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监督检查典型案例

2024-04-25

财政监督检查典型案例(精选9篇)

篇1:财政监督检查典型案例

一、背景情况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监管,应注重把有限的监管力量放在关注民生的社会热点上,充分关注中央救灾资金的使用效益,以促进中央救灾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有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二、案例分析

(一)违规事实

调查结果表明,省、市、县、乡各级有关部门,在中央救灾资金的管理使用方面,总体情况比较好,且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资金的分配效率、资金的申报及具体使用环节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须进一步加以规范。

1.部分救灾资金的分配及划拨滞后,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该市下属某县此次累计收到中央救灾资金1773.8万元,占所在市已分配中央救灾资金15.5%。经调查,该县财政局未分配及划拨资金1044.2万元,占收到中央救灾资金总额的58.87%。中央救灾专项资金经过各级政府层层分配与划拨,资金的到位率与使用率堪忧

2.救灾资金申报不规范,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地方各级政府向上一级多要资金的强烈冲动,导致补助资金夸大申报渐成常态,部分专项资金使用完毕后,沉淀为相当数额的结余,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被调查市供水公司灾害发生期间申报12万用户水表。。受灾损失3522万元。截至4月底,实际使用仅为400余万元,近3490万元资金沉淀下来。申报数与实施数的巨大差距,暴露出其申报额的水分大,夸大损失、虚报补助资金现象相当严重。

3.个别单位违规使用救灾资金,制约了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被调查县农业局变更救灾资金用途,挪用资金50万元用于某牛奶养殖小区三通一平建设。改种马铃薯本应由政府无偿提供,但基于种种原因,无常提供变成了有偿提供,救灾物资发放的覆盖面窄,加之部分存在收款不入账、公款私存及种薯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应落实的救助反倒加重了灾民的负担,制约了该项救灾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

(二)对存在问题的处理意见

一是对挪用资金予以收回,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对擅自改变资金使用规划方案的应予调整,强化救灾资金的管理。

二是对不能清退的资金,统一收缴市财政局,作为灾后重建资金,重新拟定方案是使用。

三是对于救灾资金申报不规范,夸大申报形成资金沉淀问题,建议摸清情况后,对沉淀资金统一安。

四是根据资金滞留情况,建议加快出台分配使用方案。

三、检查思路与方法

(一)灾情核查及上报情况

重点检查各级民政部门上报或通过政府上报的灾情是否真实准确,尤其是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基层民政部门是否逐村逐户核查灾情并登记造册,上级民政部门是否如实汇总并检查核实数据,有无凭空加码、虚报灾情或以历史经验数据上报。

(二)救灾资金的拨付情况

重点检查财政、民政部门是否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及时下拨救灾资金,有无实行有偿使用、提留准备金或滞留、截留、挪用及串项拨付救灾资金;有无拨付环节擅自变更预算科目的问题。

(三)救灾资金的发放和使用情况

重点检查财政、民政或基层部门是否制定具体发放计划和标准;有无擅自截留、挪用或不按受灾程度搞平均分配;接收、发放手续是否齐全、完备;是否坚持合理、公开原则,有无因管理不善造成救灾资金及物资的损失浪费。

四、启示

(一)形成资金分配及划拨滞后,影响中央救灾资金效益发挥的主要因素:

1.资金运行过程长,影响应急资金使用效率。各类资金运行长短不一,有些资金到达基层时已错过了救灾的最佳时效,出现了应急资金不应急的现象。

2.资金分配环节多,影响应急资金调拨速度。救灾资金到达省级财政后,由相关部门与财政联合下拨资金,层层划转,部门与部门,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博弈。资金运行人为拉长,使资金滞留相关部门。

3.中央救灾资金项目与部分地方已组织资金实施的救灾项目重叠,部分救灾资金出现了无法按计划使用的情况。

(二)从完善机制、创新制度、加强监管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思考

1.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尽早将中央救灾资金专项拨款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

2.建议创新体制,建立救灾资金预拨清算制度,加强基层政府的救灾能力,充分发挥救灾资金的应急功能。

3.建议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绩效监督,逐步建立救灾保障资金使用效果评价体系。

篇2:财政监督检查典型案例

2006年底,厦门某集团下属企业在工资方面的投诉引起了公安局对该集团资金链的注意。经过公安部门和检查部门的调查发现,注册会计师林某、聂某为该集团及下属企业出具30份虚假审计报告。根据银行规定,企业银行贷款需出具有公信力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作为独立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应针对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以起到见证、保护和证明的作用。而实际情况是该集团频临破产,且银行贷款金额巨大,涉及全国数家银行贷款20多亿元。2008年1月11日林某、聂某被公安机关逮捕。

二、案例分析

(一)违规事实及手段

1.根据虚假财务报表出具虚假审计报告.2006年初,该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在地不抵债的情况下,为了骗取银行贷款,时任集团财务总监的王某指使公司会计人员人为地扭亏为盈,编制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虚假财务报表。有该集团会计中心主任张某将这些虚假财务报表提供给为该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进行正常审计的A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聂某,要求聂某按照虚假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

聂某知道这些财务报表存在虚假成分,担心自己所在的A会计师事务所不同意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便联系B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林某,并许以40万元的报酬。林某根据该集

团提供给聂某的电子资料在未进行任何审计程序及编写工作底稿的情况下,为该集团炮制30份虚假审计报告,B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保存审计档案。该集团利用这些审计报告顺利获得了银行贷款。

2.利用行业管理漏洞骗取执业资格。2005年。林某在组建会计师事务所时,为了达到办所条件,邀请某审计局一名拥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退休干部郭某加盟,并许以不用上班且给予每月3300元的固定工资。在林某的要求下,郭某签发了100份左右空白审计报告,供林某使用。林某在接到聂某介绍的业务时,便使用郭某原先签了字、概率私章的空白报告书进行了打印,然后签上自己名字、盖上私章及单位公章,于是30份虚假审计报告就这样一夜之间诞生了。

(二)违规动机及原因

1.行业无序竞争。B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收入90多万元,2006年400万元,2007年收入500多万元。该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增长之快,主要是通过简化审计程序,批量出具业务报告,最多一年出具3000多分报告,而该会计师事务所只有7名注册会计师,其中3人还是挂名的。

2.个人利益驱动。本案中,林某、聂某之所以冒险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主要动力来自个人从中得到好处。在该笔审计费40万元中,除了聂某付给林某12万元外,其余28万元分配无法考证。

3.现行法律无法对郭某进行处罚。

4.审计报告无法认证。该集团提交工商部门的是A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而提交银行的是B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二者差异很大。工商、银行之间信息沟通缺失。

篇3:财政监督检查典型案例

关键词:财政监督,监督财政,财政

一、文献回顾

中国财政学家在苏联财政学家提出的财政职能两分法的基础上,先后提出财政职能的三分法和四分法,均认可财政监督是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至于什么是财政监督,叶振鹏(1980)说,“监督职能就是利用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通过财政资金运动来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活动情况,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使国家有可能有计划地分配资金、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经常自觉地组织平衡实现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核算与监督。”[1]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学者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财政监督的考察,间接提出了与一个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财政监督的特征。如徐瑞蛾对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财政监督的状况进行了整理。并提出其共同点是:公共资金是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体系,包括财政部门监督、审计监督、议会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财政监督高度法治化、透明度很高[2]。还有不少学者指出,财政监督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财政监督包括财政、审计、税务、司法、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财政收支进行的监督。狭义上的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及其专职机构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以及对财政收支等事项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督察、调查和检查活动。

针对中国现行财政监督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傅道忠认为,“目前财政监督的方式“专项性和突击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公共收入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3]部分研究者对此提出改进建议,如贾康认为,财政监督机制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从事后检查、事后处罚为主向事前、事中监督和及时纠正调整的方向转变;二是要从合规性检查向合规性与合理性检查相结合,并且加强政策性、纳税绩效性的检查方向转变[4]。

二、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重新界定

在界定“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之前,有必要明确“监督”和“财政‘的概念。《辞海》将“监”释为“监视、监察”,《新华辞典》将“监”释为“察看”,将“督”释为“监管、察看”,因此“监督”连成一词,基本意思是从旁察看,发现问题。从经济角度看,监督是委托人通过预算约束、要求和制定操作规则等方式来控制代理人行为所作的努力,目的是为了减少便车行为以及偷懒行为,从而使效益最大化。从管理角度看,监督是为了达到某种既定目标而对社会经济的具体运行过程所实施的检查、审核、督导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

什么叫“财政”,20世纪4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对“财政”一词做如下解释: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活动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陈共教授对“财政”的解释是,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5]。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贾康所长指出,财政是“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这种“以政控财,以财行政” (1) 的分配体系必然引出了对财政活动进行监督的问题。

至于什么叫“财政监督和监督财政”,从前面的文献回顾来看,学界都没有把“财政监督”和“监督财政”的概念区分开来,把监督财政的概念并入财政监督的概念来理解,普遍认为财政监督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2) 我认为,这样对财政监督进行下定义过于含糊,真是概念和范畴没有搞清楚,在财政监督过程中很难处理好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

三、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联系及其主要区别

1. 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联系。

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所进行的各类监督活动,都是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都是国家监督活动,都有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程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两者的作用都是维护全局利益和社会公共需要;防范财政风险;保证财税政策的贯彻落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6]。

2. 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主要区别。

首先是监督的主体不同。关于财政监督的主体问题,学术界基本上都认为有三种:一种是单指财政部门(这里指广义财政部门而非仅指财政部,如有的国家包括国库部、财政部,有的包括计划预算部、财政部等);另一种是独立审计部门;还有一种是最高权力机关[7]。这也是把财政监督和监督财政两个概念进行混淆而得出的结果。这种认识显然是把财政监督和监督财政的主体混在一起是不准确的。我认为,应该把两者的监督主体分开来看,即财政监督的主体是财政部门,包括各级财政机关的专职财政监督机构和其他业务机构。而监督财政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主要是人大、审计、税务、司法、新闻媒体以及广大的纳税民众。在监督财政的诸多主体中,最有力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其次是监督的客体范围不同。监督的客体在法律上主要是针对什么进行监督,即监督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有的学者指出财政监督的范围和客体主要是两方面:一种是仅对财政收支活动进行监督;另一种是对政府财政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预算监督、税务监督、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国有财产监督等[8]。还有的学者指出财政监督的范围和客体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预算管理监督、财政收入监督、财政支出监督、国有权益监督、会计监督、内部监督[9]。以上观点都把财政监督和监督财政的范围和客体进行了混淆。在实际当中必然会出现谁都想监督,结果谁都监督不了的现象。即监督“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严格来说财政监督的客体和范围主要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涉及的财政收支活动。主要是财政部门日常的财政监督管理,包括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国有财产监督等。而监督财政的范围和客体主要是指对政府财政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督,主要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计划、财政结算计划,政府的各项支出等方面[10]。最后是,财政监督和监督财政的性质不同。财政监督的性质是各级财政机关履行国家的行政权利,是受国务院以及各级人民政府的委托,代表国家和政府的意志履行财政监督的权力,保证国家财政运行透明化,真正保证依法理财,体现“民生财政”。而监督财政的性质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各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人民代表履行国家权力。主要受广大纳税者及人民的委托,代表人民或纳税者的意志履行监督财政的职能。同时,审计、司法、税务、新闻媒体以及各类群众组织和团体也是代表广大人民或纳税者的意志进行社会监督,是履行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馨, 杨志勇, 郝联峰, 袁东.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430.

[2]徐瑞娥.世界各国财政监督制度情况简介[J].经济研究参考, 2002, (63) .

[3]傅道忠.构建新型财政监督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 2007, (4) .

[4]贾康.关于财政监督问题的探讨[J].经济纵横, 2007, (2) .

[5]陈共.财政学: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25.

[6]顾超滨.财政监督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6.

[7]段景泉, 等.财政监督学概论[M].北京: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8]李武好, 等.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9]张艳霞.财政监督与审计监督[J].辽宁财税, 2000, (1) .

篇4:财政监督检查典型案例

財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财政部门实施监督主要依据《预算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财政检查工作办法》等,这些法规制度中有关财政监督的规定比较分散、原则,也不够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综合性的财政监督管理制度。

据介绍,《办法》共6章29条,对财政部门实施监督的对象、原则、监督机构及其职责、监督范围、监督权限、监督方式和程序等内容作了全面规定,突出强调了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管理过程始终,强调财政部门实施监督要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同时,明确了财政部门内设专职监督机构在财政监督工作中的牵头组织作用和业务管理机构的日常监督作用,整合了财政部门监督职能,以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督工作效率。

篇5:财政监督检查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财政监督,加强财政管理,维护财经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监督检查,是指本乡财政部门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对涉及财政、财务、会计管理事项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进行的监督检查。第三条财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其所属的财政监督检查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工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财政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财政部门按照财政预算管理级次和财务隶属关系对财政、财务事项进行监督检查;按照行政区划对本级行政区域内的会计事项实施监督检查。

根据实际需要,上级财政部门可以将其管辖范围内的财政监督事项,授权下级财政部门实施监督;上级财政部门对下级财政部门管辖范围内的重大财政监督事项,可以直接实施监督。除涉及国家机密的财政监督检查事项外,财政部门在必要时可以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检查,并对其检查行为负责。财政部门委托检查的,应当签订财政检查委托协议书。第五条 财政监督检查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并依法作出检查结论和处理决定。第二章 监督检查职权与责任

第六条 财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监督检查:

(一)本级各部门和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决算;

(二)本级预算收入的征收和解缴;

(三)本级国库办理本级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和预算支出资金的拨付;

(四)财政性资金的使用;

(五)国有资产的管理;

(六)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行;

(七)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行;

(八)财政、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执行;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监督检查事项。第七条 财政部门在财政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违反财政法规行为,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八条 财政监督检查人员在监督检查过程中,依法享有以下职权:

(一)查阅、摘录、复印或者调取相关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

(二)实地核查被监督单位的现金、有价证券、实物以及生产经营等相关情况;

(三)就监督检查事项向有关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询问、调查取证;

(四)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涉嫌违法的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经财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对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并在7个工作日内对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作出处置意见。第九条 财政监督检查人员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违反检查程序或者擅自删改检查方案;

(二)侵犯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的合法权益;

(三)故意串通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隐瞒违法违纪事实;

(四)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

(五)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

(六)泄露监督检查工作秘密或者透露检举人的情况;

(七)将在监督检查中获得的财务会计等方面的资料用于与财政工作无关的事项;

(八)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第三章 监督检查方式与程序

第十条 为避免重复检查,财政部门和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在制定监督检查工作计划时,应当加强相互联系与协调,并相互配合。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检查时,对其他有关监督检查部门依法作出的检查结论应当加以利用;对财政部门进行财政监督检查后依法作出的检查结论,其他监督检查部门也应当加以利用。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统一组织财政等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或者要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监督检查部门联合实施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财政监督检查可以采取跟踪监督、专项检查、延伸检查等方式。

第十三条 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检查应当组成不少于2人的检查组,并指定检查组组长。检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对检查工作质量和提交的检查报告负责。

财政监督检查人员与被监督检查对象或者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四条 财政监督检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财政部门应当于检查的3个工作日前将检查通知书送达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事前送达将有碍检查正常进行的,经财政部门负责人同意,检查通知书可以在检查前适当时间下达。

(二)检查组对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检查通知书和检查人员行政执法证。

(三)检查工作完成后,检查组应当制作财政检查报告,并交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征求意见。

(四)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收到财政检查报告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在规定期限内没有送交书面意见的,视为无异议。

(五)检查组组长应当于收到书面意见的第2个工作日起组织复核,并将复核意见告知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

(六)检查组应当在检查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向财政部门提交财政检查报告、检查工作原始材料、有关证据和鉴定材料以及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对财政检查报告的书面意见等。

(七)财政部门对财政检查报告进行审理;审理通过后,由财政部门作出检查处理决定或者提出检查意见,并送达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

第十五条 财政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有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应当按照财政监督检查的规定程序检查处理。第四章 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可以拒绝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一)财政部门未按规定下达财政检查通知书的;

(二)监督检查人员未出示行政执法证的;

(三)监督检查人员超越检查职权或者检查范围的;

(四)监督检查人员有违反检查程序、检查规定的其他行为的。

第十七条 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不服财政检查处理决定的,有权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复议或者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财政检查处理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十八条 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下列要求配合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一)签收财政检查通知书、财政检查报告、财政检查处理决定书等财政监督检查文书;

(二)有关主管人员和经办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回答监督检查人员提出的询问;

(三)真实、完整、及时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

(四)真实、完整、及时提供有关合同、协议、纪要和其他文件资料;

(五)在规定期限内执行财政部门下达的财政检查处理决定,并按要求回复执行结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财政部门对被监督单位或者个人逾期不执行财政检查处理或者行政处罚决定的,视情节轻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被监督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

(二)通知有关部门停拨、核减与违法行为直接有关的财政资金。对已经拨付的,可以责令其暂停使用或者予以收回。但中央和省下拨的专项资金、人员工资、社会保障资金和救灾款除外;

(三)会同人事部门收回违纪会计人员所持有的最高等级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证书;

(四)向有关部门发出其他财政监督检查建议;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前款第(四)项规定的事项,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将处理情况书面反馈财政部门。

第二十条 对被监督单位、主管人员或者直接责任人员违反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有关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处罚:

(一)主动自查并及时纠正的;

(二)经财政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能认真检查错误并及时纠正的;

(三)款额较小,情节轻微的。

第二十二条 对打击报复检举人或者财政监督检查人员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篇6:财政监督检查典型案例

论文摘要:财政监督是指国家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而监督财政,主要是指人大、审计、税务、司法、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财政收支进行的监督。

一、文献回顾

中国财政学家在苏联财政学家提出的财政职能两分法的基础上,先后提出财政职能的三分法和四分法,均认可财政监督是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至于什么是财政监督,叶振鹏(1980)说,“监督职能就是利用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通过财政资金运动来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活动情况,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的平衡关系,使国家有可能有计划地分配资金、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经常自觉地组织平衡实现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核算与监督。”[1]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学者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财政监督的考察,间接提出了与一个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财政监督的特征。如徐瑞蛾对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财政监督的状况进行了整理。并提出其共同点是:公共资金是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体系,包括财政部门监督、审计监督、议会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财政监督高度法治化、透明度很高[2]。还有不少学者指出,财政监督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财政监督包括财政、审计、税务、司法、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财政收支进行的监督。狭义上的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及其专职机构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以及对财政收支等事项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督察、调查和检查活动。

针对中国现行财政监督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傅道忠认为,“目前财政监督的方式“专项性和突击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公共收入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3]部分研究者对此提出改进建议,如贾康认为,财政监督机制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从事后检查、事后处罚为主向事前、事中监督和及时纠正调整的方向转变;二是要从合规性检查向合规性与合理性检查相结合,并且加强政策性、纳税绩效性的检查方向转变[4]。

二、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重新界定

在界定“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之前,有必要明确“监督”和“财政‘的概念。《辞海》将“监”释为“监视、监察”,《新华辞典》将“监”释为“察看”,将“督”释为“监管、察看”,因此“监督”连成一词,基本意思是从旁察看,发现问题。从经济角度看,监督是委托人通过预算约束、要求和制定操作规则等方式来控制代理人行为所作的努力,目的是为了减少便车行为以及偷懒行为,从而使效益最大化。从管理角度看,监督是为了达到某种既定目标而对社会经济的具体运行过程所实施的检查、审核、督导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

什么叫“财政”,20世纪4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对“财政”一词做如下解释: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活动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陈共教授对“财政”的解释是,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5]。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贾康所长指出,财政是“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这种“以政控财,以财行政”①的分配体系必然引出了对财政活动进行监督的问题。

篇7:县2011财政监督检查总结

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总结

2011年,我局监督检查股全体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县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当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工作大局之中,贯穿于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和改革总体设计之中,贯穿于财政管理工作运行全过程之中,继续加强推进财政监督机制建设,加大财政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力度,确保积极财政政策有效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履职尽责,确保上级政府和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的落实。

保障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按照“全面监管、重点检查”的原则,对部分重点行业财政补助资金的申报、筹集、管理及使用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促进了经济健康发展。对我县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0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省、市财政补助我 1

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专项)财政补助资金的拨付、使用以及资金的筹集、配套、管理、拨付、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及时上报相关报表。

二、促进源头治理,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小金库”治理工作成果,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小金库”治理进行全面复查,对大(中)专院校、高(初)中学校及社会团体内部非独立法人机构进行了全面检查。同时结合前期治理工作成效,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的督导检查力度,彻底扫除专项治理工作中的死角。深入分析“小金库”专项治理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从制度、机制和体制建设入手,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进一步推动各领域的长效机制建设工作。

2、组织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按照“统一布置、统一要求、统一汇总”的原则,根据市财政局《关于组织县级财政部门开展2011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通知》临财监„2011‟2号文件精神,我局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门检查组,对******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第二高级中学校2010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及时上报检查情况和有关报表。检查中发现并纠正了个别单位存在发票填写不规范现象,要求被检查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法》、《事业单位财

务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现金支出,严把核算关,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的完整性、真实性。

三、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完善内部监督制约,保障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两个安全”

1、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长效会计监督工作机制。继续围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业和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统一部署、横向联合、上下联动等多种方式,先后对13个单位进行了财政监督检查。本次检查的主要会计期为2010,以被检查单位的预决算情况、专款专用等情况为主要内容,共检查账薄14套。检查中发现并纠正了个别单位存在发票填写不规范现象,要求被检查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现金支出,严把核算关,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的完整性、真实性。

2、认真组织开展对所属单位内部监督检查。对我局经济建设股、社保股开展了内部监督检查。深入剖析被检查单位履职和管理情况,从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局属单位完善内控机制。

3、完成了对乐昌镇财政所、里村镇财政所2010财

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决算的检查,确保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重点工作和事关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支出及时足额到位。

四、加强财监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夯实财监干部队伍基础。

2011年,我股把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监督工作,着力提高财监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把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更好的贯彻和运用于财政监督工作的始终,既有利于财政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更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干部教育理念,进一步加强我科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积极创建和谐的学习型科室,为每一位干部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氛围,努力锻造一支知识面广博、专业水平精湛、检查方法技巧纯熟、政治素养过硬的财政监督检查队伍。

** ** 县 财 政 局

篇8:财政监督检查典型案例

一、当前我国财政部门监督机构的由来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由财政部门负责财政、财务、会计直接管理和日常监督,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审计制度时, 财政财务检查部分职能合并到审计机关后, 本来就解决了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 但随着三大检查的开展, 财政部门又建立了负责税收、财务、物价集中检查的三大检查办公室, 后来在三大检查任务完成并撤消机构的同时, 为了保留原机构编制, 财政部门又整合财政内部监督、查处小金库、会计信息检查、全面财经秩序检查等监督职能, 重新恢复设立了与审计机关职能重叠的隶属财政机关的监督职能机构 (如财政监督处、局等) 。出现上述局面, 与财政部门盲目争职能、揽权利、扩规模有关, 同时也与我国审计机关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审计资源限制, 对不断增加的审计任务一时不能全面应对, 特别是对于财政监督任务不能及时适应有很大关系。

二、财政监督体系框架与财政部门监督职能的重新定位

(一) 我国的财政监督体系框架

财政监督是指对财政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监督。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人大监督、审计监督、财政部内部监督为主体的财政监督体系。其中人大监督是对财政实行政治监督和民主监督的最高形式, 后两个层次分别属于审计监督体系的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实践证明, 这种高中低结合、内外部协调配合的财政监督体系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国家惯例, 也是行之有效的。

(二) 我国财政部门监督职能的重新定位

首先, 由上可知, 我国各级财政部门监督机构担负的对财政自身的监督职能属于内部审计, 是我国财政监督体系的基础部分, 应予保留和加强。其次, 现行财政部门监督机构担负的其他职能, 综合起来就是对财务收支监督和会计管理职能, 应当在重新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实践中“财政”与“财务”概念的混同是造成财政部门监督职能混乱的主要根源。财务收支是形成财政资金收入来源和支出去向的微观经济活动, 是财政收支的基础, 包括除财政 (税务) 部门业务活动 (财政收支) 以外的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全部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 与作为中观或宏观经济活动的财政收支属于不同范畴, 二者应当严格区分开来。对财务收支或会计工作应当依据国家的财务会计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全面管理, 而不仅仅是监督问题, 当然, 这种管理应当采用间接形式。对此, 作为财务会计执法部门的财政部门大有可为。目前财政部门内部单设会计管理机构 (科、处、局) , 仅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 而会计和财务的执法则由财政部门监督机构负责。由于财政部门监督机构专司监督, 财务会计的全面管理处于缺位状态, 加之其他原因, 造成财务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空前严重, 因此财政部门应当梳理内部资源, 将会计管理机构与财政监督机构的财务会计监督职能进行整合, 统筹设立财务会计管理机构, 对财务会计活动进行间接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对此, 有人可能提出, 财政部门的财务会计管理机构对行政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的管理与审计机关的财务审计仍然存在重复检查之嫌, 而笔者认为, 前者属于间接的综合管理, 监督只是管理的手段之一, 而后者的监督是一种独立的专业监督, 二者不仅不存在重复问题, 而且构成了完整的“管理——监督”关系, 从根本上理顺和完善了我国的财务会计管理与监督的体制框架。

三、健全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和财政、财务审计监督体系

从健全审计监督体系的角度, 财政领域同财务会计领域一样, 应当同时接受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 的审计监督。而健全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与健全审计监督体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 将财政部门监督机构确定为内部审计机构, 纳入我国

审计监督体系, 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与指导, 并接受内部审计协会的管理和监督。

(二) 财政部门专设财务会计管理机构, 全面整合和承继财政

部门监督机构的财务会计监督职能和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的会计管理职能。

(三) 财务会计管理与审计机关的工作协调。国有行政企事

篇9: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研究

关键词:公共财政 财政监督 有效策略

财政监督作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财政分配活动运行正常的基础工作。为实现财政监督工作效率的促进,本文对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现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推进措施。

1、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现状

公共财政指的是国家通过集中部分的社会资源形式,将其应用到市场中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行为,是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的财政管理模式。我国公共财政职能框架的完整表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与稳定经济三大职能的表述,而另一种则是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财政监督四种智能的表述,早期西方财政理论中并未将财政监督职能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强调三职能理论[1]。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财政预算、收支、投资分配等监督,主要范围包括国家财政部门与国有企业财务。

现阶段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存在着诸多限制性因素,如财政监督工作的观念滞后,无法实现公共财政框架下积极有效的财政监督;财政监督制度不够齐全,监督方式不能良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财政监督法制性不强,影响公共财政下财政监督的工作效率。以上问题使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不能达到有效的监督效果,在当前国家财政政策不断改革创新,市场经济体制与结构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财政监督工作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变化,严重影响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效率。

2、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推进措施

2.1、财政监督市场经济基础地位加强

财政监督活动在我国公共财政的框架中,起着关键的保障作用,广义的财政监督是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狭义的财政监督则主要指的是财政部门的监督。处于多层次性的市场经济监督管理中的基础地位[2]。但现阶段财政监督工作的主要工作为对政府财政部门决策、预算监督,审计监督工作多为政府公共财政的外部或独立财政手段,失去了基础性、必要性地位。针对财政监督在国家市场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动摇问题,细化工作环节,加强财政监督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具体财政监督工作中应当充分尊重群众监督的力量,更新财政监督观念,将财政监督的监督工作范围扩大化,让群众参与到对国家财政的监督工作中,实现财政监督的透明化,实际性。财政监督工作在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主要表现,是其在财政监督基层建设中的有效促进作用,实际工作中需要针对市场经济基层建设,加强监督工作力度,实现财政监督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转变财政监督工作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单纯调控国家财政决策与预算等方面的宏观监督工作角度,将财政工作落到实处,实现财政监督工作队市场作用改革进步的推进作用、价值,从而达到财政监督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加强目的。

2.2、财政监督队伍工作质量水平提高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团队是监督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有效财政监督工作的基本保障。现阶段财政监督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力度较小,影响财政监督工作整体效果,若想实现财政监督在政府部门间的有效监督工作,需要加强财政监督队伍素质建设,并在实际监督管理工作中应用新型管理方式,提高财政监督队伍工作的质量与水平[3]。

财政监督工作应当将工作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对财政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知识进行集中培训,使财政监督工作人员积极汲取国内外财政专家的学术精华,学习先进的财政监督、管理手段,还应当着重对财政监督工作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建设,保持团队整体的高度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的财政监督工作效率。另外,在实际财政监督工作中应当积极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对财政监督数据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和分析,实现统计结果的精确化,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学习信息化管理技术,使其达到在财政监督工作中更加有效的应用效果。通过财政监督谈对建设与技术应用,可以有效促进财政监督团队工作的整体工作质量、水平,促进财政监督工作效率。

2.3、财政监督法制性监督制度推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市场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愈发迅速,企业种类也愈发多样化,与此同时,出现了利用财政手段偷税漏税、逃避国家制裁的情况。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社会下的经济,国家的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还应加强法制化建设,在法制化市场经济中保持高效监督能力[4]。财政监督法制性监督制度在建设中需要积极为公共财政的法制化建设贡献力量,保证监督工作效率的同时提供积极有效的法律保障。

法制性财政监督实际监督工作中,需要注意与财政监督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并根据相关财政法规加紧建设财政监督法制体系,出台财政监督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在财政监督工作中能够以专业法律法规治理违法行为。在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中结合财政法规加强法制力度,将常规财政监督与着重检查工作有机结合,突出加强对违反财政法规企业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快财政监督法制化的监督制度建设进度。另外,还需要在法制化财政监督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与实际工作情况结合完善科学合理的日常法制化监督制度,规范企业、单位财政行为,加强企业、单位对自身财政行为的约束与管理,提高财政监督效率。

3、结语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工作,需要积极提高财政监督团队素质的培养,应用创新的监督管理工作技术,建立科学性、完善性、法制性的监督制度,巩固与加强财政监督工作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从而实现财政监督工作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有效的监督效率,推进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进度。

参考文献:

[1]梁瑞平.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监督[J].中国外资,2013,13(08):68-69.

[2]张红荣.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问题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25(03):125-126.

上一篇:文献阅读汇报模板下一篇:站交通行政执法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