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办公室工作总结

2024-05-01

2023-2024年办公室工作总结(共8篇)

篇1:2023-2024年办公室工作总结

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落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 加快工业质量品牌建设, 推进《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 现将2016 年工业质量品牌建设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规划引导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要根据地区和行业相关要求,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国制造2025》, 加强对质量和品牌建设工作的策划部署, 制定地区、行业的质量品牌的规划 ( 行动计划) , 或在相关规划 ( 行动计划) 中, 把提升质量和培育品牌作为重要内容, 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围绕实施质量品牌的规划 ( 行动计划) , 加强组织领导, 做好工作部署。有条件的地区, 要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内部建立质量品牌的协同工作机制, 统筹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工作, 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二、重点工作

( 一) 发挥企业质量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

继续组织开展工业企业质量信誉承诺活动, 引导企业自觉履行质量责任, 扩大承诺活动的社会影响, 探索建立企业履行承诺情况的跟踪反馈机制。继续完善工业产品质量企业自我声明平台建设, 鼓励企业通过自我声明的形式, 明示产品实物质量和达到标准的水平。继续推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完善诚信管理体系。有条件的行业协会, 要开展产品质量分层分级制度以及优质优价机制的探索研究。有条件的地区, 要探索建立以品牌为基础的信用融资机制。加大民爆、农资等重点领域产品的抽检力度, 积极配合工商、质检、海关等部门开展监督、监管和查验等工作。

( 二) 完善质量品牌的公共服务体系

支持建设完善一批质量品牌公共服务平台, 提升平台专业化服务能力。依托行业协会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加快提升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质量品牌服务能力, 为中小微企业开展基础培训、诊断咨询、管理体系认证、品牌培育、成果推广和标准规范等服务。引导专业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对质量品牌相关数据采集和利用, 开展质量品牌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探索建立特色鲜明的质量品牌信息共享平台。

( 三) 提升质量技术基础保障能力

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和食品、工业消费品为重点, 支持行业协会、标准化专业机构加强标准宣贯。鼓励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 制定严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鼓励企业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围绕战略性产业和重点行业, 继续核定一批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发挥实验室在支持质量攻关、质量改进等方面作用, 开展工业产品质量状况分析。会同有关部门, 加快构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

( 四) 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继续组织开展质量标杆活动, 遴选30 个左右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全国质量标杆, 组织4 期全国性质量标杆交流学习活动, 引导企业深化实践质量标杆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质量标杆服务平台, 探索建立质量标杆企业联盟, 扩大质量标杆活动的影响力。推广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 ( TSQ) 、质量和效益提升模式 ( QPM) 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支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质量信得过班组、现场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普及教育、追求卓越质量大会等全国性质量活动。

( 五) 推进工业品牌培育工作

继续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作, 树立一批品牌培育示范企业, 组织经验交流活动, 宣传推广示范企业的典型经验, 开展期满示范企业的复核工作。深化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继续遴选确定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区, 核定一批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 宣传推广区域品牌建设的典型经验。支持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示范区内组织质量升级活动, 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有特色的品牌培育活动, 建立地区性、行业性品牌竞争力评价发布制度。完善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支持专业机构继续组织品牌经理培训, 探索首席品牌官和品牌专员培养的新模式, 加强企业在创意设计、品牌传播、品牌保护、品牌文化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探索建立品牌培育联盟, 扩大自主品牌的社会影响。支持相关机构继续开展全国品牌故事演讲比赛、品牌领袖峰会、全面品牌管理普及教育等活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性品牌培育和品牌评价等工作。

( 六) 促进工业产品实物质量提升

依托工业强基工程, 发挥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作用, 以《中国制造2025》十大战略性产业为重点, 组织实施行业非竞争性共性质量问题攻关项目, 开展质量提升工艺优化行动。继续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质量兴业活动, 加强实物质量对比、质量技术攻关、团体标准制修订等工作。继续支持专业机构开展工业企业质量品牌诊断活动, 完善质量品牌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引导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加快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 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支持开展民用飞机、船舶等重点装备质量提升技术研究。

( 七) 加强政策研究和法规建设

加快《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 2016—2018 年) 》和《工业质量基础能力提升“十三五”规划》的编制, 做好部署落实。配合做好政府质量工作绩效考核, 准确定位, 积极履职。支持专业机构开展工业质量品牌建设与供给侧改革、质量成本新优势等课题研究, 加强质量品牌政策以及评价指标研究。继续开展质量品牌相关法律法规研究, 推动相关法规和规章立项。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产业链、价值链和品种结构研究, 支持战略性产业相关行业开展产业质量分析、市场需求预测等研究, 为提升地区、产业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工作要求

( 一) 发挥合力作用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引导企业主动加强质量品牌工作。将质量品牌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积极争取地方人民政府的支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商务、工商、质检、海关等部门的沟通协作, 调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 强化质量品牌工作合力。

( 二) 加强策划组织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要把握“十三五”开局的契机, 一方面加强对质量品牌建设的规划, 为质量品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策划部署年度工作, 按照本通知要求, 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明确职责, 组织落实。

( 三) 抓好工作宣传

加强与宣传部门合作, 做好对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宣传的总体策划, 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社会影响, 为质量品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组织“中国工业品牌之旅”等主题宣传活动, 通过会议交流, 以及报刊、电视、网站、移动终端等媒体渠道, 大力宣传自主品牌, 扩大自主品牌的社会影响。

四、进度安排

( 一) 启动阶段 ( 3—4 月)

分解2016 年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任务, 各有关单位按照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部署全年质量品牌工作, 并于3 月1 日前将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 科技司) 。

( 二) 推进阶段 ( 4—10 月)

落实工业质量和品牌建设各项任务, 6 月底前完成中期情况总结, 并将总结和统计表 ( 见附件) 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 科技司) 。

( 三) 总结阶段 ( 11—12 月)

系统总结全年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 查找问题, 研究提出下一年度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并于11 月底前将总结和统计表一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 科技司) 。

附件: (略)

篇2:2023-2024年办公室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一)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形成共管合力

办公室根据管理年活动要求。先后多次召开会议,认真学习上级行文件精神,及时落实管理年活动要求。一是及时组织学习上级行开展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及要求,把办公室基础管理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推进管理年活动深入开展。二是办公室结合部机关工作目标,制定下发了《年度办公室工作意见》,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办公室工作要点》及落实工作计划的目标和措施。三是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二)科学筹划,细化措施,有效落实管理《细则》

为确保办公室管理年活动取得实效,一是根据上级行对管理年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制定下发《办公室管理年活动实施细则》及《考核办法》,在组织实施中及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二是细化实施《细则》内容,做到量化、细化。

(三)理顺制度,全面规范,夯实办公室工作基础

按照管理年活动阶段实施要求,办公室不等、不靠,在学习和疏理以前各种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对原有制度进行修订、完善,重点是加强办文、办会、办事等规章制度的梳理,规范办事流程。

(四)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推动活动有效开展

1、认真抓好宣传信息工作,积极引导管理年活动深入开展。一是召开办公室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宣传信息工作思路,二是积极办好机关工作情况《简报》,及时反馈报道全辖管理年中各单位活动的开展动态和经验做法,以此促进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三是加大宣传信息的调度和考核奖励力度。

2、加大督导力度,确保专业管理年工作落实到位。为确保管理年活动有效开展,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年活中出现的问题,办公室加大了对基层行的督导力度。一是对管理年《细则》落实情况进行督导。二是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强化督导。三是利用月报材料进行调度和督导。

二、管理年活动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管理年活动,全辖办公室人员开拓进取、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基本形成;大局观念、服务观念、效率观念、责任观念和创新观念明显增强;全面、严密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考核体系基本建立,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得到有效转变;工作质量、服务意识有了明显改观;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办公室队伍素质得到加强,工作主动性、工作水平

明显提高。

(二)办公室制度体系更加规范,可操作性明显增强。

(三)宣传信息考核力度进一步强化,工作成果取得新突破。

(四)后勤服务更加规范,行容行貌、办公环境和工作秩序有了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对开展管理年活动重要性认识程度还不够高、不统一,主要表现在工作不深入,主动性、执行力和工作效率还不高。

(二)管理还不够严格,有些工作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较多,只停留在日常工作的应付上。

(三)服务职能的发挥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创新意识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能力不足。

(四)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办公室除日常性工作外,由于临时性任务多,很大程度制约了综合协调功能的发挥。

以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办公室人员整体素质与目前任务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办公室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工作综合性强、标准高,要求配备年龄结构轻、综合素质高、能吃苦耐劳的工作人员。同时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效率和工作执行力不尽相同,增加了落实管理年各项工作的难度。二是由于工作量大与人员少的矛盾存在,造成了办公室大部分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兼岗、重要岗位混岗现象普遍存在。三是有的岗位按照“双控”要求必须分开的而未能分开,工作责任及责任追究不明晰,致使办公室在管理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深入细致化,即便是细化了也无人或没有精力落实,造成了有心无力、疲于应付、抓大放小、不深不绌、质量不高等难以克服的现象,甚至挫伤了部分员工积极性。四是在工作指导上,由于人员少,处理日常事务较多,人均工作量较大,下基层检查指导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很大程度制约了综合协调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发现基层问题,影响了基层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进一步开展管理年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重视和强化对办公室现有资源科学配置整合,形成组织结构优化、人员配置合理、工作运转规范、管理服务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使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管理效能得到切实提高。

(二)打破传统观念,学习现代银行及当前商业银行办公室先进的管理观模式,合理调配工作人员,充分考虑现有干部的素质和岗位工作量现状,保证岗位、时间和能力要求的相互匹配。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形成个体优势明显、团队优势互补的精干、高效的人才队伍。

(三)继续深入开展管理年活动。一是继续提高对管理年活动的再认识,正确处理好管理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管理年活动成果,树立“管理永无止境”的理念,并每时每刻贯穿、落实于各工作环节之中。二是认真总结管理年活动经验和教训,发扬成绩,纠正不足。三是抓好管理年”回头看”活动,以“精、细、严、实”的工作态度,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提高办公室整体水平。

篇3:2023-2024年办公室工作总结

一、目标任务

通过清理整顿, 严厉打击动物诊疗机构、执业兽医违法从业行为, 依法取缔非法动物诊疗机构, 规范动物诊疗机构管理, 改善动物诊疗市场秩序, 促进动物诊疗行业健康发展。

二、清理范围

地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动物诊疗机构进行全面清理整顿, 重点是城市宠物诊疗机构。

三、清理内容

地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在全面摸清本行政区域内动物诊疗机构底数的基础上, 重点对以下事项进行清理:

(一) 动物诊疗机构设立情况

1. 是否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 是否存在未经许可从事动物诊疗的情形;

2. 是否存在伪造、变造、受让、租用、借用, 以及出让、出租、出借动物诊疗许可证的情况;

3. 动物诊疗机构变更从业地点、诊疗活动范围, 是否依法重新办理许可手续, 申请换发动物诊疗许可证;

4. 动物诊疗机构执业兽医数量是否符合《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要求。

(二) 动物诊疗机构从业情况

1. 是否在动物诊疗机构显著位置公示《动物诊疗许可证》、兽医师执业证书、助理兽医师执业证书;

2. 是否在核定的诊疗活动范围内开展动物诊疗活动;

3. 是否按规定向发证机关报告年度动物诊疗活动情况;

4. 病死动物、动物病理组织和医疗废弃物是否按规定处理, 诊疗废水是否经无害化处理。

(三) 执业兽医从业情况

1.是否取得执业兽医师或执业助理兽医资格, 是否依法注册或备案取得兽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助理兽医师执业证书;

2.是否存在伪造、变造、受让、租用、借用, 以及出让、出租、出借兽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助理兽医师执业证书情况;

3. 是否超出注册机关核定的执业范围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4. 是否使用规范的病历册、处方笺并按规定保存;

5. 是否存在未经诊断、治疗, 开具处方药、填写诊断书、出具证明文件的情况;

6. 是否按规定向注册机关报告年度执业活动情况;

7. 是否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兽药和兽医器械。

四、整顿措施

地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 对各种违法行为依法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处理:

(一) 责令停止从业活动

1.对未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动物诊疗机构, 以及对未经注册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人员, 一律责令停业, 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2.使用伪造、变造、受让、租用、借用的动物诊疗许可证、兽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助理兽医师执业证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收缴, 责令停业, 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二) 责令限期整改

对已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 但不再符合动物诊疗许可条件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给予警告, 责令限期改正, 逾期仍达不到规定条件的, 由原发证机关收回、撤销其动物诊疗许可证。

(三) 注销相关证书

有以下情形的, 由原发证机关注销相关证书:

1.出让、出租、出借动物诊疗许可证、兽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助理兽医师执业证书的;

2.超出动物诊疗许可证核定的诊疗活动范围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以及变更从业地点、诊疗活动范围未重新办理动物诊疗许可证, 情节严重的;超出注册机关核定的执业范围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以及变更受聘的动物诊疗机构为重新办理注册或者备案的, 情节严重的;

3.动物诊疗机构连续停业两年以上的, 或者连续两年未向发证机关报告动物诊疗活动情况, 拒不改正的;执业兽医中止兽医执业活动满两年的, 或者连续两年没有将执业活动情况向注册机关报告, 且拒不改正的。

(四) 其他

动物诊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违法使用兽药的, 或者违法处理废弃物的, 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五、有关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兽医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完善的清理整顿工作方案。要对执法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政策界线, 明确执法程序, 提高执法水平, 保证清理整顿工作有序有效开展。要认真总结清理整顿工作情况,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 广泛宣传发动

各地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明白纸、告知书等途径, 向社会特别是动物诊疗机构、兽医从业人员开展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的宣传、讲解和告知工作。对近年来查处的非法从事动物诊疗活动、无证行医等典型案例进行曝光, 对动物诊疗许可证和兽医人员证书情况要及时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 增强管理人的守法自觉性。

(三) 推进信息化管理

执业兽医注册或者备案必须通过全国兽医队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 切实做到各地执业兽医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同时, 要及时将执业兽医从业管理、继续教育、违法行为、诚信记录等信息录入系统, 不断提高兽医队伍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 加强监督管理

篇4:2023-2024年办公室工作总结

会议上,省外侨办主任崔德胜作了《发挥优势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我省外事侨务工作新局面》的讲话。

崔德胜主任回顾和总结了2007年全省外事侨务的主要工作,并对2008年的工作作了详尽的安排。

他指出:2008年全省外事侨务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全国侨办主任会议和全省外事工作会议的部署,紧紧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沿海经济带建设,积极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为加速推动我省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此,今年主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今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省外侨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不断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思想上的敏锐性、道德上的纯洁性,增强工作上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突出重点,多领域、多渠道、全方位推进我省对外交流与合作

精心安排好省、市领导出访工作;筹备并举办东北亚发展与合作论坛;积极开展与日韩的交流与合作;巩固中俄“国家年”活动成果;结合结好周年庆活动深化同美国友好省州关系;扩大我省同欧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同南美的友好交往与合作。

三,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努力为全省经济建设服务

1,积极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服务。各级外侨部门要加大推动对外开放力度,利用领导出访、团组来访和接触国外公司、重点华人华侨等机会,大力宣传推介辽宁省招商引资政策,为省内企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牵线搭桥。

2,进一步推进“五点一线”和中部城市群的对外开放。加快实施利用友城推动“五点一线”对外开放的各项举措,进一步扩大成果。积极引进国外中小企业,加速促进“五点一线”国际产业园区的建设。

3,配合“五点一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今年,省外办将组织一次大型外国驻京记者考察团到“五点一线”进行全面集中的采访宣传活动,帮助扩大对外影响,促进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

4,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对外结好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全省友好关系和渠道优势,全方位、多领域开展对外友好交往。

四,积极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努力营造良好的涉外环境

继续做好对朝工作,保持半岛稳定;加强对外国驻沈阳总领馆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在辽的国外非政府组织和外国媒体管理;加强因公出国审批、签证管理工作。

五,以贯彻落实全国侨办主任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各项侨务工作

结合贯彻全国侨办主任会议精神,今年我省的侨务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服务全省经济建设,重点做好侨务引智工作。

2,围绕利用好“两个市场”,积极推动“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的实施。

3,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涵养侨务资源,精心培育对我友好的海外侨务力量。

4,认真贯彻中央对台工作总体部署,做好“反独促统”工作。

5,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做好依法护侨工作。

6,大力开展华文教育工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

六,加强机关建设,进一步提高外侨干部队伍素质

加大对外事侨务工作的研究力度;着力提高外事侨务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全省外侨系统的翻译队伍建设;加强外侨办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篇5:2023-2024年办公室工作总结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有关行业协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 促进原材料工业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 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我们研究制定了《2015年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工作要点》。现予印发, 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 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有关落实情况请及时反馈我部原材料工业司。

2015年2月13日

2015年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工作要点

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 经济规模巨大, 关联产业众多, 资源能源高度密集, 当前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等诸多突出问题, 转型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2015年,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紧紧围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重点, 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重点抓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不断深化行业管理改革, 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着力解决制约原材料工业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 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和军民融合, 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 努力保持原材料工业持续平稳增长, 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着力化解过剩产能, 推进建立长效机制

(一)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严禁以任何名义备案钢铁、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项目;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 必须坚持等量和减量置换原则, 制定并公告产能置换方案,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要实施减量置换。加大产能过剩行业在建项目监督力度, 继续做好未经合规审核项目的认定和公告工作, 未经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有关部门认定和公告的在建项目一律不得续建。加快建立本地区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项目基础数据库, 及时掌握行业产能变化情况。以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实施为契机, 会同相关部门加强产能过剩行业监管, 遏制产能盲目扩张。

(二) 推动存量调整优化。

组织实施《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 优化乙烯、对二甲苯 (PX) 等重点石化产业布局。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 提高原料多元化水平。认真总结水泥错峰生产试点经验, 逐步推广并建立北方采暖区水泥错峰生产长效机制。鼓励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化肥和轮胎等优强企业开展兼并重组, 推动已重组企业实现实质性整合, 打造一批市场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强“走出去”工作的协调服务, 支持有条件的钢铁、有色、建材等企业在海外建立资源开采、冶炼和精深加工基地, 带动工程技术、设备制造和咨询服务企业开拓海外项目市场。组织做好符合准入规范条件企业评价和公告工作, 加强已公告企业动态管理。加强原材料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示范成效。进一步规范化工园区发展。

(三) 扩大高端材料应用。

围绕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先进装备制造等需求, 强化服务理念, 加大政策支持, 积极推进高品质、高性能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依托高强钢筋、高性能电工钢、船舶和海洋工程用钢等协调机制工作组, 发挥电工用钢等应用示范平台作用, 加快标准制修订, 研究取消进口关税减免等政策措施, 推动关键高端钢材应用。建立交通运输、航空用铝材上下游合作机制, 加强产需衔接, 推广交通运输用铝合金车厢和飞机用关键铝材。组织做好绿色建材产品评价通则和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的组织实施工作, 搭建绿色建材产品公共服务平台, 发布绿色建材产品信息。筹建石墨、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 完善下游应用产业链。推动高分子材料在轨道交通和高端装备领域的应用。

二、加强转型发展宏观指导, 推动行业向中高端迈进

(一) 加强行业运行监测。

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 充分发挥协会、研究机构等行业支撑力量作用, 摸清行业发展基本现状, 监测分析生产运行态势变化, 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突出困难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引导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 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

认真总结原材料行业“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针对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制定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 落实有关配套政策措施。协调组织铁矿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原材料重点行业“十三五”规划和煤化工重大问题研究, 明确“十三五”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提炼一批具有重大引导示范意义的专项工程, 细化制定政策措施。组织做好技术改造工程高端材料及新材料专题、强基工程关键基础材料领域的相关工作。推动“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相关地区抓紧研究提出原材料工业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措施和重大项目。

(三) 深化行业管理改革。

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建立以能耗、环保为主的落后产能判定标准。改进行业准入及规范管理, 在水泥行业开展企业自我申明符合规范条件试点, 逐步建立企业自我声明、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加强规范准入管理与金融、环保、能源等方面的政策衔接, 落实差别化政策。修订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及其管理办法, 以及铅锌、钨锡行业规范条件, 建设规范钢铁企业信息综合数据库。研究制定煤制烯烃、对二甲苯 (PX)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脂 (MDI) 、铬化合物、商品混凝土等行业准入规范条件。编制化工园区规范条件, 修订完善农药生产管理办法。

(四) 强化专项工作指导。

制定发布促进铝、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石灰和砂石行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 编制建材工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方案。推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及产业废弃物的成套技术, 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推进清洁生产, 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编制化肥转型发展方案, 推动氮肥原料结构调整和多元发展, 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引导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示范及推广, 发展环保型农药品种和制剂。开展打击地条钢专项行动,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摸清家底, 提出企业名单, 配合质检、工商等部门打击地条钢生产、销售行为。

三、结合流程工业特点, 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一) 落实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计划。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按照《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计划 (2015-2018年) 》 (工信部原[2015]25号) 要求, 结合本地区原材料行业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明确年度任务和目标, 研究提出支持措施, 加强完成情况督促检查。进一步加强标准和制度建设, 做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评定试点工作, 以公共平台建设、智能工厂示范、技术推广普及为着力点, 努力实现集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流程工业全链条智能化。

(二) 抓好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专项工作。

一是开展智能工厂和物联网试点示范。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领域开展智能工厂、数字矿山、物联网发展试点示范, 积极推进以提升安全管理、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的智慧化工园区等原材料智能制造示范区试点。二是推进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普及推广可编程逻辑控制 (PLC) 、分布式控制系统 (DCS) 等基础数字化技术, 开发应用先进过程控制技术, 进一步突出实时控制、性能优化和综合集成, 大幅提升原材料工业重点行业的生产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三是扩大关键岗位机器人应用。在健康危害和危险作业环境、重复繁重劳动、智能采样分析等岗位推广一批专业机器人。四是大力发展电子化学品、3D打印材料等新材料。

(三) 推进原材料产品网上销售和物流信息化发展。

以产业链协同发展为目标, 培育石化、钢铁、有色、稀土、建材、危化品等专业物流,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 提升企业对物流和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支持第三方原材料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壮大。鼓励行业协会、电商公司和农资企业建立农资电子商务平台。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方面的主导作用, 支持大型原材料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开放平台转化。积极推动汽车板、造船板等个性化订单加工配送。

(四) 建立重点行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支持原材料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 发挥大数据对行业管理的支撑作用。继续推进农药、监控和危险化学品等领域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依托6家大型稀土集团, 建设稀土矿山开采监管系统。研究利用稀土产品包装标识编码、企业生产台账、稀土专用税务发票、出口统计数据等信息, 建设稀土产品追溯系统, 实现稀土产品开采、生产流通全程监控。

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

(一) 强化新材料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研究制定促进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 推动重点新材料研发和应用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论证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实施方案。推动建立并支持各地探索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风险补偿机制, 努力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二) 夯实新材料行业管理基础。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材料统计体系、认定体系建设试点, 继续组织实施《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各地组建新材料行业协会、产业发展联盟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深入新材料科研院所、生产和用户企业开展调研, 掌握第一手情况, 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三) 推动战略新材料领域健康发展。

制定石墨烯等专项行动计划, 统筹部署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等创新环节, 探索解决新材料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重复和分散问题。发挥有关产业联盟作用, 调动产业创新力量, 组建碳纤维、石墨烯、稀土等新材料产业联合创新中心, 重点突破共性技术、专用装备、高端品种等制约。促进军民新材料在研究、开发等环节有机衔接, 加快军民共用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五、加强战略性资源管理, 全面落实行业管理任务

(一) 加快稀土大集团建设。

2015年底前6家稀土大集团整合完成全国所有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 实现以资产为纽带的实质性重组;建立集团协作机制, 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国家有关部门将利用现有政策, 优先支持全面完成整合任务的集团;对集团外企业, 不予核准新建矿山和冶炼分离项目, 大幅减少直至取消年度生产计划。

(二) 深入打击稀土违法违规行为。

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监管主体责任, 严肃查处存在问题的企业和个人。国家有关部门将适时检查地方稀土整治工作进展情况, 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 并请新闻媒体曝光典型案件。建立区域联动机制, 加强信息交流, 加大打非治违奖励力度, 对取得成效的单位给予奖励。建立稀土产品追溯机制, 利用稀土专用发票、出口数据等信息, 倒查违法违规企业产品来源。6家稀土大集团带头签订《维护稀土行业秩序倡议书》, 稀土协会引导会员单位规范经营, 签订《会员企业维护稀土行业生产经营秩序自律协议书》。

(三) 大力发展高端应用产业。

通过财政资金、产业基金、上市融资等渠道, 继续支持和引导稀土高端应用产业发展。发挥稀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用, 加强稀土企业与应用企业合作, 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支持稀土企业主动参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

(四) 加强生产和流通管理。

严控新上稀土矿山开发和冶炼分离项目, 严格稀土、钨、萤石生产总量控制计划管理。制定出台稀土产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国家强制标准, 规范稀土产品出口。发挥协会、学会等中介组织作用, 引导会员单位规范经营, 加强自律。

(五) 继续完善行业管理政策法规。

抓紧出台稀土、钨、钼资源税改革方案。加快出台《稀有金属管理条例》, 同步制定实施细则。修订《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办法》、《稀土行业准入条件》。调整规范稀有金属、萤石等生产计划下达方式, 探索下达仲钨酸铵冶炼生产指标。

(六) 加强铁矿石资源保障。

支持资源储量大、生产水平高、节能环保符合国家要求的大中型铁矿山建设, 保持稳定供应能力。研究调整国内铁矿山税费政策, 借鉴国际矿业大国做法, 推动国内矿山减负。继续提升国内现货平台、铁矿石期货、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等对铁矿石市场的影响力, 促进建立公平公正的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

六、统筹履约和转型发展, 做好监控化学品管理工作

(一) 深入推进依法履约。

修订《<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做好监控化学品行政许可下放的工作衔接。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履约工作的领导, 强化履约工作体系和队伍建设, 切实落实《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赋予的各项管理职责, 层层落实履约责任, 强化事中事后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二) 扎实做好接受国际核查等工作。

加强与公安、国安、外事、安监等部门的工作配合, 认真制定接受国际核查预案, 确保每次核查顺利通过;继续配合做好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核查、促日销毁和防扩散工作。完善宣布信息系统, 组织在线宣布培训, 按时保质完成国家宣布。

(三) 统筹做好履约和促发展工作。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把履约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主动化解履约风险。严格剧毒监控化学品新建管理, 优化监控化学品区域布局, 引导企业向专业化工园区转移和聚集。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兼并重组, 提高监控化学品行业的集中度, 逐步实现资源向履约和安全意识强、管理规范的优势企业集聚。

(四) 加强履约宣传培训和国际合作。

篇6:2023-2024年办公室工作总结

通知选摘: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发挥会展业在拉动内需、搞活流通、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带动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商贸企业开拓市场、扩大消费。现就做好2010年内贸领域会展促消费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会展对拉动消费的重要作用

会展业作为重要服务产业,其辐射面广、带动效应强、拉动消费效果明显,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展会,可以有效汇聚庞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畅通销售渠道,扩大交易规模,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展示和推广,有效带动物流、设计、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和消费。

近年来,各地商务部门通过对内贸领域重要展会的引导支持,促进了展会功能的完善,有力调动了广大中小商贸企业参展促销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产需衔接,拓展了市场空间。

二、加强引导支持,促进内贸领域重点展会发展

商务部在各地商务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推荐的基础上,经国内会展业专家委员会评审,确定将80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代表性强、影响力较大的展会作为2010年内贸领域引导支持展会(见文后表格)。这些展会涉及食品、纺织、百货、轻工业、医药、电子、体育、机械制造、五金、餐饮等重点行业以及部分地方特色展会,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发展潜力。

三、做好内贸领域会展促消费工作的要求

(一)丰富会展内容和形式,带动相关领域消费。各地要结合当地区域优势和消费特点,支持举办各类富有实效的会展活动,不断培育消费热点,带动各领域消费。

(二)完善服务与管理,营造良好的办展和消费环境。各地商务部门要加强会展发展规划与区域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展会主办单位积极协调解决办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强化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管理,健全有关应急预案,不断规范市场秩序。

(三)做好展会统计,及时报告有关情况和效果。各地要及时掌握举办展会的进展情况,加强对会展促消费效果的总结分析。

3月份展会介绍:

第10届中国汽车用品暨改装汽车展览会

中国国际汽车用品展览会(CIAACE)由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汽车用品及改装技术中心、北京雅森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主办。雅森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于2005年率先开创了国内首个汽车用品展会,成功举办过多届国内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汽车后市场专业展会,拥有汽车后市场最广泛和优质的客户资源。展会以专注汽车后市场的变化与趋势,帮助企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为己任,贸易第一、兼顾资讯、买卖双赢为目标,成为行业人士了解市场趋势、建立商务联系、拓展业务范围的首选平台。

为遵循市场与企业的发展需要,雅森将每年一届的北京汽车用品展定位为“行业开年第一展”,因为此时恰逢汽车用品行业采购旺季,这将推动企业全年的产品销量;同时,一年之始,也是企业面向市场和经销商推介新品的最佳时机。展会地点仍然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位于北京市东三环北路农展桥东侧,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达,没有其他展览场馆普遍存在的“交通管制”,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参展效率。

CIAACE因其观众资源富集、成交额巨大、促进行业沟通作用明显,快速成为国内企业展示产品、提升形象、树立品牌、引领需求、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业内树立了“汽车用品行业第一展”的地位,得到了广大业内人士的赞誉和认可,已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第十届中国国际汽车用品展览会(CIAACE)”将于2010年3月12-14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

第117届全国五金商品交易会

中国国际五金博览会,始于1952年,已连续举办超过百届,是中国唯一历史最久,底蕴最深,影响中国五金三代人的展会。中国国际五金商品博览会春季定点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秋季在全国重点城市轮流举办。博览会展览面积80800平方米,国际标准展位4500个,中外参展企业2000余家,中外专业采购商40000余人,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影响面最广,世界知名品牌汇聚的国际性展会,连续多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列为重点支持的品牌展会。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春季)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简称“糖酒会”)是由中国糖业酒类集团公司主办的大型全国性商品交易会。糖酒会于每年春、秋两季举办两次。自1955年举办首届交易会以来,已经走过了52年的历史。糖酒会因其规模大、效果显著,因而被业界誉为“天下第一会”。多年的实践表明,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它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育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加快食品和副食品行业的改革开放步伐、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品的升级换代、创立名牌产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已成为全国食品市场的制高点。

中国(菏泽)农资交易会

篇7:2023-2024年办公室工作总结

2011年4月8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2011年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有关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厅培训[2011]72号)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2011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人社厅发[2010]90号) 安排, 2011年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将于9月3至4日进行。2011年考试内容按照《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2011年版) 》的要求执行。考试大纲有关内容可登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网站 (www.chinasafety.gov.cn) “注册安全工程师”专栏查询。

篇8:2023-2024年办公室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结合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部署,现就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在有效提高贷款增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

各级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关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各项工作要求,深刻认识“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强化支农服务政治责任,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健全金融支农制度,提升金融支农能力,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实现农村金融与农业、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2015年,要执行好现有各项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和有扶有控的差别化信贷政策,不断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力度,在有效提高贷款增量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三农”专项金融债发行规模,努力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充分发挥信贷资金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

二、深入推进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三农”服务能力建设

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覆盖全部县域支行,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和资源配置力度。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定位,明确政策性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开发和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审慎发展自营性业务。国家开发银行要创新服务“三农”融资模式,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投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牢牢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更好发挥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强化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服务功能,推动省联社加快职能转换,优化协调指导,整合放大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服务“三农”的能力。引导邮政储蓄银行稳步发展小额涉农贷款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持续拓展农村金融业务,促进农村资金回流。支持其他商业银行下沉机构网点,优化农村地区网点布局,适度扩大农村地区网点覆盖面。

三、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提升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

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鼓励按照规模化组建、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的原则集中连片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超过一定数量的发起行,允许设立村镇银行管理服务子公司。允许评级良好、管控能力强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到西部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重点布局老少边穷地区、农业主产区和小微企业聚集地区,不断提升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

加强融资担保公司管理,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鼓励其开展涉农融资担保业务,完善银担合作和风险分担机制。协调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完善管理政策,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自律管理,引导发挥支农服务作用。

支持组建以促进农业现代化,主要服务“三农”的金融租赁公司,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引导信托公司通过多元化金融服务支持农村实体经济发展。鼓励和引导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农村居民消费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支持农村地区消费信贷发展,满足农村居民合理消费信贷需求,激发农村地区消费潜力,促进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发挥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积极推动省级人民政府抓紧落实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引导和规范职责,支持在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促进其更好地为农村实体经济服务。

四、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真正树立普惠金融的价值理念,切实肩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以最大热情服务“三农”、以最大限度让利农民。

在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合理补偿成本风险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将符合条件的简易网点改造为标准化网点,逐步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

在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扎实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采取定时定点服务,广泛布设ATM、POS机、转账电话和自助服务终端等金融电子机具,方便村民利用电脑、电话、手机等网络通信终端在线自助办理金融服务,大幅提高电子业务替代率,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向村一级加快延伸。

大力发展民生金融业务,支持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农村妇女、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农村就业创业。改进残障人士等农村特殊群体金融服务,提供更适宜、更便捷、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大信贷投放和工作力度。推进精准扶贫,推动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提高扶贫小额信贷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比例,全面做好支持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金融服务工作。

深入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和针对性的公众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金融服务收费的各项规定,严厉整治违规乱收费行为,对不合理收费、服务欺诈、不合规放贷等行为严肃问责,切实维护农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强金融支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金融支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支持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金融扶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支持农业对外合作金融政策,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和农产品贸易做强,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加大对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乡村旅游休闲的信贷投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六、推动业务产品创新,切实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积极创新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建立本地化、特色化、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体系,大力推广微贷技术,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增强金融产品契合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涉农信贷计划,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业务决策流程,创新“三农”服务专门机构和业务模式,增强“三农”服务功能。鼓励按照“普惠”原则,创新服务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便捷服务方式解决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特殊群体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降低涉农业务经营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公平性和可得性。鼓励利用支农再贷款、“三农”金融债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手段,有效拓宽支农资金来源。在经批准的地区,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探索扩大抵押品范围,加大担保方式创新,推动建立各类涉农融资担保基金,加强与融资担保、保险机构的合作,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农村。

七、强化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有效支持农村实体经济发展

各级监管部门要顺应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趋势,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手段和方法,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稳健发展。一是加强机制建设。积极搭建事前有承诺、事中有监测、事后有考核的支农服务监管框架。探索实施涉农信贷投放与监管评级、市场准入的“双挂钩”政策。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三农”金融服务机制,适当提高对分支机构“三农”业务考核的分值权重。二是强化差别措施。对涉农不良贷款给予更大的容忍度。结合涉农贷款季节性特点,对涉农贷款占比较高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实施弹性存贷比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金融债,增加支农信贷资金来源。优先对涉农贷款开展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流转试点。三是加强风险防控。实施多层次的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切实防范涉农信贷风险。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涉农贷款风险管理,提高涉农贷款服务效率和质量,保证有效支持农村实体经济发展。

2015年2月16日

文章来源:中国银监会网站

上一篇:谈西方写作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的演变下一篇:施工安装安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