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初中物理总复习--经典题解(初二部分)

2024-05-24

很好的初中物理总复习--经典题解(初二部分)(精选1篇)

篇1:很好的初中物理总复习--经典题解(初二部分)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讲:声现象

知识网络

考点分析

考查的重点、热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2)声音的三种特性;(3)噪声的来源及控制;(4)声的利用;(5)与声相关的探究实验;(6)联系与声相关的实际问题。

经典题解

【例1】如图1—1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如图1—1乙所示,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 可以传播声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敲响说明音叉在发声,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推理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生活经验知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除此之外,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水也能传播声音。

启迪:学会抓住题目中关键字句,由现象归纳出其物理知识;学会在生活中关注物理知识的运用。【例2】 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实验分析与结论。

解析:此题有多种解法,这里只介绍一种解法。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钟。实验步骤:①把小闹钟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人大广口瓶中,听小闹钟的铃声,要求能听到明显的铃声。② 用橡皮塞盖在大广口瓶上并塞紧。要求不漏气。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

实验分析与结论:瓶内空气与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出来的,即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启迪: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设计环节,重点是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结论的分析,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并具有开放性,在设计方案时要体现控制变量法,符合安全原则,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过程和方法考查的理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二讲:光现象

知识网络

考点分析

考查的重点、热点:(1)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与应朋;(2)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3)红外线、紫外线的特征及其应用;(4)与光现象相关的实际问题。

经典题解

【例1】画 由图2—1中光源A点发出的被平面镜 L反射后经过B点的反射光线。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解析:如图2—2所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用对称法画出A点的像点A′,连接A′B(提示:镜前是反射光线,用带箭头的实线表示;镜后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用虚线表示),A′B与L的交点就是入射点O,OB就是所求的反射光线.连接OA,为反射光线 OB的入射光线。

启迪:(1)平面镜成像时,由光源上一点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是发散光线。沿光的传播方向没有交点,故不能成实像。但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存镜后有交点,是虚像点。

(2)如果物体的某一点经过反射成像,则反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定经过像点,利用这个性质能给我们作光路图带来很大方便。

(3)本例中,虽然题中只要求画出反射光线,但最后一定要把入射光线AO画出,否则,画成图2—3的形式,光路图就不完整了。

【例2】一盏探照灯装在看台上,灯光朝西斜向下射到没有水的游泳池的中央,在将水池逐渐灌满水的过程中,池底的光斑将()。

A.向东移动 B.向西移动 C.先向西移动,后向东移动 D.静止不动

解析: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当光射到透明介质上时发生折射现象。本题中,光首先沿直线射向没有水的池底。池中加入水后,光在水面发生折射。且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根据入射光线不变、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也不变的道理,就可以解答本题。

如图2—4所示,一束灯光从东斜向下射向池底,在没有水时光线应沿直线传播,射向A 点;注入少量的水时,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射向B点;水面上升后,光线在水面折射,射向C 点。图2— 3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4中入射光线是相同的,所以两条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也是相等的,但入射点向东移。这些折射光线都是平行的,并且逐渐向东偏移。正确选项为A。

启迪:(1)本题把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现象有机联系在一起考查,解题时应注意物理现象的变化及其特点(如加水前后)。(2)比较折射角大小去解题会简捷些。

【例3】(大连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某同学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如图2—5所示是这位同学做完实验后在自纸上留下的记录。其中M N是他实验时画出的玻璃板的位置,A、B是两次实验中点燃的蜡烛所在的位置,A′、B′分别是他找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而镜的目的是。

(2)根据该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实验记录,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为什么?(3)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点燃的蜡烛在玻璃面上可以成像;又因为玻璃具有透光性,在玻璃的另一侧不仅可看到像,还可以看到另一支蜡烛,这样便于移动蜡烛,使它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来确定蜡烛像的位置。本次实验中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一次相等另一次不等,不能总结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玻璃有一定厚度,玻璃的两个表面都能成像。

本题的答案为:(1)容易确定像的位置;(2)不能,因为两次实验记录的像和物到玻璃的距离,一次相等一次不相等,没有共同特点;(3)玻璃有一定的厚度,玻璃的两个表面都能反射光线,并分别能成像。

启迪:本题是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求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善于观察并从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不放过实验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例4】(镇江市)如图2—6(a)所示,直线AB是光滑木板与棉布的分界线(木板与棉布处在同一水平面上),然行使一个小线轴(如缝纫机上的线轴)沿着与直线AB成一角度的方向PO匀速滚动,可以看到,线轴在棉布上滚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如图2—6(b)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传播方向也发生了改变。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1)由图(a)可知当线轴的甲轮刚接触到棉布时,其速度的大小将变,此时乙轮速度的大小将变。

(2)从图(a)、(b)两种类似现象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而发生折射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3)在你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是否运用过本题的研究方法?请列举一例说明。答:。

解析:本题中线轴的甲轮从光滑木板运动到与棉布接触时,由于受到了棉线上阻力的作用,使甲轮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甲轮速度大小将变小;而甲轮与棉布接触时,乙轮仍在光滑木块上运动,不受阻力作用,故乙轮速度大小不变;通过(a)(b)两图的类比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发生折射的原因可能是光的传播速度发生了变化;初中物理中关于运用类比法的例子是比较多的。

本题的答案依次为:(1)变小,不变;(2)光的传播速度发生了变化;(3)水流类比电流等。启迪:(1)本题是集物理知识与物理方法为一体的新题型,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研究方法。(2)通过类比,可直观感性知道“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发生折射现象”的原因。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三讲 透镜及其应用

知识网络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考点分析

考前重点和热点:(1)凹、凸透镜的判别。凸透镜焦点的确定及焦距的测量。(2)透镜的特殊光路图。(3)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4)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5)近、远视眼判别及矫正。

经典题解

【例1】小明用焦距为l0 cm 的放大镜去观察邮票。想看清楚邮票上的细微之处,这时放大镜与邮票问的距离应是 cm。

解析: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用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把凸透镜靠近要观察的物体,让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小于焦距,透过凸透镜就可以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题中放大镜的焦距为10 cm,因而邮票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应小于l0cm。

启迪:本题考查光学仪器之一的放大镜的应用,解答这类光学仪器应用题时,应密切联系相关的光学知识进行分析。

【例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第一小组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

第一、二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地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以上数据你能访到什么结论?(写出两条即可)

解析:(1)分析光屏找不到清晰像的原因,可能有:① 蜡烛的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② 蜡烛放在焦点上;③ 蜡烛放在焦点以内;① 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离焦点过近,成像较远,光具座不够长。光屏承接不到像。

(2)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① 凸透镜焦距一定且成实像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越远(近),像离凸透镜越近(远);② 在成实像情况下,物距相同时,透镜焦距越大,像离透镜越远;③ 物体到凸透镜距离大于1倍焦距,成倒立的像。

启迪:此题把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结合一起考查。解题时应在已做过实验基础上,运用实验知识查问题找原因。实验数据分析对比得结论,关键在于正确找出有可比性的对应组的数据。

【例3】如图3—l所示,B 为AC 中点,蜡烛烛焰通过凸透镜后在右侧的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A.应该放在B、C之间 B.应该放存A、B之间 C.应该放在 B点 D.可能放在蜡烛的左侧某处

解析:由“蜡烛烛焰通过凸透镜后在右侧的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缩小的像”及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蜡烛烛焰应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而像应位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本题中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要大于像与凸透镜问的距离,即凸透镜应该靠近光屏。答案为A。

启迪:本题考查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解题时注意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在实验探究时可总结这方面规律(如例3),也可用作图成像法显现这方面的规律。

【例4】爷孙两人各有一副眼镜,看起来几乎一样。但其中一副是远视眼镜(老花镜),另一副是近视眼镜.不准用手触摸眼镜片,如何区分? 请说出3种方法。

解析:表面上看是区分眼镜,但实质上是考查怎样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因为近视眼镜片是凹透镜,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区分方法如下:

(1)太阳光聚焦法:把眼镜片正对太阳光,能会聚太阳光得到最小最亮光斑的就是凸透镜,即远视眼镜。

(2)近看法:把眼镜片放在书报上,看到的字迹放大的就是远视眼镜。(3)远看法:平举起眼镜,看远处物体通过眼镜后能成倒立像的是远视眼镜。

启迪:区分凸、凹透镜,应从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成像规律两方面的不同之处去思考,因此,区分方法实质是聚焦法和成像法。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四讲:物态变化

知识网络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考点分析

主要考查的内容有:① 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分析;② 运用物态变化概念、产生条件和特性,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③ 熔化、凝固和沸腾等物态变化过程的实验探究;④ 熔化(凝固)和沸腾曲线的理解。考查重点和热点归纳为:物态变化的判断、解释和应用。也就是运用物态变化知识去分折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自然现象。

经典题解

【例1】冬天人嘴里呼出的“白气”与夏天剥开冰棒纸后冰棒周围冒出的“白气”各是如何形成的? 解析:这是考查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冬天气温低,人们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呼出后遇冷而液化为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看上去像是呼出一股“白气”;夏天,气温较高,冰棒剥开包装纸后向空气吸热,使它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类似的比如眼镜起“雾”,打开冰箱门冒“白气”,水烧开后向外喷“白气”,也属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启迪:解释物态变化现象,应抓住物态变化的本质,注意变化过程.例如解析中五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液化形成的,本质上都是“遇冷”液化,但具体变化过程就不尽相同。

【例2】(北京海淀区)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有()。A.打开暖水瓶盖,从瓶口冒出的“白气’形成的过程 B.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

C.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过程 D.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

解析:物态变化的六个过程中,有三个放热过程:凝华、液化、凝固,另三个是吸热过程:升华、汽化、熔化。选项A 的“白气”是液化现象,属于放热过程;选项B樟脑球变小是升华现象,属于吸热过程;选项C冰花形成是凝华现象,属于放热过程;选项D钢水变成钢锭是凝固现象,属于放热过程。综上分析可知答案应选B。

启迪:本题考查物态变化及其条件。解题应把判定某一过程是什么物态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有机联系起来分析判断。

【例3】(云南省)小明在做一种物质熔化的实验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1)根据实验数据在图4—1中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2)物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该物质的熔点是 ℃。(3)该物质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解析:(1)根据实验数据,用描点作图法可得出该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熔化图象,如图4—2。

(2)由题给实验数据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这就是该物质的熔点。(3)从实验数据和熔化图象可知,该物质是晶体。

启迪:本题考查绘图、识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实验数据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描点作图法,以及晶体和非晶体区别。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五讲:电流和电路

知识网络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考点分析

考查重点和热点:(1)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串、并联电路的连接、识别和作电路图。(3)电流及其测量,正确使用电流表。(4)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以及这些规律的应用。(5)家庭电路的组成,安全用电常识。

经典题解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B.在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C.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通草球时,能将其吸引来,则这通草球一定带正电 D.接有电源的电路中一定有电流流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荷的概念、两种电荷问的相互作用和电流的方向,以及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等。大家知道,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故选项A 是错误的。根据电流方向的规定,可知选项B是正确的。两物体靠近时相互吸引,存存两种可能:(1)两物体分别带异种电荷;(2)两物体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只有在两物体相斥时,两物体同时带电,且带同种电荷。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电路中具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电路中要有电源且电路必须是闭合的,所以选项D也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为选项B。

启迪:本题是知识性较强的选择题,解题时必须用相关知识与选项一一对照,“去伪存真”,把正确选项选为答案。

【例2】如图5—1所示,(1)如果只闭合开关S1、S2时,灯泡L1、L 2是怎样连接的?(2)如果只闭合S3,L1、L 2又是怎样连接的?(3)如果只闭合S2、S3,L2还会亮吗?

解析:此题考查识别电路的能力。解这类题一般用电流法:从电源正极出发,沿接线寻找电路的通路,回到电源负极。

(1)当闭合开关S1、S&lv;SUB>2时,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首先到达B点分成两条支路,一条支路电流经S1、L2到C点,另一条支路经L1 到C点。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两股电流从B点分开到C点汇合,最后合在一起经S2流至A 点,回到电源负极,所以这两条支路中的L1和L2是并联。

(2)当只闭合开关S3时,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至B 点,流经L1、L2和S3后,从A 点回到电源负极,流经两灯泡的是同一股电流,所示L1、L2是串联。

(3)当S2、S3同时闭合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电流从B点经L1可以通过S2直接到A 点,回到电源负极,不必再经L2和S3,也就是说S2闭合以后,L2被短路了,短路时L2上无电流流过,所以L2不会亮。

启迪:(1)识别电路串联还是并联的方法很多,本例解用电流法,这是常用的方法。(2)分析电路应考虑电路的三种状态,注意短路问题。

【例3】如图5—2所示电路,判断此电路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别电路的能力。在识别不规范电路时,可用“‘节点法”。节点法:识别电路的过程中,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电源、用电器的导线两端点均可以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两端的公共点,以识别电路连接方式。

运用“节点法”可知,A、B、C其实是同一点,这点接在电源负极上,D、E、F其实也是同一点,这点通过开关S接在电源正极上,也就是灯L1、L2、L3连接在公共点A、F之间,这三盏灯是并联的。等效变换后的电路如图5— 3所示。可见,此电路是并联电路。

启迪:节点法是识别电路的串、并联连接的又一种方法,简捷是这种方法显著优越的地方。【例4】根据图5—4所示的电路图将图5— 5中的实物连接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的能力。解题应先看清电路,识别电路的连接方式,然后将元件符号与实物对应起来,再把实物作正确的连接。其连接方法:一般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沿着电流方向和通路,把元件一个个连起来,最后连到电源的负极。在具体连接顺序上,按电源正极→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 开关 S→电源负极。据此把元件实物逐个依次连接起来,如图5— 6所示。

启迪:连接实物电路应注意:(1)方法是:电源正极→用电器、开关→电源负极,(2)连接顺序,可“先干(路)后支(路)”或“先支后干”。(3)检查正确无误后,才闭合开关。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六讲:电压和电阻

知识网络

考点分析

考查的重点和热点:①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与读数;② 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导体电阻与其它因素的关系;③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与连接方法;④ 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关系去分析简单的电路问题等。

经典题解

【例1】如图6—1所示的滑动变阻器的四种接法中,当滑片P 向右移动时使电路的电阻变小的接法是()。

解析:找准滑动变阻器的那一段电阻线连人电路是解题的关键。判断方法有两种,一是电流流向法。如(A)图,电流的路径是由C→P→B,电流流经PB段,当滑片P 向右移动时,PB段接人电路的电阻线变短,电阻变小。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二是直观法,就是看接人电路的接线柱是滑动变阻器下端的哪一个,靠近它的哪部分电阻线是接人电路的。如(B)(C)两图,都接的是A 接线柱,则接人电路的就是AP段电阻,正确判断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哪段电阻线,当电阻线接人电路的长度增加时,变阻器接人电路的电阻增大;反之,变阻器接人电路的电阻将变小。变阻器原理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很多,是联系实际问题的题源背景,这一点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启迪:分析与变阻器相关的问题的关键是接入电路的电阻线,当滑片P 向右移时,接人电路的电阻线部分变长,电阻则变大,与上端的接线柱接在何处无关。正确答案为(A)、(D)。

【例2】(长沙市)在如图6—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是6 V,电压表示数是2 V,电压表测的是灯 两端的电压,灯L1两端的电压为 V。

解析:用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电压时,电压表应与该元件并联,所以图6—2中的电压表测的是灯L2两端的电压。从电路图可知,灯L1、L2串联。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串联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U1+U2,由此可得灯L1两端的电压U1=U-U2=6V-2V=4V。

启迪:解题的关键在于看清电路,电压表测哪里电压,电路连接方式是怎样的,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求解。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七讲:欧姆定律

知识网络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考点分析

考查的重点和热点:(1)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综合应用;(2)用伏安法测电阻;(3)电路变化分析和电路故障分析。这类考题知识覆盖面大,重复率高,难度可大可小,创新性强,这都值得关注。

经典题解

【例1】(南宁市)如图7—1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l=5 Ω,R2= 15Ω。

(1)若开关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示数为0.2 A,则电源电压是 V。

(2)若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0.9 A,则通过电阻R3的电流是 A。

解析:(1)当开关S1、S2都断开时,电阻R1 与R2串联,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为R==R1+R2==5Ω+15Ω==20Ω,电源电压为U=IR=0.2 A×20Ω=4 V。

(2)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阻R 1与R3并联,R2被短路,此时R1与R3两端的电压均为电源电压,即4 V,通过R1的电流为 I=U/R1=0.8 A,根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I=I1+I3所以通过R3的电流为I3=I-I1= 0.9 A-0.8 A=0.1 A。

启迪:本题主要考查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解题时首先要看清电路及其变化,然后运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特点求解。

【例2】(广州市)给你一个电池组(已带开关S0,如图方框内所示),一只电压表、一个已知阻值为R0的电阻,一个开关S和几根导线,利用上述器材设计只需连接一次电路就能测出未知电阻Rx阻值的方法.要求:

(1)在图7—2内画出电路图。

(2)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并用符号表示测量的物理量。(3)写出电阻Rx阻值的表达式。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解析:用伏安法测电阻需要一只电压表、一只电流表.而本题只给一只电压表,另给了一只已知阻值的电阻R0。于是我们想到是否可以利用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跟电阻的关系:Ux/U0==Rx/R0。因此只要用电压表分别测出U0和Ux,就可以用Rx=R0 Ux/U0来求出Rx。

由于题目要求只连接一次电路,而且只给了一个开关,所以不能做到只用一只电压表来分别测出U0和Ux,但串联电路电压关系U=U0+Ux,这里U是电源电压。因此U0和Ux两者中,用电压表测出其中一个电压;再通过开关的切换测出电源电压,就可得知 另一个电压。根据以上考虑,可设计出电路图。

(1)电路图如7-3所示;

(2)实验步骤:① 闭合开关S0,断开开关S,读出电压表示数Ux;② 闭合开关S0、S,读出电压表示数U;③ 断开开关S0、S。

(3)电阻的表达式:

启迪:本题是伏安法测电阻的拓展问题,解题关键在于运用等效思维方法,灵活运用电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3】(贵阳市)我们已进行过“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1)请你在上边方框中画出该实验的电路图。

(2)① 由于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探究某一因素变化对电流的影响时,必须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即采用了 法。② 图7— 4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其中表示电压不变,电流随电阻变化的图象是 图; 表示电阻不变,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象是 图。(选填“甲”或“乙”)

(3)在探究过程中,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4)实验的结论是:

① ;②。解析:(1)实验电路图如图7—5所示。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2)① 我们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欧姆定律。根据图象知识可知,表示电压不变,电流随电阻变化图象是甲图;表示电阻不变,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象是乙图。

(3)在探究过程中,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改变电阻两端电压和保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4)实验的结论是:① 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② 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最后综合两者,归纳得欧姆定律。

启迪:本题来源于课本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解题时应运用控制变量法和图象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八讲:电功率

知识网络

考点分析

考查重点、难点:(1)电能表的使用;(2)电功率的理解与运用,对常用家用电器的铭牌、规格、电路的认识和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理解;(3)测量灯泡的功率;(4)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电学知识解决问题。

经典题解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例1】小明家的电冰箱铭牌如下表。小明在家用电器只有冰箱工作的情况下,观察冰箱从启动到停止工作用了6 min,电能表转盘转了18圈。则冰箱以标定耗电量工作时,一天实际工作 h,启动 次,每消耗1度电电能表转盘转 圈。

解析:冰箱一天实际工作时间

一天启动的次数 min消耗的电能

W′=0.12kW×0.1h=0.012kW·h 电能表每转一圈消耗的电能为

每消耗1度电电能表转盘转过的圈数为

启迪:本题考查对用电器的规格、铭牌的认识和相关的计算.在理解电能表一些参数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简单的代数运算即可求出答案。

【例2】(泉州市)甲、乙两个电阻R1=6OΩ,R2=75Ω,它们允许消耗的最大功率分别是15W 和3 W。若把它们接入某一并联电路,则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

A。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例3】有一个电压值可任意选取的电源,有若干根电阻值相同的电阻丝。现把一根电阻丝接在电压值为U 的电源上,通电1 min,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为Q,要想使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为3Q,应采取哪三种最简单的不同方法。

解析:根据Q=I2Rt及导出公式Q=U2t/R可采取的方法有:

方法一:由Q=I2Rt可知,把一根电阻丝仍接到U 两端,通电时间延长为3 min,则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为3 Q。

方法二:由Q=Ut/R可知,把三根电阻丝并联接在U两端,通电仍为1min,则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为3Q。

方法三:由Q=U2t/R可知,把一根电阻丝接到电压为 产生的热量为3Q。

启迪:灵活运用公式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现解电学问题的变通性。

【例4】 李明同学从商店里买来一个电热毯。使用中有时感到温度太高,他想用一个开关和一个电阻把它改装为两档,使电热毯在单位时间内的发热量为原来的一半。厂家说明书上只写着额定电压为220 V,没有其他额定指标。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完成这项改装。要求:(1)画出电路图;(2)推导出所用电阻大小的计算公式;(3)指出安装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解析:(1)依题意要使电热毯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变为原来的一半,那么电热毯两端的电压应变小,需要串联一个分压电阻。设计电路如图8-1所示。

U 的电源两端,通电1 min,则电阻丝18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3)在安装串联电阻时应注意:① 必须绝缘,防止漏电而出现触电事故。② 串联电阻的散热条件要好,以防火灾。③ 考虑串联电阻的额定功率的大小。以防电阻自身烧毁。

启迪:本题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性试题,应从设计的目的要求、依据、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九讲:电和磁

知识网络

考点分析

本讲知识点比较多且琐碎,主要的考点有: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的性质;安培定则及应用;电流的磁场;电磁铁的性质;电磁感应现象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能量转化、换向器的作用;电能的输送等内容。其中,安培定则、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磁感应现象与感应电流的问题是中考的热点。

经典题解

【例1】以下有关磁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A.相互吸引的两钢棒,一定都是磁体 B.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

C.同名磁极相互吸引,异名磁极相互排斥 D.指南针能指南北是受地磁场的作用。

解析:相互吸引的两钢棒,可能都是磁体,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也可能只有一钢棒是磁体,它能吸引另一钢棒;磁感线是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极而假想的曲线,并不真实存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由于地磁场的作用,因此指南针能指南北。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启迪:本题综合考查了磁现象的基本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简单的磁现象中的基本实验和概念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例如,不能正确理解磁场和磁感线的关系,并且常画图表示磁感线,误认为B选项正确。

【例2】(广州市)通电螺线管上方放一个小磁针,小磁针静止时的方向如图9—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电螺线管c端为N 极,电源a端为正极

B.通电螺线管c端为N 极.电源a端为负极 C.通电螺线管d端为N 极,电源b端为正极 D.通电螺线管d端为N 极,电源b端为负极

解析:根据小磁针在磁场中N 极的指向与磁感线方向的关系,可知通电螺线管的c端为N 极,d端为S极。由安培定则可知,电流从b端流出,a端流入,即b端为电源正极,答案应选B。

启迪:本题综合考查磁场方向。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安培定则的应用。这类题形式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关键在于对磁场、磁感线、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安培定则、电源与电流等知识的纵横关系的理解和应用,注意变通性,提高应变能力。

【例3】(山西)下列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相同的是()。① 根据电流所产生的效应认识电流 ② 研究电流时把它比做水流 ③ 根据磁铁产生的作用来认识磁场 ④ 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A.①与② B.①与③ C.③与④ D.②与④

解析:① 通过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电流;② 运用类比的方法,用水流类比电流的特点;③ 通过磁场产生的效应来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④ 通过实际不存在的假想的“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由此可见,研究方法相同的是①与③,应选B。

启迪:本题考点较新颖,主要考查对物理学研究问题方法的了解。要善于总结,掌握力法,提高能力。

【例4】(柳州市)如图9— 2所示,在下面各种情况中,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是()。

A.S断开,ab向左运动 B.S闭合,ab向上运动 C.S闭合,ab向下运动 D.S闭合,ab向右运动

解析:在图9—2所示,装置中开火S断开,电路处于开路状态。电路中无电流:开关S闭合后,导线ab是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当导线ab向上或向下运动时都不能切割磁感线,则电路中无感应电流产生; 导线ab向右运动时,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此时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启迪:本题考查了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实验操作,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此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注意切割磁感线运动的相对性,不一定是导线运动,也可以是磁体运动。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十讲:信息的传递

知识网络 百分教育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与典型题解(初二部分)

考点分析

本讲内容要求不高,主要知道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以及电磁波在生活、生产的应用,都是科普知识内容,中考一般只作填空或选择题的内容,有些地市有时不作中考的内容范围。

经典题解

【例题】(镇江市)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旋钮调到没有电台的位置,并将音量开大,取一节旧的干电池和一根导线,靠近收音机,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一极相连,再用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另一极时断时续的接触,如 10—1所示,会听到收音机发出“咔咔”声,这一现象验证了 的存在。现将收音机放入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中的空气,重复以上实验,却发现听不到收音机发出的“咔咔”声,试分析:

(1)收音机放在真空玻璃罩中听不到“咔咔”声的原因是。

(2)谢老师在一次乘坐镇江商业城的电梯时,发现性能完好的手机接收不到信号,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答:。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判断。(简述实验方法)解析:图10—1中收音机发出“咔咔”声是由变化的电流产生的电磁波引起的,这一现象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1)把收音机放在真空玻璃罩中,听不到“咔咔”声,这是真空玻璃罩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2)商业城是由钢架结构构成的,电梯也是钢铁封闭产品,因而可能对电磁波形成屏蔽作用,从而使手机接收不到电磁波信号。

验证方法:把一个手机A放在钢罩内,用另一个手机B拨打手机A,看能否听到手机B 发出的声音。

启迪:本题以生活实际问题考查分析能力,以及猜想与验证的科学探究能力,解题应注意:(1)运用联想思维,分析对比电磁波和声音的传播。(2)对问题善于大胆猜想,勇于科学探究。

上一篇:优秀团体申报材料下一篇:第一次监理例会计量专监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