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施意见

2024-05-17

医学院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施意见(精选4篇)

篇1:医学院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施意见

医学院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施意见

早期接触临床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教学改革活动,“全球医学教学最低基本要求”提示医学院校要相应地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尤其要提前为医学生创造接触社区医疗和临床一线的条件。为了使基础阶段的低年级学生能够较早地树立“临床”意识,促进医学前期基础课程教学与后期专业训练相结合。了解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培养医学生对医疗卫生职业的情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单位,以学生家庭所在地就近选择为原则,凭学校推荐证明,自行联系学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的医疗机构,进行实践活动。

二、早期接触临床的时间安排,专科学生在第一学年暑假进行,见习时间为二周,或在第二学年寒假进行,见习时间为一周;本科学生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暑假进行,见习时间为二周。

三、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根据学生专业,选择安排在门诊、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检验科、妇产科、康复医学科等部门进行。

四、要求见习单位对见习学生填表登记,佩戴见习证,入科前进行形象、安全、纪律、人际关系、实习内容及目标等要求进行简单明确的培训。

五、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一是进入相应科室进行定点专科医疗见习,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了解一些疾病的阳性体征、检验报告、器械检查和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了解医护人员关心患者,与病人良好的沟通技巧及医德医风和服务态度;了解医护人员对医学知识的宣教及医际间的协调;了解医疗文书的书写;认真听取老师的分析诊断,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临床学习方法。二是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涉及内容包括专科医疗保健知识、医患关系、改善医患关系的建议等。设计问卷围绕两个目标展开:

1、借问卷调查普及医疗保健或专科就诊知识。

2、通过调查医患双方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同评价,分析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

六、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的程序,1、假期前二周实践活动动员、安排,2、学生凭推荐证明和活动“意见”联系医疗单位并进行见习,3、完成见习后,填写实践活动考核登记表、撰写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实践单位相关科室鉴定,老师签字,实践单位证明盖章。

七、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提供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和实践考核登记表等材料,经审定真实有效的,作为获取课外学分的依据,按《台州学院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办法》,每周计1学分(每一假期最高计2学分)。

台州学院医学院

篇2:医学院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施意见

为期四天的早期临床接触结束了,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护士及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对市一院有了清楚的了解,也对临床有了感性的认识。

公溥仁心济世臻程

第一天的活动安排在南院(松江)进行,主要内容就是参观部分辅助科室和院史介绍。这一天我们没有直接接触病人,只是在检验中心和内镜检查中心观摩,虽然都是辅助科室,但都是医生的左膀右臂,为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提供准确的依据。房间里一台台精密高端的仪器全部采用自动化流水线操作,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错误率。

“公溥仁心,济世臻程”,这是一院的院训,更是一院的使命。在参观之前,内心对这样的院训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也没有受到触动,但是走在一院的门急诊大厅里,看见病患痛苦的表情,家属焦急的等待......才感觉到做到“公溥仁心,济世臻程”会是具有多么大的挑战,但同时又会是多么功德无量。

玉洁冰清忘死舍生

第二天的活动安排在北院(虹口)进行,主要内容就是在心内科参观病房护理。由于心内科的特点,这里的病人一班不会发生紧急情况,但是日常的护理却要求十分精细。什么时间测血糖,什么时间量血压,什么时间吃药都有十分精确的时间。举个例子来说,护士讲解道,对于心衰的病人要测量一天的尿量,这就要求在护理行动不便的病人是护士就要测量每次尿量并计算一整天的总尿量。

虽然没有见到紧急情况时护士参与抢救过程中的紧急与匆忙,但还是对护士充满了敬佩之情。我敬佩护士能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一份女儿、妻子和母亲的重担。

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第三天的活动安排在北院进行,一整天都呆在手术室内。护士为我们介绍了手术室的分区及其相关功能;介绍了不同房间内不同仪器的作用,并就几台手术为我们简单的介绍了护士的工作,之后就是我们观摩医生做手术。今天的手术没有之前心里想的那种紧急的状况,相反医生们都是有条不紊不紧不慢的进行着手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我想这就是手术应该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的保护好患者,防止错误的发生。

命悬一线救死扶伤

最后一天的活动还是在北院进行,主要内容就是在急诊预检和抢救室内观摩学习。急诊科真的是与死神搏斗的战场,在“命悬一线”的紧急时刻,医生们要果断抉择,“救死扶伤”。今天急诊科主任洪江老师说道,急诊科是最考验医生也是最锻炼医生的地方。

篇3: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初步探讨

一、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意义

临床直接承担着患者收治、诊断、治疗等重任, 随着我国居民保健意识的提高, 前往卫生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数量激增, 使得临床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之间的缺口呈现出进一步拉大趋势, 尤其是对于儿科临床而言, 其所收治的患者特殊性更加明显, 工作内容更加繁杂, 医护人员的不足更是进一步削弱了患者享受的医疗服务质量。而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一方面能够激发医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在与患者解除过程中掌握与其沟通交流的技巧, 为今后顺利由医学生向医护人员角色转变提供帮助。另一方面, 由于儿科涉及到的内容后较多, 涵盖了儿童保健、新生儿学、呼吸、心血管、血液、肾脏、神经、内分泌与代谢、免疫感染与消化、急救等内容, 疾病表现更是千差万别[1]。通过早期接触临床, 医学生在面对临床丰富的病例资料后大幅提高临床病例资料库储备内容, 为其更好地进行角色转换提供帮助。

二、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具体措施

(一) 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对于医学教育工作而言, 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成为推动儿科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医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课余时间明显增多, 学校通过利用组织儿科医学生在闲暇时间段前往附近卫生医疗机构相关科室中进行实践探索, 在儿科临床医师诊疗过程中观察医师的一言一行并与自身所学知识相结合, 从实践中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同时增强其对于儿科各种常见病症, 如:腹泻、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肺炎等认知与理解能力, 特别是诊疗工作的小技巧等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进一步增加其知识储备, 了解临床的具体需求并调整自身未来就业方向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

(二) 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

临床医学导论 (Introduction Clinical Medicine, ICM) 是当前国外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一门综合性课程, 旨在促使医学生对于自身所学知识、未来就业岗位、工作职责等内容具有一个初级的认知。国外医学教育工作通过长期摸索实践证实, 开设临床医学导论不仅有助于专科知识的正迁移, 同时可以为医学生未来全面成长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助力。在我国医学院校中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 同时深入到儿科临床一线工作中, 全面了解和掌握儿科医师问诊内容与技巧、体格检查操作步骤、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研判、临床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等内容, 从而锻炼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形成临床思维和习惯并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对接。

(三) 多元化手段教学

步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代, 教学手段更加多样,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全面提高医学生知识储备成为医学教育工作的助力之一。而关于多元化手段教学的具体内容, 本文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之后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 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手术录像演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教师从旁予以辅导及指正, 就手术录像中的重点内容与细节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实现与书本知识的有效互动, 从而加深其思想认知。其次, 邀请具有儿科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专家教授共同交流座谈, 就学生兴趣感浓厚或者是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利用多年的从业经验从临床视角予以解答, 并指出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存在的差异之处, 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

(四) 实习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并非一种特定的考核方法, 而是提供一个客观、有序、有组织的考核框架, 各个医学院校根据自身制定的教学大纲内容向其添加相应的考核内容及考核方法。在医学生基础课程及专业理论知识完成学习后, 通过模拟儿科临床场景来全面了解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及临床应变能力, 具体的测试内容可包括:标准化病人 (Standardized Patients, 简称SP) 、医学模拟人实际操作、新生儿复苏、新生儿气管插管术等, 促使学生掌握院校学习期间存在的不足, 继而激发其早期接触临床的热忱, 积极投入到临床实践工作中[3]。

三、结论

综上所述, 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一方面能够激发医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可大幅提高临床病例资料库储备内容, 为其更好地进行角色转换提供帮助, 无论是对于医学生还是医学院校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实施上, 本文着重提出了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多元化手段教学、实习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四个具有可操作性及可行性的建议, 以为医学生全面成长、满足应用型大学教学工作及临床需求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万德年.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22) :18-20.

[2]张静, 王璐.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升综合素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21 (12) :11-12.

篇4:医学院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施意见

1 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重要性

早期接触临床是目前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仍然是“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桥梁课程、临床课程”这样一种模式,这种教育体系容易导致基础与临床严重脱节。医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几乎没有接触临床的机会,因此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职业无任何感性认识,觉得学医枯燥乏味,甚至萌生转专业的想法和行为。“早期接触临床”旨在还处于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学生,从一开始就通过各种形式接触临床常规工作,进而对医学研究、医疗服务,乃至整个职业生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为日后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奠定基础。这样早期规范化进行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切身体会到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锻炼了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对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必要性也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是早期医学教育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验的累积。

2 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可行性

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两种,即以“预见习”的方式开展相关活动,以及以“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相关交流。

所谓“预见习”[2],早在10年前就已经有部分医学院校展开了这样一种方式的基础理论课程结合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方案,即学生在见习、实习之前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参加由学校医教处组织的临床见习活动。预见习以学生自愿参与为原则,先有各教学医院医教处对学生进行组织动员、岗前培训,统一参观医院,然后将学生分配到各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跟随临床带教教师参与到病房、门诊以及急诊的日常临床医疗工作中,观摩每天的交接班、查房、新收病人、诊疗操作及科室学术活动等,重点是熟悉临床工作的流程、感受临床紧而有序的工作节奏、观察和学习与患者交流的技巧,鼓励学生在“预见习”过程中多听、多看、多想、多问,以一种轻松地、循序渐进地方式使学生对医院、医生和就医过程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感性的认识。

参加“兴趣小组”,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兴趣为主导,以自愿参加为前提,学校教导处与医院各临床科室先进行沟通和联系,请临床医生和学生定期座谈,介绍医院、诊室、医疗、护理等基本情况及医护人员的职能,交流自己行医经验和教训,回答学生感兴趣的各种问题等。以一种轻松、多样、生动的形式,各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通过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解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带领学生现场观摩医疗工作。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心得体会,在实践中不断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兴趣小组的活动,从而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使得兴趣小组的活动更加多元化。

3 如何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早期接触临床相结合

3.1 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现状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在疾病诊疗过程中与病人形成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建立在医患双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医患关系不协调的本质是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的根源是缺乏医患沟通[3]。在我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医疗体制尚不完善,部分病人及家属对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的认知相当匮乏,他们把对医疗体制的不满和对医疗技术不解都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导致医患关系空前紧张,由医患关系紧张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以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长期只注重医学生理论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以致许多医学生对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更谈不上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了。在我们国家,很多医学生从基础教育迈向临床学习之后表现出缺乏与人交流的心理准备,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无所适从,与病人交流中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常常表现出胆怯拘谨、紧张焦虑等状态,同时缺乏交流技巧,使得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感增加,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更加剧了医患沟通的难度。还有一些医学生因缺乏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策略,导致不能准确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理需求,因为沟通不深入、全面常产生非医疗差错性质的医患纠纷。

3.2 医学生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因医患沟通能力的缺乏导致的不良医患关系,不仅影响了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效果,也使得他们内心充满挫败感,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正处于临床见习、实习的医学生来说,养成较高的医患沟通能力不仅得益于整个见习、实习过程,对于问诊、体格检查、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培养都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培养完整的临床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站在医院和带教教师的角度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严重不足、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的不强,也将给医院和带教教师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不利于医疗工作的有序进行[4]。由此可见,加强医学生对当前医患矛盾现状的认识尤为重要,更早地让医学生接受系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重中之重。

3.3 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则是这门学科中最为艺术和具备人文精神的部分。沟通能力的提升首先从沟通机会的增加中获得,早期接触临床加快了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增加了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医患沟通能力的增加也将获益于早期接触临床。通过“预见习”和参加“兴趣小组”的形式,医学生在处于低年级阶段时就已经大大增加了和患者沟通的机会,在观察和学习带教教师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累积自己和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和能力,提高未来见习、实习的学习质量,为成为高素质应用性医学人才迈出最为重要的第一步。

摘要:不管是早期接触临床还是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注重与培养都是我国医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目前的教育模式常常导致基础与临床严重脱节。本文简单概括了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改革目前医学教育模式的具体办法,并且对在早期接触临床过程中加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早期接触临床,医患沟通能力,医学生

参考文献

[1]马金耀,王琳琳,袁园.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6:75-76.

[2]王庭槐,王淑珍,张晓珠,等.“三早教育”在我校医学教育中的实施与成效[J].医学教育探索,2004,3(2):17-18,29.

[3]陆冬良,王福忠,姜志高,等.医疗诚信缺失的调查与剖析[J].中国医院,2004,8(9):38-40.

上一篇:小学校长元旦贺词下一篇:乡纪委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