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熟食品、果品深加工发展

2024-05-02

杂粮熟食品、果品深加工发展(精选4篇)

篇1:杂粮熟食品、果品深加工发展

甘肃西北大磨坊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简介

甘肃西北大磨坊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是当地以小杂粮基地建设、种植、加工、贸易于一体的涉农企业,公司自2009年开始流转土地发展有机苦荞种植,到2014年初已实现土地流转5100余亩。其中2500亩旱山地已通过了有机苦荞种植基地认证;2600亩用来发展有机苹果的种植。

一是通过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杂粮熟食品。作为膳食宝塔的塔基,五谷杂粮是最好的基础食物,也是最便宜的能量来源。在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中,大米和小麦粉的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含量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均不足,吸收率也低,而小杂粮的蛋白质除蛋氨酸不足外,其余的均比较丰富。公司将对现有面粉生产线技术改造,提取小麦胚芽、加工小麦膳食纤维粉、加工小麦全麦粉;并加工全麦面包、荞麦饼干、荞麦面包、莜麦炒面等产品,将填补我县杂粮熟食品缺乏的局面。

二是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基地,发展有机苹果产业。公司所在地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温带季风性气候,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大县,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环境及水资源无污染,土壤无农药残留,且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的积累;土壤质地良好,无污染,适种性广,是绿色食品的理想生产之地,也是苹果最佳优生区。公司已流转土地2600亩,引进国内最好品种“烟富0号”,一期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有机苹果种植基地,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科学化种植,提高产品的品牌率。公司计划在3年之内,果树

种植面积将达到5000亩以上,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吸收到有机农业种植基地就业,帮助农民致富,为公司生产有机农产品提供原料保障。

三是通过有机苹果种植的带动,建设果品保鲜库及果酱深加工生产线。在公司的带动下,以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乡镇苹果产业的发展,形成全县果树种植面积50万亩的种植规模。鲜果部分外销后,很大一部分需要就地贮藏,有相当一部分落果及部分外形不合格果品需就地加工。当地没有加工企业,果品贮藏条件滞后,无法实现果品的有效增值。公司将建设5万吨气调保鲜库,气调保鲜库保鲜效果好,减少贮藏损失,保鲜期长,贮藏后产品的货架期长,对贮藏的水果无任何污染,储藏苹果有相当大的增值空间。并建设年产2万吨果酱加工生产线一条,将落果和次果充分利用起来用来加工果酱,减少落果处理不及时腐烂霉变和次果滞销的弊端,增加附加值。我们致力将甘肃西北大磨坊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打造成集科研、种植、加工、贸易、仓储、信息、科技咨询与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型农产业集团;架起内联千家万户、外接省内省外、国际国内大市场的苹果产业桥梁。

四是通过品牌战略,扩大公司和产品的知名度,加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甘肃省著名商标“西北磨坊”、甘肃名牌产品“荞梓育”苦荞茶为契机。通过品牌战略,申请中国驰名商标,在国外注册商标。并由会宁县特色农产品协会牵头,注册“会宁荞麦”原产地证明商标和“会宁荞麦”地理标志。申请注册“会宁苹果”证明商标,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会宁苹果自有品牌;同时申请注册“会宁苹果”地理保护性标志;并进行国内、国际绿色苹果和有机苹果认证,严格按照绿色

标准和有机标准组织生产,增加苹果的国际竞争能力。

篇2:杂粮熟食品、果品深加工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省果业的快速发展,以浓缩苹果汁为主的我省果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带动我省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实现果业增效、果农增收的优势产业。为了掌握我省果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我省果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我们对全省果品加工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果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我省浓缩苹果汁产业发展迅猛,是全国最大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出口基地,于2007年完成了规模扩张,现已进入产能稳定期,年加工能力、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除浓缩苹果汁外,果酒、苹果脆片等果品加工产品发展势头较好,成为果品加工业的新亮点。

(一)建成了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浓缩苹果汁加工出口基地,成为苹果产业发展的“稳定器”

作为全球最大的苹果集中产区,我省果品加工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际果汁市场对苹果浓缩汁需求旺盛的有利时机,在提高陕西果汁知名度、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浓缩苹果汁加工业,浓缩苹果汁加工能力、年生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浓缩苹果汁加工出口 基地。目前,全省共有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13家,39个加工厂,其中省内建设加工厂21个,省内企业在外省建设加工厂18个,果汁加工能力约为2197吨/小时,其中省内加工能力达到1037吨/小时,省外加工能力达到1160吨/小时。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共6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家,全国排名前两位的我省恒通和海升两家果汁企业的果汁出口量占到全省的70%,产品主要供应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卡夫等国际知名饮料企业。2015年陕西浓缩苹果汁生产量为29.3万吨,约占全国苹果浓缩汁产量的57.12%,消耗鲜果200多万吨;浓缩苹果汁出口18.79万吨,货值14.06亿元,分别占全国出口量和货值的39.98%和40.22%,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全球名副其实的“苹果汁之都”。全球每5杯果汁中,就有1杯来自陕西。浓缩苹果汁产业的快速发展,消化了苹果生产中的等外果,给鲜苹果销售定了一个保底价,使果农种植苹果无后顾之忧,对整个苹果产业来说起到了一个“托底”的作用,是我省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成为整个苹果产业发展的“稳定器”。

(二)其他深加工企业不断发展,成为全省果品加工业的“新引擎”

1.果干、脆片等脱水产品发展势头良好。果干、脆片是以新鲜果品为原料,采用脱水工艺制成的高档休闲食品,由于保存了新鲜果品纯天然的色泽、营养和风味,又具有低脂肪、低热量和高纤维素的特点,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喜爱。2007年,路易公司与 智利索孚特公司合资兴办路孚特公司,主要从事脱水苹果干的生产和销售,每年消化苹果15000多吨,生产脱水苹果干1600吨。蒲城天子果业公司等企业也相继投资建厂。目前,脱水苹果、猕猴桃干、红枣干等生产企业达到20多家,果干、脆片等脱水产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果酒、果醋等深加工产品逐步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保健意识逐步增强,果酒、果醋以其独特的风味、营养和保健价值,逐渐被消费者所青睐。据统计,全国果酒年消费量以15%的速度递增,发展潜力逐渐凸显。我省果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酒、果醋产业,充分发挥果品的营养保健功能,提高果品的附加值。目前,我省已建成20多家果酒、果醋和酒庄企业,如临潼的石榴酒、杨凌的桑葚酒、洛川和旬邑等的苹果酒、宝鸡的柿子酒、周至的猕猴桃酒、临渭和泾阳的葡萄酒及分布各地区的多家酒庄也在生产葡萄酒等,成为我省果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3.速冻果品发展潜力巨大,成为我省果品出口新的利润增长点。速冻工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食品工业之一,我国速冻果品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国际、国内消费需求较大,市场销售旺盛,生产效益较好,速冻果品行业发展很快。随着美国和加拿大水果生产成本的上升,国内速冻水果出口的价格优势日趋明显,为我国速冻果蔬生产及市场拓展提供机会。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全球速冻果品的消费量将占全部食品的60%,市场前景 极为广阔。目前,我省速冻果品企业仅10余家,其中专业生产速冻果品的企业仅宝鸡东来食品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4.果渣综合利用进入多元化阶段。果渣作为果汁加工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功效成分,从水果加工副产物中分离、提取、浓缩这些功能性成分,制成胶囊或添加到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产品中,无废弃生态开发已成为国际果品加工业新的潮流和趋势。我省海升、恒通等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浓缩苹果汁综合加工利用,先后研制生产苹果多酚、香精、膳食纤维、高蛋白饲料、果胶等多元化产品,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而且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企业效益。

(三)果品加工业成为果农增收的“续航器”

果品加工业是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全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衔接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关键产业,也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随着我省果业面积的扩大和果品产量的增加,果品销售压力不断增大,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不仅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产后附加值,增强出口创汇能力,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果业经济健康发展,对实现果业增效、果农增收,从根本上缓解“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我省果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果品加工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目前我省水果面 积产量大,鲜果销售压力与日俱增,急需加大果品加工业以增加鲜果消耗量,缓解鲜果销售压力,因此,必须正视果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加速发展果品加工业。

(一)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

全省建成各类果品加工企业22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27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发展严重滞后。由于小规模加工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技术更新和新产品开发,加上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机械化程度低、精深加工能力弱以及缺乏高水平监测手段,容易受小作坊影响,一些有很好发展前景的加工产品,由于企业实力弱,不能尽快投入生产,降低了企业效益。

(二)加工产品单一,生产周期短,设备闲置

我省果品加工业主要以浓缩苹果汁为主导,果酒、果酱、果干、果醋、果茶等深加工产品种类少,且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企业生产能力小,市场占有率低。受果品供应的周期性影响,多数果品加工企业产品单一,生产周期较短,生产线有半年时间处于停产状态,且生产过程中企业普遍不能满负荷生产,导致产能闲置,设备利用率降低,增加了企业费用,缩小了利润空间。

(三)苹果浓缩汁市场低迷,企业运营艰难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自2007年以来国际浓缩果汁价格一路下滑,甚至跌破成本价,我省企业面临严重亏损,果汁企业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加之,果汁加工企业数量较多,没有形成合力,为了争夺原料,竞相抬价,导致盲目竞争,且企业加工用原料通过中间商再从分散的农户中收购,多了一次利益分享者,且大多为等外果,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直接影响浓缩果汁的质量及市场竞争力。同时,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强,浓缩苹果汁企业面临着设备改造、内部资源整合等一系列难题,尤其是由燃煤改造成天然气项目投资大,时间长,给果汁企业来说更说雪上加霜。国际市场的不景气,原料成本竞价提高,环保煤改气的要求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四)收购资金短缺,贷款不能及时到位

我省果品加工业起步较晚,资金积累不够,多数企业建厂初期已花光所有积蓄,后期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果品加工行业具有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多为季产年销,资金的回收期长,而生产季节收购时间集中,资金需求量大,短时间内要筹集大量的收购资金,因此多数果品加工企业都存在收购资金紧张的困难。其次,我省果品加工企业多为民营企业,规模小,产值低,贷款难度较大,一些有潜力的果品加工企业,尽管产品销路已经打开,但由于缺少收购资金,企业不能正常开机生产。另外,银行贷款有一定的程序及要求,多数果品加工企业不符合贷款条件,无财产抵押,即使贷到款的企业由于银行工作程序也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企业的收购时限,因此,贷款难、贷款不能及时到位已成为制约我省果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科技研发能力不足,深加工产品亮点少

我省果品加工企业以初加工为主,主要是作为辅料用,缺少精深加工产品。产品科技含量低,易于被效仿。加工产品中普遍存在着粗加工产品多而高附加值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而高档产品少、老产品多而新产品少等问题,尤其是特色资源的加工程度低。

(六)果品加工产业链尚未形成,产品综合利用率低 我省浓缩苹果汁加工企业多,但果品综合利用加工企业少,除个别企业在尝试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制取苹果香精、果渣饲料等产品外,多数企业只是单纯地生产浓缩苹果汁,没有对苹果加工过程中果渣进行综合利用和加工,导致资源浪费。目前,国内多家机构开展苹果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试验研究工作,除果渣饲料形成规模以外,果胶、多酚、膳食纤维等产品的提取开发尚处于实验室研究和中试研究阶段。陕西师范大学开展了苹果渣果胶提取、酸性条件下多酚的提取方法、果渣饲料生产技术研究等,并建成了集苹果浓缩汁生产、香气成分回收、果胶及多酚提取的中试生产线。

三、对策与建议

按照“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合理布局、打造品牌”的总体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果品加工业发展重点和模式,科学构建果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体系,迅速提高我省果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努力提高果品加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推 进我省果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

(一)加大金融支持,壮大果品加工龙头企业

1、加强财政支持。一是设立果品加工业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有特色、发展潜力好的果品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建设原料基地,建立研发机构,推进技术改造升级。二是扩大基金规模,加大对果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科技研发等方面予以支持;三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果品加工企业研发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拓宽深加工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扩大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鼓励有实力果品加工企业发展境外销售,提高我省果业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浓缩苹果汁的出口退税率为15%,建议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

2、改善融资环境。一是支持企业通过重组、兼并,做大做强,或借壳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在资本市场募集企业发展资金,充分利用股票市场,优先推动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商业模式新的果品加工企业上市融资。二是各类金融机构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专项支持果品加工业,提高果品加工龙头企业贷款在涉农资金贷款中的比例。三是放宽贷款抵押手续,降低贷款门槛。对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实行固定资产抵押或多渠道抵押政策,对市场前景好的果品加工企业逐步降低贷款门槛。四是健全贷款担保制度。政府出资设立贷款担保基金,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解决果品加工企业正常运转贷款抵押难的问题,协同银行和金融主管部门制定适合果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保证果品加工企业跨季生产。

3、扶优汰劣,重点扶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扶优汰劣,对上规模、产品质量优、市场潜力大的骨干企业重点扶持,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以现代企业标准与国际接轨。建立种、加、产、供、销一条龙和科技支撑一体化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果品加工产业化组织;推广并完善“公司+ 基地+ 农户”、“行业协会+ 公司+ 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组织模式,推广使用契约制、合作制、会员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实现产业化经营。

(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设备利用率

1、增加产品种类,延长生产周期。我省果品的主要品种是鲜食果,果品加工业原料多为等外果。从世界果品消费和发展上来讲,鲜食与加工应有一定的适宜配比,应该鲜食加工兼顾,两个市场互补发展。目前发达国家果品加工品种所占比例为70%~80%,而我国仅为10%~30%。这种种植结构的不合理造成果品加工企业的原料果质量不保证以及种植农户卖果难的局面。另外,我省鲜食品种自身结构也不合理,早、中、晚熟比例搭配不当,品种单

一、老化,过于集中于晚熟品种,造成采收期过于集中,且品种多为糖分较高品种,不适合欧洲市场对高酸果汁的需求。因此,应加大加工品种的种植比例,因地制宜引进开发含酸量高的榨汁品种或适宜其它加工的专用品种,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 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并通过不同成熟期品种配套,延长原料供应周期。同时,加强果品优势区域的规划,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推行专业化生产,提高设备利用率。果品加工企业根据生产特点,在保证企业正常加工运行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其他互补新产品,或与其他企业进行联合,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设备、厂房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发展多元化生产,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近年来,国际浓缩果汁价格下滑,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但全球浓缩苹果汁的整体需求没有改变,以波兰为主的欧盟浓缩苹果汁生产供应的竞争格局依然存在。为此,我省浓缩苹果汁加工企业必须拓宽思路,在维持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浓缩苹果汁国际竞争力,同时发展多元化产品,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建立果汁加工原料基地,采取流转、入股的办法,与合作社、果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果农生产加工果的积极性,解决企业原料供应和果品质量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型升级,帮助果汁企业开发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提高果汁综合利用效率,延伸果汁加工产业链,降低果汁行业风险。

(四)实施科技创新,增强科技研发能力

1、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利用国家、部省级的各类果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创新战略联盟、质检中心等平台,加强果品 加工技术研究,成套设备创制,成果推广力度,促进科技创新,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加工制品,加快高新技术的成果转化。

2、强化企业与科研院所地合作。建立科研院所、大学及企业多单位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作的项目管理机制和科技攻关新模式,突出企业的创新地位,加强信息沟通,共同促进果品加工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

(五)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延长果品加工产业链

1、大力发展果品深加工业。一是培养加工型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产地加工。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催生培养一批发展基础好、带动能力强、与当地果农利益联结紧密的加工型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果品就地就近加工转化,提高附加值。二是加大各类水果资源加工比例和产品种类,将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积极转向果酒、果醋、果品脆片、果粉、果酱、果胶等的开发,使我国果品加工产业向多元化迈进。

2、立足传统工艺,发展新的休闲食品。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传统加工品的需求量逐渐减少,而新的休闲食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大力发展低糖果脯、苹果脆片、果干等休闲食品,并利用传统加工品作为辅料,生产高档系列食品,如饼干、果饼、果馅、糕点等,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进一步加强功能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挖掘果品的营养保健功能,通过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研制和开发满足不同年龄段 和不同体质人群的功能性营养保健食品。

篇3:小杂粮深加工食品营销模式探讨

1 小杂粮加工企业营销现状

目前,我国的小杂粮加工依然处于加工的初级阶段,处于产业加工链条的下游,仍以原粮组织外销为主。由于小杂粮深加工技术开发工作起步较晚,产业化程度不高,企业营销面临一系列问题。

1.1 产业链短,市场影响力弱

从总体发展上看,小杂粮加工企业处于分散经营,小杂粮产品种植、加工、物流、销售尚未形成一体,科技协同效应尚未形成,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的延伸。虽然加工小杂粮的企业数量较多,但真正形成规模的很少,产品知名度非常低。在小杂粮的生产加工企业中,采用先进、优化、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不多,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低。一些深加工项目生产盲目性大,缺乏有效的引导,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影响了可持续发展[1]。

1.2 营销方式落后,效益不高

多数小杂粮加工企业采用的营销方法主要是线下营销,即借助于中间商,经过层层流通,实现产品从生产企业向消费者的转移。线上营销主要是利用电商平台或自营网站开展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业对企业)、B2C(Business to Consume,企业对消费者)交易,虽对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开拓市场有一定作用,但受制于平台、理念、模式,交易量和成交金额都很有限。很多小杂粮加工企业对终端消费市场研究不深入,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小。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差、手段少,产品销售格局存在局限性。很多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发展阶段,经营管理思路缺乏创新,缺乏科学、现代化的管理体系,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需要。

1.3 营销渠道较长,流通成本上升

小杂粮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一般要经历5~6 个流通环节,上述流通环节中存在大量的中间商。他们控制着供需信息,在渠道中拥有主导优势。小杂粮深加工食品要进入超市、百货商场等零售终端,需要缴纳较高的驻店费、条码费以及销售返利。另外,产品流通环节多,仓储运输成本必然加大,产品在储运中的损耗也随之增加,再加上中间环节层层加价,整体流通成本不断攀升。最终中间商获利较丰,而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都没有得到好处[2]。

1.4 资金链可能脱节,营销局面无法打开

国内经销商往往利用信用关系,通过先上架、后结算的方式进行商品交易,这对于扩大经销商的规模,增加零售终端的数量非常有好处,生产企业也能够获得较好的销售业绩。但是这种做法也有其局限性,对于资金不充足的中小企业来说,使用这种方法存在极大的资金风险。一旦现金流中断,企业就会陷入经营窘境。很多小杂粮加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造成营销预算较少,如果融资困难,因没有资金支持而无法打开营销局面,更不用说创出名牌产品。

2 小杂粮深加工食品营销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小杂粮深加工企业的营销创新提供了可能,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营销局面的突破,需要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2.1 精准营销

随着数字营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大数据时代的决策行为日益偏向数据和分析,而非经验和直觉。它在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经营理念和新的数据分析挖掘手段的同时,也为传统营销模式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大数据时代下的消费者需求、行为可以预见,甚至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及移动终端使用行为可以从 “找对消费者”进而“找到消费者”,实现适时、适地、按需推荐产品,进行销售引导,提高交易达成率。同时,根据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购买方式、购买时间间隔等,给出实时消费建议,进而在消费者和生产企业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产销链接,真正实现精准营销。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为小杂粮加工企业实现精准营销提供了基础。首先,手机作为上网终端迅速崛起使得消费者触网成本显著降低,借助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实现了对用户需求和行为的精准判断。其次,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等积极拓展农产品交易市场,使小杂粮加工企业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成为可能。

2.2 供应链的整合

再造供应链是小杂粮加工企业适应“互联网+”,完善企业经营业态的一个重要环节。供应链的建立分为线上和线下2 个部分。企业在线下要挑选合适的合作企业,对于涉及产品生产的供应商等通过多种方式,密切合作、紧密联系,降低采购成本。在线上,企业对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进行区分后,只留下核心业务自己经营。对于非核心业务,在线上将业务流程和服务外包给专门的合作企业,进行区域和全球的资源整合。互联网条件下,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变得更快,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合作者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无缝连接,通过对供应商的培训整合他们的能力,以达到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快速反应[3]。

2.3 营销渠道的整合

营销渠道不仅仅实现商品流转,也是企业其他市场营销功能产生与传递的渠道。比如,分销商在整个销售过程中对品牌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品牌形象、顾客服务都会受到分销商的重大影响。实现市场营销功能在营销渠道内的整合,提高营销效率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小杂粮加工企业实现营销渠道的整合,就是以分改进营销渠道的功能结构为基础,将市场营销的各项活动集中在营销渠道这个平台上开展和进行。整合渠道营销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首先是分销功能,即承担商品流通的功能;其次是营销传播功能,即企业、小杂粮深加工食品和品牌信息向广大消费者群体传播;信息采集功能,即使营销渠道成为收集顾客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信息以及消费结构变动信息的可行渠道;服务功能,目的是赢得顾客满意;形象展现功能,既使营销渠道成为展示小杂粮深加工食品的场所,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品牌的形象。

3 小杂粮深加工食品营销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小杂粮深加工企业要实现发展,适应新时期的市场需求,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探索,构建新型营销模式。

3.1 中央厨房模式

随着国内健康饮食需求的日益旺盛和食品技术的不断完善,“中央厨房”这种营销模式在今后将是食品行业发展的方向。“中央厨房”这种营销模式中“中央厨房+连锁门店”的有麦当劳、魏家凉皮等,其主要特征是由餐饮企业建立具有独立场所及设备,完成食品成品或半成品的加工和制作,将其配送给餐饮服务单位。另外,就是集团配餐公司,即“团膳企业+终端客户”模式,例如学生餐、列车配餐、航空配餐等。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中央厨房模式已经不局限于连锁的餐饮企业,这个产生于快餐的概念,正在被众多的食品加工企业采用,其经营模式为“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随着进一步发展,中央厨房的经营模式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延伸,日益成为食品加工企业直接对接消费者的一个新型业态,其经营模式包括“食品加工企业+连锁专卖店”“食品加工企业+社区网点”“食品加工企业+便利店”等。

宏观环境的变化,使高端食品销售步履维艰,大众化食品日益成为企业争夺的市场领域。必须积极采取措施转型升级以应对市场的变化,而发展中央厨房是小杂粮深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运营模式。 新的营销模式核心是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直营店和加盟店,实现商品专卖和餐饮服务业态并举;产业末端的销售加速资金流转,带动产业链前端的产品研发和生产。

3.2 O2O模式

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对线下)这种模式是将传统的商业销售与互联网结合,将产品订单这一过程通过互联网完成。这种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特征是线上订购、线下消费。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下单,在线下实体店进行消费购物,能够避免普通网购中消费者遇到的以次充好、图片与实物不符合等问题,打消顾客线上消费的顾虑,将在线支付变成线下体验后再付款。同时,O2O相较于实体店下单,具有方便、快捷、选择范围较大的优势。因此,消费者可以在网上的众多商家提供的商品里面挑选最合适的商品,亲自体验购物过程,不仅放心有保障,而且也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过程。该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推广效应明显,消费行为可跟踪,利于挖掘营销机会[4]。

小杂粮加工企业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建立海量网站入口,将网络上的一批小杂粮消费者吸引到公司官网,进而引流到当地的小杂粮深加工食品体验馆。线下体验馆承担产品展示、体验以及部分的售后服务功能。这样线下服务就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可以在线上挑选商品和筛选服务,交易可以在线结算,很快实现规模效益。

3.3 全渠道模式

全渠道模式就是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购买的需求,采取实体渠道、电子商务渠道和移动电子商务渠道整合的方式进行销售,提供给顾客无差别的购买体验。一般来说将小杂粮的销售渠道主要有3种:一是实体营销渠道。主要有异业联盟、实体自营店、电子货架、实体加盟店。二是移动媒体渠道。主要包括驻移动商务平台如微淘店、微信小店等,微商城,自建官方手机客户端。三是网络渠道。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天猫、QQ商城等;自建官方B2C商城。全渠道具有三大标准:全程、全面、全线。所谓全程是指一个消费者从接触一个品牌到最后购买的过程中,会有5 个关键环节:搜寻、比较、下单、体验、分享,企业必须在这些关键节点保持与消费者的全程、零距离接触。

篇4:杂粮熟食品、果品深加工发展

一、榆林市小杂粮资源现状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 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 土地广阔, 地形多样, 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榆林市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小杂粮的生长, 全市12个县 (区) 均有小杂粮种植,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小杂粮在榆林农作物布局中的不可替代性。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 培育出了大量的优良品种, 如横山大明绿豆、小油绿豆、大明贡绿豆、靖边荞麦、绥德麻豇豆、绥德桃花红菜豆、小日月糜子、黑谷子、连枷条黑豆、绿黑豆 (双青豆) 等。这些地方品种品质优良、特色鲜明, 畅销市场, 享有盛誉。目前榆林市小杂粮栽培种类达16种之多, 栽培品种130多个, 现保存有3000多份种质资源, 常年种植面积达320万亩, 占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7%以上, 2013年小杂粮总产量超过72万吨, 规模优势有利于产业化开发。

二、榆林市发展小杂粮深加工产业的优势

(一) 独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优势

小杂粮不仅是榆林市的特色产业, 也是特色食品。心灵手巧的榆林人利用简单的五谷杂粮食物原料, 创造出众多美味佳肴, 形成了自己独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小米是粗粮中的上品, 与“钱钱”一块做成米饭 (粥) , 是农家的主食。“钱钱”是黄豆用水泡醒后, 用捣钱钱锤捣成豆片, 圆而金黄, 形似铜钱, 叫“钱钱”。“渐如凝脂香且远”是形容小米熬出的性状。软黄米做好放在油中炸得焦黄, 泛着香气, 咬着酥脆绵软, 是榆林人逢年过节必备的食品。荞麦本是粗粮, 可用荞麦糁子摊出薄如蝉翼的煎饼。榆林南部的清涧县以特产煎饼而著称, 具有“坚、软、凉、酸、香、素”的特点, 麻纸一样薄厚的百八十张煎饼加一碗蘸汤就是一家人的一顿好饭。“荞麦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 榆林定靖人的这种美食, 是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真实写照。榆林市有着著名的沙漠旅游风景和塞外美景, 来到榆林市的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美妙的景色, 感受到独特的塞上民族风情, 更可以到处品尝独具特色的小杂粮美食。消费者吃的不仅是美食, 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如果小杂粮深加工结合旅游开发, 大力发展小杂粮餐饮连锁经营, 既宣传了榆林市, 又发展了榆林市小杂粮饮食文化。

(二) 生态无公害优势

榆林市长城沿线风沙区和丘陵沟壑区是一个区域性很强的特色农业区, 土层深厚, 土质疏松易耕, 光照充足, 热量丰富, 昼夜温差大, 雨热同季, 非常适宜小杂粮的生长发育。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 有利于促进小杂粮根系发育和新陈代谢, 提高光合作用, 增强着色, 也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小杂粮生长区域远离城市和工业区, 空气和土壤几乎没有受到污染, 是生产小杂粮的一片净土, 是天然绿色食品基地。榆林生产的小杂粮色泽艳丽、粒大饱满、品质优良, 产品富含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 在绿色食品品种开发上具有天然优势。榆林小杂粮种植区域相对集中, 耕作方式传统, 种植结构合理, 产量大, 产品天然、健康、无公害, 成为全国著名的小杂粮生产区和理想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

(三) 有口皆碑的品牌优势

榆林市曾被认定为世界红花荞麦优势产区和产业化示范先进区。权威机构认定中国榆林大明绿豆、荞麦、谷子、糜子等12类作物48个品种为名优小杂粮品种;认定中国榆林为绿豆、荞麦、谷子、糜子等12类小杂粮作物优势产区;多个小杂粮系列产品在国际博览会上被评选为金奖。靖边小米、靖边苦荞、定边马铃薯、定边荞麦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榆林小杂粮由于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产品供不应求, 成为我国小杂粮主要出口地区之一。榆林大明绿豆、榆林荞麦、陕北红小豆等品种深受中外客商的青睐, 一直是国内外市场上的名牌产品。

(四) 初具规模的产业化优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 人们更加注重营养的多样化、合理化, 对绿色食品、黑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无污染、纯天然、高营养的小杂粮作为药食同源的新型食品资源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小杂粮作物的耕种成本低, 是大麦、高粱等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成本的30%~40%, 但价格却是大宗粮食价格的1~2倍。近年来, 榆林市在认真审视全市农业生产现状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将小杂粮作为农业特色产业来抓, 不断加大对杂粮产业的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 前景广阔的小杂粮又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截止目前, 全市共有小杂粮加工销售企业313家, 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 省级龙头企业57家, 市级龙头企业253家。全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已经起步, 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的理念, 已越来越被政府各级领导和企业界人士所接受。

三、榆林市小杂粮深加工现状

(一) 小杂粮深加工利用现状

小杂粮富含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 对收获的小杂粮进行清理、净化、分类、晒干、剥皮、沤软或大批包装以提供初级市场, 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变化小的加工过程可称为初加工;对原材料或半成品通过一定科技手段进行工艺处理, 使小杂粮原料的理化特性发生较大变化, 营养成分分割更细, 并按需要进行重新搭配, 使之成为人们可以直接使用的具有高附加值产品, 这种多层次的加工过程称为深加工。通过深加工可以充分利用小杂粮资源, 产生附加价值, 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增加企业收入。榆林市目前有一批正致力于小杂粮深加工产品开发的加工企业与科研机构, 产业带动能力较强。如:绥德健康多多农产品深加工实业有限公司, 投资5000万建成的农产深加工研发生产基地, 研发出五粮谷肉豆浆、杂粮面粉、土豆锅巴等食品, 获得国际展览会金奖, 被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定为陕西中小企业陕北杂粮研发基地。榆林市山立农贸有限公司生产陕北小杂粮、杂粮营养粥、杂粮面条、杂粮面粉等系列产品, 年加工各类小杂粮1200多吨。

总体上看, 榆林市与小杂粮品种配套的加工技术和加工工艺研究有了显著进步, 一批专业小杂粮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为小杂粮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创新速度不断加快, 面向市场的小杂粮食品层出不穷, 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企业收益也在稳定增长。

(二) 小杂粮深加工存在的问题

1. 小杂粮产品加工档次低, 深加工不足, 结构单一。

杂粮种植环节中优质品种、高科技含量品种、名牌产品较少, 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小杂粮加工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落后, 95%以上多数只经过简单加工就把产品投入市场, 仍以原粮组织外销为主。小杂粮加工企业科技投入较少, 产品科技含量低, 深加工、精加工项目少, 产品附加值低, 低档次食品较多, 保质期短, 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份额难以提高。

2. 小杂粮加工企业效率低下, 营销模式需要创新。

榆林市小杂粮加工企业为数不少, 但真正形成规模、创出品牌、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能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为数不多。小杂粮加工企业对终端消费市场研究不深入,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企业竞争激烈, 利润空间小。小杂粮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差、手段少, 产品销售格局存在局限性。企业流动资金不足, 营销预算较少, 而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 因没有资金支持而无法打开营销局面, 更不用说创出名牌产品。企业经营管理思路缺乏创新, 很多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发展阶段, 缺乏科学、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需要。在现阶段, 要大力发展榆林市小杂粮深加工产业, 营销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

3. 产业链短, 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从总体发展看, 榆林市小杂粮深加工技术开发工作起步较晚, 大多数企业处于分散经营, 品牌杂、知名度小、市场影响力弱。生产企业设备简陋, 缺少新技术支撑。小杂粮产品种植、加工、物流、销售尚未形成一体, 科技协同效应尚未形成, 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延伸。一些深加工企业生产盲目性大, 缺乏有效的引导, 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由于产业集群规模较小, 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从而不能产生名牌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 导致小杂粮深加工产业整体效益不高, 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4. 研发工作滞后, 加工设备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 小杂粮食品的市场并没有真正培育, 人们对小杂粮的价值缺乏必要的认识, 因此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主要在原粮的稳产、高产方面。小杂粮深加工产业在榆林市长期以来被认为属于小产业被忽略不计, 自生自灭。对小杂粮深加工的科研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研究和技术指导力量薄弱, 致力于小杂粮深加工研究的科研部门面临科研经费匮乏的窘境, 科研队伍薄弱且不稳定。榆林市小杂粮加工企业技术水平低, 设备落后, 专业的科研人员几乎没有, 缺乏高质量的产品试制装置和高水平的检测手段, 只能进行少量的简单试验, 更提升不到产业化开发的层次和水平。缺乏创新的深加工技术, 使得小杂粮系列食品开发的技术瓶颈尚未突破, 产品形式单一, 生产规模低, 榆林小杂粮的经济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榆林市小杂粮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 依靠科技提高小杂粮食品的品质和加工技术

着眼于小杂粮产业的长远发展, 应在小杂粮精深加工的研究开发上下功夫。积极依靠科技进步, 推广新品种, 研究新工艺, 发明新技术, 开发新产品, 延长产业链。大力改进加工工艺, 应用新型分离技术及对现有分离工艺进行改良, 将食品原料及其分离的组分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 提高小杂粮食品特性和营养特性。加大产后开发力度, 在小杂粮的精加工、深加工和包装上下功夫, 将优质的小杂粮品种转变成高营养、方便快捷的优质食品, 实现小杂粮产后加工增值, 进一步提高小杂粮的经济效益。坚持以质求存, 推广国际食品安全管理HCPP体系认证, 走品牌战略之路, 增强小杂粮深加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 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

以优势企业为核心, 以资产为纽带, 以技术为依托, 以品牌为支撑, 通过联营、兼并、租赁、转让、实行股份制等方式, 大力发展产、加、销一条龙, 科、工、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作, 加强科学化管理, 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实现规模经营, 提高经济效益。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科研与企业联手、种植与加工并举, 延伸小杂粮产业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建设高效的信息网络系统, 采用现代电子商务平台, 及时有效地发布商品信息, 扩大小杂粮深加工食品宣传力度和品牌知名度。实施“低成本扩张, 大市场经营”的战略, 以“小 (生产) ”搏“大 (市场) ”, 以“大 (市场) ”带“高 (向高附加值、高科技转移) ”。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增实力、内引外联添活力、规范管理强内力, 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 加快小杂粮深加工产业化步伐。

(三) 创新营销模式

树立现代营销理念, 认真做好小杂粮深加工食品的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 准确把握产品定位, 科学确定营销组合策略, 合理采用现代营销手段, 坚持质量第一、诚信取胜的原则, 大打“有机”、“绿色”、“营养”牌, 不断提高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创新工作思路, 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完善国内销售网络建设, 不断提高市场份额, 实现以销售促生产, 生产促基地的良性循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知名会展, 寻求与外贸企业“联姻”, 逐步形成稳定的外贸出口渠道。建立以品牌为支撑的现代经营模式。树立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 积极探索连锁销售、专营销售、委托代理销售等模式。以品牌为支撑, 加大品牌的宣传保护力度, 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对品牌推广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实现以品牌促销售, 以销售强品牌的战略目标。

(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和完善小杂粮种植体系、科研体系、生产体系、中介服务体系, 推进小杂粮加工企业集群化、生产标准化和深加工产业化进程。利用现代科技, 挖掘传统优势, 加大品种研发力度, 完善小杂粮品种标准体系和品质检验检测体系。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小杂粮深加工研发及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合作, 做好示范效应强、经济效益好的小杂粮深加工项目的生产、推介, 加速产业化进程。探索推进小杂粮深加工产业平台建设, 全依托产业园区的发展, 加快产业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设, 积极为小杂粮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壮大搭建平台。全面进行小杂粮产业整合建设, 即资源优势整合、种植基地整合、生产基地整合、产品品项整合、包装策划整合、品牌推广整合。加快扶持一批特色小杂粮深加工龙头企业, 以产业示范推进产业聚集, 全面提高小杂粮深加工产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峰等.我国杂粮加工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3, 34 (3) :4-6.

[2]刘小兰.榆林市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 2012, (03) :134, 141.

[3]王斌等.榆林市下杂粮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榆林科技, 2013, (04) :7-15.

上一篇:食品经营许可证查询下一篇:抗消化性溃疡药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