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2024-04-13

例谈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精选11篇)

篇1:例谈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例谈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作者:鲍玉娟

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 05期

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幼儿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更多的是关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或是追求活动气氛的热烈,而忽视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发展。为此,笔者通过几则案例,试分析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指导策略。

案例一:“不要插嘴,请举手回答。”

活动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一部分幼儿不举手就抢着回答,这时教师提醒他们:“不要插嘴,请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幼儿重新举手,等教师点名回答,有的幼儿则一边举手一边重复说刚才的答案。因为急于回答,没有被叫到的幼儿把小手举得很高。当老师点了几个幼儿回答后说道:“好,把小手放下。”此时,还有好多幼儿没有获得回答的机会,幼儿只好失望地放下手。

分析与思考:

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有序的活动常规,教师经常提醒幼儿“不要插嘴,请举手回答问题”。但幼儿的插嘴现象似乎“屡禁不止”,教师的话并不管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幼儿插嘴较频繁,一种是教师的提问很简单,所有幼儿都会回答;一种是教师的提问发散性很强,有多种答案,一些思维活跃的幼儿急于表达,无法控制自己的表达愿望。“插嘴现象”反映了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没有充分地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而无视幼儿的“学”;更多地关注预设,而很少预测,即很少预测幼儿对问题的反应,很少预测自己如何回应幼儿的回答。幼儿的“插嘴现象”其实蕴含着幼儿积极创新的学习表现,而教师的“提醒”却遏制了幼儿主体精神、创新精神的发挥。

指导策略:

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大家一起回答,不必要求幼儿一一举手回答;对于复杂的问题,当幼儿思维活跃时,可适当给幼儿充分表达的.空间,针对有个性的回答,重点评价、回应,也可以让幼儿互相交流,说给同伴听,满足幼儿表达的愿望。

案例二:遭遇“唱反调”

中班语言活动《太阳和月亮》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深情地朗诵着:“月亮出来了,小草睡着了,小花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夜晚静悄悄。”在这温情、安静的气氛中,突然响起一个声音:“晚上不是静悄悄的,有虫子叫的。”教师对好不容易营造的氛围被破坏感到不悦,但还是回应道:“嗯,夜晚还有虫子叫呢。”

分析与思考:

案例中幼儿的回答是对自己经验的直观流露,体现了幼儿的个性思考,而这正是需要教师去引导和保护的。案例中,教师正视了幼儿的问题,但未做出有效回应,只是应付了一下。这说明教师缺乏灵活的应对能力,也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依赖“教”的预设,少关注“学”的预测,对幼儿的经验了解不够。

指导策略:

教师需掌握幼儿对本次活动的知识经验基础,并结合自己对本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的了解,全方位地设想幼儿的反应与自己的回应。对于幼儿的“意外”问题,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并判断问题是否有追问的必要。如果幼儿的问题偏离了主题,教师也需要通过回应将幼儿拉回活动中来。对于案例中的情况,教师可以这样回答:“对呀,就因为夜晚很安静,所以连虫子很小的叫声都能听得见了。”

案例三:“老师,我不会画。”

中班绘画活动《可爱的太阳娃娃》中,老师和幼儿一起欣赏了各种各样的太阳娃娃范画,然后请幼儿说说自己准备画什么样的太阳娃娃,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幼儿甲:我要画的太阳娃娃的头发都是大树做的,脸是小花做的。

幼儿乙:我要给太阳娃娃画上漂亮的蝴蝶结。

幼儿丙:我要给太阳娃娃画上卷卷的头发,就像我妈妈的一样。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拿出笔,画一画你心中的太阳娃娃。

结果却大失所望,很多幼儿画了一个圆之后就不画了,有些幼儿开始求助:“老师,我不会画!”老师说:“刚才大家都想得很好啊,把自己想的画出来就可以了。”

分析与思考:

绘画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做出想象,幼儿回答得非常出色,但幼儿实际创作技能相当贫乏,并不能将自己的想象用画笔画出来。教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甚是困惑。我们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为了让幼儿自主创作,教师指导的部分较少,活动中教师游离于幼儿活动之外,以观望为主,没有有目的、有重点地面向全体幼儿进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一般会在教案中写“幼儿自主讲述(自主绘画、自由讨论等),教师倾听、观察、指导”,但对于应该观察什么、如何指导,教师考虑较少,没有深入地思考幼儿在自主活动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对于幼儿自主活动的能力,教师也没有事先了解。所以当幼儿自主活动时,教师往往是这边看看,那边问问,缺乏实质的引导。

指导策略:

在幼儿自主创作的环节中,不能缺少教师的必要指导。如可爱的太阳娃娃是一幅线描画,教师可以抓住线描画的特点指导幼儿如何运用点、线、面来构图、装饰。对幼儿想象中的图画,可以和幼儿一起示范创作,将技能融合于创作之中。

案例四:“请大家也来试一试。”

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水》中,幼儿将通过实验来探索、了解水的张力。活动开始了,教师出示杯子和水,一边小心翼翼地示范,一边讲解:“这里有一个空杯子,我要给它加满水,水面要和杯口齐平。然后把硬币一个一个放到水里,注意要沿着杯子边沿小心地放下去。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讨论后都认为水会满出来。教师开始往水里放硬币:“看,满出来了吗?”“没有。”“这个实验有趣吗?”“有趣。”“请大家也来试一试吧!”于是幼儿拿起教师为他们准备好的材料操作起来,按照教师的要求,大家操作得很成功,一会儿就有幼儿高兴地说:“老师,我成功了!”

分析与思考:

活动的缺场表现为,虽然有活动的现象存在,但其实际的意义已经不存在了。活动中,教师总会安排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目的是让幼儿自主探究。在此次科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让每位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操作,为每位幼儿都准备了一份实验材料。活动中,幼儿操作积极性很高,也获得了相应的经验,但细细揣摩,我们发现幼儿依然是被教师“操纵”的:活动开始时教师示范的规范、详细,将实验的全部过程与结果展现在了幼儿的面前,之后幼儿要做的仅是模仿和验证,自主探索的过程被弱化了。究其原因,教师设计的活动环节过于严密,引导过于细致,教师处于高控制的状态,生怕幼儿学不会,影响到活动的开展。

指导策略:

教师在导入时,直接向幼儿展示实验的材料,并提出操作要求:请你在杯中加满水,然后将硬币放进去,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幼儿通过第一次尝试,发现问题,然后教师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根据问题进一步探索。

作者介绍:鲍玉娟,江苏省无锡市堰桥中心幼儿园

篇2:例谈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摘 要:在现阶段幼儿园的课程活动过程中,通过一日活动内容的建立,可以提高幼儿园的活动质量,强化幼儿的动手能力,为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化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从而为其全面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建立及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证。关键词:幼儿园;一日活动;存在问题;改革设想

对于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的建立而言,通过活动内容的建立,可以在根本意义上提高幼儿园的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园活动事业的全面性发展。对于幼儿园而言,在其建立的过程中作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环境,对于其成长有着较为重要性的作用。因此,通过幼儿一日活动内容的建立,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基本的教育目的。所以,在现阶段的经济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之下,科学的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促进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也可以为整个活动模式的优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活动的过程中忽视拓展性的课程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建立过程中,其基本的内容的设置不仅要包括显性的课程内容形式,还应该包括隐性拓展的内容形式。对于显性课程内容而言,主要是通过教材、教案等形式所展现的课程活动;而对于隐性的拓展内容而言,主要是指在整个活动内容建立的过程中,既要有物理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对幼儿进行相关的引导,还应该在活动的过程中使幼儿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幼儿的问题分析能力。但是,在现阶段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的建立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活动的主要意义,活动内容的设置相对较为单一,主要还是根据课本的内容为主。在活动过程中,他们更注意幼儿获得的知识及技能,没有科学化的处理化幼儿与自己的关系,而在一日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幼儿在活动时,是否安全、是否出现打架的现象,而这种教育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思维的拓展,从而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建立带来了制约性的发展因素。

(二)活动时忽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在现阶段幼儿一日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很多活动的建立都是以集体性的教学活动为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种方面:首先,在活动内容建立的过程中,主要以教学形式为主,而很多活动的形式并没有得到充分性的展现;其次,幼儿教师主要以教授作为活动的主体内容,很多可以激发幼儿主观性的内容形式得不到充分的应用;最后,就是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们的全面性发展。对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而言,科学化活动化活动内容的建立可以充分决定幼儿的心理特点,使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充分性的发展。但是,当类似活动的问题出现时,就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幼儿主动学习的权利,从而为幼儿的全面性发展带来了一定制约性的发展。

(三)生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建立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培养幼儿生活中的自理的能力,没有充分抓住教育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良好时机。例如,通过对某幼儿园跟班调查,可以发现,幼儿园的中班在午饭开始时,幼儿教师忙着给幼儿们准备碗筷、盛饭盛菜,而幼儿在整个过程中不是左顾右盼,就是和其他的同伴说话,在吃饭结束后,很多幼儿都已经离开的饭桌,还有的幼儿说不想吃了,而幼儿教师就说,不想吃就倒垃圾桶吧。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中班的幼儿教师还在给幼儿们布置碗筷,并没有对幼儿们的生活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而对于不想吃就倒掉的现象,更使幼儿养成了铺张浪费的习惯。因此,在现阶段幼儿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抓住教育的机会,使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二、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的改革及设想

(一)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形式

对于现阶段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建立而言,重构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整个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活动形式,通过合理的安排幼儿的生活、游戏及学习内容,使之充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为幼儿的全面性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证。因此,在现阶段幼儿活动的建立过程中,逐渐推出了班级性的生活活动形式、全园游戏活动形式等,主要为了使幼儿在一日活动的不同内容中,得到充分性的发展。因此,在整体性活动目标的建立过程中,可以使幼儿在不容的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活力,使传统的一日活动可以得到充分性的发展,从而形成动静交替的班级、园内的活动形式。对于班级的活动形式而言,主要可以包括生活活动以及体育活动,而对于组织形式而言,主要可以包括个别活动以及集体性的活动形式,在活动区活动内容的建立过程中,有语言运用、数学技能以及美术鉴赏等课程形式,使幼儿通过小组性的探究模式的建立,优化基本的内容建立,从而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展开提供科学性的保证。

(二)充分掌握各项组织活动的特点

在现代化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建立过程中,怎样组织幼儿园各项活动是整个活动中较为困难的内容形式。因此,在优化整个活动建立时,相关幼儿教师应该反复的比较各项活动之间的特点,分析并掌握原有活动形式中存在的缺点,从而逐渐优化相关活动内容的建立。而在组织活动的建立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幼儿教师在活动内容的建立过程中,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而且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因此,教师应该以观察幼儿的活动变化作为基本前提,根据幼儿的不同的水平建立优化的设计方案,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激发自己的主管性,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激发幼儿思想模式的活动理念;其次,在幼儿互动的组建过程中,幼儿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因此,应该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主动参与活动的最终目的;最后;对于教育环境而言,是整个互动充分完成的重要性保证,同时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环境的营造应该与基本的教育内容相吻合,从而为幼儿的全面性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组织互动的建立过程中,也应该充分优化各项组织活动的基本方式:首先,在班级生活活动的建立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作为基本的内容,所以,根据活动的基本特点,可以建立情境引导、角色体验以及小组活动的基本形式,在整个过程中 要求相关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活动能力以及身体素质方面进行提升,从而在根本意义上达到自理性的活动能力。其次,应该逐渐优化活动区学习活动内容的建立。其次,在活动区学习活动的建立过程中,应该逐渐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并根据活动的主要特点,提出单元性的活动形式,在整个活动中要实现全园化的活动内容培训形式,使幼儿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社会性以及交往性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幼儿自行的选择活动内容,自己确定活动的主体,自己选择玩伴,幼儿教师则作为活动的协调者,帮助幼儿加深活动的印象,从而为幼儿的全面性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三)建立健全的幼儿园一日活动评估方案

对于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形式的建立而言,其基本方案的评估要经过不断的实践、调整以及修改,所以,在活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第一,在活动内容的建立过程中,应该进行造型性的评价机制,这种内容形式的建立主要是对幼儿园一日活动方案、材料以及教育计划内容的建立调整相关的评价方式,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合理的现象,就应该及时的调整。第二,在评价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应该建立幼儿发展的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模式的建立可以通过“幼儿发展水平评估表”内容的形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判定,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儿童进行全面性的观察、评价,从而实现优化的幼儿评价机制;第三,可以通过终结性评价模式的建立,实现一个学期一次的综合性评价机制,从而对儿童整体性的活动模式进行充分的评价。所以,可以发现,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建立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因素相对较多,因此,在相关活动内容制定的过程中,应该优化基本的目标,确定不同形式的组织形式,可以采取实验研究以及活动内容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活动内容建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挑战性,这种教育形式的建立不仅可以在一定成度上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使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从而逐渐优化活动内容的创新,为幼儿的全面性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证。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建立过程中,应该逐渐提高教师的专业性素质,在整个幼儿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对儿童进行正确性的引导,使幼儿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活动的兴趣,保证幼儿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建立的过程之中,从而为幼儿的全面性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证。与此同时,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建立过程中,应该逐渐优化基本活动建立的模式,建立健全的评价系统,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不同表现进行正确性的评价总结,从而建立优化的教育活动组织方案,为幼儿的全面性发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重要参考文献:

篇3:例谈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根据学生实际对阅读活动顺序、问题设计做适当调整

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 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如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调整教学顺序等。由于受教学经验、工作态度、备课质量、把握教材的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有些教师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 只按教材规定的活动顺序、教材提供的问题设计处理阅读材料, 教学效果欠佳。

这是一节学校组织的推门听课, 执教者是一位青年教师, 授课内容是初中二年级英语 (新标准) 下册Module 7 Time off Unit 2 Lingling’s uncle told us not to worry, 执教教师导入新课后,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活动:1.关于武陵源风景区的图片与活动;2.有关武陵源风景区的几个问题。学生们讨论的很热烈, 课堂气氛不错, 但在汇报学习成果时, 几个小组的回答却不太好。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授课老师只好草草收兵, 匆匆转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课后, 教研组就这堂课在这一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大家普遍认为, 农村学生对武陵源风景区是陌生的, 让他们在未学习阅读教材之前讨论回答活动2中设计的的问题显然超出了他们的生活体验, 回答结果不理想在所难免。然后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供授课教师参考。在第二个班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该教师根据教研组的建议, 把教材活动1、2中有关武陵源风景区的内容制成课件展现在屏幕上, 并以此导入活动3, 然后,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Sally写给父母的信, 讨论回答整合后的活动2及活动4中设计的问题。对仍未正确回答的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活动6中关于武陵源风景区的相关信息。通过整合教材内容、调整活动的先后顺序, 学生对武陵源风景区有了较详细的了解, 对阅读问题的理解、回答全面、确切,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可见, 教师课前精心研究教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阅读教材内容、活动顺序、教学步骤等进行适当的整合、调整, 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体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二、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 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在阅读课教学中, 授课教师考虑到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有时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学生吃了“夹生饭”, 对阅读材料得不到很好的消化与吸收。这一方面是授课教师唯恐学生读不懂阅读材料, 唯恐给学生留下阅读障碍, 对教材内容只做加法, 不做减法, 占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面面俱到地讲解语法、语言点、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等造成的。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讨论、思考时间和空间, 学生无法获得深度领悟和进行深度探究阅读材料的机会。教师有时在导学案中针对阅读材料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学生只有从阅读材料中匆匆忙忙找答案、对答案, 被老师设计的问题牵着鼻子走, 失去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教师考虑到教学节奏及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授课往往以举手、齐答或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汇报学习成果等, 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 便匆匆让学生回答或老师自己说出答案, 之后, 很快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多数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尚未考虑成熟时, 那些思维灵敏、头脑灵活的学生早已说出答案——他们同样没有给大部分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的阅读教学环境,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利于多数学生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阅读课教学中, 我们应该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 讲重点、难点, 讲易错点、易混点, 讲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 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把阅读课的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在教师的精讲点拨下, 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 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阅读课教学既要关注文本的表面信息, 也要研究其深层次的内涵

在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中, 基于“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 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 课前精心设计导学案———包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需要回答、探究的问题等等, 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很多学生参考有教材内容详解的教辅书, 顺利完成预习任务, 心中便有了底气, 在课堂上争相展示、汇报预习成果, 课堂气氛热烈。然而, 部分教学设计的问题多数是浅而易懂的表层次问题, 学生通过快速阅读, 很快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有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对阅读材料的这种表层理解上, 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深层理解的引导, 错过了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能力培养的机会, 失去了通过阅读材料的深层次含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机会。

一位基本功扎实的年轻教师在执教初中二年级下册 (新标准) Module 2 Friendship Unit 2 No one knew who I was时, 运用多媒体教学,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教师设疑、提问, 学生讨论、探究, 对活动2中的阅读材料A beautiful smile中的语言点、语法结构等进行了系统讲解练习, 是一节比较成功的示范课。但活动1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问题。学生们讨论热烈, 对前两个问题回答的恰当、贴切, 但对后两个深层理解题3、What did you do to feel better?4、How can you make other people feel happy?的回答不够完整, 而老师没有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引领、解答, 给大家的感觉是意犹未尽。笔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根据老师们的建议, 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了活动3后处理。学生通过阅读短文了解了张蓓的经历后, 引导学生较好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T:What did you do to feel better when you felt unhappy?

S1:I listened to music.

S2:I talked to my parents and friends.

S3:I did some sports.

S4:I played computer games……

T:How can you make other people feel happy?

S1:I can smile at other people.

S2:I can help other people.

S3:I can make friends with other people.

S4:I can be friendly to other people.……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That smile changed my life.I believe that the world is what you think it is.So smile at the world and it will smile back.等句子的深层理解, 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 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目的。

在阅读课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重词汇、短语、语法结构的传授与表层问题的设计, 也要根据阅读材料的客观事实, 引导学生准确地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概括, 得出深层次的结论;或从上下文联系、字里行间悟出阅读材料背后深层次的东西, 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在深度与广度上的理解及情感的渗透。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既要遵循教材主旨, 又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整;既要注重语言点、语法知识的讲授, 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浅层次问题的设计, 培养学生寻找具体信息的能力, 也要关注深层次问题的挖掘,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既要精确讲解、适时点拨, 又要善于留白,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多地获取信息、开阔视野、丰富语言文化知识,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阅读教材的整合及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等方面,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活动顺序,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深层次内涵。

篇4:例谈教学案例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普及及广大教师的不断实践,教学案例作为一个新事物,已经得到教师们的认同与支持。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案例的撰写,以此践行行动研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由于各地教育评审机构和教研室(所)对教学案例的推崇,使得教学案例撰写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自觉,一时间掀起了教学案例撰写的高潮。不仅各大教育类报刊中随处可见一线教师亲自撰写的教学案例,而且还出版了一些在全国都较有影响力的教学案例专著。

郑金洲先生的研究认为: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即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教学事件。郑先生更进一步认为作为行动研究的教学案例必须具备几个特点:第一,所描述的情境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真实发生的;第二,通过问题或疑难的解决往往能改进教学行为的;第三,必须发生在教师身边的典型性事件。应该说,这个观点很有见地,较为全面地指明了教学案例的全貌。

尽管如此,我们阅读了一些教学案例之后,发现许多教学案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在实际研究中加以克服的。

一、教学案例写作中人工痕迹非常明显。我们不排斥教师对所撰写的教学案例进行必要的文学修饰与叙述上的剪裁,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加工出来的案例”。可以看到无论是发表的还是教师们平时撰写的案例,有很多反映的主题是“表扬”所取得的教育“意外”。给人的感觉仿佛就是“表扬”具有囊括一切的功能。然而事实上,在基层的教育者最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因而,国家教育部也根据人们的反映及时地放弃了原来的观点,认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放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我不否认表扬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但是很多案例描述的情况完全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规律,有的还逆规律而行,但他们都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些案例就像有些领导的讲话一样,还没有见到其举措究竟获得了什么实际效用之前,就已经做出了“效果相当不错”的结论。譬如表扬学生,对初中生来说这种方式可能是有效的,但对于高中生就无效。案例撰写者如果能够比较实际地反映“表扬”在某种情境中的有用性,而且能够带给案例阅读者以同感,深刻地体现案例写作的典型性,这才是真正的案例写作。

二、教育案例是为了证明某种观点而写。这可是一个通病,我每次读案例,总有这样的感觉:只要读文章的前半部分,就大略地知道文章的后半部分内容应当是什么,我不敢说作者们所反映的事实我都见到过,但是凭着已有的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我们基本可以知道个子丑寅卯了。这也就暴露了教育案例撰写的另一个误区:为了证明某种观点而写。恰恰相反,作为研究,尤其是作为新课程要求一线教师参与行动研究,就是希望教师们能够在实践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去证明教育专家们已经说过的成果。尽管后者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拾人牙慧断不可能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案例是行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实际所进行的探索性的研究,而且教育本身有着无穷的偶然性,你完全可以在某一件事上悟出一些道理来,或许这样的研究才更有意义,更符合新课程对教师发展的要求。

三、教学案例的模式化倾向严重。教育界普遍认可教学案例的撰写得有案例背景、案例问题解决、案例反思及标题和附录等相关的几个必要的内容,但普遍认可的并不是亘古不变的铁律,非得如此不可。在现实中,很多教师,甚至是一些教研室(所)评价过程中也是奉之为圭臬,这就不得不令人担忧了。其实,既是一案一例,说明一种现象,反映一个事实,找到一个规律,研究一种共性的东西,完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何需拘泥于一隅呢?在体裁上可以是日记、散文、札记、书信、甚至语录;在叙述逻辑上,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也可以先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再分析问题,且不可一而统之,搞一刀切,窒息教师研究的生气。

四、案例研究追求的价值目标过于理想化。以为经过怎样的努力就会达到怎样的效果,表现在案例写作中,很多案例中讲到学生经过简单的鼓励、表扬在各方面都获得较好的表现。为了让案例吸引人,专门设置了一些诸如“不期而遇的……”“一次意外的……”之类的标题,通过一个华美的情境让读者陷入到他们设定的构思中。至于对什么样的表扬能够真正起到作用则语焉不详。事实上作为行动研究的案例撰写不是也不需要大家去追求获得“经过怎样努力就会有怎样的结果”的理想效果,而是要对自己所做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为其他人或者自己进一步的行动起到较大的参考作用。证明和总结,在行动研究者看来是低层次的,只有对行动的深刻反思,才能真正获得提升教师能力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效果。

五、案例所反映的内容过于幼稚化。这不仅是案例撰写的毛病,也是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认知的不完善,教育行政机关对新课程实施所采取的谨慎态度,再加上新课程培训也是逐步地从小学推广到高中教师。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很多的教学案例都是反映小学或初中生的情况,而高中生的情况则反映的比较少,这其实很正常。那么可以想见的是,反映这三个学制的案例应该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特殊性,而不能一概而定。否则就违背了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也就很难令人有信服感。所以阅读案例时,如果看到用哄啊、捧啊这些办法来对付高中生,并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的,我是不太相信的。案例撰写内容幼稚化实质上反映出我们教师在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上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以为顺着学生就是以人为本;以为教师不上课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为讨论就是合作……

六、教学案例文体意义的扩大化。按照案例本来的意义,将叙事容纳进去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是有问题的。按郑金洲先生对行动研究所提出的几种表达方式:课例、案例、叙事、课堂志等。其实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有些虽然与其他表达方式存在着交集,如《教学月刊》就把案例当作是叙事的一部分。有些教师把课例当作案例来写,忽视了案例的典型性与反思性;有些教师把计划总结当作案例来写,忽视了案例的反思性与探究性;有些教师把课堂志当作案例来写,忽视了案例的疑难性与探究性……不一而足。事实上是对案例含义没有正确的理解,的确,案例写作与其他各种表达方式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交集,但绝不能因此而当成是从属关系。

总之,案例写作是增强中学教师研究的一种新兴的模式,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然而,作为一种成长的研究形式,也需要大家去共同研究、利用这种教育研究的表达方式,避免各种可能的问题的出现。

篇5:例谈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当前,高中社团如雨后春笋,其活动如火如荼。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倘若跟风附和,应景敷衍,这样的社团不搞也罢;若能脚踏实地,认真而为,实为学校教育之幸事。从理论层面来看,高中社团活动符合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实践层面来看,它的确能够传承、丰富甚至创新学校文化,拓展学校教育模式样式,实现对学生的多元培养目标。对学生而言,能够开阔思维,扩大求知领域,培养兴趣与爱好,滋养美好精神世界。但是,因各校社团活动内容与操作模式各异,实践效果当有不同。由于我校起步较晚,组织、管理、指导经验少,所以社团活动中暴露了诸多问题。好在及时发现并合理解决(问题四除外),才使我校社团活动的开展健康、有序,充满活力。

问题一:重视社团培植,忽视管理评价。

我校“技术立身,艺术修心”教育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国家课程的贯彻落实,离不开校本课程的积极开发,更离不开技术类、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学校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将学校教育特色打造成知名品牌。由是,作为学校文化重要增长点之社团活动就有了大力培植、发展之必要。迄今,我校社团组织红红火火,共有六大类四十余个,90%以上的学生参与其中。遗憾的是,管理机制尚不能与之匹配,其中以社团活动评价最为羸弱,这一点影响了社团的高水平发展。

解决方法:

1.建立目标指标、过程评价、效果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其中,目标指标体现在社团组建申请报告中,过程评价体现在社团活动记录表中,效果评价从学校、社会、学生、社团等四个维度进行。

2.建立适时激励制度。结合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和高中生心理特点,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至少明确以下几点:一是建立供学生们观摩学习的社团活动成果展示园地;二是举办社团成员展示才华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三是对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社团、成员进行物质奖励或资金支持。

3.社团活动课程化。社团活动课程化是指科学设计社团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并进行过程记录,最终将学生表现体现为学生学分的一种操作模式。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我们认为,社团活动就是课程,这是因为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完善人格,这有利于他们的不断成长。诚如国家督学李希贵所言:“我们所有活动的背后都是教育,而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因此,将社团活动课程化就是要体现学校育人理念和特色,加强和改进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拓展教育阵地。

问题二:高三社团名存实亡,社团内高三学生“销声匿迹”。

进入高三,意味着学校、家庭、教师、学生四方紧张备战已经开始。学校、教师要“率”、要“分”,家庭、学生要理想大学。就算社团活动属于课程,但这样的“软课程”(高考不考的课程)能够为考试提高分数吗?恐怕不能。既然不能,干嘛还要参加?这不是白白浪费高考复习时间吗?于是,高三社团名存实亡,社团内高三学生“销声匿迹”。

解决方法:

1.转变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和家庭、学生的学习观。诚然,社团活动可能不会直接为高考备战提供帮助,但是,升学率、分数并不是学校教育追求的唯一。从根本目标上说,学校教育就是要用尽可能小的成本将学生“社会化”。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样,学会学习、考上理想大学并不是学生唯一的追求,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合作同样重要。简而言之,在学校中的学生要成“人”,社团活动就是学生在成“人”路上的沟沟坎坎。

2.在社团人员的构成上倡导“混搭”式。人员“混搭”是指在同一社团中高

一、高

二、高三学生各占一定比例。查阅校团委社团登记表发现,绝大多数社团人员构成层次单一,即社团中学生来自同一年级。这也是导致高三社团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混搭”式,就可以更加明确社员的职责:高一学生向学长学习,高二学生作为活动的中坚力量,高三学生负责谋划与指导。这样,既为高三学生腾出高考复习时间,又能使社团组织机构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社团品牌得以不断传承。

3.建设专业学术型社团。纯粹的高三社团也不是没有存在的可能。专业学术型社团能够将高三复习与社团活动有机融合。例如,“实验探究”社团、“文学鉴赏”社团、“时事纵横”社团,等等。因此,建设专业学术型社团是高三社团的发展方向,是一箭双雕的明智之举。

问题三:知识类兴趣类社团居多,社会服务类社团偏少。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的开始,许多社会现象都相对集中地体现在这一时期,因此,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固然重要,社会教育同样不可或缺。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社会服务类社团的建设任重道远。但是,就我国大的教育环境来看,从社会到家庭到学校,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和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所以艺术类、体育类、文化知识类社团火爆,而能够培养学生动机、情感、意志、责任心等非智力因素的社会服务类社团因受冷落而偏少。例如,在我校的45个高中社团中,社会服务类社团仅有2个,占4.4%。这种社团结构的不均衡性可能会成为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隐患。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社会教育可以使“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大大增加”。因此,要解放学生的空间、时间,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服务活动中得到教育,得到发展。

解决方法:

1.学校进行必要的软干预。学生社团是由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能够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非正式群体。所以,学校不可以强硬地指令学生参加某某社团,而应该采取软干预策略。具体方法是:召开社团选择指导会,为学生讲解各类社团活动的基本目标、性质、内容、形式、意义,突出社会服务性社团活动的地位,讲活讲透其重要功能与教育价值。

2.用榜样催生更多的社会服务类社团。在学校重点扶持下,我校仅有的两个社会服务类社团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自我教育效果。例如,“绿色天使”社团设计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方案》《花草树木保护方案》分别被金海湾花园小区居委会和龙天园小区居委会采纳,社团成员还亲身参与方案实施之中;“爱心天使”社团定期为陈塘庄养老院的老人们送去温暖和快乐,而他们收获了善良、爱心与责任。在周一升国旗仪式上,两个社团的代表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经验、体会和收获。榜样的力量激起了全校学生的巨大反响。没过多久,“社区文化”“工厂主人翁”等多个社会服务性社团相继诞生。

3.为学生列出建议性自助菜单。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社会阅历、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学校进行宏观统筹与调控,为学生参加社团列出建议性自助菜单。

高一:社会服务类、艺术类、体育类、劳动技术类

高二:社会服务类、艺术类、体育类、信息技术类

高三:专业学术类、艺术类、体育类

问题四:社团经费短缺,学校资金羞涩。

“有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时下流行语虽俗,但的确有些道理。在市场化环境下,大到国家经济建设,小到普通家庭生活,离开钱就会举步维艰。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例,参观实践需要钱、聘请专业人士讲座需要钱、编印社团杂志需要钱、影音资料存储需要钱,等等;再如,前两年,我校“机器人”社团之所以能取得四块国际比赛金牌的好成绩,除了学生的不断创新、教师的得力指导之外,还有学校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最近半年,由于教育政策的变化,学校没有了其他经济来源,财政拨款仅能维持教师基本工资发放,造成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严重短缺,部分社团已处于苟延残喘般的尴尬状态。

解决方法: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专款下拨。社团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渠道,是关涉学生自主成长发展的大事,所以社团活动不可废止。既然在资金支持上学校有心无力,那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甚至上级政府部门就应该承担责任,酌情为学校学生社团活动拨出专款。

2.社团成员自力更生。社团是学生自主自愿成立的组织,所以其活动经费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自主解决。一是收取社团成员的入会费,二是群策群力搞好社团,争取社会团体或个人的资金支持。

篇6:例谈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难于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对此,我们必须加以正视并努力探求对策。

一、当前乡镇纪委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力量仍然薄弱。乡镇纪委普遍由5—7人组成,大部分包括纪委负责人(纪委书记或乡镇党委副书记兼任的纪委书记)、纪检干事。看似配齐配足,其实不然。一是纪委委员通常由乡镇民政所、财政所、农经站等非纪检部门的人员担任,基本上有名无实,实际纪委日常工作主要由纪委负责人、纪检干事承担。二是部分纪委负责人、纪检干事并非专职。工作头绪多,事务繁杂,身份的多重性,导致用于纪检监察工作的精力难于集中。三是专职纪委书记、纪检干事不能专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阶段,参与中心工作的时间多,真正用在纪检业务工作的时间少。我县24个乡镇中目前有4名纪委书记是由乡镇党委副书记兼任的,24名纪检干事中有17人兼任了其它职务。18名专职纪委书记中有16人分管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2人分管了计划生育工作,因为手头工作繁琐,又多是乡镇的重点工作,所以严重影响了他们对纪检监察业务的开展。

2、体制机制不合理。在体制上,乡镇纪委套用县级以上纪委的工作体制,缺乏基层特点,针对性不强。乡镇纪委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关系、人事关系均在该乡镇,在查处案件问题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四怕”:怕乡镇主要领导不支持,怕情面上过不去,怕遭到打击报复,怕得罪人丢选票。在机制上,乡镇纪委与其它执纪执法部门沟通和信息交流不畅,纪检工作处于“自我循环”,监督乏力,难以发挥作用。在制度上,制度建设不规范,存在工作无主次、管理无制度、检查无资料等现象。在对基层站所人员的监督管理上,由于许多站所都实行了条管,编制、工资、福利、考核均不在乡镇,造成“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现象,乡镇纪委难以监督。

3、办案经费难落实。县财政普遍没有明确乡镇纪委的办案经费,乡镇财政更是捉襟见肘无钱支出。我县乡镇纪委目前办案经费主要来源于同级财政,这就要求乡镇纪委书记办案时必须取得乡镇主要领导的认可。

4、参加业务培训机会少。2005年来,我县24个乡镇的28名纪委书记(含8名乡党委副书记兼任的)、24名纪检干事,参加中央纪委培训4人次,市纪委培训28人次,县纪委培训78人次。这离每年至少参加一训的要求相差较远。特别是参加市级以上纪委培训的次数少、人员少、面窄。

二、对乡镇纪委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1、理顺用人机制。切实加强对各县(市)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党内监督五项制度》的监督检查,确保乡镇纪委书记、监察室主任人选由县纪委监察局提名和考察,并征得县纪委监察局的同意。乡镇纪委书记、监察室主任的调动、提拔由县纪委监察局推荐、考察并报经县委同意。

2、健全组织机构。根据乡镇大小和纪委自身工作特点由县编委办确定2名以上专职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并做到专职专用。县财政安排一定的办案经费便于乡镇纪委工作的开展。乡镇党委、政府在安排其中心工作时,必须确保纪委书记、纪检干事有大部分时间、精力做好本职工作。

3、规范工作内容。要制定出台乡镇纪委规范化建设工作意见,从组织领导、职责权利、工作对象、工作范围、工作要求、自身建设等方面指导乡镇纪委做好规范化工作,使乡镇纪委工作有章可循。

4、健全工作制度。要建立一套系统、便利、管用的工作制度,如学习培训、廉政教育、信访调查、查办案件、监督管理、工作纪律等工作制度,使乡镇纪委按章办事。

篇7:非公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五个重点问题及对策

一、党组织坚持制度难、活动难

1.争取上级党委和本级行政领导支持

2.尽量不占用工作时间、生产时间搞

二、党员质量不够,自身要求不严、标准低

1.把关发展党员,不符合标准的不发展

2.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修养

3.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加强教育

三、老板不是书记、党员,活动不支持

1.争取把老板培养成党员、书记

2.争取上级党委的支持、重视

3.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企业创收增效。

四、组织机构不健全(补选不及时)

1.及时补选,保证组织健全、活动经费

2.争取本级党组织书记和行政领导支持

五、上级党委重视不够,指导不力

1.加强与上级党委的沟通协调,争取上级的支持

篇8:例谈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 ) “树标 ”超纲 , 无法检测

在设计导学案时, 部分教师树立的学习目标假大空, 超出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致在设计检测习题时要么无法设计, 要么设计得太难, 学生无法回答, 达不到检测的目的。如有位教师在上“对不良诱惑说不”这节内容时, 其设计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会辨别是非及分析事物的能力”, 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仅靠一节课的学习就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显然是不现实的, 这明显超出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大纲中关于能力培养与提高的要求, 当然也无法设计出相应的题目进行检测。

(二 ) “树标 ”避重就轻 , 淡化重难点

这主要表现在部分习题的设计上不能紧扣学习目标, 甚至背离学习目标, 随意设计检测习题, 致使重点不突出, 难点未突破。如在设计“遭遇险情有对策”的导学案时, 某位教师设计的学习难点是“掌握有效的逃生急救知识和技巧”, 但在其“检标”环节设计中, 只有逃生知识和技巧方面的检测习题, 对急救知识与技巧的检测只字未提, 更谈不上“掌握”了。

(三 ) 检测形式单一 , 效果甚微

这个问题在所有参赛教师中普遍存在。几乎所有参赛者只采用了习题检测这一种形式, 甚至有些参赛者设计的习题只有一种题型。如某位教师在设计“遭遇险情有对策”的检测习题时, 只有选择题, 而习题检测只能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众所周知, 初中政治学科的主要特点是“品德即生活”。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传授基础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 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

(四 ) 检测缺乏梯度 , 忽略学生个体差异

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设计的检测习题要么过于简单, 学生一眼就能找到答案。如“多彩的生活情趣”的检测题, 虽题型多样, 有判断题、单选题、归类题等, 但题目简单, 华而不实。要么设计得太难, 几乎所有的学生无从下手。如某位教师设计的“诚信是金”的检测习题, 题目中引用了如“山寨”“迪澳”“阿迪瓦斯”“豪牛”等一些词语, 但由于没有对学生做解释, 学生不知所云, 无从作答。

二、今后对策

面对存在的问题, 为切实达到检测目的, 提高课堂检测实效, 在今后“四标”课堂检测中, 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 研读教材 , 了解学情 ,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操作流程

“四标”课堂教学要点及操作流程是实施“四标” 课堂教学的指南 , 学情是设计“检标”习题的基础, 文本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因此, 我们只有研读教材, 才能明确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只有了解学情, 才能明确如何设计检测习题;只有解读文本, 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只有研读“四标”课堂教学要点及操作流程, 才能明确怎样“树标”“学标”“解标”“检标”, 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 ) 紧扣学习目标 , 突出重难点 , 精心设计习题检测

为确保“检标”环节的有效实施, 达到预期的检测效果, 首先, 教师在设计检测题目时, 必须紧扣“树标”环节中树立的学习目标, 设置一些巩固重点、突破难点的典型检测题 (最好是历年的中考题或结合社会热点命制的热点题) 进行随堂检测。其次, 检测题的设计必须兼顾各类学生, 尤其要照顾到学困生。再次, 检测题除了考虑对学习目标的覆盖率, 还要考虑检测题的难易梯度。

(三 ) 打造动感课堂 , 彰显学生主体 , 开展多元检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检测的实践当中, 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检测效果。这是因为:让学生参与课堂检测, 是对学生资源的利用。这样做既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知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使教师借此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可培养学生在课堂检测中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参与检测的积极性、主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打造动感课堂, 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还课堂予学生。可见, 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检测实践, 既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又把检测信息传递给了教师, 真是“一举两得”。除了使用教师预设的习题检测外, 还可以采用以下多种形式进行检测:一是学生自主命题, 同桌相互检测;二是小组合作命题, 进行组际检测;三是限时强化记忆, 开展记忆比赛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强化记忆随堂内容, 然后开展记忆比赛, 谁掌握的知识点多, 谁就是冠军) , 等等。

(四 ) 依据学习内容 , 突出学科特色 , 尝试综合素质检测

初中政治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其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因而, 在“检标”过程中, 我们不但要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且要检测他们的情感升华和各个方面的能力。因此, 仅靠习题的检测难以达到检测的效果。为此, 根据教学内容, 我们除了设计相关检测习题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检测外, 还应尝试使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检测。如设计简单的辩论会, 让学生随堂谈学习体会、启示和收获, 或是今后的打算, 也可设置情景让学生现场表演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检测, 既可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情感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真正凸显了政治学科“品德即生活”的特点。

篇9:例谈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结合图形,充分利用几何性质及图形的特征

例1 (2014年北京卷(文科)第7题)已知圆C:(x-3)2+(y-4)2=1和两点A(-m,0),B(m,0)(m>0),若圆C上存在点P,使得∠APB=90°,则m的最大值为 .

分析:结合直角三角形中的几何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把问题转化为求圆上动点到坐标原点距离的最大值,数形结合求解.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如图所示,圆心C的坐标为(3,4),半径r=1,且AB=2m.因为∠APB=90°,连接OP,易得OP=12AB=m,要求m的最大值,即求圆C上的点P到原点O的最大距离,因为OC=32+42=5,所以OPmax=OC+r=6,即m的最大值为6.

点评:本题中隐含坐标原点O是线段AB的中点,由∠APB=90°发现OP=12AB=m对于解决本题至关重要.

例2 (201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第12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圆C的方程为x2+y2-4x=0.若直线y=k(x+1)上存在一点P,使过P所作的圆C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

篇10:例谈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针对新形势下农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员队伍自身素质修养不高,宗旨意识弱化,影响了党员在村基层组织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党员作用发挥不大是由于部分农村党员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作风上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影响了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巩固。(1)入党动机不纯。很大一部分是为个人私利,比如有的是为当官发财入党等。(2)一些党员党性觉悟不高,其私心杂念较大。讲求实惠、讲求回报的多,讲求党性、讲求奉献的少,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组织纪律松弛;有的党员认为,个人利益至上,对基层党委、支部的决策决议不支持,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在村级事务中起负面影响。(3)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战斗力较弱。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呈现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工作积极性也不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加快发展也缺乏本事,在发挥模范作用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2、对党员学习培训机会少,影响了农村党组织领导能力提高,导致了部分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弱化。(1)个别村组对于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平时不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不注重提高党员思想素质。(2)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培训与应用结合不紧密。(3)培训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4)少数农村党员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掌握实用新知识、新技术不够,缺乏科技致富的本领。(5)政府对党员行为、思想等缺乏引导和指导。

3、村里经济实力薄弱,财政有限,经费筹集困难,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活动相关工作的开展。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村党支部经费困难,难以为群众办实事。有的甚至还有村基本没有收入,连正常的工作都难以维持。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修桥、铺路等社会公益事业无力去办,影响了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4、村党员干部待遇低,缺少保障机制,难于调动村干部积极性。(1)村党员干部待遇低。农村干部承担大量的工作,而所得的报酬却偏低,影响了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2)后顾之忧没有解决。村党员干部退休后的待遇没有保障,使他们觉得工作没奔头。况且发展的任务很重,村里缺少建设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想为群众办点儿事,极其困难,导致村干部思想压力很大。

二、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1、根据各村实际,必须看准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抓好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确定符合本村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结构调查,力争把品种调优、规模调大、层次调高、机构调活,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稳定农村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为农民服务的实力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2、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由于各村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发展农村经济要结合各地实际,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因地制宜。组织发展各种形式的科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组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农业、效益农业。

3、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加强技术培训,注重培养示范典型,增强党员创业技能。发展农村经济也要朝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坚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农业专家型人才,走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道路。村级组织注重抓好技术培训这一关键环节,通过邀请专家讲座、远程教育等形式,广泛组织农民学习实用技术,并侧重培养党员致富能手,让他们在群众中言传身教,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实践技能。

4、挖掘潜在优势,多元开发致富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村基层党组织能够主动创新思路、谋划发展,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多方寻找致富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促进村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大力发展以促进流通、服务农村等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更多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围绕加强财源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5、必须在富群众的同时富集体。在鼓励、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基层党组织必须考虑和抓好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各村应发挥资源及劳动力优势,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创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乡村企业和民营企业,将本地的种植、养殖产品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再推向市场。这样,既可以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又可以积累集体资金,消化个别存在的隐形失业人员。集体有了积累资金就有了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物质基础,各项工作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篇11:例谈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白龙社区的社会组织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向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心脏、是发动机。是实行社区居民自治的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城市社区建设可以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变革的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1白龙社区概况

白龙社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社区东起中大河,西至隧道北路;南起大西门路,北至后海塘。总面积约0.2平方公里。划分4个居民区:白东、白南、茗

一、茗二。社区共有楼房116幢,306个单元,住户 3990户,居民约9800余人。社区党总支下设8个楼群党支部,1个社区工作者党支部,在册党员159名。同时建立了11个在职党员小组,有133名在职党员。近年来,白龙社区不断探索社区管理服务新模式,将“民间工艺”作为社区的“一社一品”,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技艺”为品牌理念,打造“工艺型”品牌社区。建立了白龙社区灯艺制作基地,通过“寻找身边工艺人”,充分挖掘社区内的人才资源,成立了“工艺传习俱乐部”,“欣乐”艺术团等,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居民参与面广、影响力度较深的文化活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率逐步提升。

2社区的社会组织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和社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社区相继出现了众多公益性、群众性、自发性、志愿性的社区社会组织。经过培育和发展,至今,白龙社区共有社会组织18个,其中管理类组织4个,服务类组织4个,同人类组织8个,互助类组织2个,共有会员2825人。社区对所有社会组织进行登记备案,制定章程,严格内部规章制度,每个社会组织负责人都有居民推选产生,各支队伍的活动都由组织自己商量来安排,并把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详细的记录。社区对每一个社会组织都配备一名联络员,定期对活动记录内容进行监督指导,使社区社会组织进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在18个社会组织中,涉及社区管理、志愿服务、文化体育等诸多领域,初步形成自主发展、门类多样、不同层次、覆盖广泛、作用明显的社区社会组织体系。两年来,白龙社区共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5支,已备案11支,其中管理类组织4支、服务类组织1支、互助类组织1支、同人类组织5支。在社区社会组织快速、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为社区服务管理带来了巨大转变,显示出了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独特作用。

2.1“管理类”社区社会组织

“管理类”社区社会组织,将过去自发松散的社区服务管理变为规范有序,健全了社区社会组织的网络体系,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进一步强化。白龙社区先后组建了企退协会、计生协会、老年协会、残疾人协会等“管理类”社区社会组织。企退协会的老同志们经常感叹:以前没有企退协会时,从单位退休后觉得相当失落,有种被抛弃的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感觉。如今,有了企退协会,除了固定的协会活动外,生病时有协会探望、寂寞时可以找协会的老同志聊一聊、70周岁以上老人生日时还有协会送蛋糕,似乎重新找回了“家”的温暖。又如计生协会充分发挥会员作用及时掌控周围楼群的流动人口计生情况,老年协会为排解老年居民的寂寞感而组织实施了快乐聊天服务,残疾人协会联合志愿者为广大残疾居民提供免费健康保健按摩服务,等等。通过组建“管理类”社区社会组织,彻底改变了原先人员散杂、组织松弛、管理粗放的小团体、小组织局面,强化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居民、畅通诉求渠道、推进社区和谐等积极作用。

2.2“服务型”社区社会组织

“服务型”社区社会组织,将过去粗放式服务变为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服务,不断满足居民多样化服务需求,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不愿承担,政府又解决不了的社区服务需求,常常成为困扰居民的难题。针对社区居民这种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服务型”社区社会组织发挥服务优势,积极把公益性、非营利性服务项目承接下来。如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充分发挥注册志愿者的作用,为居民提供如法律、政策、健康咨询及各类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为了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日常服务需求,社区充分挖掘居民中的资源优势筹备组建便民服务队,以“优质、文明、低价”为宗旨为居民提供管道疏通、水电安装、家电维修等服务。社区有许多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理发就成为他们一块“心病”,社区志愿者刘阿姨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与社区联系,愿意定期上门为这些老年人免费理发,到现在还在坚持着这一爱心举动。“服务型”社区社会组织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善于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有效解决了当前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突出问题,不仅让社区居民得到了实惠,而且在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3“同人类”社区社会组织

“同人类”社区社会组织,将社区居民形同陌路变为亲密融洽,拓展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渠道,社区建设的活力进一步增强。社区建设的一个首要任务是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同人类”社区社会组织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通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增进了居民间的沟通交往,满足了社区居民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白龙社区通过组建腰鼓队、怡美健身队、乒乓球队、摄影俱乐部、工艺传习俱乐部等“同人类”社区社会组织,吸引越来越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增强对社区的信赖感和归属感。自从社区成立了怡美健身队,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社区志愿者会主动将音响设备搬到文化广场一角,为居民们提供方便,居民们会陆陆续续到此开始锻炼、健身。如今,社区里打麻将赌博的人少了,到户外健身的人多了;邻里闹纠纷的少了,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多了;自私自利、打架斗殴的人少了,为社区出钱出力、办实事办好事的人多了,社区到处洋溢着健康、文明、团结、向上的新气象!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各类富有鲜明特色的社区社会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使社区社会组织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有别、覆盖广泛、作用明显的网络体系,促进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政治生活的热情,同时也满足了居民群众的各类需求,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成为和谐社区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3社区社会组织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白龙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和运作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社区社会组织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和粗放型管理阶段,在组织结构、规范管理、培育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3.1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层次单一

目前,城市社区的社会组织普遍规模小,作用有限,社会上对社区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及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同时,为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降低了管理层次,把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管理下放到社区,降低门槛,积极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但由于目前社区居委会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完成社区环境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治安等多方面任务,负担很重,单靠社区居委会本身来完成难度较大,很多社区社会组织的负责人都是临时兼任,对组织的建设管理没有长远的打算,对组织的管理发展缺乏主动性、针对性,管理工作总体还处于粗放型状态。

3.2社区社会组织基础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是“松散型”组织,正处于初级阶段,起点较低、普遍存在活动经费缺乏、活动场地缺乏、队伍不稳定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无法形成灵活的、健康的、具有活力的运作机制。

3.3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

从目前我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看,社区社会组织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些类型数量相对不足,有些类型数量相对集中,居民急需的社会公益类、服务类组织总量不足,尚不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3.4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不到位

多数社区社会组织不具备法人条件,没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不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无法承接用于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项目资金。从目前社区社会组织的运作情况看,影响其作用进一步发挥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和场地。一些热心人士在社区社会组织活动中,不仅付出脑力、精力,还要贴财力,组织的活动虽然群众喜爱,但是迫于资金和场地限制,难以扩大受益面。

4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对策

针对越来越多的社区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如何把这些散落在社区中的“草根组织”有效地管理好,规范日常管理和完善引导服务体系,是当前社区社会组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织建设的重点,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希望通过规范和引导逐步将社区社会组织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促进社区健康和谐发展。

4.1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社区社会组织重要作用

在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密切相关,互为依托。社区社会组织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载体,在整合社区资源、化解社区矛盾、发展公益事业、提供社区服务、扩大社区参与、增加社区就业、繁荣社区文化、维护社会稳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用科学发展观来打开视野,指导实践,充分调动社区社会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的桥梁和纽带。

4.2实施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社区民间组织涉及领域广泛,功能作用不同,表现形式不一,要研究不同类型社区社会组织的形态、特点、规律,区别不同情况,实施分类管理。对社会服务类的社区社会组织,政府应当在税收、项目补助等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对文体娱乐活动类社团组织,我们可在活动场地、经费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对于应业务主管部门要求,自上而下、对口成立的社区社会组织,如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残疾人协会、妇女协会等,则应由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要结合实际,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要纳入登记管理;对达不到登记条件的,实行备案管理,逐步形成比较健全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机制。

4.3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社区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关于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只能套用一般的社会组织管理法规,大部分社区社会组织忽视自身发展能力建设,缺乏科学的内部管理,随意性很大,削弱了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组织的社会公信度。培养和增强社区社会组织的自身发展能力是保障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和持续有效发挥作用的必然选择。政府各有关部门应经常组织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负责人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管理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依法开展活动的自觉性和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能力。要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工作指导,不断研究和探索社区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方式方法,营造适合社区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指导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实行制度化的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做到服务、活动有章可循、依法办事,通过科学管理提高社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束语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满足了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社区社会组织活动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不仅有物质上的扶贫帮困,而且有精神上的慰籍沟通;不仅有书法绘画上的切磋交流,而且有文体才艺上的展示比拼;不仅有普通的棋牌、曲艺,而且有高雅的书画、音乐。使不同的人群获得了不同的乐趣,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使居民群众实现了“老有所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和大家共乐”。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自治功能,有力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唐政秋.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相关问题研究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陈洪涛.王名.社会组织在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基于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视角;行政论坛;2009年01期

【3】杨敏,2005,《公民参与、群众参与与社区参与》,《社会》,第五期

【4】云南省民政厅关于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云南政报;2008年17期 【5】赵学昌;;中国社区民间组织法律治理机制探析;政法论丛;2006年03期

上一篇:最肉麻的告白台词下一篇:个人简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