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

2024-05-01

生产技术(共8篇)

篇1:生产技术

小麦生产技术管理技术

一、精细整地

一是深松耕翻。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和保肥供肥能力。连续多年旋耕的麦田,在15厘米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对小麦生长不利,应按照旋耕3年,耕翻或深松1年的循环方式耕作,破除犁底层。

二是耙耱镇压。耙耱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塌实耕层,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机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种麦时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耱镇压以后再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冬季出现黄苗死苗情况。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

二、选用良种

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所选种子应具备以下特性。

一是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丰产性好,抗寒能力强的半冬性品种。以免出现冬前和春季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

二是选用在高肥水条件下,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水、抗倒伏、成熟期适中的大穗或多穗型半冬性小麦品种。

三是选用抗早衰、抗干热风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四是选用抗(耐)病性好的品种和种子休眠期长耐穗发芽的品种。

五是选用经过试验、示范,适应本县生产条件的品种;更换新品种,要防止选用不经过试验、示范的品种。

三、种子与土壤处理

一是种子处理。针对我县小麦纹枯病、地下害虫、全蚀病的发生情况,应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进行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药剂拌种配方:(1)防治全蚀病。用12.5%全蚀净悬浮剂2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堆闷2-3小时,晾干后播种。(2)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用2.5%适乐时悬浮剂20毫升+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搅拌均匀,堆闷2-3小时后,晾干播种。

二是土壤处理。针对我县目前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蔓延趋势,必需认真做好播前土壤处理。(1)对全蚀病点片发生地块。在播种前每亩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6斤,加细土40-60斤,充分掺匀,于整地前均匀撒入田间进行土壤处理;(2)对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300毫升,兑水2-3斤,拌细土20-30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翻入土中。

四、适期适量 足墒播种

一是适期播种。实践证明,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半冬性品种为14-16℃,弱春性品种为12-14℃。一般要求培育冬前壮苗,半冬性品种要保证从播种到越冬0℃以上的有效积温达550-650℃为宜。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我县小麦适宜播期:半冬性品种为10月8日一1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23日。在适播期范围内,注意先播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后播生育期短的品种;先播发苗慢的瘦地,后播发苗快的高肥水麦田;先播土壤粘重的麦田,后播砂壤土质麦田。

二是适量播种。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一般适时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2万。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6℃以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三是足墒播种。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足墒可促种子发芽快、发芽齐;分蘖早、分蘖多;发根早、发根多,根系发达。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秋作物成熟后,及早收获腾茬,耙耱保墒;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绝对含水量砂土18~20%,壤土20~22%,粘土22~24%。若播种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应浇底墒水(提前造墒),并注意保好口墒,确保适期足墒播种。在适播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

五、科学浇水

一是适时浇好冬水。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以及播后没有镇压、土壤暄松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冬灌一般在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进行,我县应在12月20日前后,封冻前完成,浇后及时划锄松土。对于晚播弱苗和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一般不进行冬灌。

二是浇好孕穗水,预防晚霜冻害。二月底三月初,若遇田间土壤干旱,要及时浇好孕穗水,既可以促进小麦穗分化,多粒多穗,成大穗;又可以增加土壤热容量,预防减轻冻害发生。尤其是对于冬前、早春未镇压土壤暄松和墒情较差的麦田,一定要及早浇好孕穗水。春季晚霜冻害多发生在3月底至4月上中旬,茎叶部分无异常表现,受害部位多为穗部器官,形成“哑巴穗”,或出现白穗,抽出的穗只有穗轴,小穗全部发白枯死;出现半截穗,抽出的穗仅有部分结实,穗粒数大大减少。一旦发生冻害,应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促其尽快恢复生长。

三是适时浇好灌浆水。在小麦抽穗期或灌浆初期遇旱及时浇水,之后一般不再浇水,尤其不能浇麦黄水。

六、病虫草害防治

化学除草。防治野燕麦、节节麦、看麦娘、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每亩用6.9%骠马乳油60-70毫升,对水30-4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防治播娘蒿、荠菜、猪殃殃、婆婆纳等阔叶杂草,每亩可用75%苯磺隆(阔叶净、巨星)干悬浮剂1-1.8克,或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克,或20%使它隆乳油50-60毫升,加水30-40公斤进行均匀喷雾。防治时间宜选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杂草二叶一心至三叶 时进行。返青期是麦田杂草防治的有效补充时期,对冬前未能及时除草、而杂草又重的麦田,此期应在日平均气温10以上时,及时进行化除。

篇2:生产技术

一、编制或修订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工艺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对操作规程、工艺技术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

二、在制定长远发展规划、编制单位技术措施计划和进行技术改造时,应确保安全和改善劳动条件的措施项目上,不得以任何理由减安全技术设备项目和挪用安全技术措施经费。

三、负责组织工艺技术方面的安全检查,及时改进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四、负责本系统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安全装备。

篇3:谷子生产技术

一、整地与施肥

1. 合理轮作。

谷子宜轮作,忌连作,群众中有“谷要好,茬要倒”的提法,这都说明了谷子轮作倒茬的重要性。

2. 整地。

谷子多属于北方旱作,春季风多雨少,土壤干旱,并且谷子种子小,芽鞘短,出土力弱。因此,必须对种植地块深耕细整,做到地平土碎。只有这样,在墒情允许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全苗。

3. 施肥。

在旱作条件下,追肥受降雨条件影响,有时难以实行,因此施足基肥对谷子高产尤为必要。在追肥季节如条件允许,追肥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谷子高产丰收。

二、品种选择

针对建平县十年九旱积温较低的情况,种植谷子应选择生育期较短、耐瘠薄、耐旱品种。

三、合理密植

谷子的密度,因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种植早晚而定。一般肥水条件较差时,宜稀;反之,应密些。本地区适宜的密度为每667平方米3万株左右。

四、播种

一般谷子土层5~10厘米地温上升到12~15℃时可作为适宜播期。建平县的适宜播期在5月下旬。一般都采用沟垄种植法。播深为5厘米左右为宜。

五、田间管理技术

1. 苗期管理技术。

谷子比一般春播农作物播期晚,同时籽粒小,播种浅,而春季又干旱多风,播种层常水分不足,播后镇压是促进种子早发芽、早扎根、出苗整齐的重要措施,一般要镇压2次。谷子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选留均匀一致、无病残的壮苗。结合间苗、定苗的同时,进行中耕3次,起到促根、培土、并消除杂草的作用。

2. 中后期管理技术。

谷子从拔节到抽穗为拔节孕穗期,是营养与生殖生长并进、决定谷子穗大小及穗粒数的关键时期,需水需肥最多最迫切;谷子从抽穗开花到成熟为抽穗成熟期,以抽穗、开花、授粉、灌浆为重点,是建成籽粒、提高结实率和争取穗粒重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谷子中后期应加强水肥管理,科学施肥,合理排灌水,争取植株健壮,穗大粒饱,防止早衰,并配合必要的中耕措施,消除杂草和病虫害,使谷子获得高产稳产。

六、收获

篇4:荠菜生产技术

关键词:荠菜;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S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13-1

荠菜原产我国,且自古就有采食的习惯。荠菜以叶丛供食用,可炒食、做馅或煮汤,为广大群众所喜食。荠菜还含有草酸、苹果酸、丙酮酸,以及黄酮甙、胆碱、乙酰胆碱等多种生物碱,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1 营养及药用价值

荠菜气味清香,食之鲜美,营养丰富。每100g鲜菜中,含水分85.1g,蛋白质5.3g,碳水化合物6.0g,粗纤维1.4g,胡萝卜素3.3mg,维生素C55mg,钙420mg,磷37mg,铁6.3mg。

荠菜的叶、根、花均可药用,性平、味甘,能和脾利水、止血明目。据《本草纲目》载:荠菜的茎叶主治“利肝和中。利五脏。归鼻,除肾经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食温中。止咳上气。主咳逆下气,去头面见。通肺豁痰,利膈开胃”。荠菜可治风毒肿及麻痹,补损瘀血,腰痛背冷,又治心痛,通利五脏。止鼻出血,温中散热豁疾利窍,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风冷气痛,口噤唇紧,消散癰肿瘀血。又据《中医大辞典》记载,荠菜能“和脾利水、止血明目、治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自赤疼痛等”。

2 特征特性

荠菜为1年生草本植物,属十字花科。荠菜主根较发达,须根生长较弱,不适于移栽。营养生长期内,茎短缩,叶着生在短缩茎上。叶丛塌地,绿色或浅绿色,叶被茸毛,羽状深裂或全裂。荠菜通过阶段发育后抽生花薹和花序。花小,花冠白色,4枚花瓣排列成十型。雄蕊6枚,花丝4长2短。雌蕊位于花的中央,子房2室。果实为短角果,较扁平,呈倒心脏形,内含多粒种子。种子小,卵圆形,金黄色,种子成熟后有较长的休眠期。种子子粒重0.1-0.2g,寿命3-5年。

荠菜属耐寒性蔬菜,在冷凉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良好。种子发芽适温为20-25℃,营养生长适温12-20℃,气温低于10℃,生长慢,气温在22℃以上,生长也慢,且品质较差。荠菜的耐寒力强,-5℃的低温条件下,植株不受损害,萌动的种子或幼苗,在2-5℃的低温条件下,经10-20天可通过春化阶段,在12h的光照和适温条件下抽签、开花、结籽。荠菜对土壤肥力和水分有较高的要求,宜种植在肥沃、疏松、保水、保肥强的土壤上,荠菜的叶片肥嫩,产量高,品质好。因此,要获得荠菜丰产,在其生长期间,要注意供给充足的水分和较多的氮肥。

3 品种

当前生产上栽培的荠菜,有板叶荠菜和花叶荠菜等品种。

3.1 板叶荠菜

板叶荠菜又名大叶荠菜。叶片大而肥厚,塌地生长,成株有叶18片左右。叶淡绿色,叶缘羽状缺刻,叶面稍带茸毛;感受低温后叶色转深。板叶荠菜抗寒性及耐热性均较强,生长较快,早熟,生长期40d左右。由于板叶荠菜叶片宽大,外观较好,受市场欢迎;但冬性较弱,春季栽培抽薹开花较早,供应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3.2 花叶荠菜

花叶荠菜又名小叶荠菜或碎片荠菜。叶片窄,短小,塌地生长,成株有叶20片左右。叶绿色,叶缘羽状深裂,叶面茸毛较多;感受低温后,叶色加深并带有紫色。花叶荠菜抗寒性中等,而耐热性及冬性较强,春季栽培抽薹迟;叶片柔嫩,纤维少,香味较浓。

4 栽培技术

4.1 选地和整地

荠菜的适应性很强,除成片种植外,也可利用田埂、风障后闲畦和地头地边种植。如成片种植,秋播最好选用番茄、黄瓜为前茬的土地,春播以大蒜苗作前茬为宜,应避免连作。

4.2 播种

荠菜可秋播也可春播,秋播从7月下旬至10月上旬均可进行,以8月播种为最好;春播从2-4月下旬播种为好。秋播荠菜每亩用种量1.0-2.5kg,播期越早,用种量越大。春播荠菜每亩用种量0.75kg。荠菜的种子极细小,播种时应将种子与3倍的细土拌和均匀,然后撒播。播后用脚踏实畦面,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

4.3 田间管理

4.3.1 施肥 每亩施厩肥1500-2000kg、碳铵20kg和磷肥10-15kg作基肥。幼苗有2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施稀薄的腐熟人粪尿1500kg或硫酸铵10-15kg;采收前7-10天进行第二次追肥,用肥量同第一次追肥。秋播荠菜可采收3-5次,春播荠菜可采收1-2次,每采收一次,追肥1次,肥料的浓度可适当加大。

4.3.2 浇水 出苗前后要小水勤浇,利于出苗。一般用喷壶喷洒,以后操持土壤湿润即可。

4.3.3 除草 杂草发生时,可结合采收等田间作业人工铲除或拔除。

4.3.4 病虫害防治 荠菜的主要病害是霜霉病,在秋天连阴雨天气易大面积发生,发病时可叶面喷洒。荠菜的主要虫害是蚜虫,为害非常严重。防治蚜虫要根据各地的蚜虫虫情预报,及时用40%乐果15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喷洒防治。

4.4 采收

早秋播种的荠菜,在具真叶10-13片时就可采收,即9月上旬开始供应市场。从播种到采收约30-35d,以后陆续收获4-5次,第二年3月下旬采收结束。每亩每次采收为500kg左右,亩产总计达2500-3000kg。迟播的秋荠菜,随着气温降低,生长缓慢,从播种到采收的时间长些,10月上旬播种的荠菜,45-60d后才能采收,以后可继续采收2次,亩产总计1500-2000kg左右。采收时要求精细,用锋利的小锹或钩刀挑挖,先拣大的挖收。留下中、小苗继续生长,同时,还要注意使留下的荠菜分布均匀,先采密的地方,后采稀的地方。

4.5 留种

篇5:酱油生产技术

1.酿造酱油按发酵工艺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类。

2.酿造酱油是以大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为原料,经________ 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3.配制酱油是以__________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4.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比例不得少于______;配制酱油中不得添加味精废液,胱氨酸废液和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

5.再制酱油是酱油经过_____ ______等工艺制成的其他形式的酱油,如酱油粉,酱油膏等。这是为了满足酱油的贮存,运输,以及适于边疆,山区,勘探等野外生活的需要。

6.按酱油滋味,色泽分类可分为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三类。7.酱油不仅仅是色,香,味俱佳的调味品,而且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_____。8.___________也叫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是以含有食用植物蛋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为原料,经盐酸水解,碱中和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9.酱油酿造的原料包括: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10.酱油酿造原料选择的依据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11.小麦、麸皮、面粉、碎米、玉米、薯干等,主要提供__________,同时提供酱油中1/4氮素,特别是____含量高,是酱油鲜味的主要来源。

12.酱油中食盐的作用是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3.水是酿造酱油的原料,一般生产一吨酱油需用水___吨。凡是符合卫生标准能供饮用的水如________、________、清洁的江水河水湖水等均可使用。14.酱油酿造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阶段是________,主要微生物是霉菌;第二个阶段是________,主要微生物是酵母菌和乳酸菌。

15.用于酱油酿造的霉菌应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不生产_________;有较高的产蛋白酶和_________;生长快、培养条件粗放、抗杂菌能力强;不产生______。16.__________是生产酱油的主发酵菌。

17.酿造酱油的主要酶系:__________、淀粉酶、___________、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

18.蛋白酶分为3类:_____________(最适pH3.0 _______(最适pH7.0)

___________(最适pH9.0-10.0)

19.酱油曲霉分生孢子表面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酶活性___。20.___________含有较高的酸性蛋白酶。

21.鲁氏酵母——____________,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生成酱油的风味物质,随糖浓度降低和pH降低开始自溶。

22.适当的________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__________还可以和醇类结合生成酯;降低酱醅的pH值,有利于酵母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杂菌的生长;和酵母菌共同作用产生糠醛,赋予酱油特别的风味。

23.毛霉、_______、根酶、______、枯草芽孢杆菌、________等,这些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降低成曲的酶活,影响原料的利用率,产生异味,使酱油浑浊。24.细菌污染——酱油中卫生指标规定,细菌数≤_____________。

25.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分解_______、__________。26.__________和天冬氨酸使酱油呈鲜味。27.甘氨酸、________-、色氨酸使酱油呈甜味。28.酪氨酸使酱油呈_________味。

29.酱油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多。30.适量的有机酸生成,对酱油___、_____均有重要作用。乳酸具鲜、香味;琥珀酸适量较爽口;丁酸具特殊香气。

31.种曲制备的目的:___________,为制大曲提供优良的种子。

32.原料要求:蛋白质原料占少量,____________,必要时加入适当的饴糖,以满足曲霉生长时所需要的大量糖分。

33.种曲培养过程:孢子发芽期——___________——菌丝蔓延期——孢子生长期——孢子成熟期。

34.厚层通风制曲工艺流程 _____→ 熟料→冷却→接种→入池培养→第一次翻曲→第二次翻曲→(铲曲)→成曲

35.翻曲的目的 ___________;供给米曲霉旺盛繁殖所需的氧气。

36.制曲时间长短应根据所应用的菌种、________工艺以及_________工艺而定。日本的米曲霉或酱油曲霉菌株采用低温长时间发酵,其制曲时间一般为__________h。

37.据报导低温长时间制曲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都有好处,而这些酶活力的高低又对酱油质量有直接影响。

38.感官特性外观:菌丝丰满,_______,密生黄绿色孢子,无杂色、夹心。——香气:具有曲香气,无霉臭及其它异味。手感:曲料蓬松柔软,_______,不粗糙。

39.酱醪——成曲拌入大量____,成为浓稠的半流动状态的混合物。40.酱醅——成曲拌入________盐水,使其成不流动的状态。

41.固态低盐发酵操作要点①注意食盐水的浓度:浓度要求_________。②控制制醅用盐水的温度。一般温度在_______-℃之间,使拌曲后酱醅开始的发酵温度达到42-44℃之间。③拌水量必须恰当:在制曲总重量的____%左右。④上部加盐水量较下部稍多(有挥发)。

42.用食盐将醅层和空气隔绝,从而既防止空气中杂菌的侵入,又避免氧化层的大量产生,对酱醅表层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3.由于盖面盐不可避免的溶化,又使表层相当深度的酱醅含盐量偏高,从而影响到酶的作用和全氮利用率的提高。可用__________代替。

44.浸提液温度提高到___________℃,以保证浸泡温度能够达到65℃左右。

45.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和季节,成品酱油表面往往会产生白色的斑点,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形成白色的皮膜,继而加厚,变皱,颜色也又嫩逐渐变成黄褐色,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

46.酱油应具有酱香及酯_______,无不良气味。

47.200多种化学物质共同作用产生,主要的______多种。48.醇、醛、酯、酚、有机酸、缩醛和_________等多种成分。49.醇类包括:甲、乙、丙、_______醇,异戊醇,苯甲醇等。50.有机酸类包括:醋酸、_________、琥珀酸、葡萄糖酸等。51.所有风味物质均来自原料、发酵产物及________过程。

52.酱油的味觉是咸而鲜,稍带甜味,具有醇和的酸味,不苦,其成分中包括呈咸、_______-、甜、_______、______的物质,作为调味料以鲜味最主要。53.鲜味来源于——肽类、___________-、核苷酸; 54.咸味来源于——来自所含的食盐,_________-、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等咸味柔和;

55.酱油的浓稠度,俗称酱油的体态。由无盐的可溶性固形物组成(主要有可溶性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糖类物质)。是酱油的__________指标之一,优质酱油的无盐可溶性固形物应大于______。

56.酱油中的氮素成分有_____来自小麦蛋白质,小麦蛋白质中又以谷氨酸为最多,是酱油鲜味的主要来源。

57.葡萄糖又是曲霉,酵母菌生长所需的______。

58.曲霉菌繁殖时需要大量糖分,而豆粕含淀粉较少,因此原料配比上________,必要时加入饴糖,以满足曲霉菌的需要。

59.米曲霉菌落生长很快,初为白色,渐变黄色。分生孢子成熟后,成黄绿色。分生孢子头为放射形、_________。

60.米曲霉有较强的蛋白质分解能力及糖化能力,能利用___________、_______、有机酸、醇类、淀粉等多种碳源。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些氮源,好氧。最适生长温度约在35℃左右。pH值为6.0左右。

食醋的生产技术 1.按加工方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酿造醋的产量最大,是用粮食等淀粉质为原料,经_________制曲、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酿制而成。

3.主要成分除__________(3%~5%)外,还含有各种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醇和酯等营养成分及风味成分,具有独特的色、香、味.4.食醋工艺特点是:将食醋生产全过程明显划为液化、______、酒精发酵、__________四个生化阶段,并分别使用了纯种培养的曲霉菌、酵母菌、醋酸菌作为各阶段的发酵剂。

5.食醋的主要原料有:薯类 如甘薯、___等;粮谷类 如玉米、大米等;粮食加工下脚料 如碎米、_______、谷糠等;果蔬类 如黑醋栗、葡萄、胡萝卜等;野生植物 如橡子、菊芋等;其他 如酸果酒、酸啤酒、糖蜜等。

6.传统酿醋是利用自然界中的_______、发酵,因此涉及的微生物种类繁多。7.新法制醋均采用人工选育的纯培养菌株进行制曲、_______和_______,因而发酵周期短、原料利用率高。8.适合于酿醋的淀粉液化、糖化的微生物主要是_______。9._________是醋酸发酵的主要菌种

10.醋酸菌具有氧化酒精生成醋酸的能力,其形态为长杆状或短杆状细胞,单独、成对或排列成链状。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幼龄菌阴性,老龄菌不稳定,好氧,喜欢在含糖和酵母膏的培养基上生长。其生长最适温度为__________℃,最适pH值为3.5~6.5。

11.醋厂选用的醋酸菌的标准为:氧化酒精__________、耐酸性强、不再分解醋酸制品、风味良好的菌种。

12.奥尔兰醋杆菌:法国奥尔兰地区用葡萄酒生产醋的主要菌种。生长最适温度为________℃。该菌能产生少量的酯,产酸能力较弱,但耐酸能力较强。13.许氏醋杆菌 :国外有名的速酿醋菌种,制醋工业较重要的菌种之一。在液体中生长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固体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8~30℃,最高生长温度37℃。该菌产酸高达11.5%。对醋酸没有氧化作用。

14.恶臭醋杆菌:我国酿醋常用菌株之一。该菌在液面处形成菌膜,并沿容器壁上升,菌膜下液体不浑浊。一般能产酸___%,有的菌株副产2%的葡萄糖酸,并能把醋酸进一步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15.食醋按醋酸发酵方式分为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三类。16.熏醋和老陈醋颜色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可称为_______醋。

17.如果食醋没有添加焦糖色或不经过熏醅处理,颜色为浅棕黄色,称_____醋。18.用酒精为原料生产的氧化醋或用冰醋酸兑制的醋酸呈无色透明状态,称为_醋。

19.食醋酿造需要经过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以及后熟与陈酿等过程。在每个过程中都是由各类微生物所产生的__引起一系列生物化学作用。

20.用淀粉质原料酿造食醋,首先要将淀粉水解为糖,水解过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是_________________。21.酒精在醋酸菌的作用下被氧化成_____。

22.食醋的色素来源于__________和发酵过程以及陈酿过程形成的色素。如用红曲作糖化剂,红曲能赋予食醋红色。

23.酿制过程中色素形成的主要途径是食醋中的糖类与氨基酸经过_____________反应生成类黑素,陈酿时间越长,作用温度越高,空气越充足,色泽变得越深。

24.食醋的香气主要来源于各种_________与________通过酯化反应形成的酯类。酯类中以乙酸乙酯为主,由于酯化反应速度较为缓慢,所以酿制周期长的老陈醋,酯类形成较多,香气也浓郁。

25.醋酸是食醋酸味的_________。另外有一些不挥发酸,如琥珀酸、苹果酸、柠檬酸、葡萄糖酸等,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它们和醋酸及其他挥发酸共同形成食醋的酸味。

26.食醋的甜味是________形成的。食醋中糖分的来源是没有被酵母利用的糖分残留在食醋中。

27.食醋中的氨基酸赋予食醋一定鲜味。氨基酸中以__________、赖氨酸、丙氨酸、_________和缬氨酸配含量高。将食醋加热,由于酵母菌体的自溶,也增加了食醋的鲜味。

28.食醋生产采用的糖化剂有两大类型:一类是采用__________方法培养固体糖化曲,有大曲、小曲、麸曲、红曲、麦曲等;另一类是采用_______方法培养的液体曲。

29.大曲主要是对______的利用,对成曲之后霉菌的死活没有多大关系,但也保留少量活的细菌和酵母。

30.大曲中的微生物以霉菌占绝大多数,______与细菌比较少。

31.霉菌中以毛霉、根霉、念珠霉为主,______比较少。差不多所有的大曲都含梨头霉,其次是念珠霉,而酵母占末位。自然发酵的大曲中,有用的根霉、毛霉、曲霉占绝对优势。

32.大曲生产工艺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酵母。小曲中的霉菌一般包括________、毛霉、黄曲霉、______等。

34.小曲生产工艺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酿造醋:以__________、糖、酒为原料,经醋酸发酵酿制而成。36.食醋按原料分:粮食醋、_______、薯干醋、糖醋、酒醋。37.食醋按酿造用曲分:麸曲醋、______、小曲醋。

38.食醋按发酵工艺分:_______、液态发酵醋、固稀发酵醋。

39.醋有很好的__________-作用,能有效预防肠道疾病、流行性感冒和呼吸疾病。40.凡含有最终能被________利用的淀粉质、糖及酒精等的物质,原则上都可作为酿醋原料。

41.食醋颜色的来源主要有以下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方面: 42.食醋的香气主要来源于食醋酿造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_____、醛类、酚类等物质。还有添加的芝麻、茴香、桂皮、陈皮等香辛料。

43.食醋是一种酸性调味品,主味是________。醋酸是挥发性酸,酸味强,尖酸突出,有刺激性气味。

44.食醋的体态是由______含量决定的。固形物包括有机酸、脂类、糖分、氨基酸、蛋白质、糊精、色素、盐类等。用淀粉质原料酿制的醋因固形物含量高,所以体态好。

45.糖化剂的类型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6.把淀粉转化为发酵性糖所用的催化剂称_______ 47.固态发酵法制醋的生产类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三类 48.山西老陈醋以高梁为主要原料,经磨碎蒸熟后,加入大量大曲作糖化________,采用低温糖化及酒精发酵。酒醪拌入大量谷糠、麸皮进行固态醋酸发酵。

49.大曲是固体发酵制醋传统工艺的主要__________。

篇6:生产技术管理

一、技术开发

广义的技术开发是指将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狭义的技术开发是指生产技术的改造、创新、运用的一系列活动。生产技术改造是在不改变原生产技术原理和结构的前提下,按先进技术标准,对生产技术的局部性革新或改进;生产技术创新是按新科学技术原理创造的新技术;生产技术运用是对先进生产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以实现技术开发的成果。

1、技术开发对象与开发目的

技术开发对象主要包括:能源与原材料、设备与工具、生产工艺、工作环境与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能源与原材料开发以达到节约成本、降低消耗、代替紧缺能源与材料为主要目的;设备与工具和生产工艺开发以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安全系数及降低能源、材料耗费,节约生产成本为主要目的;工作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技术开发以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安全保障及防止职业病为主要目的。

2、技术开发途径

技术开发途径主要包括:自行开发、成果引进、联合开发三种。自行开发是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由企业投资经费,组织研发人才开展的研发活动;成果引进是通过移植、嫁接、插条形式引进技术成果来达到提高企业生产技术目的活动。移植是指引进全套的成熟技术。嫁接是指外部新技术同企业技术的混合运用。插条是指在外部技术基础上的继续升级;联合开发是企业同外部单位就共同利益,以协作或插条形式进行的新技术开发活动。

3、技术开发方式

技术开发方式主要包括:延伸开发、综合开发。延伸开发是针对单项技术的功能、效率、密度等先进性进行的升级开发;综合开发是通过联合多项技术实现的技术开发,分为组合开发、兼容开发。组合开发是通过各项技术有机搭配,构成新组合式技术体系而加以运用的开发方式;兼容开发是多种技术综合创造新技术成果的开发方式。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技术需要来选择技术开发途径和方式,即要考虑开发成本(研制成本、运用成本等),又要考虑开发价值(经济效益、长远性、实用性等)。

二、新产品研发

新产品研发是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性能、品质、款式、功能、色调、包装、材质或口味等方面进行的改进和创新。进行新产品开发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优势,获得较大的利润空间,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1、新产品研发方式

同技术开发一样,新产品研发方式主要包括:自行研发、成果引进、联合研发三种。自行研发是由企业组建研发队伍,配备研发设备,进行的产品改进和创新。自行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在研发过程中需要采取保密措施,独创性的产品研发成果还应向国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成果引进是指购买科研单位或外单位的新产品成果。引进的成果应严格审核国家相关机构出具的检测、评审报告,通常应邀请行业专家评估引进成果的商业价值。同时还有必要对成果单位的资格进行审查,并签订好成果转让手续,明确好双方的转让或合作关系;联合研发是利用互补资源,企业同外单位共同进行的新产品研制。联合研发应注意划分双方责权,界定好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尤其要善于协调研发过程中的合作关系。

2、新产品研发类型

新产品研发类型主要包括:创新型研发、改进型研发。创新型研发是全新产品的研发。要求企业拥有专业性强的研发人才,且具备较强的成果推广实力;改进型研发是针对企业产品进行的局部改造,涉及产品:功能、颜色、形状、材料、规格、品质等方方面面。可以通过模仿进行产品改进,但要强调的是模仿是相对的,其目的是为了借鉴和学习,而不是照办照套,并要避免产生知识产权纠纷。

3、新产品研发程序

新产品研发程序主要包括:研发设想、研发立项、研发筹备、产品研制、产品试验与鉴定五个阶段。

研发设想是根据市场技术环境进行的产品创意和构思。研发设想的依据是市场研究。市场研究是针对公司涉入的行业,通过收集市场信息,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及市场未来发展趋势,为研发设想寻找灵感的过程。收集市场信息的方法包括:问卷、问答、资料查询、实地考察等,最有效的方法是实地考察,通过多看、多摸、多问、多想、多比较来加深对市场的认识,具体方式包括:拜访经销商、巡视专业卖场、询问消费者,还可以到专业卖场观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组织人员到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去考察,以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并可直接购买一些具有时代感或独特风格的产品作为样品,通过研究其特点、构造和功能等,为研发设想提供指导和思路。

研发立项是根据研发设想制定研发方案,并对研发方案进行论证、申报、审批的过程。研发方案论证的侧重点包括:市场需求、公司战略、公司资源、赢利空间、产品技术特点、生命周期、国家产业政策等。针对市场需求主要分析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标准及市场将形成的竞争状况;针对公司战略主要评价研发项目是否符合公司战略要求,不符合公司战略的产品,公司要嘛放弃,要嘛重新调整战略;针对公司资源主要是评价公司资金、人才、设备、技术等基础条件。企业研发或推广能力外的产品,再有市场,也不能立项,否则就会失去控制,增加投资风险;针对赢利空间主要是预算研发成本,并评估研发项目的经济价值;针对产品技术特点主要评价公司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是否能满足研发产品的技术要求;针对产品周期主要是评价产品的生命力,预测产品的市场前景;针对国家产业政策主要是了解国家的相关文件规定,避免研发的项目同国家的政策产生冲突,尤其是要强调产品的环保性能与对人体健康保障的安全系数,凡是同国家政策有冲突的研发项目必须放弃。通过初步论证,符合公司研发条件的项目,就可由研发部门拟定“产品研发立项报告”,呈总经理或董事会审批。产品研发立项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分析、研发构思、研发项目选择、研发产品技术参数和技术特点、研发预算、市场需求分析、经济效益评估、投资风险预测等。

研发筹备是指研发前期的工作准备。主要内容包括:成立研发小组、招聘研发人才、职责分工、筹集研发资金、规划研发场地、购置研发仪器和设备、拟定研发计划等。

产品研制是指根据技术要求,按研发计划组织开展的整个研发活动。大致包括:基础阶段研发、核心技术研发、研发组合三个阶段。基础阶段研发主要指针对配件、外壳、架构等产品基础部件进行的研制过程;核心技术研发主要指针对产品核心技术部位进行的研制过程。这个环节是研发的重点,技术原理复杂且参数标准要求较高的产品,应聘请专家参与、指导或者委托科研单位替代研发;研发组合是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参数,将研制的产品部件进行组装,实现产品综合功能的过程。在研发过程中,研发人员、研发单位之间应加强沟通、交流及研讨论证,并应作好研发记录,建立好研发档案。

产品试验与鉴定是对新产品性能、质量等技术参数和经济指标进行的测试和评价。国家有特殊规定的研发项目,还需要报相关检测单位进行技术检测和鉴定,并需申领成果鉴定书。通常,新产品研制成功,企业应小批量的生产,通过局部市场的推广来论证产品的功能及经济效益,以利于及时弥补新产品的不足,同时为产品的全面推广提供参考数据。为了鼓励科技创新,国家科委专门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符合科技创新条件的科研项目,企业可以按规定程序申请资金支持。

三、日常技术管理

日常技术管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的应用和维护,主要通过:技术标准化管理、技术档案管理、环境管理三个方面来实现。

技术标准是产品设计、研制、应用环节所遵守的统一指标和要求,是在生产和科研过程中总结形成,经主管机关批准,并以特定形式加以公布的各类标准。技术标准化管理是指制定、发布和贯彻实施技术标准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分为:工业标准化、企业标准化。工业标准化是指为统一产品规格、质量、性能,由国家主管单位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规范;企业标准化包括企业作业标准化和产品技术标准化。作业标准化是生产操作的相关规范性要求和标准。产品技术标准化是对企业产品性能、规格及检验方法作出的相关规定。推行技术标准化可以使社会实现协作化生产,增强社会组织间生产的互换性、通用性,促进社会组织生产的专业化,降低耗费,同时有利于对技术实现统一的监督和管理。企业标准化管理要求:设立专门的技术管理组织;按国家标准建立企业技术标准和制度;加强员工技术标准培训;定期技术指导、检查、考评;实现科研、运用环节的技术标准管理两结合。

技术档案包括产品设计资料、工艺规程及原始记录等技术文件,是企业开展技术活动的依据和历史资料。技术档案管理要求:设立专门的档案室或柜,委派责任人分类建档;技术档案的借阅、销毁应界定权限,并作好记录;定期对技术资料进行整理和核查;遗失的技术资料应及时弥补等。

篇7:生产技术方案

5.2..1产品质量标准符合现行国家标准。5.2.2生产技术方案的选择

本项目以国标先进技术设备为起点,该厂建成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整体水平达到国际水平,在工艺设计中采用先进、成熟、自动化程度高的国产设备,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5.2.3主要设备的选择

主要生产设备造型原材为:采用技术先进、适应性强、运行安全、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能耗低的设备。

5.2.4总平面布置的原则

根据生产、防火、卫生、安全、环保等要求,结合地形地质,气象与自然条件,合理地布置厂区建筑物,运输线路及绿化设施。工艺上重视生产工艺流程的合理布置及食品卫生要求,运输道路通畅,人、货运输分流,建筑物的布置按其功能做到分区明确,造型协调,给水设施接近水源。以适应于现代化声场的连续化、内部化、自动化的要求。

55.2.5车间概述

主厂房采用联合市布置方式,其中宝库奥:堆货间、成品库等各个生产工段及配电、生活、办公等辅助用房部分,车间厂35米、宽26米,屋面下标高:生产部分屋面板下皮标高4.6米,生活、办公用房屋面板下皮标高3.3米,主厂房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屋面为钢结构、外墙采用彩钢板。

5.2.6特殊技术要求

本地区地震基本设计烈度,按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规定需按6度预防。

5.2.7编制原则

篇8:生产技术

1 无菌技术发展简介

1865年, Lister发现受伤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 而碳酸能够降低感染的可能性。外科医生穿着便服进行手术, 手术室有一张木质的很难清洗的平台作为手术台, 手术室内的空气也是没有经过过滤的。外科手术手套从19世纪开始使用, 同时期还出现手术用长袍和口罩。手术室被设计成密封的, 可清洗的。19世纪40年代, 医院开始使用空调和过滤空气。在19世纪60年代早期, 向下气流产生的封闭效应使得髋部的手术感染率从10%下降到1%, 由此带动了该技术的发展。

从工业角度看, 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 隔离技术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并应用于原子弹研究的Manhattan计划和在新墨西哥州Sandia实验室进行的生化武器开发。封闭操作器将操作者与核物质分隔开。高效空气过滤器 (HEPA) 和快速传递口 (RTP) 用来防止核物质的泄漏。HEPA能过滤掉99.97%的0.3μm大小的粒子。这项技术和室内的可清洗设计技术 (倒圆角和不渗透材料) 在二战后公开, 并运用于工业。1961年, 单向的或者说层流洁净室的概念发展起来并且被工业快速运用。

随着HEPA过滤器在单向流洁净室的应用, 1961年一部由美国空军颁布的有关洁净室设计的标准 (T.O.0025-203) 产生了。紧接着, 1963年被认为是ISO 14644-1基础的联邦标准209颁布了。0.5μm粒子被作为基础, 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综合控制风速限制 (50~200 ft/min, 即15.24~60.96 m/min) , 管理上规定:仅有1人时风速为50 ft/min (15.24 m/min) , 多人时须控制在90~100 ft/min (27.43~30.48 m/min) , 一般洁净室风速规定在90 ft/min (27.43 m/min) , 并作为标准。

2 无菌制剂制造技术

图1所示为过去无菌制剂制造的状况, 其在很多方面都会对产品产生污染。医药产品从手工操作开始, 如果要提高产量, 便会有更多的工人加入。

无菌制造技术使用HEPA过滤器的正压洁净室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针剂灌装时, 洁净室洁净度控制在100级, 允许1/1 000的污染率。洁净服、面具、防护镜、手套和防护靴都是操作人员与产品和关键区域之间的屏障。许多公司对要控制1/1 000的污染感到头疼。许多人认为这是无菌工艺最终极的条件。另一个方法是使用非无菌单元可能性 (Non Sterile Unit, 缩写为PNSU) 为0.001。

在这个时代, 许多批次的药物在按药典规定的实际无菌测试中损失。20世纪90年代早期, Carmen Wagner与支持者La Calhene和Amsco建立了隔离技术使用者协会 (ITUG) , 旨在促进隔离器的使用降低无菌测试中废品率。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一些生物浮质研究显示了一定时间内给定开口大小的容器在一定浓度污染物中被污染的可能性。这项工作激发了快速工艺、减少暴露时间和降低污染风险的研究。该研究表明:机器会产生颗粒物, 但目前大多数的污染物由人产生, 而这些污染物还包含活性的微生物。吹灌封 (BFS) 是最早结合利用这项技术的设备之一。

人是洁净室中最大的污染源已经是公认的了。洁净服和其他防护配件都不是完美的。人越多, 动作越多, 速度越快以及更多的说话都增加了生物载荷。Whyte的研究表明行动是如何影响洁净服上>0.5μm的颗粒脱落:静止时, 每分钟500 000个粒子;头部、手臂和身体的运动, 每分钟1 000 000个粒子;在2 m/s的速度下行走, 每分钟5 000 000个粒子。

20世纪70年代, 灌装小瓶 (60瓶/min) 的洁净室中有12个操作者是非常普遍的。制药企业拥有自己的设备设计部门, 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改变无菌工艺。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 在洁净室中, 300~600瓶/min的生产线只有1~3个操作者。直到这时, 工业才能满足PNSU=0.001的无菌要求。

如果药品能承受工艺温度, 能最终灭菌是最好的。产品最初都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药品, 而转折点就在于更多的疫苗和生物工业的发展, 这些产品都具有热不稳定性, 而且都是任何污染物的繁殖介质。

1985年, Baxter建立了数条带隔离器的IV溶液的工艺生产线。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末也有其他人偶然使用隔离器, 但使用隔离器的趋势是从90年代初期开始的。

3 隔离技术及其特点

安装隔离器的目的就是将屏障安置在设备上而不是安置在人身上, 也就是说对于灌装设备和使用者都进行隔离, 这样干涉就不会产生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 这个最初的概念仅仅是对灌装机加一个箱子 (隔离器) 。图2显示了隔离装置的几种形式。

其中a) 和b) 是目前较为常见的RABS系统, a) 为被动式RABS, 主动式RABS通常又被称作o RABS, 目前在国内制药企业的运营已经较为普遍。图c) 为隔离器, 虽然现阶段国内使用正在起步阶段, 但随着新版GMP的实施, 其无疑是中国未来无菌制药行业发展的趋势。目前东富龙公司已有基于冻干制剂生产线而制造的隔离器, 如图3、图4所示。

现代的隔离器多用不锈钢框架支撑窗、手套、转移站合格通风空调系统以及高效过滤器。气流像一个活塞从上向下推进, 又从隔离器底板被抽出。FDA允许气流速度满足ISO 5级所要求的颗粒物和生物负载要求, 而其他标准要求其速度达到90英尺/min (0.45 m/s±20%) 。既然隔离器内不会有人类脱落的皮肤颗粒物, 而且隔离器特有的开启操作 (如鼠洞) 在每立方英尺的范围内只有2~10个>0.5μm颗粒物的环境下进行, 传统的洁净室一般都是在每平方英尺100个颗粒物以上的环境。但一些特殊的工艺如粉体灌装操作最好是在低空气流动速度下进行。隔离装置内部通常会在关键点放置粒子计数器、微生物采样器等装置, 实时对隔离器内部环境进行监控, 如图5所示。

4 隔离器的灭菌系统

灭菌工艺需要寻找到最佳的循环时间。许多生化去污剂都曾被使用过, 目前92%的隔离器用户都使用H2O2作为灭菌剂, 优化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 系统温度曲线, 寻找冷点和热点; (2) 化学指示剂测试, 检测蒸汽是否已经到了所有地方; (3) 生化指示剂测试, 验证隔离器和设备上微生物减少103。常用脂肪嗜热芽孢杆菌, 产品接触部分减少106。

图6为H2O2灭菌示意图及其灭菌曲线。

总之, 隔离装置运用与制药行业的历史并不长, 但对于现代化制药产业无疑是重要的技术之一, 尤其是无菌针剂的核心生产工艺, 其是保证药品安全、操作人员和最终使用药品者安全的必要保障。

摘要:从无菌技术发展简介入手, 介绍了无菌制剂制造技术, 阐述了隔离技术特点及其灭菌系统。

上一篇:在打地霸、促发展专项行动上的讲话下一篇:社团活动策划书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