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2024-05-18

诗词与地理教学的整合(精选8篇)

篇1:诗词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古诗词学习与多媒体资源的整合

田十三小

马燕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力度也在深入,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五千年的古诗文经典,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古诗词教学 的愉悦环境,增强古诗词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思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古诗词的效率和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因其晦涩难解而不为学生所喜欢,而多媒体教学恰好是通过图象的变化,色彩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听、说、读、写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进行培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

1、设置图像背景将学生拉回历史。

多媒体图像有形象生动的画面与文字,形成图文互相衬托。如讲解刘禹锡的《浪淘沙》,可将画面背景设置成黄河水的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亘古不变,表现英雄人物的豪迈之气。而讲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可将画面背景设置成一幅国画,画中突出当时的细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别的气氛,可设置两个表情愁苦的人正在对饮,此情此景最能体现王维当时内心对元二的牵挂与担忧,这样就为学生深层理解诗歌的艺术内涵起到烘托作用,同时也将学生拉回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当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音乐、动画效果的运用使古诗词的形象可感性增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感官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流动的画面,可使诗词成为真正的图、文、声并茂的整体,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可配以管弦曲《送别》来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将曲中描绘的意境与诗的意境进行融合,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地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多媒体动画效果可以对诗词的内容文字进行修饰,如将文字的动画效果与教师的朗诵速度保持一致,可以使文字产生动感,再配以与内容相关的动画图片,可以使学生对平日里感到乏味的诗词有一种全新的感受,这种感官刺激无形中就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使学生能够将自己融入诗词的情境当中,有一种跟着诗词的“感觉”走的形象性,通过眼前浮现出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激发出一种创造思维、创新能力。

3、信息技术促进资源共享,增大了知识容量。

多媒体课件制作费时费力,一个成功的课件可使知识融合比较到位,这样就可以一课件多人使用,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同时也能将先进的教育手段充分地发挥出来,节约教师的备课时间。

另外,传统的授课一节课需要讲解、书写的内容较多,相对于课堂时间就较为仓促,一首比较长的古诗词可能花费两到三节课才能完成,而多媒体则显示了其优越性,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堂容量自然加大,这就使长课短讲成为可能。如讲解陆游的《示儿》我)们可将本课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通过多媒体浏览给学生,以形成完整的认识,这样就增大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容易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一种自然的突飞猛进,学生就能救助多媒体的课件,深入的了解诗词的意义及诗人表达的感情,给学生与课文间架起了一座立交桥。

4、使用多媒体可以进行扩展练习,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古诗词。

由于节省了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在课本之外巧设诗词练习题,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如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可以给学生补充《无题》、《送友人》等诗词,并配以讲解,让学生欣赏,再配以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从而加强对送别诗的理解,这种运用多媒体拓展延伸的方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练习中得到了提高,也使我国传统的古典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二、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以想象为形式的思维能力

古典诗词因其语言概括性强,涵盖量大,难于理解而不为大多数学生所喜欢,只有少部分学生对某一些古诗词的语言情调比较感兴趣,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关。由于古典诗词距今年代较远,缺乏时代特征,而且常常大量用典,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化解这些难点就纠缠于典故之中,这就打破了诗词本身的完整性,冲淡了美感。另外,诗词的格律形式严整,语言跳跃性大,意思难懂等许多原因使学生只停留在诗词学习的表面上,只做到了感知,而必须通过想象来理解的内容却未得到深入的挖掘,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利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充分的扩张。

1、以吟唱的形式开展教学,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古典诗词的吟唱活动,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重要的存在方式与传播方式,通过多媒体播放声音,以吟唱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沉浸于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以言志,古今相通的特点。领悟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情怀。架设好多媒体与诗词中间的桥梁,发掘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作用,使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进而充分领略诗词的精妙绝伦,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巩固了记忆也提高了文化修养。

2、正确观察,促进理解。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门基本功课,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时不能忽视这一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让“看”代替了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树立正确观察的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联想和想象,体现思维的张力,将诗词的内容向深入理解推进。诗歌是用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容,这种内容是需要自己去体会和添加的。恩格斯曾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生动的多媒体图景,学生可以使想象的空间不断扩大,使诗歌的含蓄美透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显现出来。

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虽然有很多 的优点,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它与实际教学存在的相异性,因此我们也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该用的时候才应该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而将信息技术拒之门外,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对的,不科学的,我们因对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乃至整个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都应有理性的认识,要本着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教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规律,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学,从而开创教育教学崭新的局面。

篇2:诗词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1、咏蝉

知了声声唱,隐身桑柳桐。

只将清露饮,执意唤秋风。

2、北国凭吊

红豆江南树,不时伤客心。

畿辅荒原上,嚎啕故人魂。

3、宿鸭湖上

飞舟向烟渚,鲢鲤乱飞窜。

借问导游人,蟹虾上佳宴。

4、游南海禅寺

惶惶南海寺,窅窅钟声远。

江瀚满斜阳,清辉映禅殿。

禅路松枫黯,江边野草深。

伤心小南海,古迹一无存。

6、送明乘上人

南海千年寺,噌吰钟声远。

佛堂击空磬,月色润禅林。

7、龙门晚眺

极目苍山远,晚霞映碧空。

篇3:古诗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一、整合的必要性

1. 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觉得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局限。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主要资源就是课本和教参,学生手上则只有课文和练习册而已,教学资源十分贫乏短缺,为了增强诗词的直观性,有时也会找幅画来辅助教学,但这种教学媒体往往显得较为单调和乏味。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逐字逐词逐句地牵引,而后归纳诗意的串讲式,教师不断面向集体提问、讲解,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自由,没有潜心领会的时间,主动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古诗词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3. 有利于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较比传统的教学更加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改进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等信息素养,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整合的原则

我觉得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整合,应该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 体现古诗词教学的特色。

在《虞美人》网络教学中始终抓住词作的诵读、词意的理解和审美的熏陶这些中心内容,或放或收,时教时学,使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充分体现。

2. 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古代诗歌,意蕴深广,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可以更深切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更真切地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讴歌,对人生社会的思索,从而获得某种启迪与感悟。比如对南唐李煜李后主,教师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到,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之类。在亡国后,因为孤寂悲凉,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可认识到感情既是诗的直接表现对象,又是诗的内在生命,从而加深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理解。

3. 体现发展性的原则。

以往的教学改革往往注重的是教法的改革,而“教无定法”则决定由一名或一群具有特定个性的教师针对一群个性鲜明的学生实行的教法未必适合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学生。整合符合教育的强烈的个别化原则,也与愈加丰富的个性和张扬的时代精神相称,学生的特长可以得到更好的培养与发展。

4. 体现双主体教学原则。

在整合后,教学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与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了,实现了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学生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根本转变。教学相长,苦乐相生。

三、整合的模式

1. 确立目标。

整合不能忽视教学性,既然是教学就应该有其教学目标。有了具体可行的目标,教学就能减少盲目性,避免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否则,就会回到“少慢差费”的老路上去,其教学效果甚至不如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为:(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词的意境美;(2)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注意名句的赏析,把握词的精髓;(4)初步掌握欣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创设情境。

教师要能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比如,我们学习曹操的《观沧海》,先用flash创设一个登高观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曹操那种踌躇满志的情怀。

3. 提出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教师要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比如:《虞美人》一词“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往事知多少”中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1)确定学习内容的能力;(2)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3)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5. 协作学习。

就是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跟周围同学讨论,并告诉他们可以通过“创作论坛”、“诗词聊天”栏目以及网络教学控制程序进行交流。然后,指导学生把他们的意见说出来,并口头交流最后一个讨论题。这样既可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又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6. 效果评价。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检测反馈题,使学生可以随时自我检测。学生如果发现自己的思考欠妥,效果不好,就可以再行学习讨论,直到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为止。

篇4:“少教多学”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

我们来回顾一下初中教材的古诗词,由初一至初三,难度是由浅入深,虽然每一册课后的古诗词均未作强制性讲析,但并不代表不重要。对于一个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人文素质并不高,对于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往往只有通过诗词才能达到真正的意境。那么,对于这一类题材又该如何办呢?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在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现状。在我的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记,要求落实到每一字,每一句,甚至还将对名句的赏析用固定的语言、格式固定下来,美其名曰:为了考试。殊不知,这样才是真正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他们想象的翅膀,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时间一长,也就养成了不愿动脑的习惯。

我记得我在教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先梳理诗歌内容,包括诗人在内,足足花去了20分钟的时间。然后告知他们本诗名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甚至还要求学生写下赏析:预示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样一来,老师倒是痛快了,总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而这样的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测试得到印证,半数以上同学根本不明白什么意思,因而临到考试也是想不起答案的。这样岂不很失败。

捷克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提出的教学理想“少教多学”,即让老师少教,学生多学,甚至自学,这就是新的教学方法,老师的懒也行之有效。

现在我就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少教多学”在古诗文鉴赏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第一、做好诗词的教学导语设计。上课伊始,用符合诗词作者的语调来导入本课,这样会事半功倍。往往我们的老师总会忘记这一点,一开始上课便直奔主题,这样是欠妥,一部分同学都还沉浸在上一节其他的氛围中,甚至还沉浸玩耍的愉悦中无可自拔,那我们就唤回他们的灵魂。例如我在教学《望江南》时,我站在讲台上,沉默了片刻,便用一位哀怨女子的口吻说道:一位与爱人分别已久的妇人期盼着爱人的归来,精心打扮的她盼了一日又一日都失望而归……,说着说着,全班静悄悄的,似乎已经被这位女主人公的痴情所打动。这样,之后的教学环节就轻而易举了。

第二、将课本还给学生,让他们各有所思。在诗词教学中,内容往往都很短,语言精练,所以放开手,让他们自由发挥,而我们就只管做好掌舵之事即可。当然,这个过程重在培养他们自学,多学,只有发挥他们合作之力及自己的闪光思维,才能真正挖掘其才干。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方法里,就强调儿童参与的主动性,“凡是儿童喜欢的东西,只要对孩子没什么坏处,就应当让他们从玩中得到满足。”他主张在实践中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体验,观察进行学习。只要这样,通过自己研修得出的结论,体会才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第三、相信他们,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以往总是忽略他们的能力,什么都担心,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不自信了。所以在“少教多学“课堂里,就是要放他们大胆去想、去理解、去探究、去学习。这种放手型的鼓励式教学不仅能激励学生,同时也会让其产生成功的喜悦,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教育效果。

第四、诗词教学还要注重对学生个人素养的熏陶。语文这门学科以其独特的文字教育功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学生探究合作、自学之后,老师做好适时的引导,把培养人文素养作为首要任务,以达到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

篇5:诗词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

关键词:教学手段;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都引起了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养眼.生趣

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我们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课时,课前,先告知学生:让我们一同去寻找蝈蝈,看谁找到的那只最漂亮。于是孩子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实际上,授课前我们就已经共同走近“文本”探究“文本”了。而在过去,这一过程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才得以实现。

我确实也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终于在辛苦得

来的大量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孩子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他们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小图片带来了大收获。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同样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二、体验.感悟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课堂四十五分钟“扩容”。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

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三、情感.激荡

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入其中,然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五、会用.用好

在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时不能滥用课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应视实际情形定夺。如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多媒体用于教学,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简便快捷的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会用它,用好它,让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时代不同了,教师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或“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

篇6:地理教学诗词中的天气与气候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非常丰富,若能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运用,会使课堂增色不少。现就古诗词中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总结一下,以利于教师教学应用。

一、讲大气现象

1、大气逆辐射。(1)大气逆辐射强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2)大气逆辐射弱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3、垂直地域分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3、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应制联句》)

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因而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的年变化小,即“四季春常在”。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罗隐《四顶山》)

此句说明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文中的山地在安徽境内,湖泊为巢湖。湖水热容量大,夏季升温慢,周围地区不热,这就是“过夏僧无热”的原因;冬季湖水降温慢,使得周围地区不冷,因而“凌冬草不枯”。当然,“凌冬草不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地位于亚热带,冬季不冷。

4、山谷风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5、坡向与太阳辐射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

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

二、讲天气系统

1、冷锋。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 2 过夜如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是快行冷锋。快行冷锋移速大,锋面坡度大。降水特点:快行冷锋来临时,出现雷阵雨天气。也可狂风暴雨,持续时间短,雨过天晴。冬季则产生降雪天气,雪后即晴。

2、暖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这句诗描绘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锋天气。依据是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而是“润物细无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多产生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由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因而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晴朗。“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还描述了降水过程

4、暖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描写的应是暖锋降水。

3、江淮准静止锋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

5、昆明准静止锋。“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 3 凉四时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

6、对流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这是对对流雨的描写。对流雨是世界四大降水形式之一,因是冷暖气流呈上下对流运动而成云致雨而得名。对流雨时常出现于热带或温带的夏季午后,以热带赤道地区最为常见。因日照很强,蒸发旺盛,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冷却,凝结成雨。雨滴大而重,倾盆急降,且雷电交加,声势吓人,称为雷雨。对流雨的来势虽然急骤,但多在地表流失,对土壤侵蚀严重;好在历时不会太久,雨区也不会太广,如适时而降,对看天田作物仍不无贡献。对流雨虽然降雨时间短,但大雨滂沱,往往因排水不及,而成淹水现象。

7、地形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区。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如山区多见。这里还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率。

三、气候特征及区域差异

1、夏雨型气候。“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 4 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南北气候差异。“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扶风豪士歌》)

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同样是三月(一般情况下,农历三月时,阳历为四月),南方百花齐放,而北方因春旱严重,造成了沙尘暴天气(“飞胡沙”)。

4、温带大陆性气候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可见那里的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的。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5、气候的南北差异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张敬忠《边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此诗体现了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五原”即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长安即陕西省的西安市。五原“河畔冰开”、“垂杨未挂丝”,而此时“长安花落”,这正是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同样,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北方)却十分寒冷。

6、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语双关,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春风”指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玉门在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而这里降水稀少,一片荒凉,由此可见气候是影响玉门城市区位的因素之一,玉门的气候制约着玉门的发展;“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戍守玉门的士兵 5 发出的感叹,由此可说明军事对玉门城市区位的影响;“春风”还指皇帝的恩惠,戍守玉门的士兵得不到皇上的关爱,玉门因得不到皇帝的重视而难以发展,可见政治也是影响玉门城市的区位因素之一。如今,玉门因石油的开采而再度兴起,表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玉门有很大的影响。

四、气象灾害

1、春旱。“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

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加之多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春旱对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

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来得早,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损秋早霜”。由此可说明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不是冬季,而是春秋两季。

2、空梅。“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3、沙尘暴。“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元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二首》之一)

该诗形象描绘出塞北春季多风沙的状况。沙尘暴形成时间主要为冬、春两季,其中冬末、春初最常见。沙尘暴天气出现时,北方地区主要受快行冷锋控制。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①我国北部、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沙漠和沙化面积大;②冬季风强劲,快行冷锋前的暖气团干燥。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迅速,工农业破坏性开发;②过度放牧,草场退化;③毁林毁草开荒; 6 ④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局部地区趋于干燥;⑤城市建筑工地扬尘。

篇7:诗词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摘要:初中地理新课标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多角度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与初中地理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已是多样化多方面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学都要运用现代代信息技术,而是根据需要进行整合优化,达到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积极性;营造气氛;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较艰难的教学任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小学阶段几乎没有接受专门的地理知识,缺乏地理基础知识,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地理思维能力。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较抽象,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没有见过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步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其形声具备,动静结合,交互性强等特点而具有的突出优势解决地理事物宏观远距离难以感知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关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一直以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都是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教师教着费劲而学生学着吃力。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flash动画演示引发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假如地球不自转,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继而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动画。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假如地球不公转,地球上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再演示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四季的更替画面。利用多媒体将这些复杂的变化过程,生动和直观地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更容易融入思考和集体讨论氛围之中,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营造合作学习气氛

将信息技?g与地理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可以全面提高学生感知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地理探究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以发展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教授《滔滔黄河》关于黄河的含沙量知识.教师提出问题: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会带来什么结果?这些泥沙是否都随着河流流入海洋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展示“地上河”的图片。配以黄河历史决口洪水泛滥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灾害的图片。教师顺理成章解释“地上河”形成原因。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与他人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既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意识,也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德育教育的?B透

地理课程目标的设计还在资源意识、环境意识方面给予了关注:让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环境乃至世界各地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理解人类的不同生活状况。促进应使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保护环境,是人类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一些环境污染等情景再现,直接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如在讲解地震、泥石流、洪水、干旱、塌方、滑坡等这些自然灾害时,我们可以利用画面展示来创设情境,再现灾害现象带来的危害,例如:回放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日本大地震和海啸,舟曲泥石流,鄱阳湖的干涸„„再现当时的灾情,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关联性及带来的危害,引起学生对情境、事件的感知,从而引发他们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以强化记忆,加深印象,从而意识到认识并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讲解有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知识时,将一些有关旅游方面的新闻片放给学生看,让他们从现实中感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旅游资源的合理化建议。如旅游卫视的广告:两秒钟我们就毁掉足球场大的一片树林。如果让学生结合广告联系生活中滥采滥伐、毁林开荒现象,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评价,得出保护环境、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学生既有兴趣又留下深刻印象,还能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位置,具有空间观念强、数量大、分布广等特点。空间意识主要运用于学习经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山地的坡向分布等,以及地理事物间的相对位置。而对于7~9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下子接受如此大量的地理事物名称,并且了解它们的具体分布及相对位置实属不易,难免产生畏学、厌学的心理。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把各种地理事实材料――平面的和立体的、静止的地理事物图像和动态的变化过程、外部的形态和内部的结构等――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例如,在讲解《大洲和大洋》这部分内容时,利用Google Earth软件为平台,将标明七大洲四大洋的旋转的“地球”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通过鼠标任意旋转“地球”,从中找到任一大洲和大洋的位置。这种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还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空间观念。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创新教学观念,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推进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途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动力,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实现高效地理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斌,于波.巧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地理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4)

[2]苗振.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J].信息化建设,2016,(02)

篇8:诗词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一、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古诗词的相关信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要“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古诗词学习课前,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与诗词相关的作者简介、作品写作背景、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关评论等等, 并将收集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点评。此外, 还要教给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在教学《关雎》这首古诗时, 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 并说明其来源。接着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诗经》的介绍资料, 告诉学生要懂得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就是要搜集跟课文有关的、有助于理解诗词意义的材料。

这样, 利用信息技术在新诗词学习之前,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查找资料,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既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做好准备, 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古诗词中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 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 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讲得多, 诗词的味则太淡;讲得少, 味是浓了, 只怕学生体会不透。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 想让学生去体会诗词的意境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 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教学, 将学生带入诗词的意境中去, 无疑是一种有效途径。

1. 展示背景资料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作为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 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 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古诗词还牵涉到不少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 也可以借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图片、幻灯片等创设情境, 在此情境中潜心分析, 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2. 描绘诗词画面

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 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 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 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 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境, 师生亲自动手利用丰富的色形、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 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 在愉快的情境中,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里领悟文字的内涵, 体会意境的美妙。

3. 真情朗读诗词

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朗读磁带, 音色纯美、读音准确、感情充沛、播放适时,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它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令诗歌形象更有立体感, 使诗歌情感更能震撼人。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_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录音, 那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 将感染每一个学生, “不应有恨, 何时长向别时圆”的幽怨令人感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令人激越振奋。有时, 教师若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 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 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配音朗读, 那么学生会更易受感染, 效果会更佳。也可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中, 或激越高亢, 或轻慢舒缓地诵读, 会对诗词有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完成诗词意义的建构

1. 引进信息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网络资源既包括互联网上的资源, 也包括校园网中教师自己开发的资源。Internet的广阔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无地域局限的活教材, 让学生既能接触丰富的文学知识, 又能方便地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和建构。

由教师和相关的机构研发制作的资源, 直接针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 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助于实施比较教学, 开拓教学领域。在古诗词中, 有许多诗篇或因时代、或因主题、或因体裁、或因写法相近、相同甚或相反而具有比较意义。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仅对所学诗词本身有更深刻理解, 同时还拓展了教和学的视野, 丰富了思维方法。但是传统的教学由于缺少技术手段的支持, 比较教学难以恰当自如地运用。而今, 多媒体教学终于使比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并且成效显著。

2.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是把媒体的选择、使用与控制的权力交给了学生, 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创造条件。计算机网络有利于“协作式学习”和“自主式学习”的组织和开展。“协作式学习”提倡讨论、交流, 鼓励自由发挥、自由想像, 便于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 因此, 能在较短时间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同一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较深入的认识。而“自主式学习”则强调通过网络这一丰富的资源库来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自主发现, 这不仅有利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 而且对于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也是非常有好处的。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课时, 可以把从网上查到的资料地址和目录印发给学生, 共同组成一个包罗中外的网络大课堂。学生可以从中把内容调出来阅读、思考, 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协作、相互讨论, 把自己的意见发表在班级论坛中, 也可以自己提出讨论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很多的疑问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

四、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诗词阅读

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除了深入钻研文本本身之外, 往往还要借助各种相关的材料,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从而引导学生的研读和讨论走向深入。

语文教材选用的诗词每一篇都是杰作, 都已历经历史磨洗, 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历代文论家对每一首经典诗篇的评鉴纵论和诠释都已成为诗歌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应该成为我们深入学习解读研究的重要资源。但传统的诗词教学恰恰因为教学技术的原因而不能利用这个资源, 而今, 我们则可以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平台, 把那些重要资源变成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把它交还给学生。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 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 大量阅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另一特点。但古诗词学习的拓展必须精心设计, 并非简单地一篇带多篇、以量取胜。

例如:在课后布置作业要体现自主性, 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渠道。用多媒体课件打出这样的作业: (1) 学了这首诗后, 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 演一演, 吟一吟, 背一背, 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2) 搜集作者的诗, 并选择一首喜欢的理解后背诵下来。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 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 而应该课内外相结合。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诗歌的积累。学生有的选择画一画;有的将几个人根据诗的大意让情景再现;有的找来合适的钢琴曲或古筝曲, 进行古诗配乐吟诵;有的搜集到的诗歌自学理解并背诵了下来……自主性作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丰富的诗歌知识。

五、整合的经验

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词教学整合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 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其他要素关系非常重要, 信息技术的选择和应用都要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信息技术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

在课堂上, 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中心、学生是主体, 而信息技术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工具, 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促进教学效果, 但是它却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 相反是教师的作用加强了。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 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 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我们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 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 教师也不能简单成为计算机的操作者, 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所不能代替的。

2. 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技术手段, 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 必须注意不能让信息技术应用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 必须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图像、视频和音频永远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那种试图通过图解的方式来降低文字的阅读难度的做法和想法是不正确的。任何工具对于人在其原初的意义上都是“帮助”, 帮助人实现某种目的。不论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都不能离开对文字本身的解读和品味。用图像或者视频的方式不能代替学生理解“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的意境;反复诵读, 不断体会依旧是理解诗歌内涵的最有效途径。

3. 避免信息技术的滥用

多媒体技术的滥用会削弱学生对诗歌的想象。自从语文教学引进了多媒体技术后, 许多教师所设计的古诗词课件就变成了教师使用计算机平台向学生显示教学素材的工具。其实,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从学习者来说这本是件好事, 但具体到古诗词的教学中, 这一点却值得注意, 语言学习主要是语言文字的学习, 这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细微的体验和理解, 并通过阅读想象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 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诗歌时, 像放电影一样地给学生以五彩缤纷的画面, 从过去的讲演变成如今教师的满堂“放”, 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着, 机械地回答。如此换汤不换药, 只不过使学生在饱眼福耳福, 而实际并无多大收获, 有时学生还未体会其中的意境, 意境的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那是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 学生只是接受了教师硬塞给他的意境, 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因此, 在很多时候信息技术的引入会影响我们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感受和感悟, 会阻碍我们独特的想象和体验。诗歌课说到底是心与心交流,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个“读、感、悟”的过程, 这个交流的手段是语言文字。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 使得课堂的形象性、可视性有了极大的扩展, 但对语文课来说, 它只应该是锦上添花, 而不应该喧宾夺主。

总之, 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方法和技巧上, 适时和适度地用于课堂教学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在多, 而在于精、巧和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吴伟民, 李婷.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9) .

[2]李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问题析解[J].中国教育学刊, 2009, (9) , 67-69.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刘金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5) .

上一篇:基金感谢信的范文下一篇:关于期末考试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