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情合理的存在作文350字

2024-05-02

合情合理的存在作文350字(通用5篇)

篇1:合情合理的存在作文350字

合情合理的存在作文350字

在很久以前的时候你最喜欢看的就是神话故事了,但后来你上了中学之后就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小说,涉猎比较广泛,根本就不在乎是什么类型的。所以那个时候你的作文写的很好,有很多同学都愿意和你交流沟通合适他们却总是有一种别扭的.眼神看着你。

其实你知道那种眼神里面代表着什么,意味着什么,但是你不愿意说出来,因为那代表只是一种伤害。

后来越长越大,你们慢的明白了,其实这样一种感情的存在也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存在的。因为我们人性本就是如此,他的出现也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关键是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我们如何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其实把这样一个大的方向控制好了之后,很多物质方面的小东西就能够理解吧。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的性格和他们变得一模一样的话,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分歧。

然而你也会懂得,其实这些对于他们来讲也是不一样的吧。

篇2:合情合理的存在作文350字

他们只是觉得这样一件事情竟然产生了就一定有他们存在的道理,就是黑格尔的那句存在即合理。

虽然在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我一直都非常兴奋这句话的来源,我一直都觉得这句话就好像真理一样,本身就是正确的,如果不合理的话,他为什么要存在呢?

如果从我们的角度上来说,从人类的利益角度上来思考的话,确实很多东西都是会发生矛盾的,因为这些规则都是我们来制定的,虽然都具有主观性,但是主体又不是完整的一批人。

主体具有个体独特性,又有着相互继承和发展性,其实在每一个时间阶段都会有着不同的事情在不断地延伸和发展,只不过我们所看到的那些都只是表面现象,或者是自己能够接触到的范围吧了。

好像等到我们也经历这些过程的时候才会突然感觉原来这一切都好像如此陌生,又如此熟悉,曾经有人说过似的,但实际上想想又没有关于这一方面的完整记忆。

也许是我们自己进入了一场梦中看到了那些繁华尘世。

忘记了自己为人,也本就是其中的一员。

篇3:专利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我们将专利制度与这两种方式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在现有的知识产权系统中, 促进创新, 防止模仿、保障创新利润等方面, 专利制度仍是社会最依赖的, 这样我们才可以加深对专利制度合理性的理解。

一、专利与奖励比较

实际上在没有专利制度之前, 社会仍然有办法鼓励发明的投资和传播的。这种办法是奖励体制。所谓奖励是指政府或私人机构制定一个界定清楚的项目, 然后给最先完成此项目的组织授予一定数目的奖金, 并且随之该项目的创新技术就成为公共信息。比如1714年, 英国政府在一场著名的船舶失事后决定设立2000英镑的奖金以奖励第一个研制出能够准确测量海上经度导航设备的人。在经过43年的探索之后, 1759年哈里森终于开发了一只轮船上使用且能精确度量经度的钟, 并因此获得此次奖赏。一般有政府奖励的创新, 归政府所有, 主要涉及基础学科, 比如数学和物理等领域。

而且专利既然为创新发明人提供了保护, 因此专利保护就是一种成本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它可以鼓励厂商进行创新, 另一方面, 专利的保护必然意味着垄断扭曲。与专利制度相比, 奖励方式确实是不会导致垄断, 自然不会导致社会净福利损失。Wright (1983) 证明在完全信息条件下, 奖励制度是优于专利制度的。De Laat (1996) 和Kremer (1998) 进一步证明了在更弱的条件下, 奖励制度仍然起作用并且能避免专利制度下的社会福利净损失。De Laat还给出一个模型说明只要政府可以观察到创新成本或者社会价值, 政府一定找到比专利制度更优的激励体制鼓励研发行为。并且Shavell和Ypserele (2001) 指出开发一般性政府奖励制度以奖励有用的、新颖的、非显而易见的发明或创新要比现在的专利回报体系要优越得多。即使专利授予给真正的新发明, 专利也没有被滥用, 但专利仍然是政治批准的垄断权。既然垄断权有害, 那为什么不彻底消除而采用一般性政府奖励体系呢?奖励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会明显优于现代专利回报体系中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吗?是否有人认为公共和私人对发明活动的报酬体系是专利回报体系的补充形式, 因此这两个体系应该同时存在?

Scotchmer (1999) 从两个方面比较了奖励制度和专利制度后, 发现尽管专利制度会造成社会福利净损失, 但仍有优势。Tirole (1999) 指出专利制度的优势在于它的运行不依赖任何机构对创新价值的主观判断。他们认为与奖励相比, 专利有如下的优点:

1.专利更能体现创新的价值。出于对回报的追求, 任何有想法的人会对他的创意进行甄别。既然在专利系统里, 创新排他权获得的利润和社会价值有关, 通过比较成本和期望的社会价值, 创新者会投资于收益最大创新, 而不必和政府机构谈判, 以期望更多的奖金。

2.专利制度有利于规避道德风险。一方面, 研究者获得奖励后可不公布创新信息;另一方面, 既然奖励是反生在创新之后, 政府可能违背诺言, 拒绝奖励。在这双重道德风险下, 奖励体制无法普遍存在于现代经济中。

3.专利还可以将创新责任分散到所有人中, 而不像奖励体制那样过于集中。

4.最要的一点是奖励体制中对某个项目的奖励奖金的设定是相当困难的。为了使奖金的设定和创新的价值相等, 授予者必须观察到创新的价值, 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观察得到, 但很可能出现创新价值低于创新成本, 从而使奖金缺乏诱惑力, 不能促进创新。因为授予者只观察到成功的, 没有成功的研发成本是要通过成功的创新的获利去弥补的。

总之, 专利制度优于奖励体制的关键原因是, 规制者不需要亲自对创新活动和成果精心监督、管理或进行主观评价, 这些只要交由市场即可。

二、专利与商业秘密比较

实际上从厂商的角度看, 获得专利只是保障创新成果的一种方式, 另外保护创新不被模仿的方法还有商业秘密。由于创新知识具有隐含性, 其他人如果要掌握这种知识必须花费时间和成本去解码, 并且隐含程度越高, 解码就越困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即使没有专利制度, 创新也可以通过将创新技术保密以获得垄断利润。所以商业秘密也是专利的替代方式, 同样也可鼓励技术创新。

对于商业秘密来说, 专利能给创新更宽的保护, 并且能节约创新者对其创新保守秘密的成本。那为什么商业秘密保护发明仍然存在呢?原因一:为了获得专利, 但作为交换条件, 发明人要求公开发明, 以利于周边发明。这种交换并非对所有发明人都有利的。原因二:专利所要求的公开程度是要求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作出该发明, 也就教导潜在的侵权者如何实施侵权, 存在了诉讼风险。

通常创新者将商业秘密作为对其竞争对手隐藏商业信息, 以防止被他们复制的方式。比如可口可乐配方就是通过商业保密来防止模仿的。尽管不能保证永远不被泄漏, 但事实已证实了其非凡的生命力。再比如微软对其Windows操作系统就没有申请专利保护, 实际上模仿者到目前也没有精确复制该系统。

如果创新者认为商业秘密永远不会泄漏出去, 也永远不会被其他人独立地发现, 那么采取商业秘密保护就特别诱人。但如果该秘密被意外泄漏, 或者被竞争对手通过反向工程的方式揭开秘密, 那么法律将不会对创新成果提供任何保护。在实践中, 大多数的秘密都会在几年之后被泄漏出来。这在产品设计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一旦设备经过展示、广告宣传或者销售给客户之后, 这样的设计方案不会再是秘密。

如果要靠商业秘密驱动技术创新在没有专利制度出现之前是可以依靠人口优势来实现。但欧洲在建立专利制度之后, 其经济、科技、军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规制者意识专利制度才是更合理的体制。其原因如下:

1.专利制度使一些社会价值大但知识隐含性低的创新变得有利可图。这是有利于公共产品的开发。

2.在一个积累创新的过程中, 任何创新都可能是后续创新的基础, 通过专利制度鼓励创新者对其创新结果进行披露将会推动和加速社会的技术进步, 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3.由于更多的创新结果的公布, 形成了知识资源库, 为其产出更大的经济效应提供了基础。

4.专利给其所有者带来的利润和其市场价值相关的, 这利于创新者为了社会需求, 加速创新, 从而导致社会文明进步更快。

由于上面几点原因, 美国国会已将知识共享作为明确的政策目标。这为摒弃商业秘密, 发展并完善专利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专利制度由于社会净福利的损失和资源配置扭曲而饱受争议, 但它顽强的生命力似乎超过了人们的预期。由于没有人能提出一种更好的替代机制;再加上与奖赏, 商业秘密相比, 专利仍是重要的创新促进机制, 因此专利制度存在是合理的。我们要充分相信专利制度的功效, 并希望其能真正发挥鼓励创新和促进知识扩散的功效。

摘要:专利制度通过对创新进行保护, 使创新者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市场势力, 使其在获取垄断收益的同时弥补其研发成本, 故专利制度对创新行为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然而, 专利制度采用赋予创新者市场势力的方式来激励创新, 这样会扭曲资源配置, 导致社会福利下降。这样人们自然怀疑专利制度是否真的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再加上现实中还存在着其他促进和保护创新的措施——奖励体制和商业秘密, 因此人们对专利制度存在的必要性表示质疑。本文通过将专利制度和奖励与商业秘密的进行比较分析, 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专利制度,合理性,奖励体制,商业秘密

参考文献

[1]De Laat, E., 1996, “Patents or Prizes:Monopolistic R&D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5 (3) , 369~390.

[2]Kremer, M., 1998, “Patent Buyouts:A Mechanism for Encouraging Innova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nomics, 113, 1137~1167.

[3]Nordhaus, W.D., 1969, “Invention, Growth, and Welfare, A Theoretical Treatmen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Cambridge, Mass.

[4]Scotchmer, S., 1999, “On the Optimality of the Patent Renewal System”,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0 (2) , 181~196.

[5]Shavell, S., and T.Van Ypserele, 2001, “Rewards versu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44, 525~547.

[6]Tirole, J., 1999, “Incomplete Contract:Where Do We stand?”Econometrica, 67, 741~781.

篇4:不合理的合理存在

世界上很多地方,男女上衣的扣子并不钉在同一侧——男上衣的扣子是钉在右边,女上衣的扣子则钉在左边,而且这一“男女有别”的标准被严格执行着。从方便角度来说,全世界95%以上的人(不分男女)是右撇子,用右手从右边扣纽扣要容易得多。这意味着,衣服的扣子钉在右边更科学合理,把女装纽扣钉在左边,这不是为难女性着装者吗?更令人不解的是,这种不合理现象已经存在数百年,而且有可能继续存在很长时间。

女装纽扣为何要违背常理钉在左边呢?这得从扣子的历史说起,17世纪纽扣在欧洲出现时,只有富人才会在自己的外套上钉纽扣。按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风俗,男士自己穿衣服,女士则由仆人帮着穿。这样,女士衬衣上的扣子钉在左边,极大地方便了伺候女主人的仆人们(绝大多数仆人是右撇子)。男士衬衣的扣子釘在右边,不仅方便了大多数男士自己动手穿衣服,还避免了用右手拔出挂在左腰的佩剑时,剑身被衬衫兜住的尴尬。

后来,衣服上钉扣子的风尚逐渐流行开来,平民百姓也开始穿着有扣子的衣服。平民百姓家里通常没有仆人,为什么女装扣子仍然留在左边呢?

既然一开始所有女装扣子都在左边,要是哪位缝纫师或制衣商提供扣子钉在右边的女士衬衣,就很冒险。毕竟,女士们早已经习惯了从左边扣扣子,一旦扣子换到右边,她们还得花时间培养新习惯,适应新变化。而且很多欧洲女士还觉得,当众穿扣子在右边的衬衣会叫人尴尬,因为看到的人会以为她穿的是男士衬衣。

很多时候,制度或规范一经确定,不管是否合理,人们都不敢轻易改变——这往往是规避风险和挑战的不由自主的选择。罗伯特·弗兰克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合理性,从来就不是大多数人追求的首要目标,安全性才是。”

篇5:儒家伦理存在的合理性

摘要:儒家伦理是个巨大的优秀传统的资源库。儒家伦理学说最核心的就是它的“仁爱”思想。当代中国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等道德困境的解决要求我们不仅应积极的践行儒家伦理的道德要求,增强儒家伦理道德的感召力,而且还应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强化儒家伦理对人的行为约束力,即防范人们不仁不信。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维系健康社会秩序都需要发挥儒家伦理思想的积极作用。关键词:儒家伦理 道德困境 仁爱

一、儒家伦理的核心内涵

儒家伦理是个巨大的优秀传统的资源库。儒家伦理主要表现在道德本位、忠君尊上和家族中心三个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儒家伦理思想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儒家伦理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儒家伦理学说最核心的就是它的“仁爱”思想,其基本含义是“仁者爱人”,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主张无私奉献。儒家伦理在构建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秩序、保持天人和谐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中国道德困境表象

当代中国整个社会的道德出现严重滑波世人皆知,“拜金主义”盛行,道德良心丧失,唯利是图,人情变得冷漠,最宝贵的情感受到漠视甚至亵渎,亲情也在逐渐淡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首要考虑的不再是友谊、感情这样纯洁的关系,而是更多的基于利益而考虑;一些丑恶社会现象,象劫财劫色、杀人夺命、拐卖妇婴、贩毒走私、欺诈瞒骗、作奸犯科、破坏生态环境等情况也不断出现,严重地危害着社会正常秩序。

现今的中国,一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的态势,政治逐步民主化,经济不断市场化,科技更加现代化,制度走向法律化,而另一些方面又呈现出许多与此极不 1

协调的令人担忧的情况,像理想信念缺失,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此可谓之为社会道德困境;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新形势下,在事业上面临着竞争与合作的把握,在经济上面临着重义与重利的权衡,在情感上面临着仁爱与薄情的抉择,常常因缺少优越的伦理价值观指导而苦恼与烦扰,此所谓个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

当代中国道德困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儒家伦理所要求的仁爱、诚信、天人和谐等价值观的无情蔑视。如何消解道德困境而使社会和个人都呈现出完全健康状态?只有对传统伦理价值观尤其是儒家伦理价值观予以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儒家伦理的存在合理性的现实依据

1、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需要儒家伦理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继承儒家“仁爱”思想,树立仁爱观念,关心人、爱护人,人际关系和谐了,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是讲求“仁”,其基本含义是“仁者爱人”,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主张无私奉献。孔子讲“仁者爱人”。“仁”的标准是“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些都是孔子对于“仁”的解说,反映儒家思想创立者强烈主张人要具有广博的爱心,要有善良的愿望。

历代儒家思想家都重视“仁”的价值与意义。宋代朱熹是这样注解孔子所说的“仁”:“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冯友兰把孔子的行仁方法概括为“忠恕之道”。孔子“仁者爱人”的理路是“推已及人”。“仁者爱人”是互动的爱,是有实际内容的,是可行且必行的爱,不是空乏的理论说教。儒家“仁爱”思想不仅表现出一种很高的境界,而且,它更是人之为人之必备的素质要求。在境界上,“仁爱”者的境界是个人中心论者的境界所无法比拟的;在实践上,持着“仁爱”思想的人际关系比个人中心论者的人际关系要和谐得多。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欲望很多,很大,这也是正常的,但私欲具有容易膨胀的性质,正所谓“贪心无足”。私欲肆意泛滥,无疑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鼓吹人要“存天理,灭人欲”往往是徒劳的,客观

上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问题是如何“欲”才能兼顾道德与发展,不致于因强调一方面而损于另一方面,这就需要伦理的智慧来解决。待人以仁,施人以爱;关注他人,关注众生;在满足一已之欲时虑及他人之欲,做到利已不损人。现代中国社会只有坚持以仁爱思想为指导,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局面的存在,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最终确保个人的利益享受。

2、维系健康社会秩序需要儒家伦理

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现代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诚信社会”。没有诚信,这个社会根本就无法正常运行。诚信失,则社会乱。正常的交往要在诚信下进行,健康的秩序要靠诚信来维系,这基本上成了现代人的共识。

儒家伦理非常重视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其意在强调“信”对于人之为人的重要性:一个人无信是不可的,如车无輗无軏之不可行。信之对于人,如輗軏之对于车,这道理表明:人无信则事不成。

现代背景下的人,都是社会性的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注定要与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在商场还是在官场,无论是与熟人还是陌生人交往,对他人诚信是前提性的,几乎就是无条件的。因为,获得他人诚信的对待是每一个人所期求的,推已及人,人当以诚信为本。儒家思想家正是看到了诚信缺失会给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坏,所以特别强调要以诚信来规范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维系,要靠全社会成员的互助――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这互助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的。互信不存在,则互助成幻影。可以想见的是,最终结果会是整个现代社会将失去其所赖以存在的分工基础。

当今国人大多处于道德茫然状态。由于体制的欠健全和正确伦理观的丧失,人固有的虚荣和贪欲在现代社会的物质利益刺激下得到了突然的释放,于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欺诈、瞒骗、作弊等非道德现象。非道德现象出现的表面原因是人们对于利益的过分追求,也即所谓“物质崇拜”、“拜金主义”所诱,其深层原因还在于欺诈者、瞒骗者、作弊者缺乏诚信的伦理意识。

3、增加道德感召力需要儒家伦理

面对当代中国道德困境, 我们应积极的践行儒家伦理的道德要求,增强儒家伦理道德的感召力。增加儒家伦理的道德感召力主要是从劝导方面教人要行仁守信。要增强儒家伦理道德的感召力,就就必须突出儒家伦理当中最具有普适性的是“仁爱”与“诚信”两部分。无爱无信,一切其它价值观都将是空洞和虚伪的,甚至可以说文明根本就不存在,只存在野蛮。现代化程度越高的社会越需要讲求仁爱与诚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积极伸出援手,共度难关,此为仁爱所施。“仁爱”与“诚信”是现代社会得以正常运行,健康发展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仁爱与诚信必须得到增强而决不能减弱。因此,我们在现代公民道德教育中突出仁爱与诚信教育,其意义在于能增加儒家伦理对大众的道德感召力。

4、强化道德约束力需要儒家伦理

面对当代中国道德困境,我们还应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强化儒家伦理对人的行为约束力,即防范人们不仁不信。强化儒家伦理的道德约束力主要是从劝阻方面教人不要作恶弃信。在一个社会中,一个不仁不爱,不诚不信的人,其行为一般情况下不能得到认同。但遇到泛爱者(指无原则的仁爱者),他也会受到爱的对待,这就是道德约束力的缺席,使他感觉不到约束力的存在,而还会抱着不仁不爱的态度。另外,还有的不仁不爱者伪装成仁爱者(即假仁假爱)而逃脱道德的约束力。“对不仁者的仁慈就是对仁的残忍”。对不仁者仁,就使道德的约束力丧失,从而会造成不良后果;同样,对不诚信者无原则地宽容,也就使道德的约束力丧失。儒家伦理要发挥其对于维系道德规范的强大作用,就要强化其对人的道德约束力。要强化其约束力,就要强化其对于不仁不爱无诚无信的行为进行制约的一面。

参考文献:

黄慧英.儒家伦理.[M]上海三联书店社出版 2005

郭齐勇.儒家伦理争鸣集.[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2018年“宪法修正案知多少”微信有奖闯关答题活动方案书下一篇:幼儿教师三年个人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