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规反思随笔

2024-05-06

幼儿园常规反思随笔(精选6篇)

篇1:幼儿园常规反思随笔

孩子们真的吃饭时不能讲话吗?不,其实他们可以进行“无声的交流”!

一天中午,我介绍完食谱后,照顾孩子们进餐。巡视中,我发现林凯一只脚放在地上,一只脚踩在凳子边上,斜着身子吃饭。我轻轻走到他跟前,当他看我时,我用手指了指他的腿,又摆了摆手,他马上意识到了,把脚放下来,坐好吃饭。我又发现陈启帆和王凯在低头悄悄说话,还时时发出笑声。我走到他俩跟前,当他俩看我时,我把食指竖在嘴前,摆了摆手,并指了指旁边的小朋友,他俩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小朋友说:“刚才,有一位小朋友坐姿不对,还有两个小朋友讲话施老师没有发出声音,只做了一个动作,他们便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并马上改正。吃饭时,如果你想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你能用动作告诉他吗?”小朋友们睁着惊奇的眼睛看了我一会儿,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我看见何宗庭把小手伸到施予跟前,在桌子上点了几下,施予顺着手指一看,原来是撒了一粒米,她赶紧把这粒米捏起来,放到桌子中间的盘子里,俩人相互看了一眼,会心地笑了。盛饭时,我发现丹丹轻轻拉了拉王凯的衣服,王凯扭过头去,丹丹骄傲地伸出两个手指头,王凯看了以后,有点不好意思地伸出了一个手指头。原来他们是在说自己吃了几碗饭。

这种“无声的交流”不仅优化了班级常规,而且还培养了孩子安静进餐的好习惯,何乐而不为呢?

手势的作用

一天最吵闹的时候要数吃过饭后,老师们忙着拾掇碗筷,擦桌子和组织孩子,这时,孩子们有的去厕所,有的要喝药,还有一些淘气的孩子你追我赶的跑着,活动室顿时沸腾起来,尽管我大声喊:“别吵了,请安静”,可是却无济于事,孩子们的笑闹声交织在一起,顿时淹没了我的声音,我想我一定要认真的组织着孩子,因为稍有分神,便有可能出现危险。

平时我班孩子们最爱听故事了,我便大声的给他们讲故事,可他们依然是我行我素的大吵大闹,我讲累了便不经意地把手放在本子上做了一个安静的动作,没想到,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学着我的样子做了同样的动作,沸腾的活动室里顿时静悄悄了,孩子们立时都安静下来,之后我又讲了一个故事,效果出奇的好。

这件事给我的感触很深,为什么有的时候费力地组织孩子却适得其反,而一个表情或轻轻一个手势动作便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听你指挥。我想如果不深入幼儿教育,就不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这便要求我们努力地去学习、研究、探索一些幼教方法,丰富充实自己,以便更好地组织、教育孩子。

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如何抓好常规

我班有一个特别调皮的男孩,可以说他一秒钟都闲不住,例:其他幼儿都在认真上课,他却到处乱走,请他站在墙边他却抠墙壁,请小朋友们休息他却去摸别的幼儿等等。刚开始我非常之头疼,就狠狠的批评了他,但过后他又是原样。接着我采取不理睬的方式,但没想到他越发肆无忌惮。在这之前我从未遇到过类似案例,这使我非常懊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拿小奖品来吸引幼儿,我发现他眼睛直盯着我,于是我就对他说:“请他坐好了。”他马上就将小手小脚放好了。经过这一件小事,渐渐的我尝试只要他做的好的地方就在同伴面前大力表扬他,甚至有时会请他来当小老师或者值日生来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注意力。经过两个月的坚持,他能坚持认真的上完一节课,据家长反映,他在家的脾气好了许多,现在能将所学唐诗完整的流畅的背诵出来。这让我很是骄傲。

幼儿园生活应该是井然有序的,然而排队就是外出活动、游戏、入厕、喝水、洗手必不可少的过程。刚接手小班时,排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因为每次幼儿们都个排个的,老师们为了队伍的整齐和幼儿的安全着想就不得不自己动手,将幼儿一个个幼儿排好了,几天下来,老师们都觉得很累。于是我就萌发了个想法:“为什么不锻炼幼儿自己将队伍排好呢?”说干就干,于是在每次排队的时候我都会用轻柔的声音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请小朋友们叉腰轻轻的走到周老师这来,排好了的.小朋友就当小老师看好前面小朋友的小脑袋,我们还要排成漂亮的1宝宝。”与此同时排的好的幼儿大力表扬,并请他站在最前面当火车头,在走的过程中仍然是请小朋友就当小老师看好前面小朋友的小脑袋,还边念儿歌或唱唱歌曲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久而久之,效果非常明显,现在只要老师请幼儿排队,小朋友们就立马排好了。一天的活动下来老师们就省心多了。

所谓常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规矩。只有把常规做好了,教学也就自然轻松了许多。而常规教学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各种能力,也让幼儿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这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最后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常规教学贵在坚持。在幼儿教育中老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多注意幼儿的言行举止,对于幼儿任何一个小动作决不放任,不应让幼儿存侥幸心理,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及时制止幼儿的错误行为和习惯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否则,你之前的辛苦将付诸东流。

篇2:幼儿园常规反思随笔

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充分的锻炼机会,让幼儿多次的进行实践训练。生活在集体中的孩子,他们的每一天都是由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所组成的。幼儿在饮食、睡眠、学习、交往等内容中,获得“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如何做,不该如何做”的认知、体验和经验,逐步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班级常规。我们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练习的机会,无论在态度上还是在方式方法上。如孩子吃饭,看孩子自己吃太慢了,就去喂他们吃。长久以往,孩子一到吃饭时间,就呆呆的坐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喂,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这时,我会耐心的先教他怎么吃,然后每天用鼓励的语言激励他自己吃,慢慢的养成了自己动手,不再依赖成人了。再如幼儿上厕所,先开始看孩子自己脱裤子太慢,不如自己做来得快、省事,就自己动手帮他们脱。慢慢的养成了习惯,就等着我们帮他们脱。还如睡觉,我都会帮孩子脱好鞋子,这个简单的自理可以完全让孩子自己做。这些做法,其实就是不自觉地剥夺了幼儿学习生活的机会。这不利于幼儿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所以说常规教育对于保证幼儿健康和良好的情绪,使幼儿学会适应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在的教学、生活中我改变“教你做,等你做太慢,不如自己做来得快、省事”的想法,给幼儿充分的多次的实践。在每个环节中,我们都会告诉孩子们需要怎样去做,并且教给他们方法,即如何去做,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从而让孩子最初就明白老师的意图,能够按要求,有方法去完成。给幼儿形成一个定式的概念,循序渐进,逐步养成良好的一日常规。

篇3:幼儿园常规反思随笔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问题,对策

一、当前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的过度行为

(1) 过多地使用灌输。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 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运用非常普遍。杜威认为:“这种灌输教育主要是通过外部‘训练’的方法, 将成人的标准、要求和方法强加给正在逐渐成长并趋于成熟的幼儿。”在幼儿园常规管理中, 幼儿需要遵守的规则大多数是成人教授的, 往往要求幼儿不求甚解的死记住某些规则条例。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 也往往是采用说教、命令、监督、奖惩及变相体罚的方式进行规则灌输与教育。灌输教育完全把幼儿当成了接受和执行命令的机器, 孩子的主体性地位荡然无存, 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也被完全否定。

(2) 过多地使用限制。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常常走向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对幼儿的高压控制, 使得幼儿能力低下和主见丧失, 从而对教师唯命是从, 这又加剧和强化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这些教师把常规教育等同于“管住孩子”。同时, 教师非常善于对幼儿说“不”, 不准随便下位置走动、不许打人等。幼儿在教师一项项的限制下, 畏手畏脚, 什么事情都不敢做, 毫无自主权, 自我判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外, 教师为了减少安全隐患, 也会限制幼儿的行动。这样, 教师限制了幼儿的活动, 也就减少了幼儿的社会刺激, 减少了幼儿智力水平提高的机会, 减少了幼儿的动手操作机会。

(3) 过多地使用奖惩。笔者在工作中就曾看到有的教师非常喜欢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管理幼儿, 如当幼儿吃饭吃得又快而桌面又干净的时候, 教师便会奖励小贴画;当幼儿在教室大喊大叫或打人时, 教师则会训斥、批评。教师通过奖励与惩罚左右着幼儿的行为, 让幼儿做老师希望他做的事情, 不做不允许的事情。奖惩是行为主义理论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 它的优点是便于教师控制全局, 见效快, 所以是教师们最喜欢用的一种方法。但是过度地使用奖惩不利于幼儿规则的主动建构和良好习惯的主动养成, 外在的控制离不开成人的监督, 所以奖惩只能起到暂时的、短期的效果。

2. 教师的不足行为

(1) 榜样示范作用不足。榜样示范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榜样力度不足。教师往往对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但自己却是另外一种做法。比如, 有的教师要求幼儿保持安静, 自己却和另一个教师肆无忌惮地聊着与工作无关的问题。教师这样的做法就如同自己抽自己嘴巴, 显然对幼儿不能起到什么说服力。二是教师没有创造幼儿相互学习的良好环境。教师没有通过树立幼儿中的良好的榜样形象来让幼儿明白最合适的行为是什么样的, 自己应该向谁学习。如果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 那么幼儿的自我约束和积极行为都会增加。

(2) 处理纪律问题时忽视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纪律问题的发生往往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但很多幼儿教师在处理纪律问题时却只处理症状, 而忽视问题产生的原因。幼儿纪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幼儿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二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引起纪律问题, 三是环境布置的不合理引起纪律问题。

(3) 教师缺乏有效引导幼儿的方法。由于教师在教授常规和处理幼儿不合理行为时缺乏有效的方法, 只得机械地运用某一种方法来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如不管是什么样的规则, 教师所用的教授方法都是:引出集体范式的规则———个别提醒幼儿———重复指导幼儿遵守规则。教师不管规则所涉及的问题是否是全体幼儿共同的问题, 都对全班幼儿提出同样的要求。这样做能起到预防幼儿同样的不当行为, 但也势必会让幼儿背负累累规则, 畏手畏脚;同时教师还一相情愿地认为只要是自己向幼儿讲过的规则, 幼儿就没有理由明知故犯。事实上, 没有产生问题的情境, 幼儿很难有将规则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相同情况下灵活运用的本领。当幼儿出现纪律问题时, 教师也不管纪律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只是一如既往地使用呵斥、训诫或惩罚的方法。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教师理论知识匮乏, 对常规教育缺乏全面理解

一方面, 由于理论学习的不足, 教师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到底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 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 教师往往很难考虑到事物的关联性, 孤立地看常规。另外, 还有一些教师由于理论学习的不足, 还错误地以为常规教育就是管住孩子。

2. 教师对幼儿能力的低估以及对安全的考虑, 不敢放手

有些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是没有能力的, 大多数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教师迫于安全的压力, 采用高控制的手段管理幼儿, 涉及到安全问题的事情就尽量不让幼儿做。

3. 教师追求省力和速效的方法来实施常规教育

由于教师的“惰性”在作怪, 使得他们在常规管理的过程中采用省力的方法。教师不愿费力去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 也不愿意去寻找和分析纪律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而教师追求速效的方法则主要表现为倾向于使用外在的奖惩和示范, 倾向于规则的直接灌输和强制执行。另一方面, 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的成果也很难给幼儿教师带来什么即得利益, 因为幼儿园的评估标准并不关注这些, 所以教师缺乏动力。

4. 教师缺少榜样示范的正确认识和有效方法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对儿童影响最显著的榜样是给儿童温暖和关爱的人, 拥有更多权力、影响或技能的人, 以及与儿童相似的人, 或同性别、同龄的人。教师是幼儿最好的行为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 也没能成为幼儿良好的学习榜样。另外, 幼儿同伴的观察学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常规教育中也有浪费这一资源的做法。

5. 中外教育文化的差异, 使得国外先进经验在我国难以有效实施

中外教育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外更加注重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注重对幼儿自身价值的尊重与引导。而我国则更多地注重集体关系,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由于中外教育和文化的差异, 使得国外的先进理论难以灵活运用。

6. 家园合力不足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 在幼儿园里, 有教师监督, 幼儿就能够遵守规则和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但一回到家就会变回原形。另外, 家园联系不足, 家长对幼儿园和教师的工作缺少了解支持力度不够。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幼儿园应加强教师理论的学习和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1) 丰富幼儿教师的理论知识, 增加对常规教育的全面认识。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状况缺乏了解的教师, 最紧要的就是组织他们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而对于那些孤立看待常规的教师, 一方面要解放他们的思想, 即让他们明白纪律问题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往往是由其他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另一方面要养成教师写观察笔记的习惯, 并对所发生的具体问题作原因分析, 以及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对于那些将常规等同于管住孩子的教师而言, 迫在眉睫的就是思想的解放, 要让他们明白,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 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并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其他活动提供方便。

(2) 改变幼儿园对常规教育的评估标准和机制。如果幼儿园以幼儿是否能够被控制或班级是否表现的安静来衡量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好坏, 那么教师就得到这样的暗示:控制幼儿的行为并让他们闭上嘴巴。所以, 教师必然会采用灌输和强制执行常规的方法来达到速效。因此, 改变幼儿园对常规教育的评估标准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3) 减轻教师的安全责任, 减少安全隐患。园所和家长要考虑到教师的动机和幼儿发生安全事故的具体原因, 不能盲目地追究教师的责任。如果确实是教师工作的疏忽造成的安全问题, 那么应该追究教师的责任;如果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 并且事故的发生与教师并无直接关系, 那就要酌情减轻教师的责任。如果幼儿园能在源头上减少安全隐患, 那么教师会更有作为。

2. 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常规教育观并增强能力

(1) 给幼儿参与制定常规的机会和放手让幼儿自己管理自己。体现幼儿意志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常规的制定。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 一是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 二是制定的常规更符合幼儿的需求, 三是幼儿更能明白常规的意图与价值。如果教师能够给幼儿自己管理自己的机会, 那么幼儿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很多知识和能力。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 幼儿增加了与同伴交往、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常规的主动建构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 减少纪律问题产生的因素。减少纪律问题的产生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课程。想要从源头上减少纪律问题的发生, 就要求课程要丰富多彩, 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能激起幼儿的兴趣, 能够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因此,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是环境。要求环境布置、空间布局合理, 材料和玩具的数量适宜。三是幼儿的需要。首先, 教师要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其次, 教师要满足幼儿的爱和尊重的需要。

(3) 根据纪律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采取对策。当一个纪律问题出现时, 教师不要急于采取对策。首先, 教师要做的是观察, 初步了解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其次, 教师要通过与幼儿的沟通交流, 了解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和幼儿的感受。第三, 教师要综合分析幼儿的回答与感受, 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判断纪律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具体原因, 从而寻找有效的策略。

(4) 教师要提升自身品质, 从“宽己严儿”变成“宽儿严己”。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幼儿教师要想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首要就要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做好幼儿的表率。如教师不让幼儿挑食, 那么教师自己便不能挑食。搭班的两个教师面对同样的孩子、同样的班级环境和格局、同样的家长, 两个教师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以及一致的要求与干预方法, 能够最有效地管理幼儿, 并能使幼儿对老师更信任、更尊重。

(5) 在理论的钻研和实践的摸索下寻找方法。一些教师由于理论知识匮乏, 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浮于表面或仅仅走形式, 造成漏洞百出、问题不断。理论的学习很重要, 通过理论的学习, 教师可以打开自己看待问题的思路。所以, 钻研理论是教师的必修课。教师应在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自身实践, 摸索出一个根植于现实土壤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3. 与家长有效沟通, 争取家长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幼儿教师应把工作的设计和具体思路向家长说明, 让家长明白想要孩子充分活动, 受点小伤是不可避免的, 除非不让孩子活动。常规教育如果能得到家庭的支持, 就会事半功倍。根据斯金纳的操作强化理论, 及时的持续的强化效果最好。家园一致的要求正是一种及时的、持续的强化。同时, 一致的要求也利于幼儿将常规内化, 因为幼儿会意识到所有人都要求这样做的事情肯定是对的, 从而在心理上更愿意主动接受。

总之, 想要解决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解放教师的思想, 增加教师的认识, 转变教师的观念;其次是幼儿理论知识的学习, 要用理论充实大脑, 用理论发现问题, 用理论指导行动;再次是在理论的指导下, 摸索出一套适合园情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外在的强化和模仿只是一种手段, 只有幼儿规则的主动建构和自律道德的发展, 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出路是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平, 而不是机械死板地灌输规则。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因此, 教师应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规律, 给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希拉·里德尔-利奇.儿童行为管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鲁杰,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3]李志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篇4:从细节反思常规

近几天,有几位学生对我说要调换座位,我问为什么要换,他们的理由都差不多:“与同桌合不来”“与他很难相处”“关系比较紧张”,平时没有特别原因我对学生的座位不作个别调整,不调整的原因是:一人调整座位往往要牵涉到另外三个甚至更多同学,也不利于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所以,我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

有一天,一位女同学来告状说王同学把她的课桌翻倒,书都撒落在地上,他是故意的,就是想达到换座位的目的。当时我并没在意此事。几天后的一个中午,打扫卫生的同学正在忙碌着,上次告状的同学又来说:“王同学这几天老是抓我的头发,还威胁说他换不成座位,我就没有好日子过。”这时,旁边的几位同学闻风而动地说他们也想换座位。看来事情已经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这怎么办呢?就这样换座位?如果别人效仿呢?况且这行为对班集体建设极为不利,不换,弄不好演变出打架或意想不到的大事?我焦虑地思索着,忽然眼前一亮,左前方有一位文静的女同学正拿着面巾纸在擦拭同桌的椅子,我弯腰询问她在做什么,她说刚才拖地的同学甩了一下拖把,把许多脏水溅到了她同桌的椅子上了。凝视着被擦得干干净净的椅子,蓦然间,一个主意跳入我的脑海中,“请同学们安静一下,扫地的同学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近段时间有不少同学向老师提出要换座位,个别同学为了达到换座位的目的,正在采用不正常的手段,破坏同学之间的友情。大家认为究竟有没有调整座位的必要?”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我继续说,“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只乌鸦打算飞往南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一起停在树上休息,鸽子问乌鸦:‘你这么辛苦,要飞到什么地方去呢?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乌鸦叹了口气,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走,可是这里的居民都不喜欢我的叫声,他们看到我就撵我,有些还用石子打我,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说:‘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会不受欢迎的,有些问题不是换个地方就能解决的,它会跟着你,直到你正面面对它,反省自己,改变自己,才能使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

“那么怎样改变自己?刚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小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什么事?”同学们迫切地问,“刚才,值日生在拖地时,不小心把拖把的污水溅到肖同学的椅子上,大家说这个污迹应该由谁擦?”“应该由值日生擦。”“可是他并没有意识到溅起了污水。”我说,“万一肖同学回来时没看椅子,一屁股坐下去了呢?”同学们疑惑着,我接着往下说:“她的同桌张同学就想到这种情况,是她刚才用面巾纸把椅子擦干净了。”

“同学们,”我语重心长地说:“张同学这种细小的举动,如果老师忽视了,别的同学可能谁也不会知道。这种雪落无声般的默默奉献,真诚和友爱的行动,不正是我们搞好同桌关系的楷模吗?那些想方设法想换同桌的同学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我们培养大家团结友爱,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要求大家学会生存,适应各种环境,要从适应最小环境——同桌关系做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同桌关系将更美好,班级将更和谐。”

这件事情过后,其他同学就再也不提更换同桌的事了,班级凝聚力也更强了。

我们往往认为学生犯错误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如能正确地解读学生的心理,并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那么错误又何尝不是一个教育机会呢?

上周一天下午上课前,班长突然发现中午有人翻窗户,洁白的墙面上留着几个大脚印。我当时很生气,本来想好好追查一下是谁干的“好事”,可转念一想,这样气势汹汹有谁会承认是自己做的呢?于是我果断改变方法,叫来了中午不回家的两个男生和两个女生了解情况。经过我的细心观察,虽然这几位同学都说不知道,但是其中两个男生表现得很紧张,我的直觉告诉我们他很有问题,但我没有继续追问下去,而是亲切地对两个男生说:“你们看,墙面上这几个大脚印多影响美观啊,明天中午你们不回家,能为班级服务把墙面清洁干净吗?”两个孩子虽然一脸诧异,但还是赶紧点点头。第二天我惊喜地发现,脏墙面被打扫得洁白如初了。我重新把他们召集到我的身边,注视着他们,柔和地问:“你们有没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他们互相看看,眼中都流露出了愧疚的神情,对我承认了翻墙的事情。“犯了错误就应该勇敢地承认,对吗?”“对!”这次他们重重地点点头。我感到他们的认错态度很诚恳,于是语气一转,说:“你们刚才又做了一件好事。这件好事正好弥补了你们犯的错误。我很欣赏你们,还要表扬你们!”话音刚落,两位同学眼睛一亮,愣了片刻,然后害羞地笑了。我知道,在这笑容的背后,一定包含着他们对自己错误举动的检讨以及改正错误后得到表扬的欣喜,也一定包含着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做个好孩子的决心。犯错误是难免的,学生犯错误就更正常了。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犯错误其实是一种经历,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在犯错、认错、改错的真实情境中,学生才能学会正视错误——勇于承担而不是狡辩,更不是逃之夭夭;学会改正错误——真心思过而不是表面敷衍;学会挽回过失——积极补救而不是消极退缩。如果能把错误当作一种资源,我们对待学生可能就会温柔许多,教育的方式也会温和许多了。

班主任工作是最幸福的工作,师生交流,平等对话,共同成长,收获着平凡而又真实的幸福。于我而言,酸甜苦辣,蕴含其中。我想,我们总是欣赏那些优秀的学生,费尽心思,可只不过是想以他们的优秀来显示自己的优秀;我们总是忽略那些落后的学生,吝啬情感,其实是不愿面对自己的失败。然而优秀的学生因为自己的优秀并不觉得你优秀,让你感觉失败的学生却会送给你最真诚的心里话。所以我心中暗暗下决心,当我再次走进教室的时候,我要把微笑带给所有学生。

篇5:幼儿园教师生活常规随笔

微笑是他们的表情,他们用微笑传递关爱和温暖,用微笑鼓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让爱走在教育的全过程。他们时刻关注孩子脸上的“晴雨表”,精心呵护孩子的情感,在孩子伤心时给他一个拥抱,在孩子焦虑时给他一个鼓励。

他们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以平和、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的“出格”和“不服从”,谨言慎行,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颗颗敏感而娇嫩的心灵,许多无意识的言行和习惯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他们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能够学习什么,他们不会像制造产品一样去塑造孩子,不会随意地去“修剪”孩子,因为他们知道,孩子是正在成长的、独一无二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有它的生长季节,所以他们更愿意说:“孩子,你慢慢来!”

他们拥有儿童般的纯真,跟孩子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做不完的游戏。他们把孩子的兴趣引入教学,充满诗意地引领孩子走进真善美的世界,让“善良、责任、诚信”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他们整天忙碌、操劳,担心孩子的安全,面对家长的不理解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压力,但他们会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在平凡琐碎中寻找感动和快乐,他们在成全孩子发展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的职业幸福。

在一个称作幼儿园的地方,有一群快乐的孩子。

他们眼中的世界,就像是童话一样新奇而诱人,一朵小花、一株小草、一只飞虫、一抹晚霞,都会让他们惊喜半天,那些在我们成人眼里的寻常事物,在他们眼里都蒙上了一层诗意的浪漫。面对神奇的世界,他们的小脑袋中总是藏着那么多的问题:天上的云朵哪里来?小兔子的耳朵为什么那么长?蚯蚓为什么能钻到泥土里?

他们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不断有精彩的想法诞生;他们喜欢做实验,什么都想亲自动手去试一试;他们喜欢玩游戏,他们在游戏中生活、学习,游戏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喜欢自己做决定,长大的感觉让他们充满自信;他们喜欢和老师在一起,老师就是他们的玩伴,从老师那里能得到支持和肯定。

他们率性而动、自然不伪,所有行为皆出自真诚。他们有时候不太“乖”,还会闯点“小祸”,但他们活泼灵动、生气勃勃。看到他们,你就会想起天上的飞鸟、水里的游鱼、含苞的花蕾、枝头的嫩芽……他们有的热情、有的沉静、有的温顺,能力各异,喜好不同,就像是一树的绿叶,摇曳多姿却又各不相同,充满活力地按自己的方式在空中舒展。

篇6:幼儿教师小班常规教育随笔

“记着你的好,记着你的笑……”当一位孩子依偎着对我轻唱这首歌时,我感到孩子很有趣——学着大人的腔调还有摸有样的,但笑过之后那熟悉的歌词引起了我的思考。

对着小小的孩子我们总是告诉他们,我们大人对他们有多好,要他们时时记着我们对他们的好,在生活中孩子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当我微笑着迎接他们,亲切地抱抱他们时,孩子总是高兴地笑着向我问好;当我带着孩子开心地活动完坐着时,孩子总会亲切地问:“老师你累吗?我帮你捶捶吧。”当我关心地问候他们,帮他们穿衣裤时,孩子总会亲昵地亲亲你。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但孩子的爱很纯真,他们没有世俗的偏见,只有真诚的表现,他们最直接地表现着你的好、你的坏。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大人,在要求孩子的时候却自己忘了。有时孩子想亲亲你,你却生硬地推开他告诉他:“你很脏”;有时孩子想向你诉说,你却会因为繁忙的事务很敷衍他;孩子在热情地对待我们时,我们总是忘却了要以同样的热情对待他们。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一首《小孩不小歌》提醒了我们,不要小看了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让孩子记着我们的好时,我们也要记着孩子的好。

上一篇:实习生座谈会开场白下一篇:主持人台词、主持人串词、主持人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