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小组管理制度

2024-04-25

社区党小组管理制度(通用9篇)

篇1:社区党小组管理制度

***社区理财小组制度

为落实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有效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和居委干部廉政建设、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设置社区居民理财小组,由社区居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小组成员5人,并指定一名居委干部任组长。实施对财务管理和监督。

二、每月25日前审查上月收支情况和有关账目。

三、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必须加强学习,参加财经、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

四、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履行以下职责:

1、监督财务收支预、决算的落实执行情况;

2、监督各项财务制度的实施和财务公开工作;

3、对社区委员会的、季度、月度财务收支和会计 帐目进行审计,并把结果公布上墙;

4、征求并反映群众对社区财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督 促居委会或居民小组作出答复和整改;

5、年终向居民代表会议汇报民主理财工作及居委会财 务状 况,并提出今后财务管理工作建议;

6、在开展理财活动时,民主理财小组对帐目、凭证、实物、现金、存款进行全面核实,出具审核意见,并

按上级要求进行公布。公布的资料须经社区委员会负责 人、分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主管会计和民主理财小组 长共同签字。当意见不统一,无法出具审核意见时,提 交社区党支部讨论决定处理和调帐。

五、民主理财小组人员应对社区居民负责、执行制度、尽忠

职守。对完善居务、财务工作作出优异成绩的由居委会给予奖励与表彰,工作不负责任,连续三次无故缺席的报居委会批准后作除名处理。民主理财人员的劳动报酬补贴费由居委会决定。

篇2:社区党小组管理制度

1、参与上级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和本社区两委相关会议,了解相关文件精神和本社区工作。

2、维护党的章程和其它党内法规,对本社区党组织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社区管理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协助办事处纪委和社区党组织抓好本社区的党风廉政建设,配合开展党风党纪宣传教育,积极参与并协助办事处纪委、社区党组织落实本社区干部述职述廉、居民质询和群众评议干部、组织诫勉等制度。

4、在《党章》规定范围内,对本社区党员进行监督,重点监督本社区党员干部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情况。

5、参与和监督社区重要事项的决策。参与和监督本社区制订工作规划、重大投资项目、发展党员、集体资产承包经营、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等重要事项。

6、对社区党务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实行监督。重点加强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监督,制止和纠正违反财务制度、侵犯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的行为。

7、做好社区党风政风行风监度测评工作,广泛联系本社区党员和群众,收集意见建议,及时化解矛盾,解决苗头性问题。

8、接受本社区党员的控告、申诉以及对党员违纪行为的检举,并及时向办事处纪委报告,保障党员的各项权利。

9、协助办事处纪委在本社区开展的信访调查和案件查办工作。

10、对不按有关规定做出的决定或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提交社区党组织研究决定。

11、对多数居民和居民代表反映存在苗头性问题及履行职责、工作作风、廉政勤政等方面有轻微问题尚不构成党纪处分的党员谈话诫勉,进行帮助教育并限期改正。

篇3:社区党小组管理制度

农村社区老年人考虑经济收入、康复预后效果等原因以及接受教育程度不高、子女不重视等情况,使老年人对自己的疾病康复情况失去信心,再加上康复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从而不能坚持康复锻炼,降低了依从性,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笔者针对这一情况,在本院所辖的5个社区组织脑卒中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通过12个月12次的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来源

选取本街道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中心建立的档案资料。入选标准:1年龄在40~70岁之间;2全部病例符合本病的诊断标准;3发病病程3个月~2年;4自愿签署《康复协议书》,5生命体征稳定;6有肢体功能障碍。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等不适者。

1.2 方法

选取南王、正福、元丰、单桥、翔厚5个社区的10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患有脑梗塞48例,脑出血52例; 男性52人,女性48人;年龄在40~59岁之间的49人,60~70岁之间的51人;病程在3~6月的34人,6个月~2年的66人。以行政村为单位组成脑卒中自我管理小组5个,每组20人,设小组长2名。脑卒中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每月开展1次,时间控制在2小时左右。

社区康复运动锻炼包括患肢功能训练、正确卧位姿势及转换训练、用健肢帮助患肢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坐位上下肢体的训练等等。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

每月1次的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包括脑卒中防治知识知晓率、康复情况的评价、康复锻炼计划的修订、 意外伤害的防范与处理等方面。经过12个月12次的活动,观察其效果。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 作统计分 析,以P< 0.05为显著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干预前后各发放了调查问卷100份,均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均为100%。干预后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已开展12个月,参加活动12次的有27人,8~11次的29人,10次及以上的39人,少于10次的5人。

2.2 基本保健知识知晓率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后,患者的基本保健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活动前的24.00%提高到活动后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9,P<0.05), 见表1。

2.3 康复锻炼依从性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活动前的35%提高到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3,P<0.05),见表1。

2.4 运动功能改善

活动后,脑卒中患者对运动功能改善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时医务人员对其 进行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分,从(49.33±25.1)分提高到(61.5±25.5)分,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4,P<0.05)。康复训练前后分值无变化3例,占3%;提高2~7分者31例,占31%;提高8~12分者39例,占39%;提高13~19分者19例,占19%;提高21分以上者8例,占8%。

2.5 日常活动能力改善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社区医生为其制订一套训练方案,训练患者穿脱衣服、利用餐具及自助具进食、 如厕等。家人在一旁指导,必要时给予一定帮忙,视情况逐渐减少,最后逐渐达自理。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康复训练前后无明显变化者37例,占37%; 提高5分者43例,占43%;提高10分者9例,占9%; 提高15分者8例,占8%;提高20分者及以上3例,占3%(χ2=10.56,P<0.05)。

3 讨论

在我国目前专业康复机构较少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开展就近、经济、有效的社区康复服务[5]。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社区 脑卒中自 我管理小 组活动的开展,社区医生 与患者及 家属共同 制定康复计划并且及时进行康复评估,健康知识宣传,给予康复指导。同时患友之间提供了彼此相互交流心得与经验的平台,并且在年终评出“最佳康复效果者”、 “坚持不懈奖”等,极大地调 动患者主 动进行康 复锻炼的积极性。同时又减 轻了社区 医生的负 担,减少了上门入户的 次数,节约了时 间,提高了工 作效率。 本次观察通过自我管理小组1年12次的活动后,脑卒中患者的基本 知识知晓、康复锻炼 的依从性 均明显提高,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地改善,可以尽早回归社会。

自我管理小组活 动是群众 性的自我 管理组织, 是一种成本低、回报率高、互动强的 干预手段,值得提倡和推广。在今后的 工作中将 以点带面,在社区全面铺开并根据情况调整活动周期。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在脑卒中的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 用,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步 骤构建的“社区- 医院 - 个人”一体化健 康教育模 式,使脑卒中病人了解 其健康状 况,提高患者 及家属的 重视参与度,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提高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6]。此外,还可利用手头掌握的资料,宣传新的农村医保政策,列举患者 同村恢复 良好的脑 卒中患者,鼓励患者、家属之间沟通交流,分享感受和经验, 使患者和家属获得 多方面心 理支持,更好地满 足了患者的身心需 求,增强了患 者的心理 调节能力 和对自身状况的适应能力[7]。

同时,优化了资源配置和加强对社区医生的培训, 使社区医生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更新康复知识,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社区医生与康复专家保持密切联系, 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并且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建立个人康复档案,进行康复指导与评估,督促其进行康复锻 炼,提高其生活质量[8];同时对辖区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管理,组织开展高血压俱乐部活动,避免脑卒中的发生。因此,了解并掌握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显得尤为重要[9]。

篇4:社区党小组管理制度

【摘要】目的:探讨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开展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辖区内糖尿病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观察活动开展前及开展6个月后患者血糖变化情况及患者疾病认知情况、服药依从性及活动满意情况。结果:活动开展后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值均明显较活动前低(P<0.05);活动开展后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服药依从率及满意率分别为80.65%、87.10%、90.32%,同活动前的33.87%,43.55%及48.3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开展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能有效提高患者认知度及依从性,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自我管理;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130-02

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社区慢性病之一,由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该症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糖尿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有较大危害,需长期服药控制血糖,如何增强社区糖尿病患者疾病认知度及用药依从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对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龙华新区辖区内糖尿病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3.2±3.4)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4±1.2)年。纳入标准:病程≥1年者;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①存在糖尿病症状,如多食、多尿及消瘦等;②空腹血糖≥7mmol/L;③糖耐量试验2h血糖≥11.1mmol/L;符合以上3条任意1条可诊断为糖尿病);意识清晰,且无沟通障碍者;与本研究配合者。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昏迷或意识不清者;精神疾病患者;交流障碍者。

1.2 方法 根据患者情况,采取自愿方式建立自我管理小组,每组10~15人,选取组长1名,负责组织、监督及通知工作。首次活动时,以自我介绍方式,让患者及组员之间相互认识,以便日后工作能够相互监督。向患者介绍管理小组的工作内容及理念,让患者具有自我管理意识。经过头脑风暴方式,让患者回答糖尿病相关知识,通过问答方式,促使患者增强记忆,并产生探讨兴趣;通过了解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从而制定目标,实现自我管理。

每次活动时,患者根据上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交流及讨论,并积极反馈,提出问题,从而解决困难。通过集体参与、讨论方式,深入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以情景表演等方式,融入糖尿病饮食疗法、并发症防治、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运动锻炼、药物治疗、急救等相关知识[3]。

定期请专家在社区开展糖尿病专项讲座,进行疑问解答、动机性访谈等,演示正确的自我管理方法及各项糖尿病患者需要掌握的技能,从而纠正患者不良习惯及错误观念,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也可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并配合临床治疗[4]。

向小组成员发放腰围尺、控油壶、计步器、健康手册、控盐罐等相关生活工具,指导患者各种工具的正确用法,并一对一教患者正确的自测血糖方法,直至患者完全掌握。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活动前及活动开展6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值,同时在活动前与活动开展6个月后分别向患者发放疾病知识调查问卷(问卷共3个维度,包括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及患者对治疗方法的认知与接受程度,共有20项问题,采用100分制,分值≥80则判定为知晓疾病知识)、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活动宣教内容、时间控制、进行方式、医护人员服务、预期效果等共20项问题,采用5分级制,满分100分,分值≥60分为满意)及服药依从性量表[5](包括4个项目,若回答均为否,则判定为依从),上述指标均作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经SPSS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χ2检验,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 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变化 活动开展后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值均明显较活动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活动效果 活动开展后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服药依从率及满意率分别为80.65%、87.10%、90.32%,同活动前的33.87%、43.55%及48.39%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具有较高发生率,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具有较大危害[6]。由于糖尿病无法彻底治愈,需长期服药控制病情,可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且社区糖尿病患者缺乏针对性护理,自控能力较差,易出现擅自减少服药剂量甚至停药等情况,影响治疗效果[7]。另有学者表示[8],社区糖尿病患者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生活习惯较差,不利于血糖控制及病情缓解。

自我管理能力对社区疾病患者极为重要,通过开展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具有显著价值[9]。本研究中活动后患者血糖水平明显低于活动前,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服药依从率及满意率明显改善。表明,通过开展小组活动,能够使患者相互鼓励、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在活动过程中,对疾病健康知识进行宣教,能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度,提高用药依从性。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患者具体情况,使其参与活动,可提高患者积极性及满意度[10]。

综上所述,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开展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可有效提高患者认知度、依从性及满意度,对血糖控制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淑荣,张永青,胡伟,等.糖尿病患者社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前后自我效能与生存质量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9(9):890-893.

[2] 盘点2014年ADA糖尿病指南中值得关注的变化[J].糖尿病临床,2014,8(2):53-54.

[3] 李鸿雁,武建军.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4):447-449.

[4] 孙静,张小平,鱼毛毛,等.自我效能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间的中介效应[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778-780.

[5] 刘延锦,高欢欢.中文版糖尿病患者家庭成员行为量表的信效度检测[J].护理学杂志,2015,30(19):17-19.

[6] 李华,崔虹,黄碧灵,等.小组互动式管理模式应用于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22):2102-2104.

[7] 崔学利.自我管理和行为干预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7):166-168.

[8] 罗春玲,李元香,赖春荣,等.护理干预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研究[J].國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342-1344.

[9] 黄仙红,王小合,汪胜,等.2012年杭州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及其血糖控制状况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3,47(2):190-191.

[10] 王欣国,吕伟波,丁晔,等.社区糖尿病病人管理模式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18):1809-1811.

篇5:安全社区领导小组工作制度

负责安全社区创建的全面工作,确保安全社区创建有效实施和运行。

l、制定安全社区建设规划与目标;

2、组织制定安全社区规章制度;

3、定期召开安全社区领导小组会议持续推进安全社区计划;

4、组织协调社区内一切可以整合、利用的资源和力量,实现全面参与、全员享受;

5、解决创建中遇到的难题,推动创建工作顺利发展;

6、督促各项工作负责人有效执行工作计划;

7、检查各项安全计划执行情况及绩效评估;

篇6:安全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制度

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跨界合作、资源整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安全社区创建原则,凝集社区各方面的力量,落实安全社区创建组织机构,明确组织机构相关工作责任。组织、指导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组织制定安全社区建设的目标计划和安全社区管理制度职责。

2、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分析安全形势,汇报安全社区进展程度,督促各个项目的落实,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

3、组织协调辖区内外一切可以整合、利用的资源和力量,协调各项目组获得社会各界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4、组织开展社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和解决安全社区创建的具体问题。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全辖区的综合性检查或专项整治工作。

篇7:社区党小组管理制度

1、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爱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教育社区成员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组织发动群众,搞好社区环境卫生,无卫生死角,保持楼院内外环境整洁,采取综合防治手段除害防病。

3、组织居民开展绿化(树)认养活动,带领居民植树养花,绿化、美化社区环境。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观念,防治环境污染

5、经常检查居民区卫生,协助专业部门整治社区环境,搞好社区内永久性公益卫生设施的维护工作,保持其清洁美化。

篇8:社区党小组管理制度

一、理论与方法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他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 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 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 而是改变认知, 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 人们的认知为B, 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 因此其核心理论称为ABC理论。据此理论, 中年级学生的情绪问题可能源于他们对于一些生活事件的错误认知, 如处在被监护者的角度对监护人 (父母、老师) 等行为的不理解等。

针对青少年的特点, 小组活动以“游戏+体验式环节+自由讨论分享”的模式开展, 致力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小组氛围, 既以体验环节提高组员的参与度、增强服务效果, 又以包含丰富信息的分享与讨论让组员通过“替代学习”习得更多有效经验结合情绪ABC理论, 社工将通过表演游戏先了解组员情绪困扰的具体表现 (C) , 设计发泄环节引导组员合理宣泄情绪, 注意自身安全;再联系不良情绪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 (A) , 运用专业检视表发现组员的不合理信念 (B) , 让组员了解是自己认知的局限性引起了不良情绪, 通过对生活事件的剖析引导组员寻找新的认知, 倡导组员以积极的角度认知生活事件, 做自己情绪的小主人, 从根本上缓解组员的情绪困扰并预防组员离开小组后的情绪问题。

二、小组方案

“情绪魔法师”儿童情绪管理小组作为成长性小组的一种, 招募对象为S社区中年级 (三、四年级) 有轻微情绪困扰, 情绪管理能力缺乏的学生。共招募12名成员。因为作为致力于培养组员情绪管理能力的成长性小组, 12名成员的较少容量使得每一位成员都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聆听他人的看法;同时12名成员的容量不至于使每位成员过分暴露, 从而避免逃避小组行为的发生。此外, 较少的成员使得每一位成员都可以更加充分地参与小组, 有益于小组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建立, 小组一致意见的达成也更为容易实现;也可以避免或减少小组成员与工作者的互动多于组员间互动、小组规则意识涣散、小组内部矛盾频发等的不利于达成小组目标的情况的出现。

本次小组活动的目标是建立良好的小组氛围, 帮助组员学会认识和觉察情绪, 了解情绪内涵和表达的重要性, 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和转变不合理信念, 继而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和方法, 提高组员情绪管理能力, 协助组员发现身边支持力量, 减少组员情绪困扰。

本小组拟开展六节活动, 每周两节活动, 每节活动1个小时, 第一节活动主要致力于信任关系的建立与小组契约的订立;第二节活动是引导组员理解不同情绪,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第三节活动是组织组员探讨宣泄情绪的合理方式, 反思自我宣泄行为;第四节活动是协助组员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并尝试寻找积极的认知角度;第五节活动是鼓励组员以积极的认知重新审视生活事件并进行分享, 以此延伸和强化第四节内容;第六节活动是引领组员梳理自己的支持力量, 处理好组员的离别情绪, 通过总结分享保持小组经验。

小组的活动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从理解情绪与合理宣泄的“疏导”层次逐步深入到改变认知与建立支持网络的“管理”层次。“游戏+体验式环节+自由讨论分享”的设计思路贯穿于六节小组活动中, 共设计了“一心二用”“寻找情绪超人”等10余次游戏, “礼物对对碰”“情绪垃圾桶”等至少5个体验式环节, 不同主题的讨论与分享6次。

三、小组发展情况

1. 小组准备期

小组筹备的主要工作任务有需求评估、方案设计、组员招募等。在需求评估阶段, 社工从家长、老师、学生等多个群体角度, 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方式对该问题进行评估, 中年级的学生存在情绪困扰, 且在隔代教育的环境中无法解决, 并希望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在设计活动方案时, 社工充分考虑了青少年群体的特点, 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与环节, 以体验式教育为主, 提高组员参与的积极性, 并提前准备了相应的游戏道具而关于组员招募方面, 社工通过学校与教师的资源, 有效、有针对性地向中年级学生发放招募通知;同时在社区宣传活动中发放小组招募的宣传单页。在筛选小组成员时, 社工综合考虑了孩子的特点 (通过之前的接触与老师提供的信息) 、孩子在之前活动的表现、孩子的性别比等, 保证小组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基础上共招募了12名小组成员。

2. 小组初期——第一节

小组成员处于一种对小组活动既投入又逃避的矛盾心理, 小心谨慎, 沉默而被动, 对社工的依赖性较强。社工在对小组的基本内容及自己的角色澄清后, 运用了破冰游戏致力于协助组员消除陌生感, 通过“礼物对对碰”游戏引导组员体会、表达不同情绪, 完成对小组内容的初体验。随后在订立小组契约时, 社工作为一个组织者让每位成员都参与到制定过程中, 以提升成员对小组的归属感, 创造信任、安全的小组氛围, 同时有利于成员后期对小组规则的维护。

3. 小组中期——第二、三节

在这个阶段, 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组员理解各种情绪并学会合理宣泄情绪, 活动形式主要为“体验式环节+自由讨论分享”。社工在此时应由策划者、组织者转变为引导者、协助者, 协助组员完成体验游戏如我爱表演、情绪垃圾桶等、引导组员进行分享与讨论, 共同探讨对不同情绪的理解及对情绪宣泄的正确方式等。在引导讨论与分享环节中, 社工采用自我暴露的方法, 拉近自己与组员的距离, 使组员获得普遍感, 进而对自己的个人经历进行分享。这个阶段是冲突与矛盾的多发阶段, 其中既有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冲突, 也有个人与小组整体的冲突;会出现诸如在讨论中发生争吵、个别成员对小组活动有抵触心理等不良情况, 社工在此时成为调节者与支持者, 要密切关注小组中的特殊情况, 及时介入、协调各方面的冲突, 保持组员对整体目标的意识。

4. 小组后期——第四、五节

组员对小组的归属感与投入度逐渐提高, 社工与组员一同寻找新的认知, 并尝试在生活中运用小组中习得的经验, 应对不良情绪。在这个阶段, 社工运用了一些“自我检视表”“情景窗”等专业性较强的载体, 使得小组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深度, 组员也在“说出自己的故事”与不断讨论中加强了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社工在此时运用倾听、共情等技巧, 对成员表示接纳, 鼓励成员表达自我。小组成员的关系亲密度不断提高, 但小团体现象初现, 小组规则遭到破坏, 集体目标的达成受到阻碍, 社工要及时发现这种现象, 进行介入, 重申小组规则,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座位分隔等。

5. 小组结束期——第六节

在小组的最后一节, 社工事先预告小组结束的日期, 成员对于小组虽有不舍, 但能够自己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 并未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社工在本节小组中设计了“支持树”环节, 让组员发现自己身边的支持力量, 在自己无法运用已习得的经验排解情绪时, 学会寻求他人的帮助, 从而避免使情绪困扰转化为严重的情绪障碍。为巩固小组的服务效果, 社工引领组员对小组内容进行回顾, 让组员总结学习经验, 并对组员取得的成果进行肯定。最后的“DIY表情书签”让组员自己完成对此次小组纪念品的制作, 在富有创意的环节中淡化离别情绪, 正式结束小组。

四、小组评估

1. 小组成员评价 (如表所示)

2. 社工自我评价

小组前期准备较为充足, 在小组开展前就完成了前两节的物资准备, 每节小组活动需要的物资都会提前一个星期准备到位, 活动中通过不同的与情绪息息相关的游戏让组员更加理解情绪。每节活动必有的分享互动环节更是让组员在互动中共同探讨合理的情绪管理方法, 增强情绪管理能力。部分环节如情景剧表演等因小组成员较为羞涩并不受欢迎。因此应注意, 需要组员较为放开的前提下才能顺利进行的环节可考虑放在小组的后半阶段, 在组员充分融合的情况下开展。社工在小组活动中认真负责, 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 在不同阶段致力于小组的建立、组员关系的形成、离别情绪的处理等。恰当运用较多的倾听、适当回应、自我暴露等工作方法与技巧, 支持鼓励组员表达自我。对活动中的突发情况应变得当, 处理及时。社工还应加强对小组规则维护方面的工作技巧的学习, 增强对小组纪律的管理能力, 以保证小组活动顺利开展, 达到最佳服务效果。

五、专业反思

1. 小组开展过程中的经验

儿童情绪管理小组的服务目标基本达成, 服务对象对小组的满意度高, 并表示希望继续参与该社区社工站开展的其他青少年活动。该小组之所以能顺利开展并受到服务对象的喜爱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 小组活动中对社工游戏的成功使用。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游戏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小组的不同阶段, 应恰当地选用不同类别的游戏致力于不同目标的达成。如在小组初期使用破冰游戏, 在小组中后期活动开始时可以使用热身游戏,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结合小组目标设计相关沟通游戏、角色模拟游戏等。

(2) 小组中突显的体验式获得。该小组既重视组员之间的讨论与分享, 以“替代学习”获得更多有效信息, 更注重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体验式环节, 让组员参与其中, 印象深刻的同时又通过参与增强对小组的归属感。

2. 服务需改进的方面

儿童情绪管理小组的服务效果虽获得了组员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但在开展时仍遇到了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小组中出现次团体现象。社工在小组中应致力于营造信任、融洽的氛围, 促进成员的互相融合与接纳。但小组成员在熟悉之后就可能出现次团体现象, 在小组活动中破坏小组规则, 扰乱小组一致目标的达成。社工在带领小组时应注意小组成员关系的动态管理, 既让组员在小组中获得友谊的支持力量, 又将预防次团体的出现纳入工作范围之中。在小组中出现这种现象后, 社工应及时进行反思与调整, 可运用改变座位、私下介入等方式维护小组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姑岚.启动情绪管理的神奇按钮[N].中国青年报, 2005-07-13.

篇9:社区党小组管理制度

关键词:小组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徐永祥. 社区工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新旧领导交接讲话材料下一篇:趸交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