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信息化培训

2024-04-29

社区矫正信息化培训(通用11篇)

篇1:社区矫正信息化培训

全面推行“13589”模式

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胡贤俊

1:执行一个办法。着力推行由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12家部门联合出台的《重庆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暂行办法》(渝司办〔2006〕91号),强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3:建立三项机制。一是通过全面了解社区服刑人员服从管理、思想表现、遵纪守法、社会支持、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情况,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将社区服刑人员分为宽管、普管和严管三类,建立综合评估机制。二是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对不同管理级别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不同的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措施,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三是根据社区服刑人员就业谋生的现实需要,在确保不脱管、不漏管的基础上,建立全市范围内社区服刑人员委托管理机制。

5:实施五个一管控措施。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五个一”管控措施。即:每一日记载社区服刑人员行动方位和情况;每一周按照规定到司法所报到(请假外出务工人员,须用座机电话向司法所报告情况),接受司法所的询问和情况了解;每一月参加社区矫正办公室或者司法所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接受教育谈话一次;有劳动能力的每季度参加公益劳动1次;每季度向司法 1

所递交书面思想汇报材料一份。对严管类社区服刑人员实行严格的五个一管控措施,普管、宽管类社区服刑人员实行有区别的五个一管控措施,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普管类社区服刑人员每3天记载活动情况一次;每10天向司法所打电话汇报情况一次;每一个月到司法所接受谈话一次;每月参加义务劳动或接受法制教育一次;每季度交一份总结;经批准,可以请假在本市范围内活动或市外务工。宽管类社区服刑人员:每周记载活动情况一次;每月电话向司法所工作人员汇报情况一次;每季度到司法所接受谈话教育一次;每季度参加劳动和学习一次;每半年向司法所交个人总结一份;经批准,可以请假在本市范围内活动或市外务工。

8:突出八个方面主题教育。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在培养社区服刑人员守法意识、重塑健康人格、促进素质提高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社区矫正工作的不同阶段,对社区服刑人员要着重突出八个方面的主题教育,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其思想转化。一是突出以“明确社区矫正性质、端正社区矫正态度”为主的身份意识教育;二是突出以“学习遵守社区矫正规章、依法接受社区矫正管理”为主的制度规范教育;三是突出以“真诚认罪服法、积极接受矫正”为主的认罪服法教育;四是突出以“积极参加教育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五是突出以“认真学习法律常识、争做知法守法公民”为

主的法律常识教育;六是突出以“崇尚健康生活、拒绝毒品邪教”为主的禁毒拒邪教育;七是突出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自我矫治”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八是突出以“依法接受矫正、争取光明前途”为主的政策前途教育。

9:实现九化工作目标。一是矫正对象接收规范化。严格坚持“社区服刑人员在位、法律文书齐全”的人员接收制度,对符合接收条件的,力争全部接收。接收当日与每位社区服刑人员签订协议,发放社区服刑人员手册,告知权利与义务,做好初次谈话。二是经费、人员保障科学化。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意见》的精神,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建立适应工作需要的经费预算增长、专业人员保障到位的社区矫正工作动态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基层在管理人员、业务、装备和办案等方面的问题。三是矫正方案个性化。司法所会同派出所、村(居)社区矫正工作站等有关人员,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矫正方案并组织实施。矫正个案内容包括刑罚执行项目、行为矫正项目、心理矫正项目和社会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社区服刑人员改造情况,随时调整和修订矫正方案。四是帮困扶助人性化。坚持重点扶志和适度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协调民政部门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为符合条件的农村籍社区服刑人员落实责任田。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谋生能力,帮助其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五是公益劳动多样化。按照松而不散、保质保量,做到“五定”的要求(即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定地点、定监督考核人),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六是正面引导典型化。有意识地挖掘和树立正面典型,以点带面提升矫正质量。重点攻克少数消极对待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千方百计把其改造成矫正积极分子,达到“攻克矫正难点,教育一大片”的矫正效果。七是奖惩考核公正化。要根据《重庆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暂行办法》(渝司办〔2006〕91号),结合《办理撤销缓刑、假释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渝高法〔2009〕335号)等文件,采取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计分考核,为行政奖惩和刑事奖惩提供合法依据,调动社区服刑人员改造积极性。八是解除矫正程序化。解除社区矫正是维护社服刑人员合法权益和社区矫正工作严肃性、程序性的重要手段。在矫正期间没有重新违法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各司法所将按程序上报,由区社区矫正办审批,在期满当日,由司法所宣布解除社区矫正并发给《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同时纳入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体系。九是矫正档案完整化。坚持社区服刑人员一人一档,详细记载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情况,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社区服刑人员个人专档资料。

篇2:社区矫正信息化培训

大田举办社区矫正工作培训班

新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已于3月1日正式实施,为了使社区矫正工作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实施办法》的精神,3月12日,大田县司法局举办了社区矫正工作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员有司法所所长、司法助理员、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共计60余人,会议由司法局副局长范爱金主持。司法局局长陈文琴作了简短的培训动员讲话,要求全体学员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办法》的重要意义,扎实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建设,同时要求全县司法助理员和社区矫正工作者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承担起社区矫正工作职责,要规范社区矫正执法程序,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要全面落实社会矫正任务,进一步提高教育矫正质量。培训内容主要有《实施办法》出台的背景和意义、相关规定和贯彻《实施办法》的有关问题,并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通过此次培训,司法助理员、社区矫正工作者加深了对《实施办法》的认识与理解,掌握了社区矫正工作程序,增强了社矫工作的责任感,有利于他们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3:社区矫正信息化培训

一社区矫正信息化概述

1. 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社区矫正也开始朝着信息化的模式发展。社区矫正信息化主要是实现矫正监管工作的标准化、智能化、规范化、自动化发展, 从而使得社区矫正的运行成本得到降低, 并且提高它的社会效益。社区矫正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的发展, 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对社区矫正的信息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 为后面的监管工作提供依据, 切实地从工作模式上提高社区矫正的质量和效率。

社区矫正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 因此社区矫正的信息化监管工作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来进行, 常见的监管内容和工作内容包含四个方面:首先, 可以对人的行动进行一个实时的跟踪和监管。其次, 社区矫正的信息化模式可以实现及时的信息交互, 并且交互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通过信息, 也可以通过语言或者视频来进行沟通。再次, 利用信息化的系统还可以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越界行为或者矫正届满的情况进行警示和告知, 保证矫正工作开展的稳定性和纯粹性。最后, 社区矫正的信息化监管模式还可以实现被矫正人员电子档案的建立, 形同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便于信息的快速查阅和处理。

2. 国外的具体做法

社区矫正是一种人性化的社会管理模式, 和监禁矫正比起来, 它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宽容的特性。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 对信息化监管模式的构建还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 因此, 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在国外, 社区矫正信息化一开始是以监督为主的, 通过让被矫正人员配戴电子传感器, 来实现对被矫正人员行踪的及时跟进, 对他们遵守法律的状况进行监控。如果被矫正人员出现了违反社区矫正规定要求的行为, 电子传感器就会发出警报。社区矫正中的信息化监管, 一般采用连续信号、程序接触、全球定位等多种技术。由于罪犯自身的危险等级是不一样的, 因此, 在技术的使用上还会进行一个个性化的选择, 以此来达到最佳的监管目的, 尽快帮助犯罪人重新回到社区的生活当中, 减少监狱监禁的人员数量, 降低行刑的成本, 同时提高社会的效益。

二传统社区矫正管理模式的弊端

社区矫正在没有进行信息化监管之前, 也会有传统的监管模式, 但是在管理工作方面还是有其弊端和困难的。首先, 司法所是一个行政单位, 人员的编制受到一定的限制, 工作的力量相对于社区矫正的需求来说是远远不足的。因为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工作不仅仅是社区的矫正工作, 还包含着日常管理和协调的相关工作以及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工作。其次, 社区矫正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因为社区矫正不同于刑事服刑, 它主要以宽严相济为主要执行的风格。近些年来, 接受社会服刑的人员越来越多, 矫正的对象也在不断地增加, 使得社区矫正的监管跟进工作量越来越多, 难度也越来越大。再次, 社区矫正的管理需要不断地更新工作的方式方法, 但是传统的社区矫正模式主要采用谈心、电话沟通、书面汇报等形式, 无法对矫正的对象进行一个量化的考核, 因此对于矫正的效果难以得到一个科学、有说服力的呈现。最后, 在社区矫正对象的活动范围方面, 没有进行一个有效的规定, 有时候被矫正的对象离开了规定的活动区域也不得而知, 过度依赖于被矫正对象的自觉性, 容易给社会带来危险性和安全隐患。

三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模式的优势

1. 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矫正对象的信息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这是对他们个人信息的一个及时记录, 有助于帮助工作人员对信息进行一个及时的筛查和统计分析, 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高效率开展和社会治安稳定的强有力推进。矫正对象的电子信息一般会有个人的基本信息、监护人的信息、犯罪类型和社会危险性评估、矫正措施、矫正监管人员信息等。这些信息一般都是由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进行录入的, 在信息化管理的背景下, 这些信息的录入和保存会更为简便, 并且在信息查阅的环节, 可以快速地实现多组信息的调取和对比, 方便矫正人员更好地为矫正对象制订矫正的措施。

2. 实现禁止令管理

在社区矫正中, 一般都会根据犯罪人员的犯罪原因、性质、手段等各类信息来采取相应的管制方式。在社区矫正的信息管理系统中纳入“禁止令”, 可以及时地记录内容并且和定位功能进行有效的结合, 对被矫正人员的行为做出判断和监控。

3. 实现危险性评估

危险性评估是社区矫正的一个重要内容, 信息化的监管系统中, 可以对矫正对象的犯罪信息进行量化的计算和分析, 从而对他们的危险性进行一个更加客观和准确的评估, 为相关矫正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4. 实现定位管理

定位管理是社区矫正的一个很关键的节点, 是保证矫正对象的行为不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信息化的监管模式来进行定位管理, 可以对矫正对象的行为和轨迹进行及时的记录, 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对突发的状况进行控制和处理。

5. 实现数据分析和报表的统计

社区矫正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利用矫正对象的信息和相关数据实现数据分析和报表的统计是十分必要的, 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相关的矫正工作和预防工作。

6. 实现信息的交流

信息化监管模式可以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及时交流, 方便不同的工作部门之间进行矫正对象的信息沟通, 从而有利于工作的高效率开展。

7. 实现考核的管理

利用信息化监管系统, 可以及时地对矫正对象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考核, 从而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矫正的力度和时长。

四社区矫正信息化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资料录入不完整, 信息不够安全

社区矫正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的录入, 这将决定了整个系统的作用性和功能性。有的司法所对于矫正对象的信息录入不够重视, 部分信息存在未进行填写或者漏填的情况, 系统的信息不完整, 失去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本身意义。此外, 很多司法所缺乏专业的系统安全管理人员, 因此不能较好地进行信息的安全管理, 导致信息泄露, 损害了矫正对象的个人权益。

2. 信息系统和政法部门的专网存在脱节

社区矫正本身就是一个司法行为, 因此信息系统应该和政法部门的专网有着联系, 实现信息的对接, 从而促进工作的对接。当前, 社区矫正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和政法部门的专网进行对接的并不多, 对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

3. 系统的整体作用发挥不全

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用来作为矫正对象的信息录入和管理, 然后根据信息来为矫正工作提供方向和参考。但是, 很多司法所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认识都不够到位, 只是用了它的跟踪监控这些功能, 使得整体作用的发挥并不明显。

4. 系统缺乏教育导向功能

社区矫正的目的在于引导和教育, 而不是在于惩罚, 但是很多社区的矫正信息化管理系统都没有注重教育导向功能, 使得社区的矫正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稳定发展。

五社会矫正信息化监管模式的构建策略

1. 从立法的角度给予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从本质上来说, 属于司法工作的一类, 其信息化监管模式的构建也是为了工作的更好开展。由于信息化系统所涉及的信息是关于矫正对象的个人隐私, 因此需要从立法的角度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促进工作的有效进行。

2. 加强信息化监管的制度建设

信息化监管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建设, 从而能保障工作的开展。如果制度建设不完善, 就有可能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玩忽职守, 泄露矫正对象的个人信息, 导致工作的开展违背初衷。在制度建设方面, 相关部门要从社区矫正的具体工作实际来进行监管, 并且细化, 避免走形式和过场。

3. 建立司法行政系统, 实现联合办公

社区矫正工作不仅仅是涉及司法所和社区人员, 还会和法院、监狱管理所、公安局、检察院等相关部门有联系。因此, 在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系统的建设上, 应该要实现和这些相关部门的联动办公, 推进信息系统的全方位发展和有效互动。在联动办公的建设上, 首先要完善省级和地市级的社区矫正管理平台的建设, 并且体现不同等级平台的功能。从工作的需求来说, 一般省一级的系统更加偏重于数据的汇总、处理和分析, 而地市一级则应该注重具体业务的开展。通过不同等级平台的建设, 真正意义上推动联动办公的进行, 提高工作的效率, 降低行刑的成本。

4. 凸显系统应用的教育导向功能

社区矫正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和引导, 以降低犯罪率, 维护社会的和谐。基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目的, 相关的系统建设也应该凸显其教育导向功能, 通过系统信息化的管理, 来为社区矫正提供方向, 为相关的教育引导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同时, 通过系统的一些数据也可以为预防犯罪的宣传提供素材, 利用数据来进行教育和宣传会更有说服力。

六结语

社区矫正工作的进行体现了国家司法工作的多样化发展, 可以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犯罪行为的减少提供帮助。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在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方面, 应该实现信息化的有效管理, 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在相关信息化系统构建方面, 应该注重从立法的角度给予保障、加强信息化监管的制度建设、建立司法行政系统实现联合办公和凸显系统应用的教育导向功能, 从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更好开展, 充分发挥它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刚彦、王敬.浅析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15)

[2]程代娣、郑林.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模式新探[J].宿州学院学报, 2014 (4)

篇4:浅析信息化条件下社区矫正教育

关键词:信息化;社区矫正;矫正教育

一、社区矫正教育的现状

目前,社区矫正实践中的学习教育多采用集中教育方式,即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在规定时间到司法所或矫正中心等机构接受统一授课教育。其在实践中暴露出若干问题,一是集中教育授课固定的时间安排与社区服刑人员工作时间可能会产生冲突;二是由于绝大多数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人手不足,更缺少具有更高专业素质要求的专业授课人员,实践中很难按照要求保质保量的开展集中教育学习,大部分情况下在每月進行一次集中教育后,其余要求的学习时间只能通过安排矫正对象自学等形式进行,学习质量及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是由于矫正对象犯罪类型庞杂,当前基层司法所无法对其进行分类专门教育,只能安排进行统一矫正教育,导致矫正对象很难通过笼统的教育对自己的罪行进行深刻认识,无法真正实现社区矫正制度的恢复性价值。

二、社区矫正教育的意义

总体而言,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教育贯穿于整个社区矫正实践中,社区矫正中对矫正对象的教育活动正是实现其恢复性价值的关键途径,也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良好、完善的社区矫正学习教育符合刑法社会化的趋势,有利于实现社区矫正制度建立的宗旨。

三、信息化条件下实施矫正教育

社区矫正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数量及相关素质限制、无法对不同矫正对象实施针对性教育、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人员腐败包庇矫正对象等无法保证矫正教育质量的现象。在符合社区矫正的现有法律制度下,在信息化条件下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网上教育,通过开发社区矫正学习教育平台,将学习教育变为网络和实体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通过对社会各界与各地司法所优秀教育资源的线上整合分享,建立分类学习视频数据库,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开展针对性教育,对社区服刑人员灵活地开展网上教育与普通的集中学习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活动,解决基层司法所法律教育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实现授课“拿来主义”,有效减少各地司法所工作量,提升授课质量,通过对不同矫正对象进行专门教育进而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学习中,通过学习计时、随机拍照、不定期对教育内容进行测试等方式,能够足额保证学习时间,杜绝了各地人为操作降低学习时间与质量的现象,真正达到教育学习的目的,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完成矫正,顺利回归社会。

四、信息化条件下矫正教育的价值

1.理论价值

信息化条件下的社区矫正教育是对中国社区矫正教育学习工作方式的丰富,也是对现有的社区矫正实践的改革创新。同时,可以减少基层司法所人力物力投入、合理整合全国优秀资源、对矫正对象进行分类专门针对性教育、有效减少矫正教育运行中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等。

2.应用价值

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了刑罚制度进入了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数比例会不断上升,中国的社区矫正正在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贯穿于社区矫正实践全过程的教育学习对于社区矫正的完成显得尤为重要。而基层司法所的规模有限,对工作人员的数量及相关素质要求较高,现实中无法做到对矫正对象的足额保质教育,且没有条件对其进行分类专门针对性教育,教育过程中因为人为操作空间大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也令人忧虑。

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通过整合国内外相关教育资源、对各地上传资源进行统一规制合理共享,以犯罪事由及罪行恶劣程度为基础分类方法,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矫正对象的完善的社区矫正分类资源库,配合相关线下教育对社区矫正教育学习活动进行积极正面的互动,有效节约各地司法所运行成本,提高对罪犯进行矫正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必将成为中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实践与发展的创造性改革方向。

五、结语

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中,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管控能力,促进社区矫正教育工作向规范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管理平台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扎实推进社区矫正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使服刑人员能够得到有收获、有转变有进步的矫正教育,这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也符合当下社区矫正成为现代法制重要手段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磊.我国社区矫正教育的模式探索[D].曲阜师范大学,2009.

[2]杨清艳,叶茹娜.矫正教育提升社区矫正质量[J].人民调解,2013,07:37-39.

[3]金碧华.社区矫正对象的个性化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56-60.

[4]张荣艳.社区矫正教育方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0:92-93.

[5]刘念.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介入困境及专业教育反思[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04:67-74+99.

[6]卓丽华.中外社区矫正比较与我国社区矫正的完善[D].四川大学,2007.

作者简介:

杨眉,女,(1988~),江西省铅山县人,法学本科学士,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篇5:社区矫正信息

题的集中教育活动

随着冬季的来临,气候变得干燥、风力变得强劲,每年的火灾高发期随之而至。据消防部门的统计,冬季发生火灾占全年火灾发生数的50%以上,在火灾事故中,居民住宅区的火灾发案数一直居高不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安全防火意思,我司法所组织辖区内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了以“安全防火”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教育活动。

集中教育活动中,我司法所所长***结合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具体讲解起火原因、救火方法和集体疏散观念,着重介绍了逃生方法,包括浓烟的危害和处理办法,逃生路线的选择和高楼逃生的要领。最后,告诫社区服刑人员,火灾发生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平时生活中希望大家注意提高防火安全意识,杜绝使用违章电器,保护好居民的各种防火器材和照明器材,积极配合社区的消防工作,消除各种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通过这次集中教育活动,社区服刑人员都学到了很多消防安全知识,充分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增强了消防安全意识。本次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对加强我辖区消防安全工作,创建平安街道、和谐社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司法所

篇6:社区矫正工作者业务培训工作简报

钟智录同志充分肯定了全省社区矫正工作取得的成效。他指出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下,省市县三级普遍设立专门社区矫正机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省社区矫正执法监管力量逐步加强,确保了社区矫正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各地进一步贯彻执行社区矫正各项法律规定,严格落实监督管理措施,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执法水平。今年,各级迅速落实平凉会议精神,加大社区矫正监管中心建设力度。目前,酒泉、白银、陇南、定西、嘉峪关5个市已建立市级社区矫正指挥中心,渭源县、玉门市、张家川县等46个县区已建立了规范的县级社区矫正监管中心。

钟智录同志强调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全省各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要全面规划监管中心建设,严格按照时间节点,统筹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实现监管中心全覆盖。要全面提升硬件支撑水平。逐步规范设备配置,稳步推进社区矫正监管场所和执法设备标准化建设。要全面拓展信息应用体系。借助“智慧司法”信息平台,加快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步伐。要全面完善管理运行制度,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和执法标准制,全面打造规范有序的刑罚执行体系,实现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刑罚执行工作的提档升级。

钟智录同志强调要切实履行社区矫正在刑罚执行中的职能。社区矫正工作,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的重任,也是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重要机遇。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在这项工作中的作用,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不断总结经验,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一是注重协作配合,不断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发挥好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综治委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专项组的协调机制,保证社区矫正工作高效顺畅有效开展。要紧紧依靠政法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全面落实 “两院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衔接配合管理工作的意见》,注重在社区矫正判、交、送、接、管、帮、罚等各个环节的密切衔接,确保社区矫正依法适用、规范运行,提高社区矫正工作实效。要突出加强监狱与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衔接配合,推动建立司法行政系统内部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提高社区矫正刑罚执法管理水平。

二是注重监督管理,严格落实管理措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严格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规定,准确把握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及时将管制、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纳入社区矫正。对凡经判决、裁定或者决定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一定要及时接收执行。要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平台。

三是注重基础工作,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基础性工作,完善基础台账、档案资料、法律文书、制度规范和基本数据库,加快推进全省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

四是注重监管中心建设,提高执法监管水平。要按照全省社区矫正监管中心建设标准要求,加快建设进度,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集中执法、管理、教育的职能作用。

篇7:社区矫正工作者业务培训工作简报

近日,尧都区司法局举办了《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管理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专题培训,据悉,该《意见》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

培训中,该局副局长景志坚结合尧都区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对《意见》进行了逐条分析讲解,并对实际工作中落实《意见》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了重点强调。他还带领大家学习了省司法厅厅长崔国红关于全省社区矫正工作“三个清醒认识,三个重要职责,四个绝对不能,六个不准”的总体要求,要求大家认真贯彻执行,并对江苏一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纳贿被追究刑事责任进行了情况通报,要求全体工作人员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此次培训大大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了廉洁自律意识和职业风险防范意识,收到了预期效果。

篇8:社区矫正信息化培训

关键词: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信息平台

社区矫正作为法律制度的舶来品,是与监禁刑罚相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对于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简言之,就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服刑人员在社区中执行刑罚。社区矫正档案是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的报到、考核、奖惩、评审鉴定、解除矫正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执法文书及相关记录的总和,是社区矫正过程的真实反映,也是执法的依据[1]24。社区矫正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我国司法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稳步实施的重要环节。

一、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以社区服刑人员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人才为依托,以社区矫正档案信息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它需要不断完善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社区矫正档案、法律法规标准、技术标准、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来支撑。信息化管理是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发展的方向和大势所趋,是科学、有效地实施矫正方案的重要条件,其意义在于一下几点。

1.改变存储方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社区矫正档案管理的重点在于档案实体,在管理手段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已经不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社区服刑人员档案的手工管理,这种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后,一方面信息的录取、提取、保存、更改等更加方便、快捷,还便于与上级司法机关、同级业务部门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是实现了档案整理工作的数字化、自动化,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2.降低时间成本,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纸质的档案,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整理,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监督管理、帮扶、教育社区服刑人员。如果在档案整理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势必会影响矫正的效果,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进行。

3.减少破损,有利于保护原始档案。“随着各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广泛应用,无纸化办公得以推进,将纸质文档直接存储为可以机读的数字文档,并与原始纸质文档共同构成档案信息库,使档案信息库由传统、单一的以纸质文档为载体转换为纸质文档与数字文档相结合的多形式并存”[2]391。社区矫正档案信息化管理减少了工作人员与档案的接触,有效防止了部分档案在经常被查询和入档的过程中被破损,使原始档案得以有效保护。

二、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的困境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但是由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目标的实现中还存在着一些困境。

1.档案管理信息化专业人员匮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第三条规定“: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这就意味着目前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以县级司法局和乡镇(社区)司法所为主要档案管理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需要会管理、精业务、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统筹全局工作,由于县级司法行政系统的编制受限,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只是兼职。乡镇司法所更是人员匮乏,正常司法所3人左右,有的甚至就是所长一人,而且司法所人员承担的主要工作时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民调解、维护稳定等内容,档案管理属于“边缘化”业务,应付成为一种常态。档案管理的硬件基础建设比较薄弱,很难达到信息化管理的标准。

2.档案管理信息化资金保障不足。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以网络、通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这些技术的引进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持。根据《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中相关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障由各省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但是全国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了资金投入也不一样。再加上社区矫正档案管理被忽视,很难有效地保证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3.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从理论上讲,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应严格按我国《档案法》的要求进行管理。但是,《档案法》毕竟是国家从宏观层面对档案管理提出的总体要求,缺乏具体工作的可操作性。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的社区矫正尚属新事物,更不可能短期内出台社区矫正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缺乏法律依据的档案管理,实践中必然造成操作非程序化、非规范化,容易出现混乱局面。如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改造过程中,要经常汇报思想、报告行踪等,社区矫正机构利用电话网络通过视频、语音、指纹等方法实施管理,用手机定位等方法进行踪迹监控,这其中形成的电子档案尚没有规定可循[1]24。

4.档案管理信息化资源整合不到位。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不等于档案管理计算机化。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只是简单把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到档案的整理、立卷、移交、归档、库房管理等各个环节,而是要把档案信息的数据化、数字化、系统化。这就要求在社区矫正的启动、实施过程、终结记录中都要符合规范的程序和流程,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负责社区矫正档案管理的人员在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上仅用来存储档案的数据,缺乏程序化和流程化的管理,未能实现将网络和计算机资源更有效地整合,信息化资源没有被有效开发与利用。

三、加快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加快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必须要树立系统观念,建立档案信息系统来促进信息化建设。

1.加强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之本,是保证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档案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造就一支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是社区矫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特别要加强对计算机知识与技术、信息开发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内容的培训来不断提高信息技能,培养一批精业务、通技术、懂管理的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光明思维者”人才以适应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2.加大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经费投入。经费的投入是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条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条件。加大经费投入能够完善设施建设,改善社区矫正档案管理的硬件水平才能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国家应全力保障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经费,将这项支出纳入财政预算予以足额安排,同时将严格监管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经费开支范围,做到专款专用,切实保障并促进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法律法规。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应确立依法治档的理念,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社区矫正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为档案信息化工作提供有效法律保障。如可以在将来的《社区矫正法》中结合现有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对社区矫正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作详细的规定。针对执行档案工作档案、处罚类档案和减刑档案等不同类别档案的要求,制定不同的管理规范;针对市县司法局,乡镇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工作不同的管理权限,明确各级矫正机构档案管理的职责分工和要求;针对不同类别的矫正人员在不同阶段的刑罚执行要求,制定相应的档案收集归档的要求特别是要对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中的特殊问题和关键问题[1]25。在涉密方面,基于社区矫正档案内容中很多涉及社区服刑人员的应当受到法律尊重和保护的隐私权,除按法定手续调取,是不应也不宜向外公开的,因此,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应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除此之外,还要维护网域安全,做到档案文献不损坏、不泄密,并保证档案信息畅通。

篇9:浅谈信息化条件下社区矫正教育

关键词:信息化;社区矫正;矫正教育

一、社区矫正教育的现状

目前,社区矫正实践中的学習教育多采用集中教育方式,即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在规定时间到司法所或矫正中心等机构接受统一授课教育。其在实践中暴露出若干问题,一是集中教育授课固定的时间安排与社区服刑人员工作时间可能会产生冲突;二是由于绝大多数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人手不足,更缺少具有更高专业素质要求的专业授课人员,实践中很难按照要求保质保量的开展集中教育学习,大部分情况下在每月进行一次集中教育后,其余要求的学习时间只能通过安排矫正对象自学等形式进行,学习质量及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是由于矫正对象犯罪类型庞杂,当前基层司法所无法对其进行分类专门教育,只能安排进行统一矫正教育,导致矫正对象很难通过笼统的教育对自己的罪行进行深刻认识,无法真正实现社区矫正制度的恢复性价值。

二、社区矫正教育的意义

总体而言,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教育贯穿于整个社区矫正实践中,社区矫正中对矫正对象的教育活动正是实现其恢复性价值的关键途径,也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良好、完善的社区矫正学习教育符合刑法社会化的趋势,有利于实现社区矫正制度建立的宗旨。

三、信息化条件下实施矫正教育

社区矫正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数量及相关素质限制、无法对不同矫正对象实施针对性教育、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人员腐败包庇矫正对象等无法保证矫正教育质量的现象。在符合社区矫正的现有法律制度下,在信息化条件下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网上教育,通过开发社区矫正学习教育平台,将学习教育变为网络和实体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通过对社会各界与各地司法所优秀教育资源的线上整合分享,建立分类学习视频数据库,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开展针对性教育,对社区服刑人员灵活地开展网上教育与普通的集中学习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活动,解决基层司法所法律教育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实现授课“拿来主义”,有效减少各地司法所工作量,提升授课质量,通过对不同矫正对象进行专门教育进而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学习中,通过学习计时、随机拍照、不定期对教育内容进行测试等方式,能够足额保证学习时间,杜绝了各地人为操作降低学习时间与质量的现象,真正达到教育学习的目的,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完成矫正,顺利回归社会。

四、信息化条件下矫正教育的价值

1.理论价值

信息化条件下的社区矫正教育是对中国社区矫正教育学习工作方式的丰富,也是对现有的社区矫正实践的改革创新。同时,可以减少基层司法所人力物力投入、合理整合全国优秀资源、对矫正对象进行分类专门针对性教育、有效减少矫正教育运行中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等。

2.应用价值

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了刑罚制度进入了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数比例会不断上升,中国的社区矫正正在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贯穿于社区矫正实践全过程的教育学习对于社区矫正的完成显得尤为重要。而基层司法所的规模有限,对工作人员的数量及相关素质要求较高,现实中无法做到对矫正对象的足额保质教育,且没有条件对其进行分类专门针对性教育,教育过程中因为人为操作空间大可能产生的腐败问题也令人忧虑。

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通过整合国内外相关教育资源、对各地上传资源进行统一规制合理共享,以犯罪事由及罪行恶劣程度为基础分类方法,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矫正对象的完善的社区矫正分类资源库,配合相关线下教育对社区矫正教育学习活动进行积极正面的互动,有效节约各地司法所运行成本,提高对罪犯进行矫正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必将成为中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实践与发展的创造性改革方向。

五、结语

篇10: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落实情况

(一)五组信息采集、录入情况。自开展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并网以来,我市严格按照要求,高度重视司法行政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社会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五组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已于2018年12月底全部采集、录入和上传司法部,录入率、上传率和正确率均达100%,并始终做到工作人员更替及时更换信息。

(二)社区矫正日常管理、日常审批办理情况。新入矫社区矫正对象录入情况,部分县区因采用专人进行录入,录入率为100%,同时也存在个别县区录入率低于50%的情况,系统中逾期未解矫情况占解矫人数的21%。造成全市录入情况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为个别司法所基础设施不完善,经常网络断网、电脑系统崩溃等原因,导致解矫操作滞后逾期;

执法审批流程超期未办理主要为“居住地变更”和“撤缓(假)”审批,原因为系统流程与实际工作流程不匹配,例如新居住地司法所未在系统中办理接收操作,导致整个审批流程未能及时办理等。经开区、阳宗海因承载网还未正常,系统还未使用。

二、电子定位手环使用情况

我市2017年在全市开始组织开展社区矫正人员佩戴电子定位手环试点工作,对重点人员佩戴了具有全天候、电子围栏、实时监控功能的电子定位手环;

2018年和2019年通过指导各县区电子定位手环推广工作,又对五百名余社区矫正人员佩戴了电子定位手环,实现了对涉恶类罪名人员的信息化动态监管工作。2020年因《社矫法》实施,电子定位腕带使用细节正等待省厅统一安排,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尽快下发采购通知。

三、电子版公章采集上传情况

我市下辖17个司法局和139个司法所(社矫系统有正常用户的),目前,已经按照要求将电子版公章采集上传至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

四、社区矫正信息化执法装备情况

目前,我市社区矫正信息化执法的常用装备,如指纹采集机、电脑、打印机、投影仪、录音笔、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信息工作设备等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

个别县区自筹经费配备了电单车、电动汽车、干警服、协警服等装备,进一步规范和推进了社区矫正刑事执行效果。但是,也存在部分装备老化须尽快更换;

电脑数量不足,无法实现内外网分离;

篇11: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方案

司法局强力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矫正工作有机整合,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向规范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全面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动态监管,切实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质效。

一是强基础,在信息化建设软硬件上下功夫。为适应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需建立高效信息化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建立“一个平台、两套系统”:即社区矫正监管平台、远程监控指挥系统和社区矫正定位监管系统;实现了“七大功能”,即通过互联网数据的自动生成、存储和传输,集合动态监管、视频指挥、应急处置、远程教育、指纹考勤等七大功能,发挥指挥中心信息中枢作用,满足当前社区矫正工作新需求。同时购置高清摄像头、指纹报到仪、执法记录仪、便携式打印机,电子屏幕和电子腕表,设备配套至县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和各司法所,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终端全覆盖。通过业务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使他们更新观念,提高意识,强化使用,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县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配备专职信息人员1名,各司法所各配备专职信息人员1名,专门负责通过信息监管平台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日常管理。

二是重实用,在提升信息化建设效能上做文章。通过对社区矫正工作操作规程的制定、细化和规范,最大化利用各项信息化设备功能,加大“人防”和“技防”的有效结合,实现社矫正管理智能化。开展集中训诫、教育学习同步视频活动,将社区服刑人员指纹报到、思想汇报、个别谈话、集中教育等情况通过视频方式实时传输到县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实现同步监控。各个司法所要开展集中报到同步视频活动,加强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震慑力。给每名社区服刑人员佩戴电子腕表,防止人机分离,24小时实现实时追踪监控。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每月报到、思想汇报、社区服务、集中教育、请销假等日常管理工作使用指纹考勤管理,避免了假冒替代现象的发生。推行信息化核查日记制,由专职工作人员每日通过社区矫正管理平台,对停留超时、越界警告、关停机警告、轨迹异常、人机分离等社区服刑人员违反日常管理的情形进行信息化核查,并根据实时定位、轨迹研判等信息化核查手段判断、确认相关事实,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并强化落实。从此通过信息监管平台掌握的事实证据,及时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纪行为,做出相对应处理。

上一篇:麻花头等奖作文700字下一篇:暑假日记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