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2024-05-01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6篇)

篇1: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4)荀子的思想

荀子 “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适应中央集权需要。理论著作《春秋繁露》。

三、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结果:成为正统思想,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10 重点 :理学和心学的内容。

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导入:以《三教图》引入“三教合一”的局面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的局面?引入新课。

一、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教盛行。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二、程朱理学

1.代表:程颢、程颐和朱熹

介绍程颢、程颐、朱熹生平,思想的核心是“理”。“理”是世界的本原。

三、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发明本心”以求理。王阳明“致良知”。

结果: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思想家们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4、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5、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教学过程: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介绍李贽其人。

“离经叛道”、《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进步思想: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二、三大进步思想家

1、社会背景:(1)剧烈动荡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2)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评价:进步的思想,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解放思想。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教学目标:关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难点:哲学观点理解。教学过程:

“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

一、智者学派

1、由敬畏“神”到关注“人”——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但忽视道德。

二、苏格拉底

特别关注道德,“美德即是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你自己”“美德来源与教育”(知德合一),喊出“知识就是力量”。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时代、外貌、思想。

三、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介绍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斯多德:所有学科都精通,极有智慧的人

四、社会背景:

古代希腊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人的地位的提高等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1、重点:二大运动的基本内容。

2、难点:对人文主义的理解。

3、导入:赏析图片《雅典学院》,导入新课。

4、新课学习: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二:“文艺复兴”。

(1)背景及实质:资本主义萌芽。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2)核心是人文主义。

(3)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文学三杰”、“美术三杰”。(4)传播及意义

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的成就;“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影响: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事件。

三、“宗教改革”。(1)背景。

16世纪天主教会对欧洲的压榨。德意志反对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运动。1517年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否认教皇的权威。(3)意义。

引起瑞士、法国、英国等国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第7课《启蒙运动》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19 教学目标: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及影响。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浏览引言部分图画,提问:从图画中可以提取哪些信息?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背景。

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2.启蒙运动的核心、主要内容、性质。核心:理性主义。民主、自由、平等、理性。3.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4.概况。

补充说明:启蒙运动于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达到高潮。

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法国卓越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另外还有百科全书派。本目以学生阅读为主。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扩展: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主张主权在民,相信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影响: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启蒙运动对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影响。对整个人类社会追求自由、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28

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坚定科学的思想。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学生阅读单元引言,提问: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和文明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最当之无愧的应当是什么?

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蔡伦)、火药(军事始于唐末)、活字印刷术(北宋 毕升)、指南针(北宋时应用于航海)。

提问:四大发明的意义是什么?(极大地促进欧洲生产力的发展。)

二、其他科学技术成就。

(1)数学:《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2)天文: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慧星的记录。《石氏星表》。浑仪、简仪。《授时历》。

(3)四大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4)医学:西汉《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总结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作出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在近代中国发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教学目标:识记《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各种文学特点与成就,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怀和美感教育。重点:《诗经》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难点: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发展变化的根源

教学过程:导入:由今天生活的文化交融的时代。引入中国古代文学的导入新课。

一、诗歌——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屈原创立“楚辞”——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每年的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作《离骚》,浪漫主义抒情长诗。

3、汉赋: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初唐的王勃、陈子昂;盛唐的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诗史”: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婉约派柳永;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2、元曲:关汉卿、马致远。

小结:中国诗体由四言诗到楚辞,到五言诗,到七言诗。古体诗之后有律绝诗,律绝诗之后有长短句的词。反映了由简趋繁,由粗趋细的发展必然性。

三、明清的小说:

1、小说演变:(1)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2)唐代的传记小说。(3)宋代的话本。

2、明清小说的繁荣:原因是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本课小结: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明开发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繁多,形式丰盈。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3-1 教学目标:了解汉字、画作、戏曲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点:中国汉字和书画的发展脉络。难点:理解“书画同源”。

教学过程:导入:奥运会开幕式上,以视频“神奇画卷”引出独具魅力的中国书画、戏曲艺术,学习新课。

一、文字演变: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趋势:由繁到简。书法:两个阶段:自发—自觉 书体:楷书、草书、行书

老师概括: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走进书法的艺术殿堂,进行鉴宝比赛吧!

二、绘画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王冕《墨梅图》、明徐渭《牡丹图礁石图》、清郑板桥《墨兰图》

三、戏曲

京剧形成---乾隆末年:徽班进京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京剧形成,成熟---同光年间(“同光十三绝”),传播---清末民初 全国流行,民国以来: 走向世界

课堂小结:中国书法、绘画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界人民所认可和瞩目!我们感受到它神奇魅力,也必将把这种魅力传承下去!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3-5

1、重点: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

2、难点: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3、导入: 提问:近代自然科学是以什么学科为开端?引入新课。

4、新课教学

一、经典力学的奠基者——伽利略

证实了匀速运动定律和匀加速运动定律,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自创第一架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

二、经典力学的建立:

牛顿最重要的成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的发现,是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三、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19世纪末物理学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

四、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3、影响: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课堂小结:物理学的发展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实践出真知。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3-14

教学目标 :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人类是怎么来的?”引入新课。

一、教会的禁锢

1、上帝创造了人的神创学说。

2、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论思想

1、背景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工业革命。“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①细胞学说;②生物进化论;③能量守恒定律)”。

2、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确立了生物的进化论。

2、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3、意义: 有力挑战了欧洲思想界封建神学创世说; 开创了生物科学界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挽救民族危机,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局限:进化论思想也被殖民者利用,成为他们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3-25 教学目标:识记三次工业革命代表性的发明;探究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重点:蒸汽机和电气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被称为“电气时代”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瓦特蒸汽机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引入新课。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背景: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2.蒸汽机的改良(播放视频,简单介绍蒸汽机的运行原理)

3.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局限性:引导学生从环境污染、工人劳动强度等角度思考。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背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特点: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科学含量高;发明者主要是科学家;发明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影响:生产技术更先进,生产力水平更高;垄断组织形成。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成就: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信息传播加快,信息获得更为便捷。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感受到科学家顽强探索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3-18

1、重点:“师夷”与“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

2、难点:分析不同思想的异同和特点。

一、“开眼看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增加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思想开始发展的原因。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目的和内容:维护清王朝统治并阐释其内容。

(2)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创办学堂,培养人才,学习科技,派遣留学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

教材从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3个方面介绍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1)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3)维新变法

建议启发学生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3-25

1、教学目标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2、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标志《青年杂志》。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三、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2)进步性: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3)局限性:

四、后期的新文化运动

1、特点: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3-29

一、导入:20世纪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引入新课。二、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挽救民族危亡。二、三民主义的提出,基本内容及评价

1.提出: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

2.基本内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但主张民族又不反帝,主张民权又不依靠国民,主张民生又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些局限性就决定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3.评价

四、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存在区别的根本原因。(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4-5

1、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2、难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3、导入新课:师: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了古老的中国,不久,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

4、教学过程:

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教师小结: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

三、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课小结: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4-5

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3、导入新课:《春天的故事》歌词中的“老人”引入新课。

4、讲述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真理标准的讨论: “两个凡是”,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二、邓小平理论

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1997年中共“15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三、“三个代表”思想:

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4-15

1、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

2、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3、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引入新课。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振兴)

4、讲授新课

一、新中国科技发展概况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人民当家作主。

2、主要领域

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和农业新品种研究

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含义“两弹一星”具体是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2、背景:美苏争霸,局势紧张。

3、成果:自主学习。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出示《饥饿的女孩》画面。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四、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1983年 “银河-Ⅰ号”。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本课小结

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4-20

1、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文艺成就。

2、难点:如何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3、导入新课:

引用春秋战国时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引入新课。

4、讲授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①对苏联模式迷信的的破除。②三大改造的结束。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 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双百”方针的影响

第一,在学术领域:是生物学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

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

二、曲折的年代

“文革”期间 数量大幅度减少。

三、文艺的春天

80年代 “五讲”“四美”。“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文学艺术欣欣向荣。课堂练习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简析这两个高峰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4-29

1、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2、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3、导入新课: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4、教学过程:

一、“开基创业”。1.拉开序幕

(1)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2)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大决议。2.制定方针。

3.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取得成就。

二、“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2.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83年 “三个面向”。

三、迎接挑战。

1.原因:国际竞争的挑战。

2.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 1993年 “211工程”

课堂小结: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4-15

1、重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特点和文学价值。

2、难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3、导入新课:你曾经阅读过哪些世界文学名著呢?它们分别属于哪种文学流派?各文学流派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什么关系?进入本课学习。

4、学习新课:

一、浪漫主义文学

1. 时间:18世纪未到19世纪初

2. 特点:深入挖掘人的感情,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3.代表: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

4.历史背景:革命和战争频乱,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王国”的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二、现实主义文学

1.时间:19世纪30年代以后

2.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特点: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4.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三、现代主义文学

1.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3.特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模糊不清,语言风格背离传统。4.代表:爱尔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四、20世纪苏联文学和亚非拉文学 1.苏联文学

高尔基:《母亲》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亚、非、拉美文学

印度:泰戈尔 中国:鲁迅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尼日利亚:索卡因

五、课堂小结:由学生分组讨论,列表归纳完成教材知识结构。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5-15

1.重点: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及代表作品

2.难点: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3、新课导入设计:

回顾19世纪以来有哪些文学流派?由此而引入新课。

4、新课教学

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

(1)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为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

(2)特点:①内容上,强调理性,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②表现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3)代表:学生自学为主。

二、浪漫主义美术

(1)背景、基本特点: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2)代表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枪杀马德里市民》。

三、现实主义美术:

(1)背景与特点:资本主义的黑暗使得人民不满,对现实暴露和批判。基本特点: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2)代表作品:学生自学为主。

三、印象画派

法国的莫奈《日出·印象》。荷兰画家梵高《向日葵》。

四、现代主义美术

法国画家马蒂斯《舞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教学小结:

请同学概括19世纪以来出现的主要美术流派。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5-29

1、重点: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

2、难点:音乐和影视艺术产生的社会条件,影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导入新课:播放准备好的音乐片段——《命运交响曲》,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4、新课教学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强调: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2、补充简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不同

3、浪漫主义音乐的民族特性。《天鹅湖》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变化

1、爵士乐和摇滚乐。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特点。启发学生: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使人们人们的生活、心理和思维方式不断改变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情境导入: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电视机、电影、黑白、彩色、无声、有声的。)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本课小结: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日益增强的民族性。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通俗化、大众化,轻松活泼,在世界广为流传。20世纪初电影和电视,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检查是否有新评论

文章评论

篇2: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牛顿在哪一领域的什么贡献?(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牛顿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8分)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科学进步的感想。(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阅读材料一图片,紧扣教材知识,并结合材料二的评论得出结论。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牛顿个人素养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原因。第(3)问,谈感想一定要紧扣主题,切忌空泛,并注意语言的精炼。深刻认识个人成就与社会的关系。

答案:(1)在物理学方面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创立了“牛顿经典力学”。

(2)主观方面:牛顿具有勤奋探索的科研精神;勤于动手,注重实验的科学方法;谦虚、谨慎,善于吸收,总结前人经验和成果的科学态度。

客观方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既对力学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又为牛顿的科研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科学成就为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3)科学的进步,不仅需要科学家的勤奋努力,更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一尽善尽美的包括太阳、行星的大系统,惟有出于全能的神之手……就像一个盲人对于颜色毫无概念一样,我们对于神理解万事万物的方法简直是一无所知。

——牛顿

材料二更让人扼腕的是,牛顿在晚年时竟成了神学的奴隶,一心要证明上帝的存在。提出了太阳系起源于神秘的“第一推动力”。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二版中,他加进了一个《总释》,他在《总释》中说:“这个由太阳、行星和彗星组成的最完美的体系,只能来自一个全智全能的主宰的督促和统治。”在出任造币厂的监督后,又埋头于荒.唐的炼金术……

——《太空探索》第4期

材料三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_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

——《大国崛起》

(1)材料一说明牛顿具有怎样的信仰?结合材料二说明,这种信仰与其科学研究有什么关系?(4分)

(2)材料三中的“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主要是指什么?这些规律的发现有何影响?(6分)

(3)综合三则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牛顿?(4分)

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得出牛顿对上帝的信仰,进而说明其通过科学研究理解上帝的目的。第(2)问根据牛顿的科学贡献进行回答。第(3)问从牛顿所处的时代背景角度进行概括。

答案:(1)信仰:虔诚信仰_教(上帝)。关系:牛顿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来理解上帝、验证上帝的存在,因此对_教的信仰成为其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

(2)规律和法则:指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影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系统性的理论概括,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也奠定了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人们世界观的革新,使人们从宗教_中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人们以科学精神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使人们掌握了机械的制造与应用,从而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篇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一、有效的课堂设计要紧紧围绕必修三的教学目标和学科指导意见

基于高考考试大纲对命题的要求, 我们要研究并融通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浙江省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确定简洁的教学目标。在对这些目标考点命题灵活操作设计空间得以拓展的同时, 既要斟酌所考查知识的范围和难度, 又要能以此准确把握和理解教科书的教学内容。

例,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 (1) 基本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 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 (2) 说明:关注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中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

在对这个教学要求的有效性设计中, 首先, 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层次和深度。其中知识范围很明确, 但对于了解、体会、感受的层次和深度却没有划定大致的边界, 因此还要认真学习指导意见上给我们提供的其他信息:课标内容和教学建议。这无疑也就成了我们这节课把握能力层次和深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首先, 根据教学建议我们对“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这一要求进行多角度透视: (1) 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2) 不同时期类似历史背景出现不同文学特色的原因 (文学主流和文学体裁) ; (3) 不同时期文学主流的特色体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其次, 根据教学建议我们对“体会古代中国文学的多姿多彩, 感受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的把握:设计同一文学内容用不同时期的文学来展示, 揭示文学多姿多彩背后不仅是多样的文学体裁、不同的文学风格、非凡的文学成就, 最后整合本课知识范围引导学生探究出在中国文学多姿多彩背后隐藏的文学规律。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 而后才能深刻感受不同时期文学的美感, 得到情感的升华。

二、有效的课堂设计要重视探究必修三教材的规律性特征

围绕必修三的主干知识对重要考点进行整合, 通过引导、分析、应用实践等有效的课堂设计, 帮助学生在建构、深化知识体系的同时, 也使学生深刻地把握必修三的规律性特征。

(一) 从必修三的阶段性特征来看

不管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文化都可以探究出以下的规律性特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有了这样规律性特征的认识就奠定和升华了学生理性探索的理论基础, 把握了必修三的脉络, 减轻了必修三学习的难度, 增强了对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知识的融会贯通, 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 从必修三的区域性特征来看

不管是中国的, 还是西方的文化, 都可以发现以下的规律性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线索, 且这种发展不是封闭的, 而是在各自的历史环境中或小或大规模的交融和借鉴。有了这样规律性特征的认识, 学生自然能认识到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继承创新性、融合多样性, 也必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增强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世界各地区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继而提高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三、有效的课堂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和成就以及进步的价值取向

(一) 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

1. 课堂设计模式要创新多样化

课堂设计模式创新多样化是实现有效课堂设计目的的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 对其实际情况和心理进行了解, 选择适合学生, 让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设计。在不同的课例中, 课堂设计的模式灵活多变, 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而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出最佳的课堂设计模式。

2. 课堂设计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课堂设计充分运用了多媒体,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利用它特有的交互功能,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巧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真实, 贴近生活。这样既优化了课堂结构,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 设计要成就学生进步的价值取向

在当前国家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有效的课堂设计首先必须明确全面发展学生素养, 其次要成就现实中大部分学校学生要求应试能力提高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 课堂设计的主旋律是教师把应试和发展学生素养相结合, 使学生拥有广博的见闻, 紧跟时代的步伐, 把握世界的趋势与潮流, 实践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 在现实中提升对社会历史的敏感度, 进而活学历史。

四、有效的课堂设计要把握设计自身的特点

(一) 设计严谨的教学结构

首先, 有效的课堂设计应具有严谨的文学性和特性的科学性, 切忌将必修三的历史课设计成纯粹意义上的文化欣赏课等。其次, 有效的课堂设计应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各环节相互衔接, 密切配合。要防止出现设计上的漏洞, 如前后矛盾和逻辑不顺等。因此, 教师应该把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和师生间的互动等进行缜密的设计, 以便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 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二) 设计要有鲜明的主题

有效的课堂设计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即设计的情景内容与主题既紧密相关, 又显而易见、简单明了, 并且最终要达到预期设计的功效。

(三) 设计要符合课题的灵活性

有效的课堂设计提倡自由创造、创新。如设计方法上有倒叙、插叙, 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 核心材料的连贯运用等。但在不同的课题上又要探求符合其课题的设计方法, 反对墨守成规的课堂设计, 用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切实实践来带动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

总之, 要提高历史必修三教学课堂设计的有效性, 教师就要抓住以上四个关键:一是围绕核心目标, 二是体现必修三的学科教学教育价值, 三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四是展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不断追求有效的课堂设计, 才会有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也才能有师生双赢的可能。

参考文献

篇4:自主学习,高中历史教学中必修技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历史;有效性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了很大变化,识记性的考点少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去自主探究,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从而获得新知识。这也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将结合实践,谈一下认识。

一、兴趣是前提,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不可天马行空,要根据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还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学道具等辅助工具,或者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开辟新航路》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过程,以及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知识点过于久远,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授课难度较大。为此,我采用了读图分析法、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况,有效地将学生求知欲点燃。比如,在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第一集:海洋时代。声光电像的动态介绍,让学生在兴奋喜悦的情绪中,初步了解到葡萄牙、西班牙在当时的航海路线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然后,我提问:任何一次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大家想一想,当时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这个开辟的过程有是怎么样的呢?能否在挂图中标识出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思考探究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述历史知识的时候,与现实联系起来,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思考“要想富,先修路”这个口号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开辟新航路,有什么内在的相同点。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涉猎与之相关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二、内容要适当,达标练习要层次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搞“一言堂”,要鼓励学生自学,并安排足够的自学时间。对于自学的内容要挑选,要科学。过难,学生抗拒。过易,学生无味。过多,学生太累。过少,学生太闲。教师可以用“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以练习题进行检测。特别要强调一点,练习题要根据教学目标,学情特点进行设计,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要有新鲜感,多样性与探究性的特点。

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因此学案的设计,思考的问题也是从三个方面入手。(1)汉初的“无为而治”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具体的措施,取得的效果。(2)“无为”到“有为”的转变原因?目的?措施是什么?(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谁?其历史地位、身平

(下转第72页)

(上接第71页)

故事以及贡献是什么?等问题。并且学案中具体的题目形式多样,即有基础性的填空选择题,也有材料分析题,还有课外延伸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难题可以相互讨论,可以请教老师,从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自主学习环节,通过适当的自学内容,多层次性的题目,实现全班学生自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方法是关键,教师指导积极主动

“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说的就是方法的指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亦是如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并且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人交流。教师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帮助。那么,教师如何做一个合格引导者呢?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必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比如,课前的预习指导、课中的学习指导以及课后复习指导。

以《辉煌灿烂的文学》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是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即《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内容,展示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及成就。课前,我给学生一些学习资料,比如,诗歌产生的原因,《诗经》代表作品等等,让学生去看,形成一个直接的感觉,并且让学生结合教材,根据导学案,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屈原、司马相如等知识点。课上,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分析题目。比如、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不同阶段中唐诗代表人物,作品及特点。课后,指导学生做达标练习题。整个学习环节中,教师参与其中,少给答案,给予方向性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在探究难题的时候,训练自己解题的能力,掌握做题的方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担心学生能力不够,更不能够越俎代庖。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设计,题目从易到难,内容由浅入深,最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超.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5(03)

篇5:高中历史必修三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东突厥和西突厥与唐的关系;回纥汗国的建立及其与唐的关系;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与唐的关系;南诏的崛起及与唐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与唐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边疆各族发展较快的原因有哪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唐与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颉利可汗、骨力裴罗、大祚荣、松赞干布、尺带珠丹等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2.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民族关系的支流,相互间的友好关系是主流。

3.唐朝疆域辽阔。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所管辖的地区和瀚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历史上都是中国领土。

教学要点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突厥汗国的建立

2.突厥的经济生活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

二、从回纥到回鹘

1.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及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3.回鹘汗国的瓦解及民族西迁

三、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族的生活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3.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

四、南诏的崛起

1.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

2.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吐蕃的统一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3.唐蕃战争与长庆会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回纥和吐蕃的关系,以及唐对西北、东北地区的管辖。

教学难点:评价唐朝民族关系

课时和教具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是:汉族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边疆各民族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汉族与各民族的统一是在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相互间更加紧密结合上的统一。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突厥的崛起和衰落”一目,

1.突厥汗国的建立。732年建立的《阙特勤碑》中,突厥可汗自称“九姓回纥者,吾之同族也”,突厥与回纥同源,属于铁勒的一支。突厥最初活动的地区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逐渐向东迁徙。6世纪中期建立起以漠北为中心的突厥汗国,阿史那土门自立为伊利可汗。木杆可汗在位时(553~572),辖境“东自辽海(今辽河上游濒海一带)以西,西至西海(今中亚里海)万里,南自大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可汗牙帐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突厥汗国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国家,它制定了官制、兵制和刑法。

2.突厥的经济生活。教材概述了三个方面:第一,突厥经济生活的支柱产业是畜牧业。举凡衣、食、住、行,生活所需,无不取给于此,其中以羊、马为主。祭祀鬼神、婚丧庆吊、往来酬答,均以羊、马作为牺牲和礼品。588年,突厥部落首领一次贡马达万匹,羊2万只,驼、牛各500头。可见其畜牧业的发达。第二,手工业是突厥经济生活的重要部门。5世纪中叶,冶铁业已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并较为发展。《周书•突厥传》记载的兵器有弓矢、鸣镝(响箭)、甲(长矛)、刀剑及“金镞箭”“金狼头”等。课文小字部分介绍了前苏联考古学家从突厥墓葬中发掘的大量文物,说明突厥锻冶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第三,6世纪,突厥与中原有了贸易往来。588年,都蓝可汗遣使隋朝,请求在双方边境设置关市,进行贸易,隋文帝下诏准许。唐初,突厥与唐朝虽屡有战争,但彼此间的互市并没有断绝。与突厥互市,内地得到牛马,促进了中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27年,唐玄宗曾开发西受降城与突厥互市。突厥以大批的牲畜交换唐朝的大宗布帛、绢缯等,马的输入,对中原地区马种的改良和养马技术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突厥还与中亚地区进行商品交换,他们将中原的丝、帛运往中亚,从中获利,把所产的铁售给罗马,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581年,突厥佗钵可汗死,汗室内讧,形成沙钵略、阿波、达头等可汗并立局面。582年,沙钵略率诸路可汗兵马进攻隋朝。583年隋出兵反击,沙钵略败走。达头、阿波等联合进攻沙钵略,形成独立的西突厥,突厥由此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教师应着重讲清以下两个问题: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建都督府。东突厥在隋末唐初势力很大,拥兵百余万。颉利可汗不断向南进扰,劫掠财物、人口。唐初有人向高祖李渊建议放弃长安,迁都山南以避突厥。李世民反对,力主积极防御并进行反击的准备。629年,唐朝政权稳定,关中丰收,而东突厥内部颉利与突利二可汗之间矛盾重重,又遇连年雪灾,牲畜冻死,人民忍饥挨饿。唐朝反攻东突厥的政治条件已经具备,唐太宗命李靖率军十余万,分六路进攻东突厥。第二年,颉利遁走,遣使佯言请和。李靖乘胜追击,生擒颉利可汗,俘众十余万,东突厥灭亡。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建议,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在东起幽州(治所在今北京),西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一带,设置了四个都督府,安置十多万内附突厥人。又在原先颉利可汗所统辖的地区置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其余约万家入居长安,其首领皆拜将军、中郎将,其中五品以上的高官达百余人。对颉利可汗,也归还其家属,赐以良田美宅,授予右卫大将军职衔。讲到此处,教师可引一条资料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即李渊在唐太宗宴请大臣的宴席上说过“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反映了什么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归纳指出: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既解除了唐朝北方的边患,也有利于突厥的发展。这在北方各民族中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李渊在宫廷宴席上看到颉利可汗即兴起舞,南越首领冯智戴咏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它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所开创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和睦景象。②唐在西突厥故地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西突厥射匮可汗继位,他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至西海,玉门关以西的一些地方政权都服属于他。618年,射匮死后,其弟继位称统叶护可汗。他把汗庭迁到石国(在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授西域各国以颉利发的称号,向各国征税。阿史那贺鲁可汗时,亦屡次进扰西域各国。西突厥由于称霸西域,奴役当地各少数民族,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且威胁着唐朝。为了维护对西域的管辖,保护中西商路,唐朝与西突厥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第一步先取西域天山南路诸国——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削弱西突厥在西域的势力。第二步,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灭西突厥。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早在640年攻破高昌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7__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属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唐朝恢复在西域的统治,对于巩固西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商业和交通以及对西域社会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篇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1、知识目标:了解梭伦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2、能力目标: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及现实性,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权利提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为什么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情感目标: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顺应潮流,实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通过对改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

【学习重点】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知识链接】必修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知识导学】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梭伦改革的背景1)

(1)环境优越:位于 ,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 、、优质陶土和 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 港。所有这些对农业、工商业发展十分有利。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梭伦改革的政治背景2)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在“ 时代”,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这些部落逐渐统一,设立以 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出现了 的雏形。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①政治上, 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公民大会(代表平民)没有实际权力。

②经济上, 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因此被称为“ ”。 如果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债务奴隶。

平民的反抗: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公元前632年, 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_,这次_虽然最后被镇压,但给贵族统治敲响了警钟,雅典统治者后来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

(三)工商业发展(改革的经济背景)

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工商业得到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 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要求 的斗争。社会各阶级出现分化: 因为占有平原地区的大片沃土,被称为“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以巩固自身的既得权益。 深受债务奴役之苦,他们大都住在山区,被称为“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上一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队伍正规化建设下一篇:县团委工作思路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