒是指以粮谷为原料,经传统固态法发酵、蒸馏、陈酿、勾兑而成的,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具有以己酸乙酯为主体复合香的白酒。

如果严格按照这种标准,估计没有几家酒厂符合要求。如果采用“变通”的最低要求理解,即浓香型白酒应该全部是传统发酵法生产的。

据行业人士指出,目前的白酒行业已经不存在工业酒精了,基本全是发酵生产的食用酒精,只是不同粮谷发酵的口感有些差异。而原酒更是采用了传统发酵工艺。如此说来,行业应该已不存在品质隐患了。

外购的风险

因发酵条件、气候、原材料等因素的不同,每批的原酒口感也会稍有差异;或者为了“卖相”更好,口感、香气更好,这需要调整酒的总酸或总酯成分,添加一些香料,这些香料总体不足1%。上面所提及99%都符合标准,也就是因为存在1%的香料不达标的问题。

如果这些香料都是发酵生产的,产品当然不会存在品质隐患。但据行业有关人士透露,这些香料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发酵生产的——白酒行业一个潜在的质量隐患就在于此,而不是消费者关注的食用酒精勾兑、外购原酒等。

当然,一些大企业,特别是上市白酒企业,也是非常重视这些原料采购质量把关的。2011年,某白酒上市公司对100多家原酒和白酒香料提供的产品进行天然度检测。结果,这些供应商只有10%入围,大批的供应商因为天然度指标不合格而被拒之门外。

如果白酒只添加这些天然发酵的产品,这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但近年来,有白酒企业使用其他非法添加剂的情况也不断地遭曝光和查处,比如糖精钠。为了追求口感,有些白酒企业添加糖精钠等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非发酵物质,近几年查处相关的问题比较多。

虽然曝光的是添加剂,看似和原酒采购关系不大,其实是有关系的。设想:如果是原酒企业先行添加之后再卖到下游白酒生产企业呢?所以,原酒采购企业对原酒包括天然度在内的一些相关指标检测就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原酒的品质。

这事纠结:消费者认知落后于行业认知

虽然“勾兑”是白酒生产必备的工艺,但消费者并不这样认为。

中国的文字比较丰富,“兑”字给人的感觉就是加进不好的物质或次要的物质,但说“调配”就会让人感觉有些技术含量。

其实,如果将白酒的“勾兑”工艺说成“勾调”或“调制”,可能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如果能像中药的“配伍”这个词一样,白酒行业创造出一个能显示工艺、技术、科技含量于一身的词汇来,那对白酒来说是太好不过了。

酒不进行勾兑,基本没法直接饮用。食用酒精没有香味,原酒香味太重,只有通过两者的“勾兑”才能形成口感更好的酒。就像芝麻油很香,调配在菜里面口感才好,直接喝芝麻油反而有失口感。

当然也有例外。伏特加就是完全用食用酒精蒸馏出来的,是没有经过任何人工添加、调香、调味的基酒,可俄罗斯人已经习惯了。但在中国,在这个到处追求舌尖上感觉的年代,一般人是很难接受的。

仔细思考,其实消费者关心的最终不是白酒的勾兑与否,也不在乎你从哪里采购,内心最想得到的,还是产品品质的天然。

饮用水行业有比较好的例子。农夫山泉的水源地,也不是只有千岛湖,而是有四个水源地。包装的千岛湖实景山水图改变为抽象的山水图,这避免了消费者对千岛湖水源过多的关注。水源地的扩大,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反弹。康师傅矿物质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2009年它被曝光添加了矿物质,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阴影。消费者想要的不是“添加”或“勾兑”的产品,而是“天然”的。

消费者的错觉

品牌与生产地分离,在食品行业属于很正常的现象。但目前在白酒行业,为什么消费者感觉就有些不正常了呢?

这和中国的酒文化、地域文化有关。在消费者的想象中,酒就应该是当地生产发酵调制而成的。其实,这是消费者对白酒生产的误区,酒不是哪个地方都能产出来的,跟当地的气候、环境关系很大。

回想起以前,在还没有进入市场经济的时候,各地的酒当地生产,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生产多少销售多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品牌化的运作,原来合二为一的生产与品牌现在逐渐分离。以前白酒各自独特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很难去考证,但现在的白酒口感味道趋同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多是外购原酒进行“勾兑”的,各地的白酒已经没有多少地方特色了,留下来的只是一个品牌躯壳,内容物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其实,从产品上来说,勾兑并没有多少问题,完全合法的,而且口感会更好,更有利于市场销售。但酒不仅仅代表一种物质,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流逝的也许是“看不见抓不着”的酒文化。这也是令笔者心情沉重的地方。

这事难言:谁都不愿捅马蜂窝

外购原酒这件事,酒厂表现的是“集体失语”。虽然也不是什么见不得阳光的事,但还是选择了只做不说。酒厂对此类话题避而不谈也属“无奈”:在国内粘上这档子事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消费者的情绪很容易被煽风点火,受伤的只会是企业本身。

当然,也有一些不怎么知名的酒厂,乐于宣传自己使用了四川原酒,将之视为品质优势的表现;有的酒厂声称外购原酒的用途只是用于调味,怕的还是引起消费者的误解。

行业协会虽然有话语权,但表现出来的也是走着瞧,能躲就躲。显然,行业协会也不愿意做不利于白酒行业的事情:力度把握的好,消费者明白了,也不会有酒厂去赞美;力度把握不好,稍微不慎,引起消费者大范围的质疑,那时协会可是“吃不了兜着走”。像归真堂的“活熊取胆汁”事件中,中药协会会长因为说了句:“(熊)甚至还很舒服”遭到了口诛笔伐,将其推向风口浪尖。没有利益驱动,谁也不愿意去捅这个马蜂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解谜慢来:解开死结需要一个过程

协会、企业不愿意说,那么这就成为永远的死结了吗?

也许永远解不开死结,也许会自然解开。在大家都“忙”的年代,消费者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了解所有的东西,企业也不想费那么多精力去做看来无意义的消费者教育,行业协会又讳莫如深,况且还有很多行业“潜规则”都没有被捅破,干嘛非要捅破白酒行业的呢?

但白酒行业又不同于其他行业。白酒市场规模大,消费者接触机会多,白酒价格不断上涨,同时白酒又承载着酒文化的内涵。消费者对花费多的产品还是有心去研究的。

按目前趋势来看,笔者乐观认为软着陆的倾向比较大,“潜规则”将一点一点被捅破,这也是各方博弈的一个最好结果了。

当然,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士也不是完全“走着瞧”,还是有一些事情可做的。笔者有一些浅显的观点与建议,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协会的合理引导。协会还是要在关键时候为行业发声的,毕竟是半官方机构,有些事情还是要为企业撑腰的,引导白酒企业逐步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

2.原酒企业高调发声。原酒企业首先站出来最好不过了,可以在行业首先树立品牌形象、提升销量,从此也可以直着腰做酒了。规范了原酒厂,对原酒的产地形象、长远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3.知名酒企收购原酒厂。知名酒企可以高调宣称收购、控股或入股某原酒厂,原酒厂成了自己的酒厂,也无所谓外购勾兑了,只是“内部勾兑”,消费者更易于接受。一定要把原酒的重要性及好处全部告诉消费者,要消费者感觉到不是以次充好,而是为了提升品质;不提勾兑与添加,只说原酒如何如何,让一部分聪明的消费者先联想起来。

总体来说,解开谜底,行业更需要的是勇气。没有谁愿意把自己的那点事全部向别人抖出来,何况其他行业处处也暗藏着“潜规则”。不论掩藏也罢、捅破也罢,只要企业不违反国家行业相关标准,不存在危害消费者健康的因素,只要企业不完全被资本所左右,还存在那么一些基本的企业道德和底线,这些“潜规则”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愿食品行业的未来不再乌烟瘴气,而是一片晴朗的天空,毕竟我们自己及后代都需要生活在这一片天空下。

专家看点

“勾兑”这个词,现在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贬义词。在勾兑这件事上,酒厂可能感觉说得越多越说不清。

用原酒勾兑,坦率的说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技术,其实就像拍电影需要剪辑一样,勾兑就是白酒最后的剪辑。你最后剪辑得不好,出来的东西可能也不会好。所谓国家级的勾兑大师、调酒大师、评酒大师,其实他的工夫就在于最后的一道勾兑。为什么这个勾兑都是各个厂家的行业机密?它这种比例是怎么样的,它绝对不会沟通,这是很保密的,是商业机密的东西。

为什么消费者认知与行业的认知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恐怕这个就是我们国内酒行业的一个缺陷,我们忽略了对白酒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为什么一提到红酒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浪漫、时尚、情调”?而一提到白酒我们脑子里有什么联想?我们联想到的就是酗酒、酒驾、醉酒。这就是我们对白酒品牌的认知、对白酒酒种的认知。我们跟国外一个行业相对有体系、有组织地普及酒知识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们现在行业还比较散,很多事情都是企业行为。但要普及白酒知识,不能只靠单个企业,而应该是依赖于整个行业。所以4月中旬在杏花村召开的8家领袖厂家高峰会议,共同达成协议要承担社会责任,我认为这个就很好。由某一个组织进行牵头,是整个行业的统一行为。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白酒得到持久的发展,真正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部分体现出来。

单身时,女生请尽情做这些事儿 篇5

1.单身时:

你是个在家待不住的人,巴不得每天都有娱乐活动,不管是下班后还是周末,只要有朋友邀请你,你就欣然前往。

有男友后:

两个人在一起,总要拿出一些时间来相处,如果你们处在恋爱期,但已经过了干柴烈火的时期,那么保证一周一次到两次的见面很有必要,尤其是周末,让你们互相感觉受到重视。如果他流露出“希望多跟你在一起”的愿望,而你却不希望两个人天天见面没有了个人空间,就不要总跟他实话实说,你下班大多数时间就是跟姐妹们逛街吃饭。用工作忙、需要多陪伴父母做借口,更能让他接受。

2.单身时:

遇到有眼缘的男人,你就会放电、调情。

有男友后:

用一双电眼四处放电会让男人们觉得你虽然有了伴侣,他们却还是有机可乘的,一些轻薄之徒由此看轻你,连带着你的感情。所以,有伴侣的女生如果想展示魅力,友好风趣比搔首弄姿更管用,注意,眼光不要在一个男人脸上停留太久,用眼光扫过并面带微笑就够了,如果你青睐某一个男人,与他展开有趣的谈话比冲他放电更让他觉得你有魅力。

3.单身时:

节假日你接受异性朋友的邀请,两个人一起去踏青、登山,玩得很开心。这个异性朋友是有女朋友的哟,只是你们比较谈得来,你知道什么也不会发生的。

有男友后:

这样的举动会激怒你的男友。即使他嘴上不说,因为说出来会显得他很小气,但他心里一定不会痛快,且会对你心存不满,并对这个朋友怀恨在心。这样的黄线,还是没必要去踩吧!所以再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可以多约几个好友同去,一样会玩得很开心。

4.单身时:

你可以跟死党混到很晚才回家,甚至太晚了就住在朋友家里。

有男友后:

不管你们是不是住在一起,如果你需要晚归,告诉他大概回家的时间会让他觉得放心,活动结束后给他发个短信,会让他感觉非常贴心。尽量不要留宿朋友家,除非你事先就跟他打了招呼,否则不管多晚,还是回自己的住处,让他来接你也未尝不可。总之,不要给他留下你轻易会住在别人家的印象,这样会显得很不靠谱。

5.单身时:

你经常单独去男闺密家里做客,一起喝小酒听音乐探讨感情问题。

有男友后:

即使他知道你跟男闺密之间什么也不会发生,他也不希望你单独拜访一个单身男人的家。所以这种情况,还是不要跟他坦白。如果你的心理素质不够强,说谎本领不高,就别太难为自己,把聊天地点改在酒吧、咖啡馆、餐厅,乐趣也不会减少的。

6.单身时:

你的手机想开就开,想关就关,放成静音也忘记了。想起来再看的时候,已经有N个短信和未接电话。

有男友后:

如果不是成心跟他赌气,保持手机畅通是恋爱中人士的起码“礼节”。有了爱人就多了一份牵挂与被牵挂,让对方随时可以找到你,这也是一种体贴。如果你在某些时候不方便接听他的电话,最好提前告诉他,并把手机转到小秘书台上,之后在第一时间给他回电。这样才是一个非常靠谱的爱人形象。

7.单身时:

你的生活节奏可以非常随意,想几点吃饭就几点吃,想什么时候睡觉就什么时候睡。

有男友后:

乱七八糟的生活节奏会让他觉得你不够自律,也缺乏阳光积极的正面能量。所以,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非常有必要。该起床的时候起床,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这才是“正室范儿”。

8.单身时:

你可以广交朋友,不管男女,并且深感自豪,到处宣扬你的交友论。

有男友后:

你依然可以广交朋友,但是,就别大肆宣扬了。男人再开明,也会有小小的嫉妒心,看到你在男人堆里那么吃得开,会让他心里产生自卑和压力,并对你产生不满。何必嘴上痛快了,却埋下两人关系的罅隙呢?另外再交新朋友的时候,把自己的男朋友挂在嘴上,有事儿没事儿提一句,也可以明确自己“有伴侣”的身份,免除产生误会的机会。如果你的男友听说了,也会心中欢喜的。

9.单身时:

在家顿顿叫外卖,厨房基本上就是个摆设。

有男友后:

不是要你有了男人就装贤惠,适当地展现一下厨艺,当他加班饿着肚子回家的时候,给他做几个热腾腾的小菜,会让男人有特别温暖的感觉。

10.单身时:

你可以随时跟朋友们相约去旅行,甚至一个人旅行,说走抬腿就走了。

有男友后:

爱情意味着互相的陪伴,按说有了伴侣的人,应该双宿双飞,所以如果你想出门旅行,一定要问问他是否愿意同去。如果他不乐意,那就不是你的责任啦!但如果你总是不跟他一起旅行,即使是他自己不能去,也会让他不痛快。所以,多安排两个人的活动,才会让他不在这方面纠结。

11.单身时:

你经常和一帮朋友聚会,难免回家时衣服上头发上有烟味儿和酒气。

有男友后:

没有哪个男人希望自己的女朋友在一个烟熏火燎酒气熏天的环境里“社交”,你把烟味酒气带回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你去了一个男人很多的场所,于是难免发生矛盾。但总不能为此就放弃了和朋友们喝酒狂聊的乐趣吧?

建议:打电话撒娇让他来接你,顺便送送其他几个聚会的朋友,他看到你和其他闺密在一起,即使闻到烟酒味儿,心里会舒服很多,也没那么多问号了。或者在进家门之后,故意当着他的面儿给刚才在一起聚会的闺密打电话,讽刺刚才聚会的男人们。他在一边听着,气也消了不少,嗔怪你几句就是了。

12.单身时:

你是一个特别不爱应酬的人,也不太懂得人情世故,好在身边朋友都理解你。

有男友后:

你不再是小孩子,可以在亲朋来串门儿的时候闷在自己屋里打游戏不出去,也没有了爹妈替你说好话打圆场。有了伴侣的女生,他的家人你总要应酬一下,逢年过节、生日、纪念日,你出差、旅行时,给他们买些礼物,既然是成年人了,就该有里有面儿,不能让别人挑理儿。

13.单身时:

起床后不喜欢铺床叠被子,多麻烦啊,反正晚上还要钻进去睡觉的。

有男友后:

如果女生的床铺很乱,给男人的印象是很坏的,他会联想到你对上床这件事很随便——一床不扫,何以扫作风?所以,有了男朋友之后,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被子叠整齐,床单铺平,似乎在对他说:我是很严谨的女孩子哦!

14.单身时:

上厕所也敞着门,通风。

有男友后:

如厕的样子总不那么性感,如果你不想让他看到你的“这一面”,进入洗手间就一定要把门关上。还推荐一种日本很流行的卫生间小电器,用手一按,就有涓涓的泉水声传来,可以掩盖尴尬的如廁声。女生嘛,精致一点儿,礼多人不怪。另外,刮腋毛、拔眉毛等举动,也最好不要让别人看到,以免损害你的形象。

15.单身时:

你可以随心所欲穿衣服,想打扮成什么范儿都可以,最讨厌听别人的负面评价——你难道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吗?

有男友后:

你总要听听他的意见,他喜欢你的哪类装扮?他最不喜欢你穿成什么样子?然后在打扮的时候,借鉴一些他的建议,避免一些他的禁忌。注意,是“一些”哦,如果你照单全收,从此变成人云亦云的洋娃娃,很快会失掉他的尊重。具体比例怎么把握?跟他一起出席朋友聚会的时候,就按照他喜欢的样子打扮吧!至于其他时候,我行我素就OK了。

实习编辑/侯倩

上一篇:多指标优化下一篇:新闻党报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