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谦虚议论文答案

2024-04-18

说谦虚议论文答案(精选3篇)

篇1:说谦虚议论文答案

读《说谦虚》有感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翻开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多少志士仁人、文人墨客,由于谦虚而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永载史册,又有多少人由于骄傲而悔恨终生。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恢复汉室,竟三顾诸葛亮的茅庐。他不因诸葛亮位而居傲,而是降低自己的身份,一次又一次地去拜访。诸葛亮终感其诚,答应为他奔走效劳。而与此相反,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为了推翻明王朝的统治,曾转战南北,历经了10余年才攻进了明朝的首都——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他们自认为天下已经得到了,就放松了警惕而骄傲起来,致使清军入关,终以失败而告结束。李自成的几十年的心血也废于一旦了。再如,吴王夫差因为打败了越王勾践而骄傲起来,终日华天酒地,不理朝政,后来,终于被卧薪尝胆的勾践所消灭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和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不要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轻视别人;人各有长处,应向别人请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样,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置身于整个集体之中,干好一切事情。“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永远铭刻在心。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翻开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多少志士仁人、文人墨客,由于谦虚而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永载史册,又有多少人由于骄傲而悔恨终生。

篇2:浅议部分犯罪共同说

一、学说概念与特点

部分犯罪共同说认为成立共同犯罪不要求行为人实施完全相同的犯罪, 只要行为人在构成要件上有部分重合即可在重合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这里所指的部分重合, 是说同质的重合, 在司法实际中一般是在份量较轻的那个罪的构成要件上重合。我们从刑法分则罪名的设定上可以看出, 许多犯罪之间存在交叉重合的关系, 甲罪在份量上稍重一点即为乙罪, 例如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之间。杀人也是伤害的一种, 但比伤害更严重。形象点儿说, 如果故意杀人罪是一个直径为10的圆, 那么故意伤害就是一个直径为5的同心圆。例如在甲以杀人的故意, 乙以伤害的故意共同对丙实施暴行, 并造成丙死亡的结果这种情形中, 部分犯罪共同说认为甲乙可以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因为故意杀人罪必然比故意伤害罪恶性更加深重, 甲有杀人的故意必然包含伤害的故意, 甲的杀人的行为必然包含伤害的行为, 所以甲乙可在故意伤害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既然成立共犯, 那么就可以贯彻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 甲乙二人都要对死亡结果负责, 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乙成立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需要说明的是, 共犯理论并不解决各犯罪人的定罪问题, 因为行为人构成什么罪取决于犯罪构成要件, 各自实施的行为以及其主观责任内容, 共同犯罪是为了解决共犯人对共犯行为导致的结果都负责的问题, 共同犯罪并不等于行为人最终的定罪罪名相同, 行为人成立共同犯罪是一回事, 各自的定罪量刑是另一回事, 认定共同犯罪的意义在于将行为人的行为都置于同一个犯罪下进行处理, 以便贯彻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再拟一例来说明部分犯罪共同说, 甲乙二人共谋入室盗窃, 乙在外望风, 甲入室盗窃被主人发现, 为抗拒抓捕对主人当场使用暴力, 乙并不知情。这一情形下, 甲构成转化的抢劫罪, 但是对乙的处理采用完全犯罪共同说明显不妥。因为根据完全犯罪共同说, 甲乙要么不成立共同犯罪, 乙单独成立盗窃罪, 但这要求乙有实行盗窃的行为, 而乙只是望风帮助行为, 显然乙自己不能成立盗窃罪, 所以如果不认为成立共同犯罪, 那么甲自己成立抢劫罪, 乙无罪, 这不利于打击犯罪。要么甲乙二人在抢劫罪下成立共犯, 对乙在盗窃罪的法定刑内量刑, 这样导致罪名和刑罚相分离。但是如果采用部分犯罪共同说, 二人可以在盗窃罪和抢劫罪中同质重合的范围内即盗窃罪上成立共同犯罪, 因为盗窃罪和抢劫罪都是客观上对财产法益的侵犯, 主观上都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但盗窃罪手段较为平和, 抢劫罪手段较为暴力, 所以以盗窃罪作为平台将二人认定为共同犯罪。然后对甲定抢劫罪, 对乙定盗窃罪, 并且由于乙是帮助犯, 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如此一来罪刑便相适应, 乙也承担了他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

二、部分犯罪共同说之优点

首先, 部分犯罪共同说在共同犯罪成立范围的界定上具有一定合理性。张明楷教授通过对刑法条文与司法实践的总结概括出了三大类同质重合, 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共同犯罪的重合问题。第一类是法条竞合导致的部分重合, 包括行为主体特殊身份, 行为对象特殊, 犯罪目的特殊, 犯罪手段特别和危害结果特别所导致的法条竞合进而成立的部分重合。第二类是侵犯法益相同, 其中一种犯罪比另一种更为严重的情况下, 也成立部分重合, 例如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 在伤害的部分成立共同犯罪。第三类是既不存在法条竞合, 行为所侵犯的法益也不相同的情况下, 其中一种法益包含了另一种法益, 使二者具有重合性质时, 在重合范围内成立共犯。 (2) 后两种类别的划分都运用了一种包容评价的思维方式, 解决了完全犯罪共同说在对于构成要件严格要求上所产生的缩小了共同犯罪成立范围的问题, 比之更有利于对法益的保护。

其次, 部分犯罪共同说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下能够相对合理地使犯罪人罪责相适应。成立共同犯罪的意义就在于使行为人适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 所以在成立共同犯罪的前提下, 一人既遂全部既遂, 对于无法查明因果关系的就无需查明, 共犯人对于危害结果都应该承担责任。

第三, 部分犯罪共同说为司法实务提供了一个更为准确判断共犯成立的方法, 对于司法人员解决实际案例具有更大帮助。

最后, 部分犯罪共同说不违背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篇3:众议纷纭说纵横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问题研究在中国成为一门迅速拓展、吸引公众注意的显学。

国际问题趋热,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融入世界,国际事务与我们的国家利益、甚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日趋密切;另一方面也是解放思想的具体表现。国际问题学者王逸舟在书中提到,改革开放前,“国家利益”的概念曾经不容探讨,而今却成为不可缺少的政治坐标。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二十多年思想解放的路径,在国际问题研究中也能一窥端倪。

最大的思想解放体现在我国学者对当代中国外交的研究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前,学者们对当代中国外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很少发表意见。研究国际问题的中国学者多是从研究中国以外的国际关系起步的,除了公开文件资料,学者们缺乏关于中国外交的其他信息来源,只能从海外书刊和解密的外国官方文件中得到资料,所谓中外关系研究,更多探讨的是外国对中国的政策和观点,或局限于一般的历史陈述。那时候,中国外交决策过程相对集中,相对封闭,没有咨询社会上的专家学者的迫切需要,也没有这种传统和机制。

近20年来,上述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议政从政的传统,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很多出身草野,却能决定大国外交的走向。当代国际问题的研究者更不缺少经世致用的参与感。随着国内思想的开放、国际交流的增加,一批学者不仅对国际事务发表评论和著述,也开始就当前中国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国际讲坛、书刊和媒体上有关中国外交的话题被外国人垄断的不正常现象,逐渐得到了纠正。

国际问题学者对现实政治的关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党政部门指导、鼓励和咨询的结果。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有若干次涉及国际问题,请有关学者进行讲解。外事、国防、对外经贸决策部门注意拓宽思路、广开言路,通过座谈会、委托课题等方式,同学术单位、研究单位沟通。在一些不公开的咨询活动中,政府部门总是鼓励学者畅所欲言,甚至有意邀请一些持不同观点、不同视角、不同知识背景的专家相互切磋,以达到百家争鸣、集思广益的目的。

从本书收集的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不难发现,在符合国家基本政策的前提下,国际问题的言论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比如,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是,历史上有没有大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先例,中国在强国征途上能否避免其他大国的暴力阻挠,学者们可以各执一词。又如,中国面临巨大的安全挑战,要居安思危,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同时国防建设同经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这是大政方针。但21世纪初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究竟是越来越严峻,还是有所改善并且将继续改善,学者一直在探讨。(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

上一篇:中江煤矿机电例会制度下一篇:大学生实习周记主要收获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