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点的教学课件

2024-05-03

质点的教学课件(共6篇)

篇1:质点的教学课件

质点的教学课件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质点的教学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目标,细解考纲】

1、掌握质点的概念,能够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并能判断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情况。

3、认识坐标系,并能建立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知识梳理,双基再现】

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变化,也就是物体的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最的运动形态,称为机械运动。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2、质点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和,把它简化为一个,称为质点,质点是一个的物理模型。

3、参考系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是否随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的物体称为参考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

【小试身手,轻松过关】

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

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就是质量很小的物体

B、质点就是体积很小的物体

C、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D、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成质点

3、关于坐标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建立坐标系是为了定量描写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变化

B、坐标系都是建立在参考系上的C、坐标系的建立与参考系无关

D、物体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需要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才能确定其位置

4、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

A、研究某学生骑车由学校回家的速度

B、对这名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

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

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

【基础训练,锋芒初显】

5、在下述问题中,能够把研究对象当作质点的是()

A、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的多少

B、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上不同区域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C、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D、正在进行花样溜冰的运动员

6、坐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时,我们感觉是静止不动的,这是因为选取作为参考系的缘故,而“坐地日行八万里”是选取作为参考系的。

7、指出以下所描述的各运动的参考系是什么?

(1)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2)月亮在云中穿行;

(3)汽车外的树木向后倒退。

8、一物体从O点出发,沿东偏北30度的方向运动10m至A点,然后又向正南方向运动5m至B点。(sin30°=0。5)

(1)建立适当坐标系,描述出该物体的运动轨迹;

(2)依据建立的`坐标系,分别求出A、B两点的坐标。

【举一反三,能力拓展】

9、在二战时期的某次空战中,一英国战斗机驾驶员在飞行中伸手触到了一颗“停”在驾驶舱边的炮弹,你如何理解这一奇怪的现象?

【名师小结,感悟反思】

本课时学习了质点、参考系、坐标系三个基本概念,质点是重点,是理想化模型,是一种科学抽象。判断物体能否视为质点的依据在于研究问题的角度,跟物体本身的形状、大小无关。因此,分析题目中所给的研究角度,是学习质点概念的关键。

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对同一运动,不同参考系描述形式不同。一般选大地为参考系。坐标系是建立在参考系之上的数学工具。坐标系的建立,为定量研究物体的运动奠定了数学基础。

篇2:质点的教学课件

1.通过大量实例,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抓住主要矛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并能说出质点的概念,会确定怎样运动的物体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2.通过大量实例和问题,每一个学生都会确定位移并会计算位移.3.通过对位移的学习,明确“像位移一样的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对矢量的更重要的性质将随着后面的学习而深入理解.过程与方法

通过老师或学生做演示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解释现象并从中提炼出知识,形成概念;会计算位移并能体会到位移的矢量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组合作学习能让每个同学体会到责任和义务以及尊重,学会从别人那里学到长处并体会欣赏别人和帮助别人的乐趣,学会倾听,为学生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点滴积累.二、教学重点 1.理想化的模型——质点.2.位移.三、教学难点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演示弹簧振子

2.老师从某位置走到另一位置

提示同学们注意观察并分析弹簧振子及老师的运动性质,怎样描述和确定研究对象的位置.[学生活动]

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找两个小组的两三位同学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性质并确定出他的位置,让其他同学补充完整.让学生的描述在多方努力的情况下尽量严谨,会用确定坐标系的方法表示出研究对象的位置.推进新课

[教师活动]在研究老师的运动的时候,通常说的老师的位置在哪,同学们是以老师的哪个部位来衡量的呢?(脚还是头?)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以老师的整体或任何一个部分为研究对象都可以,因为老师的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一样.对质点概念的形成,提出最初步的印象.[教师活动]

1.接着研究纸飞机的运动.2.观察陀螺的运动.提示学生分析纸飞机、陀螺的运动情况,会确定它们的位置,讨论纸飞机的各个部分运动是否相同.[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如果研究纸飞机飞行的路径很长的时候可以忽略各部分的差异,如果路线较短,则不可忽略各部分的差异;陀螺运动分析.得出一般平动或可以忽略自转影响的情况下,物体可以看成质点.一、质点: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物体之间的距离比物体大得多时

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比地球直径大得多,因自转引起地球各部分运动的差异对我们研究的问题不起主要作用,因而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状,把它当作质点.然而研究地球上昼夜交替时要考虑地球自转,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所以所谓的“大小”是相对要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而言的.物体的运动为平动时

此时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它的任何一点的运动都可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教师活动] 1.任意抛出乒乓球.2.再抛纸飞机.3.以学生自己从起床开始一天的运动为例表示物体的位置.方法引导

提示:已经可以确定出研究对象的位置,怎样表示出来呢?是用路径好还是用直线好?最好把方向、远近都表示出来.[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得出比较全面的概念,老师明确:位移、矢量.二、位移:在物理学中采用位移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位移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注意:先得出位移的概念,然后再给它加个“矢量”帽子,明确矢量和标量的区别和联系.教师精讲

关于位移要弄清以下几点:“位置”在几何图上对应的是点,位移就是针对始末这两个位置而言的,它与路径无关.位移具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直线长度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大小,直线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路程:物体(质点)运动过程中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叫路程.很明显: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路程是沿质点运动轨迹计算的实际长度,与路径有关.由此可见位移与路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教师精讲

[位移和路程的关系](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总是正值.(2)位移和路程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做直线直进运动,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位移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有了位移就可以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今后要讲的速度、加速度、功等都是建立在位移的基础上的.路程是建立在路径的基础上的.路径就是物体运动的轨迹,我们通常将物体运动分类就是以运动轨迹为依据的.矢量和标量

标量是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以及我们学过的功等.与它相对应的是矢量,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力、位移、速度、冲量、动量等等.[例题剖析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凡是轻小的物体都可看作质点

B.物体的运动规律是确定的,与参考系的选取无关 C.物体的位置确定,则位置坐标是确定的 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教师精讲

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与物体的大小无关,A不正确.物体的运动规律是相对参考系而言的,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如果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描述的运动规律是不同的,B不正确.只有先确定坐标原点,才能确定某点的位置坐标,C不正确.由以上分析得D正确.答案:D [例题剖析2]下列情况的物体,哪些情况可将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A.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推力推它,木箱可绕下面的箱角转动 B.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在木箱高的中点处用水平推力推它,木箱在地面上滑动 C.做花样滑冰的运动员 D.研究钟表的时针转动的情况 教师精讲

如果物体的大小、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次要因素,可忽略不计,该物体就可看作质点.A项中箱子的转动,B项中花样滑冰运动员,有着不可忽略的旋转等动作,身体各部分运动情况完全不同,所以不能看作质点.同理,钟表的时针转动也不能当作质点.B项中箱子平动,可视作质点,故B项正确.点评:质点作为学生在高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模型,让学生仔细体会,只要把握问题的实质,一般不会很难.课堂小结

一、质点: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二、位移:在物理学中采用位移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位移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三、位移和路程的关系(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总是正值.(2)位移和路程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做直线直进运动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板书设计

一、质点:物理学中把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二、位移:在物理学中采用位移来描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位移通常用符号s来表示.三、位移和路程的关系(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篇3:质点的直线运动

【考向指南】

质点的直线运动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新课标高考中都有出现,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非常灵活,选择、实验、计算等题型均可以考查.高考命题的热点有:(1)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运动的物理量;(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3)x-t图象、v-t图象,从图象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预计2017年高考中涉及本单元的考向:(1)以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考查对运动图象的认识、理解和应用;(2)以生产、生活实际为背景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3)以追及、相遇模型考查对物体运动关联问题的处理;(4)以纸带或光电门为纽带的“车板模型”力学实验.试题与现实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将更紧密,涉及内容更广泛,与高科技相联系的情景会有所增加.

【考点例析】

考点一:运动规律及推论

考点提示: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物理量涉及v0、v、a、x、t五个量,每一个基本公式中都涉及四个量,选择公式时一定要注意分析已知量和待求量,根据所涉及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公式或运用推论求解,会使问题简化.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v0=0时,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方向.

例1.中国首艘国产航母正在建造中.已知该航空母舰飞行甲板长度L=300m,某种战斗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a=4.5m/s2,飞机速度要达到v=60m/s才能安全起飞.

(1)如果航空母舰静止,战斗机被弹射装置弹出后开始加速,要保证飞机起飞安全,战斗机被弹射装置弹出时的速度至少是多大?

(2)如果航空母舰匀速前进,在没有弹射装置的情况下,要保证飞机安全起飞,航空母舰前进的速度至少是多大?

答案:(1)30m/s(2)8m/s

点评:在应用物理定律、公式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常遇见某些物理量保持不变,只需研究其中某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此时可以将已知量与未知量建立成比例关系来解决物理问题.

考点二:运动的图象

考点提示:根据所给图象判断物体运动的性质及求有关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或根据物体运动性质画出物体运动图象;对物体做往返运动或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利用图象法分析能直观快捷解答.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

例2.猎狗捕猎时,从静止开始加速,很快达到最大速度,直线追击目标.某同学在电脑上模拟了猎狗捕猎的v-t图象,如图1所示.已知图中t1=10s时刻猎狗捕到猎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猎狗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0m/s

B.0~t1时间内猎狗的位移大小为100m

C.猎狗的最大速度大小为10m/s

D.0~10s是时刻,10s末是时间间隔

解析:根据v-t图象,猎狗的最大速度为10m/s,平均速度小于10m/s,0~t1时间内猎狗的位移小于100 m,选项A、B错误,选项C正确;根据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定义,0~10s是时间间隔,10s末是时刻,选项D错误.

答案:C

点评:理解分析v-t图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从v-t图象上可以得出物体在任意时刻的运动速度.(2)由v-t图象的“面积”(速度图线和横轴所夹的面积)可求出物体运动的位移大小.(3)从v-t图象上可以得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考点三:运动的多过程

考点提示: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分段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列方程的解题策略,就是数学中的分段函数思想在物理中的应用;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分析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选取研究对象,根据题意画出物体在各阶段的运动示意图,直观呈现物体的运动过程.(2)明确物体在各阶段的运动性质,找出题目给定的已知量、待求未知量以及中间量.(3)合理选择运动学公式,列出物体在各阶段的运动方程,同时列出物体各阶段间的关联方程.(4)匀变速直线运动涉及的公式较多,各公式相互联系,大多数题目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开阔思路,通过分析、对比,根据已知条件和题目特点适当地拆分、组合运动过程,选取最简捷的解题方法.

例3.2016年高88米的国内最高沙漠旅游观光塔对外开放,如图2甲所示,宁夏中卫市又新增一处标志性建筑.假设塔内有一部电梯某次运送乘客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利用该图象分析并求解以下问题:

(1)电梯在0~8s的时间内是怎样运动的?

(2)0~2s与5s~8s内的加速度大小之比是多少?

解析:(1)0~2s内:做加速度不变的加速运动;2~5s内:匀速运动;5~8s内:做加速度不变的减速运动.

答案:(1)见解析(2)3∶2

点评:本题是一个多过程问题,正确分析物体的不同运动过程及各过程间的联系是解题的关键.解决多过程问题时,应首先进行过程分析,弄清各过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找出各过程的衔接点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解题时往往要进行临界条件分析或根据题意讨论结果的实际意义,防止盲目利用公式解题而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考点四:追及与相遇

考点提示:解决追及问题要注意“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

例4.(2016·全国Ⅰ卷)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象如图3所示.已知两车在t=3s时并排行驶,则()

A.在t=1 s时,甲车在乙车后

B.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m

C.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2s

D.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m

解析:v-t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位移,已知两车在t=3s时并排行驶,两车在1s~3s位移相同,在t=1s时,甲车与乙车并排行驶,A项错误;在0~1s时间内,甲车位移是5m,乙车位移是12.5m,在t=1s时,甲车与乙车并排行驶,所以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m,B项正确;已知两车在t=3s时并排行驶,t=2s两车不可能并排行驶,乙车在甲车前,C项错误;两车在1s~3s位移相同,均为40m,所以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m,D项正确.

答案:BD

点评:本题考查v-t图象结合追及相遇,意在考查考生能够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图象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例5.甲、乙两辆车在同一直轨道上向右匀速行驶,甲车的速度为v1=16 m/s,乙车的速度v2=12 m/s,乙车在甲车的前面.当两车相距L=6m时,两车同时开始刹车,从此时开始计时,甲车以a1=2m/s2的加速度刹车,6s后立即改做匀速运动,乙车刹车的加速度a2=1m/s2.求:

(1)从两车刹车开始计时,甲车第一次追上乙车的时间;

(2)两车相遇的次数;

(3)两车速度相等的时间.

即在甲车减速时,相遇两次,第一次相遇的时间为t1=2s.

(3)第一次速度相等的时间为t3,v1-a1t3=v2-a2t3,解得:t3=4s.甲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4m/s,第2次速度相等的时间为t4,有:v1′=v2-a2t4,解得:t4=8s.

答案:(1)2s(2)3次(3)4s和8s

点评:根据两物体的运动过程,确定两物体间的位移、时间、速度的关系,建立合理的方程.利用数学方法或用图象法解决物理问题.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的时间,再选择合适的公式求解.

考点五:自由落体运动

考点提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从静止开始,即初速度为零.物体由静止开始的自由下落过程才是自由落体运动,从中间截取的一段运动过程不是自由落体运动,而是竖直下抛运动,应该用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去解决竖直下抛运动问题.求解自由落体运动问题,在应用运动学公式时,要充分注意初速度为零的特点,利用比例关系等推论解题.(2)物体只受重力作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例6.如图4所示,A、B两小球用长为L=1.05m的细线连接悬挂在湖面上的高空中,A距湖面高为H,释放A球,让它们自由落下,测得它们落水声相隔时间t=0.1s(g取10m/s2),则()

A.A球落水时的速度大小为10m/s

B.B球落水时的速度大小为10m/s

C.一开始A球距湖面高为H=5m

D.一开始B球距湖面高为5m

答案:BD

点评:在计算杆通过圆筒的时间时,既不能将杆视为质点,又不能将圆筒视为质点,此时要注意确定杆通过圆筒的开始和终止时刻之间所对应的下落高度.

考点六:竖直上抛运动

例7.研究人员为检验某一产品的抗撞击能力,乘坐热气球并携带该产品竖直升空,当热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到某一高度时,研究人员从热气球上将产品自由释放,测得经11s产品撞击地面.不计产品所受的空气阻力,求产品的释放位置距地面的高度.(g取10m/s2)

解析:方法一(全程法):将产品的运动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5所示.

规定向上为正方向,则v0=10 m/s2,a=-g=-10m/s2.

方法二(分段法):仍然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5所示.将产品的运动过程分为A→B和B→C→D两段来处理.A→B为竖直上抛运动,B→C→D为自由落体运动.

故释放点离地面的高度H=hBD-hBC=495m.

答案:495m

点评:竖直上抛运动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但加速度仍为重力加速度g,所以物体此时并不处于平衡状态.全程法研究竖直上抛运动往往比分段研究要简便,但涉及矢量式的运算必须确定正方向.

考点七:极值问题

考点提示:极值问题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和极小或极左和极右,并依此做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例如在讨论两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涉及相距最近或相距最远等问题利用讨论极值的方法分析,解题会显得轻车熟路,易如反掌.

例8.图6所示为某高速公路限速标志,一辆小轿车在此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5s后

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10s司机第二次鸣笛,3s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一下客车的速度,看小轿车是否超速行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解析:设小轿车行驶速度为v1,声速为v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距悬崖的距离为L,由题意知:

当小轿车第二次鸣笛时,小轿车距悬崖为L′,则:2L′-3v1=3v2,又因为L′=L-15v1,则:

答案:小轿车未超速

点评: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是处理问题的关键,对汽车运动的问题一定要注意所求解的问题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考点八: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考点提示:打点计时器作为一个重要的实验工具,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和高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以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作为研究动力学的“根”,那么,通过一条纸带可以测量速度和加速度.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1)时间间隔.从打下的纸带上数一下点的个数就知道时间.(2)位移.用刻度尺量一下任意两个点间的距离,就知道了物体的位移.注意区分计数点和计时点:计时点是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来的点.计数点是从计时点中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点,一般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若干个计时点.计数点通常不从第一个计时点开始取,而是选择点迹清晰、与相邻的计时点间距适中的点开始.光电门测量瞬时速度是实验中常用的方法.由于光电门的宽度很小,所以我们用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

例9.在利用电磁打点计时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如图7所示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A.米尺

B.秒表

C.0~12V的直流电源

D.0~12V的交流电源

(3)如图9a、b两个图象为甲、乙两位同学分别从实验中得到数据后画出的小车运动的v-t图象.同学们看了两人的实验报告后,有以下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甲的实验误差比乙的实验误差小

B.甲的实验误差比乙的实验误差大

C.甲在实验中处理纸带时没有舍掉开头一些密集的点迹

D.乙在实验中处理纸带时没有舍掉开头一些密集的点迹

【考点精练】

1.(考点:运动规律及推论)运20被内部昵称为“胖妞”,使用复杂的前缘缝翼和巨大的后缘三缝襟翼,最大限度为飞机在起降阶段增升.起飞需要滑跑距离约为600 m,着陆距离大约为400m.起飞时速度是着陆时速度的1.5倍,设起飞滑跑和着陆时都是匀变速运动,则起飞滑跑时间和着陆滑跑时间之比是()

A.3∶2 B.1∶1 C.1∶2 D.2∶1

2.(考点:运动的图象)2016年暑假刘平同学考驾照,路考中某次教练车的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如图11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教练车在0~10 s内的位移为200m

B.教练车在10~15s内加速度最大

C.教练车在5~10s内的加速度大于15~20s内的加速度

D.教练车在15s末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3.(考点:追及与相遇)汽车a和b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如图12所示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的汽车a和b的速度-时间(v-t)图线,由图可知()

A.在时刻t1,b车追上a车

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

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加速度一直比a车大

4.(考点:自由落体运动)如图13所示,将一个小钢球和一个棉花团从竖直砖墙前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图甲和图乙分别是小钢球和棉花团的频闪照片,每块砖的厚度相同,由图中信息可得()

A.小钢球和棉花团的加速度之比为1∶3

B.小钢球和棉花团的加速度之比为3∶1

C.小钢球和棉花团都做自由落体运动

D.棉花团运动加速度可能比重力加速度大

5.(考点:运动规律及推论)把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总位移分成等长的三段,按从开始到最后的顺序,经过这三段的平均速度的比是()

6.(考点:竖直上抛运动)如图14所示,以8 m/s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s将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8 m.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m/s2,减速时最大加速度为5m/s2.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2.5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如果立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不可能通过停车线

B.如果立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车一定超速

C.如果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一定不能通过停车线

D.如果距停车线5m处减速,汽车能停在停车线处

7.(考点:极值问题)2016年6月18日,重庆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给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强降雨天气时,某人驾驶一辆小汽车以30m/s的速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发现正前方30 m处有一辆大卡车以1 0 m/s的速度同方向匀速行驶,小汽车紧急刹车,但刹车过程中刹车失灵.图15所示a、b分别为小汽车和大卡车的v-t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因刹车失灵前小汽车已减速,不会追尾

B.在t=5s时追尾

C.在t=3s时追尾

D.由于初始距离太近,即使刹车不失灵也会追尾

8.(考点:运动的多过程)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其运动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a-t图象)如图16所示,根据图象可知()

A.物体的最大速度为20m/s

B.物体在40~50s内的速度方向和0~10s内的速度方向相反

C.物体在50s末的速度为零

D.在0~50s内物体的总位移为850m

9.(考点:运动的图象)如图17甲是某质点甲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乙是某质点乙运动的加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A.甲在0~1s内的平均速度是1m/s

B.甲在0~2s内的位移大小是2m

C.乙在0~4s内速度的变化量大小为5m/s

D.乙在4s末的速度大小为5m/s

10.(考点:运动规律及推论)如图18所示,从斜面上某一位置先后由静止释放四个小球,相邻两小球释放的时间间隔为0.1s.某时刻拍下的照片记录了各小球的位置,测得xAB=5cm,xBC=10cm,xCD=15cm.则()

A.照片上小球A所处的位置,不是每个小球的释放点

B.C点小球速度是A、D点小球速度之和的一半

C.B点小球的速度大小为1.5m/s

D.所有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

11.(考点:运动的图象)两个质点A、B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从同一位置沿相同方向同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运动的v-t图象如图19所示,对A、B运动情况的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两质点A、B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0∶1,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1

B.在t=3t0时刻,A、B相距最远

C.在t=5t0时刻,A、B相距最远

D.在t=6t0时刻,A、B相遇

12.(考点:竖直上抛运动)将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甲从抛出到返回出发点的时间与乙从抛出到抵达最高点的时间相同,则()

A.甲、乙所能达到最高点的时间之比为1∶4

B.甲、乙所能达到最大高度之比为1∶4

C.甲、乙做竖直上抛运动的初速度之比为1∶2

D.甲、乙分别第一次运动到最高点的一半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4

13.(考点:追及与相遇)甲、乙两车在同一水平道路上,一前一后相距x=4m,乙车在前,甲车在后,某时刻两车同时开始运动,两车运动的x-t图象如图20所示,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乙车做曲线运动,甲车做直线运动

B.甲车先做匀减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

C.乙车的速度不断增大

D.两车相遇两次

14.(考点: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2)使用打点计时器时,接通电源与让纸带随小车开始运动这两个操作过程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A.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B.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

C.释放纸带的同时接通电源

D.哪个先哪个后都可以

(3)实验中该同学从打出的若干纸带中选取一条纸带,如图21所示,纸带上按时间顺序取A、B、C、D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用尺子测得相邻各点间的距离为x1=3.62cm,x2=4.75cm,x3=5.88cm.

15.(考点: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光电计时器像打点计时器一样,也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甲22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一辆带有挡光片的小车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挡光片的挡光时间.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做了一个U型遮光板如图乙所示,两个遮光片宽度均为L=5mm,将此U型遮光板装在小车上,让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静止的光电计时器,实验时测得两次遮光时间分别为Δt1=0.10s,Δt2=0.05s,从第一个遮光片遮光到第二个遮光片遮光经过的时间为t=1s.试估算:

16.(考点:运动的多过程)2016年某校高一新生军训前,学校要选拔升旗手,对升旗手的要求是:国歌响起时开始升旗,当国歌结束时国旗恰好升到旗杆顶端.已知国歌从响起到结束的时间是48s,红旗上升的高度是17.6 m.若国旗先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间持续4s,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减速时间也为4s,红旗到达旗杆顶端时的速度恰好为零.求:国旗匀加速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和国旗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大小.

17.(考点:自由落体运动)如图23所示,木杆长5m,上端固定在某一点,由静止放开后让它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木杆通过悬点正下方20m处圆筒AB,圆筒AB长为5 m,g取10m/s2,求:

(1)木杆经过圆筒的上端A所用的时间t1是多少?

(2)木杆通过圆筒AB所用的时间t2是多少?

18.(考点:追及与相遇)2016年5月31日,乌鲁木齐首次引进纯电动公交车,乘车环境安静舒适.某辆纯电动公交车试车时,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当红灯亮时,公交车距离停车线36 m,司机马上开始采取刹车措施,人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s,刹车的加速度为2m/s2,一步行者以6.0m/s的速度跑去追赶被红灯阻停的公交车,在跑到距汽车25 m处时,绿灯亮了,汽车以1.0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启动前进,求:

(1)车停止时车头距离停车线的距离;

(2)步行者能不能追上公共汽车?步行者与车的最近距离为多大?

19.(考点:运动的多过程)在公路的十字路口,红灯拦停了很多汽车,拦停的汽车排成笔直的一列,最前面的一辆汽车的前端刚好与路口停车线相齐,相邻两车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均为l=6.0m,若汽车启动时都以a=2.5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到v=10.0m/s后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路口.该路口亮绿灯时间t=40.0s,而且有按倒计时显示的时间显示灯(无黄灯).另外交通规则规定:原在绿灯时通行的汽车,红灯亮起时,车头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允许通过.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绿灯亮起瞬间,所有司机同时启动汽车,问有多少辆汽车能通过路口?

(2)第(1)问中,不能通过路口的第一辆汽车司机,在时间显示灯刚亮出“3”时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结果车的前端与停车线相齐时刚好停下,求刹车后汽车经多长时间停下?

20.(考点:追及与相遇)甲、乙两辆车在同一直轨道上向右匀速行驶,甲车的速度v1=16m/s,乙车的速度v2=12m/s,乙车在甲车的前面.当两车相距L=6 m时,两车同时开始刹车,从此时开始计时,甲车以a1=2 m/s2的加速度刹车,6s后立即改做匀速运动,乙车刹车的加速度a2=1m/s2.求:

(1)从两车刹车开始计时,甲车第一次追上乙车的时间;

(2)两车相遇的次数;

(3)两车速度相等的时间.

质点的直线运动

【考点精练】

1.答案:B

2.答案:C

解析:根据面积的数字等于位移的大小,在0~10s内的位移为100m,A项错误;10~15s教练车匀速,B项错误;5~10s内的加速度是2m/s2,15~20s内的加速度是-1m/s2,加速度比较的是绝对值,故C项正确;速度数值不变号就没改变方向,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在0~t1时间内,曲线b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小于直线a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故b车没有追上a车,A错.t2时刻两车图象速度值均为正,方向相同,故B错.在v-t图象中,加速度为切线斜率,由图可知C对.b车加速度先减小到零,然后增加,故D错.

4.答案:B

解析:根据图象,观察最上面的两个点,可得位移之比为3∶1,所以加速度之比也为3∶1,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棉花团不是做自由落体运动,选项C错误;棉花团运动加速度比重力加速度小,选项D错误.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C

8. 答案:AD

解析:由加速度图象可知,前10s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间30s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后10s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a-t图象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得vm=a1t1=20m/s.50s末的速度v=(20-1×10)m/s=10m/s,故B、C不正确;在0~50s内物体行驶的总位移为850m,D正确.

9. 答案:AC

1 0. 答案:AD

1 1. 答案:AD

解析:由v-t图象,通过斜率可计算加速度大小,加速时A、B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0∶1,减速时A、B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1,所以选项A正确;由A、B运动关系可知,当A、B速度相同时距离最远,所以选项B、C错误;由题意可知A、B是从同一位置同时开始运动的,由速度-时间图象可以算出运动位移,可知6t0时刻,A、B位移相同,因此在此时刻A、B相遇,所以选项D正确.

1 2. 答案:BC

1 3. 答案:CD

解析:由题图可知,两车的运动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甲车在前6s内做匀速运动,以后处于静止状态,B错误;乙车的x-t图象虽为曲线,但这不是运动轨迹,且图象只能表示正反两个方向的运动,A错误;由于乙车图象的倾斜程度逐渐增大,即其速度逐渐增大,C正确;在x-t图象中图线的交点表示两车相遇,故两车相遇两次,D正确.

1 4. 答案:(1)交流0.02(2)A(3)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等0.53 1.13

1 5. 答案:(1)0.05m/s 0.10m/s

(2)0.05m/s2

车停止时车头距离停车线的距离s=36m-35m=1m.

两者最近距离Δx=x2+x0-x1=7m,人不能追上公共汽车,且车开动后,人车距离先减小后越来越远,步行者与车的最近距离为7m.

19.答案:(1)64辆(2)6.8s

(2)记t0=3.0s,当时间显示灯刚亮出“3”时,第65辆汽车行驶的位移:

此时汽车距停车线的距离x2=64l-x1=34m,

20.答案:(1)2s(2)3次(3)4s和8s

联立解得:t1=2s,t2=6s,即在甲车减速时,相遇两次,第一次相遇的时间为t1=2s.

此时乙仍在做减速运动,此解成立,综合以上分析知,甲、乙两车共相遇3次.

篇4:文本教学:质点的寻找与超越

【关键词】文本教学 质点 视点 远点

2001年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语文界始终存在着二元分立的现象。“工具论”主张语文教学以语言知识训练为中心,其结果是导致语文教学越来越技术化,语文负载的功能越来越窄化,语文形销骨立;“人文性”作为对“工具性”的反驳,主张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的熏陶,其结果是语文逐渐被泛化,原先的咬文嚼字、文本解读和品味涵泳,逐渐被丢弃,语文成了空中楼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试图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纠结中找到一个突破点,探索一条新路径,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突围。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寻找文本的质点并力求超越,以期达到语文教学人文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和谐共融。

一、质点:文本语文价值的核心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语)所谓存在,是意义的存在,是思想、情感、精神的存在。由语言构成的文本,一定是有意义的,而且其“存在”的意义与文本语言是无法彼此割裂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思想是同构的,“思想离开了词的表达,只是一团没有定型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在用语言表达之前,我们心中所想的东西根本就不是思想。语言,是情意的载体,让人文栖居。意义是文本的“灵魂”,文本是“灵魂”寄托的“躯体”。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文本语言对语文教学而言,它既是内容,又是载体。

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恰当的角度,挖掘到文本语言形式与意义结合的核心点,那么,从文本语言出发,穿越文本,就既能够在语言学习中习得语言经验,又能体验感悟文本的思想意义,从而抵达语文学科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理想境界。

这个点,就是我们寻找的“质点”。就一个文本而言,它是思想意义的顶点、语言表达上的特色或亮点。从语文教学角度看,它是文本语文价值的核心,也是语文活动的重心。

(一)关于文本的语文价值

要弄清文本的语文价值内涵,先要明白文本的价值。文本的价值具有多元性。从文本自身而言,有形式的多样性,包括词、句、文、气、势、态,有内容的多元性,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有广度与深度的不同。阅读又有种类的不同,有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消遣性阅读,等等。功能不一样,选取的价值点也不一样。从读者角度看,也可以各取所需。语文价值是文本多元价值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他文化学科中,作为教材的文本都是专门编制的,唯独语文学科,教材编制采用的是选文方式。一个自然文本直接选入教材,就成为了语文的教学文本。

所谓语文价值,是从语文课程的视角观照文本可以开发和利用的价值。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师要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研读文本,立足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内涵包括两大内容:一是语文本身的综合,读写听说能力、习惯养成、情趣熏陶等;二是超越学科的综合素养,人文精神、生命意识、文史素养、科学素养等。因此,语文价值也就是文本具有的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南。在一篇课文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挖掘课文中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让学生的情感在语言的滋养中发育,让学生的素养在语言的交流中提升;而不是脱离文本的夸夸其谈、抛开语言的道德说教。语文学科性质的缺位,会直接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定位的偏颇,出现语文课与政治课、班会课、团队活动课错位等现象。

(二)关于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作为语文教学的文本,其语文价值不仅具有多元性,还具有整体性、丰富性和隐秘性的特点。从不同的视点看,一个文本有若干个语文价值点,这些价值点又隐藏在一个整体中。这给语文教学的内容定位带来了困难,教什么,成了每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这是语文学科与生俱来的特有的难题。语文的教学文本具有整体性、丰富性、隐秘性的特点,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具有单一性、局部性、明晰性,这两者之间构成了矛盾。对文本中包含的全部价值信息予以关注和教学,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必须对其有所选择,有所舍弃。而当前的语文教学明显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关注不够,没有把研究文本的核心价值内容放在首要位置。王荣生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

语文核心价值点的寻找与确认的过程,也正是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思维的行走方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或导引。质点,应该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思维射线所形成的最佳交会点。

1.目标。语文学科在各个学段都制订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年级在学年或学期初也会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毫无疑问,这是师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需要完成的任务。教材则是用于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教材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文本都各自分担着总体目标下的分解任务。计划强调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序性,排斥随意性。教材编者在文本的选择和单元序列的编排上也有预先的设计。即使是同一个文本,放在不同学段的教材中,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也不可能相同。教师在制订整体计划和研读具体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构想,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内容的重叠和偏漏。

2.文本。文本的种类很多,每一种文体都有各自的特点。从文体特点出发来发掘语文教学价值点,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但同属一类文体的文本,表达上也是各有特点的,完全可以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同样是小说,欧·亨利和契诃夫,鲁迅与沈从文,言说方式不同;同样是散文,朱自清与巴金,刘亮程与史铁生,风格也是迥异的。诗歌,无论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更是异彩纷呈。如果从文本的内容角度去看,教材中雷同的更少。所以,对某个具体文本的深入研读,从语文的视角,找出“这一个”文本的独特之处,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什么食材适合烹饪什么菜肴,做出来最具营养价值,又色香味俱全,这一点很重要。还需说明的是,一个文本的独特处往往不止一点。多个价值点并存是文本的常见现象,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进行筛选,定位“这一课”的教学点。

3.学情。因材施教是一切教学行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年级段,面对不同的学生,确立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李白的《静夜思》,小学、中学都可以选作教学文本。小学立足于文字的理解和文本中思乡情感的体悟,中学则可指向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乡愁”主题和李白作品风格的解读。关注不同生源的学情差别,切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文本教学的深浅度,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点。有的教师喜欢复制名师公开课或评优课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根本无法达成基本的目标,其原因就在于教学面对的学生是不一样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

4.教师。上述三个因素,在思考和选择文本教学定位时通常都能涉及,但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与教学特长对教学带来的制约或影响往往容易被忽略。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能力恰恰对教学内容的确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力不从心,导致无法真正挖掘到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偏离核心的语文教学活动沦为了一种盲动。或是停留于表层的语言理解和机械的解剖,或是非语文的课堂浮躁与热闹。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语文教师“唯我”的个性解读,也影响着语文教学应有价值的实现。我们提出个性化阅读和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但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主要任务。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文本理解的深度,离不开学生原有的基础。文本作为一个教学的例子,其功能是多元的。教师的解读走得太远甚至太偏,学生就会觉得遥不可及,产生阅读的迷茫感。其最基本的语文学习功能也许被弱化甚至忽略。何况,有些教师过于偏激的解读,已经脱离了文本,观点本身也站不住脚,就更不足取。

(三)关于质点的理解

1.质点是文本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交会点。

一个文本可能不止一个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点,不同教师、不同学段、不同对象,教学的质点会有不同。但无论怎么选择,质点必须兼顾文本的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以《我与地坛》一文为例,泰州中学董旭午老师对《我与地坛》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对质点的把握即是一个范例。一开始,他就明确:“这一节课,我们只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史铁生的灵魂是怎样由痛苦、麻木甚至颓废一点点站立起来的。”初看,这只是一个关于史铁生人生问题的讨论,似乎文本的语文学科价值被忽略了。随着教学活动的步步深入,我们发现,这个关于生命乃至人生意义的讨论,是董老师设计的巧妙的切入点。当学生发现史铁生对生命的领悟是源于“地坛”时,董老师打开了另外一扇门,教学活动很自然地为我们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是地坛的哪些东西触动了他呢,使他变得如此坚强、豁达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三四两段,勾画出对史铁生(也对你)心灵有触动的语句。”“同学们思考,也可以讨论,这些景物跟怎么活有怎样的关系?”对地坛景物描写的理解与赏析,看似只是一个纯粹的学科话题,但两个环节之间的勾联正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智慧所在,生命意义的理解与学科能力的培养都聚焦在教师所寻找到的文本质点上。人文与工具,两条教学行进路线在质点上自然交会。如董老师在教后反思中所说的那样,“因为,作者把他的心灵发育过程、对生与死的认识、对人究竟该怎么活着的感悟等都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了”。这个质点正是董老师所寻找到的一个文本语文核心价值点。

2.质点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定位点。

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质点,但一堂课只可以选择一个质点。这个质点的选择取决于学情,受制于课堂教学时间。文本资源再丰富,也只能取“一瓢饮”。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是达成教学目标所凭借的工具。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相对集中的,因而文本的质点也就成了达成教学目标的承载点。

我曾在一次苏派名师展示活动中上了《景泰蓝的制作》一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语文活动有两步:第一步是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概括,其中对第6节讲“道理”的内容进行分层概括;第二步是六道工序介绍的缩写,并引导学生比较缩写短文与课文的不同。这两个活动都是从语言概括的角度出发,切合说明文文体的特点,力求突出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而通过对缩写文字与原文的比较,学生就可以发现两者的差异。原文不只是介绍工艺流程,课文详写的文字,突出的是景泰蓝手工制作精细、精巧、精美的特点,体会到课文中流淌着的作者对传统文化工艺品的喜爱之情。在文本语言的理解、体悟中,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民族的自豪感。

3.质点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点。

语文课的教学活动,首先是语文的,是建立在听说读写基础上的,同时又必须是立足文本主旨或意义的。因此,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围绕文本的一个质点,才能做到环环相扣,不枝不蔓。一堂课没有中心点,教学就缺少明确的指向性,如一盘散沙。张家港外国语学校王开东老师在执教《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以“寻找文章脉络句”结构课堂,学生很快找出四句话:1.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2.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3.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4.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在把握脉络的基础上,深入其中的关键词,外在的证据有哪些?证据能够证明什么?内心的生存谁能见证?最后,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外在的生存,是物质的存在,有村庄作见证;内心的生存,是精神的世界,有家乡做依凭;当村庄改变、家园废失,我们的双脚必将踏踏实实地走向虚无之途。原来,文章不是在探讨故乡和村庄,而是借探讨故乡和村庄探讨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整个教学设计从关键词“证据”切入,围绕四个关键句展开,思路清晰,指向明确。

二、视点:走向质点的文本入口

视点是文本阅读的切入点,这一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这一点突破,常常能够切中肯綮,事半功倍。好的视点给人的感受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视点,这里有巧拙之分。要找到巧妙的视点,不仅需要眼光,需要功力,还需要一点灵感。最佳视点的发现,能充分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智慧。视点所在,往往是一个文本语言形式上有鲜明特点之处。视点从文本的语言表达的特点出发,从形式走向内容,抵达文本的质点。

过去常用的标题入手,从课文开头讲到结尾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新视点所替代。有的从中间句段开花,有的从关键句入手,有的从题目中的关键词突破,也有的从结尾切入,还有的以某个人物活动为线索展开,等等。不管视点有什么不同,但最终都是一个文本的入口,由这个入口,走向文本的深处,或以线为路径,或前后延伸,或形成点的发散,最终都是由点而面,破解整个文本的结构,捕捉住文本的灵魂。更重要的是,当教学活动走向结束时,学生以质点为新的起点,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重新建构起一个属于自我的文本结构。

三、远点:超越质点的文化追求

质点之后,怎么样?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优秀老师在这里很遗憾地停住了脚步,很多优质课到这里戛然而止。其实,我们还可以往前再走一步。一个文本的解决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语文教学上升为语文教育,是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追求。

我们以前总是把语文等同于教材,认为语文知识与能力是外在于学生、先于学习过程的,教学就是把已经存在的语文知识巧妙地灌输给学生或者让学生主动接受。然而建构主义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言语—精神是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学则是为个体的自主建构创设一个场,形成一次次的对话,通过对话与反思,通过个人的自组织,既进行价值引导,又注重个体建构,在此二极的相互作用下,完成学生个体的言语—精神的持续建构。语文教育,就是引导个体生命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这个世界——历史的世界、社会的世界、人心的世界;就是一颗鲜活的灵魂,面对整个世界,进入用文字记录的一切人类尊严,用文字记录他心中的世界和心灵本身。因此,语文教育的追求,在质点之后,必须要有一个远点,类似于柏格森哲学中的绵延,这种绵延既是文本的自然延伸,也是生命的自然成长。

如同我们不满足于认识一棵树,我们还想去了解这棵树的同类,这棵树的身后也许是一片森林,这些同类的树,又有着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姿态与风格。由一个文本走向一群文本,这也许只是一种拓展,却是更有意义的学习。甚至,我们还有必要去了解这一棵树植根于怎样的一片土壤,还想对这棵树的根脉作一些探究。在对一个文本解读之后,我们还需要去探究文本所植根的文化土壤,去探究一下作者的思想源头与文化依存。这是一种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深度延伸,是从文本走向文化的超越,是引领学生走向理性思考与审美高度的追求。

远点的探究可以采用同类文本同一母题的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微型课程。苏教版的《家园板块》,就可以形成一个母题,在单个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以“家园”母题统领,建立起一个个微型课程,启发学生从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文化思考,从而获取关于家园乃至人生的新体验。

远点的探究,还可以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在抵达质点之后,再往前深入一步。深入到作品的文化土壤中,辨别深层的结构和集体意识、无意识。文本传达着作者对人性最本质的思考、文化土壤中的一丝胚芽、思想火花的偶一闪耀,可以由此探究作家的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远点之所以远,是因为它不满足于文本本身,走向了文本的背后或与之关联的高点。远点有多远,这取决于读者的视野。从教学而言,取决于教师的视野和学生所能承受的目力。所以,一个文本远点的定位,在不同的课堂上,面对不同的学生也是不一样的。不能满足于文本,但可以离文本近一点;也可以立足文本,远,再远一点。我们提倡从文本走向文化的引领,是因为语文学科本身的功能使然。但如果走向抛开文本的文化空谈,那就偏离了语文学科价值的取向。

从视点到质点、从质点到远点的教学策略或体系的构建,其宗旨是追求语文学科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达成的理想境界。我们正行进在探索的路途上,这条路径是不是可行,我们期待着语文教学实践的回应。

篇5:质点的教学课件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构建全新而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物理网特制定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模板。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质点的定义,研究物体某种运动时会判断其能否被看做质点,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知道参考系的概念,要求能在选取不同参考系后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

知道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质点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物理研究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对机械运动的描述,体会参考系选择的重要性。分析质点运动的实例,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体验,使学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

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抽象,养成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在研究问题中突出主要矛盾的哲学价值观。

(4)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不同层次学生分工不同,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点

质点概念的建立过程。

会正确选择参考系描述物体的运动,并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

难点

建立质点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资源准备

学生搜集视频 :神州卫星的发射,鸟的飞行、行星的运动等运动视频

教具:乒乓球、小车、皮球、装有金鱼的鱼缸、悠悠球、双节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学生预习成果展示:

由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并板书本节课需要的掌握知识点(不必写出详细内容),学生举手阐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在此基础上,老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内容逐项引导学生进行新课,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对疑惑问题逐一解决。

一,机械运动

【问题探究】——C层学生操作

学生展示搜集的视频:神5升空

学生活动: 1。对打乒乓球 2。秀球技 3。学生表演悠悠球 4。表演双节棍

(设置目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结归纳】——B层学生总结

概念: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

【拓展延伸】——学生小组讨论,由A层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向全体学生展示。

请大家举出生活中有关物体做机械运动的其他例子

二,质点

【问题探究】——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展示小鸟飞行视频,并生成以下问题:

1。要准确描述飞鸟身上各点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容易吗?困难和麻烦出在哪?

2。如果我们研究它从北方的某个地方飞到南方的某个地方,需要了解它各部分的区别吗?

3。那么如何来描述它的运动呢?

【总结归纳】——B层学生总结

1)概念:忽略物体自身大小和形状,只考虑其质量。

2)条件:物体自身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无影响。

3)理想化模型:抓住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

【拓展延伸】——学生小组讨论,由A层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向全体学生展示

1)举例说明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哪些物体可以被看作质点,而哪些不能被看作质点?

2)以前还学过哪些理想模型(轻杆,轻弹簧,轻绳,光滑小球),其分别忽略了物体的哪个次要因素?

三、参考系

【问题探究】通过一首诗来探究参考系的选取——A层学生诵读

《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总结归纳】——B层学生归纳

概念: 描述物体运动时,选择标准的其他物体。

【拓展延伸】——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自荐向全体学生展示

1。回忆有关描述物体运动的诗句,并指出选取的参考系是什么?

2。同一物体,选不同的参考系,运动情况是否相同,请举例说明?

四、坐标系

【问题探究】——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展示思考结果

生活中有关运动的例子很多,请依次举出三种运动:直线运动、平面运动、空间运动

1)物体落地

2)板擦擦黑板

3)鱼在水里游

如何准确研究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总结归纳】——B层学生归纳

1、概念: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分类:

一维坐标系(直线坐标系)

二维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

三维坐标系(立体直角坐标系)

3、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拓展延伸】——学生小组讨论,由A层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向全体学生展示

学生活动:举出三个不同物体的运动,要求其需要用三种不同的坐标系描述其位置

【自我测评】

1、在下列物体的运动中,可视作质点的物体有 ( )

A。从北京开往广州的一列火车

B。研究转动的.汽车轮胎

C。研究绕地球运动时的航天飞机

D。表演精彩芭蕾舞演员

E。参加一百米跑竞赛的运动员在冲刺过程中

F。在斜下推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的箱子

G。计算子弹从枪口到靶心的飞行时间

H。测量子弹船过一张薄纸的时间。

2、描述物体地运动,关于参考系,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是( )

(A)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参考系是地面

(B)地球绕太阳近似做圆周运动,参考系是太阳

(C)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只能取地面为参考系

(D)在不同参考系中描述物体的运动,简繁程度会不同

【小组合作学习】

3、一深4米的井中用水桶提水,出井口后再往上提了1米,选井口处为原点,水桶竖直向上提升的路线为x轴,向上为正方向,则水桶在水面时的位置坐标为 ,最后水桶的位置坐标是 。如果选水面为坐标原点,那么水桶在水面时的位置坐标为 ,最后水桶的位置坐标为 。

【板书设计】(阴影部分为预习学生的板书,后面内容为上课时其他同学补充的知识点)

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

2、质点:概念: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

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相关判断

理想模型:抓住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

3、参考系:概念: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如何选择

4、坐标系:概念: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分类:一纬坐标系、二维坐标系、三维坐标系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作业】《必做题》

1。复习本节课内容,预习第二节课,并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

2。 (1)GPS定位系统是怎样确定地面置?

(2) 冰场上的花样滑冰运动员,要描述他们的位置,你认为应该怎样建立坐标系?

(3)在教室中建立一个坐标系,确定你坐位的坐标。

《选做题》

3。思考课本第13页“问题与练习”中各题,要求准确回答。

(第1、2题为全体学生作业,第3题为选做题,要求A层学生必须完成、B层学生自愿完成、C层学生可不必完成)

篇6:质点的教学课件

-高中物理教案——主备人 秦庆伟 1.下列物体能看做质点的是

()A.沿着斜面下滑的木块

B。研究斜面上的木块是下滑还是翻滚 C。电扇的叶片

D。自转中的地球 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很大,一定不能看做质点

B。原子核很小,一定能看做质点

C。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中,有时可看做质点,有时则不可看做质点

D。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无实际意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必须选定参考系 B。参考系必须选择地面

C。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时,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所得出的关于物体运动的结论是相同的

D。选取不同的参考系,所得出的关于物体运动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4.诗句“满眼**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为()A。船和山

B。山和船 C。地面和山

D。河岸和流水

布置作业

教材第13页问题与练习

上一篇:关于刻苦学习的名人名言下一篇:优秀快递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