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十二册1单元语文教案

2024-05-20

人教版十二册1单元语文教案(精选5篇)

篇1:人教版十二册1单元语文教案

两小儿辩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

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问题:a、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b、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读课文。

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c、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学生:听朗读,作记号。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d、检查读课文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

1。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 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生齐读。)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 生1:争论。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师:如果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 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

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

师:怎么才是 ‚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同桌辩斗。)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 大家点评

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师生再点评。

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

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学生发表见解。

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大屏幕。师出示其中知识幻灯片

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孔子不能决也。生2:孔子不能决也。师:辩斗的结果究竟如何?(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师:什么是‚知‛? 生1:知道。生2:知识。生3:学问。

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

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2.(学生练笔。)3.交流共享

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

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说不下去。)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4.师结束语:

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九、布臵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匆匆

【教学前分析】

课文《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以哀婉的笔调抒写了一个旧时代文人处于**年代,面对‚逃走如飞‛的时光,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惋惜和惆怅,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 徘徊赤裸裸

2.熟练,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悟课文的语言美,领悟并学习作者细致描写、多种修辞精湛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笔下时间的匆匆流逝,产生珍惜时间的生命感受。从课文内容想开去。【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语言美,领悟并学习作者精湛的写作手法 【设计特色】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唱完《童年》这首歌,你们有什么感受?是啊,时间过得太快了,童年离我们远去了,同学们能不能预想一下,你这一生能活多少天呢?按平均年龄7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25550天)你们已经度过了4745天,五分之一了,老师已 经过了五分之二多了,甚至是二分之一,时间过得太快了。

就像朱自清文章所写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今天我们再来拜读一下朱自清的名作《匆匆》,看看他是如何生动地把时间写成名篇佳作的。教师:板书《匆匆》和作者朱自清(幻灯片课件1)并出示教学目标:感悟品析积累运用(课件2)

二、听读全文 整体感知(放朗诵课件3)

教师:这篇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文章提出的‚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告诉我们的是时光匆匆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虚度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教师:我们从哪些方能感受到时光的匆匆流逝呢? 生:畅言

3、归纳各段大意(幻灯片课件4)

1、写时光一去不返及作者的无奈和眷恋。

2、写作者对八千多日子无声飞逝的感慨。

3、写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

4、写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不甘虚度此生。总 写时光匆匆而逝,作者心中惆怅伤感。

5、照应开头再申对时光逃走如飞的伤感。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惋惜和惆怅。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感叹和赏析,下面请同学们就人喜欢的语句段落进行个性感悟,或者提出你的疑问和不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二、品读课文 个性感悟(匆匆品读会课件5)教师:同时随行板书: 匆

匆 朱自清

洗手时

水盆里

吃饭时

碗里

时光一去不返

默默时 眼前

珍惜时间

遮挽时

手边

珍重生命

躺在床上 身上脚边

睁开眼

溜走了 八千多日子 滴在大海里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课件6)生:朗读分析

(1)排比:这句话以燕子、杨柳、桃花为例,说明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作用:写出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自然景物可以重来,与时光的流逝不返作对比。

(2)对比:(修辞方法兼写作手法)

作用:用燕子、杨柳、桃花的再来、再青、再开与时间一去不返作对比。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

教师: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既唤起了读者的共鸣,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对于这一段还有别的见解吗?(3)设问:

作用:写出我们的日子一去不返,仿佛是谁偷了他们藏了起来。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而无法留住的无奈和眷恋。

教师:是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是不能回头的。那文中还有其他语段,让你感触深的地方吗?

2.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课件7)

三、生读分析(1)比喻:

作用:借此写出时光匆匆的踪迹。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教师:作者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八千多个日子,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二十多年不算短,可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它却是那么的短暂。在你们身上和经历里面,有没有感受到时间匆匆流逝的时候呢,想一想,说给大家听。(举例)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课件8)(1)排比:

作用: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揭示了时间的来去匆匆。(2)拟人:

作用:用时间能‘跨’能‘飞’,写出时光的流逝,形象生动、真实可感。

4.‚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课件9)(1)设问:

作用:写出面对时光的匆匆流逝,我的无能为力,只能徘徊和匆匆。表达了作者无奈、惆怅和惋惜之情。教师:作者在惋惜什么呢?同学们猜测一下:

惋惜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不能做什么。

惋惜时间的来去匆匆。

惋惜自己的一事无成。

惋惜自己虚度光阴。

其实作者是在苛求自己。他只活了50岁,却留下几百万字的著作。正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对时间有一种紧迫感,抓紧时间读书、做事,才有他后来的辉煌成就。作者一直在对时光流逝而无奈与惋惜而且一直在苛求自己,同学们在文中能不能体会到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走这一遭呢?‛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不想赤裸裸的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想白白走这一遭。

作者不甘愿虚度此生。

作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教师:谁能告诉大家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

学生:朱自清文学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葡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朱自清早年创作起步于新诗,代表作有《毁灭》及新诗集《踪迹》。人生成就: 朱自清的一生充满了对亲人的关爱和柔情。他对父亲的深情在《背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感动了所有的华语读者。他的弟弟、妹妹都是靠朱自清微薄的工资和稿费完成的学业,而且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二弟朱物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获官费留美,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又进哈佛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他在电子工程、无线电电子学、水声工程、信息论等领域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三弟朱国华,考 入厦门大学法律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法律界工作,后定居松江。

他的妹妹朱玉华毕业于南京师范学校,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朱自清先生共生育有子女九人,在其言传身教下,个个德才兼备。

教师:是的,作者是一个人生要质量的人,是一个要强的人,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朱自清一直以名节高亢、刚直不阿著称,在1948年病重逝世前,还嘱咐家人,宁可饿死,也不能领美国的‘救济面粉’,毛主席曾赞扬他有不食‚嗟来之食‛的气节。所以被当之无愧地称为‚民主战士‛。

教师:以上,同学们从修手法上充分地总结了《匆匆》的写作特点,从个人角度,我非常崇拜和喜欢朱自清、余秋雨、等散文名家的美文,散文是作者与读者在艰辛的人生长途上小憩时的悄声对话和共同思索,朱自清的这篇《匆匆》,我最有感触的是他精湛的几点写作手法,请同学们感受学习一下:

四、研读美文 写作手法:(幻灯片课件10)

(一)妙用叠词和短句 句式整散结合

(二)巧用修辞 寄寓含义

(三)多次提问 动人心弦

(四)调动多种感官情景交融

学生:同学们也试试品品他的叠词和短句:

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

‚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教师:悟读美文、积累仿写 学生:

1、仿写:(课件11)

著名作家郁达夫曾经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朱自清了。作者别出心裁,用精湛的笔法,把空灵的时间描写得细腻可感,让人赞叹不已,下面咱们来仿写一下文章第三段,也用文字表达出时光在我们身上匆匆流逝的踪迹,好吗!

2、积累

读一篇好文章,我们往往爱不释手,唇齿留香,那么好文章要多读多背,多存储,所以下面同学们快速挑战一下自己,看看能否背下一些你喜欢的段落语句。教师: 回读课文延伸拓展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其实细想想时光是不变的,流逝的不是时光,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流逝的是我们如花的笑脸,如诗的岁月,如梦的人生,所以作者一直在追问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没有人能回答和解决得了这个问题。人生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谁都无法,那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从作者文中有所警醒有所顿悟:珍惜时间!(板书)

下面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些精彩的名言警句表达一下对时间的感悟? 学生:

1、学生汇报交流关于惜时、伤时的名言,警句,诗词,文章段落

2、教师作品推荐:《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课件12)教师:延伸

1998年11月,为了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00周年,江泽民总书记不仅为‚朱自清故居‛题名,又激情满怀地挥笔写下诗句: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年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幻灯片课件13)教师:结课

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赶少年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段话:(幻灯片课件14)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 成的》

时光匆匆而去,名人背影长留,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承载作者的才情,践行前辈的足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努力学习,抒写自己人生,多彩的篇吧!【板书设计】

匆 朱自清

洗手时

水盆里

吃饭时

碗里

时光一去不返

默默时 眼前

珍惜时间

遮挽时

手边

珍重生命

躺在床上 身上脚边

睁开眼

溜走了 八千多日子 滴在大海里

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录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活的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决非平原纵马,永远一路顺风。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再不幸与磨难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后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将腰杆挺的更直,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正如种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这节课我们欣赏和学习台湾当代名作林清玄的《桃花心木》。

二、师范读,初步理解课文。想想桃花心木是怎样的一种树?

三、自读课文,初步理解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段。

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种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种花有什么不一样?

四、质疑

1、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发现,因发现而生疑。让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2、小结过渡。

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第二课时

一、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1、当我向种树人提出疑问时,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他的话找出来。

2、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出示:

句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2: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3: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二、研读课文,提升认识

1、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这样种树是不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不确定中生活是怎样的生活?(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有什么收获?(3)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又会是怎样的?(4)从种树人的话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1、师: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生自由交流

2、生活中有哪些不确定的?你有此体会到什么?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借树喻人)

顶碗少年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新词。

2.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3.懂得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道理。【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当你生活中碰到挫折时,你如何处理 学生回答后,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默读课文:

有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就查字典(词典),做好圈划。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等。

三、整体感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问:‚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进行朗读品味,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思考: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学习。)思考: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对少年有何帮助。

四、延伸和拓展

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六、布臵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并解释。

3.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我的成长经历‛为题,写一篇随笔。【板书设计】 4 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失误──努力==成功

手 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

2、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

3、板题:手指 齐读

二、初读,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2、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能够使描写更生动,更耐人寻味,更能吸引读者,请同

学们再读大拇指一段,认真体会。

3、你能描写一下春天的景色吗?注意,请运用拟人的写法。

篇2:人教版十二册1单元语文教案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积累运用(49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

1.在居里夫人工作zhuó yǒu chénɡ xiào()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qīn shí()着她的肌体。

2.航天工作人员为航天事业wán qiánɡ()拼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的精神如同一朵朵盛开的méi ɡui()绽放在人们心中。

二、巧填同音字。(12分)

1.ténɡ 瓜 飞 痛

2.yù 荣 领 沐

3.xián 头 弃 良

4.xiào 果 脸 敬

三、用“______”画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8分)

夜已继日()触类庞通()宠然大物()深幸不疑()独出心栽()绕有趣味()标新立义()百练成钢()

四、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彩:①各种颜色;②彩色的绸子;③称赞、夸奖的欢呼声;④指赌博或某种竞赛中赢得的东西。

彩排()喝彩()彩金()张灯结彩()....

五、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4分)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引用他人说的话 C.表示特定称谓和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D.表示否定或讽刺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2.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3.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4.你真是太“好”了,坐在这里等真理。()

六、句子百花园。(9分)

1.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改为陈述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再用该关联词造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照样子,运用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写自己的同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真情表达。(7分)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引发了国人对太空探索利与弊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太空探索能揭开更多的人类未知之谜,也能够推动科技进步;有人认为,太空探索劳民伤财,还会造成太空污染。

1.如果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你认为太空探索________(A.利大于弊 B.弊大于利),请举出支撑观点的实例或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如果让你做主持人,最后对这次讨论进行总结,你会怎么说?(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感悟(21分)

八、课内阅读。(10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

1.按原文填空。想一想,画“_____”的这句话与谢皮罗的发现有什么关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列层意把这段话分成三层,在选文中用“/”标在每层的末尾。(3分)

第一层: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层:谢皮罗教授进行了实验和研究。第三层:谢皮罗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发现。

3.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我们却很少会有所发现,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外阅读。(11分)

争执的美丽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围绕“马奔跑时蹄子是否着地”发生了(激烈 激动)的争执。斯坦福认为,马奔跑得那么快,在跃起的瞬间四蹄应是腾空的。而科恩认为,马要是四蹄腾空,岂不成了青蛙!应该是始终有一蹄着地。两人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两人就请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做裁判,可麦布里奇也弄不清楚。不过摄影师毕竟是摄影师,点子还是有的。他在一条跑道的一端等距离放上24个照相机,镜头对准跑道;在跑道另一端的对应点上钉好24个木桩,木桩上系着细线,细线横穿跑道,接上相机快门。

一切准备就绪,麦布里奇让一匹马从跑道的一头飞奔到另一头。马一边跑,一边依次绊断24根细线,相机接连拍下了24张相片,相邻两张相片的差别都很小。相片显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科恩赢了。

事后,有人无意识地快速拉动那一长串相片,“奇迹”出现了:各相片中静止的马互相重叠成一匹运动的马,相片“活了”。电影的“雏形”经过(艰辛 艰苦)的试验终于成熟了。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用“√”画出。(2分)

2.斯坦福与科恩争执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两人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题目中的“美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斯坦福与科恩的争吵非常美丽。

B.留心生活的每一瞬间,坦诚己见,并为之争执、理论,适时求助、探究,也许重大发现就在眼前。

习作天地(30分)

十、习作风景线。

题目:这次,我选择了________(坚强、宽容等)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字数在450字以上。

第五单元测试卷

一、1.卓有成效 侵蚀 2.顽强 玫瑰

二、1.藤 腾 疼 2.誉 域 浴 3.衔 嫌 贤 4.效 笑 孝

三、已(以)庞(旁)宠(庞)幸(信)

栽(裁)绕(饶)义(异)练(炼)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积累及字形辨识。平时要注意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积累词语。

四、① ③ ④ ②

五、1.C 2.A 3.B 4.D

六、1.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不应该得分。

2.尽管 却

七、1.A 目前我们对太空的探索,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而卫星技术的发展,带

动了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这些对我们都是有益的。

2.太空探索虽然有一些弊端,但太空探索说明人类有能力进入无限的宇宙空间,去探索它的奥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但我们也应该在追求进步的同时尽量减少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八、1.紧紧 反复 这句话是谢皮罗的发现产生的原因,如果没有反复的实验和研究,问题就不会变成发现。

2.洗澡是一件……为什么呢?/谢皮罗……实验和研究。/1962年……产生这种漩涡。/ 3.因为我们没有不断追问,不断探索,缺少锲而不舍的精神。

九、1.激烈 艰辛

2.马奔跑时蹄子是否着地 科恩赢了,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 3.爱思考,爱探究。

篇3:人教版十二册1单元语文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般以单元编排, 每单元基本围绕一个主题组织3~5篇课文。笔者实施的单元整体教学, 就是充分利用教材编写的特点, 把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整体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目标、教材, 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 突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系统建构, 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基于对教学现状的思考。现实教学中, 很多教师仍停留在思考一篇课文甚至每一课时“教什么”“学什么”的操作层面, 忽视教材编写意图, 缺少对整体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的建构。孤立解读与运用文本, 缺乏科学的教材观、课程观与教学观, 使语文教学“模糊一片”。单元整体教学将改变教师往学生的筐里“装树叶”, 无法生长能力“树”的现象, 改变忽视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整合, 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改变学生“勤”, 教师“拙”或学生被动“等学”的现象,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优化学习过程;改变一味面向考试的教学技巧, 注重言语积累与实践, 把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等整体设计, 使学生能感悟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单元整体教学将运用其整合、优化、积累、运用的特点, 克服教学的随意盲目, 增强教学的连续与阶段性, 突出教学重点与系统认知, 解决教学的现实问题并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遵循学习规律的需要。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依据是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中的格式塔学习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韦特墨认为, 人的思维是整体性有意义的直觉, 而不是各种映像的组合。统整式语文学习理论是又一种能够支持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 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的一种学习观点。“抱持统整式语文观的老师和他们的学生共同拥有他们的语文课程。老师设计、发展长程的研究单元 (称之为‘主题式单元’) , 如此学生才有充足的机会在各种有意义的情境中使用语文。”[2]从语文能力的评价理论看, 国际阅读评价体系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大致包括:获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反思与评价。从国际阅读能力测试的发展形势来看, 更重视联系与整合, 这就带来阅读形式随着目的的改变而改变。[3]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分解教学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设定, 应考虑到依照课程标准, 做到单元整体架构。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课时内容结合起来, 就要教师有意识针对性地把课程标准落实到单元整体目标与课时目标。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三级目标比照落实:

“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标准一致, 简单地说, 就是要教‘课程的语文’”。[5]单元整体教学和单元教学相比呈现出内容整合, 目标精简, 以及学习方法的自主探究性。依据课程内容设定合理的单元整体目标, 分配课时内容, 将“整合”的思想融入阅读与实践, 贯穿于学习始终。

二、整合教学内容

1.整合教材

表达是集语文听、说、读、写为一体的一种能力, 语用体验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教师可基于表达解读教材, 促进言语运用。“学生阅读课文获得信息, 这只是语文教学一个显在性的行为。学生阅读课文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 则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6]关注作者表达就是在单元整体教学中, 围绕“表达”层面对教材进行整合、比较, 并以此为载体训练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根据言语运用的目的合理调整单元教学顺序, 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12课《有趣的实验》, 教学目标之一:“品读科学家斯帕拉捷好奇猜想到四次实验得出结论, 学习文章中实验过程描写得生动有序, 并尝试练笔。”教师把单元习作4“有趣的蚂蚁实验”作为了这篇课文的延伸练笔, 让学生制作和12课相似的实验记录表, 根据“试验目的”记录实验过程的四次“猜想”“操作”“结论”, 然后写自己的有趣实验。学生能感悟到观察、思考、实验, 因为好奇心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及运用表达的技巧。

单元整体教学还可以把同主题的文本表达在对比阅读中, 走向学生可选择的言语运用。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描写祖国风景的文章, 表达上风格迥异, 《三亚落日》作者连续观察, 按照时间顺序细致描绘, 文中比喻、拟人, 联想丰富。《烟台的海》以冬春夏秋季节变换的顺序描写, 把景与人融合一起。《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游记, 移步换景的手法, 让读者鲜明感受到游览的顺序。作为指向言语运用的单元整体教学, 延伸练笔可以设计为“运用2、3、4课学到的一两种描写方法, 写一处自己熟悉的风景。”还可以让学生批注自己的作文, 点评伙伴的优秀习作方法。

以单元为整体基于写作进行解读, 可以多角度出发, 特级教师魏书生对一篇文章基于写作进行解读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借鉴[7], 他从“分析思想”“分析选材”“分析结构”“分析表达方式”“分析语言”五个纬度展开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参照语文课程标准从表达运用的角度调整适合的高度。

2.整合学情

学校设计校本的探究方案, 作为学生前置性学习材料, 同时也是学情调查。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不同, 自然产生阅读差异, 教师能否把这用差异整合成自己的教学资源, 利用差异推进教学, 让不同学生获得多层次发展。

利用学生前置性学习产生的问题, “你自己的疑问”“团队交流后还无法解决的疑问”, 根据学情反馈, 合理地调整教学的核心内容, 同时把不同的疑问和解决的问题化为教学推进的资源。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主题为“诗文精粹, 走进经典”, 有些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提出喜欢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的青少版, 因为读原著困难。教学中, 教师把本单元的探究重点放在经典原文与课文对比阅读, 探究发现。学生对比阅读《三打白骨精》, 探究原版描写的特色, 咀嚼文字, 感受精彩;学生又把课文《螳螂捕蝉》与寓言成语原文故事对比, 发现原文故事用词的精准、精炼。学习后, 引发了学生读经典名著原版的热情。

依照学情整合探究内容, 还可以利用课堂上学生的差异与层次, 捕捉整合的信息。例如:针对一篇文本不同的阅读批注, 教师指导学生灵活有效地使用多种阅读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 激发学生个性思维的碰撞, 培养他们的研究性思维;针对一组文章的比较阅读, 学生对比探究同一主题的不同写作角度、表达方法、语言特色, 而达到单元整体阅读的立体认识, 从而深入理解, 悟得方法。教师要能从知识传授转向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上来。

三、优化教学方法

1.落实“四类课型”

教师整合教学重点, 展开单元整体教学, 主要的学习流程为:基础整体感知———重点体验运用———提升整体感悟, 课型可分为单元导读课、单元探究课、单元延伸课、单元整理课等四种。

2.推进“三性学习”

单元整体教学前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份“探究方案”既是学情调查, 又是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前置性学习的手段。例如:

准备性学习让学生了解目标、提出疑问、尝试学习、搜集资料, 是学生进行单元自主学习的首要策略。学生在准备性学习中需要团队交流合作的部分可以放在课前早读时间。教师利用学生交流的重难点, 及时删减或调整自己的针对性教学内容。

针对性学习利用问题呈现、引导提升、合作探究、实践运用, 更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满足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需要, 要求设计教学时要进行差异性设计,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 还是教学策略的筛选、教学过程的安排, 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要。”[8]关注学生学习起点水平, 在课堂上提高他们的学力水平, 让学生“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产生变化, 能够提炼学习方法, 适时迁移学法。

延展性学习的策略选择为回顾与冥想、反思与评价、积累与发现, 呈现同类主题的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教师可以选择使用。

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合适的整体教学的“探究方案”, 并合理使用,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方法。探究方案的设计建立在科学设定单元整体目标的基础上, 依据学生实际需求, 同时考虑教学的快捷有效, 尽可能避免学生大量书写, 以最短的时间做最高效的单元预习。调整难于操作的设计, 考虑团队合作交流的方式和时间。对方案的评价可以让团队评定和教师评定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对方案的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3]李怀源.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建构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3, 24~28.

[2]C.C.Pappas, B.Z.Kiefer, L.S.Levstik.林佩蓉, 蔡慧姿译.统整式事文教学的理论与实务[M].台湾:心理出版社, 2003:2.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2~13.

[5]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20.

[6]王荣生.语文教学的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17.

[7]魏书生.魏书生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2013:129~130.

篇4:人教版十二册1单元语文教案

《负数1》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负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生活情境中负数有关资料,如气温、收支,股票涨跌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银行有存钱和取钱……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

象吗?(课件2、3、4、5、6)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7)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课件8)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课件9)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说一说。(课件10)

生活中还有能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吗?

4.进一步认识“0。”(课件11)

以温度计为例,观察“0”的作用?

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5、联系生活中的气温;进一步感受正负数的应用。

(1)介绍温度计相关知识。(课件12、13)

(2)一次读出4个城市的温度。(课件14、15、16、17、18)

三、练习应用

(1)辩一辩:

“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课件19、20、21、22)

(2)做一做:指出下面数中的正负数。(课件23)

(3)填一填: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课件24)

四、课堂小结:(课件25)

五、课外拓展:

负数的历史。(课件26、27、28、29、30)

六、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

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读作:负六。“-”,叫“负号”。

篇5:人教版十二册1单元语文教案

整理人:胡海莉

一、重点词句

娓娓动听戛然而止身临其境前仰后合矜持赫然铭刻绿荫如盖引人入胜 沐浴馥郁晦暗虐杀沦陷惩戒信笺

二、重点句子

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三、课文内容

(一)成长足迹

“阅读材料”共选了5篇文章,都是回忆小学生活的。

《难忘的启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作者沙健孙。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课文是按照“我”对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怀念对启蒙老师的回忆启蒙老师对“我”的影响这样的顺序写的,其中回忆部分的三件事是全文的重点。

《老师领进门》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作品。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阅读时要体会文章通过哪些具体事例的叙述,表达出对田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让我们深深感到,启蒙老师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文章用深情的回忆、具体的事例说明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一个优秀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叙述生动,行文简洁,是本文的特色。

《新来的王老师》是一篇小说。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蔡林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自己是“差生”,“没人提问我的”,“大家这么认为。我,我自己也承认。”所谓的“差生”首先是失去了自信心。针对蔡林的这种心态,王老师对症下药,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其实这个“差生档案”是一个个名人小时候的“缺点”,他们的成就今天已经人所共知,他们是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忘不了的笑声》是一篇描写同学的文章。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写作角度别出心裁。阅读时要注意文章选择的写作角度,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班同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角度把他们写下来。

《作文上的红双圈》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黄蓓佳。文中提到的《补考》一文是她的处女作,由于这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至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所以作文《补考》可以说是她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阅读时要让学生体悟这一点,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倾诉出来。

(二)依依惜别

“阅读材料”中有5篇文章,都围绕着“告别母校”这个话题,但文体各不相同。

《给老师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学生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在信中,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给老师写信,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陌生的事,阅读时着重要体会作者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演讲稿。文中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学生可以以此为范本,学写演讲稿。

《给校长的建议》是一位六年级毕业生写给校长的信,侧重于提出建议。信中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开放图书室的建议。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办法,言辞恳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母校表达了热爱之情。以这封建议书为范例,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学校存在的不足,学习本文的写法,向校长写一封建议书。

《同学录》是一首短短的诗。同学录,是种在校园里永远的记忆,是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这首诗也是一个情味浓浓的倡议,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录的作用,也来做一个自己班级的同学录。《毕业赠言》中选登了两组赠言,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老师给学生的。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能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祝愿。

四、口语交际

临别赠言

——口语交际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尾声,我们很快就要毕业了,一提到“毕业”这个词,你就会想到什么?

2、师生交流眷恋之情。

二、回忆

1、还记得六年前,你第一次跨进校门时的样子吗?

“曾经”与“现在”,学生交流。

2、出示六年中的照片,与学生共同回顾六年的成长道路。

3、说一说六年中印象最深刻的事。

三、指导写临别赠言

是呀,我们很快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曾经的酸甜苦辣现在都变得如此珍贵。在即将离别之际,留下我们真挚的话语,送上我们美好的祝愿,将使我们一生感到幸福而充实。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来学写毕业赠言。(板书:临别赠言)

2、前些日子,同学们早已自发地书写毕业赠言了,可读来感觉索然无味。那毕业赠言到底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这两条赠言。

(1)出示:

A、作为同学,我要提醒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B:在我们班你是最调皮的一个。多少次,你曾逼出同学的眼泪;多少次,作为组长的我收不到你的作业。难道你真就这样恶劣?不是的。我的桌椅坏了,你会自告奋勇为我拧上螺丝;看到同学进网吧,你会悄无声息地让我把情况告诉老师。亲爱的同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振作精神,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今后学习中有困难,尽管来找我。

(2)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哪条毕业赠言好,好在哪里?

(4)教师小结:毕业赠言作为临别的话语,有回忆,有祝福。浓浓的友情蕴藏其中,个中滋味也许只有当事人才能懂。(板书:回忆祝福)

3、过渡:我们知道了毕业赠言写些什么,怎样写好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适当加入四字词语、古诗、名言能让它更具内涵。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四字词语、古诗词、名言,更好地书写毕业赠言。

四、口语交际

将你对老师或同学的临别赠言读给大家听一听。

五、总结

配乐出示教师赠言

同学们:

孩子们,在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我们共同度过了充实而又快乐的时光,老师喜欢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

知道吗?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如果你们奋斗了,努力了,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老师也会感到莫大的幸福!

请你们记住,无论你们走到哪里,老师都会为你们深深祝福!

老师

第十二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

备课人:胡海莉

写给---------的一封信

一、好词好句:

光阴荏苒无私奉献循循善诱声情并茂津津有味茅塞顿开书声琅琅发奋图强不骄不躁看着妈妈日渐增多的白发,看着妈妈日益深刻的皱纹,看着妈妈渐渐弯曲的身躯,孩子心中有无尽的感激,但都汇成一句:妈妈!我爱您!

我好比一只小鸟,每根羽毛上有着您的深情抚爱和谆谆教导,让我在外面的天地间自由飞翔,您的臂膀好比大树,永远是我温暖的家。当我已经能自由翱翔,老师,您可知道,您是我双翼下振翅的风。

您的教诲催我风雨兼程,我的祝福伴您昼夜心耕。一路上有您的教导,我才没有迷失方向;一路上有您的关注,我才能顺利实现理想!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随着现代化通讯设备的日益、完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写信是比较传统、实用的方法。你给自己亲友写过信吗?

(二)、学习乐乐给表哥的信:

1、快速默读乐乐给表哥的信(屏幕出示)说说信的内容

(信的内容:“我”和表哥国庆节曾见过面;元旦庆祝会上“我”被宣布为优秀少先队员,还表演了节目,希望表哥来信告诉我怎样过元旦的情况、盼望春节能再见面,告诉表哥他要的书已经买到,寒假带去。)

2、结合信的内容,想想写信的用处。请同学说。

3、与电话、传真相比,你认为写信有哪些优点?

预设

(二):由班级实际情况转学的同学或老师的来信,设置大环境背景,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需求。

(三)、学习书信的格式

明确:给亲友写信首先要学会如何写

速看屏幕,研究信的格式有什么特点?

1、逐项讨论,汇报,师板书:

称呼 第一行 顶格 冒号

正文 另起一行 空两格 写完一件换一行,先写重要的事

祝愿语: 接正文(祝你),换行顶格(快乐)

或另起一行空两格 再另起一行顶格

演示投影,以帮助理解

姓名 祝愿语的右下方(特别要注意代人写的信)

日期 姓名的下面(写信日)

(顺口溜:第一行顶格称呼加冒号;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事情多要分段写,要紧事情写前面;祝愿语,可接正文写,也可另起一行空两格,再另起顶格 祝愿词,最后写信人姓名和日期。)

2、信与一般文章有什么不同?

(一、格式不同:

二、内容有所不同。文章一般要围绕一个中心写,而信的内容比较广,想告诉对方什么就写什么。)

(四)、学习信封的格式:

1、(屏幕出示信封):研究信封的写法,学生回答;

2、总结:信封上收信人的地址与写信人的地址不可写颠倒。收信人姓名后的称呼是给邮递员看的,不能用“父亲”等诸如此类的话。

3、作业:

上一篇: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总结下一篇:世上没有后悔药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