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

2023-06-13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教案(自己)

一、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 教材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 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 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4)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董仲舒及其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获取、阅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部分

一问: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观点。 二问: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的呢?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进而导入课程同学们知道儒家思想在汉朝又有怎样的命运吗?那们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儒家思想在汉朝有怎样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部分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社会贫困。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理解: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强盛。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3)影响: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诸侯势力膨胀;土地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边境问题: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巩固统治 (3)主要措施: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见必修一第三课。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北击匈奴

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三次应对,得到武帝赏识。 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2)贡献:(也可以说是其思想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解释: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2、思想主张:

通过史料阅读分析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得出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

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则名绝而不得就位,卫侯朔是也 ——《春秋繁露·顺命》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得出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之二:君权神受,说明了君主的至高无上,主要解决王国问题。同时我们从材料中也可看出对君主权利也还是有一定限制的。 材料三: “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 “塞兼并之路”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得出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之二:董仲舒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并在此处讲授其与孔子以及孟子对仁政的不同看法。孔子的仁只是停留在“仁者爱人”这样一个道德层面,孟子已经开始对仁政有了阐述,而到了董仲舒进一步将“仁”的思想运用到政治当中。

材料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外方,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三纲五常”的理解: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得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时候,主要内容是重礼、讲仁、崇德。孔子讲礼,要求严格等级秩序,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而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表率作用)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三纲五常,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然而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 董仲舒还提倡“孝道”,现在新闻媒体报道的很多人道德沦丧,不赡养老人,不履行公民义务,看来我们还是应该取传统儒家文化的精华来充实当今的中国人,唤起大家的意识。 在此要注意董仲舒的思想是“新”的儒家思想,与最初的儒家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

3、影响:(扭转局势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思考一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内容:A.“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B.“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C.“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考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的自我调节与发展)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换一个问法后,根本原因就发生变化如: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思考三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见学思之窗P9 以及思考栏)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所以汉武帝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2)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设立地方学校进行儒学教育。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前124年,又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2)设立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3)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提出,再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反映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并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这期间董仲舒起到巨大的作用,他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 启蒙运动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7课《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先贤祠图片。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讲述新课]

一、探源启蒙运动(课件1—6) 什么是启蒙?

“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 。 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展开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18世纪的欧洲人、特别是法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纷纷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表达对社会的愿望和设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因试图摆脱迷信和蒙昧,开启人类的智慧,所以这一运动在历史上被称作“启蒙运动”。 【合作探究】

理性时代的到来是偶然的吗?根据前面几节课及必修

一、二的相关内容,总结启蒙运动的背景。

提示:存在决定意识: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 ①思想: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②科学: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 ③经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④阶级:资产阶级的壮大。

⑤政治:封建统治与资本主义发展矛盾的尖锐

二、法国启蒙思想家(课件7---17) A.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

课件展示:伏尔泰的图像。

伏尔泰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屡遭王公贵族的迫害,但又屡次得到王公贵族的厚爱;他死时,统治者不准把他葬在巴黎,然而,大革命时期,人们又把他的遗骨请回巴黎的先贤祠,并且为他参加葬礼的人数达到10余万人。

同学们!谁能讲一个有关伏尔泰的故事吗?

同学们,我们从伏尔泰老人的身上看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震动和鼓舞呢!?

我看到了伏尔泰老人身上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他嫉恶如仇,为民请命!我们应该学习伏尔泰老人的这一优良品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提炼概括伏尔泰的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①抨击天主教会;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天赋人权”;④人们应享有言论、信仰和财产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些主张在当时都是插向封建统治思想体系的利剑!它宣告了黑暗时代的结束和理性时代的开始!为此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还有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

他们否定了原来的神学世界观以后,他们提出了“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等新的国家运作方案。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他们自己的智力去重新认识、判断和理解社会、构思社会。这就是所谓的“理性”。也就是说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把西方的人为精神大大推进到了“理性时代”,启蒙思想中闪耀着美丽的“理性之光”,这也是与文艺复兴相比较,最重大的进步! B.孟德斯鸠:法的精神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内容,提炼归纳孟德斯鸠的观点。

提示:①批判天主教和封建制度 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③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课堂设问:哪项是核心内容呢? 提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课堂设问:他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哪部著作中? 提示:《论法的精神》。 C.卢梭:社会契约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件展示:卢梭的图像。

过渡: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内容,提炼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 课堂设问:他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哪部著作中? 提示:《社会契约论》

课堂设问:你认为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在当时最激进、影响深远?谈谈你的看法。

展示材料:“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提示:(学生分析后教师针对性归纳)

卢梭的主张最激进,他认为真正保障人民自由平等权利的,不是英国的君主立宪,而是由人民直接拥有国家主权和立法权的民主共和制度。卢梭的思想闪耀着更明亮的智慧之光,他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赖以产生、确立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石,它直接影响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也有很大影响。

D.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康德—人非工具 课件展示:出示康德的图像。

课堂设问:阅读本目内容,找出康德的主要观点以及他的历史地位。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课件18---22)

一、从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影响来看,启蒙运动所批判和主张的内容,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第二、 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三、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争取独立。

第四、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课小结】法国文豪雨果曾经说过: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大家不要忘记,正是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的心灵,宣扬了人的理性,人类才步入了今天这个思想解放、行动自由的现代社会。 【板书设计】

一、.探源启蒙运动

二、法国启蒙思想家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

第三篇:【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4课 音乐影视艺术 教学设计大全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的变化理解20世纪的音乐流派及发展方向;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系统讲解与多媒体相结合,构建知识体系;

探究问题,课堂讨论,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

难点: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式导入,播放一段《命运交响曲》。问学生这是谁创作的?除了贝多芬,还知道其它的吗?

【讲述新课】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课件3—12) 学生看书,思考19世纪的音乐流派产生的背景?代表作?特点? 老师归纳:背景:

①19世纪,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②音乐艺术逐渐从封建主义束缚和教会压抑下解放出来,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阶层,更深刻地表现人性,反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 ③由于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音乐呈现出多样性、民族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以突出个人感受;弘扬民族特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出现了交响乐团和歌剧特点浪德意志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漫音乐的桥梁,誉为“乐圣”。《田园交响曲》主《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义音杰奥地利舒伯特《小夜曲》誉为“歌曲之王”;乐作小约翰·施特劳斯誉为“圆舞曲之王”《蓝色多瑙河》意大利歌剧:罗西尼作品旋律优美技艺精巧;威尔第《茶花女》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推动民族意识觉醒法国歌剧:比才《卡门》 通过图片欣赏,简单介绍一些作家。

【课外扩充】彼得·柴可夫斯基(1840—1893)出生在俄国维亚特卡省边境的一个矿区小镇。1859年法律学校毕业后,柴可夫斯基在司法部任书记员。他常常去观赏歌剧、音乐会,尤其喜爱莫扎特的作品。柴可夫斯基越来越无心从事他的法律工作,索性于1863年考入新建的彼德堡音乐学院。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执教。他边教学,边创作 。1893年完成《第六交响曲》,在这部作品中,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构思时,常不免激动难抑涕泪滂沱。在所有作品中,柴可夫斯基最为这部交响曲感到自豪。它以极其细腻的心理刻画手法,深刻而生动地描绘出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中,对自由理想的渴求和痛苦不安的复杂心态,成为世纪末一代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受到全世界听众的衷心热爱

二、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课件13---19) 1.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1)原因: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 (2)特点:在各流派中,流行音乐脱颖而出。流行音乐是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拥有广大听众的通俗音乐 学生思考有哪些成就? 最后老师归纳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围着时钟摇吧》 20世纪60年代,美国《时代在变化》

摇滚乐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猫王”普莱斯利。

英国的披头士乐队(“甲壳虫”摇滚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2、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原因?

趋势: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便捷,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各国间的音乐交流日益增强,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呈现大众化 、多元化的趋势。 原因:①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全球化的趋势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 ③很多音乐家为保持近代西方音乐艺术的精华,以自己的高雅优美和深邃创作音乐作品保持其强大生命力 ④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发达 ⑤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⑥当代音乐具有大众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音乐多元化造就数不胜数的更加通俗的艺术和流派,各民族音乐的发展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课件20—40) 1.条件

(1)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提供技术和物质基础); (2)社会大变化,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和商业利润的驱动(动力)。 2.电影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卢米埃尔兄弟?让学生简单介绍:

作为发明家的爱迪生曾为电影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他对于电影机器、装置的研制,为新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他更大的荣耀,则是为这门新艺术起了一个富有魅力、富有诗意、富有幻觉意识的名字——电影。然而,爱迪生对待电影、这门新艺术的观念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局限 。卢米埃尔兄弟在他们的父亲老卢米埃尔所经营的照相馆中,学会了照相技术,并在后来帮助他们的父亲掌管照相器材厂的同时,研制出了"活动电影机"。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卢米埃尔兄弟,对待电影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与爱迪生全然不同的思维观念。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对于"放映术"的发明、对于电影机器设备的改进,而是更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电影作品中,所存在的根本的时空观念的差别,根本的美学差异上。

3.影视艺术有哪些功能特点?【合作探究】

老师总结:①直观性强,信息量丰富 ,传播资讯(天气预报) ②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 ③快速发展,普及率高,覆盖面广

④雅俗共赏,艺术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有哪些积极影响?【合作探究】老师点拨:

4.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有哪些积极影响?①社会进步的产物②引领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精神追求③娱乐性强、艺术鉴赏性强。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到视觉的冲击和心灵启迪。④对人类影响无处不在。以独特的魅力,丰富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⑤成为生活一部分,改变生活方式,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迅速反映生活,具有艺术欣赏的便利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的素质。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及时跟踪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重大事件;接受空中课堂教育,欣赏影视节目。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难以割舍的重要部分。

消极为:①导致肥胖症、视力障碍、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②电视中来自传统的价值观、暴力渲染和消费主义产生负面影响。 ③电视视听影响人的左脑发展,特别对在读书时所必需的分析性思维过程起了消极的作用,电视会降低读书能力,少数青少年沉溺于电视影响学业。电视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

19世纪以后,世界音乐与影视事业产生并飞速发展,它们的产生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产物,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它们已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书设计】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二、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篇:【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毛泽东的两段话导入。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解释一下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课件1---12)

1、 “双百”方针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在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被当成政治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3)1956年党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会议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的。

首先要明确“双百”方针的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

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使学生明确,“双百”方针的针对性。

3、“双百”方针的影响【合作探究】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第一,在学术领域: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会议,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学生可以通过“历史纵横”了解这次争论产生的过程,老师讲解这一事件的意义:会议打破了几年来我国遗传学派形成的“一家独鸣”的僵硬局面,促进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也是“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为贯彻落实这个方针,突破苏联模式而召开的一次影响巨大、效果很好的会议。“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浓厚了。

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风格,生动地描绘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各方面的创作成就都很突出,硕果累累。话剧、电影、文学作品、文艺期刊等等。建议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多幅照片,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体裁、风格、内容和题材的多样性。

通过几组图片加深学生印象

二、曲折的年代(课件13---28)

1、原因

①.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 ②.国内文革的发生极左思想盛行

2、表现:(老师讲述)

①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阶级斗争; ②一些正确的甚至优秀的作品当作错误的受到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来的人》,艾青的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电影《北国之春》

)

③许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一些学有专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长期歧视和压抑。 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⑤树8个样板戏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如何?老师归纳下: (1)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化领导机构几乎瘫痪,文化部门的领导权被林江反革命集团所把持; (2)报刊大部分停刊,出版业几乎停顿,造成人们精神食粮的匮乏; (3)文艺舞台上百花凋谢,万马齐喑,一片萧条残破景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等污蔑建国17年来文艺战线被修正主义文艺黑线专政,整个全国只有八个“样板戏”一统天下

(4)以致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利亚电影莫明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思考: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国只放映样板戏合适吗?为什么?(不适合,八个样板戏根本满足不了人民多样的文化需要。)为什么江青要全力推广样板戏?(借样板戏满足其文化专制的政治目的。) 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之后,进一步提问: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文革”期间国内电影创作不再是“百花齐放”,而是“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

(1)科学文化领域内受到前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2)在长期的战争年代,党习惯于用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3)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严重偏差,“左”倾思想日益严重。(4)60年代,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致使此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严重挫折。

由此产生的危害,不仅仅在电影事业上,还表现在: 文化大革命中迫害致死的部分学者专家等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 ,1966.5.17 服毒致死 .吴晗: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 1968.10.11 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 范长江:名记者、曾任人民日报社长, 1970.10.23 在河南确山跳井身亡 翦伯赞:历史学家, 1968.12.18 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致死 上官云珠:著名电影演员, 1968.11.22 病中跳楼身亡

三、文艺的春天(课件29---33) 学生阅读课文,解决这一子目的两个问题。

1、春天来临的原因

①“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②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③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

2、春天的表现

①出现了反映“文革”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②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艺创作欣欣向荣

③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合作探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简析这两个高峰产生的主要原因。 老师最后总结:

⑴两个高峰:一个是在“双百”方针提出之后;另一个是在文革结束之后。

⑵主要原因:A、前者:①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需要,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②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紧跟时代、积极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创作了大批文艺作品。B、后者: ①“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②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③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 【本课小结】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双百”方针的执行,直接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正确处理政治与科学、文艺工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是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科学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而健康地发展。 【板书设计】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二、曲折的年代

三、文艺的春天

第五篇: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与书法》优质教案(4页)-文档资料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述汉字起源及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汉字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概括文字的发明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说明文字的演变与书法的关系,认识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认识到其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通过古代书法艺术,体会中国古代艺术的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自信心。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简单,但艺术性强,尤其是学生对于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文字的发展历程以及独立分析书法的特征还有一定的难度,在这方面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难点:分析中国古代书法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汉字构型独特,数量繁富,是一种形、义、音紧密结合的单体文字,记录着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语”。它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它还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篆刻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汉字与书法。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 汉字的起源:

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

汉字,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玛雅人创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经成为死文字,不再使用。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后来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中国文字的发展史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字体及事件呢? 2.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它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图:《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随着商朝的灭亡和商都变成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后世当地居民耕田于此,时有发现,并把它当作“龙骨”卖给药材商店。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荣发现,得知是殷墟遗物。经过多次发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达十多万片。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等(举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图)

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第 1 页 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即大篆。(教材插图:《西周散氏盘铭文》)籀文的特点:笔画匀称,行款整齐,有了较为固定的结构

这两种文字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两种字体。但随着经济交往、人们的交流活动的增加,汉字各自为政而没有统一标准的状况,便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于是,“书同文”的意义便显而易见了。 3.“书同文”: 小篆→隶书

“书同文”为哪国的哪种字体?秦国的小篆,后来是隶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又称籀文,相传是西周周宣王太史籀所创,是一种较为统一的文字,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向全国颁布的官定文字。缘于当时六国的文字过于混乱而决定“书同文”。

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经是相当规范,偏旁有统一的样式,笔画委婉曲折,粗细匀称,字形狭长。 隶书: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据载,隶书是程邈改造的,因程邈当时获罪入狱,而秦时称罪徒为“隶”,所以便将程邈改造后的文字称为隶书。 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汉隶特点:

1,改变了篆书狭长的字体,结构上呈横长竖短,字形变得扁宽。

2,点画由匀称的弧笔变为粗细结合笔姿险峻的直笔。并在用笔上出现“蚕头燕尾”,曲折处由圆转改为方折

3,象形意味大大减少

探究:文字统一的意义何在?

提示: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形成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字的发明不仅成为了一种工具,而且后来还成为了一种艺术。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二目,书艺历程。

二、书艺历程

汉字为什么会成为一种艺术? 1 .汉字发展为艺术的原因

a单体汉字的字型丰富、数量庞大---准备了材料

b知识群体的形成----动力基础(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则为发展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人力准备,这也是书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的动力。) c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提供了条件

特征——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

“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都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定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定“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那样倾斜古怪,才和他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颜鲁公的字就应该是端庄凝重,才和他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勉强。”

-------近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个朝代的书法成就来感受其间的风骨意蕴。

2、书法艺术发展历程 (1).秦汉——自发阶段(实用性为主)

第 2 页 秦汉时期书法艺术处于自发阶段,这个时期秦小篆汉隶的特点(结合地图册中秦《泰山刻石》和汉《石门颂》思考):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承秦隶,但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由于秦时刚统一文字,所以当时文字比较重视实用性。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其发展情况怎样? (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艺术性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替频繁。在对社会危机反省的同时形成一个特立独行士人群体,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条件。

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是“书圣”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地图册中插图),具有飘逸飞扬、虚玄灵动的特点。 颜真卿《祭侄文稿》:是其为怀念在安史之乱中死于叛军之手的侄子所作,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为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苏东坡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书体.行书的字体既不象楷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呆立着,又不象草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在奔跑,而是象云、象水那样慢悠悠地不停地流动着,所以,叫“行书”。行书易写、易认、易于流行,实用性很高。最擅长写行书的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称“书圣”。 (3).隋唐——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名家有张旭、怀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教材插图《张旭草书》和颜真卿《多宝塔碑》:张旭的草书较为张扬个性、意绪狂放,怀素继承了张旭的草法,把草书艺术推向了高峰。颜真卿的楷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柳公权的楷书则是遒劲森严、另创新意。较之颜体,柳体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草书——张旭、怀素狂放不羁

楷书——注重规范法度(欧阳询、颜筋柳骨; 社会走上正轨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成为一种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 草书是隶书快写而简便的结果。“草”是潦草、快捷的意思。到唐朝以后的“狂草”,则更是难以辨认。“狂”就是漫无章法,随心所欲。这种几乎无法辨识的“狂草”实际上不再是一种实用的书写字体了,而只是一种艺术观赏形式罢了。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特点是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但不容易识别. “楷”又称正书,正楷,真书,因其字形方正,笔画平稳,结构均匀,具有较强的书写规范,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创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达到顶峰。按照用笔和结体特点,可分为魏碑和唐楷两大系统

楷书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无论结构,用笔都已达到完善成熟的境界。完全摆脱了隶书的痕迹 魏碑,主要是指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它是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性书体,点画形体造型还留有明显的隶书的痕迹,是一种还不成熟的楷书。 问题:为什么唐代会有这种不拘一格的书法风格?它与什么有密切关系?

(时代风貌)当时的时代风貌: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 (4).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崇文风气浓厚,又因当时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 这个时期的代表有“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地图册中苏轼、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第 3 页 苏轼——豪放逸丽,追求自然 黄庭坚——入古出新,用笔锋利,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黄庭坚(1045--1105) “苏门四学士”之一。以文学著称,尤以书法为世所重。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朗月清风,书韵自高。 ) 米芾——善写行书,笔力爽利而沉着

蔡襄——落笔精丽,使人心醉(蔡襄(1012-1067)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学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

宋徽宗赵佶(1082-1135)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艺术上聪颖。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艺术上他是个天份极高的书画家 ,他的书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瘦劲;;结体笔势取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5).明代——呈现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更强调个性化创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祝枝山、文徵明(教材插图)。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徵明书法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

书法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汉字艺术,不仅表现在书法艺术上,还表现在篆刻艺术上。教材P33的小字进行了介绍,同学们可参看。

中国的印章篆刻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秦汉时以小篆为基础,融合隶书风格。到明代与书法、绘画合为一体。

小结:书法千年,千年书法,独特的方块字,不仅传承了中华文明,也造就了一种艺术门类,同学们在感受其美感的同时,更应体会华夏文明的个性。 汉字的发展演变:

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演变规律:由复杂到简单;

由具体到抽象;

由不规则到规则、稳定 演变主要原因:更加便于书写和交流

第 4 页

上一篇:it信息部月度工作计划下一篇:街道人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