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学校教学课件

2024-04-21

花的学校教学课件(共9篇)

篇1:花的学校教学课件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对《花的学校》一文,我是非常喜爱的,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根据课后要求,我也背了这首诗,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每背一遍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背诵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什么地方要给予帮助。

站在孩子的角度读,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被作者感动着,也被自己感动着。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所以课堂上,当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听我认真地范读完后,孩子们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在课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我想,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展望未来,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篇2:花的学校教学课件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花的学校》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1

对《花的学校》一文,我是非常喜爱的,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根据课后要求,我也背了这首诗,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每背一遍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背诵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什么地方要给予帮助。

站在孩子的角度读,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被作者感动着,也被自己感动着。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所以课堂上,当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听我认真地范读完后,孩子们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在课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我想,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展望未来,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2

《花的学校》这篇课文原是泰戈尔的一首诗,本身是诗,又是外国诗。我很怕讲诗,诗太抽象,诗里边的诗意,很多时候,我觉得谁也无法去教给谁,这太需要自我的感受了。

诗重在朗读,在朗读中自会有所感悟。但是若是机械地一遍一遍地去读,难免太过枯燥,让孩子失去了去感受诗意的兴趣。

备这一课的晚上,我刚好听见朋友放了一段有关雷雨的纯音乐,我突然想到:这不就是一段情境导入吗?

课堂上,我把课文分成了3部分去进行教学。

前5段,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例如我范读前两段,遇见如“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此类的好句子时,便停下来,让孩子们去反复接读(指名读,齐读),不刻意去讲好句子的“好”,而是给孩子读的时间,他便有了感受的空间。当我们读完前5段时,我第一个开放型引导便抛给了孩子们:你们喜欢花的学校吗?这时,很多孩子便说不喜欢,因为他们的学校太严格了,出去玩都不可以;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说喜欢,因为他们一下雨,就可以放假了;这时,就有孩子接着说,我还是觉得我们学校无论下不下雨,一到周末就可以放假比较好,所以我还是不喜欢。孩子们的答案,让我惊喜于他们已经在感受了……

既然是这么严格的学校,那么放假后的兴奋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第5段,我知道孩子们读出花放假后的心情,就变得顺利得多了。

我把最后的7—9段放为一部分,这次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并去想象:花门见到妈妈后可能会做些什么?孩子们的想象是十分精彩的:告诉妈妈自己放假了,那么长时间不能见妈妈要跟妈妈说太想念妈妈了……

到这里,孩子们对花的学校的`看法应该已经形成了,我再让孩子们完整的读一遍课文,并且再抛出最后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如果花的学校的校长现在来到了你身边,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孩子们说:“对花们不要太严格了,他们也要出去玩的”,“不要总是惩罚花儿们,出来玩游戏,花们才会快乐”,“给花们建座足球场吧”……

我想,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懂得了泰戈尔当时写下这首诗的心声吧……

一堂课上罢,我对诗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3

任勇先生所著的《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中说“教学中,要有教材,要信教材,但不唯教材,而是要活用教材。”我特别喜欢这段话,因为教材内容的编排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们灵活的使用教材,适度的拓展教材,做教学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收获别样的精彩。

语文教学的重要凭借是课文,它是现成的语言作品,可以说,语文教学活动就是凭借言语作品的开展以提高言语交际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言语活动。语文教学过程,包含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求知者的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起关键作用,他们需要主动地感知、思考、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才能获得语言知识和能力。

《花的学校》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写得一篇散文诗。它的特点是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但是又没有分行和押韵。然而形式的不同,并不影响诗歌带给我们的视觉和心灵的美的享受。文中想象丰富而奇特,表达巧妙,充满儿童情趣,赋予“雷云,东风,花朵”人的行为,运用“走过,吹着,一来”,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东风吹过原野的动态和花朵们赶赴宴会的生动。这样的文字自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针对这一特点,我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注意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让语文要素成为操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即美妙的想象和有效的仿写练笔让课本里长出小诗。

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接着根据语文要素,画出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文段。孩子很容易就找到了以下句子“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呢?”通过之前对课文的理解,孩子们不难知道,因为在雨水的滋润下,花朵们不断生长,越长越高,最后高出了地面,就像从地下跑出来了一样。为了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抛出课后小练笔:

清风一吹------------------------------------

蝴蝶一来-------------------------------------

太阳一来-------------------------------------

通过小练笔的练习,孩子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思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不知不觉中他们想得更多,更深,更奇。我们的小诗也不知不觉的长成了。

清风一来,他们便跳起了欢快的舞来

蝴蝶一来,他们便绽开了美丽的笑脸

太阳一来,他们便羞红了脸蛋

小溪一来,他们便唱起了欢乐的歌

小花一来,他们便多了一位朋友

花瓶一来,他们便有了幸福的家

雪花一来,他们便又回到了大地妈妈温暖的怀抱里······

看着意犹未尽的孩子,我又抛出孩子们勾画的文中另一句有新鲜感的句子“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让孩子们仿照这句话接着想象东风还可能走过哪些地方?又会干些什么?孩子们这样写道:

东风走过田野,在稻田里画画

东风走过树林,在树叶间翩翩起舞

东风走过沙漠,带着黄沙去旅行

东风走过桃林,它让桃花变成了桃花雨

东风走过小河,它让河水唱起了欢快的歌

东风走过学校,它伸出小手,调皮的掀起了孩子们的衣角······

其实,打开三年级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每篇课文都有值得拓展和关注的点。这些点都能成为训练孩子们语文能力的有力平台。把这些闪光的,美好的点,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升华成孩子们对美的语言文字的创造中来,再由文本拓展开,经由想象给孩子们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的借助语文课本这个媒介,对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进行全方位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扎扎实实教语文,认认真真学语文,才能让语文教育成为一首最清新的小诗。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4

在《花的学校》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确定了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目标,所以我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又抓住以下几点,感觉达到了以下预设的目标要求。

一、利用反复诵读,层次递进地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情感,并通过老师示范,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读出了文中的感情,体会到了散文诗的优美和富有童趣。

二、教学伊始,我以花朵老师的身份自编歌曲创设情境进行导课,称学生就是我心中最可爱的花孩子,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孩子们果然兴趣盎然,很快进入了“花孩子”的状态,无形之中拉近了和文本的距离。

三、《花的学校》这篇课文中拟人化的表达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是充满丰富想象力的。我组织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新鲜之处。教学中首先引出“花孩子”这个词语让孩子们感悟,体会它的新鲜感,从而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其他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独特的表达特点。突破了“本单元需要培养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文中有新鲜感的语句”这个难点。此外,我穿插在师生互动中的范读在这节课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感染了孩子们,他们已经找到了朗读的感觉,学得很快。

四、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各种情境,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想一想各色鲜艳的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想一想,在花的学校里花儿们会做怎样的功课?想一想,说一说,看谁想得奇妙,说的具体”;另外,为了让孩子们对花儿们跳舞、狂欢的情景感悟更深,我还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放入文中,去演一演,从而让他们对这一情景体会的更深入;另外,我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注意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让语文要素成为操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即美妙的想象和有效的仿写练笔让课本里长出小诗。让课堂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五、为体现低年级学生的直观性教学,我以标题中“花”为主线,将体现花孩子的关键词语板书,并加以构图,形成一朵花的板书形式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把学生当成一朵朵花儿,体现生活的美好。

不足之处:

篇3:花的学校教学课件

比较之一: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设计一】

1.学习课前导语后,边读课文边思考: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进行交流。

3.孩子们,听出来了吗,只要讲清楚作者几次看到花和看花后不同的心情,就能把这件事讲清楚,自己试着再讲一讲。

4.学生第二次交流,教师随机完成板书。

5.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奇特的变化呢?你能看着板书连起来说一说吗?用“因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说话。

教学效果反馈:学生第一次概括主要内容抓不住主线,泛泛而谈,有的接近简要复述;第二次概括提升并不明显。用“因_____而_____”说话,举手学生并不多,而且发言的质量也不高。

【教学设计二】

1.默读导语,寻找学习要求,整理后呈现:

(1)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锁定第一个学习要求。齐读四个词,这四个词都表示——(心情)。

3.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出表示心情的四个词,交流含词的语句。

4.联系这些句子,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一连串的变化?并把思考的结果填写在作业纸上:(作业纸上独立完成,交流中屏幕呈现)

5.如果我们把这四句话串联起来就能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回答。

6.总结:顺着作者的情感变化,我们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了。以后大家碰到类似的课文,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来说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效果反馈: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动笔思考,参与交流,氛围活跃。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作业纸有条理地说清楚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1.文本教学价值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个环节,两位教师都根据文章的导读选择了两个教学点:“理解作者情绪变化的原因”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同的是课例一,教师把教学的归结点落在了“理解作者情绪变化原因”上,概括主要内容的目的是为引出后面的情绪变化;课例二,教师把教学的归结点落在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上,先借助作业纸理解情绪变化,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前面的步骤是为后面的概括搭桥铺路。我们可以看到课例一只是停留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层面上,课例二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两节课,教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认识不同,设计的落脚点就不同,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收获也是大相径庭的。当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在阅读中就能够和作品中的人物自由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他们在表达时就能够正确地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语文素养就能逐渐提升。

2.文本教学价值的落实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

课例一中,教师未经任何点拨指导,就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学生的回答出现了“罗列文章内容”“不分主次”等现象,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如同迎了当头一棒,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学习兴趣减弱了,整节课的教学氛围处于低迷状态。课例二中,教师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由浅入深,梯度前进。找出词语,画出句子,完成作业纸练习,最后概括主要内容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的发言条理清楚,表述完整,教学目标的落实是高效的。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教学路径的生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做到循序渐进,始终把文本教学价值的坐标放在学生的世界里。

比较之二:品读咀嚼描写“藏花图”的语段

【教学设计一】

出示语段指名读,改动句子后自由读: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纯洁;紫的、娇小、这么多;鲜亮、这么密、这么辽阔!

师:你觉得改动后的句子好吗?

生:不好,原文的分类很清楚,而改动后分类混淆了。

师:哦,原来同一类的,表达形式相同的词语我们应该归为一类。‘分类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花的?

生:颜色、样子、数量。

师:作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花的多,花的美,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学效果反馈:学生读得通顺流畅,也关注到了句子中分号的停顿,但语气平平。

【教学设计二】

出示语段,自由读,指名读画线的句子。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师:你发现这几句话有什么特色?

生:作者从“颜色”“样子”“数量”分类来写。

教师引读。这些花从颜色上看——,从样子上看——,放眼望去——。

师:孩子们,你们还发现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教师范读提醒学生)

生:这些词,表达得非常简洁!

师:如果换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听听有什么不同。这些花有的是白颜色的,有的是黄颜色的,有的是紫颜色的……

生:这样表达与原文相比就没有惊喜感了。

师:是呀,在这段文字中,没有一个表达情感的词语,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那份惊喜。文章就是通过一个个简短、跳跃的词语传递出作者看到花时眼前一亮的惊喜!(指名有感情朗读)

教学效果反馈:学生朗读特别出彩的是这句话“白的……这么辽阔!”读得轻快、跳跃,作者看到花时一刹那的惊喜溢于言表。

【教学反思】

文本的教学价值指向文本有特色的“秘妙”之处

这个环节,课例一、课例二都重点品读了“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课例一,关注到了“分类的表达形式”,通过句子比较,让学生明白:同一类的,表达形式相同的词语应该归成一组。课例二,既关注到了分类的表达形式,更关注到句子中一个个短语并排罗列的表现手法,流露出作者看到花时的那种激动与兴奋不已。这句话的教学价值到底体现在何处?乍一看,作者从三方面写花,分类清楚,这样的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从两节课的教学情况看,文本的这一特色,学生一读马上就发现了,说明在以前的学习中肯定接触过,不是这篇文章特有的,对学生而言也已经不存在“秘妙”中的“秘”了。所以此设计并没有体现出文本的有效教学价值。再来看课例二,教师通过进一步引导,朗读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把自己的心情融入一个个简短、跳跃的词语之中,这样的表达不愧出自大作家冯骥才的笔,那样的独具匠心,那样的真实自然。当学生读懂文本的这一层“秘妙”后,朗读这个句子就充满了生命力,在以后的写作中也会自然地仿而效之。文本独特的“秘妙”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魅力无穷。如果我们教师能借助一双慧眼挖掘出文本最有特色的“秘妙”,也就能使文本的教学价值趋向最优化。

篇4:花的学校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

如果它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老师是要罚它们站壁角的。

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飒飒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它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看见它们是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它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

小阅告诉你

和我们一样,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也有自己的学校——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构思。整首诗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诗人把自己对美好童心的呵护和关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雷云、阵雨、东风、竹林、草地上冒出来的花等景物是诗人对大自然的观察所得,作者让雷云拍起手来,让东风吹起口笛,让树枝互相碰触,把我们带到人与自然狂欢的时刻,营造出了一个欢乐的氛围。诗中,作者还借助稚嫩的童音,表达对“地下学校”的厌倦以及家的眷恋。细细想来,诗人其实是以喜写悲,让人们陷入无限的沉思……

篇5:《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荒、笛”等5个字,会写“落、荒”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3.关注并体会“走过荒野、吹着口笛、互相碰撞、拍着大手”等有新鲜感的词句。4.学习“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并照样子写一写,如“清风一吹,他们……”,“蝴蝶一来,他们……”

重点难点

想像文中描绘的情景,体会有新鲜感的词语,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像文中所描绘的情景。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2课《花的学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读准下列字音:降、润、罚、扬、臂、赏、碰

读写下列词语:润湿 突然 原野 互相 狂欢 跳舞 放假 衣裳 簌簌 匆匆忙忙

3.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节诗讲了什 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4.说说每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第二节: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变放假了。第三节: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以上,冲了出来。

第四节: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三、品读课文,想像情景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2.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3.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想像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4.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四、观察生字,练习写字

1.出示生字,观察每个字的特征。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重点指导:“罚”下面一个言字旁,一个立刀旁; “互”的笔顺要注意;“荒”字不要多写了一点。

3.认真书写,强调书写的姿势。4.评价书写情况,展示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关注并体会“走过荒野、吹着口笛、互相碰撞、拍着大手”等有新鲜感的词句。2.学习“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并照样子写一写。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节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二、品读课文,学习表达 1.学习第一节。A.老师范读。

B.交流汇报这一节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C.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位语言的精妙。(1)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学习第二节。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你喜欢“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吗?照样子写一写。清风一吹,他们 蝴蝶一来,他们 3.指导学习第三节。A.教师范读。B.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变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D.学生自由朗读。4.学习第四节。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 “那儿”是指哪儿? 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5.小结。

三、展示绘画,拓展延伸

篇6:《花的学校》课文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写得一篇散文诗。它的特点是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但是又没有分行和押韵。然而形式的不同,并不影响诗歌带给我们的视觉和心灵的美的享受。文中想象丰富而奇特,表达巧妙,充满儿童情趣,赋予“雷云,东风,花朵”人的行为,运用“走过,吹着,一来”,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东风吹过原野的动态和花朵们赶赴宴会的生动。这样的文字自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针对这一特点,我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注意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让语文要素成为操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即美妙的想象和有效的仿写练笔让课本里长出小诗。

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接着根据语文要素,画出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文段。孩子很容易就找到了以下句子“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呢?”通过之前对课文的理解,孩子们不难知道,因为在雨水的滋润下,花朵们不断生长,越长越高,最后高出了地面,就像从地下跑出来了一样。为了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抛出课后小练笔,通过小练笔的练习,孩子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思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不知不觉中他们想得更多,更深,更奇。我们的小诗也不知不觉的长成了。

其实,打开三年级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每篇课文都有值得拓展和关注的`点。这些点都能成为训练孩子们语文能力的有力平台。把这些闪光的,美好的点,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升华成孩子们对美的语言文字的创造中来,再由文本拓展开,经由想象给孩子们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的借助语文课本这个媒介,对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进行全方位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扎扎实实教语文,认认真真学语文,才能让语文教育成为一首最清新的小诗。

篇7:花的学校教学课件

1.认识“荒、笛、罚、裳”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写“落、荒、笛、舞、狂、罚、假、互、所、够、猜、扬、臂”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3.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句式写句子。

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想象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难点

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句式写句子。

1.识字、写字教学

对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可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自主认读,读准字音,再集中进行指导。要求会写的字中,相同结构的字可以归类书写。

本课的生字中,“荒”和“裳”是后鼻音,“笛”和“罚”是第二声,可以结合词语“荒野”“衣裳”“口笛”“惩罚”等进行认读。多音字“假”可以根据词语意思来确定读音,表示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读第四声,如“请假、放假、病假”等;表示不真实,读第三声,如“真假、假话”等。

对于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教师要重点指导难写的或者重点掌握的生字。比如,上下结构的字中,“落”“荒”下边部分的撇、捺要写得舒展,“罚”“臂”的上边部分要写得扁一些。左右结构的字中,“狂”“假”“猜”“扬”要写得左窄右宽,“所”“够”要写得左右等宽。“舞”字书写时,注意上下比例适当且中间是四竖。

2.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引导学生充分想象画面。指导学生读出“花孩子”的自由快乐,充分体会童真童趣。

3.展开联想,添加画面

学生充分想象画面后,展开联想,仿照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补写一幅画面。花孩子回家了。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资料认识本课生字。

(2)搜集作者泰戈尔及其作品的简介。

(3)搜集花的图片和视频。

(4)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和会写字,结合课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5)再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通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荒、笛、罚、裳”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写“落、荒、笛、舞、狂、罚、假、互、所、够、猜、扬、臂”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找出有新鲜感的长句和词语。

3.初步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每天在学校中学习,享受着学校生活的快乐。你们可知道,不仅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你们想知道花儿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吗?

2.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学校”,去体验它们的学习和生活吧。(板书课题《花的学校》,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作者的图片及其资料。

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等五十多部诗集,课文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知识补充:《新月集》诗歌主要来源于泰戈尔在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新月集》中,诗人时而化身天真可爱的孩子,时而变成温存和善的妈妈,通过儿童新奇活泼的想象和母亲真诚怜爱的话语,把这种爱化作美丽的具体形象,产生了一种震人心魄的魅力。

他人评价:泰戈尔!谢谢你以快乐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你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冰心

设计意图:

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简要介绍作者,使学生对泰戈尔有了初步的认识,丰富了文学素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横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3.指名朗读课文。

(1)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再结合全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点拨:

本课先写“我”在雷云轰响、风雨交加的六月里看到草地上冒出的花时,把未冒出地面的花朵想象成在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把在墙角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想象成犯错误而被罚站的学生。接着写当大雨来时,“我”把冒出来的花儿们想象成了学校放假冲出来玩耍的孩子们。最后写“我”把花儿们急切生长想象成他们要回家找妈妈。

4.先尝试找出你认为有新鲜感的长句,重点指导朗读。

(1)示例一:

课件出示: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读通长句,学生自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这么长的句子一口气读不完,在恰当的地方停顿一下,读起来会更有诗意。

(2)示例二: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注意有问号的句子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指名读,教师指导纠正,齐读。

设计意图: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启发学生自主识字。重点指导朗读,特别是对长句的朗读,如“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朗读指导很重要,只有会读才能读懂课文,才能在朗读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荒、笛、罚、裳”。

(2)加偏旁记忆:荒—谎。

(3)换偏旁记忆:笛—油。

(4)多音字:假jià(假日)jiǎ(假如)

(5)练习:

课件出示:

判断多音字“假”的读音。

(1)再过两天,我们就要放暑假(jiǎ

jià√)了。

(2)这件事情的真假(jiǎ√

jià),只有我们自己亲自去验证才知道。

(6)多音字小结:根据意思来确定读音,表示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读第四声,如“请假、放假、病假”等;表示不真实,读第三声,如“真假、假话”等。

2.写字。

(1)书写注意点。

落: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要注意各部件的穿插与避让。

荒:不要在“亡”上多写一个点。

笛:下边是“由”,不是“田”。

舞:一共14笔,课件展示笔顺,指名反复书空。

狂:左窄长,右宽短,“犭”弯钩弯势不宜太大。

罚:“罒”扁平,下部略宽于上部。

假:左窄右宽,“叚”的竖长,横撇和捺要协调。

互:下横比上横长,撇折的撇和横折的折向左斜。

所: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够:左右基本等宽,右部两个“夕”要上下排列。

猜:左窄右宽,右部字形狭长,第三横稍长。

扬:右边横折折折钩一气呵成,下部略宽。

臂:上宽下窄,上下分布合理,“月”不宜过宽。

(2)教师范写“舞”“扬”“臂”。

(3)学生练习书写。

(4)课件出示词语:

落叶

荒野

口笛

跳舞

狂欢

罚站

放假

互相

所以

能够

猜出

扬起

双臂

①朗读词语,找出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了解其意思。

预设:

荒野:荒凉的野外。

口笛:口哨。

狂欢:纵情欢乐。

②学生书写词语。

设计意图:

注重把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指导学生书写时,先让学生独立进行观察,如“荒”,再强调它的写法,掌握书写生字的要领。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易错的字进行指导。通过课件演示笔顺、教师示范来指导学生书写,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从而指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2.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句式写句子。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落叶

荒野

口笛

跳舞

狂欢

罚站

放假

互相

所以

能够

猜出

扬起

双臂

1.听写词语。同桌互查,当堂纠错。

2.课件出示花的图片,指名读听写过的词语。

3.过渡:读了上面的词语,同学们一定会想起我们上节课学的一首儿童散文诗——《花的学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首散文诗。(板书课题)

4.让我们大声、有力地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5.配乐朗读第1、2自然段。

设计意图:

从复习词语导入,意在巩固上节课的学习,同时自然引出新课。对课文在整体上可以进行初步感知。

二、品味语言,深析文章。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齐读文章。学生吟诵有新鲜感的句子,品味语言的精妙。

课件出示: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1)边听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

引导学生抓住“雷云在天上轰响”来想象画面。

(远处传来滚滚的轰隆声,沉闷的雷声,在头顶上“咔”的一声巨响。)

(课件出示雷雨天气的图片和视频,直观感受“雷云在天上轰响”。)

(2)“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读到这一句时,你注意到加点的部分了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呢?

(我仿佛看到了东风在荒野上吹过,吹绿了小草,吹笑了花儿,听到了东风在竹林中吹动竹叶发出唰唰的声响,东风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

小结: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东风以人的特点。东风可以“走过荒野”,可以“吹着口笛”。这种写法多么形象生动啊!

2.理解体会。

(1)“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哗啦啦、淅沥沥……)

这样的词语是拟声词。“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谁能学一学这种声音?(课件出示:风吹竹林发出的呜呜的声音)

(2)品读句子,思考:

课件出示: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①朗读这句话,你认为它新鲜在哪里?(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出了花儿快乐生长的情景。)

②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一个“跑”字说明了花儿在雨水的滋润下疯长,又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花儿们在快乐生长的样子。)

③“跑出来、跳舞、狂欢”突出了什么?(突出了花儿们的美丽、活泼、可爱、向上,从“跳舞”这个词语我还能感受到花儿们很快乐。)(朗读时,要用欢快的语气读。)

④你认为花儿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生1:会从草地上跑出来,因为草地是花儿的家。

生2:我觉得会从竹林里跑出来,花儿的家也可能在那里。

生3:花儿一定会从大树下跑出来,我认为娇嫩的花儿躲在大树爷爷身旁会觉得很安全。

……

课件出示:

你能想象出花儿在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想象花儿跳舞的情景:一群一群的花儿在草丛里、在小河边、在大树下使劲地生长着,在风的吹动下,快乐地手舞足蹈。(课件出示一幅花儿在草丛中开放的图片,用动态图最好)

(二)学习第3~6自然段。

1.学生齐声朗读。

2.激发想象,体会童真。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找找文中“我”都产生了哪些想象?哪些想象比较有趣。

(1)学生汇报:

生1:文中“我”想象了地下有花的学校,那些跑出来的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的学生。

生2:他们也要做功课;他们要是放学以前出来玩,是要被老师罚站墙角的,墙角开放的小花儿被作者想象成因犯错被罚站的学生,多么有趣的想象;他们也会放假,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生3:想象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2)同学们,读着这些想象的内容,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谈感受: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想象奇妙有趣,让人读起来忍不住想笑。“放假”一词写出了花儿们大量开放的情景,争奇斗艳,是那样热闹,和放假时的孩子有什么两样?都是一样的无拘无束,一样的快乐。

3.小结。

多么奇妙的想象啊!想象时要大胆独特,想象时要联系生活。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定会让我们体会到更有趣的事情。

4.指导朗读,要读出惊喜的语气,感受想象的奇妙。

(三)学习第7~9自然段。

1.指导学生朗读、理解、感悟。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自读提示:

(1)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2)在作者看来,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3)想一想:花儿的妈妈是谁?

指名读一读。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2)课件出示: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

①两个反问句写出了花儿回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

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地赶回家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妈妈。

(3)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出示花的图片,紫的、白的、黄的……)

2.学生自由朗读。

3.小结:多么奇妙的想象啊!想象时要大胆独特,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定会让我们体会到更有趣的事情。

设计意图:

结合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如“跳舞、放假”等联系学生生活展开想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利用画面和优美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情绪,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将阅读和欣赏结合在一起,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在朗读中,读出孩子的天真、烂漫,读出童真童趣,以达到课标中“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的要求。

三、想象练笔,拓展阅读。

1.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想象花儿们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想一想,然后用几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2.小练笔。

(1)“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

课件出示:

清风一吹,他们_______________。

蝴蝶一来,他们_______________。

(2)联系生活展开联想,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先说一说,再为课文添加一幅画面。

课件出示:

花孩子回家了,_______________。

3.推荐阅读《金色花》。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桥梁,进行想象力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延伸阅读泰戈尔《新月集》中其他的一些诗,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并把本课习得的阅读方法运用到其他文章中。

四、课文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花的学校》这篇课文原是泰戈尔的一首诗。我很怕讲诗,诗太抽象,诗里边的意思,很多时候,我觉得谁也无法去教给谁,这太需要自我的感受了。诗重在朗读,在朗读中自会有所感悟。

成功之处:

增加表象,扩展想象空间。我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创设条件,采用了多种手段,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提高了学生想象力。

不足之处:

我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引导还不够。

教学建议:

篇8:浇花的科学

妈妈看到我趴在阳台上,便问:“你在干什么呢?”

“我在给花儿浇水呢,花都快蔫了!”

妈妈急忙跑过来,一把夺走我手中的水壶,说:“夏天的中午不能给花儿浇水!”

为什么夏天的中午不能给花儿浇水呢?浇水又会怎么样呢?于是我带着这些疑问,养了两盆同样的凤仙花。我把这两盆花一起放在阳台上,不同的是,一盆是早上浇水,另一盆中午浇水。这样日复一日过了一个月的时间,我明显地发现,早上浇水的那盆花长得比较茂盛,而中午浇水的那盆呢,有些干枯,都快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十万个为什么》里,我找到了答案:原来,夏天中午,温度很高,这时土壤的温度也很高。而此时,水的温度要比气温低得多。如果这个时候给花儿浇冷水,花儿会受不了这种突然刺激而死亡。田地里的蔬菜幼苗,在夏天的午后若遭到雷阵雨的袭击,往往一蹶不振,就是这个道理。

难怪那些有经验的花农都在早晨或傍晚才给花儿浇水,以免花儿出现萎蔫儿。

篇9:《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1.认识课文中的四个生字。

2.通过自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并能学着借助情感变化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其含义深刻,品味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感受作者语言之优美。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理解“花的勇气”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师制作课件,生自学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班上课,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请看大屏幕。美吗?(美)想不想去看一看?(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月的维也纳,去探寻“花的勇气”。

请同学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新课导入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美丽的维也纳风光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二)借助提示,理清脉络。

1.注意到这个“*”号了吗?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我们先走进“阅读提示”(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看看它提出了哪些要求。

2.反馈交流:谁愿意来说一说?先说第一点。

3.同学们课前有没有预习?(预习了)那老师要考考你。这几个词(“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加点)是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请同学们快速地在文中把它们圈出来。“遗憾”在哪个自然段?(找得真快,看来预习得不错。)第二点要求是什么?

4.接下来让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认真阅读刚才所圈词语所在的段落,联系上下文找出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

5.反馈:

作者( )感到( ),因为( )。

6.了解了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谁能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吗?(指名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个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抓住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巧妙地连接。)

7.师:真没想到,咱们班的同学这么厉害,这么快就读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这节课是不是就可以到此结束了?(不是)那还要干什么?(指名说)你真是老师的知音(握手)。同学们,有没有勇气挑战一下自己,成为作者的知音呢?(有)光说可不行,我得考考你们。

【设计意图】本文是略读课文,利用课文导读里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让学生从文中圈出来,为探索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做好准备。当学生弄清原因后,设计免刑帮助学生表达,再借助这些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一来,课堂节奏要紧凑得多。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感受失望之情

(1)四月的维也纳为什么令“我”失望呢?默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词语或句子体会体会。(看谁找得又好又快)

(2)反馈:找好了吗?谁来说?出示第一自然段。

A.引导品读“泛滥”,你知道“泛滥”的意思吗?这样的草地作者喜欢吗?(不喜欢)甚至是(讨厌),所以有个词叫“泛滥成灾”。(一个词语,不仅是一种意思,更是一份感情。)你还找到了哪些?

B.引导品读“寂寞”。一般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觉得寂寞呢?(孤单的时候)那草地也懂“寂寞”吗?(不懂)是谁“寂寞”了?(“我”)(同学们真了不起,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

(3)让我们读出这种“失望与寂寞”。(齐读)

2.自主研读

(1)师:同学们,草地真的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吗?(不是)作者到底有没有看到花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找看哪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看到了花儿。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第2、7自然段,找出描写花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再和小伙伴交流交流。

3.反馈交流:下面让我们来分享阅读感受。

(1)作者先看到了怎样的小花?指名说。

A.“白的、黄的、紫的”就是说颜色很多,这样的画面就是(用四字词语说)——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简单的三个词却给了我们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真是简洁却不简单呀!)

B.“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说明什么?(数量多)

C.纯洁、娇小、鲜亮。(描写了花的样子、形态)

D.“冒”,只会冒出一、两朵吗?(齐刷刷)生命力顽强。

(2)这么美的画面,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3)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板书)让我们读出这份惊喜。(齐读)

(4)见到了如此美丽的花儿,作者为什么还感到“遗憾”呢?(藏,花儿没有冒出来)(那么壮观的景象不能亲眼看到,真是一种:遗憾!)

(5)不过,就在作者即将离开的那一刻,他惊奇地看到——看到什么?(生说)(出示:七自然段)

A.抓关键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指导读)

B.感受“改天换地”。这是一片怎样的景象?是作者先前看到的大片大片的绿色吗?是花儿都藏在草下吗?而是( )。跟之前比,这就叫——“改天换地”。

(6)正是这片草地,让作者:从(引导学生看板书)“失望”,到“惊喜”,再到“遗憾”,而今充满了大大的——“惊奇”。真可谓“一波三折”!

(7)让我们合作朗读,再次感受作者的心情变化。(配乐)

【设计意图】本文作者有五处情感变化,先带领学生一起感受作者的失望之情,再由学生自由合作学习,重点感悟“惊喜”和“惊奇”,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情感,从而也激发了孩子们内心的情感,为之后的写句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

(四)感受“勇气”,丰实“勇气”

1.师:同学们,一片无花的绿地变成了花的原野,让作者顿时感受到了花的勇气。你发现花的勇气了吗?快速浏览最后一段,哪些词句表达出了这份勇气?

2.理解“拔地而起”。课文中用它来形容草地上的小花,是不是“大材小用”了呢?(不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出什么呢?(突出小花的勇气、气魄、生命力顽强)

3.这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小花,让作者心头怦然一震,明白了——

4.齐读:

野花

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那是

生命的勇气

5.小练笔。其实,生活中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勇气的又何止那一朵朵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野花呢?

(1)出示“雪中梅”“缝中苗”“悬崖边上的小树”图片。

(2)编写小诗。

( ) ( )

那是 生命的勇气

【设计意图】将文中的语言编成小诗来朗读提升情感,然后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编写小诗,感受更多生命的勇气,丰富学生对勇气的感受。

(五)了解作者,拓展作品。

1.老师有个习惯,读到一篇美的课文,就会了解它的作者,再去读他写的更多好的文章。

2.冯骥才简介。

3.课件出示《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语段,并推荐阅读。

【设计意图】本节课重在学习语言,积累并运用,阅读的拓展和写作的延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学习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上一篇:优秀岗位竞聘的演讲稿下一篇:*镇发展民营经济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