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崖上的枣树的阅读答案

2024-04-14

石崖上的枣树的阅读答案(通用7篇)

篇1:石崖上的枣树的阅读答案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3.文章第②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①路过的人们,对枣兴叹;②民间艺术家们想要摘枣,年轻后生扔石打枣;③我们攀崖摘枣,结果悻悻离开。

2.(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枣儿的色彩和数量之多,突出了枣树健壮而蓬勃(或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2)颤栗本义是战抖,在这里是心灵受到震撼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多年后读《诗经·蒹葭》突然省悟时心灵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以前俗气的思想情感的顿悟反省。

3.1)第②段写出了不同的人们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和我们攀崖摘枣作铺垫

4.①从枣树的角度,处逆境而不畏难,顽强乐观,追求人生的最美境界;②从人的角度,面对美好的事物,要学会欣赏,而不是占有;③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诱惑,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篇2:石崖上的枣树的阅读答案

解析:第①段写出了石崖上的枣树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

18.(1)答案: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

(2)答案: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解析:须答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19.答案:改变了作者的心情,去掉了自身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这句是对引用《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的总结。

20.答案: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篇3:枣瘿蚊在枣树上的发生规律研究

枣瘿蚊属双翅目, 瘿蚊科的一种昆虫。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新疆等各地枣产区。幼虫为害嫩叶, 叶受害后红肿, 纵卷, 叶片增厚, 先变为紫红色, 最终变黑褐色, 并枯萎脱落。

1 材料与方法

1.1枣瘿蚊在寄主上的分布与危害

该虫广泛分布于各个枣产区。以幼虫为害叶片, 主要为害嫩叶, 花蕾和幼果。枣树萌芽而叶片尚未展叶时, 第1 代幼虫就开始为害嫩芽和幼叶。幼叶受害后, 不能正常展开, 为害部位出现红肿症状, 从叶片2 侧叶缘向正面纵向翻卷, 呈筒状;叶尖呈紫红色, 变硬发脆;为害较重的叶片逐渐枯萎脱落。[11]花蕾受害后, 花萼畸形膨大, 花蕾不能正常开放, 逐渐枯黄脱落。为害幼果时, 幼虫在果肉内蛀食, 果面出现红色, 致使幼果不能正常生长而变黄脱落;为害轻的幼果随果实膨大, 受害部位变硬, 形成畸形果。红枣产区受害率为100%。

1.2枣瘿蚊的形态特征

成虫:虫体长为1.4 ~ 2.5mm, 头小、黑色, 形似小蚊子;触角细长念珠状, 腹部橘红色, 雌虫腹部末端有产卵官。

卵:长椭圆形, 长0.3mm, 白色, 具光泽。

若虫:乳黄色或乳白色。

蛹:纺锤形, 体浅黄色。

1.3枣瘿蚊生活史与发生规律

枣瘿蚊在新疆南疆枣园1a发生4 ~ 5 代, 以最后1代老熟幼虫在浅土层中做茧或化蛹越冬, 茧, 蛹多集中在浅土层中和草根处, 腐烂有机质处, 少数在杂草, 落叶, 树皮内越冬越冬。4 月中下旬羽化, 4 月下旬5 月上旬开始产卵, 产卵时间20 ~ 30min。4 月下旬第1 代幼虫出现, 以后世代重叠, 8 月下旬最后1 代老熟幼虫入土做茧越冬。

1.4枣瘿蚊的消长动态

2 结果

瘿蚊在新疆喀什地区枣园1a发生4 ~ 5 代, 以最后1 代老熟幼虫在浅土层中做茧或化蛹越冬, 茧, 蛹多集中在浅土层中和草根处, 腐烂有机质处, 少数在杂草, 落叶, 树皮内越冬越冬。枣瘿蚊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主要就是温度决定这枣瘿蚊的发生期、发生范围。

参考文献

[1]张学祖.新疆果树害虫及其防治[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0.

[2]花蕾.枣树常见害虫的种类和鉴定[J].陕西农业科技, 1992 (4) :61-67.

[3]卢精林.枣瘿蚊的发生及防治试验初报[J].落叶果树, 2002 (5) :55-57.

篇4:石崖上的枣树的阅读答案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3年5月在稷山县稷峰镇平陇村的梨枣园中进行,供试树为6年生的梨枣树,树体健壮,生长势强,树冠大小相近。天达-2116由山东天达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试验浓度为1 500倍液。于花前(5月18日)、盛花后(6月20日)、幼果膨大期(7月5日)、枣果白熟期(8月5日)各喷天达—2116 1次,以喷清水为对照。5月30日下午分别从试验树和对照树的不同方位随机抽取100个枣吊,统计其花序数,取平均值;6月25日随机抽取100个枣吊,调查枣吊的坐果数;9月上旬调查结果数;9月18日处理树与对照树随机摘取100个果分别称重,计算平均单果重,推算增产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天达-2116后,坐果率比对照提高21.7 %,平均单株增产幅度在3~7 kg;单果重比对照增加2.8 g。喷施天达-2116后,果实品质也有所改善。

在2003年多雨低温的不良大气候环境下,树冠上、下果个大小均匀,果面光泽度高,着色好,含糖量高,萎缩发皱果不足2 %,没有出现炭疽病、轮纹病侵害的枣果。

篇5:《石崖上的枣树》阅读答案

22.(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枣儿的色彩和数量之多,(1分)突出了枣树健壮而蓬勃(或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1分)(3分。意思对即可。)

22.(2)颤栗本义是战抖,在这里是心灵受到震撼的意思,(1分)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多年后读《诗经·蒹葭》突然省悟时心灵的强烈震撼,(1分)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以前俗气的思想情感的顿悟反省。(1分)(3分。意思对即可。)

23.(1)第②段写出了不同的人们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2分);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和我们攀崖摘枣作铺垫(2分)(4分。意思对即可。)

篇6:我爱故乡的酸枣树阅读答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作者对酸枣树的喜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字。2.体会作者对酸枣树的喜爱和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课件。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1.课件展示第一段,指名朗读。这一段有几句话?简单概括每句话的意思。2.指导朗读。“果树的王国”说明什么?用自豪的语气朗读。“各种各样”是什么意思?我的故乡都有哪些种类的果树呢?(樱桃、山楂、柿子„„)你从哪儿看出酸枣树很多?(一丛丛、一簇簇)谁能读出“多”? 3.齐声有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1.听老师朗读2、3、4自然段,边听边画记描写酸枣树的叶、花、果的语句。2.自由朗读划记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3.集体交流:(1)“她先是羞答答地捧出一两个黄茸茸的小尖芽„„从远处看,像一树小巧玲珑的翡翠,可爱极了。”(把小尖芽比作害羞的小姑娘,非常可爱、漂亮;运用拟人、比喻把酸枣树的叶儿写活了。重点体会“羞答答”“试探”“小巧玲珑”“黄茸茸”“浅绿色”。指导朗读出其可爱。并用“小巧玲珑”说个句子。)(2)“酸枣花开了„„小星星就会散发出醉人的清香”。课文将酸枣花比做什么?她与小星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多,亮)谁能读出酸枣花的特点?指名读。齐读。(3)出示课件:酸枣图。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图景?(指名说)作者是怎样描绘的?齐读:“一颗颗熟透了的酸枣挂在枝头„„到处是霞。”理解“漫山遍野”。(4)第4自然段除写了深秋酸枣的样子,还写了什么?(孩子们打枣吃枣。)大家仔细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丰收的喜悦之情)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第三段。过渡:故乡这漫山遍野的酸枣树生长在哪儿呢?齐读最后一段。理解“瘠薄”(不肥沃)。酸枣树是土生土长的,不需施肥浇水,却让人们吃到了甘美的果实。

五、小结。作者通过回忆赞美了故乡的酸枣树,抒发了自己怀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完成板书。

六、作业 1.背诵课文。2.收集积累描写颜色、形状的比喻句。3.课外阅读《我爱山里野酸枣》。4.以“我爱家乡的„„”为题说一段话。*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篇二:我爱故乡的酸枣树阅读答案

篇7:老去的苦枣树阅读与参考答案

②______;父亲也老了,老去的是曾经风华正茂的躯体。

③父亲说,苦枣树很老,他小的时候就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了,那时是最旺盛的时期,像娃娃一天一个模样似的在长。到我们小时候,苦枣树长得要三个成年人才抱得住,足足有二十米高,遮阳面积有七八十平方米。苦枣树正好长在家门口的十字路中间,南来北往的人经过时,都会在它怀里小憩一会儿,退却一身的疲惫和燥热,继续上路。

④我们记事时的苦枣树已是晚年了,树皮斑驳陆离,表面那层枯裂。但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仍然焕发顽强的生命力。在吐苞献蕾的季节,苦枣树不甘拜下风,沐浴亮丽的春霞增枝拔节,枝头没有绿叶的空白。

⑤春夏,苦枣树是鸟儿的天堂,也是我们的乐园。麻雀在树枝上,向着刚露小脸的太阳,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们几个小孩就爬下滑下,吊在树枝上翻跟头,躲在树叶里做迷藏,象猴子似的,从这根树枝翻腾到另一树枝。或许是因为有一次从树上掉下来,摔伤了我手臂,或许是因为苦枣树的开花,散落满地的苦苦花蕊,熏得人发晕,每次我们玩得尽兴时,父亲不知不觉就突然出现树底下,拿着竹鞭子,催赶我们下来。看着父亲手里长长的鞭子,听到父亲的怒斥声,我们不敢下来,钻到密密的.树叶里,使劲往树顶上爬。父亲也曾几次想爬上树,捉我们下来,可他毕竟上了年纪,腿脚没有我们灵活,蹬了几脚就滑了下来,喘着气,在树底下好言劝我们下来。我也是每次忘记了父亲的美丽谎言,乖乖地一忽悠地溜到了地下,父亲趁机一把抓住我,抽几鞭我小屁股,告诫我要记得栽跟头的教训。

⑥秋冬,苦枣树是过冬鸟的避风港,也是我们嬉戏的打闹场。苦枣树是一种季节性非常明显的树。带着少许燥热的秋风刚起,树叶似乎忽如秋风一夜黄。那时我和几个顽皮的小孩坐树杈间,审视树底下,一见有行人过来,就比赛似的猛摇树枝,如秋风扫落叶,飘洒一地黄叶,落满行人肩头。父亲也同时收到了不少关于要好好教育我的投诉。串串的苦枣,没有绿叶的衬托,有点发黄了。我们随地取材,折一支树杈,一边套上一根象皮筋,系上一小块帆布,就做好了一把弹鸟的皮射雕,捋下一串串的苦枣,作为射击子弹。对准树枝上还没来得及封顶的鸟巢,几个小孩枪林弹雨般扫射一番,惊得小鸟可怒又无奈,叽叽叫地盘旋在我们的头顶,等待机会重新修建过冬的家园。苦枣树如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了,有些怕冷。当凛冽的寒风刮起时,时常是一层层的树皮剥落。父亲每年冬天,都会弄些黄泥浆,裹糊着冻得张裂的树杆,尽量保持苦枣树不失去水份。小时不理解父亲的那片苦心,偷偷用树枝扒开泥巴,撕毁枯死的树皮,放在小提炉里作取暖的柴火来烧。父亲心痛的同时,也会狠狠的教训我一顿,罚我在寒冷的冬天,去水沟里捞些泥浆补好。

⑦小学毕业后,告别了家乡,也告别了苦枣树,一直在异乡求学、工作。每次回家乡,都会去看看苦枣树,亲抚被岁月浸蚀得剥落的老树皮,聆听树梢上的教诲。前年,听说父亲说,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苦枣树被雷电击中了主干,就一直没有康复过来。那两年父亲也一直拖病在身,与苦枣树相扶相守,两位病魔缠身的老人,苦苦撑了两年,终于无能吐出一枝绿芽,消失在他们眷恋的土地上。

⑧如今,苦枣树老去了,没有带走一捧它眷恋的泥土;如今,父亲老去了,没有带走一片他烧制的瓦片。在人与自然轨迹上,他们划下了一个完美的生命轮回。生者犹可追,死者长已矣。拾起行馕,尘封苦枣树的那段童年生活,收起苦枣树下的父亲教诲,我继续上路求索。

11.依据上下文及画线句子的句式,在第②段空缺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4分)

1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6分)

两位病魔缠身的老人,苦苦撑了两年,终于没能吐出一枝绿芽,消失在他们眷恋的土地上。

13.文章结尾,作者要收起苦枣树下的父亲教诲。联系全文,概括父亲教诲的内容并作简要分析。(8分)

14.双线结构是写作中常见的一种技法,文章设置的两条线索彼此映照、重合,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简要说说,这篇文章的两条线索是怎样映照的?两条线索最终完全重叠交合,它们的重合点在哪里?(7分)

参考答案

11.(4分)示例:苦枣树老了,老去的是曾经枝繁叶茂的枝干。

内容,3分。苦枣树老了(1分),老去的是曾经枝繁叶茂的枝干(2分)。句式相仿,1分。

12.(6分)①将苦枣树比作老人,撑眷恋生动地写出了苦枣树对生命的留恋和抗争,走完生命的过程(2分);②将父亲比作树,用没能吐出一枝绿芽来形象地表达他生命的消失(2分);③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枣树与父亲糅合到一起来写,写出了老枣树和父亲对生命的眷恋与热爱(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3.(8分)①戒顽劣(2分)。少小的我十分顽皮,爬树打鸟,父亲用鞭子抽打我要记住栽跟头的教训(2分)。②爱生命(2分)。当我剥开父亲裹住树干的泥巴时,父亲会心痛,教训我,罚我在寒冷的冬天,去水沟里捞些泥浆补好(2分)。(意思对,即可得满分)(如果达到求完美,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7分)写树,是在写人;写人,也在写树。树与人(父亲)互相映照。(4分)

上一篇:辽宁省2015年年银行从业《公共基础》:从业人员行为模拟试题下一篇:八年级下册历史习题