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苑社区信息工作总结

2024-04-07

双苑社区信息工作总结(通用8篇)

篇1:双苑社区信息工作总结

双苑社区信息工作总结

信息是科学管理的前提,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重要途径,也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双苑社区信息工作围绕社会的重点难点 从加强信息工作规范化入手,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队伍,努力提高信息工作质量和水平,一、领导重视是做好信息工作的前提,社区领导班子对信息工作十分重视,首先给予高度重视,要求大家第一,重视信息工作的基础性建设,建设高素质的信息员队伍。第二是抓好信息工作的重点,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做好信息的报送工作。

二、规范制度 做好信息工作的基础,加强信息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是保证信息工作顺利展开、提高信息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基础,社区对信息网络、信息队伍建设、报送信息的主要内容,信息反馈的重要形式,信息工作的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求定期报送信息。对突发性文件,做到了随时按要求上报。

三、发挥信息载体作用 确保信息传递的快速准确为了做好信息工作,社区专门给每个室配备了微机,信息报送的主要形式以电子信息的方式为主,辅以文字、口头或电话,遇到突发事件可先以口头或电话报告,后补文字或者电子信

息。这样就保证了在第一时间了解基层发生的情况,为信息的快速传递提供了可能。

尽管我们在信息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对信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为此,对做好今后的信息工作作如下设想:

1、进一步增强信息意识,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焦点、议论的热点,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准确和有针对性地向上反馈信息。

2、把信息工作与调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基层反映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及时组织专题调研工作。

3、进一步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信息工作制度的落实,不断提高信息工作的水平。

4、进一步提高信息报送的质量。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努力提供有情况、有分析、有深度、有建议的高质量信息。

双苑社区

篇2:双苑社区信息工作总结

为了全面提高我社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青少年学生过一个健康、愉快、有意义的假期,我社区将积极、生动的组织开展以“安全教育、关爱社会、真情奉献、磨砺意志”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为保证活动的成效,特制定以下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的:

让青少年过一个安全、健康、充实、愉快的寒假;引导青少年走出校门、亲近社会、体验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磨砺他们的意志品质。

二、活动主题

关爱社会、真情奉献、磨砺意志、争当标兵

三、活动时间

1月18日、1月22日、2月11日

四、活动内容

开展 “《爱我中华》读书活动、“环境卫生保洁员”活动、“踢毽子、跳绳”活动、“文明行为监督员”活动。

XX社区

篇3:双苑社区信息工作总结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充分反映出党中央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公安部三项建设中, 公安信息化建设排在首位, 可见信息化建设[8,9,10]对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性。社区警务信息化是公安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警务是指存在于警方和社区之间, 旨在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社区警务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 对社区警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 供民警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一种技术。加强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将全面提升民警的工作效能, 为基础工作提供强大的信息化载体, 为实现“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提供有利的保障。

1社区警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推动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基础性工程。新形势下, 公安机关面临的社会整体防控的任务将越来越繁重, 这就要求公安机关顺应信息化的发展, 对社区内的“人、地、物、事、组织”实施有效的控制;对社区的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预警性信息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和掌控, 并及时录入微机启动警务信息化链条, 达到资源共享, 防范效能的最大化, 为公安内部各职能部门及时提供全面、准确、详实的信息, 为决策层服务, 为快速反应服务。

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公安基础工作的重要举措。人口管理、信息化应用和创新警务机制是当前公安机关基础工作的三个关键环节。社区警务信息化特有的“实用、快速、高效”功能, 必将为人口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是新形势下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促进剂”, 是服务群众、服务实战的现实需要。加强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 在减轻社区民警工作强度、保证警力下沉、确保社区民警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深入社区工作等方面, 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2系统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市的社区民警在信息系统应用方面主要存在使用的系统过多, 操作繁琐、功能重叠, 信息重复录入等问题。通过我们的深入调研, 派出所民警主要通过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采集“人、地、物、事、组织”信息, 还要登录执法信息综合应用和管理平台、公安经保信息系统、特定民族人员管理系统等18个系统采集各类信息, 且很多信息需要重复录入。目前, 全局缺乏一个统一的基础信息采集入口, 现行的系统难以适应基础信息采集任务多样化和信息维护规范化的需要, 难以满足社区警务工作信息流、业务流、管理流“三流融合”的要求。目前, 急需开发一套全新的应用信息系统来解决以上问题, 因此, 我局开始建设天津市公安局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

3系统需求分析

3.1系统功能分析

天津市公安局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拟建成以实有人口信息为基础, 涵盖派出所社区民警全部业务的综合性信息采集、应用系统。

1.平台以人、地、物、事件、组织为基本架构, 实现对人口信息、地址信息、单位信息、社区信息、情报信息、防范信息、警员信息等各类基础信息的全面采集, 并将采集的全部信息推送到市局综合数据库中供全警应用。

2.平台将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入口, 实现和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执法办案信息综合应用和管理平台、警用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PGIS) 等10个应用信息系统的一键关联登录, 解决民警重复登陆信息系统的问题。

3.平台将实现信息反哺基层直接化, 通过整合资源、自动比对, 将工作任务自动推送给社区民警, 用信息指导警务, 辅助其完成信息采集维护工作。

4.平台将实现社区警务工作的网上量化考核, 对社区民警所有工作进行量化, 通过平台自建的各类模型, 自动实现对社区民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量化考核, 并实现对信息采集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排名统计。

除以上主要功能外, 平台还将实现辖区数据展示、网络视频点名、工作报备管理、重点人员管控等特色功能, 并通过综合查询、统计分析、信息研判功能提升民警对信息的应用。

3.2系统网络结构

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建立在公安内网的基础上, 系统用户将采集上来的各类信息直接传输并存放在市局人口信息中心的社区警务平台数据库中。社区警务平台数据库与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建立双向数据传输机制, 社区警务平台中采集人口信息时提取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人口信息, 社区警务平台中人口信息变更实时更新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

在滨海新区人口服务管理中心机房建立社区警务平台数据库的灾备系统, 市局中央数据库的信息实时传输到滨海新区人口数据库进行灾备。

3.3系统软件配置

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的软件架构采用多层体系结构, 主要应用WEB方式对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1.服务器端:采用开放性、通用性、兼容性、共享性高的Oracle 11G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均选择Linux操作系统。

2.中间件:采用IBM Web Sphere标准中间件, 应用服务器软件采用UNIX/windows操作系统;系统支持WEBSERVICES, 信息交换采用XML。

3.客户端:采用B/S (Browser/Server) 结构, 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 客户端软件采用windows98/2000/XP操作系统。

4.开发语言:采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 采用Intellij IDEA 12.0.4和Eclipse 4.4作为系统开发工具。

4系统功能设计

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设计了强大的信息采集功能, 以人、地、物、事件、组织为基本架构, 设置了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寄宿人口、境外人口、工作对象、社区矫正人员;责任区、社区居委会、地址信息;车辆信息、犬只信息、拾遗物品信息;情报信息、矛盾纠纷排解、案件回访倒查;居民小区、辖区单位、娱乐场所、特种行业、出租房屋、群防群治等信息采集模块。还设置了考核管理、工作报备管理、重点人员管控、72小时过境管理、报表管理、平台使用情况排名、辖区数据展示、网络视频点名等功能模块。具体功能设计见图2:

5系统实现

5.1系统界面设计原则

系统界面采用图形用户界面 (GUI) 设计原则, 界面直观、对用户透明。系统主界面采用12宫格设计风格, 主要功能能够在界面上清晰显示, 上方的功能菜单显示系统的功能信息, 下方的12宫格以快捷方式的形式显示系统的主要业务, 用户接触软件后对界面上对应的功能一目了然。

5.2系统界面实例

由于系统界面过多, 代码较为复杂, 受篇幅所限, 只选取部分加以介绍。

图3是系统主界面, 可以直观显示系统各主要功能。

选取部分代码如下:

摘要: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公安机关实施社区警务和科技强警战略的一项基础性系统工程, 是社区警务改革的关键环节。本文介绍了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当前我市社区警务信息化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开发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的必要性。对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的系统架构、系统功能、系统设计、系统实现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该平台的应用将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入口, 实现对社区内的“人、地、物、事、组织”信息的全面采集, 减少信息的重复采集, 提高民警工作效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社区警务,信息采集

参考文献

[1]长春鸿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天津:天津市社区警务信息工作平台需求分析方案, 2014.

[2]谭祥金, 党跃武.信息管理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李安渝.Web Services技术与实现[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4]谭井泉.最新社区警务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全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5]王庆有.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孙路昕.基于J2EE的社区治安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3.

[7]柴斌.加强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初探[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12, (3) .

[8]毛安, 朱建光.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议[J].软件, 2013, 34 (1) :100-101.

[9]刘波, 沈岳, 郭平, 等.数字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关键策略探索[J].软件, 2013, 34 (10) :1-5.

篇4:智慧社区信息服务绩效评价研究

关键词:智慧社区;信息服务;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72-2

0  引言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新理念,以此理念为核心的智慧项目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建设的风向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而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在个体生活最小单元上的映射,它是智慧城市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智慧城市的理念、技术在精确空间尺度上的一种演绎。有关智慧社区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的阐释为:智慧社区是借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整合相关信息资源,依托信息基础设施。建立统一信息服务平台,最终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在顺应党中央关于智慧社区建设要求的同时能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智慧城市要求借助新一代通信技术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进行多源信息整合,打破信息孤岛,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及信息服务,这一实践对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及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智慧社区信息服务绩效评价理论,构建出智慧社区信息服务测评指标体系,使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智慧社区信息服务绩效进行测评,最后根据评测结果提出智慧社区信息服务水平提升和优化的基本策略。

1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1.1 智慧社区信息服务绩效测评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笔者在智慧社区信息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依托的是测评树状式指标体系结构,遵循的是客观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完备性等原则,将测评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指标层(要素层)、具体指标层。

1.2 智慧社区信息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智慧社区信息服务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参考了《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中的所构建的评价之标体系,并借鉴了《社区信息服务顾客满意度评价》中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以及相关的信息服务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的文献,同时梳理了国内对于智慧社区和社区的研究,最终构建智慧社区信息服务绩效评价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7个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  智慧社区信息服务绩效评价模型选取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由T.L.萨蒂(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具体概念是将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其隶属度分为几个层级,并在形成的这一个多层指标体系及基础,从而确定出指标的权重。主要步骤有:①构建判断矩阵,对于同一层次下的指标进行两两评判。②层次单排序,根据判断矩阵计算特征向量并归一化,得到一级指标层次单排序。③确定相对权重,运用特征向量的方法计算各层指标相对于上一级指标的权重。④一致性检验,将偏差一致性指标与平均一致性指标进行对比。⑤确定各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所构建的判断矩阵达到一致性检验的要求后,各指标权重取值取自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2.2 模型综合评价法

考虑到本文中所构建的智慧社区信息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较少,定性指标较多的情况。因此本文在做综合评估的时候采用的是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主要步骤如下:①确定测评指标的层次,将评价指标集分为6个指标子集,其中每个一级指标又是由二级指标构成;②确定权重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层级的权重,得到一级指标的权重集以及二级指标的权重集;③建立测评集。在确定各层级指标的权重集之后,再建立测评集;④一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集,这17个二级指标形成的评价矩阵,通过算子将权重和矩阵进行计算,得到一层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集;⑤二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集,根据二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矩阵得到评价集。

3  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实证研究

3.1 数据收集

本文的实证研究选取长沙市雨花区智慧社区项目,其建设也惠及了雨花区五个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渗透到了社区信息服务中多处环节上,通过德尔菲方法将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分层提交给领域内专家,进行指标间重要程度评判,构建9分比例标度的判断矩阵,发放调查问卷给当地社区居民,得到客观的因素集对评价集的隶属程度。

3.2 数据处理

整理好指标权重集数据和隶属程度表后,针对判断矩阵计算权重集并通过权重集对智慧社区信息服务指标单因素隶属程度的数据进行模糊计算,得到指标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通过与权重集进行加权算子的运算,得出一级指标A1,二级指标A1、A2、A3、A4、A5、A6的特征向量计算结果如下:

WA=(0.13,0.1,0.21,0.27,0.08,0.21,);

WA1=(0.14,0.55,0.31);

WA2=(0.64,0.36);

WA3=(0.19,0.28,0.15,0.38);

WA4=(0.2,0.31,0.11,0.38);

WA5=(0.7,0.3);

WA6=(0.64,0.36).

它们的随机一致性比率计算结果分别为0.016、0.042、0、0.058、0.067、0.01、0.013,各值均小于0.1,因此我们承认判断矩阵之间有非常好的适应度从而接受特征向量值作为智慧九华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4  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发展建议

篇5:信息技术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应用

1.1 信息技术概念及界定。

信息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在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和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 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黄荣怀教授在他的《信息技术与教育》一书中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1]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理解为: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支持下, 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等促进教与学的优化发展。

1.2 社区矫正概念及界定。

社区矫正是一种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的非监禁制裁措施, 它是建立在“复归理论”基础上的“舶来品”。[2]社区矫正有的国家称之为“社区矫治”, 也有称“社区处遇”。在我国, 社区矫正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相对的刑罚执行方式, 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和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如何正确把握社区矫正的性质关系到对于社区矫正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目前学术界认为社区矫正的概念包括狭义的社区矫正、广义的社区矫正和最广义的社区矫正等。首先, 狭义上的社区矫正仅指由社区执行的监禁刑执行过程中的替代措施;其次, 广义的社区矫正主要认为:社区矫正涉及到应由社区予以落实执行刑罚与矫正内容的非监禁刑和监禁刑的替代或替刑措施;最后, 最广义的社区矫正主要认为:社区矫正包括一切在社区环境中对犯罪人所进行的矫正工作与措施, 涉及到刑事诉讼的全过程。[3]本人认为社区矫正应当包括一切在社区环境中对犯罪人所进行的矫正工作和措施以及在对犯罪人进行矫正的整个过程。还应再扩大社区矫正的外延内涵, 而不能拘泥于社区矫正所限制的“社区”的概念。只有正确认识社区矫正的概念、性质及内涵, 才能更好的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总之,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社区矫正工作中, 就是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和人力资源与社区矫正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对社区受矫正人员的改造。让其更好的融入社会。

1.社区矫正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从社区矫正的性质我们知道我国社区矫正主要是针对受管制、缓刑和假释的犯罪人员而实行的。在这些犯罪人员中他们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是不一样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社区受矫正人员时要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矫正内容与策略。如果对于犯罪危害程度很小的而按照危害程度很高的矫正策略一起实行的话。一方面会造成社区受矫正人员的抵触情绪达不到较好的矫治效果;而另一方面, 由于社区矫正的经费有限, 这也造成了不必要的经费消耗。因此我们必须对社区受矫治人员进行彻底地调查研究, 将社区受矫治人员进行分类, 运用信息技术以便采取适合于不同社区受矫治人员的矫治策略和矫治内容。

2.根据人身危险性和年龄等对社区受矫治人员进行分类

尽管社区矫正受矫治人员是一些危险性较小的犯罪人, 但他们仍有一定的社会危险性。他们在年龄方面各有差异, 因此他们的生活技能、社会技能和文化水平等方面差异明显。综合他们的这些方面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方法对他们进行小组分类。比如:连云港市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社会危险性、回归社会的趋向程度, 通过细化的20项考核指标, 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评分, 将社区服刑人员分为A、B、C三类, 也称低危、中危、高危三类人员。[4]我们可以借鉴连云港市的分类思想对社区受矫治人员进行详细的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别的社区受矫治人员的具体情况总结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富有成效的实战经验, 通过整合学术界的优秀理论成果积极地探索适合社区矫正的新模式。

3.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高、中危险等级社区受矫治人员的矫治

一是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做报告等, 对社区受矫治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使其充分认识到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 确立社区矫正也是服刑的意识, 从而使社区受矫治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二是组织社区受矫治人员定期参加学习各种司法教育的远程教育。同时开展社区解教成功人员现身说法的讲座等, 通过开展先进讲座让受矫治的人员从思想上重新拾取新的希望。三是加强对社区受矫治人员的奖惩制度, 对于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的受矫治人员积极鼓励, 引导高、中危险等级受矫治人员的积极转化。对于不按时参加以及在活动中消极的受矫治人员进行劝勉等, 调动其参加矫正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四是通过电话访谈、电子邮件等形式深入了解受矫治人员的思想、生活方面的具体情况, 切实解决高、中危险等级受矫治人员的实际困难, 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五是组织受矫治人员定期参加公益劳动, 加强对社区受矫治人员的积极引导, 使其在公益劳动中逐步养成乐观向上、有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纪律性和团结互助的意志品质, 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情操的培养。六是积极调动家庭的作用, 完善思想汇报制度, 让社区受矫治人员通过电话或电子邮箱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波动情况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向社区矫正管理机构汇报。七是将优秀的教育资料以光盘的形式发放给高、中危险等级的受矫治人员, 让其反复学习、深刻领会。并组织专员对其学习效果进行核查。

4.总结

通过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犯罪学、统计学、性格学等多种学科, 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 运用信息技术将社区矫正的受矫治人员进行详细的分类, 从而制定出适合不同分类小组的社区矫正方案, 有利于对社区受矫治人员开展高效的社区矫正工作。

摘要:社区矫正是中国当前行刑制度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社区矫正工作中不但方便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提高了社区矫正的效率,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区矫正的费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社区矫正,应用

参考文献

[1]何荣杰.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20) :41-42。

[2]罗斯科·庞德.法理学问题[M].刘星,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78。

[3]王顺安.社区矫正的法律问题[J].政法论坛, 2004, (3) :103。

篇6: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与发展

1 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的基本形式

1.1 政务村务信息公开。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是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基本手段。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基层政府和农村纷纷建立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服务基层组织建设。河北省唐山市档案局在广大农村开展“阳光档案、服务万家”活动,通过召开会议宣讲、利用公开栏展示、计算机查询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进行村级档案公开。湖北省宜都市收集了全市涉农现行文件7237份,汇集文件209册,供群众免费查阅,同时依托“三网”提供网上在线档案查询服务,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1.2 基层档案信息整合。因为基层农村社区发展涉及档案信息较多且较分散,农村和社区居民利用档案不太方便,为此,主动与相关部门协作、加强档案信息整合就是档案信息机构日益重视的工作之一。天津市北辰区档案局加强与天津市档案局和区属各镇、街、村委局的联系,构建信息整合报送机制,资料搜集渠道广,信息可信程度高,内容实用性强,为基层农村和社区居民档案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浙江省余姚市、慈溪市、镇海区档案局签订开展“就近受理、跨馆出证”的远程协同合作服务项目,实现异地档案资源共享、档案信息的异地利用并当场获取档案证明,从而解决了三地居民档案利用的舟车劳顿之苦,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

1.3 档案下基层。开展送档案下基层是档案部门服务基层最常见的形式。2004年3月,北京市怀柔区档案局联合16个涉农部门举办“档案服务三农,现行文件下乡活动”,将两千多份与农民利益相关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直接送到农民群众手中。此后又于2007年举办“服务新农村建设送光盘下乡”、“送档案知识下乡”等活动。珠海市档案局(馆)创新举措,结合中心工作,开展“档案进社区”“档案入万家”服务月活动,把档案工作宣传普及到基层和群众中去。

1.4 基层档案信息编研。辽宁省档案局(馆)与省农村经济委员会联合协作,精选出省直单位的文件267份110多万字,制作《辽宁省县域经济政策法规性文件汇编》光盘2.5万张,免费面向全省发放。 吉林省梨树县档案局与县涉农部门联合编印了《涉农文件汇编》,传到农民手中,使农民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受到好评。

1.5 基层特色档案建设。随着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档案信息部门要及时适应基层社区的新变化,建立了社区居民生活、就业、健康等常规档案,还形成了大批记录民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开放型社区建设等特色档案,挖掘其利用价值。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为猕猴桃种植大户杨声谋建立了300多盒档案,以档案为媒介,培养了10批猕猴桃种植,有效推进了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河北武强县对当地2000余名致富能手的基本情况、特长、业绩等进行摸底登记造册,建立了农村“能人档案”。浙江省对全省11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83个农民大户已开展建档和档案规范化管理。

1.6 基层社区档案信息网络服务。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新型的基层社区档案利用网络平台,是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有效途径。档案利用网络平台一般可借助现有农村社区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信息传播网络传播档案信息,还可利用3G手机网络实现基层档案信息的沟通合作。2009年,天津市北辰区启动档案信息“村村通”工程,档案网与党员远程教育网相连接,使农户通过党员远程教育网终端——电视浏览平台也能在第一时间浏览信息。

1.7 为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档案支持。在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中必然会形成相应的档案的内容包括:农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材料;文明村组、家庭建设材料;民俗民乐资料;家谱族谱、村史、名人实物材料;重大文化活动材料;文化遗产记录、保护与开发文件材料。建立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档案,不仅记录了基层文化活动,且记录了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的历史,利用这些档案可实现传承文化,资政育人,倡导文明新风,构筑和谐社会。浙江嘉兴市利用档案资料开展《嘉兴名人展》、建设《馆藏档案陈列室》,免费向市民开放。

2 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的发展

随着我国基层农村社区各项工作的科学开展和多种经济的健康发展,基层档案工作和档案服务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但总体上看,基层档案管理体制还不尽完善,档案资源建设比较薄弱,基层单位建档率较低,规范化建档程度不高,档案开发利用能力不强。目前,基层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多归功于政府推动,基层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健康持续开展还需要不断努力。

2.1 持续增强基层档案信息工作的政府推动。政府部门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体系的主体,其在制定档案信息工作的宏观政策和总体框架、推动档案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构建基层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国家档案局早在2000年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中就将“坚持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方向”写入指导思想。2008年印发《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印发《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随后国家档案局大力实施“全国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示范工程”,推进全国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此外,国家档案局2007年与民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2009年启动“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工程”,2010年联合民政部、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乡(镇)活动,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项目的开展,有效推进了全国农村档案信息服务工作。

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和总体项目推进下,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基层档案信息服务。安徽实施“规划先行,多方联动,示范引导,以奖代补,服务促进”五项举措,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实现了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共进。扬州各地党委、政府号召开展“争创示范小区”的活动,并明确地将社区建档工作纳入“示范小区”的考核内容之中,对社区档案实行了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河北衡水市桃城区对新农村建档试点乡镇档案工作给予财政补贴,积极调动涉农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形成多部门齐抓新农村建档的合力和分工负责的联动机制。2011年浙江宁波市开展“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加快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各地档案工作示范工程及各项基层档案工作专题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2.2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做好基层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保证。基层档案信息服务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农业、林业、水利、规划、建设、交通、社保等多个部门,光靠档案部门一家孤军奋战不可想象。这就要求档案部门争取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充分发挥各相关单位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与高校、图书馆、农技推广站等公益性机构协作,才能积极主动地做好基层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基层社区档案索引,推进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整合,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积极开展基层社区档案编研工作,提高基层社区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2.3 积极开展档案信息服务调查研究,体现基层档案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因其条件限制、对象分散,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针对不同对象开展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服务。为此,需要档案信息机构随时关注社会热点,深入基层乡镇街道调研,根据基层农村社区的不同地理条件、成员构成、文化心态,对农村或社区的人口、经济、文化、环境、社会保障与服务、生活质量、思想意识等诸多要素作出具体的、因地制宜的发展布局和设想,确立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的层次重点和内容重点,切忌贪多求全。面向不同时期的农村工作重点,如基本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劳动力培训、社保、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等开展专题档案信息服务。

2.4 加强基层档案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目前,绝大多数基层社区档案人员的力量非常薄弱,人员素质不高。因此,首先一定要充实基层档案服务队伍,配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其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逐步提高基层档案队伍的业务素质。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坚持分类指导、形式多样的原则,针对基层档案管理人员身份多样化特点,针对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侧重不同的培训内容,通过集中面授、IPTV专栏、发放光盘、网络培训、在线交流、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干代训,边干边学,同时努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培训工作质量。

2.5 努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基层社区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和快速传播利用是农村档案信息服务的必然趋势。一是档案信息机构利用现有政策,如国家档案局的“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工程”、农业部与中国移动共同推进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和省市资金支持,建立完善基层社区两级档案专用网络,配齐专用设备,加快基层社区两级档案室网络平台建设步伐,为基层群众高效查询利用档案信息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档案信息机构利用自身档案信息化平台优势,积极开发档案管理专用网络终端,并进一步完善相关设施,方便档案信息系统的查询和管理。

篇7:双苑社区信息工作总结

关键词:移动,虚拟社区,辅导员

1 思政工作在移动虚拟社区工作途径及优点

信息时代如何有效利用移动客户端的新型虚拟社区改变工作方式、提高思政工作的工作效率, 成为思政一线工作者辅导员的必须面对的问题。相比较传统的辅导员的工作途径主要是通过学生干部及积极分子来进行信息的上传及下达, 信息不够精准, 管理层次多, 时效性不强, 通过交流类移动虚拟社区工具, 可以提升辅导员工作效率, 拓宽信息发布渠道。目前存在的移动虚拟社区平台中, 微信平台提供了更为实效的沟通方式, 减少间接接触, 增加直接信息交流, 迅速在广泛的各个群体中流行。本文以微信虚拟交流社区在辅导员工作中创新应用为例, 探索怎样让移动虚拟社区在辅导员工作中发挥其舆论主导作用。

微信是近几年推出的一种即时通讯社交软件。在功能上, 集合了目前多种虚拟社区交流方式, 既有社区功能的朋友圈, 又有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 又有多种即时通讯功能;在社交中, 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雷达扫描、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用户可以添加好友;在媒介上, 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网页等可以方便地在移动终端快速进行反映;在时效上, 在虚拟SNS社区朋友圈中随时分享生活信息等各类信息。这种综合性虚拟社区, 低投入、高效率, 一经推出就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由于软件基于腾讯通讯工具, 其受众群体已经突破青年、中年等各个年龄阶段。有鉴于软件本身的功能、媒介、时效受众等突出特点, 特别适应辅导员繁琐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的要求。笔者根据微信的基本功能, 结合高校工作中常遇到的场景, 总结了具体情形下辅导员可以结合的移动虚拟社区主要工作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1.1 发挥集合性虚拟社区的功能, 充分拓展信息推送渠道

主要通过辅导员或者学院的微信公众号, 进行信息的即时推送。从宏观上, 进行舆论的积极引导, 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 掌握学生舆论的主导权力, 化被动为主动。从微观上, 通过这些方式将发送活动、会议的时间, 结合复杂的社会时事情况进行安全提示, 发送节日的祝福缩近师生距离。

1.2 发挥虚拟社区软件的时效性, 提高讯息精准度

主要通过建立小型集体例如学生骨干群、年级群、班级群等方式。精简综合性会议拖沓的准备过程, 即时进行信息讨论及反馈, 避免了学生在直面老师时的尴尬, 减轻部分学生心理负担, 形成有时效性又轻松的互动话题讨论, 有利于舆论引导及感情沟通。除了以上几个方面, 在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上, 移动虚拟社区平台还为辅导员的信息沟通带来了以下几点优势: (1) 改变传统“单向”传播变为“互动式”传播。在传统工作中, 大部分信息传达主要通过部分学生骨干进行传达, 信息传达通过人与人的方式, 例如谈话、会议、文件等等。信息的回馈只能通过部分学生骨干及部分学生。 (2) 由“泛化”传播变为“碎片式”传播, 提高信息的实效性。由于传统交流方式需要大量时间进行沟通, 导致信息具有延迟性。不能及时掌控学生的意见及反馈。“碎片式”传播可以有效节约时间, 将信息传达到位。 (3) 由“金字塔”型传播变为“扁平化”传播, 提高受众群体数量。由传统的交流中金字塔型层层传播, 掌握关键信息的只有部分学生干部及较为关心学业的学生。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学业相关的优势资源渠道并不清晰。扁平化传播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 在工作中有效地提高了部分竞争资源评定的透明度, 提高信息透明度。

2 思政工作在移动虚拟社区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辅导员工作在传统工作中通过结合网络虚拟社区资源, 可以更多地涵盖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把握信息时代学生管理模式的新特点。但是众所周知, 目前网络环境复杂, 网络舆情监管还没有周全完善的体系, 同时面临着各类社会及商业的意识形态信息的错综复杂。很多虚拟社区以商业形态为主, 借助移动通讯的短小方便, 使辅导员通过传统的网络监控已经难以了解网络舆情的全貌。怎样积极发挥自身的工作优势, 扬长避短, 积极发挥虚拟社区的优势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管及引导:

2.1 观察

在工作中要实时更新虚拟社区的信息, 防患于未然。虽然移动虚拟社区信息量较大, 给辅导员工作中信息筛选带来了困难, 然而可以通过抓住交流关键节点进行信息阅读。从时间来看, 学生大面积的信息交流多发在休息时段, 如中午、下午及晚上。可以定期针对这几个时段来进行信息收集。从阶段看, 学期开始前、学期结束前以及在学期中有新通知公告以及重大活动期间, 有大流量的信息交流。因此在观察中应把握住信息流交流的关键节点,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2.2 沟通

虚拟社区的信息时效性较强, 因此沟通要及时不容有丝毫拖沓, 使舆论的引导陷入被动的局面。在沟通上要注意措辞严谨, 如今各类网络流行语盛行, 虽然网络流行语易于接近学生, 产生亲近感。但是由于虚拟交流缺乏实际交流中感情的交流, 极易由于语言的疏漏引起理解的错误偏差。因此要特别注意措辞用语。

2.3 处理

在发生舆论导向错误的情况下, 舆论引导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在线上积极发挥学生骨干的言论的领导作用, 在线下结合传统工作方式进行教育, 多方面引导学生, 这是及时应对之策。发挥各类学生组织作用, 扩大影响范围, 利用学生组织深入同学中的有利条件和影响作用, 注意树立正面典型, 开展主题鲜明、立意高远的丰富多样的活动, 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讨论和座谈活动等。

2.4 主导

在被动应对的同时, 辅导员主导言论是更有效地预防各类恶性舆论发展的方法。主动帮助社团、机构的管理员互相学习, 避免了信息过剩或者重复, 造成信息混乱。积极引导学生,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上主题活动, 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抓住虚拟社区的优势提高教育效果。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专题讲解, 如热点新闻、时事政治、政策讲解、军事科技、金融、就业、娱乐节目、时尚元素等, 将移动虚拟社区中热点话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优势, 对大学生加强政治素养的引导。提高学生信息甄别能力, 避免将大量时间浪费在无效信息上, 主动抵制不良信息。学会有效地利用获取的各类信息, 提高信息的使用效果。信息开发能力和信息推广能力是利用信息媒介的平台, 发布正面信息并加以推广, 扩大影响。

总之, 信息时代移动虚拟社区已经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战场。在日常辅导员工作中, 充分掌握虚拟社区的话语主导和意见主导也成为辅导员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新潮流。辅导员自身应该积极转变观念, 由被动变主动, 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运用能力和知识结构, 在工作中将移动虚拟社区发展成为高校政治教育阵地。

参考文献

[1]赵丽莉.信息时代下辅导员工作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2]鲁睿.移动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工作方法研究[J].科教文汇, 2014.3.

篇8:双苑社区信息工作总结

资料与方法

我镇有20个村,共有在上级医院明确诊断的高血压患者7 788例,男4 185例,女3 603例,年龄35~95岁,其中35~60岁5 176例,61~70岁1 448例,71~80岁788例,8l~90岁356例,>90岁20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3 480例,初中及以下4 308例。所有患者高血压诊断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2],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脑卒中急性期和合并严重疾病的患者。

研究方法: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求,建立我镇以“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为核心的高血压社区控制系统,开办培训班培训社区管理医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技术培训,建立网络随访平台[3]。将全镇7 788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等进行详细录入,将患者进行分级管理,保证每月随访1次,将血压变化、药物变化等情况进行记录。

疗效判断标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吸烟≥1支/d,饮酒≥50 m L/d,摄入食盐>6 g/d,运动3次/周、30 min/次,体重指数(BMI):超重≥24 kg/m2,肥胖≥28 kg/m2。危险因素、靶器官受损、危险分层方法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

考核指标:高血压患者规范随访率≥80%,服药率≥60%,高血压知晓率≥90%,控制率≥50%,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质量控制:成立项目质量控制小组,对全镇高血压患者管理进行监控,实验室测定血脂、血糖。

结果

通过“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为核心的高血压病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分别下降了11.21 mm Hg和8.55 mm Hg,治疗率和控制率由55.4%和38.6%提高到86.7%和77.8%,心血管危险因素有显著改善,急性心脑血管意外发生呈下降趋势。

讨论

现代对高血压的诊治已逐步成熟,但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依从性等水平仍较低。这是衡量高血压防治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只有实施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才能迅速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并可以节约大量医疗费用[4]。我们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规范化、规模化、信息化”管理,对人群进行分级,将高血压危险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的方法;规范用药;对患者的危险因素、血压变化、服药情况进行严密观测;采取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分层。对患者进行分类分级管理,进行个体化的管理干预。我国有些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血压控制率,已经达西方国家社区控制率水平[5]。

社区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基地,但社区医生仍与专业医生有差距。因此,我们邀请三甲医院心内科专家对所有参加管理的社区医生进行培训,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准则,对参加管理的医生分批进行规范化培训,并采取网络平台与这些专家网络联系,共同进行管理干预[6],从而大大提高了社区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质量。由于社区管理医生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上升,因此对高血压患者的防治有巨大作用。改善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使患者减少烟酒摄入量,多运动。在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当中,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患者能更配合医生,依从性明显提高,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

总之,以“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为核心的高血压病社区管理的实施,明显提高了社区高血压防治水平,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下降明显。因此高血压社区管理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带来了巨大效益。

参考文献

[1]Ikeda A,Iso H,Yamagishi K,et al.Blood pressure and the riskof stroke,cardiovascular disease,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Japanese:the JPHC Study[J].Am J Hyperten,2009,(22):273-280.

[2]Writing Group of 2010 Chines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2010Chines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J].Chin J Hyperten,2011,(19):701-743.

[3]张永建,季建隆,谢成渝,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慢病管理效果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32-134.

[4]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11-1013.

[5]Mclnnis NH,Fodor G,Lum-Kwong M,et al.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use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a community-based cross-sectional survey(ON-BP)[J].Am J Hypertens,2008,(21):1210-1215.

上一篇:尽职承诺书下一篇:中创:工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