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复存在的活动课作文

2024-04-16

不复存在的活动课作文(共8篇)

篇1:不复存在的活动课作文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摘要 德育主题活动教学是针对传统德育教学的改革,它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启迪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发挥德育主题活动课的最大实效性?如何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的发展?刻不容缓地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为此本文专门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进行研究,并运用调查分析、经验总结、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加以系统的论述,以期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小学德育 主题 活动教学

目前,面对小学德育课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许多教育工作者纷纷从“教师中心、课本中心、教室中心”的弊端中走出来,突破“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侄梧,改变了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被动局面,进而探究主题活动教学的实施、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探讨和总结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师生对话、调查访问、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实践、游戏、表演欣赏、讲演辩论、设计创意、学生开动脑筋听教师讲解、观看专题影视短片、课件和行为练习等等。但是如果我们留意观察,不难发现当前小学德育课主题活动教学的实施,落实情况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德育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教育性

主题性是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个好的活动主题是德育活动成功的一半,而一个有价值的德育活动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必然要求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德育活动的主题时,应该首先选择学生实际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这样才能到达相应的德育效果。实际上,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德育活动的主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活动的主题选择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二是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主要是因为教师进行德育活动主题的选择和设计时,并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及时与学生进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不能发现学生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更不能敏锐地感知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仅仅只是照抄照搬其它各种活动主题的设计,这必然使得这种德育课教学过于盲目而缺乏有效性。有效性是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是教师要花大力气去追求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效”,是指是否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经历了过程,训练了方法或行为。追求活动的有效性,就应当强调活动的针对性,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性、参与性,以及活动过程的最优化。活动过程的优化离不开活动前的充分准备,活动引入的准与巧,活动过程的新与妙,活动结束后总结得与失。

(二)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了活动的实效性

德育主题活动课是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实践活动为组织与实施方式,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必然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活动化教学,倡导采用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然而,教师在实际德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挖空心思地设计了许多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片面追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而不顾实际的教学效果。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课堂教学的需要,并没有真心实意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活动仅仅是为了走走过场,而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从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必然使得德育活动课教学表现出“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收效甚微”的特点。

(三)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

德育主题活动课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是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的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还是一门综合型活动课程,其教学方式是师生共同参与主题活动,教师的角色应是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或“主持人”、“导演”、“教练”。学生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学生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首位的。教师直接参与到所创设的活动情景中,扮演一个角色,不以教师的身份来讲话,而是以情景中的角色来打动、启发学生,也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活动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在“活动”,似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不然,仔细观察一下,学生的发言、议论有时离题万里,吵吵闹闹缺乏目的性,有时只是一些性格活泼、表现欲强的学生的天地,活动效率很低,教师成了旁观者,很少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更不能把自己当成倾听学生内心感受的朋友,课堂缺少师生灵活机动的对话,即使在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时,教师也是不置可否。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并没有使他们深切体会到这种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只是跟着学生走,并没有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从而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所体会到的认识也只是肤浅的、表面的,并不能上升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四)片面强调活动的个体性,忽视了活动的民主性

学生在活动中的发挥个体性是德育主题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关系到德育效果的首要问题。确保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体验,会使他们印象深刻,他们会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理解别人,亲自感受到事情的发生变化的全过程,所得到收获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但是德育活动课不仅仅要发挥一部分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都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不只是让少数“乖孩子”做示范性表演,多数同伴只能当观众。而且还要求全体学生要自始至终以不同方式参与活动。而这正是活动的民主性。为了实现活动的民主性,教师在指导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全班所有学生,能够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没有使全体的学生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而绝大部分学生仍然处于活动的“门外”,这种现象必然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活动中的民主指导作用。教师在主题活动的民主指导和参与中应注重与所有学生的平等交往,注重所有的学生心理需要和感情认同。而不是仅仅关注积极分子、活跃分子。同时,教师在具体德育主题活动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尽量使用说理、情感陶冶、榜样示范、暗示等多种方法,能够及时与所有学生进行活动之外的交流,使他们明白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活动,还要让任何一个学生都敢于讲心里话,敢于说出不同看法,允许学生在认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暂时

求同存异。当然,教师指导的民主性并不否定教师在班级德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相反,只有坚持了教师在德育主题活动中指导的民主性,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好。德育主题活动要立足于教育的主体—学生,不仅要强调学生的个体性,还需要创建民主自由、和谐愉快的教育氛围,需要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班主任和辅导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坚持德育过程中主体性的意义,研究新时期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把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作为班级德育的重要原则,建立人性化的道德观。

(五)片面追求单一目标,忽视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为本、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体现活动教学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三维目标不是三大块,而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看待。在整个活动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存在,它随着活动参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萌生、发展、变化、并逐渐形成。它完全渗透于师生活动之中。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这种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的活动课上,甚至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参与活动。教师的责任不仅要把活动变成学生积极的、快乐的学习时空,还要让他们在这一片小天地中酝酿出最美丽的道德火花,从而点燃他生命旅途中最亮丽的指明灯。当然,由于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存在的不平衡,德育主题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也因校而异,除上面所说的是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外,有些学校把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看作是个可有可无的环节,甚至有的被作为“自习课”或“放羊课”,这些课堂教学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为体验而体验,“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落实。也有的学校的德育主题活动可以概括为“理论不在,盲目进行;快乐有余,体验不足:学习浮躁,思维肤浅。”也有的学校只是注重校内活动课程,而忽略了校外活动教学。也有的只是重视模拟的活动教学,而轻视真实活动教学,这必然使得活动教学在学生中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任甫彬;活动课:学校德育主阵地[J].安徽教育 2003年17期

[2] 陶西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兼评《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 2000年03期

[3] 陈太喜;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谈从“班会课”到“德育活动课”的改革[J].班主任 2004年05期

[4] 孔庆;德育呼唤活动课程[J].班主任 2005年01期

[5] 刘爱忠;品行案例教学走进德育新视野——小学高年级学生品行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班主任 2005年12期

[6] 贾玉香;主题班会及其形式[J].班主任 2006年05期

[7] 张澍军;简论德育活动的社会效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年06期

[8] 李定仁;张广君;教学本质问题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3期

[9] 陈素霞;浅论自我评价与学生品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 2003年Z1期

[10] 陈光全;新德育课程“主题活动”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04年11期

篇2:不复存在的活动课作文

一、本单位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上目前存在哪些突出的个人和突出问题

1.工作方法:△有些同志工作急躁、情绪容易激动;

△积极营造互助学习氛围,多一些善意的批语与帮助;

△学校领导要经常和党员谈心,少听汇报,有利于决策;

△要关心党员家庭情况,党员活动存在的问题。

2.管理机制:△要引入发展性评价管理,为青年党员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要保证各组室都要有党员同志,有利发挥先锋作用;

△党的干部要有全面、公平、公正、看待评价每一位教师,正确评

价别人也就是正确评价自己;

△要积极引导青年党员,青年党员要起表彰作用;

△对不符合党员条件的要处置;

△存在帮派现象,从个人意愿出发。

党员活动存在的问题

3.党员意识:△有个别党员缺乏全局意识、团队意识,不能从学校整体利益思考

问题;

△有个别党员过于考虑自己个人得失,有失党员形象;

△党员的作用要看得出,工作汇报《党员活动存在的问题》。

4.党员教育:△教育管理是严格的,但不够系统;

△党员学习讨论内容要预先告知,可让党员有充分准备;

△要加强对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力度。

二、本岗位党组织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1.党员组织生活:

△有时临时调动,党员因在上课没及时通知到位;

△有些党员随意不参加组织生活;

△多一些党性方面的系统教育。

2.组织建设:

△发展新党员速度太快,群众基础不够扎实;

△与群众还缺乏沟通;

△培养干部要看本质,不要过多考虑年龄,而是要培养多干实事,少说废话、空话的人。

3.工作作风:

△倡导“说真话、干实事、动真情”对青年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背后议论;

△对非党同志要多关心、团结与帮助,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

△对别人马列主义、对个人自由主义。

4.内聚力:

△多组织一些党员之间联络感情的活动,党员与党员之间凝聚力还不够。

三、本单位党组织开展先进性教育的建设、意见

1.学习方面:

△要学习党员的先进事迹;

△要理论联系实际;

△要“走出去、请进来”,多一些学习形式

△要抓好宣传活动,引起每个党员重视;

△多看一些哲学书;

△个人学、集体学相结合。

2.互动方面:

△要批评与自我批评;

△领导要带头自我批评。

3.具体措施:

篇3:不复存在的活动课作文

一、存在的问题

1.“陌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实施已有几年了, 但对于很多任课老师来说, 还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是陌生的。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够, 往往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理解为以往的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究竟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究竟该怎么上?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 简直就是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 非常陌生!

2.“讲”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以生活实践为基础, 但因为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 都是由其他老师兼任的。这些老师本身教学任务就很重, 经常要为教学和班务奔走, 事情繁多。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的确是怕麻烦, 怕花工夫,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来“教”, 很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靠老师一张嘴“讲”出来的。

3.“关”在教室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首先, 学校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和关心不够, 不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其次, 兼课的老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次, 就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是被无奈地“关”在教室里上的。

4. 受“排挤”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似乎不太受关注。学生、家长、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认为要考的就认真教, 不考的就应付。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基本上是由班主任担任的, 而班主任往往又兼任语文课。这样的安排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到了期末的时候, 有的班级经常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挪作他用。对于高年级老师来说, 由于课业负担较重, 更难以从时间和精力上保证每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性。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排在每周五下午的第三节, 时间很紧张, 班主任还要忙着布置作业和安排学生放学。由此可见,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地位显得比较尴尬。

5.“底气不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很多是涉及到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不少任课老师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 教起来感到有些困难, 甚至有的觉得难以应付。有些学生知道的课外知识远比我们来得多而广。而且受条件限制, 教师平时外出学习、交流和培训的机会又很少, 知识更新和技能的提高跟不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对老师的要求, 感觉自己是在闭门造车, 因此在指导学生时往往显得底气不足。

二、思考与建议

1. 培养新的课程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 其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对教师而言就形成了新的困难。它要求教师切实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 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如果教师仍然抱着“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观念不放, 是很难教好这门课程的。因此, 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师要勇于实践, 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特征和实施模式, 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方法以及有效的教师指导策略和管理策略, 把握课程改革方向, 跟上教改步伐。教师要努力成为既懂理论, 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规律, 又具有实践方面的素质和技能, 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教学能手。

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 帮助教师准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 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淡化教师的讲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但并不等同于传统课程设置中的活动课。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时候, 你讲得再多, 学生不亲自体验一下, 不动手操作一下, 也是难以体会到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采取一味放任的态度来对待, 而应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 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实践经验不多, 如果教师能有效指导, 学生的实践活动会事半功倍;反之, 如果教师没有用心指导, 实践活动就会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

3. 强化对过程的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过程的教育价值。可以说, 没有了实践过程, 也就没有了这门课程本身, 其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便不复存在。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是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来“教”, 在教室里“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 除了学校不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外, 还存在一些教师对其认识不够等诸多因素。作为学校, 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统筹安排, 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包括实施计划、实施措施、安全制度、实践场所和设备等, 力求体现学校的特色。作为教师, 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 如音乐教室、体育场地、舞蹈房, 甚至是校园里的一片草地和花园等。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亲历亲为的体验和原汁原味的实践, 才是最好的、最直接的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毕竟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做”出来的。

4. 尝试弹性课时制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时会因为种种原因, 受到排挤或挪作他用, 随意性很大, 所以难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性。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 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一周一节, 甚至两周一节的时间是少了些, 只能在校园里开展一些活动。其实我们可以实行弹性课时制, 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也就是说, 对每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例如, 可以将每月的课时或几周的课时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 为学生提供更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 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如去博物馆参观;去走街串巷认识有趣的路名;去名人故里体味先贤的精神;去果园品尝各种果实的味道……

5. 融合相关学科内容

在教学中, 我发现由于各科实践活动缺乏协调与整合, 学科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出现相似甚至雷同的教学内容。以第二册教材为例, 语文学科的第一单元、品德与生活的第二单元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第二单元都涉及到了春天, 只是授课时间略有先后而已。针对这种状况, 我尝试在日常的教学中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延伸出了以“找春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到校园里、家门口、公园里去寻找春天;从歌声中、图片里感受春天的美好。学生纷纷在课堂上讲述了自己眼中的春天, 进行了春天的图画展, 还邀请了家长为孩子们作了《春天的疾病及预防》的小讲座。在这些过程中, 能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由此想到, 在某些情况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否也可和一些相关学科教学打通进行。也就是说, 从跨学科角度将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 同时避免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不必要的重复, 力求做到一个活动能有多方面的收获。这样, 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和提升;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篇4:不复存在的活动课作文

摘 要心理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又是所有心理教师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心理活动课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优质高中开展心理活动课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能够提升心理活动课实效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优质高中 心理活动课 实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能够考上大学或重点大学,学生们在学习、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升学就业等方面,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加之老师和父母的高期望,也会导致优质中学的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优质高中的学生作为未来国家高级人才的后备军,心理素质亟需提高。

一、优质高中心理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了解了多所优质高中的心理活动课的开设情况后发现,虽然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活动课,还有部分学校将心理活动课纳入学生必修课程计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得到重视,但具体的实施状况及效果都不甚乐观。

1.心理活动课自习化

很多学校虽然将心理活动课安排在了课表上,但因为升学等压力,从学校老师到学生,对心理活动课没有足够的重视。在一些老师的眼里,心理活动课可以随时拿来补课,被主课老师占用;在很多学生眼里,心理活动课属于“自习课”,学生忙着完成作业,无暇听课。

2.心理活动课活动化

为了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心理活动课教师想方设法通过组织多个活动、用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对活动与主题是否相符考虑不全,活动各环节之间关联不紧密,逻辑性不强,虽然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提高,但过多的活动占用很多时间,学生情感体验不深,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3.心理活动课随意化

随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学校开设了心理活动课,但至于课程的内容,很多学校都没有具体的要求,而对于心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没有具体的考察,导致心理教师开设课程时过于随意,想到什么开设什么。学生课堂上表现自由松散、随意发言,甚至打闹,课堂纪律较差,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些学校虽然开发了校本教材,但内容安排缺乏连续性和序列性,不能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4.心理活动课课堂化

不论是从心理教师的角度上,还是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对心理活动课的态度均是“重课上,轻课后”,急切希望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体验少,而在课后也不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实践。这就导致学生虽然了解了知识和方法,但并不能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知识和技能脱节。

二、心理活动课效果不良的原因

1.学校缺乏正确认识

对于学校来说,升学率是衡量其办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不管从学校的领导层面还是基层教师层面,人们普遍认为“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发展”,而“学生心理的改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如高考科目的分数提高来得有效,开设心理活动课反而会占用学生的时间,影响教学质量。这种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正确的认识,导致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受阻,尤其是心理活动课这种心育形式得不到保障。

2.教师缺乏专业技能

教师的心理专业技能欠缺,不能有效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了解学生需求,导致课程主题选择不符合学生当前需要,课程满意度低下。在设计活动课程时,因缺乏具体理论支撑,不能全面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因素,导致活动与学生的心理年龄、认知水平不符。对课堂规则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忽略课堂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学生的“随意”是课堂自由的表现,导致学生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有偏差,认为心理活动课是“自由课”“好玩的课”,就是在学习之余缓解压力、放松的课。

3.课后缺乏实践延伸

由于优质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教师不忍心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同时很多教师也意识不到实践练习对学生能力提升所起的重要作用。即使有些教师每节课后会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但因缺乏相应的检查反馈,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对家庭作业的重视,对心理活动课的课后练习也自然会忽视。这就使得学生虽在课上有了体验、感悟,却不能将这些感悟和认识与现实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生活中去运用和提升,导致教学收效甚微。

三、提高心理活动课实效的策略

1.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1)准确定位加强专业培训

目前在多数学校里,心理教师有两个角色,一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二是心理活动课的教师,通过开展心理活动课,解决学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作为心理活动课教师,心理活动课的水平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和集中体现[1]。心理活动课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要加强心理活动课的实效,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即提高教师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当下很多学校的教师热衷于“绘画治疗”“意象对话”“催眠”等技能的培训,但这些技能的培训主要是提高了教师的心理咨询能力,而不是开展心理活动课的能力。教师要准确定位,合理选取培训方向和内容,使培训内容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2)集体教研实现资源共享

心理活动课的开展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起步较晚,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开发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对于心理活动课的主题、课程设置、评价等标准不一,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不利于心理活动课的科学持久发展。虽然也有一些省、市级的示范课可供学习,但基本上很多心理教师仍是“各自为政”“闭门造车”,学校间、市区间的交流分享并不多,不利于教师备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能够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不同学校间、区乃至市级的心理活动课的交流教研平台,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定期开展研讨,从专业的理论学习到课堂主题的选择,从活动选择安排到课堂的常规管理等都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得到提升。而且这样的教研活动能让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效发挥各个教师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加强心理活动课的针对性

(1)采用互动体验式教学

心理活动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心理调整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要在学生体验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互动,去感受、思考、总结、提升,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

根据心理活动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活动课可采用互动体验式教学,课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分享感悟-实践拓展”四个环节。其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个体需要,产生动机;活动体验环节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成长;通过分享感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实践拓展将课堂所学进行归纳,并将其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

(2)合理选题,精心准备

由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殊性,课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被专家称为“人的一生没有一个时期比青春期更令人操心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内心充满各种矛盾和冲突,易受挫,走极端。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当下的心理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困惑、需求,还可通过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反馈来选取相关的主题,最终经过实践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系统的课程。

心理活动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最高质量的活动,这就要求活动安排要服务于主题,活动的深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各个活动环节之间有逻辑关系,能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要提升课堂的实效,还可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活动,以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3)创设安全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学生在体验、讨论、分享基础上达到感悟、提升的目的,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愿意表露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能否发挥团体动力的作用,都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良好、安全的心理氛围应是开放、民主、平等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激发团体动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不断生成新的智慧,体验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在课前与学生讨论并要求学生承诺“尊重、支持、参与、保密”的心理课堂原则,做好课前规范。从我做起,树立真诚开放的榜样,让学生开放自己,真诚表露。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并能准确共情,对于学生的分享不批评、不评判,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尽可能积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课堂中出现的负面行为能够积极正面引导,使学生回归课堂活动。

3.注重课后延伸,及时反馈改进

(1)增加课后实践延伸

心理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心理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效果非常有限。课后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心理活动课更是如此。它让学生就课堂中所学的方法和技能,在课外有机会并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训练,感受自身的成长和变化,增强自我调整的能力,从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每节课后针对主题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练习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很多教师上完心理活动课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学生到底感受怎样,收获如何等一无所知,致使心理活动课的效果无从谈起。学生的反馈是心理活动课是否有效的最有力的证明。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保证心理活动课的实效。就整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感受、收获、活动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便增强课堂的针对性,提升课堂的实效性。针对课后实践作业,教师要及时了解任务完成情况,并通过下节课课前的表演、展示、感悟、体会等方式及时进行反馈检查,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课后延伸的重视,自发去实践练习,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提高学校心理活动课的实效,必须有学校领导的支持。这就要求领导及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学校才会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心理活动课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喜青.北京市中小学心理活动课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7).

篇5:检察建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论文

有的检察人员在办案中对检察建议认为是可有可无,只埋头办案,不注重发现案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满足于不办错案,案结事毕,没有把办案的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结合。

1.2检察建议质量有待提高

有些检察建议没有经过深入调研,没有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针对性不强,满足于检察建议固有程式和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够,个案问题建议多,类案问题建议少,原则性建议多,个性化建议少。

1.3检察建议开展范围有待拓展

从以上分析数字看,检察建议工作开展的部门较少,检察建议在内容上比较单一,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的开展检察建议的六项内容存在差距,有些项目还存在空白。

1.4检察建议预期效果不理想

有的检察人员检察建议发出后,不注重反馈,不关注效果,流于形式,对于被建议单位是否真正整改,整改效果如何,缺乏应有的跟踪反馈和监督。

2改进建议和对策

2.1科学设置检察建议的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在执法办案工作中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为充分发挥检察建议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检察系统应增加检察建议在内设各职能部门的考核内容,使该项工作真正成为检察机关的全局性工作,使得各职能部门和干警真正把检察建议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切实在工作中发挥能动作用,把检察建议作为检察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

2.2严格检察建议内容

检察建议的内容要具备针对性、可行性和广泛性三个方面。针对性即检察建议应有的放矢,所提问题必须准确;可行性即检察建议要做到有分析、有建议、有对策,切实可行;广泛性是指检察建议的内容不仅仅是找漏洞、提问题,对一些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好人好事,好的经验做法,也可列入建议范围,如建议表彰、记功、推广等。

2.3明确检察建议的送达层次

检察建议的送达层次,包括向存在问题的部门或单位提出、向其主管部门提出、向党政部门提出、向全社会提出检察建议四个层次。因此,要根据检察建议的内容,明确制发建议的送达层次,避免发生应发而未发的`现象。

2.4建立检察建议反馈制度

篇6:不复存在的活动课作文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生产的最前沿阵地,班组工人生产时精神状态的好坏、技术水平的高低、处理生产问题能力和安全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持续发展。而班组通过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灵活多样,内容广泛的安全活动,不但可以警钟长鸣,增强班组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心,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生产的安全和稳定,促进班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可以相互切磋技艺,取长补短,练好内功,提高技术素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不少企业班组安全活动由于流于形式,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引不起班组职工的兴趣,缺乏实效,造成班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责任心不强,日常生产中出现麻痹侥幸松懈心理,出现问题手忙脚乱,难以应对,违章违纪,生产事故不断,影响企业安全生产和职工队伍的稳定。所以,班组安全活动亟待改进和加强。

一,班组安全活动存在的问题

1,形式单一。不少单位的安全活动仅限于召开班组安全会,读读文件,学学规程和制度,班长一言堂,班组安全会枯燥乏味,引不起班员的兴趣。或者大家坐在一起不着边际,不切主题的神侃海聊,使安全会失去应有的作用。

2,质量不高。虽然有的班组安全活动也开展班前安全教育、班后生产总结、组织各种生产应急预案的演练和岗位练兵,但是流于形式,应付差事,抓不住实质问题,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有的进行应急预案演练如同演戏,嘻嘻哈哈,拖拖拉拉,不在状态,严肃不足,活泼有余。

3,缺乏重点。企业生产由于行业特点,其班组安全活动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如石油石化企业春季防雷防火、夏季防爆防泄漏、秋季防台风防汛、冬季防冻防凝防滑等;煤矿企业防瓦斯爆炸防透水事故;建筑行业防高空坠落等,而不少企业班组的安全活动抓不住行业季节特点,经常一本经,浮在表面。

4,等布置靠安排。上级安排什么做什么,不布置不活动,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不少班组安全活动的被动做法。

5,职工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班组职工片面认为,自己8小时上班时间不出事就行了,致于班组安全活动怎样开展是班长的事,与自己无关。其结果班长成了班组安全活动的独角戏,班员不愿提意见和建议,形式内容得不到创新,不适合职工的口味。

6,班组长的组织能力有限。不可否认,不少单位的班组长其吃苦精神、模范带头作用、处理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实很强,但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能力非常有限,组织一项活动,制定一个方案,条理不清,内容不全,号召力不强,因此影响了班组安全活动的有效开展。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是我们的安全生产方针,也是安全生产的保证。而班组安全活动正是通过全员参与,查改隐患、交流经验、苦练基本功、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综合治理,防范事故的目的,所以班组安全活动对企业安全生产和凝心聚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基于班组安全活动存在的问题,结合长期以来一些班组安全活动好的经验做法和自己在一线班组工作30年的实际,笔者认为,企业班组安全活动应在“实、活、新”上下功夫。

所谓实,就是班组安全活动要扎扎实实。班组安全活动,除了必要的学习安全法规和制度、进行班前安全教育、班后生产总结、组织各种生产应急预案的演练和岗位练兵外,还要组织班组员工自查互查生产中不安全的行为习惯,进行揭短晾丑,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整改措施;还可以集思广益,让班组员工提出班组安全生产的建议,现身说教安全生产的得失,通过你说我说大家说,避免班组安全活动一言堂,通过互动,增强每个人参与班组安全管理的意识和积极性,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还可以将其他单位或

行业的安全生产经验进行学习借鉴,对发生的生产事故进行剖析,吸取教训,使之不吃堑也长智,达到安全生产的警钟长鸣。

所谓活,就是班组安全活动要灵活多样,有声有色。班组安全活动不能固定在一个模式,死板教条,而应增强趣味性,提高吸引力。既可以开展技术比武、技能考试、安全知识竞赛,还可以通过安全文化进行直观和潜移默化教育。如制作幻灯片DV片曝光日常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征集安全生产格言警句、进行安全生产我该怎么做讨论和进行处理实际问题操作,既动口又动手,使班组员工充分认识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危害和后果,进而从维护企业安全生产和持续发展及珍惜自身生命高度,把遵章守纪,“三不伤害”,消除麻痹侥幸松懈心理当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所谓新,就是班组安全活动结合班组生产实际要不断创新。班组安全活动除了上级的“规定动作”外,还要经常创新“自选动作”。如班组安全会让班员轮流主持、让班员参与制定应急预案、班组开展“无违章、无违纪、无事故、无人身伤害”“四无”竞赛、创演安全生产文艺作品、组织进行岗位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进行违章害人害己害家庭演讲等,使班组安全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广泛有新意,班员乐意参加,并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安全活动的质量也会在创新中不断提高。

篇7:说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说课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并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对说课这一教研活动把握的意识,及对说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等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说课活动,问题,对策。【正文】

一.说课中存在的问题

说课是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同行和专家,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但是许多说课者在说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如下: 1.详略不当,重点模糊不清。

在说课过程中,有的老师在说课时能够做到注意突出重点,产生很好的效果;但也有的说课的篇幅太长,对说课的内容详略把握不当,阐述太多、太细,说课时间太长。事实上没必要这样做,因为对某一堂课来说,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问题的引进、概念的讲解、公式的推导还是例题的分析,往往各不相同,因此在说课时,应在全面介绍情况的基础上,紧紧抓住那些教师较为关心、渴望了解的重点问题,展示出你的处理和解决办法,以充分发挥“说课”的交流作用。

2.学法、教法运用缺少针对性,可行性低,形成说做“两张皮”。

有些说课者,为了“哗众取宠”,在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课型特点,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下“盲目堆砌”,听起来似乎是一篇优秀的说课稿,但可操作性差,在讲课时根本无法去实现。

3.教学形式和教学风格上太模式化、格式化、样板化,缺乏个人创造。大多数说课者都遵循一个模式,一个框架,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环节严格进行,甚至这些程序里的小题目都一样,使得说课过于呆板,缺乏活力和感染力。4.说课中的空话太多,帽子太高,对自己设计美言太多。

很多教师“说课”时能说明如何将一些基本想法具体体现在课的内容之中,使人感到比较实在,如在说“数轴”这一课时,在教学目标里提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后,还在教学过程里具体点出在讲到哪一步时提出所渗透的上述思想方法,从而使这种渗透成为能抓得住、可以操作的教学安排,但也有的教师说课时,虽然列的教学目标不少,其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有好几种,但从说课中却看不出是如何结合具体内容来落实这些教学目标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师在备课时要下工夫思考的,也是听说课的教师最希望知道的。5.说课过程过于夸张化。

说课者语言不流畅,表情过于严肃,把“说”课变成“读”课;或者语言太“亲切”,甚至抒情很多,把“说”课变成“朗读”课。在说课中有些说课者认为“设计很好”,只要说出来就行,因此说课时,照着说课稿只管读。还有的教师力图通过“说课”来展示自己的讲课技艺,以致出现画蛇添足、所用手段未能为说课服务的情况,这就如同演戏时脱离剧情去显示演技一样,应该看到,说课与讲课有所不同,讲课面对的是学生,其效果不仅取决于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而且取决于教学能力的高低,这涉及语言、板书、观察、教态、对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因素,而对“说课”来说,尽管说课的艺术对说课的效果关系很大,但其侧重点主要还是在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上,可见,讲、说课的艺术在两种评比中所占的“权重”是有差别的,企图通过说课来充分展示自己的讲课艺术是很难办到的,而对它的过分追求则必然会影响到说课效果,应明确说课不同于教学基本功比赛,不同于教学技能表演,必须立足于“课”本身,说课时采用什么方法,运用什么手段,要完全服从于说好课的需要,将其教学能力寓于说课之中,这样不仅保证了“说课”的质量,而且使人感受到说课者的教学水平和准确把握一堂课的能力。

对于这些问题,教育理论界对说课策略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概念上的模糊不清,致使研究领域含混,说课水平低级。这样严重影响了说课策略的操作性,教师也难以从中获得有关何时采取什么样的说课策略的信息。同时,对说课策略的科学含义认识不清,也 1 会给指定或选择有效的说课策略造成一定困难。

影响说课策略制定的因素,从可操作的层次来说,说课策略包括对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和对教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由于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也随之带来说课策略的复杂多样性。在影响和制约说课策略的因素当中,最为关键的恐怕就是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者这三个因素。教学目标是影响和制约说课策略的关键因素,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者应该通过说课描述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在说课中明显突出。

二.如何解决说课中存在的问题

说课是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进行的一种科研性的教学探究活动,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可以说,说课是一个教师为了搞好整个教学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同行和专家,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对于上述说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的解决策略: 1.把握要求,容量适当.说课不同于讲课,没必要说的太细,在认真贯彻知识理论的基础上,说课者说清“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通过说课可看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怎样,吃透程度怎样,可以看出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业务素质“分清主次,突破难关”的原则,只需把问题的关键交代清楚,特别对于教学程序的设计环节,切忌把课全盘端出来,只要把一节课的每个环节原因说出来即可,要认识到说课不是教案,不是自我评价,更不是论文。把握好程度分量,是对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之一,多数说课者对这一点的把握是较为得当的,但也有一些说课者存在要求偏高、容量偏满的问题,如有的课,在提出某一重要概念后,当堂课就立即提出深化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的要求;有的课的分量实际上需要一节半甚至于两节课才能完成;有的课的课堂练习布置的习题偏多,在限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等等。在这个问题上,由于存在着不同看法,有必要研究一下如何处理好提高教学效率与课堂教学的要求、容量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2 的一个重要环节,步子应该迈实,对所讲的内容应能基本落住实际上,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可能“速成”。如果进度和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很可能消化不了,欲速不达,适得其反,由于现在各地教学中仍存在“赶进度、早复习”的倾向,在“说课”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更应值得关注。

2.提高说课的目的性、实用性。

说课的目的是为了讲课,为了优化课堂结构和提高教学质量。说课者一定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不要“盲目堆砌”,“教学程序设计”不仅要着眼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优化,而且要有一定的可行性。、学法上一定要运用恰当、灵活,依据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课型特点,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在点滴之处作文章,并使之在课堂上能得以落实。

3.在教学风格上要多样化、灵活化,教学形式上要为讲课服务。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说课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说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在说课格式、顺序安排上,不拘一格。例如,把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应用融进自己的教学程序的安排过程中结合说明,可能会更有说服力。在说课中,还要注意对于教学安排的设计从容量、密度上都要留有一定的弹性、余地。

4.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准确、实在。

应根据教材、学生及课型特点,订出合理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杜绝空洞的不切实际的语言。在教材的安排、设计上要有一定的依据,要根据数学教学理论的特点,用合适、恰当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设计意图,不要用太多的夸大、浮虚的词语美言自己,以免显得“故做忸怩之态”、“画蛇添足”,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说课时力求避免空泛,既要有明确教学要求,又要有落实的措施,使人看得清,抓得住,发挥好说课的交流作用,对于“说课”这一具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让我们共同来爱护它,扶植它,并通过在说课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使之逐步完善,从而使它在促进教研开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虽说如此,但在说课中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5.说课者的语言要流利,语气要亲切,姿态要自然大方。

因为说课者面对的是听众,所以也和讲课一样,在口语、姿态、板书方面同样需要有较高的要求,保持节奏适当,音量适中,生动风趣吸引人;板书美观,布局合理,重点突出,主次分 3 明,条理清楚。说课过程中述说者能否通过其表情、手势、姿态、语速、音调等外部动作传递思想感情,表述意见和要求,不仅关系到此时述说效果的优劣,而且能使听者对其平时课堂教学中非语言表达能力的功底有所评价。因此,自然的将语言和动作表达有机融合,使自己的表达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感染魅力,将会收到更大的说课效果。

前面我们叙述了说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此问题的策略,通过上述的内容我们可知,“说课”具有两个明显特点。1.重在交流

在一些地方开展教研活动时,常常是从“说课”开始,接着对“说课”进行评议,然后进一步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实践表明,在增加了“说课”项目、使教学研究成为一种必须事先作好准备的活动后,研讨容易开展起来,效果较好,通过“说课”及“说课”后的交流,大家达到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在这一点上,其价值无疑比只是要求写出并不具有交流作用的教案要大得多。2.重在分析

说课不仅要摆过程,还要说道理,要对教案作出分析,首先要分析大纲、教材,明确所讲内容的地位作用、来龙去脉,然后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出能说清道理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课的分析上下一番工夫,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备课的质量。说课可以比较全面地考察教育者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水平,通过说课,教育者本人的各项教师素质将得到大面积提高。说课不仅展示了年轻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才华和创造力,而且还充分体现了“说课”的价值魅力。

在说课活动中,教师如果能把握住说课的这两个特点:重在交流和重在分析,那么说课就会很成功。【总结】

篇8:不复存在的活动课作文

(一) 问题一:资源不足

心理活动课以活动为载体, 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整合各种有效资源, 如课程资源、场地资源、教学设备资源, 等等, 实现辅导效果的最优化。而目前学校团体辅导室的建设还无法一步到位, 现有课程资源也非常有限, 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

(二) 思考与对策

有效整合资源。我校于去年引进一个教育慈善项目———梦想课程。它是一系列面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 基于“全人教育”理念, 融合问题探究、团队合作、创新创造、情绪智能等元素的跨学科综合素质课程;课程的设计以活动、游戏、心理训练为主, 提倡学生在玩中学、在互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有新的体会;梦想课程关注的是自我的教育, 其目标是帮助人实现内心的成长, 塑造儿童有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明天。这和心理健康课程促使学生自我成长并最终学会自助的目标是一致的, 连课程的活动形式也是相通的, 两门课程之间有很多契合点。实践表明, 梦想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 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 通过尝试在一定范围内将二者整合, 已取得一定成效。如梦想中心教育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学生解决问题、探寻方法带来便捷和高效, 优美温馨的室内环境, 可以成为心理活动课堂绝好的场地资源; 如游戏活动资源、各种图书、主题模块设计等都为心理活动课程的设计提供资源补给。用学生的话来说:“我们喜欢梦想中心, 喜欢到这儿上课、读书、上网……”心理活动课与梦想课程整合的尝试, 有效解决了心理活动课程资源短缺的不足, 极大地强化了心理辅导效果, 使心理辅导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之一。

(一) 问题二:课堂易乱

由于是活动课程, 课堂上学生随意说话、插嘴、窃窃私语、不认真听同学发言, 甚至故意哗众取宠等, 存在“课上闹哄哄, 课后早忘光”的现象, 导致课堂失控, 学生活动体验不深, 影响深层次分享, 消耗辅导老师的心理能量, 无法顺利实现辅导目标, 严重影响辅导效果。

(二) 思考与对策

形成课堂失控的原因除了心理活动课有自身的规律特点外, 一方面是有部分学生认识上有偏差, 认为心理课上活动多、游戏多, 很轻松可以玩, 是副科而不重视, 小学生普遍自控能力较弱, 缺乏规则意识, 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心理老师经验不足, 重气氛轻管理, 对课堂缺乏有效管理的能力, 或为了良好的师生互动, 对学生比较宽容造成的。

在尝到了几次课堂失控的苦头后, 我找到了几种有效管理课堂的方法:

1.有效语言。我深感心理教师要先把教师做好了, 才能当好一个会上心理辅导课的心理老师。因此, 教师语言要生动精彩, 深入浅出, 清晰准确。同时运用一些非言语的眼神、动作, 更能吸引学生。

2.约定。订立约定是指上课开始之前教师与学生约定达到的行为准则。下面是我课前常用的约定:

我们的约定

我愿用心投入本次活动, 用心感受!

我愿说真话, 克服害羞, 不用担心会被笑话, 就算说错, 都会被理解!

我愿尊重同学, 严守秘密, 保证不在课后说事。

我愿认真倾听, 及时补充, 用掌声表示理解与支持!

我愿意遵守以上约定, 若有违背, 愿无条件接受自我检讨!

学生是讲信用的, 有了课前约定在先, 违约的学生来个“自我认错”, 或者给予唱首歌、跳段舞的小惩罚, 对课堂的有效调控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3.竞争。课堂上可以引进竞争机制 , 引导小组、个体进行合理竞争, 采用财富积分的办法。学生座位是基本固定的, 在课程开始就已完成了各小组的团队建设, 每组设有纪律组长, 负责本组的纪律管理, 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有扣分的权利, 当然有很多加分的机会, 形成组与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良性竞争, 到期末时再统一评比, 小学生好胜心较强, 这一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4.音乐调控。学生在好玩有趣的活动中, 经常处在手舞足蹈、大声讨论、兴奋不已的状态之中, 如果此时需要终止活动, 就算老师大声喊停也不能让学生很快静下来, 最好的办法是放一小段幽默诙谐的音乐, 先大后小地控制音量, 学生听到音乐觉得好玩、新鲜, 很快能安静下来, 达到调控课堂的目的。

5.个别辅导。在一个班级团体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破坏力最大的是极少数学生说怪话、做怪动作, 故意展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与行为。他们必然有一定的心理需求, 那就是需要得到关注, 引起别人注意, 渴望展示自己。这些学生不应是我们批评的对象, 而应当是我们辅导的对象, 可以通过课外同质小组或个别辅导, 引导他们认识自己, 进而改变自己。总之, 课堂上需要教师具备敏锐感觉和准确判断教学过程中可能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 以便有效处理课中的各种问题。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 我深感只要你能站在学生角度, 想学生所想, 想学生所需, 不断反思课堂, 不断改进课堂, 相信你的课堂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辅导福建教育出版社.

[2]李珊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调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 (15) :23-24.

上一篇:超然中学学生考勤制度下一篇:军旅情怀作文800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