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读书心得笔记

2024-04-12

镜花缘读书心得笔记(精选14篇)

篇1:镜花缘读书心得笔记

再读镜花缘上卷,读书中一众若干人物,比较之后,更是喜欢多九公和林之洋,不仅性格可爱,更是兼具传神,总之比起主角唐敖毫不逊色。

先说多九公和唐敖一行来到黑齿国,到了当地一间‘女学塾’,两人因为好奇,不知当地女子究竟读何书?之后学塾里的先生把他两人一起请进,因为知道他两人来自唐朝,因为历来素闻唐朝为万国之首,乃是圣人之邦,想必人品学问更是出类拔萃,这番前提下,引出私塾先生的两位女弟子,红红,亭亭,两女子慕得唐朝学问人品,多九公当即拍胸说道:老夫于学问一道,虽未十分精通,至于眼前文义,粗枝大叶,也还略知一二。跟着,红红,亭亭两女子便从音律谈起,多九公这时看到唐敖说:我们两位都是抛开了书本,荒疏多年,诚惶诚恐,见识不到,还望指教。这‘指教’两字,多九公当时听到,便鼻中一哼,口虽不言,心中却想:他们不过是些海外幼女,腹中学问可想而知,唐兄这样谦虚,未免把对方看高了!之后呢,说起音律,论起反切,谈谈说说,多九公竟然丝毫不占上风,谈到《周易》各种传本,九公听两位女子说有九十余种,他当即便吃一惊,自以为知道大概,也不过五六十种,接着又想管她呢,说不定对方有诈,随后九公便信口胡说,周易有一百余种,谁料那两女子步步为营,开口便谈所见九十三种,之后追问其余七种,此时的九公别所七种了,就像那女子要求,只说两种也怕仍是为难,到此处,九公汗如雨下,这种人物性格,虽然夸下海口,但也真实可爱,九公自负为唐朝学问正宗,没想到此番在黑齿国棋逢对手。

说完多九公和林之洋,再来看看女主角唐小山,这个前世百花仙子,其实性格刻画的也极其有趣,百花仙子下世为人,经历凡间之苦,这段因有因何而来?原来当日瑶池盛会,各位仙班都旨在讨好王母娘娘,嫦娥先是提议请百鸟,百兽来此地歌舞一番,接着又说不妨也请百花一齐开放,同来庆祝。众仙听了,都说很妙,哪知这时的百花仙却说:各个花卉开时都因时节地域不同各有不同,今要令百花一齐开放,这番便是戏言。后更因为风姨在旁调唆,百花更是与嫦娥争执起来,随后才有了赌气说法:一旦下界人君有令,教百花齐放,我果然应允,情愿堕落红尘,永不翻身。哪知因缘凑巧,有武则天女帝,偏偏酒后便叫百花齐放,那天刚好百花仙人去别处下棋,神不知鬼不觉地各处百花便也齐放了,这之后呢,可怜的百花仙子只能下得凡尘,历经轮回之苦。这几章,仔细读完,明面上交待了百花仙子前世今生,暗里却也写明了百花的持才傲物,虽说此件事端,发于嫦娥多事,怨于风姨调唆,但是最后结局走向,还得说回百花自己。百花从一出场就清丽绝俗,一看就知道不是庸俗之辈,极不善于阿谀奉承,但是事体人情的分寸到底拿捏不稳。其实,看完这几个章回,我还是很喜欢百花,这样一个清清净净不为俗世所扰的女子,多么可爱,可贵?!就连广寒宫里自比天下无双的嫦娥,一比之下反倒俗气了,不仅俗气,还犯了器量狭窄之误!

篇2:镜花缘读书心得笔记

对“才女”一词最好的诠释是什么?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古典魔幻小说——《镜花缘》给出了答案。读罢此书,既如沐春风,又若醍醐灌顶。

从成书形式上看,《镜花缘》和我暑假读过的《西游记》一样,也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从写作内容上来看,《镜花缘》类似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主人公涉足到很多奇异的地域。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凭借着漫无边际的想象力,借“镜”“花”二字展开全文,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瑰丽多姿的神仙世界,讲述了百位花仙子翩然入凡世后发生的神奇故事。前五十回向读者讲述了男主人公唐敖跟随妹夫林之洋游历各国访“花”遇到的奇人异事,后五十回写的是一百位被贬下凡的花仙子同考女试,重新聚首的情节。作者在书中流露出他对男女平等、婚姻、世族、官场等方面的独特看法,同时文中婉转地表现出有关命运的感悟——人在尘世,不过如镜中虚影,水中之月,终将如花般凋零谢世,消失在尘烟中。

回望书中人物,才女们对琴棋书画无一精通。尤其是百花仙子转世的唐小山,她文武双全,算得上是“才女”的集大成者了。作为一介女子不惜踏上征途,远赴万里寻找游历在外的父亲,这也反映出她对亲情的渴望与执着,是中国传统美德孝道的精彩展现。最终她听从父命返回国土得中女试,又再次展露她巾帼不让须眉的自强本性。尽管唐敖确为作品的主人公,但是唐小山更值得令我钦佩,就像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实力。”唐小山堪称实力派兼偶像派才女主人公!

篇3:用读书日记代替读书笔记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 是否有理论依据, 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篇4:读书,请做读书笔记

钱钟书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狂”绝不是轻狂,他敢睥睨天下,是因为他学问非凡,又性情率真,固守“文章之德,真理之勇”的学人信念,不惺惺作态。

钱钟书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识都是读书做笔记得来的。他离世后,夫人杨绛整理他的笔记,仅外文笔记就有34000多页,“日札”(随意写的读书心得)也有23册2000多页。

对照钱钟书,我以为,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如果真想学习,做到学业有成,进而做学问,还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静下心,认真读书;二是不怕烦,扎扎实实做读书笔记。

有的同学说,现在是网络时代,资讯检索很容易,哪里还需做读书笔记!这是不对的。网络检索得到的信息,一般只能停留在“了解”“知道”这一低级层面,往往转瞬即逝,不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很难积淀深化为思想和智慧,不是真正的学问。做笔记会迫使我们深度阅读、感悟,这样,我们就有了深刻的体验。如果能再不断回顾、更新,融会贯通,便会积淀成为学问。

我曾教过一位小卢同学,女孩子,个子不高,小小的年纪,性格沉静得像一湖水。我很惊异地发现,她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显得是那样的出类拔萃。原因很简单,她从小学就开始坚持做读书笔记。她有三本并不太厚的笔记本,内容大多是摘抄的优美词句,间或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甚至还记录了对文章中人物、事件、思想的思考、评判。她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痕迹。

朱永新说,阅读和思考是达到精神高峰的唯一途径。撇开有些功利色彩的“学习”“做学问”,毫无疑问,读书有益于人的成长,而做读书笔记则使我们在成长的“途径”上走得更加坚实,更快更好。

所以,读书,请认真做读书笔记。

篇5:镜花缘读书笔记

正如马丁森表明的女性自传的方面,“把小说和自传融为一体的自我意想角度”。意想是女性自传作家通过对假定的读者的感知来改变和构成的。各种各样的自传作品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虽然如此,当把他们原文的翻译作品与其他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时,总是能了解到作者的生活和写作环境。《古韵》是凌淑华婚前生活的编年史书,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美感,主题性以及哲学意义一直持续在她早期的写作中。这些作品均完成较早,受到一些男性作家的重要影响,收录在《花之寺》中。

《古韵》充满着作者对古典文学的热爱。突出表现在叙述者对传统女性作品的喜爱,以及当她还是个小孩时对传统民谣、弹词的背诵和取得的成就。且看如下:

有时,五妈会让妈读用口语写成的广东民谣,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听懂,还能跟着唱。妈妈的声音非常好听。当她一遍一遍地用简单的曲调重复着七言律诗的时候,对我来说,唱起来好像清晨流动的小溪。她一遍一遍地唱,使人如痴如醉。

在凌淑华早期的作品中,年长者诸如叙述者的叔祖和父亲,在权利主义的宗主教上相去甚远。父亲鼓励并培养凌叔华在绘画和诗歌上的天赋。大伯则是唐朝武则天的崇拜者,武则天是早期的女权主义者,他向凌叔华详述了《镜花缘》中女性的独立并诠释了女性事迹,以及叙述者在流行的其母亲弹唱的弹词中反串男性角色。如作者回忆的那样:每天晚上,我们小孩围坐在客厅的火炉边,听妈讲故事。五妈、六妈和佣人也来听。火苗映照者妈红润的脸颊和天蓝的裙子上。她的声音就像是百灵鸟在唱歌般欢快,虽然每行唱的调都一样,可我们都爱听。这

里,传统的女性作品的音乐类型对他们的内容和艺术性质的欣赏是通过取舍性别名词、女性信息来达到的。弹词这种表现形式已经是女性一种交流方式。弹词带着说唱者的韵文和艺术特质,为演出者和她的观众带来了审美的享受。

周认为,“凌淑华的语言能够让人想起纯美的古典艺术或诗歌的评论,她对平淡的家庭生活的执着描摹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这句对凌淑华引人注目的使用“令人赞许的语言形式”到描述“微不足道的女性内容”的赞许,但是忽视了从明清以来长期的传统观念对女性写作的影响。她对传统的关注脱离了五四的主流话语,与同时代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在批判传统的主题上,凌叔华对传统女性的写作也不能跟上现代评论的步伐。威德默认为“描述20世纪传统女性写作的的问题不能依赖于描述她们的经历”。在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女性特质或是其中较突出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对五四运动的过程以及女性运动产生影响。《古韵》中凌叔华准确地描述了女性特质对女性的文化和传统中的影响。

在一段关于刺绣的章节中,作者表达了孩提时候对传统文学、艺术以及手工艺品的深深喜爱。在其中女性章节中有一段描述:在晴朗的天气中看母亲静静地做刺绣一直留在我记忆中。她熟练地将刺针上上下下,刺进被紧紧固定在刺架上的绣品中。我能听见刺绣时发出的轻微的声音,这声音当时的情景那样的谐调。一次,母亲要绣朵花在我的鞋上,问我喜欢什么颜色,突然见我的眼里满是泪水。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在《绣枕》里绣花并不仅仅是在衣物上绣上华丽的装饰,而且是一种感官的审美享受。一双绣花鞋既有实用的价值,也是审美的物品。同时也是母亲和孩子情感交流的纽带。女性在刺绣、绘画、阅读民谣的表现被描述成自然、审美行为的一部分,而这些自然审美行为都来源于女性的生活,并参与其中,产生交流、意义和欢乐。

在传统的家庭中,女性是养在深闺的。在这方面的写作带有积极意义的怀旧色彩。关于对传统家庭的女性描写,大部分是与《花之寺》不同的,这也与一些人支持新文化运动的步调不一致。作为一个新兴的带着反传统观点的现代女性作家,已经见证了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当凌淑华写到对父亲的感情时,坦诚他支持女儿出入公共场所、帮助培养她的天赋以及对传统的审美能力。这些使她一直关注给她自由空间和文学生活的公共父权制。

篇6:镜花缘读书笔记

“苏氏蕙兰织锦回文璇玑图”,乍一看,全是字。但聪慧的史幽探用七种色彩把文字区分开。每色中的字都可以组成数十首诗。史幽探她满腹诗词,行诗如风,让人敬慕。

在《镜花缘》的后一部分是记叙百名才女相会的情景。她们阔谈“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灯谜”,实话说,我确实是看不懂,但她们的浩博才学让我震撼。若不是武则天开放女科,这些女子的才华还得不到展示。

书中让我领略到了很多国家的怪异和有趣。如君子国,君子国里的人都是彬彬有礼,买卖东西都要谦让个半天;还有两面国,两面国的人遇到有钱有势的,就露出恭维、亲切的脸,而遇到没钱没势的,则露出丑恶、鄙视的脸:还有穿胸国,穿胸国的人胸上都有一个洞,他们都再胸中穿一根长竿,把东西都挂在上面。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在女儿国的游历。大概作者也和我有同样的想法吧,暗暗地在文中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女儿国,恰恰是“女尊男卑”。“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所以林之洋误被选为王妃。首先得缠足,所谓“缠足”,就是裹小脚,有“三寸金莲”之美。可怜的林之洋十脚趾都烂了,化为脓水。这只是夸张,但他所受的痛苦古代妇女没有受到过吗?有谁可怜过她们?作者在文中让男性从女性的立场去体会缠足等种种陋习的丑恶和非人道性质。

篇7:《镜花缘》读书笔记

——田宇琪

每一部古典名著的背后,都有着作者对恶势力的反抗,对封建思想的反对,《镜花缘》亦是如此。

林之洋与唐敖等人来到女儿国,林之洋因卖货物被女儿国国王所看上,不幸与妻儿离散,在这期间,林之洋经历了扎耳之苦,裹脚之痛,让一个自由自在秀才硬生生变成一个娇滴滴的“女子”。

在以前的封建社会时,女子就像林之洋受裹脚之痛,而男子却没有任何束缚,这《镜花缘》中的女儿国将封建社会颠倒过来,让女子处理外事,男子只管家中内事,不得抛头露面,而且忍受裹脚之痛。在这里,作者用细腻的文字,真实的情感表达出封建社会制度对女子的约束,使她们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并想打破当时社会男尊女卑这一封建思想。

其中,管束林之洋的那些宫娥也让我极为不满,因为那些宫娥为了让林之洋的脚如“三寸金莲”,不顾林之洋的疼痛,用力缠足,只是讨得国王欢喜。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宁愿牺牲他人。

现在也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当前的利益而去伤害他人,不顾他人的感受,视他们为垫脚石,无情的踩踏。

就像当今社会,有些人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最终走向歧途。抢劫他人用汗水换来的钱财,他们不会看到这些辛苦之人暗淡的目光和无助的眼神。还有一些制毒者,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的钱财,而去拆散一个个美好的家庭,诱惑并伤害无辜的生命。

篇8:《镜花缘》的女性观

一、为闺阁立传

为了反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动观念, 李汝珍在《镜花缘》中不仅认同而且大力赞扬女性的才华, 他一口气描写了一百个美丽智慧的女子, 她们“不惟金玉其质, 亦且冰雪为心。”个个满腹经纶, 甚至许多是文武双全。李汝珍唯恐世人不理解他的写作意图, 在泣红亭主人所题的碑记中写道:“盖主人自言穷探野史, 尝有所见, 惜湮没无闻, 而哀群芳之不传, 因笔志之……所列百人, 莫非琼林琪树, 合璧骈珠, 故以全贞毕焉。”作者把这些才女们比喻为珍贵的珠宝, 记录她们不凡的经历, 这是李汝珍通过《镜花缘》传达出的, 对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挑战。

二、巾帼奇才

《镜花缘》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展现了她们过人的才华。《镜花缘》中才女之“才”的丰富, 在第二十三回通过林之洋的嘴总括出来:“诸子百家、人物花鸟、书画琴棋、医卜星相、音韵算法, 无一不备;还有各样灯谜, 诸般酒令, 以及双陆、马吊、射鹄、蹴求、斗草、投壶, 各种百戏之类。”因此, 我们将《镜花缘》中的才女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在学识方面的才能, 表现为熟读经史子集, 擅写诗文辞赋。上官婉儿才情敏捷, 她过人的诗才令众臣也不得不惊叹:“天生奇才, 自古无二。”[2]黑齿国的黎红薇和卢紫萱的在识字、辨音、正义方面让见多识广的多九公自恨“从前少读十年书”, [3]让曾中探花的唐敖落荒而逃。她们的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让读者过目难忘。

其次是擅长琴棋书画等艺术才能。井尧春、田舜英、吕尧冥、孟瑶芝、卞素云五美抚瑶琴, 弹得“声清韵雅, 山虚水深”, “彩云欲停”, 让人“惊鸿照影, 长袖临风, 个个有凌云欲仙之意。”燕紫琼、易紫菱、姚芷馨、卞香云精于棋术;林书香、印巧文、谢文锦、褚月芳在书法上颇有造诣;阳墨香、祝题花、白丽娟在绘画书法方面皆有所长。

再次是通晓医学算术、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众才女边品茶边谈关于喝茶的养生之道;田凤畅谈稀诸多医学奇方;董青钿、宋良箴、司徒儿、廖熙春、缁瑶钗、蒋秋辉熟悉各种数术算法;米兰芬精于筹算、笔算。

古代在医学算术、天文地理等科学领域和武术等实用技艺领域几乎没有留下女性的足迹。而李汝珍却在《镜花缘》中大胆地让女性涉足这些领域, 男性会的, 女性也能够掌握, 甚而更为出色, 女性的天赋和男性并没有什么两样, 这是他男女平等观念最为明显的体现。

三、圣益圣, 愚益愚

韩愈的《师说》将造成“圣益圣, 愚益愚”现象的原因归之于学习的态度上, 不以地位、年龄等外在因素为择师标准, 而是以才能为择师标准, 只要学习态度端正, 不耻下问, 那么愚者也能向圣者转化。如果我们以此为标准去衡量男性、女性的受教育的情况, 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男女所受教育的不同导致了男性“圣益圣”, 女性“愚益愚”。而《镜花缘》中的女统治者武则天选拔人才则是:“如有能文才女, 准其密奏, 以备召见, 量才加恩。”结果是:“外面因由这个风声, 所以数年来无论大家小户, 凡有幼女, 莫不读书。”作者还在第十八回展现了一个奇特的国度——黑齿国。“他们风俗, 无论贫富, 都以才学高的为贵, 不读书的为贱。就是女人, 也是这样, 到了年纪略大, 有了才名, 方有人求亲, 若无才学, 就是生在大户人家, 也无人同她婚配。因此, 他们国中, 不论男女, 自幼都要读书。”“每到十余年, 国母即有观风盛典。凡有能文处女, 俱准赴试, 以文之优劣定以等第, 或赐才女匾额, 或赐冠带荣身, 或封其父母, 或荣及翁姑, 乃吾乡胜事。因此, 凡生女之家, 到了四五岁, 无论贫富, 莫不送塾攻书, 以备赴试。”这正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最有力的讽刺。

四、女尊男卑

《镜花缘》将矛头指向男尊女卑这个千百年来压抑束缚女性的性别制度上。它借助武则天的谕旨, 发表了攻击传统思想的言论, 宣扬了女子不比男子差的观点, 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颠倒了过来。

(一) 让女子走上社会, 实现经济上的独立, 获得与男子同等的经济地位。

骆红蕖自从母亲被老虎吞吃以后, “终日搬弓射箭, 操练武艺”, 终于杀尽山中老虎为母报仇。她与年过八旬的祖父、乳母和老苍头相依为命, 显然, 她不得不成为家中经济支柱;廉锦枫的父亲戍死异乡, 家中钱财耗尽, 经济“母病又发”, 她勇敢地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尹红萸的父亲恐受徐敬业举事的牵连, 逃至玄股国, 无以为生, 多亏尹红萸结得好网, 卖给渔人换钱;魏紫樱因徐敬业举事之祸, 全家逃至长人国碧梧岭, 父亲去世后, 因哥哥身体不好, 她苦练连珠枪, 女扮男装继承父业, 保护居民, 养活寡母。

(二) 作者通过武则天当政和女儿国女性当政的具体事例, 提出了自己的政见:

女子应同男子一样有参加科举选拔、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权利。李汝珍把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搬入小说中, 又设立了一个女性当政的女儿国, 这是对女子参政能力的肯定, 也是对男尊女卑性别观的有力颠覆。

篇9:《镜花缘》

1.这天,船来到东口山,唐敖、林之洋下了船。林之洋提着鸟枪,唐敖身上佩剑,两人曲曲折折地往上爬,翻过前面的山头,四周一望无际。

2.远远的山峰上蹿出一只怪兽,形状像猪,高四尺,浑身漆黑,两只大耳朵,嘴里伸出四颗长牙,似象牙一般,露在嘴外面。

3.这时,一位叫多九公的人也下船来了,他见多识广,介绍这只怪兽叫“当康”。话还没有说完,那只怪兽果然叫起“当康”来,叫了几声,蹦蹦跳跳地跑向远方。

4.一群黑鸟在山坡上啄取石块儿往下扔,把唐敖脑袋砸个正着。

5.原来,这种鸟名叫精卫。相传古时候,炎帝有个小女儿,有一次到东海游玩,淹死了。她于是就变成了这种鸟,每天叼石块儿投进海里,发誓要把大海填平。

6.他们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林之洋在一棵树下找着一颗大米,那米足有三寸宽,五寸长。唐敖说:“这米要是煮成饭,那岂不是要有一尺长吗?”

7.忽然,远处有一个小人,骑着一匹小马,一路蹦跳地跑着。多九公和唐敖看见了,赶快追上前去。

8.唐敖追了有半里远,立刻把小人小马抓到手上,二话没说吃进了肚里。原来,这小人小马,名叫“肉芝”。人吃了,不仅可以长寿,而且还能成神仙。

9.唐敖在路旁折了一棵青草吃了,接着,又把草籽放在掌中,轻轻一吹,立刻从籽中长出一棵青草来,连吹三次,就长到三尺长。唐敖随手放到嘴边,又吃下肚去。

10.多九公说,人要吃了它,就能站在空中,所以它叫“蹑空草”。唐敖轻轻往上一蹿,身轻如燕,蹿上去五六丈高。整个人悬在空中,就像踏在地上一样。

11.一阵清香随风吹来,三人顺着香味而去,正走着,唐敖忽然发现路旁的石缝里长着一束红草,约摸二尺来长,红艳艳的,甚是可爱。

12.这草叫“朱草”,把金或玉投在上边,立刻就变得稀烂如泥。唐敖取下玉簪,试了下,玉簪果真变成了稀烂的红泥。

13.唐敖立馬把朱草放进嘴里,只觉得一阵清香直蹿脑门,毫不费劲就举起了六百来斤重的石碑。

14.天色已晚,他们便说笑着回船,大家看到林之洋拿出的大米,都很惊讶。

篇10:镜花缘读书笔记

这本书里有三位主人公,唐敖 、林之洋和多九公。他们来到了大人国,看见人们脚下都踏着彩云。一打听,原来胸襟光明正大的人脚下踩的是美丽的彩云,可奸诈狡猾的踩着的都是黑云。这就告诉我们要做善良之人,不能做为非作歹的事情。

他们还来到了黑齿国,在女学塾里,多九公卖弄学问,自夸自大被女子们好生羞辱了一番,我明白了骄傲的人是会吃亏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多读书、多思考而不是多炫耀。

篇11:李汝珍《镜花缘》读书笔记

话说入目第一章的内容里有句话让我颇有感触,那是百花仙子与百草仙子无意交谈间出现的。“不知小仙与这玉碑可能有缘?可惜我们虽成正果,究系女身,将来即使得睹玉碑人文之盛,其中所载,设或具是儒生,无一闺秀,我辈岂不减色?”就这句话,可能是文中最不出彩的一句话,却让我影响颇深,我辈岂不减色?真的是女性无用吗,还是时代没给她们机会。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贯彻那男尊女卑时代的名言。无数才女若非武则天开放女科,一身才华可能就要被泯灭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除此之外,嫦娥这号人物的设定也让我彻底对她的好影响翻篇,那个传说中性格淡漠,却又十分善良,只可远观不可亵渎的女子。在这里却是咄咄逼人,蛮不讲理。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还是凡事物皆有双面性?就不从而知了。

而武则天醉酒后逆天而行誓要让百花在冬日齐放,也算是文章精彩内容的开端了。百花应惧怕责罚,不分天道事理,竟真在冬日齐齐开放,让我也感到颇为不屑,只因怕得罪权贵,放下自身原则,实在让人无法尊敬。而后百花仙子甘愿坠入凡尘也不愿承认自己未干的事去广寒殿扫落花三年,着实令我十分敬佩。这是坚守,尊敬自己的表现,值得让人去敬佩,去学习!

坠入凡尘后也写了百花仙子(唐小山)的父亲唐敖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的种种经历,体现了人情冷暖,世间善恶……

篇12:李汝珍的《镜花缘》读书笔记

翻开一个个故事,就能体会到各个国家别样的风土人情:大人国的民众们争先恐后地做好事;黑齿国好学的百姓、白民国一无所知的学者的反差告诉我们,决不能以貌取人;淑士国人们举止斯文,却斤斤计较告诉我们,不光学识,品行也很重要;穿胸国人胸前的大洞警示我们,千万不能行为不正;两面国的阴阳两面,告诉我们要真诚待人……

但在这其中,使我最有感悟的便是君子国门前的“为善为宝”。这个四字词语,值得细细品味。就如我思考的,什么是真正的宝贝。君子国就把善良作为了他们的珍宝:随处可见降价的商人,抬价的买者;君子国人热情地招呼外地的访客……无不体现他们的善良。而且重要的一点,这不是在强迫下养成的习惯,而是君子国人发自内心的善良。且善良,促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物价低,说明这里的经济也很景气。开始,君子国因为善良有如此的变化,和我们现在的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现在的年轻人,无不想着飞黄腾达,但在有伟大理想的同时,有多少人会追求善良呢?多少人渴望穿著名牌,带着首饰,住着豪宅,这就是他们心中所谓的“珍宝”?但他们遇到机会就抓小便宜。你连善良都做不到,谈何飞黄腾达?只有抵挡住眼前的诱惑,善良地对待他人,才算做到了第一步。在日常的生活中,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总是对的。

篇13:《镜花缘》与儿童文学

李汝珍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 官僚阶层结党营私, 朋比为奸。贪污腐败、庸碌无为更是清代官场的普遍现象。民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丑恶的社会现实促使作者采用荒诞手法幻化社会, 用海外游历的方式表现社会的荒诞, 间接表达心中的不满之情, 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镜花缘》的8到40回, 描写唐朝武则天时期失意的秀才唐敖着意寻仙访道, 随着妻兄林之洋的商船, 畅游海外奇幻国度。光怪陆离、荒诞有趣的故事, 尽在虚无缥缈的镜花水月中。

作者借助异国风情习俗的描写, 暴露和鞭挞了当时社会上许多丑恶的现象。以漫画的手法, 嘲讽和批判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们, 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如“两面国”的人天生两面脸, 头戴浩然巾把脑后一张脸遮住。面对“儒巾绸衫”者, 便“和颜悦色, 满面谦恭光景”[1], 对破旧衣衫者, 便冷冷淡淡。一旦揭开他的浩然巾, 就看到其狰狞可怖的本相。“穿胸国”的人胸都穿通, 只缘行为不正[1]。“豕喙国”的人撒谎成性, 长着一张猪嘴[1]。

他还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 嘲讽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冒牌儒生。“白民国”装腔作势的学究先生, 竟然把《孟子》中的“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读作“切吾切, 以反人之切”[1], 真是不学无术之辈。“淑士国”到处竖着“贤良方正”、“德行耆儒”、“聪明正直”等金字匾额, 各色人等皆儒巾素服, 举止斯文, 然而却斤斤计较, 在酒楼包了吃剩的几个盐豆, 将一点剩酒寄存, “倘少一杯, 要罚十杯哩。”[1]残桌上放着的一根剔牙杖也要放到袖子里。作者对儒林丑态的讽刺真是淋漓尽致!

从作者的创作初衷来看, 这部以社会批判为主旨的小说与儿童文学无关。但过去的儿童, 除了经书, 只能用成人的文学书止精神上的饥饿, “机会好一点的, 偶然从文字堆中———正如在秽土堆中检煤核的一样———掘出一点什么来, 聊以充腹, 实在是很可怜的” (1) 。周作人曾说自己昔日“最喜欢的却是《镜花缘》” (2) 。《镜花缘》之所以受到儿童欢迎, 究其原因是作品中蕴含丰富的儿童文学特质。那么, 其儿童文学特质表现在哪里呢?

奇异《镜花缘》通过唐敖等人的海外游历, 为读者展现了五彩缤纷的奇异的海外世界。在李汝珍的笔下, 汇集了许多奇禽怪兽、异草仙花。譬如“其形似鸦, 身黑如墨, 嘴红如玉, 两只红足”[1], 不停啄石来往飞腾的精卫鸟, “年深日久, 竟相匹偶, 日渐滋生, 竟成一类”[1]。飞涎鸟“其形如鼠。身长五尺, 一只红脚, 两个大翅。口中有涎如胶”[1], 靠涎水猎食。又如怪兽“当康”, 满嘴长牙, 跳舞而行。“每逢盛世, 始露其形”[1]。异兽“果然”, 形象如猿, 浑身白毛, 上有许多黑文, 其体不过四尺, 其性最义[1]。另有药兽, 宛似牛形, 头上戴帽。人若有疾, 对兽细告病源, 药兽至野外衔一草归, 病人捣汁饮之, 或煎汤服之, 莫不见效[1]。

异草如“祝余”, “如青草, 花如韭, 可以疗饥”[1];“蹑空草”一吹长一尺, 再吹又长一尺, 至三尺止, 人吃了, 能立空中[1];“刀味核”生在树杪, 其高十数丈, 其味无定准, 全随刀而变, 人吃了不成地仙也可延年益寿[1]。更有一种“肉芝”, 约长七八寸, 竟然如同“小人骑着小马”在那里走路, 唐敖“慌忙追赶”, 赶有半里之遥, 方才赶上, “随即捉住, 吃在腹内”。据说吃了这种肉芝, 延年益寿, 并可了道成仙[1]。另如稻子竟如大树, 长有五丈, 大有五围, 米粒三寸宽五寸长[1]。甚或有一种“清肠稻”, 每食一粒, 终年不饥。

这一切, 在儿童读者的眼中是多么神奇怪诞啊!也容易激起他们连类无穷的想象与阅读快感, 陶醉于这充满灵性的世界里, 心理上有一种新奇满足。

荒诞由于塑造人物的高度自由, 《镜花缘》将我们的视觉直接纳入到荒诞的世界中, 海外诸国居民的肤色形体、生活方式、道德风尚更令人讶异。

人物的荒诞。如黑齿国人面黑齿黑身体黑, 眉毛却是红的;毛民国人浑身长毛;毗骞国人“面长三尺, 颈长三尺, 身长三尺”[1];翼民国人“身长五尺, 头长五尺, 一张鸟嘴, 两个红眼, 一头白发, 背生双翼, 浑身碧绿……也有走的, 也有飞的”。[1]歧舌国的人舌尖分做两个, 就如剪刀一般, 说话时舌尖双动[1]。有人面蛇身的人。也有娇艳的妇人, “俱以丝绵缠身”, “以桑为食, 又能吐丝”[1]。

情节的荒诞。在打破生活常规的基础上打乱事件内在的逻辑性, 从而造成情节上的荒诞。如无肠国的人吃下食物, 腹中并不停留。富人们总是不停地吃, 却把粪便当食物供应给奴仆。无继国无男无女。“虽不生育, 死后其尸不朽, 过了一百二十年仍旧活转”[1]。“女儿国”的男子着女装裹小脚抹脂粉做女工主内事。更有甚者, 还有一种“不孝鸟”, 竟是世间不孝之人幻化而成的[1]。

在环境描写上, 作者极尽幻想之所能, 将自然界幻化为一个灵异的世界, 营造出一种荒诞的氛围, 为唐敖、林之洋、多九公的活动提供了自由灵活的舞台和背景。

作者虚构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 目的是取荒诞之形, 存理性之质。我们从中看出作者对这个社会的思考和批判。而儿童读者进入这个虚拟的荒诞的海外国度, 又怎不产生强烈的奇异和新鲜感呢?!

惊险唐敖等人海外游历既饱览异草仙花, 珍禽异兽, 又始料不及地遭遇种种险情。如唐敖等人遇到恶兽, “吓得四处奔逃。林之洋战战兢兢, ……众兽更都如飞而至, 林之洋不觉放声哭道……无计可施”[1]。再如唐敖等人到了厌火国, 拒绝了面如黑墨, 形似猕猴的厌火国人要钱, 那些人“个个口内喷出烈火。霎时烟雾弥漫, 一派火光……林之洋胡须早已烧的一干二净”, “烈焰飞腾, 众水手被烧的焦头烂额”[1]。“正在惊慌, 猛见海中撺出许多妇人, 都是赤身露体”“个个口内喷水, 犹如瀑布一般……霎时火光渐熄”[1]。这些曲折、惊险的情节扣人心弦, 刺激儿童的感官和心理。尤其是紧张关头的悬念, 更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期待心理。随着情节的发展, 心情起起伏伏, 时张时弛。

游戏精神无论是幻想世界还是历险故事, 就其审美本质而言, 贯穿其中的是一种游戏精神。这些历险故事和奇闻异事可反映出两种性质的游戏形式:一是现实中受到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二是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得以满足。《镜花缘》许多海外国度的奇风异俗是现实社会丑恶现象的象征, 是群丑的漫画集成。作者借海外所见把现实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既是一种情感宣泄, 又是一种满足愿望的游戏形态。正像古代文人无力与黑暗现实抗争时, 就想云游四海或归隐山林, 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满足愿望时, 便求助于幻想。不得志的秀才唐敖最终“仙山撒手弃凡尘”, 追求心中的终极愿望。我们不妨把他看成作者的代言人。《镜花缘》中君子国“好让不争”, “耕者让畔, 行者让路”, “举止言谈, 恭而有礼”, 这就是李汝珍心目中理想化的道德社会, 完全是对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的一种颠倒。

综上所述, 以儿童视角看《镜花缘》, 其中的奇异、荒诞、惊险、游戏精神等无不体现了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和特质。《镜花缘》对社会现实批判的“深度”, 儿童读者还不能深刻理解也不可能理解, 但其中的神奇怪诞的人物形象及其海外游历的惊险情节, 展现了一种自由的美学心态, 充分满足了儿童读者喜欢幻想、追求新鲜变化、刺激的审美心理和阅读趣味。

《镜花缘》因其蕴藏的儿童文学特质, 在历史上曾满足过儿童的精神需要, 对儿童文学起到补充与丰富的作用, 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今天, 《镜花缘》潜在的宝藏仍然会发挥巨大而潜在的影响。

(一) 《镜花缘》蕴藏幻想文学的因素,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价值

列宁说“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幻想对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很有作用。“幻想文学是儿童文学幻想体中一个独特的文类。”[2]它显示一种想象的真实, 一种艺术逻辑的真实, 能激活孩子心灵的创造力, 拓展他们心灵的自由空间。

“幻想文学”在西方的发展态势蔚为壮观, 且已经作为儿童文学的体裁固定下来。在我国, 虽然具有自觉意识的幻想文学的兴起较晚, 但现在也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最为重要的艺术生长点。

重温《镜花缘》, 我们不难看出《镜花缘》中蕴藏的幻想文学的因素。“包含超自然的要素, 以小说的形式展开故事, 给读者带来惊异感觉的作品。” (【日】神工辉夫) [2]“将没有发生过的, 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描写出来, 让人觉得这些事情也许真的发生过。” (【美】罗伯特·内桑) [2]它表现的是幻想的世界, 并且采用了小说的形态, 将幻想描写得如同真的一样。

由此, 《镜花缘》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是幻想文学底蕴深厚的国度, 我们幻想文学的历史悠久。《镜花缘》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价值。

(二) 《镜花缘》化用古史典籍, 为幻想文学提供本土资源与

借鉴

《镜花缘》引用了大量古史典籍, 《镜花缘》中的海外国家, 在《山海经》等典籍中基本上有相应的记载。如《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记载:“君子国在其北。……其人好让不争。” (3) 李汝珍抓住“好让不争”做文章, 展示了一个谦让尚礼的君子国。高诱注解《淮南子》:“跂踵民踵不及地, 以五指行也。”在《镜花缘》中, 作者为讽刺标榜行止端方, 不越规矩的道学先生, 则更突出了跂踵民的行走特征:“以脚趾行走, 脚跟并不着地, 一步三摇”, “宁可湿衣, 不可乱步”[1]。作者还化用《博物志》、《酉阳杂俎》里诸多神话、志怪及传奇故事, 光怪陆离、神奇美妙, 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总之, 《镜花缘》这部“与万宝全书为邻比”[3]的奇书, 内蕴丰富, 这珍贵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 值得我们好好挖掘, 从中寻求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幻想文学的本土资源。从这种意义上说, 《镜花缘》将对儿童文学提供更多更好的借鉴, 并产生潜在的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周作人《儿童的书》

[3]山海经 国学网站原典宝库

[1]李汝珍.镜花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2.

[2]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篇14:镜花缘——淑士国

2 他们穿过开着白花的田野,进到城里。城中房舍都是高墙粉壁。街上行人,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人人面色白如玉,美貌异常。

3 城里非常繁华,有各种店铺,绫罗绸缎堆积如山,吃的、喝的、穿的、戴的无所不备,无一不精。

4 多九公见林之洋带着几名水手从绸缎庄出来,迎上前问:“林兄的货全脱手了?”林之洋满面笑着答道:“托两位的福,卖了许多货物,价钱也好,只剩下腰带、荷包之类,我要寻大户人家去卖。”

5 林之洋打发水手们先回,便随同唐敖、多九公进入前面巷子。迎面见一个高大门楼,从里面走出一个年轻人,林之洋便向他说明来意,年轻人道:“我家先生正要买你们这货,快进屋吧!”

6 唐敖正要进入,见门上写着“学塾”两字,不由一惊,对多九公道:“原来此处是个学馆。”多九公见了,也吓了一跳,想起在黑齿国遭女学生羞辱之事,踌躇着不敢进屋。

7 唐敖道:“这里的人长得清秀俊美,一定是天姿聪慧,学问渊博,我们要加倍留意才好。”林之洋道:“那又何必呢?如他们为难我们,我们只推说不知,不是就混过去了!”

8 三人进入厅堂,见堂中坐着位先生,戴着玳瑁边的眼镜,另有四五名学生,一个个衣帽鲜明,美貌绝伦。堂的两侧,诗书满架,笔墨如林,正中悬块匾额,写着“学海文林”四个泥金大字。

9 唐敖和多九公见这气势,已觉自矮三分,走入厅堂,连口大气都不敢出。看见先生,也不敢冒昧行礼,只静静地侍立一旁。先生朝三人看了看,向唐敖招招手:“来,来,那位书生请走过来。”

10 唐敖听他叫自己“书生”,吓得连忙前行打躬道:“晚生不是书生,是生意人。”先生笑道:“你头戴儒巾,身穿儒服,又来自中原,为何推说不是书生,难道怕我考你不成?”

11 唐敖忙说:“晚生虽早年读过书,因经商年久,早把读的书全忘光了。”先生道:“虽如此说,大约诗赋必会做的。”唐敖一听,更觉发慌,说道:“晚生自幼从未做过诗,连诗都没读过。”

12 先生哪里肯信,取出一本《诗韵》,要给他出题。唐敖连连推却。先生道:“你明明戴着儒巾,却说不懂文墨,为何要假充斯文?莫非你想借此行骗,来此谋官?”

13 林之洋忙为唐敖解释,说他幼年虽读过书,近来确已荒废。先生这才说道:“可惜是商人,如想读书,在此住几年,我倒可给你们指点指点。不是我夸口自己学问,只要你们稍稍领略,就够你们终身受用。”

14 先生见他们不是来求学的,便叫他们退下,说等他教完学生再来看货。三人惶然退出,立在厅外。只听先生在厅内教学生朗朗读书:“切吾切,以反人之切。”

15 三人听了,不知先生教的是什么书,愈觉他学问高深。唐敖暗暗地对九公道:“今日幸而未和他谈论诗文,你听他们所读之书,我们从未听见过,可知语句古奥,内含多少深义!”

16 等了好一会儿,有个学生出厅来招呼道:“先生说要看货,请进吧!”林之洋连忙答应,提着包裹进厅,把货物一件件取出,给先生看。

17 趁先生看货时,唐敖溜到他的书案边,看他教的是什么书。案上放的原来是《孟子》,那先生竟把文中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作“切吾切,以反人之切”,把“幼”和“及”都读错了。

18 出门时,唐敖把他的发现告诉了林、多两人,叹道:“今日几乎被他唬住。我原以为他学问渊博,对他恭敬异常,没想到此人并不知文,在此混充塾师,而我竟在他面前卑躬侍立,自称晚生,岂不把人羞死!”

19 林之洋道:“你自称‘晚生’,不过是说比他晚生了几年,也没显得什么卑微。我当初听了,也不懂他读的意思,只以为他讲的是反切之词。今天总算没吃亏,比之黑齿国的遭遇,还算体面的了。”

20 三人说笑着回船,吕氏和婉如见他们回来,为他们准备了酒菜。三人在舱里痛饮一番,即命开船,前往别的国家。

21 那天,唐敖和林之洋站在舱楼,观看多九公指挥水手们推舵,忽见前方海面上似烟非烟,似雾非雾,有几道青气直冲云霄,烟雾中渐渐现出一座城来。

22 多九公指着前方说:“那城便是淑士国。”船只靠岸,只见岸上遍栽梅树,那座城楼也被无数株梅树围在其中。空气中荡漾着一股酸味。

23 林之洋问多九公该带什么货进城里卖。多九公道:“此国既名‘淑士’,想必读书人很多,带些笔墨之类最好。”林之洋点头称是,便准备了笔墨纸砚,打入包裹,和唐敖、九公一同进城。

24 穿过密密的梅林,三人来到城下,只见墙上刻着一副对联:“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多九公道:“传说淑士国国王是颛顼的后代,这里人人举止儒雅,又好读书。”

25 来到城里,见路上行人都是读书人打扮:头戴儒巾,身穿青衫,连农民、商贩都是如此。家家门前竖着匾额,屋里书声朗朗。

26 街旁有户人家,门前有“经书文馆”匾额,里面书声震耳,分明是所学堂。林之洋要去推销笔墨,唐敖和九公因有黑齿国经历,不愿相陪同去。林之洋只好独自进去。

27 过了片刻,他提着空包袱,笑嘻嘻地从里出来。唐敖问:“舅兄的货都卖了?”林之洋道:“货是卖了,却赔了本钱。”原来学堂里的读书人惜钱如命,想买笔墨,又舍不得花钱,林之洋只好赔本卖了。

28 多九公问道:“林兄卖货既未得利,为何满面笑容?”林之洋道:“我平生从不和人谈诗文,今日才谈一句,就被众人称赞,心里着实快活。我说给你们听,你们也会觉得好笑。”便把刚才的事说给两人听。

29 他进入学堂后,学生们听说他从中原来,都和他讨论学问。这时先生出了个对子“云中雁”,有的学生对“水上鸭”,有的对“水底鱼”。林之洋说:“你们都对错了,应对‘鸟枪打’。”

nlc202309030208

30 先生和学生们问他为何要对“鸟枪打”,林之洋说:“我这‘鸟枪打’是从‘云中雁’生发出来的。你一抬头见云中雁,不就用鸟枪打吗?”大家听了,都大为赞叹,说他有奇才。

31 大家问林之洋读过什么书,林之洋说:“孔子、孟子、老子、少子,无所不读。”先生和学生们十分惊愕,问少子是什么书。林之洋又胡诌道:“少子是老子的后人,这书是专门讲各种灯谜、酒令的。”

32 唐敖听了,哈哈大笑:“舅兄是欺他们穷酸而迂腐,捉弄他们,该掌嘴!”林之洋道:“我和他们谈诗论文,嘴也说干了。走,咱们去喝几杯水酒吧!”

33 三人说说笑笑走进一家酒楼,店小二迎了上来。他身穿儒服,戴着眼镜,向三人打躬问:“三位莫非饮酒乎?抑用菜乎?”林之洋横了他一眼:“只管把酒菜拿来,不用咬文嚼字!”

34 店小二连忙赔笑:“酒一壶乎?两壶乎?菜一碟乎?两碟乎?”林之洋把手往桌上一拍,说:“什么乎不乎的,你只管取来就是了!”

35 一会儿,酒菜上齐。林之洋口渴,举杯一饮而尽。忽见他紧皱双眉,直吐口水,捧着下巴喊道:“呀,你怎么把醋拿来了?”

36 店小二过来,向他们说明:这儿的酒以酸为贵。林之洋见桌上的菜也都是青梅、酸菜之类,难以下咽,便叫店小二另换淡酒,另加几样不带酸的菜。

37 唐敖见邻座有位驼背老人,正在独酌,便邀他来同饮,向他探问这里风俗人情。老人道:“敝处向例,凡庶民未经应试,称之‘游民’,遭人耻笑,故不论士农工商,均作儒生打扮。”

38 经他一说,众人才恍然大悟。酒罢,唐敖付了钱,三人离席而去。那老人取下一块汗巾,把他们吃剩的菜尽数包了,揣在怀中,见壶内尚有剩酒,对店小二道:“此酒寄存你处,明日再饮。”

39 离了酒楼,唐敖等走到大街上,见许多人围着个少女观看。少女年约十三四岁,模样儿俊俏,却是满眼泪痕。唐敖问了路人,方知这女孩儿被官媒变卖,在此已抛头露面站了几天,竟无人肯把她买下。

40 唐敖问旁边一个老人:“她是什么人?为何要卖她?”老人道:“她是宫娥,自公主下嫁,便在驸马府伺候。前几天,不知为何事,得罪了驸马,被官媒发卖,身价不论多少。岂知当地人吝啬,在此数日,竟无人肯买。”

41 唐敖问要多少钱,老人道:“两位老先生如发善心,只消十贯钱便可买去。救她一命,也是好事。”唐敖一听,此价不高,对老人道:“此女如有亲属,小弟愿出钱,让她亲属领回。”

42 老人道:“驸马有令,不准亲属领回,如有不遵,便要治罪,因此亲属都不敢来。”林之洋听见,对唐敖说:“既无亲属来领,又无人肯救,妹夫先把她买去,救她一命。”

43 唐敖于是取十贯钱交给老人,向官媒写了卖身契,把那少女买了。三人领了少女,一起回船。

44 来到船上,唐敖、林之洋细问少女。少女自称姓司徒,名蕙儿,小名妩儿,现年十四岁。父亲生前是领兵副将,因带兵出征,死在外邦。林之洋见妩儿原是千金小姐,便让她拜唐敖为义父。

45 唐敖带她见过吕氏和婉如,问她可有婚约。妩儿听了,伤心至极,泪如雨下:“女儿若不是丈夫负心,何至于如此!”一边哭,一边给唐敖等说了她所经历之事。

46 原来前年有个中原男子徐承志来投军,驸马见他骁勇,把他留在身边做随从。驸马怕他有异心,把妩儿许配给他,但又疑他是外邦奸细,对他倍加提防,虽提了亲,却未让他们成婚。

47 妩儿知道驸马生性多疑,暴戾异常,怕丈夫遭遇不测。一天夜里,她趁驸马外出,暗到徐承志住处,告诉他处境危险,让他早离此地,另择门路。48哪想到徐承志把这话告诉了驸马。驸马得悉后,叫公主把妩儿带到房里,令她跪下,一顿责打。

49 妩儿虽遭惩罚,仍处处关心着徐承志。两天前,她得知驸马要带徐承志外出阅兵,担心丈夫此去要受苦,劝他逃离,还偷了支令箭给他,让他出关。

(未完待续)

上一篇:村产业发展提升方案下一篇:潮汕家乡的春节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