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的特征功能

2024-05-11

旅游文化的特征功能(共9篇)

篇1:旅游文化的特征功能

论企业文化的特征及社会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同文化观念,是由企业领导者倡导,为全体职工认同的`本企业的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研究和探索企业文化的特征、功能,开发企业文化资源,对于社会的进步无不起到推动作用.

作 者:马琪山 杜秀兰 Ma Qishan Du Xiulan 作者单位: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课室,甘肃西峰,745000刊 名:甘肃高师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年,卷(期):8(3)分类号:B026关键词:企业文化 特征 社会功能

篇2:旅游文化的特征功能

浅谈企业文化的特征及功能

作者:孙 杰 孙 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8期

[摘要]文章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本质特征等作了介绍,并指出研究企业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文化;依附性;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F272

篇3:论现代企业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关键词:现代企业,文化,特征,功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从广义上说, 是指企业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从狭义上讲,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所以企业文化通常是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的内在素质及其外在表现。

1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 企业文化理论在管理理论中脱颖而出, 很快引起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 此后迅速发展, 成为全球的管理潮流。企业文化理论不同于传统的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 它是当代资本主义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先进管理思想的新综合。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 是美日两个国家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企业得益于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科学技术, 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以后, 美国企业的优势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劳动生产效率下降, 企业竞争力下降。与此同时, 日本企业却以惊人的速度赶超上来, 其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对美国企业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日本企业的成功吸引了许多美国的企业家和学者到日本去深入调查研究, 他们发现从表面上看, 美国和日本两国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而潜藏在这种差异背后的则是两国的文化, 包括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美国管理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推出了四本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 当时被称为新潮流的“四重奏”。这些著作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

2 现代企业文化的特征

现代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亚文化, 从属于民族文化的大文化, 但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亚文化。

2.1 现代企业文化具有继承性

现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 必然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继承民族文化的特点, 带有民族文化的烙印。比如, 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 美国的企业文化带有创新、个人主义、理性主义色彩, 而英国的企业文化则带有较强的贵族化的特点。现代企业文化同时也延续了企业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这一点在西方一些发展历史较长的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2 现代企业文化具有人本性

强调人的重要性, 是现代企业文化的一大特点。企业是人的企业,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所以, 企业文化必然体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人的素质决定企业的素质、决定企业文化的品质。其他, 如机器设备、厂房、土地等生产要素, 如果离开了人, 那只能是一堆废物。从这个角度理解, 企业文化就是以人为中心的, 以文化引导为手段的管理思想。

2.3 现代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

现代企业的社会背景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发展历史不同、行业性质不同、经营者和员工的基本素质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是造成企业文化独特性的原因。越是成功的企业, 企业文化的特征也就越明显。单个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多样性。从创建企业文化的角度出发, 也要坚持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只有特色鲜明, 才能与同类型企业、其他企业区别开来, 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4 现代企业文化具有稳定性

虽然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但是它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企业文化能保持一个稳定的面貌, 这是企业文化发挥其功能的基础。否则, 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失去标准和向导。企业文化也不能因为企业领导的更换、某些员工的调动而变动。稳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职工精神、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

2.5 现代企业文化具有时代性

企业是具体的, 企业文化也是具体的, 它们存在于一定的时代、空间中, 现代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就必然带有时代的特色, 甚至就是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发展、国民素质等都会对企业文化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比如在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所成型的“鞍钢文化”以及60年代的“大庆文化”等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定风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市场竞争、经济效益等观念已经成为当前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2.6 现代企业文化具有开放性与可塑性

作为一种理论, 企业文化是涉及管理学、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综合性强。它的内容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价值观、最高目标、职工交往准则等许多因素, 所以企业文化必须体现出较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企业文化必须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开放性文化, 因为企业文化本身就是开放性的产物, 是企业管理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和文化形态。企业文化是动态的, 受市场条件、社会因素和企业自身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具有可塑性。同时, 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企业文化也应该吸收竞争对手和国际跨国企业文化的优点, 不断调整企业的战略和政策, 实现持续发展。

3 现代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

现代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具有潜在的生产力, 是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同卓越的企业家、科学的管理相结合, 就被广大职工所认同、所接受, 不仅成为企业无形的精神支柱, 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活力, 而且将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 现代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现代企业文化反映广大员工的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追求, 对每个员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把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上, 使人们自觉地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同时, 企业本身的发展方向也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这两个影响的范围是重合的, 员工的行为决定着企业的行为, 企业的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和素质。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 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相协调, 在实现企业价值的同时, 也担负起企业应有的责任。

3.2 现代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功能

现代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而使企业对员工所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反映员工的意愿和意志, 体现员工的利益, 能够把员工团结一起。共同的价值观和意志的信念目标能够促成员工在待人处事等方面的共识, 形成一个协调融洽、配合默契的高效率的生产经营团队, 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和较大的竞争力。

3.3 现代企业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激励是通过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外在刺激, 使员工产生积极进取、努力工作的思想和行为。现代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激励, 比起物质激励, 其适应性更强、作用更持久。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是指通过正确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和企业伦理等在员工心目中渗透, 最终使员工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鼓舞员工为企业大发展拼搏奉献。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来发挥作用的。主要是通过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对职工需求的满足, 激发员工的进取心, 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确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目标, 激励员工最充分地发挥其智力、体力和技术才能, 保持工作的高效率;通过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使企业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3.4 现代企业文化具有规范功能

现代企业文化虽然是非强制性的行为准则, 但是却对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有效的规范作用。它的规范功能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培养员工的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优胜感、责任感等情感因素, 使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与企业文化统一起来、一致起来。对于那些符合企业文化精神发展的言行, 人们给予赞扬和鼓励;对于那些违背企业文化发展要求的言行, 人们会给予批评。这样, 员工就会逐渐形成以企业文化为标准规范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产生以企业文化为主导的“从众行为”。

3.5 现代企业文化具有辐射功能

现代企业文化形成以后, 特别是在其发展到较高水平后, 不仅会对企业本身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还会传播、辐射到企业外部, 对社会文化 (其他企业的文化、社区文化、民族文化等) 产生重大影响。企业文化的这种“自我表现”功能, 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优化了企业自身的形象, 同时也会对社会文化的净化、改进和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结束语

现代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创新体现, 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对于现代企业而言, 企业文化是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工程, 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投入大的系统性工程。在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设过程中, 必须要确立建设企业文化工作的优先地位, 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 引导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快速发展。在具体建设过程中, 既需要企业领导者的积极倡导、身体力行, 也需要企业员工的普遍认同和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张立驰.企业文化的个性建设与现实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2]郑煜.现代企业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篇4:旅游文化的特征功能

任艳花

民俗舞蹈文化是一定区域社会的文化事像,需从其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着手进行深入研究。 具有客家浓郁特色的民俗《杯花舞》满足着人们的社会文化需求,不仅具有历史积淀性、文化传统性、地域地标性等文化特征,而且具有优良文化的导向、特色民俗的表演、瑰宝资源的教育等功能。《杯花舞》为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对民俗舞蹈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拓宽舞蹈研究领域,丰富舞蹈的文化宝库也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杯花舞 文化特征 社会功能

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徙至梅州这片丘陵盆地上繁衍生息,在与自然环境不断斗争、与当地土著居民不断融合中逐渐形成的社会族群。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传统文化。《杯花舞》是明清时期道教兴盛时作为道教法事中的舞蹈之一,盛行于兴宁,其临近的梅县、平远、五华、龙川也有活动。 在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以摇杯、晃杯、甩杯等动作的基本元素,身体以胯部为重心“扭”动,带动击杯的手臂在上下、左右的摇摆动律中呈现婀娜多姿的美感。舞蹈融入客家人的团结族群、勤劳勇敢、积极乐观的性格,表现豪爽淳朴、热情欢快的风格特征。民俗舞蹈文化是一定区域社会的文化事像,需从其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着手进行深入研究。《杯花舞》为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对民俗舞蹈文化遗产有重要意义,对拓宽舞蹈研究领域,丰富舞蹈的文化宝库也有重要价值。

一、《杯花舞》的文化特征

1.历史的积淀性

《杯花舞》 以客家深厚的历史文化为根基,积淀着发展历程中的中原文化、移民文化、道教文化、山区文化及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在多元文化纵横交错的影响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杯 花 舞》起 源 于 道 教 法 事 , 是 做“安 龙 ”、“奉 朝 ”、“做 觋 ” 等法事时,专为生者求神祈福而在一张长六尺、宽三尺六的草席上进行表演的一种民俗活动。起初以竹板进行击板伴舞并附和“五句板”说唱,后经道士朱官祥改造以兴宁特产的“伯公杯”代替竹板进行伴奏,使节奏多样化,声音更加清脆悦耳,因道具的独特性而成为兴宁道教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蹈主要由一男舞者扮女装的觋婆嬷,表现民间传说中陈、李、林姓三位奶娘到茅山学法除恶的过程,承载的是梅州客家人祈求吉祥安康的愿望,期盼幸福生活的社会性情感的渴求。《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融会移民文化和山区文化,即以中原汉族舞蹈文化为主体,在迁徙的过程中受到各地舞蹈文化的影响,到达梅州后,又汲取了本地原著居民的舞蹈文化,使《杯花舞》最终呈现了丰富的多元性特色。 如觋婆嬷在表演时化身为三奶娘的合体,双手各分别拿两个伯公杯,边唱边击杯边舞,手上主要动作有摇杯、打杯、磨杯、转杯、杯花出手等,应和着云步、横步、跪步的节拍,或进、或退、或绕圈、或绕“∞”形,以熟练的击杯技巧,发出清脆悦耳别具韵味的音响等等都呈现出历史迁徙中“非本土”的印记。

2.文化的传统性

民俗舞蹈文化的产生与形成一般都有具有传统性。自古以来,梅州就以土地贫瘠,野兽出没的丘陵山区著称。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梅州客家人一边辛苦的开拓,一边想得到超自然的神灵庇佑,这种现实的期望成为道教盛行、信徒众多,活动频繁及“喜道”的主要原因。 相传在古代,有三位姑娘,分别为陈姓、林姓、李姓的奶娘。 为了消灭恶魔,她们结拜为姐妹,一同到茅山去学法术,陈奶娘是为了救助难产之人;林奶娘为了救助翻船的受难者;李奶娘为了拯救弟妹。传说每年春秋两季新州龙虎山南郊的武府庙都要选一对童男童女做社祭。这年李奶娘的弟弟和妹妹被选为祭品,她为了拯救弟弟和妹妹便与陈、林二人同上茅山,拜师学艺。 学成归来之日正是弟弟妹妹祭社之时,于是便与社婆展开一场殊死的格斗,最终杀死万恶的社婆,救下弟弟妹妹。且禁止社婆之夫今后不得立坛立庙残害人们。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梅州的丘陵盆地和瘴疠之区,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病害。 道士们通过各种形式为信徒消灾赦罪,祈求福祉,这也成为《杯花舞》生生不息的原因。清光绪十三年,嘉应州知事李鹏与知府金桂馨,在金山顶下官井头筹建吕帝庙。该庙设置神像供信徒参拜,还施医赠药,赈济贫民,使其道教活动较为频繁,影响很大,是梅州规模最大的一座道观。 据梁伯聪《梅县风土二百咏》载,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处方平淡不矜奇,寒热随人面面宜;城北吕仙求有应,一钱不费胜医师。 ”可见该庙深得人心,道教的影响随之渗透到客家人的各个阶层。 随着《杯花舞》道具由竹板变为“伯公杯”,“摇杯”时快速抖动双杯,使之碰撞而发出“铃铃铃……”的声音,清脆悦耳 的杯声配上民间 小调或兴宁 的水 口 山歌[4],使得道事场面更加热闹。 既为人们消灾纳吉,又活跃氛围,这正是杯花舞成长的肥沃土壤。

舞蹈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反之可以丰富舞蹈的内容。 而今《杯花舞》不仅是节日习俗的民俗活动,已经拓展至文化交流、文艺演出、学校艺术活动等方面,已然成为客家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客家人的情感内涵,反映着梅州客家人的幸福生活。

3.地域的地标性

地标是人们通过独特的地理特色的物体辨析自身的位置,它影响着一个区域的精神和文化。文化地标从事物所具有的精神文化来看代表着文化的具体形态,要符合时代发展。首先作为梅州地区的“文化地标”——《杯花舞》,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具有地方特色且影响着当地文化, 是当地喜闻乐见的民俗舞蹈;其次,《杯花舞》是梅州的“地域文化名片”,成为梅州客家文化地标性的风景画。

杯花舞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地改编、加工、变革,每一次都以其来自客家民间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更易为民众接受的音舞而获得众多荣誉:1957年,“杯花舞”参加“第二届全国音乐舞蹈汇演”, 获得众多荣誉且得到国家领导热情接见;2002年被香港民政事务处授予“能歌擅舞”的奖牌;2004年,“以特色成就生命”成就了兴宁“杯花舞艺术之乡”[5];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 因其知名度迅速提高,梅州兴宁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殊荣[6]。

二、《杯花舞》的社会功能

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共同认可的具有身心教育意义的民俗舞蹈,是习惯于通过身体运动加强文化记忆的一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参都在这个继承发展的身体运动文化中深受影响。

1.优良文化的导向功能

民俗舞蹈作为社会生活一个内容,承载着社区或族群的优良文化,通过具体而生动的身体活动,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演示与说教,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的意识思维的心理状态,是客家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对客家族群的人文发展起到导向作用。由于客家人注重中原文化,加之长期艰苦的磨练铸就了“忠孝、礼智”的涵儒、团结勤劳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性格。《杯花舞》最初是为消灭恶魔,拯救受难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杯花舞》变成了人们在传统节日中展示民众欢乐生活的民俗活动,有效的传承着客家族群的习俗及“忠孝、礼智”的心理价值取向,展示着客家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无论是对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都耳濡目染的被影响或调控着的个人行为。 因而《杯花舞》对优良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

2.特色民俗的表演功能

《杯花舞》传至凌佛桂师以后,舞杯的节奏变化更丰富、舞姿设计和舞步创作方面开始不断创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度体系。 在道具上,对“伯公杯”进行了底部留孔的改造,为了使杯子在表演时富有技巧性和更加稳定,在杯孔加上松紧绳,将其套在拇指和中指上;在音乐上,无严格限制,自由性较大,可以自由反复,情绪更为热烈,旋律更为欢快;编排上,以流畅的舞步在丰富的节奏中呈现巧妙的构图,给予人一种艺术的熏陶和享受;内容上,从起初的祛灾祈福到劳动生活、爱情生活,再到人们幸福生活为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 如反映兴宁人民欢乐生活为内容《明月照山乡》屡获殊荣,舞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向海外播出,舞蹈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和《中国舞蹈志·广东卷》;2005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民间艺术汇演中,舞蹈《杯花声声》荣获金奖,并在广东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比赛中再次获得金奖。《杯花舞》具有很强的表演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广大观众。

3.瑰宝资源的教育功能

记录着梅州客家文化发展的《杯花舞》,是客家民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进行教学研究,不仅是舞蹈资源的拓展,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国家教育部曾指出:“各学校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 ”地方高校开发民俗舞蹈的课程,把具有鲜明特色的《杯花舞》引进舞蹈教育之中,其隐含的优良传统的团结互助、开拓进取、积极乐观等客家精神,通过舞蹈教育得以潜移暗化的实现,使学生积攒正能量克服现代社会的各种消极因素。

传统民俗舞蹈不仅是舞蹈创作的源泉,更是高校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极大的丰富了高校舞蹈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一是《杯花舞》基础技能教育,请杯花舞的艺人或长期从事杯花舞挖掘整理的舞蹈工作者进校园,将《杯花舞》的“原元素”,系统的从基本体态、基本动律、基本动作、传统组合等方面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杯花舞》的基础技能知识,并通过传统组合的训练,如《杯花声声》、《客家细妹》等剧目来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二是《杯花舞》创新技能教育。 动作技能的学习和采风调研活动都是为了创新,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以动作技术理性促使自然即兴创作,引导学生以《杯花舞》为素材融合现代编舞技法进行创编,注重道具和音乐等素材,把握客家文化的品格和意蕴,从而创编出具有地域民族特色、受广大观众欢迎的舞蹈作品。

三、结束语

《杯花舞》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自身的特征和功能是分不开的。 它根植于梅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汇的土壤,传承着客家舞蹈文化,熔铸了独特的风格与舞姿舞韵。《杯花舞》是客家人文化意识和艺术形象的生动反映,充分体现着梅州客家人的精神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累、美化与形成的历程,成为客家人扬善抑恶、振奋鼓舞、团结族群、乐观向上的求生存发展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追求。

[1]《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广东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1).

[2]蔡享丽.探寻梅州地区客家民俗舞蹈的符号[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7).

[3]林小平.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

[4]肖灿.中国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梅州地区客家《杯花舞》初探[J].嘉应学院学报2011(11).

[5]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杯花舞:以特色成就生命[EB/OL].http://www. meizhou.cn/news/0911/24/09112400011.html

[6]梁德新.客都民俗风情[M].—香港:天出版有限公司,2013(12).

[7]黄明珠.闽台高校合作开设中华民族民间舞创编课程的构想[J].大舞台,2011(3).

篇5:音乐美学的特征及其功能

音乐美学的特征及其功能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审美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它利用声波这种独特的物质本体,按照美的规律,反映作者对生活美丑属性的.审美意识,以激发审美者的美感,从而引导欣赏主体提高审美能力,陶冶美的情操,净化胸襟和心灵.

作 者:时茜 作者单位:河南省艺术学校,河南,郑州,450003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9)分类号:H6关键词:

篇6:广场舞蹈的特征与功能

如今的广场舞蹈,融入现代舞蹈意识、行为和形式,从而形成具有现代广场舞蹈的风格。

随着人们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的增加和广场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广场舞蹈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与此同时,广场舞蹈在沿着继承、创新、发展的健康轨道向前迈进的同时,又以崭新的姿态为人们的美好生活而发挥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肯定,在各大城市的各大广场,都会有在广场上舞蹈的人们,其中不乏有年轻人。

这表示全民健身时代的来临,大家都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

而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互动也为广场舞增加了许多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爱宝.广场舞蹈活动中的群众性与现代性[J].剧作家,2006(02).

[2]张卉.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学刊,2010(09).

[3]易红武.广场群众舞蹈文化现象发展特征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6.

[4]朱德明.浅谈体育舞蹈的价值[J].新课程研究,2009.

[5]徐清.从广场舞蹈热看市民对群众文化的需求[J].浙江文化月刊,2008.

★ GPRS功能和业务网络知识

★ 市场营销学论文

★ 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论文

★ 浅谈网络门派虚与实论文

★ 传递函数与环节特征?

★ 网络多媒体论文

★ 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设计论文

★ 传达功能家具设计论文

★ 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找矿措施论文

篇7:创业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功能

创业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功能

创业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自主、创新、务实是创新精神的本质;历史性、时代性、普遍性是创业精神的.特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创业的精神的主要功能.

作 者:蒋Z萍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大学,现代伦理与礼仪教育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4刊 名:沈阳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年,卷(期):16(1)分类号:G05关键词:创业精神 本质 特征 功能

篇8:旅游文化的特征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大学校园这一特定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文化氛围,它以校园各类体育场所为空间,学生及教师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锻炼,表现出特定的校园精神特征的群体文化[1]。由于传统文化的局限,我国长期存在体育的个体价值被忽略,过分突出体育的工具价值(例如,金牌效应、明显效应等),体育目的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失,体育资源的分配出现极为失衡,大大忽视了体育的人文关怀[2]。高校通过精心策划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校运会、体育文化节、各种球类项目比赛等),充分利用节庆日和纪念日(例如,校庆等),深入开展体育教育、宣传和行动,开展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例如,组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适合本校实际状况的高水平校队),吸引、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加强其体育意识与价值观的建立。无论是从大学体育文化的角度,还是高等教育文化的角度,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自身特征、功能与地位,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分析

1.1 民族性与传承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几乎每个民族都要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而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高校体育工作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体育传统项目进入的大学校园(例如,舞龙、舞狮、陀螺、秋千、旱冰等等),各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各自地域受众人群基础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得益于优良的传承性。就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大环境而言,传统体育文化是强大的内源因素。传统体育文化强调身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校园体育文化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把人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上的发展有机,构建人与自然共生的体育文化环境,这在当下和谐社会理念下,显得相当重要。

1.2 时代性与动态性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反映本时代的特征,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化,校园体育文化亦是如此,从早期学校体育的兵式体操,到当下的休闲运动,无不散发着时代的气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学校和社会共同构筑的背景,具有典型的时空特征。动态性是校园体育受众者所表现出的群体性特征。大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进行体育活动,为校园带来了新的气象与动力,而社会流行时尚体育在校园里很快风行,使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

1.3 人本性与多元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以大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的人文形态,纵观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化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理念。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融合是直接而迅速的。在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的思潮影响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下,日趋呈现多元化态势,学生的价值观念与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

1.4 导向性与身体表征性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改革体制的确立,给校园体育文化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顺应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体现快乐体育的宗旨。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导向,能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大学校园倡导什么,大学生就关注什么,进而追求什么[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参与者用身体活动表征的文化形式。身体活动的节奏,身体运动的动作、技巧、姿态,动作、技巧等的衔接规律有机结合组成体育文化的交际功能。大学生在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同时,也进行着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培养。

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分析

2.1 健身与娱乐功能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社会活动形式,而健身功能又是所有身体练习的通用特征。高校体育大体可分为体育课、课余训练与课外锻炼三种主要形式。高校体育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使者,在体育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个性差异,适当地分层次教学,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体育课堂完成练习的数量、质量上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各个层次的目标应存在差异性,使得各类学生能体验到体育参与成功的喜悦。在课外体育层面,高校应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对校园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手要抓,积极开展、组织各类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体育竞赛所具备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展现自我体育才能的需要,也为他们创造一种气氛和谐舒畅的环境,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途径。

2.2 教育与创新功能

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增进大学生健康,还可以发展学生的体育思维、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使得大学生学会处理运动中所打来的损伤,减少伤害程度,懂得营养保健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体育的竞技性,无时无刻在体现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将创造与超越合二为一,而创造的过程又是超越的过程。在多样化的校园体育竞赛中,例如体育节、校运会等大型比赛中,大学生运动员打破一项学院记录的过程,既是对原有记录的超越,同时又是一次新记录的创新,只有在这种不断的超越与创新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方能得到全面发展。

2.3 学生主体性表现功能

体育活动是一种主体参与性非常强的社会现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丰富,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活动大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这一参与的过程则是大学生主体性从潜能到实现的最快途径之一。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大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生长点。体育运动是一个竞争的过程,不仅要求有参与各方运动技术的相对比较,还要根据不同个体在体育方面的素质和优势,以发挥所长,取得竞争中的胜利,这种特长的发挥就是主体性的表现。

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地位分析

3.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重要组成

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而素质教育又是指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和完美情操等才能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承担着使得大学生身体发展、体育思维、体育意识培养重任。增强体质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密切配合,共同实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教育终极目标。

3.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连接校园与社会体育文化的纽带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引导大学生去实现人生价值,并且在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去完成价值观的实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体育文化息息相通,必然会受到社会体育主体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很多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竞赛组织和管理手段是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传播的;另方面,高校校园体育也会作用于社会体育,例如牛津与剑桥、北大与清华的赛艇对抗赛等均在迎合社会文化的同时大大超越了体育本身,它们的影响是社会性的、世界性的。

4 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措施

4.1 重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充分体现人本精神和个性解放,没有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主动适应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体育,没有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越,校园体育文化就会没有生命力。因此,高校要重视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首先,学校可以利用校报、墙报、广播等媒体;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比赛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参与意识[4]。其次,健全学校体育制度和管理机制,制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纲要;制定量化考评制度;加强督导和体育评估;加大体育投资力度;改善体育教学、科研环境,都是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文化多元化教育,可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课是大学体育文化最主要的渠道之一,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大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体育基本知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损伤处理以及体育鉴赏等多方面的知识,切实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有积极影响。

4.2 发展特色体育项目,提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层次与品味

发展特色体育项目,以体育为媒介来促进各高校之间的交流,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这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并且已被广泛采用[5]。课余训练是高校体育的基本组成部分,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高水平运动队,不但可以代表学校参与各类比赛,而且还能作为校内体育运动的技术导向,带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通过打造特色项目(特别是高水平运动队),选拔体育特长生代表参加各类比赛,在宣传学校的特色的同时,也促进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发展特色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学校需要结合本校实际,突出地方性、区域性。

4.3 平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与制度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建设与制度层面建设[6],两者各有其特点。物质层面的保障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建设的基础,没有物质的保障,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失去依托,成为空谈;制度层面的建设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建设的保障系统,完善的制度、措施可以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法令依据,保证校园体育工作的规范化与正常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充分发挥物质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积极因素,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推向可持续发展。

4.4 树立校园体育工作先进人物与组织

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下,高校校园不仅需要感官上的刺激,更需要一种人性深处的精神力量来打动学生,而这种精神力量可以学生身边、可学的校园楷模。榜样作为一种象征性的事物,其事迹具有鲜明典型的校园教育意义[7]。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评选优秀的体育指导教师、优秀体育组织以及突出的体育标兵,来培养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榜样,塑造身边的体育明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大学生通过学习同伴、争做榜样,从身边榜样中接受鼓舞。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致力培养体育文化的精神榜样,且不断创新与发展。

摘要:主要运用文献法与分析法,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地位进行阐述;就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重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平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与制度建设、发展特色体育项目,提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层次与品味、树立校园体育工作先进人物与组织等四点措施,以期能更好的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工作开展。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征,功能,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泰武.刍议新时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J].飞天,2011(24):155-156.

[2]高晓波,陈小慧,魏波.高校学生体育价值观与校园文化互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110-113,116.

[3]孙旭辉.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及构建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9):39-40.

[4]王爱玲,张鹏.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54-55.

[5]周萍.简论体育与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1(12):34-35.

[6]张志刚.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20-21.

篇9:旅游文化的特征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其结构内涵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体育文化,它是从事体育文化活动必备的物质基础,如场地、器材、体育教材,还有成立的各种体育组织、协会、训练队等;二是制度层面的体育文化,包括学校体育的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教研活动、竞技比赛、综合性运动会等,这些制度的落实和实施,是学校体育广泛开展和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三是精神层面的体育文化,集中表现在师生群体的体育思想、体育意识、体育作风、体育道德、价值取向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园体育风气。

职业院校体育文化的结构

《体育大辞典》中将体育文化结构定义为:组成体育文化的各个层次及其相互联系,其基本结构为价值与观念、规范、技术与教育以及物质设施。综合各研究者的观点和体育文化结构的定义,笔者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同样由四个方面构成: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教育与制度文化、校园体育行为规范文化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1.职业院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职业院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具体有形的、具有物质特征性的部分,是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是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它包括用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任何有关物质产品,具体表现为体育设施、器材、体育宣传栏、图片、雕塑、体育服装用品等。

2.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教育与制度文化。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教育与制度文化是指对院校体育起规范作用的各项学校体育规章和条例及各项体育运动的裁判规则等。它们对职业院校校园以体育文化为主体的体育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强制性,另外,也包含院校的体育部、体育协会、运动队对体育文化的主体就体育方面相关的技术、技能及体质的锻炼和教育。职业院校校园教育与制度文化的关键,是整个职业院校体育文化中的决定性因素,规定着整体性质。

3.职业院校校园体育行为规范文化。职业院校校园体育行为规范文化指全体师生员工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构成的体育行为规范,包括与习惯、体育情趣和体育风尚等,其中以体育习惯体现为主。

4.职业院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职业院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指人们在体育活动实践中孕育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思想和观念体系。主要包括体育思维方式、体育审美情趣、体育道德风尚、体育宣传传播和体育价值观念,其中体育价值观念是核心,决定着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职业院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其内部结构的四部分相互关联、紧密结合,任何一部分的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三个部分,所以各部分必须相互促进才能推动整体发展。

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1.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职业院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一个机构,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它的内容与形式也都受到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以及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因素的制约。因此,鲜明的时代气息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感染着校园体育文化,而与此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反映着时代的体育风貌。

2.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多样性。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大多数以“余暇体育”的形式进行,余暇体育不仅有学生自主锻炼的内容,还有学生学习健身知识与方法的内容。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单靠体育课时间是不可能达到的,它需要课内与课外体育共同来完成,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但时间利用率高,且随意性大,更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在校园内实施,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体育活动作为锻炼身体的方式,并且在自己感到“合适”的位置上扮演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校园体育文化越向前发展,其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也就越明显、越成熟。

3.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全面性。校园体育文化创造的氛围能激发学生愉快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道德性等方面的能力,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去从事创造并享受体育运动以求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他人共同参加体育运动的集体感、运动后的轻松愉快感、学生自我选择目标的成就感,同时提高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使之接受美的熏陶。所以它不像其他教育形式只着重某一方面,而是具有综合性、全面性。

4.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开放性。文明孕育体育,体育促进文明。校园体育文化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它必然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特征。一方面,它具有青年文化自身的特点,同时又时刻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反映社会体育科技、体育知识、体育艺术、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最新变化;另一方面,通过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频繁而广泛的体育交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竞技水平和道德风尚,同时也向社会展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办学水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对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创新性。体育充满着创造性的因素,体育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独立思考与活动的机会,留给学生较大的创造、发展空间。首先校园体育文化为学生体育才能的发挥和创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发展体育运动的特长和爱好,从而弥补在课堂教学中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才能的唯一尺度的不足;其次,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鼓励不断创新,因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体育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鼓励创新”是体育运动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正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灵魂,也是现代教育所要追求的不变神韵。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1.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来说,不仅有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功能,还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校园体育文化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特别是训练、竞赛和课外娱乐等活动内容,形成一种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一方面,通过体育场地、器材、建筑、服装、宣传栏、体育图片展览等丰富校园文化环境,体现校园文化的融合性、全面性,特别是体现校园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也能指导学生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学生置身校园环境之中,在不知不觉中会被校园文化倡导的精神所感染和熏陶,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内化为个人思想意识和行为。与具体的思想教育相比,校园体育文化的效果在短期内不明显,但其作用却是长远和牢固的,一旦形成则不易改变,而且有可能伴随受教育者一生。

nlc202309040016

2.校园体育文化的身心调适功能。参与学院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增强体质,达到身心康乐之目的,促进和提高德育、智育文化活动的质量。首先,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以其奇妙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处于紧张工作和学习的师生吸引到各项体育活动中来,从而增加了相互接触的机会,扩展了交往的“时空”,达到舒展身体、消除大脑疲劳、获得精神愉悦与自由的目的,对沟通感情、加深理解和增进友谊能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其次,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由于各种复杂的矛盾,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悲愁、苦闷和彷徨等情绪,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发展为心理障碍和疾病,从而影响正常的成长和发育。校园体育文化能为缓解、排除心理障碍提供一个良好的途径和方法,还可以为他们宣泄过剩的精力,这是心理咨询中不容忽视的方面;第三,校园体育文化集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于一体,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在这种文化活动中,师生们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

3.校园体育文化的美育功能。校园体育文化是在运动中产生、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所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与美育有密切的联系。首先,体育运动中蕴藏着丰富的美感,那强劲有力的动作、追风逐电的速度、结实健美的躯体、柔韧娴熟的技巧无不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美的召唤,激起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其次,人们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表现力以及青春魅力得以充分展现,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了创造美的能力;再次,体育运动有助于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并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服饰和仪表风度,使他们以健美作为生活标准,从而达到美化形体、美化心灵的目的,体现出高层次的文化追求。

4.校园体育文化的导向功能。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开展,个人的风格和追求是体育文化追求的一种具体体现。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不仅使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富有生机,而且使学生得到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掌握多种体育知识和方法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最终将告别校园而走向社会,在此过程中,他们将所学的知识、爱好、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带到并传播于社会,这有助于社会体育风气的形成,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总之,学校应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管理,积极引导学生余暇体育活动朝健康文明、快乐向上的方向发展。发挥学生体协和体育俱乐部的作用,对他们开展的活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的进行素质教育,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大学生应紧跟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幸福工作一辈子”的思想,提高自身体育意识,让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浸透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编校:王 姣

上一篇:领导讲话讨论发言稿下一篇:2022业务办理说明书_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