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建立和运行

2024-05-18

浅谈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建立和运行(通用2篇)

篇1:浅谈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建立和运行

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建设方案的效果

校园气象站是一个气象科普平台,它将实时气象观测、气象知识科普、气候形成和变化过程、防灾减灾知识集成到了一个数字化应用平台上,实现了让更多的生命在自然和灾害面前能够做出正确的存活选择。

在自动气象站建设中,结合部分学校的气象观测实验活动,在部分校园内建设自动气象站,并以校园内自动站为平台,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活动,使自动站建设和校园的科普工作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们更加具体地接触到现代气象观测设备,了解传统人工仪器和现代自动观测设备工作原理和方法,规范了校园气象站,同时延伸进行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不仅使学生们对气象知识有了全面了解,还增加防灾减灾、规避自然灾害的知识。

气象部门技术人员应邀对中小学的学生们进行相关业务方法指导,开展相关的气象科普,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校园内自动气象站,使学生们学习相关气象知识更加直观,增加了实际操作机会,对气象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学校师生反应良好,一致认为学习效果要优于的单纯的书本授课方式,校园的气象科普浓厚了学生们的兴趣,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学校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建设校园气象站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气象、学习气象知识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对气象科学进行探索,不断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保小负责人表示,将利用好校园气象站,成立气象观

测兴趣小组,每天进行气象观测,提高学生的气象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篇2:浅谈气象防雷科普宣传的几点思考

长期以来, 平顶山市气象局紧紧围绕服务社会公众、服务当地政府需求这一中心, 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气象科普工作, 特别是在普及公众气象知识方面、气象科普基地建设、拓展气象科普领域、创新科普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气象与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公众的生活越来越息息相关, 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掌握和利用更多的气象科学技术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这既是气象科普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也为加快推进气象科普工作提供了新机遇。为此, 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气象科普工作能力, 全面加强气象科普工作成为紧迫的课题。

1 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普遍问题

全国各省气象部门的科普工作虽然各有特色, 但是形式大同小异。以平顶山市气象局为例, 多年来, 该局始终坚持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 认真做好各项气象科普工作, 积极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活动, 为增强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提升全民气象科技素养和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强化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能力, 付出了艰辛努力, 做出了重大贡献。如积极参加“世界气象日”和省“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国际减灾日”, 积极组织开展防雷减灾日、气象法规宣传月、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宣传接力活动等, 深入学校、社区、农村、乡镇宣传气象科技知识, 请专家进行科普知识讲座, 散发宣传材料等。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气象科普工作在指导思想、形式、受众以及人员等方面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局限性, 气象科普工作能力无法满足公众对各类气象信息迅速增长的需要。目前, 存在的普遍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气象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有待更新。一直以来气象科普的方式均为单方面“灌输式”的, 哪些气象知识需要让公众了解均由气象部门单方面决定, 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新形势下该以何种思想指导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 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 气象科普工作的形式单一。目前, 气象科普的主要形式还是以世界气象日的集中宣传为主, 辅以气象台站开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等方式, 气象科普工作形式老套, 缺乏持续性、多样性和创新性。如何使气象科普工作具有特色, 能吸引公众注意, 是气象科普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 气象科普工作缺乏重点气象科普工作除了要重视对广大公众进行气象知识的普及, 还要重视对特殊地域、特殊时段、特殊人群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宣传。近年来, 极端天气的发生率逐年增加, 对极端天气常发地区或在极端天气常发时间内对重点人群进行气象知识的普及, 教会公众如何应对极端天气, 如何减少对其生命财产的威胁是气象科普工作需要重视的重要工作内容。

4) 气象科普人才缺乏气象科普工作的主力军依然是气象部门的气象专家, 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繁重的工作和科研任务中, 专职的气象科普工作人员极度缺乏, 这制约着气象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 能否建立一只高素质的气象科普专、兼职队伍, 是气象科普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工作能力能否得到提升的基本条件。

2 对进一步做好气象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

1) 以新的思想统领气象科普工作开展。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公众对气象知识、信息的需要越来越具有针对性, 农民需要与科学种植有关的气象知识、信息;城市居民需要与居家生活相关的气象知识、信息;工业、商业、运输业、各行业的人都需要不同的气象知识、信息。在公交日常管理工作中, 建立有效规避气象灾害的机制, 减少损失。

2) 探索多途径的气象科普工作方式。气象科普工作应该做到形式多样、活泼, 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将气象知识传递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 气象科普的内容大大丰富, 方式也应从传统的散发材料、科普展板、知识讲座等, 拓展到科普读物、网络、短信、电视专题等新兴传播途径, 气象科普工作也应从气象部门的独角戏, 转变到加强与其它部门的合作, 优势互补, 拓展工作范围。

3) 加强对极端天气的宣传, 做到重点突出。地球环境的恶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安徽也出现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 安徽省气象局及时预警、提醒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防范。同时, 组织骨干力量采写稿件, 通过网络、电台、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介, 迅速将相关气象知识传递给公众。

4) 加强气象科普队伍建设。气象科普工作任务日益繁重, 没有一个高素质的专、兼职队伍, 必定无法顺利开展下去。在机构精简、人员紧张的情况下, 安徽省气象局挤出编制放在省气象学会秘书处, 确定专职人员进行气象科普宣传。同时, 动员全体气象科技人员, 充分认识宣传普及气象科技的重要性, 每个气象科技工作者要当义务宣传员, 都有责任积极向社会宣传科普知识。各市县气象局、气象学会也都明确了人员具体负责气象科普宣传。通过专家讲座、学员实地考察、主题座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让他们了解气象灾害防御基本知识, 农村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相关网站使用等。这些气象信息员, 同时也是兼职气象科普工作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气象科普质量不断提高, 推动气象科普工作登上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上一篇:英语作文开头技巧小结下一篇:小学五六年级英语上下教学工作总结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