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风险管理控制制度

2024-05-01

运营风险管理控制制度(精选6篇)

篇1:运营风险管理控制制度

******管理有限公司 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公司”)合规与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合规与风险管理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管理有限公司章程》,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公司合规与风险管理的原则在于促进自有业务与基金业务的健康发展,防范和化解公司业务经营过程中的各项风险,以实现基金投资者与公司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公司合规与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遵循的价值观、信念和准则,风险管理文化则是金融机构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司应当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注重风控理念与风险管理文化氛围的培育。

第四条 公司应当建立合规与风险管理培训制度,定期举办合规与风险管理培训,以培育员工的合规与风控理念,熟悉法律法规和公司的制度流程。合规与风险管理培训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合规培训、新员工合规培训、风险案例分析等。第五条 公司员工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严守合规底线。公司员工应当依照公司规定和行业惯例收受礼品,公司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

第二章 风险管理策略与工具

第六条 风险管理策略是根据公司发展战略所制定的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策略。风险管理策略为公司发展战略服务,以保证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公司根据发展战略及实际业务经营情况,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以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标准,选择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工具,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的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

第七条

公司根据具体的业务类型和战略规划,建立符合公司实际情况及业务发展方向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

根据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等风险管理资源配置情况,风险控制部逐步探索建立健全包括但不限于如下风险管理工具:

(一)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含主体评级及债项评级);

(二)压力测试与敏感性分析方法;

(三)风险的量化与绩效分析方法;

(四)权益类投资的估值方法;

(五)基金组合投资与集中度风险管理体系;

(六)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第八条 公司经营管理层根据经营发展情况,可以每年向董事会提交由风险控制部编制的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就上一公 司合规与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本关于合规与风险管理的工作规划。

第九条 公司建立合规与风险绩效考核制度,就全体员工进行合规与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合规与风险绩效考核纳入员工绩效考核范畴。

风险控制部不定期组织举行合规测试,以促进公司员工加强对法律法规、监管政策以及公司规章制度的学习。合规测试成绩是合规与风险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节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十条

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第一层级为董事会及项目投资决策委员会,第二层级为经营管理层,第三层级为风险控制部,第四层级为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业务单元。

第十一条 董事会对公司的合规与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根据公司经营发展情况,董事会可下设合规和风险委员会。合规与风险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合规与风险管理的专门议事机构,其职责权限包括:

(一)监督检查公司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性;

(二)审查经营管理层提交的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改进;

(三)审查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及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 告;

(四)审查风险管理制度、政策;

(五)根据公司决策体系,对重大项目作出合规和风险评估;

(六)其他相关工作。

第十二条 董事会下设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根据董事会的授权对公司受托管理的基金进行项目投资、被投资项目的经营管理和投资退出交易进行审议,对整个基金的投资、收购、出售、转让等董事会授权事项作出决议。

第十三条 公司经营管理层由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组成,负责根据董事会的授权批准具体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负责处置具体的风险事件。

第十四条 项目投资决策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公司董事长,委员由公司经营管理层组成,负责审议表决公司自有资金投资、基金设立及基金资产投资等事项,按照规定的权限审议和决策。

第十五条 风险控制部是公司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风险控制部的职责范围包括:业务审批与风险管理、合规管理、投后管理与风险监测、内部审计等职能。

风险控制部和综合管理部应当就风险控制部具体职责、岗位设置、人员配置、绩效考核以及其他部门事务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

第十六条 合规与风险管理贯穿于公司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投资业务部、计划财务部和综合管理部等是公司合规与风 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

第二节 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第十七条 公司应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全流程体系,为各项业务发展提供流程支持。投资业务部、风险控制部、计划财务部以及综合管理部应当根据各部门职责,制定相应的业务/事务流程,在全流程体系中履行各自的风险管理职责。

第十八条 公司应当建立自有业务与基金业务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防范和事后防范等三道防线,投资业务部与风险控制部应当在尽职调查(事前)、项目审批(事中)、投后管理与风险监测(事后)、稽核审计(事后)等方面履行各自职责。

第十九条 合规与风险管理的识别与评估流程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控、报告、对策以及考核。风险控制部按照上述流程对公司日常经营及业务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

第二十条 公司应当根据业务发展、职能部门人事及财务资源配置等情况,及时制定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业务风险管理流程:

(一)项目立项审批流程;

(二)法律文件审批流程;

(三)投资划款审批流程;

(四)面签核保流程;

(五)投后管理与风险事件报告流程。

第三节 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第二十一条 公司应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为 公司业务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并保证各项制度得以有效执行。

投资业务部、风险控制部、计划财务部以及综合管理部应当根据各自的部门职责,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公司所有制度都应经风险控制部签审,并由综合管理部印发。

公司应跟踪最新法律法规和监管动态,编制并定期更新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汇编,以供公司员工系统学习和掌握法律法规、监管政策以及公司各类规章制度。

第二十二条 公司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业务拓展情况,制定投资项目尽职调查、投后管理指引,以及权益类和债权类业务投资的评审指引,以此引导和规范自营业务和基金业务的发展,切实防范业务风险。

第二十三条

公司应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相关规定,分别制定反洗钱基本制度、大额交易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客户身份识别及资料保存制度等,履行公司的反洗钱职责,防范不法分子通过投资基金进行洗钱活动。

第二十四条

公司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依照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就公司经营、基金运营以及其他需要披露的事项,依法履行向监管部门报告或者向基金投资者披露的义务。负责信息披露的部门及人员应当保证所披露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四章 内部控制与审计 第二十五条 公司各业务流程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公司员工不得担任两个或两个以上存在利益冲突的岗位,投资业务部与风险控制部等存在利益冲突的部门负责人不得由同一人担任。

第二十六条 公司应建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公司的关联交易应当遵循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并应按照公允的市场价格进行,重大关联交易应报董事会审议。

公司应当主动避免可能导致利益冲突的关联交易,不得存在损害基金投资者利益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

第二十七条 公司应建立常规授权与特别授权制度,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严禁超越权限从事经营管理活动。

第二十八条 公司应建立自有业务与基金业务的控制机制,公司自有资产与基金资产的经营管理应严格分离,禁止自有资产和基金资产之间的不当交易,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第二十九条 公司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信息技术系统以及人力资源系统的控制机制,具体控制制度由财务、IT以及人力资源部门负责。

第三十条 公司可以根据经营发展情况定期进行内部审计,以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根 据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所揭示的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有效的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措施。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依照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公司章程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制度由风险控制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运营风险管理控制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运营风险的管理,提升运营风险的管控能力,根据《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运营风险是公司经营管理活动所固有的风险,公司将运营风险管理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公司各业务部门及其各项业务活动、各支持部门及其各项业务支持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运营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有关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管理要求,按照外部法律法规和公司合规管理的有关制度与规定执行。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运营风险管理,是指公司董事会、经营管理层、相关部门及员工共同参与的,对公司经营中的运营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报告和处置的全过程。

第五条 公司运营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监管要求和公司业务战略,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通过有效的内部制衡,逐步建立与公司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运营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控制、报告运营风险,从而保证业务正常、持续、稳健地开展。

第六条 公司建立与业务活动及经营管理环境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的、有效的运营风险管理体系。运营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

(二)完善的运营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运营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或采取相应手段,支持运营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五)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外部审计。

第二章 组织体系与职责

第七条 董事会是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公司运营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负责审核批准公司运营风险偏好、政策等重大事项,持续关注运营风险状况并对运营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八条 公司风险控制委员会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及时掌握和协调、指导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运营风险管理工作。第九条 公司经营管理层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全面负责公司经营层面的运营风险管理,负责制订、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运营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交运营风险总体情况的报告;全面掌握公司运营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特别是各项重大的 运营风险事件或项目;为运营风险管理协调并配备适当资源。

第十条 公司 首席风险官须充分了解运营风险水平及管理状况,并及时向董事会及经营管理层报告;对公司运营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质询和调查,并提出整改意见。第十一条 合规与风险管理部负责公司运营风险管理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具体职责包括:

(一)牵头组织制订、修订和完善公司的各项业务制度、流程,以有效防范运营风险。

(二)协助相关业务及支持部门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相应业务条线或相关部门的运营风险。

(三)建立公司运营风险事件的处理与问责机制,以及运营风险损失的追究机制。

(四)定期/不定期对各业务及支持部门涉及运营风险管理工作和事项进行合规检查、分析、评估并出具相应意见和改进要求。

(五)监控公司层面各业务条线的关键风险指标,根据监管要求变化和业务发展状况予以定期/不定期更新完善。

(六)定期分析、评估相关业务条线运营风险的管理情况,收集和报告公司运营风险事件和损失数据。

第十二条 公司各业务部门作为运营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承担本部门运营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部门负责人对相应业务条线运营风险的管理情况负直接责任,主要职责包括:

(一)确保公司运营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等得到遵守和贯彻执行。

(二)建立本条线识别、评估、计量、控制、监测和报告运营风险的方法与程序,组织制订本条线的业务制度、流程、风险点及风控措施,报合规与风险管理部审核同意后实施,并定期修订完善。

(三)定期检查、分析和评估本部门运营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及时对薄弱环节采取必要的纠正补救措施并通报相关内控和支持部门;对内控和支持部门所提示的运营风险,及时组织落实整改与防范措施。

(四)对部门主办的新业务、新产品的运营风险进行评估,并制订对应的控制措施。

(五)收集和分析本部门运营风险事件和损失数据,定期向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通报,并且应当及时报告重大运营风险事件和损失数据。

(六)制订本部门运营风险的应急预案和业务连续性计划,并定期测试和演练,确保应急预案和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有效性。

(七)公司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三条 公司各相关业务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别做好财务管理、资金和流动性管理、交易管理和清算交收、信息技术安全、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以及安全保卫等方面的运营风险管理工作,并应在涉及其职责分工及专业特长的范围内为其他部门管理运营风险提供资源和支持,以促进公司整体的运营风险管理。第十四条 公司将运营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审计稽核部负责对运营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独立、客观的审查和评价。审计发现问题的,应督促相关责任人及时整改 并跟踪检查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三章 运营风险识别、控制和评估

第十五条

公司建立健全运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体系,全面涵盖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第十六条 公司所面临的运营风险主要来源于人员因素、内部流程、信息技术系统缺陷以及外部事件等四大类别:

(一)人员因素,是指公司员工发生内部欺诈、失职违规、没有授权的行为。员工知识技能匮乏、核心员工流失以及违反用工法律法规等。

(二)内部流程,是指公司制度业务流程缺失、设计不完善,或者没有被严格执行等因素。

(三)信息技术系统缺陷,是指信息技术系统设计和系统维护不完善导致不能正常提供全部、部分服务或业务中断,具体表现为数据或信息质量低下、违反系统安全规定、系统设计或开发的战略风险,以及系统运行稳定性、兼容性、适宜性等问题。

(四)外部事件,是指由于监管规定发生变化、外部人员故意欺诈或非法洗钱以及自然灾害等外部突发事件而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活动或造成损失。

第十七条 公司通过采取内部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法等多种手段,对公司业务过程中所面临的运营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验证评估结果并调整评估程序。第十八条 公司各部门应根据外部法律法规以及公司制度的有关规定,对运营风险进行全面、有针对性、持续的识别和评估,自我评估结果应当留痕备查。

第十九条 公司各部门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对运营风险进行管理。具体的方法包括:

(一)评估运营风险和内部控制

(二)损失事件的报告和数据收集;

(三)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测;

(四)新产品和新业务的风险评估;

(五)内部控制的测试和审查;

(六)运营风险的报告;

(七)其他有效管理运营风险的方法。

第二十条 合规与风险管理部负责指导公司各部门开展运营风险识别和评估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运营风险管理咨询服务。

第二十一条 公司各部门应将发生的风险损失事件,按照要求及时报送合规与风险管理部,合规与风险管理部对运营风险对运营风险数据进行汇总整理。

第二十二条 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通过收集公司的历史运营风险数据,结合外部相关损失数据,探索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风险计量和评估,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和预警等动态管理措施。第二十三条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公司各部门应向合规与风险管理部报告并提供有效的运营风险控制措施, 合规与风险管理部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协助:

(一)新产品和新业务开发;

(二)新设备和新系统应用;

(三)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变更;

(四)重大事故、险情、案件、隐患发生时;

(五)部门业务流程发生较大变化时;

(六)组织机构重大变革;

(七)关键岗位人员流动;

(八)外部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发生变化;

(九)外部金融相关行业发生运营风险损失事件,公司可能面临类似的风险时;

(十)其他可能引发运营风险的情况。

第二十四条 对已识别的运营风险,合规与风险管理部根据评估结果,组织公司各部门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其控制措施种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政策的制订和更新;

(二)从业人员的资质;

(三)不相容职责分离;

(四)对文件资料的审查;

(五)复核与审批;

(六)抽查与检查;

(七)内部审计检查;

(八)盘点与对账;

(九)考核与问责;

(十)系统控制:包括权限设置、系统运行规则的设置、系统自动计算和流转以及系统自动制单等。

第二十五条 公司应当将加强内部控制作为运营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相关的内部控制措施至少应当包括:

(一)部门之间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以及相关职能的适当分离,以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

(二)密切监测遵守指定风险限额或权限的情况;

(三)对接触和使用公司资产的记录进行安全监控;

(四)员工具有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业务能力并接受相关培训;

(五)识别与合理预期收益不符及存在隐患的业务或产品;

(六)定期对自营投资账户进行复核和对账;

(七)关键岗位轮岗轮调、强制性休假制度和离岗审计制度;

(八)重要岗位或敏感环节员工八小时内外行为规范;

(九)建立客户和公司员工的投诉与举报制度;

(十)合规、风控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十一)风险事件查处和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

第四章 风险监测

第二十六条 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合规与风险管理部建立与公司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相适应的关键运营风险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关键运营风险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失败交易金额、核心员工流失率、客户投诉次数、监管处罚次数、错误和遗漏的频率以及严重程度等。

第二十七条 合规与风险管理部组织各部门建立有效的运营风险损损失件收集机制, 以统一的统计标准、范围、程序和方法,系统性地收集、整理、跟踪和分析与运营风险相关的数据和事件信息。

第二十八条 公司各部门监测各自业务层面的运营风险,对于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监测工作中发现并下发的运营风险监测信息,相关部门应就该监测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并反馈,合规与风险管理部对监测信息的处理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信息的处理过程应有留痕。

第五章 风险报告

第二十九条 公司各部门在经营过程中发现任何运营风险情况,应按规定定期、不定期向合规与风险管理部报送,并确保上报内容及时、准确、完整。发现运营风险指标超出限额或发生运营风险事件的,业务部门应及时报告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并向首席风险官报告。

第三十条 合规与风险管理部负责报告公司整体运营风险情况,对各业务条线的运营风险进行评估,对发生的运营风险事件进行总结,提出处置建议,常规事件纳入公司风控日报、月报,报告经营管理层。重大运营风险事件应当编制专项报告报送公司管理层。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执行。第三十二条 本制度由公司负责制定、解释和修订,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XXX2017年4月15日

篇3:企业运营中的法律风险控制机制

关键词:法律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0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的完善, 企业在其运转过程中, 机遇与风险并存, 法律风险贯穿始终。合法经营, 依法实现和保护企业权益,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对企业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企业不仅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制定发展方案, 更要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 从而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完善的法律环境。

1 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自身经营行为的不规范或者外部法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从风险形成角度讲, 法律风险包括内部法律风险和外部法律风险。

内部法律风险, 是指企业内部管理、经营行为、经营决策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 由于企业自身设立、内部运营过程中伴随而来的风险。比如, 公司设立登记、股东股权转让、经营方式手段等是否合法合规。从经验教训来看, 法律风险形成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企业内部, 由于企业自身法律意识淡薄, 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不强, 对社会法律大环境认知不足, 在经营决策中不考虑法律因素, 存在侥幸心理打擦边球甚至故意违法经营等, 这些都是引起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因素。外部法律风险, 是指由于企业以外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由于企业作为一个主体与外界政府、其他公司、组织、个人等进行投资、交易等过程中形成的法律风险。由于引发因素不是企业所能够控制的, 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外部环境法律风险的发生, 具体体现为国家法律、政策变动引发投资风险、合同风险、知识产权风险、产品责任风险、或者商业机会丧失、收入减少等风险[1]。

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的原因, 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结果, 或者导致经营成本异常增加, 资金难以回收或者失去商机或优势, 严重的将导致企业难以生存甚至破产。综合内外部因素, 企业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包括以下几种: (1) 合同法律风险。例如, 在合同未签订书面合同、签订合同不规范、约定不明确、合同管理部不完善、履约效果差、对合同签订者未进行主题资格、资信、授权、有效合法性等审查等, 都有可能为合同履行带来困难, 造成合同法律风险的产生。 (2) 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一是, 在劳动争议方面, 主要表现为因企业开除、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发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等。二是, 教育培训方面, 企业特殊工种多、人员多, 按法律法规要求, 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从事特定职务的人员必须拥有相关资质 (如安全资格证等) 。因此,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必须把员工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一旦违反规定, 就会产生相应的法律风险[2]。 (3) 财务管理法律风险。主要有应收账款催讨不及时, 导致超过2年诉讼时效;通过短期或长期借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筹资而存在的筹资风险;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 企业采取的合理避税的措施, 产生的边缘风险;因投资组合需求, 需对不同地区不同项目投资, 产生的投资不确定的风险等等。如果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不完善, 缺乏健全的制度和必要的法律保障手段, 就很容易造成管理失控、资金流失。 (4) 安全生产法律风险。国家先后颁布实施的《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都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安全管理中, 原来一些属于违章的行为, 有的已经上升到违法的地步。因此, 在安全生产方面, 也就必然会承受更大的法律风险。此外, 企业还同样面临着诸如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种种法律风险。

2 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的构建

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法律服务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和管理, 已经从过去的行政手段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主要依据《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民商法律进行调整和规范;企业内部自身管理主要依据《劳动法》、《会计法》、《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来调整和规范。法律已经成为一种经营管理资源, 而且被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始终, 所以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如何防范控制法律风险。企业主要应从下几个方面完善:

(1) 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树立全员法律意识, 依法治理公司, 维护各项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靠制度的刚性来保障依法合规经营。要深入开展全员的法律风险宣传、教育和培训学习, 尤其注重加强高管人员, 通过法律风险培训, 纠正“法律风险只存在于法律部门, 由法律部门负责解决”的错误观念, 使大家了解法律风险是什么, 会对企业有什么样的影响。使全体员工逐步养成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并贯彻到具体工作中, 在每个风险控制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作用, 最终构建稳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

(2) 建立法律风险防范管理机制。企业内部要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统一认识, 通过建立怎法律风险防范管理机制进行操作, 达到控制法律风险的目标。 (1) 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是企业进行经济行为的重要内容, 也是法律风险容易产生的地方, 合同管理是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渠道。对企业合同进行管理, 首先, 应当制定标准合同文本。有了标准合同文本, 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在进行交易过程中所面临的商业风险。同时, 鉴于具体情况的不同, 企业法律部门还应当在标准合同文本的基础上, 加强对根据具体情况而修改的合同文本的审核。其次, 建立合同流程管理制度。建立合同全过程电子管理系统, 确保从合同前期意向沟通、谈判、招投标、签署到履行、争议的解决等全过程均能被管理与监控, 降低可能出现的风险。最后, 建立合同培训制度。对企业员工进行合同方面的培训, 能够促使企业员工在订立、履行合同时提高风险意识, 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2) 建立劳动关系法律事务管理制度。企业的运作与经营离不开人, 因此, 建立及完善包括工资、劳务、员工招聘、培训、解除劳动合同、工伤事故等相关劳动法律制度, 降低此方面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对于企业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建立诉讼事项管理制度。诉讼事项属于法律风险防范的事后救济, 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法律事务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 将工作重点从事后化解转向事前防范, 事中控制, 积极主动全方位介入企业各项业务全过程, 切实防范并化解经营风险, 减少引发诉讼纠纷的各种因素[4]。

(3) 加快企业法律机构的建设。企业法律风险专业防范人员设置有三种模式:第一种, 是企业任用内部法律顾问担任风险防范人员, 负责企业全部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第二种, 是聘用社会律师, 由律师负责企业全部的法律事务包括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第三种, 是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范人员和外聘律师相结合, 这三种方式,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5]。企业法律顾问相对外聘律师对企业的状况更为了解, 更多的站在企业战略和体制层面思考问题, 能对公司法律风险予以全盘管理和决断, 并且容易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 很多的时候是作为管理者参与企业管理流程, 更多起到事前防范作用;外聘律师更多情况下是充当“顾问团”、“救火队”的角色, 对法律风险以事后救济为主。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最佳模式应是以公司内部法律顾问与外聘律师相结合, 企业日常管理和运营中的法律咨询、流程管理、风险控制、合同审核、策略制定等等, 需要熟悉业务的企业法律顾问来支持;而某些有专长的律师能在某些专题项目上能提供法律服务, 如某些特殊的诉讼、仲裁、尽职调查、并购等项目, 可能需要当地特殊的资源或了解特殊的情况的人, 可交给外聘律师处理。通过法律机构的有效建设, 建立起已法律机构为主导和推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 承担起法律风险控制机制设计和监督执行的职责, 构建风险防范机制的架构, 推动机制的落实和实施。并通过实施具体法律管理手段, 不断完善内部法律管理制度和流程, 对具体经营管理环节提供法律分析意见, 实施法律风险调查, 进行法律风险论证,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提高法律管理效率和水平, 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嵌入法律管理,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6]。

3 总结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原总裁杰克·韦尔奇在回答提问他最担心什么时说:“其实并不是GE的业务使我担心, 而是有什么人做了从法律上看非常愚蠢的事而给公司的声誉带来污点并使公司毁于一旦”。所以, 遵守经营的法律环境, 不仅能防范法律风险, 避免经济损失, 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和道德的根本要求。企业要深刻认识法律风险的重要性和危害性, 建立起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 充分认识法律事务工作对提高依法合规经营、防范和化解经营中的法律风险、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具重要意义。法律风险的防范和减少是企业经营活动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的需要, 更是进一步推进企业健康发展与壮大的需要[7]。

参考文献

[1]吴庆海.现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J].煤矿现代化.2008, 86 (5) :84-105.

[2]张冬生, 王孔林.浅析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J].法制与经济.2010, 230 (2) :47-48.

[3]杨崇学.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56-57.

[4]崔玲, 浅析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0:158-158..

[5]杨国兵, 蒋宇冰, 等.发电企业法律风险防范[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9, 12:46-47.

[6]陆栋生.陈露洁.加强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建议[J].上海工业, 2004, 341 (28) :28-29.

篇4:试论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

关键词:企业;运营;成本管理;风险控制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水平,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成本管理,降低运营成本,还需要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尽可能的降低经营风险,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的生产发展,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二、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概述

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成本管理主要是对市场经营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以及影响企业生产的因素进行规划管理。在企业运营中,成本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进入新世纪后,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变大,同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也逐渐增多,由于企业运营风险的不确定性、主观性,会让各种风险因素交织在一起,放大风险,最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引起成本失控,因此,企业在进行生产运营时,必须对风险有一个深入的认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策略及风险控制策略,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定生产。

三、企业运营中的主要风险因素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运营风险主要是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环节中,由于没有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或者是由于企业的控制不当而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会对企业的运营安全、稳定造成影响,从而引起运营风险。对于运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运营成本、质量、效率等方面,风险因素的存在能增加企业的风险发生率,也就是说企业运营成本、质量、效率等是企业运营风险的主要构成要素。从企业本身的角度看,企业运营风险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种情况,其中外部风险是在市场、政策、社会等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的企业经营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管控不重视,或者是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合理,资产流动性比较差,引起资金沉淀,储存成本过高,增加各项费用,造成利润降低,最终引起企业财务恶化,造成风险。对于企业经营风险,最终会表现在财务风险上面,对于一个成熟企业而言,其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风险、资产纳税风险等方面。

四、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策略

(一)构建企业运营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要真正的做到成本管理及风险控制,就需要构建完善的运营风险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对企业的运营风险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保证企业运营的有序进行。企业要根据运营风险管理体系,确定相应的风险因素管理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运营风险因素指标分析模型,以此对企业运营风险进行动态管理。企业在进行风险分析时,要对整个行业进行深入分析,从市场运营中分析企业风险的部分,进而确立风险防范范围,制定科学的治理策略,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风险,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企业运营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运营风险评估体系,根据风险因素指标,对运营风险进行有效地管控。企业要量化规则,明确各项规则来源,并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控制目标,对于运营风险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控制图法进行管理,企业要在运营过程中,尽早发现风险因素,并尽可能的采取方法进行防范,从而有效地防止损失。企业要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风险管理流程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通过企业内部的良性管理来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加强运营风险控制。对于企业的运营风险,有一部分是能根据资产表看出来的,企业首先要对自身的整体经营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掌握企业当前的盈利业务,分析企业的收入总额以及当前收入情况与以往的变动趋势,这样就能对企业的风险有初步的了解。如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在其他各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对企业产品需求越稳定,企业的经营收益就越多,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越小,因此,稳定企业的产品销售量就能减小企业的运营风险。产品销售价格对销售收入有直接的影响,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越稳定,其经营收益就越稳定,这就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当企业的产品销售数量发生了改变,其固定成本总额比重就会变大,单位产品分摊的比重就会增加,从而会造成企业经营收益变数,进而增大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四)防范成本脱离目标现象。企业在制定自身的发展目标时,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对目标实现的成本投入情况进行全方位分析,特别是风险因素、不可预见因素等,从而留出相应的拓展空间,企业要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目标的有效实施。对企业成本管理而言,成本投入和预定目标之间的偏差是衡量成本管理成功的关键,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实际中,为了有效地避免成本脱离目标,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要不断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及风险识别能力,企业在实际中,要注重对管理人员的培养,保证管理人员能对风险进行合理的规划、分析、防范。此外为了避免成本脱离目标,还要对成本进行科学的预测,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应对方案,通过寻找成本和目标的关联,尽可能的减小成本与目标的差异,在减少成本浪费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生产。在实践中,企业要通过科学的成本控制来减少成本投入,避免因成本投入过大或者过小造成企业运营不当。

(五)利用现代管理方法降低成本风险。在新环境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管理方法被应用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在以往的企业成本管理活动中,在风险防范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而新时期下,企业可以将成本管理与现代化技术结合在一起,建立高效的管理机构,对成本进行全方位管理,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投入风险。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由于其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从而引起了各种管理问题,最终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风险,将现代管理方法应用在成本管理中,通过传统管理经验与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的结合,能根据企业最新情况,制定有目的的成本管理方案,这样就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契机,同时也能降低企业风险。此外,企业还需要立足于现代,树立全新的风险意识,在发展中探索新的风险,通过各种方法进行风险管控,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企业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效结合,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五、总结

成本管理及风险控制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新环境下,企业必须树立良好的成本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让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利益最大化,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魏文帅.试论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J].科技与企业, 2012(05):16.

[2]蔡蓉.试论风险视域下的企业成本管理[J].市场研究, 2014(12):52-53.

[3]于芳.试论降低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风险成本的几点措施[J].中国经贸, 2012(22):39.

[4]高立璇.试论建筑企业项目建造的成本控制与风险评估[J].中国总会计师, 2011(08):132-133.

[5]林海燕.试论成本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5(42):63-64.

篇5:运营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和职业健康,促进公司分布式能源项目经营持续稳定安全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原则

1、三位一体,注重实效:公司对职业健康、生产安全与环境安全实行三位一体管理,关注运行人员的职业健康,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良好环境,体现公司核心价值观,履行社会责任。

2、预防为主,持续改进:以预防事故作为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持续提升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3、全员参与,人人负责:每个运行人员都必须履行好自己的安全职责,切实减少或避免发生职业伤害、责任事故和环境损害。

三、目标

(一)整体目标:零人身伤害、零责任事故、零环境损害。(二)目标落实

1、依据项目安全管理目标的要求,项目的运营管理部门应制定安全管理计划和项目中各人员的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目标责任书必须明确考核标准及方式,落实责任人。

3、项目运营管理部门应每年应根据目标责任书同时编制、实施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并列入安全投入预算。

4、公司分布式能源事业部每季度对安全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回顾和对下一季度的安全管理能工作进行安排,不断推进安全管理工作计划的落实。

四、组织与职责

(一)项目中各职能人员是项目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负责部分的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其职责包括:

1、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组织和专兼职安全管理网络,落实各级领导、各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制,明确职责,保证本单位安全员配备符合要求;在任命有关负责人时,把安全业绩作为调整、任免的主要条件之一,并把安全业绩作为其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组织制定安全规章规范,并监督执行。

3、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安全技术措施所需经费的提取和使用。

4、组织实施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5、组织制定本单位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组织救援、抢险和恢复性工作。

6、定期组织安全检查,主持安全分析会议,及时协调和解决各单位在贯彻落实中出现的问题。

7、及时、如实报告生产事故。

8、其他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中所明确的职责。(二)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及部门的职责:

1、负责项目安全体系的规划,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监督、指导人员实施运行。

2、探索、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模式,提升安全系统管控能力。

3、指导项目各职能运行人员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指导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4、定期对各职能部门进行现场安全检查与调研,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开展危险辨识和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工作,做好支持与服务。

5、建立职业健康和环境管理体系,监督、检查落实,保障员工职业健康和保护环境。

6、制定安全培训教育计划,做好项目的安全培训、宣传教育工作。

7、组织制定项目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8、负责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及时、如实报告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三)项目中所有运行人员均负有安全责任,包括但不限于:

1、接受安全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2、掌握本岗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遵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和岗位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上标准岗,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五、其他

篇6:门店运营管理制度

随着公司的发展和门店数量的增加,为加强门店店长的运营管理的提升,现运营部制定以下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坚持按时上班,按规定交接班,严禁酗酒上班;

2、上班必须上OA考勤,不得代打卡,按要求统一穿工服;

3、六不准:不准讲方言;不搞派系;不吵(打)架;不擅离岗位;不在门店内公共区域吸烟;不干私活。

4、严禁旷工,请假以书面批准,未经请假或请假未批准不上班视为旷工;旷工超过三天视为自动离职不予发放工资;

5、门店人员必须无条件服从分工,做到不抗拒,不谈价还价;

6、遵纪守法,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坚决履行自己的岗位责任制,如期完成工作任务;

7、廉洁奉公,严禁贪污受贿、假公济私、偷盗财物;

二、门店形象

1、确保门店内整洁,过道畅通,设备、货架、布局合理,时时保持设备、货架、柜台、橱窗、门脸等的干净、明亮。

2、陈列管理(1)、门店内产品丰满,产品保质期,做到先进先出,显而易见,易拿易放、产品组合陈列合理。

(2)、保持台面水果丰满、整齐、无残果、次果、腐烂果、给顾客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

(3)、每月盘点时应该对台面和设备、货架、柜台进行清理。

3、货品管理

了解促销产品的同时,灵活运用订货、补货、扩大畅销产品与促销产品的陈列位置与空间,定期检查畅销产品的库存;以确保畅销产品不断货。

4、质量管理

(1)、产品质量达到用户的要求,根据不同的产品的包装盒特性,采取不要的保护措施,做到防变色,防损失,以确保储存和摆放过程中不变质,不损坏(做到合格与不合格分开放)。(2)、对易变质的、损坏的、焉的产品应用保鲜盒封装好,或及时挑出做特价品销售。

5、服务管理

(1)、服务用语:在与顾客交谈中应使用“您好”、“请稍等”、“对不起”、“让您久等了”、“欢迎光临”等礼貌用语。

(2)、对缺货的处理:发现顾客购买的产品缺货时,首先表示道歉,然后告知该产品何时到货,或主动建议其它能取代的产品,最后店员必须将缺货的信息反馈给负责人。

6、收银员职责(1)、熟悉产品的货区货号,产品的价位,收银业务,结算小票管理业务,收集和提供产品销售信息,退货处理以及收银台安全。

(2)、做好营业前的准备工作:服饰、仪表、收银区域内的整洁卫生、穿戴好工服。

(3)、营业前调整好收银机,准备好其他备用品,并了解当日变价产品各特价产品。(4)、收银时要做到正确、快速、对顾客保持情切友善的微笑,做到更好的接待顾客。

7、宿舍卫生

(1)、店长做好每日清扫宿舍卫生人员的安排,并每日检查宿舍卫生情况。应做好相应的奖罚措施。(责任到个人)(2)、店员应配合负责打扫宿舍卫生人员保持宿舍卫生(被子、换洗衣物、私人物品等的摆放),给大家一个良好的住宿环境。

三、奖惩制度

1、上班迟到与早退者,一分钟1元,一个月内迟到早退累计3次者扣当月工资的10%。迟到、早退擅离职守超过30分钟,或未批准假而不到班者,均为旷工。不到半天按半天处理,不到一天按一天处理,以此类推,扣当月工资20%。并通告批评处分。表现好的员工给予奖励,奖励全勤奖20/人。

2、专卖店工作人员未穿工服每次处罚5元。

3、摆货不整齐和有腐烂果,碰伤严重果、果锈斑严重果、变色变味等,处罚10-50元。

4、门店内外卫生不干净每次处罚门店负责人50元。(为加强团体意识责任到个人)

5、贪污、侵占公司财务,依据价值加倍处罚,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举报者不予通报,调查属实给予侵占财务额度的10%给予奖励。

6、禁止在店内吃拿水果,最低罚款50元。举报者不予通报,调查属实给予罚款的全额奖励。

7、收银员在收银时收到假币照价赔偿。收银员有营业额的1‰给予提成。

上一篇:大连网络直播平台申请网络视听许可证的必要性!下一篇:网店装修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