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课后习题

2024-05-20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课后习题(共15篇)

篇1: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课后习题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

一、本文的作者是朝文学家。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学逾.约俟.其欣悦叱咄..既加冠.负箧.曳屣.皲.裂媵.人以衾.容臭.烨.然緼.袍敝衣弗之怠. 三 阅读文章,回答有关问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

走.送之嗜.学致.书弗.之怠.既.加冠以书假.余以衾.拥覆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援.疑质.理俟.其欣悦硕.师执.经叩.问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礼愈至.四支.僵劲不能动 媵人持汤.沃灌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卒.获有所闻口体之奉.... 2 翻译句子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④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⑤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①揭示作者小时候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②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表明作者“尝趋 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觉得“先达”对“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谈谈你的理解.5结合课文,谈谈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那些学习秘诀?

6请写出你所积累的有关勤奋刻苦的名言警句。(最少三组)从文中找出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 勤学原因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什么作者要写同舍生的豪华衣饰?

9作者从那三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

一、本文的作者是朝文学家。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学逾.约俟.其欣悦叱咄..既加冠.负箧.曳屣.皲.裂媵.人以衾.容臭.烨.然緼.袍敝衣弗之怠. 三 阅读文章,回答有关问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

走.送之嗜.学致.书弗.之怠.既.加冠以书假.余以衾.拥覆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援.疑质.理俟.其欣悦硕.师执.经叩.问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礼愈至.四支.僵劲不能动 媵人持汤.沃灌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卒.获有所闻口体之奉.... 2 翻译句子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④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⑤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①揭示作者小时候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②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表明作者“尝趋 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觉得“先达”对“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谈谈你的理解.5结合课文,谈谈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那些学习秘诀?

6请写出你所积累的有关勤奋刻苦的名言警句。(最少三组)从文中找出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 勤学原因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什么作者要写同舍生的豪华衣饰?

9作者从那三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

答案:一 1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开国文臣之首”。当今文章第一“太史公”

刘基、高启宋学士文集马君则赠序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二shìyúsì chìduōguānqiè xǐjūnyìngqīnxiùyèyūndài

三 1跑特别喜欢得到不懈怠 放松已经借被子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提出疑问 询问道理等待大拿着请教周到①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②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③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④我站在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⑤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①余幼时即嗜雪

②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⑤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提要:①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信任,共同学习,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② 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才能出高素质的学子。

3提要:①学习要勤奋

②求师要诚心

③求学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等等

4(1)业精于勤,荒于嬉。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示例①现在我们的求学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

提要:② A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地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刻苦,不畏艰难,要有恒心。B 学习知识,是我们每个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胸中自有真乐,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才能学有所成。C我们求师要诚心,要尊师重道。

7、余幼时即嗜学 益慕圣贤之道以中有足乐者

8、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其不慕富贵,不畏艰难,刻奋读书,勤奋求知的思想境界。9 依靠精神的力量,强烈的求知欲战胜了物质上的贫穷。10读书难、从师难、求学生活艰苦

篇2: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课后习题

这是一篇赠序。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制诰,洪武十年(1377)致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马君则,以同乡后辈的身分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就文章的内容而言,作者主要以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作者简洁生动地叙述早年的经历:幼时酷爱学习,但因家境贫寒,无书可读,只得向人借阅。借到书,即使在严冬季节,也要自己动手抄录;为了取信于藏书之家,到期一定归还,可见得书之难。年长以后,仰慕圣贤的道统,渴望名师指点,且又并非容易的事;为了求师,不顾穷冬烈风,负箧曳屣,奔走于深山巨谷之中,以致足肤皲裂。生活上,自己也甘于贫苦,自得其乐。这些典型事例全面地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地克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笔墨酣畅,说理透彻,为下文的对比蓄满了气势。接着,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太学生的优越条件: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有教授相伴,有丰富藏书。这样,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结论只有一个: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主观上是否努力,确凿的事实,强烈的对比,得出了无可置疑的结论,完成了所要揭示的主旨。此后,又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和宗旨。

篇3: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课后习题

或许是由于对“课标”理解的片面机械, 初中文言文教学常常出现止步于“读懂”, 而不求“读通”, 造成有“言”而无“文”的畸变。我认为, “课标”的以上表述只是侧重于“言”而言, 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仍然努力达成“课标”中的关于文章阅读的相关要求, “言”“文”并重。唯如此, 文言文学习的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熏染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人教版、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初中语文教材都把《送东阳马生序》收在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篇出自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笔下的赠序, 是一篇劝学的典范性文章, 语言凝练, 对比鲜明, 很值得玩味。在教学过程中, 我在落实字词句教学, 疏通文意, 把握作者观点之后, 通过一组拓展题, 把教学导入了审美阅读的天地, 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交口称赞。现把具体的内容展示如下。

我设计的拓展题目分4个方面, 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题完成。具体题目是:

1.品味:对我最有震撼的语句 (找描写的句子) ;对我最有启发的语句 (找议论的句子) 。

2.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勤学的故事?示例:凿壁偷光 (匡衡) 。

3.创作:用一副对联概括课文内容或表达学习感悟。

4.代言:收到这篇赠序后, 马君则会对宋濂说什么呢? (有点文言味。)

文言文教学拓展的教学价值要想得以保证, 拓展的方向必须指向于文本、文言和文化, 否则就可能变成华而不实的作秀。自认为, 以上这几个拓展题目的设计之所以激活了这篇赠序的教学, 是因为它们符合文言文教学拓展的“三个向度”, 体现了“言”“文”并重的教学追求。

【向度一】指向于“文本”

好的拓展, 不应该脱离文本的地面, 而应该紧扣文本的发展点、动情点、空白点等关键之处, 拓出情趣。

拓展题目一, 引导学生在品味“对我最有震撼”的语句, 拉近了与作者的时空距离, 在“求学”这个共振点上, 激活了学生思维, 精彩发言层出不穷:

生1:最震撼我的语句是:“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求学的奔走之劳, 让我更懂得了要珍惜今天的优越学习条件。想起自己一到冬天, 就舍不得热被窝, 每天早起都怨气满怀, 我真感到脸红。

生2:最震撼我的语句是:“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宋濂的谦恭, 来自于他的求学心切, 他对老师的敬畏, 其实是源于他对知识的敬畏。虽然, 我们今天的师生关系应当更和谐、平等, 但带着一颗虔敬之心求学还是很必要的。

生3:最震撼我的语句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校长国旗下讲话要求我们“不和同学比吃穿”, 可我总还是不自觉地去比, 对老师反复提到已经被公派新加坡留学的学姐徐佳文初中三年都是穿妈妈做的布鞋的事例也不以为然。宋濂穿着“缊袍敝衣”, 却能“略无慕艳意”, 是源于他对学习之乐的深刻理解呀!

…………

品味“对我最有启发的语句”时, 学生发言也精彩不断。我想这里的精彩, 正源于成功链接了文本信息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成功开发了文本的动情点, 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又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向度二】指向于“文言”

在设计“代言”这个拓展题目时, 我犹豫了很久才加上了一个补充要求——有点文言味。犹豫是因为害怕初二的学生还适应不了这个要求, 这样的要求会抑制他们表达的热情。而最终加上这个要求, 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我觉得最能激发起学生探索热情的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 我相信大多数学生会愿意接受这个挑战;二是因为我觉得对于缺乏日常运用情景的文言文学习而言, 学生在写这段话时, 肯定会更自觉地调动他的知识积累, 创设尝试运用这个情境, 不失为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好途径。学生的表现, 带给我以惊喜——

●余三生有幸, 蒙宋公抬爱, 劳形作序劝余, 心中不胜感激。余虽无冻馁之患, 奔走之劳, 叩问之难, 亦当效公之嗜学、勤学、苦学。余定当惜此优境, 益用心于学, 不负公之厚爱。学路漫漫, 余将上下而求索, 以公为范, 专心于学, 以报公知遇之恩也。

●闻宋公教诲, 如醍醐灌顶, 备感贴心, 先表谢意于此。公之苦心已昭然于我心, 为学不易, 唯不畏险阻, 不思安逸方可成。古今贤人多读书以明志。何为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公以学识报国, 修史册, 荣列文臣之首, 生仰慕之至。生当循先达之道而行。公之教诲, 深契于心, 感激不尽。

●宋先达德隆望尊, 此赠序字字珠玑。公誉余为善学者, 余愧不敢当。今余业未精而德未成, 当得先达之志, 效先达之专, 以日有所进, 不负先达之厚望。

还有一名学生, 甚至写了一段“三字经”——

沐赠序, 心感激。悟甚多, 愧亦多。敬宋公, 借书读, 手自录, 计日还。为求学, 行深山, 刺骨寒, 苦也甘。衣袍敝, 无愧色, 得学问, 中足乐。想今朝, 条件优, 比宋公, 勤不够。专于学, 惜年华, 得长进, 谢先达。

我坚信, 学生在迁移训练中所获得的收获, 绝不亚于又学习了一篇新的文言文。这种指向于文言的拓展, 让学生在困顿、尝试、收获、成功的曲折体验中, 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

【向度三】指向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1988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诺贝尔获得者会议上, 曾经有人宣布:“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学习文言文, 如果不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渗透点、生成点, 承担起优秀文化传承的责任, 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就本文而言, 尽可能充分地汲取古仁人的治学精神的营养,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

如何加深学生对文中所渗透的治学精神的感悟呢?我想到了对联, 这个散发着传统文化熠熠光辉的表达形式。拟对联, 不同于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的感悟, 它需要学生“入得文本、悟得真意”之后, 再经过提炼加工, 留下最精粹的内容。于是, 这种形式更能引导学生进入沉思的境界, 得到更深的感悟。学生拟写的对联也很有一些趣味。

有的学生侧重于对内容的提炼——

●宋学士劝学用心良苦, 马君则善学定成大器。

●寻访名师不怕高山大谷, 专心学问何惧穷冬烈风。

●宋公当年学勤志笃, 终成国家栋梁;马生今朝言和色夷, 堪称青年翘楚。

有的学生侧重于表达对进取精神的感悟——

●勤学苦学卒获有所闻, 乐学善学终学业有成。

●为学悟道勤苦作伴, 精业成德专心为先。

●时已过, 先贤良言犹在耳;境虽迁, 后昆大义当经心。

篇4:《送东阳马生序》的文本价值探寻

一、寻找文眼

阅读文言文要筛除作者有意遮盖在文章表面的“浮云”,而要透过作品的语言,披沙拣金,寻找“文眼”,努力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文眼”者,文章之窗也。打开了文眼,文章的结构布局、作者的苦心经营,便一览无余。在教学中,多数教师立足于“嗜学”,以“嗜学”作为教学主线,但这又很难全面概括文章内容,无法有提纲挈领的效果。《送东阳马生序》的两段文字存在并行的叙述结构,即边叙写求学之艰,边描写求学之勤,宋濂求学的勤勉与艰苦贯穿文章的始末,水乳相融,以此达到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目的。而文末的“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恰是本文一气呵成的总结句,此中的“勤”与“艰”犹如渔网的总绳,一拉则纲举目张。抓住这二字展开教学,组织教学活动,课堂的教学思路一目了然。所谓教得清晰,学生也学得明白。因为文章分别呈现的是作者的求学之艰难和勤奋:无书之艰、无师之艰、生活之艰,借书、抄书、还书、寻师、叩问先达,从师。教学中,抓住了“勤”与“艰”,便遵循了文本特质,简化了教学环节,突出了教学内容,所谓“寻常二字,尽得风流”是也。

二、评点副词

副词在表情达意上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若能抓住极具表现力的副词,组织教学内容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体会宋濂的勤奋好学上,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细微的副词进入,体会其言外之意,细微中的精神世界。“录毕,走送之。”一个“毕”字,我们可以读出作者送书时的焦急、紧张的心理以及对新书、新知识渴求的心理。“益慕圣贤之道。”一个“益”,我们可以读出宋濂加冠成年后对圣贤学说的仰慕之情以及对知识文化的追求之心。“色愈恭,礼愈至。”两个“愈”,我们也可以读出作者求知若渴,生怕先达不教诲自己而学不到知识的恳切的态度。“则又请焉。”一个“又”字,我们又可以读出作者对学习的不倦、不厌、不满的求学态度,等等。

三、赏析写法

抓住文本的写法进行教学,在品评文章的艺术特色之中,感悟写法的魅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和评价的素养。

本文可鉴可赏可圈可点的写法,不一而足。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的余地较为广阔,其中以细节化描写和对比描写两种写法最为引人注目。如作者表现自己求学艰苦时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抄书的辛苦自然明朗。然而,作者写作目的并不止于此,因为他还意犹未尽地补写了一句特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一处细节化描写的目的何在?教学中我们就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法的探究,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无这一处特写,其表达效果差异何在?作者显然不是仅仅想告诉马生他是通过抄书来求学,即使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也不放弃,也不懈怠。细节化描写意在表明自己无论何时都坚持抄书读书,表现其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读书毅力,没有这一句,宋濂的苦学、嗜学的精神则无法凸显,也无法感人至深。对比描写在文中又是一种值得评价鉴赏的写法。文中宋濂自己与同舍生在穿戴与吃食方面进行比较,宋濂在严冬大雪纷飞的时节,屣行深山巨谷中,拖着破鞋子行走直至足肤皲裂,四肢僵硬;在吃食上,宋濂每天只能吃两顿,且“无鲜肥滋味之享”。相比于同舍生优越的生活条件,宋濂的生活可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通过对比描写,可以让学生评价,对比写法的目的是衬托宋濂的生活之苦和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

四、还原空白

文言文的特点之一在于言简义丰。极为简约的语言背后隐藏着大量的语言空白,阅读时需要去想象和还原,丰厚文本的内容,读出文言的趣味和意味。

文中最引人寻味的一处语言空白莫过于描写同舍生的文字。“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同舍生穿戴几近奢华,“被”“戴”“腰”“佩”“备”序列动词的连用,突出强调了这点,正如宋濂所说“烨然若神人”。作者对同舍生穿戴的描绘极尽笔墨,而他们每天吃几顿,吃什么却只字未提。然而文章却写到了作者的吃,“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阅读教学中,我们基于这一语言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还原,具体描述同舍生每天可能吃的食物,从中去体会宋濂的生活之艰、求学之苦,感受宋濂“冒风雪受饥馁以求名师,叙以往述己志为勖后人”的殷切劝勉之情。

五、体悟内涵

宋濂为什么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孜孜不倦,勤奋苦读,乐以忘忧?不止是其嗜学,更是其发现了且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言“以中有足乐者”,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足以让作者内心得到快乐和满足,这才是宋濂能够苦学乐学的根本原因。教学要走向深刻,触摸文本时这句话切不可肤浅地淌过,而宜深入挖掘,深耕细作,进行细读品悟,这是引导学生以言悟文、循文探思最好的契机。

宋濂觉得读书的快乐在哪里呢?文本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作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溯到文本中去,进行理解和阐发,进行整合和提炼,从而归纳出宋濂在学习中获得的快乐:能够博览群书的阅读快乐,能够追慕圣贤的快乐,能够得到释疑的快乐,能够获取知识的快乐,有内心满足的快乐,有内心充实的快乐……这些快乐最为重要的是能让宋濂的精神得到愉悦,因为心灵的快乐最为重要,它是一个生命体健康成长,最后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仅仅满足于文本本身还不足以引发更为深刻的阅读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尤其读古代经典作品,有“谋生”和“谋心”之效,前者可以“学以致用”,后者能“心有所安”。阅读经典,要抱以古为今用的态度,让经典的作品滋润当下每一个日渐枯竭的心灵,故而作为每一个阅读者都有必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内心“足乐”。我们可以在宋濂的求学经历中,寻觅到我们每一个人内心足以快乐的源泉,引发学生思考以阅读来充实自己的内心,追慕圣贤之道,淡化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诸如此类。

上述五个方面的教学,从语言的感悟还原作者的感知,以此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通过走进作者的心灵进而发现挖掘自己的心灵图景,发挥教学内容的最大价值。

篇5: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练习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③。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④曰七录以此也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⑤,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

【注】①溥:张溥,明末文学家②钞:后来写作抄 ③已:完毕。④斋:书房@⑤毫:笔。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诃语(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 )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 )

(3)如是者六七始已 始( ) (4)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就( )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

(2)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译文: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两段的内容(2分)

答:

11.从以上两人的学习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2分)

答:

参考答案:

8.(1)借(2)等待(3)才(4)完成(每词1分,共4分)

9.(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1分)(2)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中浸几次(1分,共2分)

10.(甲)作者学习之勤奋及从师求学之艰难(1分(乙)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1分,共2分)

篇6: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及答案

五、1.曾经走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

3.仆人拿着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包着盖好,很久才舒缓过来。

篇7:送东阳马生序 文言文三行对译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

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致]得到 [余]我 [嗜(shì)学]爱好读书 [假借]借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 [之]指代抄书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 [假]借给 [群] 各种各样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既]已经,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举行的仪式,表示成年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游]交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尝]曾 [趋]奔赴 [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先达德隆]前辈德高望重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辞和脸色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叱(chì)]训斥,呵责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

[俟(sì)]等待 [忻(xīn)]同“欣” [卒]终于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箧(qiè)]箱子 [曳屣(xǐ)]拖着鞋子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穷冬]隆冬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僵劲]僵硬 [媵人]女仆 [持汤沃灌]拿热水浸洗 [汤]热水 [沃灌]浇水洗 [衾(qīn)]被子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逆旅]旅店主人 [日再食]每日两餐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饰品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腰间 [容臭]香袋子 [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yè)然]光采照人的样子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

[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敝衣]破衣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足乐]足以使自己高兴 [不知]并不觉得 [不若]不如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勤]勤劳 [艰]艰辛 [若此]就是这样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当初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如此罢.[耄(mào)老]年老,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缀]这里意为“跟随”

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诸生]指太学生 [太学]太学或国子监 [县官]这里指朝廷 [廪(lǐn)稍]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裘(qiú)]皮衣 [葛]夏布衣服 [遗(wèi)]赠,这里指接济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

[奔走]东奔西走 [劳]劳累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

[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

[宜]具备 [集于]集中在 [若余]再像我这样 [录]抄录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诸人]别人 [而后见]然后才能看到 [业]学业 [精]精通 [德]品德

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流辈]同辈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撰]同“撰”,写 [长书]长信 [贽(zhì)]初次拜见所赠的礼物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夷]平易

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善学者矣]善于学习的人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

[归见]回家探望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谓余]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

[诋]毁谤 [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 [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I.[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

II.[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篇8: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课后习题

一、了解文章背景

学习文言文时要了解文章产生的背景, 要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根据他自己特定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创作出来的, 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思想感情的产物, 因此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作家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助于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应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再去朗读课文。在我的课堂中, 每节课都能听到学生的读书声, 无论课文有多长都让学生朗读。我觉得这样比教师站在讲台前枯燥地说教文章内容要有用得多。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能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生活, 从而走进作者的心里。

二、翻译古文要做到信、达、雅

虽能熟读感知课文内容, 但由于文章是古人写的, 时代、背景、语言习惯等有许多不同之处, 对于一些字、词、句, 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要想很好地翻译文言文, 理解其内容, 就要做到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这样在译文时, 就既能使句子忠实于原文内容, 又使句子流畅典雅。总之, 信、达、雅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而又各有侧重, 译文时只要把握好这三点就能准确地翻译文章内容, 就能和古圣先贤对话, 他们深邃的思想、非凡的智慧、透辟的见解、广博的知识, 就会随着精湛的语言文字汩汩流入学生的心田。

三、品味鉴赏

品味鉴赏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把感知、理解的阅读结果重新联系统一起来, 对文章进行鉴赏, 从而悟出文章深藏的人生精义和表达这种意蕴的艺术方式, 并对文章或对文章的某一局部作出评判或进行鉴赏。《送东阳马生序》以记叙为主, 适当的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 显得更加生动。文中写家贫无书、借书、抄书的艰难, 学生从中可感受出作者用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支撑着自己。通过品味赏析, 学生可从宋濂身上悟出:要想学好, 必须要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在求学过程中, 应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这样学生的品味鉴赏就会在文章中跨越文字界限, 领略本文艺术境界的无限风光, 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同化、人格的升华。

四、再次回归文本

在教学的最后, 我们不能脱离文本、脱离文章艺术形象的创造基础, 不能“尽舍文中所言, 而别求文外之物”, 而是再次回归文本。这是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的回归,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 来重构文本的具体化形态。学生通过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从整体上感受着宋濂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与表达出的一种恳挚情感, 自然会亲切动人。这样, 学生就会感知美、体味美, 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篇9:《送东阳马生序》文化常识小百科

一、称呼

文章中涉及到的称呼有“先达”“宋学士”“东阳马生君则”等几个。在古代。对人的称呼比较复杂。有直称姓名的,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中的“吕师孟”“贾余庆”;有称字的,如称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等:有称号的。如称欧阳修为六一居士,陆游为陆放翁等;称谥号的,如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死忠烈公等;有称籍贯的,如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称康有为为康南海等;有称官职的,如称文天祥为文少保,柳永为柳屯田等;还有称官地的,如称刘备为刘豫州,陶渊明为陶彭泽等;另有称爵名、斋名的,如称寇准为寇莱公,梁启超为饮冰宝主人等。另外,在称谓中还有尊称、谦称,贱称、兼称等。像本文的“宋学士”则是称宋濂的官名:“东阳马生君则”是兼称,“东阳”是地名。现在浙江省,“君则”是马生字。“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先达”则是晚辈对长辈和前辈的尊称。

二、官职

本文涉及到的官职有“学士”“司业”“博士”等。“学士”在古代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称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政事,有“内相”之称,明清以后的侍读、侍学等也称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的地位和权力略有不同。历史上像白居易、欧阳修、苏轼、文天祥都曾是翰林学士。古时的“学士”以及下文的“博士”都是官职。秦汉时“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工作的官职。而现在这些与“硕士”“博士后”等已成为专用的学位名称,已不具有行政职能。“司业”与“博士”一样也是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的副长官。另外,本文的“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县官”是代指朝廷。

三、科举

“今诸生学于太学”的“太学”是指古代的学校。古代对学校的称呼在不同时代也不同。殷商时代称“痒”。周代称“序”,到秦代则又称为“国学”“乡学”,“太学”是从魏晋时期开始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主要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它同时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后又开设“国子监”。有时与“太学”同时设立,有时只设其一。这里的“诸生”是指经过考试录取而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也称“监生”。后来,监生只成了一个虚名,捐钱也就能取得监生的资格。我们熟悉的监生有《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鲁迅《祝福》中讲理学的老监生“四叔”等。

四、礼仪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其中的“加冠”是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到了二十岁时,由父亲主持,在宗庙里行加冠的礼节,戴上成年人的帽。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二十岁则称作“弱冠之年”。而在此之前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说法。如称儿童有“孩提”“童龀”“垂髫”等说法;到了十岁左右,因为儿童将头发分作两半扎结,宛如两个羊角,所以又有“总角”一说;到了十四岁左右。女孩子则称“豆寇之年”,豆寇是一种在初夏开花的植物,“豆寇之年”表示人还未成年;十五岁以后,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二束,所以又称“束发”。二十岁以后则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另外到了八九十岁则称之为“耄耋”,百岁则称之为“期颐”。

五、文史典籍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此处的《诗》《书》实际上是泛指古代的一切经书。封建时代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正统教育的必读教材,并被统治者作为宣传封建宗法思想的理论根据。后来又有“六经”“十三经”之说,“六经”是在“五经”的基础上加上《乐》,也有把“六经”称为“六艺”的,如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就是指六部儒家经典。“十三经”是指十三部儒家经典,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和《诗》、《书》、《易》、《孝经》、《论语》、《尔雅》称为“十二经”,宋代把《孟子》也列入经部。故有“十三经”之说。

六、文体

篇10: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 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 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金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食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暗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难若此。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 /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3、作者宋濂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在阅读段中,找出切身体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 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②因为内心有足以 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C

3、“每假借…逾约”。

4、态度、行动。

篇11: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课后习题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1)录毕,走送之 走: (2)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略无慕艳意。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小题3】作者在学习从师过程中,除有“长途跋涉从师的困苦”之外,还遇到哪些困难?(请用原文回答)(3分)

答案

【小题1】(1)跑 (2)还言,分辩

【小题2】(1)丝毫没有羡慕的意思。

(2)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小题3】无从致书以观;无硕师名人与游;口体之奉不若人。(共3分,每点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走”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其意思是固定的。“复”要根据语境用确切的词语代替,如“答复、辩解”。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略无”“以是”“假”,这三个词分别译为“一点也没有”“因此”“借”。其中的“以是”是固定用法的词语,“是”在此为代词。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寻找“长途跋涉从师的困苦”之外的困难,根据“请用原文回答”的要求,可以提取出“无从致书以观、无硕师名人与游、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些切题的语句。

★ 《欧阳生文集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 范文正公文集序

★ 欧阳守道德文言文翻译

★ 《将进酒》习题训练及答案

★ 《松鼠》课后训练习题

★ 小升初数学训练习题

★ 文言文习题附答案

★ 初中二年级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

★ 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

篇12:生于忧患,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

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

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 人恒过,然后能改。译:②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

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

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

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

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

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

B.舜发于畎亩之中怨归之 ..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译:

(2)可以免于患乎?译:

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3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三)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各题。(8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

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

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

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

有删改)

【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

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行拂乱其所为

(2)王何患焉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3.【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

一类人。

【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送东阳马生序

(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烨然若神人判若两人 ..

B. 腰白玉之环腰缠万贯 ..

C右备容臭臭气相投 ..

D.主人日再食再接再厉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

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5.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2分)

①②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13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

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2)负箧曳屣()..

(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4、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2分)

5、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2分)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13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

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④主人怪问衡 ..

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门人弟子填其室或遇其叱咄..

B弗之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C邻舍有烛而不逮以书映光而读之..

D 衡乃穿壁引其光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4、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乙文

5、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

篇13:《送东阳马生序》结构之我见

有人会说:“宋濂乃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他的文章在当时堪称一流, 哪有瑕疵之处呢?”可是, 认真读过《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人们可能会发现, 整篇文章在第二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照应顺序上恰好相反, 这就违背了一般性的照应规律。前面与后面既然要照应, 就应当一一对准, 像我们大家都熟知的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 其照应就非常严谨, 顺序一点不乱。

而《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是作者在讲述自己求学之难和在极端艰苦情况下的勤奋、用心之专。而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是按幼时借书抄录之难、成年后求师之难、行路之苦、生活之苦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但是, 行文到第二自然段时, 作者虽然是采用对比手法, 讲述今日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可写作是按照生活、住宿、求师、借书的顺序来完成的, 刚好与第一自然段的叙述顺序相反, 这是宋濂大学士故意安排的呢, 还是其疏忽之处呢?我认为这一点很值得推敲和商榷。

笔者拙见, 第二自然段若能这样安排顺序, 则更天衣无缝。即:“今诸生学于太学,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不必若余之手录, 假诸人而后见也;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无奔走之劳也;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无冻馁之患也。其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者, 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岂他人之过哉?”

而原文是这样:“今诸生学于太学,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不必若余之手录, 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者, 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岂他人之过哉?”大家可以做个对照, 便一目了然了。

当然,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我们知道, 第一自然段作者主要是按时间顺序, 即以自己从幼时到成年后的求学经历为顺序来安排的;而第二自然段作者可能又按由主到次的顺序, 即先写当今太学生的主要优越之处, 再写他们的次要优越之处。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刚好又与第一自然段倒着照应, 虽然它与一般的照应规律不相符合, 在结构安排上似也合情合理。

篇14: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课后习题

本篇的第一部分是对宋濂青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生涯的回忆,以及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和执著的求学精神。此段是全文的重点。本段的第一句写的是“余幼时即嗜学”,也正是这一句奠定了全文的基础,才会有了后面的宋濂的艰苦求学,才会有了宋濂的卓越成就。由此句可以看出兴趣是成功的基础,作为学生要培养广泛的兴趣,尤其是对学习的兴趣。第二句的“家贫”,是造成宋濂求学艰苦的原因,也正是家贫才磨练了宋濂钢铁般的意志。可以说这也是逆境出人才的一个范例。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宋濂的求学生涯吧,“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是宋濂在文中写的第一个困难,宋濂当时是不是上过私塾,我们无从考证。如何认识的字,也应该是一个比较艰辛的历程吧。买不起书怎么办?“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只能放下面子向别人家去借,借来以后并不是看完去还,而是“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自己要把书抄下来,准备以后再学。如果是夏天还好说,可是到了冬天对这样贫穷的家庭来说,肯定是没有取暖设施的,那就只能受冻了。再看宋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在被冻得连手都伸不开了的情况下,一点都没有懈怠。宋濂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另一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你看他“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把书抄完了,一路小跑地送回去。一是为了把书送回,有一个良好的信用,另外也应该是尽快地去借另一本书。这样的求学精神怎能不让人感动,这样的讲求信用怎能不让人喜欢?所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人们多喜欢把书借给这个勤奋刻苦的小男孩,小男孩也终能“遍观群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宋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随着知识的增加,自己更感到不足,对更多的东西产生了疑问,对知识的渴求,对经典的探索已是书籍无法满足的了。他需要与学问更高的人进行交流,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见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养气。可是宋濂在本地已经无人可及了,附近的人们已经无法满足宋濂的求学要求了。于是他外出寻师,百里外有名人就到百里外,他背着书箱去请教。这位大儒贤师怎样呢?“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来求访这位“先达”的人络绎不绝,填满了屋子。这位“先达”一直是神色严肃,根本就没有一点笑模样。宋濂又是怎么做的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那时的学生就是规矩,宋先生站在老师的旁边,有机会就向老师请教。请教的时候低着头,弯着腰可以说是恭敬极了。可即使是这样,这位“先达”有时也会发“大腕”的脾气,对宋濂严加“叱咄”。宋濂倒真的是恭敬,脸色更加虔诚,礼节更加周到。等到老师高兴了,就又去请教了。宋濂就这样在自己的恩师处,学到了许多知识。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宋濂终于取得了不朽的成就,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顾问级的人物,并成为太子的老师。

宋濂给我们讲述了他在求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令我们每个人感到心痛。首先宋学士讲了在一个冬天去拜师旅途中的经历。他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在一个寒风凛冽,雪花飘飞的冬日,宋濂又踏上了求师的行程。他自己一个人顶着刺骨的寒风,踩着过膝的积雪,背着那沉重的书箱。可怜宋濂身上的衣服是如此的单薄,那双单鞋也已经漏了底,只能半拖着走。就这样走啊走,宋濂全身都已经失去了知觉,尤其是那双脚已经被冻裂了。百里行程过后,宋濂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的一家旅馆,这时他全身已经不能动弹。旅馆的仆人们用热水给宋濂擦身子,然后用被子把宋濂裹起来,过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真是为了求学,自己的性命也可以不顾。再看看宋濂吃的是什么呢?“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因为条件差,宋濂每天只能吃两顿饭,并且肯定没有鲜菜肉食。再看看同住的那些学生吧,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这些为了功名求学的富家子弟们一个个比着穿戴,穿着绫罗绸缎,帽子上顶着红色的缨子,腰中佩戴着白玉的腰环,挎着刀,戴着香囊。相比之下,我们的宋学士却是“缊袍敝衣处其间”,多年的棉衣,破袄在身,真的是有点格格不入。可是我们的宋濂没一点羡慕,反而是醉心于学习,乐在其中。正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至此宋濂把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展现在我们面前。此中表现出的种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宋濂由于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嗜好,真的是以学为乐,真正地做到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一心向前终于取得了成功,他的种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此段,我出了一个上联,希望同学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出下联。我的上联是:“昔宋学士为求学受尽抄录、叩问、奔走、冻馁之苦,终成一代宗师。”以上就是我对此段的分析,希望对各位老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篇15: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课后习题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语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 )___________。

3.下列加粗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

A.小大之狱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先帝不以臣卑鄙

4.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A.不敢稍逾约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我选A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选B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求学精神和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送东阳马生序》。

2.shì 特别爱好。

3.C

4.我选A句,翻译: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我选B句,翻译: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

上一篇:公共关系学实训报告下一篇:文学创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