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活动存在的问题

2024-05-09

党员活动存在的问题(共10篇)

篇1:党员活动存在的问题

党员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本单位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上目前存在哪些突出的个人和突出问题

1.工作方法:△有些同志工作急躁、情绪容易激动;

△积极营造互助学习氛围,多一些善意的批语与帮助;

△学校领导要经常和党员谈心,少听汇报,有利于决策;

△要关心党员家庭情况,党员活动存在的问题。

2.管理机制:△要引入发展性评价管理,为青年党员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要保证各组室都要有党员同志,有利发挥先锋作用;

△党的干部要有全面、公平、公正、看待评价每一位教师,正确评

价别人也就是正确评价自己;

△要积极引导青年党员,青年党员要起表彰作用;

△对不符合党员条件的要处置;

△存在帮派现象,从个人意愿出发。

党员活动存在的问题

3.党员意识:△有个别党员缺乏全局意识、团队意识,不能从学校整体利益思考

问题;

△有个别党员过于考虑自己个人得失,有失党员形象;

△党员的作用要看得出,工作汇报《党员活动存在的问题》。

4.党员教育:△教育管理是严格的,但不够系统;

△党员学习讨论内容要预先告知,可让党员有充分准备;

△要加强对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力度。

二、本岗位党组织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1.党员组织生活:

△有时临时调动,党员因在上课没及时通知到位;

△有些党员随意不参加组织生活;

△多一些党性方面的系统教育。

2.组织建设:

△发展新党员速度太快,群众基础不够扎实;

△与群众还缺乏沟通;

△培养干部要看本质,不要过多考虑年龄,而是要培养多干实事,少说废话、空话的人。

3.工作作风:

△倡导“说真话、干实事、动真情”对青年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背后议论;

△对非党同志要多关心、团结与帮助,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

△对别人马列主义、对个人自由主义。

4.内聚力:

△多组织一些党员之间联络感情的活动,党员与党员之间凝聚力还不够。

三、本单位党组织开展先进性教育的建设、意见

1.学习方面:

△要学习党员的先进事迹;

△要理论联系实际;

△要“走出去、请进来”,多一些学习形式

△要抓好宣传活动,引起每个党员重视;

△多看一些哲学书;

△个人学、集体学相结合。

2.互动方面:

△要批评与自我批评;

△领导要带头自我批评。

3.具体措施:

△要有明确的整改措施。

篇2:党员活动存在的问题

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特殊情况和难题

难题一:党员层类不同,教育难统一怎么办?

破解之道:分类教育法

上海青浦区按不同的岗位和类别对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员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要求,着重对业主党员加强社会责任教育,要求他们守法经营,支持企业党建工作;要求管理层党员利用双向沟通的优势,反映员工诉求,促进企业和谐;要求一线党员立足本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企业发展作贡献;要求流动党员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增强党性观念,在群众中树立优良形象,党员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难题二:党员流动性大,管理较困难怎么办?

破解之道:积分考核法

党员严某是上海三维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外派到东北大庆工地的一名员工,在外工作期间他持公司党支部发放的党员活动“积分卡”,参加当地党组织的活动9次,虽离“家”但不离党,仍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这就是青浦区针对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开展的积分考核法。通过建立党员“积分卡”,对不同层类党员提出不同的考核标准,把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学习活动和完成党组织分配任务等情况以分值形式累计于“积分卡”,作为考核依据,工作汇报《党员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党员持积分卡主动参加工作地或居住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并由该党组织盖章确认后以计分值。

难题三:党员人数少,活动难开展怎么办?

破解之道:联组活动法

目前,全区819个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中半数以上党员数不足5名。青浦区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便于活动”的原则将几个党员人数少的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支部组建成一个“党员大家庭”,进行联组学习、活动,实现资源共享,确保活动正常。每个“党员大家庭”都制定了各自的活动章程,并建立了召集人、定期活动、经费使用等有关制度,各街镇的社区综合党委还派出联络员进行联系指导。自2008年起,“党员大家庭”活动内容不断丰富,从党课教育、学习参观、经验交流、技能比武逐步经营合作、技术交流等方面延伸,“大家庭”式活动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难题四:党员分散,集中活动难怎么办?

破解之道:网络教育法

篇3:党员活动存在的问题

1 大学新生党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我校和其他一些兄弟院校这几年来新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情况, 通过党员发展材料审察、组织调查、学生民意测验和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系统调查, 发现新生党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1 党员发展材料不完备

党员发展材料是党员思想成熟和发展过程的反映, 也是党组织对申请入党人培养考察的重要依据, 整个材料的书写和整理都要求很强的时间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然而我们发现新生党员材料经常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入党志愿书中入党介绍人意见、谈话人意见和各级党组织意见的书写笔迹都一样;缺少入党申请书和自传;缺少党的基础知识培训证明和团组织推优表;缺少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和外调政审调查材料;各类发展材料的所署日期前后颠倒, 有的甚至经过严重涂改等。以上种种情况使得整个新生党员材料显得不够严肃, 而且影响到对该党员后期的考察培养。

1.2 入党程序不规范

发展党员有着严格的条件和程序, 但是我们发现如下一些不合规范的问题:多数新生党员都是在高中毕业前后发展的, 很多属于集中突击发展党员。而按照党员发展的有关规定, 在发展对象离开学习、工作岗位前3个月内, 一般是不办理接收预备党员的手续的;每年新生入学都发现有未满18周岁入党的新生党员;部分党员没有与上级党组织指派的专人谈过话, 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 有的根本没有参加过发展自己的支部审批大会。这些行为都违反了组织发展程序。

1.3 入党动机不端正

多数高中生入党不是基于理性的认真思考, 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感情。我们发现存在一定数量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入党是在家长的“运作”下促成的, 并非出于本人自愿;有的获取党员身份是为了在大学里的发展创造便利条件;有的是从众心理;有的把入党纯粹看成是一种获奖。多数新生党员在高中的培养发展阶段都处在紧张的学习中, 放在学习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精力较少, 也基本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结果是不少新生党员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 但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入党。

1.4 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

部分新生党员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不强, 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把自己混同于普通学生, 有些新生党员的平时表现甚至不如普通同学, 结果造成在同学中的威信不高, 缺乏榜样的力量。有的新生党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党的根本宗旨, 党性观念不强, 党员意识淡薄, 忘记了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所应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应当履行的党员义务, 推崇个人主义,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较多的复杂原因造成近年来各地高校出现了以上新生党员的问题。其中, 有新生党员自身的原因, 也有高校基层组织在教育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还有高中党建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应当引起相关基层党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2 新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对策和建议

2.1 严格审查新生党员的入党材料

高校各院系党委组织员要把好新生党员入校的第一道手续关, 接到其高中学校寄来的组织档案的第一时间就要审查其档案材料是是否齐全, 否合乎规范。要严格确认其党员资格, 根据不同的情况慎重处理。在确认其党员真实身份后才可以按规定办理其党员组织关系的转入。如发现其入党材料有不合乎规定的, 应当及时报请学校党委组织部审核, 必要时要发函返回原发展学校核实相关情况。对于那些经严格确认是入党材料弄虚作假的, 以及各项表现不符合党员条件、达不到党员标准的, 不予承认并一律退回原籍进行组织处理, 坚决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党员进入党内。

2.2 对新生党员进行集中理论教育

高校基层党组织非常有必要对新生党员入学后进行一次集中的、普遍的党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丰富的党校资源, 在新生党员入学报到后开设集中培训班, 通过多种途径引导他们认真学习党的基 (下转第192页) (上接第125页) 本理论知识和大政方针政策。集中培训结束后对新生党员进行笔试和面试, 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可以延长培训期限, 对那些严重缺乏党的基本知识且难以提高的新生党员, 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其预备期。

2.3 严格组织生活, 加强党纪党规教育

及时将新生党员纳入到相应的低年级学生党支部, 通过定期开展的支部民主生活会、支部党员大会等各类基层组织活动, 把新生党员尽快地融入到党的队伍中来, 加强他们的组织观念和党员意识。让新生党员在组织活动中及时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同时加强新生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帮互学, 让新生党员切身感受党内组织生活, 真正牢记党规党纪的内容, 规范自身的行为, 坚定共产主义伟大信念, 自觉有效地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

2.4 加强对新生党员的监督

加强群众监督是帮助新生党员快速稳定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党组织除加强新生党员的思想教育、严格组织生活外, 还应该配套建立完整的监督约束机制, 让新生党员自觉接受学生群众的监督。只有这样, 才能使新生党员发展后始终不脱离群众, 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和成长。对表现优秀的新生党员要予以表彰;对平时表现较差、甚至违反校纪校规的新生党员要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和组织处理。

2.5 给新生党员创造锻炼机会

新生党员刚进入大学需要一个适应的时间段, 学校要及时给新生党员分任务、压担子, 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 让他们时刻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了培养考察新生党员做社会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热情和能力, 学校可以给他们提供服务岗、奉献岗、锻炼岗和责任区等各种岗位和平台来锻炼培养他们, 也可以根据新生党员的专业特点和各自特长, 分配适当的社会工作。通过他们在实际活动中的良好表现, 去赢得其他同学的认同和信任, 从而在同学中树立起党员和党支部的良好的形象,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6 严把新生党员转正关

绝大多数的新生党员进入大学时都是预备党员身份。所以, 加强新生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好这些预备党员转正关。把转正作为对新生党员“再教育、再培养、再考核”工作的一个质量控制环节。在每年的党员转正过程中, 对由于学习成绩不及格、考试作弊和其他违规违纪行为的新生预备党员要延长预备期, 情节严重的要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基层党组织要严格按照党的有关规定正确处置不合格党员, 这对于更好地教育和管理新生党员, 提高新生党员的质量有很大的裨益。

总之,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结合高校的自身特点,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花大力气处理好新生党员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对新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提高新生党员的党员意识, 发挥新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增强低年级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连漪, 蒋元春.大学生新生党员继续培养教育途径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3) .

[2]邓涛.高等学校在加强新生党员继续教育方面的思考[J].科协论坛, 2007 (3) .

篇4:党员活动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党建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围绕的是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是我党在基层大学生中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提升党员的培养质量,提升其纯洁性和先进性,对于夯实我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具有紧迫而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现状

总结国内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和意见,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高校政治工作者对于学生党员质量的关注日益增加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主流的观点可归纳为三方面内容:一、进一步明确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强调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代表着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迫切需要,诠释高校党建工作对于我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学生党员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的意义。二、针对高校党建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包括了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新特征到时代新特点给学生党建带来的新的挑战和要求,如现阶段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培养发展党员过程中出现问题,基本上包含了对从培养党员到发展党员再到党员的继续教育整个过程的反省。三、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对党建工作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如学生党建质量体系的构建,关于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的创新,基于第二课堂的党员培养体系等等,从制度建设,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主张。

整体上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理论研究成果突出,成绩喜人。笔者认为,目前仍有以下三个方面可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系统性和理论性不足。长期以来,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虽多被强调,但党建工作往往被视为纯粹的事务性工作,党务工作者只是按照党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去认识,缺乏进一步科学研究的理论构建,忽略了将理论与学校的实际工作进行结合,导致研究往往针对一些普遍或突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多,可以系统解决的少,容易走向纯理论上的重复,缺少与实际工作相关联的实证;

(二)对问题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深,对于新时期的党员培养,党组织建设的问题讨论避免落入“三段式”的命题规律:高校党建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党员培养中出现的缺陷与不足,建议采取的措施或改进方法。这种论述往往就事论事,所述范圍局限,缺少一种构建长期有效系统化机制的思路,因此需要就高校党建、党员培养的新特点以及工作的创新要求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三)需进一步紧跟时代要求,特别是在如今国内外形势更加变化莫测,高校党员培养面临新挑战的情况下,对近年来党员培养的新思路,实际中产生的新经验的讨论相对滞后,以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梳理党十八大以来党员培养的新形势与新特点极为重要。学生党员的培养应当具备理论与内容上的时代性,除了要注重传统的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宗旨、坚定的理想信念等基础理论内容的讲述,应引导学生党员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提高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推进高校学生党员培养质量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全党要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深入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为现阶段党员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提高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重点

围绕新形势下党员发展的工作要求,要求学生党支部严把党员“入口关”,严格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规划,教师党员充分参与支部建设,进行质量把控。党员发展首先要关注政治思想水平,重点培养积极主动,表现优秀的同学。党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杜绝“论资排辈”。支部的党员发展计划应当保证充分的民主公正和公开,做到环节上不出错,程序上有保障。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结构优化和质量把控。在学生党员的培养甄选中,更着力于培养入党动机纯正,思想素质过硬,学习成绩优秀,深获群众拥护的学生骨干力量。通过党员发展计划的制定,为党组织输送能力优秀,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以计划的制定标准为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更加明确的目标。力争做到对于入党动机不纯,思想上消极被动的不予发展;对于成绩有挂科的不予发展,总成绩靠后的不发展;群众基础不好,民主测评存在较大意见的不予发展。严格执行党员发展的各项程序,绝不简化程序,降低要求。落实公示制度,支部推优公示,发展预备党员公示,预备党员转正公示。保障实施“三投票”, 即“推优投票、发展预备党员投票、预备党员转正投票”,充分保证党内的民主氛围。通过上述一整套严格执行的制度保障,使得培养出的党员“呼之能来,来即能战,战则必胜。”

(二)发挥党支部基层的活力,围绕服务职能打造学习型组织是实际需求

党员的发展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对党员的培养若细化到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将对同学的考核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内,学生党支部的作用则不言而喻。基层党组织应注重学生党员的自身特点和主体需求,教育内容除了以政治性为特征,重点开展党性教育、理论教育、组织纪律观念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之外,要把社会实践教育、爱心和责任心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作重要补充。通过把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级管理、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建设等多种途径结合起来,拓宽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空间。通过打造校园文化活动新品牌推进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凭借校园文化活动独有的优势,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创建高品味,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党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使他们的知识渴求满足,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更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强调学生在重大事件上的态度和表现,也注重从支部生活和日常表现中教育并培养同学。这样党员培养工作就可以落到实处。

nlc202309011110

(三)把握关键节点,创造性地开展党员培养工作是改进契机

由于在校大学生所处时间阶段的不同,其思想特征和诉求的差异性导致培养目标应当进一步的细化与有针对性,通过明确的目标量化实现整体培养效果的体系化。

新生党员的素质水平具有极大的波动,具有一定的不可操控和不可预见性。但这些党员作为各个支部最初的骨干,对于整个支部的建设以及往后党员的培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重要影响。本科新生主要特点是党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党员身份意识欠缺,党内生活匮乏。研究生新生总体思想水平较高,但主体差异性较大。大部分研究生注重专业研究和学习,政治学习淡化。理想观念上奉行实用主义,政治信仰容易缺失。如何将其纳入正规且系统的党员培养发展体系中,弥补先天性党员培养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学生党员培养的情况。如何针对新生的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毕业生党员走向非公经济体越来越多。非公企业由于党员比例偏低,组织生活不能正常开展,企业流动性、变

动性过大,党员发展遭遇了时间上、空间上与组织程序上的三大瓶颈,这些会直接倒逼大學生党员的培养过程。多数高校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课程多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性质纲领与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纪律、党员的理想信念等常规设置。如果学生意愿走向外企,则党组织对其吸引力会大打折扣。对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培养,从课程体系设置的角度来看,如能加入一些非公企业政策、国家宏观济走向分析、非公企业党建与传统企事业单位党建的比较等内容,以使大学生党员具备对非公企业党建的初步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具备较清晰的经济模式意识和端正的政治意识、身份意识,进而应对当前非公企业中部分党员身份意识模糊的难题。摆脱校园内教育的局限,实现与社会、企业的对接,帮助学生党员形成一个直观、深刻的认识。

党员培养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各级党委多次强调的工作重点,开展工作时坚持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培养出真正合乎标准,质量过硬的学生党员,仍将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黄丽蓉.群众路线视域下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2]史正东.推进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科学化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3]赵洁,孙昂.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新思考——从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的变动谈起[J].学理论,2014.

[4]熊校良,户国栋.高校学生党支部科学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

作者简介:刘世鹏(1986-),男,安徽阜南人,硕士研究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助教,高校辅导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

篇5:发展党员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困难问题

1、入党积极分子源头不足。党员最集中的党政机关,由于各种原因,新进年青人很少愿意入党;农村的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很少有被发展为党员的。

2、党员发展不合理。经济落后的村发展党员工作进度缓慢,极个别村甚至多年没有发展新党员,已影响到了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的改选和调整,影响到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女性对入党存有偏见,不愿入党,所以在申请入党的青年和发展党员中,农村支部和党员对发展女同志入党存在世俗偏见,错误地认为女党员起不了多大作用。

3、农村党组织认识不到位。在农村,有些党支部的负责人不能从党的事业出发,对发展青年人入党心怀疑虑,总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部分支部发展党员无计划、无目标,放任自流,未能主动去做好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而是坐等群众自然成熟后来敲党组织的大门。

4、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差,影响了党组织的威信和党支部的凝聚力。有的党员政治素质不高,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党员缺少学习和教育,思想跟不上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党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缺乏辩别是非能力。有的党员意识淡薄,思想滑坡,抱着“风吹墙头草”的错误态度,村子遇到事情,随波逐流,没有发挥带头作用。有的党员入党只是为了以后拿老党员定补金,不履行党员的义务。这些现象扭曲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使一些群众对加入党组织产生失望和困惑。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1、抓好培养,搞好源头队伍建设。一要“掘源”,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树立看人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的观点。二要“培源”,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做好培养教育工作。在拓宽发展渠道,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工作中变“坐门等客”为“出门迎客”。三要“清源”,突出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跟踪教育与培养管理,做好衔接工作。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台帐,坚持入党积极分子定期汇报制度,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保持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

2、围绕目标,优化发展党员结构。各级党组织要围绕发展党员工作的总体目标,层层分解任务,制订发展党员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加强对新发展党员的结构分布及相关比例的宏观控制,坚持有计划地发展党员。在农村,开展农村乡土人才递进培养活动,坚持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乡土人才培养成党员,注重在村级后备干部、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回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在机关、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注重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人员入党的比例,发展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不低于发展总数的80%。

3、转变思想,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教育党员树立为民 2 思想。通过深入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弄清保位子只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保苗子则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消除狭隘心理,丢掉私心杂念,要出以公心、实事求是,热情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4、树立典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党员表率意识,保持党的先进性。各基层组织要教育和引导党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讲政治、顾大局、当先锋、作贡献。着力引导党员亮出身份,作出表率,用无声的行动激励人、引导人、凝聚人,使党的先进性得到充分发挥。

5、围绕核心,加强基层支部建设。首先,要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选取好的支部书记,并注意搞好班子自身建设,形成一个团结协调,讲政治、讲党性的优秀核心,在班子内部,要确定专人负责发展党员工作,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支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次,上级党委要搞好党支部成员的教育和提高。有计划、分期分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支部成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基层党务干部队伍素质。要因情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发展党员工作水平。从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规范做法上对党支部加以指导,逐步提高党支部的业务能力,提高发展工作效率。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基层组织年度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

篇6:党员材料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时间:

1、个别入党积极分子材料的最后一栏时间晚于入党志愿书填写的时间。

2、个别入党志愿书中的填写时间前后颠倒,反复。如入党介绍人的意见在后,党委会召开在前;支部大会召开在后,党委会在前等。

3、个别学生个人材料的时间前后不一致。如:入团时间在整个材料中有四处(入党志愿书第五页、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第一页、第三页、推优备案表)需要出现,但三处都不一致;入党申请书的填写时间与实际材料中时间不一致等。

二、关于签名:

个别培养人签名只有一名,党委书记签章不应该为红色。

三、关于学生个人上交的材料:

1、存在替写的情况:个别学生思想汇报、自传、自我剖析的笔记多达5种,明显出自不同人之手。

2、存在水平不够的情况:学生上交的各类材料,包括入党申请书等,抄袭的情况比较严重,思想汇报等也明显不是出自自己的思考,而是摘录报纸新闻等中的部分材料

3、存在一次性补齐的情况:有些学生上交的4篇思想汇报是用同一本信纸写的,连撕都没有撕开;更有从入党申请书开始补材料的,而且全部用一本信纸写完。

四、关于综合政审材料

绝大部分的综合政审材料都是按照规定的要求来做,个别学院综合政审内容不够详细,还有部分学院存在套打的形式,个别学院党委章子直接盖在支部的落款上。

五、关于民主评议

部分学院的民主评议是由学生轮流填写的,且在标题等方面存在不规范性。参加民主评议的学生人数没有注意奇数的选择,也没有注意比例的选择,有的民主评议明显是补的,签名出自一位同学之手。

六、关于延期考察的材料

有的学生2007年4月11日定的入党积极分子,2008年11月20日发展,应该有延长半年的考察材料,但在档案中缺少。

七、关于材料填写内容的水平问题

篇7:党员义工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姜珍妮

1.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目前还有大部分的人对义工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把义工服务等同于一般的做好事,偏重于轰轰烈烈的临时效果。部分义工本身对于义工服务意识不明确,服务中盲从现象比较多。

2.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党员义工队伍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社会化格局,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偏小,人数偏少,服务面狭窄,服务时间偏少,达不到全面服务群众的目的。3.服务活动缺乏资金物质支持。尽管党员义工活动都是以“尽己所能,不计报酬,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态度来践行奉献精神的,都是纯义务,无报酬的,但义工活动的开展必定要涉及到一些必备资金、物质来作为支撑。但是目前解决的渠道不宽。

4.对党员义工培训力度不够。党员义工服务活动涉及很多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要求志愿者应具备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而多数党员义工满腔热情,面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服务项目却束手无策,帮不上忙。同时,由于没有固定的培训经费来源和支撑,导致培训活动难以正常开展,都是“临时抱佛脚”,“蜻蜓点水”似的培训,不深入。此外,由于缺乏有相应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导致一些培训,也是进行零散的、单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难以形成大规模“组团式”的培训,难以提升党员义工的服务素养。

5.对党员义工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虽然可能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但是在形式和内容上还是不够健全,基本上仅限于发放荣誉证书,没有和党员义工的切身利益挂钩,比如在招考公务员、事业人员招考、企业录用、干部任用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激励手段没有形成,同时其他各行业部门缺乏应有的配合和具体的配套措施,激励效果不明显。使部分党员义工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服务,不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针对党员义工存在问题提出的建议

汪泛

1、加强对党员义工的培训和思想教育。通过对党员义工的思想教育,提高其对义工服务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性。让义工服务成为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活动。在义工服务的过程中党员义工也需要及时反省,在服务群众与反省自身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和思想觉悟。

2、积极组建有规模、有组织、社会化的党员义工队伍。使党员义工真正发挥其的社会服务能力。

3、首先社会各方面应从思想上提高对党员义工的重视,可以成立相关部门专门对党员义工进行管理。正式部门成立之后可以通过向社会做慈善人士筹款的方式募集资金,同时成立相应的基金会确保每一笔资金的正确使用。

4、正式的党员义工的管理部门成立之后,相关部门就可以集结不同专业领域的党员义工,根据专业进行分类并建立完整的党员义工名单库,当遇上专业性较强的群众服务项目时,就可以及时调动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党员义工,为群众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党员义工基金会建立好后,也可以组织对党员义工进行深入的、专业性的培训,以提高整支队伍的服务能力。

篇8:党员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学生党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但发展后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却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基层党组织重发展、轻教育。

为了提高党员在学生中的比例, 各高校的基层党组织非常注重党员的发展工作,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抓得较严, 而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投入不多。甚至有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认为, 发展大学生入党和提高大学生党员比例是重要的, 而党员的教育管理可以慢慢来。加之, 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发展学生党员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 高校的学生党支部几乎把工作的重点全部放在了发展党员上, 学生党支部变成了一部发展党员的“机器”, 只负责“生产”, 不负责“售后服务”, 即党员的再教育和管理。

2. 学生党员意识不强, 党性修养不够。

重发展、轻教育这种后续培养模式带有很强的滞后性, 从而直接导致了部分党员入党之后渐渐淡化党员意识。与此同时, 学生党员自身忽视理论学习, 在平时组织生活的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敷衍了事、流于形式的倾向十分严重。结果造成了部分学生党员政治觉悟不强, 理论水平不高, 对党的认识不够深刻, 党性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对策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中坚力量, 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对于提高学生党员的素质, 加强其党性,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增强学生党员管理的思想意识。学校基

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自身教育, 转变重发展轻教育管理的思想, 把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和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增强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再教育和管理意识, 要从思想认识上、从实践需要的层面上提升对高校党员管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进一步牢固确立党员管理必须围绕与促进高校中心工作的观念, 做到管理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并能充分反映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的特质要求, 从而促使学生党员真正成为社会的潜在力量。

2. 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

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 需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形式灵活多样的政治学习加强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政治理论学习是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 学生党支部应结合实际制定学生党员学习计划, 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二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在服务学校、服务班级、服务同学、服务社会的同时, 不断增强自己的党性意识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队伍建设需做到以下三方面: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做好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二要加强党务工作者的培训。三要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为了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刚刚退居二线或刚退休而对党务知识又非常熟悉的党务管理人员和老教师, 让他们担任组织员, 协助党组织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4. 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

篇9:党员活动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党员干部;群众路线;问题对策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之一,是推动党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实施群众路线方面的着眼点也有所不同。虽然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群众路线实施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产生许多问题,如干部严重脱离群众问题,脱离群众也是新时期面临的最大考验与危险。[1]

一、新时期群众路线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干部脱离群众

目前,由于错误思想的引导,很多干部对群众路线未能认真贯彻落实。部分干部认为自己在群众面前是干部,有组织和相关机构为依靠,并没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需所想;部分干部将个人意见代表群众意见,脱离了群众,失去了群众的支持;部分干部认同群众路线,但却将群众路线的实施过于形式化,只做表面功夫,没有真正做到听从民意;还有部分干部彻底忽视群众路线,认为工作要根据政策实行,不需要考虑群众意见,等等。这些干部的错误思想和做法严重脱离了群众,使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淡化,更使得群众对其失去信心。

(二)群众不相信干部

在具体工作中,部分干部没有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不敢于面对群众批评,很少深入基层群众中去;有些干部回避工作中困难,对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敢触碰,问题得不到解决,因而群众对其失去信任;部分干部在工作过程中,高高在上,对百姓态度差。存在有些干部不会走群众路线的问题,一旦面临错综复杂的新问题,不懂得在群众中寻找解决办法,不知道如何与群众交流。互动,因此也不愿走群众路线。这些问题日益积累,就使得党群干群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形成干部脱离群众,群众不相信干部的局面。

(三)干部片面执行群众路线

部分干部解决不了就将问题搁置,有些干部根据经济条件等标准将群众分类,为了发展,对普通群众缺少沟通互动;有些干部利用职位之便,暗箱操作控制选票,使得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上位;有些干部为了使得听证结果顺利,花钱雇佣人员扮演群众,弄虚作假;一部分干部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不懂得沟通互动,不会用新方法处理与群众的关系。利用行政命令强制执行,伤害群众感情,损害党群、干群关系。

二、 新时期群众路线执行出现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 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导致利益整合难度加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随之产生变化。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群体分化加重,贫富差距明显,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阶层,这就使得执行群众路线过程中群众作为主体的复杂性。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面临着社会阶层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价值观念不断分化,社会矛盾扩大化。因此给党在解决如何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问题上带来挑战。[2]

(二)社会阶层固化导致群众怀疑社会公平公正

由于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地位日渐趋于稳定,底层人员向上流动受阻,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公平,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对社会公平正义冲击很大。目前,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很难再通过读书向上阶层流动,很多家庭读不起书,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种阶层固化致使他们之间的矛盾变得尖锐,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如果将这种不良风气继续延续下去,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阶层分化带来的矛盾问题,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将变得更加困难。

(三)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降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日益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很容易腐蚀人们的思想意志。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待党的看法,对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中国目前还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权力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于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腐败与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本质根本对立。近些年来,一些领导官员贪污腐败的事迹被曝光,使人民群众感到深恶痛绝。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给党和人民群众的事业带来了危害,极大违背了党的群众的精神实质。[3]

三、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方法

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离不开广大的群众基础,宣传和组织群众,服务和团结群众,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

(一)要加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新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过程中,由于部分党员干部没有真正为人民谋利益,遇事不与群众商量种种脱离群众行为导致群众不信任党员干部,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面对此种问题,必须加强对党员的群众路线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对群众重要性的认识,把人民群众放在首要位置,真正做到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

(二)耐心教育群众,提高人民对群众路线的认识。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使得群众接受教育,加深人民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让群众了解到自身在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群众的过程中细心、耐心,帮助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被人民群众从心底里理解并认同。与此同时,还可以将符合条件的群众发展入党,使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了解党,增强党的凝聚力。

(三)要坚决反对党员干部形式主义,紧密团结群众。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即只做表面功夫,搪塞敷衍群众,这种行为是必须坚决制止的。只有党员干部真心实意的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的为人民谋利益,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拥护党,相信党,依靠党。因此,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必须坚决反对干部的形式主义,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4]

(四)要合理满足群众,坚持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回避或者轻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来制定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在工作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交流,亲近群众,拉近同人民群众的距离。

(五)要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群众信任。新时期下党风廉政建设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廉政建设关乎人民对党的信任,一个廉洁的政党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矢志不渝的支持。在工作过程中杜绝腐败,将纪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效结合,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执政能力,从而取得人民信任,缓解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加强党同群众的紧密联系。

新时期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面并解决党在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党的重要课题。只有认真面对执行群众路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努力寻求方法对策解决这些问题,认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才能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起来,与人民群众合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祖国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孔国宝,新时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思考[J].《理论探索》(1):59.

[2]李敏、张秀荣,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社科学论,2014(2):197.

[3]杨竞业,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 2012 年第 2 期,第30页。

篇10:党员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的问题清单

1.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问题缺少全面深刻的认识,没有处理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对领导关注的、要考核的“显绩”比较重视,对打基础、利民生的“潜绩”关注不够。比如在农民建房、交通出行、教育卫生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与群众需求相比仍相对不足。

2.有时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弱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慢慢与群众拉开距离,出现了脱离群众的问题。

3.联系基层、服务群众不深入,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电话指示、文件指导,对分管领域出现的问题解决力度不够有力、不够彻底。

4.工作作风漂浮,工作不够务实,强行执行政策多,关心群众需求少,喜欢“和稀泥”。

5.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注重改善民生,建成了一批过去一直想建而未建的民生项目,但民生领域还有许多短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与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6.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持久性认识不足,没有深刻领会脱贫攻坚工作给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没有认认真真将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

7.艰苦朴素作风、抵制不良风气的意志不够坚定,不能经常在内心深处和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进行换位思考。

8.深入基层与职工群众面对面的时间少,不愿意到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去,只注重自己想了解什么,没有关心群众的诉求。

9.开展工作还没有完全从便利基层的角度考虑,满足于来什么事办什么事,有什么能力办什么事,为基层办事主要体现在给钱给物,真正关心体贴的少,尊重群众首创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还不够。

10.部分工作方式方法与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运用新方式、新载体、新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

11.基层调查研究不深不透,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掌握的还不够实、不够全面。

12.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机关工作,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办公,很少接触群众。最近几年,也没有花更多时间直接接触基层群众,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不尽了解,慢慢就与人民群众有了距离,没能与人民群众很好地打成一片。

13.不能很好地考虑工作对象的实际困难,没有能够做到把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优先考虑的地位,没有能够全力以赴地为群众着想,还没有真正在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比如在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上,了解的就多关心,不了解的就没有主动去帮助。

14.下基层与群众交流得少,没有沉下身子接地气,了解基层群众情况不全面,解决实际问题不及时,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拓思路、出点子、尤其是调查研究不够,出于对分管部门的信任,就交由职能部门去解决,导致与群众的距离渐行渐远,不知不觉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15.工作中先后接触过一些集体访、越级访等信访案件,因个别群众的不合理诉求和过分要求,对信访群众一度抱有偏见,没有站在信访群众的立场和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正确看待和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

16.宗旨意识远没有践行在行动上,对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在工作上群众观念淡薄,看不到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基层鲜活的典型经验学习总结的不够,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指导工作主观意志成分多,为群众想的少、做的少,服务群众,缺乏真功夫。

17.“问计于民”的意识不够,没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所急。

18.随着参加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作环境的变化,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沟通有所弱化,对群众的呼声困难了解不够,有时满足于完成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对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更多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考虑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

19.在处理加快发展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上,片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有所欠缺,对于群众关心的脱贫解困,教育医疗、便利出行、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上重视不够,没能时刻做到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

20.不能很好的处理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关系,有时产生了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思想误区;对群众的所思所想、冷暖疾苦不那么上心了,久而久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就淡化了。

21.缺乏始终如一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有时自己内心认为只要落实了上级改善民生的“规定动作”“硬性政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广大群众就一定对党感恩、就一定拥护党的领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好。

22.总认为“为民发展”就要抓大放小,把工作重点放在大项目、大建设上,只要把经济指标搞上去了,群众生活就上去了,一切困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于是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办事情,考虑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多,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考虑的少,特别是深入到社区贫困家庭访贫问苦更少了。

23.平时下乡调研检查工作,尽量做到不打招呼、随机抽查,但是或早或晚都会回到城里,在乡镇居住的少,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疏远了群众。

24.思想上对“依靠谁”认识不够深刻,有时自认为工作经历多,经验丰富,在碰到困难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请教学习不够,不注意吸取群众首创的新鲜经验。

25.随着工作岗位的改变,与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不够,不自觉地开始与群众存在距离,导致工作中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简单化处理,没有很好地针对每个问题沉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途径。

26.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出现了抽象化、空洞化的倾向,“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有所懈怠,想问题、做决策虽然能够做到出于公心,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追求个人口碑和自我实现的私心杂念。

27.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虽然手机内存有上千名上访群众的号码,然而有时上访群众的诉求缺少耐心的解释和引导,没有坚定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

28.在习惯上认为对党负责是宏观性要求,是硬任务;对人民负责是微观性标准,是软约束,特别是认为自身的提拔、任命、考核主要在上级,群众没有决定权,所以更多地考虑如何面对考核,对上“交账”,而对如何使上级精神落地生根,把要求部署转化为惩治腐败、切身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考虑较少。

29.基层调研不深入。自己联系×个乡镇、×个企业、×个社区,平时到这×个联系点去的多,到其他乡镇、企业去的少,深入农户家中走访了解情况的少,听汇报多、看实地少,存在“隔着玻璃看”的现象。

30.联系群众不紧密。与基层群众联系少,在抓工作、谋发展时,站在群众立场思考少,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牢,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不多,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和把握也不够全面准确。

31.工作方法较简单。开展群众工作的方式还是按部就班,在与时俱进地将群众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还有待提升。对群众基本需求等问题重视不够,解决办法不多,还只停留在“送钱、送物”上,帮助基层和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力度不大。

32.听不进意见。下级和职工群众的话听不进去,有时下级和职工群众汇报工作、反应情况时,不是耐心细致听取对方的陈述,不让下级把话说完,就劈头盖脸的把下级和职工训斥一顿。结果是下级有话不敢说,有不同意见不敢反应,干群之间的鸿沟也就越来越深。

33.调研不深入。在工作遇到特别棘手的问题时,不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职工群众中,摸清问题的原因,找准问题内在关系,从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而是盲目的拍脑袋定板,拍板的方案即缺乏科学性,让执行者左右为难不说,严重时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34.对下负责少。实际工作中,不折不扣的完成上级组织和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不差分毫的贯彻领导的意图,领导一句话语、一个眼神自己就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怎样能干好,但是,有时对于职工和群众反映的情况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有时甚至不顾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去满足对领导的高度负责。

35.科学决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同志在重大决策中充分倾听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不够,对部门和基层干部提要求多、布置任务多,对思想、工作和生活关心少,在工作方式方法上需要改进。

36.没有落实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工作精力用于开会和日常事务过多,用于联系群众、联系基层时间不够;在办公室、会议室多,下基层入农家不够;听单位领导汇报比较多,与一般干部及群众接触不够;主观意愿成份多,广泛听取同事、群众意见不够。没有很好地发掘群众的首创精神,没有做到真正把人民群众当老师、当亲人、当英雄,政绩观、群众观有所偏离,过于追求发展,考虑名次,有所忽视民生改善和百姓诉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方面力度不大。

37.在工作决策部署和精力投放上,偏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经济工作,对民生改善、社会事业投入精力偏少。

38.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上,还没有完全从群众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不够。

39.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被动解决多、主动解决少,解民难、纾民困、化民忧的工作力度还需要加大。

40.对全县困难群体,还停留在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层面,多数是安排有关部门按政策搞好救助,逢年过节走访慰问,深入跟踪帮扶少,“群众提出要求、党政解决问题、群众进行评价”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41.调查研究不够深入,虽然也经常深入村居,但是由于调研时间限制,与群众沟通交流不深入细致,有时候只注重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没有关注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对一些深层次问题挖掘不够,分析不透,没有真正做到解剖麻雀、举一反三。

42.随着阅历增长、环境变化,不自觉地在思想深处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认识出现模糊,潜意识中在处理对上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关系上出现偏差,以至在工作中考虑上级满意不满意的时候多一些,考虑群众高兴不高兴的时候就相对少一些。群众观念淡化、为民情怀弱化,没有实实在在地站在贫困群众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就不能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43.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意识,没有树牢群众立场和群众观念,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结合分管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较少,对实际情况掌握不全面、不准确。听取群众意见不多,工作争先创优意识不强,还不够积极主动。

44.自己认为来自于基层,对问题比较了解,对情况比较熟悉,因而,不能很好地考虑工作对象的实际困难,没有能够做到把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优先考虑的地位,没有能够全力以赴地为群众着想,还没有真正在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膨胀》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新年婚礼主持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