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微电影 (岁月如痕)

2024-04-11

农村题材微电影 (岁月如痕)(共7篇)

篇1:农村题材微电影 (岁月如痕)

内容梗概:乡下一个死了丈夫的妇人,跟村子里的一个男人跑了,回来时,孩子不认识妈妈了。这样的事在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当儿女的理解妈妈的困惑也是应该的。

微电影 岁月如痕 编剧:孙佳彧

1.家里,日内,

爸爸:(生病)一个月前死的,

妈妈:(哭了)决定改嫁。

姐姐:(跪下来)求妈妈了,

姐姐:(妈妈)你不要改嫁,听说继爸对小孩不好。

弟弟:(跑着),扯妈妈的手,妈妈我陪你过日子,

妈妈:(抱起)弟弟,不再说改嫁的事了。

2.餐桌上,日内,

妈妈:(在厨房)做好饭菜,

姐姐:(从接过来,)端到桌子上,

弟弟:(桌子上)摆好碗筷,

(一家人围座在桌前,分享家带来的欢乐)

3室内,日内

妈妈:(在村子里)认识了继父,

继父:(来家里)找过妈妈,

姐姐:(在家里)认识了继父,

弟弟:(在院外)认识了继父子。

继父:(失望的)走了,

(姐姐和弟弟在屋子里高兴的拍手)

3家里,日内

字幕:(时间过去了一年,)

妈妈:(在家里)和村里的继父同居了,

姐姐:(扯着)弟弟移居住所,

妈妈:(终于)跟继父跑了,

姐姐:(依旧)陪着弟弟生活。

5家里,日内

字幕:(二十年过去了)

姐姐:(在村子)长成大姑娘了,

弟弟:(在村子)上学了。

6家里,晚上

妈妈:(一天,)在夜里回来了,

姐姐:(看了)不认识,

范文网【】

弟弟:(看见)不认识了。

妈妈:(哭了,)孩子,我是妈妈,

7家里,晚上

姐姐:(跑着)抱住了妈妈,

弟弟:(扯着)妈妈,你想你。

(妈妈一只手扯着姐姐,一只手扯着弟弟,傻傻的笑了)

篇2:农村题材微电影 (岁月如痕)

关键词:农村题材,微电影,传播,效果,策略

微电影在微时代的背景下产生,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 在影音播放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被广泛利用的情况下蓬勃发展。它不仅仅是电影外在模式革新的产物, 给公众提供休闲和思考, 而且还是广告外部形式革新的产物, 变成了产业领导者实行商品名牌销售的一种全新的方法。

一、内容为王, 创意制胜

微电影中的“微”指在极为短暂的时间之内夺得受众的关注, 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视频观看的点击率, 增强微电影作品的传播效果, 以此来获得微电影传播给受众的整体成效。有关的调查数据显示, 视频所播放的情节是在线观看影片时受众最先挑选的、最主要的因素。[1]影片播放的时间、影片播放前所做的宣传推广是否充足等因素也在受众选择影片的考虑条件之中。

当今社会是一个同质化的时代, 微电影如果想要得到最为有效的传播效果, 那么就一定要在影片的结构上使受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创作出受众所想象不到的影片内容。农村题材微电影来源于普通的老百姓之中, 主要是以互联网为载体, 因此影片在内容细节挑选的问题上, 一定要使影片内容创新、诙谐, 与受众的日常生活接近, 这样才能够使影片与受众之间获得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深受观众喜欢的微电影《老男孩》中所叙述的就是80后群体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回忆、理想以及各种丰富的情感, 这样一种成长过程中的回忆是许多80后曾经亲身感受而且有永远无法忘记的情感, 这样的一群80后群体必然会成为此部微电影最为关键的受众群体, 并为之亢奋激动。现在的微电影盛行着一股极为恶劣且十分要紧的跟风狂流, 比如某一部微电影得到了受众的广大喜爱, 那么在此之后就会有许多与此片同一类型的微电影竞相播放, 使得受众感到十分无奈。微电影《老男孩》 获得了一群80后团体情感上的共鸣之后, 与之相似的微电影纷纷出现。因此, 微电影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有一定程度上的革新, 制作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将微电影和音乐片、纪录片、动画片等结合起来。

日本微电影《回忆积木小屋》就是运用结构简单的动画片模式来传达较为深刻的思想。我国的微电影可以对日本的这种微电影形式加以模仿和创新利用。微电影除了要有出色的影片内容外, 同时仍要注意思考影片所要传达出来的深刻含义。换句话来说, 就是微电影的主旨不只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的需求, 同时还要展现出对人性和价值的思考。微电影《纵身一跃》的导演蔡康永所提出的四个词语“震撼、提醒、讯息、启发”就是对这一问题很好的诠释。如果微电影仅仅是观众直接的娱乐休闲, 那么这样的一部微电影就会没有了获得全社会注意的意义, 只会变成为了娱乐致死方休的标杆性影片。

创新是微电影最为关键、最为重要、最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当今社会上所播放的微电影大部分都是为了迎合广大受众娱乐至上的信条, 怎样将艺术模式与商业内在含义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以此来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 这就是农村微电影所需要解决的最为重要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一定要凸显出创新在影片的剧本创作时显示出的重要功能, 把大胸怀、大气节、 大谋略的时代精神与小情节、小道具、小人物结合起来, 有目标地制定方案, 综合传播渠道的选择、上映后的营销宣传等步骤, 将农村题材微电影变成一种对于广告发行商拥有较高传达意义的销售模式, 给受众带来耐人寻味的情节内容, 还使广告主所支持品牌的观念、含义等方面不着痕迹地在影片中展示出来。作为一部优秀的农村题材微电影给受众带来最大的出其不意就是与众不同的创意。

二、全方位整合, 持续推广

微电影的传播效果是衡量一部微电影是不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微电影如果想要获得最终的成功就要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微电影不应该只是在互联网上播放后就结束了, 还要在销售的市场上彰显出影片所具有的意义与内涵, 并且还要利用各种各样的平台和传播方法与营销相结合, 通过传统与新兴媒介的联动, 相互沟通, 增强后期的营销与宣传, 进一步开拓, 全面、多角度地对微电影实行包装, 使之能够获得最好的传播合力。

微电影是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持的新生事物, 4G手机、IPAD这些新兴媒介工具的产生使得微电影拥有了更加广阔的生产和进步空间, 微电影不仅可以在所有的门户网站实行一次性的传播, 还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与新兴媒介模式的帮助, 引导受众持续分享、 评价, 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沟通与交流, 以此来达到微电影内容的快速传播。力争在极为短暂的时间之内, 使用最少量的资金投入来获得最多受众的注意, 以此来使传播范围有所扩大, 提高传播的意义与效果。一般而言, 经过互联网的展示可以推动微电影在上映前的宣传热度, 引起受众对于影片的兴趣, 使用百度、网易等搜索引擎可以使农村题材微电影走进观众们的眼前, 使用人人网、SNS、微博等社交网站的共享与评价使其对微电影造成口碑效应, 以此来推进传播过程中形成良性的循环模式。现在社会最为关键的门户与视频网站, 在考虑到各种方法持续提高点击率的情况之下普遍都把新闻、影片、微博、社区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结合, 以便于实行更好的横向与纵向传播。例如在时尚休闲、 文化阅读、金融汽车等不同的网站联手推行, 同时完整地展现出微博、论坛、社区等舆论场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 农村题材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中, 平台本身的信息综合体现出非常重要的意义。

意见领袖的功能也很重要。意见领袖是指在一定的领域内由于具有专业知识、精湛的技术、高尚的人格等特点对普通受众产生某种干预, 拥有较强的权威与信誉, 从而引导多数人的观念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特殊个人或群体。农村题材微电影在传播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寻求有代表性的意见领袖, 经过意见领袖的评价、转载, 使更多的受众参与其中, 从而使预想的目标获得成功。微电影在数字媒体的辅助下, 可以同传统媒介结合取得更加完美的效果, 电视、电影院、户外电子屏均是很好的传递载体。虽然新兴媒介竞争激烈, 可是仍有大部分受众选择收看电视节目。相关调查显示, 95% 的受众每日大部分时间都看电视节目, 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受众, 而且他们几乎不使用新兴媒体, 所以农村题材微电影可以利用电视进行播放, 使年迈的人也可以收看到, 持续地开发出新的受众群体。[2]农村题材微电影的内容要愈加宽泛, 更加社会化。陕西电视台在二零一二年七月播放了《华夏微电影》, 这是中国电视媒介中第一次推出的微电影节目。在此之后内蒙古、厦门、广西等多家电视台也多创建了这类节目, 二零一三年五月, 央视也有了微电影栏目。

除此之外, 微电影进入了电影院, 并且有了版权收入, 成为微电影收益形式的一次有益摸索。商业性微电影能在影片开始前加入广告来进行宣传。大的屏幕、小的银幕、传统与新兴媒体, 多样式的播放平台使微电影能在不同形式下传播, 发挥平台特征, 把握机遇, 设置议题, 达到最好的传播结果。总的来说, 线下营销是微电影营销不可缺少的又一因素, 由于线下营销能够正价交流, 提升参加的活跃性, 及时传递, 效果显著, 更加贴近于受众生活。现在旅游微电影在线上线下综合方面做得很好。例如在《爱, 在四川》的宣扬中, 经过全球化传播、 微视频平台展示、“微话题”有奖竞赛活动、门户网站的跟进等实行线上传播。与此同时, 还在营业厅、旅游大巴上重复放视频, 在机场播放宣传片, 和旅行社共同增强影片传播的强度。

三、增强管理的力度

微电影群体迅速崛起的同时, 在质量与数目上出现了一些缺陷。微电影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摄录影片、播放, 互联网的这种低门槛、匿名性的特点削弱了把关人的功能, 微电影审查上出现了一些困难, 微电影的版权无法得到保护。许多被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影片肆意地出现在互联网上, 不断地给受众传播一些情节恶劣、内容低俗的、 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甚至相背离的微电影, 挑战着受众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下, 有一些微电影摄录者为获得利益, 开始上传色情、暴力等情节低俗的微电影来吸引受众的眼球, 以此赢得较高的点击率。其中不乏一些受众较为熟悉的微电影导演制作的影片也因违法操作而被广电总局下令禁止播放。

众所周知, 新生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 微电影虽然迎合大众的口味、推进了商业的进步, 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这些主要显示在视频的数量与品质上。 包括郎启波在内的很多微电影制作者纷纷倡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对微电影传播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针对部分微电影情节低俗内容恶劣等缺陷, 我国广电总局与互联网信息办于二零一二年七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 对于栏目的服务部门、行业协会及政府管理机关均有明确的规定。 栏目服务部门需要遵守“谁办网谁负责”的准则, 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一律实行先审后播, 网络视听栏目行业协会严格自律。随着治理办法的颁布, 新浪、搜狐、 网易等平台都开始了清理活动, 运用强制力量对微电影进行管理, 相信农村题材微电影市场将会越来越规范。

参考文献

[1]王婷婷.从微电影传播看微时代城市文化的构建[J].青年记者, 2015 (3) .

篇3:农村题材艺术电影的无力呐喊

一、 有心无力的叙事方式

故事由一个封闭的山村里发生的一场意外事故开始讲起,村里的青年韩冲(王紫逸饰)放在山里用来捕猎的炸药误将外来户腊宏炸死,留下哑巴妻子红霞(郎月婷饰)和两个孩子。正值老村长身体多病、新村长还未上任之际,村里人怕报案会给村里留下“污点”,于是决定让韩冲赔钱私了。但红霞却不要韩冲的赔偿,村里人认为红霞神志不清,于是让韩冲照顾红霞母子。而两人也在相处的过程中日久生情,正在这时,却传来腊宏是杀人犯的消息,村民的态度急转直下,要把红霞驱逐出村,韩冲执意要去自首,以换得红霞在村中生活的权力。然而红霞却先他一步向警察交代是自己杀了腊宏……

故事采用正叙、插叙、闪回等叙事方法,尤其是用闪回的方式对红霞过往经历的回忆是影片中一直潜行的暗流。电影也借此向观众解释了她行为的动机,为最后的结局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红霞小时候在一个富足的家庭长大,有过良好的家庭教养,在一次元宵节的灯会上被人贩子拐卖,之后又因为偷听了腊宏杀人的事实而被腊宏害成了哑巴,腊宏把她带到这个山村,以夫妻的名义共同生活,把她当作发泄欲望的工具,稍不如意就动手打骂。在这个过程中韩冲同情过她,为两个人情感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影片也通过韩冲父亲的描述揭示了韩冲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小时候,父亲犯罪入狱,由母亲一人把他抚养长大,父亲回来后经常与母亲吵架,后来母亲去世,和父亲的关系也成为韩冲心中的一个结。而在这个故事中,父亲从一开始对他的愤怒,到后来对他的支持,也隐隐表达了父子之间随着成长带来的冲突与包容的亲情主题。

电影最后用了开放式的结尾,在韩冲要去认罪的一刻,红霞率先向警察自首。然而事情的真相真的就是红霞所供述的那样吗?会不会是韩冲杀了腊宏、红霞是要替他顶罪?影片没有给我们最后的答案,这算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一方面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也给人一种故事没有讲完整的感觉。影片插叙、闪回的手法避免了故事的平铺直叙,然而还是存在节奏安排拖沓、男女主人公之间感情的发展也缺乏精细设计、整体内容简单贫乏等问题。尤其是作为一部高度依赖问题冲突的电影,导演没有设置出有效的手段将冲突激烈化是这部电影在叙事手法上存在的一大问题,这部电影中最大的冲突是在片尾韩冲与村民对抗的戏份,演员表演足够卖力,然而前期铺垫不够,并不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在这部电影里,导演想表达的问题很多:对凄美爱情的赞美、对社会问题的关照、对案件发展的探索。然而由于叙事方式上的不足,最后带来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

二、 胆大失真的拍摄手法

作为一部描写农村社会的电影,导演一反传统,没有拘泥于对农村破败荒蛮场景的描述,而是拍成了一部“用商业片手法包装的农村题材艺术电影”,这算是这部电影想要创新的一大卖点,但最后的结果却不能说是亮点,无视农村现实环境,故意突出“文艺、清新、唯美”等要素,只能给人一种混乱与胆大失真的感觉。

首先是时代感营造得极其失败。导演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时代背景,根据宣传来看,电影是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山区里。影片中女主角头上的红头绳、一寸黑白照片、警察的制服等看来也是如此。但在红霞的回忆中,深门大院的大宅子、一身长袍的父亲、家中的仆人装束、房内家具的布置又给人一种民国时期的感觉,而男主角韩冲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你行你来”等又充满了现代社会的气息。

在人物造型上也存在这个问题,片中人物服装的差异也让人感觉很混乱,除了作为背景人物的村民穿着几十年不变的粗布衣服,剧中主要人物的服装无一符合80年代的设定。郎月婷一开始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就好像身处五六十年代,后来的白色开襟衫又有种现代社会文艺青年的感觉,后面剧情中玫红色棉衣的崭新精致更是与之前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仿佛腊宏一死之后,红霞的物质生活条件反而莫名得好了很多。另外,琴花的白色印花外衣在村民中显得尤为突兀,90年代的城镇居民装扮也不过如此。韩冲花纹条纹毛衣加上牛仔外套,使他现代城市颓废青年的气质更加凸显,放到如今这样的年代中也相当新潮。

演员气质的脱节也是这部电影存在的重大问题。郎月婷和王紫逸的表演不可谓不卖力,但他们在这部电影中始终没有突破身上所自带的那种现代化气质,这使得他们的这种“卖力”更显得突兀,更容易让人出戏。他们一个是颓废的都市青年,另一个是忧郁的文艺小清新,怎样看都不像80年代穷乡僻壤的乡里人,严重使观众无法认同这两个主要角色。倒是两位配角——成泰燊饰演的韩冲父亲与余皑磊饰演的腊宏表现很让人惊喜,余皑磊成功的表现出腊宏的残忍、龌龊的个性,成泰燊也演出了一个内心矛盾、饱经沧桑的父亲形象,是片中最为可圈可点的两位演员。

电影的画面也被处理得唯美而清新,在描写乡村景象的镜头上,农村的封闭落后被搁置,加入了很多小清新的因素:韩冲与琴花通过呼喊的方式隔山传情,玉米糊浆通过磨盘慢慢地流下来,红霞把猫咪抱在怀里轻轻抚摸,素白色的衣服、有些忧郁的眼神,韩冲用小车拉着红霞、一边走一边唱山歌,这些画面凸显了农村爱情片中文艺、唯美的一面,然而美则美矣,却不真实。

导演自己的解释是想让观众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本身,然而这听起来更像是没有诚意的借口。符合年代设定的道具安排不会让故事本身失色,混乱的背景才会让观众不断出戏。除了时代背景,电影中的乡村与现实中的乡村、原著中作者笔下的乡村也都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社会的农村社会都并非如此,更遑论80年代。想必就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物以及饱受农村弊病之苦的人物而言,这个偏僻的山村并没有那么美好。这样文艺而唯美的设定也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喊山”这一行为的力度。

三、 轻描淡写的社会问题

对现实问题认识深度的不足是这部电影存在的最大问题,中国乡村电影一直具有的天然张力,然而却没有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来。导演并非没有意识到农村问题的存在,然而却没有通过这部影片来表现出农村话题中的沉重,很多问题都有个隐约的影子,到最后却是点到即止。

最重要的自然是拐卖人口问题,红霞被人贩子拐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其间遭受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种种折磨,然而这些放在这部电影中好像只是一段凄美爱情的陪衬。更多的还是为女主角文艺忧郁的气质添加了一个合理的背景。除了长时间折磨带来的忧郁,电影并没有表现出红霞作为一个被拐卖而来的女人心理上的感受,包括最后警察来带走她,也是因为她自己承认杀了人,与她被拐而来的身份没有太大关系。

影片还提到了村民的法制观念和社会关系,面对法律,他们也有敬重,但也有一套在法律之外的处事方式——类似于传统社会中的乡党制度,村中年长者或者有话语地位的人掌握着现实的走向,这些人决定着到底要不要依照法律行事,也左右着村中其他人物的命运。就像韩冲在片中喊的那样:凭什么听他的,最开始隐瞒不上报的是他,现在要赶人家走的也是他,所有的选择是你们决定的,你们有谁听过别人是怎么想的。但这样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优点,比如当村里出事的时候,他们也会互相帮助,比如在村中长者的主持下,他们也会一起安葬腊宏。电影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人性的阴暗面:琴花的自私、专横和霸道,村民的愚昧、冷漠和容易被操纵。他们在得知腊宏是杀人犯的消息后,一开始对红霞的一点同情也消耗殆尽,同时为了避免事端,他们决定把红霞赶出村子。他们的意见受村中某几个权威的操控,没有自己的主见,是一群彻底的乌合之众。

可以说,导演是认识到了这些社会问题的:落后的山区、杀人、罪恶、拐卖人口等等,然而对其挖掘都是浅尝辄止。这些问题应该呈现给观众的是这个社会的悲剧,任何一点背后都是一个现实而又深刻的话题。然而,在这部电影里,这些问题都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再加上唯美的小清新画风,导演对社会问题的讲述更成了轻描淡写。对村民形象的塑造也流于表面化和定型化,这也说明导演对农村生活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入。

虽然说凄美的爱情故事是故事的主线,但是对现实问题的轻描淡写,也势必会造成这份爱情深厚性上的流失。导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这段爱情的描述上,最后用拍偶像剧的方式拍出了一部沉重现实题材的电影,我们没有从中看到导演对现实的关切、同情甚至真实的认知,更多的是让人们感觉到导演对农村贫穷、落后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消费。

结语

篇4:农村题材微电影 (岁月如痕)

微电影讲述留守儿童的故事便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要讲求一定的传播效果, 要在留守儿童和受众间建立一种交流模式, 而不是无生动地复制或无目的地发挥。传播效果对受众或社会而言, 是一个循序递进、连锁反应的过程;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3]

一、对环境的初步认知

没有大众媒介, 我们的视觉就无法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而微电影这种受约束力更小、议题选择空间更广泛的传播形式, 让受众的认知视野再一次得到解放。电视或报纸主要是以记者的视角, 带受众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而微电影能以其特别的角度, 细腻的手法讲述他们内心的想法。

《守望》通过留守男孩读一封致父亲的信贯穿始终, 信里充满了他对父亲的思念和盼归。《一米阳光》讲述了女生借宿农家, 遇到了和奶奶相守的小乐;小乐将对父母的期待寄托在女生身上的故事。《稻草人》里, 女孩丫丫和奶奶、残疾叔叔生活, 长期缺少父母关怀的她只能偷偷和稻草人为伴, 诉说心里话。还有《守望的天空》、《新年愿望》、《触手可及的远》等。故事多由事实改编而成。导演们通过不同角度的诠释和讲述, 以个像来映射群像。这些孩子希望将自己伪装起来, 隐藏起来。他们外表或乖巧, 或调皮, 或坚强。但即便很亲近的人, 都很难洞悉他们内心渴望之强烈。这些会在一封信, 一篇作文, 几句梦话, 一把无生命的稻草里发泄出来。

二、引导受众价值观念的形成

受众接受需要态度的确立或转变。“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变化”[4]被称为“说服性传播”效果。但这种效果受到主题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多方制约。

主题好坏经常决定着微电影的成功与否。主题是将创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作品体现出来的。留守儿童微电影期冀以“缺失爱”来“唤醒爱”, 以“爱”之主题, 借诉诸感情之方法, 达到给受众“注射”的类效果。《我想要爸爸妈妈回家》里, 女孩煜煜希望找到肉给病重的爷爷过生日, 同样贫穷的余老师只能泡方便面让她端去;回到家, 奶奶却告诉她爷爷已经去了;悲伤之余, 煜煜和伙伴相约去找父母回来;在山路上, 煜煜差点掉下山崖, 幸好被游客和追来的余老师救起;他们还帮煜煜安葬了爷爷。影片里一些本来无关的人物, 却被导演安排闯进故事。他们身上承载着受众的视角去聆听并反作用于故事, 影射了导演引导受众价值观的意愿。从影片评价来看, 受众价值观念的引导效果基本一致, 或感动, 或同情, 或联想自身经历, 或期望社会关注……

三、“语态”传播的行为转化

语态, 即话语形态的简称。影片创作者将自我意图以一种话语形式传达给受众, 并带有明显的个人姿态。这种话语姿态是为了实现最终传播效果, 呼吁受众形成集体行动力, 实现影片意图。《幸福微笑》里, 赵晓娟的母亲进城打工, 她被迫放弃读书, 照顾年幼的弟弟, 还代替多病的舅舅演出赚钱。最终好心人把姐弟俩接到城里与母亲团聚。影片首尾呼应, 是一辆宝马车载孩子进城的画面。这便是导演带给受众的行为引导。

受众能否做出行为反应, 受到“选择性接触”的影响。首先, 传播者主要为公益组织、青年导演和大学生, 作品数量少, 品质不高, 极易被浩如烟海的商业影片湮没, 影响力微小。其次, 微电影传承了电影的娱乐性, 从受众心理来看, 受众更希望在压力之余, 通过微电影来获得短时的脑力休息和娱乐消遣。受众关注少, 自然很难产生行为效果。

从网络评价看, 有人会以“力挺公益”、“我们在行动”等话语发出呼吁。但在这个多数沉默约等于整个社会沉默的时代, 个人或少数团体的呼吁行动难以引导全社会的行为方向, 也难以撼动务工和留守现象继续存在的大局势。

“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壮大, 微电影将这一题材纳入是有益的尝试。但这种尝试尚不成熟, 传播效果欠佳, 急需剖析问题, 变换策略。内容上加强纪实风格, 去除表演的矫揉, 增加深度和真实感, 以更符合受众心理定位。制作上加强明星效应, 明星是引导受众选择的标签, 其专业表演更易将影片情绪传染给受众。传播上加强媒体合作, 尤其是与电视媒体的合作;电视媒体对政府和社会具有强大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微电影作为公益影片, 借助权威的媒体平台, 更易消除传播不确定因素, 打消受众疑虑。■

参考文献

[1]叶晓楠.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期待关爱[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2-28.004版

[2]陈凤军.微电影:动人的故事怎样讲[N].沈阳日报, 2011-4-11.A03版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篇5:农村题材电影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农村题材电影 问题 对策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有9亿多人居住在乡、镇、村,农民是最大的电影观众群体,农村有着很大的电影市场。因此,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中国电影人以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关注农业,关心农村,聚焦农民,创作、拍摄、生产了《李双双》、《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甜蜜的事业》、《老井》、《秋菊打官司》、《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等一大批耳熟能详、农民十分喜爱的农村题材影片。可以说,中国电影依托丰富的农村题材,塑造了众多生动的农民形象,为世界电影书写了壮丽的篇章。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电影少之又少,我国平均每年生产的农村题材电影(包括电视电影)仅20部左右,约占全年故事片生产总量的15%,其余大多是些警匪片、枪战片、爱情片、反腐片、历史片、武打片、战争片等,题材比重严重失调,远远不能满足占绝大多数人口比例的农民朋友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农村题材电影创作面临的问题

1.1 故事叙述不够充分

故事讲得好不好, 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喜好程度。如故事片《落叶归根》竟通过背尸来表现思乡之情, 无疑使影片显得荒诞可笑; 即使像《花腰新娘》这样较为成功的影片也大多以喜剧为基调, 刻意回避着当前农村生活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矛盾, 农民身上的压力和疼痛感并没有表现出来。缺乏深刻和沉重的历史感的影片在电影市场上只能是昙花一现。深究我国当代农村题材影片叙事不足的原因, 无外乎创作者缺乏真情实感, 缺乏切身体验。部分影视创作者, 尤其是青年创作者不肯放下架子 融入到农村生活中去, 仅仅凭借童年回忆或早期优秀影片去拼凑、想象 一部农村电影, 其结果可想而知。

1.2 难以满足视听需求。

这里所讲的“视听”并非电脑特技所创造出来的视觉奇观和震撼音效,而是指向农田屋舍、山川河流一类的真实景观。与城市的聒噪铅华形成对比, 农村景观对于饱受都市病的浸染, 渴望回归自然的都市人群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使观者得到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放松和净化。例如电影《边城》中那古朴而秀美的湘西景色:山间小溪, 林中清风, 虫声婉转, 蒿草茂盛, 无不浸润着温暖的乡俗, 醇厚的人性。其景如画, 情景相融,美不胜收。又如陈凯歌与张艺谋合作的早期影片《黄土地》里那空旷的高原、连绵的沟壑、坚韧的生命在天地之间缓缓涌动然而, 就近年来的农村题材故事片而言, 一方面, 影片制作者找不到昔日美丽或震撼的自然风光, 另一方面, 碍于种种原因又不能反映当今农村自然社会的客观现实, 在视听语言上显得空洞、虚幻。

1.3思考价值严重缺失。

《秋菊打官司》以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树立了 民告官 的典型, 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当时正值二五普法的第二个年头, 电影《秋菊打官司》 将行政诉讼这种陌生的法律事物楔入老百姓的脑海中,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一方面在农民群众中普及了法律意识, 推进了中国现代法治社会的进程;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农民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的生涩与尴尬, 体现了现代法治和乡土秩序的矛盾冲突。近几年来, 中国农村正在向现代化急速迈进, 社会变迁的激烈与广泛程度史上鲜见。然而, 近年来的农村题材电影很少将这种 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的渴求和躁动、痛楚与迷茫表现出来。一部没有说法的电影是无法引发观众思考的, 自然也不会获得观众的尊敬与喜爱。

二、发展农村题材故事电影的对策

2.1借鉴其他电影的创作手法

拍摄手法陈旧, 叙事手段单一, 人物形象概念化、模式化, 也是影响农村题材电影赢得观众的重要因素。所以, 农村题材电影在叙事模式上应该有所突破, 努力脱离平铺直叙、直白说教的固有形式, 借鉴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如《疯狂的石头》的悬念制造、《公民凯恩》的非线性多元叙事结构以及《洛拉快跑》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理念, 等等, 都应该是农村题材电影制作可资借鉴的。

2.2直面变革中的农村现实

现代化和全球化潮流冲击着农村的传统文化习俗、价值观念, 农民精神困惑、思想矛盾, 精神风貌和心灵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触及农村根本矛盾的话题应该成为当代农村题材电影的重中之重。当今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者应该摒弃陈旧思路, 关注变革, 直视矛盾, 着重刻画变革 中的农村和农民形象。与此同时, 创作者不能用一种俯视角度去刻画农民, 使自己的情感停滞在对于农民的怜悯上, 而应该真诚地亲近农民、了解农民,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2.3明确农村题材电影的观众定位

农村题材电影是拍给城市人看的, 还是拍给农村人看的?从当代获得成功的影片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以及后来的《暖春》、《花腰新娘》、《三峡好人》、《斗牛》等来看, 都可以说是专门拍给城里人和外国人看的。而当这些影片在乡村放映时, 观众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可见, 切实转变创作观念, 真正发掘农民形象的力与美, 还农民群众以尊严, 是农村题材电影重振的关键。

总之,在现代社会, 新型农村题材电影应当: “上”, 站在历史的高度把农村放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中进行观照; “下”, 深入农村生活, 挖掘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农民群众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难能可贵的“真”与“美”。这样, 中国的农村题材电影必将会重塑辉煌。

参考文献:

[1] 柳艳娜.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电影管窥[J].电影文学, 2009, (08) .

[2] 张恒.大视野下的新农村电影——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印象[J].电影, 2007, (11) .

[3]禾刀.农村题材电影的艺术尴尬[J].声屏世界, 2008, (09) .

[4]王淳. “农村题材电影三十年及未来展望”主题论坛纪要[J].电影艺术, 2008, (05) .

篇6:王昌龄女性题材诗与微电影创作

中国现代影视作品, 往往是由小说、剧本文学、报告文学乃至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 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2012年热播剧《甄嬛传》等就属于这类作品, 这类作品繁多, 笔者在此不一一列举。而同样作为文学最重要组成部分的诗词, 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往往是以人物台词的形式呈现出来, 如《红楼梦》、《甄嬛传》就有众多诗词穿插在影视人物的台词中。中国诗词向来重视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塑造, 通俗点讲, 意境往往就是我们只能在脑海中所能意想到的画面。影视是以其独特的声画艺术向观众呈现画面的现代媒介, 所以我们不妨把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与现代影视技术相结合, 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故事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因此笔者有一个设想, 就是把诗词改编为影视作品, 以期能为影视作品的改编与创作提供更加广阔的源材料。其实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 诗词以声画艺术的方式呈现在荧幕上已经有一些例子。如小说《红楼梦》中的《葬花吟》, 在电视剧《红楼梦》中, 就以一种非常唯美的画面诠释了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和意境, 新版《红楼梦》除了切合诗意的画面以外, 还配上了音乐。电影《花木兰》除了结合人物故事外, 与《木兰辞》的内容也是有很大关联的。另外, 如果现代音乐MV也可以称作影视作品的话, 那么这一系列作品也可以称作由诗词改编而成的。

微电影是一个完全“中国化”的概念。目前业内

公认的第一部微电影是凯迪拉克公司与著名影星吴彦祖在2010年合作的广告片《一触即发》。本片由戛纳广告金狮奖得主法国导演Frank Vroegop执导, 开启了商业定制微电影的先河。那么究竟什么是“微电影”, 微电影专门指那些专门主要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 (30秒—300秒, 时间长的一般也在10分钟以内) 、“微”周期制作 (1—7天) 、和“微”规模投资 (几千到几万之间) 的视频 (或“类电影”) 的短片。现代微电影内容大多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都主题, 可以单独成篇, 也可系列成剧。如《凋落的花样年华》、《购房风波》以及《爱, 在四川》系列。学术界则认为“可把把微电影视为一种文化文本”, 中国艺术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认为微电影是除影院电影、电影短片之外的“第三电影”。现代微电影主题多取材于现世的现实, 涉及环保、家庭、生活、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 而取材于我国诗词的则微乎甚微。

我国的诗词内容博大精深, 是作者情感、生活经历及当时社会情景的集结, 它不但展现了我国丰富的文化渊源, 也为后世人民及当世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 把这些文字以影视作品或微电影的方式呈现给国人, 不但可以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也可以丰富人们的审美对象。微电影一般可以取材于较短的同一首诗词的意境或故事内容, 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典较多, 所用的典故也可以成为微电影的选材视点。据作者目前的研究来看, 抒情诗因其篇幅短小精悍, 故事相对独立, 因此把抒情诗改编成微电影的空间相对较大。

二、王昌龄的女性题材诗

近几年来, 以女性为主要塑造对象的影视作品较多, 其中尤以后宫戏居多。如《宫·锁心玉》、《宫·锁珠帘》、《后宫》, 一部《甄嬛传》更是把后宫戏捧高到极点, 播出、收视率直逼83版《西游记》, 2013年则是湖南卫视新近播出的《陆贞传奇》等。这类影视作品带给笔者一个联想, 在我国古代, 乃至现当代, 描写女性题材诗歌的也较为常见, 结合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女性题材诗制作成微电影, 下面以王昌龄女性题材诗为例, 谈一下王昌龄女性题材诗可以为微电影的创作提供哪些素材。

王昌龄笔下的女子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民间女子, 另一类则是宫中女性。其中民间女子又包括无忧无虑的少女、思妇和青楼女子, 宫中女性大多是后宫争斗下的牺牲品。

1.民间少女

描写民间少女, 常以淳朴自然、天真烂漫、美丽纯洁为关键词。如果需要拍一部展现中国民间少女美的微电影, 则当以《采莲曲》为首选。

《采莲曲》尤以第二首为佳。呈现的画面是:首句采莲少女, 置身莲池, 荷叶与罗裙一色。罗裙呈翠绿色, 仿佛就是用荷叶裁成的。这里暗用了屈原《离骚》句意:“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兮。”但是本诗句却把屈原的句子用活了。这句诗既含有少女的罗裙是用荷叶裁成的, 也含有池中的荷叶并不是天然生长出来的, 而是用漂亮的丝织品裁剪出来的意思。次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 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 读者仿佛看到, 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中,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 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 而少女的脸庞也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 人花难辨。让人感到, 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三、四两句荷叶罗裙、芙蓉人面。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 亦真亦幻的感觉, 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唐汝询曰:采莲之女, 与莲同色, 闻歌始觉其有人, 极赞其貌也。 (《唐诗解》卷二十六) 。瞿佑曰:贡有初, 泰父尚书侄也, 刻意于诗。尝谓予曰:“‘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词》也。诗意谓叶与裙同色, 花与脸同色, 故乱入花间不能辨, 及闻歌声, 方知有人来也。……。” (《归田诗话》卷上) 。黄牧邨曰: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 荷叶杂衣香”, 意所本。向脸字却妙, 似花亦有情。乱入不见, 闻歌始觉, 极清丽。 (《唐诗笺注》卷八)

2.思妇

古人描写思妇, 或多或少总参杂了一些“怨”的因素在里面, 思久必生怨。远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的大部分作品就是这类诗的代表作, 一直到唐代还未间断, 这与当时的社会形态是分不开的。当时的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 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 辞别父母, “亲戚隔绝, 闺门分离, 无罪无辜, 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 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王昌龄的《闺怨》描写了一个不知忧愁的少妇, 在春天里打扮得齐齐整整上楼去眺望。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已经抽青, 才后悔不该让丈夫离家远去, 追求封侯做大官。诗歌的“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从当前的感受引起往事, 以矛盾的心情表达怨思。唐汝询曰:伤离者莫甚于从军, 故唐人闺怨, 大抵皆征妇之词也。知愁, 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 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 (《唐诗解》卷二十六) 。在该诗中, 诗人先用“不曾愁”埋下一个伏笔, 又用“春日凝妆上翠楼”一句七言诗把古诗中的“盈盈楼上女”四句二十个字给大大缩写, 接着用一个“忽”字和一个“悔”字, 把少妇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写得洞若观火, 入木三分。陌上春光无限, 却独独缺了一个与自己可以共赏的人, 夫婿何时归还, 无可而知, 不禁悲从心来;杨柳依依, 牵牵念念, 悔随悲来。春光的无限美好与女主人公的心情的不断变化, 便构成了一幅思妇的画面。

3.宫中怨女

王昌龄的宫怨诗深沉凝重, 唱出了宫女们心灵深处无告的幽怨, 所着意表现的是宫女所无处可话的凄凉。如:《西宫春怨》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 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 运思深婉, 刻画入微, 使读者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再如《长信秋词》。众所周知, 唐代诗人常借汉言唐。此诗借汉成帝时班婕妤、赵飞燕故事, 并用《怨歌行》诗意, 代后宫女性一抒孤寂之情怀。《长信秋词》共有五首, 五首诗的题材都是讲汉成帝两个妃子的故事。王昌龄运用这个历史故事, 作《长信秋词》, 描写班婕妤在长信宫中秋天里的思想感情。这类宫怨诗则可以为拍摄后宫的微电影提供一定的素材。同时他的艺术创作手法, 也可以为微电影的拍摄技巧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综观王昌龄的宫怨诗, 全诗不着一个“怨”字, 却处处透露着无尽的怨意。首先, 作者在诗中采用华丽的意象来烘托反衬, 珠帘玉枕、熏笼银灯、金殿珠翠、锦袍罗帐、云和团扇、芙蓉细草等意象频繁摄入诗中, 组成了华美、瑰丽的意象群落, 并使这浓丽华贵的宫中景物与孤独悲怨的宫女心境烘托出巨大的反差, 从而收到哀乐反衬之效。诸如“昨夜风开露井桃, 未央前殿月轮高”, “芙蓉不及美人妆, 水殿风来珠翠香”, “金井悟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斜抱云和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阳”等莫不如此。而在这富丽堂皇的环境中生活着的正是凄凉寂寞、孤独悲苦、心灵倍受煎熬的宫殡。以乐景写哀情。其次, 通过对宫嫔细腻的心理刻画, 来揭示她们悲怨的内心世界。诗中失宠的宫嫔由哀叹、沉思到入梦“承欢”, 再到醒后疑虑, 最后触景忆昔, 这就十分细腻地刻画出了寂处冷宫的的情感意绪和心理流程, 深刻地揭示了她们悲怨的内心世界。再次,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王昌龄的宫怨诗又能通过刻画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典型动作, 来表现她们痛苦复杂的思想情感。比如《西宫春怨》一诗中“斜抱云和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阳”。她本欲以音乐打发时间、消愁解恨, 然而最终她又并未弹奏乐器, 而是欲弹又止, 将云和斜抱胸前, 凝望夜月。这里的一“抱”一“望”, 十分细腻, 栩栩如生, 极形象地写出了这个宫女百无聊赖的举动和情态, 表现了她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而复杂的心情。最后, 对比的艺术手法。一类是人与物的类比。如:《长信秋词》 (其一) “且将团扇共徘徊”, “团扇”在这里暗用了班婕妤的《怨歌行》诗意。秋天一到, 团扇则即被人抛弃了, 恰好象征妇女的失宠。“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那姣好的容颜还不如空中飞过的寒鸦幸运, 因为它们尚能从昭阳殿上飞过, 君恩如日, 它们的翅膀尚有机会沐浴一点光泽。以无情之物比之, 团扇、寒鸦极不足道, 用于此处, 则令人惊心动魄。另一类则是物与物的对比:如《长信秋词》 (其五) “白露堂中细草迹, 红罗帐里不胜情”两句, 写出了失宠与得宠迥然不同的差距。白露堂中细草迹是指失宠嫔妃的宫闱冷清, 杂草丛生, 一片荒凉凄清, 使得人物也显得十分幽怨。红罗帐里不胜情是指得宠的嫔妃寝宫里红帐高挂, 与君王软语温存, 不胜惬意, 说不完的情意绵绵话。因此, 对比手法也是诗人深化失宠宫女幽怨的常用技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诗词对影视创作除了可编入人物台词外, 还有另外有两种作用, 一个是诗歌的艺术手法为影视作品的制作与拍摄可以提供一定的辅助, 诗歌是由一个个意象组成, 这就如同影视中常用的蒙太奇, 而我们所要做的, 就是利用这种蒙太奇的手法, 借用诗中的意象, 把诗词的意境搬到荧幕, 成为流动的、可视、可听的画面。另一个则是诗词的内容与意象则可以成为微电影的创作素材, 甚至无须台词, 只需要人物姿态与环境的巧妙变换和蒙太奇镜头的对接, 以及恰当背景音乐的选用, 就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个故事, 展现一段人生。

三、诗词与影视创作结合的意义

(一) 诗词对影视形式的意义

1.诗歌可以在影视作品中构成人物台词, 成为突显人物个性的一个良好工具, 同时也增强了剧作的文艺性。

2.诗歌的创作艺术手法, 还可以成为影视拍摄艺术的互补, 比如影视中的蒙太奇与诗歌的艺术手法极为相像。甚至还有导演以诗歌的叙事手段和艺术手法来拍摄电影。2005年12月, 泰伦斯·马利克导演的《New World》上映, 电影讲述的是西方人熟悉的英国人John Smith和印第安人某种族的公主Pocahontas的故事, 导演想像他俩处于一个洁净世界里超越朋友的爱人关系。电影里有大量的第一人称叙述, 大量的“突然”片段, 像是一个人在回忆或想像什么东西, 而且这个第一人称的角色也经常在男女主角之间穿插。虽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这是一个较为大胆的尝试。

(二) 诗词对影视内容的意义

经过以上的例证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 一些抒情诗可以改编成微电影, 而一些叙事诗则可以改编成影视剧, 诗词的加入, 进一步丰富了影视作品的素材, 扩大了影视作品选材的范围, 使影视作品的选材不再仅仅局限于小说、剧本文学、报告文学乃至散文 (赵本山电视剧《樱桃》) 取材自散文《疯娘》) 。根据诗词内容所改编的微电影或影视剧, 实际上是在以影响的方式, 结合一定的声画艺术和电子技术, 将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展现给读者, 我们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同时, 也得到了切实的视听感受, 使诗歌的世界显得不再那么遥远与空幻。另外, “读诗诗人聪慧”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读诗, 尤其是现代社会, 各种各样的压力与追逐已经使人很少能耐心去赏析诗词, 尤其是正处在生活奋斗阶段的80后、90后, 快餐文化已经成为他们最主要的阅读方式, 如若把诗词改变成微电影或影视剧, 一方面容易使他们接受这种新颖的阅读方式, 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快捷而美妙的传播。中国诗词尤其古典诗词所包含的丰美的文化意蕴与厚重的文化历史, 不但使电影作品具有气质独特的古典美学风韵, 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制作者、欣赏者的文化品位, 而且电影作品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以及对历史的再现。

摘要:本文着重从王昌龄女性体裁诗歌入手, 结合现如今“女人戏”的热映, 试图根据诗歌的内容, 来拓宽微电影的选创素材。

关键词:王昌龄,女性题材诗,微电影,素材

参考文献

[1]何少杰.朱青微电影:命名、分类及本体论初探[J].电影新作, 2013 (2) .

[2]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二卷) [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

篇7:农村题材微电影 (岁月如痕)

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作品涌现得非常多,这一方面在于民族题材的作品契合和满足了当下许多年轻导演个人艺术追求和理念的急于释放;另一方面也因为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地区电影创作团队、少数民族创作者根植沃土,潜心创作,提高了产出率。

相对而言,电影制作的大制作、大投入、大剧情,也让不少想致力于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的团队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更是在资金投入上捉襟见肘。微电影创作的出现,让他们找到了一个既省钱又能以电影表述手法展现民族文化内容的两全其美的途径。

1 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应着重表达什么?

我们说,微电影给了创作者更多的空间和想像,甚至于更多的个体意识、更直接的思想表达。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微电影就是在多元世界中展现自我和个人价值观的载体。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微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和草根的创作形式,就是要有猎奇性,就是要以很难见到和未曾听说过的故事作为元素进行创作。

少数民族题材本身就具有特有的文化氛围,能够引起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好奇心,但是这绝对不能成为民族题材微电影创作的标准和基调。纵观近两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的微电影,笔者感觉到这些微电影较多的是把民族生活当作是一种奇观来展现,或者是醉心于表现民族地区风光和民族风情。比如四川嘉绒藏族地区一部微电影《嘉绒之恋》,讲述了一个感情受到伤害的内地汉族女孩来到阿坝嘉绒藏族地区旅游,在认识的当地藏族男向导的带领下饱览了嘉绒地区的风光,最终在圣洁和浓郁的民族风光和风情里抚平了伤痕。故事的线索很清晰,但是整个影片仅仅停留在风光的表现上,给人的感觉是电影带领你去考察了一下民族地区的风情。没有深刻的内容表现,肤浅和表面化的民族题材微电影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引起大家对影片主题的共鸣。

民族题材微电影不能只以博取观众眼球,民族服饰、民族风情为卖点,情节却落入俗套,人物形像单薄。笔者认为,正是在微电影形式和表现手法宽松、自由,凸显个性的情况下,民族题材微电影应该坚持信念,从奇观表象深入到文化内容和民族内涵的展现上;民族题材微电影应该在题材的把握和挖掘上更加深入,展现文化共通的东西,那就是关注于普通的人,关注人性。

但是展现文化内容上,并不是说在题材选取上一味地深沉,一味地求大,在表现手法上一味地严肃,一味地冗长。我们可以从《静静的嘛呢石》、《永生羊》、《剃头匠》等优秀民族题材电影中获取灵感。这些电影的题材精巧而细小,却又在对细节的刻画中流露出对人性的关注,让民族文化的表现更富有哲理。由于时间长度的限制,微电影更应在选题上精益求精,在剧本创作中精益求精,在画面拍摄和后期剪辑中精益求精。

2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微电影创作的前景何在?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进行微电影的拍摄制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巨大的限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天然的民族风情,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也聚集了大量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他们对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着非凡的敏感和认知,这让他们进行微电影创作时在对民族习俗、民族风情的展示上得心应手。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情感和认知上的先天优势,又使他们陷入了“只缘生在此山中”的困惑。面对各具特色、众多的不同民族文化,怎样表现?谁轻谁重?创作时顾虑很多,思路也因此较为混乱。比如展现黄龙风情和藏汉一家亲的微电影《寻》,穿插了黄龙风雨亭爱情故事、女主寻亲、女主父母的爱情、黄龙景区及藏地风情四条主线,编剧在创作剧本时,不忍放弃这儿,又不想淡化那儿,结果四条主线没有明显的主次,使长度有限的微电影主题不明确,结构上也较为凌乱。

而同时,微电影创作不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的中心任务,以及民族题材微电影不太乐观的市场前景,也让原本资金、人员相对短缺的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不可能投入更多精力、财力、人力进行微电影拍摄。

尽管如此,但是近年来,微电影创作正得到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尝试。四川阿坝、凉山、甘孜等少数民族地区州、县电视台每年都会拍摄多部展现本地民族文化的微电影,这其中还包括几部以民族母语为对白的微电影,比如首部羌族母语微电影《莫朵格依》。这些微电影在各类平台播出后,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反响。

笔者认为,尽管微电影是大众的,个体创作者占有较大比重,但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作为民族题材微电影创作的主流团队,当前还是应该拿出一部分财力、人力进行微电影拍摄创作。在进行微电影拍摄时,笔者认为民族地区电视台首先还是把握好微电影创作的一些原则和标准。微电影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度,在剧本的创作上自由度更大,在演员的挑选上没有硬性标准。但是作为一级电视台,一个地区的主流性媒体,在这些方面还是应该有一个相对较为明确的标准。而在剧本的创作上,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完全有能力整合资源,充分调动电视台专业技术人才、当地作协会员、草根创作者的积极性,在他们中间征集好剧本,在叙事结构上与市场和年轻消费群众有效接轨。

同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在微电影创作中还应该重视并建立一个良好的微电影动作机制。资金缺乏是微电影拍摄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怎样解决资金问题,让好的剧本变成好的微电影,从而实现拍摄微电影的预期目的,这是最根本的核心问题。因此从剧本到拍摄结束,都应该具有营销意识和概念,这样才能形成良好循环。

上一篇:名著的精彩段落摘抄下一篇:巧巧手小学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