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舆情信息简报

2024-05-01

社区舆情信息简报(精选7篇)

篇1:社区舆情信息简报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年4月18日8时至4月19日8时金融行业舆情监测发现,金融业两起跳楼事件引发集中关注。微博网友4月17日爆料,北京金融街一男子跳楼身亡,其后死者身份确认,系60岁的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王世强。建银投资18日公告,王世强去世是因健康原因,并非微博上流传因黄金下跌暴仓导致。王世强具体死亡原因,建银投资官方三缄其口,外界各种猜测使得王世强跳楼事件更加迷离,网友期待公安部门和中纪委介入调查。另外,五名女子退保未果欲跳楼,中国人寿什邡支公司回应称,正在协商解决,具体情况则拒绝透露。网友对保险公司各种不当销售行为表示不满,强烈建议国家治理一下。

篇2:社区舆情信息简报

从2月1日至2月29日,《e线民生》栏目共收到网友诉求540件,其中有效诉求336件,市直部门共205 件,各县市区共 131件。市直部门已回复195件,网友满意185 件,各部门平均回复率为 95 %,平均满意率为 90 %。

截至202月29日,交管局、公积金管理中心、市运管局、公安局、司法局、水务集团、民政局、教育体育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局、环保局、城市管理局、残联、中国银行、移动公司、物价局、市政园林局、荆州区政府、荆州疾控中心、工商银行、工商局、电信公司等22个部门回复率和满意率均为100%。

卫计委、国土局、公路局、沙市区政府4个部门回复率和满意率均低于90%,《e线民生》栏目给予提醒。

篇3:社区舆情信息简报

据2010年1月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 在中国3.84亿网民中, 有50.7%的网民是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1]。这个群体已经接近2亿, 既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 也是使用网络应用较为活跃的群体。

目前, 在青少年群体中与互联网接触最为频繁的是大学生层次,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受到网络资源中各种类型的影响, 其对社会现实或校园事件的态度与行为趋向必然受到其网络接触度较高的网络社区及其舆情的潜在影响[2]。同时, 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隐匿其真实身份, 畅所欲言, 通过对网络事件舆情的关注能够较为清楚地推断出他们真实的情绪和态度, 从而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与管理, 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二、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事件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形成于校园贴吧、论坛BBS和BLO G, 校园社交网站等载体, 一般以发生在学生身上和周围的事件或问题为客体, 与舆论主体的学生根本利益一致, 但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和具体利益关系的不同, 会对同一事件在较为集中的范围内产生带有群体性的意见、情绪和行为, 形成“舆论场”。高校网络社区舆情事件呈现三个特征:突发、偶发事件;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从学校新闻、日常生活、学校管理与服务到国际政治、国内焦点, 大学生都会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 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

三、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监控

由于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的形成演化与网络社区的舆情的参与对象, 事件有密切关系, 因此对其实施监控具体从校园特殊主体监控、校园特殊事件监控、特殊时间监控三个层面进行具体监控。

在校园网络社区中, 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个体, 他们活动积极或是发言观点突出, 其言行可以影响其他人, 对整个校园网络社区容易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对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监控有必要特别关注该类特殊主体的监控。例如重点学生、学生干部、思想激进的学生或是具有号召力的教师、网络社区中的校园意见领袖、隐形的爆料人等。他们是校园网络社区中的特殊主体, 也是对校园网络社区进行监控的重点对象。一方面, 校园网络社区中的特殊主体对整个社区的环境和氛围起到引领的作用, 他们通常就是社区中的最活跃者, 或是社区的意见领袖。例如学校社团组织者、学生干部、在学生中具有号召力的老师等等。他们的身后有一群支持者, 因此, 他们的言论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号召性。对这些人加以管理和引导, 相当于掌握了整个网络社区的舆论导向和舆论氛围[3]。

校园特殊事件是指在现实校园或校园网络社区容易形成巨大影响的重要事件, 其关注度高、舆论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范围广。因此, 抓着校园网络社区中的热点特殊事件, 并进行及时监控, 是对其进行有效引导的关键[4]。在校园网络社区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与在校师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重点事件, 例如, 学生伤亡事故、奖学金评选、校园后勤服务缺位、考场舞弊、就业推荐、保研等校园类的事件。这一类事件与他们的校园生活密切相关, 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评论, 形成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另外, 社会热点事件也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事件。在校园BBS上, 经常可以看到由于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所产生的网络热门话题。这些话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不公正现象、触动民族情感、道德思考的事件等, 例如, 持续金融危机诱发就业难与收入低的思考、甲型流感防疫及疫苗的投放注射、藏独台独疆独、官员腐败、基层领导雷人语言、社会伦理道德 (对电视剧《蜗居》与《奋斗》比较式讨论) 等热门话题。这些问题一般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冲突性, 往往会很快触动大学生敏锐而活跃的思维, 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在遇到这样一些社会焦点和时政问题的重大事件的时候, 他们往往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 从而引发校园网络社区舆情。

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的出现会随着校园重点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的出现而呈现出不同的时间段特征。在那些热点问题、热点事件出现的阶段, 也是校园网络社区的特殊时间段。在这些特殊时间段内, 是校园网络社区比较活跃的阶段, 往往参与的人数最多, 讨论最激烈, 也是校园网络社区舆情产生的阶段。对于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的特殊时期, 例如, 新生入学时间、毕业生离校时间、考试周期间、评奖助学金期间、四六级考试期间、评优评先期间等校园生活特殊时期、以及社会热点事件的特殊时期, 如国庆期间、奥运会期间、两会期间、突发重大事件期间等等。在这些特殊时期, 做好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高考之后选择填报学校期间, 许多新生往往会通过学校的在线贴吧、BBS来了解该学校的基本生活情况和学习氛围。学校的网络社区成为了一个学校形象的宣传平台, 如果学校在网络社区的管理上面没有做好, 势必影响这些新生对学校的第一印象。以及在评奖助学金期间、选择学生会干部期间, 在校园网络社区中进行全面及时的宣传和信息的公开, 这样有利于创造开放公平的社区氛围和推动学校民主化进程。

四、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总体引导

在对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三个层面进行有效监控后, 要依据监控的舆情态势组织实施引导, 总体来说首先要从舆情的主体和舆情的客体两个层面进行总体引导。

在校生是高校网络社区的主体, 具有一般网络社区主体的共性, 即隐匿性和集合性特点。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网络舆情主体倾向于在匿名状态下摆脱角色的束缚, 表达个性。因此, 在对校园网络社区引导的主体方面, 首先需要加强在校生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其次对在校生社会与集体责任感的引导, 其言行应该为社会以及他们所处的集体负责。再次, 提高在校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 面对丰富多彩, 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 大学生青年需要形成认真、冷静的分析, 辨别是非的习惯, 而不能盲目跟从或任意放纵[5]。

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客体即在校园网络社区表达的主题内容。在各高校的网络社区上所涉及的学习、生活问题和社会事件包罗万象, 体现不同思想观念的网络言论随处可见。在校生对自己身边的以及互联网上的各种舆论主题、新闻信息等发表自身的观点态度, 从而使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多元性和偏差性特点。因此, 在对校园网络社区引导的客体内容方面, 需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社区的管理, 通过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的意见领袖的培养, 为整个网络社区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用正面的宣传来主动为校园网络社区舆情“设置议程”,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五、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具体引导

对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具体引导中, 可从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的意见领袖引导、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的议程设置引导、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三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社区参与群体主体是基本稳定的, 而在这些人中又分为沉默者和活跃者。网络社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意见, 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总是在相互交流中形成相对集中的情绪方向和意志方向的。在这么多纷繁复杂的观点和意见中, 大家更需要看到的是有分量、有深度、有影响力的观点[6]。社区中最活跃、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是经常以注册名发言的主动性用户, 他们扮演着言论发起者的角色。所以在这些参与群体中, 一些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的网民的发言往往影响甚至左右其他参与者的看法, 并引导他们进而控制着整个论坛的舆情方向,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的“舆论领袖”或“意见领袖”。

在校园网络社区中, “吧主”、“斑竹”、“群主”是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校园网络社区的意见领袖对校园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或依靠较为专业的分析或凭借极具煽动性的话语召集起庞大的追随者, 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他们既可以是正义的代表者, 也可以成为网络暴力教唆者。因此, 在网络论坛中培养理性的意见领袖是推进网络论坛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校园网络社区的意见领袖通常来源于那些最为活跃的校园网络社区参与者, 可以设置社区管理规则, 将其培养为该网络社区的意见领袖。并通过一定的奖励来鼓励他们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例如设置积分、授予特权, 使其成为一个网络社区的管理者, 并且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权对其他的参与者进行奖励或惩罚。这样, 作为管理者的成就感会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在网络社区中扮演的角色, 更加忠实于社区的建设, 更加对自己言论负责任。这样, 对整个校园网络社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校园网络舆情的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注意用正面的宣传来主动为校园网络社区舆情“设置议程”, 通过这种正面宣传来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 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反动观点的不良影响。尤其是面对一些社会重大事件, 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 报道务求客观、真实、全面、公允, 避免偏听偏信, 避免信息不对称, 以至于误导社会视听。

在校园网络社区中, 议程设置内容应该围绕学校重大事项, 学生关注度高的内容, 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意见领袖进行设置, 以及由群体高度关注的内容自行形成等等。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使网络舆情危机防患未然。网络舆情危机征兆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学生对现实产生不满而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宣泄。高校的后勤服务、助学贷款、扶贫帮困、就业创业等问题最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因此, 高校要在源头上消除这些容易引起危机的主要因素, 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 努力加强和改进各项服务工作, 这对于抑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能起到很好的实际作用。

六、结语

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是社会舆情一部分, 对其有效监控与引导有利于形成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 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和社会稳定。对其进一步深度和量化研究, 将对诸如大型网络社区科学化管理和重大社会舆情事件应对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0, 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 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2010, 4.

[3]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J].探索, 2003 (5) .

[4]丁建军.高校网络舆情与应急管控[J].职业时空, 2008 (6) .

[5]陈文举.舆论引导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2) .

篇4:社区舆情信息简报

关键词: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 舆情信息收集内容 舆情信息收集方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给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威胁。突发性群体事件一般表现为,十几个人、几十个人乃至成百上千人突然聚集,围坐、请愿、上访或是冲击党政权力机关,非法集会游行,引起群众围观滋事,造成交通阻塞,停工停课,少数还伴有聚众械斗、打、砸、抢等行为,表现形式激烈。突发事件一旦被网络媒体或者网民报道,短时间内就会引起网民关注,相关报道被重复转载、迅速传播,形成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

一、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

1. 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

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很容易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由于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任何信息都被公众广为关注,一旦有消息在网络中传播开来,就很容易形成“信息聚合”。在网络论坛, 当个人意见转化为多数人的集合意识, 当各种意见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里碰撞,网民迅速认同、修正、融合时, 就逐渐形成一个个网络舆情。[1]

二、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是社情的反映,要把握网络舆情,就要认识到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是一个工程,要有统计、统战、民政、公安等部门的参与,在整个社会安全防范机制中承担着尤为特殊的职责。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是指当发生突发事件之后,网民对于突发事件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总和。纵观每一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虽然活动规模、活动形式、事件过程各不相同,但纵观国内外近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过程,其基本组成要素由人、载体、事三个方面构成。同样,我们在研究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收集事件的情报信息,为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做好准备。从实际操作来看,这三方面入手具有可操作性、简便性、可采集性和可量化的特点。

人是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要因素,也是发展网络舆情的基础。人是突发性事件的主体,突发性群体事件所反映的舆情证明,突发性群体事件往往是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与国家的管理者之间利益关系的非正常化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反映出舆情主客体之间关系呈现 “问题状态”。正常的舆情状况通常表现为,主客体在利益方面的“一致”与“和谐”。在一般情况下,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由相应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予以协调和解决。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出现滞后和不适应,使舆情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出现部分的激化。所以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领袖”的文化程度、年龄程度、工作经历、精神状态等因素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异质”(恐怖分子、法轮功分子、报复社会分子、暴力型精神病患者等) 等人的关注要做到信息及时收集、及时更新。

载体是指网络舆情存在的网络空间,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1、电子公告板(BBS);2、即时通讯(IM);3、电子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4、博客(Blog)、维基(Wiki);5、微博。由于网络舆情信息的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成文本类、图片类、网络视频类、黑客和网络暴力行为类。舆情类情报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它的收集范围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等,公安机关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载体,对于及时发现的舆情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把握大局。

事是影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外在因素,是突发的和难以预见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所呈现的这种 “问题状态” ,突出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调节冲突方式

的变化。就公安机关而言,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应收集的内容包括:(1)社会各界对党和国家一些重大政策出台、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的反映;(2)聚众游行、示威、上访、请愿、非法集合、有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重特大责任事故等事件、事故类信息;(3)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影响社会安宁稳定的大事件类信息。

三、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方式

如何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已成为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情报收集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信息量海量的特点,仅仅依靠人工收集的方法难以收集和及时处理。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即快速准确收集原始舆情信息。[2]

由于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是网络舆情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因网络舆情的演化和扩散而短时间内在现实中触发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将这类事件的情报收集方式分成及时收集和系统收集。

1. 及时收集

及时收集是指公安情报部门根据决策部门、上级机关部署,在社会转型期围绕特定任务,组织情报专职人员在海量信息中对敏感点进行发现、热点预警和爆发点,一段时间内收集相关情报信息。例如在“豆”你玩,“蒜”你狠的物价飞涨时期,,有些人会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宣传散播不利于政府的信息,导致民众和政府的交流机制瘫痪,或是导致民愤,公安机关就这一专题进行及时的舆情收集,为上级机关做好必要的情报收集,避免发生突发的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

2. 系统收集

系统收集是指就是公安情报部门组织各警种、各部门根据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职能,在日常工作中围绕某些专题长期、系统收集情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情报信息资源库。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影响面大,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没有全面的信息参考,不能准确全面获得最新信息,任由事态发展,而不加以判断处理,后果将会变得非常严峻。因此,在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萌发初期,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对做出正确的决策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毅.突发性群体事件中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J].学术交流,2005(10).

篇5:社区升国旗信息简报

活动开始由社区党委书记李欣怡发言,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随着嘹亮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操场上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场全体人员整齐列队,神情肃穆,全体居民面对庄严的国旗行注目礼,用洪亮的声音唱响国歌,表达最崇高的敬意。雄壮的国歌震撼着心灵,更加坚定了全体人员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理想信念。看着五星红旗在晨风中高高飘扬,大家在心中默默祝福祖国明天更美好,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社区党委书记李欣怡同志发表讲话

篇6:社区舆情信息简报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大学生网络社区是各高校大学生经常发表言论观点的平台,也是信息互动的庞大载体,对高校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舆情监测的重要环节和场所。因此,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区;高校舆论;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93-03 人人网是大学生经常登陆的社交网站,大学生群体直接构成了人人网的主体,这从网站的IP地址就可以看出。如此庞大的舆论传播平台就注定了人人网不同于其他社交网站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传播形态就是人人网中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的娱乐化解读甚至是误读,其传播特点值得我们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先从一则人人网上的虚假新鲜事说起。

林书豪爆红之后,人人网上出现了这样一条转发疯狂的状态:“尼克斯战胜森林狼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林书豪用流利的中文回答完一位日本记者的提问后对他说:‘麻烦你跟你的同胞说一声,钓鱼岛是中国的。’日本记者说:‘至少在地理上,钓鱼岛离日本更近’,林书豪淡淡地说‘在地理上,日本四岛离中国也很近。’日本记者冷汗满面。全场肃静了一会继而掌声雷动。这条假新鲜事的源头是,1987年,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访华,谈到南沙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这条新鲜事明显是切合时事对这段经典对话的改编。这样的疯传后,人人网又相继出现了李连杰版,成龙版的相同对话。

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网络已经成为大众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网络的崛起以及伴随着技术创新不断出现的新媒体,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传媒状态,而且正在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2]。伴随着以Web2.0为支撑的新技术日新月日的发展,网络社交更是日益深入到大众生活领域,形成了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群体分化,利益博弈规则却不够透明和公正。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成为民众表达唯一比较畅通的渠道。而大学生是受过专业知识和系统学习的知识分子,但是在社会地位上他们又是无法自立根生的,并且涉世未深,对当前的社会环境感性认识偏多。又加之,青年人在朝气蓬勃的同时习惯于感情用事,但这种感情用事又不是简单的情感的宣泄,他们更注重和实事的联系,更注重对当前情况的解决办法,更喜欢新名词、新的表达方式。所以这一群体的态度上表现的激进且情感聚集性强,语言上更加犀利时尚,表达上更多附和称赞或坚决反对,归根结底的传播心理更侧重于盼望接受和赞同。这一人群所具有的特点结合了当前的社会民意和民怨呼啸而来,民怨和改革赛跑的大舆情背景形势下,他们对于网络社区中的信息传播甚至是误读的研究就显得很必要了。而信息传播的误读又是尤其需要关注的监测点。

所谓的大学生网络社区中的误读笔者认为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实事的解读传播往往是抓住其中某一方面嬉笑式的抒发,由于新鲜和年轻人的娱乐心理,这种抒发又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转发(即使是一笑而过的娱乐也确实能够大规模传播)。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大众关注的舆论热点往往在分享中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表达着明确的支持与反对,这种分享又往往对其中一个点进行放大处理,真正详尽的事实往往又被淡化忽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群体化的聚集带来了以地方为主的论战对比,这种对比感情的抒发大多时候是不理智冲动的。

12月28日早晨,上海女生刘芸斐(现为北京理工大学2010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其人人状态上发布了一条内容为“作为上海人,果断抵制蒙牛,顶光明啊!!话说蒙牛抄了光明多少产品啊,乡下人就是不要脸”的消息,瞬间被数万内蒙人人用户转载,人人网上谴责声一片,其中很多舆论更多的出现了唾骂的情绪。在当日下午女生刘芸斐发表了两篇道歉日志,但日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些不满的情绪,显然不足以平息数万内蒙古账号使用者心中的怒火,随后不久时间后,刘芸斐注销了她的人人账号,此事本可能告一段落。但是,于此同时,人人网上又出现了几个名为周小依和唐紫涵的用户,力挺刘芸斐,用更尖钻刻薄的言语对内蒙古进行诋毁与语言攻击,彻底触犯了内蒙人心理忍耐能力的底线。骂战升级,网络上开始了人肉检索,更有甚者,有人去该女生宿舍楼下找其进行质问。骂战由网络虚拟社区升级到了现实生活之中。此次事件,从前到后体现出了上述特点。首先,刘芸斐的状态中的言论是针对当时蒙牛牛奶中的质量问题这一实事所发,此事当然确有其事,并且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其次,刘芸斐的状态虽然只是个人观点状态,但是其中的谩骂讽刺态度虽然是个人情绪表达,但是在大学生网络社区中此言语讽刺却到了对一个地区的污蔑与谩骂,并且这种群体化的聚集更是对两方的言论扩大化提供了土壤。最后,刘芸斐的状态在上海人人用户和内蒙古用户中引起连锁反应,事件一步步夸大了,而本源逐渐淡化,事件升级,群体心理的冲动和不理智早已不是就事而发,就事论事的状态。并且这种冲动进一步演变成了网络暴力,成为了南北两派的论争。

大学生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因为有其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绝大部分用户是实名的,所有的IP都是各大学,加的好友大多为自己不同阶段的同学,所以其传播模式有很多不同于其他网络传播的特点。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户的分享传播和观点表达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上多受同龄人的影响

因为同龄人的心理、年龄和所处环境的大致相同,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区中语言误读的传播是有特别明显的场域,其语言特色,侧重点和表达感情有高度的一致,甚至有时候是附和的。例如人人搞笑排行公共主页中的一条状态:“我国大约有三亿多的学生„假设平均每个学生考试考五科„每科两张卷„每年考两次„就有六十亿张卷纸„大约四十亿米„能绕地球十圈„一颗树大约能造一千五百张卷纸„六十亿就相当于四万颗树„能栽满整个北京„„为了低炭环保„拒绝考试是必须的„„请记住,没有买卖„就木有杀害!!。”类似这样的人人体分享当然比比皆是,这种人人体和人人网传播方式由于其特定的场域和传播方式在社区中更容易有两种明显的对立。传播更容易有情感的聚集。

二、用户的分享传播和观点表达是片段化的、情感抒发为主的

例如,网络很红的咆哮体就是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因为大学生网络社区处于的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传播的高效率是以冲击力为主要方法的。所以,片段化、情绪化的传播方式大行于大学生网络社区。下面是人人网上很红的一段名为《学摄影的你们伤不起》的学生咆哮体:“我是文科!读得文学院啊有没有!上来讲摄影师就开始讲蛋清显影法!硝酸银氯化银有没有!我要懂了我去读化学了有没有!乳胶颗粒和制版技巧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冲胶片要拿着秒表啊有木有!

三、用户的分享传播往往关注自己的家乡和身边事件,传播在特定的场域里高效体现,而对于不同家乡背景的受众往往只是旁观者

近期在人人网上出现的“《2012年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说明》”,其中把内蒙古高考的无厘头的分为了基础文化考试和技艺类考试,其中技艺类考试分为:摔跤,射箭,搭建蒙古包等项目。“该文件”写作手法特别像官方内容,而真实内容却是无厘头的搞笑。这样的内容在人人网社区中被内蒙古用户大量转载,尤其是在外省上学的内蒙古学生用户。当然,像这样的内容,不甚了解内蒙古的场域外的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甚至是信以为真。但是具有相同家乡背景的内蒙古用户却大量转载,娱乐传播。

像这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人人网实名制的网络社区,因为好友的相对固定与传播领域的相对封闭的特点(人人网只有好友搜索的功能,并没有内容搜索的功能),决定了其组成的网络社区有特别的群体特征,也决定了其网络社区中特有的舆情特点。群体的思维特点是:用形象表现观念;缺少批判精神,缺少逻辑;从特殊事例中直接引出一般结论;想象力在意见形成中得到提高,而推理能力下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人人网实名制网络社区在传播信息时不约而同的形成了群体,这个群体也具有上述特点,我们用一实例论证。

在人人网中,相册分享往往有很大的冲击力量,图片传播符合当前大学生的接受习惯,选取图片往往又在某一思想下有极强的传播信号,群体往往更能接受暗示和强有力的传播符号。受众在分享图片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传播者最想表达的信息,但是很少有人关心图片的来源,图片的真伪,图文是否一致以及传播的信息是否客观真实等问题。如若某一事件正好是全民关注,影响巨大,各种势力又抓住了大学生受众的这一特点,那么这种看似真实的信息将会在大学生群体中高速传播,传播的后果也是相当的严重。尤其在家乡发生了一些事件,由于在外的大学生受众不能详细明晰的了解情况,这种暗示性的,感性的信息就会在社区中高速传播。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注意这一问题。

但是,作为大学生为主的网络社区中,由于大学生是接受了一定教育的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对信息的看待辨别能力,所以单向的传播很难奏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群体就不会被传播者牵着鼻子走从而对信息产生误读,因为往往传播者会将事实进行新鲜化、娱乐化处理,这种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大学生的第一提防心理,在一层传播后跟风心理对传播助力,信息解读被一层层失真传播,范围更加扩大了。反而,以往我们教育中那种质疑思想和论证方法在接受中可能就被置之脑后,因为大家只是付之一笑的传播,但正是这种默认肯定的前提,信息或者信息的误读就在社区群体中传播开来。

篇7:社区舆情信息简报

一、思想动态调研

1、学生关注热点、焦点事件

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我想我和这个世界的正常人民一样对美国的恶狗进行鄙视。

二、各类违法违纪行为

三、学生纠纷、冲突

四、突发事件

上一篇:销售员寒假实习报告下一篇:(以此为准)陶艺大赛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